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亚洲和太平洋战场 – 吴起兵法网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亚洲和太平洋战场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亚洲和太平洋战场

作者:T.N.杜普伊 ·美国

出自————《哈珀-科林斯世界军事历史全书

第二十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核时代的到来

出自————《战争通史

   早期(1937-1941年)

   1931-1937年,背景 日本在中国一直推行着侵略扩张和奴役政策(参见①第二十章→东亚→日本;②第二十章→东亚→中国)。

   1937年7月7日,“中国事变”的发端 华北的日本军队举行公开的夜间军事演习,在北平(今北京)附近卢沟桥地区    与中国军队发生冲突。这次事件被日本称之为“中国事变”(即“卢沟桥事变”或“七七事变”),日本借此发动了对中国的全面侵略。它被看作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端。

   敌对双方实力 由蒋介石任总司令的国民政府军由大约200万缺乏训练、装备极差的军队组成。此外,在中国西北部的中共军队,包括大约15万人的游击队,公开表示国共合作共同抗日。国民政府同意将其中的45000人改编为八路军,由朱德指挥。中国没有海军,只有少许已经废弃过时的飞机和一些相对缺乏经验的中国飞行员和外国雇佣飞行员,而且还没有训练有素的预备队。中国的工业不能支撑一场较大规模的战争。

   日本正规军由大约30万名配备有最先进武器的士兵组成,另外还有大约15万名经过相当训练、装备良好的伪军和蒙古族的军队归日本军官指挥。在日本国内还有200万训练有素的预备队。日本海军位列世界第三强,在很多方面处领先地位。空军装备有现代化的飞机和足够的飞行员。日本是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国家,有能力生产大量优良的战争物资。

   1937年7-12月,黄河以北的作战行动 日军很快占领了北平(7月28日)和天津(7月29日)。8月,日军开始向西向南推进,打退中国军队无力的抵抗,征服了察哈尔和绥远的部分地区,抵达包头的黄河上游转弯处。然而,他们的主要目标是南下夺取通往南京、汉口和西安的铁路线。随着中国军队抵抗力增强和中国人口稠密的沦陷区人民的不断反抗,以及日军长距离的后勤运输问题,日军在秋天的进攻速度减慢。但是,他们在占领山东首府济南时(12月27日),其主力部队的强攻达到了顶点,这使得日军控制了黄河以北的大部分地区。

   1937年8月8日-11月8日,第二次上海会战 中国军队对两栖登陆的日军的抵抗同他们五年前的抵抗同样顽强。为避免失败,日本向上海增兵,尽管有飞机猛烈的轰炸和海军炮火有力的支援,日军仍被阻于市郊的滩头堡达数星期之久。最后,增援的日军在上海之北和南边采取两栖登陆,经两月激战,已溃散的守军被迫撤出上海。

   1937年9月25日,平型关战斗 板垣征四郎中将指挥的日军第五师团,在山西北部的五台山地区遭到中国方面聂荣臻 [ 译者注:应为林彪。 ] 将军率领的第一一五师(属于中共领导的八路军)的伏击。这次胜利在全中国起到了很大的宣传作用,这是中共在抗日战争中进行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师一级规模的战斗。

   1937-1940年,中共的巩固和加强 中共用其后三年的时间扩展并巩固对中国西北的控制,建立了敌后抗日游击根据地,八路军经常对日军进行一些较小规模的袭击。

   1937年11-12月,日军向南京推进 占领上海的日军溯长江而上,目标直指中国的首都,没遇到强有力的抵抗。

   1937年12月12日,“帕奈”号事件 日本飞机对停泊在南京附近江面的英国和美国炮舰进行意外的、无缘无故的攻击。美国炮舰“帕奈”号被反复俯冲的轰炸机击沉,英国的船舰也遭到严重的损坏。美国公众被激怒了,但日本随后予以道歉和赔偿。

   1937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 该城遭到日军数日的蹂躏,日军进行放纵的、惨无人道的杀戮、强奸和破坏。蒋介石在同时把政府迁到汉口。使日本人和世界许多国家惊奇的是:国民政府并没有垮台。尽管遭受巨大的军事上的损失,但中国军队和中国人民都树立了令人惊异的抗日决心。

   1938年1-4月,重新发起北方攻势 完成了对山东的侵略后(1月),日军继续强攻通往南京和汉口的铁路线,他们缓慢但却稳步地向前推进着。中国正规军和地方游击队以机动的战术实行有力的抗击,限制了日军对铁路两侧的控制。

   1938年4月,台儿庄战役 李宗仁将军指挥的人数达20万之多的中国正规军和游击队分割并包围了一支6万人的日军,日军最初的突围被击退,双方伤亡惨重。日军最后虽然突围而去,但抛下2万具尸体和大批装备。这次胜利大大地鼓舞了中国军队的士气,增强了中国人民抗日必胜的信心。

   1938年5-6月,日军恢复进攻 日军迅速重新部署和组织起来,从北方重新发动进攻,同时另一支日军从南京沿铁路线向北推进。徐州被占领(5月20日),不久开封陷落(6月6日)。到6月底,日军已完全控制了北平至南京铁路沿线。

   1938年5月,新四军成立 蒋介石同意改编另一支在华东(主要是在长江中游以南敌后)的中共军队,由叶挺任军长 [ 编者注:新四军军部成立于1938年1月。 ] 。

   1938年6-7月,日军在郑州的失败 日军从开封向西进攻,以便夺取重要的铁路枢纽郑州,进而攻占至汉口的铁路。国民党军队炸开黄河大堤,淹没了乡村,改变整个河道至旧时的河床,使黄河之水从原来渤海湾的入海口以外几百公里处注入黄海。日军的进攻完全被这人为的灾难所阻止。许多部队被淹,物资遭破坏,坦克、卡车和大炮被水淹没或陷入泥浆中。进攻被迫取消。

   1938年7-10月,向汉口继续进攻 日军把其进攻的中心改向南方,开始再次威胁汉口,这次日军是从东溯长江而上。中国军队坚决而顽强的抵抗演变成了中日战争中最残酷、血腥的战斗。日军依靠占绝对优势的空军支援占领了汉口(10月25日)。蒋介石再次沿长江向西,迁都至多山的四川重庆。

   1938年10月,占领广州 日军两栖部队在香港附近登陆(10月12日),然后通过该岛夺取了广州(10月21日)。日军现在控制了中国的两大主要海港。

   1939年,日本改变战略 鉴于被无结果的战争所拖累,以及面临统治占领区内充满敌意的人们的抵抗,日本决定改变在中国持续了几年的消耗战战略。在1939年中,日军占领了海南岛和剩余的大部分中国海港,企图切断所有外国的物资供应,迫使蒋介石政府垮台和投降。然而,中国却能够保持两条供应线的开通,凭借此中国能得到少量的军需品,一条是从法属印度支那的海防到昆明的窄轨铁路线,另一条是从英属缅甸,经过狭窄、崎岖不平的滇缅公路到昆明。

   1940年3月30日,中国傀儡政府建立 日本在南京扶植恭顺的政客汪精卫作为日占区的傀儡统治者。日本希望该政府能够获得一部分蒋介石追随者的响应和支持,但是希望落空。

   1940年6月25日,在印度支那的初步行动 日本利用法国在欧洲的失败,从维希政府手中得到了在印度支那驻兵的权利。日军军舰到达法属印度支那港口,不久就关闭了海防至昆明的供应线。

   1940年7月18日,滇缅公路的关闭 迫于德国的威胁,英国首相丘吉尔答应了日本关闭滇缅公路的要求。中国陷入了完全孤立,但是中国人民并未动摇。

   1940年8月20日-11月30日,中共的“百团大战” 毛泽东 [ 注:实为彭德怀,否则就不会有“过早暴露实力”之说。 ] 下令在山西、察哈尔、河北和河南进行一次集中的、系列的小规模游击队袭击。这次针对日军前哨、公路和铁路的攻击取得很大的胜利,使日军的后方陷入混乱。

   1940年9月4日,美国对日本发出警告 国务卿科德尔·赫尔警告日本:日本如果对法属印度支那采取侵略行动,美国将不会袖手旁观。

   1940年9月22日,日本开始夺取印度支那 日军开始进驻印度支那北部,他们在那里建立了空军基地,地面部队也由此侵入中国。

   1940年9月26日,美国对日本实行钢铁禁运 罗斯福总统下令禁止从美国装运废钢铁到日本,日本宣称这是“不友好的行为”(10月8日)。

   1940年9月27日,“罗马-柏林-东京轴心”建立 (参见第二十章→第二次世界大战西欧战场→法兰西之战→不列颠严阵以待)

   1940年10月18日,滇缅公路重新开放 美国希望能够运送《租借法案》批准的物资到中国。由于美国的鼓励,加之德国对不列颠的直接威胁解除,丘吉尔重新开放了缅甸公路。

   1941-1943年,对中共的报复 为了报复“百团大战”(参见上文),日军对中国共产党进行了一系列野蛮的、惩罚性的“大扫荡”。三年中,八路军顽强地抗日,大约有10万人伤亡。

   1941年1月1-7日,“皖南事变” 蒋介石命令(1940年12月)在安徽省长江以南作战的新四军到江北。当只有1万人的新四军队伍,包括新四军军部滞留在江南时,这支部队遭到国民党军的袭击,中共军队全都被杀或俘虏,叶挺也受伤被俘。国共关系因此而变僵,毛泽东任命陈毅为新四军的新军长。

   1941年4月13日,《日苏中立条约》 该条约确保日本不会卷入西伯利亚战争,而德国正是希望通过日本对苏联构成威胁。与此同时,这也保障斯大林在这种情况下不会陷入两线作战。

   1941年7月26日,冻结”日本在美国的资产” 这是美国对日本继续扩大占领印度支那的惩罚。英国立刻做出了同样反应。

   1941年8月17日,美国再次警告日本 罗斯福总统警告日本:如果日本试图进一步奴役亚洲,美国将不得不采取适当的步骤来捍卫美国人的利益。与此同时,美国政府与日本驻美大使在华盛顿举行谈判,以求设法缓解两国间日益紧张的关系。

   1941年9-12月,“飞虎队” 在美国政府的默许下,退役的美国空军上尉——其后在中国空军中任上校的克莱尔·L.陈纳德,组建一个以美国志愿者组成的、帮助中国抗日而闻名的雇佣组织——美国志愿航空队,后来被冠以“飞虎队”之绰号,它包括大约100名训练有素的美国飞行员(退伍的陆军、海军和海军陆战队军官)和维修人员,配备有通过《租借法案》供给中国的P-40飞机。在缅甸东吁废旧的英国皇家空军基地,陈纳德以他自己独特的、美国独立革命时的空军战术思想和方法来训练他的队伍。

   1941年10月17日,东条英机任首相 在陆军中将东条英机的主持下,一个新的军界内阁上台执政,他得到日本军界首要人物——陆军参谋总长杉山元帅和海军军令部总长永野修身上将的支持 [ 注:日军的“大将”即为欧美的“上将”,后文中亦有时而“上将”,时而“大将”的情况,并屡屡把日军中将说成“上将”。 ] 。

   1941年11月5日,发布秘密作战计划 日本帝国统帅部制订了一个秘密计划,准备对在珍珠港的美国太平洋舰队、英属马来亚、美属菲律宾和荷属东印度发动突袭,以求据有整个南方资源区。只要华盛顿谈判不能取得令日本满意的结果,该计划即付诸实施。

   1941年11月15日,日本特使来栖三郎抵达华盛顿 日军驻美大使野村吉三郎(上将)从4月份起一直代表日本同美国进行着谈判,为取得突破,日本派特使来栖三郎前来协助。他们竭力想同美国达成重开贸易谈判的协议。

   1941年11月26日,国务卿赫尔的建议 赫尔先生指出:协议的基础必须包括日本从印度支那和中国撤军,并且承认蒋介石的国民政府。这是日本完全不能接受的,东条政府决定尽快将战争计划付诸实施。同时,为了达到军事上偷袭的效果,日本假意继续进行在华盛顿的谈判。

   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美国参战, (参见第二十章→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亚洲和太平洋战场→对日作战行动(1941年12月)→珍珠港和中太平洋)

  对日作战行动(1941年12月)

   珍珠港和中太平洋

   1941年11月,日本的战略计划 日本认识到自己不能与盟国的工业生产能力和资源相匹敌,甚至比不上单个的美国。然而,日本相信他们可以成功地使用在日俄战争(参见第十九章→1914年之前主要的战争→日俄战争)中战胜俄国的那一套基本的攻防战略思想。他们计划分三步进行:第一步,采取突然袭击,摧毁美国的太平洋舰队——东太平洋地区主要的敌对力量,同时夺取南部资源区和用来构成环形防卫圈的战略要冲;第二步,巩固和加强环形防卫圈以阻止任何盟国的进攻;第三步,挫败盟国任何渗透防线的尝试。日本人相信:鉴于盟国交通线既漫长又脆弱,日军的防卫力量将足以保证其成功。

   1941年11月26日,日本第一航空母舰编队出发 在极端保密的情况下,海军中将南云忠一的舰队,包括6艘航空母舰,在战列舰、重巡洋舰和潜艇的护卫下离开了千岛群岛(华盛顿时间:11月25日)。途中,他接到日本决定开战的密电码,遂继续向东行驶,按照秘密计划前去袭击珍珠港的美国海军基地。

太平洋海军力量比较
1941年12月 日本 美国 英国 荷兰 盟国总数
战列舰和战斗巡洋舰 11 9 2 11
航空母舰 11 3 3
重型巡洋舰(20厘米以上口径火炮) 18 13 1 14
轻型巡洋舰(15厘米以下口径火炮) 23 11 7 3 21
驱逐舰 129 80 13 7 100
潜艇 67 56 13 69

   1941年11月26日-12月7日,美国的准备和计划 日本的战争准备为美国军方和联邦政府所熟知,美国以为日本的打击将放在马来亚和菲律宾,其情报机构破译了日本的密电码,了解到了日本陆军和海军的动静——第一航空母舰编队显然是个例外,它是在严格的无线电静默下航行的,同时,另一座电台在日本国内模仿着这支舰队的信号(日本人没料到他们的密电码被破译,但是他们知道电台的发动和传送强度可能被监听)。

   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 星斯天早晨,南云舰队的360架飞机对瓦胡岛发起攻击,完全达成了战略和战斗的突然性。他们的目标是停泊在珍珠港的美国太平洋舰队和岛上的军事基地。美国的8艘战列舰,有3艘被炸沉,1艘倾覆,其余均遭严重损坏。另有3艘轻巡洋舰、3艘驱逐舰,以及其他一些舰只被击沉或击伤。在岛上机场停着的231架飞机,只有166架保持完好或者可以修复,海军和海军陆战队的250架飞机中只有54架得以保存。尽管遭到突袭,美国海陆军全体将士进行了英勇的战斗,3000多名海军和海军陆战队官兵身亡,876人受伤。此外陆军官兵也付出了死226人,伤396人的代价。

  评论:美国太平洋舰队至少一年才能复元,舰队的3艘航空母舰“企业”号、“列克星顿”号、“萨拉托加”号碰巧不在珍珠港内,从而避免了一场更大的灾难。这次事件的责任问题引起争议。由于破译了日本的密电码,陆军参谋总长马歇尔上将和海军作战部长哈罗德·R.斯塔克上将都得到了大量的情报,意识到战争迫在眉睫,也认为日本极有可能袭击珍珠港。然而,他们对其在夏威夷的部下缺乏足够的警惕而不满。另一方面,他们的部下陆军中将渥尔特·C.肖特和海军上将赫斯本德·E.金梅尔已经被示警,他们的无准备是不可原谅的,两人均被解除指挥权。

  这里还要详细阐述一下前面提到过的“美国破译日本密电码”的评述。30年代末,美国陆军情报处的密码员就能够破译日本政府的密电码(美国人称之为“紫色”密码)。这主要是通过制作一台与日本人用来发送密码的发报机完全一样的机器来完成的。虽然他们之间没有任何联系,但其过程与波兰和英国首先用来破译德国的“艾尼格玛”密码机相似(参见第二十章→第二次世界大战西欧战场→作战行动(1941年)→大西洋之战),日本的“紫色”密码机与德国的“艾尼格玛”密码机与其说有关系,不如说是不谋而合,美国密码员与波兰、英国密码员之间也没有任何联系和协作关系)。在1939年以前,美国就破译了日本外务省、陆军和海军的许多情报和命令。如同德国一样,日本十分确信:他们发报机发出的密码是不可破译的,所以尽管有相当的迹象表明了这一问题,他们在战争中从未意识到他们的密电码已被破译。这个特等机密的破译程度只为美国政府中的极少数人所了解,被取名为“魔术”,在整个战争过程中它使美国军队获益匪浅。在美国卷入战争后,美国的“魔术”同英国的“乌尔特拉”结合了在一起。

   人们或许会问,如果美国政府破译了日本的密电码,为什么美国人仍让日本偷袭珍珠港成功?事实上,在美国政府中,只有极个别人了解“魔术”破译过程,日本政府在11月底和12月初给它的两位大使所发出的秘密指令,罗斯福总统和国务卿史汀生可能比日本大使先读到,该指令指示日本大使在12月7日中止谈判,但是其中既没有提到要同美国开战也没有提到珍珠港,而且日本舰队一直严格地保持无线电静默。美国政府领导人意识到战争即将爆发,也了解到日本舰队正侵入中国南海,但没有料到(虽然他们应该料到)日本会进攻珍珠港。

珍珠港

   1941年12月8-23日,威克岛 美国海军陆战队和海军全体将士在詹姆斯·德弗罗少校和司令官温菲尔德·坎宁安的指挥下进行了英勇的抗击,打退了日军的第一次进攻(12月11日)。日军的第二次进攻征服了守卫者。

   1941年12月10日,关岛 日军的登陆很快征服了小股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和船员。

   亚洲的作战行动

   香港

   1941年12月8-10日,入侵九龙 日军第三十八师团突破了香港殖民地的大陆防线,英军退回香港岛。

   1941年12月13日,日本敦促英军投降 英军统帅莫尔特比少将拒绝日本人的投降要求后,日军开始用火炮、飞机和舰炮攻击香港市区。

   1941年12月18-25日,日军进攻 英军对日军在香港岛的两栖登陆进行了英勇但无效的抵抗。

   1941年12月25日,英军投降 日军从海上攻击,将守军分割成几个小块,12000名英国守军中的残存者投降。日军伤亡总数不到3000人。

  马来亚

   1941年12月8日,入侵马来亚北部 拂晓,日军在对马来亚和新加坡的英国皇家空军基地进行了猛烈的空袭之后,由陆军中将山下奉文率领的第二十五集团军在马来亚东北端的哥打巴鲁和靠近泰国克拉地峡最南端的宋卡和北大年附近登陆。日军共3个师团,10万人马,拥有大量的坦克和火炮。他们沿半岛两侧向南迅速推进,扫除驻守在北部的少量英军。英军的大部分——约3个师,略少于10万人——已被布置于南部地区,以便对付预想的日军对新加坡要塞的直接攻击。英军司令官A.E.帕斯姆中将重新部署以迎战日军。

   1941年12月10日,“威尔士亲王”号和“却敌”号被击沉 海军上将汤姆·菲利普爵士率领巨型战列舰“威尔士亲王”号和战列驱逐舰“却敌”号以及部分驱逐舰从新加坡开往北部(12月8日),准备攻击并摧毁协助日军进攻的两栖舰队。英国皇家空军因遭日军猛烈轰炸,已不能对英国军舰提供空中保护和侦察。由于没有发现日军舰队,英国军舰正准备沿马来亚海岸南返,这时遭到从印度支那南部基地起飞的日本飞机的攻击。在持续大约一个小时的海战中,2艘英国巨型战舰不断遭到炸弹和鱼雷的攻击,双双沉入海底,造成巨大伤亡。幸存者为驱逐舰所救。这样,除了美国的3艘航空母舰外,盟国在太平洋地区已经没有主力战舰。

日本在亚洲的进攻1941-1942年

   1941年12月10-31日,日军强攻马来亚南端 英军由于不习惯于在丛林中作战,又极端缺乏装备,加之没有足够的空中支援,故在装备精良而训练有素的日军强攻之下,只有节节败退。这些日军都是中国战场的老兵,并在海南岛进行过针对入侵东南亚的丛林作战训练。一支小部队的日军两栖作战部队用捕获的渔船在半岛两侧海岸登陆,致使英军迟滞敌人推进的努力失败了。到1941年年底,士气低落的英军被毫不留情地逐回新加坡。至此,这里已成了一个没有舰只的海军基地。

  菲律宾

   美军的形势和作战计划(在国际日期变更线以西发生的事件是在12月8日,而在以东同时发生的事则为12月7日) 在菲律宾群岛,盟军的防御力量为道格拉斯·麦克阿瑟上将指挥的美菲地面部队共13万人——22400名美国正规军(包括12000名菲律宾侦察员),3000人的菲律宾保安队和人数达107000之多的、缺乏组织训练和装备的菲律宾民兵。这支军队的大部分驻守吕宋岛,另外一些菲军驻守在宿务、米沙鄢和棉兰老岛。麦克阿瑟的美国远东航空队,由刘易斯·H.布里尔顿少将指挥,拥有125架战斗机,包括35架新式B-17型“飞行堡垒”轰炸机。美国海军部命令汤姆斯·C.哈特上将将他的美国亚洲舰队(1艘巡洋舰、2艘轻巡洋舰、13艘驱逐舰、18艘潜艇和其他舰艇)的主要力量撤退到爪哇,但将4艘驱逐舰、所有潜艇、1个飞行中队和1小队摩托鱼雷艇,连同1个团的海军陆战队留下。地面力量的主要部分——乔纳森·W.温赖特少将的北吕宋军被布置在马尼拉北部,以便阻击预料中的日军取道仁牙因湾的入侵。陆军准将乔治·W.帕克的规模稍小的南吕宋军布置在马尼拉南部。麦克阿瑟打算用地面反攻打退敌人的进攻,同时用B-17飞机轰炸台湾。最后的防御将撤至马尼拉湾以北的巴丹半岛山林中和科雷吉多尔岛的要塞,那里可依靠湾口的复杂海岸设防。麦克阿瑟对这种可能发生的事件作了安排。菲律宾人成功的防守建立在守军能够坚持到美国太平洋舰队开通增援之道的基础上。

   日本的作战计划 日本准备首先以从台湾起飞的飞机进行轰炸,继之以本间雅晴中将的第十四集团军(大约5万名经验丰富的老兵)实施两栖进攻。日本人认为菲律宾军队对美军缺乏忠诚,战斗力也要打折扣,所以他们满以为自己能够快速、轻易地取胜。日军最高指挥部规定本间雅晴在50天完成占领任务。

   1941年11月27日,戒备 诸多方面表明,对日战争已迫在眉睫,美菲武装力量遂进入战备状态。

   1941年12月8日,克拉克机场灾难 日军先对北吕宋机场进行小规模的轰炸,随后其主要空军力量——从台湾基地起飞的108架双引擎轰炸机和34架战斗机,在午后12时15分轰炸了马尼拉地区的克拉克机场。当时,美国空军的大部分飞机正停在机坪上,飞行员正在吃午餐或者给飞机加油,日本取得了完全的、压倒性的胜利,美军35架B-17飞机中的18架,56架战斗机和其他飞机以及一部分军事设施被炸毁。尽管美国一个战斗机中队使日军遭受一些损失,但他们自己也几乎全军覆灭。日本只有7架战斗机被击落。

  评论:日军突袭成功,责任该谁承担,从来没有明确过。珍珠港被袭的消息在早晨2时30分传到马尼拉(夏威夷时间12月7日上午8时),3小时后消息被证实。9时30分北吕宋机场遭轰炸。布里尔顿已经接到H.H.阿诺德上将从华盛顿来电,让他警惕日军随时可能发动的攻击。然而,尽管知道了日本已经发动了第一次攻击,由于麦克阿瑟以B-17飞机反轰炸台湾的计划未来得及实施,致使布里尔顿的飞机在午后12时15分仍像活靶子一样排列在机场上。

   1941年12月10-20日,第一次吕宋登陆 在日本轰炸机空袭甲米地海军基地的舰只、设施和军需品的同时,一部分日军在北吕宋的阿帕里和维甘(12月10日)及南吕宋的黎牙实比(12月12日)登陆。日军随后在北吕宋建立了空军基地,一批飞机也从台湾调过来。美军把剩余的飞机转移到棉兰老岛,将所有的海军舰只(除潜艇和一小队机械鱼雷艇之外)都调到了爪哇。

   1941年12月20-31日,棉兰老岛和霍洛岛 日军在棉兰老岛最南端获得了立足点,菲军退回山里,侵略军随后占领了霍洛岛(12月25日)。这样,日军就获得了对荷属东印度远程作战的空军和海军基地(参见第二十章→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亚洲和太平洋战场→对日战争(1942年)→太平洋地区的陆空作战行动)。本间雅晴 [ cdhyy注:原文为“本间雅睛”,据其它资料修改,后同。 ] 的两栖作战部队进入了仁牙因湾,在北吕宋基地起飞的战斗机的掩护下,开始登陆。

   1941年12月22日,对吕宋岛的强攻

   1941年12月23-31日,撤退 日军驱赶着菲律宾民兵,沿吕宋岛快速向南推进。当温赖特的部队逐次撤退时,多亏了小批的美军和菲律宾侦察队勇敢而从容地作战,才使其部队免受溃败之灾。南方,在拉蒙湾登陆(12月24日)的另一部分日军威胁着南吕宋部队。处于日益缩紧的日军铁钳中的麦克阿瑟决定撤退到巴丹半岛,美军放弃了马尼拉(12月26日)。在正规军的配合下,重新集结的菲律宾民兵进行了反攻,阻挡着本间雅晴的先头部队,让南吕宋军向西撤退,渡过了水深的邦板牙河。这样,这一年就随麦克阿瑟的军队安全地撤至巴丹半岛而结束,这多亏了部队英勇的精神和优秀的指挥。

  评论:如果麦克阿瑟选择守卫马尼拉——如同日军所期望的那样,他的整个军队将遭受无可挽回的损失。如果那样,日军就可以向南去夺取整个南方资源区。而现在,日军在马尼拉湾防御工事被攻陷、马尼拉成为可供推进的基地之前,必须要征服这支军队。从战术上看,本间雅晴取得了胜利,但从战略上看,他的战役才刚开始。

  对日作战行动(1942年)

  战略和政策

   1942年1-3月,争夺“马来屏障” 新年随着日本在其“大东亚共荣圈”各前线的胜利而开始。这时,荷属东印度孤立地存在着。远东残余的盟军很快重新集结,由临时组成的司令部——美英荷澳盟军司令部统率。它是在华盛顿“阿卡迪亚”会议上授权批准成立的(参见第二十章→第二次世界大战西欧战场→美国卷入战火→美国参战),英国的阿奇博尔德·韦维尔上将就任总司令(1月15日),他的使命就是守住“马来屏障”(东南亚半岛、荷属东印度的一系列岛屿和新几内亚岛到澳大利亚北部)。另外,美国海空军和陆军则守卫跨太平洋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交通线。如果守住“马来屏障”,就很可能使日本得不到南部资源区重要的原料。而这些是其进行战争的根本。

   1942年3月,盟军重新部署 马来亚、新加坡和荷属东印度的陷落以及日本在菲律宾和缅甸的胜利导致了美英荷澳盟军各自的司令部的垮台,迫使盟军合并参谋部,以便重新组织起来,为保住他们在太平洋和亚洲至关重要的利益作拼死的斗争。然而,德国仍是首要目标。英国将在战略上对在印度和印度洋及其附近的作战负责,美国则负责太平洋地区。在蒋介石的最高司令部统率下的中国则负责配合美国作战区的战略行动和后勤供给,美国陆军中将约瑟夫·W.史迪威任蒋介石的参谋长(后来在7月,由于后勤上的原因,美军成立了由史迪威指挥的中国-缅甸-印度司令部,负责对中国的后勤供应和作战支援,指挥——在英军的统辖下——在印度和缅甸的美军和中国军队。这样,史迪威同时对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蒋介石和英国驻印军司令负责)。太平洋战区被划分为两个主要司令部:陆军上将麦克阿瑟的西南太平洋战区,包括澳大利亚、新几内亚、荷属东印度(除了英军管辖范围内的苏门答腊)和菲律宾;海军上将切斯特·W.米兹的太平洋战区:包括剩下的太平洋岛屿。它们又依次被划分为三个主要战区:北部战区、中部战区和南部战区。

   1942年4-5月,日军修改作战计划 日军最初拟定的作战计划(参见第二十章→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亚洲和太平洋战场→对日作战行动(1941年12月)→珍珠港和中太平洋)的第二阶段,是期望沿西部多山的缅印边境、新几内亚北部、俾斯麦群岛和吉尔伯特群岛、威克岛以及日本在太平洋东南和东部所属岛屿巩固一条环形防卫圈。由于日军第一阶段完成得轻松和迅速(包括夺取计划中的岛屿前哨),使他们图谋进一步扩大在太平洋中部和南部控制的周边范围:夺取中途岛作为搔扰夏威夷的基地,夺取新几内亚南部和所罗门群岛南部作为侵袭澳大利亚和干扰从美国和巴拿马运河横贯太平洋的盟军供应线的基地。而且,他们觉得这一防线的扩展还会增加盟军夺回日占区的困难性。

   1942年5-8月,日军攻势受挫 日军在珊瑚海海战(参见第二十章→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亚洲和太平洋战场→对日作战行动(1942年)→太平洋海战))取胜的愿望落空、中途岛之战的决定性失败以及在新几内亚南部进攻受挫(参见第二十章→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亚洲和太平洋战场→对日作战行动(1942年)→太平洋地区的陆空作战行动),使日军除了未遇抵抗就占领了所罗门群岛南部的基地之外,没能得到他们修改后的作战计划中的任何新目标。

   1942年8-12月,盟军的有限进攻 趁着在太平洋战争的第一次重大胜利,盟军在新几内亚和所罗门群岛开始了局部的反攻。由于绝大部分盟国的资源都用来打败德国,这些反攻在范围和目标上都受到了限制,首要的目的在于解除日军对盟军交通运输线的威胁,夺取适合于将来反攻的基地,并使日军遭受其难以承受的战争消耗。

  在亚洲的陆空作战行动

  马来亚和新加坡

   1942年1月1-31日,英军在半岛的失败 在占绝对优势的空中力量掩护下,日军通过渗透和侧翼进攻,彻底地巧取和战胜了英军,迫使英军迅速撤至新加坡以北约40公里处的“柔佛防线”。该防线被随即突破(1月15日),守卫者退入新加坡要塞(1月31口)。该要塞被狭窄的柔佛海峡与陆地隔断——海峡不到一英里宽,筑有长堤与两岸相通,英军撤退后炸毁了长堤的一部分。

   1942年2月8-15日,入侵新加坡 在长时间的空袭之后,日军在火炮和机枪的掩护下乘装甲艇渡过海峡发动攻击。英军的反攻被日本俯冲轰炸机所击溃。坦克开过日军工兵修复的大堤,守军尽管步步抵抗,但城市最终还是陷落了。7万驻军随即无条件投降(2月15日)。伤亡总数是:英军138700人(大部分被俘);日军9824人。

  评论:两个不可饶恕的错误导致了这个所谓坚不可摧的海军要塞的陷落:其固定的防御工事和大炮安置得只能对付海上进攻;其地面部队漠视地形和丛林作战。第一个是由于判断失误所造成,第二个错误是由准备和指挥不力所致。日军自始至终高质量的计划和指挥在其利用两栖作战的装甲艇渡过柔佛海峡发动最后攻击中得到了证实。

  缅甸

  地面战斗

  在1941年12月8日日军发动各路攻势的同时,其第十五集团军静悄悄地入侵了泰国。当日军主力正为全面入侵缅甸作准备时,一支分遣队夺取了缅甸最南端的维多利亚空军基地,切断了印度到马来亚的英军空运线(12月23日)。

   1942年1月12-29日,入侵 日本陆军中将饭田祥二郎的第十五集团军(辖2个师团,配有大量飞机)从泰国向西开始进攻毛淡棉和土瓦,随同日军进攻的还有一小队缅甸革命者,他们得到了日本让缅甸从英国的统治下独立的允诺。次月,昂山和他的“三十同志”组织已成功地煽动了小规模的反英暴动,并在英军防线后进行破坏活动。

   1942年1月30-31日,毛淡棉战役 托马斯·哈顿中将的驻缅英军(2个小规模的、装备低劣的、由英军、缅甸军和印度军组成的师)遭到突袭,随即被赶出毛淡棉,死伤惨重,被追击后撤过萨尔温江。

   1942年2月18-23日,锡唐河战役 日军渡过未设桥的萨尔温江,包围了英军的左翼,在日军的追击中,英军退到了锡唐河。当约有一半的哈顿军渡过锡唐河的独木桥时,后面的日军强行渡河,从侧后向桥围攻。英军立刻炸毁该桥。被切断的英军大部分突围,用木筏渡河,但丢弃了所有的重型装备。

   1942年3月5日,亚历山大任指挥 陆军中将哈罗德·R.L.亚历山大爵士到达仰光,接替了哈顿的指挥权,虽然从印度调来的少许援兵使英军地面部队恢复到2个小型师,但亚历山大仍认识到他士气低落的部队现在不能挡住攻势正旺的日军。于是,他主动放弃了仰光,日军随后占领了这座都城(3月7日)。现在,缅甸这个陆疆多山、仅靠几条狭窄的小道与外界相通的国家,除了滇缅公路与中国相通之外,已与外面的世界割断了联系。

   1942年3月12日,史迪威和中国军队到达 当缅甸的英军濒临崩溃之时,2月得到了蒋介石的援助,蒋立即派第五集团军、第六集团军 [ 注:原文如此,应为第五军、第六军。此外,日军的师团上一级大单位通常译为“军”而非“集团军”。后同。 ] 沿缅甸公路而下(中国和日本的集团军在人数上与西方的军相当;这2个中国军都装备低劣,缺乏大炮、卡车和其他设备;第五集团军由经验丰富的老兵组成,指挥有力,其战斗力能与西方或者日本的1个师相比;第六集团军要差一些)。蒋还派他的新上任的美国参谋长、陆军中将史迪威来指挥这支缅甸远征军。史迪威在缅甸临时首都曼德勒向亚历山大报到。

   1942年3月13-20日,重新部署卑谬-东吁防线 亚历山大在卑谬-东吁一线以南设防。该防线东至垒固,俯视萨尔温江。英国驻缅军防守右侧伊洛瓦底江河谷,保卫卑谬。中国第五集团军守卫中心地带的仰光至曼德勒公路和铁路。中国第六集团军防卫东部多山的丛林地区。善战的英军少将威廉·斯利姆抵缅甸(3月19日)接替了缅甸军队的指挥权。

   1942年3月21-30日,日军恢复进攻 经过补充装备和休整后,饭田祥二郎的军队全力向东吁的中国第五集团军发起攻击。分割包围了第二○○师。但是在英军的配合下,史迪威进行了坚决的反击,解救了被围部队。然而,在日军强大的压力下,中国军队被迫退往铁路线。同时,英军也被迫撤离了卑谬。

   1942年4月1-9日,增援和准备 双方援军的同时到达导致了暂时的平静。中国第六十六集团军一部的到达使史迪威得以坚守铁路。由于日军停止了进攻,史迪威与斯利姆开始准备一次反攻。然而,饭田祥二郎也恰好得到了从取胜的马来亚-新加坡战场调来的两个经验丰富的师团增援。他欲实施一个大胆的双层包围的计划,并作好了准备。

   1942年4月10-19日,仁安羌战役 日军的作战计划要求他们首先打击英国驻缅军,同时,用顽强的防守使中国军队滞留于铁路一带,对垒固的第六集团军暂时置之不理。虽然英军殊死地保卫苗地和仁安羌油田,仍不能阻止日军的进攻。第一缅甸师被切断,但英军进行了反击,中国第三十八师也攻击日军包围圈东侧,最后,斯利姆救出了该师。

   1942年4月18-23日,中国第六集团军溃败 正当盟国的注意力集中到争夺油田的殊死战斗时,日军增援的第五十六师突然袭击在垒固-东枝一线的中国第六集团军。中国第六集团军被击溃。史迪威亲率强壮的第二○○师由西攻打东枝,却已不见日军踪影。日军第五十六师特意放弃其交通供应线,沿萨尔温江向北进攻铁路的终点、滇缅公路的起点——腊戍。与此同时,日军第十五集团军的剩余部分则继续保持对曼德勒以南的英军和中国军队的压力。在此的英军和中国军队因其左后翼受威胁也开始后撤。

   1942年4月29日,腊戍失守 抢占腊戍之后,日军第五十六师转向西南方进攻眉谬和曼德勒。亚历山大决定放弃曼德勒,匆忙撤过伊洛瓦底江。

   1942年4月30日-5月1日,曼德勒陷落 经过一夜阻击,盟军余部全部撤过埃瓦铁路大桥,该桥随即被炸毁。

入侵缅甸1942年

   1942年5月,从缅甸退却 日军不断迫近,斯利姆和他的缅甸军迅速往铁定和印度边境撤退。在加里瓦进行最后一场殊死的保卫战(5月11日)之后,斯利姆带领残部渡过亲敦江进入边境山区,最后到达英帕尔。日军追至江边而止。北部和东部的中国军队也被打散,第六集团军残部撤回云南,第五集团军和第六六集团军溃散的部队迅速退却,一部分到缅北的喜马拉雅山山脚,在那里度过了悲惨的雨季,另一小部分随同大量饥饿的难民向西北撤退,翻越大山到达印度。史迪威同司令部率领100多个男女——包括美国的戈登·西格雷夫医生和他的缅甸油田医院全体职员,乘坐吉普车或步行,经过约644公里的艰苦跋涉,穿过大山丛莽到达英帕尔。

  评论:在第一次缅甸战役中,42000名英军中损失达3万人之多,其中有一半人“失踪”:这些人主要是放下武器回家的缅军士兵和后来出现在印度的逃兵。中国军队的损失无法估算,在参战的95000名中国军队中仅有1个师——孙立人(毕业于弗吉尼亚军事学院)少将所统率的第三十八师作为一个战斗整体撤回,但也遭受重大伤亡。当士气低落的英军从铁定往英帕尔撤退,该师负责切断日军向西进犯的道路,充当后卫。日军地面部队损失总共7000人 [ 编者注:中国远征军在此役动员的参战人数达10余万人,后撤到印度和滇西的部队仅余4万多人。 ] 。

   1942年5-12月,日军巩固对缅甸的占领 随雨季的到来,日军结束了追击,开始巩固对缅甸的占领——多达五分之四的地区处于日军占领之下。至此,日军已完成其主要目标:完全切断了中国与盟国的陆上交通,夺取了可作为坚强堡垒的地区,日军从此可阻止西方国家向南部资源区推进。

   1942年6-12月,盟军的整编和作战计划 由于担心日军在即将到来的旱季可能发动对印度的入侵,英军紧张地为防卫做着准备。驻印军总司令韦维尔知道,在一年内他不能考虑夺回缅甸,只有到他的新组建的英军和印度军得到了充分的装备和训练之后,他才能考虑夺回缅甸。为了练兵和鼓舞士气,他计划对缅甸西北海岸线一带的若开地区发动有限的进攻,该地区被大山与其他地区隔断。与此同时,史迪威迫不及待地想打下缅甸,以便重开与中国的陆上交通。他以从缅甸越青山逃回的中国军队为核心,组建了中国驻印军。随后,翻越“驼峰”的飞机又从中国运来了援军,轮船从美国送来了武器装备。按照史迪威通过北缅甸进攻的方案,他开始修筑一条从阿萨姆的利多向东翻越青山的公路,该公路大体上是沿着北缅甸的逃亡路线而施工的。

   空战

   1941年12月,部署“飞虎队” 随着东南亚的战争爆发,陈纳德上校把它的3个美国志愿者飞行中队“飞虎队”(参见第二十章→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亚洲和太平洋战场→早期→“飞虎队”),分出一个去昆明,以防备日本飞机对这个滇缅公路终点的空袭。另一中队(在英国的要求下)被派往仰光附近的明加拉顿机场,援助那里的弱小的英国皇家空军(配备的是陈旧过时的飞机)。第三中队则作为预备队,当其他中队卷入激烈战斗时,它予以援助。在第一次空战中,昆明中队拦截了从印度支那起飞的空袭昆明的日本轰炸机,击落敌机6架(12月20日),自己无一损失。三天后,日本对仰光发动了第一次空袭,由于缺乏陈纳德在中国建立的那套空中警戒系统,明加拉顿机场的“飞虎队”和英国皇家战斗机被迫在空袭中转移,然而他们仍然以微小的损失击落数架敌机(12月23日)。

   1942年1-2月,仰光空战 “飞虎队”有效的截击使日军增加大批战斗机为其轰炸机护航,尽管遭受了极大损失(为从马来亚的增援所补偿),日本飞机仍继续对仰光实行定期的轰炸。美国战斗机除了要在仰光上空迎战日本飞机之外,还肩负着频繁地支援受日军重压的英国地面部队的任务,给日军地面部队和空中力量以无情地打击。与此同时,停在马圭的英国皇家轰炸机虽对日本设在泰国的主要空军基地进行一些袭击,但战果不大。到2月底,明加拉顿的英国皇家战斗机丧失战斗力,被迫退出空战,但是陈纳德的中队,由于其优异的空中战术,仅损失15架飞机(其中8位飞行员回到基地重新驾驶飞行),却击落敌机100余架。陈纳德将他的中队部署在明加拉顿机场,让飞机和飞行员保持着良好的战斗状态。

   1942年3月1-20日,从马圭开始的战斗 日军地面部队向仰光推进,迫使陈纳德从明加拉顿向马圭的英国皇家空军基地撤退。从马圭他继续支援英军和中国地面部队。

   1942年3月21日,日军袭击马圭 日军一次突然的、大规模的空袭摧毁了马圭基地上大部分的美英飞机。陈纳德从这次灾难中只救出了3架飞机,后被迫退到中国境内的卢温以北。英国皇家空军撤回印度。

   1942年4-5月,对缅甸远距离空中支援 “飞虎队”和英国皇家战斗机继续对从缅甸撤退的盟军以远距离的空中援助,但是,由于缺乏地面通讯系统,加之飞机在战场上空可利用的作战时间极短,这些行动战果不大。然而,随着一批“喷火”式飞机从英国运到,英国皇家空军战斗机的飞行员能够在较长时间内同日军作战。随着缅甸的陷落和滇缅公路的关闭,集中在昆明的陈纳德的飞行队开始减少活动,以节约其日益枯竭的汽油和弹药。

   1942年6-12月,飞越“驼峰” 随着通向中国的地面交通被切断,美军在中(国)缅(甸)印(度)战区司令官 [ 编者注:应是参谋长,该战区由蒋介石任司令官。 ] 史迪威的指挥下,开始从印度东北部的基地向昆明进行远程的物资空运。由于日军在北缅甸的密支那设有空中基地,美国飞机被迫飞越西藏东南的喜马拉雅山东部,飞行高度在约6400米以上。美国飞行员给这条飞越世界最高山脉的航线取名为“驼峰”。史迪威仅有少许的运输机,所以最初的空运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新成立的由霍华德·C.戴维森少将指挥的美军第十航空队驻守印度空军基地,以保护“驼峰”基地。

   中国

   中国战场在1942年几乎没有什么大规模的正面作战。日本忙于向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发动一系列大规模的侵犯,在中国则满足于保持既占领土。中国的敌后游击队并未给日军的牢固占领构成多么严重的威胁。由于滇甸公路关闭切断了国民政府军队的微弱的物质和弹药供应,故他们无法利用这个有利战机发动进攻。当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拒绝史迪威的增加额外运输机以供“驼峰”航线空运时(因其他战区享有优先权),史迪威与蒋介石之间良好的关系已开始恶化。同时,摩擦也在史迪威和陈纳德之间产生,陈纳德现在已是指挥美中空军特遣队 [ 编者注:7月4日由“飞虎队”改编而来。 ] 的准将。陈纳德要求在汽油和军火供应上,他具有优先权,而史迪威则坚持供应应在陆军和空军之间保持平衡。

   太平洋地区的陆空作战行动

   荷属东印度

   1942年1-2月,日军进攻 日军分三路进攻荷属东印度南部,首先在婆罗洲东海岸附近的盛产石油的塔拉坎岛和苏拉威西北部的万鸦老登陆(1月11日)。日军东路取道苏拉威西、摩鹿加和帝汶岛直取巴厘和爪哇。中路军通过婆罗洲东海岸的望加锡海峡向爪哇推进。西部军通过中国南海向婆罗洲和苏门答腊运动。为了给运送第十六集团军各部的船队护航,每一路日军均配有一个由重型巡洋舰和驱逐舰组成的战斗群,并得到了强有力的陆基空军作掩护。另外,南云上将 [ cdhyy注:南云忠一至死都只是中将。 ] 的第一航空母舰舰队也提供远程空中支援。与日军相对抗的是韦维尔的美英荷澳战区由美军、英军和荷属东印度海军组成的盟军,此外还有85000名荷属东印度士兵散布在主要几个岛屿上——大部分士兵是土著人,而且对盟军缺乏忠诚。还有一支小规模的荷属东印度空军,均配备老式飞机。在占绝对优势的空军掩护下,日军从一个战略要点向另一个推进,并建立新的航空基地以确保长期的空中优势,藉此再向南迫近。

   1942年2月25日,美英荷澳盟军战区司令部解体 新加坡的陷落(参见第二十章→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亚洲和太平洋战场→对日作战行动(1942年)→在亚洲的陆空作战行动))和盟国海军的迅速溃败决定了荷属东印度的陷落(参见第二十章→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亚洲和太平洋战场→对日作战行动(1942年)→太平洋海战),韦维尔的司令部被解散,他本人回到印度去处理日益恶化缅甸局势。荷属东印度军队继续承担保卫爪畦的责任,剩下来的美军、英军和澳军继续予以协助。

   1942年2月28日-3月9日,爪哇之战 在飞机和军舰的狂轰滥炸之后,西路日军在巴达维亚附近登陆,接着,中路和东路日军相继登陆。荷印军顽强抵抗,但完全不敌占据陆空优势的日军。残余的荷印军队最后被迫投降,日军完全占领了荷属东印度(3月9日)。

   菲律宾群岛

   1942年1月7-26日,保卫巴丹 麦克阿瑟的军队在半岛的山林中呈两翼展开,温赖特的第一军居右,帕克的第二军居左,中部几乎不可翻越的纳蒂布山仅由巡逻队守卫。美军物资供应状况非常糟糕。虽然在半岛南端建起了前线军需品临时堆集处,科雷吉多尔岛上的军粮储存还能支撑六个月,却增加了从马尼拉人口密集区而来的难民的吃饭问题。日本海空军司令部阻止了盟军的救济。美军司令部立刻规定按口粮定量的半数发放。日军对美军两翼的进攻均被击退,但是日军的渗透部队,越过了纳蒂布山,美军阵地有被切开的危险。经过殊死战斗后,麦克阿瑟撤回到离半岛尖端约24公里处的预设阵地。

   1942年1月26日-2月8日,日军第二次攻击 当正面的猛烈攻击被打退时,日军随之在西海岸美军防线之后实施两栖登陆,形势变得十分严峻(1月23-26日)。在美军摩托鱼雷艇的骚扰和科雷吉尔炮兵部队的支援下,美军通过反击将日军击退(1月29-2月13日)。本间雅晴从前线撤回,等待本土援军的到来。

   1942年3月11日,麦克阿瑟离职 尽管极不情愿,麦克阿瑟还是遵从罗斯福的强制命令:去澳大利亚担任南太平洋战区盟军总司令之职。他乘坐鱼雷快艇和B-17飞机安全到达目的地(3月17日)。

   1942年3月11日-4月2日,消耗战 温赖特和爱华德·P.金少将接替巴丹岛军队的指挥权。尽管他们多次成功地打退日军的进攻,唤起了军队高昂的士气,然而军队的实力却遭到的重大削弱。口粮只能按原来的四分之一配给,严重影响了士兵的健康,致使热带病流行。到3月底,大约有24000名官兵住进战地医院和疗养所。

   1942年4月3-9日,日军突破 本间雅晴在得到援兵、重新装备之后,首先用飞机和大炮进行连续不断的轰炸,然后开始大举进攻。日军首先突破美第二军的右侧防线,迫使美第二军在48小时内后退16公里。左翼的美第一军也退向海边,美军的反攻被轻易击退。美第二军瓦解,金无条件投降。日军虽然允许大批菲律宾民兵回到家园,却逼使正规军,包括美国人和菲律宾人——以残忍、兽性的方式——进行约145公里的“死亡行军”,到达圣费南多俘虏营。在巴丹战役中损失的美军和菲军约有2万人以上,不包括逃兵、派往科雷吉多尔的分遣队和那些进入丛林中成为游击战中坚力量的为数不多的勇敢战士。他们战斗至战争结束。

   1942年4月10日-5月3日,其他岛屿 麦克阿瑟离开前,指令防守宿务、帕奈、内格罗、莱特和萨马的布雷德福·G.奇诺恩准将准备进行游击战,而威廉·F.夏普准将和其大部队在棉兰老岛阻止日军的登陆。本间雅晴调集两支相当于旅级规模的特遣队向南突击,一支特遣队夺占宿务岛(4月10日),另一支占领帕奈岛(4月16日),守军退至山上要塞。另一支日军在棉兰老岛登陆(4月29日-5月3日),将夏普的盟军逐入山区。

   1942年4月10日-5月6日,科雷吉多尔灾难 马尼拉湾口的堡垒和其卫星岛上的要塞配有大口径的火炮,它们对保卫巴丹岛起到了极大的支持作用。现在所有的日军飞机和大炮从巴丹和甲米地对这里的钢筋混凝工事进行连续不断的轰击。除了德拉蒙堡的14英寸(约36厘米)口径的炮台——被誉为“混凝土战列舰”——之外,所有其他炮台均暴露在日军飞机和炮火下。设在科雷吉多尔岛的唯一掩体是深入马利塔山岩石里的坑道,那里设有后方司令部和医院。日军的炮火毁坏了所有其他的设施。

巴丹和科雷吉多尔

   1942年5月5-6日,科雷吉多尔岛陷落 晕头转向的守军在海滩与登陆日军遭遇,他们的155毫米口径炮和驳船炮给进攻者以极大的杀伤,然而2个营的日军在岛屿南端获得了立足点。在盟军粮食耗尽、饮水仅剩下不到二天的用量时,温赖特无条件投降。在本间雅晴的蛮横要求下,投降者包括了在菲律宾的所有美军。美军的损失是:2000人伤亡,11500人被俘。日军在最后一次攻击中损失超过了4000人。依照温赖特的命令,夏普在棉兰老岛投降(5月10日),奇诺韦恩在帕奈岛投降(5月18日)。但是,单个的和小股的美军和菲军坚持进行了三年的游击战。

  评论:第一次菲律宾战役,其结果从一开始就已预先决定。它是守军官兵技能、勇气和决心的赞礼。此役拖延日军的战争时间表达五个月之久,在这期间,美国重整了其力量。在日军的作战计划及战役实施过程中,一个突出的失误就是完全错误地估计了菲律宾人民的抵抗力。在日军所有其他的主战场中,那里的土著居民对保卫战既不关心也缺乏忠诚,日军满以为菲律宾也不例外,只有麦克阿瑟的美军会作抵抗。事实上,菲律宾正规军同美军一样,保持了军队优良的传统。缺乏训练和装备的菲律宾民兵在第一阵惊慌后很快镇定下来,在一夜之间几乎变成了战场老手。绝大部分的菲律宾人民在战役中和之后的游击战中都给以了忠诚的支持。游击战不断骚扰侵略军,直到战争结束。

   巴布亚岛、俾斯麦群岛和所罗门群岛

   1942年1-3月,日军抵达 日军第四舰队的两栖作战部队,击溃了澳大利亚军短暂而顽强的抵抗,占领了卡维恩和拉包尔,后者成了日本在太子洋西南部的主要海军和空军基地。2月,日军控制了新不列颠岛。随后日军占领了巴布亚岛的萨拉莫阿 [ 注:原文时而为“萨拉莫亚”,时而为“萨拉马瓦”,后文全改。 ] 和莱城两地(3月6日)以及布干维尔的据点(3月13日)。

   1942年5-7月,日军扩大占领范围 日军扩大在所罗门群岛中部和南部的控制范围,通过在瓜达尔卡纳尔岛建立基地,修筑机场,日军的攻势达到了顶点(6月6日)。虽然未能控制珊瑚海,日军却开始夺取巴布亚南部的主要城市莫尔兹比港。他们首先占领了戈纳(7月11日),随后夺取了布纳。所有在巴布亚岛、俾斯麦群岛和所罗门群岛地面的战斗都是由陆军中将今村均指挥的第八方面军进行的,其司令部设在拉包尔。为了回敬日军对莫尔兹比港的空袭,新组建的盟国空军对日军基地进行了袭扰。

   1942年6-7月,战略分歧 美国海军在中途岛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之后,陆军上将麦克阿瑟和海军上将欧内斯特·J.金(华盛顿新任海军作战部长)极力主张对俾斯麦岛至新几内亚岛一线发动攻击,以解除日军对美国至澳大利亚供应线的威胁。然而金主张由海军来完成对所罗门群岛到拉包尔的控制,而麦克阿瑟则认为该由陆军来完成占领拉包尔的任务。这种性格和妒忌所引起的冲突最后得到了和解。参谋长联席会议命令(7月2日)进行三个侧面的作战:由海军中将罗伯特·L.戈姆利(在尼米兹帐下负责南太平洋地区的作战)夺取所罗门群岛南部,由麦克阿瑟抢占所罗门群岛剩余部分,以及新几内亚岛的西北海岸。麦克阿瑟的最终目标是占领拉包尔,然而他最初的行动,因日军连续的进攻而耽误。

   巴布亚战役(1942年7月-1943年1月)

   1942年7月21日-9月13日,向莫尔兹比港推进 日军安达二十三中将的第十八集团军一部,从戈纳迫近巴布亚岛,赶走当地盟军,跨过崎岖不平的科科达小路,占领了通向欧文·斯坦利山脉的要道(8月12日)。接着,日军继续向前推进,到达离莫尔兹比港仅约48公里的地方,在这里遭到澳大利亚的埃德蒙·F.赫林少将所率领的澳军和美军的顽强抵抗。部署在当地的空军凭借空中优势配合作战,挡住了日军的攻势。

   1942年8月25日-9月5日,米尔恩湾战役 日军相当于1个团的兵力在该湾登陆,被澳军遏制并击退。

   1942年9-11月,沿欧文·斯坦利山脉退却 日军一方面迫于盟军的压力,另一方面是服从今村的防守命令,他们顽强地通过山脉退却,澳军第七师和美军第三十二师尾随追击。盟军最后被大量的丛林要塞所阻,这些要塞被很巧妙地建造在所罗门海岸的布纳和戈纳村庄的沼泽区(11月19日)。

   1942年11月20日-1943年1月22日,布纳-戈纳之战 盟军的进攻停顿下来。疾病折磨着美军和澳军,他们缺乏火炮和粮食,也没有受丛林作战的训练。麦克阿瑟任命的总司令罗伯特·L.艾克尔伯格中将使盟军很快从低落的士气中恢复过来,也改变了严重的后勤匮乏状况。盟军左翼的澳军攻取戈纳(12月9日)。然而,重点设防的布纳却长时间挡住了美军的进攻,虽然一步一步地推进着,进攻者仍处于海岸附近。最后,美澳两军联合起来集中攻击,征服了守卫者——其中一部分乘水面舰船逃走,但大部分被击毙。在这次布纳-戈纳战役中,日军死7000多人,被撤出的伤者不计其数,仅有350人受伤被俘。盟军有5700名澳军和2783名美军伤亡。双方因疾病而死亡者甚多,仅在13646名美军中就有60%的人成为残废。

  评论:这次小规模的战役,最重要的一方面是:它证明了盟军能够打败号称在丛林战中无敌的日军。

   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1942年8月-1943年2月)

   1942年7-8月,美军的战备 日军在瓜岛修筑一个飞机场的消息使美军决定提前实施其进攻计划,并将部队迅速移向所罗门群岛南部。在努美阿的戈姆利上将派海军少将里奇蒙·克莱·特纳的两栖特遣舰队,负责运送陆军少将亚历山大·A·范德格里夫特的第一海军陆战师(19000人)。弗兰克·J.弗莱切上将率领的3艘航空母舰特遣队作空中掩护。资历较深的弗莱切指挥这一次远征。

   1942年8月7日,登陆图拉吉岛和瓜达尔卡纳尔岛 海军陆战队以成功的突袭方式在瓜岛和图拉吉岛登陆,人数极少的日军守军——2200人守瓜岛,1500人守图拉吉岛——被迅速击溃。当范德格里夫特设防于破损的瓜岛机场的同时,挤在瓜岛和佛罗里达岛之间海峡的运输船队开始卸货。但是快速的、猛烈的日军空袭很快妨碍了装卸工作。

   1942年8月9-19日,海军撤走 日本飞机猛烈的轰炸,加之日本海军在萨沃岛口外的夜战中取胜(参见第二十章→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亚洲和太平洋战场→对日作战行动(1942年)→太平洋海战),使得弗莱切和特纳将其海军舰只从海峡撤回到附近水域。抛下的海军陆战队,缺乏供应,完全孤守于瓜岛和图拉吉岛。但是,新赫布里底群岛的远程陆基飞机频繁飞抵进行空中掩护,与此同时快速驱逐舰队运来了额外的物资。同时,工兵冲进重新命名为“亨德森”的瓜岛机场,进行彻底的修复。在夜里,驱逐舰送来日军增援部队,集结于亨德森机场以东和以西的泰芜据点和科康伯纳附近。

   1942年8月20日,空中援助到达 在亨德森机场修复后,31架美海军陆战队飞机组成的一个中队到达该岛,给第一师以直接的援助和空中掩护。这支空军力量最后增至100架飞机。

   1942年8月21日-9月12日,沿环形防线的小规模战斗 美军和日军巡逻队之间的冲突(自登陆后一直有零星冲突)越来越频繁和激烈。每晚,日军驱逐舰冲入“狭道”(所罗门群岛链与西南链之间的海峡)运去援军。白天,美国海军则控制瓜岛和图拉吉岛附近水域,亨德森机场和赫布里底群岛上的飞机控制这一带的天空。晚上,“东京快车”——日军的驱逐舰和轻巡洋舰闯入海峡射击瓜岛上的美军和物资,轰炸海军陆战队阵地和机场。

瓜达尔卡纳尔岛登陆战

   1942年9月12-14日,血岭之战 日军约1个团的兵力,试图占领亨德森机场以南的隆加岭阵地。日军将渗透和正面进攻结合起来,几乎突破美国海军陆战队的防线,但是,日军的进攻最终被击退,留下了600具死尸(其伤亡总数不详),美军有143人伤亡。

   1942年9月15日-10月22日,在瓜岛继续集结兵力 当激烈的空战和海战在瓜岛上空及周围进行之时,两方都在集结其地面部队。到10月中旬,仅瓜岛上范德格里夫特的军队就达23000人以上。日军百武晴吉中将的第十七集团军的2个师团,也达2万多人。日军在准备新的攻击时,沿防线的巡逻队之间的小规模战斗和试探性进攻时常发生。

   1942年10月23-25日,瓜岛地面战斗 整整三天,日军对美国海军陆战队防线的各个据点发动了猛烈的、但不连贯、不协调的攻击。虽然日军凶猛异常,然而没一处进攻得逞,且遭到了惨重的损失。日军死亡总数超过2000人,伤者不计其数;美军伤亡人员不到300人。

   1942年10月26日-12月8日,环形防御圈扩大 范德格里夫特立即向外扩展美军的环形防御圈,以阻止日军的炮火攻击亨德森机场。在接下来的六周里,当增援的海军陆战第二师替换疲惫不堪的海军陆战第一师时,美国控制下的区域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这段时间,空中和海上的战斗毫不间断,日本空军的损失也随之增大。

   1942年12月9日,海军陆战第一师被换防 陆军上将亚历山大·帕奇指挥陆战师接管了范德格里夫特的瓜达尔卡纳尔岛盟军阵地。海军陆战第一师撤走。

   1942年12月10日-1943年1月9日,美军集结 日军转入防御。在亨德森机场西部约10公里处建立了强大的丛林阵地后,日军又从克鲁斯港向岛上扩展了6公里多。这条防御线由不到2万人的日军守卫。同时,美军正忙于集结由帕奇指挥的第十四军,该军有58000名士兵。这支军队包括美国第二十五海军陆战师以及第二海军陆战师。日军缺少供应,并为疾病所困;而美军虽然丛林战斗的经验不足,但供应充足,士气高昂,状态良好。

   1943年1月10日-2月7日,美军的进攻 一场为期两周的恶战把日军从他们拼死防守的丛林防御工事中赶走(1月10-23日)。日军在指挥得当的后卫战斗掩护下撤退,企图守住塔萨法龙加阵地,但却被迅速赶向北边的埃斯佩兰斯角(1月31日)。一小股美军部队在埃斯佩兰斯角西部的日军阵线后登陆,试图包围守军,阻止他们从海上撤离(2月1日)。然而,饥饿溃败的日军进行了顽强、巧妙的抵抗,加之日本海军的援助,挫败了美军的企图。大约13000名日军在夜间被撤离(2月1-7日)。

  评论:瓜达尔卡纳尔岛之战是盟军抗击日军的第一次大型的胜利。尽管双方都犯了一些错误,但相比之下,具有陆、海、空三方面优势的日军犯的错误更多一些。日军最大的失败在于固执于单打独斗、零星作战 [ 注:以及逐次增兵的“添油战术” ] ,未能在战略上或战术上建立与美军抗衡的局部优势。这一优势本来在战争开始的前两个月中随时都可以建立起来。

   太平洋海战

   荷属东印度

   1942年1月11-22日,日军最初的突破 在岸基飞机的掩护下,日军强大的两栖部队被运送到了荷属东印度的北部地区(参见第二十章→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亚洲和太平洋战场→对日作战行动(1942年)→太平洋地区的陆空作战行动))掩护为数众多的巡洋舰和驱逐舰力量的是海军上将南云的第一航空母舰舰队——珍珠港战役的老手。与之作战的是美国、英国、荷兰的少数军舰——很多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旧式军舰。日本空军战斗力很强,占据了空中优势。担任美、英、荷、澳海军指挥的是韦维尔上将属下的美汤姆斯·哈特上将。

   1942年1月23日,望加锡海峡之战 日本中路军接近巴厘巴板,傍晚,被4艘美国驱逐舰袭击。经过1小时的激战,美军击沉了1艘日本小型军舰、4艘重载军需运输船,并摧毁了几艘其他船只。美军所受损失不大。随后,美舰向南驶去。

   1942年1月24日-2月3日,日本继续进攻 巴厘巴板所受的挫折并未影响日军的推进,在更多的军舰和飞机向望加锡海峡急驶的同时,日本侵略军继续向南跳跃前进。安汶岛的荷兰海军基地被日军占领(1月30日)。

   1942年2月4日,马多埃拉海峡之战 日军空军攻击美荷海军联合中队,日军损失较少,却炸伤了几艘盟军的军舰,包括美国巡洋舰“休斯顿”号和“马波亥德”号。后者被迫返回美国进行修理。这样,“休斯顿”号成为这一区域唯一的主力战舰。

   1942年2月13-14日,巨港外的战斗 一支由荷兰海军少将卡雷尔·杜尔曼指挥的美-荷-英海军中队,试图阻止日军在巨港、苏门答腊登陆。由于日军飞机的拦截,他们没能靠近日军护航队。

   1942年2月14日,海军指挥的变更 海军上将哈特被荷兰海军中将康拉德·赫尔弗里奇接替。

   1942年2月19-20日,龙目海峡之战 海军上将杜尔曼的海军中队,试图攻击日本东路军的先头部队。接近爪哇时,与规模稍小却经验丰富的日本海军驱逐舰中队交锋,在夜晚进行了恶战。双方损失都十分惨重。1艘荷兰驱逐舰被击沉。

   1942年2月19日,航空母舰突袭达尔文 南云上将的第一航空母舰舰队攻击了澳大利亚北部的重要城市达尔文,使这个城市处于瘫痪,船舶和海岸设施遭受了严重的破坏。

   1942年2月27日,爪哇海战 海军上将杜尔曼指挥的由5艘巡洋舰和10艘驱逐舰组成的中队进行了一次大胆却未成功的尝试——攻击海军少将高木武雄指挥的由4艘巡洋舰和13艘驱逐舰护送的日本东路军。经过7小时的疯狂追逐战,荷兰海军少将杜尔曼勇敢地坚持战斗到结束,结果其军队被打垮,他和他的旗舰“鲁特”号一起沉没了。只有美国的“休斯顿”号、“伯斯”号、英国的“厄克塞特”号在战争中幸存。自此,日本在空中、海上的统治地位已无可争议。

   1942年2月28-29日,万丹湾口的战斗 “休斯顿”号、“伯斯”号以及几艘驱逐舰,试图逃往澳大利亚,与一支正靠近爪哇的日军相遇。盟军的舰队,尽管获胜的希望很小,仍进行了反击。然而,他们被日军的驱逐舰和巡洋舰紧紧地包围着,在近距离大火力平射下沉没。虽然“厄克塞特”号和1艘英国驱逐舰以及1艘美国驱逐舰突出重围,穿过苏腊巴亚口外的布雷区,到达安全地带,但遭到日本海军的炮火攻击以及舰载轰炸机的轰炸,所有的军舰均被击沉(3月1日)。其余4艘美国驱逐舰逃往澳大利亚。

   1942年2月29日-3月9日,占领荷属东印度 整个荷属东印度被正式放弃了(3月9日)。日本获得了南部资源地区的控制权。现在,马来屏障已被突破,日本可以自由地向西抵达印度、向南进攻澳大利亚。

   美军在中太平洋的攻击

   1942年1月,珍珠港战役的后果 美国太平洋舰队的战列舰在珍珠港的损失意味着许多个月在中太平洋不会有真正的反攻。由于3艘航空母舰“列克星敦”号、“萨拉托加”号和“企业”号逃脱了灾难,故海军上将欧内斯特·J.金(新的华盛顿海军作战部长)命令海军上将切斯特·W.尼米兹(太平洋舰队的新任指挥官)在美国重建太平洋海军力量时,运用航空母舰骚扰日军。由于日本潜水艇发射的鱼雷给“萨拉托加”造成了严重的损坏,修复工作是非常棘手的。不过,在此后不久,美国的“约克镇”号从大西洋开来加入了太平洋舰队。

   1942年2月1日,进攻吉尔伯特和马绍尔群岛 海军中将威廉姆·哈尔西指挥的航空母舰“企业”号、“约克镇”号,在巡洋舰和驱逐舰的护航下,派遣飞机攻击吉尔伯特岛和马绍尔群岛的日军基地,造成了一些破坏。特遣部队安全回到珍珠港。

   1942年2月20日,袭击拉包尔失败 海军中将威尔逊·布朗指挥的航空母舰“列克星敦”号特遣部队,从所罗门海逼近拉包尔,准备给集中在那里的日军以出其不意的一击。但是,由于被日机发现并还击,特遣队撤回。尽管如此,还是使日本航空力量遭受重大损失。

   1942年2月24日-3月4日,袭击威克岛和马尔库斯岛 哈尔西的“企业”号特遣队袭击威克岛(2月24日)和马尔库斯岛(3月4日)造成了一些损失,随后,安全返回珍珠港。

   1942年3月10日,攻击莱城和萨拉莫阿 由于“约克镇”号加入,布朗的“列克星敦”号特遣队的飞机,从珊瑚海越过巴布亚,击沉并破坏几艘小型军舰和运输船。

   1942年4月18日,轰炸日本本土 由哈尔西的“企业”号特遣部队护航,陆军上校詹姆斯·H.杜立特指挥的16架B-25轰炸机,先乘美国航空母舰“大黄蜂”号抵日本东部海域,后飞行约1287公里去轰炸东京和其他一些日本城市。虽然实质性的破坏不大,但却使日本惊恐异常,同时也使美军振奋起来。所有的轰炸机或丢失或坠落在中国,只有1架飞机着陆在符拉迪沃斯托克,然而飞机和飞行员均被扣留。大部分美军飞行员幸存下来,只有2名飞行员落到日军手中被杀死。这次袭击最重要的意义是它使日军的高层指挥受到震撼——向中太平洋、南太平洋扩张,只会带来灾难性的结果。

   珊瑚海海战

   1942年5月1日,日军新计划的开始 在日本新计划的第一阶段,日本联合舰队总司令山本五十六大将命令井上茂美上将(司令部设在拉包尔)去夺占南所罗门群岛基地和莫尔兹比港。轻型航空母舰“祥凤”号和4艘巡洋舰、1艘驱逐舰护送着几艘突击队运输船,通过所罗门群岛,开向图拉吉岛。同时,一支规模稍大的部队在拉包尔集结,准备从海上进攻莫尔兹比港。为了提供更多的援助,海军少将高木武雄率领的由航空母舰“瑞鹤”号和“翔鹤”号组成的特混舰队,从中太平洋向南运动,从东进入珊瑚海。日军不知美情报机构已经破译了其密码,掌握了这一计划的内容(参见第二十章→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亚洲和太平洋战场→对日作战行动(1941年12月)→珍珠港和中太平洋),海军上将尼米兹已派遣弗莱彻少将率领由航空母舰“列克星敦”号和“约克镇”号组成的特遣舰队去阻击日军。格雷斯少将率领的1个由美国、澳大利亚巡洋舰和驱逐舰组成的小型中队也加入了这次行动。

   1942年5月3日,占领图拉吉岛 日军未遇抵抗便占领了图拉吉岛。“祥凤”号航空母舰特遣舰队向北航行,加入了正离开拉包尔去攻击莫尔兹比港的突击队。

   1942年5月4日,“约克镇”号进攻图拉吉岛 “约克镇”号上的飞机,对图拉吉岛进行了轰炸,战果不大。

   1942年5月5-6日,舰队靠近 “约克镇”号加入了珊瑚海中部的弗莱彻舰队,与此同时,高木的中队从东北开进珊瑚海,“祥凤”号舰队和莫尔兹比港突击队也从所罗门海向北靠近珊瑚海。两支主要的航空母舰舰队都在寻找对方,但均未成功。

   1942年5月7-8日,珊瑚海海战 在双方严重失误导致的一系列混战中,两支航空母舰舰队发现了对方,并立即交火。“祥凤”号被美机击沉(5月7日)。日军的夜袭导致了自己飞机的惨重损失,而美机损失轻微。然而,第二天早晨,战局发生了变化,“列克星敦”号沉没,“约克镇”号也遭受一些破坏,日军方面“翔鹤”号遭严重破坏,但“瑞鹤”号完好无损。1艘美国驱逐舰和1艘油轮亦被击沉。由于“祥凤”号的损失,加之克雷斯上将的由3艘巡洋舰和几艘驱逐舰组成的中队(该舰队没有在日本战斗机的几次打击中丧失,却被美国岸基飞机误伤,所以幸存了下来)拦截向莫尔兹比港突击的部队,给日军造成极大威胁,使得井上放弃了入侵计划,日突击部队撤离莫尔兹比港。由于美方遭受了惨重损失,弗莱彻上将几乎与高木同时决定撤出战斗。

  评论:这是第一次大型的航空母舰之战。双方水面上的军舰均未看见敌人。从战术上讲,双方打成了平手(日军损失的飞机多一些,美军损失的军舰多一些)。但由于阻止了日军对莫尔兹比港进攻的计划,盟国在战略上取得一次胜利。

   中途岛之战

   1942年5月,日军的准备工作 正当联合舰队司令山本准备落实修改过的日军战略计划之时(参见第二十章→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亚洲和太平洋战场→对日作战行动(1942年)→战略和政策),获悉美国航空母舰“企业”号和“大黄蜂”号仍在南太平洋上(尼米兹派遣它们尽力去参加珊瑚海海战)。山本深信“约克镇”号和“列克星敦”号已在那次海战中沉没,因而肯定自己所策划的中途岛之战中没有任何美国的航空母舰能与之抗衡。因此,他组织了165艘军舰,以及能够在日本搜集到的所有的海军力量,组成一支太平洋上最大的舰队。细萱戊子郎中将的北路军——由2艘轻型航空母舰、7艘巡洋舰和12艘驱逐舰组成——在主舰队进攻中途岛之前对阿拉斯加基地进行一场牵制战,然后准备在阿留申群岛西部建立基地。余下的山本舰队分成三支独立的舰队,向中途岛进军:南云的第一航空母舰舰队(由于在珊瑚海遭受破坏,致使2艘航空母舰不能参战);近藤信竹中将率领的中途岛进攻部队,由第二舰队的2艘战列舰、1艘轻型航空母舰、2艘水上飞机运输船、7艘巡洋舰以及29艘驱逐舰和由该舰队护卫的载有51000名士兵的12艘运输船组成;山本的主体部队,由7艘战列舰、1艘轻型航空母舰、4艘巡洋舰以及12艘驱逐舰组成。另外,18艘潜水艇被派到中途岛与珍珠港之间的水域,去侦查美军的行动并攻击适当的目标。

   1942年5月,美军的准备工作 海军情报机构破译的日军密码使尼米兹警觉起来,他命令哈尔西率领由“企业”号和“大黄蜂”号组成的特遣舰队迅速从南太平洋北归;弗莱彻的“约克镇”号在珊瑚海战后进行修理,本来估计要用三个月的时间,现在它在珍珠港内以惊人的速度在48小时内做好了战斗准备。美军的3艘航空母舰舰队可以运载近250架飞机,与南云的4艘航空舰舰队运载的飞机数量相差无几。尼米兹将76艘军舰的三分之一派去保护阿拉斯加,另外又以中途岛为基地组织了109架陆军、海军和海军陆战队的岸基飞机,准备在岛屿附近打一场大仗。5月底,由50艘舰只和潜水艇组成的太平洋舰队在中途岛以北集中,山本的潜水艇到7月1日 [ cdhyy注:原文如此,应为6月1日 ] 才建立警戒屏,因而并未察觉。哈尔西生病住进医院,他的由“企业”号和“大黄蜂”号组成的舰队由雷蒙德·A.斯普鲁恩斯指挥。在珍珠港基地的尼米兹的控制下,弗莱彻在“约克镇”号上指挥海上战斗。

   1942年6月3-7日,阿留申群岛战役 北路日军以机动制胜罗伯特·A.西奥鲍德少将的守护队,两次轰炸荷兰港(6月3日、4日)。为避免美岸基飞机的攻击,日军派小股部队在基斯卡岛(6月6日)和阿图岛(6月7日)登陆。假如美国没有意识到这是一次佯攻,日军将取得重大胜利,然而正如后来所发生的那样,除了让一些美军感到恼怒,以及因为在西半球夺取了两块无用的领土引起美国进一步的忿怒之外,日本并没取得多大的收获。

   1942年6月4日凌晨3-7时,中途岛之战——第一阶段 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山本大将确信,中太平洋地区没有美国航空母舰,美军剩余的绝大部分战舰正向北移动,参加阿留申群岛战斗。对此,南云亦深信不疑。拂晓,他便下令将一半突击部队(108架飞机)投入了中途岛之战。此时,美国的岸基战斗机正起飞去攻击日本的航空母舰和它们的轰炸机。但是,美国人的攻击并未奏效,而且损失惨重。美军战斗机在速度上远不是日机的对手。而且,由于美军攻击航空母舰的飞机有一半被日军的护航战斗机击落,对航空母舰未造成重创,使南云的轰炸机得以突破美军防护,于上午6时30分袭击了中途岛。这次袭击使岛上美军设施遭受严重破坏——只有飞机跑道例外,这是日军有意留作日后给自己用的。

   1942年6月4日,上午7时-下午5时,中途岛之战——第二阶段 南云收到进攻中途岛部队的无线电报告,说需要对该岛进行第二次袭击。于是,他命令卸下舰载战斗机上的穿甲弹和鱼雷,重新装上燃烧弹和高爆炸弹,这至少需要一个小时才能完成。这时,侦察机发现并报告了向东北方向运动的美军战列舰编队情况。惊慌之中,南云下令重新装弹,准备进行海战。这时,袭击中途岛的机群也回到了航空母舰的甲板上。他立即率领舰队启航。日本舰队有4艘航空母舰,成箱形队形,每艘航空母舰由战列舰、巡洋舰和驱逐舰护航。舰队向东90°改变航向,去迎接新的战斗。此时,美国海军少将弗莱彻已命令斯普鲁恩斯的两艘航空母舰“企业”号和“大黄蜂”号上的舰载飞机于清晨7时向日航空母舰发起攻击。位于东部数海里外的“约克镇”号上的舰载飞机也有半数于7时30分投入了战斗。斯普鲁恩斯的俯冲轰炸机越过日本舰队,未发现浓云掩盖下的南云的航空母舰舰队。但上午9时30分,美国的鱼雷轰炸机发现了日本舰队,他们紧迫不舍,勇敢地投入战斗。由于没有战斗机掩护,这群轰炸机几乎全部被日军的防空火力和战斗机摧毁,而美军轰炸机却无一命中目标。南云确信这场战斗日军已胜券在握,命各航空母舰加紧给停落在甲板上的机群装弹、加油。此时,从“企业”号、“大黄蜂”号和“约克镇”号上起飞的美军俯冲轰炸机中队接连发现了日本舰队。到上午10时25分,日本的3艘航空母舰“赤城”号、“加贺”号和“苍龙”号已中弹起火。第四舰“飞龙”号未遭破坏,向东北方向驶去,并派出舰载战斗机追踪美国的航空母舰舰队。下午,日军的飞机发现了“约克镇”号,命中了3颗炸弹。与此同时,“飞龙”号上袭击中途岛的作战飞机已重新装备完毕,也投入了攻击“约克镇”号的战斗。有2枚致命的鱼雷炸弹击中了“约克镇”号。下午3时,弗莱彻下令放弃了这艘舰体严重倾斜、无望生还的战舰。这时,美军的侦察机也找到了日军的航空母舰舰队。刚刚返航的一组由24架俯冲轰炸机组成的战斗机群迅速从“企业”号上起飞,给“飞龙”号以致命的打击。“飞龙”号中弹成为一片火海。下午5时,战斗结束,日军损失了全部现有航空母舰,而美军仍有2艘可以使用。

   1942年6月4-5日,中途岛之战——第三阶段 由于山本指挥失误,分散了兵力,使日军遭受惨败。然而,他仍希望挽回损失。入夜,日军集结全部舰只向东驶去。从表面上看,日军力量仍比美军强大。山本想诱敌进行海战。斯普鲁恩斯(放弃“约克镇”号后,弗莱彻将指挥权交给了他)意识到这种危险,没有追击,而是趁夜色转向东驶去。午夜之后,山本意识到不可能使美军落入圈套,加之缺乏空中保护,便下令向西撤去。

中途岛之战

   [ 注:上图有误,相撞的为“最上”号和“三隈”号,沉没的亦为“三隈”号而非“出云”号。 ]

   1942年6月5-6日,中途岛之战——结束阶段 两天来,美军一直在追击溃退中的日本舰队,但为避免落入圈套,只限于白天行动。美军的机群给日军造成一定破坏,但双方未发生激烈战斗。最后,由于燃油消耗太大,斯普鲁恩斯放弃了追击,返航回到珍珠港。这时,千疮百孔的“约克镇”号仍在海上漂浮着,陪伴它的还有1艘驱逐舰。在“约克镇”号被拖往珍珠港的途中被日军发现,并被日军的“I-168”号潜艇击沉。这是中途岛战斗中美军唯一损失的2艘军舰。战斗中,美军还损失了132架岸基和舰载战斗机,阵亡人数为307人。日军损失了4艘航空母舰、1艘重型巡洋舰、275架飞机和3500名士兵。

  评论:中途岛之战是历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战斗之一。损失了航空母舰舰队使日本丧失了战争的主动权。从此以后,日军开始转入战略防御,即固守住日军闪电般获得的广袤的南方资源地区及邻近区域。在此之前,日本海军曾一度成为人们心目中不可战胜的力量。这场战斗,从战术上讲,美军表现几近完美,弗莱彻,作为当时的最高指挥官,在他的旗舰受创后,明智地将2艘航空母舰的作战指挥权全权交给斯普鲁恩斯。斯普鲁恩斯则不负众望,干得十分漂亮。而南云却成为命运和错误情报的牺牲品。他的决定——给准备第二次袭击中途岛的舰载战斗机重新装弹——导致了他的航空母舰在甲板上挤满飞机的情况下被击中,南云的决定是致命的错误。由于情报不利,铸此大错或许是不可避免的,南云也曾是战功赫赫的指挥者。可以说,“苍龙”号 [ cdhyy注:原书如此,实为“飞龙”号。 ] 的舰载战斗机对“约克镇”号航空母舰的最后攻击是成功之作,不仅计划周密,而且行动果敢、巧妙。这场战斗的两个重要因素可以归纳为: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美国了解并掌握了日本的通讯密码——它给尼米兹提供了一幅精确描绘日本人作战意图和部署的地图。其次,是山本对美国人的作战意图和反应估计不足,从而分散了主要兵力。还有一点值得提出,就是这场战斗非常有趣的是,双方舰队指挥官都是从正在下沉的旗舰上将命令成功地传达给各自的巡洋舰的:南云是从“赤城”号;弗莱彻是从“约克镇”号上。

   所罗门群岛之战

   1942年8月7日,在瓜达尔卡纳尔岛和图拉吉岛两栖登陆(地面作战的背景资料(参见第二十章→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亚洲和太平洋战场→对日作战行动(1942年)→太平洋地区的陆空作战行动) 盟军所罗门群岛登陆战的总指挥是戈姆利海军中将,地面司令部设在努美阿。海上作战指挥官弗莱彻率领的舰队由“萨拉托加”号、“企业”号和“黄蜂”号航空母舰组成。两栖登陆部队由4艘美国巡洋舰、3艘澳大利亚巡洋舰、19艘美国驱逐舰和19艘运兵舰组成,R.K.特纳少将指挥。突袭圆满完成,海军陆战队登上了图拉吉岛和瓜达尔卡纳尔岛,在24小时内占领了目标。

   1942年8月7-8日,日军的反击 驻守在拉包尔的海军大将井上成美对盟军登陆的报告立即作出反应。当天下午,日军对登陆的盟军进行了三次空袭。虽然造成的破坏不大,但严重干扰了盟军向岸上运送物资和增援部队的行动。与此同时,三川海军中将率领7艘巡洋舰和1艘驱逐舰也迅速朝南疾驶,通过了被人称为“狭道”的中所罗门群岛之间的中央海峡。第二天,日军飞机继续狂轰滥炸,瓜达尔卡纳尔岛和图拉吉岛之间的海峡以及附近海域上空接连进行了空战。日军的飞机试图袭击美国的航空母舰,美军的舰载飞机使进攻的日本飞机伤亡惨重,但自己也损失很大。鉴于此,弗莱彻担心受到的损失可能使航空母舰极易遭受攻击,而且可能影响到他向特纳的舰队和登陆的陆战队提供有效的增援,故决定从该战区撤出他的航空母舰舰队。这个决定无疑是错误的。面临这种情况,特纳(8月8日晚)认为在没有空中保护的情况下,他的舰队不能在瓜达尔卡纳尔岛附近停留,同时决定继续卸船,但最多只坚持一天。

   1942年8月9日,萨沃岛之战 三川率领舰队驶过萨沃岛南端进入了瓜达尔卡纳尔岛和图拉吉岛之间的海峡(艾恩博特姆海峡),于午夜后不久袭击了特纳正在执行巡逻任务的巡洋舰。在32分钟的战斗中,日军以密集的炮火和灵活的战术占了上风。盟军的5艘重型巡洋舰有4艘被击中沉入海底,其中美国的3艘、澳大利亚1艘。剩下的1艘也受了重伤。三川害怕拂晓时遭到美军空袭而草率收兵(他不知道弗莱彻已撤走航空母舰舰队),返航回拉包尔。他的舰队未受重创,只有37人阵亡,57人受伤。而盟军则损失惨重,有4艘巡洋舰和1艘驱逐舰被击沉,1270名官兵阵亡,709人受伤。返舰途中,美军潜艇“S-44”号使三川的指挥舰“鸟海”号重型巡洋舰受到重创。但比起美国海军在这场较量中蒙受的损失和耻辱,这点代价实在太小了。入夜后不久,特纳带领他的残余舰只和全部运输舰(有些尚未卸完)离开了战区。

  评论:特纳将战舰分散部署以守卫通向艾恩博特姆海峡的三个入口是错误的,造成了在三川的凶猛进攻面前被击败的形势。由于弗莱彻率先撤走了航空母舰舰队(经戈姆利同意),使两栖登陆部队在没有掩护的情况下暴露在空中攻击面前,在这种情况下,特纳在争议中决定放弃陆战师,带走大部分物资及所有重型武器和建筑设备是可以理解的。

   1942年8月10-23日,在瓜达尔卡纳尔岛集结兵力 日军不断将分散的援军和军需物资送往瓜达尔卡纳尔岛上的小股部队,运输任务只能由穿梭于“狭道”的快艇在夜间完成。与此同时,美国海军陆战队也收到了运输舰送来的物资,占领的日军机场(后改名为亨德森机场)未遭破坏,飞机已在此降落(8月20日)。在此期间,瓜达尔卡纳尔群岛上空还接连进行了远程空战,日军飞机从拉包尔和北所罗门群岛起飞,美军飞机则来自新赫布里底群岛。日军未能有效利用美国海军撤离的机会加紧在岛上快速大规模构筑地面工事,而且未能对陆战队阵地进行猛烈的海陆攻击,是一个严重的错误。

   1942年8月22-25日,东所罗门群岛之战 日本人预料到下一个大规模的较量即将来临,遂派出一支由驱逐舰和运输舰组成的小型舰队,在田中海军少将率领下,载着1500名援兵驶往瓜达尔卡纳尔岛。为了提供支援,一支由“松鹤”号 [ 注:应为“翔鹤”号,后同。 ] 、“瑞鹤”号航空母舰和“龙骧”号轻型航空母舰组成的舰队,在近滕上将的率领下,从特鲁克岛出发驶往所罗门群岛。吸取中途岛战役的教训,日军改变了通讯密码(他们不能肯定密码已被破译)。然而,从频繁的无线电通讯联络中,美国人已警觉到一场大战就在眼前。戈姆利命令弗莱彻的航空母舰舰队截取日军情报。但弗莱彻未能准确判断日军的作战意图,允许“黄蜂”号开往加油地点,从而削弱了自己的兵力。战斗打响后,弗莱彻的战斗机击沉了正在攻击亨德森机场的“龙骧”号航空母舰。这时,他暴露了自己,受到日军2艘大型航空母舰的攻击(8月24日)。美军的航空母舰都是独立作战。日军的攻击目标首先对准了“企业”号,轰炸机冲破战斗机的空中掩护,使“企业”号遭到较大破坏。但进攻者却无法接近“萨拉托加”号,美军新装备的“北卡罗来纳”号战列舰以密集的防空火力迫使日本的轰炸机不能靠近。而“萨拉托加”号上的舰载机群重创了一艘日本运载水上飞机航空母舰。然而,美国人没有发现日本的航空母舰舰队。这时,弗莱彻退出了战斗。他损失了17架飞机。战斗中,“企业”号航空母舰受到重创。近滕追击了一段时间后放弃,并下令撤回战列舰和巡洋舰。这时,田中的驱逐舰已将援军送上岸,并投入了炮轰亨德森机场的战斗。第二天,海军陆战队的航空大队从亨德森机场起飞,炸毁了田中的旗舰。陆军的一架B-17轰炸机击沉了1艘驱逐舰。由于作战双方航空母舰舰队未受大的损失,从战术上讲,可以说双方打了个平手。日本人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但损失了1艘轻型航空母舰和90架舰载飞机,这也是个不小的打击。

   1942年8月31日,重创“萨拉托加”号 “萨拉托加”号遭受日军“I-26”号潜艇发射的鱼雷的攻击,被迫退出战斗达三个月之久,只留下“黄蜂”号坚守在太平洋。

   1942年9月15日,“黄蜂”号的末日 戈姆利海军中将决定对第一陆战师进行增援。在航空母舰护卫下,载运海军陆战队第七陆战团的6艘运兵舰驶离新赫布里底群岛的圣埃斯皮里图岛(9月14日)。日本海军“I-15”号和“I-19”号潜艇截击了这支舰队。“I-15”号潜艇击伤了“北卡罗来纳”号战列舰,击沉了1艘驱逐舰。“I-19”号潜艇发射的2枚鱼雷击中了“黄蜂”号,使其沉入海底,特纳海军少将率领舰队勇敢地向瓜达尔卡纳尔岛前进,将增援部队送上岸(9月18日)。此刻,交战双方都在加紧向岛上运送增援部队。

   1942年10月11-13日,埃斯佩兰斯角战斗 美军增援部队在特纳海军少将率领下,乘2艘大型运兵船和8艘快速运输舰驶往瓜达尔卡纳尔岛。担任护航的是诺尔曼·斯考特海军少将率领的由5艘巡洋舰和5艘驱逐舰组成的舰队。这时,日本的运输舰队,2艘运载水上飞机的航空母舰和6艘驱逐舰,在3艘重型巡洋舰和2艘驱逐舰的护卫下,满载着士兵、弹药和食品正在通过“狭道”。斯考特预先得到命令前去拦截。午夜前,他袭击了日本舰队,击沉1艘巡洋舰、1艘驱逐舰,并且在侦察机的协助下,用炮火和鱼雷击伤了另外2艘巡洋舰和1艘驱逐舰。上岛海军少将的部队安全登陆,但撤退时,他的2艘驱逐舰被亨德森机场的2架岸基轰炸机击沉。特纳在海军的掩护下,也率增援部队安全登陆。

   1942年10月13-15日,海上炮轰亨德森机场 “金刚”号和“榛名”号战列舰在几艘巡洋舰和驱逐舰的支援下,成功地狂轰了瓜达尔卡纳尔岛上海军陆战队的环形防线,掩护大批日本援军登岸。第二天傍晚,田中率领巡洋舰队对岛上美军阵地再次进行了炮轰,掩护更多的日本作战部队登岸。日军有效地控制了瓜达尔卡纳尔岛附近的海域。

   1942年10月18日,美军指挥权变动 哈尔西海军中将取代戈姆利,成为南太平洋战区司令。几乎在同一时刻,托马斯·金凯德海军少将接替弗莱彻,被任命为航空母舰特遣舰队的指挥官。这支舰队现在由“大黄蜂”号和迅速修复的“企业”号组成。

   1942年10月23-25日,山本的计划 山本在太平洋布署了2艘重型和2艘轻型航空母舰,由近滕指挥。他想利用这支舰队在关键性的海空战斗中击败美国人,以便控制南所罗门群岛。然而,他不愿意在附近没有良好的地面机场的情况下让这些珍贵的航空母舰遭到危险。如果有了地面机场,一旦航空母舰被击沉或击伤,那些宝贵的飞行员可以有落脚之处。由于岛上有了自己的部队,日军相信他们能够从海军陆战队手中夺取亨德森机场。一旦大功告成,当岸基战斗机从拉包尔飞来时,航空母舰就能够靠近美国舰队。由于地面部队展开了控制亨德森机场的激烈战斗(参见第二十章→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亚洲和太平洋战场→对日作战行动(1942年)→太平洋地区的陆空作战行动),近滕的舰队从特鲁克谨慎地向南移动。金凯德的舰队也小心翼翼地包围了圣克鲁兹岛北部。

   1942年10月26-27日,圣克鲁兹岛之战 当日军从地面攻击亨德森机场受阻时(参见同上),金凯德按照哈尔西的无线电命令正向日本舰队发起进攻。事实上,两支舰队几乎是同时向对方发起攻击的。战斗机在空中穿梭往来,有几架美军战斗机被日本的护航飞机击落。美国人则击伤了“瑞鹤”号轻型航空母舰,重创“松鹤”号航空母舰(致使其退出战斗达九个月之久)。美国的“大黄蜂”号被严重击伤,由1艘巡洋舰拖出战场。“企业”号遭到余下2艘航空母舰的第二次攻击,被严重击伤。此时,美军舰队不得不撤出战斗。在日军的追击下,美国人最后放弃了“大黄蜂”号。在日军驱逐舰的猛烈攻击下,这艘航空母舰沉入了海底。至此,近滕决定休战。这场战斗日军显然获得了胜利,但也付出了巨大代价,损失了100架战斗机,比美国人多一半,同时大大削弱了日军优秀舰载飞行员的力量。在这场战斗中,近滕犯下的一个严重错误就是没有追击并击沉“企业”号航空母舰。

   1942年11月12-13日,瓜达尔卡纳尔岛海战——第一阶段 一支由13000人组成的增援部队在田中率领的11艘驱逐舰的保护下,分乘11艘运兵船正在接近瓜达尔卡纳尔群岛。为掩护增援部队登岸,近滕派出一支由2艘战列舰、2艘巡洋舰和14艘驱逐舰组成的强有力的舰队,在阿部野口海军中将的指挥下,炮轰了亨德森机场。航空母舰舰队则开往所罗门群岛以北,提供空中掩护。与此同时,美军增援部队也到了瓜达尔卡纳尔岛。运输舰由特纳率领,丹尼尔·卡拉汉海军少将率领5艘巡洋舰和8艘驱逐舰护航(11月12日)。得知田中和阿部的舰队已临近,经特纳批准,卡拉汉率领护舰舰队前去拦截。美军试图以突袭方式克服自己在数量上的劣势。金凯德的航空母舰舰队(只剩1艘受创的“企业”号,舰边系着1只小艇,在驶往瓜达尔卡纳尔岛的途中边行进边进行修复工作,这支舰队前去掩护特纳的撤回的运输舰队)距离太远,不能参加战斗。美国舰队装备有雷达(日军没有),但卡拉汉没能有效利用雷达,当阿部的舰队半夜后不久驶入艾恩博特姆海峡出现在美国人面前时,卡拉汉惊得目瞪口呆。接着展开了历史上最紧张的一场混战。惊慌失措的舰队在夜幕中相互拼命开火,有时不得不近距离射击。36分钟后,交战双方的幸存者才得以摆脱开对方,只剩下“日江井”号 [ cdhyy注:从未见过此舰名。应为“衣笠”号。 ] 战列舰孤立无援,拂晓时被飞往亨德森机场的“企业”号舰载机击沉。混战中,日本的2艘巡洋舰被击沉,其他战舰全部被击伤。美有2艘巡洋舰、4艘驱逐舰被击沉。另外1艘巡洋舰和1艘驱逐舰也被重创至快要沉没的程度;其他战舰除1艘幸免外,其余全部受创。卡拉汉和斯考特两位指挥官阵亡。从战术上看,双方打了个平局,从战略上看,美军在这场战斗的第一阶段占了上风。因为日本轰炸亨德森机场受阻,计划未能实现,田中的护航运输舰队不得不返回肖特兰岛。

   1942年11月13-14日,瓜达尔卡纳尔岛海战——第二阶段 第二天,双方展开了激烈的空战。天黑之前,田中再次带领他的增援部队南下。天黑后,2艘日本重型巡洋舰——它们是三川海军中将巡洋舰队的一部分,未遭拦截,驶入了艾恩博特姆海峡,炮轰了亨德森机场。第二天早晨,空中行动进一步升级。美国人集中兵力对付田中的护航运输队和三川的巡洋舰。田中的运输舰中有7艘被击沉,三川的2艘巡洋舰也被击沉。但是这并未阻止田中继续带领运输舰队向瓜达尔卡纳尔岛挺进。与此同时,近滕海军中将也率领“雾岛”号战列舰、4艘巡洋舰和9艘驱逐舰向南行驶,打算轰炸亨德森机场,掩护田中的舰队靠近目标。

   1942年11月14-15日,瓜达尔纳尔岛海战——第三阶段 金凯德派海军少将威利斯·李率“华盛顿”号和“南达科他”号战列舰和4艘驱逐舰拦截日本人。双方恰好在萨沃岛南的艾恩博特姆海峡遭遇,短兵相接,战斗异常激烈。美国的2艘驱逐舰很快被击沉,另外2艘退出了战斗。而2艘战列舰却与日本舰只展开了近距离战斗,表现得异常勇敢。日本人集中火力对付“南达科他”号,该舰电源遭到破坏而被迫退出战斗。这时,这场战斗成了“华盛顿”号与14艘日本战舰之间的较量。海军少将李沉着应战,利用“华盛顿”号的雷达指挥炮火猛击“雾岛”号,使其接近沉没的状态。这时,近藤退出了战斗,瓜达尔卡纳尔海战结束。尽管田中成功地将4000名官兵送上岸,后又将5000余名官兵撤回拉包尔,但这三天战斗的主要战果归于美国人,他们有效地控制了瓜达尔卡纳尔岛周围的海域,从而保证了在这场决定性的海战中最终获胜。从此,日本人在南所罗门群岛转入防御。

   1942年11月30日,塔萨法龙加之战 田中顽固地坚持自己的计划,然而胜利是不会轻易地取得的。卡尔顿·H.赖特少将率领的一支由5艘巡洋舰和7艘驱逐舰组成的美军舰队,与田中的“东京快车”相遇,这一次是8艘驱逐舰为岛上的日军运送军需品。雷达系统报警:日军已靠近艾恩博特姆湾,美军开炮并击沉了领航的驱逐舰。田中立即采取行动,机智地调整全中队面对美军,发射了几枚鱼雷后,慌忙向北逃跑,未遭受更多的损失。日军击沉了1艘美军巡洋舰,重创3艘,击毙美军海员400人。

   1943年1月29-30日,伦纳尔岛之战 罗伯特·C.吉芬率领的一支由6艘巡洋舰、8艘驱逐舰以及2艘护航航空母舰组成的中队,在瓜达尔卡纳尔岛以北巡航,试图引诱聚集在所罗门群岛北部的日军舰队出击(实际上是准备掩护日军撤离瓜岛)。日军不但没有上钩,相反,山本派遣岸基战斗机群对美军实施了两次成功的袭击。1月20日黄昏,一开战就使美舰“芝加哥”号瘫痪。次日下午,美军南撤,日军又击中了正被美军拖回的“芝加哥”号,使之沉没。

   1943年2月1-7日,日军撤离瓜达尔卡纳尔岛 在美军丝毫未察觉的情况下,小柳少将(取代了田中)成功地、机智地将13000名日军从瓜岛撤离。

  评论:自英荷战争以来,还没有出现过像这场历时六个多月发生在瓜达尔卡纳尔岛的如此漫长、激烈、毁灭性的海军战役。双方都有严重的失误。美军之所以取胜,是由于他们在武器数量和装备上所占的优势——在水面如此,在空中也如此。

   印度洋之战

   1942年3月23日,夺取安达曼群岛 这给日军提供了一条从新加坡到仰光的安全航线。

   1942年3月25日,第一航空母舰舰队露面 南云上将(珍珠港战役和达尔文战役的老手)率领5艘航空母舰,汇同4艘快速战列舰、数艘巡洋舰和驱逐舰,西行进入印度洋。他的任务是攻击锡兰的英国海军基地,破坏所有在孟加拉湾能够发现的英国海军军舰和商船。

   1942年3月27日-4月2日,英军的回击 海军上将詹姆斯·萨默维尔爵士率领的英国远东舰队由5艘战列舰——其中4艘是旧的而且速度慢——和3艘小型航空母舰、8艘巡洋舰、15艘驱逐舰组成。获悉南云的临近,萨默维尔从锡兰向东南航行,与之会战,但两支舰队互相错过。萨默维尔返回马尔代夫群岛的阿杜·阿托尔去加燃料。在这里,他得出一个结论:要与先进的、快速的日本海军舰队打一场正式的战争,只能自取灭亡。因此,他将4艘老式战列舰派到非洲海岸,只留4艘军舰骚扰日军以避免打大仗。

   1942年4月2-8日,锡兰和印度海岸附近的战斗 日本航空母舰飞机攻击了亭可马里和科伦坡基地,虽使基地设备被毁,却遭到英国皇家空军战斗机的反击。在一个星期的混战中,日本飞机击沉1艘英国航空母舰、2艘巡洋慨、1艘驱逐舰以及数艘商船。在几次与英国皇家空军以及英国航空母舰的交锋中,日军使对手遭到了重大损失,但是自己也损失惨重。最后,让日军略为宽慰的是:他们完成了作战任务。鉴于日军的空军力量已消耗殆尽,日军舰队返航太平洋(4月8日)。

  评论:在为期4个月的作战中,日第一航空母舰舰队穿越了三分之一的地球,击沉战列舰5艘、航空母舰1艘、巡洋舰2艘、驱逐舰7艘,击伤了许多舰艇。若不计其他损失,日舰艇一艘也没有损失。

   1942年4-5月,英国开始担心非洲安全 南云的出击预示着日本有能力控制印度洋,这使丘吉尔和英国军事首脑对非洲海岸线和通往印度的海上航线的安全极为担心。唯恐日本人像控制印度支那一样占领法属马达加斯达,英国决定率先行动。

   1942年5月5-7日,对马达加斯加的迪戈-苏瓦雷斯实施进攻 在爱德华·N.谢弗雷特海军少将的指挥下,英军的一支两栖部队攻取了位于马达加斯加北部的维希法国港口。他们希望在马达加斯加不再发生类似的军事行动。

   1942年5月29-30日,日本在马达加斯加外围的活动 5月29日,一架日本水上飞机(一种从潜艇上起飞的飞机,那时候人们并不知道)在迪戈-苏瓦雷斯上空被发现。次日夜,一艘小型潜艇(也是从一艘稍大一点的潜艇上出动的)袭击了皇家海军的战列舰“拉米利兹”号并在港口击沉了一艘油船。英国担心日本正在利用位于马达加斯加某处的秘密基地,于是决定收复全岛。

   1942年9-11月,英国控制马达加斯加 随着两栖部队在马任加(9月10日)和塔马塔夫(9月18日)登陆,英军在威廉·普拉特中将的指挥下,向首都塔那那利佛发起攻击。法军被迫于11月5日投降。英国于1943年1月8日把这些岛屿转交给戴高乐领导的自由法国。

   对日作战行动(1943年)

   战略和政策

   到1942年底,轴心国的势力范围在欧洲和北非急剧缩小,在太平洋地区也有所收敛。然而,日本认为,这不过是从进攻到防御的转机。虽然在巴布亚岛和瓜达尔卡纳尔岛上付出了预想不到的惨重代价,但这些挫折主要应归咎于仓促和原始战略计划的限制,日本决心以后不再犯类似的错误。

   虽然日军在中途岛的失败也是一次严重的挫折,但日本的海军高级将领们对于在这场灾难性的战斗中航空母舰所遭受的损失表示理解。这些损失也包含训练有素的航空母舰舰载机飞行员在瓜达卡纳尔岛空战中所遭受的巨大伤亡。

   日本军事指挥员认为,他们可以通过创造一种全新的作战方法使形势变得乐观,即当美军及其盟友急速进攻时,面对十分强大的以密林作依托的日军防御圈,将因为消耗过大而涣散士气,进而转过来向日本求和,从而使日本能确保其侵略的大部领土。

   可是,无论美国人还是英国人,都没有和平谈判的想法。在集中力量击败德国的同时,盟军也被他们1942年在太平洋地区的有限成功所鼓舞,并稍稍增加了对日作战的规模。在盟军将领中,美国的金上将坚决提议增加在太平洋地区的作战力量,同时他也不批评或否定要对德军实施进攻。无论从相对意义还是从绝对意义上来说,美国海军力量的发展速度都出乎人们的预料。由于对德作战所需的海军力量极为有限,故只好把新增加的海军力量大部投入到太平洋战区。因为将这样巨大的海上新的精锐力量闲置着是一种明显的浪费,而且使海军力量与陆上和空中力量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同步进行,也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在后两种军事力量迅速发展的情况下。

   因此,当盟国集中全力对德作战的同时,至少部分地偏离了对日保持防御的最初战略计划。由于美国军事力量日益增长,许多日本人已经认识到美国巨大的工业和作战潜力。

   在亚洲的陆空作战行动

   缅甸

   印度战区的盟军总司令韦维尔将军决定,在1943年底或1944年初的旱季到来之前,将不准备在缅甸实施大规模的陆上行动。但他为1942年盟军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遭受失败而造成不利的心理影响担心,故希望在1942-1943年的旱季里,通过两次小规模的、预先有准备的成功战斗来恢复士气。

   第一次若开战役

   1942年12月-1943年1月,盟军进入若开 印度第十四步兵师(虽然印度陆军部队中既有英国人也有印度人,但在作战上由英国人统一控制)突入了位于缅甸西北的若开地区,这里被连绵不断的群山同缅甸其他地区隔绝。由于印军在行军时过于谨慎,速度缓慢,使得兵力数量上明显处于劣势的日军争取到足够时间,在阿恰布北部作好了防御准备。

   1943年1-3月,盟军和日军在阿恰布处于僵持状态 在急速调派的增援部队的援助下,日军击退了盟军的连续冲击,但损失惨重。

   1943年3-5月,日军发起反击 日军第五十五师从阿恰布发起反攻,同时,友邻部队于3月13-17日从难以通行的山地穿出,直插英军的左后侧。印军第十四师被迫溃逃。尽管后续增援部队迅速赶来,但盟军仍无法阻止日军的热带丛林地战术。当5月12日这场战役结束时,若开仍被日军控制着。

  评论:第二次若开战役不但没能唤起盟军的士气,反而使盟军部队更加惧怕日本的热带丛林战。

   “亲迪队”第一次攻击

   在获得韦维尔将军的同意后,奥德·C.温盖特旅长率领他的第七十七印度旅实施“远程渗透”战术(该旅后来被称为“亲迪队”,其含义有二:一是他们的佩戴标志是缅甸神话故事中狮的图腾“亲迪”;二是他们在亲敦江地区作战)。温盖特认为,在空军的支援下,他的小分队可以长时期地深入敌后,切断日军的交通线,破坏后勤补给,给日军造成极大混乱。韦维尔将军和奥德·C.温盖特旅长都相信,这种渗透迂回战术可以战胜日军的丛林战术。

   1943年2月18日,盟军跨过亲敦江 在进入日占区后,印军第七十七旅分成若干小分队行动,企图切断曼德勒-密支那和曼德勒-腊戍铁路线。

   1943年3月18日,盟军跨过伊洛瓦底江 “亲迪队”在暂时切断曼德勒-密支那铁路线后,紧接着快速向前推进,越过伊洛瓦底江。然而这些作战行动引起了日军注意,抵抗逐步增强。

   1943年4月,“亲迪队”撤退 随着部队损失增加,温盖特旅长放弃了切断曼德勒-腊戍铁路线的计划。随后,“亲迪队”克服很大困难,分小组开始撤回到印度。此役第七十七旅共损失1000余人,超过全旅人数的三分之一。

  评论:“亲迪队”的进攻是一次军事失败,比起早有准备的日军方面的损失来说,其伤亡实在是太大了。然而,盟军成攻地在日占区后方实施袭扰这一事实,当时却被盟军作为重大胜利而在报纸上大力宣传。因此,从心理上说,这一行动弥补了若开战役的不利影响。通过这两次作战行动,韦维尔和英军将领一致认为,在1944-1945年旱季到来之前不可能再进行大规模的攻击行动。

   缅甸北部的作战行动

   1943年2月,中国军队抵近印缅边境 随着日军先头部队抵近缅甸北部的胡康河谷,史迪威将军开始担心日军袭击阿萨姆地区(位于印度东北),因为在那里美国、英国、中国和印度的工程人员正在铺建一条从勒多通向边境的公路。因此,他命令新组建的中国第三十八师从拉姆格尔开赴阿萨姆,以掩护修路工程。在缅甸边境的山区地带,双方巡逻队之间发生了一些冲突,随后日军撤回到胡康河谷。

   1943年10-11月,中国军队回到缅甸 由于英国和中国军队1943-1944年重新打通滇缅公路的努力失败(参见①上文;②下文),史迪威将军决定调集组建中的预备力量作进一步的尝试。韦维尔将军和蒋介石勉强同意了他的想法。中国军队第三十八师朝东南快速推进,通过印度-缅甸边界山区后进入了胡康河谷。所有的供给都靠空投保障。与此同时,第二十二师从拉姆格尔向勒多和边境地区行动。随着大量的美国工程人员赶到,从勒多向中缅边境地区的筑路进程大大加快,干燥的气候也有利于工程的进展。

   1943年11月23日-12月23日,对峙 当中国第三十八师一部沿胡康河谷前进时,遭到了日军一支突击队的攻击,其中3个营被围,部队被迫停止前进,然而由于有美军进行空中支援,日军无法全歼这3营孤立兵力。

   1943年12月24-31日,史迪威将军重新组织进攻 史迪威将军和一些轻装炮抵达前线,极大地鼓舞了中国军队的进攻决心,他们不仅救出了被围的部队,而且还肃清了德隆河西部地区的日军。

   中国

   日军反复在小的局部地区轻而易举地进攻胜利,使孤立的中国日渐虚弱。日本采取这些作战行动,一是为了让新补充的部队得到实战经验,同时也是为了从未被占领区抢掠大量粮食。依靠“征粮扫荡”,日军就可以养活自己。然而到1942年底,随着美国空援的增加,中国军队通过常德之战的胜利(1942年11月23日-12月19日)挫败了日本在湖南的“征粮扫荡”。尽管美国运输机飞越喜马拉雅山给中国军队支助了大量物资,但从总体上衡量,仍然是杯水车薪,空运的物资无法满足中国方面的过多需要。这直接导致了两位美国将领在中国问题上的一系列冲突。

   陈纳德的“中国空军特遣队”(美国唯一在中国的部队;参见第二十章→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亚洲和太平洋战场→早期(1937-1941年)→飞虎队)正取得比他早期的“飞虎队”更大的成功,同日本空军损失率为1:10。但由于翻越喜马拉雅山补给的限制,陈纳德认为这阻碍了其空军力量潜能的进一步发挥,他还自信地觉得,凭他的实力可以在中国独立地战胜日本空军,因此他认为他的部队应该得到全部至少是大部分空运物资。而史迪威将军认为,当他的部队从西边向缅甸发起进攻时,需要中国地面军队从东边向缅甸北部配合进攻,所以这些物资的大部应该补充给中国军队。蒋介石对史迪威的做法不满,支持陈纳德。由于最后得到了罗斯福总统的支持,陈赢得了这场争论,并被提升为少将。他率领的“特遣队”也被扩充为第十四航空队(3月11日)。

   由于得到越来越多的供给,第十四航空队日益强大。在1943年里,陈纳德的航空队获得了中国上空大部区域的制空权,其轰炸机可远达台湾,使日军遭受了严重的损失。

   鉴于军需物资从中国军队方面转移到美国第十四航空队,蒋介石没有同意在中国境内的中国军队在缅甸北部实行史迪威制定的两路进攻,他只是勉强同意中国军队从印度向缅甸前进。

   由于国民党和在延安的共产党之间的关系日益恶化,导致了蒋介石对中国共产党控制区施以封锁手段。这需要从对日作战的部队中分出相当大的部分来执行这一任务。史迪威对蒋介石未能全力抗日,而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于和共产党的斗争这种情形深感不满,从而加深了他同蒋的矛盾。

   在南太平洋及西南太平洋的作战行动

   日本防御计划 由于日本人认识到盟军在瓜达尔卡纳尔岛和巴布亚岛的胜利威胁到了其防御圈的安全,遂开始往其防御圈东南方向的锚地和新几内亚东北部的胡翁湾及所罗门群岛、新乔治亚岛等前哨阵地增兵。新几内亚、俾斯麦群岛和所罗门群岛都处在由古贺峰一海军上将率领的海军部队控制之中。今村中将的第八方面军受其指挥,该方面军下辖驻守在新几内亚的安达二十三第十八集团军和驻守所罗门群岛的百武晴吉第十七集团军。因为盟军在该地区构成了对日军防御圈的最直接威胁,所以司令部设在特鲁克岛的日本联合舰队总司令山本大将亲自组织人员秘密制定了防御措施。

   盟军进攻计划 鉴于拉包尔是盟军攻击的首要目标,故将哈尔西上将率领的南太平洋海军部队(现改为第三舰队)由尼米兹麾下转移到麦克阿瑟帐前,以期对拉包尔进行双重协同攻击。哈尔西将率其舰队穿过所罗门群岛向西北方向推进。与此同时,由沃尔特·克鲁格负责的第六集团军在麦克阿瑟的直接指挥下,准备穿过东北方向的新几内亚和新不列颠岛向东逼近日军基地。这么多的作战部队,如何在指挥上理顺关系,是极为错综复杂的。哈尔西既接受麦克阿瑟的战略指导,而其舰只、部队、飞机和后勤补给又要从其海军上司尼米兹那里获取。由于麦克阿瑟和哈尔西表现出了高度的合作精神,和极大的宽容,故两个作战方向上的许多协调问题都得到圆满解决,在战争史上树立了一例光辉典范。

隔离拉包尔

   新几内亚和新不列颠岛(1943年)

   1943年1月9日,瓦乌之战 正当麦克阿瑟准备兵力大举进攻之时,由赫林将军指挥的一个澳大利亚旅,被空投到萨拉莫阿西边约48公里的瓦乌河边的一个小山坡上,并在那里开辟了前进基地。这一行动直接威胁到日军的海岸防御阵地。

   1943年6月30日,萨拉莫阿佯攻 美军的一支两栖登陆部队在萨拉莫阿以南的拿骚湾登陆,实施佯攻,似乎表明一场大规模进攻就要从瓦乌开始。与此同时为获取新的机场,麦克阿瑟派遣第六集团军的数支部队攻占了位于巴布亚岛的东北端所罗门海域的特罗布恩-伍德拉克岛群。

   1943年9月4-16日,莱城和萨拉莫阿 澳大利亚的托马斯·布莱米上将接管了新几内亚的军事力量。美国和澳大利亚军队在莱城东边实施了登陆作战。两天以后,1个美军伞兵团在马卡姆河谷地的纳扎布空降,向西北方向推进。同时,澳大利亚立即空运第七师实施增援,两支部队在莱城会合。另外,在萨拉莫阿前沿的同盟国军增加了军事活动。鉴于盟军的攻势行动,日军守备部队放弃了莱城和萨拉莫阿这两个地方。1943年9月12日,盟军占领了萨拉莫阿,四天之后,又占领了莱城。

   1943年9月22日-10月2日,芬什哈芬港口 盟军的一支快速登陆部队在9月22日包围了芬什哈芬港口,并于10月2日攻占了该地。这为新不列颠岛的作战行动铺平了道路。

  评论:这次战役是陆、海、空军小规模联合作战的辉煌战例,具有诈谋性和突然性的特色。乔治·C.肯尼中将指挥的美第五航空队把敌人从马当、韦瓦克和拉包尔等堡垒中孤立出来,同时又直接参与了支援地面部队的作战行动。日军约在1万人左右,其中大多数被歼,余部的溃逃到附近的丛林地区。

   1943年10-12月,新不列颠岛 在澳大利亚布莱米上将指挥的新几内亚部队封锁胡翁半岛掩护盟军休整的同时,克鲁格将军的美第六集团军担负了后续作战任务。12月15日,美军第一骑兵师(虽然仍保持着其最初的命名和组织,这个师实际上为步兵部队)在新不列颠岛南部的阿拉瓦登陆,并在那里建立了一个前进基地。与此同时,美军第一海军陆战师在第七两栖登陆队的协助下,在北部的格洛斯特海角成功地建立了滩头堡,并且修建了两个机场。在为期四天的激战中,日军伤亡1000多人。

   所罗门群岛中、北部的作战行动

   1943年2-6月,作战准备 在盟军攻占瓜达尔卡纳尔岛后,地面战斗暂告停息,哈尔西对部队进行重新编组,准备执行麦克阿瑟制定的“钳形攻势”。此间美军第四十三师于2月11日攻取了拉塞尔岛。

   1943年6月30日,收复伦多瓦岛 盟军迅速在新乔治亚附近地区布置了炮兵部队。

   1943年7月2日-8月25日,对新乔治亚发起攻击 在海军特遣队舰炮和伦多瓦岛上炮兵部队的支援下,美第三十七和第四十三师及其加强的1个陆战营在扪达附近地区登陆。登陆部队由约翰·H.赫斯特(后来是奥斯卡·格里斯霍德)指挥:由于扪达岛是日本在所罗门群岛的主要空军基地,故美国的进攻遭到了守军的顽强抗击,并演变为一场惊心动魄的丛林搏斗。美军第二十五师也于7月25日投入战斗。格里斯沃尔德少将对部队进行调整后,对机场实施了一次协同攻击,并于8月5日将其占领。到8月25日,日军停止了在新乔治亚的抵抗。

新几内亚的作战行动

   1943年8月15日-10月7日,韦拉拉韦拉岛 盟军的1个团级战斗队以“蛙跳”方式越过科隆邦阿拉岛,登上了日军建有重要机场的韦拉拉韦拉岛,为美军又建立一处空军基地。9月中旬,新西兰第三师接替了驻守在韦拉拉韦拉岛的美军,并对日军守备部队残余发起清剿。日军开始从科隆邦阿拉岛撤离,到10月6日和7日,中所罗门群岛的作战行动结束。在这次战役中,盟军(主要是美军)死亡1136人,伤4140人,日军8000名守备部队中至少有2500人死亡。

   1943年10-12月,布干维尔岛 在拉包尔以南,日军在所罗门群岛仅占据舒瓦瑟尔和布干维尔两岛。10月27日,一支海军陆战远征小分队在舒瓦瑟尔岛发起佯攻,随即迅速撤退,这一行动达到了欺骗的效果。同一天,盟军占领了作为进攻布干维尔岛中转站的特雷热岛。以此为出点,美军第三海军陆战师于12月1日在布干维尔岛西海岸的奥古斯塔皇后海湾登陆,只遇到日军的轻微抵抗。到年底为止,奥古斯塔皇后海湾已成为盟军的一个海军基地。三个机场已用于作战行动。以上行动使格里斯沃德的部队占领了一个半径约16公里、纵深约8公里的滩头堡。

   海军作战行动

   新几内亚沿岸水域

   1943年1-6月,第七舰队的作战行动 在麦克阿瑟的西南太平洋战区内的美国和澳大利亚小规模海上力量被组编为第七舰队,由A.S.卡彭德中将指挥。其主要任务是夺取和保持新几内亚附近水域的制海权,并且给麦克阿瑟即将进行的登陆作战提供支援。而两栖行动的辅助任务如:炮火支援舰队的集中、运输部队的两栖船和登陆艇的准备则由巴比海军少将指挥的第七两栖登陆队负责。此外他们还编有训练有素的工程人员和海军修建队成员,用于执行清除滩头障碍、滩头管理和补给任务。

   1943年6-12月,登陆作战 美军第七舰队(在8月份后归托马斯·C.金凯德中将指挥)及其第七两栖陆战队在沿着新几内亚和新不列颠岛沿岸的大规模登陆作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参见上文)。

   所罗门群岛水域

   1943年2-6月,整编和准备 在等待增援以遂行由瓜岛向北继续进攻任务的同时,哈尔西将南太平洋海军力量组编为第三舰队,他的第三两栖登陆队交由特纳将军指挥,其编成和任务与第七两栖登陆队相似。

   1943年6-12月,登陆作战 美军第三舰队和第三两栖登陆队(7月份后归西奥多·S.威尔金斯海军少将指挥)“蛙跳”穿越所罗门群岛(参见上文)。第三舰队碰到了日军强大的海军部队,双方发生了激烈的海战,战斗通常发生在夜间。

   1943年7月5-6日,库拉湾之战 由美国W.L.安斯沃思海军少将指挥的一个轻型巡洋舰分队和日本由T.秋山海军少将率领的10艘驱逐舰分队不期而遇,海战中美军损失了1艘巡洋舰,日军有1艘驱逐舰被击沉,另有1艘触礁搁浅(后被击伤)。就双方军事力量而言,美军在火炮威力、装甲防护和雷达性能上占上风,而日军善于夜战,鱼雷性能也比美军强,在战斗中日军较好地发挥了自己的优势。

   1943年7月12-13日,科隆邦加拉岛之战 在另外一次夜战中,一支由井崎率领的由1艘巡洋舰、5艘驱逐舰和4艘运输驱逐舰组成的日本海军分遣队,遇上了美军指挥官安思沃斯率领的由3艘轻型巡洋舰和10艘驱逐舰组成的海军分队。这次日军又使盟军蒙受重大的伤亡:被击毁了3艘巡洋舰,另有1艘驱逐舰被击沉,而日本海军仅损失1艘巡洋舰。

   1943年8月6-7日,韦拉海湾之战 由6艘驱逐舰组成的美国海军分队击沉了一支日军海军分队(由4艘驱逐舰组成)的3艘驱逐舰,而美舰无一损失。

   1943年10月6-7日,韦拉拉韦拉岛之战 日本海军伊集院少将率领9艘驱逐舰,掩护较小的舰艇分队运输从韦拉拉韦拉岛撤出来的日军,不料被美国海军上校F.R.沃克率领的海军分队(由6艘驱逐舰组成)碰上。经激战,日1艘驱逐舰被击沉,美军则有2艘驱逐舰沉入大海。等到美海军增援部队到达时,伊集院已撤走了韦拉拉韦拉岛上的驻守部队。这是日本海军对美军的最后一次鲜明的胜利。

   1943年11月2日,奥古斯塔皇后湾之战夜,大森千太郎海军少将率领一支由4艘巡洋舰和6艘驱逐舰组成的海军分队,企图对美军在布干维尔岛登陆实施骚扰活动(参见上文),但美斯坦顿·A.梅里尔海军少将早已得到情报,故指挥4艘巡洋舰和8艘驱逐舰严阵以待。由于美国海军有性能优越的雷达进行保障,故可以随心所欲地从侧后方对日军实施攻击。虽然日军通过支援飞机投掷照明弹来保障夜间作战的日军,但仍损失巡洋舰和驱逐舰各1艘,其余战舰大多数被重创,而美军只有1艘驱逐舰被击毁。

   1943年11月5日和11日,航空母舰攻击拉包尔 11月5日,美军海军少将弗雷德里克·舍曼的特遣队,出动2艘航空母舰(“萨拉托加”号和“普林斯顿”号)上的作战飞机,重创了栗田中将 [ 注:栗田健男,原文为“粟田”,后文全改。 ] 指挥的强大的巡洋舰和驱逐舰编队。当时日舰正在补充油料,准备对布干维尔的美军滩头发起一次新的攻击。海战结果,日军有6舰巡洋舰和驱逐舰被击成重伤,栗田只好取消他的进攻计划。数天之后(即11月11日),从A.蒙哥马利海军少将统率的“埃塞克斯”号、“邦克山”号和“独立”号航空母舰上,出动了大量飞机再次对拉包尔的日军港口实施了轰炸。虽然日军飞机进行了拦截,但由于在实力上美军明显占优势,结果日军的港口以及由栗田中将指挥的舰队进一步受损,之后不久,日舰队狼狈地撤回到特鲁克。

   1943年11月25日,圣乔治角之战 伯克上校率领5艘驱逐舰,凌晨时借助夜幕掩护,在新西兰的东南海域击沉了3艘日舰,而美舰无一损伤。

  评论:从早期付出巨大代价的经历中,美军建立了对日作战的绝对战术优势。这一夜战特长与美军排除鱼雷方面的技术优势相结合,意味着无论是白昼还是夜晚,美军再也不受小规模海上遭遇战的威胁。

   空中作战

   新几内亚和俾斯麦群岛空域

   1943年1-5月,争夺制空权 由乔治·C.肯尼中将指挥的美国-澳大利亚第五航空队为取得对日军的制空权,在这一期间进行了艰苦的空中作战,第五航空队既要抗击驻在拉包尔的隶属日本海军的空中部队,又要抗击日军第十八集团军赶来增援的大量航空部队。经过多次激烈的空战以及对机场的袭击,到春天盟军基本夺得了制空权。

   1943年3月2-4日,俾斯麦海之战 这是一次早期的空海战斗,发生在肯尼的中型轰炸机和一支由8艘驱逐舰组成的日本舰队之间,当时日舰正护卫着8艘运兵船载着7000士兵从拉包尔前往莱城。由于有浓雾作掩护,日军侥幸地认为可以借此避免盟军的空袭。但盟国空军及时发现了日军,并采用了最新发明的跳弹技术,进行超低空飞行,几乎贴近海面对日舰实施猛烈攻击。结果,日军有7舰运输舰和4艘驱逐舰被击沉,另外1艘运输舰也被美舰击沉,剩余的4艘驱逐舰带着重伤逃回到拉包尔。这次战斗中盟军仅损失了2架轰炸机和3架战斗机,日军大约有25架飞机被击毁。在7000名载运的士兵中有3000多人溺水而死,另外3000余人则被日军残余的4艘驱逐舰和潜艇救出。日军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后,中止了采用组成护船队对新几内亚实施增援的方式,而改为由潜艇或快速驱逐舰来完成。

   1943年6-12月,空军支援地面作战 在此期间,肯尼中将的第五航空队精心筹划了支援地面行动的作战样式,并将这一方式保持到战争结束。具体为:首先,盟军出动战斗机和轻型轰炸机利用日军的弱点,对预定作战地域的日军机场实施突袭,夺取这些地区上空的制空权。同时,出动远程轰炸机对较远距离上的日军空军基地进行轰炸,有时也得到从中南太平洋的基地和航空母舰上起飞的飞机的配合;其次,盟军的战斗机和轰炸机对轰炸过的地域进行隔离,阻止日军的军事运输和舰队支援;最后,当麦克阿瑟指挥的地面军队向前冲击或准备实施空降作战及登陆作战时,航空兵要对地面日军目标实施极为猛烈的轰炸,这种攻击将贯穿整个地面作战过程。在空降作战中,由运输机负责把伞兵空投到指定地点,运输机可视情况来回空投物资,必要时给地面上的空降部队实施增援。与此同时,跟随地面部队一道前进的工程部队则要抢先修筑好遭轰炸破坏的机场,必要时得重建新机场。只有这样,战斗机才能更有效地为地面部队提供空中支援,这些机场也可作为航空兵的前进基地,为远距离空中侦察和空袭创造条件。

   所罗门群岛空域

   1943年1-4月,日本空军实力锐减 在美国占领瓜达尔卡纳尔岛以后,日美军之间地面战斗暂时停止,但空中战斗仍在激烈地进行。由于日本海军航空兵在中途岛及以后战斗中接连失利,加上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陆军和海军航空兵实力日益强大,从而使日本处于极为被动的地位。随着美军从亨德森机场、新几内亚和航空母舰上对拉包尔的空军基地实施综合袭击,日军的处境更加恶劣。

   1943年4月7-12日,日军实施空中反击 为了重新取得所罗门-俾斯麦群岛海域空中的优势和空中主动权,山本海军大将将第三舰队的航空母舰飞机从特鲁克派到拉包尔,以便对巴布亚和所罗门群岛上的盟军空军基地实施致命性的突击,从而削弱盟国空军的力量。实际上在这次袭击行动中,盟军的损失并不严重,而日军却以惨败而告终。

   1943年4月18日,山本五十六毙命 当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乘飞机从拉包尔飞往布干维尔视察有关战场情况时,由于无线电通信被美军破译,被从亨德森野战机场起飞的16架美军战斗机拦截,结果两发炮弹击中了山本五十六的座机。日本最有影响的战略家山本五十六的毙命,意味着日军距失败投降已为期不远,继任联合舰队总司令的是古贺海军大将。

   1943年5-12月,日本海军航空兵的衰退 几个月以后,曾被山本五十六派遣到拉包尔的空中进攻部队被盟军彻底粉碎了,致使日军非常缺乏训练有素并具有实战经验的飞行员,训练事故屡有发生。在恶性循环下,日军的空中损失越来越大。到了1943年年底,日军仅在所罗门群岛就几乎损失了3000架飞机和飞行员。

   中太平洋战区

   1943年1-10月,美国海军集结 为准备跨越宽阔的太平洋向西进攻,尼米兹在夏威夷、斐济和新赫布里底群岛集结了大量的人员、军舰和飞机。到10月份,尼米兹麾下有:第五舰队,由雷蒙德·斯普鲁恩斯海军中将指挥,这一舰队包括7艘战列舰、7艘重型巡洋舰、3艘轻型巡洋舰、8艘航空母舰和34艘驱逐舰,这是美军最大的一支舰队;第五两栖登陆队,拥有运输10万余人作战部队的能力;第五两栖军,由海军少将霍兰·史密斯指挥。此外,尼米兹还拥有驻守在埃利斯群岛的第七陆航队(由黑尔指挥)及隶属于哈尔西的海军和陆战队力量。尼米兹的首要作战目标是攻占吉尔伯特群岛,在他看来,一旦占领吉尔伯群岛,就可以在此建立前进基地,为下一步行动——攻取马绍尔群岛作准备。在吉尔伯特群岛中,马金岛和塔拉瓦岛是日军重兵把守的对象,这两岛均有天然礁石作屏障。

   1943年11月13-20日,对吉尔伯特群岛实施进攻前轰炸 11月13-17日,盟军先出动轰炸机对马金岛和塔拉瓦岛猛烈轰炸,然后在登陆部队上岸前,海军的重型火炮再次轰击,基本摧毁了岛上的日军工事。

   1943年11月20-23日,攻占马金岛 虽然美军第二十七师第一六五团在强有力的增援下不费吹灰之力就粉碎了马金岛上的250名日军和数百名民工的抵抗,但仍未达史密斯所要求的速度。由于时间上的拖延,使得日军潜艇趁机对担负支援任务的美国海军部队实施了反击。经激战,美国海军的“利斯科姆湾”号护航航空母舰被击沉,舰上640名官兵殉难。而在登陆作战时才仅有66人死亡,152人受伤。在日本方面,大约500人战死,另外有100名左右的囚犯被抓获,几乎全是日本从朝鲜抓来的民工。

   1943年11月20-24日,攻占塔拉瓦岛 塔拉瓦岛几乎是一个由环礁围成的城堡,岛形呈扁状,含沙质,面积仅为约822亩,岛上如蜂巢般林立着地下掩蔽部和约400个碉堡、障碍物和坚固的支撑点。岛上的日军守卫部队拥有从新加坡运来的8英寸(约20厘米)火炮。塔拉瓦岛被珊瑚暗礁环围着,其开阔地带均进行了潜艇布雷,且在海滩上缠满了倒刺铁丝网。由于侦察不严密,美军没有发现暗礁。尽管美军预先进行了空中轰炸,海军也实施了炮火准备,但当美军的第二海军陆战师发起冲击时,由芝崎海军少将率领的4700多名富有作战经验的日军一齐从地下工事里冒出,进入各自的防御阵地。美军大多数登陆艇由于触礁而搁浅,只有少部分登陆艇能抵达岸边。美军登陆部队在穿过仅几百米长的狭长地带时,遭到日军各种火力的交叉射击,损失巨大。当第一批部队借夜色登陆上岸时,海军停止了舰炮射击,以免误伤陆战队。在5000名登陆部队中,死伤达1500名。当天夜里,美军运来了坦克、大炮和弹药。第二海军陆战师预备队登陆,在日军交叉火力下,损失344名官兵。由于岛上没有更多的机动余地,美陆战队只好一步步正面推进。最后,在空中和海军火力的支援下,美军将日军压至塔拉瓦岛的最西端。11月22日夜晚,残余日军组织了一次自杀性反攻,但到23日被美军彻底消灭。美军俘敌约100人,其中只有17名士兵,其余全部战死。在这次战斗中,美军有985人战死,2193人受伤。在这些作战行动中,古贺海军大将慑于美国航空母舰的威力,把舰队留在特鲁克,出动夸贾林岛的陆基航空兵,在感恩节(11月25日)夜对美军登陆部队的军舰实施了两次不成功的袭击。

中太平洋战区作战行动1943年11-1944年6月

  评论:塔拉瓦岛之战,是美国军事历史上付出重大代价的战例之一。其教训使以后的登陆作战技术有很大提高,许多错误得以纠正。如:侦察不周密;地面和空中火力准备力量不足,尤其是缺少摧毁敌人良好防御工事的炮兵火力。这次战斗的战略意义是:海军部队在塔拉瓦岛之战中史诗般的英勇行为,使尼米兹在尔后攻击马绍尔群岛和摧毁或孤立日军在特鲁克的大型海军基地的作战行动中,更加注意陆基航空兵和海军力量的密切配合。

   北太平洋作战行动(1943年)

   1943年初,由于占领阿留申群岛的阿图和基斯卡岛的日军得到了堪察加河最南端出海口处的帕拉马肖鲁岛上的陆基航空兵支援,为此,美国决心将其消灭。实际上,在浓雾、多雨的北太平洋地区和日军作战,对于战争的进程不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只能使美军自寻烦恼。不过,虽然战争结局主要取决于西南太平洋和中太平洋的重大战斗,但北太平洋的冲突也是战争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1943年3月26日,科曼多尔群岛之战 在白令海峡,查尔斯·H.姆克莫里斯少将率领2艘老式巡洋舰——轻、重型各1艘及4艘驱逐舰,同细萱中将率领的日军北方战区舰队的2艘重型巡洋舰、2艘轻型巡洋舰及4艘驱逐舰遭遇。当时日舰正在护送支援部队前往阿图岛。经过交火,美军的“盐湖城”号受伤,同时日军的“那智”号巡洋舰被击成重伤。当日舰逼近美舰时,美以3艘驱逐舰发起鱼雷攻击。由于担心遭到从荷兰港起飞的美空军袭击,日舰逃回到幌筵岛。此后,日本仅靠潜艇对阿图岛上的驻军进行补给。

   1943年5月11-29日,阿图岛之战 5月11日,弗朗西斯·W.罗克韦尔少将借浓雾把其麾下的第七步兵师送上阿图岛,经过18天激战,美军把日守备部队赶出坑道工事。结果2500名日军只有29人被俘,余者皆战死或自杀。美军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在12000名参战人员中,死561人,伤1136人。

   1943年8月15日,基斯卡岛之战 8月15日,一支加拿大-美国登陆部队在基斯卡岛登陆,不料岛上的4500名日军守备队早于7月29日在迷雾和夜暗的掩护下撤走了。

   1944年对日作战行动

   战略和政策 1944年初,轴心国在太平洋、大西洋的势力有所衰减,而美国的战争力量(包括人力和武器)却在不断增长。早在1943年的潜艇袭击中,美国潜艇就击沉了日军约300艘商船,吨位达130万吨,超出日本生产能力700吨以上。日本虽开始意识到来自美潜艇袭击的威胁,但找不出解决问题的办法。1943年初 [ 注:似乎应为“1944年”。 ] ,美军仍然广泛实施潜艇战,以此打击比美军强大的日军油船队伍。然而,毕竟日军还是可怕的对手,尽管有时在作战指导思想上犯有错误,但依靠其熟练的战术手段和狂热的士气,他们在各个战场仍表现得十分猖狂。

   在亚洲的陆空作战行动 日军和盟军双方都在准备进攻作战,日军的目标是:占领中国的东南部,根除陈纳德的第十四航空队基地,并从缅甸入侵印度;盟军的目标是:把日军赶出缅甸,解除日军对印度的威胁,并开通缅甸通往中国的陆上通道,以对中国实施援助。当时,史迪威将军和蒋介石的矛盾日益激化,他希望中国军队在大陆保持成功的防御,而在缅甸实施积极的进攻,以配合斯利姆将军的英第十四集团军对缅甸日军的反击行动。

   缅甸

   盟军的形势和计划 1943年10月,东南亚盟军司令部(成立于1943年夏)宣布进入临战状态,当时司令官是英国海军上将蒙巴顿,司令部设在印度首都新德里(后来迁到锡兰的中部城市康提)。蒙巴顿将军负责盟军在缅甸的全部作战行动,史迪威被任命为其副手。不过史迪威将军还负有其他使命,只能抽出一些时间在康提实施指挥。从印度向缅甸进攻的盟军地面部队,包括史迪威率领的正在缅甸北部的胡康河谷积极与日军展开战斗的北方战区司令部(2个中国师),统由斯利姆将军指挥(史迪威作为“东南亚统帅部”的副指挥官,是斯利姆将军的上级,但其作为北方战区部队的司令官,却要受斯利姆的指挥)。蒙巴顿和斯利姆决心待1944-1945年的雨季结束后,即让印度的英军部队攻入缅甸。他们同意在印度-缅甸边境实施小规模的军事进攻,以支援史迪威的北方战区部队。这些军事进攻中有两次攻入缅甸境内:一次是在阿恰布附近的若开;另一次战斗是在温盖特将军的指挥下的远程奔袭,这次出击一直攻到缅甸境内的东北部(这些进攻都得到了在魁北克的丘吉尔和盟军参谋长联席会议的赞同)。史迪威将军指挥3个中国师(后来增加到5个师)和1支较小的美军部队,也准备在1944年的雨季到来前,占领缅甸北部的密支那市,因为那里有机场可供利用。

   日军的形势和计划 日军也开始调整其在缅甸的部队。缅甸方面军由新来的司令官河边正三中将指挥,从属于司令部设在西贡的寺内寿一元帅,此人负责整个南部资源区的作战行动。木村拥有6个战斗师,其中有2个师归他自己直接指挥,另外4个师则属于牟田口廉也中将指挥的第十五集团军。

   河边正三将军令牟田以三个师的兵力越过山区向东印度发起一次进攻。连加强部队计算在内,这次行动的总兵力在10万人左右。军进攻具有双重目的:其一,攻占印度边界以内曼尼普尔邦的英帕尔-科希马平原,该地域是盟军从印度攻入缅甸中部地区的较佳集结地;其二,切断通向阿萨姆邦的公路,这一公路经过曼尼普尔邦,盟军正是由此通过“驼蜂”不断向中国空运装备物资,同时也沿这一公路向驻扎在缅甸北部的由史迪威将军指挥的北方战区司令部运送作战物资。

   第二次若开战役

   1943年12月-1944年1月,盟军攻入若开 当英军第十五军的三个师向若开进攻不久,即受阻于日军第五十五师,该师已预先在孟多附近的西边靠海的一个山地悬崖上构筑了坚固工事,封锁了通向若开的唯一陆上路线。在将近两个月的时间里英军猛攻日军防御阵地,河边令其第五十四师赶到若开增援。

   1944年2月4-12日,日军反攻 日军采用的是与一年前进行的若开战役的同一战术,即当其第五十五师对盟军实施反攻时,派其第五十四师向东机动,穿过密林和山脉地带,从翼、后侧包围英军。同时还切断处于一线的2个英军师的通信联系,继而分割、孤立英军部队。斯利姆将军没有同意被围英军的撤退请求,但他迅速派出了支援分队,并给被围部队给予了空中支援。

   1944年2月13-25日,英军反击 包围英军的日军突然发现自己已处于英军和印军的反包围中。被围的2个英军师也于2月24日重新沟通联络,同时对陷入重围的日军部队增加了攻击力度,结果多数日军被歼。

   1944年3-4月,英军突破孟多阵地 经过异常激烈的战斗,英第十五军终于杀开了一条血路突入了日军设在孟多的阵地。英军尽管伤亡很大,仍打算向若开方向追击残敌。待后来接到上级命令后才停止追击,随之派增援部队前往英帕尔(参见下文)。

   缅甸北部

   胡康河谷之战(1944年1-4月)

   1944年1-2月,胡康河谷呈对峙状态 日军第十八师在田中信一少将的指挥下,实施了有效的抵抗,使中国第三十八和第二十二师进攻受挫。当史迪威于2月下旬赶到后,中国军队受到鼓舞,进攻有了新的进展。这时,1个美国预备步兵团在此出现,在历史上被称作“掠夺者”,此名来源于该团司令官弗兰克·D.梅里尔准将。

   1944年3月3-7日,迈昆之战 这次战斗,由于在中国部队实施正面进攻的同时,美军“掠夺者”团实施了迂回包围,终于攻入了日军第十八师的中心阵地。尽管部队损失很大,田中少将仍通过灵活的指挥,使被围部队逃脱险境。紧追不舍的盟军被沿着胡康和莫冈两个河谷的山丘丛林地修筑的日军新防御阵地所阻止。

   1944年3月28日-4月1日,夏杜苏之战 “掠夺者”团的1个营和中国的1个团级特遣队共同执行向日军防线背后纵深迂回的任务,以占领位于第十八师后方夏杜苏的封锁阵地。结果日军有2个团陷入包围。但日军在丢弃大量装备弹药后很快组织部队从丛林山岳地逃走。随后,田中将军发起了一次反攻,却轻而易举地孤立了梅里尔的另1个营,当时这个营位于夏杜苏西南的山脉中。

   “亲迪队”第二次远征作战

   1944年1-3月,准备阶段 为重新实施远程渗透战术,温盖特获得了6个步兵旅(实际上只有5个旅)的兵力,组成印度第三师,该师习惯上被称作“特种部队”或“亲迪队”。温盖特派出了20个步兵营,每个步兵营分成两个纵队,远距离进入缅甸中北部地区。其中第六营行军穿过一片山脉,前出到史迪威的右翼。虽然担负渗透作战任务的营各自为战,但必须按统一的计划行动。这些部队目标是切断曼德勒——密支那铁路,并对日军后方地区实施骚扰战,以配合史迪威的北方战区司令部和斯利姆的第十四集团军的正面作战。“亲迪队”的保障物资是由菲利普·C.科克伦尼上校指挥的一个美空军小组供给的。

   1944年3月5-11日,“亲迪队”在缅甸 为克服山岳丛林地的运输问题,盟军派出了滑翔机和运输机开辟空中运输走廊,把“亲迪队”的三个旅载运到一个与外界隔绝的被叫做“百老汇”的丛林地带。当几支纵队在日军后方地域开展进攻扰乱和破坏其保障系统时,主力部队却前出到茂卢,构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封锁了日军的铁路运输线。

   1944年3月17日-5月6日,“白城” 不久,盟军出动运输机,在茂卢建立了空投补给基地,英军士兵称这一封锁地区为“白城”(以伦敦娱乐公园命名)。日军由于后方地域受到威胁,故无法实施向印度的主攻,不过,在局部地区还是实施了几次反攻,但均被盟军击退。在此同时,“亲迪队”的各纵队仍不断袭扰日军的后方地域。

   1944年3月25日,温盖特卒 这位“亲迪队”的司令官因其座机在丛林中坠毁而死。随后由朗泰涅受命接任“亲迪队”的司令官。

   1944年5月6-25日,建立黑池基地 当一支日军增援部队开始集中,欲对“白城”发起攻击时,朗泰涅决定放弃该基地。因为他已接到命令所部转归到史迪威的麾下,故在和平附近又建立一个新基地——黑池。该基地正好位于茂卢至孟多铁路线的中途,不久,黑池又被一支实力雄厚的日军部队攻克,双方战斗激烈而又混乱。随后,“亲迪队”被日军穷追不放,伤亡惨重,被迫又一次撤退。这次,“亲迪队”退到了远在西边的群山中。

   1944年6-7月,“亲迪队”和北方地区战斗部队联合作战 因苦战而精疲力竭的“亲迪队”集中到因道义湖附近地区,在那里,英军派水上飞机把伤员运回印度。同时,“亲迪队”中损失较轻的2个旅和史迪威指挥的部队一起行动。其任务分配是:1个旅辅助攻占孟拱,另1个旅负责保障北方地区战斗部队的翼侧安全。朗泰涅和史迪威之间的关系不太融洽,史迪威认为“亲迪队”取得的战果不太理想,而朗泰涅则认为史迪威过于苛刻。以第三者的眼光看,或许他们两人都对。

  评论:尽管这次战斗比温盖特的第一次远征缅甸作战取得了更大成就,但仍是一次付出重大代价的战斗。盟军完全可以通过小型突击分队和游击队,并通过空中支援,来获得同样的作战效果,而不必白白送掉5个训练有素的英军旅。

   密支那-孟拱战斗(1944年4-8月)

   1944年4月28日-5月17日,向密支那进军 由于日军威胁到阿萨姆(参见下文)的交通线,史迪威命令部队作短暂停留,派出英军部队击退了日军的进攻,然后令部队在雨季到来前赶到密支那,“掠夺者”团(由于梅里尔得病需长期休养,现由C.N.亨特上校指挥)由于战斗损失和疾病流行,人数剧减到1400人,史迪威又命令2个中国团沿莫冈和伊洛瓦底江河谷上游的崎岖山脉秘密行军,加强给“掠夺者”团,一起执行攻占密支那的任务。

   1944年5月17-18日,进攻密支那 美国-中国部队发起的快速进攻很快夺取了密支那的一个军用机场,而后作战物资和援兵被迅速空运到机场,但该机场仍处于日军的火力范围内。随后,精疲力尽且疾病蔓延的盟军向密支那市区发起攻击,被日军击退。接着,从伊洛瓦底江东岸赶来的日军增援部队又击退了刚刚空运而来的中国援军。

   1944年5-6月,盟军沿莫冈河谷前进 同时,由史迪威统一指挥的中国第二十二和第三十八师克服了日军狡猾的抵抗战术,沿着莫冈山谷慢慢前进。第二十二师(连同从中国境内赶来的援军)通过采用古老的技术——拼刺刀,于6月16日夺取了卡米。第三十八师在一个“亲迪队”纵队的加强下,也于6月26日攻占莫冈。第三十八师和第二十二师尽管付出了沉重代价,但在史迪威将军的鼓舞下,打得非常出色。随后,由于梅雨季节的到来,给作战行动带来了不便,部队遂转入休整。

   1944年5月18日-8月3日,攻占密支那 尽管梅雨季节还没有结束,但盟军已开始对密支那采取行动。该市从未被完全切断同外界的联系,日军横跨伊洛瓦底江保持了一条交通线。战斗中,中国和美国军队之间的协调较差,致使指挥员、机关和战斗部队之间不能有效地互通信息。日军采取了步步撤退的战术,使盟军付出沉重的代价。在完成迟滞盟军的任务后,700名饥饿的日军幸存者跨过伊洛瓦底江,向北穿越丛林地,与其主力部队会合。当盟军发起总攻后,才发现密支那已是一座空城。在这次战斗中,日军约3000人战死,盟军方面的伤亡人数则超过5000人。

  评论:日军面对有空中和地面火力支援的优势敌人,在战斗中表现顽强。然而,尽管史迪威将军指挥的部队没有发挥好水平,但他还是成功地完成了一次当时被许多英国人和美国人认为不可能实现的战役。

   1944年7-8月,“铁路走廊”战役 “亲迪队”的西非第三旅现在也归史迪威指挥,其任务是掩护北方战区司令部的右翼安全,防止日军沿曼德勒-孟拱铁路线反攻。该部受命从孟拱沿铁路线前进,攻占宾包。但西非第三旅在孟拱铁路站的南侧遭到日军的抵抗,进攻受阻。史迪威命刚移交给他的英国第三十六师(师长为弗朗西斯·W.弗斯廷)立即空运到密支那,然后徒步行军到孟拱,以代替精疲力尽的“亲迪队”。英国第三十六师在梅雨季节的高峰期,沿着长长的、有掩蔽物可作防护的铁路走廊,击败了日军的顽抗,终于在8月28日攻占宾包,实现了预定目的。随后,该部经史迪威批准,又远离“铁路走廊”,向南机动约80公里,把日军从其防御阵地上统统赶了出去。

  评论:这次发生在南亚地区梅雨季节长达约160公里的大规模进攻作战,是现代战争史上的首次战例。

   史迪威的最后攻势(1944年9-12月)

   1944年9-10月,休整与准备 目前,史迪威麾下的部队有5个中国师(其中有3个师战斗力较强,而另外2个师则战斗力较弱)、战功显赫的英军第三十六师和新组建的美军“战神”旅(由2个美国团、1个中国团及2个轻装炮兵营组成)。史迪威的对手是日军第三十三集团军(由本田中将实施指挥),该集团军所属3个师已经精疲力尽。霉雨季节结束后,还没等到地面完全干燥,史迪威就立即决定发起突然攻击,用他指挥的3个中国师和美军“战神”旅包围日军整个三十三集团军,然后同从云南而来的中国远征军协同将其歼灭。

   1944年10月15日,进攻开始 在中国第三十八和第三十师从密支那向八莫的日第三十三集团军主力进攻同时,英第三十六师继续沿铁路走廊行军以确保北方地区战斗部队的右侧和后方安全,而史迪威亲率余部从孟拱向南前进,跨过位于瑞古附近的伊洛瓦底江,而后穿过一片丛林地向东南方向行军,终于到达目的地——位于腊戍附近的滇缅公路。

   1944年10月15日-12月31日,“铁路走廊”战役持续进行 尽管遭到日军的强烈抵抗,英军第三十六师仍沿着铁路线缓慢而稳步地前进。到年底,该师占领了英多和开泰这两个城镇,因其过于往东发展,遂暂时停止推进。

   1944年10月18日,史迪威将军被解职 (参见第二十章→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亚洲和太平洋战场→对日作战行动(1944年)→中国)苏尔坦中将任新组建的印缅战区司令官。

   1944年11月6日,跨过伊洛瓦底江 中国第二十二师作为围攻部队的先锋,首先跨过了伊洛瓦底江。

   1944年11月14日-12月15日,攻占八莫 由于日军在八莫负隅顽抗,中国第三十八师的行动计划被迫推迟了一个月左右。当日军感到无法阻止盟军的进攻时,800残余日军趁夜暗逃出,重新加入位于八莫和南马之间群山中的第五十六师。中国第三十和第三十八师在日军后面缓慢推进。

   1944年11月30日-12月31日,调整在缅甸北部的作战计划 由于日本在中国的进攻带来了灾难,蒋介石决定从缅甸撤回2个师,以阻止日军在中国南部的进攻势头。于是在伊洛瓦底江湾东南部的丛林地上,紧急修建了一个前线机场,美军飞机于12月5-10日把中国第二十二师和第十四师从缅甸撤回到昆明。苏尔坦将军被迫临时修改了史迪威包围日军整个第三十三集团军的作战计划,将作战任务减缩为:开通从八莫经南马到缅甸的公路交通,并确保其安全。

   缅甸中部

   日军入侵印度(1944年3-7月)

   1944年3月6日,日军跨过亲敦江 牟田将军指挥的第十五集团军从一个较宽正面上越过亲敦江,开始按计划行动:1个师向科希马前进,另2个师则向英帕尔进攻。

   1944年3月7日-4月5日,日军向英帕尔和科希马挺进 尽管英军预先做好了准备,但还是低估了日军第十五集团军的实力,并被该集团军的进攻速度和强大威力所震惊。虽然英军前卫部队控制了迪登附近的铁丘陵,而怀特堡却被日军第三十三师切断。英军在日军通往英帕尔的必经之路设置了障碍物,成功地封锁了日军的前进道路。4月5日,日军第十五师从东穿过崇山峻岭出乎意料地逼近英帕尔。日军第三十一师已于前一天发起了对科希马的围攻。由斯库纳斯指挥的英第四军3个师,现在基本上被日军分割,大多数部队在英帕尔及其附近地区,只有一小部分守备部队留在科希马。

   1944年4月5-20日,日军围攻英帕尔和科希马 在紧急空运以增援第四军的5万官兵和保护英帕尔及科希马4万居民安全的同时,斯利姆在迪马普尔的铁路线上开始集结他的第三十三军。为把日军赶回去,减轻科希马守备部队面临的压力,英军第三十三军发起反攻。斯利姆把支援部队空投到位于英帕尔的第四军阵地上。英帕尔和科希马的战斗异常激烈,科希马有好几次险些被攻陷。与此同时,美英空中力量不断袭扰日军。直到4月20日,蒙塔古·斯托普福德将军率领的第三十三军突破日军阵地进入科希马后,才使战场形势稳定下来。

   1944年4月20日-6月22日,围攻英帕尔 由于日军采取了掘壕固守的战术,英第三十三军向英帕尔日军的反攻未取得进展。斯利姆把支援部队源源不断地从若开空运到英帕尔,使第四军的兵力增至10万人。令人惊讶的是,日军竟击退了由英军第四军和第三十三军组织的猛烈进攻。但最后日军还是以失败告终,因为盟军攻占了日军赖以生存的粮食和其他供给品。此外,霉雨季节的来临也使日军的处境更为困难。由于饥饿和疾病的蔓延,日军开始崩溃,第四军和第三十三军在经历88天之久的围攻之后,终于突破其前进道路上的最后一道障碍。

   1944年7-9月,日本第十五集团军的溃败 英军袭击日军后勤补给系统的行动是日军始料不及的。既然后勤系统已遭到致命打击,同时由于霉雨旺季,要想在山岳丛林地重建大规模的后勤保障系统,已不太可能。鉴于此,日军只好慢慢撤退,在空中袭扰和英军的追击下,一直退到亲敦江河谷。令人惊讶的是,日军从未因此而丧失凝聚力和战斗力。然而,这支部队由于连续不断的残酷战斗、疾病和饥饿的综合打击,已经彻底被摧毁,损失65000人。

   英军向缅甸中部挺进(1944年9-12月)

   盟军的作战计划和准备 在追击日第十五集团军时,斯利姆的英第十四军已前出到亲敦江河谷。现在,斯利姆计划在11月份沿宽广正面跨过亲敦江。斯利姆上司是奥利弗·利斯中将,他统率着新成立的“东南亚盟军地面部队司令部”。其麾下除斯利姆外,还有史迪威(后来由苏尔坦代替)及其北方战区司令部,另外,还有位于若开的英国第十五军(由克里斯蒂森将军指挥)。

   日军的作战计划和准备 因为日军第十五集团军的惨败,木村兵太郎中将取代了河边指挥缅甸方面军。在得到上面加强的增援部队后,他在整个夏季都致力于军队的整编工作,他尤其重视第十五集团军的整编,把它扩大到以前的规模(现在由片村绅八中将指挥),另外也把第十八师的建制扩为满编。到了秋天,木村将军把25万人组成的庞大部队整编为3个集团军:在缅甸东北地区的为第三十三集团军(由木多政材中将指挥,辖3个师);第二十八集团军(归樱井省三中将指挥)辖3个师,负责海岸线和阿拉坎地区的作战行动;第十五集团军(辖4个师)沿亲敦江负责缅甸西部边境的安全。木村将军的战略是:让盟军进入缅甸中部地区,在那里他们的后勤补给会日益困难,而日军则因靠近基地其战斗力将大大增强。木村自信地认为,在这种作战背景下,他的10个师能将盟军粉碎。于是他命令部队用迟滞英军进攻的方法,让其渡过曼德勒附近的伊洛瓦底江,把它们引诱到顶设战场,然后将其一举歼灭。

   1944年11月19日-12月3日,英军渡过亲敦江 第四军首先在锡当跨过亲敦江,第三十三军紧随其后在加里瓦和茂叻过江。

   1944年12月14日,北方地区战斗部队和第十四集团军会合 印度第十九师的先头部队在英多附近碰到了弗斯廷的英军第三十六师。到年底,斯利姆将军指挥的第十四集团军沿宽广正面抵达伊洛瓦底江。斯利姆和木村都预见到一场旷日持久的恶战即将来临。

   在缅甸的空中作战行动(1943-1944年)

   空战

   1943年1-3月,日军空袭印度 当时,由于日本占据着缅甸上空的绝对空中优势,故日本空军能够对印度的加尔各答市实施远程轰炸,还多次轰炸了位于印度东北部阿萨姆邦的洪帕空军基地。虽然这些空袭的效果不太理想,也没有造成过多的损失,但却严重干扰了盟军的作战行动。

   1943年3-6月,盟军加强空中力量 随着英美空中战斗力量的集结,日军被迫放弃跨越山峰对印度的空袭。盟国空军乘势把战火引向缅甸境内,不久即夺回了在缅甸上空的空中优势。

   1943年6-10月,霉雨季节暂息 霉雨季节使盟军的空中攻势锐减,日本人利用这一有利时机修补由盟军的空袭所造成的破坏,改善对空防御。集结其在缅甸的全部空中力量。

   1943年11月-1944年5月,争夺制空权 随着天气转好,日军为同盟军空中力量决一雌雄,便不分昼夜对印度的加尔各答市和洪帕空军基地实施猛烈突击,与此同时,其战斗机强有力地回击着盟军对缅甸的攻击。为此,双方都遭受了重大损失。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盟军的空中优势慢慢地显示出来。到1944年中期,斯特拉特迈耶东部空军指挥部完全掌握了缅甸境内的空中主动权,并将这一主动权保持到战争结束。

   后勤补给中的空中支援

   木村将军1944年防御缅甸的战略终因盟军强大的空中作战能力而宣告破产。日本入侵印度所以会失败,也主要是由于盟军持续不断的空袭,致使其地面运输线中断。盟军采取的供给方式与日军不同,不像日军那样采取在丛林地长途地面运输的方式。盟军方面所有食物、弹药和支援人员皆由数百架运输机直接输送到前方。如果附近没有机场,飞行人员就把供给物资空投到稻田里或丛林地的空白地上。易破碎物品通常用降落伞空投,其他物品则可随意空投。

   这样,空中输送就成了盟军的唯一补给方式,他们完全掌握了空中主动权。即使日本战斗机升空迎战,盟军也不必担心印度的空军基地会遭到日军的空袭。战斗中的空中支援

   在丛林地进攻时地面运输的困难意味着地面部队只能得到较少的炮兵支援,而在这种地形上防御时对炮兵的需要更迫切。“亲迪队”没有自己的炮兵,尤其需要得到炮火的加强。由于英军和美军的战斗轰炸机能够提供火力支援,所以“亲迪队”火力上的缺陷或多或少地得到了补偿,因为日军的空中力量已名存实亡。

   战斗轰炸机在执行任务时,主要采取俯冲轰炸方式去突袭日军坚固的防御工事,在地面军队进攻前予以摧毁。有时,日军的防御工事特别坚固,盟军的空中力量就综合应用各种炸弹实施轰炸,以有效地支援地面作战。

   中国

   1944年1-5月,日军的作战计划和准备 陈纳德的第十四航空队给日军予以重大杀伤,使日军恼羞成怒,于是决定通过发起地面进攻,来夺取美国在中国南部的机场。在1944年的开头几个月,冈村宁次将军指挥的中国派遣军,实力超过82万人,发起了旨在改善从中国东北通往南方的铁路供给线的作战行动。

   1944年1-5月,盟军的作战计划和准备 蒋介石曾下令停止中国部队从云南向缅甸推进,但史迪威指挥的中国-美国部队在缅甸西部取得了胜利,这使得他重新考虑入缅作战事宜。他同意派出一支部队沿滇缅公路对日军发起小规模的攻击,这支部队包括2个集团军(也称作“远征部队”)共72000人,由卫立煌将军指挥。但这支部队缺少武器装备,其战斗能力也许比不上仅有15000人的日军第五十六师,该师驻扎在萨尔温江西岸云南境内,其主力则守护着筑有城墙的腾冲城和位于滇缅公路上的龙陵。

   1944年5月7日-11月30日,日军进攻中国东部 在冈村宁次的亲自指挥下,由25万余人组成的日第十一集团军从汉口(武汉三镇之一)向西南的长沙进攻。同一天,由5万余人组成的第二十三集团军也从广州市向西进攻。中国军队不敌强敌,6月19日长沙沦陷。第一次顽强抗击是在衡阳,那次战斗持续了11天(7月28日-8月9日)。但总体上而言,中国军队的抗击趋于崩溃。尽管美国第十四航空队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空中格斗,结果仍无济于事,其12个机场中有7个落入日军手中。到了11月15日,日军调头向西,逼近昆明和重庆。

   1944年5月11日-9月30日,云南的作战行动 中国远征军分南北两路跨过萨尔温江,赶走了日军的先头部队。而后不出一个月,南路纵队包围了龙陵的日军。6月16日,一次日军的反攻被击退。随后,中国军队停止了小规模的追击,而重新建立一道对该城的封锁线。比较起来,北路纵队取得的战果更大。7月初抵近包围了腾冲,随后,该部利用美军第十四航空队轰炸造成的裂口攻入城内。经过激烈巷战,北路纵队于9月15日全歼了腾冲守敌。而后,日军在龙陵又发起了一次反攻,几乎把南路纵队赶回到萨尔温江,后因缅甸战场吃紧,才停止了追击。

   1944年10月18日,史迪威将军被解职 面对日本在中国东部的大举入侵造成的中国军队节节败退的局面,史迪威向蒋介石推荐各种方法,以期重新组织起有效的防御,但这一切都白费心机。美国政府担心中国军队在日本面前会全面瓦解,于是罗斯福总统于10月17日向蒋介石建议:要蒋把中国军队的所有指挥权交给史迪威。蒋介石断然表示拒绝,反过来,还要求罗斯福总统把史迪威召回美国。罗斯福总统勉强地答应了蒋介石的要求。至此,中国-缅甸-印度战场解体。随后,A.C.魏德迈接替史迪威出任中国战区指挥官和蒋介石的参谋长。

   1944年12月,日军进攻受阻 面对史迪威的失败,魏德迈改变了策略,他劝说蒋介石把缅甸前线的2个训练有素的师调回来。蒋听其劝告,把在缅甸的5个师都空运回国。其中战斗力较强的2个师(参见第二十章→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亚洲和太平洋战场→对日作战行动(1944年)→缅甸)成为后来防御作战中的中坚力量。在陈纳德的空军部队支援下,魏德迈重新编组的中国军队终于阻止了日军的攻势,并于12月10日在贵州省东部发起一次反攻,稳定了战局。

日本在中国反攻1944年

  评论:日军地面进攻的最后失败,反证了这么一个错误事实——(史迪威一直徒劳地争论不休)即不靠地面部队的支援(参见第二十章→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亚洲和太平洋战场→对日作战行动(1943年)→在亚洲的陆空作战行动),单凭空中力量就能阻止日军在中国的攻势,因而史迪威将军把越过喜马拉雅山对中国进行优先空运补给作为作战行动的目的。这一错误使中国军队和中国民众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为了改正这一错误,有必要取消在缅甸(参见第二十章→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亚洲和太平洋战场→对日作战行动(1944年)→缅甸)的大规模进攻作战。这一错误也使陈纳德将军的空军基地蒙受巨大的灾难,这一错误还一度影响了对尼米兹和麦克阿瑟(各自在太平洋进攻)的援助。

   在南和西南太平洋战区的陆海空作战行动(1944年1-8月)

   年初,各自独立作战的麦克阿瑟西南太平洋战区部队和哈尔西的第三舰队,终于在攻击拉包尔前会合了。

   太平洋南部战区(1944年1-6月)

   1944年1-5月,巩固所罗门群岛 在作战指挥上,哈尔西隶属于麦克阿瑟,在行政关系看,则听命于尼米兹。哈尔西所部负有双重使命:首先是在对拉包尔作战期间,孤立日军的各个基地;其次是通过顽强战斗,牵制位于所罗门群岛尤其是布干维尔岛的日第十七集团军,因为那里的日军欲对奥古斯塔皇后湾的盟军实施攻击。到了5月份,被孤立的日军日益感到饥饿和绝望,对盟军的威胁随之变弱。

   1944年2月15日,攻占格林岛 新西兰军队攻占格林岛后,盟军为了对拉包尔日军施加压力,便将其作为空军基地。

   1944年3月20日,攻占埃米劳岛 盟军攻克埃米劳岛即意味着对拉包尔日军的封锁任务已经完成。

   1944年6月,第三舰队重归 尼米兹指挥第三舰队在完成对拉包尔日军的封锁和稳定所罗门群岛局势的任务后,他又恢复了对哈尔西所率第三舰队的指挥权。

   1944年1月2日,盟军在赛多尔登陆 麦克阿瑟派出美军第三十二师的一个团级战斗队在赛多尔北部登陆,包围了日军守卫部队。从芬什港登陆推进的澳大利亚军于1月23日同美军会合。日守军撤往内层岛屿。这一行动为肯尼的第五航空队提供了基地,使其能支援格洛斯特海角的战斗。

   1944年2月29日,进军阿米雷耳提群岛 美军第一骑兵师的一支侦察部队在麦克阿瑟的亲自指挥下,在洛斯内格罗斯岛快速登陆,为空军建立了数个前进基地。在这次登陆战斗中,美军亡290人,伤1976人;日军约有3000人亡,89人被俘。

   1944年1-3月,新不列颠岛 到3月中旬,随着美军第一海军陆战师和第四十师沿着岛屿香蕉形海岸线向东前进,位于“勇士”号海峡另一边的格洛斯特海角和阿拉瓦的滩头堡不断扩大。此役,日军4600人死亡,329人被俘,而美军仅有493人战死,1402人受伤。后来,布莱米率领的澳大利亚军担负起牵制拉包尔的任务。

   霍南迪亚之战

   日军最高统帅部决心尽最大努力守住新几内亚的西部地区。由猪村城中将统率的日第二方面军在霍南迪亚(今印尼港市查亚普拉之旧称)建立了一个较大的供给和保养基地。霍南迪亚位于赛多尔以西约805公里处,而肯尼指挥的战机的作战半径仅为560公里,无法对其攻击。从以后的攻防作战着眼,日军开始修建机场。到4月份,三个新机场已修建完毕,这些机场位于沿岸群山的后面约11公里的内陆地区。日军认为霍南迪亚在美军战斗机的作战半径之外,麦克阿瑟不可能决定在此发起进攻,因而只布防了极少的防守部队。安达率领的日第十八集团军的大部(65000余人)被集中在马当和韦瓦克之间地域。

   麦克阿瑟决心让部队绕开日军第十八集团军主力,直接攻击霍南迪亚。经参谋长联席会议批准,尼米兹同意派其快速航空母舰部队给麦克阿瑟的攻击部队提供空中支援和掩护,直到陆基航空兵能承担任务为止。由于作战地域离位于新几内亚和加罗林群岛的日本空军基地很近,给舰队的威胁很大,因此,尼米兹提出,他的航空母舰只能在新几内亚水域停留四天。根据这些情况,麦克阿瑟决定在实施增援的航空母舰撤出前,新开辟一个陆基空军基地,其作战半径要远及荷兰地亚。在这种情况下,任何过早夺占这样一个基地的企图都会使日本警觉起来,并加强其主要基地的防守。为此,麦克阿瑟决定对艾塔佩——位于霍南迪亚以东约200公里——的两栖攻击和2个主攻师在霍南迪亚的登陆作战同时进行。艾塔佩位于日第十八集团军主要集结地域的西面,正好位于赛多尔美军飞机的攻击半径以内,因此,当美军航空母舰对霍南迪亚的登陆作战实施支援时,美军在艾塔佩的作战行动也能得到赛多尔陆基航空兵的支援。鉴于此,麦克阿瑟计划在航空母舰撤出战斗前,把陆基航空兵从赛多尔转场到艾塔佩,以给霍南迪亚的作战行动尽可能提供空中支援。

   1944年3月30日-4月19日,空中火力准备 作为对日岸防设施摧毁的一部分,肯尼的远程轰炸机反复轰炸了霍南迪亚的日军机场,通过空战,约120架日军飞机被击落,另有400架飞机被击毁在地面上,而盟军方面的损失微不足道。

   1944年4月1-20日,澳大利亚军队攻克马丹 澳大利亚军队向日第十八集团军发起猛烈攻击,霍南迪亚的日军也被派来增援,这就进一步削弱了霍南迪亚这一海空基地的守卫力量。

   1944年4月22日,美军在霍南迪亚和艾塔佩登陆 美军的第二十四和第四十一师分别在霍南迪亚的东西边(跨度为约40公里)登陆。同时,在陆基远程航空兵的支援下,美军的2个团在艾塔佩登陆。美国第七舰队和第七两栖登陆队同时支援霍南迪亚和艾塔佩的作战行动。

   1944年4月22-24日,艾塔佩之战 登陆后,美军工程人员迅速修建了一个用于作战的野战机场。经过两天苦战,美军阵亡450人,另有2500人受伤;日军的死亡人数大概为9000人。4月24日,该岛已成为一个安全的空军基地。

   1944年4月22-27日,霍南迪亚之战 由于航空母舰的出色支援,霍南迪亚登陆的两支美军部队在内地顺利会合。由于达成进攻的突然性,故只遇到日军轻微抵抗。当4月26日,航空母舰撤出时,艾塔佩起飞的陆基战斗机已能提供有效的支援和掩护。这次战斗,美军亡100人,伤1000人,日军亡5000余人,另外约有5000余人逃匿到丛林地区。

  评论:霍南迪亚之战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最辉煌的战例之一。所有日军被包围,其战斗力被彻底摧毁。由于盟军海、陆、空三军计划周密,协同得力,战斗规模并不大。只有一支微不足道的日军部队同盟军交火并被击败。

   1944年5月17日,攻占瓦克德岛 美军一支登陆突击部队迅速夺取了瓦克德岛和岛上机场。然而,像在霍南迪亚一样,结果表明以肯尼的远程重型轰炸要去支援过远的作战行动是不适宜的。

   1944年5月27日-6月29日,攻占比阿克岛 这一被日军作为机场的珊瑚和石灰岩岛屿,似乎是新几内亚北部地区最理想的远程轰炸机基地。美军第四十一师在登陆时,遇到日军预想不到的强烈抵抗。这是太平洋战争中最残酷战斗之一,美军伤亡超过2700人,日军的伤亡约1万人。

   1944年6月28日-8月5日,在威瓦克和艾塔佩的战斗 通过一系列艰苦的战斗行动,由布莱米将军率领的澳大利亚军队击败了日本第十八集团军对新几内亚中部地区的盟军海军基地的进攻,由于陆上和海上补给均被切断,日军只好逃跑到内地的丛林地中,并在那里分散袭扰,直到战争结束。

   1944年7月2-7日,攻占诺埃姆富岛 对位于比阿克岛西部的诺埃姆富岛的占领,为盟军提供了一处辅助机场。

   1944年7月30日,占领桑萨波角 桑萨波角位于新几内亚半岛的西端,美军派出的1个师在登陆时没有遇到抵抗。至此,日军在新几内亚的势力被完全摧毁。

   中太平洋(1944年1-8月)

   1944年1月29日-2月7日,夸贾林岛之战 在麦克阿瑟开始攻打新几内亚的同时,尼米兹就在考虑下一个作战目标——马绍尔群岛。该岛的前哨岛屿是夸贾林环礁。斯普鲁恩斯统率的第五舰队将承担夺取制海权的任务。在战斗发起前,米切尔指挥的快速航空母舰特遣队(也称第五十八特混舰队,包括6艘重型航空母舰、6艘轻型航空母舰,并有快速战列舰、巡洋舰和驱逐舰护航)分四组活动,旨在孤立马绍尔群岛的日本空军。特纳少将的第五两栖登陆队负责运送由史密斯指挥的第五两栖军(由1个陆军师和2个海军师组成),该军负责夺占夸贾林岛。美空、海军连续三天的炮火准备几乎把环礁炸平。2月1日,第七步兵师开始在夸贾林岛登陆。同时,第四海军陆战师被派去占领罗伊岛和那慕尔岛(离夸贾林岛北边约有约80公里)。像往常一样,由秋山少将带领的日军守卫部队进行了野蛮的反扑。但由于有了塔拉瓦岛的经验,美军仅以轻微的损失就将其粉碎。在上岸的41000名美军中,只有372人死亡和1000人左右受伤。而日军8000人守备部队,就有7870人战死。坐阵特鲁克的古贺大将鉴于他的舰队没有航空母舰,不敢让其拼死一战,仅派出部分潜艇袭扰,结果4艘被击毁。然而,日军从塞班岛出动轰炸机出其不意地空袭罗伊-那慕尔岛一带的美军,造成了一些伤亡。

   1944年2月17-18日,轰炸特鲁克 米切尔的航空母舰舰载机猛烈轰炸了特鲁克这一日本海军的主要基地。古贺大将令其联合舰队尽速撤出,以免被歼,但美军发现仍有50艘日军商船弃于港口,还有365架飞机挤在机场上。日本人的一次还击使美“勇敢”号航空母舰受创。到中午,米切尔的飞机已击沉总吨位为20万吨的日舰,摧毁了275架日军飞机。另外,斯普鲁思斯指挥的第五舰队,包括1艘战列舰、4艘重型巡洋舰和4艘驱逐舰,也取得了击沉日军1艘轻型巡洋舰和1艘驱逐舰的战果。由于此战没有给予日本海军致命性打击,攻击只证明了特鲁克岛防御的脆弱。特鲁克岛已没有可资利用的军事价值,故不必再为这样一个曾经恐怖一时的岛屿而大动干戈。此战后,古贺大将的联合舰队撤回到加罗林-马里亚纳群岛屏障后的菲律宾海域。

   1944年2月17日,埃尼威托克岛 特纳的两栖部队把第二十二海军陆战师和陆军部队送到位于这一环礁北部的恩格比岛,在行动中没有遇到日军飞机的空袭。但在埃尼威托克岛和环礁南边的帕里岛的行动却遭到由西田少将率领的日第一两栖旅(是一个由2200多名老兵组成的部队)的顽强抵抗。美军有3个营投入战斗并以持续的攻击占领该岛,最后付出了死亡339人的代价。到2月21日,日军守备部队全部被歼。

   1944年4-5月,“阿”号作战行动 1944年4月1日,古贺海军大将从特鲁克撤往菲律宾达沃途中,因座机发生故障坠毁毙命,接替他的是丰田副武海军大将。丰田是一位性格倔强的统帅人物,他把原来由古贺大将制定的反攻计划(赶走美军的太平洋舰队)进行了修改。丰田的计划是:由小泽治三郎海军中将指挥的航空母舰攻击部队和第一机动舰队把美军航空母舰诱入菲律宾以东的帕劳斯-雅浦-沃莱艾之间水域,然后在那里将其钳制住,并从岛屿基地上出动飞机将美舰队打垮。5月16日,当小泽率领其舰队在苏初群岛的南端集合时,遭到美军潜艇的袭击,这实际上给斯普鲁恩斯一个提醒,小泽正向菲律宾海移动。

   1944年6-8月,马里亚纳群岛 6月15日,特纳统率的第五两栖登陆队(由530多艘军舰和辅助舰)把史密斯的第五两栖军(由12万余人组成)送到塞班岛,该岛离美军集结地埃尼威托克有约1609公里远。早在6月11-12日,米切尔统率下的第五十八特混舰队舰载机早就开始了对塞班岛的轰炸,击毁了日军约200架战斗机和十几艘货船,并以战列舰和驱逐舰远距离轰击了岛上的防御工事。负责马里亚纳群岛防守任务的日本军官是南云海军大将,他因为偷袭珍珠港事件名声大振,其统率的中太平洋舰队没有主力战舰;他下辖的有第三十一集团军。

   1944年6月15日-7月13日,美军攻克塞班岛 美军第二和第四海军陆战师在塞班岛的8个滩头同时登陆,遭到了斋藤吉次中将率领的守备部队(第三十一集团军一部)和南云海军大将的6000名岸防兵的抵抗。到夜幕降临时,美军已建立了一个滩头堡,但由于遭到日军的持续顽抗不得不把第二十七师投入战斗。7月17日,由于米切尔统率的航空母舰和所有军舰(正用于菲律宾海战)改变了行动计划,没有给登陆部队提供足够的海军火力支援,故登陆部队从海滩上向内陆推进的速度很慢。面对富有组织才能和作战经验的日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极大代价。6月18日美军攻克了岛上的日军机场,直到7月9日,粉碎了3000名残存日军的一次自杀性反攻后,才宣告战斗结束。在攻克塞班岛的战斗中美军共有3126人死亡,13160人受伤,另有326人失踪。而日本方面的死亡人数约为27000人(包括数百名从悬崖上跳下自杀的日本平民)。俘虏人数仅为2000左右。南云大将和斋藤中将均自杀身亡。

  评论:第二十七师动作迟缓(6月19日才投入战斗),这特别使“咆哮的狂人”史密斯极为恼火。他解除了拉夫·C.史密斯少将的指挥权;由于这涉及到海、陆军之间的攻击战术原则的重大分歧,因此它促进了当时仍在继续的海、陆军之间的论战。

   菲律宾海之战(1944年6月19-21日)

   当小泽接到美军在塞班岛发动进攻的消息后,立即率舰队进入菲律宾海。6月18日,斯普鲁恩斯得到这一消息后,迅速集结其第五舰队麾下的位于提尼安岛以西约257公里的米切尔航空母舰编队。小泽拥有5艘重型舰空母舰、4艘轻型航空母舰、5艘战列舰、11艘重型巡洋舰、2艘轻型巡洋舰及28艘驱逐舰。斯普鲁恩斯的美国第五舰队加上特纳的两栖登陆部队共拥有7艘重型航空母舰、8艘轻型航空母舰、7艘战列舰、8舰重型巡洋舰和13艘轻型巡洋舰及69艘驱逐舰。美军和日军的飞机总数分别为956架和473架。此外,小泽还可在作战中得到关岛上的约100架陆基飞机的支援。日机的活动半径要大于美机。

   6月19日拂晓,小泽的侦察机发现美军第五舰队,距其先头编队为约483公里,距主力编队则为约805公里。米切尔的航空母舰编队正位于关岛西北约150公里或位于塞班岛西南约180公里处,该舰队得到斯普鲁恩斯的战舰掩护。几乎在同一时间内,从马里亚纳群岛和特鲁克空军基地起飞的飞机遭到美军拦截,损失很大。紧接着,小泽统率的航空母舰向美军连续发起了四次攻击。米切尔发现日军第一次攻击群后,立即派出截击机进行拦截,稍后又派出轰炸机轰炸日舰甲板。灾难很快降临到小泽头上,美军潜艇击沉了日军的“大丰”号航空母舰——日军最大、最新的航空母舰和“翔鹤”号航空母舰,这是在珍珠港事件后幸存的2艘航空母舰之一。美军的拦截飞机使日军飞机遇到惨重损失,即使穿过拦击屏障,大多数也被美舰的高炮击落。

   同时,米切尔派出轰炸机部队对关岛和莱特岛实施了轰炸,以封锁机场。到了下午18点30分,战斗结束。这时,小泽还逗留在战斗地区徘徊不去,于是米切尔海军上将派出航空母舰上的216架飞机发动袭击,击沉日军另1艘航空母舰和2艘油船,还重创了其他几艘舰船,并摧毁65架日军飞机,而美军只损失20架飞机。在夜间返航时,尽管米切尔大胆地燃亮航灯导航,飞行员还是遇到很多困难,约有80架飞机由于耗光油料被迫在水面或地面强行迫降。米切尔指挥部队向西转移,使这一天的损失减少为16名飞行员和33名机组人员。随后,小泽船队已向冲绳方向逃去,第五舰队则返回塞班岛。

  评论:小泽指挥日本舰队拼死冲击,使日本海军蒙受巨大灾难。撇开日本舰只和飞机的损失不说,仅460多名训练有素的战斗机飞行员之死就是一个无可挽回的损失。

   1944年7月21日-8月10日,攻克关岛 经过激烈战斗,美军第三海军陆战师和第七十七陆军师及第一陆战旅终于攻克关岛。美军付出了死1400人、伤5600余人的沉重代价。在驻守日军中,约有1万人阵亡,另有几百名负隅顽抗的日军在扫荡中被歼。

   1944年7月25日-8月2日,攻克提尼安岛 美军第二、第四海军陆战师担任夺占该岛的任务,在登陆作战时遇到日军顽固抵抗,美军死389人,伤1816人。
评论:马里亚纳群岛的失守和菲律宾海战已昭示出日本的失败,其内阁在7月18日被迫辞职。

   重返菲律宾群岛(1944年7-12月)

   战略及作战背景

   7月份,在珍珠港的一次会议中,美军就下一步战略目标进行了磋商,罗斯福总统权衡了夺取最终目标(即日本本土)的两种不同意见:尼米兹海军上将坚持绕过菲律宾群岛,先占领台湾和中国,以此作为进攻日本的跳板;而麦克阿瑟将军认为,无论从军事还是从政治理由出发,都应首先攻克菲律宾群岛。最终,罗斯福总统同意了麦克阿瑟的作战计划。他要求陆军和海军司令部密切协同,共同谋取作战胜利。麦克阿瑟负责夺取棉兰老岛,尼米兹负责攻克雅浦岛,然后两人联合作战夺取莱特岛。接着,麦克阿瑟和尼米兹指挥各自部队,分别进攻吕宋岛及硫磺岛、冲绳岛。

   攻占马里亚纳群岛后,尼米兹把进攻硫磺岛和冲绳岛的任务交给了西面的雷蒙德·斯普鲁恩斯海军上将及其第五舰队参谋部,同时,把攻占雅浦岛的任务却交给了哈尔西海军上将及其第三舰队参谋部。这样,第三舰队和第五舰队就互换了指挥官和番号,而部队下属人员不动:原来的第五舰队现在改称第三舰队;而原来的第三舰队现在改称为第五舰队;麦克阿瑟的快速航空母舰部队即第五十八特混舰队现在改称为第三十八特混舰队,第五两栖登陆队改称为第三两栖部队;还有其他一些部队的番号进行了更改。

   准备

   1944年9月15日,攻占摩罗泰岛和佩莱利乌岛 麦克阿瑟所部的一支分遣队,于9月15日在摩罗泰岛登陆,只遇到日军的轻微抵抗。美军上岛后,建立了一个空军前进基地。也在同一天,尼米兹指挥的中太平洋部队突击了帛硫群岛中的佩莱利乌岛。9月15日-10月13日,由海军少将罗伊·S.盖格斯率领的第三两栖军(西奥多·S.威尔金森指挥的第三两栖登陆队的一部分)在该岛遇到了日军的顽强抵抗。9月17-20日,威尔金森指挥他的陆军部队攻击并占领了恩盖屋岛,此外,该部还于9月23日未遇抵抗占领了位于雅浦岛以西约160公里的乌利西环礁岛,以后,乌利西环礁岛的美丽港口就成为哈尔西-米切尔第三舰队的一个舰艇基地。帛硫群岛的战斗持续了好几个星期,直到12月25日,美军才把残敌肃清。

   1944年9月15日,改变作战计划 为支援摩罗泰-佩莱利乌岛的作战计划,9月6日,哈尔西率领第三舰队的航空母舰攻击了雅浦岛、乌利西岛和帛硫群岛,旨在孤立这些岛屿上及其附近的日本基地,削弱日军防御力量。9月9-13日,哈尔西率部横扫菲律宾海岸。但是,通过这一行动,哈尔西发现菲律宾沿海一带防务十分薄弱,因此他向尼米兹建议取消在棉兰老岛和雅浦岛登陆作战这一中间阶段,而直接攻占莱特岛。尼米兹同意他的想法,并提交参谋长联席会议讨论。参谋长联席会议决定,尼米兹的第三两栖登陆队和第二十四军暂时归麦克阿瑟指挥,登陆作战的日期由原定的12月20日提前为10月20日。

  评论:哈尔西、尼米兹、麦克阿瑟和参谋长联席会议的所作所为表现出了美国军事人员优秀的应变能力和创新精神,提前两个月的攻击行动大大推动了战争进程。

   1944年10月7-16日,进攻拉开序幕 美军第三舰队迅速出动猛轰日空军基地,力图使日本空军处于瘫痪状态。与此同时,陆军陆基航空兵——新几内亚的第五航空队和马里亚纳的第七航空队——起飞攻击了航程内的所有日军基地,此外从中国起飞的第十轰炸机指挥部的飞机还对台湾进行了空袭。哈尔西还派出部队袭击了位于冲绳岛的日本军舰及其防御设施,而后转向台湾和吕宋岛。

   1944年10月13-16日,空袭台湾 日军在台湾的空军部队受到严重打击,另有2艘驱逐舰被击成重伤。由于被军舰炮火和许多被击落的日机火焰误导,日无线电台声称取得了一次伟大的海战胜利。哈尔西希望把日军联合舰队诱入战团乘机一举歼灭,因此决定留下一个巡洋舰小编队给遭受重创的舰只护航,而于10月14-15日命令第三舰队主力往东驶入菲律宾海。日军指挥官丰田果真上当,吃下了哈尔斯为他设下的诱饵。他调动了航空母舰上的600架舰载飞机,实施支援,从日本飞到台湾去执行歼灭美舰队的任务。但事与愿违,在10月15-16日的两天时间里,哈尔西的第三舰队突然杀回,将增援日机一半击毁。此役共击毁650架日机,击伤多架,还摧毁了日军在台湾构筑的许多岸防设施。这次战斗中损失最严重是日军航空母舰舰载机飞行员。美军的损失不大,2艘驱逐舰被击成重伤,几艘其他的舰船轻度受伤,另外还损失了75架飞机。

   米沙鄢群岛战役

   由山下将军指挥的约35万日军部队把守着菲律宾群岛,同时日军还控制着马来亚和新加坡。而铃木将军率领的第三十五集团军则负责菲律宾群岛中南部的防务。

   1944年10月14-19日,美军向莱特岛进军 由700艘运输船只负责载送着克鲁格的美第六集团军的20万部队,编成一个庞大的舰队,向莱特岛逼近。威尔金森率领的第三两栖登陆队和巴比率领的第七两栖登陆队由奥尔登多夫统率的海上火力支援群担任护卫,该群包括6艘战列舰(珍珠港事件中毁坏的船只经修理而成)、5艘重型巡洋舰、4艘轻型巡洋舰和66艘驱逐舰(包括护航队)。空中火力支援编队(由托马斯·L.斯普拉格指挥)包括16艘护航航空母舰、9艘驱逐舰和11艘护航驱逐舰。远处是哈尔西的第三舰队,该舰队的核心力量是米切尔的第三十八特混舰队,由8艘重型航空母舰、8艘轻型航空母舰、6艘新造的快速战列舰、6艘重型巡洋舰、9艘轻型巡洋舰和58艘驱逐舰组成。米切尔掌握的飞机数量有1000多架。另外随队前进的还有4艘潜艇。

  评论:这次登陆作战的组织相当复杂:合成指挥代替了传统的单一指挥方式。由麦克阿瑟对地面部队和金凯德的第七舰队实施全面负责,哈尔西仍受尼米兹的指导,负有双重任务:第一,一旦日本舰队出动,坚决将其击败,夺取制海权;第二,给金凯德的第七舰队和地面部队尽可能提供火力支援。但是日军制定的“捷”号计划却是美军没有预见到的。

   “捷”号计划 由于日本舰队不断遭到美国空军和潜艇的袭击,日本当局意识到,如果让美军长期占有菲律宾群岛、台湾附近海域的制海权,将把日本和南部的资源产地切成两半。一旦南部资源地区的柴油和汽油产生地通向日本的通道被阻断,日本将由于缺少燃料而陷入困境。作为最后的赌注,日军联合舰队制定了这一“捷”号计划。该计划的主要内容是:把日军分散的海上力量集中在某一预定的美军登陆地域附近,然后引诱美国部队登陆,这时,由山下所部把美军登陆部队缠住,日军舰队则集中力量一举摧毁美国海军舰队。这一计划确实不错,然而却存在一点漏洞:即日军缺少足够的空中力量。就因为这一点,决定了该计划成功的可能性极小。而丰田只希望通过这次行动,能挽回十分被动的战争局面。

   1944年70月20-22日,莱特岛登陆 经过严密的侦察和猛烈的火力准备,第六集团军编成内的第十军(由富兰克林·C.赛伯特少将指挥)和约翰·R.霍奇中将统率的第二十四军开始登陆。日第十六师(其指挥官是友近将军)的16000余人在岛上防守,开始时抵抗轻微。到深夜,已有132400名官兵和近20万吨物资装备上岛。与此同时,金凯德的战舰匆匆向南到萨尔里戈海峡迎战日本海军。10月22日,在菲律宾塞尔西奥·奥斯梅尼亚总统的陪同下,麦克阿瑟登上滩头,通过无线电广播宣布:“我又回来啦!”

   莱特湾之战

   1944年10月17-23日,作战准备 10月17日,经过对莱特岛的严密侦察,丰田决定立即将“捷”号作战计划付诸实施。联合舰队开始从四面八方集结。小泽的北方舰队(或称作第三舰队)——由4艘幸存的航空母舰、2艘战列舰、3艘巡洋舰和8艘驱逐舰组成——突然从日本驶向吕宋岛,企图引诱美军第三舰队离开登陆地域。其航空母舰上仅载有116架飞机,而飞行员中有一半是新补充的。栗田海军大将的中央舰队(或称中央攻击部队)由2艘超级战列舰、3艘普通战列舰、12艘巡洋舰和15艘驱逐舰组成,从马来亚、婆罗州和中国海驶向东北,意在遮断圣贝纳迪诺海峡。南方舰队(或称C舰队)由西村中将指挥,包括2艘战列舰、1艘重型巡洋舰和4艘驱逐舰,南方舰队还得到志摩清秀中将第二攻击舰队(由2艘重型巡洋舰、1艘轻型巡洋舰和4艘驱逐舰组成)的支援。该队从硫球群岛出发,穿过位于棉兰老岛和莱特岛中间的苏里高海峡后,朝东南方向前进。司令官丰田大将希望在他由中央舰队和南方舰队构成的“两颚”之间,集中日军所有海军力量,粉碎麦克阿瑟的运输舰及其护航战舰。

   1944年10月23-24日,锡布延海战 23日夜晚,当栗田率领的中央舰队从南中国海出来朝巴拉望岛(位于菲律宾西部)前进时,被2艘美国潜艇——“海鲫”号和“鲦鱼”号撞见。在报告哈尔西后,美潜艇击沉了日军2艘重型巡洋舰,并将另1艘重创。栗田率领中央舰队继续向锡布延海前进,又受到米切尔的第三十八特遣队的攻击。巨舰“武藏”号在两天中受到连续不断的袭击,终于翻船沉没,另外还有几艘舰船被击伤。10月24日晚,栗田又率队折而向西进发。哈尔西宣称撤退。与此同时,日军前来支援的陆基航空兵袭击了美军第三十八特遣队的一部。虽然大多数日军飞机被击落,但美军的“普林斯顿”号轻型航空母舰也因船身受重创而沉没,另一艘巡洋舰“伯明翰”号被重创。出乎哈尔西意料之外的是,天黑以后,栗田再次改变航向,调头固执地朝圣贝纳迪诺海峡驶去。

   1944年10月24-25日,苏里高海峡之战 当侦察机报告日军南方舰队驶来的消息时,金凯德命令奥尔登多夫率领舰队前去截击。当天夜里美军还侦察到西村率领的部队(栗田的南下分遣舰队)正沿狭窄的苏里高海峡鱼贯而入。美军驱逐舰以鱼雷集中攻击西村的“扶桑”号战列舰和4艘驱逐舰。当西村带领遭到重创的舰队逃窜时,又碰上了奥尔登多夫率领的主力舰队。经激战,美军炮火和舰艇发射的鱼雷几乎击沉日军所有舰艇(仅有1艘驱逐舰逃脱),西村也随着他的旗舰——“山城”号战列舰的沉没而葬身海底。接着,一支在日军主力舰队后担任后卫的日军舰队突破发动袭击,在击伤1艘美轻型巡洋舰后,企图撤退。奥尔登多夫率领舰队穿过苏里高海峡,对日军后卫舰队发起追击。在美军舰炮的火力攻击和飞机(来自斯普拉格指挥的护航航空母舰和陆地机场)轰炸下,日1艘巡洋舰被击沉,其余舰船逃窜而去。这时,奥尔登多夫鉴于任务已经完成,迅速率领舰队返回,去参加另一场战斗。

   1944年10月25日拂晓,圣贝纳迪诺海峡 栗田希望与莱特湾的西村会合,故穿过不设防的圣贝纳海峡折头向南。而此刻,哈尔西正指挥他的全部力量冲向小泽用作诱饵的航空母舰编队。由于午前哈尔西得到情报说,栗田已率领其舰队从锡布延海败退,再加上美军飞行员夸大其词的吹嘘,使哈尔西相信以栗田为首的日军舰队已永远退出战斗。所以,在他心里只有一个信念:使第三舰队的所有力量,迅速向北追歼残剩的日军航空母舰部队。而这一切,他未能通知金凯德。

   1944年10月25日晨,萨马岛海战 栗田率领主力舰队迅速南下使美军海军少将斯普拉格大吃一惊,当时他正指挥金凯德的两栖登陆部队的一个护航航空母舰编队支援登陆作战。他的舰队包括6艘航空母舰、3艘驱逐舰和4艘重型巡洋舰和10艘驱逐舰。在这场激战中,美军飞机以投掷爆破炸弹(用于支援地面战斗的)来和装有重炮的日军舰队拼死苦战。结果,美军的1艘护航航空母舰、2艘驱逐舰和1艘驱逐护卫舰被击沉。当时,美军护卫航空母舰上的飞机都已飞往南部,支援正和日军中央部队激战的金凯德的第七舰队。栗田将军在取得胜利后,原想去支援小泽的北方舰队,但后来他听到有关美军已歼灭西村中将率领的南方舰队的报道,于是又改变计划,从圣贝纳迪诺海峡撤出。由于美军第七舰队连续发出求救信号,哈尔西派出由约翰·S.姆克凯恩海军少将率领的突击小组前来支援,从舰上起飞的飞机紧紧追赶着日军。同时,由托马斯·L.斯普鲁格将军的护航航空母舰编队和奥尔登多夫率领的舰队从苏里高海峡战斗中撤回来,但在返回途中遭到了日军从陆上基地出发的飞机(包括第一次使用的“神风队”)的袭击,“圣洛”号战舰被炸沉,另有几艘被炸成重伤。

莱特湾海战

   1944年10月25日,恩加巴奥角海战 当米切尔的搜寻飞机重新盯上小泽舰队时,哈尔西率其舰队主力追歼日军航空母舰编队的行动终于在凌晨2点20分有了效果。随着黎明来临,美军发起了其三次连续空中攻击的第一次。而小泽由于把他本来就数量不多的舰载机都用于了支援地面作战,故只能用为数不多的高炮对美机进行射击。到晚上,日军所有的4艘航空母舰和5艘军舰被美军击沉,另有2艘战列舰、2艘轻型巡洋舰和6艘驱逐舰逃跑。

  评论:由四个分散和独立的作战行动组成的莱特湾之战,使日本海军的战斗力消耗殆尽。日军有4艘航空母舰、3艘战列舰、6艘重型巡洋舰、4艘轻型巡洋舰、11艘驱逐舰和1艘潜艇被击沉。另外凡是参战的舰艇几乎都被击伤,损失飞机500架、10500名船员和飞行员。美军损失了1艘轻型航空母舰、2艘护卫航空母舰、2艘驱逐舰、1艘驱逐护卫舰和200架飞机,另有2800名官兵战死,约有1000人受伤。在这次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海战中,总计参加作战的舰艇282艘,其中216艘美军舰艇、2艘澳大利亚舰艇和64艘日军舰艇。其中美英出动兵力为143668人,日军出动的兵力为42800人。

  在莱特湾海战中,哈尔西和栗田都应受到斥责,哈尔西为了追歼小泽的航空母舰舰队而放弃了保卫莱特湾地区美军舰队的使命,栗田因为他的胆怯而失去了胜利的良机。冷静地分析一下,哈尔西所肩负的双重使命是一个两难的选择,他没有办法去识别这样一个事实,即小泽的航空母舰编队不过是喂他的一个诱饵而已。至于栗田,被一些互有冲突的报道弄得手足无措,而最终动摇了原先决心。他的所作所为,只是把唯一的日军海军力量,白白送给了占有明显优势的美国海军,最后他成了日军过分错综复杂的作战计划和胆怯的双重牺牲品。

   莱特岛之战

   1944年10月21日-12月31日 山下将军这位负责菲律宾群岛防务的日军总司令从美军的突然登陆行动中清醒过来,决心为保卫莱特岛而战。当战斗力较强的第十六师迟滞美军时,他迅速从吕宋岛和米沙鄢群岛搬来援兵加强给第三十五集团军。在10月23日-12月11日期间,日军通过快速驱逐运输舰陆续向莱特岛输送了约45000人的部队和1万吨的补给物资。随后,尽管日军陆基航空兵(日军仅有的一支较大的空中力量)拼死袭击,美海军和陆军远程飞机仍切断了日军的补给线。在这同时,美第六集团军克服着据守中部山区工事的日军顽抗向前缓缓推进。稍后,由于热带暴风雨的影响,许多道路变得泥泞,进一步减慢了作战进程。在右翼,美第十军同时从陆上和海上向位于铃木指挥的第三十五集团军防区北部的停泊点利蒙逼近。左翼的第二十四军则迅速向日军在西海岸上的主要基地——乌目推进。12月7日,一支美军登陆部队在铃木防守地域的南翼上岸,与此同时,日军在东部地区的一支空降突击部队被消灭。在增援部队配合下,克鲁格于12月7-8日发动了一次钳形的侧翼包围作战,于12月10日攻占了利蒙和乌目。12月20日,从南面推进而来的第七十七师和从北边攻过来的第一骑兵师、第二十二师在利邦上岸,包围了铃木的部队,切断了铃木部同其可资利用的最后一个港口——帕洛蓬的联系。到圣诞节(12月25日),日军在莱特岛上的所有有组织反抗均被粉碎。在这次战役中,日军伤亡7万余人,美军损失为15584人。同时,美军在邻近的萨马尔岛也获得了一处立足点(10月下旬)。

   1944年12月15日,攻占民都洛岛 美军大胆地实施了一次冒险性登陆作战,把一支旅级规模的突击队送到米沙鄢群岛北部、靠近吕宋岛南部的民都洛岛。登陆部队上岸后,迅速修筑了空军基地。为麦克阿瑟直接攻击吕宋岛创造了条件。

  评论:日军困兽犹斗,作出死守莱特岛的决定,使它耗去几乎所有残剩的一点海军力量和空中力量,同时也使它在菲律宾群岛的地面部队大大削弱。到年底,经受一系列沉重的打击之后的日军已输掉了这场战争。其通往南部资源区的交通线受到严重威胁,商船队吨位从1941年的600万吨减少为250万吨(60%为美潜艇击沉)。约135000日军士兵被留到了盟军推进的战线后方,处于孤立无援状态。但到了这一地步,日军仍负隅顽抗,拒绝承认失败。

   战略空袭

   来自印度和中国的空中打击

   1944年4-5月,B-29轰炸机抵印度 得到英国和中国的同意后,美军的新机型B-29“超级堡垒”重型轰炸机进驻印度加尔各答附近的空军基地。这些第二十轰炸机指挥部的飞机从印度起飞用于执行战略轰炸任务,同时也将从中国的基地起飞对中国东北地区和日本南部的工业目称实施轰炸。B-29轰炸机具有威力猛、载弹量大的特点,时速可达每小时约560公里,能携带9100公斤炸弹对1500公里以内的目标实施轰炸。该种飞机还装备有口径为12.5毫米的机枪和口径为20毫米的航炮。

   1944年6月5日,B-29首次遂行战斗任务 “超级堡垒”首次袭击的重点是曼谷(泰国首都)铁路上的日军目标。

   1944年6月15日,首次轰炸日本 通过民工的辛勤劳动,五个具有超长跑道的机场在中国成都地区修筑完毕。68架B-29重型轰炸机从印度的加尔各答转场到中国西南部的成都,然后由此出发,首次袭击了日本九州岛上的日本钢铁厂。

   1944年6-12月,继续执行战略轰炸任务 由于通过“驼峰”的补给数量的限制,故B-29轰炸机无法长期滞留中国。其兵营、修理设备和重型机械装备均在加尔各答空军基地附近。为准备对九州岛、东三省南部和台湾实施轰炸,B-29重型轰炸机必须首先把燃料和弹药从印度运到成都的空军机场。在执行以上任务的间隙,B-29轰炸机还要从它们在加尔各答附近的机场起飞对东南亚的日本空军基地实施轰炸。在指挥官柯蒂斯·李梅少将的统率下,第二十轰炸机指挥部的效率不断提高。以马里亚纳群岛为基地的作战行动

   1944年10月,B-29重型轰炸机转场到塞班 8-9月当由塞班、提尼安岛和关岛组成的马里亚纳群岛被占领后(参见第二十章→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亚洲和太平洋战场→对日作战行动(1944年)→菲律宾海之战),为了对小笠原群岛和硫磺岛实施攻击,美立即把陆军B-17和B-24轰炸机转场到马里亚纳群岛的原日空军机场上。与此同时,陆军工程部队开始加长原有的跑道,并在有军事价值的地区修建超长机场。当第一个机场完工后,第二十一轰炸机指挥部的B-29轰炸机立即开始飞抵。

美国“超级堡垒”重型轰炸机

   1944年10月28日,B-29重型轰炸机首次从马里亚纳群岛起飞执行作战任务 这是B-29重型轰炸机的几次作战——训练任务中的第一次,轰炸目标是特鲁克岛上的日军。

   1944年11月24日,B-29重型轰炸机从马里亚纳群岛出发首次轰炸日本本土 100多架B-29重型轰炸机对日本发起了最后的战略空袭,目标为东京附近的日军机场。

   1944年11-12月,继续进行战略轰炸 美军以五天一次的频率,每次出动100-120架B-29“超级堡垒”对日本工业目标实施空袭。这些空袭通常在黎明实施。B-29重型轰炸机从马里纳群岛上的机场起飞后,保持在在9100米的高度上平稳地飞行,穿过日本海岸。这些远程奔袭的重型轰炸机,遇到了日本本土日军战斗机的猛烈抗击。当B-29重型轰炸机在早晨出发或在下午返回时,往往会遭到从硫磺岛起飞的日军飞机的拦截。日军选派最优秀的飞行员,出动200余架战斗机专门来对付美军的远程空袭。虽然B-29重型轰炸机将其大部击落,但其本身损失也很大。到1944年年底,第二十一轰炸机指挥部每次空袭时均要损失6%左右,超过了5%这一可以接受的理论极限。

   对日作战行动(1945年)

   战略和政策

   由于1944年日本陆、海、空力量在西南太平洋和中太平洋地区遭到毁灭性的打击,致使日本防卫圈的东部和南部坍塌,从而使盟国军事首脑有条件对同日本的战争结局作出一个预见性的结论。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年初的战场形势表明,日本和德国同时被击败似乎是可能的。这并不是因为盟军不再坚持“德国第一”的基本战略——尽管美国人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这个战略——而是美国在过去短短三年内所动员组织起来的强大军事力量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在此之前,历史上从来没有任何国家能像美国在1945年初所做的那样在如此广阔的全球地域内,以如此的效率调动起如此庞大的军事力量。实际上,这一庞大的军事力量早已决定盟军的胜利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在德国和日本还没有被彻底击败之前,美国已开始了它的士兵复员工作的第一步。

   尽管胜利在望,但要最终制服日本,仍需花费时间和付出巨大的生命及财力代价。日本虽然遭受一些挫折,但仍占据着未受到很大战争损害的缅甸,仍然统治着所有广大的南部资源地区,尽管他们通向这个地区的海上交通线已被切断,然而他们在1944年通过在中国成功地发动一场战役又开辟了一条新的大陆交通线。美国对日本的海上封锁连同小规模的战略空袭,给日本的国民经济造成巨大压力,但日本强大的空中防御力量却严重挫败了B-29行员的士气。日军尽管经历了多次失败,但它的勇敢顽强使盟军的统帅们担心,要征服由200多万英勇善战的士兵所保卫的日本本土四岛,若不付出代价并经过一系列苦战是不可能。而且最大的危险很可能是征服了日本本土仍无法结束这场战争。在亚洲大陆上,日本仍控制着朝鲜以及中国人口最为密集、物产最为丰富的地区,这片广大的亚洲地区由100多万有着丰富作战经验的日军驻守着。如果日本政府和留在日本本土的相当一部分军事力量转入亚洲大陆,那么战争就会无休止地延续下去。

   因此,盟军的领导者们——尤其是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在尽可能早的时候便极力促成苏联对日作战,以便尽快结束战争,避免可能出现的巨大伤亡。然而在雅尔塔以及后来的波茨坦会议签订的协议似乎考虑不太成熟,苏联一周的参战并没有影响战争的结果。因为到那时由于盟军的经济制裁,日本的经济和社会已经到达了崩溃的边缘,而且出现了日本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精神危机。对于日本那些热衷于战争的人来说,他们第一次承认了以前从不轻易承认的失败。虽然美国总统罗斯福于4月12日的去世,使副总统哈里·杜鲁门登上了总统宝座,但是美国的战略和政策并没有任何变动。

   在亚洲的陆空作战行动

   缅甸

   1945年伊始,四支盟军主要陆上力量向缅甸发起向心突击。沿盂加拉湾海岸,英国第十五军穿过若开半岛向实兑持续突击;斯利姆的第十四集团军沿着一条宽阔的战线,穿过亲敦江和伊洛瓦底江之间丛林密布的山区向前推进。在缅甸北部,苏尔坦将军的北方战区所属部队从西向滇缅公路进逼;与此同时,卫立煌将军的中国远征军沿着滇缅公路从云南向中缅边境缓缓推进。这些盟军部队遇到的抵抗很弱,但很明显驻守缅甸的3个日本集团军是在实施一种拖延行动。木村将军,包括所有日本缅甸方面军的将领们正在精心诱使盟军深入缅甸中部再实施决战,在那里他们期望充足的后勤供应能确保这场战场的胜利。而当时几乎没有盟军将领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当然,精明能干的斯利姆将军除外。

   第三次若开战役

   1944年12月12日,第十五军重新推进 日军按照木村的计划行事,抵抗很微弱,第十五军几乎没受到什么阻力,便于1月4日攻陷了实兑,然后着手准备一次对缅甸南部的两栖进攻,同时通过发动一些小规模战役占领或收复若开沿岸的重要岛屿来加强对这一地区的控制。

   缅甸北部和云南

   1945年1月1-27日,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实施向心突击 日军第五十六师面对这两支聚拢来的中国军队进行了灵活巧妙而又有条不紊的撤退,它使中国军队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尽管驻印度的第三十八师早在月初(1月6日)便到达中国领土的龙陵,并从那时起巡逻队就在两军之间不断来往,但日军仍然顽强而成功地阻止了两支部队沿着公路的会合。

   1945年1月27日,打通了滇缅公路 远征军渡过瑞丽河到达缅甸境内的畹町 [ 编者注:该处在中国境内。 ] 。同时中国新一军的部队(第三十八和第三十师)也打到了滇缅公路上的孟友;日军撤退时用计使中国的两支军队在孟友附近相互交火,在他们还没反应过来之前,日军早已溜到了一个新的阵地以阻止中国军队沿滇缅公路进一步向南攻打腊戍。

   1945年1月28日-2月4日,第一支陆上送输队到达中国 在一片鼓乐声中,一支卡车运输队(乘坐的多为游玩的美国新闻记者)离开缅甸的南坎向昆明驶去,在一片欢呼和庆贺声中,蒋介石非常大度地提议把这条将利多和缅甸连接起来的公路重新命名为史迪威公路,以纪念他为打通中国陆上交通所做的贡献。

   1945年1-3月,缅甸北部的决战 尽管中国和美国部队已完成了他们的主要任务,但缅甸北部的战争并没有结束。在滇缅公路沿线,艰苦的战争仍在继续,盟军向腊戍的推进遭到日军异常顽强的抵抗。尤其1月18日-2月3日,在美国“战神”旅徒劳地在南坎附近阻止日军第五十六师向腊戍撤退时,双方展开了一场极为残酷的激战。英军第三十六师在密山强渡瑞丽河时的战斗也同样残酷(1月31日-2月21日)。几天后,在中国驻印军前线的中部,第五十师在一场激战后占领了南渡的银矿和锡矿(2月27日)。中国新一军在经过两天断断续续的战斗后占领了腊戍(3月6日-7日)。第五十师占领了昔卜(3月15日),接着,待到与三十师会合后(3月24日)又击退了日军的反攻。英军第三十六师到达眉谬附近的公路(3月30日),重归到第十四集团军的编制下,才结束了这场持续八个月的战斗。

   缅甸中部

   1945年1月,斯利姆布阵 由于盟军在向伊洛瓦底江推进时,仅仅遭到日军轻微的抵抗,因此斯利姆推测木村的计划是当第十四集团军试图在曼德勒北部渡江时发动突然反攻。基于这种推测,斯利姆在瑞昌附近设署了一个模拟的第四军司令部,并同左翼一直沿直线向伊洛瓦底江持续推进的第十九英印师保持频繁的无线电联系,同时,斯利姆迅速而又秘密地把第四军和它其余的2个师向南移到第三十三军背后,以便在曼德勒以南约160公里的木各具附近发动一次出人意料的渡江行动。当第十九英印师和第三十三军为吸引日军的注意力而在较远的北部渡江时,斯利姆安排第四军突然渡江,然后向东突击,一举切断了木村到仰光的交通线,并包围了日军第十五和第三十三集团军。

在缅甸的最后军事行动

   1945年1月14日,第十九英印师渡江 这次在皎渺的渡江行动遭到日军迅速猛烈的反击,这也证实了斯利姆对日军企图的推测。借助于强大的炮火和空中支援,第十九师克服一系列困难后建立了桥头堡。

   1945年2月12日,第三十三军渡江 由于第三十三军在准备渡江过程中有意吸引日军注意力,故当其一部在曼德勒以南渡江时,遭到日军坚决顽强的抵抗。虽然损失惨重,但最终还是建立并守住了桥头堡。

   1945年2月13日,第四军渡江 斯利姆计划中的包围行动随着这次代价甚小的突然渡江拉开了波澜壮阔的一幕。第七和第十七师(后者是全副装备)在蒲甘建立了桥头堡,而且开始迅速集结。

   1945年2月21-28日,向敏铁拉冲击 当第七师在蒲甘附近的伊洛瓦底江对岸坚守桥头堡时,第十七师的坦克部队则向敏铁拉和达西急速突击以夺取那里的战略要道和铁路枢纽。

   1945年2月28日-3月4日,占领敏铁拉 盟军以突然袭击粉碎了日军的顽强抵抗,占领了由日军数量庞大的后备部队驻守的敏铁拉。鉴于日军的反击不可避免,英军立即做了应战准备。增援部队被空运到第十七师的防区,并且来自印度的空中补给行动也已开始。木村意识到形势不妙,遂从曼德勒撤回他的预备队,准备对敏铁拉发动一次全力反攻。3月5-15日,残酷、激烈的混战在敏铁拉和达西地区爆发了。

   1945年3月9-21日,曼德勒之战 2月26日,曼德勒北部的第十九师和南部的第三十三军冲出他们的桥头堡,向缅甸的这个古老帝都合击。当日军在其南部忙于同第三十三军交战时,第十九师通过激烈的巷战占领了该市。

   1945年3月15-31日,敏铁拉之战 日军3个师团的主力,在田中少将指挥下,开始对第十七英印师展开全力进攻,以期重新打通与仰光的联系。日军将英印部队团团围住,并占领了他们的机场,迫使他们依靠空降来提供给养。随后,英军发动同样顽强的反攻又重新收复了机场。随着第三十三军和第四军余部全速向敏铁拉推进,木村意识到他已不可能及时赶到那儿,来避免这场灾难。因此他又重新开辟了一条穿过达西的撤退路线。第四军突破了日军的包围圈将第十七师救出危境,这样就结束了这场缅甸的大决战。

  评论:斯利姆卓越而又简捷的计划,在实施中同他所设想的完全一致。这个计划和它娴熟的技巧使斯利姆列入英国最伟大的将军之一。

   1945年3月26日,昂山起义 日军命令缅甸的昂山将军率领他的规模较小的缅甸国民军从仰光出发支援敏铁拉的日军。昂山表面按照日军命令离开了仰光,却随之下令执行长期以来密谋的缅甸反日起义计划。昂山同英军代表早已有密切联系,已不再对日军抱有任何幻想。尽管他们所做的努力起不了决定作用,但毋庸置疑这些缅甸人游击性的骚扰增加了日军的困窘和混乱。

   1945年4月1日-5月1日,盟军向仰光全速推进 因为事先预料到雨季可能提前来临,而且一旦雨季到来,现在还能在坚硬的曝晒的水稻地自由驰骋的盟军坦克就无法再运用了,因此,斯利姆决定迅速南下。虽然其中有几场战斗打得甚为艰苦,但以第十七英印师为先锋的英军在扫荡混乱不堪的日军部队时,进行仍非常顺利。现在最迫切的问题就是通过空运为军队搞到燃料和食物。在这个月的最后10天,第十七英印师和士兵只能发放一半给养。离仰光只有约72公里之遥的勃固在雨季到来的同一天(5月1日)被盟军占领。

   1945年5月1日,第十五军的两栖登陆行动 为了能在第十四集团军之前抢先占领仰光,第十五军主力在仰光河门登陆,同一天,日军秘密撤离了仰光。

   1945年5月2日,占领仰光 当第十七英印师正在试着穿过仰光北部的泥泞地区和第十五军正准备从南沿河北上进行一次短途出击来攻占仰光之际,一位从仰光市上空飞过的英国皇家空军飞行员却发现市内没有个日本人。于是,他便在明加拉坎着陆步行进入仰光,并在当地百姓的帮助下,从监狱里释放了所有盟军战俘,然后他沿河划船南下通知英军:仰光已被英国皇家空军占领。

   1945年5-8月,追歼和巩固 尽管穿越洪水泛滥的乡间困难重重,但英军仍紧紧追赶向泰国慌忙逃窜的日军主力。除双方的侦察巡逻部队之间时有冲突外,没有发生大的交战。这时,蒙巴顿上将的东南亚方向军司令部正在制订一项岁末对新加坡发动一次大规模两栖登陆的作战计划。

   中国

   1945年1-2月,日军在中国东南部重新发动进攻 日军占领了从汉口到中国与法属印度支那边界线之间的广大沿海地区。有超过3个美军第十四航空队的飞行基地陷落。

   1945年3月9日,日军加强对印度支那的控制 在此之前,尽管印度支那已被日军占领,法国官员仍被允许保留一定的内部统治权,而现在他们皆被日军监禁起来了。

   1945年3-5月,日军在华中地区发动进攻 日军穿过黄河和长江之间长满成熟庄稼的肥沃土地发动进攻。第十四航空队在黄河老河口的重要基地被占领(3月26日-4月8日)。4月10日,日军攻势被中国军队遏制。日军稍后对常德和芷江的进攻也以同样的结局而告终(5月8日)。

   1945年4月5日,苏联废除《苏日互不侵犯条约》 当欧洲战争接近尾声时,克里姆林宫宣布废除 [ 编者注:该条约有效期5年,苏联此时是按规定提前一年通告日本不延长该条约,并未废除。 ] 1941年斯大林为防止两线作战而同日本签订的中立条约(参见第二十章→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亚洲和太平洋战场→早期→《日俄中立条约》)。

   1945年4-8月,苏军在亚洲东部集结 亚历山大·华西列夫斯基元帅统率下的苏联远东指挥部,包括11个合成集团军、1个坦克集团军、3个空军集团军和3个防空集团军。总兵力超过150万人。计有火炮和迫击炮26000门,坦克5000辆,飞机3800架。在东北,日军将领山田的关东军仅有925000人,其中还有30万不可靠的伪“满洲国”傀儡部队。他们装备有6000门火炮和迫击炮,1200辆坦克,1900架飞机。绝大多数有着丰富作战经验的关东军部队已被派往太平洋抵御美军的进攻。

   1945年5-8月,日军撤退 冈村宁次将军认识到他的兵力过于分散,开始将其一部向北转移以援助中国东北正面临着苏军参战威胁的关东军,中国军队的反攻切断了日军通往印度支那的交通要道(5月30日)。到7月1日,10万多日军被驱逐到广州地区,另外大约10万人在美国第十四和第十航空队的袭扰下撤回到中国北部,美国从前在桂林的飞机场被重新夺回(7月27日)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 苏联在广岛原子弹爆炸后对日宣战,以确保在日本投降或崩溃前参战。

   1945年8月9-17日,苏联进攻 恶劣的天气使苏军达成了攻击的突然性。马利诺威斯基元帅的远东第三集团军群主力从外蒙古边境向东挥击。梅列茨科夫元帅的远东第一集团军群从哈巴罗夫斯克-符拉迪沃斯托克一线向西向南推进。在两支钳形突击部队之间,普尔卡耶夫将军的远东第二集团军群,沿阿穆尔河(黑龙江)向南进军。除第六近卫坦克集团军勇敢并出人意料地从人迹罕至的兴安岭穿行中未遇到抵抗之外,其余苏军皆遭到日军的顽强抗击。当这支军队和紧随其后的马利诺威斯基的其余部队到达中国东北中部平原时(8月13日),对关东军主力的战略包围已经完成,日军的抵抗开始土崩瓦解。苏军先头部队紧追不舍,迫使日军穿过鸭绿江退到朝鲜境内。当官方宣布停战后(8月15日),苏军仍继续向朝鲜推进,寻歼日军残余部队。遍布中国东北和朝鲜北部的分散战斗不久后结束。

   1945年8月14日,日本投降 (参见第二十章→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亚洲和太平洋战场→对日作战行动(1945年)→日本的崩溃)

   西南大平洋地区的作战行动

   菲律宾群岛

   山下奉文的防御战略 在吕宋岛,山下奉文将军有25万陆上部队,尽管装备缺乏,但仍不可轻视。其空军力量已被盟军驱散,同时其他方面的支援也几乎不存在。山下奉文准备先以阻击迟滞盟军前进,最后撤到山林密布的中西部地区决战,因为在那里有早已准备好的坚固防御工事,他并不考虑保住马尼拉。

   吕宋岛之战

   1945年1月2-8日,向吕宋岛推进 在第七舰队的运送下,第六集团军从莱特湾穿过苏里高海峡在该岛西海岸的林加延湾登陆。从哈尔西的快速航空母舰上起飞的飞机以及以中国为基地的第二十轰炸机指挥部猛烈轰击台湾。从莱特湾以及新夺取的民都洛岛空军基地起飞的飞机试图击垮日军在吕宋岛的空中力量,但是,神风突击队员却使奥尔登多夫上将的炮火支援舰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无论是在其行进途中或是在对林加延滩头炮火支援时(1月6日)都不例外。1艘护航航空母舰被击沉,另外1艘遭到重创。“新墨西哥”号战列舰、1艘重型和4艘轻型巡洋舰及其他几艘舰船都遭到致命的打击。随着哈尔西和肯尼的飞机猛轰日空军基地,再加上日军采取“自杀攻击”的消耗,日军的“神风队”自杀攻势渐渐衰竭。

   1945年1月9日,林加延登陆 克鲁格集团军以2个军共4个师的兵力一线排开,发起攻击,几乎没有受到什么抵抗便登上海滩。到夜幕降临时,约68000人在林加延到达摩提斯之间上陆。

   1945年1月10日-2月2日,从林加延到马尼拉湾 位于右翼的莫斯卡·维·格里斯沃尔德少将的第十四军,击垮日军迟滞部队后到达奥唐纳尔兵营——斯图森堡港-克拉克机场地区(1月23日),然后掉头向西在那里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苦战。与此同时,一团兵力南下攻占卡隆比特(1月31日)和邦扳牙河泥泞的三角洲地区。在左翼,英尼斯·斯威夫特少将的第一军同东、南两面的日军同时作战,推进异常困难。他的第一骑兵师一部与第三十七师在普拉里德尔会师(2月2日)。

   1945年1月30日-2月4日,第八集团军到达 艾克尔伯格的第八集团军的特遣队在马尼拉北面和南面进行了两次登陆行动。查尔斯·霍尔少将的第十一军在苏比克湾占领了奥隆阿波(1月30日),以帮助封锁包围巴丹半岛,然后迅速占领该岛以阻止日军利用1942年美军建立起来的坚固防御工事。第十一空降师的2个团,在约瑟夫·斯温少将的指挥下,在马尼拉南面的纳苏格布空降着陆(1月31日)。艾克尔伯格然后将该师的另1个团部队空降到马尼拉以南约48公里塔盖泰凸起部(2月3日)。第二天该师主力到达马尼拉南部郊外的帕拉尼亚克,遂被日军的顽强抵御所阻。

   1945年2月3日-3月4日,收复马尼拉 当第三十七师向南攻入该城时,第一骑兵师向东然后向南同第11空降师会合在一起。到2月22日,日本守军已被驱逐到老城墙内(内城),山下奉文的主力同马尼拉的联系已被隔断。被关在圣·托马斯大学及比利比德监狱里的美军和平民被释放。内城被约18000名有战斗力且顽固不化的日军据守着。他们主要是海军少将石渊指挥的海军部队。他不听山下奉文放弃该城的命令,决定拼死抵抗。他们无情地破坏和焚烧了许多建筑物。第三十七师必须逐街逐巷地清剿日军,当日军最后的抵抗结束时,古老的内城已成为了一片废墟,至少有16665名日军战死。

   1945年2月16日-4月17日,越过马尼拉湾 在猛烈的空袭和炮击之后,被称之为“东方直布罗陀”的科雷吉多尔遭到了一次娴熟的空降攻击,目标为该要塞的高尔夫球场(2月16日)。随后盟军又从巴丹发动一次两栖登陆,在粉碎日军的拼死抵抗后,这座要塞被攻破(2月27日)。日本守军大部被埋葬在炸塌的麦林塔山隧道中,计打死日军4417人,俘获19人。而美军伤亡情况是209人阵亡,725人受伤。3月15日,开始有货物运入该湾(3月15日)。修筑在埃尔弗莱尔岩石上被称为“混疑土战列舰”的德拉姆要塞,4月13日被攻克。攻击中,盟军将汽油和煤油从通风口倒入堡垒内,将守军尽数烧死。同一天,盟军在卡瓦略岛登陆,但其守军顽抗达两周之久。在卡拉包岛,登陆美军在没有遇到抵抗的情况下顺利控制全岛(4月17日)

收复菲律宾

   1945年3月15日-8月15日,山区战役 第六集团军的主力向东、向北、向南对山下奉文的山区防御力量发动了一系列进攻。在北面,吕宋的北部游击队和新组成的菲律宾军队配合盟军把日军主力包围在科迪耶拉中部和马德雷山脉。在马尼拉东部,一支小规模的部队占领了太平洋沿岸的山脊地带。当山下奉文在战争结束投降时(8月15日),他仍有约5万名组织良好的日军。

  评论:吕宋战役,美军亡7933人,伤32732人。日本损失为:亡192000人,被俘7700余人。山下奉文的失败主要是由于交通条件差以及从最高统帅部获取的情报不全面所致。不良的交通条件和从最高统帅部获取的不全面的情报信息,束缚了山下奉文的手脚,此外,部队缺乏集中统一的指挥也进一步影响了日军的作战。很明显,在这种情况下,山下奉文已做到了期望中的最好程度。对美国来说,这个极小的死亡比率——24个日本人对1个美国人,对进攻者必须比防御者死亡率高的战争规律来说是一个极大的例外,这主要归功于麦克阿瑟和克鲁格的智慧和谋略。

   米沙鄢群岛和南部岛屿

   1945年2-8月,艾克尔伯格战役 在吕宋战役进行的同时,第八集团军受命解放菲律宾的剩余地区。这些地区被铃木将军指挥下的日军第三十五集团军一部防守着,总兵力为102000余人。山下奉文指示铃木尽可能地防守和拖延。铃木把它的主力集中在民都洛岛。从巴拉望岛开始,第八集团军特遣队共进行了50次两栖登陆行动。这些登陆的运送任务部分由巴比的第七两栖登陆队担当,余者由陆军工程两栖特种旅完成。肯尼的陆基飞机提供空中支援。每次战役都遵从一个相同的模式:突袭登陆,日军撤往内地,占领该岛,部队撤离。“扫荡”任务留给当时已经扩大的当地游击队完成。

   1945年4月17日-7月15日,民都洛岛 在该岛,铃木以2个师和一些海军部队建立了一道坚固的防御阵地。盟军从北、东、南三个方向集中登陆,将日军两个战斗群压退至岛中部,日军在那里一直顽强抵抗,到战争结束才放下武器。在整个菲律宾战役中,第八集团军亡2556人、伤9412人,与此同时,大约有5万名日军在南米沙鄢群岛战役中被击毙。

   新几内亚岛和荷属东印度群岛

   1945年1-8月,外围地区 布拉米的澳大利亚军队负责围剿新几内亚岛、俾斯麦和所罗门群岛中负隅顽抗的日军。布拉米先包围封锁了新大不列颠岛,然后对所罗门群岛的布干维尔以及新几内亚岛发动进攻。

   1945年5-8月,婆罗洲 东北沿岸的塔拉坎、西北沿岸的文莱湾以及东南部的巴厘巴板都遭到了第七舰队特遣队和皇家澳大利亚海军的袭击。肯尼的空中力量为其提供空中火力支援(包括澳大利亚部分空军部队)。

   1945年5月1日-6月22日,塔拉坎 澳大利亚第九师的一个旅和一支荷兰分遣队登陆。日军虽然抵抗坚决,但最终仍被粉碎。

   1945年6月10日,文莱湾 澳大利亚第九师迅速占领一处宽阔的环形地带,并修建了机场。

   1945年7月1-10日,巴厘巴板 伴随强劲的空中和舰炮火力支援,澳大利亚第七师发起登陆行动,占领了所有重要的目标。

  评论:这个地区的战役对于整个战争来说,没有明显影响。婆罗洲战役最初是作为被麦克阿瑟收复爪哇和恢复其合法政府计划的一部分来考虑的,在修订后,它的主要目标变成了占领重要的产油区。

   太平洋地区的作战行动

   硫磺岛

   美国的计划和准备 攻占小笠原群岛中的这个方圆仅有21平方公里的梨状岩石岛,对于美国向日本本土推进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日本人的控制下,它对美国从塞班岛起飞远程攻击日本本土的轰炸机造成了不小的威胁。如果该岛一旦被美国掌握,它将成为一个极好的前沿空军基地。尼米兹的舰队,现在已被改称为第五舰队,同取代哈尔西参谋部的斯普鲁恩斯指挥部一起,运送着哈里·施米特少将的第五两栖军——第三、第四和第五海军陆战师,向硫磺岛发起了攻击。

   日本的计划和准备 栗林中道少将率领22000余日本陆海军部队坚守着硫磺岛。岛上蜂窝状的炮阵地、混凝土掩体和雷场纵横,组成了二战中最坚固的筑垒防御工事之一。栗林采取坚守待敌的防御战术,在攻击前美军长时间连续轰炸以及登陆前三天的海上炮击过程中,他的军队一直躲藏在结构复杂的地下堑壕中。

硫磺岛之战

   1945年2月19日-3月24日,硫磺岛之战 施密特少将于2月19日在东南海岸登陆,第四、第五陆战师并肩前进,第三师为预备队,遂遭到了日军前后侧三面的猛烈阻击。在第一日伤亡2420人后,海军陆战队将硫磺岛拦腰斩断,第五陆战师转而向左袭击栗原中道的指挥部,其他师则向右突击。在攻击部队向火山艰难推进的过程中,得到了海军舰炮持续准确的火力支援。2月23日南端火山——折钵山被美军攻占。3月11日前日军残余被压缩在岛北部的狭长地带。3月16日本军队有组织的抵抗宣告结束。次日,从日本返回的16架B-29型轰炸机在硫磺岛实行紧急安全降落,并向海军陆战队表示了感谢。

  评论:在战役过程中,美军遭遇了日本人微弱的空中攻击。2月21日,一架神风自杀飞机坠毁在“萨拉托加”号航空母舰上,炸毁飞机42架,造成123人死亡、192人负伤。当天,另外几艘军舰也遭到自杀飞机攻击。此役,海军陆战队共死亡6891人,受伤18070人。日本守军仅212名投降,死亡超过21000人,另有许多被埋在地下隐蔽部中。在这次战争结束前,硫磺岛显示了它的巨大作用——共有2251架B-29型飞机在该岛进行紧急降落,挽救了24761名美国空军官兵的生命。

   冲绳岛

   美军计划与准备 进攻日本本土之前所做的最后一步是攻占位于中国台湾岛和日本最南端的九州岛之间的琉球群岛,美军的“冰山”行动就是以琉球群岛中最大的冲绳岛为主要目标而制订的。在尼米兹的指挥下,斯普鲁恩斯的第五舰队将担负输送西蒙·博利瓦·巴克纳中将所指挥的美第十集团军(攻击部队约18万人,外加一些驻在新喀里多尼亚预备队)的任务,该集团军辖第二十四军(由约翰·霍奇少将指挥)以及第三两栖陆战军(由罗伊·盖格少将率领)。这将是在太平洋地区所进行的一次规模最大、最复杂的两栖远征行动。特纳负责指挥具体的登陆行动,同时,米切尔的快速航空母舰特遣队将掌握制空权。米切尔的第五十八特混编队还得到了英国皇家海军最新装备的4艘航空母舰和1艘战列舰的加强。由于冲绳岛处于美国战斗机航程之外,但却处于日本在台湾和九州岛战斗机群的航程之内,故使得航空母舰的任务更加艰巨。所以,美舰队必须防备“神风特攻队”(自杀飞机)的可能袭击(有迹象表明日本将进行这种攻击),同时还要给地面部队提供战术支援。

冲绳岛之战

   日本的计划和准备 驻扎在冲绳岛上的是由牛岛满中将指挥的日陆军第三十二集团军,约13万人。像其他岛屿一样,日军在岛上构筑了严密的防御体系,尤其在南部,工事更加坚固。此外,还有45万余平民。

   1945年3月14-31日,初期空中作战行动 为孤立战场,米切尔的特遣队袭击了日军在九州的空军基地。罗林斯的英国航空母舰舰队对位于台湾和冲绳岛之间的千岛群岛进行了火力压制,轰炸其机场并截击飞往战场的飞机。陆军的远程轰炸机还袭击了日本在台湾和本州一些重要工业基地。同时,盟军的巨型航空母舰遭到日军自杀飞机的报复:“富兰克林”号遭重创,不得不依靠“匹兹堡”号巡洋舰拖曳航行,“黄蜂”号也被击伤(钢甲板的美国航空母舰比木甲板的美国航空母舰受创小)。虽然纽约消防局设计的特殊灭火设备保住了3艘战舰,但却损失了825名官兵,另有534名受伤。在盟军的攻击下,日本空军基地暂时处于瘫痪状态,193架自杀飞机有169架被毁。

   1945年3月23-31日,攻击前奏 由海军上将布兰迪指挥的火力支援舰队逼近冲绳岛,并于3月23日开始进行持续的空中和舰炮轰击。与此同时,为获得庆良间列岛上的锚地和海上飞机基地以及伊濑岛上的炮兵阵地,第七十七师被运送至二岛。结果,该部在庆良间俘获了约350艘小型自杀艇——每一艘载有2枚深水炸弹和一些手榴弹,由2-3个船员操纵——这样就解除了登陆战的一个巨大威胁。这一理想的停泊场立刻成为海军宝贵的修理和补给基地。

   1945年4月1-4日,登陆战 当一支模拟的登陆部队为分散日军注意力而在东南海岸佯攻时,从1300艘艇船上涌出的一支约13公里宽的登陆艇纵队则向西岸的白沙滩云集。在明朗的周日早晨,伴随着猛烈的舰炮和空中支援,登陆大军分为8个登陆波次连续发起攻击,约6万大军在没有遇到陆上抵抗的情况下建立了滩头阵地。位于左翼的第三两栖军转而向北突击。在扫荡冲绳岛北部(4月13日)和附近的伊江岛的过程中,只遇到微弱的抵抗。第二十四军,转往南部,突然被日本在首里地区严密组织的牧港防线所阻,该防线是一个纵深很大的山区坑道防御体系。

   1945年4月6-7日,“天”号作战 日本最高统帅部决定以海军自杀攻击来阻止美军向本土推进,并认为自杀飞机的袭击会使美军离开冲绳岛。巨型战列舰“大和”号在1艘巡洋舰和8艘驱逐舰的伴随下,将撞击余下的美军舰船。日舰队无任何空中防护,油料也只能航行到冲绳岛,但弹药充足。4月6日在日海军部孤注一掷的命令下,舰队匆匆航离内海。斯普鲁恩斯收到了巡逻潜艇的警报,他准备先以米切尔的航空母舰编队前往截击,而他的舰队作为候补力量使用。

   1945年4月7日,第一次自杀飞机袭击 约355架自杀飞机和340架俯冲轰炸机和鱼雷轰炸机向登陆部队发起猛烈攻击。虽然日军损失了383架飞机,但当袭击结束时,美国2艘驱逐舰、2艘军火舰、1艘扫雷艇和1艘登陆艇被击沉,另有24艘其他战舰受创。

   1945年4月7日,“大和”号巨舰沉没 海军中将伊藤整一带着渺茫的希望指挥“大和”号巨舰前行,午后不久,就遇到了米切尔舰队飞机的袭击。一波波的美机向这个庞然大物倾泻着炸弹和鱼雷。经过四小时的持续轰炸,“大和”号几乎沉没。下午16点23分,“大和”号终于载着它2488名官兵葬身海底。巡洋舰和4艘驱逐舰也被击沉。其他4艘,虽然受创,却仓皇逃离。最后,有3655名的日本船员,在日本帝国海军官兵的最后挣扎中丧命。美军损失15架飞机,84名船员和飞行员。

  评论:如果日本最高统帅部集中残余空军力量去掩护“大和”号抵达冲绳岛,在它毁灭之前也许会给登陆军以沉重的打击。其6门口径28英寸(约71厘米)、最大射程约38400米的主炮,远远超过了美军战舰的主炮。 [ cdhyy注:数据有误。“大和”号为3联装主炮塔三座,口径18.1英寸(460毫米)。 ]

   1945年4月6-30日,前进和对峙 美第二十四军沿岛南进,与势力渐强的日军交战。4月24日,“牧港防线”被攻破,但最后在首里地区抵抗的主防线坑道地带,美军再次受阻。巴克纳将军指挥的第七十七师以及陆战第三军的第一和第六陆战师面临困难的抉择:是正面袭击,还是——如海军建议的那样——在岛的南部从敌后登陆包围日军。最后他决定进行双重包围(左右夹攻,前面袭击),2个陆军师在敌前,海军陆战队在右侧。

  评论:这种形势和1943年意大利相似。按计划海军陆战队登陆,如同“安齐奥”行动一样,将会与前沿阵地脱离相互支援。但不同的是,巴克纳的两栖力量要强大得多。海军陆战队和一些军事批评家认为美国过于谨慎了。

   1945年4月12-13日,自杀飞机再上战场 同时,日本又恢复使用自杀飞机。在战争接近尾声时,日本发动了9次袭击,直到他的空军力量耗尽。总共有3000多架自杀飞机袭击登陆美军和米切尔的航空母舰,使得美国21艘舰只沉没,43艘永远不能投入使用,23艘在一月或数月内不能返回战场。

   1945年5月11-31日,巴克纳的进攻 在恶劣天气条件下,虽然日军奋力抵抗,但日军两翼仍被美军攻破,牛岛满缓缓退至岛屿南端的多山地区。

   1945年6月1-22日,最后决战 美国展开海陆军的全线进攻,日军的抵抗结束了,美国巴克纳将军和日本牛岛满都未看到战争结束。6月18日,当巴克纳来到前沿观察所巡视时,被炮弹击中阵亡。四天以后,牛岛满在其司令部被占领前切腹自杀。

   在冲绳岛的战役中,日本已知的死亡人数约为107500人,大约2万人死于防空壕中,7400人被俘。第10集团军伤亡状况为:7374死亡,32056负伤。海军大约死亡5000人,负伤4600人,约4000架日本飞机在作战中丧失,等量的飞机由于其他原因遭损。美国舰载飞机损失763架,美第三舰队36艘舰只被击沉,伤368艘。

  评论:这次战役耗尽了日本强大的海军力量残余和大量的空军力量,牛岛满不抵抗美军登陆的战略决策(也许是执行最高指挥的命令)是一个可悲的错误。第五舰队的战术决策是英明的。一支大舰队在一段较长时期内的海上后勤支援——前所未有的——是一次非凡的实力演示。

   战略空袭

   1945年1-2月,重新估价 B-29型战机对日本的袭击并不如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所预料的那么成功。日本战斗机的防卫也比预料的有效,6%的失利率降低了轰炸机机组人员的士气和效率。在日本约9100米上空的天气状况比预想的更差。风速每小时达几百公里,致使轰炸机偏离航线,降低了攻击效果。机翼和挡风玻璃上结起了冰,影响了飞机的正常操作,模糊了飞行员的视线,降低了仪器和轰炸瞄准器的灵敏度。大雾常常使目视轰炸无法进行,而雷达也不可能使小规模机群的集中轰炸准确无误,尽管如此,空袭仍对日本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持续的警报降低了工作的效率,使得全体国民的士气衰退。而且,对飞机制造厂的集中袭击迫使工厂不得不分散设置,结果引起产量减退。美军由于从马里亚纳群岛轰炸日本比途经中国成都的效率更高且代价更小,于是美国空军遂决定将第二十轰炸机指挥部从印度移至关岛,这样就使第二十航空队的力量集中到了一起。同时,鉴于李梅将军指挥第二十轰炸机指挥部积累了成功的经验,故命其前往关岛指挥第二十一轰炸机指挥部。

   1945年2-3月,发展新战术 由于日本飞机制造厂的分散加上轰炸机机组人员损失较大,使得李梅将军和他参谋部决定改变战术,采用他和陈纳德在中国的联合作战行动中所研究出的新的轰炸方法:即以燃烧弹低空袭击代替高空轰炸。

   1945年3月9-10日,火攻东京 334架B-29型轰炸机,以约2134米的飞行高度采用新战术对东京发起了一次夜间攻击。总数达1667吨的燃烧弹在这一历史上最具毁灭性的空袭中被投下。顿时,烈焰转变为肆虐的大火席卷该城,就像毁坏德国汉堡、德累斯顿和达姆施塔特一样,东京约39平方公里的城区化为废墟,83000余人葬身火海,约10万人受伤。

   1945年3月9-19日,战略轰炸新阶段的开始 在短短的十个夜晚,对东京进行了四次成功的袭击,结果又创造出了一种新型的作战方式。低空袭击使轰炸机载弹量比9100米上空飞行时多近3倍,但是由于日军防空炮火和战斗机的威胁,故空袭只能在晚上进行。总量达9365吨的燃烧弹被投下,相当于前三个半月内向日本投弹总和的3倍。约83平方公里内的日本重要的工业区被毁。也许更重要的是,这次袭击美空仅损失22架B-29型战机,损失率仅占出动1595架次的1.4%。这种损失率令人吃惊的下降是由于日本战斗机夜间战斗力差的缘故。此外,既作为导航站又作紧急迫降地的硫磺岛,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超级堡垒”轰炸机机组人员的士气也高涨起来,这显然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轰炸效率。

   1945年4月7日,美国护航战机亮相 第七战斗机指挥部在硫磺岛攻占不久,就迁往该岛,开始派遣它的远程P-47型“霹雳”战斗机和战斗力更强的P-51型“野马”战斗机,为B-29型轰炸机护航。此时它正开始实施夜间低空和白天中空的混合轰炸行动。结果,日本战斗机的损失迅速增加,而美国B-29型飞机损失量则继续减少。美国飞机很快在日本心脏上空掌握了绝对的制空权(5-8日)。

   1945年5-8月,战略轰炸的高潮 第二十轰炸机指挥部的飞机从印度和中国的到来(4月),使空袭强度大为增加。随着更多的临时机场在关岛建成和更多的飞机从美国飞抵,对日空袭的强度还在稳步加剧日本五大城市东京、名古屋、神户、大阪、横滨的工业区彻底摧毁。日本国民的士气直线下降。数百万日本人无家可归,政府不能提供居住场所。随着开始轰炸运输系统,又加上海上封锁的影响,使得食物出现匮乏。而B-29型轰炸机开始在日本港口布雷,使封锁的影响变得更大。到仲夏,战略轰炸使日本经济和国民士气面临崩溃的边缘。

   日本的崩溃

   无情的压制

   1945年1-8月,潜艇和封锁 美国潜艇通过严格封锁,使日本国民第一次感受到了战争的影响,这一封锁措施在1943年就初见成效。在战争的最后几月里,它们在中国海和日本海岸巡游,使得封锁更为奏效。在战争过程中,美国潜艇击沉了1100多艘日本商船,总吨位达480万吨——占日本损失总量的56%。它们还击沉了201艘战舰,包括1艘战列舰和8艘航空母舰,总吨位达54万吨。约52艘美国潜艇损失,大部分不知去向,他们是战争中的无名英雄。

   1945年6-8月,进攻前的战备 麦克阿瑟上将和尼米兹海军上将的参谋部制订出两个大规模侵入日本本土的计划。第一,“奥林匹克”行动(11月),进攻南九州;第二,“花环”行动,将在1946年3月实施,届时将集结最大规模的两栖登陆部队,向本州的东京平原进攻。同时,三支大军通过对日本帝国的无情打击为以上的行动奠定基础,它们是(1)太平洋舰队的潜艇部队(参见上文);(2)第二十航空队的B-29型轰炸机(参见第二十章→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亚洲和太平洋战场→对日作战行动(1945年)→战略空袭);(3)快速航空母舰特遣队(参见下文)。

   1945年7月10日-8月15日,航空母舰的最后袭击 经过冲绳岛之战的长时间考验后,米切尔的第三十八特遣队更多的时间是由哈尔西指挥在“尤利也”锚地的作了短暂休整,以修理受伤的战舰并补充物资和给养。随后,米切尔很快返回日本海岸,在那里他的B-29型飞机又进行剧烈轰炸行动。快速航空母舰特遣队共有1000多架美国飞机,244架英国飞机。在最后5周的作战行动中,美国损失290架飞机,英国损失72架,绝大多数被日本的防空炮火击落。在这期间,他们在空中和地面共摧毁3000多架日机。

   原子弹

   1945年7月16日,阿拉莫戈多的原子弹爆炸 第一颗试验性原子弹在新墨西哥州的阿拉莫戈多起爆。同时,空军第五○九混合大队建立,在犹他州的沙漠地区,进行秘密演习,准备投掷原子弹轰炸日本。

   1945年7月,关于投掷原子弹的争论 在一些了解原子弹轰炸威力的官员中,展开了一场关于是否使用原子弹的高层次争论:原子弹该不该使用?用了,又怎样?有些人认为,使用这种毁灭性的武器是不道义的。另一些人认为通过封锁和战略轰炸,就能使日本崩溃,因此无需使用原子弹。通过仔细的讨论研究,参谋长联席会议和以国务卿史汀生为首的高级官员建议使用原子弹。他们认为这种恐怖轰炸的震撼力会使日军领导者信服,他们再继续战争是无望的,从而使日本投降。如果不使用原子弹,日本400万士兵将继续在日本、中国作战,在他们被击败前会造成成千上万的盟军士兵的牺牲。所以即使原子弹轰炸会造成巨大的损失,美国领导者认为这将加速战争进程,拯救了比原子弹轰炸所失去的更多的生命。

   1945年7月27日,波茨坦公告 在英美苏三国首脑战争期间的最后会晤中,杜鲁门总统和艾德礼首相(刚刚接替丘吉尔)对日发出最后通牒:如果他不立即投降,就意味着“日军将不可避免的被彻底歼灭,以及……日本人的家园将变成一片废墟。”对此斯大林也不反对,虽然日苏没有交战。日本试图通过苏联给予答复,但是克里姆林宫没有转告。既然日本好像不给予答复,那么杜鲁门就同意向日本投放原子弹。

   1945年8月6日,广岛 广岛是个人口超过30万的城市,是重要的军区司令部和日军供应品运输站所在地。在轰炸攻势中未受到大的破坏。8月6日早晨,空袭警报拉响,大多数人躲藏起来。然而当看见天空仅有2-3架飞机后,许多人又跑了出来。所以当原子弹在城市中心上空爆炸时,绝大多数人无任何防护。瞬间,三分之一的城区成为一片废墟,78150人死亡(绝大多人在爆炸火焰中当场死亡,一些由于核辐射死亡),近7万人受伤,余下的绝大多数人长期受到核辐射的伤害。

   1945年8月9日,长崎 第二颗原子弹在人口23万的海港和工业城市长崎爆炸。城市的一部分由于山区的遮挡,故仅有不到一半的城市被毁,近4万人死亡,约25000万人受伤。

   1945年8月9日,苏联出兵中国东北 (参见第二十章→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亚洲和太平洋战场→对日作战行动(1945年)→在亚洲的陆空作战行动)

   日本投降

   1945年8月10日,日本请降 原子弹轰炸日本本土的后果就如史汀生小组和参谋长联席会议预料的一样。在未投原子弹之前,没人知道狂热军国主义统治下的日本还会顽抗多久。现在,原子弹加上苏军参战,使日本天皇和政府认识到,进一步的抵抗毫无意义。通过无线电短暂谈判后,日本接受“无条件投降”,实际上已经包括了日本迫切想接受的条件:盟军允许他们保留天皇制度及保全日本帝国四岛的完整。

   1945年8月15日,停火 整个亚洲和西太平洋岛屿的日军放下武器。麦克阿瑟将军和美国军队开始飞往日本(8月28日)。

   1945年9月2日,正式投降 在停泊在东京湾的盟军太平洋舰队中心处的“密苏里”号甲板上,日本政府代表向盟国正式投降。这时天空布满美国飞机。被盟国政府任命为日本占领军最高司令的麦克阿瑟将军,接受了日本外相重光葵的官方投降。在投降签字仪式的观察者中,有被释放的战俘美国将军温赖特和英国将军珀西瓦尔,他们分别在菲律宾和马来西亚指挥作战,在战争开始时遭到挫败而被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损失情况
国家 动员总兵力(100万人) 军人死亡 军人受伤(10万人) 平民死亡(10万人) 经济和财政消耗(10亿美元)
美国 14.9 292100 5.72 轻微 350
英国 6.2 397762 4.75 0.65 150
法国 6 210671 4 1.08 100
苏联 25 7500000 140.12 100-150 200
中国 6-10 500000 17 10 不详
德国 12.5 2850000 72.5 5 300
意大利 4.5 77500 1.2 0.4-1 50
日本 7.5 1506000 5 3 100
其他参战国 20 1500000 不详 140-170 350
合计 105 15000000 不详 260-340 1600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