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战役·第四 – 吴起兵法网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莫斯科战役·第四

莫斯科战役·第四

作者:鲁道夫·霍夫曼·德国

出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决定性战役

出自————《战争通史

  预备阶段

  一九四一年六月二十二日,希特勒驱使德军进攻俄国时,他自信能在年底之前摧毁苏联的军事力量。一旦此举成功,他的后方就有了保障,他就可以转而对付英国及其盟国(一九四三年以后也许还包括美国在内),胜利结束这场战争。英国越加紧对欧洲进行封锁,德国的军事工业越需要俄国丰富的物质资源,德国居民也越需要俄国生产的粮食。但是,作为最后一着,意识形态上的分歧却使希特勒感到,德苏两国迟早要发生冲突,并促使他在他自己选择的时机进攻俄国。当然,俄国并不怀有马上侵略的意图,它首先得使自己的空军与装甲部队实现现代化。它惯于不费一枪一弹地取得政治成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诱使斯大林放弃他那经过考验证明可靠的政策而贸然对德国发动一场侵略战争,特别是现在德国武装部队十分强大的时候。另一方面,德国源源不断地向东调遣部队不是无人觉察,斯大林就在竭力使其国家作好准备以便进行一场卫国战争。因此,主动权无疑掌握在希特勒手里,他认为他可以同时在两条战线上打一阵子,因为他深信,德军拥有以往闪击战的经验和胜利带来的高涨士气这些非常有利的条件,可以在一九四一年年内轻而易举地摧毁“泥足巨人”。他选择春天融雪季节结束,道路不再泥泞之时——也就是五月初左右——作为入侵的最早日期。但是,出乎意料的巴尔干战役使之拖延了五、六个星期,因为要把那里获胜的部队(主要是高度机动部队)调回,并重新部署。

  现在,芬兰、匈牙利和罗马尼亚都成了希特勒的新盟国。意大利也是德国的盟国,但是不要指望它会积极参加这一战役,至少暂时是这样。它在北非仍忙得不可开交。它在那里遭受了惨重损失,而且只是在德军的援助下才停止败退。

  四月十三日,日本与俄国签订了一项中立条约,这就打破了远东的力量均势,使俄国能将一部分远东部队,调往欧洲。另一方面合希特勒心意的倒是,日本尽快腾出手来去进攻新加坡,从而把英国部队牵制在那里。

  希特勒通过强调布尔什维主义的危险,来向德国人民解释他那俄国战役的必要性。他指出,现在是一劳永逸地消除这种危险的最有利时机。他说,将西方文明从这种威胁中解救出来,乃是德国的历史使命。人们意识到自己将要被迫承担新的巨大牺牲,尽管他们确实不了解这场即将来临的奇灾大难的规模。

  对于进攻,德军最高统帅部下令说:“军事行动务必以消灭西部大部分俄军这样的方式进行,为此,要责令装甲先头突击部队迅速向前推进,阻止俄军仍有战斗力的残余部队撤入俄国辽阔的内地。”遵照元首一九四○年十二月十八日指令,进攻的“最后目标”是在阿尔汉格尔-伏尔加河一线将俄国亚洲部分与欧洲割裂开来。

  据设想,俄国既会利用其旧边界后面的野战工事,又会利用其新边界后面的野战工事。这些工事有些最近已得到加固,同时还会利用不计其数的有利于防御的河流、水道,然后以其部署在第聂伯河、德维纳河以西地区的主力部队与德军接战。据认为,俄国的军事领导人特别重视扼守波罗的海诸省的海、空军基地,并尽可能长久地把南翼固定在黑海一带。为此,他们很可能准备投入强大部队。一旦普里皮亚特沼泽地南、北的战局不利,俄国人很可能设法沿第聂伯河-德维纳河一线阻止德军前进。

  俄国人在抵抗企图实施突破的德军时,如果后来又迫不得已要把他们那些陷入困境的部队撤至第聂伯河-德维纳河一线的话,他们无疑会出动得到装甲部队支援的强大部队。

  陆军总部在其受领的任务的总范围内制定的首要目标,是以其机动部队迅速向普里皮亚特沼泽地南、北纵深推进,突破俄国西部防线,然后利用突破扩张战果,消灭因此被分割的敌军。

  普里在亚特沼泽地以南——冯·伦斯德陆军元帅的南方集团军群:来自卢布林地区的强大装甲部队将迅速向基辅方向突破,夺取第聂伯河畔的基辅及其以南的其他渡口,切断加里西亚和乌克兰西部的敌交通线;同时,他们将为尔后南方集团军群与正在俄罗斯北部作战的德国部队之间的协同作战,或者为俄罗斯南部的新军事行动确保运动的主动权。

  普里皮亚特沼泽地以北——冯·包克陆军元帅的中央集团军群:来自华沙与苏瓦乌基地的机动部队将向斯摩棱斯克方向迅速推进;并利用随后打开的突破口,责令强大机动部队转而北上与冯·李勃陆军元帅指挥的、自东普鲁士朝列宁格勒总方向挺进的北方集团军群协同作战,歼灭正在波罗的海诸省作战的敌军部队;在那里,他们将与芬兰集团军(还可能与从挪威调来的德国部队)会师,粉碎俄罗斯北部敌人的最后抵抗从而确保进一步作战——可能与那些在俄罗斯南部作战的德国部队协同作战——的行动主动权。如果俄罗斯北部敌军的抵抗骤然彻底垮台,则可以放弃北上行动而直接进攻莫斯科。……

  进攻的两翼可望得到芬兰和罗马尼亚的积极配合。这种配合采取的形式以及这些部队在德军指挥下的统一问题将视情况而定。罗马尼亚部队的任务是配合部署在南翼的德国部队作战,牵制敌军并为后方地区提供辅助勤务。芬兰的任务是尽快摧毁汉科基地,掩护德军在芬兰北部的展开;然后,一俟北方集团军群渡过德维纳河,就向芬兰东南部防线的俄国部队发起协同性的进攻,根据陆军总部的要求,重点放在拉加多湖以东或以西。

  “在瑞典方面,积极配合是不可能的,但是它可能会同意德军利用它的铁路在芬兰北部进行展开,并保障补给。”

  边界战斗的胜利使三个集团军群*受到鼓舞。到七月中旬,他们都达到了首要作战目标即第聂伯河-德维纳河一线,甚至在不少地方还有所超过。当两个外国集团军群从正面打得敌军节节败退时,中央集团军群展开了一系列包围战,使俄军蒙受巨大损失。这些军事行动虽然获得成功,但未能粉碎敌人的抵抗。人们很早就发现,俄国指挥官们能够一而再再而三地把新部队投入战斗,“泥足巨人”并不象原先想的那样不堪一击。相反,俄国人殊死抵抗,而其领导人又十分干练。七月十四日,斯大林向俄国人民发出了激动人心的呼吁,要他们采取一切手段(包括游击战),打击侵略者。同时,他也呼吁英国人(现已成为他的盟友)给他以支援。英国虽然不能答应他关于在法国和挪威开辟抗德新战场的要求,但向他保证,将提供越来越多的武器和补给品。

  【*原注:德军第一年在东线作战的集团军群如下:

  南方集团军群:冯·伦斯德陆军元帅任司令,编成内有三个集团军(第11、第17、第6集团军)和第1装甲集群,依赖第4航空队(勒尔将军)的配合。

  中央集团军群:冯·包克陆军元帅任司令,编成内有三个集团军(第2、第4、第9集团军)和第2、第3装甲集群,依赖第2航空队(凯塞林陆军元帅)的配合。

  北方集团军群:冯·李勃陆军元帅任司令,编成内有两个集团军(第16、第18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群,依赖第1航空队(克勒尔将军)的配合。】

  表一:一九四一年德国东线德、苏双方陆、空军实力

陆          军
德  国(包括最高统帅部预备队) 苏联(估计数,仅指俄国西部战线)
步兵师(个) 118 步兵师(个) 118
机械化师(个) 15+1/4 骑兵师(个) 20
装甲师(个) 19 机械化、装甲旅(个) 40
合计 152+1/4 合计 138个师、40个旅
此外,约有16个芬兰师、15个罗马尼亚师、3-4个匈牙利师、3个意大利师,虽然这些师直到夏天才用上。
空          军
德  国(包括最高统帅部预备队) 苏联(估计数,仅指俄国西部战线)
轰炸机(架) 战斗机(架) 侦察机(架) 轰炸机(架) 战斗机(架) 侦察机(架)
第4航空队 360 210 30 1,800(包括800架现代轰炸机) 2,000(包括250-300架现代战斗机) 800(大多过时)
第2航空队 490 390 30
第1航空队 270 110 50
第5航空队(芬兰) 40 10 10
总计 1,160 720 120 估计总数为8000架,其中6000架在俄国西部战线。


到七月底,德国东线部队稳步向东推进,战斗也随之越打越艰苦。南方集团军群成功地围歼了乌曼盆地的强大敌军。中央集团军群完成了对斯摩棱斯克的合围,并开始从前线撤出第二、第三装甲集群的部分部队进行改编与补充。北方集团军群向列宁格勒不断推进,目的在于尽快与芬兰部队建立联系。但是,尽管取得了无容置疑的进展,整个军事态势的对比并不完全令人满意。在先前的作战中,装甲先头突击部队一深入敌人领土就为迅速取胜创造了初步条件。但是这一战术在东线却不是这样,主要因为在辽阔的俄国草原上,进攻的机械化部队还不够强有力,他们可以形成包围圈,不过无法进行围歼:他们必须等待步兵到来。在这同时,俄军即使被围,仍继续顽强战斗,从而为其上司赢得了从后方调来生力军所需要的时间。在两线进行的这些长期而又艰苦的战斗,渐渐使机动部队的力量消耗殆尽,导致了意想不到的人力、物资上的缺乏。但是战场上的部队对己方的优势仍然怀有信心。不幸的是,这时最高领导层里出现了意见分歧。希特勒与陆军总部在进一步实施作战的问题上持有不同见解,结果最后的决定被耽误了。不久,这一切均为战场上的部队所察觉。

  陆军总部的唯一目标是消灭敌军事力量,而希特勒却首先热中于政治与经济目标。陆军总部和高级野战指挥官们毫不怀疑,仅从敌军主力位于莫斯科方向这一点考虑,就应该向莫斯科发动决定性打击。俄国的整个铁路交通网是以莫斯科为中心,首都失陷将极大地妨碍俄军的运动自由。俄国人也明白这一点,因此,他们不得不集中尽可能强大的部队保卫首都。但是,希特勒迫不及待地要向南推进,以便夺取盛产粮食的乌克兰、工业发达的顿涅茨盆地和经济繁荣的克里木半岛,而在北部,基于政治原因,他急切地要尽快地与拉多加湖以东的芬兰部队会合。但是如果让这些目标压倒一切,那就必须将已经够分散的德军进一步分散而不是加以集中。这就是说,中央集团军群将不得不只依靠其步兵部队扼守大约四百五十英里宽的正面,而将其整个机动部队交给北方与南方两个集团军群。这种拒不接受合乎逻辑的战略的做法,对陆军总部和野战指挥官是个沉重打击。陆军总部那种继续向莫斯科推进的意图(见于一九四一年八月十八日陆军总部备忘录),由于希特勒八月二十日的决定而被撤到一边去了。希特勒决定将中央集团军群的强大部队向南转移,让中央与南方两个集团军群的内翼部队设法在基辅战役中包围敌人,切断敌东去的退路。元首于一九四一年八月二十一日给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契的指令,是他与陆军总部之间存在意见分歧的明证,也是他打算越来越无情地把他的意志强加给战斗实施的明证 [ 注:希特勒1941年8月21日给陆军总司令的指令的开头是这样写的:“陆军8月18日关于东线作战进一步实施的建议与我的意图不符,兹作如下命令。(1)冬季来临之前要达到的最重要的目标不是占领莫斯科,而是夺取克里木和顿涅茨工业、产煤区,切断俄国人来自高加索地区的石油供应;在北部,包围列宁格勒,并进行一次旨在与芬兰人会合的战役。”其后诸段提出了最后导致基辅战役的指示。 ] 。

  基辅战役的重大战果是:至少消灭了俄国五个集团军(据德军报告,俘虏六十五万人,缴获火炮三千五百门、坦克九百辆),中央与南方两个集团军群的内翼部队会合了,南方集团军群的北翼部队向前推进越过了第聂伯河屏障。损失方面在于战斗所花费的时间,直到九月三十日中央集团军群才准备继续进攻莫斯科,几乎丧失了两个月的宝贵时间。

  即使当基辅战役违背陆军总部的意愿进行着的时候,勃劳希契也从未忘记他的真正目标——莫斯科,虽然希特勒一心要夺取他在南部的老目标。争取年底以前解决战斗的最后机会即将到来,放着莫斯科不打必然意味着把战争拖延到下一年。虽然时至深秋,此险还非冒不可,由于整个形势所迫,全部赌注都要押在这场攻势上。铁木辛哥的集团军群必须消灭,通向莫斯科的道路必须打通。这一次,希特勒终于向陆军总部令人信服的观点让了步,他甚至认为这个目标甚为重要,应该把所有部队集中在主攻正面(南方与北方两个集团军群的两翼)。

  九月六日,元首发布了第三十五号指令*,指示中央集团军群准备“尽快(九月底)进攻莫斯科”。同时,南方集团军群在基辅战役还未结束之前也接到指示,要利用敌人的弱点向东部与东南部进军。尽管北方集团军群得把第四装甲集群调给中央集团军群,它仍接到指示,要完成对列宁格勒的合围,尔后越过伊尔门湖东南部的瓦尔代丘陵向东北方向推进。当时没有预见到的是.这些行动在经过一阵大有希望的开场之后,便由于缺乏预备力量而停顿下来,最后遭到可耻的失败。

  【*原注:以下是1941年9月6日希特勒第35号指令的摘要:

  “1、南方集团军群将……歼灭克列缅楚格-基辅-科诺托普三角地带的敌人。此后,第2、第6集团军和第2装甲集群的那些部队由于没有作战任务,将尽快重新部署,以便投入下一步的军事行动。

  “2、中央集团军群将尽快(最迟九月底)发起攻击。目标:以强大装甲部队朝维亚兹马方向实施两翼包围运动,将敌人驱赶到斯摩棱斯克以东。为了掩护中央集团军群的南翼,南方集团军群将向东北方向出动其翼侧部队。北方集团军群也将出动部队以掩护自己的北翼。

  “3、……

  “4、尽快进入阵地。”】

  进攻莫斯科

  希特勒的亲信对一九四一年九月战略形势的看法,可以从希特勒批准的德军最高统帅部发布的一项备忘录里反映出来。备忘录的要点如下:一九四一年底以前能否粉碎俄国的抵抗越来越令人怀疑。倘若根本不可能,那么无论如何一九四二年一定要摧毁俄国的作战能力,以作为促使英国求和的初步条件。这一来,打败俄国就成为德国的直接目标;只有实现这个目标,才能集中全部兵力对付英国。日本尽管最近与俄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仍有可能进攻俄国;但是目前要让土耳其和西班牙放弃中立加入德国一边作战,是绝不可能的。不过,一旦土耳其确信俄国将被打败,它的立场就会改变。同样西班牙也会改变自己的立场,只要它能看到轴心国在地中海的阵地十分稳固。英、俄可通过伊朗进行联系这点引起了某种忧虑,特别是因为暂时还没有办法加以制止。土耳其对此也感到忧心忡仲。在这同时,英国正在加紧它对苏伊士运河的控制。而德、意部队在利比亚的处境也越来越困难。改变这种局势的唯一希望,是从根本上改善地中海补给线。英国将在美国的援助下竭尽全力制止法、德合作,摧毁轴心国在北非的桥头堡,夺取北非整个沿海地区,以便从海上、空中控制地中海。同时,地中海将通过法属摩洛哥(卡萨布兰卡)与法属西非(达卡尔)向美国人开放。这将大大减少轴心国的战略机会,要是封锁更紧一些,意大利将陷入土崩瓦解的地步。因此,英国力求实现两大目标:首先,通过伊朗向俄国运送补给品,以增强俄国抗战的意志与能力,同时挫败德国夺取高加索油井的企图;第二,迟早要夺取整个西非与北非。

  于是,德国必须有以下作战目标:

  (1)它首要的、最紧迫的目标应该是打垮俄国,其他战场能够腾出的一切部队都要投入这项任务;

  (2)只有把俄国击败后才有可能集中全部力量,在大西洋与地中海对抗英国——或许还要使用法国、西班牙的基地;

  (3)因此,必须改善跟法国与西班牙的政治、军事关系。要鼓励法国加强其西非的地位,以便抵制英、美对那里的干涉;

  (4)必须加强空军支援下的潜艇战以加紧对英国的封锁。

  即使俄国垮台以后,也只有在其他一切手段不能迫使英国屈服的情况下.才考虑对其进行入侵。

  从这些考虑中得出的结论是很合乎逻辑的:当年应力图摧毁俄国的主要军事力量;这些军事力量很可能在进攻莫斯科的途中遭遇到。

  着眼于这一目标,陆军总部计划以钳形突击歼灭斯摩棱斯克以东俄国的强大部队。沿两翼推进的机动部队将在维亚兹马后方完成包围。只有歼灭被围的部队之后,向莫斯科的进军才能继续进行。中央集团军群与陆军总部密切配合拟定的进攻计划能否成功,主要取决于那些友邻集团军群投入什么样的部队,特别是投入什么样的机动部队。陆军总部建议南方集团军群投入一个装甲师、两个机械化师;北方集团军群投入第四装甲集群(三个装甲师,两个机械化师);此外,还有各种统帅部部队,包括重炮与自行火炮部队。要是把正在一百二十五英里外参加基辅战役的第二装甲集群与第二集团军调来,那将意味着时间与精力上的过分消耗,因此决定由得到两个步兵军加强的第二装甲集群在南面建立第二重点。对这些考虑再次产生巨大影响的一个因素,是装甲部队与步兵部队进行密切协同作战这个问题。根据以往的经验,决定将装甲集团军隶属于步兵集团军。只有比较遥远的第二装甲集群直属中央集团军群。人们对该装甲集群的军事行动寄予很大期望,因为据认为,它将突入一个比较薄弱的防御地带,能朝着莫斯科方向取得突破。

  六月二十二日以来几乎不间断的战斗,连同惊人的进军距离,使进攻部队(特别是机动部队)的人力和物力消耗很大。旱日尘土滚滚,雨天泥泞不堪,造成了不计其数的拖延与故障。在斯摩棱斯克战役的短暂休息期间,曾有时间对车辆进行一番检修,但是提供的备用零件与机械技师仍然不足。希特勒给整个东线只分配了三百个坦克发动机,根本没有新坦克。很显然,许多坦克要经过长途行驶才能进入新的作战阵地,这就会产生更多的故障,而这些故障暂时又无法排除。例如,基辅战役之后,虽然第三、第四装甲集群的情况较好,然而第二装甲集群只剩下百分之三十的坦克。人员伤亡,特别是军官与军士的伤亡是惨重的,有些步兵师损失了原兵力的三分之一。因为路途遥远从德国赶来,补充的为数不多的新兵很晚才能到达前线 [ 注:参见哈尔德9月9日战争日志:“我们在东线缺二十万人,除了用康复的伤员来解决这个问题之外,别无他法。” ] 。士兵们仍然认为他们比敌人强大,准备全力以赴投入战斗,他们的高昂士气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种种缺陷。

  补给线越拉越长,而机械化运输能力又大大减弱。铁路是在通行,直通到斯摩棱斯克和托罗佩茨,但是运输量不大,拉得很长的前线得不到足够的补给。然而,将足够的补给品运至前线附近的补给品堆集所,以满足前线部队基本的需求,却证明是可能的。

  与中央集团军群相对峙负责保卫莫斯科的苏军主力是“西方方面军”(从七月二日起由铁木辛哥元帅任司令员,司令部设在维亚兹马)。该方面军由六个集团军组成,共有四十五个步兵师、六个装甲师和三个骑兵师。另有五个集团军留作预备队。面对中央集团军群防线南端的是“布良斯克方面军”,它由三个集团军组成,共有二十个步兵师、三个装甲师和三个骑兵师。由于缺乏俄国的官方数字,无法断定陆军总部和各有关集团军群根据当时的情报所作的这个估计是否准确。

  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这些部队中的一部分已经进入战斗,并遭受了沉重打击,因而不再是齐装满员了。不过,俄国人似乎还能够不断投入新部队 [ 注:参见哈尔德8月8日战争日志:“战争初期,我们对付着敌军大约二百个师,现在已达到三百六十个师。当然,这些师不是按我们的标准装备的,而且从战术上来说,他们得到的指挥也往往不当,但问题是——他们摆在那里!我们打掉他们多少个师,他们就补上多少个师。俄国人之所以争取到时间是因为他们能就近解决自己的兵源问题,而我们离开自己的兵源却越来越远。” ] 。虽然这些新部队并不都是装备齐全、训练有素,但是俄国人还是成功地在莫斯科前方建立了一道十分强大的防线。德国进攻部队要想攻克莫斯科,首先面临着摧毁这道防线的任务。俄军尽管一再失利,在人员、物资上蒙受了重大损失,其战斗力依然很强。特别是俄国的新式T—34型坦克,在战场上出现的越来越多,确实使德国正在使用的反坦克武器难以对付。俄国人修建了一种纵深配置的防御阵地网,重点摆在斯摩棱斯克一莫斯科公路沿线,大批居民还被征调来帮助构筑工事。情况已十分明显,尽管有些师已调到南、北两翼,俄国的坚强核心部队仍然在挡住莫斯科的通路(据俄国宣布,俄国西部战线所有部队的百分之四十以上在集中保卫莫斯科)。

  当部队向前运动占领新阵地时,集团军群司令部有充足的时间来研究上级赋予的任务,并向参战的集团军司令、装甲集群司令下达适当的指令。俄军仍然占据着德第四、第六集团军当面加固了的防御阵地,不时发动局部进攻向德军施加压力,不过显而易见,他们暂时无论如何也发动不了真正大规模的进攻。九月二十六日,中央集团军群发出以下进攻命令(摘要):

  1.经过长时间的等待之后,集团军群准备再次发起进攻。

  2.第四集团军(第四装甲集群归其指挥)将主攻罗斯拉夫耳一莫斯科公路的两侧。突破后,将掉转过来以强大部队进攻维亚兹马两侧的斯摩棱斯克一莫斯科汽车公路,同时保护东部翼侧。

  3.第九集团军(第三装甲集群归其指挥)将突破汽车公路与别洛耶地区之间的敌军阵地,向维亚兹马一尔热夫铁路线推进。主攻将由机动部队在步兵不间断的强有力的支援下,朝霍尔姆方向进行。然后,准备从第聂伯河下游以东转向维亚兹马及其以西的汽车公路,同时保护其东侧。集团军的北翼也需要保护。要夺取叶特基诺通往别洛耶的公路,用来运送补给品。

  4.在第四、第九集团军的内国,叶利尼亚地区与汽车公路之间,如无进攻这些防线的可能,就发动佯攻;并进行有限目标的集中强攻,以尽可能牵制住敌军。

  5.第二集团军将保护第四集团军的翼侧。为此目的,它将把主要力量放在北翼,突破杰斯纳阵地,朝苏希尼奇一梅晓夫斯克方向推进。第二集团军要抵御来自布良斯克城与工业区方向的进攻。只要采取突然袭击能夺取布良斯克工业区(特别是它的铁路、桥梁),那就应该不顾与第二装甲集群的分界线而抓紧夺取。

  6.第二装甲集群在进攻开始前两天展开,它将越过奥廖尔一布良斯克一线向前挺进。其右翼部队将停留在斯科普与奥卡地段。左翼部队将从南面攻占杰斯纳阵地,协同第二集团军吃掉杰斯纳东南弯曲部的敌人。布良斯克城镇与工业区将由机动部队攻占,如有可能要一举成功。否则就将其暂时封锁,待以后由第三十五军协同空军夺取之。

  7.分界线……

  8.南方集团军群将令其北冀(第六集团军)向东推进,抵达哈尔科夫以北。北方集团军群将动用第十六集团军占领舍达尼亚湖以北至伊尔门湖一线。

  9.加强了的第M航空队将摧毁集团军群当面的俄国空军,全力以赴地支援各集团军和装甲集群的进攻。对莫斯科地区工业目标的袭击要服从这些任务,并且只有在地面部队的总形势允许的情况下,才能进行。为了阻碍敌补给品与增援部队的运输,要坚持不懈地攻击从布良斯克一维亚兹马一尔热夫一线起通往东部的各条铁路线。

  10.我将根据我九月二十四日给诸位司令的指令确定展开的日期与时间。
冯·包克(签名)

  这就是说,第四集团军将由第四装甲集群协同,突破斯摩棱斯克-莫斯科汽车公路两侧的敌人防线,然后转向布良斯克;而第九集团军将由第三装甲集群协同,向霍尔姆方向推进。尔后转向位于第聂伯河上游以东的维亚兹马,在那里同第四装甲集群联系。第九集团军必须保护自己的北翼,因为北方集团军群的南翼没有足够的兵力担负这个任务。第四、第九集团军所属的步兵军要遂行的全部任务暂时是从正面牵制敌人,只有当两个装甲集群向前推进到足够远的地方,从后方封闭包围圈时,它们才能向前移动。第二装甲集群和第二集团军的强攻要在更南的地区进行,并且暂时不参加对布良斯克的强攻;第二集团军将突破布良斯克西北的杰斯纳阵地,向苏希尼奇进军,第二装甲集群将从格卢霍夫地区越过奥廖尔一布良斯克一线发起攻击。布良斯克地区的敌人将由第二装甲集群和第二集团军的内翼部队进行围歼。此后,德军的目标是长驱直入莫斯科西南地区。第二装甲集群由于展开地点遥远而需要额外时间方能按时赶到主攻前线。因此,它必须在集团军群其他部队发起进攻前两天开始展开。南面的翼侧将得到在奥博扬以远推进的南方集团军群北翼撤保护。集团军群预备队相对较弱,编成内有一个装甲师,一个机械化步兵团和一个机械化旅。

  从南北两个方向开进的部队的集中和展开并非一帆风顺。被迫脱离基辅战役的第二装甲集群首先得攻克其展开地域,第二集团军的部分师一度受到牵制。从北方集团军群调来的部队到得很晚,他们的路线是穿过第九、第四集团军那些东西方向的交通线。为了加快速度,陆军总部直接负责这次调遣。由于时不可失,中央集团军群决定在十月二日发起攻击,尽管初步展开还没有完全结束。第二装甲集群定于九月三十日展开。希特勒发布的一道指令强调了这次军事行动的重大意义,指令最后说到:“今年最后一次大决战将给敌国以及整个战争的煽动者英国以毁灭性打击。我们消灭了这个敌国,就是消灭了英国在欧洲大陆上的最后一个盟国。同时,我们将替德意志帝国和整个欧洲消除一个危险,这个危险是自匈奴时代和蒙古人入侵以来最可怕的。因此,在以后的几个星期里,德国人民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紧紧地跟你们站在一起。”第二天,希特勒向德国人民和全世界宣布:“今天我宣布——因为我第一次有资格宣布:敌人已被打垮,永远也站不起来了。”

  官兵们都深知这一决定性时刻的意义,他们都准备竭尽全力,决一死战。这次行动的代号是“台风”,清楚地表明了人们对它寄予的期望。

  莫斯科战役在指定日期—一九四一年十月二日发起。第二装甲集群成功地突破了敌人的南翼。它掩护着自己无保护的南侧,于十月三日逼近奥廖尔,同时其左翼转向布良斯克。其他集团军也转入进攻,向莫斯科汽车公路两侧发动突然袭击,在俄国防线的纵深打开了缺口。很快便形成了两个大包围圈,一个在南部的布良斯克,一个在北部的维亚兹马。但是,俄军随即应战,把所有预备队都派到了前线。俄军拼死作战,不过未能制止担任两路夹击的两个装甲集群于十月七日在维亚兹马周围的合围。因此,俄国三个集团军的大批部队被包围。德国将军们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了教训,这一次包围圈的东部边缘被有效地封锁住了,因而包围圈中的扫荡行动到十月十三日就完成了。在南部,第二装甲集群(十月六日重新命名为“第二装甲集团军”)从东面攻占了布良斯克市区,但是在这里却尝到了缺乏一支预备的装甲部队的苦头。第二集团军虽然奋勇作战,仍然无济于事。象在维亚兹马一样,这里也有三个俄国集团军被包围,但是德军未能在布良斯克以北地区合围。大批被围部队为了突围不断发起攻击,而且还成功地突围出去。在这同时,第二装甲集团军力图在东北部继续前进,但在十月六日,正被用于进攻图拉这一主要军事行动的第二十四装甲军的先头突击部队遭到了敌军的顽抗,并且碰上了大批 T—34型坦克,德军的前进便暂时受阻。

  第二、第四集团军的内翼穿过布良斯克与维亚兹马之间已被打开的缺口,经苏希尼奇向莫斯科方向推进。第九集团军在东北部也取得了缓慢的进展。

  十月七日,陆军总司令冯·勃劳希契陆军元帅来到中央集团军群司令部,商讨战事的进一步发展。到这时,南方集团军群已在马里乌波尔包围了敌强大部队,并令其左翼部队向哈尔科夫方向前进。从北方集团军群也传来令人满意的战地报告,它的部队已于十月六日占领了萨烈马岛。因此,勃劳希契能够集中考虑中央集团军群的前景。由于准备充分,部队士气高昂,该集团军群的军事行动进行得有条不紊。现在的主要任务是让那些未受领牵制被围之敌的所有部队朝莫斯科方向追击敌人。人们希望,这一次能有足够的力量同时完成两项任务:结束包围圈里的扫荡行动,同时继续向莫斯科进击。

  因此,根据十月七日的讨论,陆军总部命令德军继续进行对莫斯科方向的军事行动。第二装甲集团军将向图拉挺进;第四集团军(编成内有新组建的第七、第八两个军)将向卡卢加进军,同时利用第四装甲集群能够腾出的部队来摧毁俄军在莫扎伊斯克的防御工事。此外,还必须完成两个包围圈内的扫荡行动:布良斯克包围圈由第二集团军完成,维亚兹马包围圈由第四集团军完成。第九集团军这里,冯·包克的观点与陆军总部的命令不一致——将利用第三装甲集群向瑟切夫卡挺进作为朝东北方向进军的掩护,然后准备倾注全部力量向加里宁和尔热夫方向运动。总之,陆军总部想消灭前进迟缓的北方与中央两个集团军群内翼的当面之敌,而冯·包克却要以全部兵力强攻莫斯科来援救北翼。

  这道命令刚刚发出,天气就突然起了变化,虽然即使这时德国追击部队还进展顺利。士兵们深知利害关系,他们在越来越深的泥淖中挣扎前进。虽然还在取得进展,但是前进速度却越来越慢。特别是在南翼,第二装甲集团军的强攻本来大有迅速将莫斯科和南方切断之势,现在却停顿了下来。初雪降落。由于缺乏燃料,部队前进受到延误。燃料得通过奥廖尔至图拉这条遭到轰炸未铺石子的公路运到前方,这条公路布满弹坑,现又泥泞不堪。在布良斯克包围圈内,敌人正在向第二装甲集团军的西侧大施压力,必须调遣大量部队迎击。因此,前方进击点目前还没有超过姆岑斯克。到十月中旬,包围圈里的扫荡行动已经结束,据报道,经布良斯克通往奥廖尔的重要补给公路已清除了敌军。但是,由于包围圈内被包围的俄军炸毁了许多桥梁,严重的破坏了路面,这条公路暂时不能使用。多少个宝贵的日子过去了,第二装甲集团军才得到补给,继续进攻。

  到十月中旬,第四集团军的先头部队(第十三军)抵达卡卢加以东地区,其左翼逼近莫扎伊斯克。但在这时,第四集团军的当面出现了俄国新部队,他们甚至到处进攻,严重阻滞了德军的行动。到十月十四日,第四集团军的后方部队完成了维亚兹马包围圈内的扫荡行动,开始为东进而调整部署。第九集团军被指令经尔热夫向加里宁进军,其意图很可能是为了向前推进中央、北方两个集团军群的内翼部队,同时援助那些进攻莫斯科的北翼部队,切断重要的莫斯科-列宁格勒铁路线。但这又是一次分散而不是集中兵力的行动,要是把第三装甲集群放在克林与伏尔加大坝之间,倒可能更好一些。那样,装甲部队就可以利用那座水库大大逼近莫斯科,而第九集团军的步兵就能跟北方集团军群的南翼部队建立联系。现在,第三装甲集群卷入了跟加里宁附近敌强大部队的交战,而不是尽可能迅速有力地向莫斯科北郊前进。

  尽管如此,还是取得了很大成功。十月中旬,官兵们对前景感到乐观。实际上,德军向莫斯科的进军已完成了三分之二的路程,钳形突击获得了意外的巨大成功。中央集团军群发布的指令声称,俘虏了六十七万三千人,缴获了各种口径的火炮三千五百门、坦克一千二百辆。据估计,有八个俄国集团军——包括七十三个步兵(骑兵)师、十三个装甲师(旅)——被歼灭。早在十月九日,德国新闻办公室主任曾公开宣布,东线已得到军事解决,俄国被击溃了。对于德国人民来说,这是特大喜讯。他们都欣然接受,信以为真。俄军确实遭到惨重失败,苏联政府将其办公地点迁到莫斯科以东的五百六十英里远的伏尔加河上的古比雪夫,虽然斯大林与一个小小的参谋机构还留了下来。一百万居民被迁出,工厂里的工人拼命苦干以使首都进入防御状态。

  大致在这同时,南方集团军群也取得了成功。它在马里乌波尔包围了大批俄国部队,其第十七、第六集团军进展迅速。哈尔德十月八日日记里有一段话很能说明问题。它说德军自(六月二十二日)开战以来,在东线的总损失是五十六万四千七百二十七人,相当于参战总兵力三百四十万人的百分之十六点六一。同一天,哈尔德对于德军夺取莫斯科的前景作了以下判断:“敌人还要调来更多部队保卫莫斯科——特别是从北面。但是,从各地匆忙聚集起来的部队并不足以排除德军攻势带来的严重威胁。因此,只要指挥与天气没有问题,我们能成功地包围莫斯科。”这种乐观的看法在当时似乎并不过分,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后来还是证明过分了。

  十月十四日,陆军总部发出新指令,命令德军将莫斯科紧紧包围起来。第二装甲集团军将绕过莫斯科,从南面、东南和东面封锁敌人的首都,而第四集团军及第四装甲集群将在西面、西北和北面进行封锁,并为机动部队尔后向莫斯科以北及更远地区的进攻作好准备工作。德军对这些军事行动所抱信心,可以从希特勒关于禁止接受莫斯科投降的指令中判断出来 [ 注:希特勒拒绝接受莫斯科投降。参见1941年10月12日陆军参谋总部作战部保存的“巴巴罗萨”作战计划档案第3卷:“元首再次决定,即使莫斯科提出投降也不接受。”当时作出这个决定的理由是:莫斯科的居民据料将逃往内地,俄国将陷入更大的混乱。 ] 。

  集团军群司令部在命令部队按照它的指令包围莫斯科时,对其右翼特别忧虑,因为南方集团军群的左翼没有根据安排向奥博扬前进,而是向更南的别尔哥罗德推进。结果,两个集团军群的内翼之间出现了一个大约五十英里宽的缺口,人们完全有理由担心敌人会利用这一缺口。因此,中央集团军群决定使用现正在布良斯克脱离战斗的第二集团军来保护第二装甲集团军的南翼,还派遣该集团军沿叶列茨-斯大林诺哥尔斯克一线向前推进。同时,第二集团军的南翼还受令夺取库尔斯克。这次机动牵涉到部署的调整:隶属第二装甲集团军的第三十四、第三十五军现要转隶给第二集团军;与此同时,第二集团军要把第四十三、第五十三军转交给第二装甲集团军。陆军总部给北翼部队的指令要求第九集团军将集中的兵力经加里宁向北推进,以便协同北方集团军群的南翼部队(第十六集团军)消灭那里的敌人。但是,俄军在加里宁的部队抵抗顽强,增援的俄军又从四面八方调来保卫这个重要的交通枢纽。北方集团军群的南翼部队进展缓慢,因为,“第十六集团军中央和左翼当面的敌军仍然坚如磐石” [ 注:冯·包克1941年10月14日的战争日志。这种分兵的主张最早是由希特勒本人提出的,还是由陆军总部提出的,现阶段还不得而知。 ] 。

  陆军总部发出包围莫斯科的野心勃勃的指令时,它大概希望参战部队总能设法克服气候上的困难。如果结冰期比预计来得早,那就更好,也就解决了问题。但是,事实上,天不作美,从十月中旬开始,大规模运动的部队因陷进松软的地面而无法前进。在这种情况下,军事行动不可能按照最新指示的精神进行。俄国的秋天很不利于军事行动而且这里地形的特殊性质使局势出现灾难,对未来战争的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当大雨滂沱时,河流决堤,大片大片的地区变为粘如胶状的沼泽。所有的公路(只有明斯克—莫斯科公路除外)由于路基不坚实,很快变得跟周围的农田差不多,难以觉察地隐没在其中。即使在平常条件下,这些公路也很糟糕,根本不适于大规模部队运动;可是遇到这种天气,这些公路很快变成了一条条走上去发出吱咯吱咯响的宽阔的烂泥路,如胶似漆地粘到企图通过的车辆上。人马挣扎着前进,稀泥经常没到膝盖。人马往往弄得精疲力竭,马尸遍地。机械化部队的境况也不佳。他们的车辆陷进泥淖,一直陷到车轴部分,动弹不得。唯一能动弹的是那些宽履带车,它们缓慢而又吃力地拖着其他车辆或火炮沿途前进,直到燃料耗尽为止。其结果,当然是造成补给奇缺。补给品不能按时运到。只有为数有限的补给品被空运进来。从周围农村搜罗来的大量拖拉机和轻便马车被广泛利用起来,千方百计地把必要的最低限度的补给品运给前线部队。

  补给分队没有足够的燃料,部队不得不从周围田野里挖掘马铃薯充饥。即使由明斯克通过莫斯科的这条主要公路(有些地方还未竣工,现在又挤满了大批车辆),也很快变成了一条泥泞不堪、水坑遍布的长带。结果,交通运输几乎停顿下来,只得抽出一个完整的步兵师尽其所能养护这些公路。最后,德军各师被分散在几百英里长的地带上,而数以千计摩托车辆陷入泥坑,焦躁不安地等待冬天的到来—一只有冬天才能把它们从泥淖中解救出来。不用说,德军只习惯于西欧的公路,现在在俄国,它们宛如陷进自然灾难的魔掌;就是以最顽强的意志作出最大的努力,它们也无法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在某种程度上,敌军也受到同样困难的阻碍。但是,使德军大失所望的是,敌人在这种情况下具有更大的机动性。他们的轻型车辆和卡车离地距离较高,并装有泥链,较能适应这种气候条件,而且他们的士兵对这种气候条件一点也不陌生。此外,敌军还有一大有利条件:除了要调运增援部队以外,他们对机动暂时不感兴趣。即使调运新部队,他们在莫斯科东边和他们的前沿后面,还掌握着完好无损的铁路网。如此严重地阻挡着德军运动的泥淖,却帮了俄军的大忙,为他们向前线调遣援军赢得了时间。

  然而,攻势还在继续,虽然在同气候与顽敌的令人疲惫不堪的战斗中,进展十分缓慢。尽管如此,直至十一月初,德军还在取得进展,因此指挥官们没有绝望,士兵们没有泄气;他们都知道,虽然已经获得了重大战术成功,但还要取得有效的战果,尽管他们认为这些战果已垂手可得。

  第二装甲集团军只控制着奥廖尔-图拉公路 [ 注:古德里安:《装甲先驱》(伦敦,迈克尔·约瑟夫,1952年版)第242页:“可用于此目的的唯一的一条从奥廖尔至图拉的公路当然不是用来通行重型车辆与坦克的,因而才用了几天就给碾得支离破碎。另外,善于爆破的俄军在撤退途中炸毁了所有桥梁,并在公路两侧所有合适的地点设置了大片的雷区。” ] 。它将其装甲部队的大部连同“大德意志”步兵团一起集中归第二十四装甲军指挥。这些部队得到了充足的燃料补给——为了满足他们甚至不惜扣减其他部队的燃料。十月二十四日,他们从姆岑斯克向图拉推进,十月三十日抵达图拉。但是,面对俄军的顽强防御,进攻部队力量不足,攻不下图拉城,特别是因为从西部赶来的第四十三军在阿列克辛附近受阻。这就意味着,第二装甲集团军的东翼现在极其薄弱。此翼暂时尚未受到攻击,但是人们观察到运兵列车正在由东向它运动。因此,该集团军命令第五十三军进至装甲先头突击部队后方,保护东翼。同时,第二集团军正在沿库尔斯克-诺沃西利一线逐步向纵深推进,于是来自东南方向的危险看来差不多令人满意地解除了。

  计划从西面向莫斯科进军的第四集团军受到俄国新部队(第四十九、第四十三、第三十三集团军)越来越大的压力;在其正面南段,要向前越过谢尔普霍沃—纳拉地区的奥卡河是不可能的。其北翼(第四装甲集群)面对第五、第十六集团军的抵抗,边打边进,直抵莫扎伊斯克-沃洛科拉姆斯克一线。

  在第九集团军前线,第三装甲集群在加里宁遭到第三十、第三十一集团军的阻滞,但是凭借其步兵军,它成功地在北面建立了一道薄弱的防线以抗击第二十九、第二十二集团军,往西可与加里宁地区部队联系,还可与奥斯塔什科夫以西的第十六集团军进行松散的联系。

  到这时,前线司令官们一致认为,只有旱季来临,公路内外可以运动时,才能继续总攻。无论如何,广为分散的德军师必须加以集中,并把大多陷在后方的炮兵调至前线。也就是说,一切取决于老天爷。眼下只有听“烂泥将军”摆布。

  在天气强加于德军的这段停战期间,德军最高统帅部发出新指令,要集团军群的两翼部队重新在各自方向上实施进攻。十月二十三日,陆军总部命令得到第二装甲集团军机动部队加强的第二集团军向顿河挺进,其右翼进军沃罗涅日,以便先发制人,粉碎俄国新部队可能从该地区发起的进攻,并协同南方集团军群的北翼将其歼灭。十月二十九日,这道指令幸运地被撤销了,但那只是在冯·包克陆军元帅表示坚决反对(因为这将削弱他南翼攻势的力量)之后撤销的。现在,陆军总部转而命令德军尽快重新开始对莫斯科的突然袭击,切断莫斯科通往南方的铁路线。

  于是,中央集团军群消除了第一道指令引起的忧虑。但是,十月三十日传来了要消灭伏尔加河与拉多加湖之间的俄国部队的突然指令。基于这个考虑,中央集团军群将使用第三、第四装甲集群以及尽可能强大的支援步兵来夺取莫斯科以北地区,并从那里派遣装甲部队进逼雷宾斯克,然后进军沃洛格达!同时,将切断并摧毁俄军北方部队的交通线。这些野心勃勃的目标对于中央集团军群司令部来说,类似一个事后的抚慰,尤因这些未来军事行动的首要部分与中央集团军群司令部本身的观点完全吻合。眼前的麻烦是对莫斯科以北的进攻。一旦这场进攻获得成功,下一步就可想而知了!中央集团军群司令部一向只有一个目标,它从来没有放弃这个目标——莫斯科。

  只要读读冯·包克与哈尔德的日记,看看从十月到十一月部队士气如何一落千丈,乐观主义如何消失殆尽,就会令人十分沮丧。他们屈服或认输倒不是因为大自然的威力;说实在的,他们在拼命地想方设法战胜大自然。冯·包克看到在克里木正在取得的进展——这多么晴朗的天气和干燥的大草原,他是多么忌妒不已啊!第四集团军司令冯·克卢格亲自向希特勒讲述了天气给运输造成的巨大困难。对于这些困难,希特勒过去只看到书面报告,因而不能完全理解。俄国防线的加强(据报道,十月十日,朱可夫将军担任了莫斯科前线的指挥,索科洛夫斯基将军任参谋长,布尔加宁为方面军军事委员会委员),局部攻势的发起,西伯利亚新部队到来的报告,莫斯科产业工人临时部队的组成 [ 注:萨姆索诺夫:《莫斯科近郊大会战(1941年一1942年)》(莫斯科,1958年版)第72页:“战争爆发后不久,仅莫斯科地区‘四天之内’就组建了十一个新师,共十万六千人。” ] ,在首都周围热火朝天筑起的防御阵地 [ 注:据苏方资料(引自萨姆索诺夫上述著作的第97页),约有五十万人被用于此目的。 ] ,这一切都表明,俄军决心誓死保卫他们可爱的莫斯科,他们的抗战决心与顽强精神丝毫未减。

  同时,陆军总部与中央集团军群司令部有充分理由为他们的处境感到忧虑。由于损失惨重,参战的所有步兵师都减员二千五百人左右,即相当实有兵力的三分之一。当然,这意味着他们的战斗潜力也相应下降。装甲部队的步兵力量减少了百分之五十左右,装甲团的战斗潜力下降了百分之六十五至七十。因此,平均起来,一个装甲师只有正常兵力的百分之三十五左右。这般事态令人灰心丧气,但并不完全令人惊奇,因为在过去四个月中,所有部队都负担过重,消耗过大,而又不能给他们补充足够的人员或物资。士气也受到影响,士兵的失望情绪是显而易见的。尽管大吹大擂地宣传敌人已经被击败,战争已经打赢了,然而战场上的士兵却心里明白,俄军的抵抗实际上加强了。不过,德军士兵依然勇气十足,锐气未灭。

  德军的补给是依靠那些狭窄婉蜒而又极易遭袭击的交通线。不错,在十月份,铁路线又被修复,火车现已向东驶至布良斯克、维亚兹马、尔热夫,但是铁路远远没有达到最高利用率,被破坏或摧毁的设施、桥梁,需要很长时间进行修理或重建。因此,总的说来,补给能力大大低于人们所期望的。俄国游击队越来越使人头痛,在巡逻队稀少的后方地区,他们比较容易袭击补给火车,破坏铁路设施。补给机构需要竭尽全力才能把最低限度的必需品运至铁路终点站,然后往往通过残缺不全的公路,经过长途运输送到前线部队。但是,现在冬天即将来临之际,部队的冬装还没有运到,机械化运输工具又缺少防冻剂。

  凯塞林陆军元帅指挥的第二航空队自始至终有力地支援了中央集团军群的军事行动。在此过程中,它的人员、物资损失惨重。凯塞林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俄国秋天多雨、浓雾,寒冷的恶劣气候也对德军不利。飞行员(包括近距离支援战斗机飞行员)只有在看得见目标的时候才能进行攻击,而大目标又很罕见。布良斯克与维亚兹马包围战之后,很少发现大规模部队运动。……敌人的据点都是些孤立的小掩体,遍布乡间,高速飞行的飞机极难发现与击中,特别是在天气不好的情况下更是如此。T—34型坦克出现得越来越多,即使在最糟糕的地面、气候条件下机动性也很强。对付这些情况要求对地面目标进行攻击的飞行员尽最大努力在森林、丘陵、村庄上空作低空飞行。同时,我们的战斗机飞行员经常奉命去迎击俄国低空飞机的扫射以保护我军部队的完全,不然士气会受到影响。成功的情况极为罕见,因为好机会总是瞬间即逝。事实上,防空火力与反坦克火力是一种较好的防御,虽然由于地形不利,缺乏应有的掩护,作用有限。尽管我们的飞行员攻击得很勤很狠,然而条件仍不利,使得他们的努力无足轻重。”

  不久,德军最高统帅部必须决定,在这些不利条件下,特别是在情况迅速变得几乎无法对付时,继续进攻莫斯科是否还有意义。但是,只要在年底前还有解决战斗的一线希望,就要全力以赴。马恩河战役的记忆仍然紫绕在德国军事领导人的脑际。他们担心再次让取胜的机会在最后时刻从指缝中滑掉。因此,尽管明知可使用的力量不足,他们充分意识到问题的含义,还是冒险继续这场战役。使他们惴惴不安并愿做最后一拼的,还有一个考虑:倘若决定不转入进攻,在冬季的数月里如何据守已经拉得很长的战线呢?战线上不计其数的空隙、弱点,将直接诱使敌人进行突破。德军的侧翼很长,没有预备队来加强。同时,前线已逼近莫斯科,那是个大铁路枢纽,俄军能方便自如地向四面八方调遣部队,而德军却被牵制在旷野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只可能有一个决定:利用一切机会继续进攻。这是德军最高统帅部最后做出的决定。这个决定正符合前线司令的观点,他一心想充分利用隆冬到来之前预期的霜冻期。实际上,霜冻期是十一月初开始的。

  这个进攻计划再次要求进行一场包围战,来一个钳形突击。第二装甲集团军夺取图拉这个交叉点之后,将立即向东北方向的科洛姆纳进军。几乎被视为不可避免的是,在进行这些作战期间,第二装甲集团军不得不使用其兵力的很大一部分保护自己不断拉长的东侧,因为战斗力较弱的第二集团军还掉在很后面,不能承担此任务。第二集团军将向叶列茨和叶夫列莫夫运动,与在别尔哥罗德附近停顿下来的南方集团军群的北翼取得联系,并在翼侧进行纵深掩护。在北面,第九集团军将协同第三装甲集群往东向伏尔加运河挺进,然后作为钳击的左路转向莫斯科。在这里无疑也要抽调大量部队进行侧翼掩护。第四集团军(其北翼有第四装甲集群)将直接向莫斯科进击。随后跟进的还有两个师,这就是集团军群绝无仅有的预备队。

  当预期的霜冻于十一月初来临,烂泥变成冻土的时候,冯·包克坚持要尽早地展开部队,以便在可怕的冬雪降落之前能赢得尽可能多的作战时间,但在事实上,补给情况需要推迟发动进攻。最后,北翼与第四装甲集群定于十一月十五日,南翼定于十一月十一七日开始进攻。遗憾的是,第四集团军何时开始新攻势还无法确定。不过据推测,当俄军两翼受到巨大压力,只好往左、右撤兵时,他们将不得不取消他们持续不断的进攻。那时,第四集团军也能向莫斯科进军。

  中央集团军群按照计划发起了最后攻势。由于天气晴朗而又寒冷,当然也就取得了初步胜利,但是进展不象预期的那样迅速。不久,严寒袭来,气温降到了摄氏零下二十度。人马损失惨重,发动机停转。到十一月底,形势大致如下:在南翼,第二装甲集团军包围了斯大林诺哥尔斯克的敌军,并继续推进到戈诺沃-米哈伊洛夫。但是,往北挺进的先头突击部队(第十七装甲师)却在卡希拉以南被新抵达的俄国部队阻挡住了。越来越多的俄国新锐部队从西伯利亚抵至前线,俄军攻势日趋猛烈。特别是他们对翼侧的压力,使德军薄弱的装甲防线陷入危急的境地。图拉仍然攻打不下,虽然古德里安将军坚持认为:“除非占领这个交通中心及其枢纽,否则,无论向北还是向东,我们都没有希望继续前进。”

  第二装甲集团军司令部要求第四集团军立即渡过奥卡河向东挺进,以便给予古得里安的攻势以更多的活动余地,但这是无法做到的,因为第四集团军抵抗俄军的猛烈攻势已自顾不暇。继续前进的想法是不现实的。因而,十一月二十八日,集团军群司令部命令第二装甲集团军停止向北前进,转而攻占图拉。在这期间,它曾试图摧毁梁赞与科洛姆纳之间的铁路以便阻挡正向前线运动的俄国增援部队、但是徒劳无益。到十一月底,第二集团军抵至库尔斯克以东地区,不过在这里,敌人的抵抗显然也在加强。

  北翼部队相当迅速地到达伏尔加河上的大坝与加里宁之间。鉴于指挥上的原因,第三装甲集群直接归集团军群指挥。该装甲集群经过激战,越过克林向伏尔加运河挺进,并于十一月二十八日到达那里。它竟然成功地建立了一个小桥头堡,但事过不久,又在敌人势不可挡的压力下被迫放弃。要挥戈南下进攻莫斯科在暂时是不可能的,因为俄军对伏尔加运河两岸左翼的压力在逐步增长。经过激战,正在实施平行攻击的第四装甲集群设法挺进到了伊斯特拉,从这里,它出其不意地派出了一个师从西北进攻到距离莫斯科北部边缘不到十八英里的地方,但是面对敌人凶猛的反扑,这一进攻很快停顿下来。

  第四集团军的左翼沿汽车公路进展迟缓。十一月二十九日,敌人似乎从正面撤出去对付北翼,中央集团军群便批准第四集团军于十二月一日发起进攻的建议。但是,已为时过晚了。俄国人充分利用泥泞道路给他们赢得的喘息机会从内地调集新部队以加强抵抗,而且与日本签订的互不侵犯条约甚至使他们还可以从远东调用部队。不少于三十四个新师到达东线,其中至少有二十一个师被部署在中央集团军群的当面进行作战。除了这些训练有素的新锐部队(其被服与装备都足够一次冬季攻势)以外,敌人还将许多临时拼凑的部队投入作战。其中有一些是由过去战斗中受到重创的部队组成。在这同时,那些没有受过训练的人员(有的是来自莫斯科的工人)也被征集来弥补缺员。德军在重新进攻莫斯科后不几天,就能感到俄军的抵抗大大加强了。他们的抗战意志也增强了;他们不再象以前那样不行往往就投降,而是浴血奋战直至被歼灭。严寒使德军大吃苦头,不过他们对此也无可奈何,冻伤造成的损失比敌人造成的损失严重。发动机和所有自动武器均上了冻,机车锅炉也上了冻,结果被冻坏。运到前线的补给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少,特别是燃料补给越来越短缺。十一月二十七日,陆军总部军需局局长直言不讳地承认:“我们在人力、物力上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本来计划打一场战略决战,现在逐渐蜕变成孤立的战术作战。全部预备队均被拉上战场,中央集团军群司令部已无能为力。十二月一日,司令冯·包克给陆军总部发报 [ 注:冯·包克1941年12月1日战争日志。陆军总部与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可以说是门挨门,然而却采取通信方式进行联系。这颇能说明它们之间的创裂痕有多深! ] ,对整个形势作了以下措词强烈的描述:

  “不断向陆军总部提出的关于已出现的危险局势的请示与报告,招致了要不惜牺牲继续进攻的决定。当然,正在进行的进攻的每一战术可能性都要加以利用,但是主要搞正面进攻,因为据报道,没有足够的兵力进行大规摹瘘围运动——任何大规模运动都是不可能的。通过进一步的大举进攻,很可能赢得有限的领土,并肯定会消灭敌军,但是,不可能取得任何战略成果。过去十四天的战斗已经表明,认为抵抗集团军群的敌军会‘土崩瓦解’的想法纯属幻想。要是部队继续压在莫斯科——几乎整个俄罗斯东部的铁路、公路网都在这里汇合——的大门跟前,那就意味着对数量上占很大优势的敌人进行一场激烈的防御战。集团军群现有的兵力不足,就连有限的时间也坚持不了。即使发生了不可能的事从而取得了进展,德军现有的兵力仍不足以包围莫斯科,同时抵御来自东南、东部、东北的反攻。

  “因此,很难看出继续进攻有什么意义,能达到什么目标,特别是因为部队力量消耗殆尽已经为期不远了。到那时怎么办,现在就要作出决定。中央集团军群据守着大约六百英里宽的正面,后方只留有一个而且是很弱的一个师作预备队。在这种情况下,再加上军官伤亡惨重,部队战斗力大为减弱,集团军群抵挡不住一次有计划、有组织的进攻。由于铁路不能使用,也就不可能使这拉长了的战线准备打一场有效的防御战,也不可能使它在作战中得到足够的补给。

  “我不了解陆军总部的意图,不过,如果要使集团军群度过冬天保全自己,那就要派来尽可能强的预备队,敌人一旦突破,能立即将其封锁住,精疲力竭的作战师能撤离前线,进行休整与补充。另一个绝不可少的条件是,铁路运输要搞得更加可靠,使前线部队能定期得到补给,并建立起储备点。如果这两个条件满足不了,那就越早选择一条较短的、容易防守的战线,预先为驻扎、补给、防御作好充分准备,以便时机一到,就能在很短的时间里将其占领。”

  同一天晚上,哈尔德将军证实收到了这一电文。他说,电文的“主要内容”与“一个时期以来几乎天天送来的那些关干部队情况的报告没有什么不同。陆军总部对这些报告是很感激的。今天(冯·包克)的电文是个条理清楚、逻辑很强的总结。陆军总部将毫不耽搁地将其观点以书面形式再次呈报最高统帅部”。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一日,哈尔德与冯·包克讨论之后,他的日记里有以下记载:“从正面突破敌人设防的阵地,对于兵力不足的部队来说,是一项艰巨任务。然而德军现在如此薄弱,要这样使用他们是绝对不行了。他们只能以小型的战术进攻向前推进。一切进攻不得不从正面发起。……我要强调指出,对于兵力上的浪费,我们也是深感不安的。但是,我们必须使出最后一把劲,打败敌人。倘若最终这一切明显地变得不可能的话,我们将只好重新考虑。”在以后的几天里,希特勒发出的不是重新考虑的指令,而是质问,对次要问题横加指责,提出的一些告诫对冯·包克那样富有作战经验的陆军元帅来说是根本不需要的。最后,冯·包克开始担心并怀疑希特勒是否获得了关于形势的准确情报。因此,他采取异常步骤,打电话给希特勒的军事顾问约德尔将军(德军最高统帅部作战局局长),把部队的状况向他作了十分暗淡的描绘。但是,他所期望的停止进攻的命令并未下达。不过,他得到一个总的许可:当代价高昂的攻势显然无望取胜的时候,可以中止进攻。这个授权集团军群自己确定的时刻,不久就来到了。

  第四集团军渡过纳拉河发动的进攻开始是成功的,第四装甲集群利用这一成功也取得了少许进展;但是接着,这些英勇的部队就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第三装甲集群也精疲力竭:其调头南下的企图在设有雷障的沼泽地区遭到挫败,来自莫斯科运河方向的对其东翼的进攻越来越强有力。十二月三日,第四集团军不得不从纳罗弗明斯克撤到进攻发起地点。十二月五日,集团军群司令命令第三、第四装甲集团军与敌人脱离接触,并于随后几天撤到一条较短的从伊斯特拉至克林以东的防线。第二装甲集团军的处境也并不有利些。图拉几乎被包围,阿列克辛被攻占,而且敌人对北面与东面防守薄弱、婉蜒曲折的防线施加的压力也在与日俱增。显而易见,时刻都可能出现危险局面。因此,十二月五日,集团军群批准了古德里安将军的决定,放弃进攻,从突出部撤走部队,紧缩战线。

  气温现已降到摄氏零下三十度,第二集团军在此后几天的撤退中,由于发动机在严寒中失灵,损失了大量装备。在南翼,第二集团军抵达提姆后正向叶列茨与叶夫列莫夫推进,但是缺乏协同战线。战斗集群被逐个推向前面去夺取公路与铁路的交叉点——这在当时被认为更加重要。但是在这些战斗集群之间存在着“开阔地”,不久,敌人就开始突入这些缺口。不过,幸运的是,敌人暂时没有真正强大的力量来利用中央集团军群边缘地区的战略要地。

  德军全部兵力的三分之二摆在莫斯科前线韦尼奥与德米特罗夫之间一百七十五英里长的地段,另外三分之一则部署在受威胁的翼侧——其中北翼打回东北部。在七百五十英里长的正面,竟然没有相应的预备队!在第四集团军北翼后面,第二五五师孤立无援,在辽阔的内地还零零散散地摆着四个薄鸩师,打击着日益增多的游击队活动,保卫补给线和交通线。这是一个绝无仅有的局势,很可能引起人们极大的忧虑。

  在以后几天里,集团军群最感头痛的是,要在尽可能窄的正面上建立起一道有效的防线。对此,敌人会给以足够的时间吗?直到十二月四日,陆军总部东线外军情报处仍认为,俄国人“此刻”还不够强大,“不会发动大规模攻势”,要发动就得调来大部队。但是,德国人看来又错了,因为俄国选择了良机,发起了反攻。起初,压力主要是对着韦尼奥附近的第二装甲集团军、莫斯科运河沿岸的第三装甲集群以及加里宁附近的第九集团军的右翼。

  俄国的冬季攻势

  在这同时,其他战场上的局势如何?在北非,轴心国没有把攻占马耳他岛作为地中海地区全面准备工作的一部分,为此他们正在付出高昂的代价。整个秋季,马耳他岛作为潜艇、航空基地,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英国从该岛向横渡地中海的德、意运输船队发起的攻击如此成功,以至于通过此线运往北非的补给品的近半数被击祝到海底。结果,轴心国在地中海的运输、补给形势变得岌岌可危。一九四一年秋,英国掌握着地中海西部的制空权与制海权,因此德军最高统帅部无可奈何地把第二航空队之一部从东线调到意大利;而此时德军仍在东线拼死作战,要跟俄军决一雌雄。德、意潜艇使英国的地中海舰队蒙受了惨重损失,马耳他岛遭到德国空军持续不断的空袭。在北非,隆美尔(于十二月七日)在托卜鲁克脱离战斗,并开始向西撤退。那里的战斗时而这边占上风,时而那边占上风,双方都付出了很高的代价。迄今为止,英国并没有在北非彻底消灭轴心国部队,特别是英军的胜利也没有使北非的法国驻军转到同盟国一边。因此,总的来说,地中海战场上的形势仍令人不可捉摸。

  日本进攻美国和向大不列颠宣战(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八日)似乎给轴心国带来了一线希望。英国在远东的地位现在受到了严重威胁。不过,对珍珠港的无情袭击倒给美国提供了一把双刃的武器,因为它激起了美国的公众舆论,不仅反对日本侵略者,而且反对轴心国。直到那时,罗斯福总统对干国会能否赞成他向轴心国宣战,全然没有把握。这种行动要有令人信服的理由才行。现在,他有理由了,他不需要再在那上面煞费苦心了。但不管怎样,几天之后,德、意两国却向美国宣战,理由是:美国已从开始时仅仅违反中立的行为发展到现在的公开对轴心国采取战争行动。由于日本参战,英国显然将以强大兵力卷入远东的作战,因而就不可能将其全部力量投入北非。一个更为重要的因素是,美国现在需要其军工产品的大部供自己使用,因而被迫削减了对英国与俄国的武器供应,直到它的国民经济适应军工生产为止。最后,希特勒希望能得到他梦寐以求的喘息时间,以便力争解决俄国问题。消除了来自东面的后顾之忧,他就会在欧洲取得行动自由.

  在德国的东线,南方集团军群的目标是顿河、拥有大型重工业的顿涅茨盆地和富饶的克里木半岛。到十一月中旬,第十一集团军到达并包围了塞瓦斯托波尔,但是就在这里被阻滞住了。第六集团军于十一月二日攻占了哈尔科夫,此后不久就抵至顿涅茨盆地。第一装甲集团军(原称第一装甲集群)及其北面的第十七集团军在挺进中,于十月二十日夺取了斯大林诺;可是接着,俄国人就加强了抵抗。另外,随着天气的变化,道路泥泞起来,装甲部队只能缓慢前进。俄国人从高加索调来新部队,转入了攻势。他们节节胜利,德军不得不放弃他们十一月二十九日攻占的罗斯托夫,撤过米乌斯河,遭到惨重损失。在这里,德军兵力也是不足,无法夺取远距离的作战目标。尽管这是一次严重的挫败,但要保卫顿涅茨盆地的大部分地区,刹住俄国的反攻,却证明是可能的。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三日,曾预见到罗斯托夫挫败的冯·伦斯德陆军元帅,因为反对希特勒的按兵不动的命令,被撤掉了南方集团军群司令的职务,由冯·赖歇瑞陆军元帅接替。

  北方集团军群的南翼在瓦尔代丘陵地带受到俄军阻滞。它于十一月中旬到达季霍因,但在十二月初被俄国人的一场反攻逐回到沃尔霍夫河的后方。尽管俄国攻势凶猛,北部的第十八集团军还是守住了施吕塞尔堡。以夺取列宁格勒和奥拉宁堡俄军桥头堡(长二十五英里,宽十二英里)为目标的激烈战斗没有如愿以偿,两地仍然在俄国人手里。因此,德军要在拉多加湖与芬兰部队会师的努力遭到失败,芬兰人大失所望。原以为德国能迅速打败俄国,芬兰人把每一个能拿起武器的人都征召入伍,但是现在,由于经济上的迫切需要,又不得不让大批人复员,送他们回工厂与农村。这样,许多部队只好进行合编。尽管如此,芬兰人英勇顽强,继续扼守着列宁格勒西北部的包围线和斯维尔河地域。

  中央集团军群下属各师的平均实力现已降到正常编制的一半左右。伤亡最惨重的是军官与士官。现在经常是中尉指挥营,中士指挥连。在摄氏零下三十至四十度的严寒中,由于冻伤,造成了严重的损失;许多人仍无冬装,还经常得在露天宿营,这使情况更加严重。戈培尔在德国为东线部队募捐冬装而掀起的运动被纳粹党领导人所利用,他们越来越嫉妒、怀疑武装部队,对其横加指责 [ 注:尽管如此,勃劳希契早在夏天就向希特勒汇报了此事。另见,布卢门里特:《致命的决定》(纽约)第74页。 ] 。在严寒中,特别是因为补给中断,燕麦奇缺,军马也吃尽了苦头。当地的饲料主要是干草与麦秸,可怜的军马营养不足,抵御不住严寒的侵袭。

  对于机械来说,情况并不来得好些。燃料与冬用润滑油同样缺得厉害,结果使装甲车辆与摩托车辆动弹不得,无线电台不能使用。要保证集团军群有足够的补给,每天需要有二十六列货车,但是在这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只有八列(或顶多十列)到达。这主要因为铁路运输量本来就不大,战争破坏已使之大大减少,现在游击队的破坏又正在使之进一步减少。另外,严寒经常使机车不能运转。铁路卸货地点距前线遥远,只得让已经受到重创的补给部队来运送,他们使用的往往是临时制作的雪撬。有些补给品由飞机运进,但数量少得可怜。总的来说,补给勤务部队处于瘫痪无力、危机重重的状态。

  总之,德军已山穷水尽,在以后的战斗中,局部撤退经常变成仓促逃窜。事态突如其来的恶化使人们极为失望,士兵们对军事领导越来越缺乏信心,这些人优柔寡断踌躇不决。不过,总的来说,尽管压力巨大,物资暖乏,士气仍然很高。从敌人突然时来运转,可以集结部队进行反攻的时候起,中央集团军群及其指挥官们就深知局势之艰难。

表二: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德国东线军事力量对比(据苏方资料)*
苏 联 德 国
军 队 1.5 1
(11月) (l.2) (1)
火炮与迫击炮 1.1 1
(11月) (1) (1.7)
飞 机 2 1
(11月) (1.7) (1)
坦克 1 2.5
(10月底) (1[382]) (1.6[750])
反坦克炮 1 2
*这种对比形式是典型的苏俄军事报道方法.确切数字避而不提。

  毫无疑问,俄国的军事领导人期望严冬的天气必然会给他们造成有利条件。他们把新部队 [ 注:冯·包克1941年11月18日战争日志:“从西伯利亚调来的三十四个新师中至少有二十一个师放在中央集团军群的正面!” ] 调至莫斯科地区 [ 注:早在11月中旬,俄国人就从西伯利亚和中亚细亚调来战略预备队,并将其组成三个新的集团军(第1突击集团军,第10、第20集团军)。 ] ,这点德国空军的远距离侦察机显然没有发现。用德国的标准来衡量,这些部队中有许多并不完全适合于作战,但是他们在素质上缺少的东西却为数量上的压倒优势所弥补。俄国的人马都习惯于冬季环境。另外,他们生活俭朴得令人难以置信。他们的着装及运输工具都适应那严酷的天气,他们还具有补给线较短这个极其有利的条件。最重要的是,他们深知,把可爱的首都莫斯科从敌人手里解救出来,这对他们的士气是个极大的鼓舞。在这种情况下,俄国领导人决定,在适当的地点发动反攻,把主动权从德国人手里夺过来,这个时机已经到来。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五日,科涅夫将军统率的“加里宁方面军”转入攻势,十二月六日,朱可夫将军率领的“西方方面军”也跟着转入攻势。

  当德国的撤退最初开始时,困难极大。大雪铺天盖地,离开公路简直无法运动,就是在公路上通行也很艰难,德军一次只能撤退几英里,还要抛下贵重的物资装备,任其落到敌人手里。但是,即使在这种条件下,俄军同德军相比却要机动得多,他们紧紧咬住德军后卫部队,让步兵部队穿着雪鞋赶上溃退的德军。他们还从侧翼袭击这些德军,使其始终疲于作战,得不到急需的喘息时机。德军部队指挥官临场见机行事,尽力克服困难,但是到十二月八日,希特勒仍未认识到,战况已起了根本的变化。他在第三十九号指令中,命令德军撤至勃劳希契选择的较短防线。同时,装甲与机械化部队将退出战斗,进行休整与补充。这条新的较短的防线将解决调整问题,并改善补给状况。这项指令的条文十分清楚地表明,希特勒坐在他暖烘烘的掩蔽部里的桌子前,根本不了解前线的真实情况。第三装甲集群受到敌人的极大压力,俄军已突破其正面,抵至克林-加里宁铁路线。因此,集团军群往克林方向派遣了小型战斗集群,它由第二五五师一个团以及一个集团军工兵营组成。可是由于道路拥挤不堪,这支队伍前进速度十分迟缓,第四装甲集群不得不来支援。到目前为止,第九集团军成功地堵住了俄军在加里宁东南方向的突破,并从左翼派出一个师攻击加里宁。现在整个地区战火熊熊。十二月八日,为了建立一个联合指挥部,集团军群把第三装甲集群交给第四装甲集群指挥。

  战斗进行得艰苦激烈,但是第二装甲集团军还是按照计划撤退了,虽然不可避免地损失了不少物资装备。德军这时主要担忧的是图拉西南第二十四装甲军、第四十三军与第二集团军之间十二英里宽的间隙地。第二集团军薄弱的正面已被叶列茨附近数量上占优势的敌军所突破。

  中央集团军群无能为力,十二月八日,它向陆军总部报告它无法击退俄军的大规模进攻,不管俄军向哪里进攻。同时,它要求迅速派来预备队。但是,陆军总部又从哪里去要预备队呢?哪里也没有。陆军总部自身困难重重:它不仅对前线的局势忧心忡忡,而且希特勒与主张随机应变的参谋总部之间的意见分歧又在迅速加剧。希特勒越来越疑神疑鬼,气氛越来越敌对。哈尔德在十二月七日的日记中埋怨道:“陆军总司令现在只不过是个传令兵。”他接着说:“但是最糟糕的是最高统帅部不了解部队的状况,认为修修补补就行了,实际上需要作出重大决策。”希特勒往往越过冯·勃劳希契直接跟集团军群司令甚至战地指挥官接触;陆军总部屡次被撇在一边。经过长时间令人精疲力竭、恼火至极的犹豫不决之后,中央集团军群最后终于得到了行动自主权,它立即下令要准备把库尔斯克-奥廖尔-梅登-尔热夫一线作为德军依靠的“冬季阵地”。据十二月十日宣布,将从西线调来一些师,这并不会影响冯·包克的决定,因为这些师最早也要在几周之后才能到达。

  在截至十二月十八日这段时间里,前线到处出现新的危机。第三装甲集群的主力有被切断的危险。第四装甲集群两翼已遭敌夹击。在第九集团军的正面,数量上占巨大优势的敌军成功地长驱直入到加里宁东南面。正在伏尔加河大坝水库旁边休整的南翼部队只得撤回,撤出加里宁(十二月十四日)的准备工作业已开始。只有第四集团军还在坚守阵地,它使用其最后的预备队成功地封锁住了俄军的局部突破。在谢尔普霍沃以西,俄军随时都会发起大规模进攻。在图拉以西,敌人扩大了现有的缺口,正在向西南方向施加压力。德军把已打得疲惫不堪的第一三七师拉过来,企图堵住这个缺口。十二月十三日,第二装甲集团军开始撤退。它主要担心的是南面的纵深翼侧。在这里,突入的俄军已经长驱直入切断了德军两个师,敌骑兵部队越过它们后方正向北运动。为了在该地区建立一个局部的联合指挥部,集团军群把第二集团军交给古德里安的第二装甲集团军指挥。敌人稳操胜券的危险所在的地区,已经显而易见。

  十二月十三日,勃劳希契来到斯摩棱斯克集团军群司令部时,他对形势看得一清二楚。在这种情况下,要使他相信逐步撤到“冬季阵地”之不可避免,那是很容易的。但是,他认为他没有资格下达撤退的必要命令。十二月十四日,他谒见希特勒以便取得他对撤退的同意。希特勒打算同意第三、第四装甲集群和第九集团军在加里宁地区的局部撤退以及古德里安的规避运动,但禁止放弃其他任何地区,直至后方防线作好充分准备为止。但是这意味着,集团军群的主力部队仍得待在原地不动。勃劳希契从前线返回后,希特勒好象终于认清了前线的形势和部队的危急状况,认清了正在威胁着德国部队的巨大危险。但他也知道,由于十分巧妙的宣传,他仍然为军队和人民所信任;确实,他说话举足轻重,而且足以增强士气。因此,在十二月十六日,他命令战场上的士兵对敌进行“顽强的抵抗”。第二天,他坚持对冯·包克陆军元帅和古德里安将军说,已经夺取的领土要不惜一切代价坚守住。他这个命令的最重要部分这样写道:“不能进行大规模撤退。这只会给重武器装备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指挥官和军官要不惜冒生命危险,强制士兵进行顽强抵抗,不管敌人是否突入我军翼侧或后方。正如我已下令的,只有采取这种作战方式,方可赢得从本国和西线调遣增援部队的必要时间。只有预备队到达后方阵地,才能想象撤退到这些阵地上来。”在其后的一段话里,他答应给受到严重削弱的师派遣补充营——部分用空运。他还答应:在一月份向维切布斯克前线派遣五个师;到一月中旬,另有两个师和两个补充师在德国东部边境待命。同时他指示戈林派遣四个轰炸机联队、一个双引擎战斗机联队和六个运输机联队以加强第八空军军。

  有了这项决定,今后就不可能随意撤退了。不过,虽然这个措施有些简单化,它确实考虑到了迫在眉睫的危险,并得到了官兵们的忠实执行。十二月十九日,该命令发布三天后,心脏病严重发作的冯·勃劳希契陆军元帅辞去了他的陆军总司令的职务。于是,希特勒接管了陆军总部。他说:“发布几项作战命令谁都干得了。一个总司令的任务应是用纳粹精神教育陆军。我不知道陆军有哪一位将军能使我满意地完成这项任务。”

  在这同时,冯·包克陆军元帅接到了建议他去休假进行长期“休养”的通知,这倒是个好主意。十二月十九日,第四集团军司令冯·克卢格陆军元帅接替了冯·包克的位置。起初,他的集团军司令官给他带来了些困难,他们憎恶希特勒的干涉,认为他们的作战自主权受到了限制,他们的责任感受到了损害。实际上,冯·克卢格决不是个唯唯诺诺的人,必要时,他会毫不犹豫地向希特勒提出他的反对意见,但是,他无情地执行了希特勒关于德军要“不惜一切代价坚持作战”的命令。古德里安不愿服从这项命令,因此在十二月二十五被撤了职。不过,这跟他与冯·克卢格之间的个人摩擦似乎也有关系。从这时起,没有进行任何形式的撤退,除非是事前经过希特勒亲自批准的。但是这却意味着,无论形势如何,战地指挥官全然没有作战自主权,一些紧急决定本应就地作出立即执行的,然而却先得通过惯常途径上送审批。因此常出现这种情况:批示下达已为时太晚,在这同时,士兵都为这延误付出了代价,造成了不必要的人力、物资损失。

  苏军最高统帅部的目标在于切断并摧毁德军企图从南北两个方向包围莫斯科的触角般的两支装甲部队。为此目的。有两支强大部队同时行动。然后,它们从各自的外翼开始包围运动,歼灭整个集团军群——这时,牵制性攻击使整个集团军群忙于正面作战。

  这场“牵制性”作战是通过向前线各处不断发动攻击来进行的。俄国人很想通过不断试探找到德军前线的分界线,以有组织的大小规模的进攻对其加以利用。这种“试探”性的进攻有时是由一个营在前线较窄地段上实施,有时是由几个师同时在一较宽的地段上进行。这些攻击通常由炮兵弹幕射击作先导,但并非一概如此。夜间的突然袭击与波浪似的密集队形攻击(有时在炮火持续了几天之后发起)交替进行。这种军事行动经常是在耗费了数量惊人的各种炮弹之后进行的,特别是发射令人恐惧的齐发炮——即所谓的“斯大林管风琴”——以及极其有效因而同样可怕的迫击炮。进攻的俄军在德国守军防御火力的抵抗下,遭受的损失是巨大的,但是当某一进攻部队消耗殆尽时,俄军就调来新锐师,从头再打。总的说来,俄军的进攻方式并不特别巧妙。他们的部队指挥官还不很富有想象力,不很灵活机动,不能大规模地利用他们的胜利发展战果 [ 注:另见普拉托诺夫:《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一1945年)》(莫斯科,1958年版)第234页:“我们有些部队不是迂回包围敌人的阵地,而是实施正面进攻。‘西方方面军’军事委员会于12月13日下令结束了这些愚蠢、流血、错误的战术。” ] 。但是,整个前线没有“平静地段”——这跟第一次世界大战堑壕战的特点不同。

  没有必要去详细叙述俄军的这些牵制战术,但是要理解大规模包围战的重要意义,还必须了解一下这些战术,因为俄国人正是利用这些牵制战术使德国防御部队抽不出预备队以对付别处俄军的压力。总的来说,这些战术是成功的,但代价是很高的。

  第二装甲集团军前方先头突击部队长长的翼侧一退回到北方集团军群的边缘地区就为俄军进攻提供了充分的机会。俄军急速派出三个集团军压向第二装甲集团军,两个集团军压向第二集团军。同时,他们还将有三个骑兵师加强的第五十集团军插入第二装甲集团军与第四集团军之间的间隙地带。十二月二十日,俄军的进攻在提姆-利夫内-奥多耶夫一线受阻,两个被围困的德国师突围成功,但损失惨重。这两个师所剩下的部队都不超过七个连,火炮则损失殆尽。德军预料敌军将向奥廖尔方向作大规模突破的新尝试,因为在这里敌军新部队据报道正以三路从叶列茨方向并排攻来。这里与南方集团军群的北翼(第六集团军)只有些松散接触,南方集团军群答应派出的增援部队迟迟不来,一俟到达又力量不足,只有一个军(不足两个师)的兵力。因而,当俄军于十二月二十日发起新攻势时,形势看上去十分危急。在利夫内和三十英里以北的韦尔霍瓦,俄军二十二个步兵师和五个旅向八个被削弱了的德国师发起攻击。在这一压力下,第二装甲集团军和第二集团军撤到提姆-姆岑斯克以西和别廖夫以南一线(“冬季阵地”),他们拼死作战,暂时守住了这一阵地。

  俄军突破奥廖尔的企图没有得逞,但北翼的形势仍然极其危急。俄国部队川流不息地涌入间隙地带,其中有强大的骑兵部队(近卫骑兵军)和滑雪部队,这些部队攻占了科泽利斯克。第二装甲集团军司令提出的由第二十四装甲军进攻敌军南翼的建议获准时已为时太晚,最后发起的进攻于十二月二十七日在别廖夫附近受阻。俄军这时趁此机会扫清了通往苏希尼奇与尤赫诺夫的道路。俄军进攻尤赫诺夫的目的在于以钳形突卡夺取第四集团军的南翼,由此造成的形势极其危险。本来是调来堵塞奥卡河防线上的缺口的德军,现在一跳下无顶的货车就得直接投入战斗。现归第四集团军司令部指挥的第四十三军,为了避免被俄国骑兵部队包围,在卡卢加附近将其翼侧部队转向西北部。十二月二十六日,第四十装甲军被派进间隙地(现约有四十英里宽),以便使两个集团军重新建立联系。参战的第十装甲师和第十机械化师,各有一个团左右的实力,他们的进展十分缓慢。德军必须守住尤赫诺夫,因为第四集团军的补给线要穿过该城。为了保卫尤赫诺夫,就用碰巧随即可使用的部队(从前线撤回的第十九装甲师和空运来的一个征兵营),在城南迅速筑起了一道防线。

  第四集团军的南翼担心其纵深翼侧,但是正面的情况也很严重,俄军正在不屈不挠地向前推进。俄军对第四十三军与第十三军接合部的大举强攻突破了德军防线,切断了第四十三军,然后转而向小雅罗斯拉韦茨进逼。在持续不断的压力下,希特勒最后同意给该集团军右翼和中路的部队以有限的作战自主权,这样中路部队才可能慢慢撤到小雅罗斯拉韦茨以南的普罗特瓦地区。但是,俄军的压力并未减少。十二月二十九日,俄军突破了第五十七军(集团军北翼)的正面,现在第四集团军的两翼都空虚无防,因而该集团军有与其支援部队完全割断的危险。集团军群这时再三要求希特勒允许它全线撤退,可是希特勒对这些要求充耳不闻。一九四二年一月一日,他发出命令,要第四集团军的北部战线无论如何要坚守下去,敌军楔入德军北翼防线的突出部必须再度削掉。但是,被压得透不过气的第四集团军对此已无能为力。因此,集团军群于一月二日命令第四装甲集团军 [ 注:第3、第4装甲集群于1942年1月1日改称为“装甲集团军”。 ] 从北面发起攻击,以堵住两个集团军之间的空隙,但又为时过晚,良机已被错过了。

  到十二月底,正在与三个俄国集团军作战的第三、第四装甲集群稳住了鲁扎和拉马地区的局势,虽然只控制住一条冰封公路的第三装甲集群在撤退时受到了特大暴风雪的阻碍,进展极其缓慢,特别是它要不时击退突破的俄国部队才能使用公路。第四装甲集群的北翼与第九集团军取得了联系,但是敌人自十二月二十日以来对这块接合部进行的日复一日、持续不断的攻击,只遭到了软弱无力的抵抗,最后这一抵抗也终于垮台了。可是到了月底,在第三装甲集群几支预备队的支援下,突破被封锁住了。尽管如此,面对着数量上占压倒优势的敌人,情况仍是危急的,恐怕随时都会出现新的突破。两个装甲集群受到重创,然而他们至少成功地退回到他们缩短了的、仍然完整无损的战线。俄国人尽管百般努力,还是未能消灭他们。不过,冯·克卢格想从这两个装甲集群组建预备队的希望破灭了,因为大暴风雪和缺乏燃料使他们暂时失去了活动能力。

  现在,第九集团军的防线向西退缩,每一个被削弱了的师得据守十至二十五英里的防线。难怪这种情况诱使俄军向南推进,以突入整个集团军群的深远后方,将其歼灭。俄军有四个集团军,其中包括为数不少的可供使用的新锐师,因此满怀信心认为,这个目标肯定会到手无疑。第九集团军的右翼放弃了加里宁,起初尚能缓慢地、一次一点儿地退却,保持正面安然无恙,并与右翼友邻部队保持接触。但是接着,俄军的全部攻击力量扑向第九集团军的右翼和中路。集团军群一再要求批准撤退到已经准备好的“冬季阵地”,却遭到希特勒的断然拒绝。他只允许在敌人压力下万不得已的“撤退”,他继续要求誓死保卫每一座村庄、每一个据点。一月二日,他甚至下令禁止第九集团军放弃“一寸土地”。不过,这对实际情况当然不起任何作用;尔热夫方向的防线已被突破,并由此产生了一种新的危险。强大的敌军似乎在集结兵力以对付奥斯塔什科夫地区中央集团军群与北方集团军群的接合部。这两个集团军群的接合部只是一道十分松散、薄弱的防线。显然,新攻势将对准这个地区。

  于是,当新年开始的时候,在到处都是杂乱无章的局部危险区中开始出现两个主要危险区。很显然,俄军期望在这两个地区取得战术成功。同样显然的是,这两个地区将成为俄军实施他们歼灭中央集团军群计划的主要集结区。在南部,俄军的目标是在扩大突破口后,越过苏希尼奇,向维亚兹马或斯摩棱斯克挺进;在北部,他们的目标是突破中央集团军群的边缘地区,在第九集团军后方实施一次致命的包围运动。俄军运用了自己的典型战术,将主力调集到这两个地区,以便用数量上占压倒优势的新锐部队进击疲惫不堪的德军的薄弱防线,从而确保尽可能快而稳地到达他们的目标。

  由于严重的战斗减员和冻伤减员,德军防线兵力奇缺,防线的长度与防守的兵力不成比例。有些地方,“前线”只是些孤立的据点,没有纵深防御可言。往往也不可能建立防御阵地,因为镐头凿不穿很深的冻土,只有高爆炸药才能炸开。司令部机关、补给部队和后方勤务部队中凡能拿起武器的人全被搜罗起来派到前线,但是,这不过是个绝望的举动,跟那些空运进来孤立的增援部队一样无济于事*。作战人员极缺,但却毫无办法。

  【原注:摘自1941年12月28日北方集团军群汇报中例举的部队减员情况:

  (1)第6师自12月22日至25日军官损失了二十名,军士与士兵损失了五百八十六名。

  (2)第58步兵团只有三百五十人、十五挺轻机枪,没有反坦克武器。

  (3)第26师的人员冻伤情况:第77步兵团:重冻伤三十四人,轻冻伤七十四人;第78步兵团:重冻伤二百人,轻冻伤四百人;第26侦察营:重冻伤五十一人,轻冻伤四十五人。

  (4)第58步兵团:士兵们一星期只能吃上两顿热饭。

  摘自第4装甲集群1941年12月27日战争日志:

  (1)第106师只有三百名能荷枪的士兵。

  (2)第46装甲军有百分之八十的部队没有给养,因而得靠空运补给。】

  在这种情况下,俄军在数量上占压倒优势。同时,它还更机动,更适应冬季运动。强大的集群穿过德军防线,突然出现在其后方。接着,增援部队火速通过德军防线上被打开的缺口,结果这些缺口往往变得又宽又大,力量不足的德军预备队全然无法截击。不放弃一寸土地的命令意味着士兵们经常进行肉搏战,只有遭受惨重损失才能得以脱身。这时,前线的普通军官就催促撤退——要是还来得及的话。

  现在,大雪下个不停,这就要随时清扫道路,以便输送最低限度的弹药与粮食,缺了这些补给,部队根本无法坚持。此外,铁路还要承送开往前线的运兵列车,在这双重压力下,铁路几乎瘫痪。机场被大雪覆盖,空中活动极为困难。

  从前线各处传来绝望的求救呼吁。在那里,高低级军官的神经都已紧张到快要崩裂的地步。集团军群身居前线,对正在发生的事情有所了解,而希特勒身居大后方的东普鲁士大本营仍然一无所知。冯·克卢格尽力想使希特勒相信防线已多处被突破,只有给突破点指挥官以更大的作战自主权,并立即允许他们按自己的判断行动,防线才守得住;冯·克卢格一再指出,越是拖延给他们这种绝对必要的自主权,人员、物资上不必要的损失就越大。集团军群只有缩短防线,才能再组织起预备队,尔后才能堵住尤赫诺夫的缺口。希特勒回答说,在这种形势下,甚至一次有限的战术撤退都会导致整个防线土崩瓦解,使人员、物资受到巨大损失。另一方面,他争辩说,如果德军寸土必争,那俄军就会被打得一败涂地。当然,希特勒还是照自己的意思办,在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二十八日的指令中,他陈述了他认为绝对需要保卫每一寸土地的理由,并对陆上与空中进一步作战作了指示。前线士兵带着迷惑不解的心情倾听着这些“指令”,但他们还是唯命是从。

  在这同时,俄军试图向所有三个方向扩大其在苏希尼奇地区的突破。一月三日,苏希尼奇包围圈合拢,被围困的守备部队——吉尔扎集群的四千人,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俄军现将主力压向西面、南面,大有包围第二装甲集团军北翼之势。眼下,这是最危险的地区。一月四日,德军司令部决定从南、北同时发起攻击,包围突入的敌军。第二零八、第二一一师正在经布良斯克赶来,另有一个师说是也要派来。第二装甲集团军把第十机械化师的部队调上来,使左翼(第五十三军)落在更后面。第四集团军急于打开通往尤赫诺夫的公路干线,用第十装甲师的部分部队外加一、两个营,非常成功地夺取了该城。暂时,不可能再从前线撤出任何预备队,因为俄国第四十三集团军在突破了第五十七军的防线之后正在向西推进。这样,第四集团军受到两面包围,被压缩到一个狭小的地域;在这极端危急的情况下,第四装甲集团军司令赫普纳将军自作主张下令撤到一处较短的防线,因为情况十分明显,除非作此退却,否则敌军将突破他的防线。他立即被调离司令部,不体面地被开除出军队。希特勒是拿他开刀,以儆效尤!至一月十一日,形势再度变得十分危急,俄国第一近卫骑兵军突破尤奇诺夫以南薄弱的掩护线,穿过公路干线向维亚兹马方向推进。德军经过绝望挣扎。又把敌人暂时击退,补给线可以再度通行——至少暂时如此。这一紧急形势促使集团军群不等所有选定的部队展开,就从南面进行反击。一月十六日,相对较弱的德军在摄氏零下四十度的低温下集结,向苏尼奇挺进。一月二十四日,德军成功地派出一支小型先头突击部队向前突进,与被包围的吉尔扎集群接触。但是不久,出现了一个新的不幸的意外:俄国第六十一集团军往南突破,进入第五十三军后方。翌日,这场俄军新攻势被阻挡住了,但以两翼包围切断俄军的计划由于力量不足而只得放弃。

  德军方面急需作出重大决策。一月二日,俄国第三十九集团军在尔热夫西北突破,占领了南面维亚兹马方向大片领土,因而威胁着德军在瑟切夫卡的交通线。第二一六、第三三九师的部队被空运进来,组成一道新防线,协同党卫军步兵旅切断敌后方交通线。但是,俄军向突破地区火速派进了新部队(第二十九集团军)。一月十日,俄军强大部队进攻沃洛科拉姆斯克附近的第三装甲集团军,战斗进行得很激烈。多亏第一装甲师大胆出击,俄军攻势才被阻滞在苏切夫卡附近。但在这同时(前一天,一月九日),俄军突破两个集团军在奥斯塔什科夫的接合部后,还在通行无阻、川流不息地涌入接合部。

  至一月中旬,俄军在两个突破点(苏希尼奇与尔热夫)不断地施加压力,不停地往那里调遣增援部队,这清楚表明,俄军的意图是在维亚兹马地区包围中央集团军群。由于没有更多的预备队,德军已经抵挡不住了。从德国或西线调遣预备队所需的时间太长;由于运输条件很差,预备队肯定很晚才会到达。唯一可行的是,通过缩短战线来抽调部队担任预备队。在克卢格与希特勒进行了几乎是无休止的讨论之后 [ 注:1942年1月14日,哈尔德的战争日志写道:“元首的确看到了撤退的必要性,但他下不了决心发布必要的命令。这种领导将导致全军覆没。” ] ,一月十五日,希特勒终于同意批准前线的中央部分逐步撤到事先准备好的冬季阵地。但是希特勒附加了一个条件:撤退开始前,必须把第四集团军与第四装甲集团军之间的空隙堵住。此后,封锁敌人在尔热夫的突破将成为当时最紧急的任务,同时要扫清南面公路干线的敌人,直到德军发起攻势,粉碎敌人的突破。第二集团军被置于南方集团军群的指挥之下,以便消除中央集团军群对那个方向的忧虑;另外,南方集团军群现在也有责任采取措施,抗击俄军来自沃罗涅日地区的压力。

  一月十五日,中央集团军群下令放弃卡卢加(第四集团军)、鲁扎(第四装甲集团军)、沃洛科拉姆斯克(第三装甲集团军)三个突出部,并于一月十八日至二十四日期间,通过各种临时的路线,全部撤至最后的冬季阵地。

  事实上,在以后的几周里,德军计划屡被俄军全盘打乱,中央集团军群忧虑重重,始终不得安宁。看来情况往往比任何时候都糟,俄军持续不断的包围企图引起了一场又一场危机,这些危机经常是参战德军凭着英勇无畏在最后时刻才化险为夷的。到这时,所有指挥官的神经都紧张到了极点。在这里,我们只能对情况作个概述。

  一月中旬,莫德尔将军接替指挥第九集团军,前任司令官施特劳斯将军由于健康原因被迫辞职。莫德尔个性刚强,这很快被感觉出来。当中央集团军群的东部防线开始有组织地向冬季防线撤退时,第九集团军孤立的左翼(第二十三军)设法与第六军恢复了接触;来自南面的第四十六装甲军牵制住了敌人,最后把俄国第二十九、第三十九集团军的强大部队包围在尔热夫以西。俄国第三十集团军企图突破尔热夫以北的德军防线,与被包围的第二十九、第三十九集团军(七个师)会合,但未得逞。不过,要阻挡几乎突破到维亚兹马以西汽车公路的俄国第十一骑兵军的强攻却是不可能的,虽然迅速集结的部队设法为中央集团军群和第九集团军守住了这条重要的补给线并使之畅通无阻。当俄国空降部队在维亚兹马的南面、西面着陆,切断德军补给线时,情况又变得空前危险。

  两个集团军群交界处的间隙地,现约有六十英里宽,俄国第三突击集团军正往西朝大卢基挺进,而在南面,第四突击集团军正向韦利日和杰米多夫前进。这两个集团军原属俄国“西北方面军”,但于一月二十一日调给“加里宁方面军”。这些集团军的明显意图是将担任包围的部队进一步向南推进,切断德军的后方交通线,并通过向大卢基挺进掩护自己的西翼。至一月底,德军统帅部将第二四六师向一月二十七日被包围的别洛耶展开。可是两天之后,俄军成功地解救了该城,然后进行坚固防守,使之不再受攻击。第八十三师被派来进攻韦利日和大卢基,第三三○师经鲁德尼亚赶来进攻杰米多夫,第二○五师也接踵而至。这些部队以及分散在这广阔地区的其他部队由第五十九军负责指挥。该军于一月十六日被投入战斗,因而可以为维切布斯克和大卢基地区的重要铁路线与公路线提供某些一般性保护。二月一日,这些还在零零散散到达的部队全部交给第三装甲集团军指挥,他们受命阻击南下的敌军。在大卢基的部队只好自力更生。

  要在撤退到冬季防线以前堵住第四集团军与第四装甲集团军之间的缺口,那是不可能的。一月十八日,俄国第三十三集团军获得出其不意的突破,由东北向尤赫诺夫推进,来到距离该城约十英里的地方。从南北两路发起的旨在封锁敌人突破的反攻,起初取得了某些进展,这两路部队彼此之间只相距六英里左右,但接着,由于部队精疲力竭,攻势逐渐停息下来。不过,俄军也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二月三日,当德军新部队从前线拉下来时,要切断已经逼近维亚兹马的俄军的后方联系还是可能的。现在正是时候,因为俄国骑兵部队又在数处突破了尤赫诺夫西南面公路干线的守军。在激战中,拼凑起来的第四十军清除了公路上的敌人,于是补给运输队可以重新运行,虽然仍然遭到俄军炮火的攻击。

  俄国第三十三集团军和近卫骑兵的一些部队突破了德军防线,而一开始却没有德军与之交战在辽阔的森林地带,他们跟一月十八日以来源源空降下来的伞兵、空降兵以及越来越活跃的游击队会合;这些部队对中央集团军群后方构成了十分棘手的威胁。争夺公路的战斗在继续进行,被切断的俄国部队力图与从东面进攻的俄军主力部队会合。但是,德军防线还是守住了,俄军攻势逐渐停了下来。俄军精疲力竭,损失惨重。德军成功地撤至冬季防线,在尤赫诺夫与尔热夫附近取得了防御上的胜利,这都是形成新防线的最先的切实步骤。德军指挥部曾期待在二月份得到进一步增援。现在则认为最大的危险已经排除。它预计,在天暖雪融、道路泥泞季节于三月中旬到来之前,能够发起一次成功的攻势压回俄军的突出部。消除威胁斯摩棱斯克-维亚兹马重要补给线的严重危险。

  展望与回顾

  经过最初的包围战,遥远的目标——莫斯科愈来愈接近,愈来愈清晰可见了。从斯摩棱斯克战役时起,中央集团军群在作战方区面的考虑几乎完全集中于这个目标而旁无他顾,因该集团军群将在这次行动中理所当然地起决定作用。集团军群司令冯·包克陆军元帅死抱住这个想法不放,即使希特勒的思想与陆军总部的军事目标之间的冲突(我们前面已叙述过)开始在前线暴露出来时,他也是如此。一九四一年八月二十一日,希特勒决定先进行基输战役,并确定此后的一切深远目标;可是这并没有产生预期的结果:顿涅茨盆地的失陷,列宁格勒的被围,都没有使俄国集团军的战斗力受到很大削弱;到这时,德军东线已拉得太长了。如果陆军总部能够说服希特勒采纳其建议,即斯摩棱斯克战役一结束就集中所有部队攻打莫斯科,那么,回过头来看,我们可以有理由地说:部队经过休整(这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以后,就能够在八月底——也就是在解除来自哥美耳地区的翼侧威胁之后——重新部署,以发动新攻势。那样,维亚兹马-布良斯克的包围战就会早五个星期开始,尔后向莫斯科的进军也将在干旱的气候和有利得多的条件下进行;在这样早的时间,俄军不可能调来足够的预备队,也不可能使莫斯科进入这样的防御状态。诚然,要是这个建议付诸实施了,翼侧将出现巨大危险,特别是来自南面的危险。不过,如果南方集团军群的北翼与中央集团军群保持密切联系,这些危险就会轻而易举地被排除。同样,北方集团军群或许不该只盯住列宁格勒,而应考虑越过瓦尔代丘陵东进。这样,任何翼侧威胁就会被消除,德国东线中部就能集中更多的兵力专门进攻莫斯科。人们有理由相信,中央集团军群是能够到达莫斯科地区,甚至莫斯科市的,在这里,它会同时遇到敌人的主要军事力量,这些敌军将自动地在莫斯科前面接战 [ 注:有意思的是,直至今天,苏联官方人士还在宣称——也许有点夸张——苏联从未面临如此“致命的威胁”。 ] 。假定情况果真如此,俄国人会不会放出和平试探气球?现在去做这种推测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希特勒公开宣称的目标是消灭布尔什维主义。无论如何,有一点是肯定的:东线整个冒险战役的致命错误,是在各个重要方面——政治方面、经济方面、军事方面——低估了敌人。俄国潜在的军事力量比德国领导人(特别是希特勒)所估计的要强大得多。东线的夏、秋两个战役很快使陆军总部和前线指挥官认识到,他们面对的敌人与过去在波兰、法国、巴尔干国家作战遇到的敌人大为不同。俄国士兵坚韧不拔,顽强不屈,他们对自己的翼侧有无掩护从不计较;即使在人力、物资遭到极其沉重的损失之后,出人意外的是新部队源源不断开到;俄国人在数量上占有巨大优势;战区又异常辽阔。这一切都是德军经历中前所未有的。最迟在莫斯科成役出现转折的时候,德军最高统帅部就应该认识到,德国是以不足的力量投入了一项非常冒险的事业。因此,归根到底,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第一个重大转折点的,不是出乎意外的巴尔干战役造成的延误,也不是偏离大方向的基辅战役浪费了的宝贵时间,更不是深秋无法通行的泥泞道路,而是政治家、“战略家”希特勒的判断错误。由于判断错误,希特勒赋予给指挥官的是一项无法胜任的任务,提供的是一支弱小得无法完成这项任务的部队。

  在俄国的大反攻(好几个月的激战)期间,双方表现出奇迹般的技巧与勇敢,这种技巧和勇敢在以前被认为是不可能的。在三个月的战斗中,俄军投入了一百一十七个新师,而德军所能与之对抗的只是中央集团军群疲惫不堪的正面部队,他们总共只得到九个师的软弱无力的增援! [ 注:具体数字见下面的列表。 ]
德国提供给东西两线的增援部队

德国提供给东西两线的增援部队
中央集团军群 1941年12月至1942年2月
师(个) 师(个) 旅(个) 装甲旅(个) 骑兵师(个)
12月 0 30 33 6 3
1月 4 11 5 5 2
2月 5 10 6 6 0
1941年2月至1942年2月人员损失与补充一览表
月份 损失(人) 补充(人) 未弥补的损失(人)
12月 103,600 40,800 62,800
1月 144,900 19,100 125,800
2月 108,700 69,700 39,000
合计 357,200 129,600 227,600


不过,这场力量悬殊的生死搏斗没有造成中路德军土崩瓦解,却仍然是个奇迹。军事文献里有一种说法,认为希特勒关于“不惜一切代价坚持下去”的命令挽救了中央集团军群和整个东线德军,使之免遭拿破仑大军覆灭的命运。此说没有多少道理。毫无疑问,在压力下撤退不可避免地要给装备、物资带来一定损失;同样无疑的是,丧失斗志的部队作长距离撤退有引起惊慌失措的危险。但在事实上,德军并没有丧失斗志。他们的优势感在十二月大大地动摇了,但很快又恢复了,当需要堵截敌人的突破时,通常是士兵们自己采取了主动。“不惜一切代价坚持下去”的方针使人力付出了昂贵的代价,导致了军事实力的急剧下降,由于缺少举足轻重的预备队,这种下降趋势已无法阻挡。不存在“长距离”撤退问题,因为到十二月中旬,“冬季阵地”距离前线只不过五十英里左右。到十二月底,第二集团军、第二装甲集团军和第九集团军或是已经进入,或是非常接近冬季防线;他们的军事行动表明,退却并未造成物资、装备上的重大损失,当然也没有给部队的士气带来不良的影响。因而,希特勒替他的战术所作的辩解是完全不能令人信服的,而且撤退迟迟不进行显然也是没有道理的。当然,集团军群若是早一点退却,仍然无法逃脱敌人所要的结局,但至少可以在有利得多的条件下作战,因为撤至一处较短的防线就可以调集预备队;另一个很重要之点是,集团军群距离生命攸关的补给线要近得多。

  于是,大量证据表明,十二月撤至冬季阵地本是可以进展得很顺利的。希特勒说他的战术会更迅速、更彻底地打得俄军疲惫不堪。这种论点也缺乏说服力,因为它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即德军也要流血牺牲,历尽艰苦,付出巨大代价。人们只要略加思考就会发现,认为只是希特勒的“不惜一切代价坚持下去”的命令才使中央集团军群免于土崩瓦解,这实在是没有根据的。似乎还有这种可能。即希特勒命令与其说是出于军事考虑,不如说是出自对他自己威望的担忧:一场卑鄙无耻而又十分巧妙的党派宣传运动把他树为“历代最伟大的军事天才”,在这种情况下,他感到他根本不能退却。

  还有一个对局势的发展开始发生越来越大作用的因素。希特勒一接任陆军总司令,就把指挥权越来越牢地操纵在他自己的手里;实际上,他将陆军总部和隶属的司令部贬成为“不折不扣的传令兵”。冯·克卢格要求更灵活(也更有效)地进行战争的建议,遭到断然的拒绝。同时,德国历史上一直沿用并证明行之有效的老军事原则,现在竟被轻蔑地当作陈旧过时的东西而加以抛弃;希特勒对参谋总部的不信任日趋明朗。这就导致了一个灾难性的行动方针,特别是当希特勒从他“坚持”方针的任何成功中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它应该是“未来一切军事行动的万应灵丹。……机敏善断与灵活机动被对原则进行愚昧无知的践踏所代替;纳粹的政治喧嚣战术给转移到战场上来了。……在危急的形势中号召前线士兵使出最后一把劲的正确原则却被变成了一条永恒不变的绝对法规。”

  莫斯科战役的最后结果是使双方暂时力量衰竭。双方都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德军没有夺取莫斯科,虽然它一度几乎要落入德军之手;而俄军也没有粉碎中央集团军群。到一九四二年春天,整个东线的德军又进入战斗状态,其机动力也由于提供了新生力量、物资装备而得到恢复。但是即使如此,德军还不能沿整个东线发起一场攻势,这时的东线长一千七百英里。现在,强行解决的唯一希望是,将装甲部队、机械化部队集中于东线的一个地段。只有这样,才可能在德国的盟国(罗马尼亚、意大利、匈牙利共提供了约三十五个师)的支援下,以足够的力量赢得胜利。

  但是,莫斯科战役的军事、政治意义在于,原来要在三、五个月的时间征服俄国的宏伟计划遭到失败,而这场失败又使德国的“闪电战”时代宣告结束。一九三九年,政治家希特勒声称,德国只须在一条战线上作战乃是他的功劳。现在,德国在两线作战已成为无法改变的事实;不仅如此,而且同盟国坚持战斗直至胜利的决心又得到了巨大的精神鼓舞。德国武装部队在获得一连串的明显胜利以后,现已遭到明显的军事失败。德国的兵器已失去了“战无不胜”的灵光。

  东线继续作战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是,希特勒和他最亲密的顾问是否从一九四一年———一九四二年的冬季战役中吸取了教训,他们是否准备为一九四二年的战争实施作出必要的结论。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