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宁、虎头筑垒地域之战斗·第十二 – 吴起兵法网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东宁、虎头筑垒地域之战斗·第十二

东宁、虎头筑垒地域之战斗·第十二

作者:王辅·中国

出自————《日军侵华战争1931-1945》《被迫投降·第八

出自————《战争通史

   按关东军1945年7月5日的防御作战计划规定,“有些地区要战斗至最后,并与阵地共存亡”。但关东军怎么也没有想到,在苏军铁锤的打击下,仅作战数天,部队却被打得七零八落而失去控制,最后竟被迫投降。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广播了投降诏书及其大本营16日下达了停止作战的命令之后,不少日军已经投降。有些部队因失去了联系,如东宁边境筑垒地域的第一国境守备队,驻乌苏里江边虎头的第15国境守备队(亦称边境筑垒地域,原为第4国境守备队)等,仍然誓死抵抗。

   (一)东宁筑垒地域之分布与作战经过

   东宁筑垒地域和海拉尔,是关东军在我国东北边境建造14处筑垒地域中的最大两处,始建于1935年。该筑垒地域共分第1、2、3、4地区。各地区的队长,均由大佐级军官担任。这些建在边境上的筑垒地域(除海拉尔与阿尔山口),主要是用以掩护与支援关东军的大部队,从这些要地出击,进攻苏联。因此,各筑垒地域,在建造上均大致有可容纳约一个旅团部队的地下坚固工程与多处炮兵阵地。地下工程的侧墙厚度,一般为1.5米,顶部为3米的混凝土浇铸而成。各筑垒地域均部署了相当数量的大口径火炮,炮兵有的达6至8个中队。

   东宁筑垒地域位于东宁县城以东三岔子的大乌蛇河西岸地带,而向对岸的苏方国境和包勒塔夫卡镇。阵地的分布是:在三岔子以南为第1、2、3守备地区;在三岔子以北的郭亮船口、转角楼高地为第4守备地区。第4守备地区山地较高,可以看到大乌蛇河汇入绥分河的入口处,还可以看到流向以东的苏联境内的沿岸公路、市镇等。

   该筑垒地域的正面约20公里,纵深约8至10公里。从1935年开始动工。1944年10月,第一地区队长大泽侃次郎大佐,率部队在守备地区内,用3个月的时间,扩建了长约130米、3个出口的地下岩石坑道,其它守备地区也进行了扩建和增补。其第1守备地区为兴隆屯,第2守备地区为狼洞沟,第3守备地区为泡子沿,第4守备地区为郭亮船口。每个守备地区,都有地下通道的核心工程、外围用钢筋水泥建成的守备阵地和多层铁丝网。在东宁城附近以北河沿及三岔子附近的八家子,各建成了一处飞机场。4个守备地区各储存了所编人员半年的粮食、足够的武器、弹药和淡水。

   4个守备地区的兵力,原来是14个步兵中队,8个炮兵中队,3个工兵中队;有山、野炮14门,10点5公分口径榴弹炮里6门,中迫击炮22门,15公分口径加农炮4门,高射炮22门。后来几经向外抽调部队及装备,仅剩原部队人数和装备的一半。当情况紧张时,第3军于7月28日决定留鬼武五一少将的独立混成第132旅团之独立步兵第783大队于第1守备地区;独立步兵第786大队于第4守备地区,而将旅团后调。

   8月9日苏军开始进攻。该筑垒地域之部队,凭藉工事与炮兵的火力进行抵抗。因第4守备地区直接控制着三岔子至东宁县城的这段平地公路,所以首先遭到苏军的攻击。8月10日,该守备地区在苏军空中和地面浓密炮火的攻击下被突破。由于日军在外部没有机动防御兵力,与阵地固守部队相配合,因而苏军得以从容地向日军地下工程的通风孔、排烟孔灌入大量汽油,点火燃烧,并向各出入口投放了大量的炸药。结果第4守备地区的独立步兵第786大队和东宁重炮兵联队的第6中队(30公分口径榴弹炮两门),至8月16日,除逃出约30名之外,其它近1000余人,有的战死,有的死于地下坑道被灌进汽油燃烧的一氧化碳中毒。

   在三岔子以南兴隆屯第1守备地区,日军凭藉着地下工事进行顽抗,苏军主要以炮兵集中攻击,有时一天竟发射3000发炮弹。日军阵地处处是硝烟战火,有不少人长时间呼吸浓烟出现中毒,头昏目眩不思饮食,有的则须进行急救。

   由于日军依托地下工事进行持久抵抗,使苏军步兵不易接近,这样一直持续了18天。8月26日,敌第3军后勤参谋河野贞夫中佐,奉命至东宁第1国境守备队,向独立步兵第783大队长斋藤俊治大尉,传达了停止战斗向苏军交出武器的命令后,抵抗才算结束。

   第1守备地区,苏军一直未能攻占。在18天的作战中,日军仅战死约150人。

   (二)虎头地区之敌的最后抵抗

   虎头筑垒地域的第15国境守备队,在8月9日晨的大雨中突然遭到苏军炮兵群的攻击,使其与第5军失去联系。此时,大批苏军由虎头附近通过,向密山攻击前进,以一部对虎头的日军进行围攻。

   由鸡西市向东经密山、虎林而达乌苏里江边虎头镇的日本军用铁道,于1936年10月建成。在铁道终点以北的虎头筑垒地域于1938年春完工。该筑垒地域除了担任掩护关东军部队经此地攻入苏联以外,尚有封锁、破坏以东约8公里的苏方铁路、公路、伊曼河铁路大桥及伊曼市的任务。由于任务的需要,在虎头阵地上配有若干破坏性较强的大口径、长射程火炮,还有装载在火车上的列车炮。在虎头以西的铁路北侧,建成了一处飞机场。

   据日军战史所载,从1933年开始,苏军即在伊曼市周围,构筑野战阵地,中间曾有一度停顿,但在1939年之后,即在伊曼附近各高地(低处亦属大范围之积水湿地)构筑永久性之军事工程,能目视到的堡垒即达15座。

   关东军在1938年建成的虎头筑垒地域与乌苏里江相隔的苏军的伊曼阵地对峙,同年3月,日军派原在华北任109师团参谋长仓茂周藏少将为该地区的第4国境守备队司令。同时。将该筑垒地域划分为第1、第2、第3守备地区。每守备地区驻4个步兵中队、炮兵1队,另由守备队直辖炮兵两个中队、工兵3个中队。敌还在该阵地上配备了以下火炮:

   30公分口径榴弹炮  2门

   24公分口径榴弹炮  2门

   15公分口径加农炮  6门

   10.5公分口径榴弹炮 8门

   “九○式”野炮    6门

   “三八式”野炮    2门

   山炮        17门

   “九二式”步兵炮  16门

   中迫击炮      8门

   高射炮       18门

   1941年6月22日,德国突然进攻苏联。日本根据这一有利情况,其大本营于6月26日令关东军进行对苏作战准备(对外称关东军特别演习)。日本从国内运送两门大型火炮至虎头阵地。即24公分口径加农列车炮1门,40公分口径榴弹炮1门。

   24公分口径的加农炮,是日本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从法国史奈德(SCHNERDER)兵工厂购进。原安装于日本东京湾东岸千叶县的富津海岸要塞。该炮炮身长12.8米,炮身重35吨,射程可达50公里又120米。以后将该炮安装在一节特制的承重列车上。隐秘地停放在虎头以西的水克车站。40公分口径的榴弹炮,是日本在1920年以后生产的舰炮,安装于虎头阵地内。

   后来由于局势对日本逐渐不利,虎头筑垒地域所驻的部队及装备外调。1945年4月,担任虎头国境守备队司令二年多的秋草俊少将,以精通俄语而被调任为关东军情报部长,守备队长则由西胁武大佐继任。

   此时的虎头国境守备队,仅有4个步兵中队,两个重炮兵中队、1个步兵炮中队、1个速射炮中队、1个工兵队和1个虎头陆军医院。整个部队约1400人。装备的主要火炮为15公分口径加农炮6门,30公分、24公分口径的榴弹炮各2门以及40公分口径的榴弹炮和1门列车炮。该守备队的任务是由往日的掩护进攻,转为防守。

   8月9日晨,苏军对虎头阵地发动进攻时,西胁武正在第5军开会,由炮兵队长大木正上尉指挥。第15国境队,依托工事进行抵抗。炮兵则按预先测量好的数据,对当面之苏方铁路、公路、桥梁及伊曼市进行了炮击。伊曼铁桥被炸坏。

   8月10日虎头地区天气转晴。苏军在轰炸部队的配合下,以炮兵、坦克、步兵发动猛烈攻击,一些日军的炮阵地连同火炮被击毁,人员亦有较大的伤亡,但仍依托阵地进行坚守。凡是苏军占领的山头与高地,都利用山顶的通气孔,向日军地下坑道内浇灌汽油放火燃烧,并从垂直观察塔口,向地下坑道投放炸药。在坑道深处的日军和从虎头镇躲进坑道的日本侨民,不少因一氧化碳中毒而死亡,而利用坑道口抵抗的日军,经数日战斗后伤亡更大。有些火炮,虽然未被摧毁,但无人使用。

   8月15日,日本已宣布投降,但虎头之敌已与上级失去联系,仍继续抵抗。

   8月17日,苏军派虎头镇上的日籍工作人员川久保、香川等5人,举着白旗到日军阵地通告,宣布投降,应停止抵抗,交出武器。但这些尚剩的日军指挥者根本不信,且扬言日本军遵照命令,死守阵地。此时一名日军中尉,用红铅笔在苏方的通告文书上划了一个“X”字,并以军刀劈死一名前来劝降的人。

   劝降未成,苏军即按预定计划,继续以炮兵、坦克兵、航空兵对其进行攻击、轰炸。8月19日,则以火箭炮对日军尚残存的阵地作遮天盖地的射击。阵地上处处是燃烧的烈火。阵地上的日军,基本被消灭。但有约150名日侨,躲入虎头主阵地后方约6公里之平顶山阵地附近,并未遭到致命的攻击。至8月20日战斗已经结束,尚剩的日军,有的躲在工事阴暗处,有的躺在战死者的尸体旁装死。他们掏出战死者口袋中的干粮充饥,利用苏军打扫战场时的疏忽,于夜间逃入阵地附近的林区,然后集合起来,从沼泽地向西经姚英屯附近后撤,在途中知已投降,乃向苏军交出武器。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