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器和人·第六 – 吴起兵法网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武器和人·第六

武器和人·第六

作者:艾伯特·西顿 ·英国

出自————《苏德战争

出自————《战争通史

   1870年以前,法国人被公认出了许多世界上第一流的军事思想家和最善战的军人。拿破仑·波拿巴的参谋机构和军队编制成为包括普鲁士、俄国、日本和美国在内其他军事强国的楷模。普法战争之后,世界上军界的兴趣集中在普鲁士和新生的德意志帝国军队上。

        从那以后,他们都效仿德国。因此,所有强国的军队的体系、编制以及战术都大体相似,带有欧洲大陆的特征。法国人先搞的、一百五十多年来仍在采用的野战部队基本单位是师,它是一支主要由步兵、炮兵和工程兵诸兵种合成的部队。说它是最基本的,是因为它可以用来单独作战,不依赖支援。衡量一个国家军事力量大小是看这个国家掌握的师的数量。一个师的兵力少则一万人,多则一万七千人不等。然而,战斗力不单靠人数,而是取决于它的火力、机动性以及战术的运用。师以上单位的组成则不是固定的或一成不变的。通常,若干个师编成一个军,若干个军编成一个集团军,若干个集团军编成一个集团军群(俄国叫方面军)。大战初期,苏军有时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方面军置于隶属最高统帅部的战区司令部的指挥之下。尽管如此,集团军群通常由最高统帅部直接控制。

   德国人在波兰、法国和巴尔干国家的胜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精良的武器,有高水平的战术训练和战地指挥,能革命性的使用飞机和坦克。原先,坦克的作用介乎炮兵和工程兵之间,因为人们指望坦克提供火力和扫除障碍物来支援步兵作战和运动。但是,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军事理论家开始设想在步兵和其他兵种的支援下,使用大量坦克来迂回包围行动缓慢的敌军步兵。这时,坦克与步兵一样,不是支援部队,而是主力部队。但是,除在德国外,这种理论家大多数是没有地位和影响的人。

   到1941年,德国的装甲兵已组成装甲(坦克)师,每个师有一个装甲团和一个摩托化步兵旅。装甲团有三个装甲营,总共约有一百六十辆坦克。摩托化步兵旅有两个步兵团,每个团有两个营,不是装甲步兵营便是摩托化步兵营。所不同的是,装甲步兵乘坐半履带式装甲车,伴随坦克进入战斗,可以立即提供支援,如果必要,可以在装甲运输车上进行战斗;摩托化步兵则由卡车运载,他们须下车徒步进入战斗。德国另一种装甲部队是摩托化步兵师,即1943年5月以后人们熟知的装甲护卫师。它有两个摩托化步兵团,每个团有三个营。这些摩托化营人数不到六百,由卡车运载。随着战争的发展,部分人员再度由半履带式装甲车运载。此外,摩托化步兵师通常有一个拥有三十至五十辆装甲作战车辆的装甲营或是一个强击炮营。这两种装甲师只是在坦克对步兵的数量比例上不同。装甲师里的四至六个步兵营,约有一百六十辆坦克。摩托化步兵师里的六个步兵营,约有五十辆坦克。这些装甲部队(在德国称为机动部队)原先编成装甲军,每个军有两个装甲师和一个摩托化步兵师。装甲师执行突击任务,摩托化步兵师是一支支援部队和后盾。两至三个装甲军编成装甲集群,即以后的装甲集团军。它的坦克可以多达八百辆,还有装甲步兵和摩托化步兵以及支援部队。

   德国人在1941年底以前所取得的那些胜利,有一部分功劳应归功于大量使用坦克以及强调机动性和果断处置。德国人清楚地懂得坦克和步兵的相互依赖关系,并给步兵和支援部队配备适当的装备,使他们能以坦克的速度运动并作战。摩托化师更是两者皆擅长,因为它的装备和组织形式使它能象装甲部队和步兵部队一样作战,能巩固先头装甲师取得的战果。另一方面,也不大会出现步兵束缚装甲军的机动性或使它迁就大量徒步跟进的步兵师的运动速度的情况;而且孤军深入和翼侧过于暴露的风险,一般来说,也是不足为虑的。火力支援主要不是靠炮兵提供,而是由攻击地面目标的飞机、坦克和履带式装甲强击炮提供。苏联T-34坦克出现之前,德国坦克一直是世界上最好的。德国坦克的电台和光学仪器在整个大战中始终稳居首位。1941年德军装甲兵的主力是二十二吨的III型和二十三吨的IV型坦克。

   德国步兵对装甲强击火炮的依赖可能大于对坦克的依赖。大战快结束的时候,德国生产的强击火炮多于坦克。早期的装甲强击炮无炮塔,无顶盖,用履带式坦克底盘,有装甲,车上装有一门火炮。它原先是为步兵提供近距离火力支援而设计的,提供支援的方法是用火炮进行直接瞄准射击。这种装甲车辆体形很低。早期型号顶部敞开,车组成员可以耳闻目睹周围的战斗,不会遇到坦克车组成员在确定方位和识别目标时所遇到的困难。这种炮几乎不能转动,整个炮车实际上都得对准目标。但是,这种炮可以像有炮塔的坦克一样迅速转向另一个目标,只要路面硬实,没有障碍。强击炮还有比坦克优越的地方。它制造较容易,有较厚的前装甲和较大口径的火炮。强击炮归炮兵管辖,不属于坦克兵。它编成营,每个营有十八辆作战装甲车,后来增加到三十一辆,以后又改为强击炮旅。大战结束前,出现了由一支混编步兵部队和有四十五门强击炮组成的强击炮旅。

   这些强击炮营是德军战斗序列很重要的组成部分。美国和英国均无类似的编制。因此,不应把它同自行火炮相混淆。自行火炮的履带式装甲车底盘只是提供可活动的炮台,用间接瞄准向目标射击。强击炮则和坦克一样,是一种与敌人进行近战的战车。早期型号的火炮甚至连进行间接瞄准射击的必要装置都没有。

   1940年和1941年的强击炮通常装在III型坦克底盘上,有一门口径为75毫米、炮管是口径二十四倍的低初速火炮或一门低初速105毫米榴弹炮,其目的是用榴弹射击点目标、步兵或炮手。为了更有效地对付敌人坦克,低速火炮和榴弹炮逐渐被口径75毫米,炮管是口径四十三倍和四十八倍的火炮所取代,它用实心弹攻击坦克,用榴弹支援步兵。因此,虽然强击炮营由炮兵指挥,其作用与装甲营相差甚微,实际上,可以相互代替。它的反坦克性能确实令人生畏。到1944年,强击炮兵自称已摧毁敌坦克二万辆。鉴于他们取得如此大的成功,苏军也装备了自己的相类似的火炮,叫做自行火炮,其战术运用与德军完全一样。

   在德军中,装甲部队和反坦克部队的任务与炮兵并不是截然分开的。随着战争的发展,要区分它们各自的任务范围更加困难。虽然强击炮的两项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反坦克,但是,依然使用了由反坦克部队指挥的反坦克歼击炮。其中,最轻型的是装在N型或十六吨的捷克坦克“煽动者”底盘上的口径为75毫米,炮管是口径四十八倍的火炮。它们同样具有强击炮的那两个用途。真正的反坦克歼击炮是出现在战争后期的1943年和1944年。那时,88毫米炮装在V型(豹式)和VI型(虎式)坦克车体上,叫大黄蜂式(后叫犀牛式)和斐迪南式(后叫象式) [ 江左注:71倍径88毫米炮,加IV号底盘为犀牛,加V号底盘为猎豹,加电动VI号底盘为大象。 ] 。战争临近结束时,情况更复杂,德国装甲部队、强击炮部队和反坦克部队除了有大量直接瞄准射击的装甲战斗车辆外,还都装备了履带式带装甲的自行野炮和中型火炮,这些火炮,有的是装在II型或法国坦克底盘上的105毫米黄蜂式榴弹炮,有的是装在III型和IV型底盘上的150毫米熊式和野蜂式榴弹炮。它们是用间接瞄准射击目标的。

   尽管德国人由于善于使用坦克部队,在早期取得那么多的胜利,但是他们进入俄国时只有十九个坦克师和十四个摩托化步兵师。其余一百一十二个师都是徒步的步兵师。其原因是,德国人的坦克和车辆产量有限,油料缺乏。无疑,当时两种类型的装甲师都需要大量增加,可是在德国人取得初期的胜利之后,连步兵部队也深感不足。在以后整个大战期间都是如此。虽然装甲部队起的作用引人注目,但是它们也有严重的局限性。坦克不能在夜间作战,对路面要求高,在大森林中和沼泽地上用途有限。春秋两季路面泥泞,致使许多坦克部队行动不便。即使履带式车辆能继续前进,也由于运送补给品和油料的轮式车辆深陷泥潭,最终还是不得不停下来。坦克在遭到步兵猛烈攻击时,实际上很难长时间地固守阵地。

   德军的主要战斗单位是步兵师。它的组织形式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效仿,苏联和日本陆军尤甚。基本单位是步兵团,三个团编成一个师,每个团有三个营,每个营有三个连和一个中型机枪和迫击炮连。团里有自己的反坦克连和一个配备75毫米和150毫米近程火炮的步兵炮连。师直属部队中有一个反坦克营和一个有四十八门火炮(主要是105毫米榴弹炮和150毫米榴弹炮)的炮团。德国人的装备构造简单,但是质地优良,大多数是新近设计和制造的。老式的1898年式栓式步枪仍是单兵武器,但是全自动冲锋枪和41年式导气管式自动装填型步枪已经在使用。不过,主要的步兵武器还是轻型和中型34式机枪和迫击炮。

   炮兵一向是以其机动性和火力的灵活性为特点。要利用这种特点,炮兵必须由一个尽可能高级的指挥官指挥,而不能分配给下面的部队。分配下去,通常要造成浪费。这一点已被世界各国的炮兵所认识和接受。然而,这个原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常为德军所忽视。德国炮兵,因为没有集中使用,没有发挥出它的火力效能,而且,由于统帅部后来只依靠飞机、坦克和装甲强击炮来提供大量近距离支援,炮兵不那么受人重视。

   戈林在纳粹党统治集团中占有特别优越的地位,这使德国空军成为一个独立的军种。在理论上,它与陆军是平等的。早期德国空军的主要任务是支援地面部队。这点在轰炸机部队的组成上得到反映,它是由航程和载弹量有限的轻型双引擎飞机组成,例如容克88、道尼尔17和亨克尔111。这些飞机可用于战术支援,但不适合战略轰炸。因此,不能把战斗推向敌后方或敌国纵深地区。1943年到1945年期间,无论白昼或黑夜,德国与英美的空战很少停止过。西方远程战斗机和重型轰炸机对德国本土的攻击使德国人集中力量生产战斗机,并把部分双引擎轰炸机改装成战斗机。轰炸机力量受到忽视,逐渐衰落。当敌对国空中力量增强时,德国空军被迫转入守势,无法采取进攻行动或给德国陆军以足够的战术空中支援。

   德国作战飞机设计精致,局限于几种型号,容易改进以适应广泛的用途。为了维持新式飞机的生产,德国人依靠改装和改进,而不是制造完全新型的飞机。标准的单引擎战斗机是梅塞施米特(梅)109,它在二万英尺高空最大速度每小时约为四百英里。很长一段时间里,它是世界上最佳的飞机。双引擎轰炸机是梅110,它的活动半径远比梅109大,在二万英尺高空的最大速度每小时只有三百六十英里。对地面攻击的主要飞机是容克87俯冲轰炸机(或称斯图卡),它是单引擎的,有别致的反鸥形机翼。由于外部的炸弹架和固定式起落架,它的最大速度减至每小时二百五十英里。除非条件非常有利,否则它没有战斗机护航是不能作战的。标准的运输机是容克52,它是三引擎下单翼飞机,大战前是民用飞机。

   德国空军的活动范围远比人们通常所想的空军活动范围大。当然,这是因为它有用战斗机来保卫德国本土和占领国的任务。此外,它还有别的防御任务,例如发出空袭警报,指挥探照灯和口径32毫米以上的高炮等。在其他国家军队中,高射炮兵是炮兵的一部分。而德国的高射炮兵一直到1942年还属于空军,只配属给陆军进行防空。结果很多火炮,尤其是88毫米高初速机动高炮被当作反坦克炮或地对地野战炮使用。伞兵部队属于德国空军。但是空降兵又是陆军的一部分。大战期间,德军兵力不足,空军受命自己去征召大量的人在战场上执行地面作战任务。因为戈林反对改训他的官兵去充当陆军的增援部队,希特勒同意空军增加由空军将领和军官指挥的步兵师。这类师共增加22个。他们的战斗力低下,无法与陆军或武装党卫军相比,因为这些师组建太仓促,没有精通专业的领导和正规的训练。

   在东欧战争和德国社会生活中,纳粹党卫军起着显著的作用。这个组织包括普通党卫军和武装党卫军。普通党卫军着军装,但没有武器。除基干分子外,其他成员都是业余的,不拿薪金。组织经费来自成员的捐款和党费,政府不管。它在军事上不起多大作用。武装党卫军在大战前称为冲锋队,原先是希特勒控制下的准军事快速预备队。它驻在军营,费用来自税收,它的各级专职人员不能参加武装部队。反过来说,它通常也不接受在陆、海、空三军中服过役的人员入队。

   冲锋队原来的兵力很少,及至大战爆发时也不超过四个团。希特勒组建很多党卫军师是否要把它们作为制约德国陆军的政治工具呢?这是值得怀疑的。因为党卫军充其量不过是希特勒的私人卫队和武装政治警察。然而,大战开始后,很多成员渴望行动起来,他们认为在战斗中发挥卓越的、至少是引人注目的作用是符合纳粹党的利益的。冲锋队开始迅速扩大,改称武装党卫军,并且开始时就有一些德军军官想再到党卫军里服役。与德军一样,招募士兵受到种族的限制。原先,只招北欧日耳曼人和坚信纳粹党的政治思想的人。结果,其成员通常是一些政治上的极端分子或盲从者,有时是一些有犯罪倾向的人。后来,招募范围开始扩大到德国的侨民和日耳曼民族,尔后又扩大到几乎所有民族。它的军事组织接近于德军的组织,但有不同的军衔和组织名称。在战场上,着陆军军服,使用陆军武器,有自己的坦克团和炮兵团,训练自己的军官和军士。按顺序,它在人员和武器配备上总是优先于陆军。尽管党卫军是陆军指挥下的大兵团的组成部分,它和陆军的官兵通常不能交换。在极个别的情况下,党卫军军官也指挥陆军兵团。大战临近结束时,有一些陆军参谋也被调到党卫军,而且还征召了义务兵。

   并非每个党卫军成员都是战犯,但党卫军里确有大量战犯和前集中营卫兵。总之,武装党卫军的野战部队也抽调人员看守集中营,实施报复,包括杀害犹太人、共产党人、游击队嫌疑分子以及无辜的人质。对其他人的杀害是由党卫军特别行动队和党卫军特遣队进行。这些部队是由海德里希的保安局和保安警察征召和控制的。

   希特勒是武装党卫军的最高统帅,他的指挥是通过党卫军的一号头目希姆莱执行的。没有希姆莱的授权,党卫军任何一支部队都不能谴散或进行战略调动。党卫军军官有权通过正式的党卫军渠道见到希姆莱。这样,党卫军也就有权直接向上反映情况,而不受任何上级陆军指挥部的约束。在军事行动中,党卫军部队受陆军的指挥,不过只要可能,总是给他们执行单独的任务。对他们特别强调宣传作用,很多出风头的事交给他们干。但是,有时人们夸大了他们的军事效能和重要性。一般情况下,他们的士气很高,但在战术运用上却常常出问题。按照轻视他们的德国陆军的观点,他们的作战伤亡大而战果小。总的看来,德国武装党卫军的战斗力不亚于陆军,因为他们有充足的武器装备和狂热情绪,这就弥补了它在军事素养上的缺陷。大战结束前夕,党卫军作了绝望的挣扎。他们认为一旦落入敌人或当地百姓手中,由于身上刺的明显标记,很可能使他们死于非命。最后,德国总共增加到三十八个党卫军师和一些旅。别国的党卫军很多是没有战斗力的。

   原先,德军中没有类似苏军政委制度的独立政治机构。大战后期由于遭到日益增多的挫折,纳粹党骨干(即督导官)被派到所有高级参谋机构,施加政治影响,巩固政治上的信心。武装党卫军最终成了制约陆军的有效力量。无疑,为了保卫希特勒和纳粹政权,它会毫不犹豫地拿起武器反对陆军。通过希姆莱和他的军官,党卫军和整个德国警察组织结成一体,1943年以后,它又与帝国和普鲁士内务部挂了钩。在这方面,希姆莱的党卫军这个独立王国相当于苏联贝利亚的内务部。隶属德国警察头目希姆莱领导下的有穿制服和便衣的所有民警部门、边防警察、国家秘密警察(即盖世太保)、保安警察和保安局。保安局的头目是海因里希,此人原是一名海军军官,后来被迫离开海军。保安局本来是纳粹党情报局,用来对付有其他政治信仰的德国人。它是民警组织的附加机构,其任务是刺探政治和军事情报。它的工作同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的情报局相重叠。后者的头目是海军的卡纳里斯将军,希特勒的政治和军事组织与斯大林的共产主义帝国这类组织有很多相同之处。

   1941年6月,苏联仿效德国的军事样板成立了最高统帅部。1933年以前苏联一直是模仿德国,后来由于希特勒上台,苏联和德国军事上的联系中断了。苏联的国防体制是陆海军各有自己的人民委员部(即以后的各部)。空军还不是单独的军种,而是陆军的一部分。除此之外,苏军最高统帅部这个组织与别的军事强国的这种组织相似,它包括陆军和海军的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部所属机构和各主要兵种的监察和指挥部门。国防部有自己的情报组织,它是总参谋部的一部分,在全世界有间谍网,但不负责反情报工作。然而,苏联最高统帅部和军事系统与外国根本不同的是,它把建制上的政治委员制度和秘密警察组织结合在一起。

   军队里的政治委员制度开始于十月革命时期。那时,一些可靠的共产党员被派到军队里监视作为军事专家留在红军中的沙皇军官中的可疑分子。营以上各级首长中都任命一名政委,他的级别和职权与这些军官相同,对所属官兵的政治上的坚定性和战斗力负责。这样的政治军官权力很大,其中包括可以否定指挥官的命令。政委与指挥官相比,其权力大小和地位高低要受苏联国内政治形势的左右。到1934年,紧张的政治气氛有所缓和,军事指挥官的指挥权得以充分发挥。接着来了个大清洗,包括军队在内的各阶层中数以百万计的重要人物被镇压或监禁,政委再次提高到和军事指挥官平起平坐的地位。这可能导致了军事素质的下降。1940年,由于在芬兰的失败,政委的权力再次减小,降为政治副职,不插手军事指挥,只是协助管理军队的行政和福利,负责政治教育和宣传工作。这也是1941年的情况。虽然政委无权象从前那样干涉指挥官的作用和指挥权力,但是,他们仍可以通过自己的政治部门汇报军事指挥官的表现。政委是苏军中的党代表。他们穿军衣,佩带所委任的军阶肩章和袖章,而真正的识别标记则是袖子上一枚明显的有镰刀和锤子的红星。有时虽然暂时而正式地取消了政委和政治指导员的职称,但是政治委员的组织机构始终存在,即便权力受到限制或换用别的名称。

   在部队里,政委通常是消息最灵通的人,因为,除了有他的政工干部外,还有可靠而热心的党员、共青团员、刚提拔的军士、士兵组成的宣传网。他们受过训练,是用讲演和宿舍里谈话方式传播官方宣传内容的积极分子和鼓动者。还可以依靠他们汇报思想倾向不良或有离心思想的人的情况。战地指挥官和政委有时可以变换,因为多数政委在军队里度过了成年,在军事上常常和指挥官一样能干。在战斗中,军事指挥官伤亡时政委可以接过指挥任务。在大战期间,很多人愿意或者被指派为指挥官。同样,也有受过训练并且是可靠的指挥官被任命为高一级的政工干部。指挥官和政委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因他们的人品而有差异。有时,他们的关系很和睦。但是,很多情况下要看当时的政治气氛。如果镇压或清洗迫在眉睫,没有人会相信旁人。这时,政委为了保全自己,就会同可怕的内务部秘密警察亲密合作。于是,他们自己便成为人们仇恨的对象。

   在更高级的指挥部门,如和平时期的军区和战时的方面军和集团军司令部里,所有重要的作战命令,若无指挥官、参谋长和政工人员组成的军事委员会的联合签名,一概无效。这个政工人员可能是部队里的高级政治军官(政委),但通常是莫斯科任命的党的文职干部或政委。1942年10月之后,这些文职官员授了军衔。因此,集团军以上的指挥责任由军事委员会这一集体共同承担,指挥官和政工人员则是三人执政的主要成员。克里姆林宫想用这种方法防止发生暴动或政变。

   秘密警察组织是完全独立的,并且不同于政工干部和政委的组织。苏联的国内安全是内务人民委员部的职权范围,它负责维护法律和秩序,负责管理警察、消防队、监狱和民众档案。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和民主国家的内务部(或内政部)的主要区别是,内务人民委员部有一支很大的内卫军,它由若干个师组成,装备坦克和火炮,它有集中营警卫部队,车运警卫部队和边防军。虽然他们穿着普通的卡其布军服,但肩章和帽子不同,不属于陆军。他们是从每年征召的新兵中挑选出来的政治上可靠的士兵。在军事和政治方面,他们是制约苏联军队的力量。有些方面,内务人民委员部的军人和德国武装党卫军的情况颇为相似。其中很多人,即使用当时苏军的标准来衡量,也是特别残忍的。在紧急情况下,内务人民委员部的部队由陆军指挥,内务人民委员部里有的将军成为陆军指挥官。与德国武装党卫军不同的是,内务人民委员部的部队一般不到最前线去,而是守卫重要的中心,留在后面收容掉队者,或对有溃散危险的部队施加威胁。他们还承担押送任务。除了这些军事上的责任外,1941年时,内务人民委员部还管辖国家安全总局。该组织实际上是国家秘密警察,也是克格勃的前身。秘密警察的责任是在国外收集各种政治和军事情报,在国内和国外进行反情报工作。它的谍报系统与情报部的军事情报系统相似,但不受其管辖。在驻国外大使馆中,在国外的贸易和文化使团中、在军队中、在工业、农业、体育、音乐等各部门中,甚至在共产党内部都有秘密警察组织。在军队里,师以上各级指挥机关中都有秘密警察代表,他们组成专门的部门。他们是军官,穿军衣,佩带所属部队的领章。秘密警察的军官被派到团里,有时也被派到营里。在军队里,他们的真实身份军官自然都知道。但是,他们的活动网是秘密的。有一些告密者,出于害怕或想捞到好处,汇报他们的上级和同事们的情况。秘密警察有自己了解情况的途径,他们收集情报的对象,包括军官、士兵、政委以及秘密警察中的同事。在大清洗中,秘密警察中自己遭受到镇压或流放的比例也是相当高的。

   1941年时,苏联海军规模不大,并无战斗力。在大战期间起的作用甚微。黑海的制海权很快就被德国空军夺去,德国和捷克的船只可以安全地利用近海水域。在主要江河和深入内地远至普里皮亚特沼泽地的运河里,苏联海军还有一些江河炮艇舰队。在波罗的海,苏联海军变得令人感到奇怪地被动。苏联海军对付波罗的海德国海军优势的装备是足够的,但是波罗的海舰队受到水雷障碍和德国海、空军的牵制,只好困守在列宁格勒和喀琅施塔得港内。总的说来,波罗的海和黑海舰队被视为能给地面作战提供海军陆战队的一支后备力量。在北冰洋,海军的活动只限于近海作战和潜艇袭击。

   在对德作战后不久,苏联军事指挥部重新组成。在战地没有专为最高统帅部办公的地方。整个大战期间,它一直在和平时期的办公楼里。斯大林是事实上的最高统帅,他一直呆在克里姆林宫的办公室里。他通过毗邻的通讯中心以及波斯克列贝舍夫领导下的秘书处,用高频无线电话或电报同战地司令官保持经常的联系。大战开始后两周,建立了两个委员会,形成了新的指挥机构。一个是国防委员会。该委员会级别较高,它负责政治、经济和军事各个方面的战争指导。斯大林是主席,最初的成员有莫洛托夫、马林科夫、伏罗希洛夫和内务人民委员部首脑贝利亚。政治局其他成员根据需要列席。第二个委员会是大本营,它主要是军事性质的,负责指导陆、海、空作战。斯大林任主席,第一批委员只有莫洛托夫、铁木辛哥、伏罗希洛夫、布琼尼、沙波什尼科夫、朱可夫和N·G·库兹涅佐夫。其他军队代表,包括参谋部和支援兵种的头头,在需要时列席会议,国防委员会和政治局成员有时参加大本营的会议。斯大林是一切活动的中心,会议不是在他的克里姆林宫办公室里进行,就是在他的莫斯科郊外的别墅里进行。虽然铁木辛哥已辞去了国防部长职务(事实上的部长是斯大林),国防部依然存在。总参谋部和各兵种的参谋部只是大本营的执行机构而已。大本营里很快就有一批高级军官,有的是正式成员,有的是吸收进来的,主持制订各种计划。这些人有瓦杜丁、华西列夫斯基、安东诺夫、沃罗诺夫、什捷缅科、费德林、戈洛瓦诺夫和诺维科夫。有些人是参谋人员或兵种的专家,或战地司令官。很多人常在关键性军事行动中被派去指挥或协调方面军的行动。除布琼尼外,所有军官都有一定的才干。苏联海军司令和空军的代表也是大本营的成员。

   按理说,斯大林在国防委员会和大本营中居于首脑地位,所以,他既是成员又是主席。但是,在公众的心目中,德国6月22日入侵,苏联遭到惨败,显然使这位独裁者认识到自己判断的错误,在短时间内他不再突出自己的首脑地位。然而,可以肯定,他丝毫没有放松对国家事务的控制。在这之后,他开始埋头研究军事问题。他作为第一把手来指导战争,在决定一切重大的政治、军事问题方面,只能由他拍板定案。除了革命时期当过政委和对波兰的短期战争中当过人民委员外,他在军事上没有经验。他在这方面的天才也许远不如希特勒。沉默寡言、谨小慎微的科涅夫在1944年底当德热拉斯问到战争领导人的才能时,批判地评价了伏罗希洛夫、布琼尼和沙波什尼科夫。在谈到斯大林时,他说这个独裁者能卓越地掌握战争的全局,因而指导战争非常成功。除此之外,他未作其它评论。

   科涅夫自然要说些好话。他所说的,尤其重要的是他所没有说的,可能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他的真实思想。无疑,斯大林作为一个政治家和国家元首,完全能对战争中较大的战略问题和经济问题作出判断,采取行动。然而他作为大元帅,实际上是靠命令和恐吓,亲自严密地控制着军事行动。有例子表明,他像希特勒一样不知什么是切实可行的,这是由于他未受过军事教育和缺乏经验。他在军事上有许多看法是错误的。最初,他更多地考虑守住阵地而不是保存他的军队。也许他应对战争头一年在乌克兰蒙受巨大损失负主要责任。战争初期,他手下的指挥官是不幸的,而且是不称职的。有些人被他处决了,如西方方面军司令巴甫洛夫。对波罗的海地区西北方面军司令F·I·库兹涅佐夫之类的人,他只宽容一、两次而已。对布琼尼则停止使用。然而在大战头几个月里,他就开始向大本营调集有能力、有才干的高级军官。这些人成为苏军最高统帅部力量的来源。由于有单独的内务人民委员部和政委联系网,斯大林对战争的进展知道的比方面军司令要快得多。

   每当反对力量受到镇压,谋士们因担心自己的意见与独裁者的意见相左而不敢出主意时,一个好的政府必定会遭殃,不论是法西斯政权还是共产党政权,均是如此。战后苏联元帅们描述了斯大林如何个别征求国防委员会和大本营成员的意见,如何考虑他们的看法和建议,最后才作出决定。这些可能是真的。然而危险始终存在。这些军官的前程、自由和生命全都掌握在斯大林手中,他们对大清洗记忆犹新。有些人虽然已恢复了名誉,并从集中营里释放出来,他们应感谢希特勒,而不是斯大林,因为当时战争已迫在眉睫。苏军最高统帅部的确犯有错误,有的还很严重,而且在战争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继续在犯错误。然而国防委员会和大本营对战争的指导在很多方面胜过德国的国防军最高统帅部和陆军总部。

   国防委员会有一切权力。大本营这个军事机构,是一个联合机构又是集权机构。战略行动是在参谋人员详尽地准备和计划之后采取的,而不是凭直观或草率决定的。在这个意义上,苏联最高统帅部与希特勒权宜之计的战略及作战指挥形成鲜明的对照。德国人之所以强大,是由于军以下战地指挥官有很好的战术素养。而苏联1941年和1942年期间上层的领导者比德国人强,往下各级明显地越来越差,军、师指挥官缺乏主动性、作战经验和训练。在大战初期,这种现象致使克里姆林宫最好的计划也不见什么成效,因为苏军缺乏经验,无法执行这些计划。而德国人在战术上取得的赫赫胜利却因为没有战略的连贯性和合理性而变得没有什么价值。

   可能除了对炮兵特别偏爱外,苏联的军事思想继承过去的很少,来源于帝俄沙皇军队的有价值的东西也不多。1933年前,当苏军和德意志帝国之间尚有联系时,苏军的组织严格地仿效德国。以后,苏军最高统帅部毫无顾忌地承认,有些乱了手脚,只得到处收集情报,抄袭其他外国军队。它从西班牙的经验中吸取了错误的教训,其中包括分散大的装甲部队,并把很多坦克下放到步兵师。

   苏联最初曾创建了四引擎重型轰炸机战略部队的核心力量。但是,西班牙战争之后,苏联又学习德国人的做法,把方针来了个倒转,它优先生产战斗机、强击机和适用于对地面作战进行近距离支援的轻型轰炸机。陈旧的重型轰炸机保留下来由一个指挥部管,用于运输部队和补给品。苏军飞行员首先应当是个陆军战士,其主要任务是和炮兵一起为地面部队提供火力支援。飞行员受陆军指挥,他们对破坏敌人的经济以及进行战略轰炸不感兴趣。他们穿陆军服,与炮兵和步兵唯一的区别是领章上有一个浅蓝色的兵种符号。大战前不久,飞行部队改变了编制,使它们更容易适应地面部队的编制。到1941年,空军旅改成航空兵军、航空兵师、航空兵团、飞行中队和飞行小队。航空兵师(可能是轰炸机师、战斗机师或混编师)置于方面军或集团军指挥之下。

   苏联陆军航空兵在1941年数量很大,但第一线的飞机中百分之八十多已陈旧。用德国标准看,飞机的设计粗糙。标准的战斗机是伊尔5和伊尔53,后者是一种双翼飞机,最高航速每小时二百二十英里。还有一种是伊尔6,它是一种星形发动机下单翼飞机,虽然很灵活,但最高航速约每小时二百八十五英里,赶不上德国的中型轰炸机。TB1和TB2重型轰炸机的最高航速每小时只有一百三十多英里。最快的轰炸机是中型的SB1和SB2轰炸机,最高航速分别为每小时二百二十英里和二百六十英里。据说,到1941年6月,一千七百架新战斗机已开始启用,主要是雅科1、拉戈3和米格3,这些飞机均不如梅109,但只有十九个航空兵团完全得到新的装备,带有尾部装甲的单引擎伊尔2新型强击机刚开始服役。用于战术支援,这种飞机是很好的,最高航速为每小时二百八十英里,但几乎不能作为战斗机使用。佩2双引擎轰炸机外形有点象德国的梅110,最高航速约为每小时三百四十英里。这种飞机数量很少,性能可靠,用作长距离战斗机和轻型轰炸机很好。双座双翼飞机波2(或称鸟2),最初是1927年设计出来,在整个大战中用于侦察、通信联络,甚至执行轰炸任务,最高航速每小时只达一百英里。

   飞机上的辅助设备质量很差,或者根本就没有。雷达、定向和定位辅助装置也没有。1941年,苏联无线电工业还不能满足部队的需要。空军中,无线电台只有中队长才有,而且质量不稳定,常常无法使用。飞机里没有通信设备。飞机之间,飞机与基地或地面部队不能靠无线电台联系,飞行员只能使用信号弹和飞行动作传递信号。空军部队之间的地面联络系统限于电话和有线电报,仅有的无线电台很原始,指挥员通常不肯使用。

   大战后期,苏联成功地生产了性能得到很大改进的飞机。尽管如此,苏军的飞机在飞行速度、飞行距离、机动性能和爬高速度方面仍不及德国空军的飞机。所以,一直到大战最后一年,德国人一般仍能取得局部空中优势。然而,即使在初期和最困难时期,苏联空军也从来没有被完全打垮过。在有的区域,它被消灭。然而,在其它区域,它很活跃,甚至取得空中优势。原因是战线长、内地幅员广以及德国空军的兵力有限,相当部分的德国空军因为英美对德国的空袭而受到牵制。另一个原因是苏联空军质量最差,数量却很多。即使气候不好,空中仍有飞机。尽管训练达到的标难相对说是低的,但是飞行员和地勤人员能吃苦耐劳,应急工作的本领特别强,苏联人常常使用甚至是陈旧的、使用价值非常令人怀疑的飞机。

   英美使用空军力量时高度集中,数量很大。与此相反,德国空军和苏联空军倾向于分散使用其大部分空军力量。再加上战区大,所以或许除了最初几周的中部战线和最后阶段在白俄罗斯、罗马尼亚和加利西亚外,航空兵参战对地面部队战斗的胜败几乎不起决定性的作用。

   1935年前,苏军没有世界上其他国家常见的礼节和军衔制度。1935年、1939年和1940年颁布命令之后,全都恢复了,而且还增加了沙皇时代没有的少校和上将两级。大战爆发前五年里,军官的生活、教育和文化水平大为提高,薪金提高百分之三百。此外,还有极好的住房和许多特殊待遇。

   苏军几乎完全是执行义务兵役制,正规军军官和较高的军士是职业性的。应征入伍的士兵服役两年,只有当了下士才延期到三年。空军不管什么军阶的士兵服役期均为三年,海军长达五年。士官是从表现突出的士兵中挑选,要求受过良好的教育,强调是党、团员。内务人民委员部可以从应征入伍者中优先挑选边防军和内卫部队需要的人。在苏军中,入伍的人要分成等级,最好的分到空军,最差的分到陆军,仅次于空军的是炮兵,然后是工程兵和坦克兵。

   根据苏联战后的记述和所出版的那时使用的苏联纪律条令和野战勤务条令看来,苏军似乎是一支有高度战斗力和纪律性的部队。西方作者有时引用这些条令说明苏联武装部队的士气和训练状况。然而,事实却与之相反。条令和贯彻情况有很大的差距。那时,人民还很幼稚,军事系统往往并不有效,有时还是腐败的。在西方人眼里,这些条令的条文和实施都很古怪。有时军官对酗酒的士兵毫无办法,而军官自己可能因为酗酒而立即关禁闭。在政治性会议上,军官也许会受到最普通的士兵的公开批评。集团军司令可以在下达范围很广的命令中对他的师长进行报复性的人身攻击。不同部队的纪律和战斗力有很大的差异。尽管部队不允许放荡行为,然而部队中常见的恶习是酗酒、麻木不仁和擅离职守。政治上的不可靠常常招来残酷的惩罚,而且对滥用或丢失政府财产的惩罚往往很严。军队的纪律并不是令人感到厌恶的,用德国人的标淮衡量无疑是松得很。

   平时和战时都有妇女在部队里服役。军医和卫生员中妇女占的比例很高,多数应征入伍的妇女做很多辅助性工作,甚至在野战部队里,代替男子当秘书、打字员、电话员和炊事员。交通警常常是妇女。妇女有时被派去当伞兵、狙击手、游击队员这类引人注目,可供大肆宣传的工作。德国兵遭到武装妇女枪击的事得到报道,偶尔还可以看到在坦克乘员中有妇女,她们可能是无线电报务员。但是,确实有妇女当坦克指挥官的情况。

   德国人一向强调苏联人生活如何清苦。这容易使人对苏联军人的状况产生误解。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军人的特权、薪金和休假得到很好的照顾。苏联军人薪金低、没有休假,对没有特权也没有异议,因为他们无可奈何。在部队里,他们装备很好,穿得很好,倘若条件许可,吃得也很好。官兵关系通常是亲密和睦的。除非在紧张时期,士兵和政委的关系并不总是像德国人所说的那样坏。只要不被拘留,军队里很少有野蛮行径。另一方面,政治上的嫌疑分子的遭遇远比犯罪分子悲惨。因为政治上的过失被内务人民委员部逮捕的士兵,就丧失一切权利,他们的生命一钱不值。苏联军人对待战俘、甚至对被占领国的人民可以草菅人命,然而对自己的生命无疑是珍惜的。

   对人命最不爱惜的是斯大林和苏联政府。在国内战争和强制推行农业集体化时期,为了达到某个政治目的,几百万俄罗斯人和苏联人惨遭杀害。1940年在芬兰的冬季战争遭到失败后,苏军指挥官和政委有权当场枪决胆小鬼。虽然和平时期这类事不太会发生,战时在需要时就行使这种权力。并非只是胆小鬼才有这种命运,那些无能者、不幸者和不成功者,那些目无长官的人的命运也是如此。于是把那些犯过错误的前军官和军士组成惩罚营,以示惩戒。苏联不是日内瓦协议和红十字会的签字国,对战俘的态度完全是根据实用主义原则。德国、罗马尼亚和意大利战俘被送进劳动营(这对苏联的经济是不可缺少的),其中多数人只有死后才能离开。莫斯科对落入德国人手中的战俘的死活全然不感兴趣,公开声称他们是叛徒。得到遣返的战俘往往只是从一个战俘营转到另一个。苏联当局还不满足对回来的战俘进行报复,因为报复不足以防止战斗中有人叛逃或投降。它还采用国内战争时的方法,把军人全家作为他在战斗中表现的人质。被俘人的亲属有可能,而且很多情况下确实被判处长期徒刑。

   苏军与德军的不同在于它的编制符合逻辑、合乎常理,责任明确,职能上没有重叠。与德军一样,苏军的主要力量在步兵师。多数师里有一个坦克营,有三十辆装甲车和坦克。除此之外,师一级的编制几乎和德国人一样。师里有三个团,每个团有三个营,每个营有三个步兵连和一个机枪、迫击炮支援连。甚至使用的武器也差不多。苏军使用马西姆-拉根枪栓式M-91/30步枪,还有托卡列夫和西蒙诺夫自动步枪和施巴根PPSh-42卡宾枪。轻型和中型机枪是杰格加列夫和西蒙诺夫式的。团里的近距离支援炮兵使用37毫米或45毫米反坦克炮(37毫米炮完全是仿造德国的),还有作用和德国步兵炮一样的76毫米加农炮和120毫米迫击炮。师里有一至两个炮团,但是炮的种类通常和德军一样,有四十八门76毫米加农炮、122毫米榴弹炮和152毫米加农榴弹炮。苏军轻武器质量和德军不相上下,迫击炮和火炮质量比德国的强,但苏军不象德军,它的步兵师的指挥系统和通信工具很差。牵引火炮和步兵师的运输主要靠马。

   苏联的火炮尽管缺少较好的无线电设备,大概仍然是所有武器中最有效的。德国巴伐利亚的火炮专家哈尔德,由于东线外军处提供的情报不准确,认为苏联武器劣于德国的武器。苏联的火炮设计精美、性能良好,由于保留了一些过去的控制和操作方法,往往比德国的火炮更有效。苏军不象德国人,他们建立并保存数量可观的炮兵预备队,组成最高统帅部预备队炮兵。这些炮兵可配属于高级军团,也可以配属给军、师、团。

   苏联在战前几年里已经把较重型的坦克编成坦克旅,每个旅有三到四个坦克营,每个营有三十辆坦克,但没有步兵支援部队。中型和轻型坦克组成机械化旅或摩托机械化旅,每个旅有二到三个坦克营以及一到二个卡车运载步兵营。有时,这些旅组成机械化军。1939年,苏联根据当时法国和英国的编制情况,把大部分机械化军解散了,把坦克营分到骑兵师和步兵师。在这个阶段,苏联最高统帅部看来很幼稚地相信坦克的效力。不管是否需要,也不管地形是否适合,他们都大量使用坦克支援任何军事行动。在纵深突破时,只是口头上说要使用坦克。坦克被列为用作远距离作战或支援的武器。但是,远程坦克的作用只不过是实施近距离战术包围,目的是摧毁敌司令部和预备队。法国被德国集群坦克迅速击败,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使用坦克的方针,国防部决定,除原来下放到步兵师的坦克以外,还要建立大的装甲部队。这些部队是德国坦克军的翻版。1941年新成立的坦克军有两个坦克师和一个摩托化步兵师。一个坦克师有两个坦克团和一个摩托化步兵团;摩托化步兵师有一个坦克团和两个摩托化步兵团。这些师与早期的装甲部队不同,它们有自己的炮团和支援部队。在6月德国进攻时,部分边界地区的改编工作业已完成。但是其它地区,在老的机械化军、坦克旅、机械化旅和步兵师的坦克营等各级编制里都有坦克。把坦克部队改编成师的工作在大战爆发后中断了,而且又回到军和旅的编制。坦克军有两个坦克旅和一个摩托化步兵旅,每个坦克旅有三个坦克营,共有坦克约一百四十辆,兵力有七千人。一个坦克军大体相当于德国一个坦克师。苏联的机械化军要大得多,有一个独立的坦克团和三个机械化旅,每个旅有自己的坦克部队,总共约有二百辆坦克和十二个摩托化营,共一万七千人。

   苏联原先是仿制美国、英国和法国的坦克。但是,到1939年,苏军已装备了很多型号的坦克。因为坦克多半已陈旧,过量的生产使苏联陆军和空军一样自食其果。因为苏联迷信数量上的压倒优势,不可能让老的坦克退役。旧装备不是改作别的用途就是分配给不需要的部队去使用。大战开始时,正在使用的大部分坦克比德国的III型和IV型差,尽管苏联有些坦克上装有一门很好的高初速45毫米火炮,也有的装有一门76毫米近距离支援火炮。直到苏联大量生产T34、KV1、KV85和KV2坦克之后,这种落后状态才得到改变。坦克部队的战斗力不仅靠武器和装甲,而且要靠光学器材和动力装置、坦克内通话系统和无线电系统。苏联坦克部队和空军一样,由于缺少辅助设备,吃了苦头。即使在大战末期,苏联T34坦克营之间仍然主要靠旗语进行联络。1941年中期,T34中型坦克和KV1重型坦克已投入生产。但是,据苏联人说,部队得到的T34坦克还不到一千辆,得到的KV1坦克不到五百辆。

   1941年6月,几乎所有的部队都在进行改编,更新坦克。苏军最高统帅部的方针是每支部队都分配一点。这大概是为了便于训练。然而没有一支部队能满足需要,没有几支部队能适应战斗。据说,6月15日那天,百分之二十的坦克在大修,百分之四十七的坦克正在进行中修或需要中修,只有百分之二十七的坦克在服役。改编工作的中断,使苏军在大战开始时,各级装甲部队都不齐装、都未经过试验。

   除了装甲部队和步兵部队外,那时苏联陆军起码还有三十个骑兵师,其中有些已组成骑兵军和一些独立的骑兵旅。一个骑兵师只有七千人,包括三至四个骑兵团,有时还有一个配备坦克的机械化骑兵团,一个骡马牵引的炮兵团和支援部队。苏联是唯一保留骑兵部队的大国,因为它设想这些部队可以在任何地形,尤其在冬季战争中,成为一支机动打击力量。实际上,它的机动性在进行突破时证明是有用的。

   德国在发动战争时团结一致,实力强大,它所对付的敌人领导无方,军事上没有准备。一事成功,万事顺利。成功本身就是对士气的激励。德国早期的好运多半是因为武器精良,训练有素,战术卓越,战地指挥有方,这就使德国人心目中更认为纳粹党有关民族优秀和德国人不可战胜的教育是对的。全国作为一个整体都从这一错误观念中吸取力量,得到安慰。尽管可以把不可战胜的说法看作是鬼话不去相信,因为单是德国空军的步兵师作战表现很差这一点,就证明德国人的成功不是和民族有关,而是同领导和训练有关,但是,人们一致承认,德国人不论在走运时或困难时都是无畏的战士。德军官兵关系极好。

   1941年德国人的军事才能有些变化,但是从整个素质来说,人们很难察觉,因为从别的方面,特别是指挥和经验方面,得到了弥补。东普鲁士人和波美拉尼亚人,由于有波兰人或索布人的血统,通常比威斯特伐利亚人活泼,进攻时很敏捷,又因为长期与普鲁士打交道,喜欢打仗。威斯特伐利亚人和奥尔登堡人往往比莱因兰人和巴伐利亚人更不易激动和沉着。这些民族的性格不同,但都能成为好的战士。只有萨克森人可能被认为不太适于当兵。日耳曼族奥地利人通常比德国人差,因为他们比较懒散。德国军队之所以强大,因为他们是同一民族,都说一种共同的语言,地区差别甚微,所有德国人几乎任何时候都忠诚可靠。德国盟国的情况则相反。

   芬兰人是轴心国里最好的勇士。在冬季战争和森林战争中不亚于任何人。芬兰只有四百万人口,决心不成为德国的走卒。罗马尼亚是对德国最忠诚,然而也是最不自愿的盟国。罗马尼亚军队装备差,主要是缴获来的陈旧的法国人的武器,因此,当然无法和德国人相比。他们的军官未经训练,不能胜任所担负的责任。军士也没有受过训练,占很大比例的士兵是文盲。他们对德国人和俄国人的战斗力过分敬畏。但是,罗马尼亚农民勇敢,不屈不挠。他们和俄国人有很多相似之处:能忍耐,临危不惧,能吃苦。意大利人和罗马尼亚人一样不缺胆量,但是装备差,军官没有受过很好的训练。匈牙利人是有长期战争历史的民族,但也不强。他们比较感兴趣的是把眼睛盯着他们真正的敌人——罗马尼亚人,而不是为希特勒打仗。最精锐的匈牙利部队都留在国内未动。

   倘若有军官和装备,罗马尼亚人、意大利人和匈牙利人完全可以成为很好的战士,因为他们有持久的耐力。但是,他们认为打的是德国人的战争,因而几乎不感兴趣。在这点上,德国人挨了不少的骂。在1941年,德国政府、外交使团、武装部队,或许还有很多德国民众,被胜利冲昏头脑,表现得很傲慢和放肆。在希特勒的新秩序下,所有外国人都比德国人低一等。这样,用霍锡的话来说,德国人被看成是难以容忍、笨拙、粗鲁的人。1942年4月,人们在罗马轻蔑地注意到蹂躏了半个欧洲的德国人在为英国人的野蛮行为而悲天悯人。第二个月,意大利记者索伦蒂诺从俄国回来,讲了许多德国人屠杀居民、奸污妇女、杀害儿童之类可怖的事。纳粹德国开始为它的盟国所恐惧、憎恨和厌恶。在战场上德国官兵骄横跋扈,使盟国深恶痛绝。只有在芬兰,德国人的形象相反。在那里人们只是怀疑地注视着德国的战友们的所作所为。

   1941年的苏联人口,包括新占领地区,共约一亿九千万。它由一百七十多个民族组成,操一百四十种不同语言。但有的民族很小。因为,其中十四个民族占全国总人口的百分之九十四,只有二十个民族人口超过五十万。大俄罗斯人达九千多万,乌克兰人约四千万,白俄罗斯人接近一千万。高加索人有大俄罗斯和乌克兰人血统,不是一个民族。

   俄罗斯化的过程(也就是把大俄罗斯的语言和准则强加给少数民族),自十九世纪初就已开始,在共产党统治下更加迅速了。少数民族在参加党务、政务或接受高等教育前必须精通俄语。在军队里,唯一许可的语言是俄语。因此,在探讨苏军战士特点时,常常和大俄罗斯人的性格等同起来。无论怎么说,大俄罗斯是人口中一个最大的组成部分,而且在1941年的情况下,可能是多民族苏联的最可靠的战斗成员。苏联别的民族中可能会出现令人生畏的战士,但相对来说,数量很小,若没有共产主义这种强烈信念的激励,他们就会缺乏大俄罗斯人的爱国主义本性。在少数民族中,常常出现因失去自由以及强加在他们头上的俄罗斯化过程而引起的愤懑情绪。实践证明,亚洲民族的战斗力和大俄罗斯人并没有什么不同。

   苏联人口另一重要组成部分是乌克兰人。他们的民族性格和波兰人相似,聪明、机智、勇敢、乐观、自信,不象大俄罗斯人那样呆头呆脑。作为军人,白俄罗斯人通常不如乌克兰人和大俄罗斯人。尽管共产主义主张超民族的思想,白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和大俄罗斯人之间甚至在1941年仍有对立情绪。

   大俄罗斯人的明显特点是顽固、狡猾、精力充沛。他们所在地区气候恶劣,土地贫瘠,再加上亚洲人的入侵和鞑靼人的统治,可能还大量混入了芬兰人的血统,所有这些,使这个民族具有自己的特点。大俄罗斯人确实勇敢,不屈不挠,不管是否真正的党员,通常都很爱国,深深热爱自己的家乡。他们容易受骗,容易被他们的政委的宣传所左右。当然,不管是什么民族,大多数苏军战士都是如此。他们并不那么喜欢军人的生活,他们只能清心寡欲地忍受这种生活。倘若不是指挥员和政委的逼迫,他们的战斗力很差,人很脏,不守纪律,不好领导,冷漠无情。所有俄国人都难以揣测,脾气容易产生急剧变化。这种性格反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作战方式上。有时部队非常顽强地进行殊死的战斗,有时则自暴自弃,溜之大吉。通常,他们的防守比进攻强,但是往往反应慢,动作迟缓,优柔寡断,谨小慎微。他们历来消极被动,缺乏创造性和主动性。这点在1939年到1940年的冬季战争以及1941年的夏季战争得到反映,在1940年的冬季战争中,他们惨败给数量上无足轻重的芬兰人。

   沙皇时代,俄国人并不是不好的军人。大俄罗斯人比其他东欧和西欧的斯拉夫民族(波兰人除外)都更有天赋的军人性格。很难说他们比小亚细亚的土耳其人强,或者比芬兰人、芬兰血统瑞典人和德国人劣。这种估计完全基于单个人的特性,而没有考虑领导、训练和装备的作用,也没有考虑对苏联军人家庭成员生命的严重威胁,更没有考虑政委手枪所产生的作用。这些政治上的手枪可以确保士兵从麻木不仁和低沉的情绪中苏醒过来,并注入惊人的活力和战斗力。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