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和战争中的革命(公元1795-1815年)·第十八 – 吴起兵法网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拿破仑和战争中的革命(公元1795-1815年)·第十八

拿破仑和战争中的革命(公元1795-1815年)·第十八

作者:T·N·杜普伊 ·美国

出自————《武器和战争的演变》《黑火药时代·第二

出自————《现代军事理论

   拿破仑在军事史上的重要地位

   自成吉思汗以来,年青的拿破仑·波拿巴在意大利和埃及进行的早期战役中,最先表现出了跟成吉思汗一脉相承但又是崭新的军事思想。在他的驾驭下,这种军事思想直接支配了19世纪头15年中所发生的战争。而它的巨大影响则延续得更加久远。尽管拿破仑的敌人力求一丝不苟地仿效他的军事体制,尽管他们以数量上的优势最终击败了拿破仑,但是,他们从来也没有完全弄懂拿破仑从事巨大军事变革的思想基础。

   法国大革命中的军队

   人们显然都已经注意到,拿破仑所使用的军事工具是他的军事体制的基础,而这种军事工具很多又是他从前人那里继承来的。他的军队,军队的纪律制度,特别是军队中的炮兵体制,都是在18世纪下半叶发展起来的。尽管在大革命初期军官团和军队组织出现过激烈的动乱,但在大革命的天才军事组织者拉扎尔·N·卡诺的领导下,法国军队的发展始终没有间断。在19世纪的头10年中,拿破仑果断地改造并大大地改进了法国军队,但是这些都只是些改良而已,称不上革命性的变革。能够称得上革命性变革的是他运用军事工具的方法,也就是他的作战方法,或叫做“大战术”,以及他的军队的战略运用。

   18世纪初,轻步兵重新被用于欧洲战争,唯独法国未受影响。法国的军事思想受的是萨瓦利埃·福拉德和莫里斯·戴萨克斯元帅的熏陶,他们基本上都不相信火器的威力和线式编队的优点,因此极力提倡以亚历山大大帝的方阵和古罗马军团队形为基础的战术体制。结果,当时的战术发展到了由“纵阵”发起突击这样的形式。丰特努瓦内一仗(1745年),塞克西元帅战胜英国军队便是这种战术的典型例证。但是到17世纪下半叶,在支援火力应该提前多久,在何种程度上来支援纵阵进攻,进攻的火力是采用横队、横队与散兵袭击相结合还是密集的散兵袭击等问题上,法国军事家们发生了争论和分歧。因此这一时期法军的战术处于摇摆不定的状况。

   法国大革命的初期,普遍运用的作战队形是“纵阵”,它实际上是线式体制的一种变形。所谓纵阵,也就是将许多线式分队(通常为营)进行纵深排列,这样就加强了进攻的力度,并产生一种心理上的威慑作用。必要时各分队仍然可以用线形编队进行作战,实际上他们也确实是这样做的。

   由于法国的纵阵使用起来十分灵活,而且变化多端,因此具有极大的战术价值。跟形式刻板的横队相比,纵阵的指挥官可用更快的速度更好的指挥方法在战场上调动数量相当可观的兵力。特别是在多山的地形上,纵阵的作战效果比横队更好。它可以很容易地变换成种类不同的队形,特别是把行军纵阵变成进攻纵阵所化费的时间要比线式编队的变换少得多。要派遣散兵袭扰敌人时,不需对纵阵队形作很大的调整,而且可以迅速组成纵深为二列或三列的横队和方队,对敌实施火力袭击。此外也不必象过去那样需要保持横队中各部分侧翼之间的紧密连接。战斗进行时,战术格局是开放型的,因此变得更有生气了。

   进攻时的纵阵有二项主要功能。第一,它能使排成密集队形的士兵迅速扑向敌人。这种作战行动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主要依靠炮兵首先向敌人发起炮击,并由散兵预先对敌人进行袭扰,从而为纵阵进攻作好充分的准备。敌人的伤亡主要是炮兵和散兵的火力造成的,并非纵阵本身的功劳。这是因为纵阵在向前运动时,它自身的火力比较小,靠刺刀打败强敌的情况是十分罕见的。

   进攻纵阵更为经常的是作为后续支援部队来使用。通常纵阵先派遣散兵部队把战斗打响,然后作为散兵兵力的替换基地和直接的战术后备队。如果散兵袭击遇到敌人的顽固抵抗,那末纵阵便展开成横队用齐射的方式继续进行战斗。一旦敌阵开始动摇,横队就向前推进,或者再次减少排头的宽度,变换成纵队前进。

   另外,人们还应注意,拿破仑对世界历史产生影响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他能够利用(并告诉别人如何利用)新的巨大的经济和社会力量。法国大革命正是在比较早的时期显示出了这些社会和经济力量的。由卡诺和其他大革命的早期领袖首先应用于作战的“由群众组成的军队”,是拿破仑发动的旋风般强大的战役和那些最终把他自己推翻的战役中的基本军事力量。当然,他之所以能够建立这种由广大群众组成的军队,是由于工业革命将人力从农村解放了出来,他们可以被动员来为实现某个吸引人的社会目标而战斗。大革命的口号:“自由、平等、博爱”,对拿破仑的成功起了极大的作用。他本应更好地利用这个宗旨,可是他没有做到这一点。这个宗旨跟他想要取得军事和政治上的成功而必须实施的独裁和专制之间本来就矛盾重重,更何况他一向树敌太多。

   进攻型纵阵作为法国大革命战争中的标准战斗队形并没有导致步兵战术的革命。纵阵作用的发挥靠的是战场上其他军事技术的革新。后来,指挥官根据作战环境把队形紧密的纵阵与队形松散的散兵部队结合起来,从而构成了大革命和拿破仑步兵的新战术。由于散兵袭扰吸引住了敌人的火力,因此进攻纵阵向前推进时就不会过分地暴露在敌人的火力之下。

   在第一次同盟战争(1792-1795年)中,法国步兵广泛采用了散兵部队作战的方式。到了1793年,所有的营级部队都作为轻步兵进行作战。一旦交战开始,立即分成许多小股散兵部队。这种作战方式有时也叫做“群落战术”。1795年又出现了重新使用指挥得当的进攻纵阵以取代“群落战术”的趋势。纵阵在发起进攻前由散兵先进行侦察活动并用分散火力袭击敌人。

   法国散兵作战体制的特点在于这种散兵不是专门的轻装部队,而是正规部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采用这种作战体制的好处是步兵会变得更加机动灵活,从而预示着专门的轻装部队很快会被一种全能步兵来代替。

   英国的轻步兵在对付法国的这种作战体制时效果最好。尽管它们的战术特点不同,但英国的轻步兵也逐渐开始变成全能作战部队。在英国作战体制中,他们尽量将机动灵活的散兵部队跟坚强而稳固的横排主力部队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他们容易掌握和瞄准的滑膛枪火力。在约翰·摩尔爵士和阿瑟·韦尔斯利爵士(后来成为惠灵顿公爵)的领导下,英军常常趋向于采取防守战术,以最大限度地发扬火力。他们通常将部队编成纵深只有两列的横队,隐蔽在山脊的后面,利用这种地形条件作为部队的掩护。当发起进攻的法军纵阵靠近时,英军横队便从隐蔽的山脊后面发射出具有毁灭性力量的火力。

   快到18世纪末的时候,来复枪逐渐被应用于军事,从而大大改变了轻步兵的特性和作用。来复枪本是一种比较重而且用起来不很灵便的手持式枪械。本来是作为一种运动枪械的。它的枪管内的膛线能给子弹一股旋转的力量,因此与滑膛枪相比,它的精确度较高,射程较远。来复枪从它的原产地西德莱茵兰(那里的猎人已经用了近二百年)越洋过海传到了北美。位于宾夕法尼亚的德籍工匠又把它们改制为殖民地的樵夫使用的重量较轻,枪管较长的来复枪。

   来复枪的发射速率比滑膛枪慢,这是因为每颗子弹(用浸过润滑油的布包裹着)都必须用木槌敲到枪管里去,装弹十分费时。来复枪上也不装刺刀,因为装上刺刀后就可能降低射击的精确性,有碍射手掌握更高的射击技术。来复枪是一种单兵武器,在沿北美东部边缘13个殖民地的技术熟练士兵中得到了应用。欧洲吸取了美国独立战争的经验,到18世纪末时,来复枪和来复枪手已经成了欧洲战争中的兵器和士兵的一部分。但是,来复枪的造价较高,加之发射速度又比较慢,因此,直到19世纪过了很长时间之后,在欧洲正规连级部队中还只是有选择地配备到少数部队和个人。

   19世纪初,英国轻步兵最先对来复枪作了改进,使之适合正规作战需要。在队形密集的滑膛枪士兵队伍中,插进了少量来复枪士兵。他们的枪采用了次口径子弹,子弹并不嵌进膛线,因此发射速度较快。如果需要单兵瞄准射击,士兵就使用正常大小的用润滑油布包着的子弹。很明显,这样的来复枪手必须是遇事冷静,训练有素而且有高度纪律性的士兵。由于他既能单兵作战,又能在密集的队列中进行射击,因此实质上相当于后来所谓的全能步兵中的士兵。

   法国和英国的新式轻步兵战术在当时是具有革命性的政治影响的。轻步兵常常分散单兵作战,不象在队形密集的纵阵或横队中要受长官的直接指挥和监督。不管是法国革命军还是英国的作战体制都废除了18世纪军队中粗暴横蛮的纪律制度。他们鼓励部队将正当而有力的纪律制裁跟严格的训练结合起来,并大力提倡发扬部队的荣誉、革命的热忱和民族主义的精神。

   炮兵在拿破仑作战中是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战斗中杀伤敌人的主要兵种,敌人约有一半以上的伤亡是炮兵造成的。法国炮兵军官琼·巴普蒂斯特·瓦奎特·格里比乌伏尔(1715-1789年)创建了一种杰出的野战炮兵体制,法国军队于1776年正式应用了这种体制,法国大革命军队正是继承了原君主国的这样一种炮兵体制。在腓特烈大帝的巨大影响下,格里比乌伏尔通过缩短炮管的长度,减轻炮管和炮架的重量,使法国炮具备了很强的机动性。此外,又给炮车架装上了铁制轴杆和结实的大直径车轮,因此可以在崎岖不平的地形上行进。由于造出了更加精密的正球体和直径精确的炮弹,因此保证了炮的射程和精确性,并减少了炮弹的装药量,结果又进一步减轻了炮管的重量。预制好的弹药筒代替了过去的弹药和弹筒分开的状况,提高了炮弹发射的速率。炮的牵引马分成了双行而不是过去的单行。这样6匹马足可牵引一门12磅炮弹的炮,而8、4磅炮弹的炮和新式6英寸榴弹炮等只需4匹马就够了。

   拿破仑的作战体制

   拿破仑把炮兵作为最主要的作战工具,并注意充分发挥它的机动性。他最喜欢用的作战技术之一是大规模的炮队作战。由于战争的大量需要,部队质量的降低,因此在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后期这种炮战得到了特别的重用。1809年的韦格拉姆战役便是运用这种作战技术的典型战例。当时法国集中了数量优势的炮兵,支援战场上的主攻部队,摧毁了敌人的一段防线,为步兵前进打开了缺口。

   这一时期的骑兵仍然是担负突击行动的兵种,使用的主要兵器是长矛和马刀。由于拿破仑充分发挥了骑兵的传统作用,因而他军队中的重骑兵和轻骑兵的区别跟亚历山大大帝和成吉思汗军队同样的明显。重骑兵骑着高头大马,身披部分遮体的胸甲;而轻骑兵则由比较灵活敏捷的士兵组成,骑的马也较小,他们既能骚扰敌人,也能进行突击。

   拿破仑的骑兵中也有骑兵炮队,他们常常以很大的规模和紧凑的密集队形突然向敌人的骑兵和步兵发起进攻,威力十分强大。他们常常在敌人的步兵被自己密集的炮火或步兵的进攻打散了的情况下猛扑上去。法国骑兵袭击溃退中的步兵效果特别大,但对于尚能集结成方队的精力饱满的步兵往往威胁性不大。法国骑兵正是利用这种有力的追击,以自己最小的伤亡赢得了胜利。此外,拿破仑还有效地利用骑兵进行侦察和掩护。

   在拿破仑战争初期,在精明强干的将领指挥下法国骑兵以锐不可当的冲锋压倒了欧洲其它国家最强大的骑兵。后来,由于岁月流逝,骑兵遭到不断的伤亡,拿破仑感到再也难以保持骑兵部队较高的作战水平了。与此同时,他的敌人则仿效法国骑兵的编队、战术和作战方法,努力加强其组织体制和训练,因而不断改进了他们的骑兵素质。在伊比利亚半岛的惠灵顿战役中,英国骑兵在阻挡法国步兵的进攻和向拿破仑的保皇部队发动总攻中起到了主要的作用。 [ 投笔从戎注:这句的译文有问题,可能是指惠灵顿在滑铁卢战役中使用过骑兵击退法军进攻并攻击拿破仑的老近卫军。 ]

   在拿破仑帝国的后期,法国骑兵的衰落标志着整个法国军队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走上了下坡路。国家军事机器的运转必须以社会和经济为基础。虽然结构严密的社会制度和强大的经济实力并不能自然而然地保证军事机构具备很高的效能,但是,离开了社会和经济实力,这台机器就不能运转下去,更不能运转自如。经过20年几乎从不间断的战争,法国的牲畜资源,特别是马匹资源已被消耗殆尽。

   十八世纪的法国出现了步兵师。它是一级大规模的常备军战术和行政管理体制。1759年,达克·戴布罗格利在法国军队中又采用了一种师级规模的步兵和炮兵混合的常备军作战体制。

   1794年法国大革命的作战部长卡诺建立了由步兵、骑兵和炮兵三兵种组成的能够独立进行作战的师。到了1796年,在法国军队中这种作战体制已十分普遍。拿破仑·波拿巴充分利用了这种体制的全部威力,并将它作为机动部队应用于运动战。所属士兵必须进行机动快速行军训练和反复磨炼。他还改革了后勤供应体制,使之能对快速机动的大小部队提供支援勤务。炮兵经过改进后能够在战场上跟上步兵和整个部队的机动速度,这就进一步提高了部队的机动性。

   当法国将野战部队的规模扩大到超过10万人的时候,便感到有必要将师合并成军,以简化部队的作战指挥。法国最早于1800年建立了军一级编制。当时莫罗将莱茵大军的11个师组建成4个军,从而使他的指挥控制范围更加集中了。1804年,当拿破仑为入侵英国而筹建一支拥有20万兵力的大军时,他将这种常备兵体制运用于法国军队,并象以前的师那样来使用它。不过师一级部队仍然是他的主要战术单位,通常由步兵和炮兵组成,并委之以特定的作战任务。军一级部队也配属有骑兵,通常师里面也有,负责整个军的侦察任务。此外,拿破仑还单独组建过骑兵军。

   拿破仑的步兵师由2个或3个步兵旅和1个炮兵旅组成。每个步兵旅包含2个步兵团,每个炮兵旅包括2个炮兵中队,每个炮兵中队配备有4门野炮和2门榴弹炮。他用改变组成每个师的旅和炮队数量的办法故意变化师的规模,以迷惑敌人的情报机构。

   在实际战斗中拿破仑总是通过巧妙的部队调遣以夺取战略上的优势。如若可能,就占领或威胁敌人的交通线,或者把部队插到分散的敌人的后面,设法寻找机会打一场大仗。给敌人以歼灭性的打击。战术上他极力采用集中兵力和部队高度机动相结合的方法,尽快地先发制人,迫使敌人就范于他的作战方案。他并不拘泥于死板的战术模式,而是采取灵活机动的部队调度来攻击敌人的侧翼。他常常把敌人的侧翼作为主要的打击目标,同时又向敌人的正面发起进攻;有时他用主力插向敌人正面阵线的中央实施正面突破,与此同时又向某个侧翼实施机动包围。负责进攻重要目标的师常常得到炮兵预备队的密集炮火支援。侧翼向敌人暴露着的师则受到军的骑兵部队甚至野战部队的骑兵后备队的掩护。在上述进攻取得胜利后,拿破仑便用骑兵向敌人发起猛烈的跟踪追击,接着整个野战部队紧跟上去。只有当歼灭了敌人的主力部队之后,他才去占领敌国的主要战略和政治中心。

   敌人的联合军事力量几乎总是超过拿破仑的军队。为了欺骗和迷惑敌人,同时也为了他的部队能够实施迅速的机动和有效的进攻,只要情况允许,拿破仑总是先让他的部队分散在阵地上,需要时再迅速集结起来,这样,他就可以在一些关键性的位置上形成优势的兵力。(他有一句名言:“我们食则分散,战则集中。”)他喜欢的另一种打法是把兵力集结起来,部署在敌军的两个部队的中间,以便对敌实施各个击破。他打的头一个和最后一个战役,即蒙特诺特和滑铁卢战役是两个属于这种打法的杰出战例。第二次战役的失败原因是他和他的下级都没有认真贯彻他的卓越战略思想。

   拿破仑的作战原则

   拿破仑军事体制的精髓可以用他的作战原则来加以最好的说明。后来研究战争的学者也正是通过他所指挥的战役才认识到他的这些原则的,并在过了大约一个世纪之后,才将它们作了汇集和整理。

   作战目标

   拿破仑总是把敌人的主力作为主要目标,设法以最快的速度将敌人的主力置于不利的条件之下,并用一次主攻战予以歼灭。他认为地理位置方面的目标,如居高临下的地形、重要的交通枢纽、补给仓库等始终是第二位的,对于摧毁敌军战斗力这一基本目标来说只起间接的作用。

   作战方案力求简单

   有许多原因促使拿破仑更喜欢制订简单的战略战术方案。他认为重要的是他的所有下级的精力都应该协调一致地用来取得最大的作战效果。由于他感到军队内部容易发生“战争摩擦”(这是后来由克劳塞威茨定名的一种现象。他也许可称得上是研究拿破仑战争的最伟大最有见地的权威),因此他认为作战方案太过复杂会引起错误的理解和不正确的解释,而且这样的作战方案往往需要依赖周密的时间安排方能实施。但在作战行动中,特别是有人反对那些作战行动时,这一点很难做到。

   统一作战指挥

   或称协调配合,或象拿破仑那样称为统一控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实施统一的作战指挥是作战方案简单的结果。无论在哪种情况下,拿破仑简单的联合作战行动,都要求并且往往也取得了他的军队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一致。以达到其中间的和最终的作战目标。

   一贯采取攻势

   作战时拿破仑总是无例外地力图抓住作战的主动权,即使是敌人占有数量上的优势,迫使他处于守势的时候,他也要设法牵着敌人的鼻子走,而不是让敌人牵着自己的鼻子走。他绝不鲁莽行事,而总是沉着冷静地审时度势,(虽然他的敌人常常处于数量上的优势)他始终强调集中优势兵力打击敌人。他认为在战斗进行的高潮时向敌人发动强大攻势,可以抢先将敌置于相对劣势。

   积极实施部队机动

   这是拿破仑破坏敌人数量上的优势,置敌于劣势地位所采取的两种手段中的一种。战略上和战术上的部队机动是拿破仑作战的特点。1796年他在蒙特诺特和德戈的首次大捷中,象他在1805年奥斯特利茨大捷一样,都是靠积极实施部队的机动而获胜的。通过灵活的部队调动,即使他的军队数量比敌人少得多,他也能在局部的关键性战场上集结起优势的兵力。他在马仑戈、乌尔姆和耶拿战役中对部队所作的战略调动,使他的军队横跨在敌人的交通线上。这样,在战斗还没有进入高潮之前,实际上就已经取得了整个战役的胜利。

   集中兵力进行作战

   或称集中优势兵力。拿破仑喜欢引用伏尔泰 [ 译者注:1694-1778,法国作家。 ] 的一句格言:“上帝是站在兵力优势的军队一边的”。他懂得,交战双方在其它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战场上的兵力的优势便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他总是力图在关键位置部署数量优势的兵力,以取得较大的战斗力。但是,他也懂得,高强的军事技术可以起到兵力倍增的作用。(他曾说过“精神与物质的力量是三与一之比”。可惜他被人们稍稍地误解了。)为了获得优势的战斗力以战胜数量上优势的敌人,他采取的两项主要手段是积极实施部队的机动和出其不意的突然袭击。

   节省兵力

   这一原则恰是集中兵力的另一面。为了实现关键阵地上的兵力集中(特别是当他的部队在数量上少于敌人时),拿破仑便在不太重要的阵地上大幅度削减兵力。他认为(正如后来克劳塞维茨在著文时写到他的一些战役情况时那样)“防御是一种更强有力的作战方式。”为此,他使少量部队处于防御态势,以阻挡或拖住大量的敌人,而集中最大数量的兵力来对付最关键或最脆弱的那部分敌人。因此,节省兵力往往是实现兵力集中必不可少的条件。

   突然袭击

   拿破仑认为,战争中所有的精神力量中最有效和最强大的力量倍增因素是出其不意的奇袭。他采取各种各样的办法来实现进攻的突然性:“例如,将部队讯速移动到敌人意想不到的阵地;在敌人认为是拿破仑力量薄弱的地方发动进攻;穿过敌人认为无法逾越的地形;在敌人认为拿破仑及其部队正在休息的时候发动攻击;在敌人认为拿破仑不能亲临的战场上意外地露面等等。(拿破仑的两个最强的敌手惠灵顿、布吕歇尔都曾这样说过:“拿破仑亲临战场相当于4万士兵的威势”。当我们想起这句话时,就清楚的感到拿破仑突然出现在战场时的重大意义。)

   注意部队的安全警戒

   拿破仑懂得突然袭击这种作战方法好比一把双刃利剑。虽然他知道他的敌人的脑袋都不如他聪明灵活,他也知道他必须设法猜透敌人可能对他采取的每一项行动,为此,他经常派遣间谍或用骑兵进行侦察,或者随时保留一支后备队来应付意外情况,并且小心翼翼地部署他自己的部队,尽量减少敌人对他发动突然袭击的可能性。一旦敌人发动突袭,他也能沉着有效地进行反击。即使是在滑铁卢战役中,他也采取了极其严密的安全防卫措施。但是他的下级(特别是格鲁切)没有能够履行交给他的安全警戒使命。

   拿破仑不仅是位战略战术天才,而且是位擅长于物资的计划和适时供应的天才。他全面改革了18世纪战争中依赖仓库的后勤供应体制。他的师级部队常常驻扎在城镇和乡村,那里的老百姓必须为军队提供食品。每个士兵自身携带4天的食物定量,部队后面的补给车队也负责运载4天的食物。这8天的食物定量只能在紧急情况下才能动用;在可能情况下,每天的食物均通过向当地老百姓征用或索要的办法获取。军需物资贮存在军队的主要基地和中转仓库,中转仓库是跟着部队向前移动的。

   这种后勤补给体制一直是令人十分满意的。但到了1812年俄罗斯战役时,由于俄国的道路很差,农村又很贫困,俄罗斯游击队积极抵抗,加之俄国皇帝亚历山大和库图佐夫将军运用了“焦土”政策,因此这种体制完全失败了。

   拿破仑从来没有著文系统地总结过他的军事思想。但是从他的一些随笔以及战绩纪录里,人们可以窥视到他的一整套作战方法以及从中所体现出来的军事思想。军事上他总是极力避免因循守旧,墨守陈规。在制订每个战役和每次战斗的作战方案时都试图让敌人无法预料他究竟如何行事。只要可能,拿破仑总是力争在第一仗打响之前,先在战略上取胜于这场战役。只要一有机会他便采取高速机动和巧妙欺骗相结合的手段,让部队绕过敌人的侧翼,直插敌人的交通线,迫使敌人在不利条件下应战。

   当欧洲别国的军事将领刚刚吃了拿破仑败仗的时候,他们就试图模仿拿破仑。他们逐步把师和军的作战体制应用于自己的军队,用纵深较厚的作战编队代替线式战术,在战场上普遍地特别是关键战区采用集中兵力的作战方法,并且也开始组织和运用他们的预备队。尽管拿破仑的敌人从他那里学到了不少经验,大大改善了自己的军事机器和效能,然而,他们永远也无法跟拿破仑这样的伟大军事家相匹敌。他们从来也没有真正了解这位军事天才的奥秘。最后他们采取兵力上的强大优势和在法国打消耗战的办法战胜了拿破仑。而这两种办法的得逞都应归咎于拿破仑外交上的失策。正如前面我们已经指出的那样,即使是那些打败了拿破仑的将领们,也不得不承认拿破仑是位超群出众的军事天才。

   惠灵顿的军队及其战术

   在19世纪的相当一段时期里,军事家还一直在运用着线式战术,因为许多人认为惠灵顿在佩尼苏拉和滑铁卢战役中的胜利表明横队作战有它极大的优越性。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由于军事技术的改进,军队的火力,机动性和通讯联络技术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这一结论的正确性普遍产生了怀疑。鉴于惠灵顿采取的战术能够如此地连连战胜敌人的战术,而敌人的战术又将他的取而代之,因此,他的战术确实值得很好地加以研究。

   英国直到1807年才采用师的作战编制,而1809年伊比利亚半岛战役时惠灵顿的军队仍然是由独立旅组成的。尽管法军作战体制早已在实战中取得了成功,但英国军队仍然保留着纵深为两列横队的形式,因为横队比纵队更能发挥士兵兵器的火力。无疑这是惠灵顿取得胜利的一部分原因。但另一方面他的胜利也是他采取了自己的战术的结果。(应该记住,惠灵顿和拿破仑只进行过一次大交战,这就是滑铁卢战役。他的胜利与其说是靠他的高超指挥技巧,不如说是普鲁士军队增援的结果。)

   在伊比利亚半岛战役中,惠灵顿决定采用三种作战办法来战胜法军的战术,一是在战斗打响前不暴露自己的横队位置;二是要防止法国军队用散兵部队袭扰自己的横队;三是保护好自己部队的侧翼。第一种办法往往是在可能时将自己步兵部署在山后反斜面,第二种办法是建立轻装部队,而第三种办法则是运用天然障碍和巧妙地使用骑兵。

   英国军队是一支由志愿兵组成的部队,当然要比法国军队小。但是它的技术的训练搞得比较好。它的步兵在滑膛枪的性能和使用技术方面都胜过欧洲的其他国家,加之又采用了两列横队的编队体制,因此它的优势就更为明显。在拿破仑战争时期,英国军队是欧洲唯一能够用轻武器不断给敌人造成一半以上伤亡人数的一支部队。

   在伊比利亚半岛战役中(1809-1814年),惠灵顿的部队起初编为8个旅,每个旅由2至3个营组成。后来英军兵力有所增加,因此编成7个师,1个轻装师和1个独立骑兵师。虽然组成每个师的成分不同,但通常都有6000人的兵力。其中包括2个由英国士兵组成的旅,1个葡萄牙士兵组成的旅。每个旅通常包括3个营。每个骑兵师由3个骑兵旅组成,每个旅包含2个骑兵团。轻装师一般部署在离阵地正面很远的地方,负责掩护整个部队作战。

   惠灵顿作战编队更有意义和更重要的一个特点是他在部队周围建立了一个强大的散兵警戒网以对付法军散兵的袭击。按标准英军每个旅配备有三个轻装来复枪连,而他又为每个旅增设了一个连,此外,轻装师的每个旅也配备有好几个来复枪连。

   因此,英国的轻步兵配备有两种不同类型的兵器,一种是来复枪,另一种是滑膛枪。轻步兵所使用的滑膛枪是一种特殊型号的滑膛枪,它比著名的“塔瓦式滑膛枪”或“明火枪”等基本步兵兵器更轻、更短、更便于瞄准,命中率更高。正规营用的是明火枪。英国人认为(也许是错误地认为)它比欧洲大陆国家所用的枪威力更大更可靠。它的重量约为九磅,有效射程300码(但真正能够精确命中人的距离仅约100码),是一种比较重的燧发枪,具有同类枪的一些优缺点,它使用圆形铅弹和比较重的纸质弹药筒。

   在伊比利亚半岛战役中,惠灵顿军队的骑兵所起作用较小。一部分原因是很难将马从英国运往欧洲大陆。不过惠灵顿极其重视对付法国的骑兵。英国步兵坚固的横队和精确的射击一般都能击退法国骑兵的冲锋。有一次英国步兵横队硬是顶着法国骑兵向前推进,结果把他们赶出了战场。当英军组成步兵方队时就更难被敌人攻破了。曾有过这样的记载,英国的一个轻装师编成了5个方队,在法军4个骑兵旅的进攻下撤退了2英里,仅仅只有35人伤亡。

   惠灵顿在伊比利亚半岛战役中很少使用骑兵,这并不是说在条件允许有效地使用骑兵时他无力为之。在滑铁卢战役的一次战斗高潮中,一个英国龙骑兵旅(有1000名骑兵)越过英国步兵,出其不意地袭击了进攻中的法国步兵。当时法国步兵已经来不及组织方队,虽然法国骑兵立即挡住了英国骑兵的冲锋,但法军强大的进攻势头被压了下去,一些英国人(他们忘记了普鲁士人在这次战役中的决定性作用)甚至声称,英军骑兵的冲锋是法军失败的主要原因。

   对于炮兵,惠灵顿是根据情况有选择地加以使用的。那就是在关键性的时机,在慎重选择的地点,以少量单炮组的形式来加以使用的。他把炮组全部部署在阵地的前沿,用来对步兵实施火力支援。这在攻防战术中所起的作用虽然比较小,但却十分重要。

   在对付法国大革命军队的初期,英军作战不力。后来在惠灵顿将军的统帅下开始转败为胜。到了拿破仑战争的末期,英军的声威大振。伊比利亚半岛和滑铁卢两次战役均在惠灵顿领导下获胜,惠灵顿将军因此而赢得了极高的军事荣誉。

   武器、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由于拿破仑·波拿巴的引导和促进,黑火药时代的各种兵器最终跟相应的军事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了。自从战场上出现黑火药兵器以来,第一次实现了武器、战术和军事理论三者实质上的统一。带刺刀的燧发机滑膛枪和滑膛炮都在技术上得到了完善,达到了它们最大的潜在威力。经过几个世纪的尝试,不断改进了战术手段,从而使这些兵器能够配合使用,并能跟骑兵作战结合起来使用,因此,熟练的军事指挥官只需化费最小的代价就能充分发挥武器装备的效能,取得决定性的战果。

   在蒙古和英国的战术体系中,军事指挥官曾对他们的作战工具和手段实施各有区别的控制,最后做到这一点是在13世纪。正当这两种战术体制在士兵和兵器的使用上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时,由于黑火药兵器的问世,它们过早地被淘汰了。而19世纪初的主要战术体系(即法国和英国的陆军战术体系和英国的海军战术体系)则在工业革命的冲击下短命早夭了。

   由于早期的军事发展,这半个世纪里出现的武器、战术和军事理论互相统一的局面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是这一局面的形成毕竟得到了拿破仑·波拿巴这样的军事天才的促进,因此它的意义就显得更加重要了。没有人象拿破仑那样给时代打上了如此深刻的个性烙印。在他的一生中以及他死后的一个多世纪里,他的军事理论和实践,甚至他的军事思想,都被许多人以其自身标准及有关的作战思想为尺度来加以衡量。而海军作战的权威们则试图重新拣起曾经在最后击败拿破仑时起过巨大作用的“纳尔逊当机立断的作战本领”来加以比较。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