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线与战士·第六 – 吴起兵法网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战线与战士·第六

战线与战士·第六

作者:温斯顿·斯潘塞·丘吉尔 ·英国

出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东线战争·第四

出自————《战争通史

  概述——军事行动的规模——波兰的凸出部分——战场——战略和地理——德国的计划——施蒂芬计划——比利时中立——列日瓶颈——动员意味着战争——康德拉—毛奇的安排——无法预计的因素——法—俄计划——苏霍姆利诺夫与俄国陆军——战争的呼唤

  01

  这充满阳光与和平的两周是千百万男女享受到的最后两周。这是各国的一个小休时间。让我们透过欧洲似乎平静的表面看看那些正在准备和积蓄破坏力量的会议室和休息室。让我们调查一下就要被爆炸破坏的地区。让我们估计一下,若干代人积累起来的多少财富和科学力量被用来折磨人类;并描述一下,当这些力量按会议室和休息室内的那些人们的意愿释放时它们的状况、组合和方向。

  我们先以军事的观点来检查一下即将发生战斗的战场。主要特性是表现在规模上。在西线,军队对地域来说太多了;在东线,地域对军队来说太大了。彼此连续攻击的大量兵员与辽阔的地貌相比显得稀少而孤立。16或17个集团军,每一个集团军接近20万人,对着敌人不断运动,有时两三个集团军聚集在一起,有时会合起来集中作战,但常常彼此远离,中间隔着不设防的几乎无警戒的地域。在许多地方,这些庞大编制的侧翼,常常还有后方,会暴露出来,使敌人可以作战略行动或策略迂回。双方大部队都不能轻松无畏地向前进军,唯恐另有强敌从想不到的角度迅速出击,从主要的交通线进军。这些集团军的人数,每一个都相当于一座大城市的人口,以难以置信的速度消耗人员、粮食和各种精制的昂贵物品。如果没有大量补给品源源而来,没有人能存活一个星期以上。某个关键要塞受奇袭而失陷,一条重要铁路被切断,桥梁或隧道被炸毁,某处山口或一连串湖泊中某一豁口被突破,可能不止意味着一场大战的失败,还意味着比当年拿破仑统率的从欧洲侵入俄国的部队规模大得多、组织严密得多的部队的崩溃和瓦解。

  这里的战争不但重现了已往战争的无尽灾难,而且规模空前。这里有连绵不尽的战壕线,一条跟着一条,采用一切手段或经过精心研究,为最后的防守构筑了工事,战壕后边到处都有相互支持的巨型大炮和炮组作为后盾,有稠密的铁路网把它们联结在一起——但这一切丝毫没有减少指挥官的责任,也丝毫不能左右胜败的结局。在谢南多厄山谷到处是剧烈的、使人惊得发呆的战斗局面,到处有军队的运动,到处都有偶然事件和意外事件,造成比例不等的损失。这里有百倍凶猛的原始野蛮的战斗,这里投入整个庞大的集团军参战,而不是使用屈指可数的几个机动旅。没有像西线那样经过长期准备、精心策划而发动的攻势,没有为抵抗作数个月的准备;这单一如在马尔伯勒、腓特烈和拿破仑的战争中那样,“能抓到什么就抓到什么”。但是高潮是由强大的、成倍增加的铁路一下在这里,一下在那里产生的为敌人所不可抗拒的力量形成的。在这一广阔战场上,在这些不利条件中,奥地利变得衰弱了,俄国作战艰难、备尝痛苦乃至最后崩溃;而用科学和恐怖武装起来的德国巨人以残忍的闪光利剑左冲右突。

  东部边境的战士似乎注定要将最困难的问题提交将军们。注视着地图的读者——如果不注视地图,那末他就不应该往下读,因为那样他什么都不会理解——会很容易地辨认出东线的支配因素。波兰领土的一块长230英里、宽200英里的突出部分深深插入了中欧盟国的地理结构,其西部边缘连接着极重要的西里西亚工矿区。它顶端的俄属领土距柏林仅180英里。没有自然边界,没有大江或山脉或荒漠地带分隔斯拉夫帝国和日耳曼帝国。上油漆的木桩,用不同语言标出的界线,铁路轨距的改变,过去若干世代人所作的军事和政治决策,各作战民族的历史,合起来区分了这3个大国。

  图01、波兰凸出部分。

  Austria,奥地利;Baltic Sea,波罗的海;Galicia,加利西亚;Germany,德国;Hungary,匈牙利;Industrial Area,工业区;Miles,英里;Poland,波兰;Russia,俄国;Silicia,西里西亚;Vistula,维斯图拉河;Warsaw,华沙。

  维斯图拉河宽广、深邃,带泥的缓慢水流呈对角线穿过突出部分,流经下凹的河床。在河的中游,坐落着城市和要塞华沙。这个地域辽阔的设防区域是俄国军需物资和军事机构的最大集中地。它是一座有80万人口的城市,到处有兵营、医院和军火库,城市四周有一圈堡垒护卫,这圈堡垒几乎与安特卫普的堡垒一样宽广,一样著名。它是俄国仅次于莫斯科的第二大铁路中心,有6条铁路干线,其中有几条是从华沙辐射出去的双轨铁路。俄罗斯帝国的整个军事力量,如果有必要,都可以通过基辅、通过莫斯科、通过圣彼得堡,引导这里。

  俄属波兰是“平原之国”。维斯图拉河以西是开阔起伏的贫瘠土壤的地区,海拔300至400英尺,有甜菜制糖工业,并点缀着为数不多的工业城镇。往南,在卢布林高原上是连绵不断的小麦田和果园。维斯图拉河以东是越来越多的沼泽和林地,直到华沙以东七、八十英里处,突然碰到300英里的普里佩特沼泽这一障碍。这里是一个面积与苏格兰一样大的地区,到处都是原始沼泽和森林。道路稀少,道路是浅水或湿地中的堤道,而村庄就像孤立的岛屿耸起在无底的不可逾越的沼泽中。普里佩特沼泽是斯拉夫民族的摇篮和西欧野牛的最后禁猎区,在俄国的东方化之下它现已成为欧洲与亚洲之间的分界鸿沟。波兰突出部分的北侧是沿波罗的海海岸伸展的东普鲁士的舌形突出部分。西部面向西里西亚和波森。南部被加里西亚包围。这些地区需要分开来说明。

  东普鲁士到达尼门河以远是一片湖泊和沼泽之地,森林和林地之乡,景色虽单调但柔和美丽,因有普鲁士工业为其开垦、排水和建筑道路,发展程度要比俄国或俄属波兰高得多。东普鲁士的主要军事特色是一连串的湖泊和防御工事,在这次战争中称为“安格拉普线”,在边界以内30英里,南北走向,向南延伸近60英里。这条战略屏障,加上在它中部的较小的勒岑要塞,构成了一个难以穿入的盾牌。它是不可突破的;俄军沿波罗的海海岸朝柯尼希山港口和要塞进军或从华沙朝维斯图拉河河口的但泽方向向北推进,则可避开这块盾牌。

  安格拉普线和东普鲁士,一般说来,只是德国东部防御中的简易外围工事。其主要防御工事是沿维斯图拉河从但泽至格劳登茨和托伦的堡垒群,从那里起离开维斯图拉河到波森和布雷斯劳。这最后三个重镇都有强大的当地驻军,动员后,每一处可征集3万到4万要塞部队。它们都是经过精心筹备的军事中心,能用作集团军的基地。它们由一个具有重要商业和战略意义的铁路系统联结在一起,且与德国中心联结在一起,该系统在效率上仅次于西线的铁路系统。因此,提及德国东部边界,读者必须记住下列因素,因为它们在本书叙述中常常起作用:首先,东普鲁士的舌形突出部分连同其安格拉普线,像一道分流墙,使入侵的浪潮分成几部分;其次是柯尼希山、托伦、波森和布雷斯劳这四个呈新月形排列的要塞和用壕沟防护的军营;第三,德国的维斯图拉河把东普鲁士心爱的外围工事与祖国的主要部分隔开;以及最后——所有因素中最重要的——德国的铁路网使各要塞与祖国连接起来,使它们自己相互连接起来,还使大量兵员能在最短时间内从北方或南方流动,或从新月形的一端运到另一端。

  波兰的突出部分南面紧靠加里西亚,加里西亚是一个海拔700至1200英尺的林木繁茂、起伏不平、降水充沛的地区。奥地利边界呈曲齿形突入波兰突出部分,形成一个宽330英里的弧形。穿过这个弧形的弦,从克拉科夫到罗马尼亚边境横亘着海拔4000至8500英尺的喀尔巴阡山脉,有6条铁路线和几条畅通的山路通过,从山脉北坡的无数台地和山嘴下去,通向俄罗斯大平原。由于喀尔巴阡山脉隆起于普遍高海拔的高原,在当地很难辨认出哪是山脉。加里西亚的三个主要城市——波兰民族主义和文化的中心克拉科夫、军事中心普热梅希尔、世界城市和商业中心伦贝格——都是设防城市,构成了一条朝北的防守有力的基地和补给站线,形成了一个能以最大兵力对付入侵波兰突出部分的敌人的战略结构。

  在这样的环境下,保卫俄国突出部分不受奥军和德军进攻是一个困难极大的问题。人们都理解,保卫突出部的最西端实际上是不可能的。部署于华沙以西的所有俄国部队都易遭到来自南北侧翼和后方的日耳曼军队的进攻,这些军队从准备充分的军事区同时向对方进军。正如我们后面会看到的,只要东普鲁士和加里西亚还在德国和奥地利控制之下,俄军入侵西里西亚根本行不通。因此,俄军设法从所有据点后撤了一段长距离,在其边界内,精心建立起一道防线来保护自己。他们的堡垒体系扩大到从科夫诺经过华沙到杜布诺一线。该体系包括四组各不相同的堡垒群。在北部,对着东普鲁士是科夫诺、奥利塔和格罗德诺堡垒群,保卫尼门河一线。其次是奥索维茨、隆贾、奥斯特罗文卡、罗江和普乌图斯克堡垒群,保卫纳雷夫河一线。在中部是华沙、伊万哥罗德、布列斯特—利托夫斯克三角,其下为华沙、新格奥尔吉耶夫斯克、泽格日耶附属体系。面对加里西亚的南部是由卢茨克、杜布诺和罗夫诺堡垒组成的较小的沃伦三角。在所有这些设防地区中,仅华沙、新格奥尔吉耶夫斯克、伊万哥罗德和科夫诺在战争爆发时已作现代化改造,其余均已过时,实际上大部分已拆除。

  总之,从波罗的海沿岸的梅梅尔至布科维纳伸展达900英里的俄国边界最易遭奥德联合入侵。除非在这种战争中俄军成功地采取攻势或从波兰撤出,否则,他们就会不断地遭到来自意想不到的方向的致命的进攻和入侵。从另一方面来说,他们只有首先在北方征服了东普鲁士、在南方达到喀尔巴阡山脉的最高峰,才有可能全面进攻。除非他们的军队占领了但泽至克拉科夫一线,而且还控制了喀尔巴阡山脉各山口,否则进入德国或奥地利是不可能的。以压倒的人数占领此线,从而使其战线形成直线,是俄军必须首先达到的目标。守住东普鲁士和加里西亚,继而牢牢抓住且掠夺波兰的突出部分,是日耳曼大国明显的战略。

  02

  在东线的一切首发事件都是受德国在西线的战略支配的。在1890年的“两线作战”计划中,大毛奇打算对法国采取守势,而把德国主力投入对俄国的战争。近来出版了由德国官方历史部门、帝国档案馆认可的小毛奇撰写的最重要的回忆录(没有注明日期,但肯定写于1913年2月以后)。这位已是德国参谋长的大毛奇的侄子解释了为什么他叔父的计划不再能用的道理。在过去的23年中,俄国已改善了通信和加快了动员。法军要比俄国强大得多,所受训练也好得多。绝对不能断言法国如果发起进攻,肯定会针对阿尔萨斯—洛林。德国不能放弃在西线的一切主动权和攻势。对俄国的入侵会被向其国家纵深地区撤退的俄军挫败。因此,这一场战争会是场持久战。另一方面如若对法国采取攻势,两军都将接近边界,“就会很快决定胜负。”如果德国胜了,德军很快就可腾出力量向东转移。

  这些是施蒂芬伯爵改变大毛奇战略的主要理由。他制定了著名的“施利芬计划”,计划规定从一开始就以最快速度将德国全部兵力用车运送,通过比利时直接进攻法国。这就可以避开从瑞士至凡尔登法国边界的很长防御工事体系,直接进入法国心脏地带。如果以这种方法投入在人数上占优势的德军,法军会被打败并被赶向南部,或者在6周内实际上被俘虏和被击溃。施蒂芬伯爵以无情的逻辑制定了这个计划。为了保证德军以压倒性优势的数量通过比利时前进,一切牺牲都应做出,一切危险都应接受。即使阿尔萨斯—洛林遭到入侵,即使东普鲁士甚至西里西亚遭践踏,即使比利时因中立地位被破坏,英国作为敌对力量进入战争,也没有关系,因为一切还是取决于单纯的、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如果这种军事行动成功了,那末对法战争就会速战速决。

  这一切早就是尽人皆知了的;但一直到1913年小毛奇回忆录出版,人们这才认识到,施蒂芬伯爵准备强迫他的思想做出什么样的极端性结论。他明确地建议,“整个德军都应部署在西线,不留一点兵力对付俄国。”小毛奇后来继续说:

  “陆军元帅(施蒂芬伯爵)说,1866年普鲁士没有用任何兵力对付法国,而把全部力量用于对付奥地利。同样,在1870年德国没有留下任何力量对付奥地利。

       1866年普鲁士首先是对付奥地利,继而是1870年德国对付法国,都是使用优势兵力取得迅速而光辉的成功。第一次是法国,第二次是奥地利,德国在集中使用兵力时,她们都不敢越过敞开的边界。”

  施蒂芬伯爵明确地阐明了他的设想后就去世了。

  图02、施蒂芬计划。

  Aisne,埃纳河;Alsase,阿尔萨斯;Antwerp,安特卫普;Belgium,比利时;Boulogne,布洛涅;Brussels,布鲁塞尔;Calais,加来;Cologne,科隆;Dove,多佛;Dunkirk,敦刻尔克;England,英国;Epinal,埃比纳勒;France,法国;Germany,德国;Ghent,根特;Holland,荷兰;Langres,朗格勒;Le Havre,勒阿弗尔;Liège,列日;Lille,里尔;Limburg Appendix,林堡区;Loan,拉昂;Lorraine,洛林;Lux.,卢森堡;Lys,利斯河;Marne,马恩河;Metz,梅斯;Meuse,默兹河;Miles,英里;Moselle,摩泽尔河;Namur,那慕尔;Nancy,南锡;Oise,瓦兹河;Ostend,奥斯坦德;Paris,巴黎;Rheims,兰斯;Rhine,莱茵河;Seine,塞纳河;Somme,索姆河;Toul,图勒;Verdun,凡尔登;Ypers,伊普尔。

  德国参谋部采纳了他的计划,抛弃了大毛奇的构想。他们注意到,1866年的法国和1870年的奥地利是中立国,可以自由等待开战结果而后才做出参战保证。可是现在是俄国,

  “她事先受条约束缚要站在法国一边,而且愿在决策前立即动员。这样就不清楚在西线取得成功的德军怎样阻止俄国跨过我们敞开的东部边界。”

  “奥地利也是……如果不让她得到德国援助,鉴于俄国巨大的数量优势,她会继续采取守势,给俄国以完全的行动自由。如果俄军向柏林进军,那末,法国即使遭到巨大失败也会因备受鼓舞而做出最大的努力,最后德国部队将不得不被召回来保卫首都。”

  这些推理似乎言之有理;但这种推理构成对施蒂芬计划的完整性的首次损害。
岁月流逝;大毛奇死了;施蒂芬死了;而小毛奇在谈论1913年的事实时他写道:

  “令人不快的是以侵犯一个中立邻国的领土而开始一场战争。但当事关我国生存时,一切有关别国的问题都必须退居次要地位。”

  他看不出任何与比利时达成允许德军过境的外交安排的希望。他明确地说:

  “侵犯比利时的中立还将使英国成为我国的敌人。……即使德国做出最庄严的保证,保证在对法国的战役取得成功后她就自愿从比利时撤军,英国也没有一个人会相信这种保证。”

  然而对英国挑衅也不能说就是天大的事,小毛奇说,

  “不论我们是否通过比利时进军,英国都会站我们的对手一边积极参战。……她害怕德国的霸权,为恪守她维持欧洲均势的政策,她将竭尽所能阻止德国力量增强。因此,我们必须把英国计入我们敌人的数目中。”

  他接着写道:

  “不能指望意大利会帮助我们。她原本要派出5个军和2个骑兵师到上莱茵河,可她在1912年晚秋宣布,为占领利比亚所累,她派不出这支部队了。”

  最后,他估量经过荷兰领土的狭窄地带进军的后果,那条线路在英国参谋部战前讨论中称之为“林堡阑尾”。

  “荷兰的中立遭到侵犯后,荷兰也会加入我们敌人的行列。这种情况所带来的损害固然相当大,即我们将不得不认真对付大约7万人的4个荷兰师,但不如下列后果严重:在一场三国同盟对协约国的战争中,不止是德国海岸要遭封锁,奥地利和意大利的海岸也或多或少要遭到封锁。德国进口粮食会极其困难。但只要荷兰保持中立,用悬挂美国国旗的船只通过荷兰进口将是可能的。而一旦我们使荷兰成为我们的敌人,我们将阻塞这个用来呼吸的通气孔。” [ 原注:埃尔策,《坦嫩贝格之战》(Tannenberg),第158,160页。 ]

  如果说施蒂芬计划的第一原则是数量,那末第二原则就是速度。由此产生了统治德国军事思想的特色;当危机到来时,使一切阻止战争的努力均归于瘫痪。只有拿下列日城,令其4条铁路线在德国控制下运行时,经比利时调兵南下才能有效开始。列日是德国整整两个军团必经的瓶颈,经过那里后他们才能作扇形展开,然后掉转方向南下。列日的铁路是德军投入战斗后赖以生存的唯一工具。因此,一切都取决于在对法宣战后就立即夺取列日。欧洲各国军队的动员需要几个星期。攻陷列日是几天的问题,应按小时计算。不能等到对方动员好再攻陷它。因此,有6个步兵旅和大批炮兵连同摩托车兵和汽车,年复一年地驻扎在德国边界附近,在和平状态下作好出击的永久准备。在军队开始大进攻前3周左右,这6个德军步兵旅必须猛攻列日。利用这个手段毁灭对方在召开各种会议寻求和平的同时动员军队保卫他们边境的一切机会。德国的计划具有这样一种特征,那就是实际战争的步骤绝对不可改变,不惜侵犯中立国领土,这一点必须在动员的最初时刻进行。因此动员意味着战争。看起来除德国政府和法国政府外,没有一个政府而且也没有一个主权国家懂得这一点;任何一个国家都还没有一个历史学家把这一点清楚地告诉公众。在下一章我们将看到,在危机前最后几天开始的阻挡灾难的种种努力,是怎样的无济于事。原因就在这里。

  对局势进行了通盘考虑之后,小毛奇决定坚持施蒂芬计划,但要作一定的修改。在东普鲁士,除属于德国东部要塞的二线部队的强大驻军外,他还留下了一个集团军。无疑,他这样做是有道理的。然而,他出于所谓谨慎的动机,改变了面对法国堡垒线的德国部队与经比利时侵入法国的德国部队的比例。阿尔萨斯—洛林防卫部队兵力他增加了约1/5,而准备大举入侵的部队的兵力则减少了1/5。但这已不再是施蒂芬计划了。它已成为损害和结果破坏原来设想的折衷方案了。假如施蒂芬的身影出现在小毛奇的办公桌前且提出他的忠告,他很可能会这样说:“除非你经比利时入侵成功,否则你将输掉这场战争。除非你在进攻中准备好以压倒的兵力来冒险,否则就别叫它为我的计划。假如你不想照我的计划办,那末你回到令叔的方案岂不是更好?让法军在德国战线前损兵折将。避免比利时也许还有英国加入你的敌人的行列。让你自己和你的盟友奥地利在东线节节胜利。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和土耳其靠近你。以你原来给奥地利的力量使意大利恪守诺言;以后,我们再来作针对法国的新计划。”

  虽然各种各样可供采用的方法,法国和俄国的参谋人员都想到过,但他们只能猜测哪些会被用上,哪个地方着重用哪个方法。但奥地利是德国的盟国。在1909年3月在柏林举行的康拉德与毛奇会谈中(此后我们再不提他的叔叔大毛奇了),双方同意由奥地利顶住俄国的进攻,德国则按所谓施蒂芬计划向法国进军。但康拉德期望德国会在东线留下七个或八个军的强大德军,足够从北面攻入波兰突出部分来帮助他。他们无论在会谈还是在通信中,都常提及华沙以东100英里处一个市镇塞埃莱夫的名字。这个名字在康拉德的思想中起持久的作用。他梦想着一个拿破仑式的计划,希望把几百万俄军困在波兰的突出部,而他康拉德从加里西亚向北挺进,在塞埃莱夫附近与德军会合,把整个突出部切掉。这就是他的梦想和预先形成的信念。

  如果没有这个梦想,奥地利肯定从一开始就主要采取守势,其实这才是明智的。从喀尔巴阡山脉向北奔流的大小河流提供了连续的天然阵地,很适合进行顽强的拖延时间的防御。可是康拉德一心要进攻。他知道俄军受到了一定的制约,因为他们的很多师都必须作很长距离的行军。他无论如何也要在敌军整个庞大兵力集结完成之前进行或多或少的零星进攻并打败他们。按奥地利参谋人员的精心计算,他们推断,俄军到8月18日即实施动员的第20天时,对奥地利部署的军队大约为31个步兵师和11个骑兵师,到第30天即8月28日,此时将增至52个师。面对这些军队,奥地利到第20天可集中30.5个师加上10个骑兵师,到第30天增至38.5个师。因此在康拉德看来,奥地利最好的机会是尽可能快地开战,否则几个星期过后,力量对比对奥地利会变得严重不利。

  1911年阿加迪尔危机时,我们听到过十分类似的故事,当时法国人在他们以为暂时占上风时,曾计划在实施动员的第11和第13天之间发动一次攻势,以破坏德国的入侵。这一切计算受到未知的和不可知的因素的严重干扰,因此他们不应当把这些计算当作真正的指导准则。虽然参谋部会以其简单明确的断言提出他们辛苦研究的结果,但这些结果不是以某种方式根据几天或几个师的情况来制定复杂计划的可靠基础。法国和奥地利的预测犯了严重错误,不但错在对方开始时动用的兵力上,而且,更重要的,是错在进攻大部队的安排和方向上。参谋部以及为他们辩护的人们往往强调在大战役开始时先发制敌的重要性,政治家在这种问题上只能听任他们做主。即使战争的法宝是“时间”,但如果为争取时间而把大批部队安置在错误的地方,给予部队错误的训练和组织,对于战争性质或战争的物质和精神因素的价值和比例产生了错误认识的话,那末为这些时间付出的代价就太大了。正因为我们对此有极大保留,我们才对快速发起首次打击的至高无上的价值表示怀疑。不过随着战争的规模升级,在特定时刻和特定短暂时期的快速和先发制人的策略似乎变得效果不大了。毕竟最重要的研究课题是总的战役,一切都应服从于它。法国人和奥地利人如果让1914年的入侵者亲自尝一尝当时现代火器的无限威力的话,他们的情况本来会好一些。两国在战争开始时都几乎被自己的轻率进攻给毁了,两国是在完全误解敌人的人数和动向,完全误解自己的步枪、机关枪和大炮的威力的情况下发起进攻的。

  图03、重要距离。

  Baltic Sea,波罗的海;Baranovichi,巴拉诺维奇;Breslau,布雷斯劳;Cracow,克拉科夫;Czernowitz,切尔诺维茨;Danzig,但泽;Dvinsk,德文斯克;Grodno,格罗德诺;Ivangorod,伊万哥罗德;Kovno,科夫诺;K?nigsberg,柯尼希山;Lemberg,伦贝格;Brest Litovsk,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Pinsk,平斯克;Posen,波森;Przemysl,普热梅希尔;Riga,里加;Thorn,托伦;to Berlin,至柏林;to Budapest,至布达佩;to Moscow,至莫斯科;to Petrograd,至彼得格勒;to Vienna,至维也纳;Warsaw华沙。

  03

  现在,我们的话题得从我们的敌人军营转到我们的同盟者的军营上来。法、俄两国参谋机构之间的关系因为得到,早就宣布结盟的授权,一年比一年亲密。在1911年、1912年和1913年的会议上相继由迪巴伊将军、德·卡斯特尔诺将军和霞飞将军代表法国参加。1906年以来,俄、法一直约定“一旦获悉德国实施动员的消息,不必先讨论就动员全部兵力”。双方相信,德国要用其主力对付法国,仅以最少兵力对付俄国。双方同意他们的军队应尽早采取攻势,摧毁德军是他们首要目标。1913年霞飞将军发表声明指出,法国在实施动员的第10天将集结150万军队,并于第11天开始作战。吉林斯基将军宣布,1914年俄国能在实施动员的第13天就能以80万军队(当然不包括针对奥地利部署的兵力)对付德国。俄国人希望能在东线至少拖住德军五个或六个军团,对此,法国人似乎是满意的。

  苏霍姆利诺夫将军从1909年起任俄国陆军大臣。他的军事生涯既漫长又名声显赫。1877年他曾参加普莱夫纳战争,此后,他在司令部和参谋部的职务是稳步逐级上升的。他是一位有能力而又能自我约束的军人。满洲战争爆发时,库罗帕特金邀他出任他的参谋长,他拒绝了,因为他不十分熟悉那里的战场;但他愿意担任下属指挥官。满洲战争结束以后,在几年中大公和其他要人组成的委员会试图重建和改革俄军,但毫无成果,然后苏霍姆利诺夫被召回了。1908年沙皇邀他任俄军参谋长,当时这个任命的地位与权威相当于陆军大臣。他同意了,但条件是他应当是陆军大臣的下级,因为双重权威显然是一种不健全的体制。次年,他就任陆军大臣,时年61岁。

  他用了5年的工夫,致力于改善俄国的陆军。据他自述,他给自己确定了四大目标:第一,缩短三个星期的动员过程,消除德军动员安排超过俄军的差距;第二,实现军队的科技进步;第三,重振满洲失败后俄军的士气;第四,改进战时陆军的军需和增援的组织。他使征兵成为真正防卫本土的事业。他裁减过多的要塞驻军,用裁下的军队组建了重炮连、气球兵和无线电通信机构,此外,还组建了额外的6个师。他成倍地增加机关枪的数目,一年一度的征兵额增加了25万人,也增加了军官人数,还改善了俄军士兵的食物和服装。

  众所周知,苏霍姆利诺夫将军1915年5月遭解职,1916年受到忽视备战、战争期间与德国人和奥地利人有叛逆关系和接受贿赂的指挥,因而被逮捕并受到审判,后被认定有罪,判处终生监禁。在列宁领导的革命期间,因列宁对沙皇时期的囚犯实施大赦而获释,然后苏霍姆利诺夫前往德国。他迄今还活在那里,他在出色的回忆录中,为自己辩护。他当然是灾难的替罪羊。毫无疑问,1914年的俄军比起在满洲战争作战的军队来已是无比优越了。整个军事体系进行了改造;1911年与法国达成的协议中规定的庞大的重整军备计划得到了实施。慷慨的法国贷款——单是1913年就有1.04亿英镑——提供了大量的军用物资,修建通达西部边境的战略铁路的五年计划已经取得实质性进步。因此俄国整个武装力量的动员及其在战区的集结并没有中断。艰巨的任务都是准确地完成了的。

  04

  这些就是支撑欧洲文明的计划和协议。一切都是极其细致地制定的。这些计划和协议包括为即将来临的战争组织近1200万人进军的问题。这些人各有自己的岗位。为每一个人设置一份写清楚姓名的征召令。每个人都有他可以领取军服和武器的储备库,有他可以凭以旅行的铁路时刻表,可以进军的道路,有激励或鼓舞他的热情的布告,有他需要的食物和军需品,有收留他受伤或面目全非的身体的医院——一切都准备好了。只是缺少他的坟墓;但坟墓挖起来用不了很多时间。我们知道人类历史上没有比这1200万人更能激起人们的怜悯与同情的天性的了。他们日常生活中原来充满挂念、希望和欢乐,他们在自己的田间或工厂工作,在这些夏季的夜晚,坐在自己的农舍的门口,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就在身旁,盘算着怎么把日子过得节俭一些或怎么度过节日,完全没有意识到现已逼近他们并要从他们身上夺走一切的灾难。只需要一个信号,就能把这许许多多爱好和平的农民和工人转变成强大的军队,他们将用全部的科学机械、全部的民族激情和全部的人类的忠诚,年复一年地相互厮杀,把彼此撕成碎片。

  然而未来的世世代代人,不要以为实现这一切需要用很多直接的强迫手段。在1914年8月向战争走去的千百万人中,只有一小部分是不情愿离家的。激动的颤栗传遍了世界,甚至最单纯的民众的心也会听从军号的呼唤。惊人的事情发生了。日复一日的辛勤单调的生活被突然打破。发生的一切都是陌生的和新奇的。战争唤起了各民族因冲突产生的原始本能。冒险的事业吸引各了民族的孩子们。一种更伟大更壮丽的生活似乎将要在世界上开始了。但事实上只是死亡。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