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艇装备的变化·第三 – 吴起兵法网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潜艇装备的变化·第三

潜艇装备的变化·第三

 作者:坂本金美 ·日本

出自————《日本潜艇史》《潜艇作战的发展变化·第一

出自————《战争通史

   如上所述,在引进外国技术的时期,即约于大正末期,日本就积极研制潜艇,继建造海大型和巡潜型潜艇以及确立潜艇用法之后,对根据作战方面的要求,在改进潜艇遂行所负任务的条件上有所前进,尤其是在提高潜艇的续航力和水上航速方面不断作出了努力。

   一、伦敦会议之前

   日本海军是以分阶段建成八八舰队(即以8艘战列舰和8艘战列巡洋舰为主力组成的舰队)为方针来发展军备的。在执行八四舰队装备计划的1917年(大正6年)为了建成八六舰队,国会通过了追加建造军舰经费的预算,其中计划建造潜艇48艘(包括大型潜艇3艘)。

   华盛顿限制海军军备条约签订后,日本海军的装备不得不进行重大变更,采取了六四舰队方案,企图大力发展辅助舰艇。由于上述变化,原来计划的潜艇,只能建造“吕”型潜艇15艘和“伊-51”号、“伊-52”号潜艇,其余潜艇留待下期计划完成。1923年的造舰计划,对潜艇的发展作了如下规定(括号内数字为最初方案规定的艘数):

   巡潜型潜艇4艘——“伊-1”号至“伊-4”号

   布雷型潜艇4艘——“伊-21”号至“伊-24”号

   大型潜艇12艘(13)——“伊-53”号至“伊-64”号

   L型8艘(5)——“吕-61”号至“吕-68”号

   后来,根据1927年3月国会通过预算制定了辅助舰艇建造计划,规定建造巡潜型潜艇1艘(“伊-5”号)及海大型3艘(“伊-65”号至“伊-67”号),均于1932年竣工。

   (一)作为战利品接收的德国潜艇

   1918年(大正7年)11月,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缔结的对德停战条约,将德国的140余艘潜艇移交给各协约国,日本也分到7艘,即“U-125”号(布雷潜艇1160吨),“U-46”、“U-55”号(各700吨),“UC-90”、“UC-99”号(布雷潜艇,各480吨),“UB-125”、“UB-143”号(各510吨)。

   上述潜艇在“出云”号轻巡洋舰及2艘驱逐舰的拖曳下,由活动在地中海的第2特遣舰队选派艇员开回。1918年12月下旬,从英国的哈里季港启航,3月下旬驶抵地中海的马耳他港。在此,由经过专门训练的艇员上艇操纵,后于1919年6月安然抵达横须贺港。这是一次远航,从哈里季出发,历时约6个月,全程11800海里(约21850公里)。日本海军利用这些潜艇进行试验和研究,根据日本与各国达成的协议,1921年6月将上述潜艇全部拆除报废。从德国接收的这些潜艇,对日海军潜艇的发展起了很大促进作用。

   (二)海大型潜艇

   “伊-51”号(海大1型)潜艇于1921年(大正10年)4月在吴港造船厂动工,1924年6月建成。当时还没有大功率的艇用内燃机,便安装4部海中型潜艇使用的“兹尔扎-Ⅱ”内燃机(1300马力),采用了多缸式艇体结构。

   这是海军建造的第一艘大型潜艇,也是一艘试制性潜艇,其性能当然不会令人满意。在海大1型潜艇教令下达后不久,兹尔扎公司设计的3400马力的柴油机便研制成功。“伊-52”号(海大2型)就安装了2部这种柴油机,成为日本海军建造的第一艘复壳式大型潜艇。这艘潜艇是在日本建造中型潜艇经验的基础上,吸取德国潜艇的长处研制成功的。在建造过程中,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在1925年建成。

   继海大1、2型之后又建造了海大3A型。该型潜艇广泛吸取了对前述德国潜艇进行试验和研究的成果,弥补了前两型的不足。海大3A型共建造4艘(“伊-53”号-“伊-55”号和“伊-58”号),相继于1927-1928年竣工。这是一种具有较大实用价值的远洋型潜艇,但耐波力等性能较差。此后,又建造了5艘海大3B型潜艇。该型艇以德国的“U-46”型潜艇的设计图为基础,艇首的形状与巡潜型潜艇相同,提高了耐波力。这5艘潜艇是“伊-56”号、“伊-57”号、“伊-59”号、“伊-60”号和“伊-63”号,分别在1928-1930年建成。

   海大2、3型装备的“兹尔扎-Ⅲ”式内燃机,常出故障,因此海大4型采用了巡潜型潜艇装备的德曼公司设计的“拉-Ⅱ”式内燃机。该型潜艇为提高航速和增大工作深度,艇首只装4个鱼雷发射管,使前发射管舱的内壳呈圆形(2、3型艇首装有6个发射管,舱壳呈椭圆形)。

   另外,过去的海大型潜艇都是海军造船厂建造的,而海大4型潜艇则有2艘是民用造船厂建造的。各艇(“伊-61”号、“伊-62”号、“伊-64”号)先后于1929年、1930年竣工。

   根据海大型、巡潜型和布雷型潜艇的实际使用经验,又研制了海大5型(“伊-65”号至“伊-67”号)。建造时,吴港造船厂按照舰政本部的图纸,制作了一个同实物尺寸一样大小的模型,邀请有关部门的权威人士一同研究,确定了舾装方法。然后各造船厂则以此为准,动工建造,以期统一舾装工程,节约建造经费。

   该型潜艇采用全复壳式艇体,浮力大,干舷高,耐波力强,安全工作深度达到75米。主机仍然采用在南洋海区巡航中得到好评的“兹尔扎”式柴油机。

   此外,海大5型采用了胶木二次电池、装备了八八式无气泡鱼雷发射管、水下听音器、夜用潜望镜及升降式短波天线等新设备。

   (三)巡潜型及布雷型潜艇

   巡潜1型(“伊-1”号至“伊-5”号)以德国克鲁布·日尔曼公司正在建造中的“U-142”号潜艇为原型,日本购买了该艇的图纸,由川崎造船厂建造。川崎造船厂从克鲁布·日尔曼公司及威扎公司聘请了10名技术人员。海军还聘来了设计潜艇的世界权威泰黑尔博士,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主持设计了德国的大部分潜艇,在其直接指导下,日本建造了巡潜型潜艇。各艇于1923年至1929年相继竣工。“伊-5”号潜艇用来搭载小型水上侦察机,其后甲板上装有2个耐压的圆筒。

   布雷潜艇是日本仿造德国“U-125”号潜艇自行设计的。在川崎造船厂建造4艘(“伊-21”号至“伊-24”号),1924-1926年相继完成。该型潜艇后部装有布雷筒2个(每个可装水雷3个)和带有3段双轨的水雷贮存台,可连续布雷42个,该型潜艇艇名在1938年改为百位数(如“伊-121”号)。

   二、第一个和第二个海军装备计划

   为适应伦敦裁军会议后的新形势,日本海军制定了一个为期6年(1931-1936年)的“海军主要兵力扩充计划”,即第一个海军装备计划(简称“○一”计划)。计划建造巡潜2型潜艇1艘(“伊-6”号),海大6A型6艘(“伊-68”号至“伊-73”号)及海中6型2艘(“吕-33”号、“吕-34”号)。上述潜艇于1934-1937年间竣工。

   1931年9月爆发了“满洲”事变 [ 译者注:即日本侵占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 ] ,1933年日本宣布退出国际联盟,美国这时也制定了一个扩充海军军备的计划。鉴于形势的发展,日本海军制定了第2个装备计划(简称“○二”计划),要求从正在执行“○一”计划的1934年开始,在4年中继续建造舰艇,并加强海军航空兵力。该计划规定建造巡潜3型潜艇2艘(“伊-7”号、“伊-8”号)及海大6A型2艘(“伊-74”号、“伊-75”号),这4艘潜艇于1935至1937年陆续竣工。

   (一)海大6型

   海大6A型潜艇装有舰用一式甲8型内燃机。军令部要求该型艇的航速达到23节以上,而本型6艘潜艇的平均航速实际上为24.02节。除英国的蒸汽机潜艇外,这是当时世界上航速最快的潜艇。

   海大6B型是海大6A型的改进型,增大了安全工作深度,艇首装有95式水下发射管6个。

   (二)巡潜型潜艇

   巡潜2型同1型相比,有以下特点:

   1、可携带水上侦察机1架,舰桥后装有耐压飞机库,后甲板装有弹射器一部。

   2、装有舰用1式甲7型内燃机两部。

   3、安全工作深度增至80米。

   巡潜3型可用作潜艇战队的旗舰,因为它的作战室装有作战指挥所需的通信设备,该艇还有供司令部人员居住的舱室。此外,这种作旗舰用的潜艇还具有与其所属潜艇一样的战斗性能。巡潜3型是大型潜艇,其动力装置为2部舰用1式甲10型内燃机。

   (三)海中6型

   这是为了应付战时的急需而建造的一种中型潜艇,主要用来遂行局部海域的防御任务,也可伴随舰队活动,以弥补海大型潜艇的不足。在设计该型潜艇时,为了提高航速和加大耐波力,作了许多努力,建成后,其实际性能比预想的还好,耐波力和水上、水下的操纵性能都很好。

   三、此后的海军装备计划

   (一)“○三”、“○四”计划

   1937年1月1日后,海军军备就进入了无条约时期。由于不受条约的限制,日本海军提出了一个颇具自主特色的装备计划,即“○三”计划。此计划自1937年起,以6个年度的造舰经费来实施。计划建造甲型潜艇2艘(“伊-9”号、“伊-10”号)、乙型6艘(“伊-15”号、“伊-17”号、“伊-19”号、“伊-21”号、“伊-23”号、“伊-25”号),丙型5艘(“伊-16”号、“伊-18”号、“伊-20”号、“伊-22”号、“伊-24”号)。上述潜艇从1940年3月30日第一艘(“伊-16”号)下水起,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时,均先后建成。

   由于日中战争 [ 译者注:日本侵华战争。 ] 的发展和欧洲形势的加剧,加之海军军备处于无条约状态,所以各国竞相扩充军备。美国于1934年提出了第一个“本森计划”,决定在条约许可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扩充海军力量,建造辅助舰艇102艘。1938年又提出了第二个“本森计划”,决定建造包括战列舰3艘,航空母舰2艘在内的战斗舰艇46艘、辅助舰艇26艘、飞机950架。英国海军在扩充军备的同时,不惜以巨资加强新加坡和香港的防务。

   日本海军则认为即使完成了“○三”计划,1941年后也必须建造一批军舰,以取代退役的主力舰和巡洋舰,而且必须对美英军备的扩充采取对策。因此,又制定一个从1939年起的6年装备计划,即“○四”计划。其中建造潜艇的艘数如下:甲型1艘(“伊-11”号)、乙型14艘(“伊-26”号至“伊-39”号)、海大型10艘(“伊-176”号至“伊-185”号)。“伊-26”号于1941年11月6日建成,其他各艇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在1943年4月之前相继建成的。

   (二)甲型、乙型、丙型和海大型潜艇

   将巡潜型的巨大自给力与海大型的较高水面航速结合起来,根据作战上的需要,计划建造3种型号的潜艇:

   甲型、具有旗舰设备,可携带侦察机一架;

   乙型、可携带侦察机一架;

   丙型、加强鱼雷装备,不携带侦察机。

   上述各型潜艇均安装2部当时尚未完成的舰用2式10型内燃机。甲、乙型前甲板设有筒形飞机库和弹射器,可在航进中将侦察机弹射出去。丙型沿用巡潜3型的艇形,艇首有8个鱼雷发射管,前甲板装有火炮,后甲板无任何装备,后来被用作携带袖珍潜艇的母舰。

   这几个型号的潜艇,在航速和续航力等方面大体达到了要求,但是大功率二冲程发动机的供气、排气问题没有解决,尤其是排气口的海水倒灌,影响耐波性能。

   根据“○四”计划建造的海大型潜艇,是海大6B型的改进型,主机采用舰用1式8型内燃机(2部),要求其速潜时间比以往的几种海大型都短一些,并便于操纵。

   (三)试制水下高速潜艇

   1938年夏,根据“○三”计划,吴港造船厂建成1艘小型水下高速潜艇,命名为71号艇。设计的排水量200吨,水面航速18节,水下25节,主要用于担任南方岛屿航空基地的防御任务。这是一种试验,目的在于探讨这种潜艇在未来作战中是否有用。

   这时,袖珍潜艇的研制、试验工作已告结束。在此基础上,1937年夏制定了详细的建造计划。原拟引进德国戴姆勒·本茨公司的高速轻便柴油机(600马力),但未如愿,只好装备国产的柴油机(300马力)。结果,水面航速达到13.2节,水下航速21.3节,这在当时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作为一种秘密武器,试制过程中采取严格的保密措施。虽然完成了试验,但因安全性不大,水面航速低,艇员难以适应,又不宜批量生产,所以约于1941年就把这项工作停了下来。可是,研制这种潜艇所取得的经验,在战争后期制造潜高型和潜小型等水下高速潜艇时却发挥了作用。

   1940年日本海军开始执行“○四”计划后,美国公布了第3个“本森计划”,后来又提出一个“斯塔克计划”,这是为其两洋舰队扩充军备的庞大计划。在这种情况下,针对前者,日本海军制定了“○五”计划;针对后者,又提出一个“○六”计划。这两个预案均作为1942年度的装备计划,由军令部总长于1941年9月与海军大臣进行磋商。此事还未作出决定,就爆发了太平洋战争。1942年下半年,将“○五”计划改为“○五”计划修正案,取消了“○六”计划。“○五”计划规定,建造159艘军舰(其中包括战列舰3艘,战列巡洋舰2艘),加强航空兵力,并计划建造下列潜艇:甲型2艘,乙型12艘,中型9艘,小型9艘,海大型10艘,补给型3艘,共45艘。

   “○六”计划的设想是,建造各种舰艇197艘(其中包括战列舰4艘,战列巡洋舰4艘和潜艇67艘),并加强航空兵力。

   四、“○临”、“○急”、“○追”计划

   1940年8月海军省和军令部经过磋商,制定了一个《适应紧张国际形势之战备促进纲要》,规定提前完成舰船的新建计划和“○五”计划中部分练习航空部队的建设,后来就把这个纲要简称为“○临”计划。其中,计划建造中型潜艇9艘(“吕-35”号至“吕-43”号)和小型潜艇9艘(“吕-100”号至“吕-108”号),并于1942年9月至1943年12月先后竣工。

   1941年7月,军令部次长同海军大臣磋商后,提出一个“1941年度战时舰船追加建造方案”,简称“○急”计划。此计划已列入出师准备纲要之中,作为一项战时计划必须急速加以实施。该计划规定建造的潜艇如下:

     艇型  计划艘数  完成艘数      艇名

     乙型    6     6     “伊-40”至“伊-45”号

     丙型    6     3     “伊-46”至“伊-48”号

     中型    12     8     “吕-44”至“吕-50”及“吕-55”

     小型    9     9     “吕-109”至“吕-117”号

     共计    33     26

   正在筹划和研究“○五”和“○六”计划时,鉴于对美开战的决心已不可动摇,则决定提前执行下一期装备计划的部分内容,立即着手建造潜艇,并称之为“○追”计划。这项计划规定建造的潜艇如下:

     艇型  计划艘数  完成艘数      艇名

     甲型    2     2     “伊-12”、“伊-13”号

     乙型    7     3     “伊-54”至“伊-56”号

     丙型    5     3     “伊-52”、“伊-53”、“伊-58”号

     中型    15     1     “吕-56”号

     补给型   3     1     “伊-351”号

     共计    32     10

   海中6型是一种战时应急建造的潜艇,但是随着武器装备的迅速发展,造到“吕-35”号时,就已经完全成为一种更新设计的潜艇了。建成后实际使用证明,其性能极好。无论潜艇技术界或海军的有关方面,都认为,在已有的潜艇中它是一种最优秀的潜艇。小型潜艇也是一种应急建造的潜艇,主要担任局部海域或南方岛屿的防御任务。由于排水量小,航速和续航力都不大。

   小型潜艇出航时,实行二班轮换值更,定员约35人。但笔者任“吕-100”号潜艇舾装长时,已改为三班轮换值更,艇员增至55人。该艇在得到海军大臣批准后,作了某些改动,增设了可装重油的主燃料柜,但居住条件仍然较差。

   “○急”计划规定建造的乙、丙型潜艇,与“○三”、“○四”计划中的这两种潜艇,基本上使用同一个设计方案。但因动力装置和内壳的DS钢生产有困难,不得不作某些改动,忍痛降低某些性能,并简化了舾装。主要动力装置是2部容易制造并比较可靠的舰用22式10型内燃机,水面航速有所降低。内壳使用的是MS软钢材,厚度增加十分之一,而耐压深度与以前一样。此外,为了保持舰型的统一,丙型潜艇仍在艇首安装6个鱼雷发射管,而“伊-13”号潜艇的设计后来作了较大改变,该艇可以携带水上攻击机。

   建造补给潜艇的目的,是在海上为水上飞机补给燃料、炸弹和鱼雷,必要时还可以替换飞行员,但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战况的发展使日本海军对这种潜艇的用途产生了怀疑,便暂停建造。第一艘补给潜艇是一艘航空燃料输送潜艇,于1945年1月竣工。其余2艘未能完成。

   五、主要武器装备

   潜艇上的武器和技术装备很多,这里仅就鱼雷、艇载飞机和动力装置作一介绍:

   (一)潜艇用鱼雷

型号 装药量(公斤) 航速(节) 射程(米) 直径(厘米) 长度(厘米) 重量(公斤)
6式 305 26 15000 53 648 1430
32 10000
37 7000
89式 295 36 11100 53 715 1625
43 6200
45 5500
95式 405 45 12000 53 715 1665
49 9000
92式 300 30 5000 53 715 1720
7000

       注释:

   1、动力装置:6式、89式用空气;95式用氧气;92式用电池。

   2、引信:6式用触发引信;其他用惯性引信。

   3、生产数量:89式截至1937年约造出1100条;95式截至太平洋战争爆发时约造出570条;92式太平洋战争爆发时约有1000条。

        95式鱼雷具有以下特点:

   1、航速高,射程远;

   2、无航迹;

   3、装药多,爆炸威力大。故是一种性能最好的潜艇用鱼雷。

   (二)艇载飞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使用潜艇携带侦察机的只有日本海军一家。

   1926年(大正14年)日本把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制造的“亨克尔”小型潜艇的艇载飞机稍加改进,制造了横式1号水上侦察机;接着又进一步改进,造出横式2号水上侦察机。按实际尺寸制作的木制艇载侦察机,由“伊-51”号潜艇(1924年6月竣工)进行了试验。1929年,“伊-51”号首次携带小型水上侦察机参加了演习。同年,舰队在给大本营的一份报告中说:“潜艇进入敌人控制的海域,遂行监视任务,要冒很大的危险,且要得到岸基航空兵的支援。然而岸基飞机的作战半径较小,难以完成任务。潜艇即使冒险潜入,也难以完成任务。因此,除了潜艇携带侦察机之外,别无其他办法。”

   如上所述,到1929年,使用潜艇进行监视、跟踪和保持接触的几种主要样式业已形成。潜艇携带小型水上侦察机,提高了它的侦察能力,亦即提高了潜艇对敌进行监视的能力。

   1932年1月,91式小型水上侦察机被海军正式采用。1934年11月,96式小型双座水上侦察机(1936年服役)开始投产,该机装备在“伊-7”、“伊-8”号潜艇上,参加了实战。

   甲、乙型潜艇携带的零式小型侦察机,于1940年12月服役。该机的主要性能如下:

     巡航速度   180公里

     最大航速   250公里

     留空时间   4小时

     飞行员    5名

     武备     7.7毫米机枪一挺,60公斤炸弹2个

   至于使用小型水上侦察机进行侦察的问题,后来专门进行了研究,多数意见认为,这种艇载飞机适于对敌进行监视。通过1939年的海军小演习,发现:“艇载飞机可适时地从大海上起飞,或者利用岛岸隐蔽起飞,使用得巧妙,就可弥补潜艇监视能力之不足。艇载飞机应尽量利用月夜活动。”

   通过1941年的远航特别行动,取得了以下经验:“仅以潜艇进行隐蔽的监视活动,是极为困难的,难以圆满完成任务,故需广泛运用艇载飞机,以提高监视能力。(见第20潜艇队的演习小结)

   (三)潜艇装备的主机

   日本潜艇首先装备柴油机的是第15号潜艇(“波-10”号S型)。后来引进外国设计的机器作为参考,自己动手研制动力装置。

   日本海军从截击作战这一设想出发,为使潜艇在水面航行时能有较高的航速而希望得到大功率的主机。因此曾计划从国外进口柴电合用动力装置,但由于预算限制等原因,未能实现。1930年9月,海军决定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这种合用动力装置。经过反复试验,克服鱼雷困难,终于1931年11月完成了对试制机的试验,1933年6月下水的“伊-68”号潜艇就装备了国产的合用动力装置。L型和海中型以后的潜艇所装备的主机性能如表二:

表二
主要型号 马力 重量(吨) 制造年度 装备艇型
比式(无单四) 1200 36.5 1919-1928 L型
兹-1式(空单二) 600 17.8 1923 特中型
兹-2式(空单二) 1300 30.4 1918-1923 海中1-4型、海大1型
兹-3式(空单二) 3400 73.7 1921-1933 海大2.3型、海大5型
拉1-式(空单四) 1200 25.5 1925-1927 机雷潜艇
拉2-式(空单四) 3000 73.0 1935 巡潜1型、海大4型
1式甲7型(空合二)舰用 4500 73.0 1935 巡潜2型
1式乙8型(空合二)舰用 5000 68.0 1933-1938 海大6型
1式乙8型(空合二)舰用 4650 71.5 1940-1942 海大4型
1式甲10型(空合二)舰用 6300 86.5 1936-1938 巡潜3型
2式10型(空合二)舰用 7000 93.0 1939-1943 “○三”、“○四”、“○急”计划的甲乙丙型。
21式8型(无单四)三菱 1450 32.0 1935 海中6型
22式10型(无单四)舰用 2600 42.5 1943-1945 “○追”计划的甲、乙、丙型
22式10型(无单四)舰用 1750 42.5 1944 潜特型
22式10型(无单四)舰用 1850 42.5 1945 潜补型
23式乙8型(无单四)舰用 950 34.0 1942-1944 丁型、丁改型
24式8型(无单四) 550 13.5 1942-1944 小型
马-1型(无单四)三菱、横滨 1500 14.5 1944 潜高型
中速 400 9.5 1944 潜输型、潜高小型

   注:空——空气喷射式  单——单用  二——二冲程

     无——无气喷油式  合——合用  四——四冲程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