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经七书 – 吴起兵法网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武经七书

武经七书 出自————《武经七书》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武经七书》是北宋朝廷作为官书颁行的兵法丛书,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军事教科书。它由《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对问》七部著名兵书汇编而成。宋朝以来一直作为武学必读的《武经七书》,集中了古代中国军事著作的精华。注重军事史学也是中国文化史的一个突出的特点。        它是中国古…

尉缭子·简介

尉缭子·简介 作者:战国·尉缭 出自————《尉缭子》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尉缭子》、中国古代著名兵书,北宋神宗元丰年间被列《武经七书》之一,为武学科举必读的兵学教材。关于该书的真伪、作者、成书年代和书的归类,历来争议颇多,至到一九七二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尉缭子》残简后,才充分证明其并非伪书。对于它的作者和成书年代,一说为梁惠王时期尉缭所著,故成书于战国中期。另…

天官·第 一

天官·第 一 作者:战国·尉缭 出自————《尉缭子》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梁惠王问尉缭子曰:『黄帝刑德,可以百胜,有之乎?』         尉缭子对曰:『刑以伐之,德以守之,非所谓天官时日阴阳向背也。黄帝者,人事而已矣。         『今有城,东西攻不能取;南北攻不能取;四方岂无顺时乘之者耶?然不能取者,城高池深,兵器备具,财谷多积,豪…

兵谈·第二

兵谈·第二 作者:战国·尉缭 出自————《尉缭子》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量土地肥硗而立邑,建城称地,以城称人,以人称粟。三相称,则内可以固守,外可以战胜。战胜于外,备主于内,胜备相用,犹合符节,无异故也。         治兵者,若秘于地,若邃于天,生于无,故关之。大不窕,小不恢,明乎禁舍开塞,民流者亲之。地不任者任之。夫土广而任则国富,民众…

制谈·第三

制谈·第三 作者:战国·尉缭 出自————《尉缭子》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凡兵,制必先定,制先定则士不乱,士不乱则形乃明。金鼓所指,则百人尽斗。陷行乱阵,则千人尽斗。覆军杀将,则万人齐刃。天下莫能当其战矣。         古者,士有什伍,车有偏列,鼓鸣旗麾,先登者未尝非多力国士也,先死者亦未尝非多力国士也。         损敌一人,而损我百…

战威·第四

战威·第四 作者:战国·尉缭 出自————《尉缭子》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凡兵,有以道胜,有以威胜,有以力胜。讲武料敌,使敌之气失而师散,虽形全而不为之用,此道胜也。审法制,明赏罚,便器用,使民有必战之心,此威胜也。破军杀将,乘闉发机,溃众夺地,成功乃返,此力胜也。王侯如此,所以三胜者毕矣。         夫将之所以战者民也,民之所以战者气也…

攻权·第五

攻权·第五 作者:战国·尉缭 出自————《尉缭子》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兵以静胜,国以专胜。         力分者弱,心疑者背。夫力弱故进退不豪,纵敌不擒,将吏士卒动静一身。心既疑背,则计决而不动,动决而不禁,异口虚言。将无修容,卒无常试,发攻必衄,是谓疾陵之兵,无足与斗。         将帅者心也,群下者支节也。其心动以诚,则支节必力;…

守权·第六

守权·第六 作者:战国·尉缭 出自————《尉缭子》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凡守者,进不郭圉,退不亭障,以御战非善者也。豪杰雄俊,坚甲利兵,劲弩强矢,尽在郭中,乃收窖廪,毁拆而入保,令客气十百倍,而主之气不半焉。敌攻者,伤之甚也,然而世将弗能知。         夫守者,不失险者也。守法,城一丈十人守之,工食不与焉。出者不守,守者不出,一而当十,…

十二陵·第七

十二陵·第七 作者:战国·尉缭 出自————《尉缭子》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威在于不变;惠在于因时;机在于应事;战在于治气;攻在于意表;守在于外饰;无过在于度数;无困在于豫备;谨在于畏小;智在于治大;除害在于果断;得众在于下人。        悔在于任疑;孽在于屠戮;偏在于多私;不详在于恶闻己过;不度在于竭民财;不明在于受间;不实在于轻发;固陋…

武议·第八

武议·第八 作者:战国·尉缭 出自————《尉缭子》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凡兵不攻无过之城,不杀无罪之人。夫杀人之父兄,利人之财货,臣妾人之子女,此皆盗也。故兵者所以诛乱禁不义也。兵之所加者,农不离其田业,贾不离其肆宅,士大夫不离其官府,由其武议在于一人,故兵不血刃,而天下亲焉。         万乘农战,千乘救守,百乘事养。农战不外索权,救守…

将理 ·第九

将理 ·第九 作者:战国·尉缭 出自————《尉缭子》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凡将,理官也,万物之主也,不私于一人。夫能无私于一人,故万物至而制之,万物至而命之。         君子不救囚于五步之外,虽钩兵射之,弗追也。故善审囚之情,不待菙楚,而囚之情可毕矣。         笞人之背,灼人之胁,束人之指,而讯囚之情,虽国士有不胜其酷,而自诬矣…

原官·第十

原官·第十 作者:战国·尉缭 出自————《尉缭子》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官者,事之所主,为治之本也。制者,职分四民,治之分也。贵爵富禄必称,尊卑之体也。         好善罚恶,正比法,会计民之具也。均井地,节赋敛,取予之度也。程工人,备器用,匠工之功也。分地塞要,殄怪禁淫之事也。         守法稽断,臣下之节也。明法稽验,主上之操…

治本·第十一

治本·第十一 作者:战国·尉缭 出自————《尉缭子》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凡治人者何?曰:「非五谷无以充腹,非丝麻无以盖形。」故充腹有粒,盖形有缕,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夫无雕文刻镂之事,女无绣饰纂组之作。         木器液,金器腥,圣人饮于土,食于土,故埏埴以为器,天下无费。今也,金木之性不寒,而衣绣饰;马牛之性食草饮…

战权·第十二

战权·第十二 作者:战国·尉缭 出自————《尉缭子》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兵法曰:「千人而成权,万人而成武。权先加人者,敌不力交;武先加人者,敌无威接。」故兵贵先胜于此,则胜彼矣;弗胜于此,则弗胜彼矣。凡我往则彼来,彼来则我往,相为胜败,此战之理然也。         夫精诚在乎神明,战权在乎道所极。有者无之,无者有之,安所信之。      …

重刑令·第十三

重刑令·第十三 作者:战国·尉缭 出自————《尉缭子》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夫将自千人以上,有战而北,守而降,离地逃众,命曰「国贼」。身戮家残,去其籍,发其坟墓,暴其骨于市,男女公于官。自百人以上,有战而北,守而降,离地逃众,命曰「军贼」。身死家残,男女公于官。使民内畏重刑,则外轻敌。         故先王明制度于前,重威刑于后。 刑重则内畏…

伍制令·第十四

伍制令·第十四 作者:战国·尉缭 出自————《尉缭子》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军中之制,五人为伍,伍相保也。十人为什,什相保也。五十为属,属相保也。百人为闾,闾相保也。         伍有干令犯禁者,揭之免于罪,知而弗揭,全伍有诛。什有干令犯禁者,揭之免于罪,知而弗揭,全什有诛。属有干令犯禁者,揭之免于罪,知而弗揭,全属有诛。闾有干令犯禁者,…

分塞令·第十五

分塞令·第十五 作者:战国·尉缭 出自————《尉缭子》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中军、左、右、前、后军,皆有分地,方之以行垣,而无通其交往。将有分地,帅有分地,伯有分地,皆营其沟域,而明其塞令,使非百人无得通。非其百人而入者伯诛之,伯不诛与之同罪。         军中纵横之道,百有二十步而立一府柱。量人与地,柱道相望,禁行清道,非将吏之符节,不…

束伍令·第十六

束伍令·第十六 作者:战国·尉缭 出自————《尉缭子》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束伍之令曰:五人为伍,共一符,收于将吏之所,亡伍而得伍当之。得伍而不亡有赏,亡伍不得伍,身死家残。亡长得长当之,得长不亡有赏,亡长不得长,身死家残,复战得首长,除之。亡将得将当之,得将不亡有赏,亡将不得将,坐离地遁逃之法。         战诛之法曰:什长得诛十人,伯…

经卒令·第十七

经卒令·第十七 作者:战国·尉缭 出自————《尉缭子》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经卒者,以经令分之为三分焉:左军苍旗,卒戴苍羽;右军白旗,卒戴白羽;中军黄旗,卒戴黄羽。卒有五章:前一行苍章,次二行赤章,次三行黄章,次四行白章,次五行黑章。         次以经卒,亡章者有诛,前一五行,置章于首;次二五行,置章于项;次三五行,置章于胸;次四五行,置…

勒卒令·第十八

勒卒令·第十八 作者:战国·尉缭 出自————《尉缭子》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金、鼓、铃、旗四者各有法。鼓之则进,重鼓则击。金之则止,重金则退。铃,传令也。旗麾之左则左,麾之右则右,奇兵则反是。         一鼓一击而左,一鼓一击而右。一步一鼓,步鼓也。十步一鼓,趋鼓也,音不绝,鹜鼓也。商,将鼓也。角,帅鼓也,小鼓,伯鼓也。三鼓同,则将、帅、…

将令 ·第十九

将令 ·第十九 作者:战国·尉缭 出自————《尉缭子》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将军受命,君必先谋于庙,行令于廷,君身以斧钺授将曰:「左、右、中军皆有分职,若踰分而上请者死,军无二令,二令者诛。留令者诛。失令者诛。」         将军告曰:「出国门之外,期日中设营,表置辕门,期之,如过时则坐法。」         将军入营,即闭门清道,有敢行…

踵军令·第二十

踵军令·第二十 作者:战国·尉缭 出自————《尉缭子》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所谓踵军者,去大军百里,期于会地,为三日熟食,前军而行,为战合之表。合表,乃起踵军,飨士,使为之战势,是谓趋战者也。         兴军者,前踵军而行,合表乃起,去大军一倍其道,去踵军百里,期于会地,为六日熟食,使为战备,分卒据要害。战利则追北,按兵而趋之。踵军遇有…

兵教上·第二十一

兵教上·第二十一 作者:战国·尉缭 出自————《尉缭子》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兵之教,令分营居陈,有非令而进退者,加犯教之罪。前行者前行教之,后行者后行教之,左行者左行教之,右行者右行教之,教举五人,其甲首有赏。弗教如犯教之罪。罗地者,自揭其伍,伍内互揭之,免其罪。         凡伍临陈,若一人有不进死于敌,则教者如犯法之罪。凡什保什,若…

兵教下·第二十二

兵教下·第二十二 作者:战国·尉缭 出自————《尉缭子》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臣闻人君有必胜之道,故能并兼广大,以一其制度,则威加天下有十二焉:         一曰连刑,谓同罪保伍也;二曰地禁,谓禁止行道,以网外奸也;三曰全军,谓甲首相附,三五相同,以结其联也;四曰开塞,谓分地以限,各死其职而坚守也;五曰分限,谓左右相禁,前后相待,垣车为固…

兵令上·第二十三

兵令上·第二十三 作者:战国·尉缭 出自————《尉缭子》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兵者,凶器也。争者,逆德也。事必有本,故王者伐暴乱,本仁义焉。战国则以立威,抗敌,相图,不能废兵也。         兵者以武为植,以文为种。武为表,文为里。能审此二者,知胜败矣。文所以视利害,辨安危;武所以犯强敌,力攻守也。         专一则胜,离散则败。陈…

兵令下·第二十四

兵令下·第二十四 作者:战国·尉缭 出自————《尉缭子》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诸去大军为前御之备者,边县列候各相去三、五里。闻大军为前御之备战,则皆禁行,所以安内也。          内卒出戍,令将吏授旗鼓戈甲。发日,后将吏及出县封界者,以坐后戍法。兵戍边一岁,遂亡不候代者,法比亡军。父母妻子知之,与同罪。弗知,赦之。        卒后将…

李卫公问对·简介

李卫公问对·简介 作者:唐·李靖 出自————《李卫公问对》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李卫公问对》是一部问答体兵书。又称《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或《唐李问对》。唐太宗即李世民(599-649),唐代皇帝,李渊次子。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后世居于陕西武功。他自幼聪颖于练,博文精武,少年即通古今兵法,是古代著名的军事家。隋末劝其父起兵反隋,李渊称帝时,封为秦王,任尚书令。曾镇压窦…

李卫公问对·上

李卫公问对·上 作者:唐·李靖 出自————《李卫公问对》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一、太宗曰:“高丽数侵新罗,朕遣使谕,不奉诏,将讨之,如何?”           靖曰:“探知盖苏文自恃知兵,谓中国无能讨,故违命。臣请师三万擒之。”           太宗曰:“兵少地遥,何术临之?”           靖曰:“臣以正兵。”          太宗曰:“平突厥时用…

李卫公问对·中

李卫公问对·中 作者:唐·李靖 出自————《李卫公问对》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十八、太宗曰:朕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孙武十三篇无出虚实。夫用兵,识虚实之势,则无不胜焉。今诸将中,但能了背实出虚,及其临敌则鲜识虚实者,盖不能致人而反为敌所致故也。如何?卿悉为诸将言其要。          靖曰:先教之以奇正相变之术,然后语之以虚实之形可也。          诸将多不知…

李卫公问对·下

李卫公问对·下 作者:唐·李靖 出自————《李卫公问对》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三十六、太宗曰:太公云:“以步兵与车骑战者,必依丘墓险阻。”又孙子云:“天隙之地,丘墓故城,兵不可处。”如何?          靖曰:用众在乎心一,心一在乎禁祥去疑。倘主将有所疑忌,则群情摇。群情摇,则敌乘衅而至矣。安营据地,便乎人事而已。若涧、井隙之地,及如牢如罗之处,人事不便者也…

三略·简介

三略·简介   作者:汉·黄石公 出自————《三略》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版本一         《三略》原称《黄石公三略》,是著名的古代汉族军事著作,属于道家兵书,与《六韬》齐名。 此书侧重于从政治策略上阐明治国用兵的道理,不同于其他兵书。它是一部糅合了诸子各家的某些思想,专论战略的兵书。南宋晁公武称其:“论用兵机之妙、严明之决,军可以死易生,国可以存易亡。”北…

上略·原文

上略·原文 作者:汉·黄石公 出自————《三略》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夫主将之法,务揽英雄之心,赏禄有功,通志于众。故与众同好,靡不成;与众同恶,靡不倾。治国安家,得人也;亡国破家,失人也。含气之类咸愿得其志。   《军谶》曰:“柔能制刚,弱能制强。”柔者,德也;刚者,贼也。弱者人之所助,强者怨之所攻。柔有所设,刚有所施;弱有所用,强用所加;兼此四者,而制其宜。 …

上略·译文

上略·译文 作者:汉·黄石公 出自————《三略》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译文:   统率将领的办法,是务必要争取英雄的归心。把禄位赏赐给有功的人,使众人理解自己的志向。所以,与众人追求的目标相同,这个目标没有不实现的;与众人憎恨的敌人相同,这个敌人没有不完蛋的。国治家安,是由于得到了人心;国亡家破,是由于失去了人心。因为所有的        人,都愿意实现自己的志向。 …

中略·原文

中略·原文 作者:汉·黄石公 出自————《三略》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夫三皇无言而化流四海,故天下无所归功。帝者,体天则地,有言有令,而天下太平;群臣让功,四海化行,百姓不知其所以然。故使臣不待礼赏;有功,美而无害。王者,制人以道,降心服志,设矩备衰,四海会同,王职不废。虽有甲兵之备,而无斗战之患。君无疑于臣,臣无疑于主,国定主安,臣以义退,亦能美而无害。霸者,制士以…

中略·译文

中略·译文 作者:汉·黄石公 出自————《三略》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译文:     三皇不需要任何言论,教化便流布四海,所以天下的人不知道该归功于谁。五帝效法天地运行,增设言教,制定政令,天下因此太平。君臣之间,互相推让功劳。四海之内,教化顺利实现,黎民百姓却不知其中的原因。所以,使用臣属不需依靠礼法和奖赏,就能做到君臣和美无间。三王用道德治理民众,使民众心悦诚…

下略·原文

下略·原文 作者:汉·黄石公 出自————《三略》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夫能扶天下之危者,则据天下之安;能除天下之忧者,则享天下之乐;能救天下之祸者,则获天下之福;故泽及于民,则贤人归之;泽及昆虫,则圣人归之。贤人所归,则其国强;圣人所归,则六合同。求贤以德,致圣以道。贤去,则国微;圣去,则国乖。微者危之阶,乖者亡之征。        贤人之政,降人以体;圣人之政,降…

下略·译文

下略·译文 作者:汉·黄石公 出自————《三略》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译文:        能够拯救天下倾危的,就能得到天下的安宁;能够解除天下忧患的,就能够享受天下的快乐;能够解救国家灾祸的,就能够得到天下的幸福。所以,恩泽遍及于百姓,贤人就会归附他;恩泽遍及于万物,圣人就会归附他。         贤人归附的,国家就能强盛;圣人归附的,天下就能统  一。使贤人归附要…

司马法·简介

司马法·简介            作者:战国·司马穰苴·撰 出自————《司马法》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司马法》是我国古代重要兵书之一。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据《史记·司马穰苴列传》记载:“齐威王(公元前三五六-前三二零年)使大夫追论古者司马兵法而附穰苴于其中,因号曰《司马穰苴兵法》。”汉代对《司马法》评价很高。武帝时,“置尚武之官,以《司马兵法》选,位秩比博土”…

仁本·第一

仁本·第一   作者:战国·司马穰苴·撰 出自————《司马法》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古者,以仁为本,以义治之之谓正。正不获意则权。权出于战,不出于中人。是故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故仁见亲,义见说,智见恃,勇见身,信见信。内得爱焉,所以守也;外得威焉,所以战也。战道:不违时,不历民病,所以爱吾民也;不加…

天子之义·第二

天子之义·第二  作者:战国·司马穰苴·撰 出自————《司马法》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天子之义必纯取法天地而观于先圣。士庶之义,必奉于父母而正于君长。故虽有明君,士不先教,不可用也。   古之教民,必立贵贱之伦经,使不相陵。德义不相逾,材技不相掩,勇力不相犯,故力同而意和也。古者,国容不入军,军容不入国,故德义不相逾。         上…

定爵·第三

定爵·第三  作者:战国·司马穰苴·撰 出自————《司马法》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凡战,定爵位,著功罪,收游士,申教诏,询厥众,求厥技,方虑极物,变嫌推疑,养力索巧,因心之动。   凡战,固众,相利,治乱,进止服正,成耻,约法,省罚,小罪乃杀,小罪胜,大罪因。   顺天、阜财、怿众、利地、右兵,是谓五虑。顺天奉时,阜财因敌。怪众勉若。利地,守…

严位·第四

严位·第四  作者:战国·司马穰苴·撰 出自————《司马法》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凡战之道,位欲严,政欲栗,力欲窕,气欲闲,心欲一。   凡战之道,等道义,立卒伍,定行列,正纵横,察名实。立进俯,坐进跪。畏则密,危则坐。远者视之则不畏,迹者勿视则不散。位,下左右,下甲坐,誓徐行之,位逮徒甲,筹以轻重。振马躁,徒甲畏亦密之,跪坐、坐伏,则膝…

用众·第五

用众·第五  作者:战国·司马穰苴·撰 出自————《司马法》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凡战之道,用寡固,用众治;寡利烦,众利正。用众进止,用寡进退。众以合寡,则远裹而阙之;若分而迭击,寡以待众;若众疑之,则自用之。擅利则释旗,迎而反之。敌若众,则相众而受裹。敌若寡若畏,则避之开之。   凡战,背风,背高,右高左险;历沛历圮,兼舍环龟。   凡…

六韬·简介

六韬·简介 作者:姜子牙 出自————《六韬》《简介》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六韬》分为《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所以叫做《六韬》。由于该书是以周文王、武王与姜太公对话的形式写成的,所以相传为姜太公吕望所著。经历代学者考证,都认为无论就书中内容及文字结构而论,都不是殷周之际的作品,而是后人所依托。       《汉书·艺文志》儒家类著录有…

文韬·文师·第一

 文韬·文师·第一        作者:姜子牙 出自————《六韬》《文韬》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文王将田,史编布卜曰:“田于渭阳,将大得焉。非龙、非螭,非虎、非罴,兆得公侯。天遣汝师,以之佐昌,施及三王。”   文王曰:“兆致是乎?”   史编曰:“编之太祖史畴,为禹占,得皋陶兆比于此。”   文王乃斋三日,乘田车,驾田马,田于渭阳,卒见太公…

文韬·盈虚·第二

         文韬·盈虚·第二           作者:姜子牙 出自————《六韬》《文韬》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文王问太公曰:“天下熙熙,一盈一虚,一治一乱,所以然者,何也?其君贤不肖不等乎?其天时变化自然乎?”   太公曰:“君不肖,则国危而民乱,君贤圣则国安而民治,祸福在君不在天时。”   文王曰:“古之贤君可得闻乎?”       …

文韬·国务·第三

文韬·国务·第三         作者:姜子牙 出自————《六韬》《文韬》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文王问太公曰:“原闻为国之大务,欲使主尊人安,为之奈何?”         太公曰:“爱民而已。”         文王曰:“爱民奈何?”         太公曰:“利而勿害,成而勿败,生而勿杀,与而勿夺,乐而勿苦,喜而勿怒。”         文…

文韬·大礼·第四

文韬·大礼·第四        作者:姜子牙 出自————《六韬》《文韬》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文王问太公曰:“君臣之礼如何?”         太公曰:“为上惟临,为下惟沉,临而无远,沉而无陷。为上惟周,为下惟定。周则天也,定则地也。或天或地,大礼乃成。”         文王曰:“主位如何?”         太公曰:“安徐而静,柔节先定;…

文韬·明传·第五

文韬·明传·第五    作者:姜子牙 出自————《六韬》《文韬》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文王寝疾,召太公望,太子发在侧,曰:“呜呼!天将弃予,周之社稷将以属汝,今予欲师至道之言,以明传之子孙。”   太公曰:“王何所问?”         文王曰:“先圣之道,其所止,其所起,可得闻乎?”   太公曰:“见善而怠,时至而疑,知非而处。      …

文韬·六守·第六

文韬·六守·第六  作者:姜子牙 出自————《六韬》《文韬》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文王问太公曰:“君国主民者,其所以失之者何也?”   太公曰:“不慎所与也。人君有六守、三宝。”   文王曰:“六守何也?”   太公曰:“一曰仁,二曰义,三曰忠,四曰信,五曰勇,六曰谋:是谓六守。”   文王曰:“慎择六守者何?”     太公曰:“富之,而观其无犯…

文韬·守土·第七

文韬·守土·第七  作者:姜子牙 出自————《六韬》《文韬》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文王问太公曰:“守土奈何?”   太公曰:“无疏其亲,无怠其众,抚其左右,御其四旁。无借人国柄,借人国柄,则失其权。无掘壑而附丘,无舍本而治末。日中必慧,操刀必割,执斧必伐。日中不彗,是谓失时;操刀不割,失利之期;执斧不伐,贼人将来。         涓涓不塞…

文韬·守国·第八

文韬·守国·第八  作者:姜子牙 出自————《六韬》《文韬》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文王问太公曰:“守国奈何?”   太公曰:“斋,将语君天之经,四时所生,仁圣之道,民机之情。”   王即斋七日,北面再拜而问之。   太公曰:“天生四时,地生万物,天下有民,仁圣牧之。故春道生,万物荣;夏道长,万物成;秋道敛,物盈;冬道藏,万物寻。盈则藏,藏则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