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维斯瓦河到奥得河的扫荡·第三十六 – 吴起兵法网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从维斯瓦河到奥得河的扫荡·第三十六

从维斯瓦河到奥得河的扫荡·第三十六

作者:利德尔-哈特·英国

出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史·(英国)

出自————《战争通史

   斯大林曾通知西方同盟国,他将在1月中旬,从维斯瓦河一线发动一次新的攻势,以配合同盟国拟议中的向莱茵河一线进攻,但是那时,由于德军在阿登地区反攻所造成的混乱,这一进攻被耽搁下来了。西方的那些高级部门,对俄军的进攻并没有寄予多大希望 。

        俄国人有时推托天气不好;有时不肯充分提供其部队的情报;7月底,俄军打到维斯瓦河后又长期停滞不前;凡此种种都又使人们倾向于认为俄国人未必能有多大作为。

   12月底以前,古德里安(在战争进入绝望的后期,他被任命为德军总参谋部长)得到了一些不祥的报道。德军军事情报部东方外国军队科科长格伦(Major-General Gehlen)报告说,在波罗的海和喀尔巴阡山之间的战线上,发现了二百二十五个俄国步兵师和二十二个装甲军,他们结集起来准备进攻。

   但是,当古德里安把俄军在进行大规模准备的这种不祥的报告送交希特勒时,他根本不相信,大声叫嚷道:“这是成吉思汗以来最大的骗局,到底谁在捏造所有的这些废话?”希特勒宁愿依靠希姆莱(Himmler)和党卫军情报部门的报告,而不相信其他人的报告。

   希特勒对停止阿登地区反攻而把部队调往东方战线的意见一概拒绝,他的理由是:头等大事,是在西方保持目前他“失而复得”的主动权。与此同时,他也拒绝了古德里安的再次请求,即应该把这时守在波罗的海各国的那个孤立无援的集团军群(有二十六个师)从海道撤回来,增强可进入德国的各个门户。

   当古德里安回到他的司令部时,他发现希特勒趁他外出不在,命令把他的两个装甲师从波兰南调匈牙利,试图援救布达佩斯,这对他来说,可以说是当头一棒。这样一来,古德里安只剩下十二个师的机动后备军去支援五十个实力不强的驻守在长达七百英里的主要战线上的步兵师。

   西方对俄国实力的怀疑有增无已,因为那时传来了德军向布达佩斯发动反攻的消息。由于西方同盟国自己在德军最近的反攻中吃到了苦头,因此对这次进攻的潜力十分重视。德军对已被包围的布达佩斯发动了好几天的攻势,取得了预兆不妙的进展。德军是从该城西边四十英里的科芒(Komorn)附近发动攻势的,渗入到这里和被围驻军之间一大半距离的地方。然而,德军在坚强的抵抗面前,终于遭到了惨重的失败。

   德军的间接损失还要惨重。这种崭新的“环形筑垒阵地”的抵抗,助长了希特勒的怪癖,他坚持要部队长久守下去。结果,他的部队在那里被包围,这时,由于害怕“斯大林格勒”的重演,希特勒采取了一些措施,而这却给他带来了更大的麻烦。情况是这样的,虽然驻在波兰的准备迎击意料中俄军发动冬季攻势的两个精锐的德国装甲师,在新年前夕被调出来另组成一支先遣部队试图去救援布达佩斯,但希特勒却不同意在俄军发动冬季攻势前,相应地从维斯瓦河撤出。俄军发动冬季攻势后,在这条力量被削弱的战线上,德军不是被容许后退一步以抑制这种突击,而是被迫承受了俄军突击的全部力量。“不惜一切代价”坚持到底的政策,固然有其心理学上的价值,然而由于战略上的失误,又一次造成了破产。

   俄国最高统帅部当时已泰然作好准备,尽量利用德军处境的基本弱点。由于意识到引而不发的绝对重要性和交通运输线拉得太长的不利,俄军最高统帅部一直等到新战线后面铁路修复和把大陆上标准的铁道轨距换成俄国的铁道轨距后,才开始行动。大量补给品在铁路起运点堆积如山。第一个目标是占领上西里西亚(Upper Silesia),这是德国最重要的工业区,它避免了同盟军的轰炸,完好如初。俄军从波兰南部维斯瓦河上的巴拉诺夫(Baranov)桥头堡朝前推进一百多英里,就可到达这一目标。但是,斯大林和他的参谋长华西列夫斯基(Vasilevsky)在他们所制定的宏伟的计划中,却有更广泛更深远的目标:他们把目标放在奥得河,并且还超出该河而放在柏林——离他们在华沙附近的阵地约三百英里。扩大他们攻势的范围,他们就可以利用辽阔的地面进行机动了。在兵力方面,他们约以五比一取胜,而比这一优势更其重要的是他们日益增强的调度能力。那时,美国运货汽车源源涌到,他们便能使较大比例的步兵旅机械化,并且由于他们自己生产的坦克也在不断增加,因而增加了装甲兵团和机动兵团的数量,这就有利于他们打开缺口。与此同时,斯大林型坦克的不断增产,大大加强了他们的冲击力量。这些庞然大物装有一百二十二毫米大炮,其威力能和装有八十八毫米大炮的虎式坦克相比。这些坦克的装甲要比虎式坦克厚一些,虽然没有“虎王”(King Tiger)式坦克那样厚。

   在新的战役开始以前,“方面军”经过了改组,俄国的三位善于进攻的杰出领导人被起用,他们担任了主攻的司令官。科涅夫仍负责指挥在波兰南部的“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在中部地区,由朱可夫接替罗科索夫斯基而指挥“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而罗科索夫斯基则被调往指挥在华沙北部那累夫河(Narev)的“白俄罗斯第二方面军”。

   俄军于1945年1月12日上午10时开始进攻,由科涅夫部队从巴拉诺夫桥头堡(它约有三十英里长和深)出击,部署了十个集团军(包括两个坦克集团军),大约有由两个空军的集团军所支持的七十个师这样的兵力。

   一开始,渗透的速度就受到了阻碍,因为浓雾笼罩了战场,飞机不能从地面起飞。但是,浓雾也起了掩护进攻部队的作用,而大批操作良好的炮兵不慌不忙地夷平了敌军的防线,到第三天,进攻部队已经突破了皮尼丘夫(Pinezow)(离出发点二十英里),并在这一广阔的战线上渡过尼达河(Nida)。接着,便开始了打开战局的阶段。装甲军从缺口倾泻而入,势如潮涌地遍布在波兰平原上。在这时候,扩大缺口比深入推进更加重要。15日,基埃尔策(Kielce)为一个纵队所拿下,这个纵队正在朝着北面方向环绕利萨戈拉群山(Lysa Gora Hills)尽头进行扫荡,从而威胁到面对朱可夫战线的德军后方。

   14日,朱可夫从他在马格努泽夫(Magnuszev)和普瓦维两个桥头堡的附近出发,发动了一次进攻。他的右翼转向北面,朝着华沙的后方推进,而他的左翼则于16日拿下了腊多姆(Radom)。同一天,科涅夫的先锋部队渡过了离西里西亚边界仅三十英里的皮利察河(Pilica)。这时候,也就在14日,罗科索夫斯基部队从他们在那累夫河上的两个桥头堡出击,打破了在通往东普鲁士南部道路上所筑的防线。这时缺口已宽达二百英里,将近二百个师的俄军(包括后备部队)汇成一股巨流,正在滚滚地向西涌去。

   17日,华沙落入朱可夫部队之手,他们已在两个侧翼上肃清了德军,而他的装甲先锋部队已向西渗透,几乎远达罗兹。科涅夫的领先部队已占领靠近西里西亚边界的琴希托霍瓦(Czestochowa)城,并进一步往南绕过了克拉科夫的侧面。

   19日,科涅夫的右翼推进到西里西亚边界,同时他的左翼用一种包围攻势占领了克拉科夫。朱可夫部队占领了罗兹,罗科索夫斯基部队则已到达进入东普鲁士南边门户的姆瓦伐(Mlawa)附近。切尔尼亚霍夫斯基和彼得罗夫的部队则在最北面和最南面向前推进。这样,到第一周末,俄军已向纵深推进了一百英里,其正面宽度几乎有四百英里。

   为了守住通往西里西亚的道路,德军七个师从斯洛伐克战线上奉调向北面冲去,但这已为时过晚了。负责斯洛伐克指挥的海因里希(Heinici),在俄军发动猛攻前,确实提出过建议,他可以拨出部分兵力,作为防守维斯瓦河一线的后备队,但这一重新配置兵力的主张,既违背希特勒的“人人必须坚持就地作战”的原则,又违背他的分区作战的习惯。在斯洛伐克的战线几乎被打垮以后,海因里希部队还在那里坚持抵抗了好几个星期——这表明他原先的兵力是绰绰有余的。在俄军开始进攻以前,德军又有额外的七个师到达喀尔巴阡山北边,但其作用却比不上俄军进攻前两个师的作用,因为这时的缺口已经大到无法加以弥合了。

   波兰西部的大部分地区十分开旷,那就有利于攻方,只要攻方拥有优势兵力或者具有利用辽阔地势的机动性,便容易打开战局。1939年,德军曾得益于这种条件。目前他们自己却成了守方,既缺少兵力,又不具备机动性。作为主张机械化战争的一个代表人物的古德里安,认为刻板的防御无济于事,要阻截一次突破,得靠装甲后备部队的对抗性调动。但他不仅仍被迫滞留在维斯瓦河,而且在俄军发动进攻以前,他又眼看他那原已稀少的装甲部队有一部分被调往布达佩斯。由于他把剩下的部分装甲部队投入基埃尔策附近的战斗,他争得了时间,终于解救了被围困在维斯瓦河曲的部队;结果,俄军所获俘虏只不过二万五千人——在进攻的第一周,象这样一次巨大的突破,所抓到的俘虏显然是很少的。但是,由于德军迅速撤退所需要的机动工具日益短缺,因此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即在第二周中,俄军所获俘虏的人数激增到三倍,达八万六千人之多。俄军不断提高其机动性,也可以从他们继续大踏步前进这一点上反映出来。

   在德国境内。城市居民的急速撤退,正说明俄军的进展速度已经打乱了一切计划,并且已把德军从他们原来所希望扼守的中间地带上驱逐出去了。

   1月20日,科涅夫部队渗入西里西亚边界,并在德国国土上站稳了脚跟。更坏的兆头是,罗科索夫斯基部队已越过东普鲁士的南部边界,抵达历史性的坦嫩堡古战场。这一次不再会重演俄军在1914年那样的失利情况了。第二天,他的先锋部队到达奥尔兹丁(Allenstein)联轨点,切断了东普鲁士的主要铁路动脉,而切尔尼亚霍夫斯基部队则从东向西推进,占领了英斯德堡。该部队继续往前冲杀,26日抵达埃尔平(Elbing)附近的但泽湾,这样,就使德国在东普鲁士所有的部队都孤立起来了。这些德军撤回哥尼斯堡(Koonigsberg)后,又遭到包围。

   四天以前,科涅夫部队已经到达上西里西亚工业区以北奥得河畔宽四十英里的战线上。在开始进攻后的第二个周末,其右翼在布雷斯劳以南沿着长达六十英里地带的许多点上渡过了奥得河上游——这里离开它出发的战线已有一百八十英里了。另外的几个纵队,从北面包围了西里西亚首府。在这一条先锋部队的战线后面,别的部队已转向南部,占领了格利维策(Gleiwitz)联轨点,孤立了上西里西亚工业区。整个地区布满着纵横交错的战壕、铁丝网、反坦克壕和炸药箱。但在这个潜力很大的要塞地带,却缺乏防守的部队。那里所有的部队和正在开进的部队,由于挤满了大批涌入的难民,也受到了阻碍。路上堆满了已被毁坏的车辆和被丢弃的杂物用品。俄军的几个纵队,正好利用这种混乱状态,在正面被阻的情况下,就从后面打了进去。德国空军方面的一些报告,生动地描述了俄军进军的情况,说他们象一条巨大的鱆鱼,在西里西亚各城市之间迂回蠕动着它那长长的触角。据他们说,满载着援军和补给品的不可胜数的俄军货车队,在东面简直看不到尽头。

   更加规模惊人和使敌人感到绝望的,是朱可夫部队在中路的扫荡性进军。他采用了一种侧面调兵的方法,把他的大批装甲部队调到了他的右翼。他们长驱直入维斯瓦河和瓦尔塔河(Warta)之间的走廊地带,趁敌人尚未在通道布置兵员以前,运用这种出其不意的调兵法,渗入位于格涅兹诺(Gniezno)以东一连串湖畔的这段最狭窄的走廊地带。他们在进军中穿越了维斯瓦河上著名的托伦(Torun)要塞的后方,于23日插入比得哥煦(Bydgoszcz)(布龙堡(Bromberg))。其他的装甲纵队已接近更大的交通中心波兹南(Poznan)了。在这里,他们遇到较顽强的抵抗。绕过要塞,他们就向西部和西北部挺进;到了周末,他们已到达勃兰登堡(Brandenburg)和波美拉尼亚(Pomerania)的边境——这里离华沙二百二十英里,但离柏林仅有一百英里。与此同时,朱可夫部队的左翼,在渡过瓦尔塔河和占领卡利什以后,已迎头赶上,同科涅夫部队的右翼并驾齐驱了。

   第三周开始时,科涅夫部队的左翼占领了上西里西亚的卡托维兹(Katovice)和其他工业大城市,而他的右翼则在施泰瑙(Steinau)占领了奥得河上一个新的桥头堡,这里离布雷斯劳西北四十英里。朱可夫的先头部队在30日越过了勃兰登堡和波美拉尼亚的边界,然后把德军在业已结冰的奥得河这条线上的抵抗压制下去。31日,朱可夫部队占领了兰茨贝格(Landsberg),其坦克先锋部队冲过了该地,到达科斯钦(Kustrin)附近的奥得河下流——现在离柏林市郊只有四十英里了。那时俄军和他的西方同盟国前沿阵地之间的距离,也只不过相隔三百八十英里。

   但是,战线拉得过长这一法则,终究还是帮了德军的忙,削减了俄军原可能在奥得河上加强的压力,而德国正规军和国民风暴队的“内卫”部队(这些部队是德国司令部拼凑起来防守这一线的)混合起来的抵抗力量,反而大大增强了。德军利用波兹南的坚强防御,堵住了俄军给先头部队运送补给和援军的一些公路。2月第一周开冻后,公路成了沼地,这阻止了俄军的前进,而由于奥得河已开冻,它也起了屏障作用。虽然朱可夫部队在2月第一周中,已经在广阔的战线上接近了奥得河,并在靠近科斯钦和奥得河畔的法兰克福的地方攻占了渡口,但他们却没有足够的重兵来利用这些渡口,于是只好被关在这些简陋的桥头堡里困守,按兵不动。

   科涅夫现在力图加强一种侧翼包抄的力量,通过斜面进军逼近柏林。他的部队既已扩展了他们在布雷斯劳北面的桥头堡,便于2月9日向西面冲杀出来,然后转向西北,在广阔的战线上横扫了奥得河左岸。13日,他们进抵离柏林八十英里的佐默费尔德(Sommerfeld)(同一天布达佩斯终于被攻占,放下武器的俘虏共有十一万人)。两天以后,他们又继续推进了二十英里,到达靠近尼斯河和奥得河合流处的尼斯河(Neisse)畔。这样,他们就与朱可夫的先头部队齐头并进了。

   但是,由于德军被赶回到由奥得河下游和尼斯河所形成的一条笔直的、较短的线上,德军的防御再次得到好处。他们在这条线上所布置的防线,只是原先那条防线长度的一小部分——从波罗的海起到波希米亚山脉边界还不到二百英里。由于他们需要驻守的地域大大缩减,这倒弥补了他们兵力上的损失,并使他们重新恢复兵力和地域间的合理比率,这是他们自从失利以来头一回保持这样合理的比率。在俄军战线后面的布雷斯劳仍然在德军手中,因此,科涅夫部队要从后方转调到前线便受到了限制,这正象波兹南——它终于在23日陷落——早先曾经阻碍过朱可夫部队前进一样。

   科涅夫部队在尼斯河畔受到阻遏,而朱可夫部队更径直的进军也在奥得河下游被堵住了。到2月第三周时,由于德军从西线和内地派来援军,东方战线稳定下来了。俄军被阻在这条线上,直到德军在莱茵河边完全崩溃而大局已定为止。

   然而,由俄军威胁所造成的危机,却导致德军做出了一个命运悠关的决定,即必须弃守莱茵河以适应奥得河那里的需要,从而阻止俄军。尽管德军许多师从西线调往东线,但比所调动的实际兵员数额更其重要的是,把大部分可以拼凑起来弥补西线缺额的增援部队也都调到东线来了。这使英美军队轻而易举地发动攻势,打到并跨过了莱茵河。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