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劫的根源·第八 – 吴起兵法网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浩劫的根源·第八

浩劫的根源·第八

作者:J. F. C. 富勒·英国

出自————《战争指导

出自————《现代军事理论

   一、 西欧的海外扩张

   拿破仑战争以后,工业革命开始在欧洲大陆生根了,首先是在阿尔萨斯,在法国的东北部和比利时。但是,在德国以及其他的一些国家,直到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才真正开始工业革命。此后十年,德国的工业革命迅速扩展,其速度比欧洲大陆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快。普法战争以后,它从法国人手中得到了二亿英镑的战争赔款。这笔巨款又加速了德国工业发展的速度,使德国有能力踏上一个世纪以前英国人所走的道路。那时,克莱夫在孟加拉发现了大量藏金,对助长不列颠的工业革命作了很大贡献。

   就在德国全力以赴地发展其工业的同时,世界历史上又发生了一个最令人震惊的现象。一些处在各种不同工业发展阶段的欧洲国家,以到异教徒中去传播文明为借口,去为他们的工厂寻找原料,为货物寻找市场。他们争夺和逐渐建立了殖民地,首先是在非洲,随后又在南亚,在太平洋和中国,并相继地使自己的殖民地不断发展。

   1870年,除了北部的埃及、的黎波里、突尼斯和阿尔及利亚,与南部的好望角、奥林奇自由邦和德兰士瓦,以及在非洲海岸旁边散居的一些欧洲居民以外,整个非洲几乎还是一片空白,三十年以后,也就是1900年,除去摩洛哥,的黎波里,阿比西尼亚(埃塞俄比亚的旧称)和利比亚总共一百二十万平方英里的面积以外,非洲大陆剩下的一千万平方英里地区,都被英、法、德、意、西、比和葡萄牙等国瓜分完毕,当然,其中大部分都是未开垦的荒地。

   就整体来说,我们的研究不涉及这种分割,但是,也有某些项目与我们现在的研究有些关系,这就是那些导致殖民者之间冲突的问题。

   1875年,为了保护通往印度的交通线,英国首相本杰明·狄斯雷利向埃及总督购买了苏伊士运河的股份。这项法国人设计的工程,是在1860年竣工的。英国的帕默斯顿勋爵,曾经反对建筑这条运河。后来,在1877年,英国并吞了德兰士瓦;两年之后,又征服了祖鲁。这样一来,就解除了祖鲁人对布尔人的威胁。正象1763年的美洲殖民地人民一样,布尔人在国内获得安定,于是想要寻求自己的独立。1881年,他们发动了第一次英国布尔战争(即南非战争)打败了英国人,获得了独立。但是,这里面却播下了第二次英布战争的火种。

   第一次英布战争结束后不久,阿拉伯人也在埃及境内爆发了叛乱。于是,法国政府首脑甘必大邀请英国人共同讨论了保护埃及总督安全的措施。1882年初,甘必大政府倒台,这个建议也就被放弃。到了六月,亚历山大港又发生了叛乱。这时,英国人要求法国人同他们合作,重新恢复秩序,然而,这时的法国当权者是弗里希尼特,他拒绝了这个要求。意大利也是同样地拒绝了英国。7月间,英国轰炸了亚历山大港,9月13日,加尼特·沃尔斯利爵士在特莱尔-克比尔击溃了阿拉伯帕夏。英国人从埃及退到苏丹。1885年,发生了戈登悲剧。由于英俄两国之间在土耳其斯坦发生了边界纠纷,爆发了彭杰危机,英国对非洲的征服被迫中止。直到1898年,英国才又开始了她对非洲的征服,9月2日,英国将军赫伯特·基钦纳爵士在奥姆德曼战胜了苏丹人,随即吞并苏丹。

   与此同时,法国也在广阔的撒哈拉地区扩张势力。1831年,她占领了突尼斯。这一举动惹恼了意大利人。1883年,她宣布在马达加斯加设立保护国,而在两年以后又并吞了越南。此时,英国占据了上缅甸。1893年,英法两国在暹罗发生冲突,然而,由于英法双方相互嫉妒,才使暹罗免于灭亡。1898年,英法两国为法绍达而开始了冲突。法绍达位于白尼罗河中游,距离喀土穆约有600英里,它把法英两国推向了战争的边缘,使它们彼此仇视。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04年才结束。

   同时,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获得了极其富饶的刚果盆地,其面积要比他的本国大七十九倍。这就引起了德国商人的嫉妒。他们早已对非洲产生了兴趣。由于这些商人的压力,也由于需要新的地区发展不断增长的德国贸易,俾斯麦终于相信,应该建立德国的殖民地。结果,德国便在1884年占领了西南非洲的安格拉皮奎拉海岸、多哥兰、喀麦隆和新几内亚的一部分,1885年又占领了桑给巴尔的内陆地区,整个一片就形成了德属东非洲。德国在非洲的扩张引起了她与英国关系的紧张,因为德属东非洲的西南端与好望角殖民地接壤,而且新几内亚也靠近澳大利亚。但是,由于英国最近插足埃及,和法国反目,所以她不敢再和德国闹翻。因此,当俾斯麦伸出他的友谊之手时,格莱斯顿先生也就迎上前去,欢迎德国作为盟友一起传播文明。

   当十九世纪快要结束的时候,又有一个新的伙伴加入到这场争夺殖民地的竞赛中。这个新伙伴就是日本。1894年,日本忙于对中国的战争,战胜之后,得到了“福摩萨”和辽东半岛。这样又立刻引来了欧洲列强之间的角逐。长期以来,俄国人就想寻找一个不冻港口,来作为西伯利亚的出口,而且,她的眼睛早已盯住了辽东半岛。于是,在法国和德国的支持下,俄国强迫日本把辽东半岛归还中国。作为报酬,俄国获得了把正在建设中的西伯利亚铁路延伸到中国领土的权利。同时法国在湄公河流域的界线也获得了中国人的承认。

   俄国和法国为所欲为地要求中国给予慷慨的酬劳,而在此时,德国却还没有从中国捞到任何好处。1897年,德国自动开进中国。占据了胶州湾。俄国随即提出要求,强迫租借辽东半岛的旅顺港。虽然英国强烈地表示反对,但中国无法拒绝这一要求。在木已成舟之后,英国只好强忍怒火。也强迫中国把威海卫租借给她。于是,法国也提出要求,并获得了广州湾的租借权。1900年,中国爆发了义和团造反,屠杀欧洲人,围困在北京的外国使馆,但起义还是被八国联军镇压了。就当时的情形来看,中国仿佛就是下一个要被瓜分的国家。

   这样,到了十九世纪末,八个西欧国家,即英、法、德、意、西、葡、比利时和荷兰,一共只有一百万平方英里的土地,在一代人的时间里,他们就获得了一千一百万平方英里的海外领土。他们的土地面积是美国的三倍半,比地球表面陆地面积的五分之一还多一点。自从十三世纪蒙古人西征以来,还没有哪次征服行动能与这次广泛的征服行动相比。在亚历山大时代以后,也没有哪一次征服行动能够这样神速。而且还不曾流血。

   二、 1870——1903年的军事发展

   在殖民地扩张时期,武器方面也随之有了相应的发展。这个发展有三个主要之点:一是普遍采用了使用无烟火药的小口径弹仓式步枪;二是改进了机关枪;三是使用速射炮。

   到1871年,单发后膛枪的效率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标准。因此,下一步骤就是要改装它,使它成为连发的,或者是弹仓式的步枪。这一想法虽然老早就有了,但是,只有到了采用全金属弹壳之后,它才有了完全实现的可能。这是因为,采用金属弹壳才减轻了后膛的堵塞。

   欧洲第一个使用弹仓式步枪的国家是德国。1881年,德国把她的1871型毛瑟式步枪改装成弹仓式体系。所谓弹仓式,就是在枪管下从头到尾通着一根长管,其中可装八颗子弹。1885年,法国采用了与此类似的一种步枪,即李贝尔式步枪。这种步枪用的是无烟火药,从而占有很大的优势。次年,也就是1886年,奥国人使用一种曼里赫尔式步枪,它的盒式弹仓在枪的扳手之前,后膛进口处之下。两年后,英国使用了口径为0.303英寸的李米特福德式步枪。它的盒式弹仓能装八颗子弹,后又增加到十颗。到1900年,所有的军队都有了效率大致相等的弹仓式步枪,枪的口径从0.315英寸到0.256英寸,全是用枪栓操纵,发射无烟弹药,而且能射到二千码或二千米的远处。

   在弹仓式步枪发展的同时,机关枪也在发展。这是又一个很古老的想法。曾经试验过许多种机关枪,并且也采用了其中的几种。例如,有改进的加特林式, [ 作者注:这是一种优良的机关枪,最早使用是在美国内战的末期。而且是间接瞄准,使敌人难以捕捉目标。 ] 诺德费尔特式(1873年),霍奇基斯式(1875年),加德纳式(1876年),布朗宁式(1889年),以及科尔特式等。1884年是机关枪发展中最关键的一年,因为这一年,H.S.马克沁为他的单管机枪申请了专利权。这种单管枪是通过枪的后坐力来使子弹装膛和发射的。它的原型重40磅,是冷水式的,采用弹带送弹,三分钟内可以射出二千发子弹。1889年,英国陆军开始使用这种武器,并注定地使步兵战术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1891年,德国的威尔将军和法国的兰格罗斯上校都建议采用速射炮。他们认为,只有设法吸收和利用反坐力,否则就不可能增加发射的速度。关于这个问题,曾经做了多次试验,最后才发明一种没有反坐力的炮架。这样,便容许在炮架上安置一块防弹板,用以保护炮手。我们知道,弹仓式步枪曾是主要的武器,但当这种改进后的火炮被采用之后,弹仓式步枪就面临着速射炮的挑战。速射炮不仅比弹仓式步枪射程远,射速也几乎相等,而部队规模的不断扩大,又产生了补给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第一个目标,集中在牵引车上。早在克里木战争期间,牵引车就被用来拖曳装甲列车,穿越那些马车不能通行的道路,把巴拉克拉瓦仓库中的物资送往前线。还有,在普法战争和俄土战争中,牵引车也曾被这样使用,而且还用它拖运重炮。从1872年到十九世纪末期,英、法、德、俄、意、瑞士等国,都对牵引车做了大量试验。1889年11月,英国政府首先派出24辆牵引车去参加南非的战争,后来又增加了数量,其中包括6辆装甲列车。每一辆装甲列车都配有一个装甲牵引机车和四节装甲车厢。装甲有四分之一英寸厚,可以抵挡20码外的步枪直射火力。牵引机车和货车的驾驶室内都有枪眼。曾经有人设想,要用这种装甲列车作为一种单独而可移动的碉堡,这样就可以横越战场,从一个场所转移到另一个场所,但是还没有这样使用的记录。

   然而,这个问题不是单靠蒸汽动力所能解决的,而是需要利用石油。从1859年起,美国的石油产量迅速增长,使石油越来越具有商业用途。 [ 作者注:1859年生产2,000桶,1869年达到4,215,090桶,到1879年为19,914,146桶。 ] 而到了1876年,又促使N.A.奥托博士发明了固定式汽体发动机。 [ 作者注:这也是一个古老的思想,第一次出现是在1680年,由克里斯琴·休奎斯制造的,是用火药和空气来推动的。 ] 紧接着,在1885年,戈特利布·戴姆勒发明了一种用石油精燃烧的内燃机,并把它安装在一辆自行车上, [ 作者注:同时,在1885年,英国的巴特勒又利用靠汽油蒸发的内燃机的方法推进了三轮车。 ] 这就是近代石油动力车的始祖。两年后,潘哈德和莱维斯尔从戴姆勒手中获得了这辆汽车发动机在法国的专利权。从那以后一直到1894年,很少有人对此感兴趣。但是在这一年(1894年),法国的《小型报》组织了一场从巴黎到鲁昂的汽车比赛,给法国的汽车工业带来了生气。次年,又举行了一次从巴索到波尔多的汽车大赛,往返路程为744英里,获胜者的速度为每小时平均15英里。这一次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第二年,即1896年,汽车首次参加法国军队的演习。三年以后,第一辆战术性汽年在英国展出。这是带有四个轮子的摩托车,装有一挺马克沁姆式机枪,运动时可以从装甲板后进行射击。到十九世纪末,内燃机已有很大的进步,所以,阿瑟·鲍尔弗先生于1900年5月17日在英国下议院谈到,他有时梦想,除了铁路和有轨电车路线外,未来将建筑专供快速汽车通行的高速公路,而且只限于汽车往来。

   但是,这种新的发动机的伟大成就并没有显示出来。1903年2月17日,在北卡罗来纳州基带霍克的“杀鬼山”上,奥维尔·赖特坐在一架由动力传动的飞机上,飞行了12秒钟。这样一来,又给战争增添了第三个发展方向。

   自从古人第一次实现驯马以来,内燃机要算是此后的第一个大发明,它给人们的日常生活与战争带来了最伟大的变革。内燃机对人类文明的影响是极为深刻的。今天,如果有一位魔术师挥动他的魔棒,把全世界所有的机动车都一下消灭掉,那么,整个人类的生活就会完全停顿下来,接着产生一片混乱。当前,石油成了动力的基本原料,因此,获得石油也就成了最重要的政治问题之一。从后勤和战术上来说,内燃机彻底改变了军队的组织,结束了骡马运输的历史,促成了装甲战斗车辆的使用。同时,它还在空中为空运补给,在地面为炮兵、为部队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就它对和平与战争的影响来说,在这个时代,只有一项发明可以与内燃机相比,那就是无线电报。

   1887年,鲁道夫·赫茨首先提出了无线电报的理论结构。他证明,在某种条件下,带电的火花可以产生出一种效果,好象一种电磁波,传播到空间,接着,其他的科学家也开始研究这一问题。在1894年到1896年,古利尔莫·马可尼拿出了他的全部精力,用来改进探测电磁波的仪器。他取得了很大成功。1899年,在英国海军演习期间,他在两艘巡洋舰之间传送了一条无线电信息。1901年12月12日,他又从康沃尔向纽芬兰发出电磁波信号。这一次,电磁波飞越了大西洋,传播距离是三千英里。电磁波传播成功,对市民的生活和海军的战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陆上战争和空中战备的影响,也是同样的巨大。如果说。无线电的使用还没能创造出心理战,那么可以说,它已经使宣传具有了全世界范围的威力,它可以把语言变成为战争的武器,因为它具有光的速度和全球的半径,能使整个民族都发狂,除此之外,无线电还促使了电子科学的发展。

   直到1903年,这些惊人变化的影响还隐藏在未来的铁幕之后,然而,这一铁幕决不是完全不能透过的。尽管如此,政治家和军人中却没有人能够透视这块铁幕,因此,他们对未来战争的指导也就成了一种碰运气的游戏,成了一场盲目的赌博,双方都是在黑暗中、在一个全新而又陌生的棋盘上移动着自己的棋子。

   三、 扩张战争的尾声

   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曾发生过两次小型战争和一次大的战争,即1898年的美西战争,1899—l902年的英布战争,以及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这三场战争,从政治上来说,是重要的,从战术上来说,也有很大意义。因为,有许多新式武器都是以它们进行试验场地。

   美国早就拟定了建筑巴拿马运河的方案,决心要在加勒比海地区取代西班牙的位置。这是美西战争的主要原因,也是自杰斐逊总统执政以来每届行政当局的长远目标。因为美国人害怕古巴会落入其他欧洲人的手中。1895年,古巴发生了叛乱,遭到严厉的镇压,因而使美国的商业利益受到影响。这样就使美国人得以找到借口对古巴进行干涉。从政治角度来看,这场战争是很重要的,因为他提高了美国的地位,使美国从一个洲强国地位上升为洲际强国的地位,而从军事上来说,这只不过是小事一桩。这场战争的两次海战,都是一方压倒另一方,没有什么争夺。西班牙的两支海军舰队,分别在菲律宾的卡费特湾和古巴的圣地亚哥湾被彻底摧毁了。美国所付的代价是极其轻微的。在第一次海战中,只有两名军官和六位水手受了轻伤;在圣地亚哥的海战中,也只死伤各一人,这就是近代化军舰与旧式战船的不同价值。在陆上进行的一次主要交战是埃尔卡尼-圣胡安山之战。美国人的许多步枪和全部火炮都是使用黑色火药。他们立刻发现,自己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因为西班牙人用的是无烟火药。这样,野战工事的防御威力又一次显露出来了。H.H.萨金特说:“一个在埃尔卡尼或是在圣胡安山堑壕里的士兵,可以抵挡住六到八个向他进攻的敌人,这样说并不夸张。” [ 作者注:《古巴圣地亚哥战役》,(1907年版),第2卷第185页。 ]

   还有一件小事值得一提,因为它表明骑士风度并没有完全消失。当海军工程师R.P.霍布森很有气概地把美国的运煤船“梅里马克”号沉没在圣地亚哥港的狭窄的入口处时,西班牙的海军上将赛尔弗拉竟派出他的汽艇去营救他们,以免人员淹死。第二天,在停战旗下,他又派人送信给封锁舰队的指挥官桑普森上将,以一种不同寻常的举止,对“梅里马克”号上全体船员的勇敢大加赞扬。” [ 作者注:参见《美利坚合众国和西班牙的关系》(1911年版),第2卷346页,桑普森电报第13号。 ]

   对于第二次英布战争的起因,福煦元帅曾经作过精辟的分析(参见前面对福煦元帅的介绍)。诚如德国官方历史学家所作的描述,这不仅仅是子弹和刺刀之间的争夺,而且是“训练成机械运动的士兵和带着步枪主动战斗的士兵”之间的搏斗。战争表明,英国军人受过严格的操典训练,一切行动都象机器一样没有弹性,南非荷兰移民则是人手一枪,各自为战。所以,一方是刻板的公式,而另一方则不约束,具有合理的常识 [ 作者注:《在南非的战争——一位德国官员的叙述》,(1906年英文版),第2卷第336页。 ] 。1899年10月9日,也就是英布战争爆发的前两天,英国政府宣布,它决定把在南非的兵力增加到七万人。当时,伦敦《标准报》的编辑,相信准确地反映了公众的舆论。他报道说:“面对着这样一支拥有刺刀、骑兵与火炮的部队,朱伯特将军那些没有经过全面训练的非正规部队,能指望得到什么呢?”但是,他和他的同胞们根本没有想到,在这四十三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他们的七万人,而且几乎全是步兵,怎么能够征服拥有九万人的骑兵,更何况骑兵在这广阔的地区里是可以连续几周任意活动的。

   战争开始以后的头几个月,曾经发生过一些小型战斗。这些战斗清楚地表明,由于无烟火药的应用,过去那种看得见的敌人所带来的恐惧感,巳被隐蔽着的敌人所造成的麻痹感所代替。现在,进攻者产生了一种普遍性的恐惧,而不是担心局部性的危险。至于防御者,总是能够利用地形或工事来掩护自己。他们靠步枪的速射火力,能够控制住很大的一个范围。这在以往的战争中是不曾有过的。这样,在英德尔河之战中,布尔人疏开配置,以三千人扼守着七千七百码的正面;在马格尔斯丰泰思,以五千人守卫一万一千码的正面;在科仑索,以四千五百人守卫一万三千码的正面。尽管防守力量这样薄弱,但是他们的正面防线仍然未被攻破。

   1900年2月18日进行帕尔德堡会战以后,布尔人才开始转入游击战事。也许可以说,这场战争此时才算真正开始。尔后,战争持续下来,直到1902年5月31日才最后结束。英国在这场战争中,总共使用了45万人的兵力,其中有许多是乘马的步兵。英国人是采取了打击敌人机动队的大胆计划,才获得成功的。首先,他们在几千平方公里的战场上建立了纵横交错的碉堡网,把战场分割成许多的小块;然后,用骑马的纵队去一个个地扫清敌人。这是一个长期的消耗战,但却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日俄战争的起因是俄国向东扩张,想要吞并朝鲜,同时碰上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兴起。日本人知道,如果横穿西伯利亚的铁路缺口一旦在贝加尔湖畔接轨通车,那么,它将不再是俄国人的对手。因此,日本人决定,要在战略态势还对他们有利的时候发起进攻。只要缺口存在,俄国人对满洲的军事增援就断然无法加快,而且,由于海参崴在冬季要封冻,旅顺港是不冻的,只要能在下一个冬季来临之前,抢先占领旅顺,则不仅可以切断海参崴和旅顺港之间俄国军舰的联络,还能使东来的波罗的海舰队失去旅顺港这个不封冻的作战基地。所以,日本的计划就是要从俄国人手中夺下旅顺港,接下来便是集中全部陆上兵力作一次大会战。打败了俄军,就有希望诱劝俄国人放弃这个战争。

   1904年2月10日,日俄战争正式宣战。整个作战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旅顺港的围攻和陷落,包括摧毁港内的俄国军舰;二是日军在陆地上的一系列胜利,以1905年2月23日-3月10日的奉天之战而告终;三是1905年5月27日日海军全歼俄国波罗的海舰队于对马海峡。当时,尽管俄国军队连连失败,但它并没有遭受决定性的打击,而其实力反而日益增强。相反,日本的战争潜力已快要用尽。所以,单从战略观点来看,日军固然取得了战术性的胜利,但总的形势对她赢得战争却是不利的。

   日本所以能够取得胜利,是由于俄国国内战线的崩溃。压制、腐化和在满洲的惨败,已使俄国民怨沸腾。早在1904年7月14日,俄国内政部长普莱费被刺。暴乱和罢工接踵而来。1905年2月4日,塞吉厄斯大公也遭暗杀。这些事件和随后的暴乱,迫使沙皇尼古拉二世(1894-1918)不得不安抚革命党人。6月6日,他同意并宣布召开国会。但是,人们随即发现,他许诺的国会只是纯粹的咨询机构。于是,人们大失所望,便又疯狂地进行骚动。骚动于9月达到了高峰,发展成为全面的总罢工。一连许多天都使俄国陷于停顿瘫痪的状态。10月,沙皇让步,采用了议会式宪法。

   同时,因为俄国的内线比它的外线越来越危险,所以,当美国总统于6且10日向两个交战国出面调停时,双方都愿意接受他的提议,并于8月9日,在新汉普郡的朴茨茅斯举行了和平谈判。8月23日签订了和平条约。根据这一条约,俄国同意撤出满洲,把辽东半岛、库页岛的一半割让给日本,并承认日本在朝鲜的优越地位。这些要是和战争结果相比,当然显得极不足道,但是却使日本成了亚洲的强国。同时,也削弱了俄国,解除了德国对她东侧的战争忧虑,使德国也一跃成为欧洲的主导国,因而就打破了过去的权力平衡。这次也使英国放弃了他传统的孤立政策。这政策自1815年以来就是“英国和平”的支柱。此外,这场战争也使白种人对有色人种的优势受到了挑战,它唤醒了亚洲和非洲的人民,并且对欧洲的每一个殖民帝国都是一个致命打击。

   在这场战争中,火炮和堑壕是两个主要因素。日本的速射炮只要运用良好,通常就能确保胜利。火炮迫使敌人躲入堑壕,而躲入堑壕的步兵反而又强迫炮兵隐蔽在地平线后,采用间接瞄准的方法。进行遮蔽的火力射击要求有电话联络,壕沟也要求有铁丝网,然而,要能对敌人进行纵射,机关枪的价值巳显得越来越重要,至于骑兵,则是快要被淘汰了。

   这次战争的主要战术教训是:

   (1)正面进攻失败后围攻取得成功。

   (2)野战工事和铁丝网显示巨大的防御威力。

   (3)机关枪的杀伤威力不断增大。

   (4)最重要的,还是速射炮发扬了威力。

   英国的日军观察员,W.H.沃特斯上校在他的报告中说:“根据我亲身的经历和见解,我可以肯定,火炮已成为决定性的因素了。” [ 作者注:《日俄战争:来自英国官员的报告》,(1908年版),第3卷第117页。 ] J.M.霍姆少校也曾写道:“在我见到过的一切事情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火炮已经变成决定性武器,其他一切武器都是他的辅助品。对于火炮的重要性,无论怎么强调也不过分。如果其他条件都相等,那么,谁有最好的炮兵部队,谁就能够赢得胜利……我已深深地认识了火炮的巨大作用,所以,是否要削减其他兵种以扩大炮兵,已是一个值得慎重考虑的问题。”

   “由于炮兵的迅速发展,似乎使人感到,步兵射击的有效射程,好象不再超过600码了,因为超越了这个距离,敌方的炮火就能够阻止步兵使用他们的步枪。” [ 作者注:《日俄战争:来自英国官员的报告》,(1908年版),第3卷第209-210页。 ]

   四、 不和谐与和谐

   从普法战争结束之日起,直到1890年3月被免职为止,俾斯麦的政策始终是想稳定他们已经获得的和平。为了保护和平,他首先设法赢得了俄国人的友谊。为了达到孤立法国的目的,他于1879年同奥国签订了防御条约,即人们所熟知的“两国同盟”。两年之后,意大利因法国占领突尼斯而深感愤怒,于是也加入这个同盟。这样,“两国同盟”就变成了“三国同盟”。威廉二世于1888年继承了德国王位。两年后,他解除了俾斯麦的职务。但是,法国对他那种变幻莫测和骄横态度,仍然大为震惊。因此,法国开始与俄国人谈判,谈判从1893年延续到1895年,最后达成了一个防御协定,即新的“两国同盟”。

   这样一来,便形成了两个对立的同盟。不过,只要英国不参加任何一方,欧洲的和平是能保持稳定的。遗憾的是,这种稳定的局面并没有维持多久,因为,德国的海外贸易已在迅速扩张,她的商船队在迅速成长,从而不断地向英国商业提出了挑战 [ 作者注:1902年10月,陆军部外国情报部的领导人W.R.罗伯森上校,在一份备忘录中写道:“……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在贸易和殖民事业上的竞争……”(《军人和政治家》,第1卷,第21页)1880年,德国的进出口总额为290,500,000英镑;1890年,是384,100,000英镑;1900年,是539,800,000英镑,到1907年是804,900,000英镑,超过了法国(650,200,000英镑),也超过了美国(683,300,000英镑),接近英国(1,163,800,000英镑)。 ] 。而且,德国为了保护海外贸易,为了赶上法国的海上优势,经德皇批准,于1898年开始扩充海军。到1900年,当英国忙于南非事务时,她又采取扩军行动,这样做,引起了英国舆论界的骚动。

   在这种挑战中,显示出一个战争的根本原因,即为生存而进行经济斗争。无论是德国,还是英国,都没有错误,他们发生了冲突,不是由于各自的贪婪或是野心,而是因为工业革命使他们成了竞争对手。由于人口的倍增,他们如果失掉了国外贸易市场,就会陷入失业的困境,而最终被饿死。1919年,凯恩斯回顾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说:“权力政治是不可避免的。关于这场战争和战争所要达到的目的,并没有什么新的东西;英国,还是象以前每一个世纪一样,摧毁了一个贸易劲敌。” [ 作者注:《和平的经济后果》,(1919年版),第30页。1919年9月11日,在圣·路易发表演说时,威尔逊总统曾揭露了问题的实质。他说: “我的市民们都知道,近代战争的起因是工业和商业的竞争…… 这个战争,在它一开始就是一切商业和工业的战争,它不是政治性的战争。” ]

   英国在南非战争期间和战争以后都是孤立的。直到1903年,爱德华七世(1901—1910)才打破了这种孤立局面。那年春天,他访问了巴黎。他的个人魅力,他对他的外甥德皇威廉二世的反感态度,使他赢得了巴黎人的好感。接着便开始了英法谈判。1904年4月,签订了英法协约。最初,它是一个友好和约,后来才发展成为秘密的军事同盟。据威廉·罗伯森爵士的记载,英法两国的军事代表于1905年在伦敦讨论了双方合作的计划。而且,自1906年以后,双方的会谈便越来越亲密和频繁了,并且大都是由双方的总参谋长直接控制的。……不仅内阁不知道他们谈话的内容,就连给予他们许可的外交大臣〔爱德华·格雷爵士)也不知道会谈的结果。关于这个问题,爱德华·格雷曾于1911年给首相写信。他说:“我从来都不知道他们做了什么决定——政府采取这样的立场是十分自由的,不过,指令一下达,军人们是知道要做什么的。” [ 作者注:引自休格雷的《二十五年,1892-1926》,(1925年版),第94页。 ]

   威廉·罗伯森爵士曾评论说:“对于军人们来说,只知道要做什么是没有什么意义的,还要有适当的武器用来达到目的。如果内阁对将要发生的事情一点不知道,那么一切都是空谈。” [ 作者注:《军人与政治家》,第1卷第49页。罗伯森也曾说过:早在1906年行动计划理事会向军队呈送了一份备忘录,命令海外战争……这是第一次商讨与法国联盟对付德国的战争,因此被认为是经过慎重考虑的事情。……这一建议需要把一支至少有四个骑兵旅和三个军团的武装部队送到法国。(同上,第2卷第28-29页。) ]

   根据双方的协约,英法两国开始解决双方的殖民地纠纷。英国得到了在埃及的自由权,法国被允许在摩洛哥自由行动,其条件都是尊重她的主权完整。尽管如此,法国与西班牙又于1904年10月草签了一份分割摩洛哥的协定,并且还给英国外交部送去一个副本。这项不正当的交易种下了名符其实的祸根。

   纠纷没有延迟。1905年3月,德国皇帝虽然对这些秘密条约还是一无所知,但他猜疑到,摩洛哥可能成为第二个突尼斯,于是便出访了丹吉尔。这样就导致了一场激烈的新闻战。为了防止战争的爆发,罗斯福总统走上了国际舞台,建议实行会谈以解决矛盾。1906年1月,在阿尔赫西拉斯举行了会谈,通过了各国都要维护摩洛哥独立的宣言。

   这次会议以后不久,英俄两国之间又获得谅解。这样便解除了俄国在远东的危险,使她能专心于欧洲。因此,就形成了“三国协约”和“三国同盟”的对峙,而且意味着德国将在战争中面临两条战线。

   正当摩洛哥使国际关系发生震荡时,在英国的海军中出现了一种恐慌现象,使得英国的政府、反对党人和人民都大为震惊。这一恐慌是由考文垂兵工公司的一位马利纳先生制造的。于是,舆论哗然,简直奔到了歇斯底里的程度。因此,海军大臣约翰·费希尔上将决定把真实情况向国王作出呈报。他在给国王的一封长信中写道:

   “直到今年3月(1907年),德国还未能造出一艘‘无畏战舰’。十八个月来,他们没有开始建造什么战斗舰或大型巡洋舰,……在德国的战斗舰队中,有一半的舰船只能和英国的装甲巡洋舰相等。……” [ 作者注:费希尔的《回忆录》,(1919年版),第14-15页。 ]

   后来,在1909年3月21日,费希尔又在给伊谢尔勋爵的一封信中谈到:

   “由于四年来的不懈努力,我们现在已在国内的水域中部署了两个装备完整的舰队,德国即使把她所有的战舰都动员起来,并投入战斗,也比不上我们两支舰队中任何一支舰队的力量,我们有着无比的优势……这种优势在几年之内是不会改变的……你可以安心地睡大觉了。” [ 作者注:费希尔的《回忆录》,(1919年版),第189-190页。 ]

   反对党的领袖阿瑟·鲍尔弗先生当然也知道这个事实,但是,在1910年1月的大选中,他为了恐吓人民,让他们投保守党的票,还是对德国发起了一次旋风般的进攻。然而,他这种没有缘由就“挑起两大民族之间的恶感”的做法,曾遭到了邱吉尔的强烈反对。

   1910年5月6日,爱德华七世逝世,他的儿子乔治五世继位(1910-1935)。但是,在他于1911年6月22日加冕之前,摩洛哥又发生了一起暴力事件。法国政府想要完全控制摩洛哥,决心占领非斯。当时,德国皇帝仍然不知道有关摩洛哥的那些秘密条约,只是认为这样作违反了阿尔赫西拉斯条约。事实也确是如此。7月1日,德皇派出一艘名为“豹”号的炮艇,开往艾加迪尔,去保护德国在摩洛哥的商业利益和侨民。英国的财政大臣劳合-乔治对德国发起了猛烈的攻势,几乎跳起了全面的战争。所幸的是,在11月达成了一项协议。根据这个协议,法国获得了在摩洛哥的行动自由权,而德国则获得了法属刚果的一小块土地。对此,意大利感到不满意,因为她害怕法国会在下一步夺取的黎波里。于是,意大利以保护贸易和侨居为借口,公然对土耳其宣战,并随即入侵的黎波里,同时,还占领了罗得岛以及佐泽卡尼索斯群岛中的一些岛屿。

   这时,俄国已是“三国协约”中的成员之一,因此她对东南欧进行扩张的前景,比她在1877年时有利得多。俄国的目标是三个方面。第一,消灭在欧洲的土耳其,夺取君士坦丁堡;第二,破坏奥国在巴尔干的威望,以此在精神上打击奥国;第三,同时借此削弱德国的势力。俄国准备使用的工具就是巴尔干国家,特别是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已于1878年获得独立,而保加利亚当时仍是土耳其的一个属国。保加利亚早就不满这种屈辱的地位。1908年10月5日,费迪南王子宣布他的国家是一个独立王国,自封为王。这时,奥国却乘机兼并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俄国立刻抓住了这个能够让她统一巴尔干国家的机会。俄国人在巴尔干国家中制造恐惧,宣扬说,如果他们不丢掉他们彼此的仇恨而建立共同的防御,他们就会被奥国一块块地蚕食掉。结果,产生了一个巴尔干联盟。当时,土耳其正同意大利进行战争,于是,门的内哥罗乘机于1912年10月8日向土耳其宣战,紧接着,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和希腊也宣布参加战争。土耳其被打败了,于12月8日签订停战协定。1913年5月30日,双方在伦敦签订了和约。然而,就在不久之后,这些胜利者之间却由于战利品问题而吵翻了。保加利亚开始进攻塞尔维亚和希腊,罗马尼亚也卷进了这场冲突。这样,土耳其有机可乘,她又收复了阿德里安堡。最后,保加利亚在这场冲突中失败了。8月10日签订了布哈拉斯特条约,从而结束了第二次巴尔干战争。这时土耳其在欧洲的领土只剩下阿德里安堡、君士坦丁堡和其周围的一些地区,包括加利波利半岛在内。

   在此时刻,欧洲的局势则是达到了极度尖锐的程度。1914年春天,威尔逊总统的巡回大使E.H.豪斯上校访问柏林时,曾向总统提出如下报告:“整个德国象是充了电一样,每一个人都神经紧张,……只要英国同意,法国和俄国都会立即向德国向奥国挑战的。” [ 作者注:《豪斯上校的内部报告》,(1926年版),第1卷第249页。 ]

   俄国害怕英国会退守中立。她的驻伦敦大使贝肯多夫在写给外交部长萨佐罗夫的信中说:“英德之间的隔阂一旦消除,要想维持英俄的协约也就不可能了。” [ 作者注:引目《未发现的战争力量》,(1947年版),第8页。 ] 但是德国表现出来的企图终于驱散了俄国人的恐惧。这时,俄国唯一害怕的就是时间拖延下去。奥国皇帝弗朗西斯·约瑟夫已经84岁,他的继承人费迪南大公爵是反对大塞尔维亚运动的。俄国人决心不惜任何代价要使南斯拉夫人倾向圣彼得堡,而决不能让他们转向维也纳。这就是当时的情形。1914年6月28日,大公爵夫妇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的恐怖主义分子暗杀了。

   据塞尔维亚驻德国的代办博吉特希费齐说,“塞尔维亚已经得到俄国的保证,这次决不抛弃塞尔维亚。”此外,他还说:“然而更重要的是,已使塞尔维亚确信,反对德奥的战争巳经解除了,且由于英法两国愿意让他们自己与俄国卷入到冲突之中来,于是奥国皇太子被刺事件也就成了一个有力的战争借口(这场冲突本身是奥国和塞尔维亚的局部事件)……如果爱德华·格雷爵士简单地向俄国和法国表明(也不必让德国人知道)英国对这一冲突不感兴趣,并对随后所发生的事保持其行动的完全自由,那么,欧洲战争也就可以避免。当然,这些都是假定,英国要是不这样约束自己,那就不可能撤出战场。” [ 作者注:《战争的起因》,(1920年伦敦版),第65-68页。 ]

   不幸的是,这样的事情发生了。1904年的协约国已发展成为一个不可改变的秘密军事同盟,而英国议会却对此毫无所知。

   7月23日,奥国向贝尔格莱德发出了最后通牒,期限为48小时。萨佐罗夫声明,这是一个空前未有的挑衅行为。但要避免与德国进行战争的唯一方法,就是让她知道,德国所面对着的是协约国的联合力量。于是,俄国下令局部动员。德国则认为,这一问题应由奥国和塞尔维亚两国独自去解决。

   7月25日,塞尔维亚答复了奥国的最后通源,但由于答复是不完全的,奥国便下令总动员。第二天,德国首相召见驻柏林的英国大使爱德华·戈申爵士,告诉他说,如果英国能保持中立,那么在对法战争胜利后,德国将会尊重法国的领土完整。英国政府拒绝接受这一建议。

   7月31日,德国驻圣彼得堡的大使也奉命向俄国政府发出最后通谋,要求俄国在12小时内停止动员,否则德国也将开始动员。由于俄国对这一要求没有回答,8月1日,德国开始同俄国交战。法国也下令总动员。

   8月2日,意大利宣布中立。 [ 作者注:奥地利于8月6日才对俄宣战。 ] 德国的骑兵巡逻队进入卢森堡。德国驻布鲁塞尔的公使也向比利时政府递交了照会,请求准许德国的军队从比利时境内自由通过。但这个请求遭到了拒绝。第二天,比利时国王向英国国王提出了一个个人呼吁,要求保护他的国家。下午6时45分,德国对法国宣战,几个小时之后又对比利时宣战。最后,8月4日下午3点,爱德华·戈申爵士奉英国外交部之命要德国保证比利时的中立,因为比利时的中立是受条约保护的,应予尊重。然而,贝思曼-霍尔维格回答说:“仅仅为了一张废纸,英国却要去与有亲戚关系的民族交战。” [ 作者注:如果1839年的条约不是“一张废纸”,但也不是什么“神丹”。在这条的中,英国没有明确的义务,而且也没有条款表明,英国必须派兵到比利时去与侵入她的领土的任何国家交战。 ] 8月4日夜,英国对德宣战。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