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中国上古军事年表 – 吴起兵法网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附·中国上古军事年表

附·中国上古军事年表

作者:中国·高锐

出自————《中国上古军事史

出自————《现代军事理论

        中国远古时代

      约前170万年一前10万年

            原始人群一从云南省元谋人及其文化时代到辽宁省营口市金牛山人及其文化时代。

      约前10万年至前6000年

             母系氏族社会。约为从陕西大荔人及其文化时代到河南仰韶文化时代。此时代后期,约为传说中的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及神农氏的前期。

      约前6000-前4000年

             父系氏族社会–约为传说中的神农氏时代。

      约前4000–前2000年

             约为传说中的炎帝、黄帝时代。

             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黄帝胜。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蚩尤大败。

             黄帝创造车、舟、弓、矢,以石、木为兵。

             相传蚩尤以金为兵。

      约前2300-前2033年

             传说中的尧舜时代。

      约前2033前1989年

             传说为禹时代。禹伐三苗,伐有扈氏。

             奚仲造车。

             相传以铜为兵(开始用铜制兵器)。

      夏朝

      约前1988年一至前1979年(夏帝启之世)

              禹子启杀益袭位,中国奴隶社会开始。

             启伐灭有扈氏之战。

      约前1978年至前1950年(夏帝太康之世)

              太康沉缅游猎,不恤民事,东夷族有穷氏的首领羿,乘夏后荒疏,入据斟寻(今河南登封西北),后羿代夏政。太康失位。约前1949年至前1937年(夏帝仲康之世)

              太康死,后羿立仲康,权仍归羿。仲康派胤征讨羲和。约前1936年至前1909年(夏帝相之世)

              相居帝丘(今河南濮阳南),依靠同姓部落斟灌氏。相东征淮夷、凤夷、黄夷。寒浞杀后羿,取代夏政,寒浞遣子杀夏后相;灭斟灌氏,斟寻氏。

      约前1908年至前1869年(夏代无帝之世)

              寒浞杀仲康,代夏政,夏后中断40年。伯靡以有鬲氏众灭寒浞,立少康。

      约前1868年至前1848年(夏帝少康之世)

              少康在有虞氏帮助下,重新立国,史称“少康中兴”。约前1847年至前1831年(夏帝杼之世)

              少康子杼辅佐少康讨灭寒浞。继位后,迁都黄河北的原(今河南济源西北),又南迁老丘(今河南开封东)。杼作矛和甲。杼遣子征东夷,进抵东海。

      约前1770年至前1712年(夏帝不降之世六年)

              伐九苑。

      约前1614年至前1562年(夏帝桀之世)

              桀囚商汤于夏台,后又释放。会诸侯于仍(山东济宁东南)。有缗氏(山东金乡)叛夏,桀伐灭有缗。商汤伐桀,灭夏。

      商朝

      约前1562年(商汤世)

              伐夏桀战争。汤始都毫(今山东曹县东南)。汤先后11战,征灭了葛、韦、顾、昆吾等国后举兵伐夏桀。战于鸣条,桀败走,死于南巢。夏朝亡,商朝建立。

      约前1479年至前1405年(商王太戊世)

              殷从雍己世衰而复兴。发明鼓。

      约前1404年至前1394年(商王中丁世)

              自毫迁嚣(又作版)。仲丁征兰夷之战。

      约前1378年至前1313年商王河宜甲、祖乙至阳甲之世。

             河宜甲自嚣迁相。征蓝夷,后征班方。商又衰。至商王祖乙,商再复兴,迁都邢(今河北邢台)。历祖辛、沃甲、祖丁、南庚,至商王阳甲,商朝又中衰。

      约前1312年至前1285年(商王盘庚世)

              盘庚自奄(山东曲阜)迁殷(河南安阳西北小屯),商朝中兴。

      约前1271年至前1213年(商王武丁世)

              武丁征伐四方商朝处于极盛时期。

      约前1156年至前1122年(商王武乙世)

              周王季历朝商。周王季历伐西落鬼戎,大胜。武乙游猎于河渭间,雷电击死。

      约前1121年至前1109年(商王文丁世)

              周王季历伐戎狄,数战,胜。周成为一个强大方国。文丁杀死季历,季历子昌继位,为“西伯”,后号文王。

      约前1108年至前1100年(商王乙世)

              周文王出兵伐商,不胜,仍臣服于商。商王乙征夷方,遭盂方截击。商王乙亲征克盂方。

      约前1099年至前1066年(商王辛纣世)

              纣王征服东夷战争。周文王以姜尚为师,西伐犬戎,灭密须;东征黎、邗、崇,势力达于江、汉、巴、蜀。建都于丰“三分天下有其二”。文王死,子武王立。周武王观兵孟津,准备伐纣。至纣王33年,周武王率兵伐纣,纣兵败自焚死,商朝亡。

      周朝(西周)

       约前1066年(周武王四年)

              武王伐纣,牧野之战。殷(商)亡,周朝立。武王封武庚,置三监,分兵征服九十九方国,定都镐京,号宗周。

      约前1065年(周武王五年)

              武王“封邦建国”,“以藩屏周”。

      约前1064年(周武王六年)

              肃慎族(东北境内的部族)向周献梏矢石弩(松木箭杆,石弩,石制箭头的箭)。

      约前1063年(周成王元年)

              成王年少,武王弟周公旦摄政。武庚三叔(管叔、蔡叔、霍叔)叛周。周授太公征伐权。

      约前1061年(周成王三年)

              周公东征战争。平定叛乱,迁殷民于洛邑九里之地。继而攻灭熊、盈族十七国;灭奄国、蒲姑;以蒲姑地封给姜太公。以奄国及殷民六族封于长子伯禽,建立鲁国。东方平定,周朝统治范围达于东海。

      约前1060年(周成王四年)

              周公以殷民七族,封康叔于故商墟,国号卫,都朝歌。又广封亲族,先后建置七十一国,姬姓五十三。

      约前1058年(周成王六年)

              周公制礼作乐,制定奴隶制国家的政治、军事制度。

      约前1057年(周成王七年)

              周公还政于成王。周筑城于洛邑(今河南洛阳市王城),建为东都。成王命周公守洛邑,名成周(镐京为宗周),置军队八师于洛。

      约前1002(周康王廿五年)

              康王命盂率兵伐鬼方。两次战斗,俘人一万三千多;斩首约五千余。

      约前985年(周昭王十六年)

              昭王南征荆楚,凯旋而归。

      约前977年(周昭王廿四年)

              昭王率六师南征荆楚,昭王渡汉水溺死。周军大部溃丧,周国势开始衰落。

      约前965年(周穆王十二年)

              穆王西征犬戎,获四白狼四白鹿以归。

      约前964年(周穆王十三年)

              穆王西征至“青鸟之所憩”之“三危山”约今甘肃敦煌东南);徐国偃王率九夷攻周,周穆王急回师东征伐徐。

      约前960年(周穆王十七年)

              穆王西征,到达昆仑丘,会见西王母。

      约前921年(周共王緊扈元年)

              共王灭密。

      约前895年(周懿王十五年)

              王室衰微,懿王被迫从镐京徙居犬丘。

      约前863年(周夷王七年)

              夷王伐戎。由虢公率六师攻太原之戎,获马千匹。楚国强盛,举兵北伐庸(湖北竹山西南),南征扬粤(湖南长沙以北地),东征鄂(湖北鄂城),成为雄据江汉的强国。

      约前855年(周厉王三年)

              厉王无道。淮夷攻周,周命虢仲征伐,不克。

      约前845年(周厉王十三年)

              厉王亲自率师征淮夷。虢仲为将,征服东夷、南夷二十六国,大胜而还。

      前841年(周共和元年)

              周厉王暴虐,国人暴动,厉王逃于彘(山西霍县),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日“共和”。中国历史的准确纪年自此始。

      前827年(周宣王元年)

              “共和”结束,周厉王子靖被召公、周公立为周宣王。恢复宗周统纪。

      前823年(周宣王五年)

              周伐猃狁,宣王命南仲筑城于朔方。尹吉甫率兵伐猃狁至太原(甘肃镇原一带)。

      前822年(周宣王六年)

              周以秦仲及其五子伐西戎,立秦仲长子为西垂大夫,居西犬丘(甘肃天水西)。周以召穆公虎率师伐淮夷,宣王率师伐徐方。周朝国势复振,史称“宣王中兴”。

      前816年(周宣王十二年)

              周以虢季子白率兵伐猃狁,战于洛之阳(今陕西洛水北岸),斩、俘五百五十人。

      前805年(周宣王廿三年)

              晋穆侯出兵伐条无识别结果西北)。

      前802年(周宣王廿六年)

              晋穆侯与戎人战于千亩,有功。

      前797年(周宣王卅一年)

              周宣王伐太原之戎,不克。

      前796年(周宣王卅二年)

              周宣王伐鲁,杀伯御,立称为孝公。

      前792年(周宣王卅六年)

              周宣王伐条戎、奔戎(今山西南部),王师大败。

      前790年(周宣王卅八年)

              晋人击败北戎于汾隰(今山西襄汾以北,洪洞以南)。戎人攻灭姜侯之邑。

      前789年(周宣王卅九年)

              宣王伐申戎(今山西、陕西之间)。宣王伐姜氏之戎,战于千亩(今山西介休南),周师大败“南国之师”被消灭。宣王“料民”于太原。

      前782年(周宣王四十六年)

              宣王死,子宫涅立,为幽王。宣王时,曾封其舅申伯(姜姓)作邑于谢(今河南南阳东南),建立申国(今河南南阳东北)。

      前781年(周幽王元年)

              赵氏始建于晋国。后世多为晋卿。春秋后期成为三家分晋的赵国。

      前779年(周幽王三年)

              王命伯士率师伐六济之戎,王师败,伯士死。幽王宠褒姒,烽火戏诸侯。诸侯遂不再闻警出兵。

      前774年(周幽王八年)

              幽王废太子宜臼与其母申后,立褒姒为后,其子伯服为太子。宜臼出奔申。

      前772年(周幽王十年)

              幽王盟诸侯于太室山(今河南嵩山),并派兵伐申国(废太子宜臼奔居此)。

      前771年(周幽王十一年)

              申侯联合鄭、西弗及犬戎出兵攻周,破镐京,杀幽王、伯服,虏褒姒,西周灭亡。

      春秋(东周)

       前770年(周平王元年)

              平王东迁。犬戎破镐京后,周平王东移洛邑,东周开始。秦襄公护王有功,封为侯,秦始列为诸侯。

      前769年(周平王二年)

              郑武公灭郐。刑侯(都河北邢台)击败北戎。

      前768年(周平王三年)

              齐庄公二十七年。齐灭祝(山东肥城南)。

      前767年(周平王四年)

              郑灭东虢。

      前766年(周平王五年)

              秦襄公伐西戎。卒,子文公立。

      前765年(周平王六年)

              郑东迁到洧(颖水支流)溱(洧水支流),号新郑。

      前762年(周平王九年)

              秦文公筑城邑于;f(水)渭(水)之会(今陕西宝鸡境)。长狄(散居齐、卫北部)伐宋,宋武公(四年)败狄于长丘(今河南封丘南)。

      前757年(周平王十四年)

              晋文侯灭韩(周成王弟所建,今山西河津东)。

      前750年(周平王廿一年)

              秦文公伐戎,败之于岐山,收周余民而有之,秦扩地至岐。前745年(周平王廿六年)

              晋昭侯封叔父成师于曲沃(山西闻喜东北),号桓叔。前743年(周平王廿八年)

              郑庄公元年,封其弟段于大邑京(今河南荥阳东南)。段缮治甲兵,与母谋袭取郑君位。

      前739年(周平王卅二年)

              晋大夫潘父杀昭侯,迎曲沃桓叔,桓叔欲入晋,晋发兵拒之,败回曲沃。昭侯子孝侯立。

      前729年(周平王四十二年)

              晋孝侯十年,狄伐晋,至其郊。

      前724年(周平王四十七年)

              曲沃庄伯(桓叔子)伐翼(晋都),杀孝侯;晋大夫攻庄伯,庄伯退回曲沃,孝侯弟鄂侯立。

      前723年(周平王四十八年)

              曲沃庄伯伐翼,公子万救之,庄伯退。鲁败宋师于黄(河南民权东)。

      公元前722年(周平王四十九年,鲁隐公元年,郑庄公廿二年,卫桓公十三年)

              郑国内战。五月,郑庄公弟段将由京袭郑,庄公得知,命子封率车二百乘伐京,段奔鄢,封克鄢,段与子均出逃卫国。

             卫、郑之战。郑内乱,卫出兵,取郑地廪延。郑庄公以周卿士身份调动王师、號(西虢)师,伐卫,进入卫南部边境。

             纪伐夷之战。战况不详。

      公元前721年(周平王五十年,鲁隐公二年)

              莒人入向。五月,莒国(今山东莒县)以武力入侵其南邻小国向(今莒县南七十里),灭之。

             鲁灭极。五月,鲁派无骇率师侵极(鲁之附庸国,在今山东金乡南),灭之。

             郑伐卫。十二月,郑为报复卫国千予郑内乱,伐卫。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五十一年,鲁隐公三年,郑庄公廿四年)

              郑出兵抢掠周京附近温地之麦。秋,又派兵取周之禾,以威胁周王。周、郑交恶。

      公元前719年(周桓王元年,鲁隐公四年,卫桓公十六年,宋殇公元年,郑庄公廿五年)

              莒伐杞,取牟、娄。

             卫内乱。州吁袭杀桓公,自立为君,卫人杀州吁,卫宣公立。

             宋、陈、蔡、卫联军伐郑,围郑东门,五日而还。秋,再次联合伐郑,败郑徒兵(步兵),取禾而还。

      公元前718年(周桓王二年,鲁隐公五年)

              晋内乱。曲沃庄伯联合郑、邢两国伐翼,晋鄂侯逃于随(今山西介休县东南)。

             郑侵卫。报上年卫军侵郑之仇

             卫借燕(南燕,今河南延津县东北)师攻郑。郑祭足、原繁、泄驾以三军军其前,使曼伯与子元潜军军其后,燕军侧后无备,被郑军前后夹击,败于北制(今河南虎牢关)。

             周桓王命虢公将兵伐晋曲沃,庄伯逃,晋人立晋鄂侯子光于翼,是晋哀侯

             卫师入成,今山东范县境),报卫内乱时成侵卫之仇。

             宋、郑之战。宋取邾田,邾求郑援。郑庄公以周师及郑师伐宋,攻入宋都外城后,撤回。后宋出兵伐郑,围郑长葛。公元前717年(周桓王三年,鲁隐公六年,郑庄公廿七年,齐僖公十四年,陈桓公廿八年)

              郑侵陈,大掠获。

             宋师攻取郑之长葛。明年两国讲和。

             郑与鲁修好。齐与鲁盟于艾。

             公元前716年(周桓王四年,鲁隐公七年)

              鲁伐邾(今山东邹县东南)。

      公元前714年(周桓王六年,鲁隐公九年)

              鲁筑郎城(曲阜附近)。

             郑伐宋。

             戎侵郑。郑设三道伏兵,诱戎师入伏,前后夹击,大败戎师。此为春秋第一个伏击战。

             秦宁公派兵伐荡社(今陕西西安东南)。

      公元前713年(周桓王七年,鲁隐十年,郑庄公卅一年,齐僖公十八年,宋殇公七年,卫宣公六年,蔡桓侯二年)

              齐、鲁、郑,盟于邓,谋伐宋,并以王命通告各国出兵。

             五月,败宋师于菅(约在今山东单县北)取部(今山东城武县东南)防(今山东金乡县西南)。

             宋、卫联军伐郑。同时,通知蔡国伐戴(今河南民权县东偏北四十五里)。郑回师克戴,并击破三国联军。九月,郑军又攻入宋国。

             齐、郑联军,是冬入侵成,讨违王命。

             秦宁公攻克西戎毫王之荡社。秦地向东扩大到西周的丰、镐地区。

      公元前712年(周桓王八年,鲁隐公十一年)

              郑、鲁、齐联合伐许。七月联军强攻许都城(今河南许昌市东),城克,许庄公奔卫,许地归郑。

             息侯伐郑,郑师大败之。

             郑伯以虢师伐宋,大败宋师。报复去年宋师入郑。

      公元前710年(周桓王十年,鲁桓公二年,宋殇公十年)

              宋内乱。宋太宰华督杀孔父及宋殇公,迎出居于郑的宋穆公子冯,立为宋君。

             鲁师入侵杞,讨不敬。

      公元前709年(周桓王十一年,鲁桓公三年)

              晋曲沃武公伐翼,杀晋哀侯,立哀侯子为君。

      公元前708年(周桓王十二年,鲁桓公四年秦宁公八年)

              秦出兵侵芮,因轻敌致败。

             周王师与秦师围魏,执芮伯以归。

      公元前707年(周桓王十三年,鲁桓公五年,郑庄公卅七年)

              周、郑繻葛之战。秋,周王亲率蔡、卫、陈及王师伐郑。郑“为鱼丽之阵”,与周师战于繻葛(即长葛),周师大败。

      公元前706年(周桓王十四年,鲁桓公六年,楚武王卅五年,齐僖公廿五年,郑庄公卅八年)

              楚武王侵随,未战而退。

             北戎伐齐,齐请郑援,郑太子忽率师救齐,大败戎师。

      公元前705年(周桓王十五年,鲁桓公七年)

              郑、齐、卫联军伐周京畿之地盟、向。

      公元前704年(周桓王十六年,鲁桓公八年,曲沃武公十二年,晋侯缗元年,楚武王卅七年)

              晋曲沃武公灭翼。周桓王命虢仲立晋哀侯之弟缗。

                    鲁伐邾。

                    楚师伐随,战于速杞,随师败绩,双方议和。

      公元前703年(周桓王十七年,鲁桓公九年)

              楚使大夫斗廉率师及巴师围郯邓师救郧,邓师大败。郧溃。

             虢仲、芮伯、梁伯、荀侯、贾伯联合伐曲沃。

      公元前702年(周桓王十八年,鲁桓公十年,郑庄公四十二年,齐僖公廿九年,卫宣公十七年)

              虢大夫詹父以周王师伐虢。夏,虢公出奔虞(今山西平陆东北)。

             虞叔伐虞公,虞公出奔共池(今山西平陆县境内)

              齐、卫、郑联合攻鲁,战于郎。

      公元前701年(周桓王十九年,鲁桓公十一年)

              楚与郧战于蒲骚,郧败。

      公元前700年(周桓王廿年,鲁桓公十二年,郑厉公元年,宋庄公十年,楚武王四十一年)

              鲁、郑盟于武父,联合伐宋。

             楚伐绞,诱绞人出城伏击之,大败绞,为城下之盟。

      公元前699年(周桓王廿一年,桓公十三年)

              楚屈瑕伐罗,因轻敌无备,遭罗与卢戎两军夹击,大败,屈瑕自缢死。

             郑、纪、鲁联军大败齐、宋、卫、燕(南燕)联军于纪。

      公元前698年(周桓王廿二年,鲁桓公十四年,宋庄公十二年,齐僖公卅三年,蔡桓公十七年,卫惠公二年,陈庄公二年,郑厉公三年)

              宋联合齐、蔡、卫、陈出兵伐郑,攻入郑都城。

      公元前697年(周桓王廿三年,鲁桓公十五年,齐襄公元年,秦武公元年)

              郑内乱,鲁桓公于是冬会合宋、卫、陈师纳郑厉公复位,不克而还。

             秦武公伐戎人彭戏氏,至于华山下。

      公元前696年(周庄王元年,鲁桓公十六年)

              鲁桓公于四月又会合宋、卫、陈、蔡军伐郑。

             卫国内乱。

      公元前695年(周庄王二年,鲁桓公十七年,齐襄公三年,宋庄公十五年)

              齐侵鲁边邑,五月五日双方战于奚,鲁败。

             鲁、宋、卫联军伐邾。报邾随郑伐宋之仇。

      公元前694年(周庄王三年,鲁桓公十八年,齐襄公四年,郑厉公七年)

              鲁桓公被杀于齐。

             齐襄公进军到卫国的首止(今河南睢县东),迫近郑国,郑子叠及高渠弥会见齐侯,被杀死。郑立昭公弟子仪为君。

             周王室内乱,周庄王杀周公黑肩,王子克奔燕。

      公元前693年(周庄王四年,鲁庄公元年)

              齐师强迫纪国迁邢(今山东安丘县内)邢(今山东昌邑西北入部(今山东安丘西南六十里)三地民,并其地。

      公元前692年(周庄王五年,鲁庄公二年)

              鲁公子庆父率师伐于余丘(可能是位于今临沂境内之小国)。

      公元前691年(周庄王六年,鲁庄公三年)

              鲁大夫溺会齐师伐卫。

      公元前690年(周庄王七年,鲁庄公四年)

              楚武王“荆尸”伐随(楚始用戟装备军队),死于军中。楚迫随讲和,楚师撤还。

             齐并纪国。

      公元前689年(周庄王八年,鲁庄公五年)

              齐襄公会鲁、宋、陈、蔡师,伐卫,纳卫侯朔(惠公)为卫君。公元前688年(周庄王九年,鲁庄公六年)

              周庄王使子突率师救卫,不成。卫侯朔即位。齐鲁诸军掠卫宝物而去。

             楚文王伐申,巴师从征,楚惊巴师,巴人叛楚而攻取那处(今湖北荆门东),迫郢。

             秦武公伐邦、冀戎,初设县。

      公元前687年(周庄王十年,鲁庄公七年)

              秦灭小虢(今陕西宝鸡市东),渭水中下游河谷地区全为秦有。

      公元前686年(周庄王十一年,鲁庄公八年)

              齐、鲁会师围成(今山东范县),成降齐。

      公元前685年(周庄王十二年,鲁庄公九年,齐桓公元年)

              齐内乱,齐小白从莒回齐,立为桓公。

             鲁师伐齐。与齐师战于乾时(今山东临淄与桓台间),鲁师大败。齐鲍叔率师迫鲁杀死齐公子纠,囚管仲归齐。

      公元前684年(周庄王十三年,鲁庄公十年,齐桓公二年)

              齐鲁长勺之战,鲁用曹刿谋,击败齐师于长勺。

             鲁庄公率师侵宋。

             宋联齐师伐鲁,鲁师衣虎皮袭宋师,败宋师于乘丘(今山东兖州境内),齐师乃还。

             楚伐蔡,败之于莘(今河南汝南县内),以蔡侯献舞归。

             齐师伐谭(今济南市东),灭其国,谭子奔莒。

      公元683年(周庄王十四年,鲁庄公十一年,齐桓公三年)

              宋师侵鲁(报乘丘战仇),鲁师不待宋师列阵而迫击之,败宋师于部。

      公元前682年(周庄王十五年,鲁庄公十二年,齐桓公四年)

              宋内乱。南宫万杀宋君闵公及大夫等,群公子奔萧,萧叔大心及宋之诸公子以曹师伐之,杀南宫万党南宫牛、子游,立御说为桓公。

      公元前681年(周僖王元年,鲁庄公十三年)

              齐灭遂,并留兵戍守。

      公元前680年(周僖王二年,鲁庄公十四年,齐桓公六年)齐、陈、曹联军伐宋,入宋郊,媾和而还。

             郑内乱,郑厉公自栎侵郑,杀郑子仪,复为郑君。

             楚文王为讨欢于息妫,伐蔡。

      公元前679年(周僖王三年,鲁庄公十五年,齐桓公七年)

              齐桓公始霸。会宋、陈、卫、郑诸侯于鄄,齐始霸。

             宋、齐、邾联军伐卿,郑乘间侵宋。

      公元前678年(周僖王四年,鲁庄公十六年,齐桓公八年)

              宋、齐、卫联军于夏季伐郑。

             楚军于秋季伐郑。

             齐桓公会诸侯,盟于幽。

             晋曲沃武公称攻灭晋侯

             周王命曲沃武公为晋君,列为诸侯,允许有一军部队。

      公元前677年(周僖王五年,庄公十七年,齐桓公九年)

              遂人以酒食飨齐国戍遂之兵,醉而袭歼之。

      公元前676年(周惠王元年,鲁庄公十八年,齐桓公十年)

              戎侵鲁,鲁庄公率兵追戎于济西(济水之西,曹地)。

             楚文王率兵伐巴、黄,大败巴人于津(湖北江陵南江津戌),还师,又率师伐黄,败黄师于是踏陵。夏,楚文王卒。

      公元前675年(周惠王二年,鲁庄公十九年,齐桓公十一年)

              齐、宋、陈,伐鲁西鄙。

             周王室内乱。五大夫奉王子颓伐惠王,不克,出奔温。苏子(忿生)奉子颓奔卫,卫师、燕师伐周,冬,立子颓。

      公元前674年(周惠王三年,鲁庄公廿年,齐桓公十二年)

              冬,齐人伐戎。

      公元前673年(周惠王四年,鲁庄公廿一年,齐桓公十三年)

              郑、虢同伐王城,杀王子颓及五大夫,周惠王复位。

      公元前672年(周惠王五年,鲁庄公廿二年,齐桓公十四年)

              陈内乱。

            秦、晋战于河阳、秦胜。

             晋(献公)伐骊戎。

      公元前670年(周惠王七年,鲁庄公廿四年)

              曹内乱。戎干予,立赤为曹僖公。

      公元前669年(周惠王八年,鲁庄公廿五年)

              晋内乱。晋侯尽杀群公子。

      公元前668年(周惠王九年,鲁庄公廿六年)

              鲁伐戎。

             鲁、宋、齐联军伐徐。

             秋,虢侵晋。冬又侵。公元前667年(周惠王十年,鲁庄公廿七年,齐桓公十九年)

              齐、鲁、宋、陈、郑同盟于幽(夏六月),陈、郑服于齐。

             周惠王赐齐桓公为伯,且请齐伐卫。

      公元前666年(周惠王十一年,鲁庄公廿八年,齐桓公廿年)

              齐伐卫,卫师败绩。齐以周王命令责备卫,索贿而还。齐初兵中原。

             楚令尹子元率兵车六百乘袭郑。齐桓公合齐、鲁、宋联军救郑。楚师退。

             鲁筑眉(今山东寿张旧城)城。

      公元前665年(周惠王十二年,鲁庄公廿九年,齐桓公廿一年)

              郑侵许。

             鲁筑诸城(今山东诸城西南三十里)和防城(今山东费县东北)

       公元前664年(周惠王十三年,鲁庄公卅年,齐桓公廿二年)

              鲁出师次于成(今山东省宁阳县北),欲救鄣;齐师迫鄣(今江苏赣榆县旧城)降。

             周惠王命虢公讨叛周之大夫樊皮,执归。

             齐桓公伐山戎救燕,至于孤竹而还。

             楚内乱。

      公元前662年(周惠王十五年,鲁庄公卅二年,齐桓公廿四年)齐筑小谷城。

             齐桓公为代郑报楚伐之仇,约会诸侯。

             鲁内乱。

      公元前661年(周惠王十六年,鲁闵公元年,齐桓公廿五年)

              赤狄伐邢,齐人救邢。晋侯(献公)作二军,公将上军,太子申生将下军。灭耿、灭霍、灭魏。

             晋筑蒲、屈二城。

      公元前660年(周惠王十七年,鲁闵公二年,齐桓公廿六年)

              齐迁阳国(今沂水县西南),移其民而有其地。

             鲁内乱。鲁闵公被杀,庆父出奔莒,鲁僖公立。

             虢公败犬戎于渭纳。

             狄人伐卫,卫懿公好鹤,大败。狄灭卫,懿公被杀死。

             晋太子申生率兵伐狄人皋落氏,败之于稷桑。

      公元前659年(周惠王十八年,鲁僖公元年,齐桓公廿七年)

              齐、宋、曹师集结于聂北(今山东在平西博平),救邢(狄侵邢),败狄人,帮助邢人迁居夷仪,并为其修城。

             楚伐郑,齐、鲁等国共谋救郑。

             鲁师与邾师战于偃,邾败。

             鲁师败莒师于郦。

      公元前658年(周惠王十九年,鲁僖公二年,齐桓公廿八年,晋献公十九年)

              齐、鲁等派兵为卫筑城于楚丘(曹地,今河南滑县东南)。

             晋献公借虞(今山西平陆县)道伐虢,虞公借道助伐,占领虢之下阳,虢公丑逃卫。

             齐、宋、江、黄会盟于贯(宋地,今山东曹县南十里)。

             虢公败戎师于桑田(今河南灵宝县之稠桑驿)。

             冬,楚伐郑,楚斗章俘囚郑聃伯。

      公元前657年(周惠王廿年,鲁僖公三年,齐桓公廿九年)

              徐人取舒(今安徽舒城一带)。

             齐、宋、江、黄会于阳谷,共谋对楚,鲁至齐莅盟。

             楚伐郑,郑伯欲与楚和,孔叔谏止。

      公元前656年(周惠王廿一年,鲁僖公四年,齐桓公卅年)

              春,齐桓公会鲁、宋、陈、卫、郑、许、曹侵蔡。蔡溃,遂伐楚,进抵陉。楚使难齐。诸侯与楚盟于召陵。

             秋,齐率诸侯师伐陈,陈服罪,乃和。

             晋内讧,晋献公杀太子申,子重耳奔翟,夷吾奔屈。

      公元前655年(周惠王廿二年,鲁僖公五年,齐桓公卅一年,楚成王十七年)

              齐、鲁、宋、陈、卫、郑、许、曹与周王世子郑盟于首止(今河南睢县东南),谋宁周,郑文公逃盟。

             楚灭弦。

             晋侯第二次借道过虞伐虢,虞公假道无备,晋灭虢,归途灭虞。

      公元前654年(周惠王廿三年,鲁僖公六年,齐桓公卅二年,楚成王十八年)

              晋内乱。晋师伐屈,夷吾出奔梁,后入秦。

             夏,齐、鲁、宋、陈、卫、曹联军伐郑,围新城(今河南密县)。

             秋,楚兵围许救郑。诸侯联军救许。楚师撤退,许降于楚。

      公元前653年(周惠王廿四年鲁僖公七年,齐桓公卅三年)

              齐伐郑。郑杀申侯以取悦于齐。

             齐桓公会鲁、宋、陈、郑盟于宁母(今山东鱼台县境)。

             晋伐翟,战于采桑,狄败走。

      公元前652年(周襄王元年,鲁僖公八年,齐桓公卅四年)

              齐桓公与鲁、周、宋、卫、许、曹、陈盟于洮(今山东鄄城县西南)。

             狄伐晋,报晋败狄于采桑之仇。

      公元前651年(周襄王二年,鲁僖公九年,齐桓公卅五年。)

              齐桓公与鲁、周、宋、卫、郑、许、曹会盟于葵丘。

             晋献公卒,晋内乱。

             齐桓公以讨晋乱为名,召诸侯之师伐晋,进至高梁(今山西临汾市东北)。秦也出兵送逃亡在秦的晋公子夷吾回晋。齐、秦乃共商立夷吾为君,遂撤军。

      公元前650年(周襄王三年,鲁僖公十年,齐桓公卅六年)

              狄灭温,苏子奔卫。

             齐桓公合许师伐北戎。

      公元前649年(周襄王四年,鲁僖公十一年,齐桓公卅七年)

              扬、拒、泉、皋、伊、洛之戎,同伐周京,攻入王城,烧毁东门。

             秦、晋伐戎以救周。晋惠公调解戎与周媾和,未果。

             楚伐黄。

             公元前648年(周襄王五年,鲁僖公十三年,齐桓公卅八年)

              诸侯帮助修楚丘的外城。

             楚灭黄。

             周襄王讨王子带,王子带奔齐。

             齐桓公使管仲和戎于周王,使隰朋和戎于晋。

      公元前647年(周襄王六年,鲁僖公十三年,齐桓公卅九年)

                     狄侵卫。

             齐、鲁、宋、陈、卫、郑、许、曹会于咸(今河南濮阳市东南60里)。

             诸侯戍周京,防戎。

      公元前646年(周襄王七年,鲁僖公十四年,齐桓公四十年)

              齐桓公筑城缘陵,迁杞人居之。

             狄侵郑。

      公元前645年(周襄王八年,鲁僖公十五年,齐桓公四十一年,秦穆

      公十五年,晋惠公六年,楚成王廿七年)

              春,楚人伐徐。

             三月,齐桓公与诸侯盟于牡丘(今山东聊城东北七里)。

             鲁国公孙敖率鲁、宋、陈、卫、郑、许、曹各国联军救徐。

             七月,齐、曹师伐楚之与国厉(今河南鹿邑之厉乡),以救徐。

             冬,宋伐曹。

             楚败徐于娄林(今安徽泗县东北)。

             十一月,晋、秦战于韩原(今山西河津县与万荣县之间),晋惠公被俘。

             晋“作爰田”“作州兵”。晋、秦盟于王城。

      公元前644年(周襄王九年,僖公十六年,齐桓公四十二年)夏、齐伐厉,不克,救徐而还。

             秋,狄侵晋,取狐厨、受铎,渡汾河,进至昆都(今山西临汾县南,汾河东)。

             周襄王受戎侵,求救于齐,齐桓公征诸侯兵戍周。

             齐、鲁、宋、陈、卫、郑、许、邢、曹君会于淮(今江苏省盱眙县),谋划拒淮夷救郸,为郸筑城,役人惊溃,罢。

      公元前643年(周襄王十年,鲁僖公十七年,齐桓公四十三年)

              春,齐、徐联军伐英氏。

             鲁师灭项。齐讨鲁,执鲁僖公。

             齐桓公卒,齐内乱。

      公元前642年(周襄王十一年,鲁僖公十八年,宋襄公九年)

              春正月,宋襄公率诸侯(曹、卫、邾)师平齐乱,战于彪(今山东济南市附近),齐师败。齐人杀无亏,立太子昭为君,是为齐孝公。

             郑始朝于楚。

             冬,邢、狄伐卫,围菟圃(今河南长垣县境),卫师集结于訾娄(今河南滑县西南与长垣县接界处),狄、邢师退。

      公元前641年(周襄王十二年,鲁僖公十九年,宋襄公十年)

              宋襄公拘捕滕宣公,杀鄭子,又召曹、邾两小国君与之盟于曹国南边。曹参加会盟不服宋。宋兵围曹。

             卫出兵伐邢。

             秦灭梁。

      公元前640年(周襄王十三年,周僖公廿年,宋襄公十一年,楚成公三十二年)

              郑师入滑。

            齐、狄盟于邢,谋卫。

             楚伐随,双方和。

      公元前639年(周襄王十四年,鲁僖公廿一年,宋襄公十二年。楚成王三十三年)

              狄侵卫。

             宋襄公邀诸侯会于盂,楚以兵车赴会,执宋襄公,并伐宋。十二月,鲁僖公会诸侯于薄(今河南商丘县北),楚与会释放宋襄公。

             邾人灭须句(今山东东平县西北)须句子奔鲁(鲁僖公母系须句人)。

      公元前638年(周襄王十五年,鲁僖公廿二年,楚成公卅四年)

              鲁应须句子之请伐邾,取须句。

             邾师攻鲁,战于升陉,鲁兵败。宋襄公合卫、许、滕伐郑,讨其从楚。楚师伐宋救郑。

             宋、楚泓之战。宋襄公率军攻亲楚的郑国。楚出兵攻宋援郑。十一月,宋楚隔泓水(今河南柘城西北)对峙。宋襄公拒乘半渡击敌之议,被楚军大败。襄公重伤被俘,后卒。

      公元前637年(周襄王十六年,鲁僖公廿三年,楚成王卅五年。

             齐攻宋,围缗(今山东金乡东北)。

             楚子玉率兵攻陈,取焦(今安徽毫县)夷(今毫县东南)筑城于顿(今河南项城西)后,撤走。

      公元前636年(周襄王十七年,秦穆公廿四年,晋文公元年)

              周王子带之乱。

             秦送重耳返晋争位之战。重耳入主晋,为晋文公。

      公元前635年(周襄王十八年,晋文公二年,秦穆公廿五年,楚成王卅七年,卫文公廿五年)

              卫灭邢。

            晋攻原之战。晋文公率军围原(河南焦作西)三日不下,令退兵;旋侦知原拟投降。文公以退令已下,不可失信,仍令撤围。原降,文公迁原伯于冀(山西河津东北),以原为县,命赵衰为原大夫。

            楚以申、息之兵戍都都商密,秦军围商密,以诈术降俘申、息戍军而归。楚兵追之不及。楚军围陈,纳顿子于顿。

      公元前634年(周襄王十九年,楚成王卅八年,鲁僖公廿六年)

            楚灭夔。

            楚攻宋围缗。

            鲁、楚联合攻齐取谷(今山东东阿)。楚使齐桓公之子雍居之,派易牙辅佐,留申公叔侯率兵戍守。

      公元633年(周襄王廿年,鲁僖公廿七年,晋文公四年,齐孝公十年,楚成王卅九年)

            鲁公子遂率师入杞,讨杞大不敬。

            楚、陈、蔡、郑、许联军围宋。

            晋文公应宋求,决定出兵救宋,遂“作三军,谋元帅:卻觳将中军(赵衰荐举),卻溱佐之;狐偃将上军,狐毛佐之;栾枝将下军,先轸佐之。荀林父为御戎,魏隼为右”。

      公元前632年(周襄王廿一年,晋文公五年,楚成王四十年)

            晋、楚城濮之战。晋文公率军救宋。晋军于是年春先后攻破了卫、曹两国,迫使楚军撤离齐国谷邑,诱使楚军统帅子玉撤宋围,率楚军主力与陈、蔡部队向曹境的晋军进攻,晋文公采取“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的方针,撤至卫境的城濮(山东鄄城临濮集)。四月三日,两军会战城濮,楚军大败。周襄王策命晋文公为侯伯,与诸侯盟于践土。晋文公乃称霸中原。晋作三行。扩大步兵编组。

      公元前630年(周襄王廿三年,鲁僖公卅年,晋文公七年,齐昭公三年,郑文公四十三年,秦穆公卅年)

            晋、秦围郑。郑烛之武退秦师。晋师撤。

            狄攻齐。

      公元前629年(周襄王廿四年,晋文公八年,卫成公六年)

            狄攻卫楚丘,卫迁都于帝丘(今河南濮阳西南)。

            晋阅兵于清原(今山西稷山县东南廿里)作五军以御狄。

            (将三行步兵改编为上、下新军使赵衰将新上军,胥婴将新下军)。

      前628年(周襄王廿五年,晋文公九年,鲁僖公卅二年)

            晋、楚讲和,晋文公死。子立,是为晋襄公。

            卫乘狄内乱,伐狄,狄请和,结盟而罢。

            秦谋袭郑。

            卫成公使孔达伐郑。

      公元前627年(周襄王廿六年,鲁僖公卅三年,晋襄公元年,秦穆公卅三年,郑穆公元年)

            秦、晋崤之战,晋军大胜。

            狄侵齐。

            鲁攻邾,占訾娄。

            白狄攻晋,被晋军击败于箕,俘白狄子。

            晋、楚隔诋水阵而未战。

      公元前626年(周襄王廿七年,鲁文公元年,晋襄公二年,卫成公九年,楚成王四十六年)

            晋襄公以卫曾攻郑,又不朝晋,乃派军攻卫。卫大夫孔达率军抗晋。后经陈侯调解,献孔达与晋,晋、卫结盟罢兵。

            楚太子商臣兵围楚宫,逼死成王,自立为楚穆王。

      公元前625年(周襄王廿八年,鲁文公二年,秦穆公卅五年,晋襄公三年)

            秦、晋彭衙(陕西澄城西北)之战,秦军大败。晋讥秦为“拜赐之师”。

            晋联合宋、陈、郑攻秦,占领汪(陕西澄城入彭衙后撤军。公元前624年(周襄王廿九年,鲁文公三年,楚穆王二年,晋襄公四年,秦穆公卅六年)

            楚师伐江(河南息县)晋伐楚救江,两军遇于方城,未战,同退。次年,楚灭江。

            秦、晋王官(山西闻喜南)之战。晋坚守不出,秦军渡河,至崤山,封祭崤战遗骨,示威以归。

            晋联合鲁、宋、陈、卫、郑等国攻沈(今河南上蔡东南),沈军溃散。

      公元前623年(周襄王卅年,鲁文公四年,齐昭公十年,晋襄公五年,秦穆公卅七年)

            狄侵齐。

            晋襄公攻秦,围心和新城(两邑均在今陕西澄城县境)。

            秦霸西戎,穆公攻西戎“灭国十二,开地千里”。

      公元前622年(周襄王卅一年,鲁文公五年,楚穆王四年,秦穆公卅八年)

            楚灭六、蓼。

            秦军攻祁,至商密(今河南淅川县西南)。都南迁为楚附庸。

      公元前621年(周襄王卅二年,鲁文公六年晋襄公七年)

            晋搜于夷,舍二军,恢复原来三军建制。

            晋襄公卒,灵公立,因立灵公引致内争。

      公元前620年(周襄王卅三年,鲁文公七年,秦康公元年,晋灵公元年)

            秦、晋令狐之战。战于令狐(山西临猗西)秦军大败退走。

            鲁攻邾取须句(山东东平东南)。以叛邾在鲁的邾文公之子为须句大夫。筑部城。

            宋公族乱。宋昭公杀群公子。晋侯更换将领,引起内乱。

      公元前619年(周襄王卅四年,鲁文公八年,秦康公二年,晋灵公二年)

            秦为报令狐之战,攻晋,占领武城(今陕西华县东北)。

      公元前618年(周顷王元年,鲁文公九年,楚穆王八年,郑穆公十年,陈共公十四年)

            楚军攻郑,进至狼渊(河南许昌市西)。晋、鲁、宋、卫、许联合救郑,楚与郑结盟退走。狄侵齐。

            楚兵攻陈,占壶丘,又攻陈,被击败。陈以小胜大,惧而请和,两国结盟罢兵。

      公元前617年(周顷王二年,鲁文公十年,秦康公四年,晋灵公四年,宋昭公三年)

            晋军攻秦,占少梁(今陕西韩城南)不久,秦攻晋占北徵(今陕西澄城西)。

            狄军攻宋,被击退。

      公元前616年(周顷王三年,鲁文公十一年,楚穆王十年)

            楚军攻麇。击败麇军,攻至麇都锡穴(陕西白河东)。

            郫瞒(长狄族小国)攻齐,又攻鲁,鲁叔孙得臣率军迎击,战于咸(山东巨野南),郯瞒大败,其君侨如战死。

      公元前615年(周顷王四年,鲁文公十二年,秦康公六年,晋灵公六年,楚穆王十一年)

            秦、晋河曲之战。坐失战机,秦军安全撤走。

            楚围巢。

            鲁筑城诸及郓

      公元前613年(周顷王六年,鲁文公十四年,楚庄王元年)邾鲁互攻。

            楚伐群舒。楚庄王被劫。

      公元前612年(周匡王元年,鲁文公十五年,晋灵公九年,齐懿公元年)

            晋攻蔡,订城下之盟,晋撤兵。

            齐军攻鲁西部边境,又攻曹,至曹外城。

      公元前611年(周匡王二年,鲁文公十六年,楚庄王三年)

            楚灭庸之战。群蛮与楚盟。

      公元前610年(周匡王三年,鲁文公十七年,齐懿公三年,晋灵公十一年,宋文公元年)

            周败戎于邶垂(河南洛阳南)。

            齐攻鲁西部边境,两国在谷(山东东阿)结盟罢兵。

            宋人杀昭公,晋合诸侯攻宋。宋立公子鲍为宋文公后,诸侯军退。

      公元前609年(周匡王四年,鲁文公十八年)

            齐、鲁、莒都发生君位争夺杀君事件。

      公元前608年(周匡王五年,鲁宣公元年,楚庄王六年,晋灵公十三年)

            楚、晋争夺宋、陈,战于北林,晋军战败,解扬被俘。

            晋攻秦之盟国崇,秦军救崇。

            晋伐郑。

      公元前607年(周匡王六年,鲁宣公二年,郑穆公廿一年)

            郑、宋大棘之战,郑受楚命攻宋,战于大棘(河南睢县南)。宋军大败。

            秦伐晋,(报侵崇之役),围焦(河南陕县南)。晋救焦。

            晋会宋、卫、陈师伐郑,楚救郑,联军退。

            狄攻齐。

      公元前606年(周定王元年、鲁宣公三年、楚庄王八年、晋成公元年,齐惠公三年)

            楚庄王败陆浑之戎(河南伊川)。观兵于周疆,问鼎于周室。

            晋、楚攻郑。

            赤狄(活动在今山西长治以北狄之一族)攻齐。

            郫瞒攻齐,大败,余部为卫所俘获。雙瞒亡。

      公元前605年(周定王二年,鲁宣公四年,楚庄王九年)

            鲁攻莒取向。

            赤狄侵齐。

            楚平若敖氏叛乱,尽灭若敖氏之族。

      公元前604年(周定王三年,鲁宣公五年,楚庄王十年,晋成公三年,郑襄公元年)

            楚因郑附晋,出兵伐郑。

      公元前603年(周定王四年,鲁宣公六年,晋成公四年,陈灵公十一年)

            陈因楚伐,惧而降楚。晋、卫伐陈。赤狄攻晋,晋军坚守。狄退,晋狄休战。

            楚伐郑,迫郑和而还。

      公元前602年(周定王五年,鲁宣公七年,晋成公五年)

            齐、鲁会师攻莱(今山东昌邑东南)。

            赤狄侵晋,取向(今河南济源南)北之禾。

      公元前601年(周定王六年,鲁宣公八年,晋成公六年,楚庄王十三年,陈灵公十三年)

            白狄联晋攻秦,获秦间谍杀之。

            楚灭舒蓼,与吴、越结盟。

            楚伐陈,陈惧,降楚,楚军退。

      公元前600年(周定王七年,鲁宣公九年,齐惠公九年,陈灵公十四年,晋成公七年,楚庄王十四年)

            齐伐莱。

            鲁取根牟(今山东沂水南)

            晋伐陈,因晋君死而退军。

            楚军伐郑。晋军救郑。郑军在柳棼败楚军。

      公元前599年(周定王八年,鲁宣公十年,宋文公十二年)

            宋师伐滕(今山东滕县西)。

            鲁伐邾,取绎。

            郑与楚和,晋率诸侯之师伐郑,郑又附晋。

            楚闻郑附晋,伐郑。晋救郑,与楚军战于颍北(颍水之北约今河南禹县北),楚军败走,晋留军戍郑。

      公元前~598年(周定王九年,鲁宣公十一年,楚庄王十六年,陈成公元年,宋文公十三年,郑襄公七年)

            楚庄王率师伐郑,及栎。郑从楚,盟于辰陵。

            鲁会齐伐莒。

            楚侵宋,庄王驻延河南项城),以为子重后援。

            楚令尹茹艾猎筑城于沂(约河南正阳县境),三旬而成。

            楚庄王率军入陈,灭陈为县。后以申叔时建议恢复陈国,立灵公之子午为成公。

      公元前597年(周定王十年,鲁宣公十二年,楚庄王十七年,晋景公三年,宋文十四年,陈成公二年)

            楚、郑新郑之战。楚攻郑都,十余日未下,楚军退走。郑人修城,楚军复围攻。经三个月的战斗,楚军攻入郑都新郑,郑伯以弟子良为质求和,楚与郑盟退军

            晋、楚郏之战。

            楚灭萧之战。萧亡。

            宋攻陈,卫救陈。

      公元前596年(周定王十一年,鲁宣公十三年,楚庄王十八年,宋文公十五年,晋景公四年)

            齐师伐莒。

            楚伐宋,围数月不下。

            必战中晋将先觳战败畏罪,阴召赤狄兵谋乱,败被族灭。

      公元前595年(周定王十二年,鲁宣公十四年,楚庄王十九年,宋文公十六年,晋景公五年,郑襄公十年)

            晋伐郑,阅兵慑郑而还。

            楚伐宋,围宋都。

      公元前594年(周定王十三年,鲁宣公十五年,秦桓公十年,晋景公六年)

            楚师“筑室、反耕”围宋,宋与楚和。

            秦、晋辅氏(晋地,陕西大荔东)之战,秦败。

            晋灭赤狄潞氏,晋军在曲梁(山西潞城西)击败狄军,俘狄首领,遂灭潞氏。

            鲁国“初税亩”,废井田制。

      公元前593年(周定王十四年,鲁宣公宣公十六年,晋景公七年)

            晋灭赤狄甲氏等部。

      公元前592年(周定王十五年,鲁宣公十七年,晋景公八年,齐顷公七年)

            晋卻克使齐,受辱,晋、齐关系恶化。

      公元前591年(周定王十六年,晋景公九年,齐顷公八年)

            晋、卫伐齐。晋景公联合卫太子臧攻齐,联军进到阳谷(今山东阳谷县北),击败齐军。晋、齐盟于缯,齐以公子疆为质于晋。

      公元前590年(周定王十七年,鲁成公元年)

            鲁“作丘甲”。按丘出一定数额的军赋,丘内按各人所耕田亩数分摊。

            周王派兵攻茅戎,败于徐吾氏(茅戎部落之名,亦即交战之处,今地不详)。

      公元前589年(周定王十八年,鲁成公二年,齐顷公十年,晋景公十一年,楚共王二年)

            齐侵鲁北部边境,克龙(鲁邑,山东泰安南),南侵单丘。齐军后撤与救鲁之卫军遭遇,战于新筑,卫军战败,据新筑阻止齐军。

            齐、晋鞍之战。鲁、卫被侵,向晋求救。晋出兵攻齐,两军会战于鞍(今山东济南西),齐军败。齐国被迫献宝器求和,归还鲁、卫两国土地。

            楚联合蔡、许攻卫、鲁,战于蜀(今山东泰安西),鲁军失利。楚军继进至阳桥(今山东秦安附近),鲁以工匠赂楚请和,

            楚许之,会诸侯盟于蜀后,撤军。

      公元前588年(周定王十九年,鲁成公三年,晋景公十二年,郑襄公十七年)

            晋因郑附楚,会宋、鲁、卫、曹之师伐郑,郑公子偃以埋伏战法,击败诸侯之师于丘舆。郑因许不事郑,出兵伐许。

            鲁围棘。

            晋、卫会师伐赤狄之余部腐咎如(河南安阳市西)腐咎如溃。

            晋作六军。

      公元前587年(周定王廿年,鲁成公四年,郑襄公十八年)

            郑为许败。郑襄公亲自率师伐许夺地。

            晋栾书将军伐郑救许,取郑氾、祭两地(今河南荥阳西北汜水及郑州市北)。

            鲁筑城于郓(今山东郓城县东)。

      公元前585年(周简王元年,鲁成公六年,晋景公十五年,郑悼公二年,楚共王六年)

            鲁灭鄭(今山东郯城东北)

            晋联戎伐宋。

            鲁奉晋命伐宋。

            楚伐郑。

            晋救郑伐蔡,两遇楚军,不战而回。

      公元前584年(周简王二年,鲁成公七年,楚共王七年,郑成公元年,吴寿梦二年)

            楚伐郑,晋救郑,楚师被围败退。晋与诸侯盟于马陵(河北大名东南)。

            吴伐郯(山东郯城西北)郯服于吴。

            巫臣教吴车战。楚流亡于晋的巫臣,使吴,教吴车战法以伐楚。吴、楚战争频起。

      公元前583年(周简王三年,鲁成公八年,晋景公十七年,楚共王八年)

            晋伐蔡,又侵楚,俘楚大夫申骊。郑成公率师会晋师,过许,见许无备,掠许。

            晋因郯服吴,出兵合鲁、齐、邾军伐郯。

      公元前582年(周简王四年,鲁成公九年,楚共王九年,秦桓公廿二年,晋景公十八年)

            晋伐郑,杀使者,受到“非礼”的指责。

            楚伐陈、莒,莒军溃败。

            秦联合白狄侵晋。

            郑师围许,逼晋释郑君。

      公元前581年(周简王五年,鲁成公十年,晋景公十九年,郑成公四年)

            晋会诸侯伐郑,晋、郑两国在修泽(河南原阳西南)结盟罢兵,郑成公返国。

      公元前579年(周简王七年,鲁成公十一年,晋厉公二年)

            宋华元和晋、楚两国代表盟于宋西门外。

            晋败狄于交刚(今山西陵县境)。

      公元前578年(周简王八年,鲁成公十三年,秦桓公廿六年,晋厉公三年)

            秦、晋麻隧之战。秦背令狐盟,且联合狄、楚拟伐晋。晋会合齐、鲁、宋、卫、郑、曹、邾、滕等国军队攻秦。五月,两军在麻隧(陕西泾阳北)会战,秦军大败,秦大夫成差及不更(秦官名)女父均被俘。联军追至侯丽而还。

      公元前577年(周简王九年,鲁成公十四年,郑成公八年)

            郑伐许,许惧,献田请和。

      公元前576年(周简王十年,鲁成公十五年,楚共王十五年,郑成公九年)

            楚伐郑,至暴隧(今河南原阳),又攻卫。郑袭楚。

            宋内战。大夫立宋平公。

            许被郑逼,迁于叶(河南叶县南),成为楚国附庸。

            吴始参加中原诸国会盟。

      公元前575年(周简王十一年,鲁成公十六年,楚共王十六年,晋厉公六年,郑成公十年,宋平公元年)

            楚以汝阴之田与郑求和,郑叛晋附楚。

            郑伐宋,败于汐陂(河南商丘,宁陵间)。宋师骄而不备,被郑师败于汐陵(宁陵南)。

            晋、楚鄢陵之战。晋讨郑附楚。楚急出军救郑。两军战于鄢陵。楚军少挫,先行罢战。

            晋以齐、鲁、宋、卫等国之师分兵伐楚之盟国郑、陈、蔡,宋、齐、卫三国军为郑子罕师击败。

      公元前574年(周简王十二年,鲁成公十七年,楚共王十七年,晋厉公七年,郑成公十一年)

            楚师灭舒庸。

            晋、楚伐郑救郑之战。

            齐国内乱,大夫互相攻杀,国佐得胜。

            晋杀三卻。栾书、中行偃执晋君,杀嬖臣胥童。

      公元前573年(周简王十三年,鲁成公十八年,楚共王十八年,宋平公三年)

            楚、宋彭城之战。楚、郑联军攻宋,占朝郏(河南夏邑)幽丘(今安徽肖县境)彭城(今江苏徐州)。以逃楚之宋左师鱼石居彭城,并留军助守。宋军反攻彭城,楚军攻宋以援彭。宋求晋军来救,楚军撤退。晋率诸侯军围取彭城,归之于宋。

      公元前572年(周简王十四年,鲁襄公元年,晋悼公元年,郑成公十三年,齐灵公十年,宋平公四年)

            晋伐齐,齐以太子光为质与晋和。

            晋攻郑,在洧上(洧,今双洎河)击败郑之徒兵。楚攻宋救郑。

      公元前571年(周灵王元年,鲁襄公二年,齐灵公十一年)

            郑依楚使出师伐宋。

            齐军攻莱,莱赂齐,齐军退。

            晋会诸侯筑虎牢城以逼郑,郑惧而服晋。

      公元前570年(周灵王二年,鲁襄公三年,楚共王廿一年,吴寿梦十六年,晋桓公三年)

            吴、楚鸩兹之战,楚精兵攻吴,遭到吴军截击,大部被歼。

            晋魏绛执法守职。晋悼公会诸侯于鸡泽,公弟杨干犯军法(扰乱行列),魏绛为中军司马(主管军法),依法杀死杨干的车夫。悼公承认魏绛执法,并使魏绛佐下军。

            楚侵陈。

            晋伐许。

      公元前569年(周灵王三年,鲁襄公四年,楚共王廿二年,陈成公三十年)

            邾、莒军攻郸(鲁之附庸,山东滕县境)鲁救鄯攻邾,为邾所败。

            楚伐陈。

            晋魏绛和戎,魏绛建议和戎,晋侯允,使魏绛与戎盟和好。公元前568年(周灵王四年,鲁襄公五年,晋悼公五年,楚共王廿三年)

            楚晋争陈。楚师伐陈。晋与诸侯兵救陈,楚军退走。

      公元前567年(周灵王五年,鲁襄公六年,齐灵公十五年)

            齐灭莱。杀莱共公而迁其民于鄉。

            莒灭鄯。

      公元前566年(周灵王六年,鲁襄公七年,晋悼公八年,楚共王廿五年)

            楚攻陈,晋救陈。

            鲁季氏筑费城。

      公元前565年(周灵王七年,鲁襄公八年,楚共王廿六年,郑简公元年,蔡景侯廿七年)

            郑侵蔡,楚伐郑。郑行“牺牲玉帛待于二境”的策略,向楚求和,并告知晋。

            莒攻鲁东境,以正其封疆。

      公元前564年(周灵王八年,鲁襄公九年,晋悼公十年,楚共王廿七年)

            晋以八卿率四军,会合诸侯之师伐郑。郑惧求和,遂盟于戏。一个月后,晋又毁盟攻郑。攻城不下,撤围罢兵。

            楚以郑服晋,攻郑,郑与楚结盟,楚军退。

      公元前563年(周灵王九年,鲁襄公十年,晋悼公十一年,楚共王廿八年)

            晋灭偪阳之战。

            楚、郑联军伐宋,晋联合诸侯军攻郑,郑与联军讲和,与楚结盟,双方退军。

      公元前562年(周灵王十年,鲁襄公十一年,晋悼公十二年,楚共王廿九年,秦景公十五年,郑简公四年)

            鲁“作三军,三分公室”,季氏、孟氏、叔孙氏,各有其一。

            郑宋之战,郑胜。

            诸侯伐郑,郑求和,与十二诸侯国盟于毫。

            楚、秦伐郑,郑迎联军途中,并参加楚、秦联军攻宋。

            晋再率诸侯联军攻郑,郑又求和,与诸侯盟于萧鱼(今河南许昌境)。

            秦救郑,与晋军战于栎(今山西永济西南黄河东岸),晋军大败。

      公元前561年(周灵王十一年,鲁襄公十二年,楚共王卅年,郑简公五年)

            莒军攻鲁,围台(今山东费县东南)。鲁救台,攻占莒邑郓(今山东沂水东北)。

            楚攻宋,进至杨梁(今河南商丘东南)。

      公元前560年(周灵王十二年,鲁襄公十三年,晋悼公十三年,楚共王卅一年)

            鲁灭郝今山东济宁南),筑城于防。

            晋菟于绵上(今山西翼城西)以治兵,调整四军(中、上、下、新)将佐,将帅互让。

            吴、楚庸之战。楚诱吴军进到庸浦,以伏兵,大败吴军。

      公元前559年(周灵王十三年,鲁襄公十四年,晋悼公十四年,秦景公十八年,楚康王元年,吴诸樊二年)

            秦、晋械林之战。秦不肯和。晋军内部不合,自动撤军,晋人称此役为“迁延之役”。

            吴、楚皋舟之战。楚军战败溃走。

      公元前558年(周灵王十四年,鲁襄公十五年),齐灵公廿四年,楚康王二年,晋悼公十六年)

            齐、鲁成之战。齐军围鲁成(今山东宁阳东北)鲁军邀击齐军,齐军退。

            鲁筑成邑之外城。

            晋、楚湛阪之战。楚军败走。晋军侵楚方城外城邑后,回师攻许,后撤军。

      公元前556年(周灵王十六年,鲁襄公十七年,齐灵公廿六年,卫殇公三年,曹成公廿二年,宋平公廿年)

            齐、鲁防之战。鲁军防守严密,齐久攻不下撤军。

            宋攻陈,陈军战败。

            卫攻占曹重丘。

      公元前555年(周灵王十七年,鲁襄公十八年,齐灵公廿七年,晋平公三年,楚康王五年,郑简公十一年)

            齐、晋平阴之战。齐军攻鲁。晋联合十余小国攻齐,齐在平阴(今山东平阴东北)设防固守。联军大张声势,齐军惧退。联军乘胜围临淄,大掠齐地,次年结盟回师。

            楚伐郑,无功而还。

      公元前554年(周灵王十八年,鲁襄公十九年,晋平公四年,齐景公廿八年)

            卫、晋攻齐,与齐结盟后退兵。

            齐破高唐,平夙沙卫之叛。

            鲁筑都城西外城,又筑武城。

      公元前553年(周灵王十九年,鲁襄公廿年)

            邾袭鲁,鲁报复攻邾。

            鲁、莒盟于向,此后十五年未交兵。

      公元前550年(周灵王廿二年,鲁襄公廿二年,齐庄公四年,晋平公八年)

            晋栾盈之乱。齐助乱,与晋战于荧庭。

            齐伐莒,战失利,齐、莒媾和。

      公元前549年(周灵王廿三年,鲁襄公廿四年,楚康王十一年,郑简公十七年,吴诸樊十二年)

            楚伐郑救齐。晋合诸侯军伐齐,齐求楚援。楚军伐郑救齐。晋与诸侯军还师救郑,楚军退走。

            楚舟师攻吴,无功而还。

      公元前548年(周灵王廿四年,鲁襄公廿五年,楚康王十二年,吴诸樊十三年,郑简公十八年,晋平公十年,齐庄公六年)

            楚、吴舒鸠之战。吴唆舒鸠(今安徽舒城)叛楚,楚军伐之。吴军援舒鸠。楚军以诱伏败吴军,灭舒鸠。

            郑伐陈,夜间奔袭入陈都(今河南淮阳),陈降,郑军还。

            齐攻鲁,无功而还。

            晋合诸侯攻齐,盟于重丘(今山东聊城东南)后罢兵。

            楚芄掩治赋,量九土收入,以定赋额。

            吴攻楚巢城,吴王诸樊入城中伏被射死,吴军退走。

      公元前547年(周灵王廿五年,鲁襄公廿六年,秦景公卅年,吴余祭元年,楚康王十三年,晋平公十一年)

            秦、楚攻吴,知吴有备,转攻郑,城麇。郑败。

            楚、陈、蔡军攻郑,郑军坚守不出战,楚军回。

            卫孙林父据戚(今山东濮阳西北)叛卫降晋。卫军攻戚,孙林父向晋求援,晋派兵入茅氏(今山东濮阳北),卫将殖绰攻茅氏,杀晋守三百人后撤走。晋军追击,殖绰在围(今山东濮阳东北)战败被俘。

      公元前546年(周灵王廿六年,鲁襄公廿七年,楚康王十四年,晋平公十二年)

            诸侯“弭兵之会”向戌弭兵)。参加者为晋、楚、齐、鲁、蔡、卫、陈、郑、曹、许之大夫、邾、滕及宋之国君,十三国盟于宋都之蒙门(东北门)外,楚争为主盟。盟约规定:晋、楚之从(与国)交相朝,勿用兵,勿残民,利小国。

      公元前544年(周景王元年,鲁襄公廿九年,齐景公四年,晋平公十四年,燕惠公元年)

            齐司马穰苴治军,纪律严明,亲卒爱兵,指挥有方,率军逐退侵齐之晋、燕军,景公尊其为大司马。

      公元前541年(周景王四年,鲁昭公元年,晋平公十七年)

             鲁攻莒取郓。

            晋、狄太原之战。晋魏舒“毁车为行”,大败狄人。中国战争史上车战转向步战由此开始。

      公元前538年(周景王七年,鲁昭公四年,楚灵王三年,吴夷末六年)

            楚、吴战争。楚会诸小国之军攻吴。围攻朱方(江苏镇江东),破城,还军灭赖(湖北随县东北)。冬,吴军反攻,楚在钟离(安徽凤阳东)巢(安徽寿县南入州来(安徽凤台)等地筑城防守。

      郑子产“作丘赋”。

      公元前537年(周景王八年,鲁昭公五年,楚灵王四年,吴夷末七年)

            鲁三桓四分公室。

            莒出兵伐鲁被击败。

            楚、吴鹊岸之战。楚灵王合蔡、陈、越等八国军队攻吴。在鹊岸(今安徽无为县境)被吴军击败,无功而回。

      公元前536年(周景王九年,鲁昭公六年,楚灵王五年,吴夷末八年,齐景公十二年)

            楚、吴房钟之战。楚军伐徐。吴军救徐。楚军进至房钟遭吴军袭击,楚军大败。

            齐与晋攻北燕,送惠公返燕复位。

      公元前534年(周景王十一年,鲁昭公八年,楚灵王七年,陈哀公卅五年)

            楚灭陈。

            鲁大菟于红,革车千乘。

      公元前532年(周景王十三年、鲁昭公十年,齐景公十六年)

            齐内乱,陈氏、鲍氏伐栾氏、高氏。

            鲁伐莒取更(今山东沂水境内)。

      公元前531年(周景王十四年,鲁昭公十一年,楚灵王十年)

            楚灭蔡,杀蔡世子以为牺牲。

            楚筑蔡、陈、不羹三城以防晋。

            鲁大菟于比蒲。

      公元前530年(周景王十五年,鲁昭公十二年,楚灵王十一年,晋昭公二年)

            楚军围徐,数月不下。

            晋灭肥。伐鲜虞,大获而归。

      公元前529年(周景王十六年,鲁昭公十三年,楚灵王十二年,晋昭公三年)

            楚内乱,楚灵王自缢。平王立,平王许陈、蔡复国。

            吴败楚师于豫章。

            吴灭州来(今安徽凤台)。

            鲁围费,兵败。

            晋治兵邾南,甲车四千乘,军容之盛空前。

      公元前528年(周景王十七年,鲁昭公十四年,楚平王元年,晋昭公四年)

            楚平王简兵抚民,而后用师。

      公元前527年(周景王十八年,鲁昭十五年,晋昭公五年)

            晋攻鲜虞,围鼓,三月后,鼓人“食竭力尽”降。

      公元前526年(周景王十九年,鲁昭十六年,齐景公廿二年)

            齐伐徐,徐请和,赂鼎罢。

      公元前525年(周景王廿年,鲁昭公十七年,楚平王四年,晋顷公元年)

            晋灭陆浑之戎。

            吴以舟师伐楚,战于长岸(今安徽当涂之博望山),楚师先败,后胜,又遭吴兵夜袭,大败。

      公元前523年(周景王廿二年,鲁昭公十九年,齐景公廿五年,楚平王六年)

            宋伐邾。上年六月邾(山东邹县南)乘酃(临沂北)君巡察奴农种稻之机袭酃,俘鄅君民,酃君夫人为宋向戌女,戌请得宋军伐邾,取邾之虫(济宁境)邑,尽返鄅俘。

            齐伐莒,莒败。莒君逃纪鄣(莒邑,江苏赣榆北),孙书率部攻占纪鄣。

            楚舟师伐濮。

            楚扩建城父。

      公元前522年(周景王廿三年,鲁昭公廿年,宋元公十年,郑定公八年)

            郑镇压萑苻奴隶起义。

            宋华氏、向氏之乱。

            楚杀伍奢、伍荀;伍员奔吴。

            卫内乱。

      公元前521年(周景王廿四年,鲁昭公廿一年,宋元公十一年)

            宋平定华亥、向宁叛乱之战。华登请来吴军助叛。齐、晋、卫、曹军队救宋,大败叛军及吴军。乱平。

      公元前520年(周景王廿五年,鲁昭公廿二年,齐景公廿八年,楚平王九年,晋顷公六年)

            周室王位争夺战,周大乱,争战五年,始平。

      公元前520年(周景王廿五年,鲁昭公廿二年,齐景公廿八年)

            齐伐莒,莒君惧而求和,结盟退军。

      公元前519年(周敬王元年,鲁昭公廿三年,楚平王十年,吴王僚八年)

            吴、楚鸡父之战。吴军攻楚州来(今安徽凤台)。楚合许陈等六国之师援州来。双方交战鸡父(今河南固始东南),吴军大胜。

            楚令尹子常遵其祖子囊遗嘱,修筑郢城以备吴。

      公元前518年(周敬王二年,鲁昭公廿四年,楚平王十一年,吴王僚九年)

            吴灭巢及钟离。

      公元前517年(周敬王三年,鲁昭公廿五年,晋顷公九年,楚平王十二年)

            晋会诸侯之大夫于黄父(今山西沁水西北),谋平周王室乱。

            鲁三桓逐昭公,昭公出奔齐。

            楚筑州屈(今安徽凤阳西)丘皇(今河南信阳)二城,修巢、卷二城郭。

      公元前516年(周敬王四年,鲁昭公廿六年,晋顷公十年,齐景公卅二年)

            齐师取郓(山东郓城东,鲁邑),安置鲁昭公。

            晋师平周乱,迎敬王入成周(洛邑)。晋留兵戍周。

      公元前515年(周敬王五年,鲁昭公廿七年,吴王僚十二年,楚昭王元年)

            吴、楚潜之战。吴以楚平王死,出兵攻楚,围潜(安徽霍山北)。楚以师救潜。在穷(安徽金寨北)对峙。楚师断吴军归路,后因吴国刺王僚事件,楚军撤兵。

            鲁阳虎攻郓,败鲁昭公之徒。

      公元前513年(周敬王七年,晋顷公十三年,鲁昭公廿九年)

            郓民溃。

            周王子赵车叛,周大夫阴不佞击败之。

            晋筑城汝滨(河南汝阳附近)。

      公元前512年(周敬王八年,鲁昭公卅年,吴阖闾三年)

            吴灭徐。楚军救徐不及,徐君奔楚。

            楚为徐君筑城于夷(城父,安徽毫县东南),为吴二公子筑

            城于养(河南沈丘东南)。

            孙武见吴王,献《孙子兵法》十三篇。

            吴王与伍员等谋扰楚、疲楚、伐楚战略。

      公元前511年(周敬王九年,鲁昭公卅一年,吴阖闾四年,楚昭王五年)

            吴扰楚,侵潜、六,楚军救潜,吴军走。

      公元前510年(周敬王十年,鲁昭公卅二年,吴阖闾五年)

            吴伐越。

            诸侯筑周城,制筑城方案,城三旬而成。

      公元前508年(周敬王十二年,鲁定公二年,楚昭王八年,吴阖闾七年)

            吴、楚豫章之战,楚军大败。

      公元前507年(周敬王十三年,鲁定公三年,晋定公五年)

            鲜虞败晋师于平中。

      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鲁定公四年,晋定公六年,吴王阖闾九年,楚昭王十年)

            蔡奉晋命,出兵灭沈。

            楚伐蔡,蔡请吴伐楚。

            吴伐楚入郢之战(柏举之战)。吴王阖闾亲师大军伐楚与楚军在柏举会战,一举击败楚军,楚全军溃退,吴军乘胜追击,五战及郢,占领楚都郢(今湖北江陵),楚昭王逃随(今湖北随县)。

      公元前505年(周敬王十五年,鲁定公五年,楚昭王十一年,吴王阖闾十年,秦哀公卅二年)

            楚复郢之战。楚求得奉势别结果援兵,反攻吴军,数战击败吴军。越乘吴军在楚,举兵攻吴。

      公元前504年(周敬王十六年,鲁定公六年,郑献公十年,楚王十二年,吴阖闾十一年)

            郑灭许。

            鲁伐郑,取匡献晋。

            晋派兵戍周,并筑城于胥靡(今河南偃师东)。

            吴败楚军。楚军水陆两路伐吴,被吴击败,楚惧,迁都于都(今湖北宜城东南)

      公元前503年(周敬王十七年,鲁定公七年,齐景公四十五年)

            齐伐鲁,未战而退。

            周王子朝余党叛乱,被击败。

      公元前502年(周敬王十八年,鲁定公八年)

            晋侵郑,继侵卫。鲁助战侵卫。

            鲁伐齐,攻阳州、廪丘。

            周平定叛军。

            齐伐鲁,晋援鲁,齐师退。

            鲁阳虎之乱。

      公元前501年(周敬王十八年,鲁定公九年,齐景公四十七年,晋定公十一年)

            齐、晋夷仪之战,齐军大败。

            鲁攻齐阳关。阳虎突然出击,鲁应战不利,退走。

      公元前500年(周敬王廿年,鲁定公十年,晋景公四十八年,卫灵公三十五年)

            晋攻卫,不下乃退。

            鲁讨侯犯。

      公元前498年(周敬王廿二年,鲁定公十二年,卫灵公卅七年,曹伯阳四年)

            卫攻曹,占郊。

            鲁堕三都之战。

      公元前497年(周敬王廿三年,鲁定公十三年,晋定公十五年,齐景公五十一年,卫灵公卅八年)

            齐师侵晋河内一齐景公、卫灵公率师驻垂葭(今山东荷泽西北),遣师伐晋,侵入河内(今河南汲县)。

            晋内战,讨范氏、中行氏。

            鲁大必于比蒲。

            卫师伐曹。

      公元前496年(周敬王廿四年,鲁定公十四年,晋定公十六年,齐景公五十二年,卫灵公卅九年)

            楚灭顿。

            吴越檎李之战,吴军败,吴王阖闾因伤而亡。

            晋内战,继续讨伐范氏、中行氏。郑出援二氏,为晋兵击败。

      公元前495年(周敬王廿五年,鲁定王十五年,楚昭王廿一年,郑声公六年,宋景公廿二年)

            楚灭胡。

            郑伐宋,宋败。

            鲁筑城于漆。

      公元前494年(周敬王廿六年,鲁哀公元年,晋定公十八年,齐景公五十四年,吴王夫差二年,越王勾践三年)

            楚伐蔡,蔡降,被迫迁国。

            吴、越夫椒之战。越王入质,吴越和。

            齐、卫、鲁、鲜虞伐晋,以救范氏。

            晋赵鞅围攻朝歌讨范氏、中行氏。

      公元前493年(周敬王廿七年,鲁哀公二年,齐景公五十五年,晋定公十九年,郑声公八年)

            晋、郑铁之战,郑军大败。

            鲁伐邾,取邾田。

      公元前492年(周敬王廿八年,晋定公廿年,齐景公五十六年)

            齐、卫围戚。

            晋赵鞅围朝歌,中行氏突围逃邯郸。

            鲁围邾。宋伐曹。鲁筑城启阳。

      公元前491年(周敬王廿九年,鲁哀公四年,晋定公廿一年,楚昭王廿五年,齐景公五十七年)

            楚伐蛮氏,尽俘蛮。

            晋继续伐范氏,二氏奔逃。

            齐救范、中行氏,攻占晋八邑。

      公元前490年(周敬王卅年,鲁哀公五年,齐景公五十八年,晋定公廿二年)

            齐伐宋。

            晋围柏人,讨中行氏。

            晋赵鞅伐卫,讨范氏。

            齐景公死,诸公子外逃。

      公元前489年(周敬王卅一年,鲁哀公六年,晋定公廿三年,齐晏儒子元年,吴王夫差七年,楚昭王廿七年)

            齐内乱。诸卿族为争立君,执政,互相攻伐。

            晋赵鞅伐鲜虞。

            吴伐陈。楚救陈,因昭王逝,撤军。

      公元前488年(周敬王卅二年,鲁哀公七年,宋景公廿九年,曹伯阳十四年)

            宋侵郑。

            晋侵卫。

            宋围曹。郑侵宋救曹。宋撤围,曹筑五邑于郊。

            鲁伐邾,占邾都。

      公元前487年(周敬王卅三年,鲁哀公八年,吴王夫差九年,齐悼公二年)

            吴伐鲁,结盟后撤军。

            齐伐鲁,鲁女嫁齐侯,齐归还鲁地,结盟罢兵。

            吴伐邾。

      公元前486年(周敬王卅四年,鲁哀公九年,宋景公卅一年,郑声公十五年,楚惠王三年)

            宋、郑雍丘之战,郑军败。

            楚伐陈。

            宋伐郑。

            吴筑邗城(今江苏扬州市北)沟通江、淮。

      公元前485年(周敬王卅五年,鲁哀公十年,吴王夫差十一年,齐悼公四年,晋定公廿七年)

            吴伐齐,齐求和。吴舟师自海入齐,为齐所败(此为春秋时期海军作战之始)。吴师乃还。

            晋伐齐,取犁、辕二地,破高唐外城,至赖撤军。

            楚伐陈,吴救陈。

      公元前484年(周敬王卅六年,鲁哀公十一年,齐简公元年)

            齐伐鲁,稷曲之战,齐军败退。

            后鲁军分属三桓。

            吴、齐艾陵之战,齐军大败,主将被俘。

      公元前483年(周敬王卅七年,鲁哀公十二年,宋景公卅四年,郑声公十八年)

            鲁“作田赋”。

            宋伐郑,败于郑。

      公元前482年(周敬王卅八年,鲁哀公十三年,吴王夫差十四年,越王勾践十五年)

            吴王夫差会诸侯于黄池。

            吴、越姑苏之战,吴大败求和。吴越遂和。

      公元前480年(周敬王四十年,鲁哀公十五年,楚惠王十年,吴夫差十六年)

            楚伐吴。

            鲁内乱,成宰叛,归齐,孟氏伐之,不克。

            卫内乱,逐出公,子路战死。

      公元前479年(周敬王四十一年,鲁哀公十六年,楚惠王十年)

            吴伐慎(安徽颍上北),败于楚。

            楚白公胜之乱,胜战,无识别结果惠王复位。

      公元前478年(周敬王四十二年,楚惠五十一年,吴王夫差十八年,越五勾践十九年,郑声公廿三年,陈闵公廿四年)

            越吴笠泽之战,越三败吴军。

            晋伐卫,立卫公而归。

            齐伐卫,执卫公立卫侯而归。

            楚灭陈。

            公元前477年(周敬王四十三年,楚惠王十二年)

            巴攻楚,为楚击败。

            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晋定公卅六年,楚惠王十三年,齐平公五年,郑声公廿五年,吴王夫差廿年,越王勾践廿一年)

            越侵楚,为楚师逐回。

            楚伐东夷,东夷人与楚盟于敖。

      公元前475年(周元王元年,吴王夫差廿一年,越王勾践廿二年)

            越围吴都姑苏。

      公元前474年(周元王四年,鲁哀公廿一年,晋出公元年)

            晋伐郑,无功而退。

      公元前473年(周元王三年,吴王夫差廿三年,越王勾践廿四年)

            越灭吴,越王称霸。

      公元前472年(周元王四年,晋出公三年,齐平公九年)

            晋伐齐,败齐军于犁丘。

      公元前471年(周元王五年,鲁哀公廿四年,晋出公四年,齐平公十年)

            晋、鲁伐齐,取廪丘,晋师还。

            卫内乱。卫出公被逐,奔宋,使人请越平乱。

      公元前468年(周贞定王元年,晋出公七年,齐平公十三年)

            晋伐郑,郑求齐援。齐救郑,晋军退走。

            越迁都琅邪。鲁哀公奔越求救。

      公元前467年(周定王二年,秦厉共公十年)

            秦庶长率师拔魏城。

      公元前461年(周贞定王八年,秦厉共公十六年)

            秦亡大荔。秦沿黄河修堑濠。

      公元前458年(周定王十一年,晋出公十七年,卫出公后元十九年)

            晋四卿灭范氏、中行氏,分二氏地为己有。

            晋知瑶袭卫,知卫有备而退兵。

      公元前457年(周定王十二年,晋出公十八年,赵襄子十九年,秦厉共公廿年)

            秦伐绵诸,西扩领土。

            晋知瑶攻中山取穷鱼之丘。

      公元前455年(周定王十四年,晋出公廿年)

            晋知瑶率属兵及韩、魏兵围赵于晋阳。

      战国

      公元前453年(周定王十六年,秦厉共公廿四年,晋出公元廿二年,赵襄子廿三年,楚惠王卅六年,齐宣公三年,燕成公二年)

            晋国韩、赵、魏联合灭知瑶“三家分晋”局面从此形成。晋国名存实亡。

      公元前451年(周定王十八年,秦厉共公廿六年)

            秦派左庶长在南郑(今陕西汉中)筑城。

      公元前447年(周定王廿二年,楚惠王四十二年,蔡侯齐四年)

            楚灭蔡。

      公元前445年(周定王廿四年,楚惠王四十四年,魏文侯元年)

            楚灭杞,东拓地至泗水流域,尽有江淮以北地区,西与秦和。

      公元前444年(周定王廿五年,秦厉共公卅三年,魏文侯二年)。

            秦伐义渠国(今甘肃庆阳西),俘其王。

            魏、韩出兵灭伊洛阴戎。

      公元前441年(周定王廿八年,秦躁公二年)

            周定王卒,三子相继杀兄为王。少子嵬立为考王。

            南郑叛秦。

      公元前431年(周考王十年,楚简王元年)

            楚灭莒。

      公元前430年(周考王十一年,秦躁公十三年)

            义渠攻秦,进抵渭水北岸。

      公元前425年(周威烈王元年,秦怀公四年,赵襄子五十一年)

            秦庶长围秦宫,迫怀公自杀,立灵公。

            赵襄子卒,子浣为献侯,襄子弟逐之自立为桓子。明年桓子卒,国人杀桓子之子,复立献侯。

      公元年423年(周威烈王三年,韩武子二年)

            韩武子出兵攻郑,杀郑幽公,郑立繻公。

      公元前421年(周威烈王五年,鲁元公八年)

            鲁季孙会晋幽公于楚丘,取葭密(今山东菏泽西北)筑城。

      公元前419年(周威烈七年,魏文侯廿七年,秦灵公六年)

            魏筑城少梁(今陕西韩城西南)。

            秦出兵攻少梁。

      公元前418年(周威烈王八年,魏文侯廿八年,秦灵公七年)

            魏、秦争夺少梁之战。

      公元前417年(周威烈王九年,秦灵公八年)

            秦在黄河岸边修防御工事。

      公元前416年(周威烈王十年,晋幽公十八年,魏文侯卅年)

            晋幽公为贼杀死。魏文侯出兵平晋乱,立晋烈公。

      公元前415年(周威烈王十一年,秦灵公十年,韩武子十年)

            秦修补庞城,筑籍姑城。

            韩建都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

      公元前414年(周威烈王十二年,越王朱句卅五年)

            越灭滕(今山东滕县)。

            中山武公立国,都于顾(今河北定县)。

      公元前413年(周威烈王十三年,秦简公二年,魏文侯卅三年,齐宣公四十三年,楚简王十九年)

            秦战魏于郑(今陕西华县西南),秦败。

            楚伐魏,进抵上洛(今陕西洛南)。

            齐伐魏,攻取、拆毁黄城(今山东冠县南),包围阳狐(今山东阳谷西北)。

            越灭郯(今山东郯城)。

      公元前412年(周威烈王十四年,魏文侯卅四年,齐宣公四十四年)魏军围攻繁庞(今陕西韩城东南),破城逐民。

            齐伐鲁,攻莒(今山东莒县)安阳(今山东曹县东,一作安陵)。

      公元前411年(周威烈王十五年,齐宣公四十五年,鲁元公十八年)

            齐取鲁城。齐伐赵,围平邑(今河南南乐东北)。

      公元前409年(周威烈王十七年,秦简公六年,魏文侯卅七年)

            魏伐秦,并在临晋、元里(今陕西澄城东南)筑城。

      公元前408年(周威烈王十八年,魏文侯卅八年,韩景侯元年,赵烈侯元年,秦简公七年,齐宣公四十八年,楚简王廿四年,鲁元公廿一年)

            魏伐秦,尽取河西地(今山西、陕西两省之间,黄河南段以西、洛河以东地区),筑洛阴(今陕西大荔西南)部阳(今陕西合阳东南)两城。秦退守洛水,沿洛水修筑防御工程,筑重泉城(今陕西蒲城东南)。

            魏文侯率师伐宋。魏派乐羊率军越过赵国征伐中山。

            韩伐郑,取雍丘(今河南杞县)。

            齐伐鲁,取成(今山东宁阳东北)。

      公元前407年(周威烈王十九年,齐宣公四十九年,郑繻公十六年,韩景侯二年,卫慎公八年)

            郑攻韩,在负黍(今河南登封西南)击败韩军。

            齐攻取卫国的贯丘(今山东曹县西南)。

      公元前406年(周威烈王廿年,魏文侯四十年)

            魏灭中山。魏文侯任命李悝为相,主持变法。建常备“武卒”制度。公元前405年(周威烈王廿一年,齐宣公五十一年,魏文侯四十一年,赵烈四年,韩景侯四年

            齐与三晋廪丘之战。齐田会叛据廪丘(今山东郓城西北),齐兵围廪丘。魏、赵、韩联合出兵击败齐师。齐遗尸三万。损车二千。

      公元前404年(周威烈王廿二年)

            魏、赵、韩依周王命出兵伐齐,攻入齐长城。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廿三年,魏文侯四十三年,赵烈侯六年,韩景侯六年)

            周威烈王正式册命魏斯(文侯)赵籍(烈侯入韩虔(景侯)列为诸侯。

      公元前402年(周威烈王廿四年,赵烈侯七年)

            赵相公仲连改革赵政,实行法治。

      公元前401年(周安王元年,秦简公十四年,魏文侯四十五年)

            秦攻魏。

      公元前400年(周安王二年,魏文侯四十六年,赵烈侯九年,楚悼王二年,韩景侯九年,郑繻公廿三年)

            楚出兵与韩、魏争夺郑地。

            韩、魏、赵联军伐楚,进至乘丘(今山东钜野西南)撤回。次年,楚将榆关(今河南中牟南)归还郑国。

            郑攻韩包围阳翟(今河南禹县)。

      公元前398年(周安王四年,楚悼王四年,郑繻公廿五年)

            楚伐郑,郑败,杀相国驷子阳取悦于楚。

            楚攻周。

      公元前396年(周安王六年,魏文侯五十年)

            魏文侯任用吴起为西河郡守,(今陕西洛河以东、黄河以西、华阴以北、黄龙以南地区),对抗秦军。

      公元前395年(周安王七年,秦惠公五年)

            吴起与魏武侯舟中论固国之道,提出“在德不在险”的论点。

            秦攻绵诸。

      公元前394年(周安王八年,齐康公十一年,穆公十四年,郑康公二年,韩列侯六年)

            齐侵鲁,夺取鲁之最(今山东曲阜南)。韩出兵救鲁。

            郑之负黍(今河南登封西南)叛郑归韩。鲁

      公元前393年(周安王九年,魏武侯三年,郑康公三年,秦惠公七年,楚悼王九年,韩烈侯七年)

            魏伐郑,筑酸枣城(今河南延津西南)。

            魏、秦战于注城(今陕西澄城境),秦败。

            楚攻韩,取负黍。

      公元前391年(周安王十一年,楚悼王十一年,齐康公十四年,魏武侯五年,韩烈侯九年,赵烈侯十八年,秦惠公九年)

            魏、韩、赵联军伐楚,败楚军于大梁(今河南开封市入榆关(今河南中牟西南),魏夺占大梁。

            秦伐韩,攻宜阳(今河南宜阳西),夺六邑。

            齐田和逐齐康公攫有齐国,姜齐政权结束。

      公元前390年(周安王十二年,秦惠公十年,魏武侯六年,齐田和十五年,穆公十八年)

            秦、魏战于武城(今陕西华县东)。

            齐出兵夺取魏之襄陵(今河南睢县)。

            鲁军在平陆(今山东汶上北)击败齐军。

      公元前389年(周安王十三年,秦惠公十一年,魏武侯七年)

            秦出兵攻魏之阴晋(今陕西华县东)。

      公元前387年(周安王十五年,魏武侯九年,秦惠公十三年)

            蜀出兵夺取南郑(今陕西汉中),秦军伐蜀,夺回南郑。

            魏伐秦,秦败魏兵于武下(今陕西华县东)。

            秦、韩、赵三国君卒,子立。

       公元前386(周安王十六年,赵敬侯元年)

            齐田和立为诸侯,改元(太公元年)。

            赵由中牟迁都邯郸(今河北邯郸)。赵公子朝作乱,败,出奔魏,引魏兵袭邯郸,不克。

      公元前385年(周安王十七年秦出于二年,魏武侯十一年,韩文侯二年,赵敬侯二年)

            秦内乱,庶长菌改杀出子及其母,立灵公太子,是为献公。

            魏乘秦内乱,扩大河西领土,筑洛阴(今陕西大荔西南),同时,修筑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禹王村入王垣(今山西垣曲东南)二城。

            韩伐郑,取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

            韩伐宋,兵入宋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俘宋休公,又释放之。

            赵出兵攻破齐灵丘城(今山东高唐南)。

            齐攻鲁。

      公元前384年(周安王十八年,秦献公元年,齐太公三年,魏武侯十二年)

            齐伐魏,赵出兵救魏,战于廪丘,齐军败。

      公元前383年(周安王十九年,赵敬侯四年,魏武侯十三年,秦献公二年)

            赵筑刚平城(今河南清丰西南),伐卫。卫向魏求救,魏败赵师于兔台。魏、赵从此开始争夺卫国之战。

            秦筑栎阳城(今陕西富平东南),由泾阳(今陕西泾阳西)迁都于栎阳。

      公元前382年(周安王廿年,楚悼王廿年,赵敬侯五年,魏武侯十四年,齐侯田剡二年)

            赵出兵围卫。卫求救于魏。魏联合齐出师救卫,攻取赵之刚平,进军中牟(今河南鹤壁西)夺取了赵之河东地。

            吴起在楚佐悼王变法,楚国强盛。

      公元前381年(周安王廿一年,楚悼王廿一年,魏武侯十五年,赵敬侯六年)

            魏、齐救卫伐赵。赵求援于楚。楚伐魏救赵,楚魏战于州西。赵军反攻,夺取了魏之棘蒲(今河北魏县南),黄城(今河南内黄西北)。

            楚悼王卒,贵族作乱,杀吴起。楚肃王立,尽诛作乱贵族。

            公元前380年(周安王廿二年,楚肃王元年,齐侯田剡四年,魏武侯十六年,燕简公卅五年,赵敬侯七年,韩文侯七年,郑康公十六年)

            齐伐燕,取桑丘(今河北徐水西南),魏、韩、赵三国联合出兵救燕,战于桑丘,齐军败。

            中山复国。

            郑攻韩。

      公元前379年(周安王廿三年,秦献公六年,赵敬侯八年,魏武侯十七年,齐侯田剡五年,卫慎公卅六年)

            赵兵袭卫,齐师救卫。

            越迁都至吴(今江苏苏州市)。

      公元前378年(周安王廿四年)

            三晋联合出兵伐齐,军至灵丘(今山东高唐南)。

            翟败魏兵于浍水(今山东浍河)之滨。

      公元前377年(周安王廿五年,楚肃王四年,赵敬侯十年)

            蜀兵攻楚,取兹方(今湖北松滋),楚筑扦关(今湖北宜昌)以御之。

            赵伐中山,战于房子(今河北高邑西南)。

      公元前376年(周安王廿六年,赵敬侯十一年)

            赵又伐中山,战于中人(今河北唐县西南)。

      公元前375年(周烈王元年,魏武侯廿一年,赵敬侯十二年,韩哀侯二年,楚肃王六年,郑康公廿一年,秦献公十年)

            秦“为户籍相伍”飞以利军事管理和训练)。

            魏伐楚,战于榆关。

            韩灭郑,迁都于郑(今河南新郑)。

      公元前374年(周烈王二年)

            齐田午杀其君田剡和孺子喜,自立为齐侯,是为田齐桓公。(区别于姜齐桓公)。

      公元前373年(周烈王三年,鲁共公四年,燕简公四十二年,魏武侯廿三年)

            燕军击败齐军于林营。

            鲁出兵伐齐,攻入阳关(今山东泰安市东南)。

            魏军伐齐,进抵博陵(今山东在平西北)。

      公元前372年(周烈王四年,魏武侯十五年,赵成侯三年,田齐桓公三年,卫声公元年)

            赵师伐卫,夺乡邑七十三。

            魏与赵战于北蔺(今山西离石西),赵军败。

            卫攻齐薛陵(今山东阳谷东北)。

      公元前371年(周烈王五年,秦献公十四年,楚肃王十年,魏武侯廿五年,赵成侯四年)

            魏攻楚,取鲁阳(今河南鲁山)。

            秦、赵战于高安,秦兵败。

      公元前370年(周烈王六年,魏武侯廿六年,赵成侯五年,田齐桓公五年,燕简公四十五年,楚肃王十一年,宋辟公三年)

            赵攻齐,取甄(今山东鄄城北)。

            魏军在怀(今河南武陟西南)败赵。

      公元前369年(周烈王七年,魏惠王元年,楚宣王元年,燕桓公元年,宋剔成元年,赵成侯六年,韩懿侯六年,秦献公十六年)

            魏国君位争夺,赵、韩出兵干涉,败魏于浊泽(今山西运城附近),围魏都安邑。后撤兵。

            韩、赵再出兵攻魏,取魏地葵(今河南焦作西北)。魏韩战于马陵(今河南新郑东北),韩军败。魏又败韩、赵于平阳(今河北临漳西南)。

            中山国筑长城。

      公元前386年(周显王元年,魏惠王二年,赵成侯七年,韩懿侯七年,田齐桓公七年)

            赵攻齐,进抵齐长城,旋将占地归还齐国。

            赵、韩出兵攻周。

            齐围魏之观(即观泽,今河南清丰南);观降。

      公元前367年(周显王二年)

            赵与韩以武力支持公子根在周东部三城自立。周遂分裂为东周、西周。

      公元前366年(周显王三年)

            魏在武都筑城,为秦败。

            秦败魏、韩于洛阴(今陕西大荔西南)。

      公元前365年(周显王四年,魏惠王五年,韩懿侯十年,赵成侯十年,宋剔成五年,卫声公八年)

            魏伐韩,战于阳,魏兵败。

            魏取宋之仪台(今河南虞城西南)。

            赵兵取卫之甄(今山东鄄城北)。

      公元前364年(周显王五年,秦献公廿一年,魏惠王六年,赵成侯十一年,田齐桓公十一年)

            秦军出河东,大败魏于石门(今山西运城西南),取得对魏战争中第一个大胜利。秦献公自称“伯”。周显王向秦恭贺。公元前363年(周显王六年,秦献公廿二年,魏惠王七年,赵成侯十二年)

            秦攻魏少梁(今陕西韩城西南),赵出兵救魏。

      公元前362年(周显王七年,魏惠王八年,赵成侯十三年,韩昭侯元年,秦献公廿三年)

            魏与韩、赵战于浍水(今山西曲沃东)北岸,魏大胜,擒赵将乐祚,取赵城。

            魏又在东线攻赵,取赵地逼邯郸。

            秦攻魏少梁,大败魏军,擒魏将,取庞城(今韩城东北)。

            秦献公卒,子孝公立,孝公发愤强秦。

      公元前361年(周显王八年,秦孝公元年,魏惠王九年)

            魏从安邑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市),以脱离秦、韩、赵的

            包围。魏从此也称梁。

            魏与赵换地。

            卫鞅在魏不得用,乃西入秦,为秦孝公赏识。后助秦变法。

            秦围攻魏陕城(今河南三门峡西)。

            秦兵灭源(今甘肃陇西一带,戎族部落)斩源王。

      公元前358年(周显王十一,魏惠王十二年,韩昭侯五年,秦孝公四年,楚宣王十二年)

            魏筑长城,东起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北至卷(今河南原阳西),南迄密(今密县东北)。

            秦败韩军于西山(今河南登封以西,宜阳以东,鲁山以北地区)。

            楚伐魏。

            韩取魏之屯留(今山西屯留南)、长子(今山西长子西南)和涅(今山西武乡西北)。

      公元前357年(周显王十二年,魏惠王十三年,韩昭侯六年,宋剔成十三年)

            宋伐韩,取黄池(今河南封丘西南)。

            魏伐韩,取朱。又围韩宅阳(今河南郑州北)。韩昭侯与魏惠王会盟于巫沙(今河南荥阳北)。

      公元前356年(周显王十三年,齐威王元年,秦孝公六年,魏惠王十四年,韩昭侯七年,赵成侯十九年)

            秦国第一次变法。定法令,编户口,殖人口,奖军功,励耕织,焚诗书。

            魏国势强盛。韩、宋、鲁、卫君朝魏惠王。

      公元前355年(周显王十四年,魏惠王十五年,齐威王二年,秦孝公七年)

            魏侵宋,取黄池(今河南封丘西南),宋又夺取之。

            韩筑长城,在亥谷(约为今河南浮戏山东南部马头山、南顶山之间的谷地)以南。

      公元前354年(周显王十五年,秦孝公八年,魏惠王十六年,赵成侯廿一年,韩昭侯九年,齐威王三年,燕文公八年,卫成侯八年,宋剔成十六年)

            魏军围邯郸。赵伐卫取漆(今河南长垣西)和富丘,并在二地筑城,迫卫朝赵。卫求救于魏。魏合宋、卫军,伐赵救卫,进围邯郸。

            秦乘魏伐赵,出兵元里(今陕西澄城东南)击败魏军,斩首七千,夺占少梁。

            秦伐韩,围焦,不克,占上枳、安陵(今河南鄢陵北入山氏(今河南新郑东北),在该地筑城。

            齐军攻燕,为燕军击败于洵水(今河北蓟运河上游)。

      公元前353年(周显王十六年,齐威王四年,魏惠王十七年,赵成侯廿二年,楚宣王十七年,韩昭侯十七年)

            齐军围魏救赵之战(桂陵之战),大败魏军。

            楚出兵救赵,取魏睢水、涉水之间地(今河南东部)。

            韩取东周二城。

      公元前352年(周显王十七年,秦孝公十年,魏惠王十八年)

            秦围攻魏安邑,安邑降秦。

            齐围魏之襄陵(今河南睢县),魏用韩军击败齐军。齐请楚调解,魏、齐停战。

            魏筑洛水东岸长城,南起郑(今陕西华县)向北沿洛水东岸堤防北延至今洛川西北。

      公元前351年(周显王十八年,秦孝公十一年,魏惠王十九年,赵成侯廿四年)

            秦在商(今陕西丹凤西南)筑关塞。

            秦围魏固阳,固阳降。

            秦攻赵之蔺(今山西离石西)。

            魏归邯郸于赵。魏赵结盟。泗上十二诸侯(宋、鲁、邹、滕等小国)被迫朝魏。魏取玄武、獲泽(今山西阳城西北)。

      公元前350年(周显王十九年,魏惠王廿年,秦孝公十二年,齐威王七年)

            魏攻秦,围定阳(今陕西延安东),迫使秦孝公与魏惠王会于彤(今陕西华县西南),两国和好。

            秦第二次变法,进一步加强法治。

            魏、赵联军伐燕,取夏屋(今河北保定西南)。

            齐筑长城,在原防门长城基础上,加修至东海岸。

      公元前349年(周显王廿年)

            晋悼公被杀,晋亡。

      公元前348年(周显王廿一年,秦孝公十四年)

            秦“初为赋”按户、按人口征军赋)。

            韩侯朝秦,修好。

      公元前346年(周显王廿三年,魏惠王廿四年,楚宣王廿四年)。

            魏、韩联军伐楚,取上蔡。

      公元前344年(周显王廿四年)

            魏惠王纠合诸小国,以朝周天子为名,谋划反秦。秦卫鞅入魏说惠王先自称王,然后率诸侯朝周天子,称为“逢泽之会”

            赵取齐高唐(今山东高唐东北)。

      公元前343年(周显王廿六年,魏惠王廿七年,齐威王十四年,赵肃侯七年)

            赵取魏首垣(今河南长垣东北)。

      公元前342年(周显王廿七年,魏惠王廿八年,韩照侯廿一年,齐威王十五年,秦孝公廿年)

            魏、韩战于梁、赫,韩军败,韩向齐求救。齐“待韩、魏之兵弊而救之”韩恃齐救,与魏“五战不胜,而东委国于齐”。

            齐魏马陵之战,齐将田忌用孙膑减灶诱敌之计,设伏马陵,聚歼魏军十万,杀庞涓,俘太子申。

      公元前341年(周显王廿八年,魏惠王廿九年,齐威王十六年,秦孝公廿一年,赵肃侯九年)

            齐宋侵魏,围平阳(今河南滑县东南)。

            秦侵魏,魏与战,败。

            赵侵魏。

      公元前340年(周显王廿九年)

            秦卫鞅伐魏,诱虏公子印,大破魏军。

            魏献地请和。秦封卫鞅于商,号为商君。

      公元前339年(周显王卅年,秦孝公廿三年,魏惠王卅一年,赵肃侯

            十一年,楚威王元年)

            秦败魏于岸门(今山西河津南)。

            赵攻魏。

      公元前338年(周显王卅一年,秦孝公廿四年,魏惠王卅二年)

            秦孝公卒,子惠文王立。商(卫)鞅被车裂死。

            秦军及大荔之戎攻魏,围合阳(今陕西合阳东南)。

      公元前337年(周显王卅二年,秦惠文王元年)

            楚、韩、赵、蜀入秦朝见新君。明年,周天子贺秦新君。

      公元前335年(周显王卅四年,秦惠文王三年,魏惠王卅五年,韩昭侯二廿八年)

            秦取韩宜阳。

            义渠败秦军于洛水。

      公元前333年(周显王卅六年,秦惠文王五年,楚威王七年,齐威王廿四年,魏惠王后元二年,赵肃侯十七年,韩昭侯卅年,燕文公廿九年)

            楚伐齐,围徐州(今微山东北)。

            赵攻魏,围黄城(今河南内黄西北),不克。

            赵筑长城,在漳水、滏水(今滏阳河)之间。

            齐乘燕文公丧,侵燕,取十城,随即还燕。

      公元前332年(周显王卅七年,秦惠文王六年,魏惠王后元三年,齐威王廿五年,赵肃侯十八年)

            魏献阴晋(今陕西华县东)给秦,两国和。

            齐、魏攻赵。赵决河水阻退齐、魏。

      公元前331年(周显王卅八年,秦惠文王七年)

            秦平定义渠内乱。

      公元前330年(周显王卅九年)

            秦攻雕阴(今陕西鄜县北),胜,俘龙贾,斩首四万五千。

            秦围魏焦(今河南三门峡西入曲沃(今三门峡西南),魏割河西地与秦和。

      公元前329年(周显王四十年,秦惠文王九年,魏惠王后元六年,楚威王十一年)

            秦伐魏,取汾阴(今山西万荣西南入皮氏(今山西河津)及焦、曲沃等地。

            魏乘楚怀王新立,取楚地陉山(今河南漯河东)。

            张仪西入秦。秦公孙衍东入魏,为魏将。

      公元前328年(周显王四十一年,秦惠文王十年,魏惠王后元七年赵肃侯廿二年)

            秦用张仪为相。推行连横政策,以武力与外交,迫魏将包括少梁在内的上郡十五县(约为今陕西洛河与黄河之间、黄龙山以北地区)割让与秦国。

            秦败赵于河西,取蔺(今山西离石西)和离石(今山西离石)。

      公元前327年(周显王四十二年)

            秦更名少梁为夏阳;归还所占之焦、曲沃于魏。

      公元前326年(周显王四十三年,魏惠王后元九年,赵肃侯廿四年,韩宣惠王七年)

            赵、韩攻魏,围襄陵(今河南睢县)。

      公元前325年(周显王四十四年,齐威王卅二年,赵武灵王元年,韩宣惠王八年)

            齐与赵、韩战于平邑(今河南南乐东北),大败赵、韩军,取平邑、新城。

      公元前324年(周显王四十五年,秦惠文王更元二年,魏惠王后元十一年)

            秦伐魏,取陕。秦筑上郡塞。

      公元前323年(周显王四十六年,秦惠文王更元二年,惠王后元十二年,韩宣惠王十年,赵武灵王三年,齐威王卅四年,楚怀王六年,燕易王十年)

            “五国相王”,“合纵”拒秦。魏将公孙衍倡行“合纵”战略,魏、韩、赵、燕、中山五国相互承认各国君称王,并联合抗秦。

            楚伐魏,破襄陵(今河南睢县),取八邑。又移兵攻齐。因秦调解罢战。

      公元前322年(周显王四十七年,魏惠王后元十三年,秦惠文王更元三年,魏惠王后元十三年)

            秦伐魏,取魏之曲沃(今山西闻喜东北)平周(今山西介休西)

      公元前320年(周慎靓王元年,秦惠文王更元五年,赵武灵王六年,燕王哙元年)

            秦伐义渠,占郁郅(今甘肃庆阳)。

            燕围赵浊鹿(今河北涞源北)赵及代人往救,在勺梁(今河北唐县东南)败燕军。

      公元前319年(周慎靓王二年,秦惠文王更元六年,韩宣惠王十四年)

            秦取韩国的鄢(今河南郾城南)。

            公孙衍为魏相,得五国赞助,推行“合纵”抗秦战略。

      公元前318年(周慎靓王三年,秦惠文王更元七年,魏襄王元年,赵武灵王八年,韩宣惠王十五年,楚怀王十一年,燕王哙三年)

            五国伐秦,举楚怀王为纵约长。秦迎战于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北)。五国军队战败退走。

            义渠兵袭秦,大败秦军于李伯之下。

            宋君偃自行称王,兴师出征,东败齐军,取齐五城;西败魏兵;南败楚师,取楚地三百里。宋一跃而成为“五千乘之劲宋”。公元前317(周慎靓王四年)

            秦破三晋军于修鱼,斩首八万。

            齐败魏、赵于观泽(今河南清丰南)。

      公元前316年(周慎靓王五年,秦惠文王更元九年,赵武灵王十年)秦大举伐蜀,灭蜀、巴。秦疆土大展。

            秦取赵中都(今山西平遥西)西阳(今山西中阳)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

      公元前315年(周慎靓王六年)秦取韩石章。

            秦伐赵,败赵。

      公元前314年(周赧王元年,秦惠文王更元十一年,魏襄王五年,赵武灵王十二年,韩宣惠王十九年,齐宣王六年,楚怀王十五年,燕王哙七年)

            秦侵义渠,取廿五城。

            秦取魏曲沃(今河南三门峡西南)而归其民。

            秦败韩于岸门,斩首万人,韩以太子仓入质于秦以和。

            燕国内乱,齐伐燕,五旬占领燕国,燕人反抗,齐军退走。燕昭王即位。

            中山国出兵,败赵师于长子(今山西长子西南)败燕师于中人(今河北唐县西南),开拓疆土,方数百里。

      公元前313年(周赧王二年)

            秦攻赵,拔蔺。

            张仪诳怀王。楚伐秦。

      公元前312年(周赧王三年,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楚怀王十七年齐宣王八年,魏襄王七年,韩宣惠王廿一年,宋君偃十七年)

            楚、秦丹阳之战。秦军大败楚师,斩首八万取汉中地六百里,置汉中郡。

            楚、秦兰田之战,丹阳战败后,楚怀王悉发国内兵袭秦,秦军迎战于兰田(今陕西兰田)楚军失利,割两城与秦媾和。

            韩、魏乘楚秦战袭楚。

            楚伐韩,围雍氏(今河南禹县东北)。秦出兵救韩,反包围楚军。楚退。

            齐宋围魏之煮枣(今山东东明南)。

            秦合魏兵攻齐,至濮水,虏齐将。

            韩侵齐襄丘(今山东东明西南)。

            秦合魏兵攻燕。

      公元前311年(周赧王四年,秦惠文王更元十四年,赵武灵王十五年,韩襄王元年,燕昭王元年)

            秦取楚召陵(今河南郾城东)。

            张仪推行连横策略,游说楚、韩、齐、赵、燕五国事秦,五国应允。秦封张仪六邑,号武信君。

            秦伐卫,围蒲(今河南长垣),后撤围。

            燕昭王求贤,贤士争赴燕。

      公元前310年(周赧王五年,秦武王元年)

            秦武王立,张仪失宠,五国皆背秦,重新合纵。

            秦平定蜀乱。

            秦伐义渠。

            张仪说秦武王使其入魏,魏用之为相,诱齐出兵伐魏,仪又使人说齐王退兵。

      公元前308年(周赧王七年,秦武王三年,韩襄王四年)

            秦攻韩国宜阳(今河南宜阳西)。

      公元前307年(周赧王八年,秦武王四年,韩襄王五年,赵武灵王十九年,魏襄王十二年)

            秦攻取韩之宜阳城斩首六万。又占武遂(今山西垣曲东南),筑城。

            赵北略中山地,西至黄河,赵王登黄华。

            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改革军制。

        公元前306年(周赧王九年,秦昭王元年,赵武灵王廿年,韩襄王六年,魏襄王十三年,楚怀王廿三年)

              赵掠中山地至宁葭(今河北石家庄西北);西掠林胡至榆中(今内蒙伊克昭盟东部),迫林胡献马而回。

            秦平宜阳,将武遂归还韩国。

            秦伐魏。

            楚灭越。

        公元前305年(周赧王十年,赵武灵王廿一年,秦昭王二年,楚怀王廿四年)

              赵伐中山,取丹丘(今河北曲阳西北)石邑(今河北石家庄西南)等七城,中山献四邑请和,赵遂罢兵。

             秦“季君之乱”,魏冉以武力平乱。

             秦楚亲善。楚背齐亲秦,秦迎妇于楚,秦楚“合婚而欢”。

      公元前304年(周赧王十一年)

              秦王与楚王会盟于黄棘(今河南南阳南),秦将上庸地(今湖北竹山西)归还楚国。

      公元前303年(周赧王十二年,秦昭王四年,魏襄王十六年,韩襄王九年,赵武灵王廿三年,楚怀王廿六年,齐宣王十七年)

              秦兵再取韩武遂。又攻取了魏之蒲阪(今山西永济西北)、晋阳、封陵(皆在今永济西南)。

             齐、韩、魏因楚背纵约亲秦,伐楚。楚求救于秦。秦救楚,三国兵退。

             赵攻中山。

      公元前302年(周赧王十三年)

              赵武灵王命将军、大夫、嫡子、代吏等均着胡服,学习骑射。

      公元前301年(周赧王十四年,秦昭王六年,楚怀王廿八年,齐宣王十九年,赵武灵王廿五)

              秦平定蜀叛乱。

             秦伐韩,取穰(今河南邓县)。

             齐、魏、韩三国联军伐楚,大败楚师于垂沙(今河南唐河西南)。

             赵伐中山。中山君奔齐。

             楚庄跃起义,攻至楚都郢,破楚。

      公元前300年(周赧王十五年,泰昭王七年,楚怀王廿九年,齐滑王元年,赵武灵王廿六年,韩襄王十二年,魏襄王十九年)

              秦伐楚,大败楚师,斩首三万。取襄城(今河南襄城)楚以太子为质,媾和。

             赵再攻中山,北略地至燕、代,西至云中(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南入九原(今包头西北),破林胡、楼烦。

             赵筑北长城,西起狼山(高阙塞)东迄今张北。

             东、西周争战,韩出兵救西周。

      公元前299年(周赧王十六年,赵武灵王廿七年,楚怀王卅年,魏襄

             王廿年,齐滑王二年,秦昭王八年)

              秦伐楚,取八城,诱怀王会盟,劫持至咸阳,迫其割地,怀王不允,遂被扣留。楚立顷襄王。

             赵武灵王传国赵惠文国,自号“主父”。

      公元前298年(周赧王十七年,秦昭王九年,楚顷襄王元年,赵惠文王元年,齐洛王三年)

              秦怒楚立新王,伐楚,大败楚师,斩首五万,取十六城。

            齐与韩、魏联军伐秦,攻至函谷关。

      公元前297年(周赧王十八年)

              齐、韩、魏三国联军续攻秦,战于函谷关。

      公元前296年(周赧王十九年)

              齐、韩、魏三国联军攻破函谷关,危及咸阳,秦求和,归还部分夺占之韩、魏土地,三国退兵。

             赵灭中山国,迁中山王于肤施(今陕西米脂西北)。

             齐伐燕,击败燕军,俘二将。

      公元前295年(周赧王廿年,秦昭王十二年,魏昭王元年,韩僖王元年,赵惠文王四年,楚顷襄王四年,燕昭王十七年)

              赵“沙丘之乱”。

             秦伐魏,取襄城(今河南襄城)。

             燕昭王拜乐毅为亚卿,共谋图齐。

      公元前294年(周赧王廿一年,秦昭王十三年,韩僖王二年,齐滑王七年)

              秦取韩国武始(今河北邯郸西入新城(今河南伊川西)。败魏军于解(今山西临漪西南)。

      公元前293年(周赧王廿二年,秦昭王十四年,韩僖王三年,魏昭王三年,楚顷襄王六年)

              秦与韩、魏伊阙之战。韩、魏军伐秦,秦白起将兵大败韩、魏军于伊阙(今河南洛阳东南之龙门),斩首廿四万,取五城。又渡黄河夺取韩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至乾河(今山西翼城南)间地。

      公元前292年(周赧王廿三年,秦昭王十五年,楚顷襄王七年,魏昭王四年)

              秦升白起为大良造,使率师攻取魏之垣(今山西垣曲东南),又归还于魏。

             楚顷襄王迎妇于秦,楚秦和好。

      公元前291年(周赧王廿四年,秦昭王十六年,韩僖王五年,魏昭王五年)

              秦伐魏、韩取魏之轵(今河南济源东南入韩之邓(今河南孟县西入宛(今河南南阳)。

      公元前290年(周赧王廿五年,秦昭王十七年,韩僖王六年,魏昭王六年,赵惠文王九年,齐湣王十一年)

              秦伐魏,魏将河东土地四百里(今山西沁水西,霍山以南地区)献秦。

             韩将武遂(今山西垣曲东南、黄河以北地区)地二百里献秦;并往朝秦王。

             赵齐联军攻韩。

      公元前289年(周赧王廿六年,秦昭王十八年,魏昭王七年,赵惠文王十年)

              秦伐魏,至轵(今河南济源东南),取六十一城。

      公元前288年(周赧王廿七年)

              秦昭王齐浙王称西帝、东帝,旋又废除。

             赵出兵伐宋。

             秦伐赵,取梗阳(今山西清徐)。

      公元前287年(周赧王廿八年,秦昭王廿年,魏昭王九年,韩僖王九年,赵惠文王十二年,楚顷襄王十二年,楚顷襄王十二年,齐湣王十三年,燕昭王廿五年)

              秦取魏曲阳(今河南济源西入新垣(曲阳附近)。

             赵、齐、楚、韩、魏五国合纵攻秦,进至荥阳(今河南荥阳东北入成皋(今荥阳西),秦归还魏温(今河南温县西南)、轵(今河南济源南)高平(今济源西南向城)三城。归赵王公、符逾二地,遂和。

      公元前286年(周赧王廿九年,齐湣王十五年,宋王偃四十三年)

              秦攻魏河内,魏献安邑给秦。

             赵攻齐。

             秦、韩战于夏山,韩军败。

             齐伐宋,燕助战。宋败亡。齐、魏、楚三分宋地。齐趁机扩张,南割楚之淮北,西侵三晋属地,欲并二周为天子,泗上诸侯朝齐,齐势大振。

      公元前285年(周赧王三十年,秦昭王廿二年,齐湣王十六年,赵惠文王十四年,楚昭王廿七年)

              秦、楚、赵谋伐齐,秦先声攻齐,取齐九城。

             燕用乐毅谋伐齐。

      公元前284年(周赧王卅一年,齐滑王十七年,燕昭王廿八年,秦昭王廿三年,赵惠文王十五年,魏昭王十二年)

              乐毅率燕、赵、秦、韩、魏军队伐齐,直下齐都临淄,掠占齐七十二城。齐求楚,楚兵入莒救援。齐即墨城守军得田单为将,

             据城坚守,燕军合围即墨。

      公元前283年(周赧王卅二年)

              燕围即墨。楚淖齿在莒杀齐湣王,浙王从人王孙贾率四百人讨杀淖齿,立王子法章于莒城为齐襄王,守莒抗燕。

             赵使廉颇攻齐,占晋阳(今山东郓城西)。赵拜廉颇为上卿。

             秦伐魏,取安城(今河南原阳西南),进迫大梁(今开封市)。燕、赵救魏,秦兵退。

             赵蔺相如使秦,完壁归赵。

      公元前282年(周赧王卅三年)

              秦伐赵,取赵二城。

             赵取魏之的伯阳(今河南安阳西北)。

      公元前281年(周赧王卅四年)

              秦取赵离石(今山西离石)。

             赵决河水攻魏。

      公元前280年(周赧王卅五年)

              秦攻赵,取光狼城(今山西高平西)斩首二万。

             秦发陇西兵由蜀攻楚,占领黔中郡,不久为楚军收复。楚割上庸及汉水以北地给秦。楚兵攻旧巴国,取枳(今四川涪陵东)。

             赵取齐麦邱。

      公元前279年(周赧王卅六年,秦昭王廿八年,赵惠文王廿年,齐襄王五年,楚顷襄王廿年,燕昭王卅三年)

              燕惠王以骑劫代乐毅,齐田单以“火牛阵”大败燕军,复国。

             燕袭破东胡,扩地至辽东。

             秦白起将兵伐楚,围鄢(楚之别都,今湖北宜城东南),引水灌城,鄢、邓(今湖北襄樊北)西陵(今湖北宜昌西北)陷。

             楚派庄跻入西南,克且兰(即烊舸,部族,今贵阳一带)夜郎(今贵州西部、北部),进至滇池(今云南昆明南)。

             齐、魏联合灭薛(今山东滕县东南)。

      公元前278年(周赧王卅七年,秦昭王廿九年,楚顷襄王廿一年)

              秦师攻占楚郢都(今湖北江陵西北),楚迁都陈(今河南淮阳),秦置南郡。白起封为武安君。

      公元前277年(周赧王卅八年)

              秦取楚之巫郡(今四川巫山北)黔中,置黔中郡。

      公元前276年(周赧王卅九年,秦昭王卅一年,魏安僖王元年,赵惠

             文王廿三年,楚顷襄王廿三年)

              秦取魏两城。

             楚收复黔中十五邑,重新建郡。

             赵取魏畿邑(今河北大名东南)。

      公元前275年(周赧王四十年,秦昭王卅二年,魏安僖王二年,赵惠文王廿四年)

              秦伐魏,败援魏韩军,围魏都大梁,魏说秦,使退。

             赵取魏之防陵、安阳。

      公元前274年(周赧王四十一年)

              秦夺魏国四城。赵将伐齐,取齐昌城、高唐。

      公元前273年(周赧王四十二年)

              赵、魏与韩、秦军大战华阳(今河南新郑北),韩求秦救。秦白起败魏军华阳城下,斩首十五万;又败赵军,溺河死二万,乘胜取三地,进围大梁。魏割南阳地予秦,始得和。

             楚使黄歇说秦王,与楚亲善罢伐楚。

             秦初置南阳郡,郡治宛(今河南南阳)。

             东胡叛赵,掠代地,赵征服东胡。

      公元前272年(周赧王四十三年,秦昭王卅五年,韩桓惠王元年,魏

             安僖王五年,赵惠文王廿七年,楚顷襄王廿七年,燕惠王七年)

              燕内乱,秦助韩、魏、楚联合出兵干涉,乘机伐燕。

             秦灭义渠。

      公元前271年(周赧王四十四年,秦昭王卅六年,赵惠文王廿八年)赵攻齐,进抵平邑(今河南南乐东北)。

             秦筑长城,西起岷县,北过皋兰,东逾陇山,入陕北抵黄河西岸。

      公元前270年(周赧王四十五年)

              秦围赵之阏与(今山西和顺西北)。

             秦相魏冉伐齐,取刚(今山东宁阳东北入寿(今山东东平西南)二地,以扩其封地。

             范睢入秦,献“远交而近攻”策,得为秦客卿。

      公元前269年(周赧王四十六年,秦昭王卅八年,赵惠文王卅年)

              秦、赵阏与之战。赵将赵奢诡道奇袭大破秦军,解阏与之围。

      公元前268年(周赧王四十七年)

              秦伐魏,取怀(今河南武陟西南)。

      公元前266年(周赧王四十九年)

              秦取魏之刑丘(今河南温县东北)。

      公元前265年(周赧王五十年,秦昭王四十二年,赵孝成王元年,韩桓惠王八年,齐襄王十九年,燕武成王十七年)

              秦伐韩,取少曲(今河南济源东北)和高平(今河南孟县西北)。

             秦兵攻赵连取三城,赵遣少子长安君入齐为质。齐兵救赵,秦兵退。

             齐取燕之中人(今河北唐县西南)。

      公元前264年(周赧王五十一年,秦昭王四十三年,赵孝成王二年齐王建元年)

              秦白起伐韩,取陉城(今山西曲沃东北),并拔九城。斩首五万。

      公元前263年(周赧王五十二年,秦昭王四十四年,楚顷襄王卅六年)

              秦取韩之南阳(今太行山南)。

      公元前262年(周赧王五十三年,秦昭王四十五年,楚考烈王元年,韩桓惠王十一年,赵孝成王四年)

              秦攻楚,楚割地州陵(今湖北咸宁西北)与秦和。

             秦伐韩,取野王(今河南沁阳),断绝了韩上党郡与韩都新郑之联系。上党归赵以拒秦。赵守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秦攻长平,不克,围之。

      公元前261年(周赧王五十四年,秦昭王四十六年,韩惠王十二年,楚考烈王二年)

              秦取韩之缑氏(今河南登封西北)纶氏(今登封西南)。

             秦续攻长平。

             楚兵攻鲁,取徐州(今山东微山东北)。

      公元前260年(周赧王五十五年)

              秦、赵决战长平,赵廉颇坚壁拒战。秦行离间计。赵王中计,以赵括替廉颇。秦改用白起将兵攻长平,诱伏围歼赵兵,坑杀赵卒四十万。长平之战历时三年,至此结束。

      公元前259年(周赧王五十六年)

              秦掠取赵太原、上党两郡地。韩、赵割地和秦。

             秦复攻赵邯郸,赵举国同心抗秦。秦军顿兵于邯郸城下。

      公元前258年(周赧王五十七年,秦昭王四十九年,赵孝成王八年)

              秦续攻邯郸,仍不克,秦增兵亦不胜。

             赵派平原君携门客赴楚求援。门客毛遂自荐,迫楚出兵救赵。

      公元前257年(周赧王五十八年,秦昭王五十年,赵孝成王九年,魏安僖王廿年,燕孝王元年)

              魏信陵君窃符救赵击败秦军,邯郸得保,赵得存。

             秦杀白起。

      公元前256年(周赧王五十九年,秦昭王五十一年,赵孝成王十年,韩桓惠王十七年)

              秦将掺率兵攻韩,取韩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负黍(登封西南)。又攻赵,取二十余县,斩首九万,各国大震。

             秦灭西周,取九鼎宝器。东周名存实亡。东周纪年至此结束。

      公元前255年(秦昭王五十二年,楚考烈王八年,鲁顷公十八年)

              楚伐鲁,迁鲁君于莒(今山东莒县),取鲁地。

      公元前254年(秦昭王五十三年,魏安僖廿三年,韩桓惠王十九年,燕王喜元年,卫怀君廿九年)

              魏取秦陶郡。

             魏灭卫。

             韩、魏均委国命于秦。

      公元前253年(秦昭王五十四年,楚考烈王十年)

              楚迁都于巨阳(今安微太和东南)。

      公元前251年(秦昭王五十六年,赵孝成王十五年,燕王喜四年)

              燕伐赵。赵大败燕军,进围燕都。燕割地得和。

      公元前250年(秦孝文元年,赵孝成卅六年,燕王喜五年)

              赵再围燕都。

             齐克聊城。

      公元前249年(秦庄襄王元年,楚考烈王十四年,鲁顷公廿四年)秦灭东周,并地入秦,周亡。

             秦取韩之成皋、荥阳,连同原东、西周故地,合建三川郡。楚将鲁君由莒迁卞(今山东泗水东),贬为庶人。鲁国灭亡。

      公元前248年(秦庄襄王二年,赵孝成王十八年)

              赵助魏攻燕。

      公元前247年(秦庄襄王三年,赵孝成王十九年)

              秦庄襄王卒,太子政立,吕不韦专国政。秦攻赵,取榆次等三十七城。

             秦伐韩取上党全部,置太原郡。

             秦伐魏,取高都(今山西晋城入汲(今河南汲县西南)。

             魏信陵君为上将军,率五国联军大败秦军于河外,追至函谷关。信陵君威名大震。

             秦夺取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未几,秦有丧事,晋阳反秦。

      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元年)

              秦平定晋阳。

             魏中秦离间计,罢信陵君。

      公元前245年(秦王政二年,赵孝成王廿一年,魏安僖王卅二年)

              赵伐魏,取繁阳(今河南内黄西北)及卷(今河南原阳西)。

             斩首三万。赵将廉颇奔魏。

      公元前244年(秦王政三年)

              秦攻魏之明、有诡;又攻韩,取十三城。

      公元前243年(秦王政四年)

              秦取魏昧有诡。

             赵伐燕,取燕之武遂(今河北徐水西北入方城(今河北固安西南)。

      公元前242年(秦王政五年)

              秦取魏之酸枣(今河南延津西南入燕(延津东北入虚(今延津东)桃人(今河南长垣西北),长平等二十城,初建东郡,秦东境与齐国接壤。

             燕伐赵,赵败燕军。

      公元前241年(秦王政六年,赵悼襄王四年,楚考烈王廿二年,魏景王二年,韩桓惠王卅二年,齐王建廿四年,燕王喜十四年)

              秦取魏朝歌(今河南淇县);又取卫濮阳,迁卫君于野王以濮阳为东郡治所,切断了山东诸国“纵亲之腰”。

             赵联络楚、魏、韩、燕各国与赵合纵抗秦,率五国联军伐秦,攻至蕞(今陕西临潼北),为秦军击败,五国罢兵。此为战国合纵抗秦之最后一战。

             赵在蕞战后,移兵攻齐,取饶安(今河北盐山西南)。

             楚为避秦,迁都寿春(今安徽寿县)。

      公元前240年(秦王政七年)

              秦取赵之龙(今河北行唐境入孤(今河北唐县北)庆都(唐县东北)。

             秦攻魏,取汲(今河南汲县西南)。

      公元前239年(秦王政八年)

              秦王弟长安君成蚧率师攻赵,至屯留(今山西屯留南)降赵。赵封成蛴于饶(河北饶阳东北)。

      公元前238年(秦王政九年)

              秦王政主国政平定姆赫叛乱。

             秦伐魏。进逼大梁。

      公元前237年(秦王政十年)

              秦王免吕不韦相职,命出居其封地洛阳。

             尉缭入秦,献灭六国计策,秦王任为国尉。

      公元前236年(秦王政十一年,赵悼襄王九年,燕王喜十九年)

              赵伐燕,取燕之狸(今河北任丘东北)和阳城(今河北保定西南)。

             秦伐赵救燕,取阏与、慷阳(今山西左权邺(今河北磁县南)安阳等九城,占漳河流域。

      公元前235年(秦王政十二年,赵王迁元年,魏景泯王八年,楚幽王三年)

              秦吕不韦饮鸩自杀。

             秦发四郡兵,助魏攻楚。

      公元前234年(秦王政十三年,赵王迁二年)

              秦攻赵平阳(今河北磁县东南)武城(今磁县西南),斩首十万。

             秦置雁门郡(今山西雁北地入云中郡(今内蒙古托克托一带)。

      公元前233年(秦王政十四年,赵王迁三年,韩王安六年)

              秦续攻赵。赵以李牧率师败秦军于肥(今河北晋县西)。韩非子奉使入秦,说秦先伐赵,旋被迫自杀。

      公元前232年(秦王政十五年,赵王迁四年,燕王喜廿三年)

              李牧败秦军。秦大举兵伐赵。一军出邺(今河北磁县南);一军出太原,攻番吾。李牧将赵军败秦军。

      公元前231年(秦王政十六年,韩安王八年,魏景泯王十二年)

              韩献南阳地予秦,秦受地,置假守。

             魏献地予秦。

      公元前230年(秦王政十七年,韩王安九年)

              秦攻韩,俘韩王安,以其地置颍川郡,韩国亡。

      公元前229年(秦王政十八年,赵王迁七年)

              秦上党兵东出井陉(今河北井陉);河内兵北上进围邯郸。赵以李牧与司马尚分军御敌。秦使离间计,杀李牧,废司马尚。

      公元前228年(秦王政十九年)

              秦大败赵,攻占邯郸,俘虏赵王迁。秦设邯郸郡。秦屯军中山,前临易水,作攻燕势。

      公元前227年(秦王政廿年)

              燕使荆轲刺秦王,未成。

             秦遣军攻燕,临军于易水上。破燕。

      公元前226年(秦王政廿一年)

              秦破燕都,燕王杀太子丹献秦求和。

             秦攻楚,取楚十余城。

             原韩都新郑人叛秦,秦军平叛,杀死韩王安。

             秦遣李信军南下伐楚。

      公元前225年(秦王政廿二年)

              秦攻魏,围魏都大梁,引河水灌城,城毁,魏王假被俘,魏国亡。

             秦李信军攻楚,楚将项燕败秦军。

      公元前224年(秦王政廿三年,楚王负刍四年)

              秦用老将王翦率六十万大军伐楚,大败楚师。楚退保淮南

      公元前223年(秦王政廿四年)

              秦败楚军,入寿春(楚都),俘楚王,楚国亡。

      公元前222年(秦王政廿五年)

              秦取辽东,俘燕王喜,燕国亡。

             秦伐代,虏代王嘉,赵国亡。

             秦兵下江南,降服越君,置会稽郡。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帝廿六年)

              秦将王贲率军由燕南下入齐都临淄,齐王建投降,齐国亡。

             秦尽灭六国,结束战国时代。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