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吴起兵法网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引言

引言

作者:马克·劳埃·英国

出自————《军事欺骗的艺术

出自————《现代军事理论

   军事欺骗艺术的历史同战争本身一样古老。长期以来,人们都把军事欺骗艺术视为战争的利器,军事历史上几乎每一位成功的军事家都运用过军事欺骗。古代打算使用军事欺骗的将领难免要受到指挥、控制和通信手段的严格限制。不过,像孙子这样生活在2400多年前的中国战略家,却能够运用欺骗艺术达成辉煌的战果。

   杰里科的军事欺骗

   《圣经·旧约》向世人展示了引人入胜的古代军事历史,书中的许多战例都运用了欺骗。公元前13世纪,约舒亚率领以色列人包围了杰里科,他祈求神的启示。神的指示实在稀奇(见约舒亚6:2-5);

  “主对约舒亚说‘瞧,我已将杰里科交到你的手上……。你的所有的战士们,必须把杰里科包围起来,并且每天绕城一次。你们就这样连续做7天。7名祭司须携带7只羊角号到方舟前面:到第7天你须围城7次,祭司须吹起号角……。最后会出现这种情况:祭司长时间吹响羊角号,你们听见号声,所有人都要大喊一声,城墙就会倒塌……。”

   约舒亚遵守了这不可思议的命令。第7天那些教士们吹响了号角,以色列人照着吩咐大喊起来,城墙真的开了一个大口子。谁也搞不清约舒亚的战术为什么会如此神奇。有人提出,围城的人用脚有节奏地跺地,向地面发出的冲击波传到了城墙,但冲击波即使再强烈也不大可能冲跨城墙。当时的实际情况可能是这样:以色列人准备发起攻击的一霎那发生了地震,但这种假设也绝难成立。

   比较有可能的是,以色列人的行为麻痹了杰里科的市民,使他们自鸣得意,沾沾自喜。攻城者每天都绕着城墙行军,这种做法起初令人警惕,但过了几天就成了一件单调乏味的闹哄哄的事儿,杰里科人也就习以为常、大意起来。的确,很有可能到了第7天以色列人的行为让杰里科人觉得司空见惯,于是此刻这个平常一成不变的仪式突然在时间和强度上发生了变化,而守城的官兵毫无觉察。他们很可能没有防备,这样一来城墙边守卫的人可能寥寥无几。于是,以色列人逮着机会按照事先下达的命令,向城墙发起了猛烈的冲击,他们蜂拥而上,当时几乎没有遭到什么抵抗。

   后来,随着战争场所变得比较固定,主动权牢牢地掌握在防御者手里。由于攻城者没有威力强大的武器,无法打破当时坚固阵地的堡垒,只能猛攻堡垒的薄弱部位,希望通过血腥的消耗战拖泥带水拖跨对手,而且常常为此付出沉重代价。

   而那些睿智的将帅却尽可能运用欺骗手段。特洛伊木马的故事家喻户晓,本书第三章将详细加以叙述。这样的事并非绝无仅有。透特(Thot)是图特摩斯三世的一员高级将领,他占领了贾法(Jaffa)的要塞,办法是诈降,当守城士兵打开城门后,他拔剑而起,猛烈攻打。公元前1228年,在卡叠什战役中,赫梯人 [ 译者注:赫梯为公元前17世纪左右在小亚西亚及叙利亚建立的强大古国,后为亚述人征服。 ] 派了两个“变节者”投奔拉美西斯二世 [ 译者注:RamsesⅡ,古埃及第十九王朝法老(约前1304-前1237)。扩建阿蒙神庙,首都底比期,以塔尼斯(Tanis,在尼罗河三角洲)为陪都。入侵努比亚;长期与赫梯争夺叙利亚地区统治权,约公元前1284年双方缔结和约。 ] 并向他提供假情报,说对手士气低落。拉美西斯果真上当,把部队向北开进,结果中了敌人的圈套,所幸逃脱。

   尽管将军们不能牢记过去的经验教训,但历史必然会重演。时光匆匆过了2000年,1879年,由于敌军首领盖特怀奥(Catewayo)故意安排了3名“俘虏”,使英军上当受骗,误以为自己很安全,于是放松了警惕。在接下来的伊桑德尔瓦纳战役中,英军受到了有史以来最大的羞辱。

   孙子与《孙子兵法》

   孙子是撰写鸿篇巨著兵法的第一人。如今,人们认为《孙子兵法》对于现代战争来说过于简单。但是,毛泽东在发动反对民族主义者 [ 扫校者注:原文如此,可能指国民党。 ] 的运动过程中,对《孙子兵法》进行了潜心研究,获益匪浅,而且《孙子兵法》对今天的人民解放军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对于孙子的早期生平人们知之甚少,只知道他可能是孔子的同时代人。他大约出生在公元前500年,后来随他父亲一同参军。孙子认为战争不仅仅是军队之间的较量,而且认为战争是一项综合性斗争,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力量和外交,它使胜者生存,而败者灭亡。

   孙子把战争看成是对欺骗的运用,通过意外因素的作用,如动用经过专门训练的部队使用特殊战术,使敌人陷入混乱境地。实施欺骗的部队必须伪装成常规部队,只有在发现敌人的弱点时才加以使用。

   突然性原则被田单运用得出神入化。田单是生活在公元前279年的一名地方军阀 [ 扫校者注:原文如此。 ] 。有一次他被围困在即墨城中,于是找来了1000头牛,在每头牛的身上披上一块彩色的布。然后他在牛角上绑上匕首,在牛尾上绑上浸了油的干芦苇。接着,他召集了5000名勇士,全部装扮成怪物的模样。夜幕降临的时候,他让人点着了牛尾上的芦苇。于是牛群发疯似地冲向敌营,后面跟着那5000名勇士。敌人被这突出其来的情况弄得晕头转向,乱作一团,最后全军覆没。

   公元前205年,韩信强渡黄河的一个渡口时,运用了孙子兵法中的战术原则。他在显眼的地方建了一个渡河点,大张旗鼓地做着渡河的准备,迫使敌人在那里建了一座桥头堡。敌人在附近投入重兵把守,于是他立刻悄悄地将主力带到另一个几乎空无一人的渡口。部队在毫无抵抗的情况下强渡成功,然后他又悄悄地将部队运动到敌人后方向敌人发起突击。1944年,同盟国采用了同样的欺骗手段。他们让德国人情报机构以为主攻法国的军队将从加来港而不是诺曼底发起进攻。

   孙子主张使用常设间谍机构,刺探敌国和邻国情报。他介绍了一种严格的间谍分类方法,将间谍分成因间、内间、反间和死间等。他把战争中间谍的重要性与军事欺骗相提并论,并且认为间谍和欺骗都是光荣的工作,间谍随时都可以接近军政首脑。

   他主张,对俘虏应当优待,“诱之以利,引而安室之”。他认识到如果间谍能够加以转化,就不会传播假信息。他们反而能够报告自己从前的主子的优势和弱点。而所谓“死间”就不那么幸运了。死间制造假情报,并受命把假情报传给敌方间谍,使敌军受骗,必要时会面临危险。他们被敌军抓住后会受到折磨,结果透露出来的是纯粹的假情报,从而使敌人做出错误的判断。当敌人知道自己上当后便会把死间处死,但这时候已太晚了。

   石家庄之战

   古代的欺骗策略常常对新时代的战争具有现实意义,孙子的思想常常被共产党军队付诸实践。1948年10月,国民党的第94军企图大规模突袭石家庄,而当时守卫该城的人民解放军只有两支守备队和几个训练团。守卫的军队知道不能靠硬拼取胜,决定通过军事欺骗进行反击。于是当地电台广播说,他们预料到突袭会出现,同时竭力夸大解放军守卫兵力。

   国民党兵担心遭到埋伏,根本没有想到会受骗,于是放慢了进军速度,从而使守军赢得了时间,使他们能够沿着第94军预定进军路线建造假防御工事。同时,当时该地区所有的解放军部队转去攻打正在调动去增援第94军的国民党第49师。

   指挥国民党第94军的胡义(音译)将军得知援军覆灭的消息,同时接到空中侦察报告说解放军新建了许多防御工事。这位将军生来胆小,于是根本顾不上去检查防御工事的真假和敌军的真实兵力,而是匆匆取消了进攻。而这次进攻本来是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大获全胜的。

   战术撤退

   很久以前,军队就开始运用佯装撤退以夺取最后胜利的欺骗战术了。有一种可能的情况是,1066年,诺曼人在黑斯廷斯之战中佯装撤退,诱使英国人离开位于高地上的安全阵地。有一种情况可以肯定,那就是1个多世纪以后,在第三次十字军东侵期间,穆斯林在英明的战略家萨拉丁的领导下,频频因地制宜地使用欺骗战术,引诱装备沉重的十字军士兵进入他们预定的歼敌区域。

   欧洲骑士身穿沉重的装甲,锐气来自重骑兵冲锋陷阵。而当时的穆斯林的战法却不同,他们装备比较轻便,骑的也是快马。他们的锐气主要来自骑马的射手。射手除了携带弓箭外,还带了一部圆形小盾牌,一柄大刀和一根长矛。他们的战术比较适用于松散的队形,始终呆在敌人攻击不到的地方,等待适当的时机。他们时不时地连续几天都佯装撤退,弄得十字军士兵精疲力竭,并且引他们进入不利的地形。

   1191年8月到9月期间,狮心王理查一世企图率领5万名十字军士兵沿着海岸线向阿什凯隆进军。这位英国国王的作战计划和后勤支援无懈可击,他的战术能力和战略水平无与伦比,然而萨拉丁一直不停地骚扰那支基督教大军,要么袭击其翼侧,激励骑兵拦截落伍的士兵,要么引诱一些士兵离开主力部队。

   1192年,萨拉丁率军向耶路撒冷撤退,行军过程中采取寸草不留、遍地焦野政策,毁掉沿途所有的农作物、牧场和水井,干得十分漂亮。理查一世最后不得不承认自己根本无力占领耶路撒冷,于是只好撤退到海边。这时萨拉丁继续采用欺骗战法,与敌进行小规模接触,后来理查一世被迫签订了和约,使耶路撒冷牢牢地掌握在穆斯林手中。

   马尔伯勒进军多瑙河

   马尔伯勒公爵约翰·丘吉尔是在一位军事欺骗艺术方面的造诣登峰造极的大师,他既精通战术欺骗,又擅长战略欺骗。他在1704年改变了欧洲历史的进程。1700年,西班牙国王查理二世逝世,没有留下子嗣。1700年11月,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次孙、安茹的腓力被封为腓力五世,并且登上西班牙王位。当时的英国和荷兰担心法国和西班牙联盟势力会过于强大,便替奥地利皇帝利奥波德一世出面进行干预,因为利奥波德一世已经宣布自己的次子查理大公继承王位。

   1703年,马尔伯勒公爵指挥着部署到欧洲大陆的英国军队,这时他处境艰难,因为法国和西班牙联盟又加进了巴伐利亚。同盟被分割开来,荷兰人和英国人位于北方,而奥地利人却孤零零地在东方,受到敌军的威胁。于是马尔伯勒决定通过莱茵河重新建立与奥地利人的联系,但要这样做不仅要安慰紧张不安的荷兰人,请求他们同意自己的军队撤离该国的低地,而且必须公然违背英国人的政策——英国主张直接攻打西班牙。

   为了使敌人采取固守陆地的战略,而且也是作为大规模欺骗行动的一部分,马尔伯勒派乔治·布鲁克爵士到达地中海。布鲁克成功地袭击了土伦,占领了直布罗陀,并且派遣一支小部队去支援在法国南部进行反政府作战的胡格诺派教徒 [ 译者注:指16-17世纪法国基督教新教徒,多数属加尔文宗。 ] 。不过,这些行动只不过是为了转移敌人的注意力。联盟军队的主力按照计划全力进军多瑙河谷。

   1704年5月,马尔伯勒留下6万人保卫荷兰,自己则率领大军向莱茵河谷进发,并且事先没有告诉荷兰人自己这样做的意图。他带了3.5万人,其中英国人不到三分之一,其余都是英国雇佣的德国人。马尔伯勒的大军迅速进发,这是为了让当地法军的统率维勒鲁来不及反应,并且来不及攻击自己十分危险地暴露着的翼侧。

   这样,马尔伯勒就把主动权牢牢地掌握在了自己手里,然后他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欺骗行动,干得十分出色,让原本乱作一团的法军更加混乱。他在科布伦茨建起一座巨大的补给仓库,敌军将领满以为他会率军沿摩泽尔河向法国进军。可他却率军渡过莱茵河,沿着河的右岸前进。为了让法国人相信他只不过是在做侧敌运动,目的在于最后再次渡过莱茵河,他在菲利普斯堡丢下一座由船搭成的桥。这座桥位于科布伦茨上游大约195公里处。统率法国驻阿尔萨斯军队的塔拉尔将自己的军队排成整齐的队形,迎接即将到来的进攻。可马尔伯勒没有发动进攻,而是继续向南行军,到达多瑙河边,而荷兰人还在那里手忙脚乱、无计可施地守护在摩泽尔河一带呢。

   等到法军明白马尔伯勒意图的时候,要做出反应已经来不及了。1704年6月10日,马尔伯勒与自己的盟友、欧根亲王(Prince Eugene)和巴登的路易斯(Louis of Baden)在位于莱茵河和多瑙河中点的蒙代尔希姆(Mondelsheim)会晤,商讨作战计划。三天后,欧根亲王向西进军,去阻止法军的前进,使马尔伯勒(此时已得到巴登的增援)能够毫无阻碍地东进。

   马尔伯勒进军多瑙河的行动堪称英明统率远见卓识和运筹帷幄的典范。没有丝毫侥幸的举动。所有他要穿越其领地的君主,他都要事先得到他们的允许,供应都事先得到保障,贷款也事先与银行家安排妥当。路线都得到检查,桥梁和战略要地都得到勘察。如果再也无法保密,就实施大规模的军事欺骗行动。在菲普斯堡搭建船桥堪称杰作。

   7年后,马尔伯勒在突破法国的尼普鲁斯防线时,再次运用了欺骗战术。他当时意识到,只要他想要用最小的伤亡突破这条防线,就必须首先夺取一个要塞,这个要塞控制着维米山脉以东25千米的阿尔勒沼泽地里的一条堤道。马尔伯勒清楚,直接攻打阿尔勒就等于把自己的意图明明白白地告诉法国人。于是,他只是攻占了那座堡垒,然后只派少量的军队把守。随后他让法国人再次夺回堡垒,而他也牺牲了自己的守堡部队。接着,法国人立刻毁坏了那座堡垒——他们还以为它在马尔伯勒随后的计划中会产生某种重大作用呢。

   法国人得到“泄露出去”的密报,说阿尔勒的堡垒被毁使马尔伯勒的计划受到重挫。这时这支英德联军稍微后撤了一段距离,撤到维米河谷西面的一个地方,并在那里摆好阵势,做出要正面攻击法军的样子。当晚,维勒鲁踌躇满志地等待对方发起攻击,而马尔伯勒却悄悄地拔营,向东行军30多公里,毫不费力地夺取了阿尔勒和那条堤道,并突破了尼普鲁斯防线。天亮以后,法国人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的防守政策化为了泡影,而马尔伯勒的大军已经到了自己的身后,几乎可以畅通无阻地自由前进。

   又过了几个月,英德联盟开始瓦解,1711年12月31日,马尔伯勒被解除了统率职务,从此结束了他的戎马生涯。由于他当时能够调度的资源相当有限,因而事实证明马尔伯勒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战略家,而且是在古往今来的战争史上将军事欺骗艺术运用得炉火纯青的巨匠之一。

   拿破仑时代的军事欺骗

   直到电报发明以前,由于大部队难以进行通信协调,因而战争始终受到制约。那时的命令是通过通信兵、旗语、手势信号或军号传达的,因而,除非内容十分简单而且明白无误,否则就很容易造成误解。1854年的一份书面命令虽然对指挥骑兵师的卢肯勋爵(Lord Locan)来说可能是一清二楚,可是指挥轻型旅的卡迪甘勋爵(Lord Cardigan)却完全误解了命令,导致那支轻型旅在巴拉克拉瓦(Balaclava)的覆灭。

   那时,指挥官派遣分遣队离开大部队以后,就根本不能保证在紧急军情发生时自己能召回分遣队。1863年,驻扎在葛底斯堡的南部联盟军队的统率是罗伯特·李将军(General Robert E.Lee),他派了不下8名传令兵去寻找并且召回杰布·斯图尔特(Jeb Stuart)指挥的骑兵分遣队。几天以后,传令兵找到了他们,这时他们已经自作主张地发动了一场突袭,而且离李将军命令他们到达的地点数百公里之遥。

   能够克服这种通信障碍的将军寥寥无几,而拿破仑·波拿巴就是其中之一。他把自己的军队分成5到6个军,每个军都处于半自主和自足状态,拥有自己的参谋人员、步兵、骑兵和炮兵,接受为他所信任的将军的领导。这样,拿破仑就使自己的控制范围大为扩展,也使自己摆脱了千篇一律的模式,能够根据每个战役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战术,这样就使对手难以知晓他的意图。

   尽管如此,拿破仑自己却承认,他的作战理论根据是一系列简单的原理和战略原则。拿破仑尽量做到在第一枪打响以前就赢得战役的胜利。他尽可能把急行军同巧妙的欺骗手段结合起来,从而比敌人更加灵活机动,使敌人处于不利地位。他运用这些简单的战术取得很多辉煌的战绩,其中最为突出的是马伦戈战役、乌尔姆战役和耶拿战役。

   拿破仑的对手每次都在数量上超过他。为了欺骗和迷惑敌人,他让兵力一直疏开配置,并且尽可能拖延到最后一刻。然后,他把兵力迅速集结起来,在要地以优势兵力压倒敌人。如果他认为合适的话,他就设法集结兵力,并且把兵力插入敌军的两支部队中间,依次予以歼灭。他在滑铁卢也运用了这一战术,本来很可能会取得成功,只是由于他手下的一些将领表现欠佳,加上布卢彻(Blucher)坚决反对弃守惠灵顿,使之孤立无援,从而使拿破仑的计划功败垂成。

   通信技术的发展

   1914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无线电通信技术首次投入大规模使用。信息被打乱的现象不再发生,很可能当时双方都在截取对方的无线电情报。于是军队使用了复杂的密码,但偶尔也有密码被破解的。如果发现自己的密码被破解后,对方会立即更换密码,因而欺骗敌人,使之疏忽大意、高枕无忧就变得十分重要。

   密码战

   很快,英国皇家海军就成了密码欺骗手段方面的专家。“眨眼”雷金纳德·霍尔上校(后来升为海军情报部长、海军上将)带领一群最优秀的绝密密码破译专家,开始截取德国海军和本土基地之间往来的无线电报,并且对它们进行破译。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的时候,德国主要使用3套密码,不到4个月英国海军部就把3套密码全部搞到了手。其中一套于1914年8月11日落到英国人之手,情况是这样的:当时德奥共用的“霍巴特”(Hobart)号轮船上的人还不知道已经宣战,就在墨尔本沿海被夺。第二套是在巡洋舰“马格德堡”号在爱沙尼亚(Estonia)沿海搁浅时被俄国人缴获的。第三套是在一只铅匣里找到的,当时S-119号驱逐舰在与“无畏”号(Undaunted)巡洋舰交战时被击沉,当时S-119号指挥官把铅匣扔进水里,后来被一艘英国的拖捞船打捞上来。

   起初,“40号房间”从事情报截获工作依靠的是英国邮电部、几座马可尼式无线电台和设在斯托克顿的监听站,外加3名业余无线电爱好者。过了几个月,情况有所改善,因为这时英国设在诺福克海岸汉斯坦通(Hunstanton)的海岸警卫站与斯托克顿监听站连接起来,形成“Y”(情报截听)机构的核心。英国的情报截听机构开头就是这样不起眼,逐渐发展起来,到1918年,它几乎能够截听德国当局拍发的每份海军情报和外交情报。

   得到了德国真正的情报密码之后,英国情报机构巧妙安排,把一份假密码放在一个送信员的行李中,那位送信员赶到当时中立的荷兰城市鹿特丹。德国特工搜出那份假密码并且抄送回国。在随后的几个月中,英国人用这些密码拍发了一些虽然真实、但密级很低的情报,从而使德国人对它的真实性毫不怀疑。

   后来,到了1915年,英国人通过那份假密码发报,从而使德国人以为英国打算在靠近德国北部沿海的叙尔特岛登陆。再后来,在索姆河战役中,英国人又让德国人误以为对方打算从海上强行登陆比利时海岸。后来这一次,德国统率部调集数千军队到达北方的海岸进行防御,而这支军队在整个战役中几乎没有发挥任何作用。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在英国引起一场恐慌,以为德国人会发动入侵,因为英国军方事先没有得到“40号房间”关于此次欺骗行动的通报,因而完全误解了德军运动的意图(虽然英国军方发生这种错误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西线情况

   在欧洲的陆上战争发生的头3年,双方都没有打算就己方的意图欺骗对方。一方要发动进攻,就会大张旗鼓地将部队和补给品运送到某个地区,而且事先肯定会对将要进攻的地区进行连续几天的胡乱炮击。

   1916年7月1日,英国方面由罗林森率领的步兵4军和艾伦比率领的第3军向德国第2集团军的防御阵地发动猛烈的进攻。德军阵地组织高度严密,英军取得了微弱的进展,但到了晚上,英军已经伤亡了6万多人,其中死亡人数是1.9万人。这是英军历史上在一天之内伤亡人数最多的一次。造成这种惊人的伤亡的有几个因素,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德军事先已经完全预料到攻击会发生。而在南部发动攻击的法国人伤亡却比较少,而且取得的进展却要大得多。原因很简单:敌人没有料到法国人会参加早期支援行动,因而受到攻击时猝不及防。

   直到1917年,协约国才开始认识到需要运用欺骗战术。法国向黑格施加很大的压力,要他接管更长的战线,英国内阁也向他施加压力,要他压制英吉利海峡的德国潜艇基地。黑格受到双重压力,于是下决心突破伊普尔的突出阵地。他认为只有首先夺取高耸的梅西纳山脊,才能取得成功。他把夺取山脊的任务交给赫伯特·普卢默爵士。普卢默爵士是第2集团军司令,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杰出的将领之一。

   普卢默最忌讳不必要的伤亡,往往尽一切力量伪装自己,使敌人不知道自己的真实意图。他能命人在几乎完全绝密的情况下在德军阵地下面连续挖掘21个矿井,如果遇到废弃的矿内巷道,就继续往前挖。从地底挖上来的蓝粘土与地表土完全不一样,于是他就派人连夜把土包起来运走,以免在矿井人口处留下痕迹。敌人也在这一地区到处挖地道。虽然他们知道英国人从事地下挖掘活动,但不知道挖掘的密度,也不知道他们挖掘的目的是什么。即使是在地面守卫那些矿道的英国步兵也只是在发动进攻前的几小时才知道地道的入口。

   为了达成突然性,增援第2集团军的部队尽可能在晚上运送到位,并且对援军新构筑的阵地进行伪装。那些坦克肯定要在进攻战役中发挥关键作用,于是直到最后一刻才运抵现场,坦克履带轧过的声音被低空飞行的飞机淹没了。

   梅西纳战役开始时采用的是常规打法:炮火拦阻轰击持续了17天。接着,在1917年6月7日上午3点10分——普卢默算好了这时天色刚亮——部队刚好能够看清100米以外的敌情,于是21座矿井中的19座被点燃。矿井中总共装了430920公斤高爆炸药,9个步兵师奉命从战壕中向敌人开枪。这次达成了绝对的突然性。英国和英联邦的军队达到了目的,伤亡人数为1.7万人,而德军的伤亡人数是2.5万人,其中7500名被俘。

   这次由于在梅西纳达成突然性,加上运用欺骗手段巧妙地夺取了主动权,却在不久以后葬送在伊普尔突出阵地附近的沼泽地带。在第三次伊普尔战役中(人们更多地称之为帕萨陈戴尔战役),黑格想要让德军全军覆没而不大关心已方军队伤亡如何。于是,他放弃了运用战术的打算,转而采取消耗战。

   此时,美国也已经参战,后方的许多人都开始怀疑是否有必要在美军到达以前继续流血。黑格与首相劳合·乔治 [ 译者注:1863-1945,英国首相(1916-1922)、自由党领袖,任财政大臣(1908-1915)时,率先实施社会福利政策,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组成战时联合内阁,出席巴黎和会(1919),承认爱尔兰独立(1921)。 ] 进行了一次又一次激烈的、而且常常是不知所云的辩论,最后得出结论:政府再也不会允许在得不到明显实惠的情况下遭受沉重伤亡了。

   有相当多的证据表明,关于敌情和为了守住阵地并继续发动进攻而夺取的地盘情况,黑格想尽了一切办法蒙了劳合·乔治一把。

   又经过两个月的激战(此时协约国的伤亡人数为:死亡、失踪和受伤的人数为88700人),劳合·乔治决定视察前线(他一直很少这么做),被领着去看了一些德军战俘。但是,没有人告诉他,为了凸显德军已经遭到失败,几乎陷入绝境,当天早上有人下令把德军战俘中最难看、健康状况最糟的战俘分开,单独放进一个战俘营里,而劳合·乔治要被领去看的,恰恰就是那个战俘营。

   “迈克尔行动”

   1917年与1918年间的冬天,德国意识到,它获胜的惟一希望在于在美军夺取重大战果之前在西线尽早取得胜利。

   美军宣战后不久,首批美军就开进战区。他们是一群英俊强壮的年轻人,行进在法国的城镇和乡村时雄赳赳、气昂昂,赢得路人掌声一片。他们的到来是为了展示大西洋对岸的力量,然而他们的存在仅仅是个幌子,只是为了鼓舞法军业已动摇的士气而已。美国是个海军国家,陆军勉强足够用来保卫自己的国家。美国当时必须从头开始,组建一支远征部队,这难免要花几个月的时间。事实的确如此,首批美军到达法国一年以后,美国军队才开始在地面战中发挥重大作用。

   1917年12月22日,俄德开始进行和谈。当时鲁登道夫 [ 译者注:1865-1937,德国将军,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创立“总体战”理论,因西线总攻失败辞职(1918),后为纳粹党总统候选人(1925)、国会议员,著有《总体战》等。 ] 认为应当减少东线驻军数量,于是立即将尽可能多的师调往西线,以准备发动一场全面的春季攻势。他心里明白,法国人和英国人会预料到自己要采取这样的行动,因而对军队的西进毫不遮掩。不过,他还是尽一切力量不让协约国准确地知道春季攻势的样式、规模和时间。

   鲁登道夫意识到协约国的阵营中各怀心事(法国想不惜一切代价保卫巴黎,而英国则想保持与英吉利海峡沿岸各港口的通讯联络),于是决定将英军和法军隔开,然后通过一系列突击行动歼灭英军。

   战术突然性成了根本手段。突击师在夜幕的掩护下运动到前线,白天躲在树丛或村庄里,使协约国的侦察机不能发现。铁路开通后,不允许士兵在铁路尽头闲逛,而是在到达后几分钟内立即疏散。

   即将参加突袭的德军有80万军队和6500多门火炮,为其提供保障的库房和军需品供应站被隐藏起来,并在南方建起假阵地,用来使敌人误以为主攻发起后针对的将是法军。而1918年3月21日发起的首轮攻击却落到英军头上,打得英国人措手不及。黑格一直以为会受到攻击,发动攻击的可能是很少的军队,并且在较狭窄的正面展开。法国人以为北方受到的攻击不过是牵制行动,法军最终会成为主要目标(法军最后的确在舍曼代达姆岭一线遭到攻击,但那是在5月27日才开始的),因而拒绝投入法军战略后备部队支援英军一周时间。

   突袭开始时德国人干得十分顺利。凌晨4点40分,突袭沿70英里宽的正面发起。5个小时后,德军火力网开始缓慢前移。德军精锐——突击队紧随其后,并且利用漫天大雾作为掩护。鲁登道夫没有限定德军前进的纵深,而是让每个师都尽可能迅速地向纵深推进。英国第5集团军在强大攻势下被击溃,德军仅用一天时间就夺取了英法联军在1916年的整个索姆河战役中收复的土地,俘获2.1万名英军俘虏,缴获500门英军的火炮,德军方面阵亡1.1万人,2.8万人受伤。

   从战术上讲,“迈克尔行动”(德军最后一次突袭行动的代号)大获全胜。像一年前的梅西纳战役一样,此次行动突出表明,任何大规模行动计划都必须将突然性和欺骗结合起来。但从战略上来,这次行动却是个大失败。它使德军后备役部队的人员和装备都消耗殆尽。协约国最后在7月发动意料之中的反攻时,德军已经不堪一击。

   土耳其战役

   除了克里米亚战争 [ 译者注:1853-1856年俄国与英、法、土、撒丁王国之间的战争。 ] 外,现代英国军事历史上组织得最糟糕、控制得最不当的行动要算1915-1916年的加利波利远征了。英国海军轰炸了达达尼尔海峡外围,使土耳其人和德国人注意到该地区出现了协约国军队,因而突然性付之东流。土军和德军加固了工事,到首场登陆开始时,敌阵地已经固若金汤。

   1915年4月25日和8月6-8日,协约国军队遂行了两次登陆。两次都出师不利。10月15日查尔斯·芒罗将军换下了汉密尔顿将军,芒罗爵士立即建议撤军。从滩头登陆场边打边退代价肯定很大。但这一次,由于计划周密,措置得当,终于取得了成功:到12月10号,所有补给品和大量军队都已撤出。剩下的3.5万名士兵由于土耳其人没有起疑,于是从他们的眼皮底下溜走了。最后一批在1916年1月8-9日悄悄撤离。至此,欺骗史上的一次杰出行动宣告完全结束,未伤一兵一卒。

   协约国军队在前线保持原样,直到最后一刻。篝火仍然在烧着,步枪上装了临时赶造的缓发装置,夜里不时地射击。土耳其人压根也没有想到对方会撤退。从总体上来看,芒罗充分利用了敌人的失误。整场战役效果十分拙劣,但最后的撤退却独树一帜,以其决策的果断、大胆和主动成为军事欺骗史上的典范。

   著名的第三次加沙战役有效地实现了英军对耶路撒冷的占领,这场战役实施的欺骗计划是整个战争中最为成功的。英军在1917年1月解除了西奈半岛上土军的抵抗,接着对加沙发动了两次进攻,均未成功。而加沙与贝尔谢巴是到达中东地区的两条天然通道。

   埃德蒙·艾伦比将军就任该战区的协约国军队司令后,便让手下杰出的情报官、南非中校理查德·迈纳茨哈根制定一项欺骗计划,使土耳其人相信协约国军队将要攻打加沙,而事实上真正的主攻目标是贝尔谢巴。

   理查德中校制定的欺骗计划的实施期限是两个月,需要增加它的真实性。起初迈纳哈根安排了一位有名的双重间谍给该地区的土军情报长官送了一封信。这封信里面夹着钱和感谢提供服务的短信,但这封信没有送给情报长官,而是交给了土耳其情报局。土耳其当局对这位情报头子匆匆进行了审理,然后枪决了,连证明他是清白的机会也没有给他。

   接着,他们在日常收音机广播中犯了一些违反保密规则的小错误,从而使德国情报分析人员破解了一套英军的密码。然后,他们用被破解的密码发送了一连串信息,透露说针对加沙的攻击将于11月4日开始,并且得到从贝尔谢巴登陆的小股海军部队支援。而真正的攻击计划(于10月31日开始,目标是贝尔谢巴)则通过未破解的密码进行发送。

   为了保证土耳其人上当,迈纳茨哈根亲自实施了一项十分危险的计策。他在一名向导的陪同下骑马走进沙漠,表面上是在贝尔谢巴附近进行侦察,直到遇到一队土军骑兵巡逻队。巡逻队向他开了火,于是他假装被打中,匆忙逃跑,并且丢下一些个人物件,其中包括一副望远镜、一只水壶、一支步枪和一只带血的干粮袋。干粮袋里装着一名捏造的军官的私人材料,包括一封妻子的来信,信中说她生了一个孩子。袋中还有一些作战命令,一幅作了标记的地图和一本笔记本,上面写有艾伦比将要于11月4日进攻加沙的情况。

   为了消除德国人和土耳其人的怀疑,他又命人用明知已经被德军破译的密码通过无线电发布紧急指令,对象是所有旅和营级部队的各级官兵,要求他们留心一只干粮袋,并且指示他们一旦发现必须立即上交。他还煞有介事地派人到沙漠里丢了干粮袋的地方寻找。

   使他们更加放心的是两名英军士兵被俘,土耳其人对他们进行了审问,他俩供认说自己知道是有这么一只干粮袋,并且说英军司令部把干粮袋遗失一事看成是一起重大灾难。由于这两名上兵不知道内情,因而完全实话实说。

   10月27日,英军准备用军舰对加沙地带发起攻击。同时,艾伦比命令3个师进驻该地区,但私下里却悄悄地将其余的军队调往贝尔谢巴。此时已经完全达成了突然性,但还需要实施一项战术欺骗以确保全胜。步兵从正面猛攻土军守卫阵地的同时,“沙漠骑兵”在东面广大地域展开,然后向贝尔谢巴扑来。黄昏时分,一支澳大利亚骑兵旅越过土军铁丝网和战壕,绕到贝尔谢巴背后,夺取了该城的供水系统,这对后续进攻的胜利必不可少。

   接着,艾伦比率军西进,向海边进军,于是土军只好撤出加沙,以免被英军切断。1917年12月9日,艾伦比率军胜利进入耶路撒冷。9个月后,艾伦比开始实施这场战争中最后一部重大的欺骗计划。1918年9月,为了拉开突破海岸的序幕,他从约旦河谷和朱迪亚地山地区抽调3个旅,悄悄到达海岸。到达阵地后,这3个旅掩护好自己,而且一有可能就与早已进驻的部队在一起露营,以掩盖他们刚刚到达的事实。

   同时,英军在左侧翼采取措施,做出立即要在左侧发起进攻的样子。新近空出的军营依然留在那里,并且还扎起了一些新军营。军马线上安放了1.5万只用帆布做的假马,骡子拉着雪撬在附近来回跑,扬起的尘烟使敌军无法侦察。夜晚,篝火点了起来,火光照亮了空营,从外表看上去没有任何异常。各营人马白天公开向即将冲击阵地进军,晚上又用卡车运回到原来的地方。第二天和以后几天都反复这样做。

   最后,当艾伦比发动攻击时,土耳其人被打得措手不及,英军取得了彻底胜利。先前英军沿海岸集结兵力的情况敌人一无所知,于是大批土耳其部队调往内陆,去应付那根本不存在的英军右翼的威胁。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