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战争·第五 – 吴起兵法网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芬兰战争·第五

芬兰战争·第五

作者:利德尔-哈特·英国

出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史·(英国)

出自————《战争通史

   波兰瓜分后,斯大林急于保卫俄国的波罗的海翼侧,以防止暂时的同伙希特勒日后的威胁。因此苏联政府对波罗的海的俄国旧时缓冲地区立即加以战略控制。到10月10日,已同爱沙尼亚(Estonia)、拉脱维亚(Latvia)和立陶宛(Lithuania)签订条约,使部队可以在这三国的要地驻防。9日,同芬兰开始会谈。14日,苏联政府提出要求。这些要求明确规定要达到三个主要目的:

   第一、守卫通往列宁格勒(Leningrad)的海路,其办法为(1)“尽力用两岸炮火封锁芬兰湾,以防敌人军舰或运输船进入芬兰湾(Gulf of Finland)”;(2)“尽力防止任何敌人进入位于列宁格勒入口西部与西北部的芬兰湾内诸岛”。为此目的,要求芬兰割让霍格兰(Hogland)、谢伊斯卡里(Seiskari)、拉万萨阿里(Lavanskari)、蒂泰斯卡里(Tytarskari)和洛维斯托(Loivisto)等岛,以其他领土为交换;同时要求芬兰租借汉科港(Hangoo),为期三十年,使俄国可以在那里建立一个海军基地,沿岸陈立大炮,以与对岸的帕尔迪斯基(Paldaski)海军基地共同封锁芬兰湾的入口。

   第二、更为严密地守卫通往列宁格勒的陆路,办法为:将卡累利阿地峡(Karelian Isthmus)的芬兰边界移后,新边界线可使列宁格勒处于重炮射程之外。这一边界的调整,仍可使曼纳海姆防线(Mannerheim Line)上的主要防御工事保持完整。

   第三、调整“边界划得不正确、且是人为划定的贝萨谋(Petsamo)地区”的北端边界。这是一条穿越雷巴契(Rybachi)半岛的狭窄地峡、拦腰切断半岛西端的直线。其所以调整,看来是为了防止敌人在雷巴契半岛建立据点,以保卫通摩尔曼斯克(Murmansk)的海路。

   作为以上领土调整的交换条件,苏联提出将雷波拉(Repola)和波拉约尔皮(Porajorpi)两地区割让给芬兰。这一交换,即使按照芬兰的白皮书所载,也可使芬兰获得二千一百三十四平方英里土地,以补偿割让给俄国的一千零六十六平方英里的总面积。

   如果对这些条件作一番客观的分析,就可看出都是建立在合理的基础上的,既加强保卫俄国的领土安全,又不严重损害芬兰的安全。显然可以防止德国利用芬兰作为进犯俄国的跳板。但是并没有给俄国进犯芬兰带来什么明显的好处。事实上,俄国提出割让给芬兰的领土,可以扩大狭窄不堪的芬兰腰部地区。

   然而,出于民族感情,芬兰难予接受这样的解决办法。他们虽然表示,除霍格兰以外,其他所有岛屿都愿意割让,但是坚决不肯放弃大陆上的汉科港,认为这不符合他们的严格中立政策。于是俄国提出购买这块领土,还争辩说,这种购买是符合芬兰的中立义务的。可是,芬兰拒绝这个提议。双方的争论越来越激烈,俄国报纸的评论也越来越咄咄逼人。11月28日,苏联政府废除了1932年的互不侵犯条约。30日,俄国开始入侵。

   完全出乎世人意外,最初的一次进攻,竟因受阻而告终。从列宁格勒直指卡累利阿地峡的推进,在曼纳海姆防线前的几道阵地上停下来了。在拉多加湖(Lake Ladoga)附近的进攻也没有进展。在战线的另一端,俄国切断了北冰洋上的小港贝萨谋,以此阻止芬兰通过那条航线获得援助。

   两个更为危在眉睫的攻势在芬兰腰部两头展开。更北面的攻势越过萨拉(Salla),直抵克米亚尔维(Kemijarri),在冲往波的尼亚湾(Gulf of Bothnia)的半途中,为芬兰用火车从南方调来的一个师的反攻所击退。南面的攻势越过了索木斯萨耳米(Suomussalmi),在1940年1月初也为芬兰的反击所阻遏。芬军包围了入侵军的翼侧,封锁了他们的供应线和退路,等到他们的部队因饥寒交迫而筋疲力尽时,才发动进攻,把他们击溃。

   西欧对新的侵略受害者芬兰原来寄予同情,现在看到弱者分明击退了强者的进攻,一下子变得兴高采烈。这种印象有着深远的影响。英法两国政府就此考虑派遣远征军去到这个新战场,目的不仅在于支援芬兰,也在于夺取供应德国的瑞典耶利瓦勒(Gallivare)铁矿,并布置一个威胁德国波罗的海翼侧的阵地。多少是因为挪威和瑞典的反对,这个计划还没有实现,芬兰就崩溃丁。这样,法英两国在本身的防御力量十分薄弱时,才不必与苏德两国同时作战。但是,在同盟军进入斯堪的纳维亚这一明显威胁下,希特勒做出决定,抢先占领挪威,以阻止同盟军进入。

   芬兰旗开得胜的另一个结果,是一般人更加容易低估苏联的军事力量。温斯顿·丘吉尔在1940年1月20日的广播演说,正是这种看法的概括,他说,芬兰“已使全世界看到红军不会打仗”。他这样的错误判断,希特勒多少也有一些——在下一年造成了重大的后果。

   不过,如果对这一战役比较冷静地分析一下,最初一次进攻之所以失败,就有了较为充分的理由。在这次战役中,并没有什么迹象表明,俄国为发动一次强大攻势而做出了应有的准备,配备了俄国巨大资源所提供的大量武器装备。但有种种明显迹象表明,俄国为芬兰局势的情报来源引入歧途;他们非但没有估计到会遭到真正的抵抗,反而以为只是去支持芬兰人民反抗不得人心的政府而已。芬兰全国有的是天然障碍,缩小了通道,加强了防御,使入侵军到处受到牵制。在地图上看,从拉多加湖到北冰洋这条边界线似乎很宽阔,实际上却是湖泊和森林犬牙交错,是设置陷阱和进行顽抗的理想地带。何况,在苏联一边疆界,铁路交通只有从列宁格勒到摩尔曼斯克一线,而这条八百英里长的铁路只有一条支线通向芬兰边境。正是由于那样的限制,向芬兰“腰部”发动的攻势,在大事渲染的芬兰报道上尽管说得难以对付,事实上每股只有三个师。还有四个师是用来在拉多加湖北面进行翼侧包抄的。

   穿过拉多加湖和芬兰湾之间的卡累利阿地峡到芬兰可称为最好的通道,可是,此路不通,因为那里有曼纳海姆防线,还有六个芬兰现役师一开始就集结在那里。俄国在较北一边发动的攻势,虽然遭到失败,但是达到了目的:把部分芬兰后备军吸引到了那里,另一方面,俄国正在作周密的准备,调来了十四个师,准备向曼纳海姆防线大举进攻。2月1日,在梅雷茨可夫将军(General Meretskov)指挥下,发动这次进攻。矛头针对苏马(Summa)附近一个十英里长的防区。大炮向这一防区连续不断地猛轰了一阵。防御工事一被轰毁,坦克和乘着雪橇的步兵便趁势冲去占领阵地;苏联空军粉碎了反攻的企图。经过两个多星期有条不紊的进攻,在整个曼纳海姆防线捅了一个缺口。于是进攻军掉头向外,进逼两翼芬军,再朝维堡挺进。从冰封的霍格兰岛前进、在维堡(Viborg)背后登陆的苏军,越过冰冻的芬兰湾,展开翼侧大包抄。有限的芬军尽管在维堡前还顽抗了几个星期,但是在扼守卡累利阿地峡的战斗中已经打得筋疲力尽。一旦俄军打开一条路,芬军交通受到威胁,最后崩溃就成定局。拟议中的英法远征军虽然即将启航,但是并未到达,因此,只有投降,才能避免崩溃。

   1940年3月6日,芬兰政府派出代表团去议和。苏联除早先提出的条件外,现在还要求芬兰割让下列地区:萨拉和库萨谋(Kunsamo)两区,整个卡累利阿地峡(包括维堡),还有渔人(Fisher)半岛上的芬兰领土。苏联还要求芬兰从克米亚尔维修建一条铁路通到边境(当时边境尚未确定),以与俄国的突出部分连结起来。3月13日,芬兰宣布接受苏联的条件。

   在形势起了根本变化的情况下,特别是在2月12日曼纳海姆防线的苏马防区遭到惨败后,苏联提出的新条件是异常节制的。曼纳海姆陆军元帅比大多数政治家都讲究实际,对英法的紧急援助建议也是怀疑得确有道理,他极力主张接受苏联的条件。斯大林也表现出政治家风度,进一步提出的条件是微乎其微的,另一方面,在事关大局的1940年春季日益逼近的时刻,他显然也急于卸掉肩上的一副战争担子,这场战争已经动用一百多万俄军和极大部分的飞机坦克了。

   波兰的环境比欧洲任何地方都便于发动闪电攻势,而芬兰则是最不适合发动闪电攻势的战场,尤其是在遭到入侵一年的时刻。

   波兰边境的地形,原来就使全国处于团团围困的境地。现在由于德国交通工具充足、波兰交通工具缺乏,这种受困情况就更为严重。这个国家幅员辽阔,机械化部队向那里进攻极为方便,尤其在9月的干旱天气里,更是万无一失。波兰陆军比大多数军队都惯于进攻,因此格外利用不了不多几种防御战法。

   与此相反,在芬兰,守方却处于有利地位,因为国内交通系统,无论铁路和公路,都远远胜过边境那一边攻方的交通系统。芬兰有好几条与边境平行的铁路线,可以从横里迅速调动后备军;俄国只有从列宁格勒到摩尔曼斯克的一条铁路线,外加一条支线通往芬兰边境。在其他地方,俄军必须乘火车出发,大约前进五十到一百五十英里才能越过边境,再要往前走一大段路,才能威胁任何战略要地。而且还必须经过湖泊和森林地带,在当时已积深雪的难行公路上进军。

   上述困难使苏联可以调遣和维持的部队行动大受限制,要末只有穿过卡累利阿地峡,向防守坚固的曼纳海姆防线正面进攻。这一地峡,在地图上宽达七十英里,但是,从战略上看,其实要狭得多。其中一半为宽阔的沃克锡河(Vuoksi)所阻挡,剩下的地方大部分都有一系列湖泊,湖泊之间还夹着森林。只有苏马附近,才有余地可以让大部队展开。

   再则,除了战略困难外,还有战术困难。前者是,在看来无遮无拦的部分芬兰边境,无法集结大部队,无法进而深入敌人国土;后者是,无法战胜熟悉地形、能利用其有利条件进行抵抗的守方。湖泊和森林往往使入侵军陷入狭窄通道,在那里遭到机枪火力扫射;湖泊和森林为隐蔽的翼侧包抄和游击队骚扰提供无数机会。即使在夏季,面对善战的敌人,渗入这样的一个地方,已经是够危险的了;在北极的冬季,重型装备的纵队笨重得就象穿木屐的人想同穿球鞋的敌人搏斗一样,要想发动进攻,更是难上加难。

   曼纳海姆陆军元帅在俄国摊牌之前一直把后备军留在南端,如果说这显然是冒险,那末,他的战略基本上还是正确的,因为敌人最初的入侵为随后的反攻提供了机会,尤其在那样的地方,又在冬季的条件下。

   至于俄国,他们根据错误设想而制订的计划,在实际考验中要不遭到失败,还能有什么结果呢?但是,这并不就此证明那支作战军队从上到下都是不会打仗的。虽然独裁政权特别爱听称心如意的情况报告,可是,哪一类政府能免得了担这样的风险呢?最好记住,现代史上大概再也没有象法国在1914年和1940年据以制订计划的那样错误的设想了。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