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号作战·第六 – 吴起兵法网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阿”号作战·第六

“阿”号作战·第六

作者:坂本金美 ·日本

出自————《日本潜艇史》《绝对国防圈的危机·第五

出自————《战争通史

   一、对美特混舰队作战

   进入1944年,战局日益告急。在东南线,盟军控制了北所罗门群岛及新几内亚与新不列颠岛之间的丹皮尔海峡,步步进逼腊包尔,使之陷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与此同时,美军在中太平洋也加紧了进攻,继吉尔伯特群岛失守之后,日军又于2月上旬失去了夸贾林岛。盟军向日绝对国防圈的马里亚纳群岛、加罗林群岛的中部和西部以及新几内亚岛西部逼近。

   1944年2月17日和18日,美特混舰队袭击了特鲁克群岛,使驻守该岛的日军飞机与舰船遭到了毁灭性打击。驻守腊包尔的飞机及潜艇被派往中太平洋应敌,腊包尔基地只能孤军作战,不用说布因和布喀岛,就连腊包尔本身也是离不开运输的。

   2月18日,美军在布朗环礁登陆,马绍尔群岛也需由潜艇进行补给。

   空袭特鲁克后,美特混舰队乘胜前进,2月下旬与3月底先后袭击了马里亚纳群岛和帛琉群岛,每次都使日岸基航空兵遭到严重损失,舰船尤其是运输船遭到的损失也不小。

   由于缺少航空母舰,日水面舰艇的决战兵力对美特混舰队的猛烈袭击无力予以回击,岸基航空兵也处于难以重建的状态。4月22日,盟军越过威瓦克和马丹,在新几内亚中部偏西的荷兰迪亚登陆。新几内亚西部的局势也开始告急。

   面对这种形势,大本营极力设法加强马里亚纳群岛和加罗林群岛中西部的防务。2月25日,陆军成立第31集团军司令部,由其统一指挥中太平洋的陆军部队。海军也于3月4日组建了中太平洋舰队(由第4舰队及新编的第14航空舰队编成),以期加强中太平洋一带的防务。

   (一)1944年2月初的潜艇部队

   现将2月1日时的战时编制作一概要介绍(已下落不明的除外)。

   第6舰队辖有直属部队、第8潜艇战队和第11潜艇战队。

   直属部队下辖:

   ——“香取”号巡洋舰和“伊-10”号潜艇;

   ——第2潜艇队(“伊-16”号艇);

   ——第7潜艇队(“伊-2”号、“伊-5”号和“伊-6”号艇);

   ——第12潜艇队(“伊-169”号、“伊-171”号、“伊-174”号、“伊-175”号和“伊-176”号艇);

   ——第15潜艇队(“伊-32”号、“伊-36”号、“伊-38”号、“伊-41”号和“伊-42”号艇);

   ——第22潜艇队(“伊-177”号、“伊-180”号、“伊-184”号和“伊-185”号艇);

   ——第34潜艇队(“吕-36”号、“吕-37”号、“吕-39”号、“吕-40”号、“吕-42”号和“吕-44”号艇);

   第8潜艇战队下辖:

   ——第30潜艇队(海大型潜艇3艘、小型潜艇4艘);

   ——“伊-8”号、“伊-26”号、“伊-27”号、“伊-29”号和“伊-37”号潜艇;

   第11潜艇战队下辖:

   ——“伊-43”号、“伊-44”号、“伊-45”号、“伊-52”号、“伊-53”号、“伊-183”号、“吕-41”号、“吕-43”号、“吕-45”号、“吕-47”号、“吕-114”号、“吕-115”号、“吕-116”号和“吕-117”号艇;

   东南舰队辖有:第7潜艇战队。

   第7潜艇战队下辖第51潜艇队(“吕-104”号、“吕-105”号、“吕-106”号、“吕-108”号和“吕-109”号艇)。

   先遣部队以其直属兵力编成第21潜艇部队,但其大部潜艇已被派到下述部队,第1潜艇部队只有10艘潜艇。

   东南潜艇部队下辖“伊-41”号、“伊-169”号、“伊-171”号、“伊-5”号、“伊-6号”和“伊-185”号艇。

   第11潜艇部队下辖“伊-2”号、“伊-16”号、“伊-174”号、“伊-176”号、“伊-177”号、“伊-180”号、“伊-32”号、“伊-36”号和“伊-38”号艇。

   2月上旬、中旬,第1潜艇部队的活动情况如下。

   正在执行任务的有:

   ——“伊-175”号和“吕-30”号潜艇,在马绍尔群岛一带活动(未返回);

   ——“吕-37”号潜艇,在新赫布里底群岛一带活动(未返回);

   ——“吕-40”号潜艇,2月11日驶离特鲁克,经马绍尔群岛一带,前往吉尔伯特群岛以东海域活动;

   ——“吕-44”号潜艇,由圣埃斯皮里图岛一带返回特鲁克(2月21日到达)。

   前往特鲁克的有:

   ——“伊-43”潜艇(2月11日编入第15潜艇队),2月9日从濑户内海西部出发,预定经由塞班岛,于16日抵达特鲁克港,但未进港。

   ——“伊-42”号潜艇,2月12日驶离横须贺,前往塞班岛,正在航进途中。
在特鲁克休整的有:

   ——“吕-36”号、“吕-40”号和“伊-10”号潜艇。

   在本土正进行出航准备的有:

   ——“伊-184”号潜艇。

   2月15日,“香取”号巡洋舰调归海上护卫总司令部指挥,第6舰队司令部则将“平安丸”作为旗舰,后者与“浦上丸”当时都停泊在特鲁克。

   此外,东南舰队所属的第7潜艇战队将司令部设在腊包尔基地,它从陆上指挥所派出兵力执行运输任务和实施截击作战。第7潜艇战队(第51潜艇队)的情况大致如下。

   在东南线作战的有“吕-105”号、“吕-106”号和“吕-109”号艇。

   在本土休整的有“吕-104”号和“吕-108”号艇。

   (二)特鲁克遭到空袭

   2月17日拂晓,特鲁克遭到美舰载机的猛烈轰炸。岛上岸基航空兵的300多架飞机被毁,几乎丧失了战斗力。

   当天,联合舰队古贺司令长官将东南线各地的航空兵力统统集中于特鲁克,并将第51潜艇队编入先遣部队。留在东南线的,只有第6舰队派去执行运输任务的几艘潜艇了。

   次日(18日),从清晨起,特鲁克岛又先后3次遭到空袭,2天内损失惨重,舰船被炸沉40艘,炸伤9艘。开战以来一直作为第6舰队旗舰的“香取”号巡洋舰,原定16日与辅助巡洋舰“赤城丸”以及第4驱逐舰大队(驱逐舰2艘)一起离开特鲁克港。但因“赤城丸”装货耽搁了时间,由“香取”号舰长小田为清上校指挥的这支部队,在17日4时30分才出港,通过北水道后,约在5时遭到美机空袭,“香取”号中弹起火。12时20分,又与美军的2艘战列舰交战,终被击沉。据美国战史资料记载,“香取”号直至沉没前还向美舰开炮。

   17日,先遣部队指挥官作了如下部署:

   1、命令返航途中的“吕-44”号潜艇立即驶抵特鲁克东北水域。

   2、命令特鲁克可以出动的潜艇迅速出航(“伊-10”号和“吕-42”号艇于17日出航,与“吕-44”号艇一起部署在特鲁克周围。

   3、将第51潜艇队编入第1潜艇部队,并令各艇随时作好出航准备,以策应特鲁克方面的作战(“吕-106”号于19日、“吕-105”号和“吕-109”号于20日从腊包尔出航)。

   次日(18日),“平安丸”被鱼雷击沉,先遣部队指挥官则将司令部迁至第85潜艇基地。

   “伊-42”号潜艇取消在塞班岛停靠的计划,径直驶往特鲁克岛,“吕-36”号潜艇18日从特鲁克出航。先遣部队指挥官命令这两艘潜艇和19日从腊包尔出发的“吕-106”号一起,在特鲁克岛周围伏击敌人。

   此外,第6舰队航空队所属的全部小型“零”式水上侦察机(共7架)皆遭空袭起火。当时,这个航空队正与潜艇携带的飞机进行合练。潜艇出航时,其艇载机与飞行员也都随之出航。

   19日,美特混舰队撤离,先遣部队指挥官命令“伊-10”号、“吕-36”号、“吕-42”号和“吕-44”号潜艇返回特鲁克岛,并将“伊-42”号及“吕-106”号潜艇的配置作了变动。

  下达命令日期:1、2月19日;2、2月24日;3、3月6日;4、3月15日;5、3月17日;6、3月18日;7、3月20日;8、3月23日;9、3月25日;10、3月27日;11、4月4日

   20日,美特混舰队退到日机侦察范围之外,“吕-40”号潜艇转移到夸贾林与布朗之间的海域活动。

   “伊-43”号潜艇13日驶抵塞班岛,佐世保镇守府第101特别陆战队97人上艇后,14日出港驶往特鲁克岛,但后来杳无音信。本来准备以潜艇载运佐世保镇守府第101特别陆战队在东南线进行破袭作战,后来由于形势发生了变化,就未再采取这种行动。

   (三)3月下旬之前的作战

   1944年2月9日,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就潜艇输送问题发布如下命令:

   1、将东南部队所属的潜艇数量定为5艘(包括第7潜艇队的潜艇)。

   2、先遣部队指挥官应协助内南洋部队指挥官,伺机以潜艇为马绍尔群岛进行补给。

   先遣部队的在航潜艇本来就不多,还要为东南线部队优先补充潜艇,并向马绍尔群岛进行输送,而且2月25日又将第22潜艇队(3艘潜艇)编入东北线部队。这样一来,担任主要作战任务的潜艇,经常只有几艘。

   2月23日,美特混舰队来袭马绍尔群岛,其舰载机给日军以相当大的打击,但先遣部队却未采取什么对策。24日,先遣部队指挥官命令“伊-10”号潜艇前往美国西海岸附近作战,并令正在执行任务的“吕-40”号、“吕-105”号、“吕-106”号和“伊-42”号潜艇进入规定部署。

   “伊-10”号潜艇2月25日从特鲁克出发,前往美国西海岸附近作战;3月4日在米利岛以东袭击敌人时,被深弹炸伤后返回横须贺。28日,“伊-42”号潜艇奉命撤出阵地,急速驶向塞班岛,将佐世保镇守府第101特别陆战队运往腊包尔,29日,该潜艇划归东南线部队指挥官统辖。

   3月1日,先遣部队指挥官命令“吕-36”号和“吕-42”号潜艇,分别侦察沃托岛和夸贾林岛,尔后在夸贾林岛附近活动;并令“吕-106”号潜艇对布朗进行侦察后,返回基地。

   遵照上述命令,“吕-106”号潜艇4日及5日先后两次侦察布朗,报告该地停有巡洋舰以及其他舰只,但在夸贾林一带,敌方警戒严密,无法实施侦察。

   奉命为米利岛输送粮食和对马朱罗岛进行侦察的“吕-44”号潜艇,因上甲板装载粮食的装置发生故障而返航,3月2日又从特鲁克出航。

   3月4日,命令“吕-42”号潜艇将其活动区域向西移动约250海里,并令“伊-175”号和“吕-40”号潜艇返航。但是,后两艘潜艇均未能返回。5日命令“吕-105”号和“吕-106”号潜艇返航,这两艘潜艇于7日和8日本后返回基地。

   “吕-44”号潜艇11日对米利岛进行了输送,13日对马朱罗岛进行了侦察,并报告敌情如下(14日0时48分):

   “马朱罗礁湖内有战列舰8艘、航空母舰等其他舰只多艘,机场正在使用。”

   约至3月10日,正在作战的潜艇只有“吕-36”号、“吕-42”号和“吕-44”号3艘。

   3月15日晨,“吕-42”号潜艇在马朱罗岛与贾卢伊特岛之间,发现一支强大的特混编队,其中有航空母舰、战列舰和巡洋舰等舰只。根据该潜艇的报告,先遣部队指挥官于当日18时45分命令前述正在执行任务的3艘潜艇和“伊-32”号潜艇予以截击,并令停泊于特鲁克的潜艇(“伊-16”号、“吕-41”号和“吕-106”号)紧急备战备航。

   “伊-32”号潜艇向沃特杰岛运输后,又于15日从特鲁克出航,前去马朱罗岛附近进行破交作战。“吕-41”号潜艇是3月14日进至特鲁克的。日军认为,“敌人的上述特混舰队,即有可能是前去增援塔罗基纳的,更有可能是从东南方向迂回,前来袭击特鲁克的。因而根据这一判断,进行了部署。

   3月16日,敌方大型飞机空袭了特鲁克岛,次日(17日),“伊-32”号潜艇在警戒线上发现敌方小型飞机。因此,日军认为,特鲁克或波纳佩等地将遭美军特混舰队的袭击,必须严加戒备。先遣部队指挥官17日命令“伊-32”号、“吕-36”号、“吕-42”号和“吕-44”号潜艇,将其作战水域沿240°方位线移动100海里;并令在特鲁克待命的“伊-16”号、“伊-169”号、“吕-41”号、“吕-106”号和“吕-108”号潜艇进至规定水域(上述潜艇均于17、18日出航)。

   18日,发现美航空母舰与舰载机之间报话机通话频繁,因而断定美特混舰队很可能到特鲁克附近活动。于是,命令“伊-32”号、“吕-44”号、“吕-36”号和“吕-42”号潜艇分别将其作战水域沿270°方位线移动80海里,“伊-16”号、“吕-41”号和“吕-106”号潜艇分别沿120°方位线移动30海里。

   此外,还命令拟于19日进至特鲁克的“伊-2”号及“吕-43”号潜艇,在特鲁克周围活动。

   后因上述潜艇均未发现敌情,19日先遣部队指挥官命令“伊-2”号潜艇返回特鲁克,“伊-32”号潜艇前往马绍尔群岛一带活动。于同一天,还作了如下安排:

   1、部署了第7潜艇战队的兵力。(后述)

   2、将第12潜艇队(“伊-174”号和“伊-176”号艇)及“伊-36”号、“伊-45”号潜艇编入第1潜艇部队。

   3、20日将“吕-112”号和“吕-111”号潜艇分别编入第1和第11潜艇部队。

   20日,先遣部队指挥官得知,在新爱尔兰岛以东海域发现美军特混舰队,认为特鲁克及波纳佩一带仍需加强警戒,便将部署在特鲁克东南的“伊-16”号、“伊-169”号、“吕-41”号、“吕-43”号、“吕-106”号和“吕-108”号潜艇编成甲潜艇部队,并令其将活动水域沿180°方位线移动100海里。

   21日,因在特鲁克东南海域未发现敌情,使命令“吕-36”号潜艇去平格拉普岛接下了望人员(23日完成任务),尔后返回特鲁克;并命令紧急出航的“伊-169”号潜艇返航。

   至22日,敌情仍无变化,先遣部队指挥官则调整部署如下:

   “伊-16”号和“伊-32”号潜艇,完成沃特杰岛的输送任务后,前往马绍尔群岛以东海域作战;

   “吕-41”号潜艇前往贾卢伊特岛以东海域作战;

   “吕-106”号潜艇返回特鲁克。

   23日,刚向“吕-42”号、“吕-43”号、“吕-44”号及“吕-108”号潜艇下达返航命令,前往沃特杰方向活动的“伊-32”号潜艇就报告说,18时发现一支编有航空母舰的大编队,行至贾卢伊特岛以北60海里水域。

   先遣部队指挥官判断这支特混舰队可能将于25、26日前后到达波纳佩岛以南海域,便调整了部署。

   直到25日,美特混舰队的动向仍然不明,先遣部队指挥官因而作了如下处置:

   1、“伊-16”号潜艇前往马绍尔群岛以东海域,“吕-41”号前往贾卢伊特岛以东海域活动。

   2、“吕-36”号、“吕-42”号和“吕-44”号潜艇均沿270°方位线移动。

   27日,先遣部队指挥官命令“吕-36”号、“吕-42”号和“吕-44”号潜艇返航(规定在29日前回到基地),并对即将出航的潜艇作了以下部署。

   第15潜艇队在马绍尔群岛以东,破坏夏威夷至马朱罗岛之间的交通线,具体配置如下:“伊-38”号在东经171°-175°间;“伊-32”号在东经175°-177°间;“伊-16”号在东经177°-179°间;“伊-45”号在东经179°-西经179°间;“伊-36”号西经179°-西经177°间;“吕-115”号(3月12日进至特鲁克,28日出航)在布朗岛至东经167°之间;“吕-106”号(29日出航)在东经167°-170°间;“伊-176”号(3月12日吴港出航)在米利岛一带。

   第15潜艇队的这次作战,是当时日军为切断盟军后方补给而采取的唯一行动,但“伊-32”号潜艇未在预定的日期(25日)到达沃特杰岛附近,也未能返回;“伊-38”号因美特混舰队空袭帛琉群岛而前往该地作战;“伊-45”号一到达巡逻区就被炸伤,因而返回本土;“伊-16”号和“伊-36”号艇进行过战斗,但未取得预期的战果。

   (四)4月以后的作战

   第11潜艇部队3月底的大致情况如下。

   在海上作战的有“伊-16”号、“伊-36”号、“伊-45”号、“伊-176”号、“吕-41”号、“吕-106”号和“吕-115”号潜艇。

   停泊在特鲁克的有“伊-38”号、“伊-169”号、“吕-36”号、“吕-42”号、“吕-43”号、“吕-44”号和“吕-108”号潜艇。

   停泊在苏腊巴亚的有“吕-112”号潜艇。

   停泊在本土或正在向本土返航的有“伊-10”号、“伊-174”号和“吕-111”号潜艇。

   3月30日、31日及4月1日,西加罗林群岛连续3天遭受美特混舰队的空袭。30日,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下令:“按照丙号作战第6方案及T号作战进行警戒,”同时对先遣部队下达如下指令:

   1、部署在马绍尔群岛一带的潜艇,继续按原计划行动。

   2、驻特鲁克及本土的潜艇需向帛琉方向开进。

   因此,先遣部队指挥官命令“伊-38”号潜艇前往帛琉群岛东南海域作战,命令从本土紧急出航的“伊-44”号、“吕-47”号、“吕-116”号和“吕-117”号潜艇进入帛琉群岛以东海域作战。4月2日,“伊-174”号和“吕-104”号潜艇也相继出航。

   4月4日,联合舰队命令先遣部队派出1艘潜艇去威瓦克,将新几内亚部队司令部(第9舰队司令部)转移到荷兰迪亚,先遣部队司令部指定“伊-38”号潜艇执行这项任务。“伊-38”号艇于8日到达威瓦克,两次往返于威瓦克与荷兰迪亚之间,终于完成了任务。

   从本土出航的几艘潜艇,除“伊-174”号6日开往布朗以东海域以及“吕-104”号于同一天经塞班岛驶向特鲁克外,其余几艘后来都回到了本土,以期进一步组织训练。上述潜艇于13日至15日先后回到濑户内海西部。

   4月12日,部署于马绍尔一带的潜艇,除“伊-36”号艇以外,全部奉命返航,于18日至20日先后回到特鲁克。除“吕-115”号艇发现1艘敌方巡逻艇外,其余各艇都未发现敌情。

   “伊-36”号潜艇4月15日发现敌方航空母舰,但未能攻击;16日用鱼雷攻击1艘大型航空母舰,听到命中声2响(美方资料无此记载)。后于4月22日,根据先遣部队的命令,又用飞机侦察了马朱罗岛,并发出如下报告:“22日侦察了马朱罗岛,发现敌战列舰3艘、航空母舰11艘、运输船3艘、其他船只4艘”。

   30日,“伊-36”号被炸伤,5月9日返回本土。

   4月9日至11日,在卡维恩以北海面出现一支强大的美海上编队,先遣部队指挥官认为,这是来袭东加罗林群岛的,10日命令“伊-174”号及“吕-104”号潜艇(在塞班岛补给后)驶向特鲁克群岛以南海域。11日命令停泊于特鲁克的“吕-36”号、“吕-42”号、“吕-44”号和“吕-108”号潜艇出航,也驶向特鲁克群岛以南海域,至于在卡维恩以北出现的美特混舰队,因情况不明,估计很可能是向西驶去。12日调整了“吕-108”号及(完成运输任务的)“伊-38”号艇的配置水域,13日命令下述潜艇返回特鲁克:

   “伊-174”号,实际上未能返回;

   “吕-36”号、“吕-42”号、“吕-44”号和“吕-104”号,于18日前返回基地。

   3月底,帛琉群岛遭空袭时,古贺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乘水上飞机转移时殉职,由西南舰队司令长官高须继续指挥联合舰队。继美特混舰队4月21日的轰炸之后,盟军22日在荷兰迪亚一带开始登陆。在这种情况下,西南舰队司令长官下令:“开始实施‘Z-1’号作战”(即对来袭新几内亚西部之敌实施的截击作战)。

   约于4月中旬,特鲁克岛的潜艇情况如下。

   在执行任务的有“伊-36”号和“吕-108”号潜艇。

   停泊于特鲁克或向特鲁克返航的有:

   ——“伊-38”号,19日回到特鲁克,后返回本土;

   ——“伊-41”号,为东南线完成运输任务后,返回特鲁克,19日驶回本土;

   ——“伊-16”号、“伊-176”号、“吕-41”号、“吕-106”号和“吕-115”号,在10日至20日间从马绍尔群岛一带先后返航;

   ——“吕-42”号和“吕-44”号,17日遭空袭时被近失弹炸伤,返回本土;

   ——“吕-104”号潜艇,18日进至特鲁克。

   此外,“伊-169”号潜艇4月4日在特鲁克遭到空袭,下潜时发生故障沉没;“吕-30”号潜艇15日离开特鲁克,返回本土。

   驻泊在塞班岛的潜艇有“吕-109”号和“吕-112”号,这2艘潜艇是20日分别从本土与苏腊巴亚来到此地的。

   4月18日,侦察机在特鲁克西南430海里水域发现一支美特混舰队。为了防止遭敌空袭,先遣部队指挥官命令“吕-41”号、“吕-106”号和“吕-115”号潜艇出航,命令“伊-176”号和“吕-108”号潜艇进入伏击阵地。后因没有新的情况,除“吕-108”号艇外,其余潜艇皆奉命返回特鲁克。

   高须司令长官是21日发出“开始实施‘Z-1’号作战”命令的,同时还命令中太平洋指挥官,派出多艘潜艇前往荷兰迪亚一带迎击敌人(根据军令部的指示,除主力部队、西南部队、东北部队外,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将其他部队一律划归中太平洋部队指挥官统一指挥)。

   遵照中太平洋部队指挥官的命令,“吕-104”号潜艇出航,“吕-109”号和“吕-112”号潜艇在塞班岛补给后,前往南方作战。上述潜艇均部署在阿德米勒尔提群岛以北海域。“吕-41”号潜艇也于23日出航,但其配置水域不明。

   23日,先遣部队司令部迁往吴港,前方作战由第7潜艇战队司令官指挥,第51潜艇队(“吕-111”号、“吕-113”号,缺“吕-114”号艇)及“吕-41”号潜艇也被编入第7潜艇部队。

   4月26日,第7潜艇部队指挥官命令“吕-108”号潜艇返航。这样,部署在新几内亚一带的潜艇只有4艘了。29日接到报告,在北纬0°50′、东经148°40′水域发现一支美特混舰队,正以31°航向、18节航速航进。因此,又将上述4艘潜艇调到美利温岛以南水域。

   从30日开始,特鲁克就受到美特混舰队的袭击,第7潜艇部队指挥官命令停于特鲁克的“伊-16”号、“伊-176”号、“吕-45”号(25日从本土到达这里)、“吕-106”号、“吕-108”号和“吕-115”号潜艇出航,将其配置在特鲁克群岛以南海域。

   5月2日,部署在美利温一带以及塞班岛与特鲁克以南的潜艇,奉命返回特鲁克。来到特鲁克不久的“吕-45”号潜艇,未能返回。此外,“伊-183”号潜艇4月28日从丰后水道驶向特鲁克岛,后来下落不明。

   对吉尔伯特群岛作战进行研讨后,先遣部队采用了新的作战方针,并开始实施断敌后勤的作战。但是美军开始进攻夸贾林岛后,日方只能以少数潜艇与美特混舰队周旋,而且还需根据敌情或对敌情的判断,频繁地调整部署。尤其是3月份的作战指导,与吉尔伯特群岛作战时,毫无变化。

   各潜艇只是东奔西走,而无遇敌机会,只有在马绍尔群岛以东海域实施断敌后勤作战的“伊-36”号潜艇,有机会袭击一艘航空母舰。

   二、东南线的潜艇输送

   1943年12月初,第7潜艇部队的兵力(几乎所有的小型潜艇都从事运输)如下:

   第7潜艇战队(第51潜艇队)所属的潜艇有“吕-104”号、“吕-105”号、“吕-108”号、“吕-109”号潜艇。

   从第6舰队等单位调给东南部队的有“伊-6”号、“伊-16”号、“伊-38”号、“伊-177”号和“伊-181”号潜艇。

   第7潜艇战队司令官在腊包尔从陆上指挥作战,各潜艇以腊包尔为基地,为新几内亚以及新不列颠岛西部地区进行运输。

   鉴于为东南前线实施潜艇运输的重要性,先遣部队指挥官1944年1月5日决定,优先考虑为东南部队补充潜艇。1月7日,东南部队参谋长提出增加潜艇载运量的期望,先遣部队指挥官则决定:近期即将编入东南部队的“伊-41”号和“伊-180”号潜艇在特鲁克将主炮拆掉,并将弹药卸下,“伊-171”号只将弹药卸下即可。此外,还命令来东南线担任输送任务的“伊-42”号、“伊-43”号和“伊-184”号潜艇,自本土出航前,就将主炮拆除,并将弹药卸掉。

   2月9日,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将编入东南部队的潜艇(包括第7潜艇队的潜艇)改为5艘,并将东北潜艇部队所属的第7潜艇队调给第6舰队。

   从1943年12月到1944年2月中旬,被轮换调到东南部队的潜艇如下:

   12月18日,“伊-38”号换为“伊-36”号;

   1月5日,“伊-177”号换为“伊-41”号;

   1月6日,“伊-36”号换为“伊-171”号;

   1月15日,调来“伊-180”号;

   1月22日,“伊-16”号和“伊-180”号换为“伊-169”号和“伊-185”号;

   2月5日,“伊-6”号和“伊-171”号换为“伊-42”号和“伊-43”号。

   结果,2月上旬前,调入的潜艇为“伊-41”号、“伊-42”号、“伊-43”号、“伊-169”号和“伊-185”号5艘,以及“伊-5”号(调入日期不明)。在此期间,各潜艇的运输情况大体如下(西奥和伊包吉在新几内亚北海岸,加里岛在其附近):

   “伊-6”号,向西奥运输3次,向伊包吉运输2次,向苏尔密运输1次,2月12日从腊包尔返回横须贺。

   “伊-16”号,向西奥运输1次,12月25日从腊包尔返回横须贺。

   “伊-38”号,向苏尔密和西奥各运输1次(用运输罐),12月26日从腊包尔返回吴港。

   “伊-177”号,向西奥运输5次,从西奥向马丹运送1次(送陆军集团军司令一行),1月15日从腊包尔返回佐世保。

   “伊-181”号,向西奥运输1次,向布喀岛运输2次,1月13日从腊包尔向加里岛运输,出港后下落不明。

   “伊-26”号向苏尔密运输1次后,返回佐世保。

   “伊-41”号,向苏尔密、布因各运输1次。

   “伊-171”号,向加里岛运输1次,1月30日从腊包尔驶向布喀岛,后来下落不明。

   “伊-180”号,因发生故障未能运输,返回佐世保。

   “伊-169”号,向格林岛运送1次陆战队,向伊包吉运输1次物资。

   “伊-185”号,同上。

   “伊-42”号,在特鲁克一带执行任务,未参加运输行动。

   “伊-43”号,在驶往特鲁克的途中下落不明。

   “伊-5”号,2月19日驶抵腊包尔。

   这期间,第7潜艇战队的运输情况大体如下:

   “吕-104”号,向苏尔密和加里岛各运输1次,1月31日从腊包尔返回吴港。

   “吕-105”号,向苏尔密运输4次。

   “吕-106”号,向苏尔密运输2次。

   “吕-108”号,向苏尔密运输1次(但未成功),12月20日从腊包尔返回本土。

   “吕-109”号,向布因运输3次,向苏尔密运输1次。

   (一)2月中旬以后

   如前所述,2月17日第51潜艇队被编入先遣部队,第7潜艇战队司令官大和田升指挥第6舰队派出的潜艇执行输送任务。

   3月2日,由于战时编制的更改,第7潜艇战队被编入第6舰队,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将第7潜艇战队司令部编入东南部队,并将东南部队所属的潜艇改为3艘。

   根据上述命令,“伊-169”号艇于3月6日归建,“伊-185”号艇在“伊-42”号调入东南部队(2月28日)后,也归还先遣部队。

   此后,东南部队的战况日益恶化,已无法以腊包尔为基地进行潜艇作战。鉴于这种情况,联合舰队3月15日通知尚未完全编入东南部队的第7潜艇战队司令部及其所属潜艇,仍归先遣部队指挥,先遣部队指挥官3月20日将第7潜艇战队的兵力作了如下部署:

   指挥官——第7潜艇战队司令官

   兵力——第7潜艇战队司令部、“伊-2”号、“伊-41”号和“伊-42”号潜艇

   主要任务——袭击敌方舰船,并实施作战运输。

   这样,以腊包尔为基地的潜艇作战使告结束,第7潜艇战队司令官乘“伊-41”号潜艇于25日到达特鲁克,在第85潜艇基地进行指挥。编入东南部队各潜艇的活动情况大致如下:

   “伊-5”号,2月19日到达腊包尔,向苏尔密运输2次,3月10日离开腊包尔,向本土返航。

   “伊-169”号,2月19日向布因运输,3月6日离开腊包尔,返回特鲁克。

   “伊-185”号,向布喀运输2次,但第2次因被击伤未能完成任务,3月31日回到佐世保。

   “伊-41”号,2月20日向布因运输,27日从腊包尔运送飞行人员到特鲁克,尔后又将第7潜艇战队司令部全部从腊包尔送到特鲁克(3月25日到达)。

   “伊-42”号,执行截击美特混舰队的任务后,3月3日驶抵塞班岛,在这里载上陆战队出航。19日到达帛琉,23月从帛琉驶向腊包尔,出港后下落不明。

   “伊-2”号,4月2日成功地向西库逊湾(新不列颠岛东北部)及腊包尔进行了运输,但向特鲁克返航时下落不明。

   “伊-41”号潜艇4月1日从特鲁克出航,成功地对布因进行了运输(7日),后经特鲁克返回本土。这是日军对布因的最后一次运输。

   三、“阿”号作战计划

   夸贾林岛1944年2月初失守后,日军竭力加强绝对国防圈的防御。在美特混舰队袭击内南洋的几个要地以及美潜艇大肆活动期间,日军向塞班岛、关岛、帛琉群岛、马洛克瓦里等地各增派了一个师。关于在中太平洋成立负责统一指挥的第31集团军及中太平洋舰队以期加强防务的情况,前面已经提过,这里不再赘述。

   另一方面,日海军预定在第1机动舰队(以第2和第3舰队于3月1日编成)及第1航空舰队(可以机动的岸基航空部队)的兵力基本准备就绪之后,截击并击败5月下旬以后来袭的美国舰队,以期挽回败局,此行动称为“阿”号作战。

   5月3日,丰田副武上将继任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大本营也于同日下达了军令部总长关于“阿”号作战的指示。丰田长官与军令部磋商后决定以“大淀”号巡洋舰为旗舰,对联合舰队实施指挥。此外,丰田副武上将还根据大本营的指示,下达了联合舰队实施“阿”号作战的命令。

   联合舰队在“阿”号作战计划中将其作战目的作了如下阐述:“联合舰队的主要作战行动以中太平洋以南到‘新几内亚’北岸的海域为正面,集中决战兵力,协同友军一举歼灭来袭之敌,尤其要消灭敌特混舰队,以彻底打破敌人反攻的企图。”其作战要点大致如下:

   1、迅速将全部决战兵力集中到主要作战海域。

   2、尽可能充分利用前方各据点,以察明敌情。

   3、重视实施突袭,竭力削弱敌军的战斗力。

   4、预想的决战海域大致如下:

   ——第一决战海域在帛琉群岛附近;

   ——第二决战海域在西加罗林群岛附近。

   5、将大部分岸基航空兵及全部机动部队集中于决战海域周围,将敌诱至上述海域后,以全军兵力实施决战。

   6、先遣部队的潜艇主要用于实施出敌不意的袭击,搜索敌人以及进行追击。

   以上是决战前应付各种情况的作战要点。在此作战要点中,赋予先遣部队的任务是“‘阿’号作战开始后(日军完成作战部署时),(1)侦察敌方要地,(2)实施出敌不意的袭击;(3)将部分兵力部署在加罗林群岛以南海域,主要行动是查明敌情。‘阿’号作战准备实施决战时(如有敌人出动的征兆),除迅速将部分兵力部署于加罗林群岛以南海域外,其他同前。”

   联合舰队的作战计划,将西加罗林群岛判断为美军的进攻方向。处于劣势的日军所采取的方针是,以第1机动舰队和第1航空舰队的协同行动,首先打垮美特混舰队,尔后消灭其登陆部队。因而要求先遣部队在决战前,重视出敌不意的袭击,并加强搜索与侦察,决战后,对敌进行追击。后于5月20日,联合舰队调整兵力部署时,为先遣部队规定了4项主要任务:(1)出敌不意地攻击敌舰队;(2)监视敌人与查明情况;(3)实施作战运输;(4)进行破交作战。

   (一)先遣部队的作战计划

   根据联合舰队的上述作战计划,先遣部队制定了自己的作战计划,现概述如下。

   1、在“阿”号作战开始前,先遣部队全力以赴,对敌要地进行侦察,同时实施出敌不意的袭击,以期削弱其战斗力。如果敌人出动的征兆益愈明显,则迅速进入截击部署,以歼灭敌人。

   2、“阿”号作战开始时,先遣部队的兵力部署如下。

   直属队辖第6舰队司令部,在吴港对作战实施全面指挥。

   第1潜艇部队由先遣部队指挥官直接指挥,辖第7潜艇队(缺“伊-6”号艇)、第12潜艇队(缺“伊-176”号艇)、第15潜艇队(缺“伊-16”号艇)、第22潜艇队(缺“伊-177”号、“伊-180”号和“伊-183”号艇)、第34潜艇队(缺“吕-41”号艇)以及“伊-10”号、“伊-36”号潜艇。其任务是:(1)出敌不意地攻击敌舰队,进行侦察与巡逻;(2)破坏敌方交通线;(3)捕捉、攻击并消灭敌特混舰队及其运输船队;(4)实施战斗运输。

   第7潜艇部队由第7潜艇战队司令指挥,辖甲潜艇部队(甲SSB)和乙潜艇部队(乙SSB);前者由第51潜艇队司令指挥,其兵力为第51潜艇队(缺“吕-115”号艇),其任务为:(1)巡逻警戒、侦察敌情和攻击敌舰船,(2)截击敌特混舰队,(3)捕捉与攻击敌登陆输送队;后者由第7潜艇战队司令直接指挥,其兵力为“伊-16”号、“伊-176”号、“伊-183”号、“吕-41”号和“吕-115”号潜艇,其任务为:(1)实施作战运输,(2)侦察敌情,(3)攻击敌舰船。

   第11潜艇部队由第11潜艇战队司令指挥,其兵力为第11潜艇战队及“海云丸”,在濑户内海进行训练与休整。

   在6月1日前,从第11潜艇战队调到其他各潜艇队的潜艇如下:

   5月14日,“吕-47”号调到第34潜艇队,“吕-117”号调到第51潜艇队。

   5月19日,“伊-53”号调到第15潜艇队。

   联合舰队将龙卷作战(后述)延期到5月12日实施,并对预定参战的潜艇下达如下命令:

   1、以“伊-10”号及中型潜艇对马绍尔群岛进行侦察。

   2、约以2艘大型潜艇前去马绍尔群岛方向救援敢死队及飞行员。

   3、约将3艘大型潜艇部署在“Ma”展开线,以及威瓦克与阿德米勒尔提群岛之间。

   4、约以1艘大型潜艇在6月上旬对马绍尔群岛进行航空侦察。

   从上述命令来看,先遣部队的任务是以部分潜艇实施作战运输,以多数潜艇在新爱尔兰岛以北海域及马绍尔群岛方向进行巡逻和侦察。新爱尔兰岛以北海域是美军进攻西加罗林群岛的通道。5月14日,先遣部队指挥官就各潜艇的部署等发布如下命令:

   1、“伊-14”号潜艇进至阿德米勒尔提群岛与威瓦克之间,“伊-44”号和“伊-53”号潜艇进至“Ma”展开线侦察敌情。

   2、“吕-42”号和“吕-44”号潜艇分别侦察夸贾林岛与布朗岛。

   3、“吕-47”号潜艇进至马绍尔群岛以东海域,根据命令对所需地区进行航空侦察。

   将马绍尔群岛以东海域从马洛埃拉普岛南端,沿70°方位线,划分为2个区域,该线以北为“伊-38”号潜艇的作战区域,以南为”伊-10”号(已在马绍尔群岛以东海域活动)的作战区域。

   当日,第7潜艇部队指挥官命令甲潜艇部队在21日0时前到达“Ma”展开线,按“吕-106”号、“吕-104”号、“吕-105”号、“吕-116”号、“吕-109”号、“吕-112”号和“吕-108”号的顺序由北而南展开,艇间间隔为30海里,敌人可能出现的方向为135°。

   “Na”展开线的配置,是第6舰队司令部与联合舰队司令部协商决定的。现将作战输送计划记述如下:

   由于损失了“伊-2”号和“伊-42”号两艘潜艇,以及“伊-41”号潜艇返回本土,东南线的运输只有“伊-16”号和“伊-176”号潜艇担任。4月26日,中太平洋舰队司令长官,将在东南线实施运输的潜艇改为4艘,增派了“伊-36”号及“伊-183”号两艘潜艇。可是,“伊-36”号潜艇在马绍尔群岛一带被击伤,因而返回本土;“伊-183”号艇在航进途中下落不明,实际上担任运输的潜艇还是2艘。

   为向马绍尔群岛一带进行运输,曾经发过如下命令:

   5月17日,命令“伊-184”号潜艇19日从横须贺出航,驶向米利岛,“伊-5”号24日从横须贺出航驶向沃特杰岛(后改为库赛埃岛)。

   5月18日,命令“吕-41”号潜艇作好出航准备后,立即从特鲁克启航,驶向库赛埃岛,并指定“吕-115”号潜艇担任帛琉与威瓦克之间的运输。

   以上就是先遣部队在“阿”号作战中的行动计划,还准备按照原定的“龙卷”作战采取种种行动,因此,先遣部队指挥官于5月2日向联合舰队司令长官提出下述意见:

   “拟于5月下旬,将我海、空兵力集中于加罗林群岛或新几内亚西部,以期歼灭敌人。值此重要时机,先遣部队的潜艇不得不分别实施截击。‘龙卷’和运输等三种作战。于是,本来为数不多的潜艇就更加分散,必将目标不一,事事无成。

   “因此,必须当机立断,暂时停止使用潜艇进行运输作战(尽管有种种困难,但应顾全大局,暂时忍耐为要),将兵力集中用于截击作战,务请再加考虑。”

   对此,联合舰队未予另行采取措施。即使“阿”号作战极为重要,但是已把相当数量的潜艇兵力派到西南战线和东北战线,先遣部队对联合舰队如此集中潜艇兵力的作法,不能不有所疑惑。先遣部队除极力集中兵力为“阿”号作战进行准备之外,不能实施其他的作战准备了。在此顺便提一下雷达装备的情况。

   吉尔伯特群岛作战后,先遣部队强烈要求大本营采取有效措施,以减少潜艇的损失。

   大本营及联合舰队以不影响作战为原则,尽可能使多数潜艇归建,逐步采取措施,以减少潜艇的损失。

   这时,雷达、防止漏油装置及自动悬浮装置等,一般皆可装备部队。可是,约至1944年3月,潜艇用的雷达,才刚刚通过实验,只在极少数潜艇上开始安装。“吕-113”号潜艇安装的是一部从“大和”号战列舰上调来的雷达。

   四、“龙卷”作战

   海军早就开始研究在潜艇上搭载水陆两用坦克的问题。关于建造“J”型潜艇的情况,前面已经提过,中途岛海战后,为了实施出敌不意的登陆,就提出了这种要求。

   为了制造水陆两用坦克,首先研究“特二”式内燃机艇(即轻型坦克),随后又研究“特三”式内燃机艇(即中型坦克)。除此之外,吴海军工厂造船部的堀元美技术少校,吸取了瓜岛作战的教训,还设计一种运输用的水陆两用坦克,后来称之为“特四”式内燃机艇。

   关于“龙卷”作战的来历,还不很清楚。据当时在军务局工作的吉松田守中校回忆,是在特鲁克岛受到空袭后不久(1944年2月),由军令部第二部部长黑岛龟人突然提出的。军令部负责潜艇业务的藤森康男中校认为,瓜岛作战之后,必须采取出敌不意进行袭击的战法,因而考虑能否越过防潜网进行攻击的问题。约至1943年底,得到吴工厂提出的方案,于是便进行了实验,并取得一定的成果。

   黑岛部长可能是因接到藤森的报告而得知“特四”式内燃机艇的。黑岛部长提出方案后,迅速进行了准备。接着,就由袖珍潜艇的艇员在情岛(吴港附近)的“Q”基地开始进行训练。

   关于这项作战行动的有关事宜,联合舰队参谋3月中旬到特鲁克,与第6舰队的主管参谋在帛琉作了进一步的商讨。中太平洋舰队司令长官南云忠一,以不符合形势需要为由,提出反对意见。但是,联合舰队司令部经将已商定的计划作为“阿”号作战的组成部分于5月3日下发执行了。

   联合舰队下发的“龙卷”作战要点是,由先遣部队航空兵的部分兵力进行侦察,以“特四”式内燃机艇(携带2条鱼雷)攻击停于马绍尔群岛的美特混舰队,尤其是攻击其中的航空母舰。“龙卷”部队的兵力区分如下:

   龙卷队辖有大型潜艇约5艘;

   侦察队辖有“伊-20”号艇及中型潜艇约4艘,负责预先侦察;

   收容掩护队辖有大型潜艇约2艘,负责救援袖珍艇艇员,并进行掩护。

   预定的攻击日期为5月20日。指定参加“龙卷”作战的潜艇为:“伊-36”号、“伊-38”号、“伊-41”号、“伊-44”号和“伊-53”号。约自5月6日起,除“伊-36”号艇以外,其他4艘潜艇均与“特四”式内燃机艇开始进行合练。但是得出的结论却是,由于“特四”式内燃机艇性能欠佳,无法实施这项作战。作出这一结论的理由,有关人员认为有以下几点:

   1、发动机噪音太大;

   2、速度较慢;

   3、履带一碰石头就坏。

   于是,5月12日,便根据第6舰队提出的意见,下令延期实施“龙卷”作战。

   五、美军进攻马里亚纳群岛之前

   (一)部署在特鲁克以南海域的潜艇

   “伊-41”号、“伊-44”号和“伊-53”号潜艇,5月15-16日从吴港出航驶向指定的配置水域。5月27日,“伊-44”号在水深35米处悬停(潜航中停住,保持静止状态)时被深弹炸伤,此后返回本土。

   “吕-104”号、“吕-109”号、“吕-112”号以及从本土开来的“吕-105”号、“吕-106”号,从塞班岛出航;以上各艇均于22日前后进入“Na”展开线。

   5月23日,先遣部队指挥官根据通信部门报告的情况判断,“吕-104”号潜艇大概已被敌巡逻机发现,则令位于北部的3艘潜艇沿135°方位线移动50海里,第7潜艇部队指挥官将这几艘潜艇配置在A展开线

  5月14日,下令组成“Ma”展开线、“Na”展开线

  5月22日,“Na”展开线组成,“吕-106”号沉没

  5月23日,下令组成“A”展开线,“吕-104”号沉没

  5月24日,“吕-116”号沉没

  5月25日,“吕-109”号擅自沿320°方位线移动100公里

  5月26日,“吕-108”号沉没

  5月28日,下令组成“B”展开线

  5月31日,“吕-105”号沉没

  注:△为潜艇被击沉的位置。①-“吕-106”号、②-“吕-104”号、③-“吕-116”号、④-“吕-108”号、⑤-“吕-105”号

  5月25日,“吕-109”号潜艇,以为自己已被发现,擅自沿320°方位线移动60海里。

   5月28日,“Na”展开线多次被敌机发现。因此,第7潜艇部队指挥官命令甲潜艇部队向西移动100海里,组成B展开线。

   “吕-106”号、“吕-109”号潜艇于5月31日,“吕-108”号、“吕-112”号、“吕-116”号潜艇于6月6日,“吕-104”号、“吕-105”号潜艇于6月8日奉命停止巡逻,返回特鲁克,但除“吕-109”号和“吕-112”号外,其余潜艇均未能返回。美国战史文献对此是这样记述的。

   美军根据巡逻机的侦察、无线电的测向以及日军的企图,从理论上推断出日本潜艇的搜索线,便派出3艘装备有新式武器(可向前投射的刺猬弹)的护卫舰组成猎潜群前去反击。这种刺猬弹是一次投射多枚,其落点散布成椭圆形的一种新式反潜武器。这个猎潜群多次发现日本潜艇,其中的“英格兰”号护卫舰以刺猬弹实施数次攻击,击沉日潜艇多数。

“英格兰”号等护卫舰发现日本潜艇的情况
艇名 发现时间 位置 使用仪器
“伊-16”号 19日13时25分 布干维尔岛西北海域 声纳
“吕-106”号 22日晨 “Na”展开线 雷达
“吕-104”号 23日6时04分 同上 同上
“吕-116”号 24日晨 同上 同上
“吕-108”号 26日23时03分 同上 同上
“吕-105”号 30日1时44分 同上 同上

   (二)马绍尔一带的潜艇部署

   “伊-10”号于5月9日从横须贺,“伊-38”号及“吕-44”号于15日从吴港,“吕-42”号于15日从横须贺出航,前往指定水域。

   它们在指定水域进行巡逻,并遵照上级的命令对某些要地进行侦察。

   6月9日,岸基航空兵的侦察机对马朱罗岛进行了侦察,发现该地的美特混舰队已经出动。因此,“伊-10”号、“吕-42”号和“吕-44”号潜艇按照原来的命令迅速进行侦察,“伊-38”号奉命取消侦察夸贾林岛的计划,而改为12日对马朱罗岛实施侦察,“吕-44”号10日对布朗,“伊-10”号12日对马朱罗岛进行了侦察。只发现在马朱罗岛停有1艘运输船。

   “伊-176”号于5月10日,“伊-16”号于24日从特鲁克出航,分别前往布喀岛和布因,这2艘潜艇出航后便下落不明,未能返回。这样,在东南线进行运输的潜艇就1艘也没有了。6月5日,第7潜艇战队司令官提出意见,要求重新考虑东南线的作战输送问题。当天,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命令停止东南线的潜艇运输。

   “吕-115”号潜艇5月19日离开特鲁克,27日完成了向威瓦克的运输后,6月3日回到帛琉,6月7日又驶向新爱尔兰岛以北海域。向威瓦克的运输,本来只想派“吕-115”号潜艇前送一批文件,后来根据陆军的要求,改由“伊-185”号潜艇承担这项任务,该艇于6月10日从吴港向威瓦克进发。

   我于9月下旬乘飞机从腊包尔返回本土。随即被任命为“吕-41”号潜艇的舾装长。在所罗门群岛经过旷日持久的战斗之后,仍然无暇休息一下。

   1944年3月中旬,“吕-41”号潜艇完成就役训练后来到特鲁克。这里既有餐厅,也有旅馆,这是前线的一个热闹地方,但是也因连日遭到空袭而变得冷冷清清。能对我们艇员进行慰问的,大概只有潜艇基地的电影了。即使看电影,也常因空袭而中断,不得不迅速跑进防空洞。

   “吕-41”号艇的任务是,为库赛埃岛进行运输,并对马绍尔群岛进行警戒。5月24日,“吕-41”号艇离开特鲁克,30日进入库赛埃港。美军破译了密码,发现了“吕-41”号潜艇的行动。美军水上飞机往日只有上午在库赛埃岛出现5分钟左右,但从30日傍晚开始,连续3天不断来袭,还有驱逐舰及猎潜艇等(3艘)也在港外巡逻。

   “吕-41”号于31日卸下物资,美军舰艇撤离后出港,前往马绍尔群岛一带作战。

   31日,“吕-41”号潜艇除报告自己情况外,还说明原用的密码已被破译,请上级改变“伊-5”号潜艇近日向库赛埃岛进行运输的计划。

   据此报告,上级改变了“伊-5”号艇的行动。后来采用的方法是,潜艇实施运输时,不事先与当地联系,等潜艇到达目的地后,用信号进行联络。

   “吕-41”号潜艇的配置位置,改为离贾卢伊特岛150海里,270°方位的水域,7日到达上述位置。

   “伊-5”号潜艇5月26日离开横须贺(经由塞班岛),前往库赛埃岛,因出现前述情况而将运输地点改为波纳佩岛,后因油舱漏油而驶往特鲁克岛。

   “伊-184”号潜艇5月20日从横须贺出航,6月13日为米利岛进行了运输。

   (三)第6舰队司令部迁至塞班岛

   4月底,第6舰队司令部从特鲁克迁往濑户内海西部,设在“筑紫丸”上,有关人士回忆这次转移时,曾说:

   “认为第6舰队司令部不宜设在特鲁克岛的想法,是2月份特鲁克遭到空袭后提出的。深受长官在前线指挥作战的思想影响,进至特鲁克实施作战指挥。可是由于帛琉已经遭到空袭,还有遭到大型飞机空袭的可能,以及第7潜艇战队司令部在此地,所以第6舰队则决定将司令部转移到塞班岛。后又因‘龙卷’作战而迁到本土,以至将司令部设在‘筑紫丸’上。”

   “龙卷”作战延期实施后,第6舰队决定的方针是,进驻塞班岛实施指挥,便于与中太平洋舰队取得联系。于是,于6月6日来到塞班岛。参谋长等留在“筑紫丸”上,负责领导潜艇的训练与休整。

   六、马里亚纳海战

   5月20日,联合舰队发布“‘阿’号作战开始”的命令,各部队将用于截击作战的兵力展开。

   5月27日,盟军在新几内亚北岸附近的比阿岛开始登陆。如盟军从这个方向来袭,日军不实施决战。尽管联合舰队制定了这样的作战方针,但是,联合舰队司令长官认为比阿岛的地位十分重要,因此将第1航空舰队3个突击集团中的2个派到这里。此外,还将第1战队等强而有力的编队派来,以期巩固该岛,陆军也决定派出部队来增援,并将这项行动称为“浑”号作战。

   当日军的注意力逐渐被吸引到比阿岛方向时,美特混舰队于6月11日袭击了马里亚纳群岛。13日,美军开始对塞班岛和提尼安岛进行炮火准备,并派驱逐舰进行扫雷。因此,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发布“‘阿’号作战兵力准备决战”的命令;后于15日,美军在塞班岛开始登陆时,则下令“‘阿’号作战开始”。

   已经进至菲律宾中部的第1机动舰队,即向塞班岛以西海面前进。但是,第1航空舰队的突击集团集结迟缓,因而无法策应机动编队的决战。在6月19日及20日所进行的马里亚纳海战中,第1机动舰队遭到彻底失败。

   (一)潜艇部队在马里亚纳群岛一带集中使用

   6月21日,美特混舰队袭击马里亚纳群岛时,中太平洋方面的先遣部队的状况如下:

   特鲁克以南海域有“伊-53”号潜艇在“Ma”展开线活动,“伊-41”号在阿德米勒尔提岛以西海域,“吕-111”号、“吕-113”号、“吕-115”号和“吕-117”号在特鲁克以南海域巡逻警戒。

   部署在马绍尔群岛一带的有“伊-10”号、“伊-38”号、“伊-184”号、“吕-41”号、“吕-42”号和“吕-44”号潜艇。

   部署在特鲁克一带的有“吕-109”号、“吕-112”号(停泊)和“伊-5”号(正向特鲁克航进)潜艇。

   停于塞班岛的有:“吕-36”号、“吕-43”号和“吕-114”号潜艇。

   已从本土出航或准备出航的潜艇有“伊-185”号,6月10日从吴港向威瓦克运输;“伊-6”号,6月15日从横须贺出航;“伊-36”号,6月19日从吴港出航;“伊-45”号,6月28日从横须贺出航;“伊-47”号,6月14日从吴港出航。

   后来编入并出海执行任务的有“伊-26”号,6月27日从吴港出航;“吕-46”号,6月23日从吴港出航;“伊-54”号,7月7日从吴港出航;“伊-55”号,7月5日从横须贺出航;“吕-48”号,7月5日从吴港出航。

   返回本土的潜艇有“伊-44”号,6月5日到达吴港。

   6月11日,因为无法判断美军的企图,先遣部队指挥官命令停于塞班岛的潜艇出海,在塞班岛附近海域活动。12日,美特混舰队继续进行空袭。据第7潜艇部队指挥官判断,美特混舰队返航时可能会空袭特鲁克,便命令停泊于该地的“吕-109”号(12日出航)、“吕-112”号(14日出航)到特鲁克周围海域活动。这2艘潜艇均有一舷的主机不能使用。

   13日,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命令先遣部队,将部署于马绍尔群岛一带及加罗林群岛以南海域的潜艇调往东加罗林群岛以北海域。为此,先遣部队指挥官发布如下命令:

   1、“伊-10”号、“伊-38”号、“伊-184”号、“吕-41”号、“吕-42”号及“吕-44”号潜艇,立即前往关岛以东海域;“伊-41”号、“伊-53”号潜艇及第7潜艇部队的所余兵力,立即前往关岛以南海域,“伊-6”号及“吕-47”号潜艇立即前往塞班岛以西海域。

   6月17日前,如无新的命令,则由第7潜艇部队指挥官组织实施上述部署。

   2、“伊-5”号潜艇按原定计划实施运输。

   这一天,“伊-33”号潜艇发生事故,在伊予滩沉没。高木长官因在塞班岛难以指挥作战,便命令第7潜艇战队司令大和田指挥第1和第7潜艇部队。第7潜艇部队指挥官于16日发布如下命令:

   1、第7和第1潜艇部队由本职指挥。

   2、兵力区分

   甲潜艇部队由第15潜艇队司令指挥,下辖“伊-38”号、“伊-10”号、“伊-184”号、“伊-53”号和“伊-6”号潜艇。

   乙潜艇部队由第34潜艇队司令指挥,下辖“吕-42”号、“吕-44”号、“吕-41”号和“吕-47”号潜艇。

   丙潜艇部队由第22潜艇队司令指挥,下辖“伊-185”号、“伊-5”号和“伊-41”号潜艇。

   丁潜艇部队由本职直接指挥,下辖第7潜艇战队以及“吕-36”号、“吕-43”号潜艇。

   3、应敌部署

   甲潜艇部队在C展开线,乙潜艇部队在D展开线,丙潜艇部队在E展开线,丁潜艇部队在塞班岛周围活动……

   在此之前,丰田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于15日向先遣部队下达如下命令:

   1、将其全部兵力的二分之一部署在X、Y展开线;

   2、将另二分之一的大部分兵力部署在塞班岛及关岛。

   3、将其余的兵力部署在Z展开线。

   第7潜艇部队指挥官接此命令后,对原来的部署作了如下变动(16日23时17分):

   1、“伊-184”号和“伊-6”号潜艇从甲潜艇部队调往丙潜艇部队,“吕-43”号潜艇从丁潜艇部队调往乙潜艇部队。

   2、各部队的部署是,甲潜艇部队进入Z展开线,自北而南的顺序为“伊-10”号、“伊-38”号和“伊-53”号艇;乙潜艇部队进入Y展开线,自北而南的顺序为“吕-47”号、“吕-42”号、“吕-44”号、“吕-41”号和“吕-43”号艇;丙潜艇部队进入X展开线,自北而南的顺序为“伊-6”号、“伊-185”号、“伊-184”号、“伊-5”号和“伊-41”号艇(X、Y、Z展开线都在马里亚纳群岛东南)。

   于是各潜艇便急速驶往指定海域。“伊-5”号潜艇15日从特鲁克岛出航,“伊-185”号潜艇停止向威瓦克岛运输,驶往塞班岛以西海域。

   16日,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为了防止在机动部队决战时混乱,便命令先遣部队,“在马里亚纳一带执行任务的潜艇,18日18时后,如无特别命令,不准进入塞班岛与乌利西群岛一线以北,东经145°线以西的海域”。

   10日,第7潜艇部队指挥官就丁潜艇部队的部署与作战要点发布命令如下:

   1、敌特混舰队已出现于罗塔岛及关岛以西海面。

   2、丁潜艇部队对能够攻击之敌反复实施攻击。

   (1)18日、19日在塞班岛及提尼安岛一带的潜艇为“吕-36”号,“吕-112”号、“吕-114”号;在关岛一带的为“吕-115”号。

   (2)20日以后在塞班岛及提尼安岛一带的潜艇为“吕-113”号、“吕-109”号、“吕-117”号,在关岛一带的为“吕-111”号。

   (3)各艇围绕岛的周围,逆时针机动,如将鱼雷耗尽,则到外巡逻区待命。

   接着,又发布命令将塞班岛一带的巡逻区作了如下变动:

   1、以罗塔岛为基点,在100及200海里的范围内,从0°开始,每隔30°划为1区,各区名称从内圈开始,顺时针排列为“IYOHaNi……U”

   2、丁潜艇部队的潜艇,鱼雷用完后,分别到下述巡逻区进行侦察。

   “吕-36”号到“Wa”区,“吕-114”号到“Ka”区,“吕-112”号到“Yo”区,“吕-115”号到“Ne”区。

   19日,为了配合机动部队的决战,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命令丁潜艇部队向P、Q展开线移动,命令丙潜艇部队向西进击。20日,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下达命令:“各潜艇部队责令性能较差的潜艇返回特鲁克,其余潜艇在各展开线展开,尽可能配置在塞班岛及关岛周围。”这样就起了为配合机动部队的决战而对潜艇所作的限制。

   这期间,各潜艇与敌交战的情况如下:

   “吕-43”号艇26日遭到敌驱逐舰的炮击及深弹攻击,因而丧失作战能力。

   “吕-115”号艇19日在罗塔岛以西50海里水域用鱼雷攻击1艘美航空母舰,但效果不明(美方资料无此记载)。

   另有“伊-36”号潜艇19日离开吴港,装载燃料及弹药前往特鲁克岛。

   以上为6月20日前先遣部队的作战概况,后因美军出乎意料地来攻马里亚纳群岛,便将大部分潜艇从马绍尔群岛及新爱尔兰岛一带匆忙北调,使潜艇在马里亚纳一带的集结较迟。各潜艇是否都已到达指定水域,还不完全清楚,但据估计到20日这天基本上都可进入指定部署。

   七、马里亚纳海战后的潜艇作战

   6月21日,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命令派遣1艘大型潜艇前往关岛,尽量将多数飞行人员接出并送到濑户内海西部(22日责成“伊-41”号潜艇执行这项任务)。还令潜艇接出在塞班岛的第6舰队及第3驱逐舰战队司令部(下令日期不明),第7潜艇部队指挥官派遣“伊-10”号潜艇执行此任务。

   22日,第7潜艇部队指挥官命令各艇行动如下:

   1、甲潜艇部队(缺“伊-10”号,另加“伊-6”号和“吕-47”号潜艇)前往塞班岛巡逻区攻击敌人。(甲潜艇部队辖有“伊-38”号、“伊-53”号、“伊-6”号、“吕-47”号4艘潜艇)。

   2、其余各潜艇行动如下

   (1)“伊-10”号及“伊-41”号执行特殊任务。

   (2)丁潜艇部队及“伊-5”号、“吕-42”号、“吕-44”号艇返回特鲁克。

   (3)“伊-185”号及“伊-184”号根据司令部的指示,返回帛琉群岛,“伊-184”号进行补给后待命,“伊-185”号实施运输。

   (4)“吕-41”号艇驶回濑户内海西部,进行休整。

   被击伤的“吕-43”号潜艇于21日奉命返回本土。还另有命令,将塞班岛一带的巡逻区作了规定:以塞班岛南端为基点,在100及200海里的范围内,从0°开始,每隔30°划为1区,内圈的各区名称从“i”,到“O”,外圈从“Wa”到“U”,均为顺时针排列。

   甲潜艇部队的潜艇部署于下述巡逻区:

   “伊-38”号在“i、RO、Ha”区,“伊-6”号在“To、Chi、Ri”区,“伊-53”号在“Ni、Ho、He”区,“吕-47”号在“Nu、Ru、O”区。

   按照上述命令从各地返回的潜艇情况如下:

   回到特鲁克的潜艇有“伊-5”号、“吕-109”号、“吕-111”号、“吕-113”号及“吕-115”号5艘。

   返回本土的潜艇有:“吕-41”号和“吕-43”号2艘。

   下落不明的潜艇有“伊-184”号、“伊-185”号、“吕-36”号、“吕-42”号、“吕-44”号、“吕-111”号、“吕-114”号及“吕-117”号8艘。

   加上前述在“Na”展开线损失的5艘潜艇,自“阿”号作战以来,共损失13艘潜艇。

   24日,“伊-41”号潜艇抵达关岛,接下106人,后于6月30日回到大分。在接援第6舰队司令部以及其他单位的行动中,因“伊-10”号潜艇未在6月25日到达规定地点,28日则派“伊-38”号、接着又派“伊-6”号潜艇去执行这项任务,但都未成功,7月2日停止这一行动。

   26日,联合舰队宇垣参谋长就以后的潜艇作战问题作了指示:“回到特鲁克的潜艇,避免逐次投入战斗,而应进行休整,以便7月15日前后实施全力出击!”

   这个指示的意图是,要在马里亚纳群岛一带继续进行潜艇作战。

   然而,7月2日联合舰队司令部又作了如下指示:

   1、休整后的潜艇对马里亚纳群岛的敌特混舰队实施攻击,正在海上作战的潜艇完成任务后,逐次返回本土进行休整。

   2、在马里亚纳群岛一带执行特殊任务的“伊-54”号和“伊-55”号潜艇,完成任务后直接返回本土。

   3、停泊于特鲁克的潜艇返回本土。

   4、在本土的潜艇,要立即采取措施,以防被敌击毁。

   下达这个指示的原因不明,但截至7月2日,已有13艘潜艇被毁,大概如不采取防止潜艇被毁的措施,就难以继续作战了。

   部署在马里亚纳群岛周围的潜艇,根据6月22日的命令来看,有“伊-38”号、“伊-6”号、“伊-53”号和“吕-47”号4艘(6月24日到达规定地点)。6月23日,从吴港出航的“吕-46”号潜艇,因发生故障而返回本土,28日又增派了“伊-10”号潜艇。“伊-53”号潜艇因发生故障而撤出巡逻区,7月2日向特鲁克返航。

   7月7日,撤消甲潜艇部队的建制,并令“伊-10”号潜艇返回特鲁克,“伊-38”号潜艇返回濑户内海西部。“吕-47”号潜艇于10日撤出巡逻区,返回濑户内海西部。7月5日从本土出航的“吕-48”号潜艇于16日奉命返航,从而结束了马里亚纳群岛周围的袭击作战。

   关于由本土出航的大型潜艇以运炮罐或运输罐进行输送以及从马里亚纳的几个海岛接下人员(包括提尼安岛的第1航空舰队司令部)的问题,一再改变后,作出如下决定:

   “伊-26”号在关岛卸载后,去提尼安岛接援人员。

   “伊-45”号在关岛卸载后,接援当地人员。

   “伊-54”号在提尼安岛卸载后,接援当地人员。

   “伊-55”号同上。

   上述潜艇的行动,仅“伊-26”号于7月9日成功地向关岛运送了运炮罐。7月27日“伊-45”号返回横须贺,此后就停止了中太平洋的潜艇作战,决定所有潜艇均采取对策,以防被敌击毁。但是,还有几艘潜艇正在执行任务。

   “伊-36”号正向特鲁克运送燃料,6月30日到达目的地,7月5日离开该地(并接下人员90名),16日回到吴港。

   “伊-5”号7月7日离开特鲁克,9日成功地向波纳佩进行输送后,驶往横须贺,但下落不明。

   “伊-53”号在第7潜艇战队司令指挥下,7月15日离开特鲁克,25日到达吴港。

   此外,高木长官在塞班岛阵亡,由三轮茂义中将接任第6舰队司令长官。三轮中将于12日到“筑紫丸”上任。

   6月下旬,丁潜艇部队所属的潜艇回到特鲁克后,第7潜艇战队司令多次召集回到这里的潜艇军官开会研究。最后决定向大本营陈述必须装载特攻武器的意见。并派首席参谋泉与“吕-113”号潜艇艇长渡边久上尉,乘“伊-36”号潜艇于7月5日从特鲁克出发,返回本土。渡边上尉将“吕-113”号艇的指挥委托给新上任的第51潜艇队司令杨田清猪上校。

   7月底或8月初,在吴港召开了一次规模较大的潜艇作战研究会。这次会议的主要议题是,讨论如何防止被敌击毁的问题,此外还强调使用特攻武器。日潜艇面对美军的反潜战难以行动,因此希望彻底改变潜艇的使用方针。

   八、“阿”号作战中的潜艇战

   如所如述,在6月22日命令返回特鲁克、帛琉及本土的潜艇中,回去的只有7艘,未能回去的有8艘,加上在“Na”展开线一带损失的5艘,以及在东南线执行运输任务时下落不明的2艘,一共损失15艘潜艇。

   接着又有“伊-5”号、“伊-6”号、“伊-10”号、“伊-55”号及“吕-48”等5艘潜艇未能返回。这就是说,在“阿”号作战中损失的潜艇为参战36艘中的20艘。而战果方面,据陆军或侦察机报告,击沉、击伤敌航空母舰及战列舰多艘。以实际上并非如此,“阿”号作战中的潜艇战遭到了彻底失败,研究其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对敌人的反潜能力估计不足

   “阿”号作战中潜艇损失惨重的最大原因是美军反潜能力已有很大提高,而日方对此缺乏认识,以为美军的反潜能力比吉尔伯特群岛作战时强不了多少。

   在对付敌人的雷达方面,第11潜艇战队在训练中没有采取措施,舰队司令部也未发出什么指示。访德归来的潜艇,就突破比斯开湾的战法作了报告,认为应当昼夜潜航,日出日没时上浮充电。

   各艇艇长根据亲身体会,讨论了上述战法。“伊-41”号潜艇在向布因运输时,成功地运用了突破比斯开湾的战例。

   2、对敌人的进攻方向判断不准,巡逻部署不当

   根据对敌人进攻方向的判断,将潜艇集中部署在敌人进攻可能经由的航线上,即特鲁克岛与新爱尔兰岛之间。但因敌人的进攻方向是马里亚纳群岛,则使这一部署不仅无所作为,反而耽搁了潜艇向马里亚纳方向集中。

   其次要研究的问题是在巡逻部署中如何捕捉敌人,是否要构成展开线。

   当时我是“伊-41”号潜艇艇长,在特鲁克停泊时,我就知道了“Na”展开线。我向第7潜艇战队司令部提出如下建议:

   “在警戒严密的海域,这样的部署是危险的,有可能遭到严重损失。如1艘潜艇已有被发现的征兆,就必须大幅度地分散转移。”

   提出上述意见后,我就出海了。从“Na”展开线作战指导的后果来看,是不胜遗憾的。

   这里不妨谈一下当时美国的潜艇战。马里亚纳海战前,美国潜艇的部署如下:

   在塔威塔威海域有3艘,棉兰老岛东南海域有3艘,吕宋岛以北海域有3艘,圣贝纳迪诺海峡东口有1艘,苏里高海峡东口有1艘,巴士海峡有3艘,马里亚纳群岛以北海域有1艘,马里亚纳群岛以西海域有4艘,另在菲律宾海、塞班岛以西及帛琉群岛以北海域有9艘,共计28艘。

   美潜艇以上述部署来察明并通报日本机动编队的行动,在马里亚纳海战中,取得击沉2艘航空母舰(“大凤”号和“翔鹤”号)的战果。在敌我反潜能力相差悬殊的情况下,虽然不宜简单地加以对比,但是总可看出,美国潜艇的巡逻布势是有效的。从美军的反潜能力看,我认为日军不宜将多艘潜艇集中用在一个海域,而应在敌人可能经过的几条航线纵深配置潜艇。

   3、向马里亚纳一带集结潜艇重蹈覆辙

   在研讨吉尔伯特群岛作战时曾经指出,由于对敌人进攻的地点与时间作出了错误判断,不得不使潜艇以其几乎是最大的作战能力进行活动。在“阿”号作战中也是这种情况。

   4、要地攻防战中的潜艇部署欠妥

   总结吉尔伯特群岛的作战时认为,“在警戒严密的局部地区投入较多的潜艇,虽能期望取得较大战果,但其损失也颇大”。可是,从当时潜艇的作战能力看,如部署在局部地区,是无法期望取得较大战果的。

   九、其他地区的潜艇战

   (一)西南线

   西南线潜艇部队1943年12月1日时的兵力如下;第14潜艇队(“伊-27”号和“伊-37”号)、第30潜艇队(“伊-162”号、“伊-65”号、“伊-166”号、“吕-110”号和“吕-111”号艇)、“伊-10”号、“伊-26”号及执行访德任务的“伊-8”号和“伊-29”号艇。12月10日,撤消第14潜艇队的建制,其所属潜艇配属给第8潜艇战队。于同一天,“吕-112”号潜艇编入第30潜艇队。第8潜艇战队的“伊-10”号潜艇,自1944年1月1日起归第6舰队直接指挥。

   1944年2月,“伊-27”号和“吕-110”号潜艇被敌击沉。3月25日,撤消第30潜艇队的建制,其所属潜艇“伊-162”号艇调往吴港守备战队,“伊-165”号和“伊-166”号艇调往第8潜艇战队,“吕-111”号和“吕-112”号艇调往第51潜艇队。

   此外,先后于1月及2月编入第30潜艇队的“吕-113”号和“吕-114”号艇,并未进至西南线,而于3月25日编入第51潜艇队。还有完成访德任务后返回本土的“伊-8”号潜艇,于1944年3月初近至槟榔屿。

   4月20日,“伊-26”号潜艇编入先遣部队(6月20日编入第15潜艇队)。4月,“伊-37”号潜艇触雷。至5月1日时,西南线潜艇部队的兵力如下:

   在印度洋实施破交作战的潜艇有“伊-8”号、“伊-165”号及“伊-166”号3艘。

   执行访德任务的是“伊-29”号和“伊-52”号潜艇。

   正从德国远航的是“吕-501”号潜艇。

   “伊-8”号,3月上旬进至槟榔屿,3月下旬至5上旬在印度洋作战,击沉敌船2艘(12376吨)。

   “伊-26”号,2月26日从槟榔屿出航,对查戈斯群岛进行侦察后,去马尔代夫群岛一带活动,4月下旬向槟榔屿返航。其战果为击沉敌船3艘(23591吨)。

   “伊-37”号,从2月10日至4月底在马达加斯加岛一带作战,击沉敌船3艘(19312吨)。在从槟榔屿驶往新加坡的途中触雷,后又返回槟榔屿,于8月驶回本土。

   “伊-162”号潜艇在1943年12月14日到1944年3月25日期间出航2次,击沉敌船1艘(7127吨)。

   “伊-165”号潜艇从1月7日到4月上旬在印度洋中部进行2次作战,击沉敌船2艘(14202吨)。5月底从苏腊巴亚出航,前往澳大利亚西北海域活动,7月上旬返回苏腊巴亚。

   “伊-166”号潜艇从2月上旬到5月前后,两次去孟加拉湾作战,未取得战果。

   “吕-110”号潜艇2月2日从槟榔屿出航,前往印度以东海域作战,出航后未能返回。该潜艇于2月11日击伤英国商船1艘(6274吨),当天被澳大利亚军舰击沉。

   “吕-111”号潜艇1月7日从槟榔屿出航,10日在锡兰岛的埃勒几特角附近布设10枚水雷后返航(回港日期不明)。接着,又于2月1日出航,布设水雷(地点不明)后,进行破交作战,2月下旬返航。3月7日再次出航,前往加尔各答一带活动,击沉敌船1艘(3962吨),返航日期不明。

   “吕-112”号潜艇1月19日从苏腊巴亚出航,2月中旬返回。

   (二)东北线

   如前所述,撤离基斯卡岛后,北方潜艇部队只辖有第7潜艇队(“伊-2”号、“伊-5”号和“伊-6”号艇),由北方部队指挥官直接指挥,在阿留申群岛西部实施巡逻警戒及破交作战。

   “伊-5”号和“伊-6”号潜艇,只在1943年8月中旬至9月中旬进行1次作战,此后“伊-6”号艇被调往东南部队,“伊-5”号艇则长期处于休整状态。

   “伊-2”号潜艇10月中旬进至幌筵,在阿留申群岛西部单独进行破交作战,11月25日返回横须贺。

   1944年2月25日,“伊-177”号、“伊-180”号和“伊-184”号潜艇编入东北部队(由第12航空舰队与第5舰队编成)。“伊-180”号艇被敌击沉,“伊-184”号艇5月下旬归还先遣部队,后来只剩“伊-177”号1艘潜艇在那里作战。“伊-177”号艇后于7月下旬也归还先遣部队,从而东北部队便无潜艇了。

   “伊-177”号3月29日进至大凑,3月30日出航,在乌纳拉斯卡岛以东和科迪亚克岛以南海域进行破交作战,但出航后下落不明,未能返回。

   “伊-184”号2月29日进至大凑,3月4日出航,后因漏油经幌筵、大凑返回横须贺。

   (三)“吕-113”号及“吕-114”号的反潜作战

   “吕-113”号及“吕-114”号潜艇在第11潜艇战队结束训练后,根据大本营的指示,分别于1月28日及2月17日被划归海上护卫总司令部指挥。

   这2艘潜艇在琉球群岛一带实施反潜作战,但因不晓得如何行动,而未取得战果。“吕-113”号和“吕-114”号于5月3日及20日先后编入第51潜艇队,参加了“阿”号作战。

   十、访德潜艇及德国赠送的潜艇

   (一)日德意三国军事同盟与欧亚之间的联系

   日本、德国及意大利于1940年9月订立了三国同盟。后来由于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以及德、意对美宣战,日德意三国又于1943年1月18日缔结了军事协定,这个军事协定涉及到欧亚的海上及空中航运问题。

   运输短缺重要物资(生胶、锡、钨及奎宁等)的方法是由德国派出辅助巡洋舰——武装商船,从大西洋经印度洋,驶往日本本土及其在南洋的占领地。这些辅助巡洋舰被称为“柳船”,从德国往亚洲的运输称为“柳运输”,往德国的运输称为“逆柳运输”。1941年从日本在南洋的占领地向德国运输的“柳船”,10艘中有3艘被击沉或俘获,“柳运输”越来越困难。

   1942年7月2日,意大利的远程飞机飞到中国的包头,次日在东京郊外的福生机场降落。这次飞行的航线是有问题的。日方为了避免刺激苏联,希望避开苏联领空,要求使用飞越印度洋的这条航线。可是,意大利飞机返航时,仍然飞越了苏联的领空,只是成功地进行了两国间的不着陆飞行而已。日本陆军的飞机从新加坡进行了飞越印度洋的飞行,但未成功,飞机失踪。

   这样,日、德、意之间的联络,只好依靠潜艇进行,日本派出大型潜艇承担这项任务。访问德国的潜艇是大本营海军部指定的,按下命令的先后,其顺序为:“伊-30”号、“伊-8”号、“伊-34”号、“伊-29”号和“伊-5”号。除“伊-30”号附属于第6舰队外,其他4艘潜艇均被编入西南潜艇部队。但是,这5艘潜艇的行动,装载物资及乘艇人员等均由大本营直接决定,西南部队指挥官基本上无权干预。这几艘滑艇的主要任务是往返于日、德两国之间,在此期间,不主动采取作战行动或实施攻击。

   (二)访问德国的潜艇

   1942年8月上旬,“伊-30”号作为第1艘访德潜艇到达洛里昂。共有5艘潜艇前往德国在法国的占领区,其中2艘在返航途中路经新加坡后沉没,另2艘在驶往欧洲的途中沉没,得以完成任务的只有“伊-8”号潜艇。

   “伊-30”号潜艇,首先是编入甲先遣支队,实施了第2次特攻作战,接着又在马达加斯加岛东南海域进行了破交行动。1942年6月18日,在马达加斯加岛东南海域同补给船会合,并补充了燃料,此后在僚艇的护送下,踏上访向德国的征途。后来的情况大体是这样的。

   6月30日,通过南纬40°、东经20°;8月1日,通过北纬45°、西经13°;8月上旬到达洛里昂。8月23日从该地返航,9月20日通过好望角,10月8日到达槟榔屿。10月10日从槟榔屿出发,同月13日到达新加坡。当天又从该港出航,后在新加坡以东3海里处触雷沉没。

   “伊-34”号潜艇,1943年10月13日离开吴港,22日进入新加坡港,进行访德准备。还装载了锡、生胶及钨。11月11日向槟榔屿开进,13日晨,在槟榔屿港外被英国潜艇以鱼雷击沉。

   “伊-29”号潜艇,1943年11月5日离开吴港,14日进入新加坡港,进行访德准备。小岛秀雄少将等16名赴德人员也在此上艇。根据军令部的指令,恰好回到新加坡的“伊-8”号潜艇,将德国的一部最新式雷达转交给“伊-29”号潜艇,后者立即把它安装起来。

   该潜艇于1943年12月16日出港,鉴于“伊-34”号潜艇的教训,未驶入槟榔屿港,而直接驶向大西洋。12月23日,天还未亮时,在印度洋中部与德国油船会合,补充了燃料。

   “伊-29”号艇从好望角南面的暴风区域驶出后,1944年2月13日在亚速尔群岛以南与德国潜艇会合,除有3名联络员上艇外,又接受了一部最新式雷达。

   1944年3月11日进入洛里昂港,4月16日离开该地,7月14日回到新加坡。22日从新加坡向吴港返航,但在26日被美国潜艇用鱼雷击沉。

   “伊-52”号潜艇,1944年3月底离开吴港,到新加坡进行访德准备。4月23日离开新加坡,从巽他海峡进入印度洋,通过好望角后一路北上。6月23日在亚速尔群岛以北与德国潜艇会合,德国的联络官登上该艇。

   这时,战局发生巨大变化。6月6日,盟军在诺曼底海岸开始登陆,预计对洛里昂港的进攻也迫在眉睫。“伊-52”号艇原定于8月1日进入洛里昂港,在24小时之前曾经发报,报告已经到达该港外的X指定地点,后则下落不明。

   (三)“伊-8”号潜艇访德之行

   为了派遣潜艇人员,前去接收德国送给日本的第2艘潜艇“专属2号”,指定装有指挥艇设备的“伊-8”号艇,为访德的第2艘潜艇。

   1943年5月3日,艇长内野上校同军令部及海军省进行了磋商。其内容是,去时的燃料供应由“伊-10”号潜艇负责,艇载机卸在槟榔屿,即使推迟几天出发也要装上雷达等等。

   另与通信业务长商定如下事宜:

   1、在到达开普敦之前,通过第10通信队(驻新加坡)与东京联系,并为“伊-8”号艇规定了数种呼叫信号。

   2、进入大西洋后,与德国海军部直接联系。

   “伊-8”号艇6月1日离开吴港,10日进入新加坡港。进一步作好准备后,于22日离开新加坡,次日进入槟榔屿港。27日离开槟榔屿,7月1日及6日由“伊-10”潜艇补充燃料后,驶往非洲以南海域。

   要到达目的地布勒特或洛里昂,有两大难关,一个是必须通道南纬40°暴风带。这是一个以南纬40°为中心,东西约800海里(1482公里)、南北约200海里(370公里)的广阔海域,这里常以每秒40米的风速刮着猛烈的西风。为了避开最南端好望角盟军的巡逻飞机,必须经过这个暴风带。另一个难关是必须突破盟军警戒严密的比斯开湾。

   7月18日,“伊-8”号艇进入南纬40°暴风带,足足苦斗了三个昼夜,终于在21日驶出了这一海域。收到从德国拍发的第1封电报:

   “发报:驻德海军武官,收报:‘伊-8’号潜艇

   你们定会平安进入大西洋。如你们所知,在非洲近海、阿森松岛等岛屿600海里以内,常有敌机出没。进入比斯开湾时,在西经17°以东必须潜航,江见中校所乘的德国潜艇是从18°开始潜航的。”

   后于7月26日,大本营又在通告大西洋方面敌情的同时,就突破比斯开湾的方法问题作了如下指示:

   1、从北纬41°20′、西经18°开始昼夜潜航(潜航深度30-40米),早晨及傍晚浮出水面,进行3-4小时的高速航行。在比斯开湾进行水面航行时,由资深军官、航海长、准尉及士官4人各按90°扇面分工进行了望,另派了望哨和机枪手各2人以目力了望上空四周。

   2、努力坚持发挥最大的了望能力,轮机人员分两班值更(下略)。

   8月20日,“伊-8”号艇在亚速尔群岛以西,与德国潜艇会合,德国联络官一行上艇,第2天(21日)待天气稍一好转,使把一部最新式的雷达接收过来。8月30日晨,与德国海军派来的3艘最新式鱼雷艇会合,次日平安进入布勒斯特。

   10月5日离开布勒斯特,踏上归途。途中航行顺利,11月10日进入南纬40°暴风带。比来时风小,而且又是顺风,平安地进入印度洋。

   从通信联络中,得知“伊-34”号潜艇在槟榔屿附近海域被敌潜艇击沉,便绕道巽他海峡,于12月5日进入新加坡港。12月21日回到吴港,成功地往返于日本与德国之间。实际上这是一次长达204天(7个月)的远航。

   (四)馈赠潜艇

   希特勒以在印度洋开展破交作战为条件,同意赠送日本2艘德国潜艇。其中1艘由德国艇员,另1艘由日本艇员开往日本。

   “U-511”号潜艇(“专属1号”),由德国艇员驾驶,1943年5月10日离开洛里昂港。回国的野村直邦中将也在这艘艇上。该艇经槟榔屿,于8月7日抵达吴港,9月16日交接后,定名为“吕-500”号潜艇。该型潜艇上的武器装备的设计与日本的不同,不适于在日本使用,只供研究之用。

   “U-1224”号潜艇(“专属2号”),是1944年2月下旬在基尔军港的防弹洞库中举行交接仪式的,命名为“吕-501”号潜艇。

   2月30日,“吕-501”号由乘田艇长指挥离开基尔军港,预定7月中旬到达槟榔屿。可在5月6日,报告通过北纬30°、西经37°后,便无音信,未能返回。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