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列颠之战·第一 – 吴起兵法网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不列颠之战·第一

不列颠之战·第一

 作者:亨利·米歇尔 ·法国

出自————《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一卷·欧洲的战争》《第三部·英国孤军作战

出自————《战争通史

   一、获胜后的希特勒

   在雷通德,希特勒在离开福煦的那辆卧车时跳了一场轻快的小步舞。在如此迅速地取得无可置疑的胜利以后,他的希望看来是无止境的。[ 注:在各地,甚至在英国,希特勒的声望都很高。驻安卡拉的阿富汗大使曾对冯·巴本讲,“德国的朋友众多,超过它可以想见的数目”。 ] 他对自己的战争目的秘而不宣,既不向墨索里尼透露,因为他们之间小有竞争;也不向那些被他征服了的人们透露,以免使他们从无能为力的麻木状态中清醒过来,尽管如此,这位元首并不对他的亲信隐瞒自己的宏伟计划:他要把过去四百年间从德国夺去的全部领土夺回来,另外吞并的土地还不算在内。

   按照这项收复失地的庞大计划,英国直接受到的威胁只是必得交出一些托管的领地,即1918年以来国联委托它管理的前德国殖民地。那么还值得为此而继续打仗吗?张伯伦在不少场合曾就此作过一二次暗示。希特勒认为英联邦这个机构还是值得保存下来的,因为统辖着这些幅员广大的领土的人毕竟都是雅利安血统。

   所以,希特勒很可能认为,不向英国要求什么领土,它就会非常高兴了,而且不管它愿不愿意,也得接受由于德军的胜利而在欧洲所造成的新局面。齐亚诺写道:“从希特勒所讲的每一件事都可以明显地看出,他愿意尽早缔结和约。”这位元首于8月3日,即在他下令削减陆军师的数目并吞并欧本、马尔梅迪和阿尔萨斯-洛林的同时,通过瑞典国王向英国政府作了议和的试探。

   丘吉尔的答复是斩钉截铁的一个“不”字。当时,希特勒可能还打算挑拨英国人民和他们的首相之间的关系。这大概就是同温莎公爵夫妇进行特殊接触的真正用意所在。当时温莎公爵 [ 译者注:原为英王爱德华八世,1936年1月即位,十个月后因打算同美国离过婚的辛浦森夫人结婚而被迫退位。后被封为温莎公爵。 ] 已被任命为巴哈马群岛的总督,夫妇二人正准备动身赴任。几个充当中间人的西班牙朋友警告公爵说,丘吉尔正在策划谋害他,建议他不要去赴任;并且为了阻拦他,还故意让他的行李“找不见了”;他们甚至暗示说,“英国的宪法有可能要作变更”——据说,这使公爵夫人“面呈忧色”。但是,这位公爵虽然不讳言自己并不热心支持战争的事实,他还是拒绝进行“违背本国政府指示的谈判”。此事表明,在英国并没有第五纵队。

   二、英国的决心:温斯顿·丘吉尔

   不过,英德两国之间力量的悬殊还是令人沮丧的,此时英国陆军仅有五百门炮和二百辆坦克,美国武器刚刚开始运到,都仔细地涂着油脂,因为都是1917和1918年间的出品。有几个训练有素的旅,但是它们得守卫长达几千英里的海岸线。英国国民军正在仓促地受训,所使用的却是棍棒。空中打击力量由七百架战斗机和五百架轰炸机所组成,正等候着德国空军的猛攻。谁也说不上英国会不会采取攻势以及何时采取;在目前以及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它必须在一个人数上占优势并可以任意选择攻击时间、地点和方式的敌国进攻下“坚持下来”。

   就在这个令人注目的时刻,一天早晨,温斯顿·丘吉尔这位现正领导着英国的了不起的人物,在进早餐时提出关于“预制海港”的新奇设想,这种“预制海港”将来能使大批部队在欧洲大陆海岸线上任何一处登陆。从此时起,丘吉尔极负盛名,成了卓绝一世的叱咤风云的人物。他当过记者、现役军官、历史学家、下院议员和内阁大臣,迄今为止,他的政治生涯一直是引起很大争论的。1919年,他是“用防疫圈包围”苏联的支持者之一;1925年他任财政大臣时,是他经手让英镑重新估值从而造成了不景气;在爱德华八世退位时,他几乎是唯一站在这位同王一边的政界人物;他任殖民事务大臣时,镇压过民族主义运动;1935年,他不赞成对意大利实行国际制裁; [ 译者注:由于墨索里尼法西斯军队对阿比西尼亚(即今埃塞俄比亚)进行侵略,当时的国际联盟号召各国予以制裁。 ] 近至1936年,他还认为,任何一场欧战发生时,英国人都应置身局外。

   但是,肢解捷克斯洛伐克使他看到了希特勒的危害,从那时起,就挫败希特勒的决心而论,没有人比他更坚强了。他的衣着有点古怪,总是叼着一支雪茄,每天大早先得喝上一杯威士忌酒,他不按时间表有计划地工作,往往凌晨两点才睡觉,过三个小时他很可能又把他的顾问从床上拖起来。有时他克制不住自己的顽皮习性,比如在利比亚距离前线只有几英里的一片海滩上,他竟然当着全体幕僚的面就洗起澡来。丘吉尔在极端危急的逆境之中,表现得镇定而乐观,这对于他的同胞是莫大的欣慰。他能恰到好处地讲一些话和做一些姿态来激励他们行动起来,使他们怀有自豪感。他说过:“我能奉献给你们的,只有热血、汗水和眼泪。”然而当他宣告德军即将在英国登陆的时候,他说:“我们正等着德国人呢”——略停一下之后又说——“连海里的鱼也在等待。”这话又使听众感到宽慰和开怀。他曾到伦敦硝烟弥漫的废墟中去踏访,用食指和中指打着V字手势来表示胜利,用一句话或一个手势,使那些被轰炸弄得无家可归的人们欢快起来。他不知疲倦,无所不在,不怕打击,富于想象,容易冲动,怀着赌徒般的乐趣去冒风险,对敌手既有风度又能击中要害,他把英联邦的安全置于任何其它利益之上。他是一位演说家、诗人和实干家;他能滔滔不绝地出主意,谈轶事,提问题和订计划。关于他,劳合-乔治曾说过,丘吉尔一天能想出十个主意,可是他却不知道哪个主意是对的。马歇尔认为,丘吉尔的总参谋部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制止他在战略上犯大错误。但是这个悖逆常理的幻想家却不仅能够为未来有所建树,并能在目前运筹帷幄。英国人民对自己的领袖是完全拥护的。他们钦佩他那朝气蓬勃的精神,刚毅不屈的活力,他的胆略,甚而至于他的稚气。丘吉尔是一位非凡的人,是几百年以来罕见的卓绝人物;他同时代休戚相关却又不合时代,他既令人恼怒而又不可抗拒;他受命于危急存亡之秋,狠如猛犬,显赫一时。

   他不打算靠着没完没了的委员会来进行这场战争。他在政府里面组成了一个有五名成员的战时内阁,其中包括反对党工党领袖艾德礼。他自己任首相兼财政和国防大臣。实际上指挥打这场战争并指导英国的战略的正是他,在这方面襄助他的有参谋长委员会的成员:陆军的约翰·迪尔(后来是阿伦勃洛);海军的达德利·庞德;皇家空军的查尔斯·波特尔。他的军事顾问则是伊斯梅勋爵。

   三、米尔斯克比尔

   皇家海军是联合王国防御力量中最令人放心的因素。但是,法国的战败已使它失去了法国舰队的合作,它对法国舰队的前途充满了忧虑。倘若由于某种不幸,法国舰队落到德国人手里去的话,轴心国就会夺得地中海的制海权;大西洋的护航运输——英国的生命线将会受到更加严重的危险;德军的登陆就将不再是一种虚声恫吓了。

   在法国请求德国签订和平协定的那些灾难性的日子里,法国先是夸大了盟国之间的关系,后来又破坏了这种关系。此时,英国对于胜利者所强加给法国舰队的条款是担忧的。然而英国人却从雷诺、贝当和达尔朗那里得到了一切可能的保证;他们屡次三番地被告知,法国舰队决计不会拱手交给敌人;宁可把船只凿沉也不会落到敌人手里去。但是英国人注意到,波尔多政府拒不同意把法国舰队驶往英国港口,并且法国海军部已采取某种步骤来分离两国的海军。他们怀疑法国政府是否能够不让敌人强行夺去法国的舰艇;他们也怀疑,如果德国人肯提出实质性的好处,譬如象丘吉尔所指出过的,用释放战俘来作为交换,法国政府是否会被说服而自愿交出法国舰艇呢?

   总之,英国政府在7月1日决定消除法国舰队这个未知数所可能造成的危险。英国政府特别担心停战协定第八条的履行(根据这一条款,法国舰艇都应返回它们战前的母港去),因为它们一回到位于被占领区的法国港口内,便将成为使敌方垂涎而又容易掳获的战利品。波尔多政府并未把他们从德方已经得到的默契转告英国,即暗示这一条款所包含的危险规定可以进行适当的修改。

   英国于7月3日开始“弩炮”军事行动。停泊在英国港口的法国舰艇受到英国检查船队的攻击,这种背信弃义的行为引起法国海军官兵极大的愤慨。幸亏坎宁安和戈德弗鲁瓦这两位海军上将在亚历山大港举行的谈判达成了一项协议,使后者率领的法国分舰队保持中立,从而避免了诉诸武力。但是在法国舰队大部分舰艇的停泊地米尔斯克比尔,却发生了一场令人震惊的悲剧。

   在法国海军部的完全赞同之下,让苏尔海军上将断然拒绝了萨默维尔海军上将包含四点内容的最后通牒。于是,英方发动攻击,双方的力量当然十分悬殊,仅只一艘法国战列舰斯特拉斯堡号设法逃脱;这支舰队其余的舰艇不是被击沉便是遭重创,还有一千三百名法国水兵丧命。

   贝当元帅平息了达尔朗和赖伐尔的怒气,并决定实行最小限度的报复,这才避免使盟友变为敌人。然而,英方在米尔斯克比尔令人不能容忍的攻击,使法英关系的破裂再也无可挽回了;这样一来就上了希特勒的当,并为法国实行对德合作的政策开辟了道路。

   可是,这些不幸的后果,以及英方的侵略行动所引起的怨恨,却为英国决心奋战到底所给予每一个国家(包括轴心国)的深刻印象所压倒。丘吉尔估计到会产生这种印象,而齐亚诺也证实了这一点。他写道,“英国人采取的这一行动,表明他们的战斗精神并未削弱,英王陛下的舰队仍旧具有十七世纪的船长和海盗们的顽强斗志。”但是德国对不列颠群岛的直接威胁,并未因此而有丝毫减少。

   四、“海狮”军事行动

   希特勒在7月16日发出的第十六号指令中,已大致规定了试图在英国登陆的计划。那将是从拉姆斯格特延伸到怀特岛以西的广阔战线上进行的一次击袭性军事行动。以挪威、荷兰、比利时和法国为基地的大机群——总共三千架飞机——将摧毁防御工事,在空战中击落皇家空军,并用火力压制住皇家海军;在强大的海岸炮火的掩护下,德国的护航运输队将从两边布雷区的航道中开过去。希特勒打算派二十五个至四十个师在尽可能宽阔的战线上登陆,这样,入侵部队就能有一个辽阔的战场。冯·布劳希奇和哈尔德唯命是从地按照元首所要求的草拟了计划。

   但是,将要负责这次军事行动的雷德尔海军上将,很快就意识到所要冒的风险和准备工作的不充足。在挪威遭受沉重损失的德国海军,即使假定它们能够恢复的话,现在也还远没有得到恢复;一切必需的船只——驳船、拖轮、摩托艇——都必得在德国和被占领的各国征用,并集中到英吉利海峡的法国海岸;这些都不是一夜之间所能办到的。

   陆军要求海军第一批运送十万人连同重型装备及防空武器,在随后的三天内,接着运送十六万人。

   海军方面估计,它的准备工作在9月15月以前完成不了;它认为,首先必须取得空中的绝对优势,方能指望获得成功,并要求空军就这一点再次作出保证。海军表示,最重要的是,除非把登陆地区缩短,否则它就无法对运输队提供有效的保护。但是,登陆成功后将接管指挥权的陆军总参谋部认识到,海峡最狭窄处的海岸是沼泽地和丘陵,这种地形不适合于坦克行动。因此它希望让部队在一条宽阔的战线上登陆,以便对英国防线的神经中枢伦敦作大包围行动。

   真是无独有偶,海军和陆军之间产生了观点分歧,陆军和空军之间也产生了类似的分歧。分歧之一就是,空军不愿在滩头阵地建立好以前就空投它的伞兵;而陆军方面则认为,为了建立滩头阵地,必须空投伞兵。实际上,戈林元帅对计划中的登陆并不真正感兴趣;他认为强大的德国空军本身就足以使英国屈服。英国方面并没有坐失时机,它一直对集中在法国海岸的船只进行轰炸。此时,雷德尔海军上将鉴于所有这些问题均悬而未决,便不得不向希特勒建议,把这次行动推迟到10月,或明年,或不定期。总之,既然不可能获得制海权,胜利就得靠制空权。这就取决于德国空军了。

   五、不列颠之战

   于是,一场大战即将按杜黑所设想的方式开始,纯粹在空中进行,陆海军士兵均未参与,几乎象是旁观者一样。德军有较多的飞机,但是他们却来不及靠近不列颠群岛的占领区建立机场,因而没有缩短往返的距离;相反,以本土为基地的英国飞机,则能在德机往返的时间内出击数次。这样一来,就恢复了空中的均势。此外,英国战斗机的机动性和武器装备进一步证实了敦刻尔克的经验,并且不久即证明他们的战斗机比德国的优越。由于施图卡俯冲轰炸机容易被击中,只得退出战斗;而又由于德国战斗机航程的限制,使轰炸机得不到必要的掩护,因此,德英双方看来实力相当。

   但是,英国人由于独占了雷达这一项技术发明,便有可能依靠一种崭新的防御体系,使局势转而对他们有利。实际上,除去容易被突破的两千两百个气球构成的阻塞网,以及他们出色的高射炮兵(据丘吉尔说,1940年7月英国拥有近一千八百门炮,其中重型高射炮一千二百门),英国人由于有了爱德华·阿普尔顿爵士和罗伯特·沃森·瓦特的发明创造,已经建立了一系列的雷达站,能够在六十英里的距离内探测到敌机及其实力。此外,他们还破译了德国昼夜轰炸机的控制系统,并找到了扰乱它的办法。空中照片中显示出的英国沿海防御工作引起了德国人的密切注意,他们实际上曾派齐伯林伯爵号飞船执行过两次侦察任务,但是一无所获。戈林没有正确估计到雷达站的重要性,他决定不去对它们进行攻击。这个重大错误是德国空军必败的原因。

   不列颠之战是7月10日开始的,德国空军攻击英吉利海峡的护航船队,并对英国南岸港口进行骚扰性攻击。德国空军想诱使皇家空军离开它的基地,然后歼灭之;但是英国战斗机不上圈套。使德国人大为吃惊的是,从7月10日至8月10日,德国损失二百八十六架飞机,而英国仅损失战斗机一百五十架。8月15日是决定性的一天;德方相继出动四批飞机,每批一百架,攻击英国的东南部,结果损失二百九十架。可是,雷达站这时还没有完全准备就绪,敌机的方位是凭声音来确定的,也就是说,确定得不精确而且比较迟缓。

   此时,戈林决定按照在波兰和法国已经行之有效的老办法攻击机场上的英国战斗机。但是现在的情况已大不相同。在十八天内,德国空军出动七千五百架次,在8月31日一天内,就出动了七百九十架次。英国的防空兵器火力强大,在敌机飞抵目标前就击溃其一部分。喷火式战斗机则收拾余下的敌机,击落将近五百架。

   德国人现在认识到,他们的飞机所以遭到损失,是由于某种他们所不知道的技术装置。他们设在加来和布洛涅之间的一个测绘和监听哨成功地破译了英国战斗机司令部定向控制系统的暗语,破读了英国飞行员和他们的地面设施的对话。这样,德方就能够发现在空中的英国空军中队的实力和方位,有时能够警告他们的轰炸机正在被追踪。因此,到8月底9月初,德国空军的损失就下降了。从此以后,德方在空战中成功的机会,就依靠不停地干扰敌方的无线电联系了。

   戈林这时决定对伦敦进行一次“恐怖攻势”,从而把心理战放在优先于摧毁敌方武装部队的地位 [ cdhyy注:由于8月25日皇家空军夜袭柏林,使希特勒改变了攻击对象。见本站《不列颠战役》 ] 。有可能就是这项决定,给了英国战斗机部队一个短暂的喘息机会,从而挽救了它,因为它的飞机和它飞行员们都已经疲惫不堪了。现在轮到伦敦居民来经受严酷的考验。他们挨了整整两个月的狂轰滥炸;日复一日,夜复一夜,平均有二百五十架轰炸机飞过来,在伦敦上空倾泻成吨成吨的高爆炸弹和燃烧弹。成百上千处发生了大火,整个整个的街区化为灰烬。这就是闪击战。伦敦人在地下室里睡觉,饭店和夜总会的地下室也都开放。在这样的情况下,伦敦人犹不乏幽默感。盛传着一则故事说,一个裁缝每次轰炸后就在门上贴一张“营业照常”的条子。一天夜间,他的店铺的门面被炸毁了,纸条上写着:“营业更加照常”。

   既然对英国人的首都进行这种惩罚性破坏未能动摇他们的决心,德国空军便转而轰炸其工业中心,重点是轰炸飞机工厂。11月15日,考文垂被夷为平地,戈培尔的宣传机器发明了一个吓唬人的新闻:“考文垂化”。但是从10月起,英国沿岸都设立了雷达站,更重要的是,由于电子学的应用,这些雷达站都能精确地把音响标图显示在显像管上。此外,到了1940年12月,英国已有高射炮两千一百门,超过了空袭前的数目。10月12日,希特勒作出了他已失败这一符合逻辑的结论,原来计划对英国的入侵就取消了。据约翰逊空军元帅说,倘若德国空军再坚持密集攻击两个星期,皇家空军就只好承认失败了。但是,英国终于赢得了第一个回合。

   六、英联邦的动员

   战前,各自治领一向总是把它们各自的防御交给伦敦负责,但是现在它们发现自己却处在必须对它进行援助的地位。过去自治领是它的债务人,如今开始成为它的债权人了。对于这种变化,它们并无准备;它们一无军队,二无兵工厂,也几乎没有冶金工业。它们也不是全都同样地认识到危险的严重性;有的自治领甚至并未感到局势与它们自身有关。诚然,它们有巨大的资源,但是要开发这些资源仍将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而为使这些资源能够运抵英国或者各个战区,英国还需要在空中打赢了这场战争并从而拯救本土,还需要不在海上输给德国。

   为了获得最大数量的美国军事装备,在英国对德宣战数天之后,加拿大也跟着宣了战。但是,它的军队统共只有四千五百人,它的经济完全是一种农业经济,法律还禁止预备役军官和士兵到海外服役。法裔加拿大人反对参战,因为他们都不愿出力去保卫英联邦。但已任总理二十年的麦肯齐·金把加拿大看作是英国的后方。他向议会提出并通过了一项法案,要求“十六岁以上的加拿大人”一律登记,到1941年6月,这一法案就使全体男子都应征入伍了。加拿大成为英联邦飞行员的训练地。它把自己的防御工事同美国的防御工事连接起来。它向英国提供了三十万吨的商船队,在战争期间,这支商船队的吨位数又增加了十倍。1940年初,它就开始建立飞机工厂和海军造船厂;自1941年起,加拿大部队被派往英国和香港。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防御甚至比加拿大还要差,它们受经济萧条的影响也更深;1929年,澳大利亚在军事方面的一切活动都已停止。保守党总理孟席斯早在1940年就提出义务兵役制。他禁止罢工,并对劳工争端实行强制仲裁;从石油开始,对消费实行限制,在1940年底,一个新西兰师和四个澳大利亚师开到埃及,以守卫苏伊士运河。丘吉尔很精明,他一直同孟席斯就英国战时内阁所作出的决定保持密切的联系。澳大利亚在合作上从未动摇过。

   在南非,事情进行得就不完全那么顺利。德国的宣传已在以赫尔措格将军为首的荷裔民族主义分子中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他们中间有支持纳粹种族主义的,各种法西斯组织并入“褐衫党”或“黑衫党”里。在西南非,德国人保留了他们的国籍,同时仍旧是南非联邦的公民。尽管如此,史末资陆军元帅还是成功地使南非对德宣战。但是他不得不同意一项保留,即南非部队不得到非洲以外去作战。从此以后,曾经站在布尔人一边同英国打过仗的史末资,成了丘吉尔的忠实战友了。

   印度的民族主义领袖,不论是甘地的国大党的成员还是穆斯林联盟的成员,都不是亲纳粹的,但是只有在印度能够因此取得完全的自治地位,以作为未来独立的保证,他们才愿意参加对德国的战斗。丘吉尔拒绝了,他说:“他不会为不列颠帝国挖掘坟墓。”因此,他不得不采取强暴的办法,监禁民族主义领袖。结果,某些民族主义领袖开始感到,也许公开暴动并同英国的敌国结盟,才是解放他们国家的途径。这种舆论的影响,使英国不可能在印度众多的人口中大量征集兵员;结果,从1941年2月起,只派出了八个师到埃及去。此外,为了维护当地的法律和秩序,部队和武器都被牵制在印度了。

   在西侧,英国受爱尔兰共和国中立的妨碍,不能使用爱尔兰的港口,也不能把爱尔兰变成大西洋战役的一个前哨基地。此外,德军有可能在那里登陆,因此,英国部队还必须守卫北爱尔兰,以便一旦需要时就火速介入。

   尽管有这些难处,总的看来,大英帝国这台庞大的机器已经转动起来援助母国了。它因此能够考虑这样的可能性,即通过在外围开辟战场,迫使敌人减弱对英国的压力;这种想法必定大大激发了丘吉尔丰富的想象力。

   七、流亡政府——自由法国

   由于被占领者国的合法政府纷纷到来,已使伦敦成为一个被占领的欧洲的自由首都;这样一来,在欧洲进行活动的另外一些可能性就肯定会出现。挪威的哈康国王,荷兰的威廉明娜女王,捷克斯洛伐克的贝奈斯总统和波兰的西科尔斯基将军已经同他们的政府一起来避难了,他们要末是随同其政府来到英国的,要末是在流亡中组成了政府的。即使利奥波德三世国王认为应当把他自己当作留在比利时的一名战俘,休伯特·皮埃洛特无疑也仍是在伦敦的比利时合法政府的首脑。只有丹麦和法国是例外;维希政府已经被全世界承认为合法的法国政府,戴高乐将军只不过是在伦敦建立了持不同政见的“自由法国”运动而已。

   自然,这些政府如果没有英国的慷慨资助,是一个也维持不下去的。它们哪个也没有多少贡献,所以它们整个的作用不是很大的。可是,荷兰和挪威的商船队,印度尼西业和比属刚果这两块领地,以及波兰和法国的部队都还是一种可观的贡献,而处在几乎是绝望的孤立境地的英国,在其斗争中是经受不起抛弃任何一个盟友的。从心理观点来看,被占领诸国的政府驻在伦敦,尽管是象征性的,对于本同人民却是一种鼓舞,使他们不至灰心丧气,俯首屈从于占领国的要求;希望这种不屈从的态度久而久之会产生一个完整的地下抵抗运动网,犹如安放在敌人城堡心脏中的特洛伊木马。

   然而,英国人并不承认各流亡政府对指导战争有任何真正的发言权;充其量只让他们参加一些国际委员会,起草一些次要性的战后计划。所有那些外国领导人和部队必须做的,就是担当分配给他们的任务,为英国的战争努力作出贡献。

   这些政府大都意识到自身的软弱,毫不感到困难地接受了英国的这种控制。但是,这在戴高乐将军身上却行不通。戴高乐将军是坦克战术的鼓吹者(在他自己国内未受人注意),有才华的作家,同德军打得最坚决也最成功的法国装甲师的指挥官,在保罗·雷诺政府中当过几天国务秘书,又是全面的英法联盟计划的倡导人之一。当贝当组织起政府时,他乘了一架英国飞机前往英伦。从6月18日起,丘吉尔就把他当作“法国的总管”看待,鼓励他利用英国广播公司电台呼吁法国继续作战。这位将军的呼吁不止在一点上是有预见性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说的这句话:“法国打输的是一个战役,但是它并没有打输这场战争……因为这场战争是一场世界大战。”法国很少人对他的话加以理会。戴高乐将军既未能阻止停战协定的签订,也未能在法国殖民地的统治者和军方领导人中唤起反对的呼声,甚至未能把任何上层人物或任何集团争取到他的周围,因此,英国人由于担心把维希政府以及它仍保持的军队推到德国人的怀抱里去,便拒绝承认戴高乐是法国的代表,而仅仅承认他是一个集团——“自由法国”的领袖。

   但是,戴高乐将军认为维希政府只不过是德国的爪牙,只有他能够有效地维护法国的利益,甚至违背他自己的盟友的利益也在所不惜。因此,也就经常发生一些磕磕碰碰的事情。例如:1940年9月撤离达喀尔 [ 译者注:1940年9月戴高乐为了争取法国的非洲属地,在英国的援助下拟在达喀尔登陆,后因走露消息被维希法国的舰队先登了,经过一场战斗,戴高乐只得撤离。 ] 之后,这位将军由于没有能把法属西非团结到他的事业方面来,因而威望下降到了最低点。尽管如此,由于大片领土(太平洋上法属的岛屿,印度的贸易站,法属赤道非洲以及喀麦隆)已投到自由法国方面来,而且戴高乐将军也指挥了一支由陆海空军士兵组成的小规模的军队(自由法国拥有七十万吨的商船队,法国飞行员参加了不列颠之战),因此戴高乐将军就组成了一个叫做法国民族委员会的雏形的法国政府。经常有一批批的志愿人员加入他的运动,可是,英国在米尔斯克比尔的进攻,使前来投奔的志愿人员即使没有完全断绝,也已大大减少了。

   八、美国的卷入

   各流亡政府保持着斗争的火焰经久不熄,但是在被占领区出现任何民族抵抗运动都还仅仅是一种希望,而不是一种可以加以考虑的力量。所以,英国在抵抗比它自己强大得多的敌人时所极需的援助,来自民族抵抗运动的看来要比来自英联邦的更少。美国倒是有可能乐于帮助的。

   美国的公众舆论正在起变化,虽然来得很缓慢。法国的战败,使美国人大为沮丧。1940年秋的一次调查表明,百分之七十五的美国人要求援助英国,尽管更多的人(百分之八十三)表示反对参战。有两个少数派的集团试图影响美国公众。一个就是“援助盟国保卫美国委员会”(即怀特委员会,由其第一任主席的姓名而来,这名称更为人所熟悉)。该会的成员或者是出于血缘关系而亲英,或者是反对纳粹,或者是认为,纳粹在欧洲取胜会危及美国,因为它将猝不及防地、而且或许为时已晚地把美国推上保卫民主的第一线。因此必须做好准备,以应付这种事态的可能发生。

   但是这个委员会的势力不及它的对立面,即持孤立主义的美国第一运动。这个组织成立于1940年9月,拥有会员八十五万人之多。美国第一派认为,必须不惜一切代价避免战争。这个组织不是受纳粹操纵的,甚至也不是亲纳粹的,而且德国驻美国大使力劝他们不要搞破坏活动,那会给他们自身带来损害;甚至连亲德的示威游行都不要组织,在他看来,那样做效果会适得其反。美国第一派反映了美国中西部的强烈观点,即对欧洲事态不闻不问,并对它的那些拜占廷式的勾心斗角问题抱怀疑态度。这个运动的中心在芝加哥。它主张“思想是不能用战争来摧毁的”;所以把“我们的子弟”派去送死,企图阻止国家社会主义在欧洲扩张,是没有意义的。此外,对于俄国的共产主义,它也同样不感兴趣。美国第一运动的成员主要来自共和党,但其中也有一些民主党人。它的倡导者是象亨利·福特这样的实业家,天主教的主教,参议员和州长,知名学者以及诸如横越大西洋的英雄飞行员查尔斯·林德伯格 [ 译者注:旧译林白(上校)。 ] 之流的知名人物。

   罗斯福必须充分考虑到美国公众的意见分歧和不知时事。他是一个性格复杂的人,既是瘫痪病患者,又喜独断独行,既是高贵绅士,又是个政客;理想主义与随机应变,善良与固执(他对政敌从不手软),洒脱与认真,他都兼而有之。他同威尔逊的合作给他留下过影响;但是他最急于做到的是避免重蹈这位年长者的覆辙。他深信纳粹的本性是邪恶的。德国驻华盛顿大使悲叹道,“他的坚定而固执的反德情绪是不可能动摇的”。

   罗斯福必须以圆通老练的手段行事,他表现出对他掌握的权力和他的同胞具有透彻的理解。在众议院或者参议院,都没有象巴黎和伦敦那样惹人注目的议会质询;国会与白宫之间的关系,如果不是敌对的,也是传统地不信任。对于一位总统来说,最好的办法是同少数有影响的领袖取得协议。但是对普通人施加影响的最有效办法,还是通过无线电广播,用他们所能理解的语言,直接同他们谈话。罗斯福擅于在“炉边闲话”的节目中,向听众做亲切的谈话,几乎就象是同家人促膝谈心一样。

   他首先强调美国的防务,而这件事是不会有哪个美国人不关心的。民意测验事先已准确地向他指出他能够走多远。他于1940年11月再度当选之后,便更加自由地放手干起来了。虽然在他采取史无前例的步骤去竞选第三任总统时,为了获得成功,在竞选中曾庄重地保证他将使美国保持中立:“正如我业已讲过的并且将一再重复讲的那样,我们的子弟将不会被派去参加任何外国战争”——这是一条巧妙的公式,它并不排除为了保卫美国利益而进行的战争,因为那样就不再是“外国的战争”了。

   罗斯福不断地以简明的语言向他的同胞提出三种论点,从而,用他的忠实的副手霍普金斯的话来讲,“他将在他们的催促之下去投入战争”,他总是说,纳粹领袖们要把欧洲沦于被奴役的地位,随后就统治世界的其余部分;如果德国和日本成为大西洋和太平洋的霸主的话,那将严重地危害到美国的利益;因此需要援助美国的前卫——英国。在比较坦率的场合他就指出轴心国的胜利何以将成为美国经济的滑铁卢:欧洲市场将对美国企业主关闭,而他们还将在国内遇到由较廉价的外国劳动力所生产的价格低廉的外国货的竞争。最后,罗斯福还对习惯于聆听教士和牧师星期日布道的人民强调说,对法西斯的侵略持坚定的态度是固有的道德准则。因此,保卫自由、民主和美国生活方式,已成为保卫国家利益和物质利益的组成部分。

   罗斯福以这种以退为进的极其审慎的方式所作的种种努力,其结果之一便是美国逐步的重新武装起来,在7月和8月,通过了两项法令,把美国战时舰队的吨位(在纸面上)翻了一番;到1940年9月,由于有了“选募制”和军训这种应急办法,便推行了征兵制。总统取得了经国会批准的必要权力,要求工业企业照预定的价格、规定的数量和限定的交货日期来为联邦政府生产订货。这样,到1941年7月,美国陆军已有一百四十万人,计三十三个师,其中四个是装甲师,并有飞机六千架。但最重要的是,世界上这个最大的工业已经开始转入战时体制;通用汽车公司的副经理斯退丁纽斯,负责工业的动员工作。罗斯福成功地使人们接受了美国应成为“民主国家的兵工厂”这一概念。

   母亲是美国人的丘吉尔,手腕高明地利用了罗斯福的亲英态度。他经常同这位总统通信,语调越来越亲切。1940年9月,他要求得到美国的驱逐舰。他在信中写道:“按照目前的损失率,我们将不能坚持很久了。”罗斯福不听从美国海军司令斯塔克海军上将的劝告,在潘兴将军的公开赞同之下,决定送给英国五十艘旧驱逐舰作为交换,向英国租借加勒比海各基地——用海军部长诺克斯的话来讲,从而“把它变成一座美国的内湖”。这些基地分布在纽芬兰、百慕大、巴哈马群岛、西印度群岛及英属圭亚那。这样,对英援助就被伪装成改进美国的防御体系了。

   1940年12月8日,丘吉尔致函罗斯福,他说这是“他的全部生涯中最重要的”一封信。他在信中,概略地描绘了军事、政治利经济局势。在信的末尾,他紧急呼吁给予援助,因为一旦英国的美元储备告罄,它就无力同以往那样根据“现款自运”法案付款购买必需的美国装备。罗斯福立即表示谅解,并且看来他已经主动地想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他指出应破除“对美元的迷信”,并向美国人解释说,必须把战争装备租借给英国人;他们将在战争结束时归还。这便是“租借”法案,它对这场战争的进程具有无可估量的重要意义。理论上,这种体制的基础是互惠;事实上,美国人是在给出东西,以交换名义上的延期付款,而实际上什么也没得到。这项法案于1941年3月顺利地由众参两院通过了。不仅如此,罗斯福同时还设法获得一项新的重要权限,即根据他本人的抉择来分配美国所生产的战争物资;更为精明的一步棋则是,这项法案里并未开列受惠国的国名,从而就可以使他随着时局的发展而扩大受惠国的范围。

   这些装备还需要运输,而英国海军处境危急,难以承担这一任务。倘若让它独自去运的话,这些物资保不住要在敌人的潜艇攻击下全数沉没海底。自从1941年1月以来,英国和美国的总参谋部已经在一起研究他们在全球范围内的共同战略问题。1941年4月,罗斯福采取了一个重大步骤:他把“美国安全地带”扩展到从格陵兰至亚速尔群岛为界的大西洋西半部。美国舰艇将向英国人报告德国舰艇的踪迹。到5月底,美国人已在通往英国的全程为他们的运输队提供保护。6月,英国舰艇获准参加美国运输队。7月,美国人在冰岛建立了一个海军基地。

   就这样,英美两国的合作逐步加紧。尽管美国正在采取有可能导致参战的行动,但是既没有确定参战的日期,也没有作出完全肯定的保证。同时,希特勒正在从欧洲各被占领国榨取在战争爆发时他所缺乏的资源,准备进行自德国空军在空战中败给英国以后他所面临的旷日持久的战争。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