军事技术家华蘅芳及其译著《防海新论》 – 吴起兵法网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军事技术家华蘅芳及其译著《防海新论》

军事技术家华蘅芳及其译著《防海新论》

出自————《兵家学派

  华蘅芳是晚清著名的军事技术家和数学家,他同英国人傅兰雅合译的《防海新论》,对当时海防的筹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 军事技术家华蘅芳

  华蘅芳,字若汀,无锡(今属江苏)人。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出生。青少年时,他不习时文,摒弃科举,而是钻研中国古代自然科学    和努力探讨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知识。14岁时便与27岁的同乡学者徐寿结为学术上的忘年之交,互相切磋学问。咸丰初年,二人一起在上海学习数理化知识,咸丰十一年底(公元1862年初),又共赴安庆曾国藩军营。华蘅芳在安庆内军械所任职时,与徐寿通力合作,建成中国第一台蒸汽机和第一艘蒸汽轮船“黄鹄”号。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四五月间,李鸿章委派江海关道丁日昌等筹建江南制造总局,华蘅芳便协助建造厂房和安置机器等事宜。该局设立翻译馆后,便与徐寿一起,同英国人傅兰雅、美国人玛高温合作,翻译了欧美的多种科技和军事书籍,《防海新论》就是其中的一部。在局从业期间,他亲自试制硝酸,供配造火药之用,并不顾危险地亲临现场指导试制工作,所花费用,仅为进口硝酸价格的1/3。后来,他又到天津武备学堂任数学教习,于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为学生试制了一个直径为五尺的小汽球,并从硝酸中提取氢气充入球中,制成中国第一个氢气球,为中国官兵争了气。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华蘅芳去世。他一生潜心科研事业,处事崇尚谦抑,著述丰富,蜚声遐迩,学生布于四海,终生不求仕途进取,但求学问精深,以布衣素食为足,“身殁之日,家无余财”。

  (2)对晚清海防建设影响颇深的《防海新论》

  《防海新论》原为德意志人布里哈所著,由华蘅芳与傅兰雅合译,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由上海江南制造总局刊印发行,全书18卷,是西方关于近代海防要塞防御工程建筑的一部专著。主要论述了近代海防的重要性,海岸炮和水中障碍器材配合拦阻敌舰的基本内容,同时还详细介绍了各种水雷的构造、性能、布设、使用和排除方法,用沉物和浮物拦阻敌舰的工程技术等问题。在第二至第四卷中,以1861—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1870—1871年普法战争、1877—1878年俄土战争为例,论述了要塞建筑的得失。

  其一,要塞的堡垒与炮台,以三合土构筑为佳,这种炮台最耐敌舰炮火的轰击,守军可据其长期坚守。

  其二,守备要塞的火炮如果都是裸露式的,即使在数量上多于敌舰的舰炮,进攻者仍然可以将其轰毁,并夺取进攻要塞的胜利。

  其三,守备炮台的火炮与炮手,均应建筑铁甲炮房作掩护。铁甲炮房需建筑在隐蔽之处,免遭敌舰舰炮的轰击。建筑在裸露处的铁甲炮房,其铁甲厚度应在20英寸以上,这样才能经受住敌舰从任何方向射来的炮弹,即使中弹上百次,也不致于被轰毁。

  其四,炮房前的地面应筑成斜坡式,使之与敌舰舰炮轰击线路成一定的斜角而不是直角,这样才能使敌舰射来的炮弹偏斜下滑,减少对地面的破坏力。

  其五,炮架上的磨盘式轴心应在炮孔之间,炮孔的直径与海岸炮口径相比,不宜过大。

  其六,在单座孤立炮台的附近,须用三合土建筑一道坚厚的壁垒,使之与炮台相连,以加强炮台的守备能力。

  其七,堡垒与炮台要交错配置,既能抵挡敌舰的正面进攻,又能从侧后轰击逃窜之敌舰。

  其八,堡垒与炮台内的火炮,要疏开配置,使火炮能从多角度轰击敌舰,以便充分发挥火力优势,同时还能防止被敌舰舰炮集中轰毁。

  其九,堡垒和炮台既要在同一平面上做多角度的疏开配置,还要在不同的层面上做多层次的配置,以便扩大火炮的俯仰角,减少死角,使要塞火炮能在上、下、左、右不同的角度上轰击敌舰。

  其十,堡垒和炮台的建筑,要依据舰船和舰炮的变化而更新,切不可固守陈法,否则要塞就会在新型舰载火器的轰击下失去守备能力。

  这些论点,反映了西方军事人员研究的最新成果,传入中国后,被李鸿章等军政要员和工程技术人员所采纳,对当时旅顺和威海等北洋海军要塞的建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