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军与重新武装·第二十二 – 吴起兵法网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裁军与重新武装·第二十二

裁军与重新武装·第二十二

作者:E·B·波特 ·美国

出自————《海上力量——世界海军史

出自————《战争通史

   1918年停战协议刚一签署,美国海军就立即承担了把美国派遣军送回国和在北海雷幕布设海域排雷的艰巨任务。不久海军又派巡洋舰和驱逐舰去俄国黑海港口,疏散因红军胜利而溃逃的白党难民,并在土耳其人在希腊-土耳其战争胜利后协助26.2万名希腊人撤离了小亚细亚。

   协约国联合派遣军在海军的有力支持下,向阿尔汉格尔斯克和符拉迪沃斯托克进发,去守卫或销毁沙皇军队被打垮前运到这两地的战争物资。在西伯利亚,人们有充足的理由担心那儿的强大的日本军队,会把这一远征当成永久占领的一个步骤,于是美国军队的派遣分队和美国亚洲舰队的大部分军舰都留在符拉迪沃斯托克,直到1920年4月才离开。一支由轻型军舰组成的扬子江巡逻舰队的成立成为美国远东利益的象征。

   一、德国舰队的末日

   停火协议中规定德国人必须马上将10艘战列舰、6艘战列巡洋舰、8艘轻型巡洋舰、50艘驱逐舰及其全部的潜艇交出。要求交出扣留的较大的舰只都是指定的,其中包括公海舰队中最新和最好的军舰。

   1918年11月21日,英国大舰队和配属的美国“无畏”级战舰在福斯湾滩头外的海面上排成阅兵队列。德国舰队中的最好的军舰慢慢驶进,抛锚,并降旗表示投降——这是一支没有战败的海军,但却是一个战败国的海军。这些是参加过日德兰战役的军舰——“弗雷德里希”号、“柯尼希·阿尔贝特”号、“凯泽”号等等。还有战列巡洋舰“赛德利茨”号、“莫尔特克”号、“德夫林格”号、“冯·德·坦恩”号。在这个耻辱的时刻,德国军官和老兵们潸然泪下。对他们来说,这不仅意味着一个事业的完结,好象也表明他们为之献身的一种传统的完结。德国潜艇被命令驶往哈威奇。20艘左右潜艇为一批,先后向海军少将雷金纳德·蒂里特勋爵投降。

   德国人以为他们这些被缴了械的军舰将被扣在一个中立港内,作为和平条约签定前他们的良好表现的抵押品。但他们得到命令驶向斯卡帕湾。英国人和法国人虽然在如何写和平条约方面分歧很大,但却一致同意不再将这些军舰还给德国人了。根据《凡尔赛条约》规定,德国海军将被裁到6艘前“无畏”级战舰、6艘轻型巡洋舰、12艘驱逐舰和12艘鱼雷艇。所有其它德国军舰将根据达成的处理办法成为协约国的财产。德国海军的所有正在进行的建造项目应马上停止。德国人在当时和以后都不能拥有潜艇。

   在斯卡帕湾的德国人虽然得不到可靠及时的消息,却知道自己国内的同胞坚决反对这一条约.而且他们还感到如果不能马上签署条约,协约国就想重新开战。他们决心不让这些军舰用于针对自己祖国的战争,就悄悄地松开舰上的海水门,打开水密门。1919年6月21日,协约国最后通牒令的最后一天,英国护卫分舰队驶出了斯卡帕湾。这支分舰队不过是出海去搞打靶训练,德国人却以为是重新开战的证明,旗舰“埃姆登”号发出了统一信号,各舰舰长马上命令打开海水门。几乎还没等留在湾里的英国人明白过来,德国军舰就在其停泊处沉没了。

   这一行动现在回顾起来颇为壮烈,但当时却引起英法公众舆论的极大愤怒。就好象一个罪大恶极的罪犯抢在死刑执行之前偷偷服用了一剂氰化物。作为应得的惩罚,德国被迫又交出它剩下的5艘轻型巡洋舰、30万吨的浮船坞和4.2万吨的挖泥船、拖船和起重船——这实际上是它寂静的港口中所有的船只。

   二、战后建设规划

   德国舰队及其瓦解对美国海军建设的政策有着重要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建立一支相当于或优于德国或日本舰队(二者都被认为是强大的)的海军一直是美国的长期政策,“仅次于英国的”海军已是战前的目标了。战后几十年里,在美国海军根据自己的需求所做的估计数中,日本舰队总是占优势。另外,由于美国不仅需要海军力量保卫大西洋海岸,而且太平洋中也需要有一支强大的舰队,所以人们公认美国海军必须比其潜在的太平洋敌对国的海军更为强大。

   和美国一样,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也比以前更为强大了。而美国在参战期间,把它的造船力量大多用在反潜战所需要的驱逐舰和其他护航舰上了。日本正在加紧完成几艘尚在建造中的战列舰。法国和意大利基本上停止了舰艇的建造,亏空的国库使他们参加造舰竞争的近期希望十分渺茫。英国至少从统计数量上看,依然占据着海军霸主的地位,它更新的舰艇要多于在战争中损失的舰艇。而且无论其价值如何,它接受了大批保存下来的德国潜艇。

   如同它的大陆盟国一样,战争也使英国的国库十分吃紧。大概是它在远东的利益受到英-日联盟的保护,所以,对海军的现状是满意的,而且确实想把战争中膨胀起来的海军舰队裁减掉一半。但是,英国的得意却被一种令人吃惊的威胁驱散了。这个威胁来自威尔逊总统,他主张建立一支有绝对优势的美国舰队。

   从法律上讲,美国至少是为了维护在公海上的中立权向德国宣战的。威尔逊在他著名的“十四点和平纲领”的第二项中指出:

   海上航行应当有绝对的自由,无论是和平时期还是战争时期,在领海以外的水域都有航行自由。只有当因为国际活动需要强制执行国际公约而封锁整个或者部分海洋的时候例外。

   从字面上解释,这个提议连单方面封锁的权力都否定了,更何况谈及搜查权和非法占据海洋权呢。接受这样的建议就将抛掉许多海洋超级大国的有利条件。因此,英国成功地把这个建议从和平会议的议事日程上取消了。威尔逊的反应是要求国会不仅恢复已经停止的1916年的主力舰建造计划,而且还要求加倍实现这个宏大的规划。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海军已经有了16艘威力强大的“无畏”级战舰,没有一艘超过8年舰龄。英国的总数是42艘,但正如英国海军将帅的所清楚的那样,这只是唬人的数字。这42艘中有13艘是需要报废的破旧不堪的舰艇。日德兰海战表明,9艘巡洋舰已经不适应参加编队作战了。所以,皇家舰队所拥有的20艘一线战舰同美国的16艘战舰相比,实际上只是个统计上的优势。因为美国完成的是1916年的造舰规划,它已经从战争中汲取了教训,开始设计新型舰艇,这将形成一支拥有35艘现代化舰艇的舰队,彻底压倒英国舰队。美国新近提出的1919年的造舰计划将意味着它要有一支超过50艘一线战舰的舰队。如果英国不从各个方面积极努力,提早开展扩充海军的竞赛,那么,它就将彻底地黯然失色了。

   英国官方和民间的反应是可想而知的愤怒。海军的优势是大英帝国及其实力的根基,这一信条如此深入人心,以至于失掉它就象一个朋友失信一样,简直就是对忠诚的一种背叛。英国政府和海军部痛下决心,制定了他们庞大的造舰计划。

   对威尔逊的具体动机和期望没有明确的记载,但从防御需要的观点来看,1919年的造舰计划无疑是过于庞大了。即使是对富裕的美国,这个建造计划也会把预算膨胀成一个许多年都要背负的重担。威尔逊总统的确想要发展一支更大规模的海军,这可能是由于两种原因,其一是他被英国人对他的“海洋航行自由”观点表示的态度所激怒;其二是他关注日本人在远东实行的黩武政策。他可以很现实想到,国会可以否决政府的任何提议,也可能要求比他认为确实重要的还要重要得多的东西。不过,他似乎很想把1919年造舰计划的威胁作为一支挥舞在英国人头顶的大棒,英国人那时对威尔逊所珍视的梦想——国际联盟并不热情。因为威尔逊一再强调任何军备控制都必须运用这个永久性组织的机制来完成,所以,一个庞大的竞争性的造舰计划使英国看起来支持国际联盟大概不是一个有吸引力的抉择。

   三、华盛顿会议

   英国没能被迫做出那样的抉择。因为美国国会否决了1919年的计划。参议院否决了国际联盟,在1920年的全国大选中民主党又落选。重重的打击加之身患绝症,威尔逊严厉指责美国是在“绷着脸,自己把自己孤立起来”,他带着这种不满的情绪离开了白宫。

   新当选的总统哈定力主恢复到“正常状态”——这是当时风行世界的裁军舆论中的一种重要的论点。1921年初国会以绝对压倒多数的赞同票通过了一项有利于裁军会议的联合议案。国务卿查尔斯·埃文斯·休斯据此恰当地邀请了英国、法国、意大利和日本代表团到华盛顿。只有日本人犹豫不定,因为他们十分疑心,美国的目的不仅要使他们舰队的弱小永久化,而且想破坏他们同英国的有意义的联盟。而另一方面他们又没有地位同美国展开全面的军备竞赛。经过2周半的拖延,日本终于同意参加会议。

   会议于1921年11月12日在华盛顿召开,这是在西半球首次举行的这种鼓噪一时的国际会议。在第一次全体会议上,休斯国务卿就丢掉了起码的礼节,迫不及待地把美国方面的提案摆到桌面上来,这使他的听众惊讶不已,也使全世界报刊的广大读者好不兴奋。

   这些提案包括:各项议程应以现有海军实力为基础 [ 原作者注:明确提出现存海军实力的含义是:包括“已建造和正建造的舰艇”,如果仅承认已建造的舰艇,那么就会使英国永远地保持海军优势,这绝不是美国的目的。 ] ,各国在 10年之内停止建造主力舰(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一个报废舰艇方案(列有这些舰艇的名字),根据这个方案裁减后美国、英国、日本,三国海军的比例是5:5:3。休斯提出的报废提案大大出乎外国代表们的预料。这位国务卿平静地提出从战后美国的舰队中,包括正在建造的舰艇在内,报废30艘,总计847,750吨。

   英国和日本代表听到休斯在发言中提到这一点给予了热情的欢呼。休斯坦露了美国对海军军备竞赛的担心。但是,日本和英国的代表高兴得太早了。当美国国务卿接着告诉他们美国认为英、日两国也应当做同等数量的报废时,他们沉闷地倾听着。休斯列出了36艘英国和日本的舰艇,共1,032,303吨,这些是必须报废的数量。一位英国代表郁郁地说:“休斯国务卿在35分钟内沉掉的舰艇比全世界的海军将领在一个世纪里沉掉的舰艇还要多。”

   休斯因为节目还没开始就事先摊牌而受到了批评。但这是深思熟虑的一着,因为完全出乎意料,而获得相当的成效。无论怎样,这是美国在这次会议上所要达到的目的。毫无疑问,这个戏剧性的开场大大缩短了谈判的时间,而且有助于确认美国提出的绝大多数议案。全世界的新闻报道和舆论都是热情欢迎的。如果休斯的发言再能得到一点公众的支持,那就大获全胜了。

   专门委员会——法国和意大利也参加了工作——接着拟定了五国海军限制条约。这个条约采纳了为期10年的停建主力舰的提案。条约规定了主力舰和航母的总吨位。美国、英国的主力舰总吨位都是52.5万吨;日本,31.5万吨;法国和意大利17.5万吨。美国、英国的航母总吨位是13.5万吨;日本,8.1万吨;法国和意大利6万吨。没有主力舰的国家可以多加3.5万吨;没有航母的国家可以多加2.7万吨。主力舰炮的口径不超过16英寸;航母主炮不超过8英寸。另外,还允许日本保留新建造的3.9万吨的战列舰“陆奥”号;英国完成4.1万吨的战列巡洋舰“胡德”号的建造;美国完成两艘3.3万吨的航母“列克星敦”号和“萨拉托加”号的建造。所有这些都要计算到规定的总吨位中去。

   日本代表坚决拒绝接受5:5:3这种显示日本低人一等的比例。但是,美国代表团却能非常准确地了解日本代表(和其他国家的代表)讨价还价的最低限度,因为美国国务院著名的“黑房子” [ 译者注:美国政府从事密码工作和密码破译的机构。 ] 能象各国大使馆那样非常迅速地将各自政府的密电指示破译成美国代表团能够通晓的电文。

   作为对日本的忧虑和情面的让步,美、英两国同意在条约中增加有争议的不设防条款。根据这项条款,日本不得在本国岛屿以外的太平洋地区设防;美国不得在他们拥有的夏威夷以西的地区设防;英国不得在新加坡以东、澳大利亚以北的任何地区设防。

   因为英国和日本的反对,美国为扩大巡洋舰比例和减少舰种所做的努力一无所获。美国代表无法再坚持下去,因为就现存的巡洋舰实力而言,美国不仅远远地低于英国,而且也比日本弱得多。

   海军限制条约与同时谈判的四国公约和九国公约都有联系。四国公约的拟定照顾了日本在废除1902年与英国联盟后的利益。这个公约保证了签约国——英国、美国、日本和法国——将相互“尊重”彼此在远东的占有权。这4个国家再加上意大利、荷兰、比利时、葡萄牙和中国共同签署了九国公约,重新确认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尤其是各方都赞同的门户开放政策。

   就国务院的绝大部分目的已被条约所采纳而言,华盛顿会议是美国的一个胜利。但是,由于未能限制巡洋舰的吨位,海军限制条约得以让英国和日本占了便宜,再加之对舰种的数量也未做限定,就使美国的海军越发处于劣势了。关于裁减各国的陆军和地面设施的问题原本也是休斯国务卿很想发出提议的,但却没有摆在桌面上,因为对德国提心吊胆的法国把取消这项提案作为出席会议的条件。

   美国的高级官员,陆军和海军的将领都哀叹这个不设防条款实际上是承认了日本在远东的海军优势。但美国的谈判者却恰恰以为,他们廉价出售的不过是个空头权益,是国会绝不会行使的。菲律宾和关岛都没有设防,而美国已经占有了23年之久。的确,在1936年条约期满之后,国会没有采取任何措施。但反过来说,如果条约对日本做了限制,那么至少会对它向岛外的扩张有所遏制。

   用半个世纪后的目光来看,这次会议最严重的错误是默认英、美之间的对立关系,其实这两个国家间发生战争的可能性极小,是不需要劳心思虑的,他们在远东有共同的利益。他们之间的讨价还价毫无意义,结果却使日本人竟至敢于在他们的联盟面前为所欲为。

   四、后续的海军裁军会议

   日内瓦海军会议是个彻底失败的会议,这次会议是柯立芝总统在1927年倡议召开的,它的中心议题是强制推行巡洋舰吨位5:5:3的比例。法国和意大利拒绝参加会议。英国代表团原则上同意美国提出的均势比例的建议,但坚持吨位的数量要大大高于美国代表认为必要的数目。对于美国来说,重新提出休斯在1921年华盛顿会议上关于“现存实力”——主力舰比例的原则将迫使美国接受永久性劣势的事实。它不仅要劣于英国——这个世界霸主至少有保持一支庞大的巡洋舰力量的藉口,而且它还要劣于日本。那时,日本现役和在建的现代化巡洋舰吨位是21.4万吨,而美国只有15.5万吨。

   美、英两国代表团经过激烈的交涉未就巡洋舰的大小和舰炮的最大口径问题达成一致的协议。英国倾向多建造一些配置6英寸舰炮的轻型巡洋舰,而美国却要求建造配置8英寸舰炮的万吨巡洋舰。当时,有人认为会议受到挫折是因为一个叫威廉姆·B·舍勒的人在日内瓦秘密游说,他受雇于某个美国的造船企业去破坏谈判。不管怎么说,日内瓦会议破产了,它连起码的一个保全面子的协议都未达成。

   英美两国日益增强的共同利益使它们的合作越发重要了。经过充分的事先准备两国就棘手的巡洋舰问题在1930年的伦敦会议上达成了协议。双方允许根据各自的意愿有多种巡洋舰型,轻型或重型巡洋舰的种类区别依据它们的主炮的口径是否大于6.1英寸。重型巡洋舰的标准火炮口径为8英寸,轻型为6英寸。法国和意大利因为未能消除彼此的分歧,没有参加新的条约,日本同意伦敦协议的条件就是将三国的巡洋舰和驱逐舰的比例调整为10:10:7;潜艇保持同等比例。最后,达成了限定标准,公布的排水吨位是:
舰型 美国 英国 日本
重型巡洋舰 180,000 146,800 108,400
轻型巡洋舰 143,000 192,200 100,450
驱逐舰 150,000 150,000 105,000
潜艇 52,700 52,700 52,700

   停建主力舰的终止期延至1936年年底。

   在整个30年代里,后凡尔赛国际政治体系迅速瓦解开始偏向战争。1932-1933年在日内瓦举行的全面裁军会议彻底失败。1935-1936年的第二届伦敦海军裁军会议是使限制海军发展的条约的原则得以坚持下去的最后努力。日本、意大利和德国的侵略以及他们对现存条约的公然蔑视决定了第二届伦敦会议的结果。1935年,英国在英-德双边海军条约中在原则上屈从于德国。依据这个条约的规定允许德国拥有英国海军总吨位的百分之三十五和相同数量的潜艇。日本则要求所有的舰种一律相同。当美英两国拒绝这个议案时,日本就退出了会议。

   美、英、法三国最终还是签署了一个协议,但这个协议的“灵活性条款”,已经使这个协议变得毫无意义了,因为到1936年12月31日限制海军的协议就期满无效了,协议的实际意义便消失了。

   五、美国海军30年代的造舰政策

   1924年,国会已经批准建造8艘巡洋舰,但柯立芝总统对海军没有热情,只拨了2艘的款,其余的都未开工。后来,因为受到日内瓦会议失败的刺激,柯立芝呼吁立法,要使美国海军与英国海军的实力完全相等。然而,由于受到和平主义者的抗议,国会大大削减了这个计划。胡佛本人是个和平主义者,在他的任期内,一艘舰艇也没建成。

   美国的造舰政策随着1933年弗兰克林·D·罗斯福的宣誓就职日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象西奥多·罗斯福一样,他的远房侄子弗兰克林·罗斯福也显示出对外交与军事实力之间的密切关系的深刻洞察力。他了解日趋恶化的世界形势的实际严重性,而且也知道海军不是在紧急情况下能临时拼凑起来的。更重要的是,他象前一位罗斯福一样,在担任海军部助理部长时已经获得了这一军种的专业知识,而且对海军有一种极特殊的热情。

   罗斯福在第一届任期内给海军的头一项实质性的权力就是采取救济措施援助已经萧条的钢铁和造船业。1933年6月的国家复兴法批准了新的巡洋舰建造计划,同意减少舰种去实现条约规定的实力。1934年3月,文森-特拉梅尔法案被通过。这个法案规定了一个8年的更新建造计划,使更新建造的舰艇总数达到102艘。从1934年至1940年,美国海军得到的用于完成文森-特拉梅尔计划的拨款逐年增长,最后达到每年近10亿美元。1938年的第二个文森法案被批准,舰艇的总吨位比前一个法案的限制数增长了百分之二十。除了建造新舰,老舰的现代化改装也开始进行。新的重点转移到海军飞机和航母上,新的海军基地和空军机场也在建设中。

   1940年6月,法国陷落后,对美国国防消费的限制因素不再是国会不愿意签署军队的巨额计划,从那时起制约作用的已经完全是美国工业能力的自然条件了。到珍珠港事件时(1941年12月7日)美国海军现役和在建的战斗舰艇如下:
舰种 服役舰艇 在建舰艇
战列舰 17 15
航空母舰 7 11
巡洋舰 37 54
驱逐舰 171 191
潜艇 111 73

 

      六、美国的商船队

   美国的商船队实际上从美国国内战争开始,同其他国家的商船队相比就一直处于劣势。进入20世纪后,这种劣势因为昂贵的造价和航行费用始终未能扭转。尽管有优越的关税保护条件,美国的造船业除了拿取联邦政府额外的津贴补助外,却从来不曾与别的国家的造船业进行竞争。到1936年,这种津贴便假借政府充裕的贷款和超额支付邮运费用的形式予以发放。另外,美国的货主们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直能以低廉的价格从政府那里购买多余的船只。

   1936年,国会通过了一项重要的航运法,这个航运法是由以美国海军少将埃默里·S·兰德(已退休)为首的5人海洋委员会拟定的。并且草拟了一个新的直接用于造船和航运的补贴计划。补贴造船的计划得到了委员会的赞同,它以商船在战争中有辅助作用的眼光审查了那些构想。为了证明津贴使用的合法化,每个造船厂家必须配属一个有三分之二的成员是文职官员的监察组,它负责提出咨询和一些由委员会授权制定的规章制度。

   从1938年开始,海洋委员会提出了一个商船队的更新计划,其目标是以每年50艘的速度淘汰速度慢、陈旧过时的船只。第二年这个比率又提高了。在战争时期强行征用商船的情况下,新船的建造速度迅猛增长。珍珠港事件发生后,唯一受制约的是船厂和造船工人的能力不足。到1942年9月为止,已经签定了300艘油船和2000艘标准型“自由”级和“胜利”级船只的合同。即使在被潜艇击沉了大量的商船之后,到德国投降时为止,美国的商船队的净增吨位仍然高于3000万吨。

   七、两次世界大战之间间隙时期的造船技术与学说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20年中,美国海军的政策大都基于可能与日本发生战争的设想上。尽管在裁军会议上受到了挫折,美国仍暗自承认英国是个永久性的盟友,它的舰队可以帮助美国抵御来自东海岸的威胁。而军国主义的日本却冲着菲律宾和美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政策显示出一种真正的咄咄逼人之势。美国海军部的战略思想和海军学院的模拟演习都被不断修订的“橙色计划”所左右,此计划既是演习方案也是想定原案。“橙色计划”假想日本在菲律宾(也可能是远东的其它目标)实施两栖攻击。当地的美国陆军和海军将支援菲律宾人抵抗,但这不过是赢得时间,计划设想日本可能占领菲律宾群岛。然而,在此期间,美国的主力舰队在集结准备完毕后,将渡过中太平洋直接威胁日本国土并逼使日本与美国在海上展开决战。大多数人认为,这个计划的作战形式是沿袭了对马海峡战役或者是日德兰战役的模式,打断了日本海军的脊梁骨,就可以使日本就范,必要时,也实施封锁。

   美国海军领导之所以接受“橙色计划”,主要是受到海军的建造计划和预算的极大影响。同时,它也促进了某些富有成果的思想和学说规划的产生。15年的造舰中止期使那些“战列舰将军”们有几分灰心丧气。但是他们对巡洋舰配置8英寸火炮的坚决主张表明了他们对美国坚持以质量占取优势的传统观念的尊崇。1936年以后,他们推动了一个新的战线的建立。

   美国第一艘新型战列舰“北卡罗来纳”号是1937年下水、1941年开始服役的。“北卡罗来纳”号胜过“西弗吉尼亚”号(1923年服役,是条约限制期开始执行前的最后一艘舰)的地方主要是改进而不是创新。即使是这样,“北卡罗来纳”号的航速比“西弗吉尼亚”号快7节,它的装甲更加坚固,防空火力大大加强,而且还有相当先进的火力控制系统。

   战后时期的潜艇实力得以发展,这些新潜艇在排水吨位上远远超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潜艇,具有惊人的远航能力可在广阔无垠的太平洋上航行。改进后的潜艇救生装置和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反潜探测和攻击装备以及反潜战术也都是继续研究和发展计划中的项目。

   然而,使海军创新能力得到最大发挥余地的是航母的发展。即便是一个战列舰上的舰员也能懂得,在晴朗的天气里,一架高空快速飞机就是一座侦察了望台,它的效能比一艘航速为30节的巡洋舰上的前桅杆了望楼要强的多。在1919-1921年里,运煤船“朱庇特”号被改装成航空母视“兰利”号(CV1 19,360吨),这是美国海军的第一艘航母。还有2艘是用按照海军裁军公约应报废的战列巡洋舰舰体改装成的“列克星敦”号和“萨拉托加”号(3.3万吨)。这两艘航母于1928年服役。就是在这3艘航母的飞行甲板上,飞行员作战的技能得以提高,从而使美国海军航空兵成为世界之最。

   当美国的第一艘从龙骨安装开始就按航母建造的“突击者”号在1934年加入舰队序列时,航母的概念已经超越了原有的概念。以前的航母设计是为了携载舰队侦察机,它从未被改装成攻击航母。“兰利”号这艘早已过时的航母在1936年被改装成供应舰。直到1937年,“约克敦”号加入现役时,舰队才申请第三艘攻击航母。那时,飞行技术和飞机设计都有了很大的进步,这些都足以证明建造航母是稳妥可行的。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航母“企业”号、“黄蜂”号和“大黄蜂”号都已加入现役。但是在珍珠港事件发生时,美国海军仅有6艘攻击航母,还有19艘以上的航母已经订购。这6艘航母是一个真正的“战线”的中坚力量。

   然而,直到珍珠港袭击发生之时,航母应当作为主要的攻击武器系统的观点还没有被大多数人接受。几乎从1918年的停战日开始,就对飞机在未来战争中的作用展开了热烈的、公开的争论。对轰炸机计划最热心和最能言善辩的支持者是陆军航空部队的威廉·(比利)米切尔准将。1921年他获准使用飞机投掷2,000磅的炸弹去摧毁停泊在弗吉尼亚海角以外的一艘报废的德国战列舰和一艘巡洋舰。这次空中攻击终于击沉了这两艘舰。米切尔以此为证论说整个海军都过时了。

   海军的发言人认为这个实例是不现实的。因为这些军舰未做机动规避,也没有开火反击,舰上又没有损管分队。可是,海军的飞行员却认为这个实例对发展航母是个有力的论据。这个众所周知的试验肯定会使他们更容易说服他们保守的长官,去更改海军预算中用于发展海军航空兵的那部分。这时,人们开始接受这样的观点,舰载机除了是“舰队的眼睛”之外,只要它能损坏敌人舰队中1艘以上的主力舰就能迟滞整个舰队的行动。

   早在1929年的舰队演习中,“萨拉托加”号就派出飞机飞抵巴拿马运河,模拟“摧毁两个关键的船闸”。在后来的演习中,同时空袭珍珠港和加利福尼亚的麦尔岛海军造船厂,这次攻击被演习裁判官判为成功。但是,这些演习所蕴含的意义并未受到普遍的赞赏。航母还没有指派固定的巡洋舰-驱逐舰掩护屏幕。

   舰载机最先是按功能划分的,一艘攻击航母有一个战斗机中队,一个轰炸机中队,还有一个鱼雷机中队。各种飞机不得不采取适合本身特点的方式在起伏的飞行甲板做阻拦着陆。美国海军还不急于采取标准设计进行大量生产。因此,有些航母在二次大战开始时携载的仍是过时的飞机。但新的一代飞机——这些重要的战争工具的质量是十分优秀的——格鲁曼公司制造的“山猫”式战斗机(F4F),道格拉斯飞机制造公司的“无畏”式俯冲轰炸机(SBD)均在1941年加入舰队。道格拉斯的“蹂躏者”式鱼雷机(TBD)早在1938年就开始服役,但格鲁曼的改进型“复仇者”(TBF)直到1942年中途岛海战之后才到舰队服役。二次大战结束前,格鲁曼公司的“泼妇”式(F6F)已取代“山猫”作为第一线航母的截击机。

   事实证明,海军的俯冲轰炸机是海战中的利器。对舰艇这样的活动目标的攻击时,轰炸机水平轰炸时弹着点的距离偏差比方向偏差要大得多。显然,攻击时大角度下滑或大角度俯冲的角度越大,投弹点离目标越近,脱靶的可能就会越少。海军和陆战队的飞行员大多采取85度的俯冲角。这样的动作需要一种专门设计的飞机,它的襟翼要坚固到在大角度俯冲之后起到制动作用,飞机的结构和机翼的强度要足以能够承受投弹后改出动作时产生的多个G加速度 [ 原作者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海军和陆战队航空部队的飞机都能进行真正的俯冲轰炸。其他所谓的俯冲轰炸机(如,德国的斯图卡式俯冲轰炸机)不过是采取大角度的滑行攻击,它们的结构承受不了近似垂直攻击后改出动作的加速度。 ] 。

   “橙色计划”为海军渡过长达6,000海里的岛屿星罗棋布的中太平洋拟制了一个详尽的攻击方案。到1930年年底,以蒸汽为动力的舰队离开母港的活动半径不超过2,500海里的范围的观点已被接受。自从国际联盟将德国原来在北半球占领的岛屿交付日本托管——这些岛屿包括马里亚纳群岛(除关岛为美国占领)、马绍尔群岛和绵延辽阔的加罗林群岛——人们就怀疑日本人违反了托管的条款,正在其中的某些岛屿加筑工事。因此,有理由设想要靠登陆作战夺取这些岛屿。美国海军和陆战队航空兵拟制作战方案的军官们,苦心研究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至关重要的加利波利半岛登陆战役中英国的失误,发展了一套完整的两栖作战理论,并将这些理论编入《登陆作战手册》,1934年首次刊行下发部队使用。在随后几年的演习中又补充了具体的细节,但绝大部分原有的理论上的“纸上方案”都经受住了实战的检验。

   在美军两栖作战的条令的某些章节中写的很清楚:作战的各个方面都必须要有详细和精确的预先计划,要向所有参战部队认真介绍作战任务。出敌不意很重要,在利用一切赢得的有利条件时以快为先;舰炮轰击必须辅之以用飞机作为“飞行炮兵”对地面部队实施近接支援;补给舰必须按战斗要求装载(如,装备必须做好准备,在登陆过程中按照要求的程序随时卸载),而且重要的物资必须分别装载在补给舰上以防损失一艘或几艘舰艇会造成无法克服的困难。鉴于在这种极为复杂和最易受袭击的作战中执行上述要求可能出现失误,因此,特别要求所有参战部队进行接近实战的演练。

   作战经验仅使美国的两栖作战理论发生了两个重要的变化。《登陆作战手册》(及其1938年修订本,《舰队训练》167)明确规定:为了保证“统一指挥”,从接敌运动开始,整个作战过程要由舰队司令指挥登陆部队,但在实战中一旦陆战队或陆军将官的司令部已能在滩头实施指挥时,海军舰队司令最好将指挥权移交给他们。《登陆作战手册》还规定,火力支援应当由战斗舰艇在远距离上提供,而且此时舰艇应实施机动。实战中即使是大型舰也必须敢于承受遭受空袭或水下攻击的风险,在近距离上实施周密的直接瞄准射击。在实战中,正确的作战方法应当是舰艇派遣军官随部队上岸充任弹着观察员,用无线电呼唤炮火轰击特定的敌方目标。

   为了使火炮和装甲车能随第一个冲击波登陆,就需要设计专门的登陆艇。海军和陆战队以路易斯安那沼泽区勘探石油的动力艇为原型,改进制造了车辆及人员登陆艇,它能够从艇艏的吊门让履带式车辆直接开上滩头。此外,还有履带式登陆车,它能够爬越珊瑚礁而后象一只两栖动物似地自行上岸。大型的坦克登陆舰、攻击运输舰、指挥舰和许多支援系统在美国参战时至少已进入图纸设计阶段。包括支援和补给各种勤务的后勤理论,没能跟得上快速航母特混编队以及滩头攻击战术那样的戏剧性发展。但是,在任何旷日持久,战场广阔的战争中,后勤理论也是同等重要的。从珍珠港到日本要经过中太平洋众多的岛屿逐步向前,这个在新近修改的“橙色计划”中的进攻方案,不仅要求占领这些岛屿,而且要把它们迅速地改建成作战基地。这个难题的解决措施是建立海军修建营。这支新生力量已经历过繁重的建设任务,有统一的建制,执行海军的纪律。在登陆作战中,修建营要先期登陆,经常在敌人的炮火下操纵推土机和其他重型设备。不久,甚至连陆战队也开始赞颂海军修建营了。后来,随着海军战线西进,从海军修建营中又分化出3支经过精心筹划的特种勤务部队——巡逻机勤务部队、舰载机勤务部队和其他勤务部队。这些部队能够根据紧急命令出动,每个勤务部队都能为1个由3个中队组成的航空联队提供专业服备。

   在战争期间,海军供应会计局完善了基地组成标准。每种标准包括建设某种基地所需要的人员和设施。代号为“狮子”(LIONs)的海军前进基地修建单位负责大型海军基地;代号为“幼狐”(CUBs)的单位负责小型海军基地;代号为“橡树果”(ACORNs)的海军前进航空基地行政管理单位负责海军航空兵基地。这个“组合式基地”系统可以常常避免由于分配了多余材料和无用设备所造成的浪费。某些灵活性的变更可以通过熟练地查阅大部头的《海军前进基地实用配给分类手册》找到依据。

   除了基地建设之外,舰队还需要远程海上补给工具——油船、供应船、修理船、浮动船坞、军火船等等。《舰队训练》中那些尚不完善的观点经过提高,形成了建立太平洋后勤船队的理论。它的机动勤务中队可以随着先头舰队同行,使先头舰队在简易码头或环礁湖中锚泊后便可即行补给。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后勤船队为船队提供了战役所要求的6,000海里的活动距离。

   八、30年代美国的舆论

   自从参议院否决了参加国际联盟的议案后,美国在整个20年代一直在坚持威尔逊总统提出的孤立主义,并且成为30年代的一股政治势力。许多美国人接受了修正主义的论点: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个失误,而且强烈地抨击美国人可能使国家再次卷入进一场外国战争的错误行为。1934年,参议院奈委员会的听证会公布了重大新闻,详细陈述了美国钢铁公司和军火制造商从战争中获取巨额利润的事实。世界和平的趋向和类似的和平主义者的压力集团 [ 译者注:压力集团:西方国家中对立法者和公众施加压力以影响立法和政策而组织的集团 ] 提出了一种错误的观念:无论怎样,这些公司都应当对美国参战负责。这种“死亡商人” [ 译者注:死亡商人,即军火商。 ] 的宣传促成了30年代后期的中立立法。这就使美国单方面放弃了它4次介入战争所维护的各项中立权益。1935年的中立法禁止向交战国出售或运送武器。1936年的修正案禁止向交战国贷款。1937年的中立法允许向交战国出售粮食,但不准出售军火。出售粮食也必须在现购自运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只有交战国付给美国商人现金的情况下才能出售粮食,而且必须是用他们自己的船运走。如果这些船被击沉,与美国毫不相干。1939年的中立法解除了对武器的禁运,但授权给总统禁止美国舰艇进入战区。为了避免在海上受到挑战,美国计划从海上收缩。

   至于英国和法国,同样也存在着美国那种极为广泛的感情:不值得为任何战争去打仗。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也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领袖人物的动机和能力进行了辛辣的挖苦 [ 原作者注:这类文学作品的名字可以例举出几十种,如欧内斯特·海明威的《别了,武器》,C·S·福雷斯特的《将军》,埃里奇·玛丽亚·雷马克的《西线无战事》就是这类作品中的代表作。戏剧和电影中强烈的和平主义的呼声几乎影响了西方民主国家的所有人们。 ] 。很多美国学生大张旗鼓地赞颂《牛津誓言》。在这个誓言中,英国的大学生们发誓,“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为皇帝和国家打仗。

   九、大战略思想

   伴随着孤立主义和某些和平主义舆论的是一种对大战略思想的广泛的糊涂观念。这种观念使许多人认为:美国绝对没有必要卷进任何可以想象到的欧洲战争中去。绝大多数在通俗刊物上撰写军事题材的作家,都纷纷责难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协约国的将军们,为了突破德国的防线所做的无谓牺牲。通过对这个教训的反思,人们设想:一旦发生战争,也即德国人在海军封锁的无情压力下最终被迫铤而走险时,那么,在不可逾越的马其诺防线之后的盟国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让德国人的进攻徒劳无功 [ 原作者注:马其诺防线:是法国为了粉碎德国可能对其发动的入侵,而在法-德边境上营造的一道钢骨水泥防御工事,并设以重兵把守。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迂回绕过马其诺防线,象它在一次大战中采取的战术,通过比利时入侵法国。 ] 。

   事实证明,马其诺防线根本不是不可逾越的。更重要的是,在这个战略中分配给海军的角色是不切实际的。象英国或日本这样的岛国可以完全依靠或者主要依靠封锁将其打败,而对一个大陆强国这是不可能奏效的。虽说由于合金原材料的短缺可能削弱德国的工业,但人工合成汽油和人工合成橡胶的发展可以为德国进行长期战争大量提供两种重要的原料。

   如战前德国的建设规划所显示的那样,希特勒和他的将军们并未看重海军与德国安危的关系,海军的建设被置于德国陆军和空军之后,排到了第三位。直到1938年,希特勒才开始着手于他的海军建设。

   纳粹全球战略的理论基础并不是起于马汉,而是从卡尔·豪斯浩佛的地理政治论的著作中衍生出来的。卡尔·豪斯浩佛 [ 原作者注:卡尔·豪斯浩佛教授是慕尼黑地理政治研究所的创始人和所长。除了他的大量著作外,他个人在纳粹集团中的威望对影响德国的战略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 的地理政治论的基础则是英国地理学家哈尔福德·J·麦金德的著作。1919年,麦金德写了《民主理想与现实》一书,意在警告国人。这本书的主旨是说,马汉制海权的理论正在被大陆上公路和铁路的发展所证明是过时的。蒸汽机和燃气轮机开始取代商船运送大宗物资的垄断地位。从长远的观点看,一个或者几个大国控制了欧亚大陆的中心就能占领或控制全世界。德国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如果不犯两面出击的错误,他们就可能夺取这块“中心地带”。将来,德-苏联盟或其中一个国家占领这块要地都会为麦金德这部令人沮丧的剧本提供舞台。

   豪斯浩佛接受了麦金德的观点,企图使德国的领土野心向东方扩张。在纳粹的地理政治论学者的眼里,占领俄国作为德国的一个基地,希特勒就终将敢于向英国舰队的霸主地位挑战了。

   这便是德国在1941年进攻俄国的根本原因,也可能是在德国的北非战役中隆美尔的非洲军团冒险的根本原因。豪斯浩佛通过自己把麦金德的思想传输给希特勒,但不能认为他对俄国战役所选择的倒霉战机负有责任,因为他的计划一向坚持,德国无论如何要避免第二次两面出击的战争,但是迟早占领俄国,或者使俄国的大部分领土成为德国的殖民地的思想在他的计划里是贯穿始终的。

   十、集体安全的破产

   在两次世界大战的整个间隙期间,西方民主国家的外交目标是建立一个集体安全体系。起初人们认为坚决执行凡尔赛条约就是根本大计,因为这个条约能够永远限制德国的军备。另一项措施便是加强国际联盟。布尔什维克的威胁可以用“防疫线”解除,这条“防疫线”就是苏维埃俄国西部边界一连串的缓冲小国。法国通过贷款和外交手段在中欧与友好国家——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建立了一个小协约国(1924年)。所有这几个国家都从被瓜分的奥匈帝国那里获得了领土。

   联合的国际行动是当时的要求,除了裁军会议之外,还有清理战争债务和赔偿的会议(道斯计划 [ 译者注:道斯计划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胜利国处理德国赔款问题的计划。1923年12月以美国芝加哥银行家C·D·道斯为首的国际专家委员会,由法比意英美五国代表组成赴德调查,研究德国赔偿问题,1924年4月提出“道斯计划”,企图用恢复德国经济的办法来保证德国偿付赔款。 ] 及扬计划 [ 译者注:1929年初,德国声称财政濒于崩溃,无力执行“道斯计划”。2月在协约国德国赔偿委员会巴黎会议上,会议主席、美国代表扬提出修改“道斯计划”最后确定关于德国赔偿的报告,史称“扬计划”。 ] ),调停协商——苏德之间的拉帕洛协议(1922年),洛迦诺多国公约(1925年)。1926年,德国加入国际联盟。甚至连被排斥在国际大家庭之外的共产党俄国,在法国的提请下也在1933年被国际联盟接纳为成员国。在整个20年代的10年中似乎没有充分的理由去设想可能发生一场新的不可避免的战争。或许绝大多数的政治家,当然也有绝大多数平民百姓感到,外交已经取代了大规模的战争,至少他们这一代是这样。的确是这样,由世界各个大国代表签署的凯洛格-布里昂公约保证,除了自卫战争之外,所有的战争都是非法的战争。然而,这个保证不过是个毫无意义的咒语,因为几乎没有哪场战争,甚至是那些先发制人的战争被其发动者承认是侵略战争。

   这种表面上的稳定无论如何是不能持久的。英国、法国和美国都有一大群倾向于和平的人和数量不足的军队,它们没有采取有效的联合行动去维护和平。而受到民主国家理事会怨恨和猜疑的苏维埃俄国则全神贯注地通过巨大的努力去实现工业化和建设一种现代经济。

   日本、德国和意大利这三个自称是缺乏天然资源的国家,为国家主义者、帝国主义者和机会主义者所把持,僭称它们是三十年代最有生气的国家。它们不满足于现状,准备冒战争的风险去改变它们在世界上的困境。

   法西斯国家在30年代发动战争的近因很可能是被他们称为不公平的凡尔赛条约(就德国方面而言)和30年代的大萧条。这次经济危机断绝了数百万人的生计,使他们很容易去追随蛊惑人心的政客。但是,战争的深刻根源是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宏大的民族目标——一心要统治中欧、地中海和远东。

   对阿道夫·希特勒的德国来说,它的近期目标是吞并所有讲德语的地区——奥地利、苏德台、波兰的西里西亚和但泽;它的最终目标是征服巴尔干和乌克兰。对墨索里尼的意大利而言,它的眼前目标是建立一个可以与法国相比的非洲帝国——埃塞俄比亚再加上利比亚、厄立特里亚和意属索马里;它的远期目标是在亚得里亚海的东岸——阿尔巴尼亚,以后也可能包括希腊的一部分——建立立足点。对日本来说,它的最低限度是满洲;它的更长远的目标是称霸中国、马来亚和东印度群岛。

   从某种意义上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可以认为是从1931年9月18日开始的。在奉天 [ 译者注:奉天:即今沈阳。 ] 附近的南满铁路的炸弹爆炸标志着第一次“中国事变”的开始——日本对满洲的入侵。民主国家没能遏制这种破坏公约、威胁世界和平的行径,这样就助长了墨索里尼和希特勒的侵略野心。

   意大利接着也挑起了战争,1935年入侵和占领了埃塞俄比亚。由于满洲和埃塞俄比亚对那些民主国家本身并不十分重要并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但是这些赤裸裸的侵略立即就证明了国际联盟无力履行它原定的职能和集体安全体系已经垮台。由于法国和英国保守政府的放任纵容,墨索里尼制造了一个边境事件,以此为借口发动了一场侵略战争。经过一场英勇然而却是徒劳的抗击之后,埃塞俄比亚的部落皇帝海尔·塞拉西被打败。

   与此同时,法国和英国国内人民要求对国际联盟的支持却非常强烈。国际联盟的确也采取了行动,进一步运用经济制裁手段——这就是禁止向意大利贷款或提供经济援助,并且对意大利实行军火禁运。正如人们所早已预料到的那样,这些措施用来制止一个小范围的殖民战争是毫无作用的。能够产生作用的石油禁运却没有实行。英国派了一支舰队耀武扬威地开进了地中海,其目的似乎是让它的官兵看着意大利的军舰运送一支军队通过苏伊士运河到达厄立特里亚。国际联盟的友邦们从这个令人痛心的事件中能够得到的唯一安慰便是英国和法国两位口是心非的外交部长——塞缪尔·霍尔和皮埃尔·赖伐尔迫于公众的义愤而辞职。

   正是由于石油禁运的威胁和来自民主国家对意大利的公愤,使得墨索里尼开始重新确定与不久前还是明显对立的纳粹德国的关系。到1935年,德国还没有大规模的军备,但是在这一年,经过几次国内大屠杀巩固了政权的希特勒感到他已胸有成竹可以否定凡尔赛条约,并向全世界宣告要重新武装德国。一个重新武装起来的德国引起了意大利的关注,使墨索里尼转变了立场。从1936年开始便形成了罗马-柏林轴心国。 [ 原作者注:1936年底,德-日反共协议使德国在后来的罗马-柏林-东京轴心国中处于核心地位。“轴心国”的称法是从1937年开始使用的。 ]

   阿道夫·希特勒是个卓越而缺少教育的政治煽动家,他带有偏执狂的倾向。1933年,他掌握了德国的政权。希特勒发誓要消除失业和推翻凡尔赛条约。用重新武装德国的手段,这两个许诺都兑现了。1936年,面对法国的威胁,他派遣新成立的军队进驻“永久非军事化”的莱茵区,如果以后发展为大规模的战争,这是保卫鲁尔工业区的必要准备。

   在西班牙内战中(1936-1939年)希特勒和墨索里尼都站在叛乱分子一边,给予了可能是决定性的人力和物力的援助。虽然内战初期民主国家的普遍同情形成了2比1有利于拥护共和政府者的局面,但是为拥护共和政府者提供物资援助的是俄国而不是民主国家,不过这种援助太少且又太晚。当西班牙战争吃力地走向悲惨的结局时,小小的西班牙共产党借助于它坚强和专横的领导优势在共和政府中占据了统治席位。这种形势当然要使民主国家进行有效的干涉,更何况还有政治的原因。

   1938年初,德国的重新武装已经使希特勒敢于进行他的第一次真正的大冒险。在奥地利纳粹党的配合下,他直接进军维也纳,宣告奥地利与德国进行两国的政治经济联合。由于没有受到挑战,1938年下半年,希特勒又向捷克斯洛伐克提出割让讲德语的苏德台地区给德国。苏德台是位于捷克斯洛伐克边界上的一个教区。

   捷克与奥地利不同,它的大多数居民是斯拉夫人,而不是日尔曼人。捷克与俄国和法国有军事同盟。捷克有山脉作边界,不仅有一支强大的军队而且还有一个颇有实力的军事工业。捷克严阵以待。在欧洲,几乎每个人都预感要打仗了。然而,法国的总理和英国的首相却飞往慕尼黑与希特勒进行个人会谈。以希特勒的空头许诺“这是我在欧洲要求的最后一块领土”为条件,两国的总理和首相签署了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协定。这个协定给希特勒开了绿灯。6个月以后,希特勒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其他绝大部分领土。俄国看清英-法这种出卖是要把希特勒的侵略矛头转向东方,对准苏联,因此,在1939年8月23日,俄国同德国签定了一个互不侵犯条约。这时,希特勒又在威逼波兰。英国和法国终于认识到绥靖政策是毫无作用的。1939年8月25日,英法两国同波兰签订了同盟条约,保证在波兰的独立受到威胁时要给予援助。

   十一、小结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美国与德国和日本竞争建立起一支仅次于英国的舰队。大战结束时,法国和英国接管了德国舰队。当德国舰队被拘留在斯卡帕湾时,其中的一些舰只经过精心策划自沉于海底。因此,美国海军后来的主要对手是日本。威尔逊打算通过实施一个建造重型军舰的计划以求得同日本平起平坐或者压倒日本。这个造舰计划得到了国会的批准。威尔逊的接班人哈定总统提出用报废舰艇的方法达到同样的目的。1920年下半年,在华盛顿举行的一个国际会议上,美国提议,美、英、日三国共报废66艘已建和在建的军舰,排水量合计近200万吨。华盛顿会议产生了三个条约:

   《五国海军限制条约》,这个条约判定了美国、英国、日本的主力舰和航母的吨位比例分别是5:5:3,法国和意大利的军舰吨位更少一些。5国的海军军舰排水吨位如下:
国家 主力舰 航母
英国 525,000 135,000
美国 525,000 135,000
日本 315,000 81,000
法国 175,000 60,000
意大利 175,000 60,000

   主力舰的排水吨位不超过3.5万吨,火炮口径不超过16英寸;航母的排水吨位不超过2.7万吨,火炮口径不超过8英寸。10年之内停止建造主力舰。澳大利亚以北的太平洋岛屿禁止驻军和构筑军事工事。此项规定不适用于日本的本土岛屿和美国的夏威夷岛屿。

   《九国公约》,这个公约保证了中国的领土主权。

   《四国公约》,这个公约废止了1902年的英日联盟,英国、法国、日本和美国保证相互尊重各自在太平洋地区的权利和拥有的一切。   在1930年的伦敦会议上,美国、英国和日本同意巡洋舰和驱逐舰的分配比例为10:10:7,潜艇的比例相同。主力舰的停建期限推至1936年。

   到1933年为止,美国的军舰建造工作一直没有达到条约限定的标准。这一年,罗斯福总统为了扶持已经萧条的钢铁工业和造船业采取了一个拯救措施,这就是呼吁以立法形式保证巡洋舰的建造、减少舰种以保证达到条约规定的实力。第一个文森-特拉梅尔法案(1934年)批准了一个为期8年,共计102艘的更新造舰计划。第二个文森法案同意增加比前一个法案限制数量多百分之二十的排水吨位。法国沦陷后(1940年),美国的工业能力成为唯一限制海军建设的制约因素,与此同时,由国会在1936年建立的海洋委员会正在加紧扶助美国商船队的建设。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20年间,美国海军的政策主要集中于美国与日本在太平洋可能发生的战争上。美国的战略思想受到“橙色计划”的左右。这个计划具体地规定了如何运送美军横跨太平洋,通过许多日本占据的岛屿去解救菲律宾。这就需要解决下列问题:(1)如何使用空中优势对付海岛上的陆基飞机;(2)怎样进攻严密设防的海岛基地;(3)如何使舰队摆脱对后方基地的依赖;(4)怎样打败日本舰队。解决上述难题又需要:(1)建立一支以航母为主体的舰队和改进舰载机,特别是俯冲轰炸机;(2)提高两栖作战的理论,发展适于登陆与滩头作战的运输工具;(3)提高后勤理论,使海军舰队和其他军种能够随同自己的基地一道向前进。

   美国的公众大都是和平主义者,绝大多数的人都相信,法国凭借马其诺防线能够粉碎德国的进攻。美国单方面通过了一系列法案,禁止向交战国出售军火,并且规定在交战国支付现金并用自己的舰船运输物资的条件下才能向其出售其他物资,以此作为防止引发任何战争的手段。

   与此同时,受到麦金德的《民主理想与现实》一书鼓舞的德国政府,根据卡尔·豪斯浩佛的解释,梦想着夺取欧亚大陆的核心地带,以此作为一个巩固的大本营,发动征服全世界的战争。在希特勒的领导下,德国撕毁了凡尔赛条约,进军莱茵区。随后,德军又进驻奥地利,将其与德国合并。意大利和日本也追求帝国主义的军事冒险,它们分别侵占了埃塞俄比亚和中国。国际联盟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制止这些侵略,结果是丧失了最后的一点权威,同时也预示着它的存在是短命的。

   当希特勒宣布他打算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德台地区并入他日益扩大的日尔曼帝国的时候,法国总理和英国首相飞往慕尼黑同希特勒会谈。以希特勒的空头许诺“这是我在欧洲要求的最后一块领土”为交换条件,英法两国的首脑签署了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协定。这个协定为希特勒开了绿灯。半年之后,希特勒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其余的绝大部分领土。俄国认清这种出卖是英法企图把希特勒的侵略矛头转向东方,对准苏联。于是,苏联同德国签定了互不侵犯条约。此时,希特勒又正威胁波兰。英法两国终于认识到绥靖政策是无济于事的,在1939年8月25日同波兰签定了盟约,保证在波兰的独立受到威胁时给予支持。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