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退出战争·第二十七 – 吴起兵法网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芬兰退出战争·第二十七

芬兰退出战争·第二十七

作者:艾伯特·西顿 ·英国

出自————《苏德战争

出自————《战争通史

   芬兰早在1941年11月就已经对这场战争失去了热情。12月,德军在莫斯科城下受到严重挫折,美国已经参战,赫尔辛基再也不能指望苏联会在一场短暂的战争中被征服。第二年春天,海因里希斯在东普鲁士访问哈尔德将军时,注意到这位德军参谋总长精疲力竭、意气沮丧,由此而想到德国人在这场战争中付出的代价太大了。但是,芬兰人对于苏联1941年年底通过瑞典外交部作出的和平试探未予理睬。1942年期间德国压芬兰再发动一次战役以切断摩尔曼斯克铁路,而同芬兰并不处于战争状态的美国,又压芬兰不要如此行事。德国的战争处境从1942年下半年便急剧恶化。赫尔辛基忧心忡忡地注视着英、美军在非洲多处登陆并取得节节胜利,意大利投降,德军在斯大林格勒和库尔斯克惨败,以及盟军的空中攻势,并从中得出正确结论,即德国已经打输了这场战争。芬兰政府决定尽早求和。七十五岁的曼纳海姆总司令十分信赖象海因里希斯、奥许和西拉斯沃这样能干的副手,但是他仍然一手掌握着芬兰武装部队的全部控制权,并在国务活动中享有很大的发言权。他在一定程度上是亲德的,与希特勒的关系也很好,但他首先是个爱国主义者。希特勒和最高统帅部竭力笼络和讨好这位上了年纪的元帅,以期使芬兰继续作战;虽然他们都成功地给他留下了很好的私人印象,但是他们都没有能够促进德国的事业。曼纳海姆在1941年中期完全有理由感到乐观,但到那年12月,他已经疑虑重重了。派给曼纳海姆的德国军事代表埃尔富特认为,曼纳海姆的参谋班子中任何人都左右不了这位元帅。首先,在曼纳海姆心目中,芬兰的利益高于一切,所以他决定采取拖延和观望政策。至1943年秋,芬兰仍有三十五万武装人员,但与他们对峙的是十八万苏联军队,而拥有十八万以上战斗兵员的德军第20山地集团军,却以二比一的优势超过与之对峙的苏军。尽管德国对曼纳海姆迟迟不作决断十分恼火,可是,他们在没有芬兰的同意和支持的情况下,又不能发动进攻。埃尔富特和第20山地集团军的司令官迪特尔报告说,赫尔辛基不愿切断摩尔曼斯克铁路和歼灭其当面的苏军,是由于芬兰害怕得罪美国。部分原因确是如此。可是,还应该看到摩尔曼斯克铁路对苏联的战争努力来说,并非性命攸关的,即使苏联第7和第23集团军被歼,芬兰也得为此付出极大伤亡,而对战争的最终结局也毫无影响,因为德国已经注定要失败了。不过按苏联的旨意开列出来的和平条件似乎又是难以接受的,1943年7月芬兰拒绝了莫斯科的另一项建议。另一方面,迪特尔的德军第20集团军驻在芬兰也可能是个难题。

   1943年9月28日,希特勒命令第20山地集团军作好准备,一旦芬兰退出战争即进驻芬兰北部和佩萨莫镍矿。迪特尔徒然无益地反驳约德尔说,这些命令是不切实际的。因为他确信自己不可能长期把守芬兰北部,再加上瑞典的中立已经靠不住了,所以担心部队会深陷泥沼,难以脱身。

   1944年1月,苏军对列宁格勒南部的攻势,迫使德军北方集团军群撤向波罗的海各国,从而也使芬兰感到孤立和紧张不安。2月中旬,芬兰人终于派出使者前往莫斯科,但是苏联的和平条件过于苛刻,遭到拒绝。希特勒随即进行报复,限制对芬兰的武器和粮食的供应。

   斯大林于1943年12月在德黑兰由于受到罗斯福和丘吉尔的压力,已经同意芬兰应该保持民族独立。但是,他已决心逼芬兰彻底退出战争。古谢夫指挥的苏军第21集团军,编成内有六个步兵师和一个突破炮兵军,从奥腊尼思巴乌被海运到列宁格勒以北地区;另有九个步兵师和一个突破炮兵师被调去加强卡累利阿方面军左翼的克鲁季科夫的第7集团军。由戈沃罗夫指挥、日丹诺夫任军事委员会政治委员的列宁格勒方面军集结在列宁格勒以北狭长的卡累利阿地峡,其左翼为新赶到的古谢夫的第21集团军的十个师,其右翼为契列帕诺夫的第23集团军的八个师。梅列茨科夫指挥的卡累利阿方面军的左翼有:克鲁季科夫的第7集团军共十四个师,位于拉多加湖、奥涅加湖之间斯维尔河一线;戈列连柯的第32集团军,仅有三个师,位于奥涅加湖以北。为了发动这场攻势,列宁格勒方面军和卡累利阿方面军将投入四十五个师,若干坦克和海军陆战旅,总计约五十万人,八百辆坦克和自行火炮,以及大约一千五百架飞机。据说,可用于这次进攻的还有一万门火炮和迫击炮以及波罗的海舰队的大口径火炮。

   苏联的计划是从卡累利阿地峡第21集团军的地段上向维堡实施主要突击,而第23集团军则尽量把敌军大部牵制在拉多加湖和芬兰后方的小湖群。可是,戈沃罗夫事先没有想到夺取维堡以东的咽喉要地,以截断芬军唯一的退路。

   防守这条三十英里宽的卡累利阿地峡的芬兰部队,是西拉斯沃的第3军和拉蒂凯南的第4军。芬军有三个步兵师和一个旅配置在前方地域,另有两个师和一个骑兵旅在后方构筑防御工事。芬军的防御由两个主要防御地带构成。前方主要防御地带由第一道防线及其后方十英里处的第二道防线组成;后方主要防御地带是第三道防线,位于维堡东部,横跨地峡的咽喉部,距前沿三十英里。再往后还有第四道尚未完成的防线,它位于1940年的老边界上,为此被称作莫斯科线。前面三道防线,尽管主要是些用钢骨水泥加固的土木工事,但位置有利、组织周密。苏军最高统帅部对这场战斗的艰巨性是有足够估计的。当代苏联的历史著作仍然大书特书芬军在森林和沼泽地作战的技术和经验,以及他们在这场决战中表现出来的英勇顽强精神。

   英美军队刚刚在诺曼底登陆,苏军最高统帅部也想在白俄罗斯马上发动一次强大的攻势。苏联是要把芬兰驱逐出战争,但是照苏联自己的说法,其中还附带其他意图:它要转移德国对白俄罗斯方面军的注意力,改善列宁格勒的态势,恢复基洛夫铁路和白海-波罗的海运河的交通。

   在进攻前的一段时间内,苏方如往常一样保持无线电静默,芬兰人对进攻时刻的安排似乎并不感到意外,但是对进攻的规模和芬兰第10师迅速被歼却感到惊讶不已。6月9日苏军进行了猛烈的轰炸,第二天,又进行了芬兰人从未经历过的猛烈炮火袭击,随后苏军第21集团军强渡谢斯特腊河,突入芬军防线十英里。二十四小时以后,苏军右翼的第23集团军投入了战斗,6月13日抵达第二道防线。芬兰人错误地判断苏军主要突击方向是在中央,而事实上是在西侧沿海。主要突击方向上的苏军,在第3突破炮兵军的支援下,于6月14日在芬军防线上打开了一个八英里宽的缺口。6月18日苏军进逼维堡。数日以前,芬兰曾要求德国解除武器禁运(禁运是在赫尔辛基作出和平姿态时实施的),并提供六个德军师到卡累利阿无战事的防区接替芬兰部队,使更多的芬兰部队能调到西部维堡地区。特别是苏军坦克正在成为一种巨大的威胁。希特勒已经没有兵可调了,可他还是设法抽出了第122步兵师和一个装备了三十门自行装甲强击火炮的旅。德国空军的空中支援加强了,空运和快速海运开始提供九千具重型火箭筒和五千只轻型火箭筒等短程反坦克武器。同时到达的还有不受欢迎的里宾特洛甫,他乘飞机赶到芬兰坚持要芬兰总统赖蒂签署一项芬兰不单独媾和的承诺作为交换条件。这是导致美国与芬兰断绝外交关系的原因之一。

   芬兰人已把他们仅有的一个装甲师投入了战斗,并正式开始把部队从拉多加湖以东的卡累利阿调往维堡地区。为协调第3军和第4军的行动,奥许被授权指挥两个军。据芬兰人记载,持续的鏖战是整个战争中最为激烈的。虽然在战斗初期首当其冲的芬兰第10师已经丧失了战斗力。但其他师仍能有秩序地撤至维堡以北。这次撤退得以成功,部分原因是苏军未能封锁住地峡的狭窄陆上出入口。6月20日,维堡城失陷,过后不久,苏军的攻势也停了下来。

   6月21日,梅列茨科夫在卡累利阿东部对拉多加湖以东、奥涅加湖以北斯维尔河一线芬军阵地发起进攻。此刻芬兰人已经开始撤离,防御力量薄弱。芬军第5军已被调往卡累利阿地峡抗击戈沃罗夫的进攻,第6军和奥勒内茨(奥努斯)集群在斯维尔河一线与苏军第7集团军周旋,负责掩护撤退,而第2军在奥涅加湖以北守卫大古巴地区与苏军第32集团军对峙。芬兰人一面撤退,一面布雷,并进行破坏,始终与敌军处于接触状态,有时战斗还很激烈。1941年占领的大部分土地在六个星期内又丢失了。至7月末,苏军的压力减轻了,因为这时德军在波罗的海各国的战线被白俄罗斯攻势打得全线崩溃,苏军南下到波罗的海国家去了。由于同样的原因,德国对芬兰的援助也完全中止了。7月29日,希特勒索性要求召回德军第122步兵师。

   德军在白俄罗斯和波罗的海各国吃了败仗,又没有抵挡得住诺曼底登陆,证实了人们的信念,即德国的军事力量正在迅速衰竭;同时,对德国不能履行赖蒂-里宾特洛甫协议德方义务一事,也产生了不满。8月4日,赖蒂辞职,由曼纳海姆继任总统,这样芬兰就有可能推翻由前总统与德国签署的协议。而德国先是派遣曾在北芬兰指挥过第6山地步兵师和第19山地步兵军、现任北方集团军司令的舍尔纳授予曼纳海姆橡树叶勋章,后来又派凯特尔授予海因里希斯铁十字骑士勋章。除此以外,他们再也拿不出其它东西了。曼纳海姆借授勋机会告知凯特尔,芬兰在夏季战斗中伤亡六万人,无力再作更多的牺牲了。凯特尔感到事出意外,有些震惊。曼纳海姆说,赖蒂关于不单方面结束战争的承诺已不再有效。当芬兰一听到消息说,罗马尼亚刚一求和,德国和罗马尼亚军队之间就发生了战斗。芬兰匆忙于8月25日向苏联询问和平条件。莫斯科提出的先决条件是,芬兰与德国断绝一切关系,所有外国军队于9月10日前撤出芬兰,在此基础上同意接待芬兰的代表团。

   驻芬兰的德军指挥官迪特尔于6月23日因飞机失事罹难。他的职务由伦杜利克接任。伦杜利克是一个能干的奥地利人,据古德里安说,他与希特勒私交甚好。伦杜利克对人彬彬有礼,但冷漠无情。他在拜会曼纳海姆时,敦请对方不要屈服于苏联的压力而拿起武器反对德国。曼纳海姆认为,这种请求就是一种威胁性的暗示;曼纳海姆的这一判断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德国在1940年和1941年慑服了欧洲,1943年可以使意大利和罗马尼亚对它俯首帖耳,但是,在芬兰,任何高压手段都是枉费心机,因为第20山地集团军孤立无援,芬兰军队又在人数上占有二比一的优势。

   德国人从9月的第一个星期就开始撤走物资和弹药,不过,他们若不抛弃大部分重型装备,到9月中旬显然是来不及撤出芬兰的。苏军最高统帅部此时对使用苏军来牵制德军已没有多大兴趣。德国海军参谋部说服希特勒,批准他们夺取芬兰苏尔萨里海军基地,至此,德芬之间十分友好的关系即告结束。进攻发生在9月15日上午。出乎意料,芬兰守备部队开了火,同时苏联空军也插了一手,结果德军被赶跑,损失惨重。希特勒进攻苏尔萨里,帮了苏联人的忙,同时又使芬兰人摆脱了窘境。曼纳海姆马上利用这一有利时机,下令所有芬兰舰只返回港口,同时要求伦杜利克立即撤走。即使如此,到当时为止,还不存在敌意。伦杜利克注意到莫斯科对芬兰施加了很大的压力,要他们积极地驱逐第20山地集团军,但是他还是认为,芬兰人跟踪撤入挪威的德军仅仅是一种姿态,表示他们顺从苏联的要求。撤退起初进行得太平无事,但是后来跟踪德军第20集团军的芬兰军队,在精明强干、逞强好胜的西拉斯沃率领下,逼得德军无路可走。于是在波罗的海海岸城镇托尔尼欧附近发生了战斗,使乡村蒙受严重破坏。一列运载弹药的列车发生了爆炸,使罗瓦尼埃米镇化为一片废墟。苏军最高统帅部对进入芬兰或追击伦杜利克的部队没有多大兴趣,直到10月15日才调部队前往占领佩萨莫地区。

   芬兰之战至此结束,芬兰在这场战争中伤亡二十万人,其中五万五千人死亡。此外,芬兰还丢失大片领土,损失很多经济资源,必需承受几乎压垮它的战争赔款。芬兰参战是为了夺回在冬季战争中丧失的领土,它的最终愿望可能还不止于此。可是这个小国被迫参加德国的反共产国际的圣战,苏联是要负相当责任的,因为在冬季战争以后的一段和平时期内,苏联对芬兰横加凌辱、讹诈并以灭亡相威胁。芬兰人被逼得走投无路。他们还记得,斯大林在1939年对芬兰不介入德苏战争的愿望所表示的,是一种含有嘲讽意味的同情,并且说仅从地理上考虑,这也是绝对办不到的。对芬兰说来,德国是两个恶魔中稍微好一点的一个。芬兰有幸保持了国家的独立,这要归功于它自己的英勇和刚毅、近海的地理位置以及美英对它的前途的深切关怀。

   虽然芬兰战争对希特勒与他的三个主要敌手的生死搏斗说来是无足轻重,但必须把这场战争看成德国的斯堪的纳维亚战略的一部分。希特勒不无理由地相信,占领了丹麦和挪威就保护了波罗的海和德国的北侧,以及瑞典的铁矿和芬兰的镍。铁和镍对德国的战时经济固然是必需的,但也可以从别处获得,是否值得为了这些矿产而把五十万德军在整个战争期间都闲置在挪威和芬兰,那是十分令人怀疑的。征服挪威只用了一个军,但要守住它则需要一个集团军,这是由于元首对英美登陆怀有过分的恐惧心理,加以部队沿挪威海岸运动十分困难。占领了挪威固然给德国提供了空军基地,便于空袭驶往俄国的运输船队,并且给德国提供了海军停泊地,可以自由出入北大西洋,但这两者对战争的结局都不具有决定性的意义。1942年至1944年间五十万芬兰和德国精锐部队无仗可打,只与不及他们半数的、战斗力不强的苏军对峙着。

   芬兰参战给苏联造成的麻烦,只不过是牵制了部分苏军部队,但是,当形势表明赫尔辛基不想援助德国攻打列宁格勒也无意渡过斯维尔河时,苏军最高统帅部也就相应地削减了部队。德军第20山地集团军的兵力最后曾达到三个军,将近二十万人。他们除了守卫从来没有受到过严重威胁的佩萨莫以外,几乎无仗可打,更没有什么战果。只要阿尔汉格尔斯克铁路保持畅通,希特勒坚持要切断摩尔曼斯克铁路的主张是不完全符合逻辑的。假定德军在1941年占领了摩尔曼斯克和阿尔汉格尔斯克地区,必然会给苏联带来相当严重的后果,但是只有在攻陷列宁格勒之后,才能夺取这片北部沿海侧翼。希特勒本来能够轻而易举地迅速攻下列宁格勒,不过单靠他调遣给李勃的北方集团军群的那些师是办不到的。希特勒的失败,在于他不会区分轻重缓急,也不会依据自己的力量制定战略。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