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作战·第三 – 吴起兵法网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空中作战·第三

空中作战·第三

作者:朱里奥·杜黑 ·意大利

出自————《制空权》《第一部·制空权

出自————《西方军事著作

   一般原则

   在我们对一支独立空军的规模作出准确估价之前,必须首先考虑这一点:一支独立空军是一支进攻力量,它能以惊人速度向任何方向打击陆地或海面上的敌方目标,并能突破敌方任何空中抗击。据此,可以得出支配其作战活动的第一条原则,独立空军永远应集中使用。

   这也是支配陆地和海上作战的原则。当空中进攻(任何其他进攻也一样)在时间和空间上集中进行时,它的物质和精神效果最大。此外,在作战中还应集中兵力组成庞大的集团使空军能成功地突破空中抗击。

   独立空军的活动半径显然取决于其机队编成中的飞机的活动半径。但由于各个机队不可能驻在同一基地上,各队相互间的配置和各队与作战区的位置对其活动半径有一定影响。只要确定了各队的配置,在军用地图上画一条所有机队都能到达的圆周线,就可以显示空军对敌方目标实施集中突击的范围。显然,只要敌方陆地或海上的任何目标位于圆周线内,整个空军都可以在几小时之内到达,顶多花费由作战基地飞到圆周线上任何一点的最大距离所需要的时间。因此,攻击可以完全秘密准备,不至事先惊动敌人,保持着进攻主动性的有利条件。考虑到攻击的突然性,敌人很难有充分时间从空中或地面有效地对付这个打击。不管他能做什么,一般说来他至多只能用其空军力量的一部分来抗击这种攻击。

   不论独立空军的总兵力如何,只要它能掌握足够数量的轰炸队,就可以不仅对单个目标,而是对同一区域内的许多目标成功地加以攻击。由于一个轰炸队有能力摧毁特定面积上的一切目标,那么一支充分行动起来的空军,有多少轰炸队,就可以摧毁多少个目标或面积。一支有50个轰炸队的空军,如果每队能摧毁直径500米的面积,出动一次就可以完全摧毁50处敌方目标,如供应站、工厂、仓库、铁路枢纽、居民点等等。

   在考虑位于空军突击距离内的目标时,最好将整个地区划分为每50处目标一分区。如果在地图上标示出10个分区,这就表示空军有能力在十天作战中摧毁该区域全部陆上或海上的目标,然后就可以转移其突击力去摧毁其他区域。

   这一切看来很简单。事实上,目标的选择,分区的划定,决定突击的先后是空中作战中最困难最细致的任务,这可称之为空军战略。战争中目标变化很大,而目标的选择主要取决于寻求的目的:是为了夺取制空权、为了瘫痪敌陆海军、还是为了动摇战线后方平民的斗志。根据当时情况这种选择取决于许多考虑:军事、政治、社会、心理。例如,我一直主张空军的根本目的是首先摧毁敌方空军以夺取制空权。这似乎永远是独立空军的首要目的。但也并非永远如此。假如敌方空中力量十分弱小,那么用大力去对付这样一个不重要的目标就是浪费时间。可以改用其他进攻行动,使敌人受到更大损害。让我们设想(自然是假想),德国空军具有上述威力并决定进攻法国,而法国只有手边的航空力量。试问,德国要用多少时间不仅可以打掉法国飞行部队,而且可以摧毁法国要害部位?

   将敌方目标编成分区以及各区的分布,也要根据决定空中作战总后果的多种因素而定。对于空中战争的这种特点,我认为不可能提出什么专门的规则。只需记住下述基本原则(它同样支配陆地和海上战争):在可能的最短时间内造成最大的损害。

   根据这条原则,突然袭击具有明显的价值。上述那样一支真正强大的独立空军可以对一个没有准备的敌人造成严重损害,使它的军队在几天内完全崩溃。为了证实这个论断,我建议读者自己回答下面的军事问题:

   设想一个可能的敌国拥有一支有足够数目轰炸队的独立空军,每个轰炸队能摧毁一块直径500米的面积,并具有足够的活动半径,那么:

   1、需要多少轰炸队就可以在一天中切断皮埃蒙特和利古里亚及其与意大利其余部分的铁路交通?

   2、需要多少轰炸队才可以在一天内切断罗马的铁路、电报、电话、无线电通信,并摧毁政府机构、银行和其他公用设施,使城市本身陷入恐怖和混乱?

   如果读者仍记得上面指出的500米直径的面积,那就是说在这个区域内将落下各种爆炸弹、燃烧弹、毒气弹,解决这个问题,只需极少的轰炸队,那么读者对于这种新战争武器的威力就有了更明确,更接近真实的认识。

   防御

   未来空中进攻的巨大规模要求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如何能对它进行防御?”我的回答永远是:“用进攻来防御。”

   我曾不止一次地强调空军具有突出的进攻特性。正如骑兵队(除在下马时)最好的防御永远是攻击一样,空军最好的防御也在于进攻,而且程度更甚。但在进一步研究之前,我们应当彻底弄清“进攻”一词的含义。

   假定A国只拥有空战队,一旦发生战争,要靠它来打退B国独立空军的攻击。试想在冲突爆发时双方将是什么局面?很可能,A国空军将搜索B国独立空军,找到它,迫其交战并打败它。

   找到它是事情的关键,但是到哪里去找?天空到处是一样的,没有路标指明B国独立空军攻击A国时所走的路线。“搜索”成为笼统的,“找到”只是可能性,不是必然性。A国空军要迫使B国独立空军交战,必须具有比B国更大的速度,要想取胜,必须比B国更强,还要交好运。而当A国空军正在不成功地搜索B国独立空军时,B国却突击A国领土并造成了巨大损失,而A国则不能对B国造成任何损失。如果B国认为A国的空军具有危险性,它的独立空军无疑将集中打击,破坏能影响A国空军活动的一切重要方面。A国浪费时间寻找B国独立空军,结果不仅劳而无功,而且将是一种真正的虽或是间接的失败,因为浪费了自己的空中力量,而又没有机会与B国独立空军进行交战。

   如果我们再考虑到A国空军为了形成最有利的作战态势而集中行动,那么就会产生这样的问题:由分散机场起飞作战的部队应当在何时向何地集中?

   这种活动尽管貌似进攻性的,实质上仍是防御性的,具有防御行动的一切不利条件。对陆地攻击就是不用搜索攻击敌方空军命脉所系的不能移动的地面固定目标。海上作战情况有所不同。海军基地通常设有坚固的防卫工事,敌方海上力量事实上难以摧毁,这就增加了海战的重要性,一方或另一方通过海战阻止或进行攻击陆上目标的战斗。如果海军基地不再受到保卫,几小时内就被海上力量摧毁,那么情况将完全不同。在这种情况下,摧毁了基地就会使舰队的价值化为乌有,因为它可以为瘫痪舰队的作战能力作出不可估量的贡献,而不必再耗费时间和物资到外海去寻找和击沉这支舰队了。

   一个国家只拥有准备用于空战的空军不仅危害国防,并且被剥夺了对敌方目标发动进攻的一切可能性,将陷入严重的空中劣势。

   真正有效的防空只能是间接的;这是因为摧毁了敌方基地的空中力量,从而削弱了敌方空中力量的进攻能力。为达到这个目的的最可靠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摧毁敌方地面基地的空军。支配这种情况的原则:与打下空中飞行的鸟相比,用摧毁地面上的巢和蛋的方法摧毁敌方空中力量更容易奏效。任何时候违背这条原则都将犯错误。因此,一个国家即使除了自卫以外没有其他目的,也必须拥有一支能对陆地和海面发动强大攻击的独立空军。

   还要考虑我称之为局部防空的问题,就是说对一国陆地和海上特别重要目标进行的防御。理论上,有效地进行这种防御的方法有两种:阻止敌人轰炸和立即修复轰炸所造成的破坏。后者很难见效,因为不可能将整个城市包括铁路枢纽、港口设施、供应基地、工厂等等全部用防炸弹掩蔽物保护起来。可以用高射炮或防御性空中作战将空中的敌人阻挡在一定距离之外,阻止其轰炸某些目标。由于高射炮射程有限,效力不足,事实上很难有多大价值,需要使用的数量又很大,由于任何国家都有大量的重要目标需要防卫,即使保护其中一部份也需要很大数量的高射炮。 [ 原作者注:最近,弗莱彻·普拉特在《美国与总体战争》一书中估计,仅仅为了保卫美国东北部各城市和重要中心,就需要大约12万门高射炮。 ]

   此外,还应该考虑到,担任护航的空战队会引诱高射炮火力,从而削弱了高射炮的作用。飞机低空作战比高空更安全,理由很简单,为了瞄准俯冲的飞机,火炮移动的角速度要大得多。命中一架100米高度飞行的飞机比命中一架2000米高度的飞机更难些,因为射角变化约大二十倍。因此,如果护航战斗机向高射炮阵地俯冲并用机枪射击,炮手很难坐在炮位上继续射击高空飞行的轰炸队。很可能,如果他们不是被迫放下炮而拿起步枪的话,也会自然而然地转移火力射击对其有直接威胁的目标,尽管这些目标很难瞄准。我始终认为(战争经验也已经证实了我的观点)使用高射炮纯粹是一种精力和资源的浪费。 [ 原作者注:自1921年写作本书以来,高射炮在射程和准确性方面都已经大大改进,其效力已经无可估量地提高了。但它仍然没有改变作者论断的基本正确性。 ]

   至于说将航空兵部队用于纯防御目的,我们只要想到敌人的独立空军为了有效地活动将集中使用(它必将如此),因而防御部队至少应和敌方独立空军的空战队实力相等。要想有效地防卫受敌空军威胁的所有区域,防御实力就应等于进攻空军战斗机实力乘以需要保卫的目标数目。要想达到这样一个消极成果,就需要耗费比敌人为获得积极成果而付出的大得多的人力物力。这就清楚地表明,更节省更聪明的作法是将这些人力物力用在最有效的地方,用于进攻。

   结论是,面对这种规模的空中进攻,没有一种局部防空能十分有效。为这种目的支付人力物力违反明显的战争经济性原则。

   因此,空中作战不能采取防御,只有进攻。因此,我们必须承受敌人对我们的进攻,同时努力使用一切人力物力对敌人发动更沉重的进攻。这是指导空中作战发展的一条基本原则。

   空中作战的发展

   只要把空中力量仅仅看作是陆、海军的辅助手段,一旦战争发生就不会有真正的空中作战。自然,会有一些大小规模的空中战斗,但都从属于陆上或海上作战。在出现真正的空中作战之前,必须首先创建一些基本要素,如飞机、人员,组成自主的战斗实体,并锻炼成为一个有效的战斗组织。

   在目前情况下,第一个拥有真正的独立空军的国家,至少在其他国家仿效它之前,处于优越的军事地位。因为它将拥有一支威力巨大的进攻手段,而其他国家依靠的仅仅是辅助航空手段。为了建立各国之间的军事平衡,其他国家无疑将会效法它的榜样。

   为了研究空中战争的发展,让我们考虑两种情况:(1)拥有独立空军的A国与没有这种空军的B国之间的战争;(2)都拥有独立空军的两国之间的战争。

   一支独立空军必须永远做好行动的准备,否则就丧失了百分之九十的效能。它的飞机的速度应该是:不论在和平时期它的作战基地分散得多么远,它必须能在几小时内沿战线集中并准备好出动。如果散布全国的民航机队也是空军组织的一部分,那么它们的位置也要使其能够尽快地与空军结合在一起。简而言之,独立空军的组织应是有建制的和有后勤保障的,使它在冲突一发生就能立即开始行动。

   现在让我们观察第一种情况。A国独立空军开始行动,要在B国动员过程中即将其征服。假定B国立即动员了它全部军事航空,但是,只有它的驱逐机和轰炸机能参加战斗,因为其他飞机只适用于配合陆海军作战。显然,A国独立空军将有行动自由,因为B国的驱逐机部队肯定阻止不了它。相反,假定A方空军有足够数量的空战队,它将能使B方的驱逐机部队遭受损失。这样A国空军将破坏B国航空兵的动员、维修和生产中心,迅速夺得制空权。

   一旦夺得了制空权,A国独立空军的空战队自然就不再执行单纯保护轰炸队的任务,而将在整个空军进行轰炸时用来压制高射炮火力,轰炸扫射敌部队集结点、供应列车、乘车或徒步行军纵队等等。此外,如果能制造出必要的改装设备,这些空战队可以迅速转化为第一流的轰炸队。因此,只要夺取制空权成为事实,A国独立空军就将享有对敌方整个领土任意攻击而不冒任何风险的完全行动自由,迅速使对方屈服。

   A国空军轰炸铁路枢纽和机车站、道路交叉口的居民点,军需供应站和其他重要目标,就可以阻挠B国陆军的动员。它轰炸海军基地、兵工厂、油库,锚泊战舰和商用港口,可以阻止B国海军的有效活动。它轰炸最重要的居民中心,可以在全国散布恐慌,迅速摧毁B国物质和精神上的抵抗。

   认为这幅图景过于夸大的读者只要看看意大利的地图,并设想自己是意大利任何一个邻国的独立空军的司令。他的空军每天能够摧毁50处直径500米的面积,然后试问需要多少天作战就可以实现上述目的?还要认识到,在航空发展的现阶段,上述这支独立空军即使隔日出动半数,日作战实力也将达到一千架飞机左右,仅需要数千人加以掌握。这样就可以得出自己的结论来。

   这里我要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即,这样一种空中进攻的精神效果对战争进程的影响可能比物质效果更大。设想一个大城市中心在一个轰炸队的一次攻击中,居民中可能发生什么情况。我认为,它对居民的冲击无疑将是可怕的。在一个250米半径的市中心可能出现这种情景:几分钟内,20吨高爆炸弹、燃烧弹、毒气弹将如雨点般落下。先是爆炸,其次是大火,然后毒气漂散在地面上,阻止人们接近被炸区域。随着时间过去,夜幕降临,火势将蔓延,毒气将瘫痪一切生物。第二天城市生活将中断。如果这事发生在某个重要交通干线的枢纽上,交通将中断。

   在一个城市一天中能发生的也可以发生于十、二十、五十座城市。因为即使没有电报、电话、无线电,消息总是传播很快的,那么试问,对于尚未遭受攻击但同样面临轰炸威胁的其他城市居民,将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呢?在这种威胁下,还有什么民政或军事当局能够维持秩序,市政服务和生产还能照常进行吗?即使能够维持某种秩序,进行某些工作,只要出现一架敌机岂不就足以使居民陷入慌乱之中吗?简而言之,在经常面临死亡和破坏的恶梦时,正常生活是不可能的。如果第二天又有十、二十、五十处城市被炸,谁还能够阻止这些茫然无措、惊恐万状的人们逃往乡村去躲避来自空中的恐怖呢?

   面临这样一种无情的空中打击的国家,它的社会结构只能完全瓦解。很快,人民自己出于自我保存的本能,为了终止恐怖和痛苦,将会起而要求结束战争——而这将发生在陆、海军根本还没有来得及动员之前!认为我过分夸大的读者只要回想一下在布里西亚 [ 译者注:意大利北的一个城市。 ] 发生的慌乱情景;在为早先一次轰炸(其规模和我上面叙述的相比可说是微不足道的)的死难者举行的葬礼上,一个送葬人竟把飞鸟当成了飞机。

   现在研究第二种情况:两国都拥有独立空军。显而易见,这种情况比第一种情况更甚,就是:先动手的国家将比敌人占优势;或者说,在敌人打击到来之前尽可能予以粉碎将十分重要。为了使问题简化,让我们假定两支独立空军将同时开始行动。我们已经看到,支配空中作战的基本观念就是:准备忍受敌人加于我方的损害,同时利用一切手段对它造成更大的损害。因此一支独立空军必须完全不要纠缠于敌军的活动。它唯一关注的应该是在最短时间内给敌人造成最大的地面损害,而这要取决于可用的空中力量和对敌方目标的选择。分散独立空军的实力和改变其主要目标,分散任何人力物力、经费和设备都将减慢战争进程,推迟其最终结局。

   正如我已指出的,选择敌方目标是空中作战中最难处理的活动,尤其是当双方都拥有独立空军时更是如此。在这里,最终胜利取决于在一次打击中敌人遭受的损害与其恢复能力之间的平衡关系。发动这个打击要越快越好,以防止敌人首先对我打击。自然,一方仍然有可能用其独立空军夺得制空权,从而最终赢得战争。但如果能成功地先行突击并使敌国完全陷入混乱,那么该敌国就可能没有足够时间来夺得制空权。

   事实上对空中作战不能确定什么坚实可靠的规则,甚至也无法列出一般的标准,因为选择目标要取决于一系列环境、物质、精神和心理因素,目标虽然重要,但很难估价。正是在这方面,在掌握这些无法估量的因素、选择敌方目标方面,独立空军的未来司令官们将要显示他们的才能。

   一旦确定敌方目标和摧毁的顺序,空军的任务就变得很简单了——以最短时间加以摧毁,而不考虑其他。因此,在上述情况下,双方空军至少在理论上,将从它们的集中地同时集群出动,飞向选定的目标,途中不用互相寻找。如果双方在飞行中相遇,一场空战是不可避免的,但我再次重复,它们的目的不是互相寻找,进行空战。

   我认为空中作战的这一部分非常重要,愿意再进一步加以说明。设想一支空军确想寻找对方,而这时后者设法避开,直接飞向选定的目标。在空中搜索也可能找到,也可能空手而回。如果一支独立空军离开了主要目的,把时间和行动自由浪费在空中搜索敌人上,其结果不仅可能在空中找不到敌空军,而且后者正好这时对前者本国领土进行不受阻碍的攻击。一方将成功地完成任务,另一方则错过机会而失败。在这种战争中,时间是十分重要的因素。这种失败将给战争结局带来严重的后果,必须尽力避免。

   在谈到空中作战时,我曾提到可以使独立空军的一些部队隔日出动。但我的意思仅是表明,一支空军即使仅出动一半实力,或较少数量的飞机,也能获得重大的成果。但在实际作战中,零敲碎打地使用空军力量将是错误的。因为一支独立空军的目的就是要在最短时间内绐敌人以最大的损害。尤其当面对一支能造成同等重大损害的实力相同的空军时,必须最大限度地使用独立空军的潜力,而不必考虑节约。用新的后备队替换人员和装备是有利的,但是应当永远使空军,也就是用全部飞机连续打击敌方目标。轰炸作战的总效果将决定战争的结局,就看空军能否在最短时间内投下最大数量炸弹。

   在阐述空中作战的这些一般特性时,我只是想指明,如果空中作战一般看来象是一件简单事物,它却提出了一大堆问题,解决起来很复杂。但即使在上述概要介绍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空中作战可能达到的激烈程度。

   当我们看到空中进攻的规模和威力时,就能认识到不存在什么实际有效的防御方法,因而分散空中力量进行防御将是无益的。“承受敌人可能造成的任何损害”就成了空中战争带来的实际悲剧。

   悲剧还在于这种战争的结局必须建立在摧毁一国人民的物质和精神力量上。人民时时处处陷于一种可怕的灾难之中,直至整个社会组织最终崩溃 [ 英译者注:1940-1941年的空中闪击战中,德国轰炸波兰、荷兰、比利时、法国、希腊、南斯拉夫(稍次程度上还有挪威),摧毁了他们的抵抗意志,看起来发生的正是这种情况。 ] 。幸而,这种战争的结局是来得快的,因为决定性的打击指向平民,这是交战各国中承受力最差的一部分,而且无论如何,这种未来战争可能被证明比以往战争更人道,因为从长远看它流血较少。但是,没有准备承受它的国家无疑将失败。

   未来

   我所讨论的问题都是能用现有手段很容易实现的。我的意思是说,任何国家如果认识到当今空中武器的价值和好处,就可以沿着我所阐述的方向把空中武器实际应用到发动战争的科学中去。

   接受这个前提后,我们现在可以展望一下未来,自然是不久的未来,但不是进行渺茫的幻想,而是考虑到当前航空技术发展趋势的未来。这些趋势指出一条道路,如果我们要想跟上明天的技术进步,就应当遵循这条道路前进。

   航空面临的实际技术问题是要使空中航行更安全、更可靠、更经济,而且一般说来更适于社会需要。因此,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应能实现以下四个目的;

   1、增大飞行和起飞、降落设施的安全性。

   2、废弃那些目前在飞机制造中使用会变形和变质的材料。

   3、增大飞机运载能力和活动半径。

   4、以较少的燃料增大速度,改善性能。

   这些方面的改进会使飞机无论平时或战时都能有更大的使用价值。

   下面简要分析一下这些趋势。

   1、增大飞行和起飞,降落装置的安全性:飞机在空中有自身的安定性,能自动保持平衡。只要一架飞机下面有足够的空间,只要飞行员不违抗飞机的自然恢复趋势而有意破坏它的平衡,那么不论飞机处于什么位置,最终会恢复到正常的飞行状态。这种现象就是空中特技——俯冲、盘旋升降、螺旋、横滚等等的基础。在作任何一种特技时,飞行员只要以某种方式使飞机失去平衡,要改特技时,他只要停止干涉,飞机就会自动恢复平衡。飞机平衡也可能由于不正常的大气条件——气潭、风暴、侧风等等而受到破坏;但这里也一样,一旦空气的扰乱作用停止,飞机即自动恢复平衡。简而言之,一架飞机在空中可能由于不正常的大气条件或飞行员的动作等原因而失去其自然的平衡。

   这种扰乱的大气条件通常发生在低空,靠近地球表面大气压力最大的地方。正如海浪在海岸处更不规则一样,气流尽管原因完全不同,在地球表面,也就是相当于天空的海岸处,影响更大。

   我在前面说过,飞行员可以有意使飞机失去平衡。这时他可能仍能控制飞机,使其恢复平衡,或者他由于操纵错误失去对飞机的控制。失去控制自然可能在任何高度发生。如果飞行员头脑清醒,下面又有足够的空间,他就能很容易地使飞机及时改平飞。但如果他惊慌失措而飞机继续失去控制,那么不管高度如何都会坠毁。

   总之可以看到,高度越高,飞行越安全。如果能在飞机上安装某种机械装置能够防止飞行员有意无意地使飞机失去平衡,那么大半飞行事故都可以防止。这就要求发明一种机构(在此不作深入讨论),能使飞机在飞行中自动保持安定。操纵一架自动平衡的飞机应和驾驶一辆汽车一样简单。即是,用加速器,在爬高时加大发动机功率,下降时减小功率;用方向盘左右转弯。我们肯定不久就会实现这个目标。

   早在1913年在维卓拉兵工厂制成了一架飞机,只用一个加速器和一个方向盘,就可以起飞、飞行、着陆 [ 原作者注:不仅实现了这一点,而且还制造了没有驾驶员的飞机,从地面用电磁波操纵飞行。 ] 。这架飞机能改正飞行员的操纵错误,并能对扰动气流自动反应,创造了自动飞行续航时间的世界记录(一小时以上)。很容易想象,一旦这项改进完全成功,会产生什么样的实际效果。

   起飞和着陆是飞行中最困难的两个动作,正如航海中进港和离港是两个最困难的动作一样。原因在于飞机由流体介质进入固体介质时物理阻力有差别以及地面空气的扰动。两者之中,着陆更为困难。由于接地时的撞击与飞机速度成正比,着陆速度越大,危险也就越大。

   因此,飞行安全要求一架飞机能以很低的速度着陆,而另一方面却要求越来越高的飞行速度。现在已经超过了每小时300公里的速度,而每小时300公里相当于每秒钟约83米,稍大于四分之一音速 [ 原作者注:现在已超过400公里。 ] 。因此航空科学正试图制造一种飞机,飞行速度更大,而着陆和起飞速度更小更安全。地面上的改进,例如较好的机场,跑道和通讯系统无疑将有助于飞行安全。 [ 原作者注:利用无线电波束进行盲目和夜间飞行已经成为现实。 ]

   2、废弃那些目前在飞机制造中使用会变形和变质的材料:飞机作为一种机器享有优良的声誉,但它距离一种能被认为是百分之百完善的机器还差得很远。除了最近几次少有的试验外,仍然使用一些脆弱的材料如木材和帆布来制造飞机。自然,木材和帆布具有弹性和质轻的特性,我们今天还不能仿制出类似的金属材料来。但另一方面,这些材料缺乏构造的均匀性,由于气象条件的一些原因很快就会损坏,因而使人怀疑它的长远价值。理想的飞机必须全部用金属制造,因为金属性质稳定,不容易变形。全金属飞机除了能提供更大的结构稳定性外,还可以减少(即使不是取消)将飞机放入机库的必要性。尤其在战时,这将大大节省时间和劳力。 [ 原作者注:事实上,帆布和木材在航空技术上已经过时。 ]

   3、增大飞机运载能力和活动半径:增大飞机的运载能力符合明显的经济原则和增大飞机活动半径的要求。较大的运载能力可以成正比地降低制造和使用的总成本。一架双座旅客机载运两人并不需要因多载运一人而增加一倍人员。用一架飞机运载十名旅客或十英担货物比用十架飞机耗费要少。此外,可以在一定限度内改变有用载重与燃料重量的比例,因而,增大飞机总运载能力也就能延长它的活动半径。如果没有比今天使用的具有更大运载能力的飞机,也就不能实现定期的越洋航班飞行。

   飞机升空靠的是机翼,飞机全部重量分布在翼面上。由于每平方米翼面承受的重量不能超过一定限度,因此,飞机的运载能力将取决于翼面。需要的运载能力越大,翼面也需越大。三翼机一度曾被认为是最好的最大翼面,但它的最大值也不能超过一定限度。最近在意大利出现一种新型飞机,以三翼组为基础的无尾飞机,并有一套新的操纵系统。经过空中试飞,地面试验,证明是实用的。

   这样重的飞机 [ 原作者注:现在已经有2000马力的飞机在使用,正在制造的还有6000马力的,安装6至12台发动机。 ] 只能在水面上起飞降落,也许需要建造人工湖面供它降落。这在军事上可能有利,因为战时敌人的轰炸不会象摧毁地面机场那样容易摧毁水面机场。

   4、以较少的燃料增大速度改善性能:增大飞机速度主要靠增大发动机功率。发动机功率越大,克服空气阻力的能力自然也越大,最终速度也就越大。可以看出这个途径是不经济的。不用增大发动机功率,而用减少空气阻力的办法增大速度。但这不是我们力所能及的。空气阻力是客观存在的。不过事实上飞机飞得高时,空气阻力将变小,因此,如果保持发动机马力不变,飞得越高,速度就越大,性能越经济。

   但事情并不象初看起来那样简单,困难在于保持发动机功率。决定发动机功率的因素之一是气缸的进气量,即,每一进气冲程中气缸吸收的空气汽油混合气量。如果汽缸容积为一升,那么每次爆炸,气缸将消耗一升混合气。

   空气密度随高度而变化。假定海平面的空气密度为1,在5000米约为1/2,而到18000米约为1/4 [ 译者注:此处可能有误,应为1/10。按海平面空气密度为0.125公斤秒×秒/米,5000米及18000米高度上分别为0.0751及0.0123。 ] 。这就是说,发动机气缸容积不变,在5000米高空所吸收的混合气量(重量)将只有海平面时的一半,而到18000米时将只有十分之一。因此,如果发动机功率在海平面时为1,升高至5000米时将降为1/2,18000米时将降为1/10。

   实际情况更复杂。不过我在这里所说的足以表明由于空气变稀薄,发动机功率将如何随高度上升而降低。这就说明了为什么每种飞机都有一个“升限”,即它能到达的高度极限。在这个高度上发动机功率几乎耗尽,不能再爬升。

   理论上,为了在不同的高度都能发出同样功率,发动机必须在任何高度上都能吸入具有海平面同样密度的空气。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仍是从理论上说,只需把进入发动机的空气密度压缩到1,即海平面密度,因为随着升高空气逐渐变轻。各国技术人员正在研究实际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可以设想会有一天能从实际上而不仅是理论上解决这个问题。

   但由于空气阻力与密度成正比,如果海平面上阻力为1,5000米处约为1/2,18000米处约为1/10。因此,如果我们能在任何高度都能保持相同的发动机功率,那么一架飞机海平面速度为150公里/小时,在5000米高空理论上就可以飞300公里/小时,18000米就可以飞1500公里/小时,而且飞得越高,爬升越容易,也就不再存在升限了。

   自然,所有这些都是理论目标,实际上是永远达不到的。但航空进展正向这方面努力。实际上技术专家们满怀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可以在10000米的高空以每小时500公里速度正常地经济地航行。当在这种高度上飞行成为常事时,旅客舱自然必须密封,以保持海平面密度的固定大气压,如象对待发动机一样 [ 译者注:密封舱早已实现,但是并不像杜黑想象的那样保持海平面的大气密度,而是稍低于海平面密度。 ] 。这种高速而又经挤的大规模空运将能扩大飞机的活动半径,并能提供较舒适的机上条件。 [ 英译者注:如我们今天的跨洋“飞剪”号和平流层飞机。 ]

   从我们所能看到的技术发展的当前趋势,可以肯定空中航行,尤其远距离,将会有一个大的进展。会有一天人们不再想乘坐轮船横渡大洋,正如今天不再想坐帆船横渡大洋一样。既然飞机作为战争机器,它的进攻能力不断增强,我们不能不想到不久的将来日本可能会从空中进攻美国 [ 译者注:杜黑这一预见,二十年后终于实现了,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军飞机袭击了美国珍珠港海军基地。 ] ,反之亦如此。

   我探讨未来只是为了强调当前的需要。现在我要立即回到当前问题上来。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