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 – 吴起兵法网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东亚

东亚

作者:T.N.杜普伊 ·美国

出自————《哈珀-科林斯世界军事历史全书

第二十一章·核时代的超级大国

出自————《战争通史

   亚洲和太平洋理事会

   亚太理事会在汉城成立(1966年7月14-16日)。成员国包括日本、韩国、“中华民国”(台湾省)、南越、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除了偶尔发表全面支持南越反对其共产党敌人的声明外,亚太理事会的影响很小,在各成员国的政策中也不占有突出地位。

   中国(国民党政府)

   1927年爆发的国民政府(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之间的内战,仅因对日战争而暂时中断了。到日本投降时,内战更加激烈。蒋介石(1887-1975年)的国民党政府在大陆彻底失败后,从大陆撤到了台湾(1949年)。在美国支持下,他在台湾仍声称自己是现由毛泽东(1893-1976年)在北京领导的中国大陆的合法政府。

   1945年8月14日,与苏联签订条约 该条约确立了苏联和蒋介石国民政府之间的友好和同盟关系(参见第二十一章→东欧→苏联→与中国签署条约);中国东北铁路和大连港将由中苏共管30年,旅顺港将成为苏、中海军基地;中国承认外蒙的独立 [ 编者注:《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实质上是落实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中,美苏已达成的秘密政治交易的产物。 ] 。

   1945年8月,中国内战再度爆发 中国共产党的军队拒绝蒋介石原地待命的命令,纷纷调动以尽可能多地解放日占领土。为使国民党接受盟国认可的日本投降条件,也为了阻止共产党接收整个华北地区,蒋介石的陆军参谋长——阿尔贝特·C.魏德迈将军,提供美国飞机和轮船把国民党部队转移到中国中部和北部(8-10月)。到10月中旬,以这两种方式大约转移了50万名国民党部队。

   1945年8月28日,美国促成国共谈判 在劝说蒋介石发出邀请之后,美国大使亲自护送毛泽东到重庆参加和平会议。近两个月之后,谈判破裂。

   1945年9月30日,美国海军陆战队抵达中国 美国第一陆战师和其他部队在河北东部和山东登陆,这支部队不久增加到53000人。他们占据了北平、天津及北方沿海地区。

   1945年11月15日,国民党军在东三省西南地区发动攻势 国民党要求经海路将其部队从辽东半岛调入东北,但被根据日本投降条款驻扎在这一地区的苏联军队拒绝。国民党军队在秦皇岛登陆,那里驻扎着美国海军陆战队。他们越过长城攻入苏占区以外被共产党军队占据的地区。

   1945年11月30日,共产党在山东发动攻势 陈毅的新四军解放了未被美国海军陆战队占据的大部分地区。

   1945年12月5日,赫尔利指责外联处官员 赫尔利(1883-1963年)对其促成国共和谈的努力失败感到失望,宣布辞职(11月26日)。此时他指责他的失败主要是因为“亲共的美国外事官员从中作梗”。

   1945年12月14日,马歇尔充当调解人 美国陆军上将乔治·C.马歇尔(1880-1959年)刚从美陆军参谋长的职位上退役,便以杜鲁门总统私人代表的身份被派往中国,执行调解国共纠纷的使命。

   1946年1月14日,中国停战 这部分是马歇尔调停的结果。尽管频繁发生破坏停战的事件,而且停战也不适用于中国东北,但这次停战还是在中国大部分地区生效了近六个月。

   1946年2月25日,国共合作 国民党政府和共产党代表与马歇尔将军和其他美国调解人会晤,同意将中国军队统一成一支国民军,其中国民党保留50个师,共产党保留10个师。几周后这项协议即遭破坏。

   东北的作战行动(1946-1948年)

   1946年3月1日,苏联开始从中国东北地区撤军 当国民党军从西南部向主要的公路和铁路推进时,分散在农村的共产党军则向城市挺进。苏联已完全拆除了日本建造的工厂和工业设施,并将设备运到西伯利亚。然而,苏联人还是留下了大量所缴获的日本军事装备。这些装备可能会落到中国共产党军队手中,足以装备全部中国共产党的军队。

   1946年3月10-15日,沈阳之战 苏联人刚撤走的第二天,一场争夺沈阳的战斗打响了。国民党军取得了胜利,他们接着向北挺进。

   1946年3月17日,第一次四平之战 中国共产党军队的一次大规模反攻击退了国民党军的先头突击部队。共产党军队挖壕固守这个重要的铁路枢纽。

   1946年4月14-18日,第一次长春之战 一支由4000人组成的国民党分遣队被空运至长春,但被数量占优势的共产党军队赶了出去。

   1946年4月16日-5月20日,第二次四平之战 孙立人率领参加过缅甸战役的国民党新一军7万名精锐,占领四平。随后,国民党军立即向北部的长春推进。

   1946年4月25-28日,共产党军队占据了哈尔滨和齐齐哈尔 当苏联完全从东北地区撤军(3月3日)后,国民党政府没有采取措施派军队占据这些北方城市。

   1946年5月22日,共产党部队撤出长春 国民党军占领了这座城市并继续向北推进。

   1946年6月1日,横渡松花江 面对共产党军队的顽强抵抗,国民党军继续向哈尔滨推进。

   1946年6月7-30日,中国东北地区停火 这部分是马歇尔将军努力调解的结果。国民党军在双城停止攻击。当和谈破裂时,双方又恢复了敌对行动。

   1946年6-12月,东北战局陷入僵持状态 停战期间,共产党军队加强了在哈尔滨以南的防御,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受阻。国民党军队现有20万多人,占据着东北中部和南部重要的枢纽地区,以及松花江以北的一个桥头堡,并控制了铁路。在这些地区的消耗使国民党军队没有能力增加援兵攻打哈尔滨。共产党在东北兵力已达50万人之多,并占据着农村,但还不能向国民党军队发动有力的进攻。在美国停止军事援助(参见下文)后,为了养精蓄锐,使中国其他地区的国民党军队发动攻势,在东北的国民党军队完全转入了防御(参见下文)。

   1947年1-3月,共产党在松花江上发动试探性进攻 林彪(1907-1971年)指挥东北的共产党军队越过松花江向国民党军桥头堡西南部发动了三次攻势,但都被击退。

   1947年5-6月,松花江攻势 大约27万名共产党军队聚集在长春、吉林和四平周围。这三个城市都被包围,只能空运补给品。国民党军撤离了其桥头堡。两支国民党军从辽东向北突围。

   1947年6-7月,第三次四平之战 共产党部队很快攻占了这个铁路枢纽(6月16日),但最终被击退。由于双方都在准备采取进一步的行动,随后出现了一段平静时期(7-8月)。

   1947年9月20日,共产党部队开始向辽西走廊发动攻势 其目的在于切断沈阳和中国北部的陆路交通。国民党在东北的战区司令官郑洞国指挥国民党军反攻,最后保住了这个走廊。

   1948年1-2月,再次对辽西走廊发动攻势 蒋介石飞到沈阳亲自指挥作战。国民党军再次发动反攻,保住了走廊。蒋介石飞回南京。

   1948年3-9月,国民党军不断被消灭 共产党军队强大的压力逐步瓦解了国民党军的防御。国民党军撤离吉林以加强被围的长春的守卫力量。这种防御姿态大大地影响了国民党军的士气。

   1948年9月12日,再次对辽西走廊发动攻势 共产党军队解放了该走廊,打退了国民党军企图打通通向南部交通线的一切进攻。蒋介石飞至北平指挥作战。他发现东北的形势已不可救药,于是命令守军撤退,向南突围。共产党解放了长春。

   1948年10月27-30日,沈阳-锦州之战 撤退中的国民党军3个兵团被共产党部队大规模的反攻击溃。全部人马被杀、被俘或被打散。国民党军将领廖耀湘被俘。

   1948年11月1日,沈阳易手 剩下的小股国民党守军投降。到年终,共产党解放了整个东北。国民党损失了30万名最精锐的部队 [ 编者注:1948年9月12日-11月2日,在东北的军事攻势即为“辽沈战役”。 ] 。

   华北和华中的作战行动(1946-1949年)

   1946年5月1日,国民党政府首都迁至南京 国民党政府正式从重庆迁往南京。

   1946年5月5日,汉口冲突 这是1月达成停火协议(参见下文)以来发生的多起破坏停火事件之一。

   1946年7-11月,国民党军在华北发动攻势 蒋介石借口中国共产党多次破坏停战协议是在挑衅,下令发动大规模进攻,夺取华北,阻止共产党军队构筑防御工事。国民党军占领了江苏大部分地区,打通了山东省内的济南-青岛铁路,占领了热河和河北大部分地区。共产党军队发动了小规模反攻,在陇海铁路线和山西北部赢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1946年7月29日,美国中止援助军事装备 一方面,马歇尔将军被国民党军的进攻所激怒,另一方面共产党对美国援助国民党进行内战发动了宣传攻势。在这种情况下,马歇尔将军命令禁止向国共双方提供军事援助。实际上受影响的只是美式装备的国民党军队。蒋介石命令东北的国民党军继续进行防御,但又在华北继续进攻,他相信在补给耗尽前他能获胜。美国的这一行动对国民党的军事形势产生了严重的现实影响和心理影响。

   1946年9月,美海军陆战队开始撤离 许多中国人认为,这进一步表明美国抛弃了国民党政府。

   1946年11月8日,蒋介石命令国民党军停火 他通知马歇尔将军他愿恢复和谈,国民党毫无诚意的建议和美国的调解却遭到共产党的拒绝。

   1947年1月6日,马歇尔的调解使命失败 应马歇尔的请求,美国总统杜鲁门将其召回。马歇尔离开了中国,并批评了国共双方(1月7日)。仍留在华北的美国海军陆战队(约12000人)奉命撤离,只是根据1901年《庚子协定》的条款将1个团留在了天津。

   1947年1-12月,国民党军转入防御 他们占据了城镇和主要铁路。除了在陕西国民党军继续发动攻势外,共产党军队在其余地区掌握了主动权。

   1947年3月19日,国民党军占领延安 国民党军攻进陕西,占据了共产党的“首都”;毛泽东作出战略撤离。而共产党在其余地区则掌握了主动权。毛泽东拒绝从更重要的战区召回部队保卫延安。

   1947年10月,共产党发动攻势 为配合东北的攻势,刘伯承(1892-1986年)指挥的中原野战军和陈毅(1901-1972年)指挥的华东野战军在长江和陇海铁路之间的地区和山东省积极采取行动。陈毅的部队切断了开封以北的铁路线,也就意味着切断了中国北方国民党军的主要交通线。

   1948年3-4月,共产党军在陕西发动攻势 彭德怀将军的部队夺回了延安(4月)。

   1948年5-9月,共产党军在黄河流域发动攻势 陈毅和刘伯承的军队不断缩小国民党在黄河以北占领的地盘。在这次攻势的高峰济南战役(9月14-24日)中,有8万名国民党军投降或被俘。

   1948年11月-1949年1月,淮海战役 在陈毅、邓小平的全面指挥下,他的部队和刘伯承的部队向沿开封以东的陇海铁路全面展开的国民党第七兵团和第二兵团发动进攻。双方的兵力各约50万人。当华东野战军压制第七兵团时,中原野战军突入徐州以西到淮河之间的第二兵团的侧翼。第七兵团和第二兵团向淮河退却的行动受阻。第二兵团大部突围,但第七兵团全军覆没。国民党军的伤亡总数超过25万人,其中国民党军2个兵团司令均被击毙。

   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下野副总统李宗仁(1890-1969年)任代总统。

   1949年1月22日,北平易手 经过长期围困,国民党将军傅作义(1895-1974年)向共产党投诚,北平由此和平解放。此后不久,毛泽东将共产党“首都”从延安迁到北平,同年改名北京。

   1949年2月,最后一批美国分遣队撤走 美国第三陆战团撤离天津。国共双方都认为,这表明美国抛弃了国民党政府。

   1949年4月1日,国民党的和谈要求 李宗仁派代表团到北平寻求与共产党达成划江分治的协议,国民党拒绝接受共产党的八大建议,故共产党也拒绝了其建议,坚持要求国民党投降。

   1949年4月20日,共产党军队越过长江 刘伯承指挥改编后的第二野战军和陈毅的第三野战军,在从江阴到湖口的广阔战线上横渡长江。渡江过程中,长江上的非法滞留中国领土的2艘英国军舰遭到共产党军炮兵的攻击并被严重击伤。由于共产党军队逼近南京,国民政府将首都移至广州(开始于1月19日)。

   1949年4月22日,南京易手 之后,共产党军队相继解放了徐州(4月26日)、武汉(5月17日)、南昌(5月23日)和上海(5月27日)。长江以北另外两个被围困的重要城市,太原(4月24日)和西安(5月20日)也投降了。

   1949年5-12月,国民党军瓦解 许多国民党军指挥官和部队向共产党投诚。由于共产党军队逼近广州(10月),国民党首都迁到重庆。

   1949年8月5日,美国发表白皮书 国务院公布的这份文件批评国民党政府,正式宣布不再向国民党提供军事援助。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参见下文)

   1949年10月15日,广州易手 中国共产党的军队没有遇到抵抗便解放了广州,蒋介石重新担任正在崩溃的国民党政府元首。

   1949年11月30日,重庆易手 蒋介石在成都建立了一个新首府。

   1949年12月7日,撤往台湾 由于共产党部队逼近成都,蒋介石政府及其残部从大陆逃到了台湾。国民党军保住了近海的金门、大陈和马祖等岛屿。

   1950年,国民党政府的改革 经过推行政府还在大陆时就曾许诺的社会、政治制度的改革,美国恢复了经济和军事援助。

   1950年6月25日,蒋介石提议向在朝鲜的“联合国军”提供军事援助 麦克阿瑟(1880-1964年)将军表示赞同,但杜鲁门(1884-1972年)总统拒绝了蒋介石这个别有用心的提议。他(6月27日)命令美国第七舰队既要阻止中国进攻台湾,也要阻止国民党反攻大陆。

   1950年7月24日,猛烈炮击金门

   1951年1月30日,美国军事援助团成立

   1952年2月1日,联合国大会指责苏联 大会通过一项决议,指责“苏联在日本投降后阻挠中国国民政府收复东北,又向中国共产党提供军事援助”。

   1953年2月2日,美国第七舰队被总统捆住了手脚 艾森豪威尔(1890-1969年)总统宣布第七舰队不再“充当‘中华民国’的防御武器”。

   1954年8月17日,美国干涉台湾事务 艾森豪威尔总统此时宣称,“假如中国共产党企图进攻,第七舰队将前去保卫台湾。”

   1954年9月3日,对金门的猛烈轰炸 第七舰队作好了战斗准备。

   1954年12月2日,与美国签署共同防御条约 由于美国担心进一步卷入亚洲的战争,促使其对台湾增加了新的限制措施。条约(1955年3月3日签订)规定国民党统辖范围是“台湾及澎湖列岛”。人民解放军继续对金门进行炮击。

   1955年1月,大陈岛吃紧 大陆飞机的袭击和小型舰艇的袭击使该岛面临强大的压力。美国第七舰队帮助岛上的25000名军人和17000名居民撤离(2月6-11日)。同时,艾森豪威尔总统请求国会授予其紧急权力,允许美国武装部队“保护台湾和澎湖列岛”,并帮助国民党据守大陈岛(1月24日)。

   1955年6月7日,“事实上的”停火 金门和马祖实现了不稳定的停火。

   1958年8月23日,人民解放军炮兵封锁金门 连续炮击切断对岛上守军的供应。封锁炮击逐渐减弱(10月),后来几乎完全停止了(1958年6月) [ cdhyy注:原文如此。似乎应为“1959年6月” ] 。

   1962年3月2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飞机飞越金门 有关人民解放军立即就要进攻及大陆集结重兵的谣言,使局势再度紧张。美国海军力量再次表明了美国“保卫台湾的决心”。

   1962-1974年,持续的内战 台湾和大陆的紧张局势几年中还没有消除。国民党不时采取游击行动,骚扰大陆。紧张局势直到60年代后期才逐渐缓和。只是偶尔对金门的公开炮击还能提醒双方,至少在名义上他们还处在战争状态。国民党“反攻大陆”的希望遭到沉重打击。首先是在联合国,中华民国的席位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1971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9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在北京召开 毛泽东被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的主席,周恩来(1898-1976年)当选为总理。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北京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新的政府立即得到了苏联的承认,也被印度、缅甸和锡兰承认。英国不久也承认了这个新生国家(1950年1月6日)。

   1950年2月15日,与苏联签署《友好同盟条约》

   1950年4月23日,共产党完全解放了海南岛

   1950年10月7日,解放西藏

   1950年10月26日,朝鲜战争 (参见第二十一章→朝鲜战争→1950年的作战行动)

   1954年-1964年9月3日,金门炮战 (参见第二十一章→东亚→中国(国民党政府)→华北和华中的作战行动(1946-1949年))

   1957-1965年,与苏联的裂痕 到本时期末,意识形态分歧日益严重和互相冲突,使世界共产主义“铁板一块”的格局中存在的裂痕进一步加深。

   1959年8月29日,中印边界冲突 (参见第二十一章→南亚→印度→印度与中国的战争)

   1960年1月28日,签署《中缅互不侵犯条约》 (参见第二十一章→东南亚→缅甸→发生军事政变)

   1960年6月3日,平定西藏叛乱

   1960年6月29日,同尼泊尔发生边界摩擦

   1962年10月20日-11月21日,印度和中国发生边界战争 (参见第二十一章→南亚→印度→印度与中国的战争)战事结束之前,大约有3213名印度军人和800名印度平民被俘。伤亡总数不详。战俘后来被遣返(1963年4月)。

   1963-1965年,中国支持北越 (参见第二十一章→东南亚→越南)这成为使原已紧张的中苏关系更加恶化的另一个焦点。

   1964-1974年,沿中苏边境线发生零星冲突 多数边界事件似乎都发生在边界划分不明确的地方。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1966-1969年,“文化大革命” 暴力和骚乱遍布中国大陆的大部分地区,显然在某种程度上,这是毛泽东发起的,目的在于使共产党员和群众重振革命精神。起初军队似乎支持,或至少容忍了年轻的红卫兵的暴行,但由于骚乱持续不断,军队领导人似乎带头恢复秩序。显然,这得到了毛泽东的勉强批准。

   1966年10月27日,中国报道发射一枚核导弹 这是中国的第四次核爆炸,也是首次核武器试验。

   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像其他的几次核试验一样,中国的第五次核爆炸在新疆罗布泊进行。

   1969年3月2-15日,中苏军队不宣而战 这些冲突发生在中国东北边境线上的不同地区。虽然以前没有公布,但中苏军队间激烈的武装冲突至少已持续了5年。在以后的几个月里,冲突频繁发生,双方互相谴责对方挑衅。

   蒙古人民共和国

   1945年10月20日,蒙古经“表决”脱离中国独立 根据《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有关条款规定举行的公民投票,以压倒多数通过了这一决定(1945年8月14日,参见第二十一章→东亚→亚洲和太平洋理事会)。

   1946年2月27日,与苏联签署条约 这个为期10年的友好条约不断按期续签。

   1947年6月5-8日,蒙古袭击新疆 蒙古军队袭击北大山,以救出在以前的边界小冲突中被俘的蒙古人。

   朝鲜

   1945年12月27日,《莫斯科宣言》 美国、苏联、英国和法国外交部长宣布,根据《开罗协定》(参见第二十一章→东亚→亚洲和太平洋理事会)的条款,成立旨在统一朝鲜的美苏联合委员会。

   1946-1947年,美苏联合委员会未能取得成果 双方没有能达成一项关于成立朝鲜临时政府的协议。

   1948年5月1日,苏联宣布朝鲜独立

   1948年10月19日-12月25日,苏联军队撤走 一支庞大的苏联训练团仍留在朝鲜。

   1950-1953年,朝鲜战争 (参见第二十一章→朝鲜战争)

   1961年7月6日,与苏联签署条约 苏联确保朝鲜的防卫,并提供财政和军事装备援助。

   1968年1月23日,“普韦布洛”号事件 “普韦布洛”号是美国海军的一艘电子侦察船。朝鲜炮艇将其捕获。包括“企业”号核动力航空母舰在内的美国海军部队,云集于朝鲜海域外,但没有采取报复行动。

   1968年12月22日,“普韦布洛”号船员获释 在美国和朝鲜签订了一个复杂的协议后,“普韦布洛”号船员获释。根据这项协议,板门店混合休战委员会的美国代表签署了一份此军舰从事“间谍”活动的“忏悔”书。当朝鲜履行协议后,美国立即宣布此公文无效。

   1968年4月15日,朝鲜击落美国侦察机

   韩国

   1948年8月15日,宣布成立大韩民国

   1948年10月20-27日,共产党领导军队起义 一支部队中的共产党组织发动了一次起义,很快控制了韩国南部的丽水和顺川两座城市。经过激烈的战斗,双方至少有1000人死亡。政府军和警察镇压了这次起义。大丘发生的另外一次起义也很快被平息了(11月3日)。

   1948-1950年,朝鲜局势紧张 “边界事件”,韩国称“共产党人越过边界进行的渗透”,以及“共产党人在韩国挑起的动乱”,愈演愈烈。

   1949年6月29日,美国占领军全部撤走 (参见第二十一章→朝鲜战争→1950年的作战行动)

   1950-1953年,朝鲜战争 (参见第二十一章→朝鲜战争)

   1953-1971年,紧张局势持续不断

   1960年4月6-27日,韩国的暴力活动迫使李承晚辞职 反对李承晚高压政权的学生示威和抗议活动引发大规模的骚乱。李承晚不得不辞职。显然,美国的压力也起了部分作用。外交部长根据宪法担任代总统。

   1961年5月16日,军事政变 朴正熙将军执政并解散现政府。后来他正式当选总统(1963年10月15日)。

   1965年2月25日,首批韩国军队抵达南越 一支600人的先遣队到达南越。这支部队按计划将增至2000人。到1966年初,这支部队增至21000人,到1966年10月末,已增至41000人,包括2个师编为1个军。这表明韩国与美国团结一致。

   日本

   1945-1951年,麦克阿瑟担任盟军最高指挥官 在麦克阿瑟军政府的严格管制和指导下,日本政府和国家开始从战争的废墟中恢复过来。

   1946年11月3日,颁布新宪法 这部宪法于1947年5月3日生效。日本在宪法条文中放弃了发动战争的权利。

   1951年9月8日,与盟国签署和约 由于没能使苏联同意就签订和约进行谈判,美国和另48个非共产党国家同日本签署了一项和平条约(1952年4月28日生效)。同时美国同日本又签署了一项双边防御协定。

   1951-1954年,日本开始有限度地重整军备 尽管日本显然真诚地履行宪法规定的放弃战争的条款,但对日本来说,其内外安全显然都需要有军队。在美国的鼓励下,日本开始组建小规模的“自卫队”。

   1954年3月8日,与美国签署《共同防御条约》 根据该条约,美国将给日本约1亿美元的补贴,帮助生产军需品和食品。

   1954年7月1日,正式批准重整军备 经过全民及立法机构长期的辩论,日本颁布法规,批准组建新军队。

   1956年10月19日,与苏联结束战争状态 这是在一份《日苏联合宣言》中公布的。

   1960年1月19日,续签与美国的《共同防御条约》

   1972年5月15日,冲绳岛归还日本 这是在与美国签订的一项条约中规定的(1971年6月17日)。

   1972年9月29日,与中国签署和平条约 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和中国总理周恩来签署了该条约。这结束了日本和中国自1937年以来法律上一直存在的战争状态。同时日本断绝了与台湾的外交关系。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