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潜艇在太平洋战争中的活动·第十四 – 吴起兵法网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美日潜艇在太平洋战争中的活动·第十四

美日潜艇在太平洋战争中的活动·第十四

作者:C·W·尼米兹、E·B·波特 ·美国

出自————《大海战

出自————《战争通史

   1941年12月31日,尼米兹海军上将在“茴鱼”号潜艇上接任太平洋舰队司令,这是一件发人深思的事情。这位新任太平洋舰队司令虽是潜艇艇员出身,但他把潜艇作为旗舰,绝非出于什么个人的感情。

   当时,适于作旗舰的大型水面舰只不是沉在水    底,就是为了回西海岸进行修理而在海上航渡。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只好在潜艇上举行舰队司令的就职仪式。

   珍珠港遭到袭击后,美国可用以对日本进行反击的海军兵力就只剩下潜艇了。12月7日,美国海军作战部长下令对岛国日本实施无限制的潜艇战。这支“海豚式的海军兵力” [ 译者注:指潜艇部队。 ] 奋起应敌,投入一场心照不宣的、旷日持久的消耗战,以切断日本的主动脉——海上补给战,使日本走投无路,被迫投降。美潜艇部队虽在战争初期因装备较差连遭厄运,但它对夺取最后胜利所做的贡献是其它兵种难以比拟的。

   美潜艇部队之所以能够取得赫赫战绩,不仅是因为指挥官指挥得当和潜艇艇员的技术熟练,还因为它有一套完整的战术。这套战术是十分灵活的,并根据实战经验和多变的作战特点不断加以改进。而日本海军那支训练有素和作战勇敢的潜艇部队,却因使用不当和最高统帅部缺乏远见而被白白地消耗掉了,大部分兵力未能充分发挥作用。

   我们不应忘记,对珍珠港的袭击实际上不是航空母舰的舰载机先开火的,而是企图进入港湾的袖珍潜艇先开始行动的。如第七章所述,日军的一艘袖珍潜艇是在第一次舰载机开始夹击前70分钟就已被美驱逐舰击沉了。这种袖珍潜艇一共派去5艘,分别装载在经过专门改装的伊型潜艇上运到现场,是日本先遣部队(由29艘潜艇组成)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支强大的潜艇部队的主要任务是进行侦察、报告敌航空母舰的动向和袭击企图逃离港湾的敌舰。日本这次使用袖珍潜艇虽未取得什么战果,我们却可从中看出它使用潜艇的指导思想。尽管德国潜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取得了战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大西洋之战中又给盟国舰船以巨大损伤,然而日本仍不承认潜艇在破坏海上交通线中的巨大作用。日本不仅没有计划使用潜艇兵力去破坏盟国的海上交通线,也无计划使用这种兵力来保护本国的海上交通线。日军使用潜艇的一条基本战术原则是,全力以赴地配合舰队作战。另外,日本海军非常轻视美国潜艇的潜在威力,因而在南云机动部队袭击珍珠港时,竟未触动美军的潜艇基地。

   战争初期的潜艇活动

   如前所述,日军几乎在袭击珍珠港的同时大举进攻盛产石油、橡胶、锰、铜和大米的荷属东印度、婆罗洲、苏拉威西岛、哈马黑拉岛、马来亚和法属印度支那等地。由于1941年7月美国对日实行禁运,日本只好开始使用储备的645万吨石油。如果日本不能进占荷属东印度,早晚必将陷入石油危机。因此,必须做到以下三点:第一,夺取南洋资源地区的石油田;第二,依靠自身的力量进行适当的开发;第三,把产品运回本国。当时,盟国在远东地区的兵力较弱,对日本前两个企图的实现束手无策,然而,盟国潜艇可以阻止其实现第三个企图。潜艇对日本往本国运送石油等战略物资的海上航运进行了袭击。

   美国在太平洋战区原有两支潜艇兵力:一支是以甲米地(马尼拉湾内)为基地的亚洲舰队潜艇部队。另一支是以珍珠港为基地的太平洋舰队潜艇部队。当时,亚洲舰队的潜艇部队辖有S级潜艇6艘、大型潜艇23艘、潜艇供应舰3艘及救生船1艘。S级潜艇比较陈旧,吨位小,生活条件差,作战半径也不大。这种潜艇没有艇名,只有番号。一旦有新艇编入战斗序列,这种潜艇就退出第一线,编入训练部队。以鱼类或其它海洋动物名称命名的大型潜艇具有良好的战斗性能。1941年建造的“小鲨鱼”号潜艇就是这种类型的,水上排水量1500吨,长95米,作战半径1200海里,艇艏鱼雷发射管6个,艇尾鱼雷发射管4个,可携带鱼雷24条,甲板上装有80毫米火炮1门和机枪4挺。艇上有8名军官和80名士兵。这就是美军用来同日军作战的基本类型的潜艇。

   一开战就投入战斗的美国潜艇的任务是支援菲律宾的抗登陆作战。这些潜艇奉命一边侦察日军的防潜警戒和反潜手段,一边把防线谨慎地向前推进。在吕宋岛周围建立起一道防线,配置若干潜艇,以监视和截击敌人。在此期间,正在甲米地修理的“海狮”号潜艇,在日军的首次空袭中就被击毁。这是美国战时损失的52艘潜艇中的第一艘。当时,在亚洲海区,日军战斗舰艇的数量占压倒的优势。因此,对盟军舰队来说,每艘战斗舰艇都是非常宝贵的。在“威尔土亲王”号和“反击”号被击沉后,远东盟军水面舰艇部队中最大的军舰就剩下一艘重巡洋舰了。

   盟军的潜艇部队虽然进行了抗击,但是战果甚微。12月,美军有28艘潜艇对日军驶往菲律宾的登陆输送队先后进行31次袭击,发射66条鱼雷,仅仅击沉日本舰只2艘。美潜艇部队的袭击活动很不顺利。美潜艇虽然占领了有利的鱼雷发射阵位,但是发射的鱼雷不是未命中目标,就是过早爆炸。这说明美国海军的鱼雷在设计方面存在严重缺陷,因而没有击毁日本的运输船只,未达到迟滞日军行动的目的。

   12月21日,日军登陆部队为攻占马尼拉而在仁牙因湾登陆。当时,美潜艇因备品不足,没有一艘能够参加保卫仁牙因湾的战斗。日登陆部队在严密的警戒下,于仁牙因湾内巧妙地利用浅滩水域和暗礁等天然条件,阻止美潜艇对它进行袭扰。只有S-38号潜艇大胆地突破其警戒线,击沉1艘即将进入锚地的运输船。“海豹”号潜艇对一艘开往登陆地域的小型货船进行了鱼雷攻击。

   由于日军对马尼拉附近基地的威胁日益增大,盟国海军部队主动撤离。约翰·威尔克斯海军上校指挥的亚洲舰队潜艇部队,首先撤至达尔文港,后来又转移到弗里曼特尔 [ 译者注:在澳大利亚西南海岸。 ] 。只把“卡诺珀斯”号潜艇供应舰留在马尼拉湾,以保障潜艇继续作战。

   这支潜艇部队除继续进行巡逻外,还须担任撤退任务和补给任务。这就是说,潜艇必须协助有关单位把平民百姓和重要军事人员转移到其他地方,从被围困的巴丹半岛和哥黎希律岛撤出某些财物,以及为逐渐减少的守备部队运送粮食、医药和弹药等补给品。

   最先执行这项任务的是“海狼”号潜艇,它先送37吨弹药,后送25名陆海军飞行员、“卡诺珀斯”号潜艇供应舰上的一部分重要潜艇备品和16条鱼雷。“鳟鱼”号潜艇卸下运来的25吨补给品,而装上2吨金块、18吨银块和5吨邮件及有价证卷等物返航。该艇在返航途中还对敌货船和猎潜艇实施了鱼雷攻击。

   在爪哇海作战期间,潜艇虽未取得什么战果,但美军已着手建立潜艇巡逻区,并开始改进潜艇战术。初期,潜艇通常在潜望深度实施昼间攻击。为了不被对方发现,只伸出潜望镜作短暂的观测。采用这种攻击方法时,只使用噪音测向器材而不使用回音水声器材,以免暴露自己的位置。最初的潜望镜不能准确地测出目标距离,而声纳只能提供目标的方位。因此,潜艇艇长实施鱼雷攻击时往往忽视距离这个因素。不久,潜望镜上安装了测距装置。潜艇艇长还知道,偶然用一下声纳测定距离,还不至于暴露自己的位置。能够准确测定目标的距离后,美国潜艇就可以实施较有把握的鱼雷攻击了。这时,德国潜艇已经开始采用夜间水上攻击的战术,但是,美国海军仍把潜望镜深度的昼间攻击作为潜艇的基本战术。为使空中侦察难以发现,美国潜艇的艇壳上涂黑色迷彩,这对夜间在水面活动的潜艇起不到多少伪装作用。加之没有夜间使用的性能良好的潜望镜,天黑后,潜艇就难以在潜望深度实施攻击。后来的经验证明,艇体的两舷涂上灰色的亮漆,对夜间行动具有很好的伪装效果。有了性能良好并适于夜间使用的潜望镜,潜艇就容易在潜望深度实施夜间攻击了。可是,美国潜艇直到有了较准确的鱼雷射击自动计算器(TDC),装备了性能良好的雷达,鱼雷的质量已有很大改进之后,才成为一种机动灵活的兵器,才不分昼夜地并且是很有信心地对日本舰船进行袭击。

   日本向南侵略的范围越大,它的船只遭到美潜艇袭击的机会就越多。尽管如此,从袭击珍珠港到珊瑚海海战之前,日军舰船受到的损失并不算大。在这期间,盟军潜艇击沉的日本舰船仅有水面舰只3艘 [ 译者注:没有大于驱逐舰的舰只。 ] 、潜艇2艘和商船35艘。但是在此之后,美国潜艇掌握了日本海上航运的规律,从而取得了很大战果。

   日军把潜艇用于支援舰队作战,这在中途岛海战中表现得最为典型。在这次海战中,日军派遣潜艇单独活动,或在规定水域列成艇幕,以侦察美国舰队的行动,并对其进行截击。当时,日军在珍珠港和中途岛之间配置了两个潜艇侦察艇幕,但日潜艇占领阵位的时间过迟,因而未能发现和截击美国的航空母舰编队。在这次海战中,唯有伊-168号潜艇取得了显著的战果,击沉了“约克城”号航空母舰和“哈曼”号驱逐舰。

   部署在中途岛以西近海水域的美国潜艇部队,也未取得什么战果。在双方航空母舰交战时,美“鹦鹉螺”号潜艇向“加贺”号航空母舰发射了一条鱼雷,但未爆炸,它还误认为击沉了“苍龙”号航空母舰。当天夜间,重巡洋舰“最上”号和“三隈”号为了规避“坦波尔”号潜艇而进行机动时相互碰撞。“三隈”号受伤后,航速减低,成为美航空母舰舰载机的突击目标。

   从6月的中途岛海战至8月7日开始的瓜达尔卡纳尔岛争夺战,美潜艇的主要战斗活动是袭击日本的运输船队,在此期间共击沉商船约60000吨。而日军这时则将其潜艇主要集中用于印度洋,甚至驶至马达加斯加和非洲之间的莫桑比克海峡一带去袭击商船。此外,日军还派遣一部分潜艇在澳大利亚、新几内亚和萨摩亚一带海域作战,共击沉盟国舰船约30艘。

   1942年8月初,美国最大的2艘潜艇“鹦鹉螺”号和“舡鱼”号(水上排水量2700吨,长113米以上)奉命去完成一项特殊的任务。这2艘潜艇在珍珠港搭载五个海军陆战连(由埃文斯·卡尔森中校指挥),前去袭击吉尔伯特群岛的马金岛。当时,美军正在瓜达尔卡纳尔岛进行登陆作战,袭击马金岛是它的一种佯攻行动,企图把日军兵力从所罗门地区吸引过来。8月16日拂晓,美海军陆战队未遭到任何抵抗就登上了马金岛。上陆不久,日军的守岛部队立即徒步、骑自行车或乘坐卡车赶来进行阻击。根据上陆部队的召唤,“鹦鹉螺”号开始朝着交战的方向射击,但因没有弹着观测飞机,只能盲目射击。后来便转移火力,向礁湖一带水面射击,击沉3500吨的商船1艘和巡逻艇1艘。

   昼间,日军飞机曾迫使这两艘潜艇下潜数次。后来,这两艘潜艇在两个夜晚,把海军陆战队撤回。美军以为凡未牺牲者已全部撤离,但实际上有9名陆战队员没有撤走,被日军俘获后送到夸贾林岛杀害。

   这支登陆部队全歼了布塔里塔里岛上的日军,摧毁了岛上的设施,获得了有用的情报资料。这次战斗行动提高了盟军的士气,但从战略上来看却是一个失误。因为日军非但没有被从瓜达尔卡纳尔岛诱开,反而开始在吉尔伯特群岛,尤其是在塔拉瓦岛严密进行设防。因此,一年后美军在塔拉瓦岛登陆时遭到很大伤亡。

   参加所罗门群岛争夺战

   美军在瓜达尔卡纳尔岛登陆后便进入积极防御阶段。以布里斯班为基地的美S级潜艇部队,由西南太平洋潜艇部队司令洛克伍德海军少将指挥,在俾斯麦群岛和新几内亚附近建立一个潜艇巡逻区以袭击日本船只。这支潜艇部队负责封锁腊包尔、卡维恩、布因、莱城和萨拉英阿等地的日军基地,尽量阻止日军向南所罗门群岛增援。同时,以珍珠港为基地的美潜艇部队,对号称“太平洋直布罗陀”的特鲁克岛进行了严密的封锁。在瓜达尔卡纳尔岛争夺战中,美潜艇除击沉轻巡洋舰(“天龙”号)、老式驱逐舰和大型潜艇各1艘外,还击沉商船79艘,共26万吨。美潜艇逐还巧妙地击沉一艘日军重巡洋舰。这就是刚参加萨沃岛海战,正随编队一同胜利返航的“加古”号。萨沃岛海战的次日晨,当“加古”号即将回到腊包尔时,埋伏在港湾入口附近的S-44号潜艇对其实施鱼雷攻击,击中4条鱼雷。这次成功的袭击多少弥补了美军在萨沃岛海战中的惨重损失。然而更重要的是,这竟使日军在尔后使用水面舰只运行“东京快车”输送任务时,行动更加谨慎了。

   日本也常使用潜艇支援所罗门群岛的作战,但是,潜艇的任务不是竭力破坏美军的海上补给线,而是集中全力去袭击美军的战斗舰艇。既然在这一海域出现了日本潜艇,美国就不得不把准备派到其他海域的兵力集中用在这里,以便大力加强对潜防御。例如,1942年9月14日,盟军一支护航运输队从圣埃斯皮里图岛驶往瓜达尔卡纳尔岛,在航渡中遇上日本的潜艇群。这支护航运输队除有严密的警戒外,还有“黄蜂”号、“大黄蜂”号航空母舰和“北卡罗来纳”号战列舰等对其进行掩护。

   把日军的这种潜艇战术称为狼群战术或许是不适当的,因为它们既不进行协同攻击,也不在一个战术指挥官的统一指挥下行动。“黄蜂”号、“北卡罗来纳”号和护卫舰“奥布赖恩”号,先后遭到鱼雷攻击,鱼雷攻击的时间间隔约10分钟。结果,战列舰受到重创,航空母舰起火燃烧,人员弃舰后沉没;护卫舰破损严重,在尚未进入浮船坞前就沉没。这次日潜艇袭击有一个重要特点值得注意:日军丝毫没有去触动护航运输队。因为日指挥官深信,只有军舰能够代表海上的战斗力,唯有军舰是值得袭击的目标。两周前,“萨拉托加”号受重创,接着又损失了“黄蜂”号,这样美国在太平洋战区的航空母舰就只剩下“大黄蜂”号和“企业”号了。此后,在所罗门群岛争夺战中,属潜艇部队只击沉2艘战斗舰只:一艘是在圣克鲁斯群岛海战中被击沉的“波特”号驱逐舰,另一艘是在瓜达尔卡纳尔岛海战中被击沉的“朱诺”号轻巡洋舰。

   美潜艇部队在所罗门群岛争夺战中担任战略支援任务,即在特鲁克、帛琉和腊包尔等基地附近设伏,以袭击出入这些地区的日本水面舰只。此外,它还负责监视俾斯麦群岛及其附近的海峡,并对沿巴布亚半岛向前推进的麦克阿瑟部队进行支援。这样部署可使美国潜艇根本不进入作战海域,从而大大减少潜艇遭受己方水面舰艇误伤的危险。 [ 注:这是一项重要措施。飞机和水面舰艇一发现潜艇,就实施攻击,往往是打完再说。由于识别信号方面的失误,美军至少已有28艘潜艇遭到己方飞机的扫射和轰炸,另有5艘潜艇受到己方水面舰艇的炮击。“鲯鳅”号和“海狼”号两艘潜艇已为友军击沉,全体艇员也一同丧生。另有9艘潜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 ]

   美军在使用潜艇方面曾经有过一次例外,即瓜达尔卡纳尔岛争夺战进行到1942年10月情况相当危急时,曾派“琥珀鱼”号潜艇把航空汽油运到图拉吉港。这是太平洋战争中美国唯一一次把潜艇作为油船使用。

   在瓜达尔卡纳尔岛争夺战期间,美“黑鲈”号潜艇曾于1943年2月在俾斯麦群岛附近水域创造了一桩非常动人的事迹。7日1时10分,该艇发现一艘日舰,使开始上浮。正在接敌时,那艘2500吨的日本炮舰也发现了这艘潜艇,便转向朝“黑鲈”号冲来。艇内的雷达兵立即标出日舰转向后的新航向,但舰桥上的艇长霍华德·吉尔摩海军中校和其他6名值更人员在夜暗中没有发现日舰的转向情况,待发现后下令“左满舵”时已来不及规避。结果与航速17节的日军炮舰相撞,艇员们在剧激的撞击下纷纷跌倒。严重倾斜的潜艇刚一恢复正常,日炮舰使用机枪扫射潜艇舰桥。年青的值更官和一名了望哨当场死亡;吉尔摩艇长虽身负重伤,但仍倚着舰桥竭尽全力地喊道:“准备潜航!”舰桥上的4个人立即进入艇内,唯独艇长吉尔摩海军中校仍然留在舰桥上,凛然下达最后一道命令:“潜航!”为了表彰吉尔摩海军中校的“英勇行为和牺牲精神”,死后追授荣誉勋章。

   1943年1月,美太平洋舰队潜艇部队司令罗伯特·英格利希海军少将因飞机失事身亡。洛克伍德将军随即被任命为英格利希的继任人。与此同时,拉尔夫·克里斯蒂海军少将接替洛克伍德的职务,指挥西南太平洋的潜艇部队。洛克伍德立即着手建立新的潜艇基地,使之比珍珠港更加接近潜艇的巡逻海域。这时,他把中途岛作为美潜艇的前进基地,这里既有潜艇供应舰,又有潜艇所需要的最起码的岸上设施。从该基地出发进入巡逻海区,每次可以少航行2400海里。主要的不足之处是艇员不怎么喜欢这个地方。艇员们发牢骚说,这个鬼地方除了“沙子和信天翁”之外,几乎什么都没有。为了保持士气,洛克伍德安排了一个日程表,使潜艇定期轮流返回珍珠港进行休整。

   潜艇完成巡逻任务返航后,必须使艇员能够得到充分的休息和必要的文娱生活。因此,无论军官或士兵,在交班后都要去疗养院或专用旅馆进行疗养。这样,从海上执勤回来的艇员,在潜艇为执行下一次任务而开始备航之前,对自己艇上的事务不负任何责任。即使是艇长,在此期间对本艇也不负任何法律责任,而是由战斗建制以外的潜艇军官负责实施该艇的维修和保养计划。

   装备维修和人员疗养按计划结束后,艇上的原建制艇员立即回艇,出海进行几天复习旧科目的训练,然后出航执行巡逻任务。实践证明,这种作法对艇员为完成其战斗任务而始终保持高昂的士气是非常有益的。

   鱼雷不断发生故障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较长一段时间里美军鱼雷的性能较差,这使美国海军非常恼火。鱼雷质量不佳的原因在于,磁性引信装置的设计不够完善,以及对这种引信装置盲目自信。但是,如果有充足的试验经费,这种设计上的缺陷本来早就可以发现。由于经费太少,平时连爆炸一个战雷头也是办不到的。因为一个战雷头所花费的经费就用掉了整个年度试验预算中的很大一部分款额。因此,进行试验时,一律使用操雷头,与其说是要求操雷头命中目标,不如说是要求操雷头从目标下面通过。于是,一次又一次的试验只是检验陀螺仪操舵装置和蒸气推进系统,并未抓住实战中的关键问题。关键在于战雷头,但是,却对战雷头深信不疑,实际上,问题就出在这里。

   战前,美国海军研制了一种绝密的MK-6引爆装置,在这种引爆装置中装有一个磁性起爆器。这种起爆器因钢铁船壳引起周围磁场的激烈变化而开始启动。据鱼雷射击教令规定,“使MK-6鱼雷在目标舰下3.5米深度通过时,引爆装置即开始启动”,便可炸毁舰底的油舱,或许还能炸断龙骨。实际上,有许多鱼雷即使从目标正下方通过也未爆炸。据“棘鬣鱼”潜艇报告,该艇曾13次占领有利的鱼雷发射阵位实施鱼雷攻击,但无一命中。这件事使洛克伍德将军火冒三丈,对鱼雷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发现试射的8条鱼雷通过鱼网时比装定的深度平均深3.5米。最后,连军械局也只得承比这种装有340公斤梯恩梯炸药的鱼雷,在战斗中比预先装定深度至少深了3米。但是,在着手克服这个毛病时,又引起另一个严重问题,即鱼雷总沿着一条正弦波曲线前进。如果鱼雷从目标舰正下方通过时,恰好处于周期的顶部,那么就会起爆;否则,即使鱼雷从目标舰下方通过,由于磁场变化没有达到一定的量,也不会爆炸。

   接着,减小深度进行试验,结果,鱼雷过早爆炸的现象大增。过早爆炸会使艇员们误认为鱼雷已经命中目标。在地磁赤道附近,舰船磁场的水平分量通常比垂直分量强,致使MK-5引爆装置往往在目标前方45米处起爆。据知,鱼雷过早爆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由海水的飞溅引起的,有的是由目标舰的航迹涡流引起的。鉴于这种情况,洛克伍德将军于1943年6月下令停止使用磁性鱼雷,改用触发鱼雷。这样,过早爆炸的问题虽已解决,但是不爆炸的问题又接踵而来。

   尽管这种触发引信的缺点很多,但与鱼雷航行深度过大和过早起爆的缺点相比,总要好些,因而一时尚未暴露出来。MK-6触发鱼雷的缺点,直到1943年7月下旬才暴露出来。“黑鲹”号潜艇艇长L·R·达斯皮特海军中校在特鲁克岛以西游域遇到一艘1900吨的日本油船 [ 译者注:图南丸。 ] 。达斯皮特艇长首先在远距离上从不很有利的舷角发射4条鱼雷,其中有2条命中目标,在船艉附近爆炸,巨大的油船用停止了前进。接着,又从油船的左后方发射2条鱼雷,并认为也都命中目标。然后,“黑鲹”号转移到目标的正横方向,占领了一个理想的发射阵位,从艇艉和艇艏的鱼雷发射管又齐射9条经过严格检验的鱼雷。结果,9条鱼雷全部命中,但是1条也未爆炸。达斯波特艇长虽然十分恼火,但是非常清醒,他留下最后一条鱼雷,带回珍珠港进行检查。

   这件事竟使触发引信质量不高的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浴克伍德将军命令对触发引信装置的机械性能进行彻底的检查。意外地发现,撞针机件的强度不够,经不住直角撞击。如果命中角不超过45度,撞针就能击发起爆;如果鱼雷与目标以直角撞击,这种精密的机件就会被撞毁,致使鱼雷失灵。上述试验说明,“黑鲹”号潜艇发射的鱼雷确实命中而未爆炸。因为命中并已爆炸的4条鱼雷都是撞在船艉的弯曲部;而命中并未爆炸的9条鱼雷,都是成直角与目标相撞的。在珍珠港改进了机件,消除了这一缺陷之后,美潜艇才有了可以信赖的武器。这样,经过两年半以上的时间,才使战前被引到错误发展方向上去的“秘密武器”和未经过充分试验的部件等方面的问题得到解决。

   在蒸气瓦斯鱼雷发展得较为完善之后,又出现了电动鱼雷。后者的速度较慢(蒸气瓦斯鱼雷的速度已达到46节,而电动鱼雷的速度仅为28节),难为海军接受。但在潜艇军官看来,电动鱼雷没有航迹,这一特点可以弥补速度低的缺陷。因此,潜艇装备的鱼雷多是电动鱼雷。

   参加吉尔伯特作战和马绍尔作战

   1943年11月,尼米兹、斯普鲁恩斯和洛克伍德三位将军密切配合,同心协力地实施吉尔伯特群岛的登陆作战。他们判断,参加抗登陆作战的日军水面舰艇部队,为了避开瓜达尔卡纳尔岛美军岸基飞机的领察,很可能从北面实施反击,即从特鲁克基地出发,在马绍尔群岛加油,然后南下进行反击。为此,把3艘潜艇配置在特鲁克附近海域,另派3艘潜艇到马绍尔群岛一带巡逻,并在特鲁克与马绍尔之间部署2艘潜艇。此外,还在塔拉瓦以西300海里处配置一艘潜艇,负责传送每天的气象预报。

   由于日本水面舰艇部队未向吉尔伯特群岛方向出动,美潜艇部队几乎无用武之地,仅仅攻击了从附近海域通过的日护航运输队或没有护航的商船。尽管这样,自己还损失了两艘潜艇。11月16日,“科尔维纳”号潜艇在特鲁克海域被日潜艇击沉,这也许是太平洋战争中日潜艇击沉的唯一一艘潜艇。11月19日,在特鲁克群岛和马绍尔群岛之间巡逻的“大头鱼”号潜艇,向一个护航运输队接近时被发现,遭到护卫舰深水炸弹的攻击,受伤后只好浮出海面,使用火炮竭力奋战,最后自沉,一些军官和艇员们也随之丧生,其中包括约翰·克伦威尔海军上校。他是根据洛克伍德的命令随艇出海研究实施狼群战术的兵力编成和指挥等问题的。因为他了解战争计划方面的某些重要问题,唯恐被日军俘虏后进严刑拷打或服用麻醉剂而泄密,所以就选择了自沉这个办法。为了表形他的悲壮行为,美国国会追授荣誉勋章。在弃艇跳水的“大头鱼”号艇员中,日军救起42人,其中一名重伤员又被日军残忍地扔到海里。日军把被俘艇员带到特鲁克,后来又由“云鹰”号和“冲鹰”号护航航空母舰运往日本。

   接着,就发生了一件战争中实在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恰在这时,美潜艇“东方旗鱼”号前往日本海域进行第10次巡逻。这是这艘潜艇在罗伯特·沃德海军少校指挥下第一次出海执行任务。艇员们常常把这艘潜艇叫做“鲨鱼”,因为它就是1939年在新罕布什尔的波茨默斯附近海域沉没的那艘有名的“鲨鱼”号潜艇。当时,正是“大头鱼”号潜艇在海底发现了它,并全力进行援救和打捞。开战后16个月内,美潜艇没击沉一艘大型军舰,沃德海军少校和其他潜艇艇长一样,对此深感不安。他希望“东方旗鱼”号这次出海能够成为打开这种倒霉局面的开端。这次出海终于如愿以偿,但是在美军看来,沃德的战绩是令人啼笑皆非的。

   12月3日午夜之前,海上波浪滔天,“东方旗鱼”号潜艇的雷达发现数艘大型船只。沃德艇长冒着大风、不顾能见度很低,迅速占领了发射阵位,射出了4条鱼雷,其中1条击中一艘航空母舰。该舰负伤后在波涛汹涌的海洋里慢速向前移动。“东方旗鱼”号虽然在深水炸弹的攻击下不得不下潜,但是后来又捕捉到了这个目标并通宵进行跟踪。拂晓时,沃德艇长又发射3条鱼雷,1条命中,终于使这艘舰空母舰失去机动能力,停在海上。9时40分,“东方旗鱼”号从艇艉发射管再次进行鱼雷齐射,第三次命中目标,8分钟后,这艘航空母舰沉入大海,这时,“东方旗鱼”号正在日警戒舰只的追击下在较大的深度潜航,未能看到目标沉没的情况。被击沉的日舰是“冲鹰”号护航航空母舰,就在这艘军舰上还押送着“大头鱼”号潜艇被俘的41名艇员(另外1名已经死亡)。

   美潜艇部队在吉尔伯特群岛战役中的战斗展开,给斯普鲁恩斯将军一个良好的印象,从此以后,他也支持这样使用潜艇。 [ 注:潜艇部队在作战方面由其兵种指挥官指挥。但涉及到多兵种协同作战计划的问题,则由洛克伍德和有关的舰队司令(斯普鲁恩斯或哈尔西)本这着协商一致的原则加以解决。 ] 斯普鲁恩斯的意见是,应把潜艇部队部署在日军舰队驶往海上战场所要通过的海域,尤其是海峡附近,而不应把潜艇巡逻线设置在大洋上。与日军在中途岛海战中使用潜艇的方式不同,斯普鲁恩斯尽早使潜艇进入各自的待机队位,以便充分发挥其威力。

   这时,可使用潜艇执行以下几种任务:

   1. 集中使用潜艇切断敌人通往目标区域的补给线;

   2. 进行照相侦察,查明预定登陆地域以及与未来作战有关的敌军事设施;

   3. 空袭时,遂行救生任务;

   4. 在目标区域或敌基地附近,遂行侦察任务,以查明敌人的动向,并对企图反击之敌进行阻击;

   5. 拦击企图逃离目标区域的敌舰船。

   1944年1月,在配合实施马绍尔群岛登陆作战时,曾派4艘潜艇进行照相侦察,并把3艘潜艇部署在特鲁克附近海域。其中有2艘潜艇击沉了日本驱逐舰。根据吉尔伯特群岛作战中使用潜艇的经验,这次作战动用了可以出动的所有潜艇。

   1944年初,美军决定以航空母舰对特鲁克、塞班和帛琉等地进行三次大规模的空袭。据斯普鲁恩斯判断,日军不仅会出动水面舰艇,而且也会以岸基飞机进行反出。同时,日军的水面舰艇和商船也许会从该地撤离。因此,潜艇的部署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他希望潜艇部署在能对逃离的敌舰船进行截击的海域。结果,在特鲁克海域,美“鳐鱼”号潜艇击沉日轻巡洋舰“阿贺野”号,“刺尾鱼”号潜艇击沉1艘货船;在塞班岛海域,“翻车鱼”号潜艇击沉2艘商船,“刺尾鱼”号击沉4艘商船;在帛琉群岛海域,“白鱼”号潜艇被自己发射的鱼雷(鱼雷发射后绕圈子)击沉,因此在该艇游猎区域的大部日本舰船逃走。然而正在这时,“金枪鱼”号潜艇发射的2条鱼雷命中了“武藏”号超级战列舰。

   参加马里亚纳作战

   1944年6月,在进攻马里亚纳群岛之前,第5舰队的洛克伍德将军和第7舰队的克里斯蒂将军,根据斯普鲁恩斯的要求部署了各自的潜艇部队。3艘潜艇在塔威塔威岛附近进行巡逻,以侦察日本舰队在该地结集的情况。另有数艘潜艇配置在日军舰队驶往塞班岛所必经的主要海峡附近。此外,还在菲律宾海设置了一个面积相大的方形巡逻区。在巡逻区内以四个角为中心,各划90度弧,由4艘潜艇分别巡逻其中的四分之一水域。还有一些在海上航渡的潜艇,有的前去接班,有的交班后返回基地,在上述潜艇中有2艘对尔后海战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还有一个担任日常巡逻的潜艇群,以其指挥官的姓命名,称为“布莱尔狼群战术编队”,下辖“鲨鱼二世”号、“舟鰤”号和“青花鱼”号3艘潜艇,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1944年5月31日,正在邻近海域巡逻的“银鱼”号潜艇通知布莱尔编队说,发现一支护航运输队好象是从本州驶往塞班岛的。在“银鱼”号加入这支狼群战术编队之前,就又出现两支护航运输队。6月1日凌晨,“青花鱼”号潜艇从3个护航运输队中选择一艘货船进行了袭击。这个狼群战术编队从第一天开始一直跟踪第3个护航运输队,仅“银鱼”号把鱼雷用完后撤出了战斗。“鲨鱼”号于6月2日深夜击沉1艘贷船;6月4日晨,又击沉1艘;6月5日晚,再击沉2艘,其中1艘是7000吨的客货轮。6月5日夜,“青花鱼”号也击沉2艘货船。因此,日军的一个增援师已有二分之一的兵力葬身于海底,其他增援部队所需的武器装备在航渡途中也损失殆尽,几乎是赤手空拳地来到马里亚纳群岛。

   因此,驻守塞班岛的日军指挥官只好定量分配弹药。由此可见,“布莱尔狼群战术编队”在美军突击上陆之前就在海上大大削弱了日军的抗登陆力量。

   从6月6日至9日,塞缪尔·迪利海军中校指挥的“鲻鱼”号潜艇,在苏禄群岛和婆罗洲之间的锡布土水道附近,击沉3艘驱逐舰,至少还击伤2艘驱逐舰,取得了显著的战果。6月10日晨,“鲻鱼”号潜艇在塔威塔威岛附近海域巡逻时,发现宇垣率领战列舰编队出动,前去支援比阿岛的作战,立即将此情况向上级作了报告。

   1944年6月11日,当美第5舰队的航空兵对马里亚纳开始实施航空火力准备时,日本大本营才感到,美军对日本内防御圈的进攻已迫在眉睫。于是,丰田司令长官命令停止比阿岛的作战,电令小泽和宇垣指挥的两支机动编队在菲律宾海会合,“准备歼灭入侵马里亚纳地区的美军。”

   日军的上述反击行动刚一开始,克里斯蒂和洛克伍德对潜艇的周密部署就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小银鱼”号潜艇发现小泽指挥的航空母舰机动部队6月13日从塔威塔威基地出航,立即向上级作了报告。15日傍晚,“飞鱼”号和“海马”号潜艇在菲律宾海分别发现日机动舰队的两部分兵力(两者相距300海里)。17日凌晨,“刺鳍鱼”号潜艇又发现一支油船编队。洛克伍德将军命令潜艇跟踪这支编队,以便找到日军的作战舰队。此后不久,“刺鳍鱼”号潜艇与油船编队失去接触,但到晚上又发现了会合后的小泽和宇垣两支机动编队正向马里亚纳方向前进。由于发现了上述情况,斯普鲁恩斯将军便决定推迟关岛登陆作战,着手准备菲律宾海海战。洛克伍德将军命令在方形巡逻区执行任务的4艘潜艇一律把巡逻水域南移100海里。日舰队的位置现已大体查明,洛克伍德便允许所属潜艇发现目标后首先实施攻击,尔后保持接触,不断报告情况。于是,在方形巡逻区西南角执行任务的“大青花鱼”号潜艇根据上述命令,占领了有利的鱼雷发射阵位,击沉了“大凤”号航空母舰。3小时后,神出鬼没的“刺鳍鱼”号潜艇,对“翔鹤”号航空母舰发射3条鱼雷,一举将其击沉。

   克里斯蒂和洛克伍德对潜艇部队所作的部署是正确的,而日军对其潜艇部队的部署却是非常失算的。麦克阿瑟部队在比阿岛登陆,使日军错误地认为美第5舰队的下一个进攻目标不是马里亚纳群岛,而是帛琉群岛。这是因为,为了支援麦克阿瑟部队在霍兰迪亚的登陆,斯普鲁恩斯曾对帛琉群岛进行过袭击。这样一来,日军就将其潜艇部队部署在阿德米勒尔提群岛以北海域。日军在设置潜艇的侦察艇幕时,不仅选择了一个错误的海域,而且也没考虑到美军反潜战术的改进和提高。到1944年夏,美军在大西洋对德国潜艇的反潜战已取得胜利。那些曾在大西洋遂行护航任务的舰艇既有反潜兵器,又有反潜作战的经验,这时已转移到太平洋。因此,在马里亚纳作战期间,日军出动伊型和吕型潜艇约25艘,被美驱逐舰、护卫舰和飞机击沉的就有17艘之多。

   1944年5月,美国的“英格兰”号护卫舰在反潜作战中取得了辉煌的战果。这充分说明,日本潜艇招架不住美国新发动的反潜攻势。“英格兰”号、“拉比”号和“乔治”号3艘护卫舰,得知美国驱逐舰在格林群岛附近击沉1艘日本潜艇后,立即从瓜达尔卡纳尔岛附近的铁底湾出发,开往俾斯麦群岛海域。第二天,这几艘护卫舰在所罗门群岛以北海域,即在日本潜艇主要配置线的前面发现了一艘正在输送物资的伊-16号潜艇。“英格兰”号当即从舰艏深水炸弹发射装置上发射刺猬弹进行攻击,并有5枚命中,把伊-16号艇炸毁。水下爆炸非常剧烈,甚至连攻击舰都被镇得摇晃起来。然后,这几艘护卫舰向西北驶去,在7艘吕型潜艇展开线一带进行巡逻。在5月22日至24日3天中,“英格兰”号护卫舰先后击沉吕-106号、吕-104和吕-116号3艘潜艇。后来,美护卫舰驶往马努斯岛去补充刺猬弹;26日午夜,在返航途中用雷达发现了吕-108号潜艇。起初,指挥官命令“拉比”号护卫舰前去攻击,但未能成功,最后仍由“英格兰”号将其击沉。

   这时,一艘满载着所需弹药的护卫舰开来,“英格兰”号等3艘护卫舰补充弹药后,同新来的第4艘护卫舰一起,又回到原来的海域。这回,把这4艘护卫舰编入一个由护航航空母舰和驱逐舰组成的协同反潜群。5月31日凌晨,当发现吕-105号潜艇时,协同反潜群的指挥官故意让“英格兰”号待命,以便给其它舰只提供一个荣立战功的机会。可是其它舰只的攻击均未成功,这时才令“英格兰”号出击。该舰仅仅齐射一次刺猾弹,就击毁了这艘潜艇。当有关这次作战行动的报告送到华盛顿时,金海军上将当即回电:“‘英格兰’号护卫舰战绩卓著,美国海军期望涌现更多这样的军舰。”

   参加帛琉作战和菲律宾作战

   在1944年9月进攻帛琉群岛之前,“光轮鱼”号潜艇除对佩勒刘岛和雅浦岛进行照相侦察外,还向这两个海岛遣送了侦察队。因为在雅浦岛上陆的4人未能返回潜艇,所以美国海军后来就没再使用这种登陆侦察的方法。

   哈尔西对如何使用潜艇问题的想法,与斯普鲁恩斯的看法有所不同。哈尔西虽也同意把潜艇配置在狭窄海域,但他认为在开阔海域设置潜艇巡逻线可望获得更大的战果。因此,他要求除派4艘潜艇监视重要海峡外,还须派遣9艘潜艇在菲律宾群岛和帛琉群岛之间设置两道巡逻线。于是,把9艘潜艇编成3个“狼群战术编组”,每个战术编组把2艘潜艇(共6艘)配置在第一道巡逻线,剩下的1艘(3个编组共3艘)配置在第二道巡逻线。由于上述潜艇没有发现什么重要目标,这种被称为“哈尔西水族馆”的潜艇部署方式,美国海军以后就没再使用。

   关于美国潜艇在莱特湾海战中的作战情况,前面已经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我们还记得,正是西南太平洋部队所属的“海鲫”号和“鲦鱼”号潜艇,于1944年10月23日最先发出“日中央编队来袭”的电报,接着又把栗田舰队的重巡洋舰击沉2艘,击伤1艘。这天上午,“鲷鱼”号潜艇在马尼拉湾附近海域重创“青叶”号重巡洋舰。25日晨,当哈尔西指挥的第38特混舰队在英加诺角海战中向北追击小泽的航空母舰编队时,洛克伍德命令两个“狼群战术编组(一个称为“克拉里突击队”,另一个称为“罗奇袭击队”)前去断其后路。小泽北部编队已受伤的“多摩”号轻巡洋舰就是被“克拉里突击队”的“贾劳”号潜艇击沉的。

   击沉“金刚”号和“信浓”号

   在几乎没有水面舰艇进行配合的情况下,美国潜艇袭击日本大型舰只的作战活动也是卓有成效的。尤其是击沉“金刚”号战列舰和“信浓”号航空母舰的事绩,是应该在这里提一提的。

   1944年11月葬身海底的“金刚”号战列舰(31000吨),是被美国潜艇击沉的唯一的一艘战列舰。11月21日,“海狮”号潜艇(艇长伊莱·赖克海军中校)在台湾以北约40海里的海域发现“金刚”号战列舰。雷达最初搜索到该目标时,距离太远,值更官竟把它误为陆地。当再次发现时,雷达显示的目标逐渐接近,这时才向艇长报告。午夜刚过,天空多云,但能见度良好。赖克艇长判断,这支日军编队约有战列舰2艘、巡洋舰2艘和驱逐舰多艘,可能是开往日本的。于是,赖克决定用雷达跟踪目标,从水上接近敌人。当美潜艇试图占领有利的鱼雷发射阵位以目力观察目标时,只见海面上波涛起伏,浪花飞溅。2时56分,赖克在2700米的距离上,使用艇艏鱼雷发射管,向日编队中的前导战列舰发射6条鱼雷,然后右满舵转向。2时59分,又从舰艉鱼雷发射管对准第2艘战列舰发射3条鱼雷,接着全速撤离。当赖克艇长观察日军的情况时,发现这支编队仍以18节航速照直前进,感到非常失望。波涛汹涌,海水冲打舰桥,甚至从指挥塔的升降口流入舱内,但“海狮”号对这些全然不顾,紧紧跟踪目标。4时50分,已被第一次发射的鱼雷击中的前导战列舰开始减速,逐渐掉队,便由2艘驱逐舰护航,以12节航速航进。此后不久这艘战列舰(“金刚”号战列舰)就停在海上不动了。

   当“海狮”号重新占领发射阵位时,看到耀眼的闪光,这是“金刚”号的弹药舱在爆炸,火光照得整个海域一片通亮,“金刚”号开始沉没。于是,“海狮”号立即追击其它目标,但因风急浪高,未能追上。直到战后艇员们才知道,“海狮”号第二次发射的3条鱼雷,其中1条偏离了要攻击的战列舰,而击沉了1艘驱逐舰。

   约于一周后,上述辉煌战绩竟被“射水鱼”号(艇长恩赖特海军中校)击沉“信浓”号航空母舰的大捷所冲淡。“信浓”号当时是世界上最大的一艘军舰,其排水量为68000吨。原是作为超级战列舰“大和”号和“武藏”号的姊妹舰开始建造的,后来在施工过程中改为航空母舰。该舰1944年11月18日开始服役,10天后就被击沉了。“射水鱼”号在东京以南150海里处发现“信浓”号。当时该舰从横须贺正向濑户内海航进,准备在对空防御比较安全的吴港进行舾装。11月28日20时40分,美潜艇从雷达发现这艘航空母舰和4艘警戒舰只,便立刻进行跟踪。如果这个舰群不进行大角度的防潜曲折运动,“射水鱼”号就一定会失掉目标。凌晨3时,日航空母舰改变了基准航向,使美潜艇位于日航空母舰的前方。3时16分,日航空母舰进行防潜曲折运动,反而使“射水鱼”号潜艇占领了有利的阵位。3时17分,恩赖特艇长在不到1300米的距离上,从右舷70度,发射6条鱼雷。6条似乎全部命中,起码有4条击中目标。

   “信浓”号航空母舰之所以沉没,不仅是因为舰员没有经验,而且是因为这艘军舰本身就没作好航行准备。应该水密的舱门还没加水密衬垫,各种管道通过舱壁的地方也没加以密封,海水从这些地方源源灌入舱内。舰上还没安装蒸气抽水泵,甚至连手摇抽水泵也少得可怜。舰员士气低落,军纪松驰。在这种状态下,这艘巨型军舰的沉没就是难以避免的了。日本海军的一艘新航空母舰在投入海上作战之前就被美国潜艇击沉,这对于把打击日本战斗舰艇的潜艇战推向高潮是一个有力的促进。“信浓”号落了个这种下场也是无可奈何的。象这样一艘大型航空母舰,对日本海军来讲已经没有什么用处。由于缺乏训练有素的航空母舰飞行员,在莱特湾海战中已把残存的4艘航空母舰当作诱饵而舍弃了。

   负担救生任务

   美国潜艇部队除了肩负着对敌斗争的任务外,还担负着救生任务。在制定吉尔伯特群岛的登陆作战计划时,洛克伍德将军曾收到一份建议:使用潜艇援救落水的飞行员。他立即表示同意,因而建立了一个救生组织,并取得很大成绩。截至战争结束,共救出飞行员504人。执行任务的基本方法是将潜艇部署在适当的水域并使迫降的飞行员知道潜艇的位置。受伤飞机的飞行员尽量驾驶飞机在潜艇附近迫降,然后由潜艇将飞行员按到艇内。担任救生任务的潜艇还大力援救陆军飞行员,尤其是从马里亚纳群岛起飞击轰炸日本的B-29重型轰炸机的飞行员,有时因故落在海上,潜艇为援救他们而作出了显著的贡献。

   这种救生工作并非总是轻而易举没啥危险的。例如,“鲻鱼”号潜艇驶入沃累艾环礁后,救生艇员乘橡皮筏,冒着敌狙击兵的射占,把迫降的海军战斗机飞行员从敌岸接到潜艇上。尤为感人的,是1944年6月潜艇援救落水飞行员的事迹。“魟”号潜艇(艇长是C·卢米斯海军少校)根据落在关岛附近的一位飞行员报告的位置前去援救。当“魟”号潜艇驶到达出事地点时,发现日军的岸炮正在轰击橡皮筷子上的飞行员。显然,潜艇不能浮出水面,卢米斯艇长便伸出两个潜望镜,一个用来观察,另一个用来拖带落水飞行员的橡皮筏。起初,那位飞行员似乎莫明其妙,“魟”号潜艇冒着密集的炮击,向落水飞行员接近3次均未成功。后来再次接近,当卢米斯把潜望镜伸到飞行员的眼前时,飞行员才抓住潜望镜。“魟”号潜艇将飞行员拖到岸炮射程之外,浮出了水面,把飞行员接到艇内。

   日本潜艇的特殊用法

   日本和美国一样,往往使用潜艇遂行特殊任务。可是,有些执行特殊任务的潜艇是日本海军所独有的。例如,袖珍潜艇、搭载小型侦察机的潜艇和由一名敢死队员驾驶的所谓“回天”人操鱼雷等,均属这种特殊兵器。这种兵器是由大型潜艇携带到现场,用来实施近距离攻击的。战争初期,日本曾经使用过几次袖珍潜艇,尤其是在马达加斯加重创英国战列舰“拉米伊”号,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战绩。后来,日本海军没再使用这种特殊潜艇。到战争后期,新设计的“回天”人操鱼雷又投入使用,这是一种与“神风”特攻机相辅相成的海军兵器。人操鱼雷在防守乌利西群岛时,虽以潜艇供应舰为攻击出发点用过数次,但仅有一条“回天”色雷击沉油船1艘。

   搭载飞机的潜艇曾多次完成空中照相的侦察任务,还有一次是在美国俄勒冈州的森林里投了几颗燃烧弹。但由于艇载飞机的起飞和回收都很困难,这种搭载飞机的潜艇便未被广泛使用。日军还企图使用伊-400型潜艇(3500吨,可搭载3架飞机),对巴拿马运河地区进行袭扰。但是,当这种潜艇开始服役时,战争已接近尾声。

   日军有时使用潜艇进行袭扰活动,但其战略价值甚微。偶尔还用潜艇为水上飞机加油,以延长其战斗活动半径。1942年,数艘日本潜艇在北美洲西海岸附近击沉几艘舰只,并炮击了温哥华岛、阿斯托里亚和圣巴巴腊等地附近的油库,引起人们的惶恐不安。另外,有数艘潜艇试图从海上与德国取得联络,但是只有伊-8号潜艇成功地往返于日德之间。

   美国潜艇战绩卓著,而日本潜艇则相形见绌,对此似有必要略加分析。日本的吕型潜艇吨位小,较陈旧,显然比美国的S级潜艇差得多。但是,新造的伊型潜艇则完全可以与美国的大型潜艇媲美。战争爆发时,美国及荷兰在太平洋和远东地区的潜艇在数量上与日本的大致相同。然而,美国的潜艇大部分是S级的,而日本潜艇则多是伊型的。伊型潜艇的战斗力比S级潜艇几乎强一倍。

   此外,日本的鱼雷比美国的更为可靠,速度快,射程远,雷头威力大。当然,日本潜艇某些技术上的缺陷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潜艇的战斗力。直到战争后期,日本潜艇还没有装备雷达,水声探测装置远比德国潜艇的落后,在对付水声探测方面还没有什么有效办法。然而,日军在潜艇作战方面的失误,主要是最高统帅部对潜艇的战略使用不当所造成的。日本海军从未把其强大的潜艇部队用于破坏盟国的商船运输。显然,日本的战略决策人物对后勤保障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作用根本未予重视。

   德国曾经强调指出,潜艇是袭击运输舰船的最有效的武器,并再三敦促日本使用潜艇袭击盟国的护航运输队。日军对此置之不理,仍然一味使用潜艇袭击对方的军舰。而美国潜艇则对日本的货舱不断进行袭击,使日本的战争潜力濒于枯竭。在这种情况下,日军对美国舰队赖以生存又最易受损的油船和货船却不屑一顾,依然派其潜艇去袭击戒备森严的舰队。

   盟军开始实施越岛作战以后,日军陷于绝望状态,甚至放弃了以潜艇袭击战斗舰只的企图。可是,此后日本潜艇的使用更不适宜。为了对被围困的守岛部队进行补给,日军统帅部根据陆军的要求把潜艇当做补给船来使用。一些性能很好的潜艇,逐渐被用来担负这种很不适当的任务。当时,盟国部队的战斗活动越来越远离本国基地,而更加接近日军基地。尽管如此,日本潜艇的战斗力不但没有提高,反而每况愈下。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虽然使用了潜艇,可是并不真正了解这种主要兵器的潜在威力,这在古今战史上也是罕见的。

   袭击日本护航运输队

   当日本潜艇每况愈下时,美国潜艇连连击沉许多日本舰艇。然而,最引人注目的战果还是美国潜艇对日本赖以生存的海上补给线的破坏。对日本来说,海上运输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因为日本控制的原料产地没有工业,而在工业地区又缺乏资源。日本必须把原料运回本国进行加工,然后再把成品送给海外各地的部队以供战争消耗。在这种情况下,日本的海上运输主要有两条航线。一条是从满洲经由日本海或者黄海,把铁和煤运往日本。另一条更重要的航线是从南洋资源地区,经由台湾和琉球,把物资运回日本本土。只要日本船只能在这两条主要航线上畅行无阻,往返货运就会顺利进行。但在南洋资源地区的作战行动告一段落后,南洋资源补给量迅速减少,南下的日本船只多是装货不足或者空船运行。而在日军把战场扩大到南太平洋以后,就需要有许多船只把物资从日本本土直接运到南太平洋地区。这时,主要航线也有两条:一条从大阪到帛琉;另一条从东京、横滨经小笠原群岛、塞班岛、特鲁克岛至腊包尔,后来又延伸到所罗门群岛。

   然而,在南太平洋地区卸载的船只无货可装,只能空船返回日本。日本当局从未用过三角形的航线,即载货的船只从南洋资源地区驶往日本,卸下货物,然后装上军需物资开往南太平洋,卸载后不直接返回日本,而是空船驶往南洋资源地区。若果用这条航线,每艘运输船的空船航程只占其整个航程的三分之一。日本当时实际采用的航线,使每艘运输船的空船航程或仅载有少量货物的航程竟占其整个航程的一半。换句话说,日本所采用的是一个倒V字形航线,而日本本土则位于这条航线的顶点。如果日本采用三角形航线,就会使其在航的船只发挥更大的效用。唯有从巴厘巴板至帛琉、特鲁克和腊包尔的一条辅助航线不是V字形的,日本油船沿这条航线为其前方舰队补给油料。这样一来,美国潜艇就有更多的机会袭击日本的运输船只,使其运输能力减少百分之八至百分之十。

   日军袭击珍珠港后未过几个小时,美国当局就下令对日本船只实施无限制的潜艇战。这使那些平素按照国际法训练出来的潜艇艇员们感到大吃一惊,他们认为这是破坏了国际法。回想起来,美国当初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理由,实际上就是反对德国宣布的无限制的潜艇战。如今,华盛顿下达了这一命令,因而美国潜艇的官兵必须重新认识这个问题。这个命令毕竟是符合实际的,因为在现代的总体战中,禁运品和非禁运品已经没有什么明确界限。战时,一国的所有船只都会用来为战争服务。日本的油船和货船装载着石油、铁、锡、橡胶、米和煤等重要战略物资。这些船只与日本的战列舰和航空母舰一样,都是其战争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战争的头几个月里,美国潜艇的主要活动区域是菲律宾周围的海域、日本以东的海域、四国和九州之间的丰后水道以及四国和本州之间的纪伊水道等海域。有几艘潜艇在从马尼拉经台湾至日本的航线上袭击了日本船只。英国和荷兰把有限的几艘潜艇配置在马六甲海峡附近,对航行在仰光和新加坡之间的日本舰船进行了袭击,取得很大战果,共击沉日本军舰16艘(约30000吨),商船39艘(约110000吨)。

   1942年4月以前,日本的运输船只都是单独航行的,尚未组织护航运输队。后来,由于船只的损失增大,便采取有限的护航措施,到1942年7月,才组建第一护航舰队,司令部设在台湾。其任务是为在东海或中国台湾与日本之间的船只担任护航,后来把护航范围扩大到靠近的南中国海、马尼拉、西贡和新加坡。日本护航运输队的编成较小,一般由6-10艘船只组成,仅派1艘老式驱逐舰或小型舰艇担任警戒,这同北大西洋的庞大护航运输队简直不能相比。日本轻视为运输队组织护航的理由与英国1916年下半年以及30年代的想法颇为相似。第一,日军低估了盟国潜艇部队对日本的潜在威胁;第二,日军把护航体制视为防御性的手段,而日本的海军和陆军都一味主张进攻,很不重视防御性的行动。

   与日军相反,盟军认为,为运输队组织护航可为消灭敌人潜艇提供最好的战机,这是一种防御和进攻相辅相成的作战形式。既然日军认为护航任务是防御性的,这种护航行动就难以得到联合舰队司令部的支持。联合舰队不同意派舰队驱逐舰临时遂行护航任务。在联合舰队看来,遂行护航任务即使是临时性的,也是同海军舰艇的基本使命背道而驰的。因此,护航舰艇难以得到加强和补充。

   日军虽然建立了护航组织,可是,最高统帅部依然念念不忘要尽可能保持单艘船只运输的灵活性,而不在大型运输队的周围设置一个强大的警戒舰艇幕。这种企图两面兼顾的作法却事与愿违,无论对保护运输船,还是对消灭潜艇都是无效的,潜艇能够轻易地避开单艘护航舰艇。如果日军有一支由5-6艘警戒舰艇和30-50艘运输船只组成的护航运输队,那么,就可以在既不降低运输能力,又不增加护航舰艇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保障运输队的安全。此外,由多艘军舰组成的强有力的护航舰艇群,与单艘护航舰只相比,肯定会对来袭的潜艇造成大得多的威胁。

   1943年11月,日本终于设立了海上护航总司令部,较大规模地采取护航措施。然而,美军这时已开始采用狼群战术与之对抗。尽管日军的护航运输队还有许多弱点,但编入护航运输队的船只比单独航行的船只少损失百分之六十以上。而且,美国潜艇被日本护航运输队的护航舰艇击沉的,比被巡逻舰艇、飞机、水雷等兵器击(炸)沉的多。由此可见,如果日军更早一些而且更加有力地采取护航措施,就会大大削弱美国潜艇的战斗能力。

   到1943年底,日本在海上的大部分船只都能得到某种形式的护航了。鉴于日护航运输队的规模较小,美潜艇实施突击的“狼群”一级不超过3艘潜艇,以便在战斗中保持密切协同。最初,实施这种狼群战术的方法是2艘潜艇分别在护航运输队的两侧占领攻击阵位,第3艘潜艇在敌人后面,准备袭击受伤的舰船,但是,要想对来去匆匆的护航运输队准确地占领这样的攻击阵位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战斗活动教令规定,潜艇为占领适宜的阵位可以随机应变。美潜艇艇长们堪称为水下战斗的专家,他们既能昼夜实施攻击,也能在不同深度上从各个舷角进行攻击,其中包括从目标正前方和正后方这种困难的舷角进行攻击。因此,潜艇的战绩迅速扩大。

   日本的运输船只,特别是生死攸关的油船,被击沉的数量急剧上升,日本战争机器的效能也随之迅速下降。人们不会忘记,在菲律宾海海战的前夕,日本由于本土油料储存不足,其机动舰队不得不以塔威塔威岛为作战基地。海战结束后,小泽率领其残存的舰只返回日本本土,修理完毕和补充弹药后,便因本土严重缺油而陷入困境。栗田则率领大部分水面舰艇开往南方。 [ 译者注:指林加地区。 ] 这样,日本舰队就只好分驻两地了。南方油料虽然充足,可是没有修理设备和弹药。这样,当美军为进攻菲律宾而实施莱特湾海战时,日本帝国舰队在这最后一次舰队规模的大决战中,却被分割在两个辽阔的海域,并被各个击被。如果日军将其航空母舰部队不是仅仅当作一种诱饵,而是当作一支强大的战斗兵力予以灵活运用,也许会获得很大的战果,然而,日航空母舰却无力进行攻击,这主要是因为航空燃料不足,加之自中途岛海战以来损失了大批飞行员,而且没有训练有素的飞行员加以补充。

   这样一来,美国潜艇就可以从容不迫地追踪和袭击从东印度群岛向本土运油的日本船只,共击沉110艘。

   进入日本海

   到1945年,日本至南洋资源地区的海上交通线基本上已被切断,仅仍能从亚洲大陆,特别是从满洲,经由日本海运进物资。由于日本海的所有入口都已布雷,美潜艇在一般情况下不能进入这一海区活动。“坚头鲣”号潜艇曾两次试图闯入日本海,第一次鱼雷出故障,出师不利,第二次则有去无回。这样,在找到某种方法避开布设在日本海入口的雷群之前,日本海就象潜艇艇员们所说的那样,成了“裕仁天皇的御池”了。因此,封锁日本本土的任务也难以完成。

   一种新的电声装置——声纳终于研制出来。这种装置能使潜艇发现其周围水中的物体,并能象显示舰船那样也把水雷显示出来。尽管这样水雷探测器材还存在种种不足之处,但经过一段时间后终于被美潜艇用于实战。事实证明,它是为进入日本海而开辟通道的关键性器材。

   有了这种探雷装置之后,洛克伍德将军使拟制了一个称为“巴奈”作战 [ 注:“巴奈”作战的胜利,实现了海军战略家的宿愿。早在1923年,当尼米兹海军五星上将还是新港海军学院的学员时,学员们就认为,只有完全切断日本同亚洲大陆的联系,才能迫使其投降。“巴奈”作战实现了这个目标。 ] 的强行突破计划。参加此次作战的有“角鲛”号、“长面鲹”号、“鳅鱼”号、“黑鲹”号、“北梭鱼”号、“鳐鱼”号、“金枪鱼”号、“飞鱼”号和“泥鱼”号等9艘潜艇。按计划规定,上述潜艇应从6月3日至6日依次通过对马海峡,9日开始破交活动。“角鲛”号为前导艇,在前面开路,后续各艇均顺利通过对马海峡。一进入日本海,潜艇艇长们都按捺不住急切求战的心情,简直难以等到规定的时间再开始袭击。他们发现日本的运输船只基本上单独航行,灯火通明,没有警戒舰艇,象和平时期一样悠然地航行在海上。一个鱼雷兵风趣地说:“艇长好象急着要去参加丰盛的宴会,谗得直咂嘴。”

   开始攻击的时刻终于来到。9艘潜艇虽然编成三个“狼群”,但是各艇的活动非常自由,几乎是单独在海上进行巡逻,各显神通。击沉日潜艇(伊-122号)1艘和商船28艘(55000吨)。除“北梭鱼”号外,其余8艘潜艇均于24日夜顺利通过北海道北面的宋谷海峡,安全撤出日本海。

   结语

   日本商船的损失情况,现已核实美潜艇击沉500吨以上的商船1113艘,除此之外,可能还击沉65艘,其总注册吨数为5,320,094吨。除商船外,击沉海军舰艇201艘,(另外可能还击沉13艘)总排水量达577,626吨。为此,美海军损失潜艇52艘,其中除7艘外,全部属于战斗损失。

   在盟军进攻日本本土之前还没有扔原子弹时,日本就已陷于饥饿状态,鉴于败局已定,则着手准备投降。

   1945年11月24日,尼米兹将军又是在潜艇的狭窄甲板上,举行指挥权的交接仪式。这次,他把太平洋舰队司令和太平洋战区司令的重任交给斯普鲁恩斯将军。尼米兹将军兼任这两个职务,时间很长,战功卓著。这位世界史上最大舰队的最高指挥官,此时此刻,一定感慨万端,确实如此。不然的话,本来许多军舰的甲板都比“步鱼”号潜艇的宽大得多,为什么尼米兹将军偏要在这艘潜艇上举行交接仪式呢!

   太平洋舰队的每个潜艇人员都认为,尼米兹将军的这一选择含有很大的意义,一位伟大的司令官选择在潜艇上交接指挥权,这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是对圆满完成任务的全体潜艇艇员所表示的敬意。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