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 – 吴起兵法网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东南亚

东南亚

作者:T.N.杜普伊 ·美国

出自————《哈珀-科林斯世界军事历史全书

第二十二章·科技时代

出自————《战争通史

   缅甸

   1975-1985年,缅甸所面临的主要威胁 在国内克钦、卡伦和山等分裂主义分子游击队的活动威胁着缅甸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继续存在。共产主义游击队主要在山州活动;学生们的骚乱威胁着缅甸唯一的一个合法政党——社会计划党的统治地位。

   1975-1991年,缅甸持续不断的游击    战争

   1983年10月9日,在一起爆炸事件中,韩国官员被炸死 在韩国总统对缅甸进行国事访问期间,一枚炸弹发生爆炸,韩国的4名内阁成员和13名韩国其他官员被炸死。此次爆炸的目标显然是韩国总统,他在炸弹爆炸后才到达。缅甸在调查中,发现朝鲜与此事有关。因此,缅甸与朝鲜的关系急剧紧张起来。

   1987年9月,学生骚乱 学生举行示威游行活动,抗议缅甸一党专政的政治体制。学生与警察发生暴力冲突。

   1988年7月,奈温辞职 在公众的压力下,他辞去了总统和国家委员会主席的职务,为建立一个民主的文人政府奠定了基础。缅甸已死去的民族英雄和国家领导人昂山的女儿昂山素季,在这次民主运动中发挥了主要的作用,后被捕(1989年7月)。

   1988年9月18-28日,军事政变 当总统宣布将进行大选后(9月10日),军队和其国家统一党联盟发动政变,推翻了文人政府(9月18日)。苏貌将军和奈温的支持者们组成了军事执政团。据官方统计,在此次政变中有263人死亡,但据外国的外交人士估计,死亡的人数要以千计。

   1989年7月,大规模动乱 争取民主的示威游行还在继续进行。苏貌下令抓了数以百计的示威者,但他也表示,将在1990年4月或5月举行大选。

   1990年5月27日,大选 国家民主联盟在昂山素季的领导下,在国民大会选举中取得了绝对多数的胜利。

   1990年7-12月,政府垮台 苏貌政权对民主运动和反对派进行了无情的镇压。他们实际上根本就不承认5月的大选,因为他们称,执政团不承认代表大会。

   泰国

   越战后时期的突出特点是针对军事统治的政变不断,战事不断,主要是沿泰国-马来西亚边界扫荡共产党游击队,泰国-柬埔寨边境一带局势比较紧张。越南入侵柬埔寨并推翻了对泰国威胁最大的波尔布特政权。柬埔寨难民使泰国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与此同时,越南部队以及它的盟军——柬埔寨部队的入侵又使泰国第一次面临自从撤出越南后与外国军队进行的军事对抗。越南战争后,美国对泰国武器、弹药和装备等的援助也大大减少了。东盟国家给泰国提供一些贷款和非军事援助,以及道义和精神上的支持。

   1975-1980年,与老挝发生边界冲突 与老挝发生了许多不同规模和强度的边境冲突。

   1975-1978年,与柬埔寨发生边境冲突 (参见第二十二章→东南亚→柬埔寨→与泰国发生边界冲突)

   1975-1976年,与共产党游击队进行战斗 政府军继续对泰国南部和东北部的泰国游击队进行扫荡。

   1975年5月14-19日,泰国向美国提出抗议,反对美国使用泰国的军事基地 泰国官员非常愤怒,因为美国使用泰国的军事基地作为中转站,实施营救行动。美国政府正式向泰国道歉,泰国对美国的道歉表示接受(5月19日)。

   1975-1976年,美国从泰国撤军 美国从泰国撤出了飞机和部队(6月6-7日)。在年底以前,所有的美国飞机均撤出了泰国(12月19日)。第二年,所有的部队也撤出了泰国(6月20日)。

   1976年10月8日,军事政变 曾被放逐的原总理他依吉·滴卡宗回国(9月19日),引起了大学生骚乱和示威游行(10月4-6日)。为了恢复秩序,沙鄂·差罗如司令领导发动了军事政变。他尼·盖维钦(文官)被任命担任总理,差罗如司令担任国防部长。

   1975-1977年,泰国与马来西亚合作反暴动 泰国与马来西亚进行合作,共同采取措施镇压共产党在克拉地峡的暴动(1975年4月11日)。在初步进行合作成功后,两国又同意,对方可以越过它们的共同边界追击游击队并保证将继续进行合作,以便肃清这一带的游击队(1977年3月4日)。这一年,在泰国的南部与马来西亚交界附近泰军给游击队以沉重打击(7-8月)。

   1977年3月26日,差腊德·希兰耶西利将军发动一起政变,未遂

   1977年10月20日,军事政变 国防部长差罗如在一次不流血的政变中控制了政权。

   1978年7月15日,泰国与柬埔寨达成协议,同意结束两国边界的敌对状态 在经过近四年不同规模、不同强度的不断边界冲突之后,泰国和柬埔寨政府同意结束两国的边界冲突并互换使节。

   1979-1984年,越南入侵泰国 越南军队在追击柬埔寨游击队时经常与泰国军队发生不同规模的冲突(参见下文)。

   1980年6月75日-7月23日,与老挝发生边界冲突 尽管以前两国已达成协议结束敌对状态,但冲突还是时常发生,这主要是由老挝方面引起的。

   1991年2月6日,政变 顺通·空桑朋将军指责政府非常腐败(但也可能是他对政府与越南复交不满或是认为政府降低了军队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因而他直接控制了政府,实行军管。

   越南

   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的胜利(1975年4月)和国家的统一并没给越南人民带来和平。在入侵和占领柬埔寨的同时,还要同攻入其北部省区的中国军队作战。越南军队在追击柬埔寨游击队的行动中经常侵犯泰越边界,与泰国军队发生小规模的冲突。由于入侵柬埔寨,越南在东盟邻国中更加孤立了。另外,与美国尚未了结的美军人员在越战中失踪之事影响着美越关系的正常化。

   1975-1977年,与柬埔寨发生边界冲突 越南军队经常与柬埔寨共产党政权的军队发生冲突。

   1976年7月2日,南北越南正式统一 北越共产党政权完成了两越的统一,建立了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

   1977年11-12月,越南入侵柬埔寨 越南军队在斯努打垮了柬埔寨军队的1个师(11月18-19日),然后便在柬埔寨边境纵深约16公里的地方停止向前推进(12月3日)。越南军队很快又发动进攻,向柬埔寨纵深推进了约112公里,然后停下(12月21日)。同时,越南谴责了红色高棉对柬埔寨人民的暴政(参见第二十二章→东南亚→柬埔寨)。

   1979年1月2-15日,越南重新对柬埔寨发动入侵 波尔布特政权发动战争,企图灭绝柬埔寨抵抗力量。越南对此做出反应,借机入侵柬埔寨。越南军队很快就打败了六个省会的柬埔寨军队并占领了柬埔寨的首都——金边,并在那里建立了傀儡政权。波尔布特的军队虽被打垮了,但在柬埔寨的乡村仍继续进行抵抗。

   1979年2月17日-3月15日,中国攻入越南 凌晨,25000名中国军队和1200辆坦克越过了中越边界进入越南境内约19-32公里。但后来进攻的速度逐渐减慢了。这究竟是为什么,现在还不清楚,也可能是中国军队遭到了越南军队有效的抵抗,也可能是中国有意放慢了推进的速度。此后未发生较大规模的战斗。中国宣布,已达到惩罚目的并开始撤军(3月5日),撤军将在10天内完成。双方都未公布伤亡的人数。但越南军队的损失可能超过了中国军队。

   1979-1989年,越南在柬埔寨镇压抵抗运动 越南军队和其盟军——柬埔寨军队联合发动了大规模扫荡,沉重打击了波尔布特被推翻的红色高棉政权的部队,占领了抵抗组织的主要指挥部并将许多红色高棉部队赶到了泰国境内(1979年3月16-31日)。但红色高棉的游击队和忠于西哈努克亲王的抵抗力量仍很强大(参见下文和参见第二十二章→东南亚→柬埔寨)。

   1979-1991年,与泰国关系紧张 由于越南入侵柬埔寨,大量的难民涌入泰国。越南指责泰国支持抵抗组织,而泰国则指责越南在柬埔寨实行种族灭绝。越南侵入泰国境内,引起两国关系紧张。

   1979年4月9日-1980年3月6日,中国与越南进行和谈 和谈未取得实质性进展,两国关系仍然很紧张(参见下文)。

   1979年7月-1983年4月,与中国发生边界冲突

   1980-1991年,越南南部发生骚乱 原越南共和国(即南越)的军队的士兵继续进行小规模的游击战,对共产党政权进行骚扰。

   1989年,从柬埔寨撤军 为减少军费开支(庞大的军费开支使越南的经济持续恶化)和缓解与泰国的紧张关系,越南单方面从柬埔寨撤军。越南的顾问和技术人员继续留在柬埔寨,帮助柬埔寨政府抵抗波尔布特和西哈努克军队的进攻。

   1989年10-11月,苏联从金兰湾部分撤军 苏联从其在金兰湾的空军基地撤走米格-23战斗机和图-16轰炸机,只留下了6-10架军用飞机。

   老挝

   在夺取政权后不久,控制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的老挝巴特寮便对苗族发动大规模军事行动,将许多苗族人赶到了泰国和缅甸。老挝由亲越南的政府牢牢控制着,是越南在柬埔寨进行军事行动的后勤基础。

   1975年5-8月,老挝巴特寮巩固政权 老挝巴特寮在长期的内战中不断取得胜利,在巩固了万象周围的主要阵地后,老挝巴特寮同意停火(同年5月7日)。此后不久,老挝巴特寮的部队便控制了老挝的南部(5月16-20日)。政府总理梭万那·福马下令政府军停止抵抗(5月23日)。老挝皇家军队与老挝巴特寮的军队合并(6月17日)。两个月后,老挝巴特寮控制了万象省,继而控制了老挝全国(8月23日)。

   1975-1980年,与泰国发生边界冲突 (参见第二十二章→东南亚→泰国→与老挝发生边界冲突)

   1975-1977年,苗族部族发生叛乱 大约5000名苗族人,经美国中央情报局的正式训练和装备后,开展游击战争,抵抗老挝巴特寮部队的进攻。尽管越南从中支持老挝人民革命党,但苗族游击队沉重打击了老挝巴特寮的军队。

   1975年12月1-3日,老挝宣布成为社会主义共和国 老挝社会主义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老挝古老的君主制,老挝巴特寮也成为法定的执政党。

   1977年7月18日,与越南签订友好和互助条约 条约签署后,使得已驻老挝的4万名越南军队合法地继续留在老挝。

   1978年2月10日-3月28日,老挝镇压苗族叛乱 老挝部队和3万名越南部队基本肃清了苗族和其他叛乱分子的抵抗,但游击队的力量仍很强大。

   1979年3月7-15日,与中国发生边界冲突

   1979-1983年,老挝发生苗族叛乱,越南使用化学武器 逃离老挝的苗族叛乱分子指控老挝巴特寮军队和越南军队在对苗族部落进行扫荡时,使用了毒气和生物武器(11月3日)。随着游击队抵抗运动的发展,类似的报道还在不断地出现。

   柬埔寨

   红色高棉的胜利和波尔布特政府的建立揭开了柬埔寨历史上最悲惨的一页。政府采取暴力、镇压和屠杀的政策,结果导致大规模的屠杀和大面积饥荒。这给越南入侵柬埔寨以借口。越南推翻了波尔布特政权,扶植起了亲越南的洪森政权——柬埔寨人民共和国。但这并没有结束国内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红色高棉游击队部队和其他“反动”组织的部队停止了相互攻击,转过枪口一致抵抗越南军队的入侵。

   1975-1978年,红色高棉的清洗 红色高棉政府的行动就像是对人民发动的一场战争。波尔布特为了肃清所谓的抵抗运动分子,屠杀了200多万人。

   1975-1978年,与泰国发生边界冲突 与泰国发生了多次不同规模和不同强度的武装冲突。其中主要是为了阻止大批逃避红色高棉政府屠杀的难民涌入泰国。后来,泰柬两国签订协议,保证两国边界的安全(1978年7月19日;参见第二十二章→东南亚→泰国→泰国与柬埔寨协议,同意结束敌对状态)。

   1975年5月12-14日,“马亚圭斯”号事件 在距柬埔寨海岸约97公里的公海上,美国商船“马亚圭斯”号被柬埔寨的一艘炮艇劫持,船上的39名船员被扣押做为人质。“马亚圭斯”号后驶向柬埔寨的西哈努克维利港。美国总统福特在通过外交途径解决问题的尝试失败后,决定派遣美国海军陆战队前去营救。据估计,“马亚圭斯”号被劫持后,停泊在西哈努克维利港外的塔岛附近。这样,美军决定:先将海军陆战队员从冲绳岛和在菲律宾的基地空运到泰国,然后,一些海军陆战队队员乘直升机在塔岛降落实施突击。与此同时,美国海军的航空母舰舰载战斗机也对附近的柬埔寨空军基地和西哈努克维利港停泊的柬埔寨炮艇进行了攻击。在营救行动过程中,柬埔寨持枪暴徒释放了扣押在泰国一艘渔船上的“马亚圭斯”号上的船员。美军在此次营救行动中,有18人被打死,50人被打伤。柬埔寨则损失了17架飞机,2艘炮艇和数量不详的人员。

   1975-1979年12月,与越南发生边境战争 (参见第二十二章→东南亚→越南→与柬埔寨发生边界冲突)

   1976-1978年,抵抗红色高棉政权的运动开始兴起 柬埔寨军的逃兵在越南的支持下组织抵抗运动,自称是“高棉民族解放运动”(1976年4月21日)。

   1979-1989年,越南入侵,继续在柬埔寨镇压抵抗运动 (参见第二十二章→东南亚→越南→越南在柬埔寨镇压抵抗运动)

   1979年10月4日,西哈努克宣布成立新的抵抗运动组织 流亡在北京的原柬埔寨国家领导人诺罗敦·西哈努克亲王宣布成立新的抵抗运动组织,他们既反对红色高棉政权,也反对越南支持下的柬埔寨政权。这一抵抗运动组织自称为“高棉民族联盟”。此后,在“高棉民族联盟”与红色高棉组织游击队之间又建立了象征性的协调机构(1982年6月)。

   1989年1-7月,和平建议 在巴黎举行的旨在争取结束长达十年内战的和平谈判宣告失败(7月23-25日)。主要的原因是,在关于红色高棉的地位问题上发生争议。柬埔寨再度爆发激烈的战斗,一直打到1990年。

   1989年4-9月,越南从柬埔寨撤军 (参见第二十二章→东南亚→越南→从柬埔寨撤军)

   马来西亚

   共产党游击队不断在泰马边境地区一带活动,政府出动部队进行大规模的扫荡,有时是马来西亚政府军单方面采取行动,也有时是马来西亚与泰国联手行动,沉重打击了马来西亚共产党游击队。到1983年底,许多游击队不是被打得溃不成军,就是向泰国或马来西亚政府军投降。

   1977年1月14-17日,泰国与马来西亚联手扫荡游击队 (参见第二十二章→东南亚→泰国→泰国与马来西亚合作反暴动)

   1977年3月4日,与泰国签订边界条约 (参见同上)

   1977年7-8月,与泰国联手扫荡游击队 (参见同上)

   1989年12月2日,共产党抵抗运动被镇压 马来西亚共产党抵抗运动,经过了41年的游击战争,最后马来西亚共产党终于同意停止抵抗运动。大约1200名游击队员放下了手中的武器,结束了历史上历时最长的这场游击战争。

   新加坡

   这段期间,新加坡的军事活动只限于在菲律宾海峡进行巡逻、打击海盗活动。

   印度尼西亚

   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印度尼西亚的主要行动是在东蒂汶镇压争取东蒂汶独立革命阵线的暴动。在1978年初,印度尼西亚在西伊里安镇压了一起暴动——新巴布亚运动。该运动的目的是争取西新几内亚独立。

   1975-1984年,在蒂汶扫荡游击队 当争取东蒂汶独立革命阵线宣布东蒂汶脱离葡萄牙,实行独立时,印度尼西亚军队在东蒂汶与游击队进行战斗(1975年11月28日)。

   1975年11月29日,蒂汶合并 蒂汶民主联盟宣布,蒂汶已成为印度尼西亚的一部分。

   菲律宾

   马科斯总统当局面临着国内的三个严重挑战:一是棉兰老和苏禄群岛马洛民族解放阵线领导的穆斯林反叛和反叛组织的武装力量——班萨马洛军;二是菲律宾共产党在吕宋进行暴动,他们的军事力量是新人民军;三是知识阶层和工人阶级对马科斯的戒严和专制统治日益不满。尽管马科斯政府沉重打击了马洛民族解放阵线和新人民军,压制了国内对政府的批评,但马科斯政府已经岌岌可危。

   1975-1991年,穆斯林在南部群岛继续进行反叛活动 (参见第二十一章→东南亚→菲律宾→南部群岛穆斯林反叛)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让步和谈判后,暴力活动有所缓和(1988-1990年)。大规模的骚乱和激烈的战斗并未停止,特别在偏远地区更为激烈。

   1976-1986年,与新人民军进行游击战争 新人民军,继胡克人民军之后,继续与政府军进行游击战争。

   1976年2月20日,东南亚条约组织解散 东南亚条约组织成立于1954年日内瓦会议之后(参见第二十一章→东南亚→印度支那→日内瓦会议),其目的是为该地区提供集体安全保障。在马尼拉庆典仪式上正式宣布解散。

   1981年1月17日,马科斯宣布停止戒严 这一戒严令执行了九年(参见第二十一章→东南亚→菲律宾→菲律宾颁布戒严令)。

   1983年8月21日,阿基诺被刺杀 马科斯总统的主要政治对手阿基诺在他结束了流亡生涯返回马尼拉时被刺杀。这一刺杀行动引起了全国的愤怒。因为人们怀疑,是马科斯指使士兵刺杀阿基诺的。

   1985年11月3-4日,马科斯宣布,准备进行大选 由于阿基诺被刺杀,马科斯总统受到了很大的压力。为了摆脱困境,减轻压力,马科斯总统突然宣布,准备在1986年2月7日进行总统选举。

   1986年2月7-24日,大选和推翻马科斯 阿基诺遗孀科拉松·阿基诺在大选中击败了马科斯。但负责选举的官员从中作弊,竟然宣布马科斯获胜(2月15日)。愤怒的群众涌上街头举行示威游行,反对马科斯(2月16-23日)。当军队拒绝执行马科斯要他们向示威游行的群众开枪的命令后,马科斯逃往美国(2月24日)。阿基诺夫人成为临时总统并任命胡安·蓬斯恩里莱为国防部长,任命菲德尔·拉莫斯为三军总参谋长。这两个人都在反对马科斯的运动中发挥过重要作用。

   1986-1991年,新人民军继续进行游击战争 为阻止对新人民军的支援,总统阿基诺夫人在农村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并不断提出大赦的建议。到了1989-1990年,经过上述努力,新人民军外困内乱(政府军不断进行扫荡,新人民军内部由于争权夺利而发生火并),实力大减,由80年代中期最多时的25000人减至1990年的19000人。此后,他们将主要力量转到城市,进行恐怖主义活动。

   1989年5月13日,新人民军打死美国飞行员 美军飞行员的尸体在吕宋的克拉克空军基地附近被发现。这反映出新人民军恐怖主义活动的新动向。一些群众举行示威游行反对美国在菲律宾设立军事基地。

   1989年12月1-9日,阴谋政变 这是阿基诺政府所经历的六次军事政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叛乱分子占领了军事基地、电视台和金融大街(12月1日)。在激烈的战斗中,忠于政府的军队(在精神上得到了从克拉克空军基地起飞的美军F-4战斗机的支持)逐步占居上风。阿基诺总统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12月6日),最后一批叛乱分子很快便投降了(12月7日,在马尼拉;12月9日,在宿务)。此次军事政变,至少有98人死亡,500多人受伤。曾被撤销军籍的陆军上校格雷戈里·奥胡那松被怀疑是此次军事政变的领导者。他是“武装力量改革运动”的成员,1987年11月曾领导发动过一次军事政变,被逮捕后在关押期间逃跑了,但阿基诺政府未因怀疑他领导军事政变而逮捕他。

   1990年8-9月,恐怖主义爆炸活动 两个多月内在马尼拉发生了20多起炸弹爆炸事件。据认为,这主要是“武装力量改革运动”的军官们和“青年军官联盟”的成员所为,想以此来动摇政府。

   1990年9月18-22日,美国与菲律宾进行军事基地谈判 谈判在马尼拉举行(1991年9月)。

   1990年10月4-6日,军事叛乱 大约200名士兵在亚历山大·诺布尔上校的领导下,占领了棉兰老的一个军事基地,并宣布该岛成为一个独立的共和国。菲律宾空军的飞机轰炸了他们的一个据点(10月5日),叛乱分子第二天投降了。

   巴布亚新几内亚

   1975年9月16日,脱离澳大利亚,宣布独立

   1975-1976年,布基威利分裂主义运动 岛上的头领约翰·莫米斯领导分裂主义运动,向巴布亚政府发动进攻和进行一些破坏活动。

   1978-1991年,西新几内亚发生小规模骚乱 巴布亚新几内亚政府既没有参与,也没有支持反对印度尼西亚的这场暴动。但印度尼西亚军队镇压这场暴动,却导致了印度尼西亚与巴布亚新几内亚两国关系一度紧张。其中一部分原因是,澳大利亚向几内亚派遣了常驻部队。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