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变中的驱逐舰·第八 – 吴起兵法网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演变中的驱逐舰·第八

演变中的驱逐舰·第八

作者:安东尼·普雷斯顿·英国

出自————《驱逐舰发展史

出自————《战争通史

   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没有任何一种战舰能够证明比驱逐舰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它可以使用于各种不同目的。

        然而到了1945年,以鱼雷攻击来对付敌人舰队的作战方式已经过去,由于战列舰舰队的消失,已无战列舰可以作攻击对象;而且在使用雷达来控制火炮时,往往在夜战中造成误伤己方舰只。

   为了进行水面作战,英国首先试图建造驱逐舰,以装备他们的舰队,然而1940年的挪威战役,证明这个方针是有缺陷的。俯冲轰炸虽然不是空中对抗水面舰艇的最好形式,但是如果水面舰艇不具备足够的防空武器,这种攻击往往是容易奏效的。这样就导致增设近距离自卫武器,主要是瑞士制造的厄利肯式20毫米自动炮和后来瑞典的博福斯式40毫米高射炮。与美国海军不同,英国皇家海军缺乏足够的资金去发展合适的中口径(100-152毫米)火炮和火力控制系统,所以驱逐舰的用途受到一定的限制。有些驱逐舰配备有双联装的102毫米(4英寸)高射炮,但是这种火炮在水面作战中存在很多缺点。1942年英国引进了高平两用炮,但为驱逐舰专门设计的高仰角火炮直到1945年才出现。如此严重的短缺,致使1941年英国海军热衷于使用美国的127毫米(5英寸)火炮来装备他们的新驱逐舰。

   迫于护航的需要,英国不得不以大量舰队驱逐舰作为护航驱逐舰来使用。战前英国已有所准备,所有舰队驱逐舰都装备了声纳设备,只是现在舰上的深水炸弹贮量需要增加。为此,通常是撤除一座尾炮,利用其弹药舱以贮存供重复装填用的深水炸弹。舰队驱逐舰和护航驱逐舰之间的不同点在于:舰队驱逐舰是用于协同其支队进行作战,而护航驱逐舰则重点用于反潜。正因为舰队驱逐舰常常被派遣担任特殊的作战任务,所以改装后在火力上就嫌不足了。

   战前关于建造小型舰队驱逐舰的意见被证明是正确的。1938年,英国海军部极为担心驱逐舰数量上的短缺,曾要求当时担任驱逐舰舰队司令的安德鲁·坎宁安少将提出补救办法,坎宁安建议建造一种较小的“实用”驱逐舰,它仅装轻型鱼雷武器,但需装备加强的对空武器和深水炸弹,就像以后的护航驱逐舰那样。当时战争乌云密布英国上空,财政部在经费上遇到一系列困难,第一批20艘新驱逐舰是借了“快速护卫舰”的名义才获得议会的批准,但是它们明显是最新的“轻标枪”级驱逐舰的缩小型,当它们服役时则被命名为“亨特”级护航驱逐舰。一贯保守的英国设计师这次却犯了冒进的错误,其首制舰“艾瑟斯托恩”号的上部重量过于沉重,不得不削减了一座102毫米(4英寸)双联装高仰角炮,以及一座三联装533毫米(21英寸)鱼雷管。这些舰只还不适时宜地提前10年使用了减摇鳍,由于这一新事物对驱逐舰驾驶人员的水平要求过高,因而被责难为纯粹的累赘。

   “亨特”级的缺点在第二批舰只中很快得到纠正,将舰体增宽0.76米(2.5英尺),第三座双联装的102毫米(4英寸)火炮又装上了。它们吨位较小,武器系统也比较简单,这使建造周期大为缩短,到1942年已有55艘建成。这些舰艇在战时证明还是很实用的,尽管尺寸稍小、续航力不大,但仍常常用于舰队作战。当然也不可避免地招致批评意见,因为这些舰只均未安装鱼雷发射管,在第二次锡尔特战斗中,这些舰只无法对付意大利舰队,因此只能呆在护航队里。为此,后来续造的19艘,均安装有一对鱼雷发射管,取代了一座102毫米(4英寸)火炮,即为“亨特III”型。另有两艘则是由著名的桑尼克罗夫特造船厂专门设计的,他们设想把这两艘驱逐舰作为未来设计的代表作,在此“亨特IV”型的设计中,驱逐舰的传统特征几乎消失了,桑尼克罗夫特设计师们使用较肥的船型,从而增加了舰艇的续航力,减少了横摇,但最大航速却下降了。通常驱逐舰的薄弱环节是在艏楼末端处容易断裂,因此美国设计师们选用平甲板来代替,而英国则将艏楼甲板向后延伸到四分之三舰长处,这样一来,由前至后的通道就能在内部布置,可从甲板下进入舰内的所有部位。在“亨特”级系列中,此型设计第一次独创性地使武器系统具有3座双联装102毫米(4英寸)高射炮,一座四联装机关炮和3具鱼雷发射管。然而使造舰设计师唯一失望的事则是,动力装置的功率降到早期“亨特”级所使用的19000马力,因此,此型的两舰“布雷肯”号和“布里森登”号的速度不是很快。

   德国驱逐舰除了在海上掩护他们的重型舰只外,很少担负护航任务,所以它们的武器装备仍以水面作战为目的。像英国的驱逐舰一样,他们发现保持战前水平的防空武器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因而增设了37毫米自动炮。到1945年,残存的少数几艘德国驱逐舰已装备有十二门37毫米炮和六门20毫米炮。1938年,德国海军试图通过复兴造舰事业来补救巡洋舰的不足,事实上这种设想早在20年代已经开始,这一年批准建造8艘驱逐舰,它们安装有150毫米(5.9英寸)火炮,以代替在以前的舰级中所安装的127毫米(5英寸)火炮。1940年岁末,这种超级驱逐舰相继服役,它们组成了纳尔维克分舰队,这是为了纪念同年4月在纳尔维克战斗中损失的德舰而作此命名的。

   直到1945年,德国建成17艘(18艘,Z.23-39及Z.43——输入者注)纳尔维克型驱逐舰,他们强调以牺牲数量来谋求质量,这些驱逐舰执勤于比斯开湾和北冰洋水域。然而正像S.113号和V.116号舰那样,150毫米火炮存在不少问题,不仅装填炮弹困难,而且双联装炮塔十分笨重(在1942年当时还是有用的),这种火炮不适宜安装在狭窄舰体的首部。它们中的大多数,3号炮由后来增设的数门轻型高射炮所代替,这就较它装备127毫米(5英寸)炮的早期驱逐舰增加了上部重量。这些大型驱逐舰还像它们的前辈一样,存在着相同的动力装置问题,严重妨碍了它们在北冰洋水域对付盟国护航队的活动。由于某种原因,它们的舰名又恢复用字母E(Z——输入者注)进行编号,这就成为当时盟国所知的E级(Z级——输入者注)。

   由于德国驱逐舰数量很少,这就使他们不得不建造只有驱逐舰一半大小的鱼雷艇,和英国的“亨特”级一样,它证明能迅速增强海军实力。第一型鱼雷艇设有2座三联装鱼雷发射管,但仅设1座105毫米的火炮。这种鱼雷艇具有较高的航速,而作战半径较小。它们统一以字母T进行编号,一直编到T.21,至1944年被新设计的“埃尔宾”(T.22——输入者注)型鱼雷艇所取代,这些排水量为1300吨的鱼雷艇更接近于驱逐舰的范畴,它们装备4座105毫米(4.1英寸)火炮,配有和以前相同的鱼雷武器。

   “埃尔宾”型鱼雷艇具有一层平甲板,和两个相互距离较大的烟囱,其侧面影像类似于在英吉利海峡执勤的英国轻型舰艇。1943年10月,这些舰艇在法国布列塔尼附近海域战斗中,显示出较好的作战能力。其中的T.23号和T.37号鱼雷艇,曾击沉英国巡洋舰“查里迪斯”号。10月22日晚,“查里迪斯”号离开普利茅斯港,试图拦截德国商船“蒙斯特兰”号,该船正在从布雷斯特驶往瑟堡。英国海军使用两艘舰队驱逐舰和4艘“亨特”级驱逐舰进行护航,但英舰配合不好,巡洋舰在没有驱逐舰警戒的情况下就使用雷达进行搜索,1时30分,“查里迪斯”号加快速度,15分钟后出现在距德国商船3658米(4000码)处。此时5艘德国鱼雷艇突然向英舰猛扑过来,连续进行鱼雷攻击,击沉了“查里迪斯”号巡洋舰和“利姆伯恩”号驱逐舰,舰员遭受严重损失。从这次战斗中使人联想到所罗门群岛的战斗,雷达的优越性将为拙劣的战术所葬送。这里也暴露了早期“亨特”级驱逐舰在水面作战中的弱点,表现在速度不快,更重要的是没有鱼雷武器。

   日本人在建造驱逐舰时,首先使它具备保护舰队免遭敌方空中、水下和水面攻击的能力。1939年“乙”型驱逐舰(即“秋月”级——输入者注)完工(开工——输入者注),这一巨型驱逐舰的排水量接近3000吨,装有新型长身管的100毫米(3.9英寸)双联高射炮(九八式——输入者注)。新火炮在水面作战中也有一定威力,射程达到18288米(20000码)超过美国的127毫米(5英寸)火炮。舰首和舰尾部分别安装两个封闭式炮塔,并有两个火力控制指挥仪。日本驱逐舰在后一阶段的设计上也决定增加进攻性武器,在中部安装四联装的610毫米(24英寸)鱼雷发射管。1942年,新式的“秋月”级驱逐舰问世,4个锅炉的排烟管道汇合在一个大而倾斜的烟囱内。这型驱逐舰外表上很像轻型巡洋舰“夕张”号,曾有数月之久使美国海军情报处迷惑不解,观察报告中一直把它当成是“夕张”号。

   “秋月”级驱逐舰一共建造了12艘,这些舰只用在极其严酷的太平洋战争中,到1942年底已有一半被击沉。此型驱逐舰计划要建造更多数量,但是1942年的困难处境,致使日本彻底改变并压缩了原来的建造计划。但无论如何,“甲”型或“夕云”级驱逐舰还是再次列入1941年的建造计划,这就成为新型驱逐舰“疾波”级(即“高波”级——输入者注)。该舰主要是在“夕云”级的基础上作了一些改进,装备了仰角为75°的127毫米(5英寸)火炮,1942年,在首批“疾波”级驱逐舰就要出厂时,日本第一批雷达装置也已制造成功。1941年,另外一种“丙”型驱逐舰的首舰也正在建造中,它的舰名为“岛风”号。这艘非凡的驱逐舰在外形布置上类似于以前几种级别的驱逐舰,但装有四联装610毫米(24英寸)鱼雷发射管,汽轮机和锅炉都非常先进,最大航速为39节,蒸汽温度可达400℃,压力为40公斤力/平方厘米,功率达76000马力,尚有余力,在紧要关头,“岛风”号的航速可达40节,功率高达79000马力。但在战时没有必要继续建造这种复杂的驱逐舰,于1942年决定取消该级后续舰的建造计划。

   日本只是在后来才认识到护航驱逐舰的需要,直到1943年一型新的简易型护航驱逐舰才建造出来,即为“松”级驱逐舰。此级驱逐舰在设计上第一次采用了锅炉和汽轮机交替配置的单元系统方式,这样在遭受鱼雷损伤时可增加生存机会。护航驱逐舰的航速一般为28节,鱼雷武器比较弱,但均装有一组重型高射炮。后来重新设计的一型则更为简化,呈弧度和外张的舷板均由简易焊接的甲板取代。直至战争结束,这种简易驱逐舰生产量很少,在浩瀚的太平洋上进行作战,这种小型驱逐舰证明毫无价值。日本建造的“松”级和“桔”级驱逐舰与其他国家海军的舰队驱逐舰大小不相上下。尽管设计简单,但证明是很牢固的,有许多舰只在战斗中受到严重损伤,但仍能带伤驶回本土。其中有一艘(“梨”号——输入者注)于1955年被打捞起来,战后又编入日本海上自卫队进行服役。

   与大多数国家的海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美国海军对他们的驱逐舰改变甚小。第二批“弗莱彻”级驱逐舰大都装有10门40毫米博福斯式高射炮,它们由5座双联装火炮装置所构成。在太平洋战争中,有效地对付了空中攻击的巨大压力,它们仍然保留了两座四联装鱼雷发射管的全套装备。1942年“弗莱彻”(DD445——输入者注)级驱逐舰由“艾伦·萨姆纳”(DD692——输入者注)级接续,它配备3座双联装127毫米(5英寸)火炮,在基本设计上与“弗莱彻”级稍有不同,两级的舰体长度相同,但其宽度略有增加,以提高其稳性以应付上部重量的增加,从而使“艾伦·萨姆纳”级驱逐舰能在第二个烟囱后面并排装上两座四联装40毫米博福斯式高射炮。此级订货70艘之后,在设计上又作了改变,舰体延长了4.3米(14英尺),使舰内空间更大一些,这种新型的长船体驱逐舰命名为“基林”(DD710——输入者注)级。此级中的大多数舰,其鱼雷发射管由后来加装的四联装40毫米博福斯式高射炮所取代,另一部分舰则前鱼雷发射管由一个装有远程对空预警雷达天线的大型三脚桅所替代,以使它们发挥雷达哨舰的作用。到1945年,约有50多艘未能按计划完成,由于战争结束而取消了。

   1941年,美国海军开始建造护航驱逐舰(DE),以满足英国在北大西洋护航的需要。美国的护航驱逐舰承担着当时驱逐舰同样的任务,正像英国的小型“亨特”级驱逐舰担负着皇家海军“轻标枪”级驱逐舰的任务那样,但它们和“亨特”级不同,它们通常限于反潜和护航。英国海军原来要求在护航驱逐舰上安装一座三联装鱼雷发射管,但后来又改变了他们的想法。美国还是决定保留鱼雷发射管,在莱特湾海战中,4艘护航驱逐舰曾使用这些鱼雷来对付粟田上将(中将——输入者注)的舰队。1942年,战局发生了急剧变化,为了尽快运送部队,许多护航驱逐舰改装成快速运输舰,舰中部的上层建筑延伸到两舷,载上4艘装在吊艇架上的突击登陆艇(LCA)。一些老式的平甲板驱逐舰为了同样的任务也进行了改装,撤除了前部的两个锅炉及其烟囱。

   为了应付欧洲和地中海作战的需要,英国利用一个基本设计建造了14批驱逐舰,这些驱逐舰具有单个烟囱、4座单管火炮。但是到了1942年,为了太平洋战争,英国开始建造新级别的驱逐舰,虽然这些新型驱逐舰都是单个烟囱,但都比以前的舰只具有明显的先进性,它们被称为“战斗”级。较之老舰在长度上增长6.1米(20英尺),宽度增加了1.5米(5英尺),从而可以装备较重型的武器。两座新式的114毫米(4.5英寸)高平两用炮均安装在舰首部,尾部的火力为十二门40毫米博福斯式高射炮,这些高射炮中有4座是双联装的,每座均有自己的炮瞄雷达来控制,另外4座是单管炮。该级还装备有8具533毫米(21英寸)鱼雷发射管。

   其后续的三个级别与日本“松”级、美国“弗莱彻”级具有共同的特点,均采用单元配置式动力系统。在“兵器”级的设计中,英国海军抓住时机赶上了一些差距,动力装置采用了高温高压蒸汽,并且第一次应用双联装的102毫米(4英寸)高仰角炮作为主炮。同时仍然安装有足够的鱼雷发射管,这标志着向舰队护航驱逐舰的过渡。很明显,“兵器”级驱逐舰没有指望去进行水面炮战。紧接着又研制了另一个级别,称为“G”级,安装有高平两用炮,并采用通过充分考验的美国海军的MK37火力控制指挥仪。所有战争的经验教训凝聚在第三型的设计上,这就是“D”级或称“果敢”级驱逐舰,它汇集了“战斗”级、“兵器”级和“G”级的所有优点于一体,但是直到战争结束时,没有一艘能够完工。“D”级驱逐舰标志着英国驱逐舰的发展已到达一个新的高度。

   驱逐舰经受了严酷的战争摧残,据统计,盟国共失去324艘驱逐舰,而轴心国则丧失293艘。其损失的原因如下表所示:
战争中各国损失的驱逐舰统计情况表
国别/原因 空袭 水面舰鱼雷 潜艇鱼雷 炮击 水雷 其它 总计
英国 56.5 14 38 13.5 26 21 169
自由法兰西 5 3 0 0 2 4 14
荷兰 4 1 1 2 0 1 9
美国 49 6 10 9.5 7.5 17 99
苏联 16 0 1 0 14 2 33
德国 5 6 0 9 4 1 25
意大利 37.5 5.5 13 23 22 33 134
维希法国 1 0 0 9 0 36 46
日本 48.5 12 43 15.5 8 7 134

   驱逐舰的装甲板厚度通常不超过3毫米(0.125英寸)厚,可能非常易于破损,但是驱逐舰的实际生存力似乎并非如此。例如,美国驱逐舰“卡辛”号(DD372——输入者注)和“唐斯”号(DD375——输入者注)在珍珠港事件中,遭受日本人致命攻击之后引起大火,看来已到无可修理的地步,然而仍被认为继续利用它的主机以及一些机械装置是值得的,正因为驱逐舰的汽轮机制造起来很不容易,于是由马雷岛海军船厂按原图纸建造了两艘新舰体。1943年4月,新“唐斯”号下水,接着在6月份,新“卡辛”号也下水了,1944年两舰又服役于太平洋,它们比姐妹舰更为现代化,因为它们有机会装上了先进的火力控制、通讯和雷达等设备。

   英国皇家海军洛德·路易斯·蒙巴顿上校的“凯利”号是另一艘“长生不老”的驱逐舰。1940年5月9日晚,该舰在北海被德国E型艇的鱼雷击中,舰体发生严重的弯曲变形,当它被拖回基地时,看起来好似一艘潜艇,舰体损伤十分严重,需要用液力千斤顶和撑柱才能使它复原,整个舰体中部不得不重新建造。以前,假如一艘驱逐舰遭到如此严重的打击也许早已断成两截,而“凯利”号和她的姐妹舰则是采用新式的纵向结构型式建造的,它是以纵通的构件作为主要的强力构件,而不是采用横向构件为主要承力构件。纵向结构型式通常使用于较大的战舰,而小型舰艇一般不采用这种方式,部分原因是造价太高,主要还是由于施工过于复杂。事实上这种结构型式早在1913年就曾首先试用于英国驱逐舰“热心”号上,但当时未能发现其优越性,而在战争的非常时期却建造很费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纵向结构型式的驱逐舰,在多次严重损伤中都幸存下来,它像单元动力系统那样,挽救了许多驱逐舰。

   在大战结束之前,任何国家的海军都一样,只要这艘驱逐舰还能修复,就不肯轻易地给予除名报废。已经使用了25年的英国驱逐舰“狼犬”号被2枚炸弹击中,舰体已断成两截,但仍被重新修理后继续服役。1943年,“威韦恩”号驱逐舰正在营救加拿大的小型护卫舰“韦伯恩”号上的幸存者时,沉没舰只上的深水炸弹在7.6米(2.5英尺)深处发生爆炸,使“威韦恩”号驱逐舰受到严重损伤,该舰的汽轮机和锅炉都从基座上脱落,龙骨开裂,但修复后于1944年又重返执勤。美国平甲板驱逐舰“布莱克利”号(DD150——输入者注)于1942年在西印度群岛的马提尼克岛附近被鱼雷击中,费城海军造船厂采用简单的方法,从受伤报废的姐妹舰“泰勒”号(DD94——输入者注)上割下舰首,把它装到“布莱克利”号上。但是还没有人重演故伎,把两艘驱逐舰连接在一起去制成第三艘驱逐舰,正像英舰“朱比安”号(即“祖比亚人”号——输入者注)在1918年所做的那样。

   归根到底,大自然是最凶险的敌人,在大西洋和北冰洋的大风常使驱逐舰倾覆。太平洋似乎起错了名字,事实上并不太平,无比凶猛的台风使美国第三舰队于1944年12月17日遭受惨重损失,这比当时日本舰队给予打击要沉重得多。

   事情发生于12月17日早晨,大约在吕宋岛以东434海里(500英里)处,美国第三舰队的驱逐舰从战列舰“新泽西”号和“威斯康星”号上接受加油。平静的海面风速只有20节,后来增加到30节,在这种条件下,驱逐舰还易于加油,但不久,大海像海豚一样翻滚起来,加油软管被风浪打断。哈尔西上将(中将——输入者注)立即命令停止加油,带领第三舰队向西北方向转移,试图避开气象预报的大风。下午,风力更增大,转变为台风,这时舰队又向西南方向转移。此时台风也改变了方向,无情地追赶着哈尔西上将的第三舰队。第二天早晨,猛烈的风浪形成团团旋涡,使整个舰队处于困境,这时各舰队离台风中心仅有130海里(150英里)。

   甚至连战列舰和巡洋舰也无法对付这21米(70英尺)高的波浪和90节的风速。中午之后,台风中心接近到舰队仅有30海里(35英里),对驱逐舰来说这是一次严峻的考验。虽然美国驱逐舰都设有自行补偿油轮(油舱——输入者注),当燃油消耗后它们能补填海水,在下次加油之前再把海水抽去。这些如饥似渴的驱逐舰已经24小时没有加油,无法对付这恶劣的天气,两艘“弗莱彻”级(“法拉格特”级——输入者注)驱逐舰“杜威”号(DD349——输入者注)和“艾尔温”号(DD355——输入者注)报告他们机舱里的倾斜仪已横摇到70°或70°以上,舰员们生动地回忆他们的深刻印象:驱逐舰的舷边几乎横躺着,在激烈的横摇中,烟囱口也已接触到水面。

   驱逐舰在狂风巨浪的冲击下,在海面上滚动着,时刻有倾覆的危险。自通风设备和锅炉进气口处涌进海水会引起电气短路,切断电源,如果海水进入烟囱,将使炉膛熄火。驱逐舰失去了蒸汽和电力,只能在孤立无援的大海中任其颠簸摇晃,直到暴风浪把舰吞没为止。一旦舰只沉没,即使有小艇和救生筏,在这波涛汹涌的大海中也无济于事。

   有几艘驱逐舰报告甲板上的设备被台风刮去,雷达天线由于猛烈的摇摆而歪倒,深水炸弹投掷架被扭歪。驱逐舰“赫尔”号(DD350——输入者注)、“莫纳汉”号(DD354——输入者注)和“斯彭斯”号(DD512——输入者注)无力抗拒台风而当天倾覆,790名舰员仅有91人得到营救。直到黄昏,才可能开始搜寻失踪的舰员,但整整找了两天,也未能发现一个幸存者。尼米兹上将后来在评论这场灾难时指出:“当时如果采取使舰只保持安全的所有措施,本来是可以避免这场灾难的。”所有沉没的3艘驱逐舰都是因为它们试图保持编队阵位而致倾覆,事实上应让这些舰只放弃保持阵位,使它们处于自由状态,放手让它们进行机动,这样倒可避免遇难。当然,未能及时预报出台风的经过路线,致使这些舰只仍然在缓慢地加油,也是引起这场大祸的原因之一。

   依靠驱逐舰来决定战争最后一役自然是不可能的,但在欧洲战场上,面对苏联的攻势,当德国海军撤离东普鲁士后,主要是德国驱逐舰或鱼雷艇和苏联空中力量之间的较量。1945年5月5日,德国驱逐舰“汉斯·洛迪”号、“腓特烈·伊”号、“西奥多·里德尔”号和Z.25号,以及T.17、T.19、T.28、T.35号鱼雷艇击退了苏联鱼雷艇编队的攻击,当时德舰正护卫一支运送45000名难民到哥本哈根去的护航队,这是德国海军最后一次胜利。像在敦刻尔克和瓜达尔卡纳尔一样,驱逐舰总是首当其冲,当盟国飞机轰炸德国的海军基地时,有12艘被炸沉,另外12艘受到重创。在太平洋战区,情况也相类似,美国航空母舰上的飞机采取了更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歼灭每一个锚地残存的日本帝国海军。美国的最后一次两栖登陆是在婆罗洲,6月30日,即日本投降前6周,美国驱逐舰向该岛的巴厘巴板发射了18820发127毫米(5英寸)炮弹,这是1942年1月第59驱逐舰分队英勇作战场面在这里的又一次重演。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