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九·一八”事变转向国防国家体制·第四 – 吴起兵法网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从“九·一八”事变转向国防国家体制·第四

从“九·一八”事变转向国防国家体制·第四

 作者:中原茂敏·日本

出自————《大东亚补给战

出自————《战争通史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翌年3月满州国成立,1933年3月改为满洲帝国。在此期间,1932年1月发生了上海事变。犬养毅于5月巧妙地撤出军队。但在5月10日的“五·一五”事件中丧命官邸。

   犬养毅首相被害,政党内阁宣告结束。斋藤实海军大将起    而代之,组成举国一致的超然内阁,与陆军大臣荒木真夫、海军大臣冈田启介等人一起,以确立国防国家体制为宗旨,对付国内外动乱。

1932-1937年的国家预算和军费
年度 国家预算(亿日元) 军费(亿日元) 军费占国家预算的百分比 军费
陆军(亿日元) 海军(亿日元)
1932 19.5 6.87 35.2 3.74 3.13
1933 22.5 8.73 38.8 4.63 4.10
1934 21.6 9.41 43.5 4.58 4.83
1935 22.1 10.32 46.7 4.96 5.36
1936 22.8 10.78 47.3 5.11 5.67
1937 47.4 32.70 69.0 16.60 10.70

   革命以后的苏联,根据1928年的第1个5年计划和1933年的第2个5年计划建设军队,早在1931年就拥有一支109万人军队,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陆军国家。苏联对我国解决“九·一八”事变及扶植并加强满洲帝国是不会置之不理的。

   如图所示,在经济衰退的情况下,增加国家预算仍无指望,但军费包括“九·一八”事变的费用却急剧增加,与昭和初期占国家预算的30%相比,已上升到了近50%。

   1931年至1936年,陆军军费约为49亿日元,其中“九·一八”事变的费用为19亿日元,约占总数的40%。然而1936年的兵器生产仍有一定增长,步枪增长6倍,计25,300支;机枪增长3倍,计2,400挺;火炮增长6倍,计590门;飞机增长2倍,计600架。但这一产量远不能满足陆军的希望。

   海军也如上图所示,获得充裕预算而致力于增强军备,并废除了海军裁军条约。

   陆、海军迅速增强军备,产业界盛况空前。其情况如下:工业产值在6年之内增长近2倍,钢材产量也增长了1倍多。但1936年的钢材产量与今天相比,还不到半月产量。

   年用电量是经济发展的指标之一,从1926年的100亿度,增至1931年的150亿度,增长了50%;1936年达300亿度,又增加了1倍。现在的用电量为5,100亿度,1936年用电量只相当于现在用电量的1/17。6年之内,陆军兵器产量为:坦克达到1,050辆、火炮达到1,800门。难以贯彻的富国强兵政策也开始落实了。

   另一方面,苏联把陆军从1931年的109万人,增至1936年的160万人,进一步巩固了其世界上最强大的陆军国家的地位。面对苏联陈兵远东,我国不免感到兵力仍很不充分。

   富国强兵政策通过“九·一八”事变已摆脱1/4世纪难以贯彻的困境,开始落实了。冈田启介海军大将内阁在1936年“二·二六”事件后辞职。广田弘毅内阁执政,通过了对付国内外非常事态的国策纲要,富国强兵政策从此迅速贯彻。

   偏重精神力量强调主观意志战斗力

   有的人把这个问题想得很离奇,陆军从建军到战败始终存在这样的想法。我想大胆谈些自己的看法。

   精神力量是军队战斗力不可缺少的因素。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法国皇帝拿破仑(1804年即位,距今约180年)宣称:军队的战斗力由2分精神力量和1分兵器力量组成。

   但是,随着政治、经济和战争形式的发展变化,当时已进入现代国家总体战时代。精神力虽然是战斗力的一个因素,但是战斗力的主体应该是经济力量和兵器力量。

   然而,我感到我国自始至终固执地过于偏重精神力量,往往认为不断发展的经济力量和兵器力量是次要的,那么主观意志战斗力岂不成了作战的基础。

   回顾过去,1943年2月我军从瓜达尔卡纳尔岛撤退以后,美军开始正式反攻。我军必须确立抗击美军的防御态势,但一厢情愿地判断形势,尽量把敌人的正式反攻时间推迟,而美军却故意将反攻时间提前。为抗击美军反攻,我军派部队到太平洋正面岛屿组织防御。无庸分辩,其装备陈旧不堪,质量不高,数量有限,而且后续补给毫无指望。这种困难都是国力和兵器生产能力造成的。

   常闻参战者说:威力强大的美军火炮在我方阵地的射程以外,实施不间断的远距离集中射击,精神力量是无法战胜的。

   1945年8月,我军将在本土抗击敌人时,国力已于1944年中期崩溃,武器和飞机的生产也面临崩溃边缘。这意味着我军尔后即使在本土作战,物资也毫无保障。我军处于类似太平洋岛屿决战困境的时候,更加强调以精神力量弥补物质力量之不足,企图以这种战斗力实施本土决战。

   广田内阁修订国防方针,决定相应国策纲要

   广田内阁于1936年6月3日,对国防方针作了如下修订。

   国防之本义基于建国以来天皇统治国家之宏图,常以大义为本,益扬国威,以保障国利民福之增进。基于此国防方针,陆海军应协同动作,采取先发制人之攻势,具有速战速决之本领。为此规定如下:

   一、应名副其实地具备作为东亚稳定势力之国力,特别是军备。

   二、尽量增强初战威力尤为重要。

   、未来战争很可能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对此应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和物质准备。

   这样,日本就把很可能发生冲突,并拥有强大国力,特别是强大军备的美国和苏联作为目标,同时防备中国和英国。

   因此,国防所需兵力,应根据帝国国防方针,满足其控制东亚大陆及西太平洋的需要。

   根据上述要求,陆军在战争初期应有50个师,陆军航空兵保持140个中队,以后还要大幅度扩充。驻满洲为6个装备精良的师,驻本土为20个师。

   海军今后10年的实力为:主力舰12艘,航空母舰10艘,巡洋舰28艘,水雷战队拥有旗舰6艘、驱逐舰96艘,潜水战队拥有旗舰7艘、潜艇70艘,海军航空兵保持65个中队。

   与此同时,广田内阁还决定了国策大纲作为日本的国策纲要,国策大纲与国防方针互为表里,是处理国内外大事的总纲。

   我国作为名副其实的东亚稳定势力,保卫东亚安全,为对世界和平作出贡献,作出下述决定:

   1、 坚决反对列强对东洋的霸权政策,谋求日、满、华三国共存共荣。

   2、 为此应充实必要的军备。

   3、 为充实上述军备,应从开发满洲和中国的经济中寻求资源。

   4、 在致力于排除苏联威胁的同时,防备英、美。

   5、 实现日、满、华三国的紧密合作,筹划发展经济。

   6、 对南洋(荷属东印度)方面,一面避免刺激他国,一面以渐进的和平手段扩大我国势力,并建立满洲国,双管齐下充实国力。

   7、 日本的国防军,陆军应足以对抗苏联向远东扩张可能使用的兵力,加强驻满洲、朝鲜的兵力,初战即能给以沉重打击。海军应有足够的力量对付美国海军,并确保西太平洋的制海权。

   真正的国防方针和国防计划应具备上述内容。但过去的国防方针却远未达到这一步。这就是我把广田内阁时期作为我国重大转机的理由。

   陆、海军根据上述决定立即行动,广田内阁也召开内阁会议决定了新的国策。

   但是,1937年2月,广田内阁因国会的“切腹辩论”事件宣告总辞职,林铣十郎(陆军大将)组阁。至4个月以后的6月,近卫文麿(公爵)接替林铣十郎组阁。新国策的实施尚未取得进展,日中战争便于1937年7月7日爆发了。

   陆军的军备充实计划在战前一周才决定,相应的新国策刚执行,国防方针规定的准备工作还没有进行。在这种情况下,初战的威力如前所述是微不足道的。尽管适应长期战争的作战计划还没有制定,我国还是放弃最初提出的不扩大方针,蓄意扩大日中战争。我要指出这是大失策中最大失策。

   如同下面所述,由于仓促下令军需动员,我国就毫无计划地进行动员,企图一举完成长期作战准备,所以可弥补这一点的国家计划也延迟了一年半,到1939年1月才勉强拟制。

   通过1937年10月5日下达的我国第一个军需动员令和1938年4月1日实施的国家总动员,陆、海军于战争爆发后第五年即1941年12月才基本上达到了国防方针规定的陆、海军兵力。

   陆军这一时期生产约40亿日元装备物资,其中一半用于保障日中战争的需要,另一半则用于扩充军备。海军于1936年1月退出伦敦海军裁军会议,同时大力建造军舰,使舰艇从当时占美海军舰艇的60%提高到1941年4月占美海军舰艇的75%,从而大大增强了自信。

   但是,航空兵没有达到国防方针的要求。这个时期的陆、海军飞机产量仅为美国的1/5。

   扩充军备的结果是国力在日中战争第二年即1938年达到顶点,从1939年开始下降,这才是最值得注意的。也就是说,陆、海军的军用物资生产虽在不断增长,但其基础——国力已开始下降。在综合体现作战能力和国力的国家总体战中,真正的国力已自1939年逐步下降。

   这种国力是不能保证国防需要的。陆、海军的军用物资产值,1938年为15亿日元,占工业产值的12%;军用钢材占钢材产量的20%左右。国力得不到发展,军用物资生产势必受到限制。

   这样的国力是无法满足陆、海军军备需求的,因为按当时的工业生产能力,军备显然过于庞大。石原莞尔将军认为,日本没有10倍于当时的国力,就无法打日中战争。

   不能否认,日本扩大日中战争,一方面出于对中国排日、反日、蔑日的愤怒,另一方面则由于日本自甲午战争胜利后就蔑视不可征服的中国人的作战能力。加之,各国舆论都认为,蒋介石军队至1928年才逐步统一,在日中战争中打不了半年。大多数人又对国力和作战能力如此脆弱毫不介意,一心扩大战争,使华北局部解决的希望落空,进而把战火蔓延到华中地区。9月2日,我国将北支事变改称为支那事变,结果陷入了泥潭之中。

   我国于1907年决定国防方针以后,1918年、1923年和1936年曾作了三次修订。当时的首相、海军大臣和总长如下表。曾任元帅或首相的陆、海军老前辈代表也参与了国防方针的制定和修订。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修订的国防方针曾有如下告诫:未来战争将是长时期的国家总体战,全力动员包括国家的资源潜力、科学技术力量和工业能力,这种长期的大规模补给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应有这种思想准备和物质准备。

决定国防方针时的首相、大臣、总长
年份 首相 大臣 总长
陆军 海军 陆军 海军
1907 西园公寺望 ○△ 寺内正毅 △斋藤实 ○奥保巩 ○东乡平八郎
1918 ○△寺内正毅 △田中义一 ○△加藤友三郎 ○上田勇作 ○岛村速雄
1923 ○△加藤友三郎 山梨半造 财部彪 河合操 山下源太郎
1936 广田弘毅 ○寺内寿一 ○永野修身 ○闲院宫元帅 ○伏见宫元帅
备考 1.大正时代的大臣和总长均未曾任首相或元帅
2.“○”为元帅,“△”曾任首相。

   昭和初期的两次出兵山东、“九·一八”事变和上海事变,都是遵循这一告诫,采取与国力相称的早期解决政策,出色地解决了问题。但在1937年7月7日的“七·七”事变中,初期我方就在战略策略上放弃了上述原则,犯了严重错误,使战争久拖不决,陷入了长期战争的泥潭。果然我国突然发动对英、美战争以后,就不得不坚持倾注全部国力的大规模补给战争,而国力的崩溃则是惨败的基本原因。

   我对建军以来的明治、大正时期和昭和初期的概况作了阐述,作为本书的开场白。下面就历时8年零1个月的大东亚战争的战局、作战能力和国力的关系进行阐述。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