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美洲 – 吴起兵法网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拉丁美洲

拉丁美洲

作者:T.N.杜普伊 ·美国

出自————《哈珀-科林斯世界军事历史全书

第二十二章·科技时代

出自————《战争通史

   美洲国家组织

   1976年10月6日,解决洪都拉斯-萨尔瓦多边界争端 两国的代表签订了14条解决领土争端的协议,提交美洲国家组织解决(参见第二十二章→拉丁美洲→中美洲→洪都拉斯)。

   1977年10月26日,调查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边界争端 美洲国家三人小组到达马那瓜调查由圣地尼    斯塔反叛分子越过哥斯拉黎加边界发动进攻而引起的两国边界冲突(参见第二十二章→北美→美国)。

   墨西哥

   1979年1月26日,支持危地马拉镇压叛乱 墨西哥军队在恰帕斯支持危地马拉军队镇压了叛乱分子。

   1982年2月21日,洛佩斯提出中美洲和平建议 为了反抗美国对中美洲地区的军事干涉,墨西哥总统乔斯·洛佩斯·波蒂略提出结束中美洲国家间冲突的和平建议。该建议号召:美国停止对尼加拉瓜进行军事干涉,裁减尼加拉瓜武装力量,尼加拉瓜与其中美洲邻国和美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

   加勒比海地区

   古巴

   1975-1984年,海外武装干涉和输出革命 这一时期,加勒比海岛国古巴对数国进行了武装干涉,其中最突出的是1975-1984年对安哥拉的武装干涉,1978-1984年对南也门的武装干涉和1977-1984年对埃塞俄比亚的武装干涉。卡斯特罗政权还支持过格林纳达、尼加拉瓜和萨尔瓦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政治运动。

   1983年10月25-30日,古巴军队在格林纳达被击败

   1988年12月27日,古巴同意从安哥拉撤军 经过多边谈判,古巴同意分步骤从安哥拉撤军。撤军行动到1991年7月全部结束。在此之前,古巴在安哥拉的军队总人数最多时曾达到5万人。

   格林纳达

   1979年3月13日,政变 莫里斯·毕晓普通过政变掌握了政权,并开始在加勒比岛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该岛曾于1973年2月7日,经英国同意宣布独立。莫里斯·毕晓普与苏联和古巴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并在该岛修建一座拥有约3公里长跑道的机场。据说,这座机场是供旅游所用,但也可以用于军事。古巴的部队和苏联顾问也来到该岛帮助修建这座机场。

   1983年10月10-19日,政变 毕晓普的马克思主义的同僚们怀疑他可能放弃苏联,投靠美国,所以副总理贝纳德·科尔德发动政变推翻并逮捕了毕晓普,科尔德上台。毕晓普在他的支持者们的帮助下曾一度被释放,不久,他与他的许多支持者们被新政权杀害。该岛又处于一片混乱之中。

   1983年10月23日,加勒比地区国家要求美国提供帮助 考虑到这个加勒比岛国处于混乱之中,再加之该岛国新政权所掌握的军队比其邻国的军队总和还要多,东加勒比地区国家(牙买加、多米尼加、特立尼达、巴巴多斯、多巴哥和伯利兹)正式请求美国出兵干涉格林纳达,以恢复那里的秩序。考虑到在该岛上的1000多名美国公民(大部分是美国医学院的学生)的安全,美国总统里根命令国防部派兵干涉。

   1983年10月25-30日,入侵格林纳达 大约6000名美军部队(由美国海军陆战队、陆军别动队和美军第八十二空降师的部分部队组成)和加勒比海邻国部队(约500人)实施了匆忙计划的“暴怒”行动。当时在岛上的守军大约有1000名格林纳达军队和大约600名古巴的军事工程人员。美军采取两栖和空降方式从三个地点实施强登陆。美军未遭到格林纳达军队的顽强抵抗,却与古巴军队展开了激战。美军用60个小时占领了全岛。美军共有18人被杀,83人受伤;格林纳达和古巴的守军有36人被杀,66人受伤,655人被俘。

   海地

   1982年1月9-17日,挫败一场革命 一起企图推翻现总统让-克劳德·杜瓦利埃(福兰克斯·杜瓦利埃之子;参见第二十一章→中美洲→海地→海地局势混乱)的政变被挫败。

   1986年2月7日,杜瓦利埃下台 “终身总统”让-克劳德·杜瓦利埃在抗议声中结束了28年的杜瓦利埃家族统治,逃往法国,开始了流亡生涯。海地军队总司令、国家军事委员会主席亨利·南菲中将取而代之成为总统。人们纷纷起来复仇,杀死了许多“魔鬼”——原杜瓦利埃总统的保安部队。后来,南菲总统在大选中落选,被莱斯利·马尼盖特取代(1988年1月),马尼盖特是一位学者。

   1988年6月19-20日,政变 南菲将军发动政变推翻并流放了马尼盖特总统。南菲上台。

   1988年9月17日,政变 南菲在一起政变中被普罗斯帕·阿夫里尔中将推翻。

   1988年9月-1990年3月,骚乱时有发生 阿夫里尔政府曾两度受到忠于参与毒品交易的高级军官的精锐部队发动的政变的威胁。受此影响,军队的数量被大大裁减了。

   1990年3月12日,阿夫里尔辞职 不断的骚乱致使阿夫里尔被迫下台。临时政府不久就让权给由受人尊敬的罗马天主教神父让-伯特兰·阿里斯蒂德,他领导选举新政府(1990年12月16日)。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1990年7月27日-8月1日,挫败一起穆斯林叛乱 伊马姆·阿卜·贝克尔领导的贾马特穆斯林组织将总理阿瑟·A.M.鲁宾逊和54名其他人员扣为人质。但他们缺乏民众的支持,后向政府军投降。

   中美洲

   伯利兹

   1981年9月21日,脱离英国,宣布独立 伯利兹尽管与危地马拉存在着边界纠纷,但伯利兹还是宣布独立了。由于存在着边界纠纷,伯利兹未能进入美洲国家组织,只是受《里约互不侵犯条约》的保护。同时,英国在伯利兹仍保留一支驻军(约1600人组成的1个加强营)。

   哥斯达黎加

   1977年10月14-17日,与尼加拉瓜发生边界纠纷 哥斯达黎加关闭了它与尼加拉瓜的边界。此后,尼加拉瓜国民警卫队在追击圣地尼斯塔反叛分子时越过边界,哥斯达黎加向边界地区派遣了武装警察部队。为此,两国均向美洲国家组织指控对方破坏了边界。此一争端后由美洲国家组织三人调查小组调停。

   萨尔瓦多

   1976年7月,与洪都拉斯发生边界冲突 (参见第二十二章→中美洲→洪都拉斯→与萨尔瓦多发生边境冲突)

   1979年1月20日-3月20日,暴力活动和游击队活动 增加对现政权不满的左翼分子发动骚乱,进而演变成一场暴动,结果使政府的土地改革计划宣告破产。美洲人权调查委员会对此进行调查。调查的结果认为,萨尔瓦多政府蓄意打击其政敌,侵犯了人权。

   1979年4-10月,暴力冲突继续发展 卡洛斯·罗梅罗总统下令镇压叛乱,但未能成功。美国怀疑尼加拉瓜新政府背后支持了此次叛乱,认为尼加拉瓜新政府正在执行一条非常危险的政策,他们企图通过背后支持叛乱,煽动革命,推翻中美洲各国的现政府。

   1979年10月15日,政变 对现政府不满的军官们成功地发动了一起政变,推翻了罗梅罗总统。

   1979年10月-1980年12月,暴力与动乱 新的临时政府采取各种措施稳定国内局势,但失败了。临时政府越来越不得人心。临时政府宣布实行土地改革计划(2月11日),但遭到抵制(2月20日),然后又宣布了一项新计划(3月6日)。

   1979年3月26日,大主教奥斯卡·罗梅罗被暗杀 坦率并深受人们爱戴的大主教奥斯卡·罗梅罗在与群众谈话时被一群歹徒暗杀了(1980年3月24日)。据估计,此次暗杀行动可能是左翼叛乱分子或右翼极端分子所为。

   1980年5月2日,未遂政变 由前总统罗梅罗和对政府不满的军官发动的这次政变失败了。

   1980年12月13日,杜阿尔特担任总统临时政府 任命较温和的基督教民主党人乔斯·拿破仑·杜阿尔特担任总统并监督其组织新政府。

   1981-1991年,内战 尽管美国向萨尔瓦多政府提供了大量的财政和军事上的援助,但政府军仍未能肃清抵抗组织,因为该组织也通过尼加拉瓜从苏联和古巴得到了大量的援助。暴乱仍在全国蔓延。参加暴乱的不仅有当地的左翼游击队,还有自称为“敢死队”的右翼极端主义分子。这些人过去大多是萨尔瓦多武装力量的士兵,有军官专门负责指挥。在受害者中有7名是美国人、4名女传教士(1980年12月3日)、2名萨尔瓦多政府工会领导顾问(1981年1月2日)和1名海军军事顾问(1983年5月25日)。在1982-1988年间,死亡总人数超过5万人,其中包括许多“敢死队”成员。

   1982年3月28日,大选 尽管游击队拒绝参加大选并恐吓群众也不要参加投票,但投票率还是很高。国际观察员认为,大选是公正的。杜阿尔特领导的政党获得了40%的选票,但原国民警卫队军官罗伯特·德奥比松(传说他是“敢死队”的领导人之一)领导的由右翼分子代表组成的右翼党派却宣布成立自己的政府——德奥比松未能当选总统。尽管完成了大选,但暴力冲突并未就此停止。

   1982年11月12-17日,萨尔瓦多政府军发动反攻 萨尔瓦多政府军发动了大规模的反攻,包围了游击队的据点并切断了他们逃往洪都拉斯的退路。洪都拉斯沿两国的共同边界部署了部队,以便缉捕逃往洪都拉斯的游击队部队。反攻行动未能取得重大战果。

   1984年5月6日,杜阿尔特当选为总统 杜阿尔特在大选中击败德奥比松当选为总统。他保证要寻求一条有效的途径与左翼叛乱分子进行联合,但他拒绝拿民主宪法做交易。他还保证,一定要肃清“敢死队”。

   1984年5月24日,五名军人被判定是“敢死队”的杀人凶手 在美国的压力下,萨尔瓦多政府对原国民警卫队的五名成员进行审判,判定他们是杀害四名女传教士的凶手。五名凶手被审问并招了供。

   1985年6月19日,恐怖主义分子袭击了圣萨尔瓦多 左翼民族阵线的几名持枪歹徒袭击了首都的几家餐馆和一家咖啡厅,打死4名美国海军陆战队队员、2名美国商人和7名其他人员,另外还有15名其他人员受伤。

   1985年9-10月,杜阿尔特总统之女被绑架 杜阿尔特之女伊纳斯·瓜达卢佩·杜阿尔特·杜兰和一名妇女遭左翼民族阵线游击队绑架(9月10日)。经过反复的谈判,政府同意释放23名游击队员并允许96名在押犯出境治伤。做为交换,游击队同意释放23名镇长和一些其他官员,其中也包括总统之女和与她一道被绑架的那名妇女(10月24日)。但总统也受到了广泛的批评——认为他对左翼民族阵线游击队作出的让步太大。

   1988年11月5日,左翼民族阵线拒绝停火 左翼民族阵线拒绝了政府提出的单方面停火建议(参见下文)。

   1989年11月11日-12月15日,左翼民族阵线向圣萨尔瓦多发动进攻 左翼民族阵线调整了其战略方针,开始向圣萨尔瓦多发动大举进攻(11月11日)。在交战第一个星期,发现耶稣会的六名牧师以及他们的一名厨师以及厨师之女被杀害(11月6日)。尽管人们普遍认为这是“敢死队”所为,但据推测,军队参与了此次谋杀(这一推测后被证实)。首都的战斗一直持续了一个多月。政府军出动了火炮和飞机,对构筑在贫民郊区的左翼民族阵线游击队的阵地进行了狂轰滥炸,但在富人居住的近郊,战斗还在进行。12月中旬,左翼民族阵线游击队开始撤往乡村。

   1989年5月-1990年5月,“敢死队”继续进行活动 据人权观察员报告,右翼极端主义分子“敢死队”在这一期间,共暗杀了3219名平民。

   1990年11-12月,左翼民族阵线游击队击落政府军的飞机 左翼民族阵线游击队使用苏制SA-14型便携式防空导弹,击落了政府军的两架飞机(11月23日和12月4日)。结果,美国宣布继续向政府军提供曾于同年10月已经停止了的军事援助(12月7日)。

   危地马拉

   1976-1991年,游击队的进攻 号称“贫民之军游击队”的一场政治运动在全国各地发动一系列袭击,毁坏农场的农具并在一次袭击中打死了两名农场主(1976年11月13日)。他们在危地马拉城以北的埃尔基切山脉地区的活动特别活跃。到80年代末,处境困难的危地马拉政府采取各种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游击队的活动,但左翼和右翼游击队的“敢死队”还继续进行暗杀和恐怖主义活动。

   1982年3月25日,政变 埃佛伦·里奥斯·蒙特准将成功地发动了一起军事政变。他利用宗教的热情,减少了骚乱,但与军队的关系却日益疏远了。

   1983年8月8日,里奥斯·蒙特在一起政变中被推翻 国防部长奥斯卡·安贝尔多·梅利尔·维托利亚上将发动了一起军官政变。经过一场短暂的战斗,推翻了里奥斯·蒙特。

   1985年12月8日,大选 这是15年来第一次选举文人总统。基督教民主党人马可·维尼西奥·切雷西奥·阿雷瓦洛获胜,当选为总统。切雷西奥·阿雷瓦洛于1986年1月14日正式上任,标志着军人统治就此结束。

   1989年5月9日,政变阴谋 9名文官和17名军官参与一起政变阴谋,企图推翻国防部长和内务部长。此次威胁到政府的政变阴谋有其愈演愈烈的社会暴乱背景。这一个月,被“敢死队”打死的人员从40人上升到800人。

   1990年12月,美国停止军事援助 由于一位美国公民被杀(6月),美国停止向危地马拉提供军事援助。

   洪都拉斯

   1976年7月14-22日,与萨尔瓦多发生边境冲突 在萨尔瓦多与洪都拉斯边界有争议的地区发生了一系列的武装冲突。

   1977年,为圣地尼斯塔进入尼加拉瓜进行掠夺提供前进基地 洪都拉斯允许民族解放阵线的尼加拉瓜圣地尼斯塔移民从在洪都拉斯的基地出发,进入尼加拉瓜进行袭扰。

   1981-1982年,与尼加拉瓜关系紧张 洪都拉斯反圣地尼斯塔游击队的活动造成了洪都拉斯与尼加拉瓜两国关系紧张。尼加拉瓜的圣地尼斯塔政权说,洪都拉斯政府向反圣地尼斯塔游击队提供了援助。尼加拉瓜开始向边境地区增兵。美国开始增加对洪都拉斯的军事援助。到1982年初,美国在洪都拉斯的军事顾问已达到100人。洪都拉斯与尼加拉瓜的关系不断恶化,最后两国均撤回了驻对方的大使(4月4日)。洪都拉斯总统罗伯托·苏雅佐·科尔多瓦由于担心尼加拉瓜和古巴在洪都拉斯进行颠覆活动,要求并得到了美国更多的援助(7月16日)。

   1982年10月4日,拉丁美洲和平论坛 洪都拉斯参加了中南美洲国家召开的和平会议,试图结束该地区的敌对局势。

   1982年11月12日,洪都拉斯派部队帮助萨尔瓦多镇压叛乱 为了帮助萨尔瓦多镇压反叛军游击队,洪都拉斯派出2000人部队封锁了洪都拉斯-萨尔瓦多边界,以阻止游击队流窜到洪都拉斯。

   1983年8月5日,美国在洪都拉斯举行军事演习 美国在洪都拉斯举行了大规模的军事演习。演习持续了八个月。此次演习的表面目的是训练洪都拉斯军队如何进行反叛乱,协调与洪都拉斯军队的行动,训练洪都拉斯军队掌握两栖登陆作战战术和美军野战炮兵的射击程序和战术。但隐含的目的是警告尼加拉瓜,特别是尼加拉瓜支持下的萨尔瓦多的游击队组织。

   1986年3月21-27日,尼加拉瓜入侵 尼加拉瓜军队在追击反政府游击队时侵入洪都拉斯境内(洪都拉斯官员声称,他们并非有意允许尼加拉瓜反政府游击队进入洪都拉斯),数天后发生混战。美军直升机运送洪都拉斯军队穿过尼加拉瓜军队的主要防线,切断尼加拉瓜军队的退路。尼加拉瓜军队得到情报后,立即仓皇撤退(3月26-27日)。

   1988年3月16-17日,与尼加拉瓜发生边界冲突 尼加拉瓜军队进入洪都拉斯境内,袭击那里的反政府游击队营地,与洪都拉斯军队发生冲突。美国立即派遣3200名美军开进洪都拉斯,但尼加拉瓜军队很快就撤走了(3月28-31日)。

   尼加拉瓜

   1975-1976年,反叛乱 国民警卫队对反政府游击队进行了大规模扫荡,取得了重大战果。游击队的活动明显减少了。但残酷的镇压措施使群众产生了强烈的怨恨情绪。

   1977年,索摩查政府岌岌可危

   1977年10月,与哥斯达黎加发生边界纠纷 (参见第二十二章→中美洲→哥斯达黎加→与尼加拉瓜发生边界纠纷)

   1978年1-9月,暴行与混乱 圣地尼斯塔游击队利用公众广泛的反抗情绪和广泛的武装斗争,进攻能力越来越强,抢回了许多被扣押的外国人,其中包括东德人、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人和古巴人。

   1978年9月9日,圣地尼斯塔游击队发动大规模的进攻 圣地尼斯塔游击队成功地攻占了许多大城镇和城市。国民警卫队克服了巨大的困难才将游击队赶进山区。但代价非常大,平民遭受了巨大的损失,政府与民众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张,而游击队方面造成的压力丝毫也没有减轻。

   1979年5月29日-7月17日,圣地尼斯塔游击队继续发动进攻,在一个星期内便占领了大多数城市和大片的乡村并包围了马那瓜 游击队已稳操胜券。他们组织了一个五人临时执政团(7月17日)。美国曾建议他们与较温和的反对派组成联合政府,但为时已晚。在美国的坚持下,索摩查离开了马那瓜,逃往美国的迈阿密。

   1979年7月19日,圣地尼斯塔游击队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进入马那瓜游击队开进首都马那瓜 之后便建立了自己的新政权。

   1979-1981年,圣地尼斯塔巩固政权 起初,政府鼓励新闻自由和自由经济,但到1980年底,政府的政策发生了180°左转。他们开始严格审查各种出版物并将大选推迟到1985年。他们强行将米斯墓托的印第安人驱赶到偏僻的东北部并开始排斥美国,逐渐向古巴和苏联靠拢。到1981年底,尼加拉瓜约有5000多名古巴、苏联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军事和技术顾问。

   1981-1990年,内战 在里根政府的支持下,尼加拉瓜流亡分子开始在洪都拉斯和哥斯达黎加组建游击队并以这两个国家为基地,开展反政府运动(1981-1982年)。他们自称是抵抗组织。原国民警卫队的成员主要以洪都拉斯为基地(实际上尼加拉瓜人并不欢迎他们),其兵力已达到25000人,其中有2500人常年在尼加拉瓜活动(1985-1986年)。这些抵抗组织为了在尼加拉瓜得到较多民众的支持,不轻易地攻击现政权。但在美国经济和外交的压力下,他们最终还是推翻了圣地尼斯塔的统治(1990年)。

   1984年4月4-14日,中央情报局“秘密”在科林托港口布雷被揭露 中央情报局的这一行动严重违反了国际法。当这一行径被披露后(4月6-10日),在美国公众中间引起了极大的反应,他们对美国政府的中美洲政策提出了强烈的批评。美国国会也谴责了这一行径(4月11日)。

   1984年9月1日,两名美国人在尼加拉瓜被杀 两名自发的反政府游击队顾问所乘的一架直升机被击落,两人当即身亡。他们是与中央情报局有关系的、自称为民间军事援助组织(是一个非官方组织)的成员。

   1984年10月14-21日,美国新闻界披露了中央情报局的一份《游击战战术手册》,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该手册介绍了如何争取敌政府(这里显然是指圣地尼斯塔政府)的官员保持“中立”,等等。一名反政府游击队的成员也承认,此前他们曾暗杀过圣地尼斯塔政府的官员。

   1984年11月6-12日,苏联提供武器,造成危机 美国宣称,苏联正在向尼加拉瓜运送大批的武器装备,其中包括米格-21战斗机,美国对此是不能容忍的。但在卸船时,观察员并未发现有战斗机(11月7-10日)。圣地尼斯塔政府担心美国会发动入侵,因此宣布全国进入战时状态(11月12-13日)。

   1985年4月4-29日,起初,美国国会拒绝了里根政府对尼加拉瓜反政府武装提供援助的提案 然而,尼加拉瓜总统达尼尔·奥尔特加的莫斯科之行(1985年4月29日)又使美国国会不得不重新考虑对尼加拉瓜进行援助的问题。同一天,国会的众参两院通过了对尼加拉瓜援助的方案,此后又通过了关于增加对尼加拉瓜进行援助的方案(6月6-12日)。但随后,公众的反对呼声很高,国会也拒绝批准继续对尼加拉瓜进行援助。这就导致了里根政府中的一些人采取违法的手段继续向尼加拉瓜提供援助,即后来被披露的“伊朗门事件”丑闻(1986年12月-1987年5月)。与此同时,美国也停止了与尼加拉瓜的贸易往来(1985年5月1日)。

   1986年3月21-27日,入侵洪都拉斯 (参见第二十二章→中美洲→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入侵)

   1986年10月5日,1架为尼加拉瓜反政府武装秘密运送补给的飞机被击落 尼加拉瓜政府军击落了一架C-125K货机并俘虏了一名美国乘客欧仁·哈森富斯。他曾一直参与为尼加拉瓜的反政府武装运送补给。但他们是否与中央情报局有官方联系目前尚不清楚。里根政府承认,在此之前政府就已经取消了关于不允许向尼加拉瓜反政府武装提供援助的禁令(10月19日)。哈森富斯在经“人民法庭”审讯后,被释放了(1987年12月17日)。

   1987年11-12月,和平谈判 奥尔特加从莫斯科访问归来后(11月15日),尼加拉瓜政府提出了和平建议。但和平谈判困难重重,曾两次中断(12月4日和22日),最后谈判破裂。

   1988年1月,为反政府武装运送补给的飞机被击落 一架表面上是私人的飞机,在为尼加拉瓜反政府武装运送补给时被击落,美国公民詹姆斯·比登被俘(1月13日)。1月23日,又有1架飞机被击落。比登后来被释放(1月30日)。

   1988年3月16-18日,尼加拉瓜入侵洪都拉斯 (参见第二十二章→中美洲→洪都拉斯→与尼加拉瓜发生边界冲突)

   1988年3月和5月,尼加拉瓜政府与反政府游击队谈判失败 政府与反政府游击队试图通过政治手段解决内战问题,但没有成功。双方签订了60天停火协议(3月24日),后又增加30天(5月26日),但谈判却未能取得实质性成果。

   1989年2月14日,《特索罗海滩协议》 哥斯达黎加、萨尔瓦多、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和尼加拉瓜等国的总统在尼加拉瓜开会达成这个协议,决定解散所有的反政府武装,然后举行全国大选(计划日期为1990年2月)。圣地尼斯塔政府内部进行改革,执行这一协议(3-4月)。

   1989年8月7日,《特拉协议》 该协议是在《特索罗海滩协议》的基础上由各国进一步签订的一项协议,具体规定了在国际委员会的监督下解散尼加拉瓜反政府武装的实施方法。反政府武装组织中虽有人提出反对,但还是最终接受了该协议。

   1990年2月25日,大选 大选的形势突然发生逆转,维奥莱特·巴里奥斯·查莫罗领导的民族反对派联盟在地方选举和总统选举中获胜。

   1990年10-12月,尼加拉瓜部分力量因不满大选的结果,一度占领了瓦斯拉拉城(10月) 后来又爆发了战斗,造成11人死亡(12月)。

   巴拿马

   1977年9月7日,签订《运河条约草案》 美国总统吉米·卡特和巴拿马领导人奥马尔·托里霍斯·埃雷拉将军签订了关于将运河主权和管理权转交巴拿马的条约草案。巴拿马举行全民投票,以2:1的多数通过了该条约草案(10月23日)。

   1978年3月16日和4月18日,美国参议院通过了《运河条约》 美国参议院通过了关于巴拿马运河的两份条约。美国总统吉米·卡特和巴拿马埃雷拉将军签署了条约的最终草案(6月16日)。

   1981年8月1日,埃雷拉将军在一次视察中空难身亡 埃雷拉乘坐的飞机在丛林中坠毁,埃雷拉将军遇难。

   1983年8月,诺列加担任国民卫队司令 曼努埃尔·安东尼奥·诺列加很快将原来的国民卫队改为巴拿马国防军并扩大了其规模,建立了庞大的警察部队。诺列加实际上已成为巴拿马的独裁者。

   1988年2月5日,美国审讯诺列加 美国在迈阿密开庭审判诺列加。美国检查官指控诺列加指使走私毒品和洗钱。诺列加不承认对他的指控。尽管舆论界对诺列加施加了强大的压力,但他仍拒绝辞职。当埃里奇·阿图罗·德尔瓦列总统企图撤销他的职务时(2月25日),他却先撤了德尔瓦列的总统职务并开始了他个人的独裁统治(2月26日)。美国开始对巴拿马施加强大的经济压力并向运河地区增派卫戍部队(3月1-11日)。但诺列加仍不肯做出任何妥协并严厉镇压了内部的反对派力量。鉴于这种情况,美国作出一些让步,提出美国可以撤销对他走私毒品的指控,但他必须下台。这当然遭到了诺列加的拒绝(5月25日)。

   1989年5月7日,大选 大选结束了。人们满怀希望准备建设一个繁荣和民主的巴拿马。但诺列加宣布大选结果无效,粉碎了人们对巴拿马未来的一切美好憧憬。根据国际观察员的报告,三分之二的选民们明显倾向于投反对派吉列尔莫·恩达拉的票。诺列加的准军事部队,包括他的“贵族营”使用棒球棒和铁管向示威游行的群众大打出手,伤者多达数百人,其中还包括恩达拉本人和他的竞选伙伴吉列尔莫·福特(5月10日)。

   1989年10月3日,未遂政变 反对诺列加的军官们在莫伊塞斯·吉罗尔蒂·维加少校的率领下发动了一场反诺列加的政变。尽管美军向政变分子提供了一些支援,但政变还是被诺列加镇压了。十名叛军军官,其中包括维加少校被杀。随后诺列加开始在巴拿马国防军中大肆搜捕反叛分子,结果又有许多军官被捕和逃跑了。

   1989年12月20-24日,“正义事业”作战行动 (参见第二十二章→北美→美国→“正义事业”作战行动)

   南美洲

   阿根廷

   1976年1月14日,阿根廷对英国重提对福克兰群岛拥有主权一事提出抗议并召回了其驻英国的大使 英国同样也召回它驻阿根廷的大使(1月19日)。

   1976年2月4日,阿根廷驱逐舰向英国的科学考察船开火 阿根廷的一艘驱逐舰发现了英国的科学考察船“谢科里顿”号,在要求英船驶向火地岛后发射了2发炮弹。英国的“谢科里顿”号在阿根廷军舰的尾迫下向斯坦利港驶去,在距离斯坦利港约10公里的地方,阿根廷的驱逐舰向英国的科学考察船发射丁2发炮弹以示警告。

   1976年3月24-25日,军事政变 阿根廷武装力量总参谋长发动一场军事政变,推翻了马里亚·埃斯特拉·伊莎贝尔·庇隆总统(胡安·庇隆的遗孀)。新总统上台后,立即宣布组成临时执政团并开始实行戒严。执政团禁止了五个极端主义政党的活动并对反政府抵抗游击队和极端主义分子进行了大规模的扫荡。这些组织已在阿根廷活动数年了。

   1976年3月25日-1982年7月16日,“肮脏的战争” 阿根廷军事执政团对左翼游击队和各政党组织,特别是人民革命军发动了大规模的扫荡,取得了较大战果。但在行动过程中,政府军采取了极其残酷的措施,严重侵犯了阿根廷人民的人权。在这场“肮脏的战争”中,有20000-25000人“失踪”。英国在福克兰群岛打败阿根廷后,臭名昭著的执政团还给公民自由(7月15日),并允许各政党自由活动(7月16日)。

   1977-1978年,英国与阿根廷互派代表恢复福克兰群岛问题谈判 英国和阿根廷两国的外交官在纽约举行会谈,商议解决福克兰群岛问题(12月15-18日)。两国的外交官又在秘鲁的利马继续举行会谈讨论福克兰群岛的控制权问题(1979年2月15-17日)。由于在福克兰群岛的附近海域发现了油田,这次谈判意义不同寻常。

   1979年11月16日,英国与阿根廷重派两国大使 英国和阿根廷重新向对方首都派遣新大使。自从阿根廷撤走其大使以来,阿根廷在英国的主要外交人员是代理外交公使。

   1981年12月21日,加尔铁里上台 莱奥波尔多·加尔铁里中将取代罗伯托,爱德华多·维奥拉上将当政。维奥拉上将在执政不到六个月后,被其下属军官推翻了。

   1982年1-6月,福克兰群岛危机与福克兰群岛战争

   1982年6月17日,加尔铁里辞职 阿根廷军队在福克兰群岛战败后仅三天,加尔铁里宣布辞去其总统和武装力量总参谋长的职务。7月1日,雷纳尔多·比尼翁少将取而代之,成为阿根廷总统。由于民众抗议总统的任命,执政团中的海、空军成员也辞职了。执政团进行重新改组(9月10日)并逐步向文人政府过渡。

   1983年10月30日,大选 这是自从庇隆回国(1973年)后的第一次大选。激进公民联盟主席劳尔·阿方辛当选为总统。六周后就职(12月10日)。

   1985年10月21日,戒严 在就逮捕12名恐怖主义嫌疑分子(有两名是现役军官)的法律问题争论不休时,阿方辛总统宣布实行戒严60天。此后六名嫌疑分子因证据不足而被释放(10月26日)。

   1986年5-6月,军事叛乱 政府审讯三名执政团成员,在军队和地方引起叛乱。这三名执政团成员的罪名是,在福克兰群岛战争中玩忽职守(5月16日)。

   1987年4月17-22日,陆军叛乱 阿尔多·里科中将指挥士兵占领了位于布宜诺斯艾利斯附近的坎波德马约的一所步兵学校,抗议如此无理地对待一名军官。这名军官因拒绝就军队违反人权问题出庭作证而被解职。叛军被忠于政府的军队镇压了(4月19日)。此次事件之后,还有一些报道说,当时第二军的士兵不服从军官们的指挥,拒不执行要他们镇压叛军的命令。

   1987年9月27-28日,陆军叛乱 第三步兵团的士兵占领了他们在布宜诺斯艾利斯附近的营房,抗议解除达里奥·费尔南德斯·梅尔格尔中校的职务。梅尔格尔中校在此之前拒绝率领部队去攻打坎波德马约的叛军(4月)。四个小时后,这些士兵投降了(9月28日)。

   1988年1月16-18日,陆军反叛 奥尔多·里科逃脱了对他的追捕,带第四步兵团逃到了蒙特卡西勒斯。这个团的团长带领100多名士兵在里科的支持下发动叛乱(1月16日)。忠于政府部队的3个营,约2000人,向蒙特卡西勒斯发动进攻(1月17日)。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之后,他们占领了叛军的阵地,叛军投降了(1月18日)。

   1988年12月2-6日,陆军反叛 穆罕默德·阿里·塞纳尔金上校率领大约500名士兵占领了坎波德马约步兵学校(12月2日)。叛军企图争取对曾在1976-1983年军人独裁统治期间参加侵犯人权活动的军官进行大赦。驻科尔多巴旅旅长拒绝派部队去镇压叛军,但他说,他不会让他的旅去参加叛乱。塞纳尔金领导的部队投降了(12月6日)。至此,共有六支部队的855人参加了此次叛乱。

   1989年1月25日,向拉塔伯拉达兵营发动进攻 一支由平民组织的游击队向布宜诺斯艾利斯附近的拉塔伯拉达兵营发动进攻,武装部队迅速作出反应,经过一场激烈的流血战斗之后,部队将游击队打退了。此后,阿方辛提出了一项新的军费开支计划(尚未提交国会批准)。

   1989年6月12日,阿方辛宣布辞职 从6月30日起,阿方辛向选举出的总统卡洛斯·索尔·梅内姆移交政权(5月14日大选),比他计划的时间提前了六个月。导致他决心辞职的主要原因是食品价格上涨引起的骚乱(5月)、失控的通货膨胀。从他当政以来物价上涨309907%(1983年12月)。

   1990年12月3日,挫败了一起军事叛乱 曾经领导过几次叛乱的军官里科和塞纳尔金率领着数百名士兵,企图占领设在布宜诺艾利斯的陆军司令部,并重新恢复塞纳尔金陆军参谋长的职务。第二天,他们被忠于总统的部队打退了,共死亡21人。梅内姆政府此后宣布,将让科里和塞纳尔金为死去的人负责(12月22日)。

   玻利维亚

   1976年,游击队进行活动 由切·格瓦拉创建的民族解放军在这一年发动一系列袭击。他们很可能得到了秘鲁革命左翼运动组织的支持。

   1978年7月21日,军队宣布大选结果无效 玻利维亚12年来第一次进行大选(7月19日),但执政的军事政府候选人——空军上将胡安·佩雷达·阿斯伯恩宣布大选的结果无效。

   1978年11月24日,军事政变 佩雷达将军在执政四个月后,被执政团的另一名成员——陆军上将大卫·帕迪利亚·阿兰西维亚领导发动的政变推翻了。阿兰西维亚将军保证举行新的大选。

   1979年7月1-8月6日,恢复文人执政 在预定的大选中,八位总统候选人均未能获得应有的票数(7月1日)。国会只好选出了一个临时总统——沃尔特·格瓦拉·阿尔切,暂时结束军人统治。

   1979年11月1日,军事政变 阿尔韦托·安图斯克·布克上校成功地发动一起军事政变,推翻了格瓦拉,自己担任了总统。然而,他也遭到了其他军官的反对,后被迫辞职。此后,军事领导人选吕迪亚·盖莱尔·特哈达出任临时总统(11月16日)。

   1980年7月17日,政变 大选后,由于未有一名候选人获得应有的多数票,路易斯·加西亚·梅萨上将领导军官发动政变,夺取了政权。

   1981年1-8月,平民和军人叛乱 武装力量内部的权力斗争导致国家军事学院的高级学员发动了一场武装军事叛乱(3月17日)。8月4日,军队挫败了这起阴谋政变,但加西亚总统也被迫辞职子。前总统纳图克领导下的一个三人领导军事执政团夺取了政权。

   1987年8月28日,戒严 经济困难引发一系列骚乱。海梅·帕斯·萨莫拉总统宣布实行为期90天的戒严。

   巴西

   1985年1-3月,恢复文人执政 长达21年的军人执政结束了。经大选,坦克雷多·阿尔梅达·内沃兹当选总统(1月15日)。但内沃兹在就职前病倒了。选举的副总统何塞·萨尔内临时行使总统职权(3月15日),内沃兹去世后,他开始正式担任总统(4月21日)。

   1990年10月5日,巴西的核计划被披露 科学与技术部长乔斯·戈登堡在一次接受《纽约时报》记者采访时透露说,巴西军界已经开始执行一项核武器秘密研制计划。该计划被披露后,总统命令立即停止该项计划(9月19日)。

   智利

   1973-1980年,执政团的统治与国内骚乱 军事执政团在奥古斯托·皮诺切特·乌加特的领导下对全国进行了严密的控制。尽管如此,国内骚乱还是不断,革命左翼运动组织在四处煽动叛乱。

   1980年9月11日,投票通过皮诺切特宪法改革和继续执政 三分之二多的选民投票同意皮诺切特将军的宪法,其中规定皮诺切特将军将担任总统并将继续进行八年以上的军事统治。皮诺切特原打算第二年再担任总统(1981年3月11日)。

   1983-1984年,内乱 反对皮诺切特统治的抵抗组织制造一系列骚乱,一些左翼游击队也开始在农村开展活动。

   1987年7月2-3日,平民骚乱 在一场大罢工之后,全国各地广泛发生了骚乱,抗议游行的群众与警察发生冲突,结果造成八人死亡,其中还有一名19岁的大学生——他是被警察活活烧死的。

   1987年9月7日,皮诺切特在一起暗杀事件中幸免于难 皮诺切特将军成功地逃脱了曼努埃尔·罗德里格斯领导的爱国阵线对他的车队发动的袭击。

   1988年10月5日,皮诺切特失去选民 智利公民一致投票反对皮诺切特将军提出的继续进行军事统治的建议。皮诺切特将军“很体面地宣布了投票的结果”(10月6日)。因国民反对皮诺切特,给大选进程造成了一定的阻滞,总统和议会选举均推迟到12月。

   1990年3月11日,艾尔温宣誓就任智利总统 基督教民主党人士帕特里西奥·艾尔温·阿佐卡在大选(1989年12月14日)中获胜,取代皮诺切特成为智利总统。皮诺切特是发动政变,推翻上一届智利总统萨尔瓦多·阿连德后开始执政的(1973年;参见第二十一章→南洲→智利→军事政变)。

   哥伦比亚

   1975-1978年,社会动荡和叛乱 哥伦比亚国内动荡不安,发生了几起企图推翻政府的叛乱。两个游击队组织之一的革命武装力量竭力破坏全国大选(1978年2月26日)。同年末,哥伦比亚的第二大革命组织——民族解放军与革命武装力量合并,组成了一支规模更大的武装力量(8月24日)。

   1979年1月9日-11月14日,成功地实施反暴乱作战 这次行动消灭了2000名游击队员,并使胡里奥·塞萨尔·图尔瓦伊·卡洛斯总统和国防部长路易斯·卡洛斯·卡马乔·莱瓦将军得以恢复了国内局势。

   1980-1991年,游击队继续进行活动 尽管一再受挫,但哥伦比亚游击队继续进行低强度的游击战。

   1985年11月6-7日,游击队占领了法院 游击队一支赫赫有名的M-19小组攻占了波哥大市内的哥伦比亚法院(11月6日)。M-19小组破坏了与政府达成的停火协议,宣称政府未能履行停火协议并且也未能实施此前同意进行的改革。M-19小组扣押了300多人作为人质。警察和陆军部队使用炸药,炸开了法院的围墙,向主楼发动攻击。在战斗中,有95人被炸死,其中包括最高法院的11名法官。

   1988年1月25日,司法部长被暗杀 波哥大市的恐怖主义分子绑架并暗杀了司法部长卡洛斯·毛罗·赫奥斯。正在被引渡的“麦德林”毒品集团头子宣布对此事负责。比尔希略·巴尔科·瓦尔加斯总统命令警察搜捕罪犯,并开始严厉打击毒品走私活动。

   1989年8月18日,总统候选人被暗杀 哥伦比亚执政的自由党和坚决主张打击麦德林-卡利联合毒品集团的总统候选人路易斯·卡洛斯·加兰被毒品走私集团暗杀了。此事件发生在政府刚刚粉碎一起犯罪分子的毒品交易之后。政府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并逮捕了1万多名涉嫌此次毒品交易的分子。

   1989年10月28日-11月4日,贩毒集团开展大规模的暗杀活动 贩毒集团头子企图通过一系列暗杀活动阻止政府的缉毒行动。贩毒集团的持枪分子在波哥大暗杀了1名部长、1名国会的议员、1名左翼政治活动家和6名警察。

   1990年4月,“麦德林”组织内部发生火并 据统计,在这一个月内,平均每天有50人在与毒品交易有关的活动中被打死。

   1990年8月7日,毒品集团头子宣布停火 塞尔·加维利亚·特鲁希洛总统宣誓就职后,“麦德林”毒品集团的头子巴勃罗·埃斯科瓦尔·加维利亚宣布实行单方面停火。加维利亚·特鲁希洛总统宣布,如果加维利亚能向政府投降,可以免除引渡和从轻量刑。

   厄瓜多尔

   1975年9月1日,未遂政变 武装力量总参谋长劳尔·冈萨雷斯·阿尔韦亚尔发动了一场政变,但被忠于总统吉耶莫·罗德里格斯·拉腊的部队镇压了。

   1976年1月11日,军事政变 武装力量总司令领导发动了一场不流血的军事政变,推翻了吉莫·罗德里格斯·拉腊总统。

   1978年1月16-17日,与秘鲁的边界冲突 在科迪勒拉山脉两国有争议的马拉尼翁河发生了短暂的冲突。

   1981年1月28日-2月2日,与秘鲁再度发生边界冲突 厄瓜多尔的部队进入秘鲁境内达13公里,从而导致两国关系骤然紧张,边界地区爆发了敌对行动。在美洲国家组织的斡旋下,两国在华盛顿举行谈判,达成了停火协议(2月2日)。

   1981年3月6日,与秘鲁停战 两国都宣布在边界有争议地区立即实现停火并同意由美国、智利、巴西和阿根廷从中进行调解。

   巴拉圭

   1975-1978年,低强度暴乱 陆军部队对游击队进行了扫荡,警察也对亚松森地区的左翼游击队进行了大搜捕。

   1978年5月5日,在三个地区解除戒严 伊塔普亚地区、中央地区和上巴拉那地区从1947年就开始戒严,现被解除。但首都亚松森仍然实行戒严,因为这一带游击队的活动还很频繁。

   1989年2月3日,政变 安德烈斯·罗德里格斯上将发动政变,推翻了从1954年就开始对巴拉圭进行独裁统治的艾尔弗雷德·斯特罗斯纳。许多人在政变中被杀,斯特罗斯纳被迫流亡巴西。罗德里格斯允诺在5月1日进行自由大选,克洛拉多党在大选中获胜。

   秘鲁

   1978-1991年,共产党的频繁活动 一个自称是“毛主义”的“光辉道路”游击队,打着恢复印加帝国的旗号在秘鲁高原,特别是在晨阿亚库巧地区附近建立根据地。1990年1-7月,政府军与游击队进行交战,死亡人数高达1952人,相当于1989年1月死亡人数的总和(1956人)。80年代末,“光辉道路”游击队一直企图控制上瓦利亚加山谷地区,那里是可可的生产基地,他们能够从可可生产者身上抽得更多的“税”,以扩大他们的财源。政府曾试图恢复这一地区的秩序,但遭到了图帕克阿马鲁革命运动组织(一支游击-恐怖主义组织)的袭击。

   1975年8月29日,军事政变 秘鲁第五军区司令发表一份联合公报,宣布推翻了贝拉斯克总统并宣布弗朗西科·莫拉莱斯·贝穆德斯·切罗蒂担任总统。

   1976年7月9日,阴谋政变 忠于莫拉莱斯总统的军队镇压了一起军事政变。

   1986年6月17-19日,犯人造反 被扣押的“光辉道路”游击队的成员造反,占领了三所监狱(6月17-18日)。造反分子在其中的两所监狱中取集了武器并构筑了工事和路障。政府军使用了火箭和装甲车,很快就将其攻克了(6月18-19日)。官方报道说,有156人死于此次造反。

   苏里南

   1980年2月25日,军事政变 亨克·A.E.阿龙总理在一起由两名陆军士官领导发动的军事政变中被推翻。

   1980年8月13日,军事政变 军人领导发动了一起军事政变,推翻了约翰·费里尔总统。该总统曾在前一次反阿龙总理的政变中幸免于难。

   1982年2月5日,军事政变 军人领导的军事政变推翻了文人政府,建立了军人统治。

   1989年6月23日,政府与苏里南解放军实行停火 在经过数年断断续续的冲突之后,政府军与苏里南解放军领导人罗尼·不伦瑞克达成协议,同意进行有条件的停火。苏里南解放军同意不再支持被称为“丛林黑人”的组织。这些人都是那些早年逃到内地的奴隶的子孙。尽管国民大会已批准了此项停火协议(7月21日),但后来苏里南解放军又拒绝接受了。由于担心安全问题,印第安人组织也反对该项协议。反叛活动继续进行。

   1990年6-9月,政府军发动进攻 政府军对苏里南解放军发动一系列进攻。

   乌拉圭

   1976年6月12日,政变 胡安·马里亚·博达贝里总统在一起不流血的军事政变中被武装力量推翻了。阿尔变贝托·德米凯莱副总统担任临时总统。

   1982年9月28日,军事政府取消执行了十年的关于禁止政治党派活动的禁令 为了替11月的大选做准备和恢复民主,政府取消了为期已达十年的关于禁止政治党派活动的禁令。

   1985年3月-1989年11月,向文人政府过渡 军队成功地镇压了马塔莫罗斯的游击队之后,鉴于公众对恢复文人政府的呼声越来越高,军人执政团决定,现政府将逐步向文人政府过渡,但在此之前,还要渡过四年的监管期。

   1989年4月16日,对军人大赦 进行全民公决经过广泛的辩论之后,政府决定举行全民公决,决定是否能够认可一项法令(1986年12月通过),同意大赦那些在军人执政期间(1973-1985年)侵犯人权的军人。执政团要求,在过渡时期就要完成此事,然后根据大选的结果将权力交给文人政府(11月26日)。

   委内瑞拉

   1975-1991年,共产党继续进行活动 政府军继续与共产党游击队进行低强度的战斗。

   1989年2月27日-3月3日,骚乱与叛乱活动 为了满足世界货币组织基金会的要求,卡洛斯·安德烈斯·佩雷斯总统宣布提高石油和管道天然气的价格(2月27日)。同一天,全国爆发了骚乱,在加拉加斯尤为严重。安德烈斯·佩雷斯总统宣布全国实行戒严(2月28日)并宣布提高工资(3月1日)。骚乱持续了数天,最后军队和警察部队出动,恢复了秩序。政府宣布,在五天的骚乱中有300人死亡。

   澳大拉西亚/大洋洲

   澳大利亚

   1988年,《国防白皮书》 这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首次大规模地审查其国防政策。据此,澳大利亚政府出版了1988年《国防白皮书》。该书有三点比较重要:一、澳大利亚判断,对澳大利亚发动大规模常规战争的可能性基本可以排除;二、印度洋的安全环境要求澳大利亚从东海岸到西海岸大规模地重新部署其海军力量,其中主力应该部署在珀思;三、由于还存在着潜在低强度的军事行动,其中包括恐怖主义活动和游击队的活动,所以应该向驻军量少、战斗力弱的澳大利亚东北部增派军事力量。白皮书要求加强澳大利亚武装力量的空中机动能力和侦察能力,以使其能够有效地保卫其东北海岸的安全。

   新西兰

   1985年11月4日,法国有关部门派人在新西兰炸沉绿色组织的船只 国际生态组织(绿色和平组织)拥有和使用的“彩虹勇士”号,在新西兰的奥克兰港因船身上的一枚炸弹发生爆炸而沉没。船上的一名摄影记者被炸死,船上的其他大部分船员在那时均已上岸,因而幸免于难。法国间谍被涉嫌参与了此次事件。事件披露后引起了人们的极大愤怒。“彩虹勇士”号此前本企图阻止法国在太平洋进行核试验。尽管也对其他人提起公诉,但新西兰法庭只审讯了阿兰·马法特和多米尼克·普里奥上尉,指控他们过失杀人,因为他们指挥了此次行动。

   1986年6月-8月11日,美国结束了与美国、澳大利和新西兰的关系 大卫·兰格为首的工党当选执政后(1984年7月14日),新西兰政府规定,根据新西兰无核法的有关规定,拒绝装有核武器和核动力的舰艇使用新西兰的任何港口(1986年6月)。新西兰对美国的舰艇依然依法行事,这自然就与美国的核政策发生冲突。美国决定,只要新西兰还执行这一法律,美国就暂不向新西兰提供情报信息(1986年8月11日)。

   新喀里多尼亚

   1984年,民族冲突 当地的卡纳克人与麦兰尼森人(占当地人口的45%)、欧洲人(占当地人口的37%)、波利尼西亚人(占当地人口的12%)的关系以及与印度尼西亚人和越南人(占当地人口的6%)的关系日益紧张。法国颁布的勒穆瓦纳法令使当地的形势更加恶化,因为该法令规定,自治政府可以全权处理本土的内部事务。卡纳克社会主义民族解放阵线封锁了首都努美阿城外的所有道路,切断首都与农村的一切联系。最后,政府同意修改有关独立的计划,以充分保证卡纳克人的权力,这样才恢复了秩序。在后来的选举中,卡纳克民族解放阵线在努美阿以外的本土大会选举中获得了大部分席位(1985年)。

   1986-1988年,骚乱 尽管法国政府作出一系列让步,但欧洲人和卡纳克民族解放阵线都反对独立计划。卡纳克人号召举行罢工、罢课、示威游行和其他的抗议活动。

   1988年4月21日-5月5日,人质危机 主张独立的卡纳克游击队和法国军队之间爆发了冲突,结果造成7人死亡(4月21日-5月4日)。此后,游击队绑架了一些欧洲人,其中包括几名宪兵(这几名宪兵后被游击队杀害了)使危机达到了高潮。法国的一支突击部队开始搜寻人质。在此过程中,他们袭击了游击队在乌维亚的一个营地,造成2名突击队员和19名卡纳克人被打死。卡纳克人指责说,是法国国防部指使突击队在乌维亚进行的疯狂大屠杀。而法国国防部却说,有些突击队员的行动“违反了他们应履行的职责”(5月30日)。

   1989年5月,卡纳克民族解放阵线领导人被暗杀 妥协的《马提翁条约》(1988年底)缓和了紧张的关系并为和平解决争端奠定了基础。但卡纳克民族解放阵线中主张独立的极左分子对该条约极为不满,他们暗杀该组织的主席和副主席。后来,当地政府和选举出来的本地大会采取了的和解态度,使紧张的局势开始得以缓和(10月)。

   斐济

   1987年5月,政变 大选选举出以印度人为主的政府之后(4月),斐济军队的一些部队在西切维尼·拉布卡中校的领导下发动了一场不流血的军事政变,推翻了新组阁的政府。这反映出了根深蒂固的民族矛盾,当地的斐济人不信任以印度人为主的政府。拉布卡总统要求,要特别保证斐济人的权力和永远控制政府。总督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并与拉布卡进行谈判,作出了让步,其中包括重新进行大选并修改宪法(8-9月)。

   1987年9月,政变 由于在政治上毫无建树,拉布卡总统在一起政变中被推翻了。政变分子建立了直接的军事统治。

   基里巴斯

   1979年7月12日,脱离英国,宣布独立 该国的首都拜里基坐落在吉尔伯特群岛的塔拉瓦,由33个岛屿组成(其中20个岛屿有人居住)。

   所罗门群岛

   1978年7月7日,脱离英国,宣布独立 所罗门群岛于1978年7月7日脱离英国,宣布独立。其首都霍尼亚拉位于瓜达尔卡纳尔岛,由两条从拉包尔和新不列颠向东南延伸的岛屿链组成。

   图瓦卢

   1979年10月1日,脱离英国,宣布独立 这片群岛的首都丰问法莱位于富纳富提,原称埃利斯群岛。

   瓦努阿图

   1980年7月30日,脱离英国,宣布独立 瓦努阿图于1980年7月30日宣布脱离英国独立,其首都维拉位于埃法特岛,由13个大岛屿组成,这些岛屿在此以前均为英国和法国的殖民地。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