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义务被无视和被反其意而用之——1945年8月9日苏军出兵中国东北对日作战·第二 – 吴起兵法网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法律义务被无视和被反其意而用之——1945年8月9日苏军出兵中国东北对日作战·第二

法律义务被无视和被反其意而用之——1945年8月9日苏军出兵中国东北对日作战·第二

作者:岩岛久夫 ·日本

出自————《突然袭击的研究

出自————《现代军事理论

   美国投掷原子弹后

   一提到“突然袭击”,人们就会立即想到珍珠港。但作为一个日本人,我不能不想起“苏联的突然袭击”,即苏联利用美国投掷原子弹的打击,迅速进入中国东北,几乎毫无损失地席卷了整个中国东北地区。

   1945年8月6日,美国向广岛投掷了第1颗原子弹(俗称“小孩”),接着又于8月9日向长崎投掷了第2颗原子弹。在向长崎投掷原子弹的同一天,即8月9上午零时10分,苏军便突然越过边境,开始进入中国东北地区。所以,苏军出兵中国东北对日作战是在第2颗原子弹投掷以前。但日本人却由于8月6日广岛遭到原子弹袭击而陷入了一片混乱。

   当时,一般的日本国民还不知道是原子弹,大部分人只以为是一种新型的大威力的特殊炸弹。从后来政府采取的对付措施来看,人们才敏锐地感到这一定是原子弹。不用说,同一般国民相比,日本政府和军队的领导人受到的打击更大。

   在美国向广岛投掷原子弹的这一天,我正在广岛以西40公里的大竹海军潜水学校。当时,我作为防备美军在本土登陆的秘密水下特攻兵器“蛟龙”号艇长,正用潜水学校的水上袭击练习器(即现在所说的模拟器)进行最后一个项目的训练。训练结束后,准备乘途经广岛的火车返回吴市的那天早上,当我正在收拾行李的时候,突然感觉到了原子弹爆炸的闪光。

   顺便提一下,这里所说的“蛟龙”号,被称为特攻兵器,但不是用身体向对方冲撞的自杀兵器,而是曾用于攻击珍珠港的特殊潜艇。这种特攻兵器,本来由两人乘坐,称为“甲标靶”,只能用电池作动力进行24小时的作战活动,现已改装为5人乘坐的大型潜艇,可以单独行动一个星期。也就是在水面航行时使用柴油机,增加了油箱和进气装置,由于体积的增大和长期的单独行动,所需乘员增加为5人。该潜艇能边以柴油机在水上航行,边转动发电机充电,以电池作动力进行潜航作战。

   “蛟龙”号艇长训练的结束日,正好是“日本的命运日”。对于我的人生道路来说,这是个值得记念的日子。当时我感觉到闪光后,立即跑到窗前,但什么也没有看到。正在人群吵吵嚷嚷的时候,我被一阵可怕的狂风吹倒。听到扩音器里发出“全体人员隐蔽”、“卧倒”的声音。之后,我们互相喊叫着趴在床铺下和躲到隐蔽处,但什么也没有发现。于是,我们不慌不忙地再次跑到窗前向窗外张望。这时,就看到了奇妙的蘑菇云升上了东方的天空;不久,从中间又高高地涌出一个蘑菇云来,我们默视着“两重蘑菇云”的奇特形状。

   那天,终于未能回到家里。第二天,在火车不通的地方只好徒步行走。我在广岛市内走了一个多小时。广岛市被烧成了一片废墟,几乎无法进行整理。目睹这一悲惨凄凉的状况,内心感到日本受到了巨大的挫折,我怀着这样的心情回到了基地。当时所看到的荒凉景象,是永远也忘不掉的。

   广岛遭到原子弹的破坏,这对日本政府和军队领导人的影响有多大,就连我们这些最基层的军官从基地里收到的电文的混乱状况中也能想象到。一说象是原子弹,就立即收到了否定的电文,但紧接着又发来了指令,要采取对付原子弹的措施。例如部队要准备白布啦,如果“B-29”飞机来袭就躲到隐蔽处啦,等等。总之,当时的实际情况是这些支离破碎的电报,使基层部队混乱不堪,并且越来越怀疑,情绪更加不安。

   当日本人(包括政治家、军人和一般国民)在心理上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和挫折的时候,苏军趁虚而入。象怒涛似地进入了中国东北地区。

   外交上的突然袭击

   据说同日本突然袭击珍珠港一样,苏军没有预先通告就进入中国东北,欺骗了日本。但是,这种说法好象也不准确。准确的情况是,8月8日下午5点(莫斯科时间),莫洛托夫外长通知日本驻苏大使说,日苏两国进入了战争状态。所以,日本在东京时间8日下午11时接到了通知。这样说来,日本是在苏军进入中国东北的70分钟前接到正式通告的。

   但是,从当时外交关系的通信情况来看,在这70分钟的时间里,日本大使能否向东京打通电报还是个问题。此外,也查不到苏联驻日大使在东京向日本外务省通告开战的记录。这样,70分钟前苏联在莫斯科的宣战通告,在外交上是否有合法性,很值得怀疑。也就是说,苏联的对日行动从一开始就没有遵守国际法。可以说,苏联采取了“外交上的突然袭击”或者是“欺骗外交”。

   为了使突然袭击取得成功,从突然袭击的一方来说,最重要的是不让对方觉察突然袭击的时间和地点。苏联首先在突然袭击的时间上没有让日本觉察到,在外交上取得了成功。70分钟前的宣战通告也就是在这个意图下采取的措施。如果从一开始就考虑到预先通告的合法性后再采取行动,日本的准备时间会充裕一些,而且东京也能同时采取对付措施。

   从其它方面也可以证实苏联的这种外交上的欺骗活动。这就是1945年4月5日宣布的所谓日苏互不侵犯条约的不延长通告。这个条约是日苏两国于1941年4月签定的,有效期限为5年,如果到有效期限的前一年不发出废除的预先通告,就自动延长。当然,1945年4月5日苏联发表了不延长的通告,使日本方面有了精神准备,认识到1946年4月到期限后,这个条约对日苏两国将失去约束。但是,苏军进入中国东北时,这个条约分明还是有效的。

   人们也可能认为,苏联既然真打算进行突然袭击,就必然要在1945年4月通告废除条约。在太平洋战区遭到步步紧逼,并且被逼近到本土决战的日本,已估计到结束了对德作战的苏军必将转向东方,对此是有思想准备的。苏联向日本通告废除条约,不就是告诉日本要做好对苏作战的准备吗?所以,苏联已经善意地劝告日本要看到自己将要失败,莫如及早停止作战!

   但是,如果再进一步地考虑一下,就可以看出苏联的狡猾程度了。也就是,苏联使日本人认为两国的条约将在1946年春天失效,而他们却制定了在这之前发动突然袭击的计划。根据G·H·莱森的《奇妙的中立》一书得知,苏军可能是在1944年决定于1945年春天或秋天发动对日本作战的。他指出,显然正如苏联所打算的那样,日本根据国际法认为同苏联的战争可能在1946年春天以后。即使非常悲观的日本人,也没有想到苏联会在1945年夏天以前对日本采取军事行动。

   给日本人造成这种错误认识以后,苏军就能于1945年8月轻而易举地进入没有准备(思想准备和战备)的中国东北地区。可以说,苏联于1945年4月发出日苏互不侵犯条约不延长的通告,是苏联为使这次外交上的突然袭击取得成功而采取的第一个招数。

   原来,苏联人有个特点,即看到对方“好对付”时再动手。如果不是“好对付”的对手或者有利的时间,苏联就不会在外交上采取措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苏联从一开始就把战局不利的日本看成“好对付”的对手而首先在外交上采取了欺骗措施,并且成功地使日本搞不清苏联对日攻击的时间。这种看法难道不对吗?

   军事上的突然袭击

   苏联决定将8月作为出兵中国东北的时间,从军事角度来看,也是很有意义的。人们常说,苏联采取军事行动的时候,通常要保持数量上的优势地位。在出兵中国东北之前,苏联在兵力方面对日本就保持了绝对的优势,其兵力为日本的1.2倍,坦克、装甲车和火炮约为4.8倍,飞机约为1.5倍。

   这样的现代化装备,还使苏军具备了仅次于“时间”和“地点”的第3个突然袭击的重要条件——“速度”。选择8月的理由之一是苏联有这样的意图,即在日本为加强在中国东北的力量而调动的兵力到达之前开始行动。也就是要在苏军明显占优势地位期间发起进攻。此外,之所以选择在8月,据说还有一个理由是斯大林同丘吉尔、罗斯福已约定在德国投降3个月后苏联对日采取行动。

   如上所述,日本估计苏联不会在8月采取军事行动。其理由是,在外交上苏联发布了不延长互不侵犯条约的通告,所以在第二年春天以前苏联要受国际法的约束。另外,从军事上来看,8月也不利于采取军事行动。因为适逢雨季,笨重的坦克和卡车在泥泞的地方无法实施战斗行动。所以,日军情报部据此为由,判断苏联要到第二年即1946年才能对日本采取军事行动。据说,后来随着苏军兵力的不断增加,认为其行动时间可能会提前,即便如此,仍认为不是在8月,而是9月。

   不知斯大林是否知道美国即将对日本投掷原子弹,但对斯大林来说,必须尽可能抢在美国之前对日本发动进攻。据估计,苏联8月开始行动的主要动机也在这里。在明知是雨季却仍然实施行动的苏联来说,反而幸运地得到了天气的帮助。从西面进入中国东北的苏军第6坦克集团军,与担心下雨相比,更害怕沙漠。事实证明,他们只是在进攻后的最初几天,才因下雨而停止过前进。

   苏军从西面、东面和北面三个方向开始进入中国东北,由从西面越过沙漠和大兴安岭的第6坦克集团军担任主攻。从地图上一看就明白,按军事常识来说,大部队特别是装甲部队不便在沙漠和山地作战。日军司令部也正是按照这一常识来考虑的。所以,以大规模的装甲部队在这样的地形条件下发起进攻,是出乎日本预料之外的(对于这个问题,在日本军事专家中有很多人认为,当时日军即使预料到苏军的进攻,但也没有办法阻挡)。在这样的地区,苏军仅作为先头部队就出动两个机械化军、一个坦克军、两个摩托化步兵师、两个自行炮旅和4个独立坦克营的大部队展开了进攻。

   日军司令部将作战的重点放在了海拉尔一带。他们认为苏军如果发动进攻,肯定会把进攻的矛头集中在军事上有重要价值的海拉尔。但是,从西面和东面进入的苏军,准备把进攻矛头指向长春和吉林即中国东北的中部,并且在那里汇合。不过,苏军也出动了第36集团军向日军重点防御的海拉尔实施进攻。这是苏军为使日军误认为进攻的主要方向在海拉尔而进行的佯动作战。该集团军和指挥官是一流的,但部队是二流的,而且本来就没有赋予夺取海拉尔的任务。从表面上看,这是一支有7个步兵师、一个坦克旅和一个工兵旅且装备了许多火炮和火箭的大部队,但其目的是要把日军的主力引向这里。这样,苏军就能在主要进攻方向上将计就计,乘日军之虚取得突然袭击的成功。

   苏军为了使突然袭击获得成功,除了“时间”、“地点”和“速度”之外,还考虑到了“集中兵力”这一重要因素。当决定对日作战之后,苏军在该方向上投入的强大兵力大大超过了日军(这是苏联决定对日作战的重要背景)。苏军不断增加力量,开始作战时已占绝对优势。其中兵力为日军的1.8倍,坦克和装甲车为4.8倍,火炮为5.2倍,飞机是1.9倍。从数量上看,苏军向该方向集中的兵力为1,577,725人,坦克、装甲车5,556辆,火炮26,137门,作战飞机3,446架。与其相对抗的日军则拥有兵力881,000人、坦克与装甲车1,115辆、火炮5,000门、飞机1,800架。

   德军战败后,苏军迅速将这些增援部队从欧洲调往中国东北地区周围。为了不让日本发现这一行动,苏联采取了非常谨慎的措施。当然,苏联必须使用西伯利亚铁路,这条铁路距边境线非常近,很容易被日本方面发觉。苏军必须想方设法使日军认为,该增援部队不是为了攻击日军而调过来的。因而采取了必要的措施,让新调来的部队一到达目的地就立即构筑防御阵地,以造成不是为了进攻而是为了加强防御的假象。增援部队的驻地远离居民点,禁止他们同当地居民接触。同时也禁止居民活动,部队的换防均在夜间进行,以免被人发现。

   为了使日军以为苏军没有进攻的意图,苏军还禁止进行各种强行侦察和航空侦察,只采取派遣侦察军官的手段收集必要的情报,而且经常使侦察人员着便衣潜入内地活动。此外,按惯例,在发起进攻之前要进行炮火准备,但这次却一反常规。因此,据说在苏军攻进来的时候,日军还在睡大觉。

   由于这种极严密的措施,苏军在作战开始的第一阶段就为提高其突然袭击的效果而在武器装备的数量上作好了充分准备。在1944年12月到1945年7月期间,苏军向其远东地区运送了火炮炮弹320万发,轻武器弹药4亿1千万发。在中国东北的作战实际上只进行了9天,所以这些弹药几乎没有使用。但由于苏军进行了如此充分的准备,即使战争延长时间,也有能力进行下去。正因为这样,苏军在战争初期就迅速控制了空中优势,从而保障了地面军队的进攻按计划(作战效果超过了预期的计划)进行,并且能看准情况以足够的兵力实施大胆的行动。当然,苏军也有弱点,进攻也并非一帆风顺。但完全可以说,其超过这些不利方面的主要因素使其对日军的进攻获得了成功。

   上述有关苏军出兵中国东北袭击日军的记述,主要是依据英国陆军军官学校苏联问题研究中心主任维格尔教授的观点整理的。该教授的观点可能受到苏联资料的影响。与其相比,日本在这面的研究有以下几个明显的不同点:

   (一)日军认为,苏军可能会越过大兴安岭从西面入侵,这是最严重的问题。

   (二)作战的重点没有放在海拉尔,这里只配置了少量部队。所谓把作战重点放在海拉尔的说法,事实上是错误的。

   (三)苏军没有进行夺取空中优势的战斗。

   (四)苏联人对日本驻中国东北的兵力估计过大。据说,苏联为了炫耀自己军队的功绩,故意夸大数字。

   (五)日军只进行了局部的阻挡,几乎没有进行象样的抵抗,所以苏军坦克得以高速突击是理所当然的。

   (六)所以,对“时间”上的突然袭击暂且不论,维格尔教授指出的“地点”上的突然袭击也是很可笑的。其“速度”也没有什么值得惊奇的。

   突然袭击成功的主要原因

   日本方面的看法姑且不说,英国陆军军官学校苏联问题研究中心主任维格尔教授在其新著的《苏联的突然袭击理论》一书中,对苏军出兵中国东北突然袭击日军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归纳如下:

   (一)驻中国东北的日军,对于苏联来说是“容易对付”的对手。

   (二)从作战一开始,苏联就掌握了该地区的制空权。

   (三)苏联在战略、战役和战术上都能采取突然袭击行动。

   (四)苏联在兵力和武器装备上都处于绝对优势的地位,并且能在适当的时机将其优势的军事力量投入进攻的主要方向,换句话说,就是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突然袭击的效果。

   (五)与前项相同,苏军可以灵活地利用突然袭击的效果,高速前进。

   (六)苏军通过突然袭击并充分利用其效果,不给日军以喘息之机。

   (七)苏联陆海空三军之间进行了密切的协同。

   (八)苏联不仅准备了突然袭击所必需的弹药和物资,而且还准备了足以在整个中国东北地区作战的弹药和物资。

   另一方面,维格尔教授在其著作中也指出了苏联的不足方面:

   (一)苏军缺乏搅乱日军后方的空降能力。当时,苏联没有适合担负这种任务的运输机和直升机,所以未能配合地面军队的进攻,在敌人后方实施空降作战。否则,苏军就能取得更有效的结果。

   (二)苏军缺乏能在整个中国东北地区同时进行轰炸的能力。尽管以轰炸机进行了一些空袭活动,但在数量上,远不能适于担任这种轰炸任务。

   (三)苏联没有有组织地进行扰乱社会、罢工、散布谣言和失败情绪的所谓第5纵队活动。尽管只是在有限的地区内进行过这种活动,但终究没有在莫斯科的指示下有组织地实施。例如,如果能同中国共产党的游击战密切配合,出兵中国东北的突然袭击,就可能取得更大的战果。

   维格尔教授指出的这几点,正好就是北约国家战略问题研究专家们现在感到伤脑筋的问题。也就是,由此联想到苏联如果对同其接壤的西欧采取突然袭击行动,就必定会吸取出兵中国东北对日作战时的经验教训,成功地席卷北约各国。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1945年8月苏联做不到的事情,现在能够做到了。这一点,可以从战后苏联袭击捷克和阿富汗的事件中清楚地看出。进入中国东北的苏军第6坦克集团军11天前进了900公里,达到了一天82公里的速度。从东面进入中国东北的苏军步兵师进行了5天的作战,进攻速度平均每天16-23公里。在坦克、飞机、导弹和核武器等迅速发展的现代条件下,苏车在突然袭击条件下作战的进攻速度有多大,恐怕是难以想象的。四面环海的日本列岛情况又会怎么样呢?所谓“时间”、“地点”、“速度”等苏军出兵中国东北袭击日军的教训,难道我们在这个时候还不应该进行反复的研究吗?

苏军出兵中国东北 1945年8月9日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