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诞节攻势的背景及其准备·第四 – 吴起兵法网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圣诞节攻势的背景及其准备·第四

圣诞节攻势的背景及其准备·第四

作者:陆战史研究普及会 ·日本

出自————《朝鲜战争》《中国军队的攻势·第六卷

出自————《战争通史

   水往低处流不知停息。军人,只是专心致 志地战胜眼前的敌人。……然而,同水流无定 形一样,战争理应无不变的形式。

—— 《战争的艺术》

   如后所述,联合国军的情报估计一致认为:“中国军队的 参战目的是局部的、有限的,其兵力最多有7万人左右,所 以总司令部认为10月24日发出的‘向国境线总追击’的命令,没有加以变更的必要。”麦克阿瑟将军依然希望,第10军按既定方针继续向国境线追击,第8集团军完成准备后再次 发动攻势,圣诞节以前结束战争。

   因此,第10军不顾清川江 畔的异常变化,一意向国境线 前进,按照美公开史料的说法,继续“鲁莽地前进”。

   R.M.波特曾就这件事写道:“即使在不得不以严酷的 现实衡量自己的作为的情况下,在不直接面对敌人的军人心 中,也是希望支配了道理。麦克阿瑟将军,不顾沃克希望第 10军南下以保障第8集团军右翼安全的请求,批准了第10 军的北进计划——使前线兵力越来越稀疏的计划”。“……第 10军的主力,好象不知道中国军队参战的事实似的一直继续 向国境线前进”。

   一、美第10军进至国境

   11月5日,在日本待机的美第3师开始在元山登陆,从而第10军的北进终于正式决定下来。第1陆战师全力向长津 湖推进,美第7师11月21日夺取国境的村镇惠山镇,完成 了任务。南朝鲜第1军并列使用首都师和第3师继续北进,11月26日夺取了清津与白岩。

   第10军武力平定北朝鲜的作战,11月27日以前进展顺利。

   长津湖畔

   11月7日凌晨,第7陆战团得知真兴里地区 的敌人撤退之后,当天进至保后庄和第一发电厂周围高地,准 备进攻黄草岭。因为他们认为,敌人可能在门岘或黄草岭再 次进行抵抗。

   但是,8日、9日两天,象扇面一样派往前方的许多侦察兵,任何一个方向都没有发现敌人。

   11月10日,团越过黄草岭,进入古土里这个有点脏的寒 村。到下碣隅里,就只剩下15公里远的下坡缓缓的平坦走廊了。

   在历时7天的水洞,——真兴里地区的战斗中,第7陆 战团受到的损失是:战死46人,负伤262人,失踪6人。而 中国第124师所受的损失,据计算为7000人。后来抓到的俘 虏供认:“10天来,在那个山谷里的战斗中,第124师受到了 毁灭性的打击。威胁最大的是我们从未遭受过的、想象不到 的火炮和迫击炮的弹幕射击。”又说:“8日,第124师的现有 人员已不过3000人”。因此,第124师没有参加下一次攻势。

   陆战师和中国军队的损失,是鲜明的对照。中国军队遭 到这次惨败的原因,是他们习惯于长期的内战和同日军的战 斗,不了解美军的火力情况,依然拘泥于旧式的战法。

   陆战师在11月10日以前共抓到58名俘虏,其中54名 属于第124师,在保后庄抓到的4名属于第126师。这件事 实意味着第126师已接替第124师站到了第一线,也显示了 中国军队军级规模的部队已参战的征兆。史密斯师长很重视 这个情况。但是,军司令部却仍抱着先入为主的观点。因此, 军督促师加紧前进,而陆战师则明显地有意放慢了向长津湖 前进的速度。自洛东江突出部反击以来,阿尔蒙德军长和陆 战师之间,事事表现出意见分歧,由见解不同而引起的相互 不满似乎越积越深了。

   本来,史密斯师长对元山登陆以来,军过于分散地命令 师行动感到不满。接着,对在这严冬迫近的时期命令向下碣 隅里急进的军长表示不服。他很早以前就呈报过这样的意见: “在据说已出现中国正规军的3个师的情况下,向下碣隅里推 进既危险又无必要”。

   然而,这对于感到情况乐观,并贯彻麦克阿瑟进攻意图 的军长来说,是不能容忍的。而且黄草岭的中国军队,使人 感到似乎与清川江畔部队的返回相配合已撤退了,所以军长 越发加强了自信心似地,一个劲地要求其全力向下碣隅里急 进,以配合第8集团军预定11月15日再次发起的攻势。

   但是,11月10日进至古土里的第7陆战团利曾伯格团 长也罢,史密斯师长也罢,都对向下碣隅里急进缺乏热情。他 们预感到,如果不在保障后方安全的情况下前出,就很可能 出问题。而且认为,向下碣隅里及其以北前进,如果不具备 这样三个条件,即:警戒黑林川沿岸的羊肠式的补给路,储 备补给品和修建飞机场,是不可能的。

   史密斯将军说明了自己的理由:

   1、第8集团军的右翼远在西南方向的德川,因而师的西 侧有80公里暴露着。

   2、只要不整修从铁路终端站的真兴里至下碣隅里的后方 补给路,并采取掩护措施,想前进也前进不了。绕山腹而行 的后方补给路有一处遭到破坏,就要束手无策。

   3、在北方或西北方向作战,必须在下碣隅里修建飞机场 和后勤基地。确保后方补给路需要大量的兵力,可是又没有 这一部分兵力。

   4、然而最要紧的是集结师的全部力量。就现状而言,是 无能为力的。

   1950年的冬天,同1941年莫斯科的冬天一样,比历年都 来得早。11月10日夜间,气温急剧下降,车辆的刹车和变速 器都冻住了。11日和12日派往下碣隅里方向的侦察人员,仅 发现山间走廊的两侧高地上有少数观察哨,都没有与敌人遭 遇。13日,穿戴笨重的防寒帽和皮大衣的第1营官兵,拖着 沉重的步子沿积雪2-3厘米深的高原道路进入富盛里,14日进入下碣隅里。本想到下碣隅里后进入有房顶的屋子里,可 是这座湖畔的村落已因前几天的轰炸被毁掉了。

   然而,在湖畔抓到的中国兵供认:“属于第126师第377 团,部队在湖的东侧”,居民讲:“占领下碣隅里的中国军队 有3000人,3天前向北面和西面撤退了”。还是有2个师。

   营很紧张,靠环形阵地坚守到天明。这天夜间,气温下 降到零下15度,既不能挖壕,也不能生火,实在苦不堪言。 翌日(15日),第5陆战团赶到,担任古土里——真兴里 间的警戒,所以第7陆战团全部进至下碣隅里。第1陆战团 将元山地区的警备任务交给第3师以后,也踏上向下碣隅里 北进之途。

   11月16日,史密斯将军伴随第1陆战航空队司令哈里 斯少将到达下碣隅里,选择C-47型运输机的着陆场。工兵 队从19日开始构筑飞机跑道,第1陆战团从事真兴里——黄 草岭间的道路改修工作。据说,在这两项工程完成之前,史 密斯将军决不允许主力前进到下碣隅里。

   这样,11月23日陆战师主力在下碣隅里集结完毕,第8集团军在前一天发起了攻势。进入古土里已是11月10日,所 以到下碣隅里的15公里路程用了13天。这种蜗牛般的前进 速度,使阿尔蒙德军长很不愉快。而且还出了麻烦。然而,这 种关照却在4天后发生的激战中挽救了师的生命。

   美第7师抵达惠山镇

   11月8日下午,经丰山向赴战湖 前进的第31团,在白山(赴战湖东12公里)东麓与约1个 营的敌人遭遇,激战之后将其驱逐。经查有50具尸体,都是 中国兵。以前,除长津湖南侧以外没有见到中国兵,所以,考 虑到在师的当面终于也出现了中国兵,就感到特别紧张。

   如前所述,该敌是为掩护第42军的左翼而派出的第126 师第376团的一部,不过当时并不了解这些。

   11月10日。美第7师第31团进至赴战湖东侧,第17团 进至丰由北侧熊耳川一线,第7侦察连进至瑟岭的发电厂,第 32团负责整修丰山——初里的道路,以准备尔后北进。巴尔 师长作战很慎重。赴战湖东麓出现中国军队以后,他相信了 当面的主要敌人是中国军队,当时的气温只不过是零下2度, 但补给品卸船却因冬季气候和海象而受阻,利原——丰山的 道路也不能作为主要补给线使用了。

   然而,11月12日,到达丰山的阿尔蒙德军长下令继续北 进。因为,当时在清川江畔和长津湖畔都没有中国军队的踪影。

   师命令第17团经甲山向惠山镇、第31团从沿赴战江的 地区向新坡镇突进;以第32团维持补给线和担任警备任务。 11月14日凌晨,第17团开始了熊耳川的渡河进攻。熊 耳川是高原的自然河川,昨天以前,还是一条水深30-40厘 米水流清澈的浅河,可是一旦发起了进攻,却成了水深达1-2米的深水河。这是北朝鲜军队打开上游水坝的闸门所致。气 温也下降到零下7度。

   主攻的第2营,通过南朝鲜工兵队拼命架起的汽油桶浮 桥实施攻击,进展顺利;在下游徒涉的第1营却吃了苦头。先 头的1个排浸入没腰的水中在敌火下渡河,立即冻僵不能行 动了。想急忙暖和一下,但又没有生火炉。于是造成了18人 因冻伤而失掉双脚的悲惨结果。

   翌(15)日,师补给科紧急送去250顶班用帐篷和500个 煤油炉,但这些措施都是马后炮了。

   渡过熊耳川的团,在这些补给品送到之前,其进攻速度 每天只平均8公里。北朝鲜军队只不过是以小分队节节抵抗, 寒冷却使步兵难以前进。

   19日,夺取了因木材加工而著名的申山,21日10时,追 击退却的北朝鲜军队进入惠山镇。

   鸭绿江的主流在流动着。宽度约为45-70米,只有2米 宽未结冰的流水线静静地流动。北方50公里处隐藏着千古历 史似的白头山,象它的名字一样戴着雪白的帽子耸立在那里。 连接中国东北的桥梁完全被破坏,惠山镇的街道因13日 轰炸化为灰烬。在伸手可以够到的对岸,比惠山镇大的中国 人的村镇在和平地沉睡着。这种对比印象很深。悠闲站哨的 中国兵和慌张往返的美国军官,也形成明显的对照。

   据说在这之前,军官们的见面话是:“夺取惠山镇,就可 以回国”,可是其情景真使人不快,给人一种暗示将来的暗淡 的印象。

   然而,上层领导高兴。麦克阿瑟接到进入惠山镇的报告后,喜悦地给阿尔蒙德发电报祝贺说:“奈德,恭喜你。衷心 给你最大的祝福。向出色地独得众人羡慕人物的巴尔问好”。

   阿尔蒙德军长,也表彰了第7师师长巴尔,称赞他说:“师在零下的山岳地带,击破反复进行顽强抵抗的敌人,仅20天时间即前进200英里,这件事实无疑将作为辉煌的军事成 果载入史册”。

   的确该师英勇善战值得称赞。联合国军首脑高喊快哉也是理所当然的。尽管由于中国军队参战一时感到受了挫折,但 并不认为参战兵力会很多,而且攻占惠山镇是武力平定北朝 鲜顺利取得进展的标志,最后,只要第8集团军推进到鸭绿 江,这场战争就会结束。上述嘉奖词,就充分反映了这样一 种气氛。

   另一方面,赴战湖畔的第31团却完全不能前进。在这荒 僻的山岳地带没有汽车路,用牛车补给是唯一的方法。尽管 如此,16日仍到达赴战湖水坝,击退约200人的中国军队。可是从此开始,沿赴战江的道路是只有牛车可以通行的林道,再 往北进就没有指望了。用航空照片无法判别积雪覆盖的山道。

   20日,巴尔将军放弃了沿赴战江突进的决心,代之以命 令第32团向新坡镇突进。22日,团进至三水,而进入新坡镇 实际上是在6天后的28日。中国的小部队拼命地反复进行了 极其顽强的抵抗。当时,惠山镇的第17团也以一部西进配合 行动,同时也遭到了看来有1个连以下的中国军队的抵抗而 无法前进。中国军队尽一切手段采取了迟滞行动,例如爆破 桥梁和断崖,或设伏,或袭击后方等等。而且美军必须一面 注意不使射弹落到一衣带水的对岸一面实施进攻,所以其进 攻只限于正面进攻也是一个原因。

   然而,说到28日,已是中国军队开始第二次攻势后的第 4天,中国军队为何如此尽力地确保新坡镇呢?令人不可思 议。大概是为把美第7师努力牵制在国境上的一环吧。

   南朝鲜第1军11月5日以来,准备渡过渔郎川的首都 师,12日起用从赴战湖畔赶上来的第18团为第一梯队开始 进攻,一部渡河成功。黑云低垂积雪深达15厘米,因而不能 随意实施空中支援,驱逐舰的舰炮也打不到,可是,宗尧赞 将军指挥的该师,相信战争就要结束而奋勇战斗。

   但是,受到伴随有坦克的反击而被击退了。于是重巡洋 舰罗彻斯特号回航,并利用13日的好天气再次发起进攻,仍 然受雪的影响未获成功。不仅如此,转为阵前出击的北朝鲜 军队,翌日(14日)突破第18团正面,15日又击退了实施 反击的第1团,从而改变了攻守的地位。

   首都师顽强奋战的主要原因在于补给。北朝鲜的冬天迅 速到来,气温已降到零下16度,官兵们还穿着破烂的夏服, 毛毯每两人只有一条,空运来的美军旧大衣是唯一的防寒服, 所以,当时的情形是防止冻死比战斗更全力以赴。这个例子, 也说明后勤工作的及时性问题。

   注视着东北方向战况的麦克阿瑟,为了切断敌人的增援 和补给下令空袭了会宁。会宁是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西 南100公里处的一个国境村镇,人口为四五万人。16日,30 架B-29飞机投下4万发燃烧弹,使镇子化为灰烬。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轰炸的结果。渔郎川南岸地区的敌人 表现出动摇,师便从17日转入反击,19日再次进至河岸完成 了渡河准备。

   17日,第3师也赶到,金白一军长令其向白岩——合水 地区突进。目的是将来合击茂山甚至会宁。第3师18日以第 23团由城津、以第22团由吉州北上、开始夹击白岩——合水 地区。

   19日换发了冬装的首都师,20日突破渔郎川一线,26日 包围并夺取了清津。清津是距离国境65公里的大工业城市, 作为由符拉迪沃斯托克实施补给的港口而知名,据说10月下 旬受到舰炮射击而荒废。

   同月26日,第3师也进至合水,在此完成了最后追击态 势。有关南朝鲜第1军的一切活动,都是打算再过两三天结 束战争。

   美第3师登陆

   第8集团军司令沃克自然希望增加在北 九州待机的美第3师,可是,麦克阿瑟过低地估计了中国军 队参战的兵力,按预定计划将该师配属给第10军。因为,要 保护军的后勤基地免遭在元山——咸兴地区活动的游击队的 袭扰,除此之外别无他法。该师现有人员15994人,其中8500 人是新招募缺乏战斗经验的南朝鲜兵。步兵班是由美国兵 (实际上大多是白种的波多黎各人、维尔京群岛的黑人和黄种 的日本的第二代)2人和南朝鲜兵8人组成,立即投入野战看 来有问题,这大概也是用以担任警备任务的原因之一。

   该师从11月5日至17日在元山登陆,同时指挥南朝鲜 第26团,接替了第1陆战师在元山——咸兴地区的警备任 务。然而,其警备区域是南北14公里、东西55公里的太白 山脉东麓的山地,估计有数万人的游击队不停息地活动。师 刚一登陆,在当天夜里就遭到了袭击。神出鬼没的游击队袭 扰这个新编的缺乏经验的师,使它疲于奔命。而且,越接近 11月底其活动越激烈,直到12月中旬该师撤退为止,一直被 困在那里。

   这种游击活动,显然同中国军队的第二次战役有关系,不 过当时该师不得而知,只是昼夜忙于警备与讨伐。

   平定东北部作战的完成

   这样,在第10军的正面,没有象清川江 畔那样战局发生剧烈的变化。10月25日在长津湖 入口出现的中国军队,尽管迟滞了第7陆战团的北上,但受 到重大损失而撤退了。在丰山与吉州有过相当的抵抗,也未 出现值得特别担忧的情况。元山——咸兴山区的警备工作遇 到些麻烦,也无关大局。

   总之,军基本上顺利地完成了北朝鲜的平定任务。 第10军正面的这种良好局面,无可否认地影响了下述总 司令部对形势的判断。

   二、鸭绿江桥

   在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地区的国境线上架设着10座桥 梁。鸭绿江上7座。图们江上3座。最重要的是,连接新义 州和安东的1200米长的新义州桥(美国的公司承包的混凝土 桥),在朔州附近架设的700米长的朔州桥(以上两座桥都是 铁路和公路两用桥),以及连接满浦镇和辑安的500米长的铁 路桥。中国军队的主力无疑是从这3座桥上进入朝鲜,并靠 这3座桥实施补给的。

   11月4日-5日,第8集团军的右侧后濒于危急,清川江 桥头堡使人感到危如累卵。麦克阿瑟看到第8集团军的惨 状,判断要解救第8集团军之急,自己手中剩下的手段就只 有破坏敌人的动脉——鸭绿江桥了,于是便向远东空军下达 了轰炸其“南半部分”的命令。

   然而,这种轰炸显然已超越了华盛顿始终慎重保持的界 限,包藏着与中国发展成为全面战争的很大危险性,是战争 指导上的一大转机。

   当然,五角大楼要求立即撤回命令,并要求确认从前的 训令,依然禁止攻击距离国境8公里以内的目标(统参95878号)。

   就这件事,杜鲁门总统作了如下回忆:

   “11月7日早晨,我在堪萨斯接到了国务卿艾奇逊的紧 急电话。他说:‘10时,远东空军司令斯特拉特迈耶报告:接 到了轰炸新义州的命令。90架B-29飞机预定在华盛顿时间 13时起飞’。国防部副部长罗伯特说:‘问题不在于有误炸安 东的危险,而是作战效果有没有价值。’副国务卿拉斯克担心: ‘作战出现了攻击中国东北的结果,要与英国协商决定,这是 有约在先的……。而且也不一定不诱发苏联参战’。国防部长 马歇尔的意见是:‘这种轰炸,只要不是由于中国的大军威胁 到了我军的安全,并不是上策’。因而,我和国防部副部长一 致认为:‘此次作战,在得到总统的指示以前最好延期’,所 以,通过芬利特空军长官,将上述意见和国防部的想法通知 了布莱德雷主席。请予训令。”

   “我决定:此次作战,只有在我军受到重大威胁时才能同 意,接着指令:麦克阿瑟为什么突然认为需要轰炸新义州桥 呢?要查明其理由”。

   联合参谋部于11时40分发出训令。这是在B-29从嘉 手纳基地起飞前1小时20分钟的事情。

   训令指出,这样的作战应是政府考虑的事情,举出了与 英国有约定的事,并命令其提出情况判断。

   麦克阿瑟接到停止行动的命令后,以比仁川登陆时更激 烈的言词说明了自己的本意,并对批准他的行动充满期待地 回电如下:

   “要救第8集团军,除破坏新义州的桥梁阻止敌人增援与 补给以外别无他法。这是身为司令官的我,为救部下的军队 所剩下的唯一的手段和方法。断然采取此种行动,既是我的 责任,也是我的义务。作为司令官,在还有可采取的手段的 情况下,能眼看着部下的军队有难而见死不救吗?……而且这种攻击,不仅属于战争的一般原 则的范围,也是我受领的歼灭敌人平定北朝鲜的任务范围内的事。……据我的想象,我 认为您 [ 作者注: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布莱德雷。 ] 的训令并 未得到总统的批准,是单单根据一般的反对意见而发的。 我,在我所能做到的最大的抗议之下,执行您的命令,并 保留这种攻击。”

   翌日(6日),麦克阿瑟期待的结果发生了。五角大楼发 出的统参第9594号令称:“您为保障军队的安全,可在不得 已的情况下攻击北朝鲜领土内的桥梁。但是,别说水丰水坝 与发电设施,就是发现了任何有利目标也不得攻击中国东北。”

   杜鲁门就这一认可,说道:“布莱德雷把麦克阿瑟的回答 用电话报告了我。对苏联和中国东北国境沿线的目标进行集 团轰炸,包含着重大的危险。跃跃欲试的中国飞行员会立刻 飞到,我轰炸机也可能在我们统治不到的领土上被迫降。这 还有招致中国全面介入和诱发苏联参战的危险。但是,现地 的麦克阿瑟却感到事态异常的紧急。我让布莱德雷上将发了 通令”。

   就这件事,许多评论家批评:“麦克阿瑟仍继续独断专行, 强制华盛顿”。也有许多人以此为证据,指责麦克阿瑟不了解 现代的战争,只是疯狂地扩大战争——与中国对立。

   然而我认为,即使麦克阿瑟的主张和意见对美国的政策 有重大的影响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也无须如此胡乱猜疑。因 为,罢免了麦克阿瑟(1951.4.11)以后,下令轰炸水丰水 坝与发电厂的不是别人,正是与当时并无不同的华盛顿的首 脑。正象艾奇逊的报告告诉人们的那样,这场争论实际上不 是政策性的,而是轰炸技术,就是说,不向中国东北境内投 弹,能否破坏细长的铁桥的问题。如果不能向大桥的东北半 部投弹,那么要破坏数米宽的细长的铁桥,就必须从直角方 向进入投弹。而了解此情的中国军队,就会沿其有限的进入 方向配置对空火炮。

   另外,在由美、英、南朝鲜军队的约15万人组成的第8 集团军,正要遭受有史以来的惨重失败的时候,它的总司令 绞尽脑汁、想在有限范围内尽他可以采取的手段加以挽救的 心情,也许不是不可理解的。纵然认为,这样做可能包含着 导致战争扩大的危险,那也没有超出臆测的范围,以臆测为 前提对十数万部下军队见死不救,别说是军人,就连普通百 姓也难以做得出来。

   对新义州的轰炸是11月8日开始的。79架B-29在4 架F-80喷气机的掩护下,向桥的南半部投下600吨炸弹, 向新义州市内投下8.5万发燃烧弹。然而,对大桥似乎并无 效果。而且当时引起了有史以来第一次喷气机之间的空战。在 中国东北上空待机的8-12架米格-15战斗机,象燕子一般 袭击而来。巧妙地作了回避的F-80的飞行员们,击落其中 的1架,击伤1架将其击退,但这却成了尔后发展成为世界 问题的“追击权争论”的开始。

   从此以后,用舰载轰炸机与轻轰炸机破坏和中国军队修复的拉锯战展开了。在中国东北这个圣地待机,或从对岸的 安东机场起飞,予我一击又飞回圣地的米格成了受不到惩罚的敌人。正由于轰炸机要按特定的航线进入,掩护起来就更 难上加难,结果白白地让有为的青年死于长空。

   因此,看到空军的苦衷和轰炸效果不理想的麦克阿瑟,作 为行使自卫权的手段之一要求轰炸中国东北基地,或者要求 追踪米格,作为现地的负责人可以说是很自然的。于是,11 月13日,国务院要求派兵参战国允许“2-3分钟的火速追 击”。但由于英国等的强烈反对而未成功。麦克阿瑟提出的轰 炸中国东北的要求,正是由于与以往不同,是要求华盛顿放 弃一贯采取的限制战略——将战场限定在朝鲜半岛,所以问 题的性质是使华盛顿首脑绝对不能允许的。因此,轰炸中国 东北的问题,不仅成为美国国内的政治问题,而且引起世界 上的争论,也可以说是理所当然的。

   三、战线后方的游击活动

插图56:在中部地区的游击队的情况(10月-11月)

   在洛东江畔的决战中遭到失败的北朝鲜军队,一面留置 游击部队一面向北撤退,将其主力集结在铁三角地带,构成 了第二战线。这在第5卷中已作了叙述。原前线部队司令官 金策上将,接着接替他工作的崔贤中将,集合2.5-3万人 的败兵,袭扰联合国军的背后,密切配合了中国军队的攻势。 附表2说明其活动的时间,插图9表明其活动的地点。从 中可以看出,其活动与中国军队的第一次、第二次攻势有着 多么密切的联系。

   第5卷中已讲到,联合国军队北进时,由美第9军和南 朝鲜第11师等,负责维持南朝鲜的治安和恢复工作。 就是说,美第25师负责京釜沿线的警备和抓获败兵,南 朝鲜第11师一面训练一面讨伐智异山区,反游击营担任中部 山岳地带的警备任务。

   当时,在洛东江战线吃了败仗的北朝鲜军主力正抄近道 向北撤退,其一部受领了游击任务后,潜入小白、太白山脉 开始活动。另外,从开战前就在智异山和大德山等地活动的 所谓原有的游击队,看来又在重新恢复他们的组织。侵入的 北朝鲜军主力虽已被击退,但在南朝鲜全境仍然有游击队分 散袭扰,破坏治安、交通、通信,妨碍经济的恢复。

   为此,釜山——清道——大邱,釜山——蔚山——庆州 ——大邱的补给干线不断受到伏击和袭击。孤立的部队及联 络车、补给纵队等频繁地遭到伏击。切断电话线,袭击警察 署等活动不断发生。特别突出的是,袭击富裕的村落,强夺 食粮、衣服、医药品等。大概是为越过即将到来的冬天做准 备。然而,这种做法将引起居民的憎恶,导致自己的毁灭。

   汉城釜山沿线

   担任金泉——大田——乌致院间的铁道 警备任务的第25师,在以其直接配备的兵力阻止北朝鲜第1 军北撤的同时,有计划地积极搜索敌人,常常捕获到徘徊中 (?)的游击队团体。

   然而,第8集团军赖以生存的补给列车常常遭到炮击,清 州被袭击、道厅被烧毁的事件也发生了,所以根除游击活动 是件需要时间和毅力的工作。而且11月10日前后,师向清 川江畔北上后,其活动更加激烈起来了。

   智异山

   因从战前就有游击活动而出名的智异山,由南 朝鲜第11师和国家警察进行了讨伐,到底因为智异山里集结 着北朝鲜第6、第7师历经战斗的老兵和原有的游击队,还装 备有迫击炮,所以新编而缺乏经验的师似乎并不是他们的对手。

   而且他们的势力逐渐壮大,据推算,到11月底其兵力已 约有2万,由此可以看出其活动是如何地激烈了。第二年即 1951年冬天,游击队又有新的发展,威胁到了南朝鲜的政治 和经济,以致不得不抽调第一线的兵团加以讨伐。

   太白山脉

   在太白山至五台山的太白山脉中,估计约有 4000名属于北朝鲜第3、4、5师的败兵转来转去,他们在后 来被抓获的北朝鲜第5师的步兵团长的指挥下,不断地袭击 安东、荣州、丹阳岭、宁越煤矿以及原州附近。据说,11月 上旬曾经占领过江原道厅所在地的春川。

   在华川——麟蹄地区也有北朝鲜第10师的败兵活动,不 断伺机袭击。

   这个地域由第1、2、3、5、6反游击营担任警备任务。看 来,在有军队名称的部队和无名称的部队之间,不仅在装备 上而且在心理上也是有差别的。华川水坝有60名警备兵实施 警戒,可是10月22日夜,遭到奇袭被打退了。华川湖是汉 城的电源和水源。停止了供电的汉城变得黑灯瞎火,北汉江 的水位一夜上涨了4英尺,甚至发生了铁路桥倾斜、舟桥流 失的事情。据说,夺回水坝时,水坝的调节闸门已被严重破 坏,水轮机已不能使用了。

   另外,10月15日,耸立在汉城正北的北汉山顶的无线电 中继站也遭到了破坏。

   然而,真正的游击活动,是从中国军队参战后的10月下 旬开始的。其目的是干扰或牵制第9军北上,并将元山地区 的警备兵力“钉”在当地。

   铁三角地带

   这个名称是形成阵地战以后叫起的,是以 平康——铁原——金化为顶点的三角地带的别称。

   10月28日,伊川(平康西北40公里)的南朝鲜军野战 医院受到袭击,……象是需要军医和医疗药品。

   联合国军极力要恢复汉城——元山线(京元线),可这条 线路要通过铁原——平康,所以破坏恢复的工作自然也就成 了游击队的活动日程。特别是在平康附近,几乎天天不断有 袭击、布设地雷和伏击,11月2日,工程作业列车遭到了约 1000名游击队的伏击。不过,由于列车上有经历过战斗的南 朝鲜第17团的约2个连担任警戒,所以激战之后将其击退 了。据说,3名俘虏供认:“在平康周围约有4000名游击队员 在分散活动,根据指令要袭击开往元山的所有列车”。

   因此,将誉为精锐的南朝鲜第17团全部派驻平康实施讨 伐,但是仍然不能取得进展,所以曾一度不得不投入美第25 师的强有力的一部。

   金川东北25公里的市边里地区是游击队的根据地。兵力 全然不清楚,但其活动很顽强。1月6日,巡逻的第25师第 27团的情侦排和L连在市边里——金川的中间遭到袭击,增 援的炮兵C连也被伏击了。3天后发现了被埋葬的15个人的 尸体。

   在11月6日的同一天,伊川再次被约1000人的游击队 占领。因而第2天(7日)市边里的美第27团和平康的南朝 鲜第17团实施夹击将其夺回,但是街道已荒废,驻扎的南朝 鲜部队全被打死了。

   11月9日,北朝鲜第4师第18团(约1400人),袭击铁 原击退南朝鲜警备队(约800人),翌日(10日)该师第5团 (约500人)占领了涟川。京(汉城)元(山)线就被完全切 断了。美第24师前往夺回,情侦排和A连组成的先遣队受到 伏击被歼灭,到11日才好容易夺回涟川。

   另外,10日那天平康的南朝鲜第17团被包围,11日凌 晨陷入了重围。驻扎在伊川的该团第3营紧急前往解围,但 是,14日平康的街道和机场又被占领了。

   以上罗列的只是铁三角地带及其西侧地区发生的有代表 性的事件,据说与此相类似的战斗不胜枚举。结果美第25师 主力11月中旬被死死地钉在这个地区了。如果这一支游击队 出现在汉城——平壤的补给线上,第8集团军计划的圣诞节 攻势就会成为泡影。

   然而,新编的南朝鲜师负责护卫补给干线,美第25师为 圣诞节攻势而北上,于是游击队的活动地域也逐渐北上,以 便与中国军队的攻势相呼应。(北朝鲜公开史料)

   元山——咸兴地区的警备

   这一地区是第10军的后方 供应基地,已成为游击队的攻击目标,需要用1个师的兵力 不断加以警备。游击队的活动,从第1陆战师登陆的10月26 日开始突然激烈起来,一直持续到12月中旬第10军撤退。从 它的攻击时机、目标和方法分析,其主要目的显然在于拖住 联合国军的兵力。

   10月26日,首先登陆的第1陆战团第1营,从南朝鲜第3师的部队手中接替了警备库底的任务。库底位于元山以南40公里处,当时代替元山港成为军的主要补给基地。

   附近的局势很稳定,别说敌人连游击队的情报都没有,是 一种极其悠闲自得的气氛。可是第2天即27日夜里,完全出 乎意料地受到了游击队群的袭击。有的排战死15人,其中7人是在睡袋中被刺死的。

   而且这次袭击持续到28日白天,进入市内的北朝鲜军队 见到补给设施就破坏。陆战团以第2营等增援,并紧急派出 2艘驱逐舰将敌人击退。但库底已成为废墟,在这一夜的战斗 中陆战团受到的损失,据说战死27人,负伤37人,失踪3人。 11月2日,在元山近郊补给纵队受到伏击,战死9人,负 伤15人。6-7日夜间,高原一带遭到袭击。

   6日黄昏,在高原南侧有3辆吉普车和12辆卡车的补给 纵队被全歼,同一时刻在高原北侧巡逻的宪兵和维护线路的 通信队受到伏击。午夜,停在高原站加水的补给列车遭袭击, 押车的陆战队员战死6人,负伤8人。游击队是首先破坏路 轨剥夺了列车进退的自由以后闯入车内的。另外,23时许,作 为美第3师的第一梯队前一天在元山登陆、在龙兴(高原以 北20公里)宿营的第65团第3营,附近的第4通信营和第 96野战炮兵营都同时受到奇袭,各死伤40人左右,7门105 毫米榴弹炮被破坏。这支游击队在7日拂晓消失在永兴西面 的山中。侦察机报告,其兵力约有2000人。

   然而,游击队活动最频繁的还是元山西面的临津江上游 河谷。在这一地区盘踞着8000~1万人的游击队,推测是以 北朝鲜第4、5、15帅为基干的。他们频繁地袭击,反复地切 断道路,切断第10军同第8集团军的地面联络,并威胁两军 的侧后。其典型战例是袭击马转里地区。

   马转里

   在元山以西16公里处的山中,有一座300人的 名叫马转里的偏僻村落寂静地沉睡着。四周是山连着山,马 反转之里,真是名符其实。这座贫穷但却安静的村落,有一 天突然成了战祸的中心。

   马转里位于连接元山和平壤的唯一的汽车路和通往伊川 与金川的伊川道路的交叉点。联合国军为了切断铁三角地带 同北朝鲜军主力的联系,利用这个村落以求封锁伊川道,因 而造成了这场不幸。

   10月中旬,南朝鲜第3师注意到马转里,在这里配置1个营负责警卫道路和周围地区的讨伐。10月25日,第1陆战 团第3营接替了它的警备任务。

   11月7日夜,从此开始马转里夜夜不断地受到袭击,有 若干处步哨已被击退。翌日(8日),在后来命名为“伏击山 口”的马息岭山口,对营实施补给的纵队遭到伏击,担任掩 护的E连受到战死8人、负伤31人的损失,补给品被夺走。 据俘虏供述,7日夜攻击马转里,是为袭击补给纵队采取的牵 制措施。

   11月12日 为接替马转里的警备任务而从元山出发的 美第3师第15团第1营,在“伏击山口”受到伏击,初战就 吃了苦头。据说,陆战队对在这孤立的山中的警备和连夜的 可怕的袭击感到厌烦,所以兴高采烈地交了班。14日,同行 而来的南朝鲜第3陆战营,前进到东阳担负起该地区的警备 任务,并与警备阳德的美第2师第23团的一部协同以确保元 山——平壤的道路。

   11月20-21日夜,得到装甲自行火炮支援的约200人 的游击队进攻马转里,突破阵地的一角开始了激战。21日拂 晓,营实施反击,为了追击敌人和向东阳补给派出约1个连 西进。但是,这个纵队在北面10公里的阿虎飞岭上了圈套, 丧失了28人的生命和大部分车辆与重火器。游击队撤走的时 候,为避免敌人尾追往往是要设置圈套的。向马转里又增派 了坦克排和第2营的1个连。

   翌日(22日),为再次向东阳补给派出了配备有坦克的1个连,但由于游击队破坏道路、埋设地雷实施伏击,所以毫 无办法。于是向东阳的补给改成了空运。23日,三次派出配 属工兵的1个连,准备与东阳的南朝鲜陆战队实施夹击。

   然而,在山口有约300人的游击队打伏击,连损失了18人被击退,从背后进攻的南朝鲜陆战队也没有进展。这样,三 次进攻都失败了。

   于是25日,以马转里的第1营主力和东阳的南朝鲜第3 陆战营主力围攻山口,遂杀伤150人,缴获120迫击炮4门, 好容易才将其击退。在附近搜索时发现了1个大弹药库。看 来,这支游击队不仅切断道路,还奉命确保弹药库。这样,通 往东阳的道路终于打通,但不久又被切断了。切断与打通,袭 击与讨伐这种拖得人们精疲力尽的事情,在联合国军撤退的 12月中旬以前一直无休止地继续着。

   社仓里

   第3师师长索尔少将,考虑到进至长津湖畔的 陆战师左翼的安全,命令南朝鲜第26团将其警戒线推进到黑 水里——社仓里一线。团与约1个营的敌人激战数次,11月 23日夺取社仓里后向柳谭里追击,击破了它的后卫。24日, 又与似乎是从柳谭里南下的敌人遭遇,俘虏了26名中国兵。

   这表明,中国军队在沿长津湖畔的陆战师西侧行动。据俘虏 说,中国第125师从三个星期以前就控制了这条道路。然而, 第8集团军从本月24日起已开始了圣诞节攻势,陆战师准备 自27日起向江界进攻。当敌情开始明了的时候,大局已定了。

   11月下旬,第10军情报部估计:“在咸兴——元山周围 地区,共计有2.5万人的游击队在活动”。11月份在军的地 域内实际发生的游击活动是109起,平均每天3.3起。而且 其袭击地域明显地是随着中国军队第二次攻势的接近而北上。

   汉城——平壤道路

   汉城——平壤道路是第8集团军的 动脉,在11月中旬以前,由美第9军(美第25师与第2师 主力)负责保护。沃克将军作为下一次攻势的三个条件提出 了“右翼安全”、“后勤准备”和“兵力集中”。这个集中的问 题,并不是指造就兵力和集中的效率与程度,而是何时能够 将警卫这条动脉的第9军从警卫任务中解脱出来的问题。因 为万一这条干线被切断即使是一天,以每天3000吨的比例周 密编制的运输计划就必定会陷入混乱。因此,其警卫工作是 既重要又周密的,游击队也未能加以有效的攻击,甚至连特 别值得记录的事件都未发生。

   美公开史料中也仅仅记录着:警备平壤以东山地的第2师第23团没收了隐藏在洞窟和山谷营房里的大批军需品,并 在江东东侧的锡矿山发现了以前叫作第65工厂的有名的地 下工厂。

   这座工厂是原来的平壤兵器厂,拥有美、英、苏、日本 的车床等400台之多,具有制造苏式火器及120迫击炮以下 所必要的一切设备。据说,发现的线索是地方警察署长密告 给的。

   间隙

   简单地讲,在第8集团军和第10军之间,横卧着一条宽150公里的太白山脉,在此山中推测有数万人的游击 队在活动,两军的警备地区之间有按道路距离50-90公里的间隙。

   第8集团军对这个间隙感到忧虑,华盛顿似乎也放心不 下。但是,第10军和麦克阿瑟将军并不那么担心。特别是麦 克阿瑟将军,他认为,横断太白山脉的道路极少,联合国军 不能构成一系列的战线,同样,敌人也无法利用这个山岳地 带。正因为如此,才没有把第10军划归第8集团军指挥。这 在第5卷中已有论述。因此麦克阿瑟将军考虑,这个间隙如 果通过空中侦察和由两军派出的巡逻哨会合加以警戒就行 了,遂这样下达了指令。

   然而,11月上旬好几次试图用车辆进行东西之间的联 络,结果一次也没有成功。第8集团军从阳德与孟山,第10军从永兴与高原派出了营规模的巡逻队,都因遭到游击队的 抵抗和道路被破坏而未完成任务。从此山中通过的汽车路一 条不剩地都被破坏了,山腹路被彻底削掉并埋设了地雷。谷 底路差不多都挖了深5米长12米的壕沟。

   因此,孟山的南朝鲜第8师第10团第2营徒步东进,击 退约400人的游击队,14日到达松下洞,在这里与第10军的 徒步巡逻队会合,这是唯一成功的例子。据说,即使如此,营 返回孟山仍用了10天多的时间,可见游击队的斗志之高了。

   美第38团第3营了解到此情况后,一边补修道路一边进 至上东山里,但仍未能到达西海岸。因为桥被破坏不能迂回。

   这些事实,与接连不断的游击活动结合起来,说明了两 军的间隙当中存在着兵力不详的大部队,而且随时都可能袭 击自己的背后。但是,麦克阿瑟将军并不重视这一点,仍留 着这股敌人下令实施圣诞节攻势。换句话说,联合国军是在 自己腹中隐藏着癌细胞的情况下起跑的。它的报复,就表现 在下一次的败仗之后,没有能够在平壤——元山一线站稳脚根。

   四、形势判断

   幻影一般突然出现的敌人,在粉碎第8集团军的右翼使 之不得不向清川江畔后退的同时,迟滞了第1陆战师向长津 湖的前进。而且又突然返回,隐藏到北朝鲜军队的屏障的后 面去了。

   对联合国军来说,这两个星期象是一场恶梦。从10月25日起,所谓中国军队参战的报告纷至沓来,不久,不幸的报 告接连送到。最初将信将疑的联合国军,及至见到吃败仗之 后也感到惊愕,不久又变成了恐怖。然而,11月6日安心之 声四起,不久随着心身的平静,又倒吸了一口冷气,同时产 生了很大的疑问:“中国参战的目的和尔后的企图如何呢?”

   在朝鲜的所有侦察机关都开始活动,朝野的谍报网跑遍 了全世界。

   第8集团军的形势判断

   第8集团军动员其全智全勇力 求解开这个谜,是可想而知的。侦察机昼夜24小时出动,对 整个区域进行空中照相,并向四面八方派出了众多的侦察人 员。但是,与所作的努力相比,似乎实际效果并不大,这充 分证实了战场侦察的限度及它的困难性。

   第8集团军情报部在仔细研究情况的过程中,不知道什 么时候明白了俘虏所说的“第54、55、56部队”之谜。原来 是,中国军队为了让对方把实际的兵力看得很小,规定将称 呼下降两级使用,即:军叫作“00部队”让人看成团,师看 成“营”,团看成“连”。例如:第38军第112师第334团, 称为第54部队第1营第1连;第39军第115师炮兵团,称 为第55部队第1营炮兵连。

   第8集团军以下的情报部,当初完全上了这个简单骗术 的当。11月1日判断“敌人为2个团”也是因为把第55、第 56部队分别看成1个团的缘故。4日判断为“2个师”,无非 是由于了解到五六个部队的番号。波特记者说:“被微不足道 的骗术欺骗了”。

   可是,11月13日,右翼的南朝鲜第2军报告:“捕获了 第42军所属的中国兵”,接着又送来了引人注目的情报:“其 后在德川周围也捕获到许多俘虏,但都是属于第42军第125 师第374团的”。这表明,在长津湖南侧担任阻击陆战师任务 的该军,随着第3野战军第9兵团到达该地,已恢复原属的 第4野战军第13兵团的建制;也是中国军队准备发起大规模 攻势的征候。不过好象没有引起太深刻的考虑。

   11月20日以前共计捕获中国兵84人,到23日为止共 计为96人。综合他们的供词,这些俘虏属于6个军,即第38、 39、40、42、50、66军。实际计算起来,计有18个师即18万名战斗员参战。

   然而,这个数字就当时第8集团军的常识而言,是天文 数字,是很不可信的数字。麦克阿瑟在威克岛说:“中国东北 有约30万中国军队,但是可以使用到朝鲜的兵力只不过5-6万人”。这种见解就是一般的常识。

   总认为俘虏的供词有疑点的情报部,选3名俘虏使用了 测谎器。调查的细节虽不清楚,但美公开史料作了这样记载: “在研究调查结果的过程中,对于俘虏谈的大部队已参战的供 词越来越感到怀疑了”。

   结果,第8集团军关于中国军队兵力的判断,虽逐次增 加,但距离实际数字仍相差甚远。完成圣诞节攻势准备的11 月22日的估计是:

   1、参战目的大概是为保护水丰发电站。

   2、兵力是6万,不会多于这个数。

   3、当前在狄逾山脉构筑阵地的敌人,可能采取如下行动 中的某一种。

   (1)为使北朝鲜军队确保防御线实施有限支援;

   (2)显示武力以迫使联合国军从鸭绿江 畔后退;

   (3)为集中大部队转为攻势进行掩护。

   圣诞节攻势就是在这一估计的基础上实施的,但是这种 情况判断哪一项都是错误的。因为,中国军队掩护行动和大 部队集中都已结束,已完成了攻势准备。

   在战场上情报不足和过于自信搅在一起,往往会造成重 大错觉,这种估计可以说是个典型例子。然而许多人认为,这 个判断不是第8集团军独自的判断,而多半是受了总司令部 见解的左右。

   第8集团军的这个判断,固然是以沃克司令的见解为基 础作出的,但是云山不幸的原因却是他相信了逐次投入小部 队的战术上的失误。据说,即使是在圣诞节攻势之前他仍确 信:“中国军队是由以志愿兵编成的少数几个师组成,没有正 规的军建制的部队。中国不会正式地大规模地参战”。

   但是第8集团军的首脑之中,事实上连参谋也有怀疑这 一判断的,作战部长达布尼上校就是个代表。据说他坚持认 为:“11月6日以前中国军队的攻势,是为作出大规模介入的 最后决定而进行的威力侦察。中国有可能派大部队参战”。

   传说作战部受到云山悲剧的冲击,并从中直感到中国军 队已真正参战。另外,从每天的情况中出现的敌情得到了这 样的印象:“中国军队正在熙川——球场洞——云山的三角地 带建立基地”。(这个判断大体上是准确的,不过关于基地的 所在地判断的有点偏西,所以就直接关系到后面要叙述的德 川的败仗)。

   然而,这个判断大部分依赖于达布尼上校的“直感”,所 以没有说服力,以致不能停止圣诞节攻势。上校无论是在洛 东江畔的防御时、在转为攻势时、还是在攻占平壤时,都以 其发端于经验、统计性的知识和洞察力的“灵感”,准确无误 地指导了作战,但是这一次沃克似乎没有采纳他的意见。麦 克阿瑟这位总司令的灵感完全押到仁川的赌注上了,而不过 是一个参谋的达布尼上校的灵感是无法制止第8集团军的冒险的。

   第10军的判断

   战后阿尔蒙德军长说明:“为弄清中国 军队的兵力规模,曾企图以主力发动攻势”,所以,在督促第1陆战师和南朝鲜第1军急进的背景中,也就是抱的这种想法。

   在古土里以前的战斗中,知道中国第124师已全力参战, 接着在长津湖畔和赴战湖东侧又与第126师的各一部遭遇, 但俘虏们所说的第125师则去向不明。

   11月中旬,平壤铁路局管运输的两个人提供了宝贵的资 料,他们是10月26日从满浦镇逃过来的。他们说:“10月12 日以来,中国军队不断通过满浦镇南下。中国军队的运输军 官请求运输的数字有2万至4万人,我们估计约有8万人已 入朝”。由于这个数字过大,似乎很不可信。因为,在这个山 连着山、连一条象样的道路都没有的人烟稀少的偏远之地,进 来8万人的大军是不可想象的。

   因此,军在11月中旬的兵力估计是“至少有1个正规师”。

   而且,陆战师进至古土里以后的战况全面平静,所以,11 月18日作了如下判断正式提出报告:“敌人的迟滞作战告一 段落。敌人将继续后退。因为,敌人的机动无论是速度和方 向都缺乏协同,表现出了败退的征候”。实际上,如阿尔蒙德 将军追述往事时所说:“当时,我没有想到中国军队会大规模 地正式介入”。

   11月24日的攻势日接近了,但仍不承认敌情有变化。似 乎军的乐观论有把握实现,在22日的正式报告中说:“敌人 作为迟滞作战的一环,当前显然是在构筑防御阵地。现在,中 国军队没有进一步增强的征候”。

   可是翌日(23日),在下碣隅里的西面抓到了2名中国 兵,自称“属于第89师第267团”。他们说,10日前越过了 鸭绿江,因为太苦而投降的。

   这一证言如果确实(是确实的),那问题就大了。因为, 第89师属于准备攻占台湾的第3野战军,这可以看作是“从 全军选拔精锐部队投入战斗”的有力征候。但是,连这样的 宝贵资料也没有相信是真的,似乎是满不在乎地放过去了。

   攻势开始的前一天即11月26日,军的最后结论是:

   “第10军当面之敌有1-2个师,完全处于守势,在最近 的将来不可能有变化。但是必须预料到,在进至江 界附近时将可能有激烈的抵抗和来自中国东北的空中、地面的增援。”

   结果,第10军也同第8集团军一样,过少地估计了(实际的1/6以下)当面的敌人。

   现实与估计的差距

   后面将要叙述,判断“敌人的兵力在7万以下处于守势”的第8集团军的正面,有18个师约36 万人的大军虎视眈眈地窥测发动攻势的机会;在判断“敌人 有1-2个师在防御中”的长津湖畔,有12个师约24万人的 大军已完成三重包围的态势。因此,在现实与判断之间就相差5倍以上。那么为什么联合国军没有能够察觉到数十万大 军集中、渡江、机动和展开呢?产生这样的疑问是理所当然 的。关于这一点,美公开史料作了如下说明:

   1、俘虏和居民都提出了大致准确的资料,只是在未 得到确凿证据的情况下,一种“不会是那样的”先入观 念左右了自己的判断。

   即使是有历史记载的奇袭成功的例子,受到奇袭的 一方也并不是完全没有发现征候。情报资料中必定包含 着真实的情报。

   因此,情报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要从纷繁的资料中 发现真实的情报。……而且这并不是不可能做到的。真 正困难的是让指挥官和同事相信它。纵然得到真实的情 报,如果指挥官不相信它,也是不成其为情报的。

   2、第8集团军的情报组织可用贫乏二字概括,而现 地没有谍报网是致命的弱点。实际上美第24军驻扎在南 朝鲜时曾建立了谍报网,1949年5月撤退时解散了。因 而从1950年春季开始随着三八线不稳定,总司令部又着 手重新建立谍报网,但在即将就绪又未就绪之时爆发了 战争,在北朝鲜军队南进的同时,一切关系都断绝了消 息。所以,南朝鲜地域自不必说,从北朝鲜地域连一点 情报也得不到。

   3、由于情报技术上的缺陷,没有视破中国军队的夜 间机动,是致命伤之一。当时的侦察机不能实施夜间侦 察,昼间侦察军官与照片判读军官不具备识破中国军队 伪装的能力。

   实际上,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术情报之王就是照片 判读。熟练的判读人员可从小小的阴影知道部队的大小, 从白色的斑点知道火炮数目。在吉尔伯特群岛从便坑的 数目算出了兵力,而误差在20名以下;甚至有四国的1/4面积的莱特岛的兵力都估计得相差无几。这样,太平洋 上的战术情报就接近完美无缺了。然而,这时的第8集 团军,不用说这种机构,连飞行人员和判读军官也都没 有。急急忙忙召集来的老侦察军官和判读军官,也由于 五年的岁月失去了他们的敏感性。

   除了上述理由之外,美国引为自豪的无线电谍报未能把 握住中国的动向,似乎也是一个原因。说“太平洋战争是密 码的胜利”的谍报人员,在这次战争中没有用武之地。中国 军队可能怕重蹈国民党军队的覆辙,几乎没有使用无线电。

   这样,中国军队与巧妙的夜间机动相结合,奇袭就取得 了历史性的成功。中国军队的土工作业能力、伪装术、人海 战术等值得大书特书的特点不少,但最突出的特点之一是这 种机动力。

   中国军队的机动以军为单位实施,许多军以16-19个夜 晚的连续行军行程450-500公里。据说有的师在弯曲的山间 乡村路上18个夜晚行程518公里,如果这是真的,那么一夜 的行程就有约29公里。而且行军是在19时至3时进行,5时30分以前完成对空遮蔽等,所以时速为3.6公里。作为夜间 行军速度可以说是非常快的。

   这种机动,乍一看很原始,但却是奇袭以现代军队而自 负的联合国军的主要因素。这种机动力也是使联合国军队未 能在平壤——元山一线站住脚的重要原因。

   总司令部、麦克阿瑟将军的判断

   就中国军队的参战目 的及其兵力加以最彻底的分析和研究的,是现地的最高司令 部——麦克阿瑟司令部,它的10月底至11月的判断成了决 定美国军事政策的主要因素。这看来好象是理所当然的,实 际上是个例外。

   因为说起来,美国搜集情报的责任和决定政策的范围,是 按以下系统分工的:

   作战军队(第8集团军、第10军):当面的战术情报;

   战区军队(远东军、联合国军总司令部):战区的政略、战略情报;

   陆军部、中央情报局:世界性的政略、战略情报;

   总统(直属助理官员——各部部长、联合参谋部首脑):最终的根本的形势判断和决定政策。

   这种责任范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建立的,对德战争 和对日战争都是按这个系统进行的,多次实施的登陆与空降 作战大纲——何时、何地、以多大兵力、为何目的登陆—— 在原委和习惯上都是由华盛顿决定。

   可是只有这一次战争没有能够遵循这种系统和习惯。因 为,无法得到有把握的有助于决定政策的情报。这恰好是第 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空白时期,大概是以往对中共的政策和 对中共的看法造成的这种情报上的缺陷。因此,直接与中国 军队对阵的麦克阿瑟司令部的情报资料最多,所以认为可靠 性大也不无道理。从结果上看,麦克阿瑟司令部的判断固然 犯了很大的过失,但当时除此之外别无他法,华盛顿的机关 没有得到可以否定麦克阿瑟的判断的资料。这样看似乎才符 合事实。

   总之,当时的华盛顿并没有能够就其情报上的缺陷,适 时地给麦克阿瑟以正确的指令。因而麦克阿瑟只能边揣测华 盛顿的意图和见解边采取应付局势突变的措施。

   因此,在11月上旬形势发生剧变时,麦克阿瑟的判断当 然也就成了决定美国军事政策的基础,不过这是例外的,是 华盛顿所不喜欢的。而且,让麦克阿瑟将军有一种把整个手 脚都束缚起来而不能进行类似政府的指导的印象,甚至因此 而对这场战争的指导有畏惧心理。同时,在这一点上也因此 而使第三者产生一种“麦克阿瑟强制着华盛顿”的印象。

   关心的发展

   战争一爆发,总司令部就理所当然地对中 国表现出关心,6月28日即战争的第4天,在它的情报记录 中第一次出现了有关中国军队的记述:“北朝鲜军队有可能得 到驻扎在中国东北的中国军队的增援”。而且7月初在向华盛 顿的报告中预告:“如果中国军队参战的话,为了切断它的后 方可能需要战略空军的支援”。

   8月-9月上旬,总司令部估计:“在中国东北有正规 军约11.6万人”。并注视着第4野战军的动向,传说它在结 束海南岛作战以后正在北上,这方面的情报多半来自台湾的 国民政府和香港的消息灵通人士。这些情报,现在看来,时 时刻刻有正确的情报传来,但是这种情报当中包含着附属的、 以一般常识难以理解的、以及明显地看出是误报的情报资料。

   例如:8月29日关于“中国军队的4个军已越过鸭绿江, 在北朝鲜展开”的通报,其情报来源的可靠性就值得怀疑。9 月8日,北朝鲜军队对釜山防御圈阵地的9月攻势大体达到 顶点的时候,台湾国民党国防部情报局提供的“北朝鲜军队 的9月攻势不如愿时,林彪指挥的第1野战军有介入的危险。 这种情况下,中国军队可能作为北朝鲜军队的一部分参战”的 情报,现在考虑起来还是完全得当的。然而,如已所述,由 于按美国的合理观认为“失败后介入是逐次加入因而不合 理”,和因有一部分难以置信的情报就全部认为不可信,所以 这种宝贵的资料也被忽略过去了。

   9月中旬在仁川登陆之前,总司令部了解到“7月中旬的 北京会议上,中国决定向北朝鲜提供军事援助”,接着得知10 月1日周总理声明:“如果联合国军越过北部边界,人民军决 不会坐视不管”,于是判断:“中国政府显然在为朝鲜问题而 焦虑,把联合国军向鸭绿江前进看作是对本国主权的重大威 胁”。总司令部对周总理这一声明作了极其正确的判断,但却 未估计到中国可能采取哪一种手段。

   在夺回汉城以后的9月30日的记录中写道:“中国政府 在8月14日的最高首脑会议上决定,做好介入朝鲜战争时的 准备,要准备2万人的野战师”。正如后面所说的那样,这个 情报是准确的,与第38、第40军进入中国东北的情况完全一致。

   接着10月3日,从华盛顿和印度的尼赫鲁总理那里了解 到周总理的如下声明,他在召见印度的帕尼克大使时说:“这 场战争是内战,所以没有理由责怪南朝鲜军队越境北上,但 是,如果联合国军队越过三八线的话就要参战。”

   当时从北朝鲜的战俘营逃出来的美国军官也报告:“我们 受到3名苏联军官的讯问,9月22日讯问我们的中校说:‘如 果美军越过三八线的话,共产党新的部队就要介入’。”

   这样,10月5日,总司令部才第一次决定,将搜集中国 的情报放在最优先的地位。这是骑兵师越境北上的5日以前 的事情。然而不知什么原因,到第2天(6日)就降为第2位, 9日降为第3位,在完成包围金川的14日再度上升为第1位。所以,当麦克阿瑟将军在威克岛作出乐观的判断的时候, 情报部已全神贯注于中国了。

   如前所述,从9月中旬至10月上旬,真假混杂的资料纷 纷而至,情报部全力以赴地进行分析研究,他们长期研究的 结论,在10月14日的情报记录中,以“情报部长威洛比少 将在参谋会议上发表的正式见解”为题作了记录。

   “中国在东北集中了9个军——38个师。

   苏联不会直接介入。因为在经济上是不利的。如果 有介入的必要,可能让中国军队介入。

   我们的情报机关已集中一切力量注意难以捉摸的林 彪和鸭绿江畔,但是无法获得可靠的资料。

   中国领导人发表的‘如果美军越过38度线就介入’ 的声明,是策略之类,是试图阻止美军北进。

   然而,如果万一中国的声明表示的是它的真实意图, 那就是克里姆林宫和北京定下的战争决心,所以在我远 东军能够搜集到的情报范围中,属于不能判断其真伪的 高级情报的性质。

   但是,中国军队集结在东北是现实问题,仅仅沿鸭绿江 配置的即达24个师之多,所以如果介入,安东附近 的军首先入朝的可能性大。

   最近,韩国军队占领元山(10月10日),给敌人以 重大的影响,使其整个防御态势陷于危急。当北朝鲜不 能恢复其态势的时候,中国和苏联既有反复宣布其不断 给予关心的原委和如意算盘的本领,同时为了恢复失去 的卫星国,特意进行高昂的投资的可能性也不是不存在 的。……”

   14日的这个参谋会议,大概是为麦克阿瑟参加威克岛会 谈做准备的。威克岛会谈的主题,是战争结束后朝鲜的复兴 问题和西欧的防卫问题,麦克阿瑟连希望带愿望地报告了他 对作战的预料:“战争在11月23日感恩节以前结束,想在圣 诞节之前让第8集团军返回日本”。在分别之际,还回答了杜 鲁门提出的关于中国、苏联介入的问题。他说:

   “介入的可能性极小。如果在8月或9月介入,可能会取 得决定性的效果,但在北朝鲜军队被击破,我军事态势已经 完成的今天,就过迟了。

   中国在东北地区的兵力有30万,其中在鸭绿江畔展开的 估计为10-20万。然而,可以越过鸭绿江进入北朝鲜的兵力 不过是5-6万人。……他们没有空军,如果为了确保平壤而 南下,那将会遭到历史上最大的歼灭战。苏联几乎没有介入 的机会,没有必要害怕。”

   麦克阿瑟以自己的表达方法,将上述参谋会议的结论作 了这样的概括。

   关于这种判断的错误,麦克阿瑟受到社会的批评固然是 理所当然的,但是仅指责他个人作了这种错误判断在看法上 就过于苛刻了。

   因为,他在1951年5月美国上院军事委员会和外交委员 会上作证(一般叫作麦克阿瑟听证会)时的发言,提请人们 考虑过这件事情的责任所在。有人质问他在威克岛的发言时, 他说:

   “的确,我说过‘介入的可能性极小’。然而,那是从纯 军事角度谈的专门意见,中国一定会从自己能力上判断:‘如 果介入朝鲜,美国就可能攻击华北通往东北的补给干线,从 而国内陷入大混乱。’这种担心将会使他们犹豫不决。

   就是说,如果只是从军事上考虑,中国不会下决心做这 种等于自杀行为的冒险的介入,但是,根据政治上的原因,就 可能不分是非善恶地介入了。然而,这在性质上应该是政治 判断的问题,而不属于远东军的情报责任范围。

   作为远东军总司令官,我只是从战略角度申述了自己的 判断,关于中国介入的最终责任,……”

   显然,这里涉及到了总统的责任。

   实际上,麦克阿瑟在威克岛发表这个意见时,在场的陆 军部长佩斯、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布莱德雷和政府的高级官 员们,不仅没有表示任何异议,布莱德雷还问道:“朝鲜的兵 力什么时候能转用到欧洲?”当麦克阿瑟将军回答:“第2师 现在就可以转用”时,他作出了满意的表情。因此,麦克阿 瑟将军当然也就认为自己的军事判断和华盛顿的政治判断是 一致的。有这个印象,就可能对判断中国军队的兵力和定下 圣诞节攻势的决心产生影响。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没有理由 单单责备麦克阿瑟将军。

   占领平壤的10月20日,在情报记录中,作为可靠方面 的情报记载着:“在国境展开的约40万中国军队,可能于18 日或20日进入北朝鲜,需要进行警戒”。这个“方面”是哪 个方面?不便明讲,大概是中央情报局吧。美国的对策是大 规模地加强鸭绿江畔的空中侦察,其侦察结果是这样记载的:“庞大的汽车纵队间隙地(时常)运行,但不能断定是大部队 移动”。如已所述,空中侦察完全没有查明它的情况。

   10月25日、26日,总司令部正式非正式地透露了中国 军队出现的消息,但这两天的记录尽管承认了中国兵出现的 事实,却是作为次要的游击战部队对待的。

   报纸充分记录了当时的气氛。日本的报纸报道中国军队 介入是10月27日。据26日总司令部的发布与现地的特电刊 载如下。其版面构成是:

   “向朝中国境进击/第1军下令”.这是标题,登在头条位置,长达四栏。

   接着,列出的标题是:“韩国军到达国境?”以三栏的长度作了报道。

   关于中国军队介入的问题,只用两栏作了如下很不显眼的处理: “与中国军队冲突/发往汉城的无线电报告/向国境进击的韩国军”。

   而且在说明中写道:“据说韩国军队与大约5000人的中 国军队发生冲突,可是总司令部已将数不清的谣言完全否定 了”。这就充分地表明了当时的气氛。

   总司令部的情报记录,在第2天即27日才第1次记录中 国军队的介入情况。其中记录的“中国军队已参战”,是25日 捕获的俘虏1、2、3号的陈述,但在评价栏内写道:“是俘虏 的陈述,无法证实,所以不可信”。知道结果的人,常批评他 们无能或先入为主作怪。然而,在当时大概是理所当然的。因 为,单单靠两三个俘虏的话,是不能够确定中国介入这样一 个政治上军事上的大问题的。

   在28日的记录中,作为研究的结果写道:“从战术观点 看,中国介入的时机已经过了。即使中国有介入的意图,坐 等北朝鲜军队被歼灭到如此地步再介入,是难以置信的。”

   是反映了这一判断吧?28日的《朝日新闻》作了如下报道:

   “美军近日重新配置兵力/以朝鲜撤退的军队加强西欧”(四栏头条)

   “美军不向国境前进/杜鲁门总统表明”(中间加边框)

   另一方面,又以“各国军队、可向任何地域进击”为题 用两栏长度报道了总司令部发言人的谈话,可以看出华盛顿 与东京的矛盾之一端。而且第二天即29日,以三栏的长度报 道了联合国军总司令部关于中国军队介入的见解:

   “联总司的中共越境说/难证实的联总司见解/在华的朝鲜人?”

   它坦率(?)地转达了当时联合国军总司令部的情况判断。 不知为什么?从30日至11月1日的3天之间,没有见 到战况报道。

   10月31日的情报记录中,记载了第8集团军抓获了10 名俘虏、和南朝鲜第2军已被歼灭的情况之后,写道:“战争 由于中国军队介入趋于严重化了”,好容易才开始认识到事情 的严重性。然而,总司令部在今天(31日)以前向国防部报 告的内容尽管谈到了事情的细节,但结论却都是以否定的口 吻写道:“没有中国军队入朝的确凿证据”。

   因此,11月1日傍晚第8集团军的后退报告,使麦克阿 瑟将军以下的总司令部首脑感到吃惊。本来认为敌情并不严 重,为什么第8集团军必须要一股劲地后退呢?不知道理由 是什么。总参谋长希克给第8集团军参谋长艾伦打了个冗长 的电话,听取了具体情况的说明之后,据说才弄明白。3日的 《朝日新闻》以四栏版面刊登了气势很大的报道:“美24师向 国境快速进击22公里”;仅以很小的版面报道了“北朝鲜出 现喷气式飞机”。

   然而,在清川江畔的战况真正紧迫的11月3日的记录 中,才第1次提到中国的兵力:“中国在东北的总兵力达83.3万人,其中41.5万人是正规军。进入朝鲜的中国兵合计推 定为3.4万人,当前有16500人在交战”。

   重视战况的五角大楼,向麦克阿瑟将军发出急电:“对中 国军队正式参战有怀疑,已成为华盛顿重大关心的问题。想 听取您的意见”。麦克阿瑟将军翌日(4日)作了如下回答,表 明了自己的判断。

   “现在,确信中国介入的实情给予评价是不可能的。综合 来自前线的报告,认为有以下各种可能的行动:

   1、中国政府公开声明之后全力介入。

   2、中国政府暗地里给予军事援助。但出于外交上的理由, 尽可能隐蔽其事实。

   3、中国政府派遣少量的志愿兵,援助北朝鲜军队保住最 后的根据地,并使其受到激励。

   4、现在这样的介入,大概是从判断联合国军不致推进到 鸭绿江畔而实施的。但是,现在的兵力要达成目的就太少了, 所以估计可能采取类似打扫战场的行动。

   第一种可能的行动,意味着定下最大的国际性的决心,其 可能性也是明显的。许多外交通也预言了。然而,因为有否 定它的基本的合乎逻辑的理由,所以在没有掌握充分的证据 之前,不能肯定这一说法。

   后三种可能的行动、或这几种行动结合采用,现在看来 可能性最大。

   我认为急于作出结论是危险的。我相信,在掌握更多的 军事事实之前,应等待最终的判断。”

   对于这一回答,杜鲁门总统自己记载:“他说急于下结论 危险而表示反对,关于中国介入会发展成新战争的可能性,认 为特别要打折扣”。但是,总统未发特别的指令。

   还是在3日那天,五角大楼另拍来电报质问:“如何解释 11月1日的北京广播?”所谓北京广播,是指中国各政党的联 合声明。该声明说:“联合国军队进入北朝鲜,是对中国安全 的直接威胁。中国人民应以最大的努力抗美援朝”。总司令部 情报部给五角大楼的回电说:“我们认为,那个声明充满了豪 言壮语,……只不过是中国的骄傲自大”。

   然而,在5日清川江畔的危机达到顶点,对中国军队来 说是攻势的最后一天,其报告的调子却悲观起来,说:“中国 军队无须特别准备,随时都有发起大规模攻势的可能”。6日 即中国军队后撤之日,麦克阿瑟将军才第一次发表了关于中 国军队的正式声明。声明说:

   “共产主义者,利用我们不允许到达的圣地(指中国东 北)……不发宣战布告,就让与这场战争没有关系的外国共 产党军队进入了朝鲜。……竟敢采取了无视国际法的最卑劣 的行动。……而且在中国东北这个圣地,集中了随时可以增 援的庞大兵力,并从那里支援北朝鲜作战。……”

   “敌人巧妙地设下了圈套,但是由于现地指挥官的敏锐眼 光和灵活的指挥以及部队迅速的机动,以最小的损失回避 了。”

   “然而,我们的任务是,……只限于为达成联合国的目的, 歼灭当面之敌”。

   这个声明,是正式确认中国介入,并责难其非法的,但 其言外之意却显然是在争辩:“由于华盛顿不允许侦察中国东 北,才形成这种局面的。”

   7日,总司令部的情报估计,判断入朝的中国军队的兵力 为25400人。第8集团军正面27000人(3个师)、第10军正 面7500人(1个师)。

   《朝日新闻》连日慌忙报道了2日至7日的战况。作战的 实情和报道的差异,可以让人看出当时的气氛,很有意思。

   11月3日

    “在云山后退14公里/联合国军企图构筑新防线”

    “1个团被包围”……温井

    “第1军声称 事态极严重”

   11月4日

    “联合国军在云山后退/第8集团军司令部特电/在清川江构筑新防御阵地”

    “大规模抵抗共军的行动/总司令部见解”

    “中国军队大部队南下?”

   11月5日

    “中国军队参加战斗/第8集团军确认/兵力2个师”

    “以营为单位介入?”

   11月6日

    “中国介入问题/美慎重向联合国起诉?”

    “与中国124师激战/陆战队、歼灭800名”

    “‘人民志愿’/中国各派声明援助北朝鲜”

    “中国6个军向北朝鲜移动说”

    “冬、山、补给路、时利于共军之四点”

   11月7日

    “6日上午7时发表/麦将军指责共军介入无通告而向北朝鲜参战/无视国际法的诱发行动”(头条五栏)

    “在国境展开30万”,这是第一次正式发表中国军队介入的消息。然而,其意图似乎很难捉摸,又以“难以理解的中 国介入”为题发表社论,代为这种心情辩解(?)。

   11月8日,又在头条以五栏版面报道:

    “麦将军向联合国特别报告/中国军队成战斗状态/列举非法介入的事实”

   这表明问题已提交联合国。同时刊登华盛顿电:“保全水丰水坝协定,美政府研究提案?”由此可以了解到一点当时的 美国是如何判断中国的介入目的的。

   11月9日的记录中,作为更详细的分析研究结论,写道: “现在交战中的中国军队是编为4个军的8个师,其兵力达 51600人。但是估计另有可能与第一线部队换班的2个师 (12600人)在第8集团的正面,尚未接触的2个师在第10军 的正面,所以包括这4个师在内,其总兵力就是12个师、 76800人”。实际上这个数字是总司令部估计的最大限度的数 字。11月15日,向联合国安理会报告:“进入的兵力是12个 师,9个师在第8集团军正面,其余的在第10军正面”,并论 述了可用攻势将其击破的见解。

   然而,到了11月中、下旬,战场仍然很平稳,中国的宣 传机构广泛开展的抗美援朝的大规模宣传,也是一贯采取了 “中国不得不对美国的威胁进行战斗”的防御性和自卫性的腔 调,因而据说无人注意不断从国民党人士那里传来的政治性 的情报,即:“中国军队既准备将主力投入北朝鲜,也准备介 入越南。”

   所以人们往往认为,采取夺势的中国或许不会不派出大 部队的。在发动圣诞节攻势之前,总司令部的最终估计作了 这样的结论:“现在,在朝的中国军队的兵力在44851人-70051人之间,”其理由是:“因为入朝兵力是50400人-76600人,已伤亡约5500人……”。数字的末尾有51人的似 乎很准确的尾数,可能是因为核实了编制完全满员的一至数 个单位部队计算出来的。

   然而,以上的兵力,从中国的总兵力300万看只不过是 很少的一部分,中国政府如果愿意的话可以派去几十万的兵 力。所以情报上的根本问题,不是以判明在朝兵力及其行动 的战术性的问题,而是确定中国是不是已认真介入的政略、战 略性的问题。所以弄清楚当面的责任者、站在美国的情报负 责人岗位上的远东军情报部长威洛比少将对这些问题有什么 见解,最高责任者麦克阿瑟将军又是如何判断的,将成为解 决问题的关键。

   威洛比少将

   少将时常将自己的观点记到情报记录中。 记录的内容差不多都是他所坚持的论点,即“这个时期,中 国军队不会大规模介入”。他的言行也贯彻了从这一观点出发 的主张。

   9月中旬,第8集团军参谋长艾伦少将,在赴任途中问到 中国介入的可能性时,他回答说:“中国是通情达理的国家。 不会对朝鲜进行军事介入”。

   11月上旬在来到元山的第10军时,参谋长鲁夫纳感到 他过低地估计了中国军队的兵力,反驳他说:“听说已证实了 许多师的番号了……”,他解释说:“那是确实的,不过来的 不是师的全体,而是其各一部”。这不是照搬俘虏所说的“各 抽调一部编成”的供词,大概也受了太平洋战争经验的影响。

   他和麦克阿瑟将军一起走上了通往东京的道路。在太平洋战 争中作战的日军师,被当作主力的往往是其一部。例如:在 莱特,日军师的番号是6个,旅的番号是4个,可是与编制 表相近的部队却只有第16师,其他的不过是其主力或很少的 一部;在吕宋证实有8个师的番号,但每个师都是一部或欠 主力。因此,作为东洋人的用兵特点之一留在他的记忆中,并 由此演绎到中国军队,也不是不可思议的。

   11月下旬,为进行兵力估计而陪同总参谋长希克来到云 山时,希克将军单刀直入地问:“象阿尔蒙德军长说明那样, 如果中国军队正式介入的话,你认为会有多大的兵力?”他回 答说:“来的只是义勇军。已经证实的中国师,其实际战斗力 相当于1个营”,大家感到很吃惊。对过于乐观表示担心的阿 尔蒙德将军,在说明了中国第124师在长津湖入口的抵抗情 况之后,以责问的口气问道:“听说在云山周围已证实的中国 师是3个,按您的估计其实际兵力可以说是3个营。如果是 这样,那么第8骑兵团为什么会失败得那样惨?”威洛比少将 解释说:“因为团缺乏警惕。为少数敌人果敢的奇袭所压倒, 在夜暗中陷入了溃败”。的确,在云山的战斗中,存在着这样 看也没有办法的一面,因为沃克将军也相信如此,这种看法 不限于他自己,但是尽管如此,情报部长威洛比也是个出类 拔萃的乐观论者。

   公开史料直率地表明了自己的疑问,写道:“总司令部 掌握了与中国军队的动向及这场战争有关的数量极大的情 报,是确凿的事实。而且从10月至11月记载了大量有关中 国入朝兵力的资料与判断。然而,不知道为什么,却没有看 到综合性研究的事实和判断,例如中国军队有没有全力介入 的决心?如果有,那么可能投入几十万兵力?”

   直接了当地说,他受到“不会全面介入”的先入观念的 束缚,只对当面的战术情报感兴趣,而对最重要的、而且也 有责任的战略情报,只能说从一开始就受到了心理上的抑制。 这个重大的错误,也可能是由他的经验造成的。因为在太平 洋战争中,判断在那个岛上有多少日本军队、何时、有多大 规模的增援就足够了。

   麦克阿瑟的判断

   威洛比的建议固然对他的见解有影 响,但是他和威洛比之间在对中国介入规模的看法上是有差 别的。到底还是最高负责人的眼界开阔。他的见解充分体现 在11月7日对五角大楼的质问所作的如下回答中,他说:

   “毫无疑问……有组织的中国军队进入北朝鲜,已经与联 合国军交战。尽管不可能详细地计算其兵力,但是,它有足 够的兵力在西部正面采取攻势,在东部正面迟滞联合国军是 确实的。这就可能开创一种先例:将来不发布任何通告即可 使用这样规模的兵力,而且可以增援。这样,中国的增援如 果今后仍继续进行的话,不仅会轻易地阻止我的攻势,有时 候还可能迫使我后退。

   然而,如果能够阻止敌人的增援,就可以在10日之内重 新计划在西部发起攻势,再夺回主动权。我认为,只有这样 的攻势,才是能够准确地证实敌人兵力的手段。”

   这个回答,在熟悉以往麦克阿瑟将军刚强性格的人看来 有些消极和谨慎,他身边的人似乎认为:“就连麦克阿瑟面对 与原来的判断截然不同的事态,也丧失了自信,影响了70岁的老躯。”

   然而,11月6日凌晨以后,中国军队一全面后退,好象 又恢复了自信与威严,两天后的11月9日,就未来的作战方 针作了如下报告。它兼有被允许轰炸鸭绿江大桥的礼物的意 思。报告说:“现在我军被允许攻击除水丰发电设施以外的整 个朝鲜了。我确信,即使中国企图将足以防止现有战线崩溃 的大量兵力增援到鸭绿江南岸,解除限制的我空军,也能够 阻止它。”

   第8集团军开始圣诞节攻势的11月24日,看到攻势发 起后归来的麦克阿瑟将军,将很早就抱有的根本想法发表如 下:

   “联合国军计划对出现在北朝鲜的新共军采取的包围作 战,现在已到了应付出最后的决定性努力的阶段。由各机种 组成的我空军,为孤立前面的敌人,过去三个星期已连续进 行了有效的典型的空中封锁,从而限制了来自北方的敌人的 补给,使它的增援受到局限。……”

   同时在向联合国提交的特别公告中写道:

   “巨人般的联合国军的夹击作战,已按本日计划开始实施。

   空军已全力将敌人后方完全切断。从对敌人后方和鸭绿江 沿岸到处侦察的结果看,不能认为敌人有新的军事行动。

   左翼的第8集团军打破敌人的顽强抵抗开始攻击前进, 右翼的第10军在海空军和舰队的支援下,扩张着自己优势的 战略态势。我军的损失极少,后勤部门为支援集团军的攻势 作战做了充分的准备。……”

   以上就是麦克阿瑟将军关于中国介入问题的基本结论。

   他期待鸭绿江南岸的决战。可以看出,这个判断的主要原因,在于他对空军的信赖和期待。这大概也是从他的光辉 经验中产生的。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光辉胜利,是由空 军开拓、空军掩护得到的;这次确保釜山和仁川登陆也都是 由于有空军的缘故。所以,说他的荣誉是由空军支撑起来的 也并非言过其实。他光荣的战斗经历,无一不同可以发挥空 军的绝对优势的大海有关。然而,这次作战,却是与在大陆 绵亘、群山相连的300公里正面上渗透过来的敌人进行的。而 这部分敌人,是不需要庞大的补给和良好的道路,并善于在 山地行动的原始的敌人。

   尽管现在看来,证明中国军队全面介入的征候很多,可 是结果,还是作出了如下判断:

   1、没有全面介入的可能性。10月下旬出现的中国军 队,是对信仰相同的邻国进行礼节性的援助的表现。

   2、因此,其兵力最多是7万人左右的义勇军,其意 图是防御性的

   根据这个判断,发动了圣诞节攻势。

   华盛顿的判断

   中国军队撤退后第4天的11月9日,华 盛顿召开了决定尔后军事方针的历史性会议——国家安全会议。

   然而,五角大楼的判断,正因为其大部分资料也是来自 东京,所以与前面所说的现地军的判断是一样的。其11月下 旬的记录中也写着:“51600~76800人,是编成为第38、39、 40、42军等4个军的12个师(1个师6300人)”,以这个估 计为基础举行了会议。

   首先,由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布莱德雷在讲了中国现正 支援胡志明、10月末派兵进入西藏之后,进行了总的形势判断:

   1、中国的企图看来只是为保护发电设施而想设立缓 冲地带。如果是这样,那就既有可能谈判,也有成功的 希望。

   2、苏联可能决心要发动世界战争,要求中国同我进 行消耗战。那么,中国就可能在美军失败之前努力吸引 我军

   3、研究今后的计划时,要考虑中国的目的可能是想 把联合国军赶下海去。参谋长联席会议应考虑到有这种 可能性,并承认这将意味着第三次世界大战。因为,只 是中国自己不能将联合国军队驱逐出整个半岛,所以必 然需要苏联参加。这时,战斗将波及到世界上所有的美 苏接触点。

   我认为,我军能够确保现在占据的地域,但是,不 轰炸中国东北能抗住多大的压力却是个问题。然而,轰 炸中国东北是联合国的决心问题。麦克阿瑟似乎认为轰 炸鸭绿江大桥,就能切断敌人的增援和补给。我认为,这 过于乐观。

   于是,国防部长马歇尔问:“东部的兵力广泛分散,是危 险的,为什么搞成这个样子?”布莱德雷主席对此回答说: “这是执行联合国军的训令,想占领整个地域,进行选举”。接 着,继续陈述意见和发表建议。其代表性的发言有:

   中央情报局贝德尔史密斯上将:“鸭绿江在半个月或1个月之内就要封冻,有无桥梁没有关系,增援、补给都 将是可能的。……”

   国务卿艾奇逊:“另外还有没有比现在的阵地线更好 的阵地线呢?”

   布莱德雷主席:“从纯军事的角度看,更后面的一线 比较有利。但是,大家不希望后退,因为无论采取什么 样的形式,都会使国际舆论失望,削弱韩国人的战斗精 神。”

   艾奇逊国务卿:“我看,苏联特别对纵深这一想法抱 有兴趣。因而,可不可以不用联合国军而建立拥有警察 力量的联合国委员会,而且由它管辖缓冲地带?如果中 国仅仅希望保护电源的话,……”

   然而,只要眼前有中国军队而不将它击破,所有建议都 将落空。最后,国家安全会议作出决议:

   1、给麦克阿瑟的训令不应改变。除轰炸中国东北以 外,麦克阿瑟有行使所有军事手段的自由。

   2、国务院要研究可能与中国谈判的方法。

   这样,美国就同意了麦克阿瑟将军预定于11月15日发 动的圣诞节攻势。

   五、第8集团军的攻势准备

   麦克阿瑟凭着他的基本情况判断、光辉的战斗经历和自 信,希望第8集团军尽快重新发起攻势。这个攻势的基本设 想,是在第8集团军和第10军之间建立起互相配合的战线, 共同夹击看作北朝鲜军队最后据点的江界地区,全线同时到 达国境线;预定于11月15日发起攻势。后来,他解释说: “这个攻势是威力搜索”。在11月6日向华盛顿的报告中也谈 到了这个问题。不过,按威力搜索的概念看,这个攻势的规 模过大,并且是带决定性的。

   基本计划

   11月上旬,第8集团军在麦克阿瑟将军的督 促下,下达了攻势计划。其构想是:按总司令部的意图,并 列使用3个军的全部兵力,令左翼的美第1军(美第24师, 南朝鲜第1师,英第27旅)向鸭绿江下游,令右翼的南朝鲜 第2军(南朝鲜第6、7、8师)经熙川向江界、满浦镇,令 中央的美第9军(美第2、25师)从其中间地区经云山、温 井向碧潼——楚山的鸭绿江畔突进。兵力区分如插图10,给 人的印象是,约1/3的战斗力担任治安工作。

   当时,第8集团军的正面,从博川经龙山洞、院里至德 川东侧约有80公里,而应到达的正面约300公里,如果机械 地计算,兵力密度将随着向前推进而越来越小,最后减到1/4。然而,弥补这一递减密度的集团军预备队,却只有打得很 疲劳的第1骑兵师和新来的土耳其旅。

   这一构想的基本想法,与10月末总追击的基本想法没有 任何变化。所不同的,只是由于美第9军参加而增大了一点 战斗正面。

   准备这一计划时必须解决的有上面所说的3个问题。“右 翼的安全”问题,因中国军队撤回而自然得到解决,将南朝 鲜第2军配置在危险的德川——宁远地区,安全更有了保障, 所以,剩下的问题,只有“攻势兵力的集中”和“后勤准 备”这两点了。

插图57:圣诞节攻势时第一线兵力和后方兵力配比

   攻势兵力的集中

   兵力集中的问题有两点,一是抽调第9军,一是对战斗疲惫的兵团进行整编。 如已所述,10月23日对第9军下达了北上命令,11月2日该军 将任务交给南朝鲜第3军 [ 注:南朝鲜第3军由南朝鲜第2、5、9、11师编成,编成完结的只有10月上旬重建的第11师和第5师;第9师是10月25日至11月7日,第2师是11 月7日至13日分别在汉城重建和创建的。 ] 踏上了北进之途。然而,南朝 鲜第3军尚未编成,如已所述,盘踞在铁三角地带的游击队不断破坏京义干线,所以其北上意外迟缓,11月中旬以后才 有可能到达前线。特别是第25师要将有力的一部派到市边里、铁三角地带,第2师要将第38团派往平壤东边的山地去 讨伐游击队,它们北上就不得不推迟到下旬。这是游击队吸引和牵制正规部队的好例子。

部队的重建,关系到人员的补充和装备、补给品的供应, 而人们认为业已覆灭的南朝鲜军队,如已所述,其人员损失 出乎意料地少,曾一度中断的来自美国本土的补给也以最大 的速度得到恢复,所以,进展基本上是顺利的。

   后勤

   第8集团军的后勤部长史蒂文斯上校估计,集团军所需要的经 常性的补给,防御为每天3000吨,进攻为每天4000吨。

   然而,这个数字在11月上旬那个时候是不可能达到的。 如在第5卷中已详细说明的那样,当时的铁路终点站尚在南 面300公里的临津江畔,概算起来需要60个连(约3000 辆)的卡车每天24小时拼命进行强行运输,而能送到清川江 畔的也不过每天2000吨。而且出没的游击队何时切断这条动 脉还不知道,汽车队的疲劳和零部件的不足在告急。因此,11月上旬那个时候,从后勤方面看,第8集团军在清川江 畔作战,连防御都很勉强。

   然而,由于工兵部队不寻常的努力,对开城——平壤间 的京义干线进行了应急修理,在临津江的架桥工作尚未完成 的情况下,仍然能够每天保持2000吨的运输能力。镇南浦港 的扫雷也大体完成,所以,这里有可能每天从船上卸1000吨 货。平壤、新安州机场整修后,虽然还不够完善,这里也能 空运1000吨。到10月20日前后,陆海空合计达到了攻势所 需的4000吨的目标。

   再次向清川江北岸推进

   这样,当初预定于11月15日 发起的攻势,因第9军北上和后勤准备的迟缓而顺延了。第8集团军再次受到总司令部的督促,11月14日集团军将进攻 发起线大致划在纳清亭(博川西20公里)——泰川(博川北 23公里)——云山——温井——熙川—仁处里(社仓里西5公里)一线。此线在第8集团军现在的战线与鸭绿江的大致 中间位置,在狄逾山脉南麓一线。此项命令,要求各军在追 及下达的进攻发起日之前到达此线,并由此线正式转为攻击 前进。此构想显然反映了这样一种判断:“中国军队的兵力在7万以下,为保护电源而在狄逾山脉进行防御”。就该项决心, 美公开史料一面说:“沃克将军预期到敌人的抵抗,确信能够 进至国境,艾伦参谋长也持同样的见解”,一面又写道:“然 而,史蒂文斯后勤部长作证时说:‘沃克从一开始就对这一攻 势表示怀疑’”。使人感到麦克阿瑟将军和沃克之间在见解上 存在着微妙的差异。

   然而,在现接触线和目标线的中间划定一条进攻发起线, 虽说没有发现敌人的抵抗线(认为在狄逾山脉进行防御),这 个决定也是难以理解的。因而,有的认为:“那条线实为中间 控制线,实际的发起线是其现在的线。沃克感到不安,所以 控制进攻以避免重蹈10月末的覆辙”。但是,沃克去世后,其 真实意图弄不清了。

   各师一边不断地对正面进行侦察,一边慢慢腾腾地迫近 了指定的进攻发起线。北朝鲜军队惯用袭扰战法与之对抗,突 然从山岗上打起机关枪和迫击炮,一会便消失在深褐色的秃 山之中。敌人的抵抗并不顽强,也未发生激烈的战斗,但麻 烦的事情仍然存在,累积的损失也不容许轻视。如果这样继 续前进,小的损失累积起来,很有可能相当于大规模作战的 损失。

   19日,第8集团军修正进攻发起线,将现在的战线指定 为进攻发起线。

   各师停止前进,准备预定在24日发起的进攻。然而,不 知为什么,20日以后没有进行侦察。大概是想避免意想不到 的损失。然而,这也是致命伤之一。

   11月17日完成了后勤准备,因而第8集团军在预先号 令中将攻势开始日定为11月24日——感恩节的翌日。据说, 考虑到要让大家从容地过了难得的感恩节。

   麦克阿瑟将军也批准了这项计划,在指定第1陆战师的 进攻发起日为27日的同时,向五角大楼作了极其乐观的报 告:“推迟发起攻势的日期是由于做后勤准备。然而在这两个 星期之内,我空军已经阻止了敌人的增援,限制了它的补给……”

   以事实和结果都已清楚的现在的眼光看来,这种乐观是 可笑的。然而,这也首先是过于相信了情报的缺陷的缘故。

   22日,第8集团军完成了攻势准备。在23日的感恩节分 发了火鸡,向前方数公里派遣的少数侦察人员也未发现敌人 的踪迹,前线是悠闲安静的。实际上第8集团军在任何地方 都未发现敌人的抵抗线。

\ 第8集团军 第10军 南朝鲜军
战死 4157人 5702人
战伤死 391人 482人
负伤 12147人 18418人
下落不明 4834人 3548人
小计 21529人 6298人 28150人
总计 27827人

另外在此期间,英第29步兵旅、荷兰营、泰国步兵营、 南非航空部队到达朝鲜,从而使派遣地面部队的外国军队成 为美、英、澳、比、土、荷、泰等7个国家。

   国际政治的动向

   这个期间的国际政治动向,一面对中国参战感到迷惑不解,一面又看作是为了保护电源等有限的 目的,因而积极活动企图劝解中国终止战争。突出地宣传这 种气氛的是报纸的标题。例如:《朝日新闻》11月8日报道美 政府研究了“保护水丰水坝协定”的建议,12日以“朝鲜战 乱的今后”为题刊登汉森·鲍尔德温的专稿,围绕“战争取 得了胜利。今后的难关是讨伐游击队和复兴的问题。然而,苏 联的威胁经常凌驾在我们的头上”作了报道,并在不显著位 置报道了莫斯科广播的关于“北朝鲜军司令部声明,中国的 志愿军已参战”。

   在这个时机,著名记者鲍尔德温发表了从结果看截然不 同的预见,是因为他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当时的感觉看待了这 次战争。

   16日在头条以“朝鲜战乱和中国的动向,人与物都加紧 战备主动权在过激派手中”为题,刊登香港泛美新闻联盟电, 以三栏篇幅报道了国民党机关报“45万在国境待机 中共全 面参战”的报道(最接近真实的报道),并以两栏小篇幅刊登 了“在朝中共军队10万?”

   17日报道了国务卿艾奇逊的演说,声明“尊重中国的权 益”,强调避免大战。翌日(18日)在头条以“阻止战乱扩大, 尊重中国领土”为题,刊登杜鲁门总统的声明,转达了美国 努力使中国执行绥靖政策的意图。20日报道“美国赞成在朝 中国境设置缓冲地带,期待受联合国召唤的中国代表的到 来”,表明了美国准备带着具体方案与中国进行谈判的热情。

   24日,报道英国在与中国的谈判中,考虑了3个保障条 件:(1)朝中国境不可侵犯;(2)战斗局限在部分地区; (3)准备非武装缓冲地带。并在报道艾奇逊研究了非武装缓 冲地带的建议的同时,以3栏篇幅刊登了中国军队23日在宁 边的北面释放27名美军伤兵,“中国不希望与美国作战”的 消息,大肆宣染和平到来的气氛。

   总之,11月6日中国军队消失以后至圣诞节攻势,在不 了解中国真实意图的情况下,由于同中国进行谈判和取得作 战的胜利,已沉浸在幻想和平早期到来的气氛之中。

   六、中国军队完成展开

   当第一次战役结束的时候、第二次集中的部队(第50、第 66军)已渡过新义州桥集结在大宁江上游地域,这时,第三 次集中的部队在加紧向北朝鲜开进。他们是属于第3野战军 的第9兵团。

   第9兵团

   著名的猛将宋时轮将军率领的这个兵团由第 20、第26、第27等3个军组成,各军都增加了第30军的各1个师,所以总兵力达12个师(推算约24万人)。该兵团在 山东省完成准备后,于11月上旬直接由铁路输送到辑安,立即渡江 赶到长津湖畔。目的在于歼灭号称最精锐的陆战1师接着歼灭第10军。

   第二次战役的基本构想

   通过第一次攻势赢得时间的林 彪将军,一边集中大约30个师50-60万大军一边确定了第 二次战役的构想。当然这个构想,从第9兵团直接赶到长津 湖畔的事实看,至迟必定在10月下旬完成基本部署。 其基本构想,推测有如下几点。

  方针:

   尽早发起攻势,击破进入北朝鲜的敌人,恢复三 八线,准备下一次攻势。

   指导大纲:

   1、以第4野战军第13兵团(18个师)击破美第8集团军,夺回平壤以后向三八线追击。

   预定于11月25日发起攻势,将主攻保持在中央山 地一带,席卷敌人的右翼。在发动攻势及尔后的追击中, 与北朝鲜第二战线部队密切协同。

   2、第3野战军第9兵团(12个师),首先以主力歼 灭美第1陆战师,接着进至咸兴地区击破美第10军。在 此期间,令一部挺进到元山地区,与北朝鲜第二战线部 队协同,努力攻占元山地区。

   预定于11月26日发起攻势。攻击美第1陆战师时, 坚持分割歼灭的方针,并反复进行包围和切断退路。

   3、第9兵团和第42军交接责任地域的时机定为11 月13日。为了严格隐蔽攻势企图,在发起攻势之前不要 与敌人接触。

   4、北朝鲜军的前线部队担任警戒线的警戒,遮断敌 人与中国军队的接触,并以东、西海岸道路为主轴伺机 转为攻势。

   5、北朝鲜军第二战线部队采取以下行动以与攻势相 呼应。

   (1)将尽可能多的敌人吸引和牵制在铁三角地带和 元山地区。

   (2)在发动攻势时,攻击和扰乱敌主力的背后。

   (3)追击时,引诱敌人主力并同时切断其退路。

   (4)不断查明敌情,切断其补给和通信干线。

   众所周知,中国军队从未公开发表过战史资料,联合国 军队也极少缴获到中国军队的正式命令,因此中国军队之迷 甚多。所以,其战役也不得不大部分根据以俘虏的陈述为主 的情报资料和作战结果类推。几乎没有缴获到命令,是因为 中国军队基本上不用文书下达命令。据说,为了保密通常口 头和用电话下达命令,也有的说是为了避免追究责任而不留 下证据。此外,如前所述,中国军队很少使用无线电。

   第13兵团

   黄永胜将军指挥的6个军18个师约36万 大军,大体在泰川—云山—熙川一线展开,准备向平壤进攻。 其配置看来是从西面起第66、第50、第40、第39、第38、第 42军的顺序,第38军或许作为第二线兵团控制在熙川附近。

   无论哪一种配置,都是右翼薄弱,左翼雄厚。其主攻由熙川、 经德川、咸川的山岳地带指向平壤东南侧是确定无疑的事实。 为的是击破第8集团军的右翼将其捕捉在清川江畔,同时由 东南方长驱包围平壤。

   另外,从长津湖畔向西南推进回到兵团建制的第42军, 使用到了最左翼的宁边正面,从关系位置和机动距离看,这 种用法是很自然的。

   第9兵团

   该兵团于11月13日接替长津湖畔地域的责任,准备以三重包围歼灭陆战师的作战。其详情及尔后的作 战,在第3卷“陆战队突破中国军队重围”中有详细论述。 总之,11月下旬的战局,将会是再次敌我对进在清川江 畔和长津湖畔发生大规模的遭遇战。然而,这对中国军队来 说是再次的预期遭遇战,对联合国军来说则是再次的不预期 遭遇战。

   11月13日,战场是平静的。是暴风雨前的平静。 在中国军队的攻势构想中,我认为特别值得注目的有两 点。

   其一,是关于第二战线,这可以说是共产党军队的特长之一。

   其二,是大胆而彻底地对陆战师集中使用了13个师的兵 力。林彪将军在日中战争初期,以在山西省平型关击破日军 第5师的1个旅而出名,其秘密就在于彻底集中了兵力。他 要在此也实践一下他的理论。

   关于这次战役的准备,北朝鲜公开史料作了如下论述。

   北朝鲜公开史料

   据北朝鲜公开史料第4章“朝鲜人民 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反攻,共和国北半部整个地区的解放, 敌人有生力量和战斗技术器材的大量损失”,第2节“朝中人 民部队在清川江及长津湖畔的歼灭战,第二战线部队的积极 活动,共和国北半部地区的解放”。

   在11月召开的人民军各联合军队军政负责干部会议上, 金日成元帅阐明了党在战争第三阶段的战略方针及其执行办 法。其方针是坚守已占的阵地,并成为转入反攻的巩固的前 哨基地,同时用积极的军事行动不断地削弱敌人的力量,改 变敌我之间的力量对比,以造成有利于我们的局面。还要进 一步加强人民军部队的敌后斗争,截断敌人的运输线,使敌 人陷于混乱状态,对他们的有生力量和战斗技术器材予以损 失,配合前线我军主力部队的攻击,从背后打击敌人。同时 还要整顿和加强兵备兵力,增强武装,加强军政训练,迅速 准备强有力的反攻力量。在准备反攻时,要使军人做好思想 准备,在军队里设置政治机关和建立党组织,加强军队的战 斗力,正确组织同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协同作战。在敌后活动 的部队要进一步加强同人民的血缘关系。

   这样,最高司令部就制定了转入决定性的反攻,在清川江 和长津湖畔及清津地域围歼敌人集团之后,向南扩张战果, 与第二战线部队会合,迅速解放三八线以北地区的作战计划。 根据这个计划,最高司令部在定州、泰川、云山北方、德 川、宁远北方、长津湖畔及清津地域编成了强有力的反攻集 团。为了进一步扩大和加强第二战线以配合反攻作战,令一 部朝鲜人民军联合部队进至孟山——阳德方面的敌后。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