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陷入困境·第二十四 – 吴起兵法网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德国陷入困境·第二十四

德国陷入困境·第二十四

作者:艾伯特·西顿 ·英国

出自————《苏德战争

出自————《战争通史

   1943年期间,轴心国的命运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到12月,决心不惜一切代价继续战斗下去的几乎只有德国一家了。

        精疲力竭的芬兰认为战争早已打输,对北方集团军群后撤到“美洲豹”防线方面的意见感到恐惧不安。意大利王国已为两个占领国所瓜分,它的部队撤离了苏联与巴尔干半岛。匈牙利以羡慕的眼光望着意大利脱离轴心国。德国军事上最强大的盟友日本已失去它刚争得的海上霸权,并被美国海军打得一败涂地。到1944年,柏林发现,东京越来越对德国在欧洲的失败感到担忧,但对它自己在远东受挫的程度却加以遮掩。

   1943年罗马尼亚与德国之间发生了信任危机。该年年初1月10日,希特勒在长达三个小时的攻击性讲话中严厉谴责了安东奈斯库,说罗马尼亚部队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一触即溃。接着,安东奈斯库反驳希特勒,要他不要忘记,罗马尼亚已有十八个师即二十万人牺牲在顿河与伏尔加河,而且罗马尼亚四个以身殉职的将领中就有三个是在白刃格斗中壮烈牺性的。罗马尼亚对希特勒这些严厉的谴责以及德国官兵的谩骂耿耿于怀。1月25日,罗马尼亚便正式命令它所有的部队撤出布格河西边的战场,而且还宣布它不打算给德军统帅部提供任何新的部队。2月,元首不得不给德国部队下达一项指令,提醒它们不要歧视盟国部队。但是,就在这时候他还给安东奈斯库写了一封长信,指责罗马尼亚部队纪律松弛、士气低落。这封信被收下了,但是它的内容后来被德罗联合调查委员会所作的调查报告驳倒了。该委员会的报告指出,罗马尼亚部队的士气实际上是很高的。希特勒迫不得已地收回了他所说的话,而安东奈斯库又开始给元首写一系列指责德国作战指挥方面的信件。到了10月,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司令杜米特雷斯库向罗马尼亚参谋总长斯蒂弗莱报告说,德军霍利德特第6集团军确实力量很薄弱,兵力很分散。他判断该集团军守不住通向克里木半岛的通道,抵挡不了苏联的进攻。10月25日,斯蒂弗莱向蔡茨勒表明有以上这些忧虑。二天后,安东奈斯库给元首的司令部发了一封公函。他指出,在克里木半岛上德国只有两个师而罗马尼亚却有七个师。他还指出,如果德国决心扼守克里木半岛的话,他希望德国独家负责。他(安东奈斯库)不管扼守克里木半岛具有多大的战略意义,也要将罗马尼亚部队撤出克里木半岛,因为他不打算为另一次“斯大林格勒战役”承担任何责任。

   在战线西移越来越靠近德国的时候,又出现了一些其它难题,这些难题把德罗之间残存下来的一点点相互谅解与信任破坏得踪影皆无。匈牙利与罗马尼亚之间的关系不好,特别是罗马尼亚由于1940年维也纳仲裁而丧失领土之后,它们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不和。布加勒斯特还将集结在罗马尼亚边境附近的匈牙利部队看作是一种威胁。1941年7月以后比萨拉比亚归还了罗马尼亚,但是,德涅斯特河与布格河之间的外德涅斯特地区,只是在行政上归罗马尼亚管辖。然而,罗马尼亚却在元首的许诺下强行化该地区为自己的领土。可是,随着柏林与布加勒斯特间的关系恶化和苏军向西推进,该地区的地位便成了问题。不久,南方集团军群不得不依赖穿过外德涅斯特地区由罗马尼亚控制的交通线。柏林向外德涅斯特派遣一名德国军官,即奥勒布中将,收回对这一地区的某些控制权,组织后方防御。但是,当罗马尼亚一发现外德涅斯特地区的控制权要被夺走时,它马上将该地一切可以搬到罗马尼亚的设备都掠走了。

   德国同其他盟国以及中立国的关系在1943年期间急剧恶化。秋季,匈牙利驻苏部队未经与德国磋商便自行开始大规模调动。11月14日,匈牙利参谋长索姆巴西尔伊要求蔡茨勒将三个匈牙利军撤离作战地区。仅仅在两个月之前,也就是9月6日,附庸国斯洛伐克的国防部提出了足以使柏林大为吃惊的要求:今后未经斯洛伐克政府许可,德国不得动用斯洛伐克的两个野战师,而且德国如果不首先确保这两个师获得完成任务所需的手段,就不得赋予他们任何战斗任务。德军最高统帅部战时日记专职撰写人员评论道,之所以提出这些要求,其根本原因大概是怀疑德国能否取胜。到10月,西班牙要求归还蓝色师,葡萄牙也自作主张同意将亚速尔群岛作为英、美在大西洋上的基地。瑞典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从有倾向的中立交成了严格的中立,拒绝德国过境到挪威。安卡拉在英美的压力下参加了战争,并对德国采取了冷若冰霜的态度,元首为此搞得心神不安,他已下令机动部队预备队随时准备向土耳其边防部队显示武力。这支预备队充其量只不过是一个装甲护卫师,也是他拥有的全部机动预备队。

   世人皆知,1943年期间的德国已如江河日下。德国海军在大西洋的潜艇战中开始受挫。德国空军,主要是由于美国使用了远程战斗机,在昼间已丧失本国领土上空的制空权。德国城市遭到了昼夜轮番轰炸,人民生命财产受到了严重的损失。德国陆军不仅丧失了它原来的进攻能力,而且再也没有那么充足的部队来保卫与驻守被占领的欧洲。德国的人力缺乏,甚至已不足以维持现有数量的野战部队。

   10月,陆军总部东线外军处处长格伦制作了一张东线兵力对比表。他对双方兵力的估计是,德国驻在苏联的兵力为二百五十万,苏军的兵力为五百五十万;在前线,德国防守的部队为一百七十七个师,苏联进攻的部队相当于八百六十个师或旅一级的部队。据他估计,苏军坦克与火炮的数量至少以三比一超过防御一方。格伦的这些数字尽管是以不完全的情报资料为依据估算出来的,但是却使人们对双方兵力对比有了一个比较真实的了解,它的不足之处是低估了苏军的兵力,而且没有在数量上反映出双方兵力悬殊的情况。1941年6月,德国陆军有一百五十三个师进入苏联。那时德国在东线的兵力将近三百二十万人。到1943年11月,整个东线兵力(其中包括驻芬兰的第20集团军)已下降到二百八十五万人,尽管德国陆军师的数量上升到了一百九十五个左右。除了基地部队和第20集团军的十七万六千人以外,德国各种类型的地面部队与集团军群加起来的总数只有二百零二万六千人。仍受德国控制的那些朋友(毫无疑问不包括芬兰)的残存兵力仅有十三万六千人。除此之外。还有五万二千名有点不太可靠的外国部队。

   东线是德国全力以赴要防守的唯一的一条战线。德军最高统帅部对各条战线的重视程度不应只以所部署的陆军师的数量来衡量,因为很多师遭受伤亡后剩下的只是个空架子。为此,还应同时考虑到战区的实际兵力。

   英美在欧洲,除意大利外,没有实施过有任何重大价值的地面作战。正如朱可夫后来所说,在意大利本土上进行的战役,并没有使德国对其兵力部署进行任何重大的调整。另一方面,1943年秋季意大利的背叛与巴尔干半岛的“真空”,确实使德国不仅很担心英美在法国与荷兰登陆,而且还很担心英美在东南欧登陆,威胁到曼施泰因南方集团军群的后方,并使德国失去一个石油与原料的来源。在德国看来,英美在法国登陆,正如希特勒预言的那样,将决定整个战争的结局。9月2日,当约德尔反对继续将部队从西线调往苏联时,瓦尔利蒙特扼要地记载了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的看法,即:根据所有迹象判断,西线的一场进攻已迫在眉睫,而且这场进攻与东线的情况不同,直接威胁着德国的边境。这种忧虑,八周后元首也在第51号指令中再一次作了重点说明。元首强调指出,东线有危险,但是西线更危险,因为东欧有足够的机动余地,不会危及德国的生存,然而一旦英美登陆成功,情况就迥然不同了。

   有人可能自以为是地说,希特勒在1943年秋季对苏联估计过低,而对英美在西欧与巴尔干半岛登陆的严重性义估计过高。其实,说这种话的人只是事后充高明。希特勒所忧虑的情况是客观存在的,也是有根据的,而且还由于游击队的活动和抵抗运动而变得尤为现实。虽然在西欧(不包括德国本土在内)德国只部署八十四个师,但在1943年秋季,德国在该地的总兵力却不少于二百四十四万,而部署在苏联的德国总兵力有二百八十万。

   蔡茨勒以及东线的集团军群司令们不断地争着要从西欧调出部队;相反约德尔却强调德军最高统帅部所属战区的兵力还不足以应付它们必然遭到的进攻。9月11日,西线司令官的参谋长布卢门特里特提请最高统帅部注意,自从去年10月到目前为止的十二个月中,他迫不得已地为苏联战区调了六个装甲师或装甲护卫师和二十二个步兵师(大部分是采取对调的方式,调进来的都是损兵折将疲惫不堪的师),还为突尼斯、意大利与巴尔干半岛等战区贡献十个装甲师或装甲护卫师、九个步兵师。就在这同一天,听厌了这些无休止的怨言的元首作了这样的规定,即:在有争议的问题上,如果当事人不全部在场,他决不单独听取一方的请求。这些当事人中包括凯特尔、约德尔、蔡茨勒。那年秋季,约德尔作了短期的战略调查,研究是否有可能减少义务、节约兵力,然而却得不出什么结论。他调查研究的结果是,丢失芬兰,德国就要丢失镍矿与波罗的海。德军从挪威撤出,瑞典就会卷入战争。他的看法与希特勒一样,也认为根本的目的是尽可能将敌人阻挡在德国边境之外,越远越好。为此,对意大利、法国与荷兰应以武力控制。同样,丹麦作为通往挪威的陆桥也是重要的。至于巴尔干半岛与东南欧,德军最高统帅部认为,守那里的海岸比守内陆防线所需的兵力少,而且成功的把握大。

   元首满脑子想的都是筹建新的师,因此他在1942年的深秋废除了德国陆军现有的训练与补充制度。弗罗姆的后备军编成内的国内后备部队是以后备营为单位组成的。每一个营与一个野战团挂钩。这些后备营负责新兵的征召与训练工作,尔后将这些新兵连同养伤与休假人员一起作为步兵营的一部分输送到野战部队。为便于指挥与行政管理,这些后备营又编成后备团与后备师,归弗罗姆司令部下属各军区领导。到1942年底,补充与训练工作分了家。国内的征召工作象以往那样仍由后备营、后备团与后备师负责。训练工作则由新建的、但配属给野战部队的预备营、预备师与预备军负责。这些单位不在德国而是到欧洲占领区实施新兵训练。在东线的预备师中有些已成了隶属于集团军群的野战训练师。因此,1943年10月,德国陆军的战斗序列中便有了三十一个驻国内的后备师(这些师只是行政单位而不是作战单位)、四个野战训练师和十七个预备师。德国陆军迫切需要各种类型的部队,因此,这些师有的先后成了野战师或守备师,有的不管愿意与否被投入了战斗。到了1944年,德军原有的训练与补充制度完全垮了,因此不得不在德国本土重新建立一套新的训练制度。

   根据当时公布的估计数字,1943年初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德军损失了二十万人。除此之外,从1942年11月到1943年10月这十二个月中德军在东线其他战役的损失达到了一百六十八万六千人,其中只有一百二十六万人的名额得到了补充。在总的伤亡人数中,亡二十四万人、伤九十九万三千人、失踪十万零六千人、病四十四万七千人。那年德国陆军在苏联的伤亡总数中有九十多万人完全丧失了战斗力。虽然1943年德国三军的总兵力达到九百多万人,但是很难找到补充人员,因此,兵役法中关于免除家庭幼子或独生子服兵役的规定不得不暂停执行。有些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退伍军人已年过半百,也成了征召的对象。

   在德国进行整整三年战争之后,元首才认识到局势的严重性。1月13日,当斯大林格勒战役显然不可挽救时,曾下达一项指令,要求德国转入总体战,采用苏联与英国在战争初期采用的那些手段。戈培尔被任命为执行总体战体制的特命全权负责人。十六至六十五岁的男性公民与十七至五十岁的女性公民必须进行登记,参加战时工作。政府与工业部门的工作时间延长了。德国的人力处处紧张。自1939年起,在战争最初的三十个月中,德国已有七百五十万名男子离开工业部门应征入伍,接替他们的是从被占领国、战俘、有时甚至是从集中营中征用的外国人。然而,这是一种失宜的做法,到1943年,输入德国的那六百万外国工人构成的是一支技术不熟练、效率不高,而且还带有敌对情绪的劳动队伍。德国还打算在工业部门再雇佣一百万外国工人。虽然事实上驻苏的德军中已有二十多万自愿担任辅助性任务的苏联老俘虏兵,但是还有人建议从苏联战俘中抽调更多的人来当兵。劳动勤务队的规模与任务均有扩大。明令规定,这种准军事、半武装的勤务队要为空军轻型防空火炮提供炮手。凯特尔负责着手重新研究所有关于后备人员方面的工作。

   由最高统帅部负责指挥的特种野战小组被用来搜罗年轻力壮的男子以建立后方军事组织。它们还设法把立陶宛和拉脱维亚人按德国兵役法征召入伍,征召人数为正常名额的十倍。党卫军也扩大了新兵征召对象,其中包括许多非日耳曼民族。

   德国没有采取任何措施让妇女参加到工业生产的行列中去。这个最可靠的劳力来源没有利用。当米尔契向元首建议,德国应立即效法苏联的先例时,他当即遭到了拒绝,理由是:在劳动生产方面,瘦弱的德国妇女无法与粗壮的苏联妇女相比拟。1939年7月德国的产业工人数不到一千零五十万,其中二百八十二万是妇女。虽然德国整个产业工人人数在1943年底已下降到七百七十五万人左右,但是被雇佣的妇女人数基本保持在原来的水平。

   野战部队在人员和装备方面均感不足,特别是部署在苏联的那些野战部队尤为严重。所有的装甲护卫师、山地师与轻型师只有两个步兵团,有些步兵师已经失去第三个团。1943年期间,大部分步兵师的步兵团减少了一个营。师很少能达到编制人数。反坦克连装备了较重型的75毫米反坦克炮,有些步兵师增加了一个猎犬式强击炮连,火力有所加强。42型新式机枪同它取代的34型老式机枪相比是一种先进得多的武器,但是德国炮兵仍很弱小,重型迫击炮刚刚开始取代火炮。在整个战斗序列中只有一个炮兵师,而且炮弹的补给非常不足。苏联、捷克、法国、甚至南斯拉夫的武器装备开始做为德军的制式装备出现在部队。1941年6月到1943年6月,德国在东线损失的坦克总数达到了八千一百零五辆。维修保养方面的问题越来越多。10月份,在二千三百辆坦克中只有三分之一稍多一点的坦克适合于作战。

   虽然训练素质下降了,但是士气却依然旺盛,而且整个部队基本上仍对元首坚信不移。

   德国空军的忠诚与战斗精神同样毫无减退。戈林显然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以后由于未能掌握德国本土上空的制空权而失去了光彩。他丧失了原来的那股干劲,一味去寻欢作乐。然而,他仍得到了坚强的空军总监与空军部长米尔契以及空军参谋长耶顺内克的有力支持。德国驻西欧的空军无论在质量上还是在数量上都不如敌军。1943年年底,P51野马式远程战斗机已能随心所欲地在德国领空横冲直撞。德国驻苏联的空军仍能继续保持局部的空中优势,但是苏联空军的轰炸机已开始空袭德国在东线的占领区。缺乏燃料使德国空军飞行训练时间大大缩短,随之损失与日俱增。7月份,德国飞行员损失一千七百多人。9月份,被击毁的德国飞机达一千六百架,其中百分之六十是被英、美军击毁的。整个1943年,德国制造了二万五千架各种类型的军用飞机,有一万七千四百架被击毁,其中一万零六百架是战斗机。

   10月以后,德国空军许多野战师被解散并入了陆军,高炮与伞兵部队仍留在空军。11月1日,德国空军军官人数为十一万九千人,士兵人数为一百九十七万人,各种辅助人员为四十三万人,文职人员为四十七万五千人,加起来总数将近三百万人。德国空军尽管数量这样庞大,但是已象海军一样失去了战略上的重要作用。

   据苏联资料记载,1943年年底,苏联本土的陆军与空军为六百五十万人,大约相当五百三十个步兵师、一百四十个坦克旅的部队。据说,炮兵战斗序列中的火炮与迫击炮为九万门,炮兵师为八十个,独立炮兵旅为七十三个。坦克与自行火炮为五千六百辆(门)。苏联空军的军用飞机为八千八百架。以上苏军方面的数字只包括对德国与芬兰军队作战的方面军的兵力和最高统帅部野战预备队的兵力,而不包括远东和内地各军区的兵力。到1943年11月20日,苏军共有五百多万人当了德军的战俘。

   苏联的数字是否准确地反映了苏军当时的实力,这是无法奉告的。野战部队的数字比那年10月格伦估计的数字小,可是人员总数却比他估计的大一些。西方历史学家强调苏军数量优势借以“贬低”苏联的成就,苏联对此非常敏感。莫斯科强调指出,苏联步兵师的人员编制数约为九千人,是德国步兵师人员编制数的百分之七十左右。它还强调说,德国一个集团军可能有十七个师,而苏联一个集团军平均只有八个师。所有这些毫无疑问都是事实。不过,在进行苏联境内双方兵力对比时,这些论据便站不住脚了。苏联历史资料确实企图通过夸大轴心国部署在东线的兵力来缩小苏军的数量优势。苏联历史学家将1943年年底德国在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兵力估计为一百九十八个师。这个数字按理来说是准确的,但是他们却将德军的兵力说成是四百二十万人,而且还说德军拥有三千架飞机、五千四百辆(门)坦克与强击炮、五万四千门火炮与迫击炮。不过,与此同时他们也很肯定地指出,德军实力不强的一个主要原因,是长期兵不足额,重型武器缺乏。

   苏联六百万地面部队这个数字尽管看来是低了,却可能是个精确的数字,因为通过简单计算可以看出,即使一个师的兵力减少到八千人,至少也需要四百二十万人来保持那五百三十个步兵师。除这些步兵师外,还有非常强大的坦克与炮兵部队、铁路与公路运输部队以及后方勤务部队也需要配备人员。正如苏德战场上的二百八十万德军只是德国国防军的一部分一样,苏军的六百五十万这个数字,毫无疑问,也只是苏联陆军与空军在同一战场总数的一部分。据朱可夫透露,1944年,苏联所有的军事院校每年培养的军官总数达五十万,其中二十万是储备的军官。

   苏联的军火生产数字持续上升。1941年苏联只生产了六千辆坦克,1942年便提高到二万四千七百辆。1943年的产量仍保持在1942年的水平上,但是在1943年期间大部分轻型坦克停产了,而代之以生产T34中型坦克。1943年的产量按类别区分,有三千五百辆轻型坦克、四千门中型自行火炮、一万四千辆中型T34坦克、二千五百辆重型KV1型、KV2型、KV85型坦克。1944年坦克总产量又从二万四千辆提高到二万九千辆。1943年,军用飞机的总产量达三万架,不过有许多飞机,如乌2型双翼飞机,西方认为够不上军用飞机,甚至也算不上教练机或通信机。1944年的飞机产量提高到了三万二千二百架。1943年除生产了二万三千门坦克炮与三千七百门高炮外,还生产了四万五千门野炮与反坦克炮。1944年野炮与反坦克炮的产量又提高到五万六千门。

   1943年以前,苏联军火工业生产的火炮、坦克与飞机比德国多得多。苏联火炮与坦克的质量同德国差不多,但有时比它高。可是,从1943年起,德国的军火生产开始迅速超过苏联。

   德国的经济与工业失之于组织系统复杂,各部门职责重叠,缺乏巧妙与科学的管理,科学研究不力。经济部部长是冯克,但是他的主要职权却由四年计划部部长戈林行使着,而戈林的职权又由能干的托特行使。庞大的准军事劳动组织负责人托特自1940年起已成为军事工业部部长。托特、戈林以及冯克都对德国战时军火生产负有一定责任。除他们外,德军最高统帅部军事经济与军备局局长托马斯以及空军总部的米尔契也负有一定的责任。海军总部也对海军的军火生产拥有发言权。

        1942年百分之九十的军工生产部门仍然执行一班制。由于德国纳粹党强调要保持比较高的生活水平,所以许多工业部门与许多工人从事消费品的生产。1942年1月10日下达了大幅度增产重型武器装备的命令。正如米尔沃德教授所认为的那样,这可能意味着元首与托特放弃了生产闪击战武器的方针,而采用了生产消耗战与纵深作战武器的方针。这道命令是好是坏都无关紧要,因为一个月后托特因飞机失事毙命。接替他担任军事工业部部长的是施佩尔。施佩尔是位年青的设计师、托特的部下、希特勒的忠实朋友。元首从来还没有选中过如此称心如意的部长。

   施佩尔精力充沛,是少数几个直接接近希特勒的人中间的一个。他依靠自己的地位和才能,不久便改革了德国不合理的工业体制。冯克根本不是对手。戈林及其四年计划部也逐渐被撇在一边。1942年5月,托马斯及其军事经济与军备局脱离了德军最高统帅部、凯特尔与戈林的管辖,并入施佩尔的机构。米尔契以及施佩尔的副手绍尔组成了一个单独集中抓战斗机生产的办事机构。德国海军的独立性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然而,绍克尔负责的劳动部门却不在施佩尔的权势范围之内。

   德国战时军工产品产量在总体战的推动下开始迅速而大幅度地上升,尽管在许多方面还远远达不到总体战的要求。1941年德国飞机工业只生产了一万一千架军用飞机,其中百分之十左右是教练机。1942年军用飞机的产量仅提高到一万四千七百架,但到1943年使猛增至二万五千二百架,其中百分之十是教练机。1944年,德国的飞机产量超过了苏联,军用飞机的产量为三万四千三百架,教练机的产量为三千二百架,然而不可忽视的是,这是在压缩轰炸机数字的情况下,大量生产战斗机的。坦克产量的曲线图同样表明了坦克的产量一直在提高。1941年,除生产了二千二百辆各种类型的轻型装甲车辆外,还生产了二千八百七十五辆(门)中型坦克与强击炮。1942年生产了四千三百辆(门)中型坦克与强击炮以及一千二百门安装在坦克底盘上的自行火炮。1943年大幅度提高产量有一些困难,因为III型坦克停产之后,还得将V型与VI型坦克投入生产。即便如此,这一年的中型坦克与强击炮的产量仍达到了六千七百辆(门),重型坦克达到了二千五百辆,安装在坦克底盘上的自行火炮达到了二千六百门。1944年的产量与苏联相接近,中型坦克与强击炮达一万一千辆(门)、自行反坦克炮达一千六百门,重型坦克达五千二百辆。以上中型坦克、重型坦克与强击炮的总产量为一万七千八百辆(门)。除此之外,还有一千二百五十门安装在坦克底盘上的自行火炮与一万辆各种类型的轻型装甲车。德国装甲车辆改进设计,对于扭转1942年到1943年落后地位具有重大意义,因为虎式与虎王式坦克比苏联KV型坦克先进。与此同时,改进了的V型坦克、装有先进火炮的IV型坦克和强击炮,证明也可与T34型坦克相匹敌。1942年德国75毫米与75毫米以上的火炮与坦克炮的产量如下:火炮为一万二千门,坦克炮为二千四百门。通过一年的努力到1944年,火炮的产量便提高到了四万零六百门,坦克炮的产量提高到了一万五千三百门。

   希特勒及其顾问们愚蠢无知而又刚愎自用,直到很晚才认识到德国处境的严重性。本来,有三年大好时光可以用来改进德军的装备,但基本上被浪费掉了。尽管如此,1943年德国的军工生产与苏联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有种种迹象表明今后还会继续提高。军工生产所需的重要原料却令人有些担忧,因为德国有百分之四十七的铁矿石主要靠从瑞典与法国进口,百分之百的锰与铝土矿主要靠从苏联与巴尔干国家进口,百分之四十五的铜靠从瑞典进口,百分之七十五的钨靠从葡萄牙进口,所有的铬靠从土耳其进口。德国消费的石油大约只有百分之三十是从罗马尼亚进口的。从罗马尼亚进口的石油数量因运输困难而受到了限制。1943年期间,德国兵力损失严重,尤为严重的是,有作战经验的初级军官的伤亡增多了。但是,这种损失还决不是致命的,从占人口的百分比来看要比苏联所遭受的损失小得多。

   当斯大林从德黑兰回国时,据报道,他已对将领们说过,即使罗斯福不信守诺言,在1944年不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苏联自己也有足够的兵力消灭希特勒德国。如果他确实说过这样的话。那么令人怀疑的是,这是否就是他当时深思熟虑作出的冷静的判断。1943年年底,苏联已转危为安,从此可以满怀信心地面对未来。它再无需为生存而斗争,而消耗性的战役和苏联的冬季已使德军丧失了大量的进攻兵力。可是德国仍很强大。只要有足够的喘息时间,它就能象恢复它的工业生产那样恢复起它的武装力量。与苏军对抗的只是德国的一部分兵力。只要分析一下德军的部署与兵力,你就很难相信苏联确实能靠自己的兵力完成消灭德军的任务。就象英美迫切希望苏军在苏联牵制德军一样,苏联也迫切需要英美介入欧洲大陆。没有第一战场就不可能有第二战场。这个奇怪联盟的成员国都担心德国的阴谋诡计会使它们分裂。

   1944年期间,苏联生产了三万二千架飞机、二万九千辆坦克,英美生产了十二万多架军用飞机、二万二千多辆坦克。美国、英联邦与英帝国,以及苏联的军火总产量,据某个资料来源估计,大约以九比二超过了德国。

   在这期间,这两个西方盟国对那些被迫向德国军火工业提供重要战略原料的中立国施加了强大的外交、经济与军事压力。它们采取的措施是多方面的,甚至还包括收购那些它们并不需要的原料。因此,西班牙、葡萄牙、瑞典与土耳其向德国提供的原料不仅减少了,而且有的还停止了供应。

   希特勒被现实所迫,终于不得不承认在大西洋沿岸或英吉利海峡的法国沿岸开辟第二战场已为期不远。可是,他仍指望德国能将英美赶下海去,使他能集中全部兵力来对付苏联。11月3日,他发布了第51号指令,要求保证驻西欧的德军优先得到增援部队与武器装备。这就意味着东线在此后数月什么也得不到了。

   假如英美在1944年2月以后可能入侵法国,那么苏联无疑要在2月之前向波罗的海国家与白俄罗斯发动冬季攻势。整个1943年期间,希特勒以及他的许多高级将领与参谋人员均认为苏军已筋疲力尽,但是他们却屡次为苏联方面军发动新的攻势的速度与兵力所震惊。1943年期间德国失败的原因与它在1942年失败的原因一样,仍然是:武器装备,特别是摩托车辆与油料不足;元首顽固推行专守防御战略,上述原因促使德军既丧失了战略主动权又丧失了战术主动权。根据备多兵分的道理,高级将领们指责希特勒,说他不该提出那个扼守每一码土地的要求。这种指责是正确的。克鲁格于10月14日告诉元首,苏联之所以能取胜,决不是因为它有压倒一切的优势兵力,而是因为它具有机动能力,并在决战时刻能集中优势的兵力兵器。这点他说对了,而且还与苏联历史学家的看法不谋而合。

   德国已经走投无路。它要战败这样一个三大强国联盟是办不到的,它应不失时机地通过媾和来摆脱困境。狂妄自大的苏联在取得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伟大胜利之后,对媾和建议置若罔闻。在斯大林心目中可能另有目标,即:将共产主义的影响与苏联的势力扩大到中欧与东南欧。1943年日本(可能出于它自己的主动)建议苏德媾和,莫斯科立即拒绝。戈培尔在秋季视察了腊斯登堡,他发现最高司令部门由于整个战局恶化而笼罩着一片沮丧气氛。于是,他开始斟酌德国首先应向苏联一方还是应向英、美一方提出媾和建议。戈培尔本人积极主张希特勒设法向斯大林提出媾和建议,但是元首却好象认为与英国打交道可能比较容易。1944年初,戈培尔再一次更加急不可待地要求希特勒与苏联媾和。这些建议均遭到了元首的拒绝。

   美国或英国决不可能跟希特勒或他的政府或政党的任何成员进行接触,也决不可能同意举行没有苏联参加的谈判。希特勒伺机利用这三个反对他的盟国的任何一点矛盾,从中渔利,但是,他是否真的认为能与英、美单独媾和,还是个问号。他在欧洲占领区所施的那些可怕的暴行,已把和解的所有桥梁都堵死了。对他来说,要么得到一切,要么丧失一切,要么胜利,要么失败。他肯定料到了对他本人和战败的德国会怎样处置。他相信自己的事业是正确的,辞职或自杀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毫无疑问,德国陆军本来可能废黜他和他的政府,而且为了寻求和平还可能将自己人捧出来担任国家元首。但是,希特勒独揽了希姆莱负责的警察机构与反情报机构的大权组建了许多独立于陆军的党卫军部队,从而制止了政变,保护了自己。德国空军与海军从未动摇过它们对政府的忠诚。因此陆军如果企图推翻元首,那就可能导致内战。在陆军中担任高级职务的那些将领不会参与推翻元首的勾当,因为他们当中大部分人对元首恩赐的高官厚禄感恩戴德,而且他们当中的那些顽固的反对派早就被希特勒下令撤掉了。墨索里尼下台后,戈培尔在日记中断言,“鉴于德国将领们的思想状况”,不可能出现军事政变。这些将领大体上都是希特勒的人。尽管如此,元首过去曾一度对他手下高级将领的决心与政治信念不满。他得出的结论是,军队必须有牢固的精神与思想基础才能超过资产阶级国家的军队。他认为,苏军建立了政治委员制度才变得强大无比。在最后的十八个月,他在武装部队中建立了他自己那套政治委员组织。陆军全部配备了国家社会主义督导官,尽管陆军象当时绝大多数德国人民一样,也忠于希特勒。

   即使陆军强行废黜希特勒,推翻纳粹政府,并把德国人民争取到自己一边,这样的军政府在国外所能赢得的信任也不会超过希特勒政府;而且在1943年的卡萨布兰卡会议就德国无条件投降问题发表宣言之后,德国的对手们也不会抛开全面占领德国这个前提而言和。德国军队与平民百姓一想到苏联部队进入德国领土,就毛骨悚然,因为他们深知苏联的游击队、苏军与内务人民委员部对俘虏和其他族的人民所施的惨无人道的暴行。在这种情况下,德国人民除了继续打到底外是没有别的出路的。

   要是希特勒接受曼施泰因与克鲁格的忠告,放弃对德国武装部队与陆军的领导权,那么他的行动就符合德国利益了。不过,要是他真的这样做的话,在战争结束时他就有可能被废黜,就有可能被交给他的敌人。他本应从统帅陆军与空军的那些将领中选任国防部长与总司令。可是德国又缺乏既具有现代化知识又具有独立见解的高级将领来任这些要职。但是,伦斯德特、包克或曼施泰因都要比古德里安与隆美尔这些新派的将领们称职得多,因为古德里安与隆美尔都是战术家,学历不深,见识不广,不宜于担任最高统帅部的要职。为了缩短战线、加强预备队,德军本应立即撤出波罗的海国家、白俄罗斯、乌克兰与克里木半岛,同时还应撤出意大利、法国、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与巴尔干半岛。假定德国不在两线作战,即使到这步田地再采取这些措施仍有可能使东线的战争打成平局。正如希特勒本人所讲过的,英、美在欧洲大陆的介入很可能将是决定德国命运的重要因素。在当时情况下,即使德国的将领与参谋长们重新正确地指挥所有的作战,充其量也只能使战争拖延下去而不能改变德国的命运。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