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主要战争 – 吴起兵法网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欧洲主要战争

欧洲主要战争

 作者:T.N.杜普伊 ·美国

————《哈珀-科林斯世界军事历史全书

第十八章·职业军队的出现

出自————《战争通史

   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年)

   1853年,战争序幕 为争夺当时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一个省份——“圣地”巴勒斯坦的管辖权,法国(天主教的保护国)和俄国(东正教的保护国)陷入了外交冲突,土耳其被夹在中间。沙皇尼古拉一世认为这是控制土耳其并获得通过土耳其海峡进入地中海的机会。于是该年7月,一支俄国军队占领了土耳其罗马尼亚公国。法国不想让其对手扩大在近东的实力,而英国亦反对列强之间力量平衡的任何改变。因此,为支持土耳其,英法舰队抵达君士坦丁堡。

   1853年10月4日,土耳其对俄宣战 一支土耳其军队在奥马尔帕夏(又名迈克·拉塔斯,克罗地亚人,一名优秀的军人)的率领下渡过多瑙河。

   1853年11月4日,奥尔特尼察之战 奥马尔帕夏率领的土军在罗马尼亚南部、靠近多瑙河的地区打败俄军。

   1853年11月30日,土耳其分舰队在锡诺普的覆灭 俄国海军中将P.S.纳希莫夫,率领6艘主力战船、3艘快速护卫艇和几艘小船,攻击停泊在港口,由土耳其海军中将统帅的7艘主力战船、3艘海防舰和2艘小型蒸汽船的分舰队。尽管土耳其分舰队在舰船数量和火炮数量上占优势,但经过6小时的顽强战斗,还是被歼灭了。这次激战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俄国的线膛炮显示了巨大的破坏力,这是这种新型舰炮在战争中首次使用。

   1854年1月3日,英法舰队进入黑海 英法两国暂时放弃彼此的嫉妒和猜疑,和土耳其组成同盟。3月12日,英法舰队抵达黑海,和土耳其一起保护其海岸和航运。

   1854年3月20日,俄军渡过多瑙河 一支强大的俄军在伊万·帕斯凯维奇元帅的统帅下渡过多瑙河,侵入保加利亚。

   1854年3月28日,英法对俄宣战 4月10日,英法两国达成攻守同盟。之后,英法远征军开赴瓦尔纳(斯大林格勒)去协助土军抵抗俄军的进犯。此时,俄军已到达并围攻锡利斯特拉。4月16日,英国战舰“狂飚”号悬挂停战旗试图进入敖德萨港,遭到射击,于是英法分舰队对俄军岸炮阵地实施了猛烈的炮击,使之遭到重创。

   1854年4月20日,奥地利介入的威胁 在与普鲁士达成针对俄国的共同防御协议后,奥地利在加里西亚和特兰西瓦尼亚地区集结了一支5万人的军队。经土耳其同意,这支军队进入土耳其的多瑙河公国。面对这一威胁,俄军放弃了对锡利斯特拉的围攻,并于8月2日将其军队撤出该地区,但是拒绝接受和平协议。该协议由英国、法国、普鲁士和奥地利于8月8日达成,称为《维也纳四条款》,此协议强调了英国、法国、普鲁士和奥地利在奥斯曼的利益,要求俄国不得干涉奥斯曼帝国。

   克里米亚战争和塞瓦斯托波尔的围攻

   1854年9月,策划侵入克里米亚 俄军从巴尔干撤军使在瓦尔纳的英法远征军达到了其主要的目的。时值该地正流行霍乱。然而伦敦和巴黎认为必须通过摧毁塞瓦斯托波尔的大型海军基地来削弱俄军在黑海的军事力量,却没有考虑这项任务的艰巨性,也没有实施相应的预先侦察便决定进行远征。远征军由66岁的英军上将F.J.H.S.拉格伦勋爵和53岁的A.J.L.圣·阿尔诺法军元帅(他已经严重地感染上霍乱)共同统帅。

   1854年9月7日,从瓦尔纳起程 远征军在由150艘战舰和运输船组成的强大舰队的护航下开赴克里米亚半岛。远征舰队直到抛锚停泊都没有对登陆点作出任何决定,在战役指导的随意性和无计划性方面堪称典型。与之相对应同样典型的是克里米亚的俄军司令官A.S.缅希科夫亲王,对于抵抗登陆亦没有任何打算。

   1854年9月13-18日,旧港登陆 旧港位于塞瓦斯托波尔以北48公里,实际上这是一开阔的海滩,没有港口。恶劣的气候和军队的疲惫状况推迟了远征军登陆行动。

   1854年9月19日,向塞瓦斯托波尔挺进 由51000名英国、法国和土耳其步兵,1000名英国炮兵和128门火炮组成的远征军向南推进,英军在靠陆地的一侧,舰队靠近海岸航行。

   1854年9月20日,阿利马之战 缅希科夫率领36400人占领阿利马河畔的高地,其左翼位于联合舰队的火力范围之内,其右翼占领了山脊。远征军没费多大劲就渡过了河,但在高地的陡坡前遇到了困难,经过艰苦的战斗才夺取俄军阵地。随后,缅希科夫实施了顺利的撤退。是役,远征军(大部分是英国人)损失了3000人,俄军损失5709人。

   1854年9月25-26日,围绕塞瓦斯托波尔的机动 塞瓦斯托波尔举目可见,但其港口航道已被沉船堵死。对远征军来说,放弃海军的配合从北面攻击塞瓦斯托波尔是不可能的,而没有基地进攻亦不能实现,唯一的办法是进行侧翼机动,绕过要塞到其南部,并在卡梅什港和巴拉克拉瓦港建立后方基地。当远征军放弃了退却路线,在侧翼没有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建立了一条28公里的弧形包围线时,缅希科夫放弃了要塞及防御工事,他巧妙地将其剩下的部队撤到巴赫奇萨莱,并和到达那里的增援部队会合。实际上他还在远征军不知晓的情况下越过了另一条战线。最后,远征军安全地形成了弧形包围,和海军重新取得联系,而且英军在巴拉克拉瓦,法军在卡梅什建立了基地。

   1854年10月8-16日,塞瓦斯托波尔进攻的开始 此时,塞瓦斯托波尔南部的防御准备还没有全部完成,如果立即实施攻击也许已经取得成功了,可惜远征军错失良机。一支英国分队和一支法国军队在担任可能遭到俄军攻击的掩护的同时,临时组建了一支围攻军团,并开始实施围攻。9月29日,圣·阿尔诺因霍乱死去,F.C.康罗贝尔将军接替指挥法军。到10月17日,当第一次炮击开始时,俄军工程师F.E.I.托特勒本中校已经完成了惊人的防御工事构筑。双方炮击使彼此都遭受了很大损失,但没能彻底摧毁防御工事。塞瓦斯托波尔港被埃德蒙·莱昂斯男爵中将的舰队所封锁。

   1854年10月25日,巴拉克拉瓦之战 缅希科夫的野战军企图楔入围攻线,并夺取巴拉克拉瓦的英军基地。俄军实施了一次突破,并缴获了土军的一些火炮。当俄军重骑兵企图发展突破时,遭到英军重骑兵旅的反击和“穿镶红细线”军装的苏格兰高地旅的顽强阻击。以当时的情况无法解释的是,随后,英军轻骑兵旅向其正面的俄军野战炮兵阵地发起了攻击。他们在通过1.6公里长狭窄的山谷时,遭到位于右翼已陷落的土耳其炮兵阵地和左翼的俄军炮兵阵地火力的射击,当其穿过火力网冲至俄军炮兵阵地时,却被冲下来的俄军重骑兵击溃。而幸存者不得不再次穿过坦尼森著名诗句中描述的“死亡之谷”的交叉火力。这次冲击成为由于轻骑兵旅旅长J.T.B.卡迪甘勋爵、重骑兵师师长G.C.B.卢肯勋爵的无比愚蠢,从而导致英勇的士兵走向死亡的永远的见证。撤退行动得到法军第四骑兵旅的掩护,该旅在C.迪阿弗雷克少将的率领下,向俄军炮兵阵地的侧翼实施了冲击。总共有673名军官和士兵参加这场持续20分钟的轻骑兵冲锋,损失了247人和497匹战马。恰当的墓志铭是目睹了整个过程的法国将军P.F.J.博斯凯的评说:“这是壮观的,但不是战争。”俄军夺取并保住了瞰制巴拉克拉瓦至塞瓦斯托波尔大路的沃伦托索夫岑山脊阵地,联军仍然占据巴拉克拉瓦港。

   1854年11月5日,因克尔曼之战 缅希科夫试图再次切断围攻的敌军与其支援基地之间的联系。俄军向英军阵地发起了攻击,在一整天的艰苦战斗中,双方的行动都失控。博斯凯的法军师赶到并扭转了局势,缅希科夫撤退了,损失12000人;远征军——主要是英军,损失3300人。

   1854年11月-1855年3月,萧瑟的冬天 从理论上说,由于拥有畅通无阻的海上交通线,远征军在实施进攻行动上应该没有什么问题。而俄军尽管有北方的交通线,但这条陆上供应线却有过长和脆弱单薄之虑。然而实际上,远征军根本没做冬季战役的准备。因此,11月14日,一场暴风雪便一举毁坏了停泊在巴拉克拉瓦港的30艘运输船,破坏了库存的绝大部分的粮食、草料和被服。更糟糕的是俄军仍然控制着从巴拉克拉瓦到围困线的唯一的铺设道路,而以马车通过泥泞的荒原运输又简直是不可能的。上无遮蔽,身无冬衣的英军饥寒交迫。适值霍乱肆虐,而相应的医疗设施又惊人地缺乏,士兵们像苍蝇一样大批死去。到2月份,英军的战斗人员下降到12000人。康罗贝尔的后方供应和勤务要好得多,他还拥有78000名战斗人员,于是他从英军手中接管了部分地段。然而,正如伦敦《泰晤士报》战场记者W.H.拉塞尔所看到的那样,政府和战场指挥官之间发生了许多不愉快的事情。义愤至极的英国公众强烈要求G.H.G.阿伯丁勋爵的政府下台。于是政府采取了补救措施,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建立了由弗洛伦斯·南丁格尔领导的适当的医疗和医院设施。与此同时,尽管远征军的炮击给防御工事造成了很大的破坏,但由于托特勒本的卓越工程才能和不懈的努力,不但恢复了防御工事,而且使之变得更加坚固。

   1855年1月26日,撒丁军的参战 由1万人组成的撒丁军在A.F.D.L.马尔莫拉将军的率领下抵达塞瓦斯托波尔。

   1855年1-2月,英军后勤供应的改善 一条新的道路和一条铁路穿过泥泞的荒原将巴拉克拉瓦基地和围攻军队前线连接起来。

   1855年2月17日,埃帕托里阿(叶夫帕托里亚)之战 在M.戈尔恰科夫亲王(代替缅希科夫)率领下的俄军在叶夫帕托里亚实施了一次不够慎重和积极的攻击,导致了土军的反击,围攻战线拉得更紧了。

   1855年4月8-18日,复活节炮击 炮击摧毁了俄军的主要防御,使之损失超过6000人。俄军整顿并准备应付预料中的攻击,但是攻击并没有实施。在战役行动的指导上,远征军司令们和国内政府通过电报发生了分歧和争执。康罗贝尔将军不满政府的干涉,愤而辞职。他的继任者是A.J.J.佩利西埃,一名参加过阿尔及利亚战争的具有战斗经验的军人,像他的前任指挥官那样,他给远征军的军事行动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

   1855年5月24日,刻赤陷落 一次组织得很好的远征行动顺利地通过亚速海,并切断了俄军和后方的交通线。

   1855年6月7日,远征军的攻击 防御外围阵地的部分俄军被俘,俄军伤亡8500人,联军伤亡6900人。

   1855年6月17-18日,远征军再次攻击 这次攻击的目标是俄军防御的两个要点:马拉霍夫和雷丹,因缺乏协调而陷入彻底的失利。法军对马拉霍夫的攻击变为一场非决定性的炮战,而英军对雷丹的攻击因陷于100门重炮的交叉火网而被击退,并遭受了很大损失。这次战斗,远征军损失4000人,俄军伤亡5400人。十天后,英军指挥官拉格伦勋爵因心脏病发作死去,J.亨普森男爵将军接任英军指挥官。

   1855年7-8月,消耗战 7月份,远征军的炮击以平均每天杀伤350人的数目,消耗着塞瓦斯托波尔守军的有生力量。俄野战军决定进行最后一次努力,在巴拉克拉瓦和要塞之间打破远征军的包围圈。

   1855年8月16日,特拉克提尔山岭之战 戈尔恰科夫派出2个军团向防守切尔纳亚河河畔特拉克提尔山岭的37000名法军和撒丁军实施攻击。尽管俄军步兵表现了顽强的意志,但五个小时的激战还是以俄军失利而告终。解围塞瓦斯托波尔的最后一点希望破灭了。俄军死亡3229人,伤者近5000人。联军伤亡1700人。

   1855年9月8日,马拉霍夫之战 这是在本次战争中,组织计划和实施得最好的一次作战行动。9月5-8日,远征军实施了连续的猛烈炮击,削弱了俄军防御之后,法军倾博斯凯军团之全力发起了经长时间准备的密集冲击。此次进攻组织严密,包括在最后一分钟参谋军官的督促检查,以确保三支攻击纵队均顺利地通过堑壕实施冲击,冲击点距俄军要塞只有27米。为保守秘密,达成隐蔽性,没有发出任何冲击信号。为严格控制行动,事先核对了手表,以确保统一性。这也许是战争史上的首创。正午,每一支突击纵队由其指挥将官带领,冲出堑壕,奋勇直前,而博斯凯将军将其指挥位置就设在法军堑壕的最外端。法军很快夺取了外墙,并突入要塞纵深,在短兵相接的战斗中,俄军依托每一个掩蔽部、每一道筑城隔墙进行了顽强抗击。至夜幕降临,法军已完全控制了马拉霍夫要塞。与此同时,英军对雷丹要塞发起了攻击,但冲击受挫。然而已夺取马拉霍夫要塞的法军,转移火力于防御雷丹要塞的俄军,终于将俄军赶出要塞,并使俄军遭受惨重损失。那天夜间,戈尔恰科夫炸毁了剩下的防御工事,然后撤离了塞瓦斯托波尔。第二天,远征军占领了全城。在这次最后的战斗中,远征军伤亡超过1万人,俄军伤亡13000人。

   1855年10月16日,装甲战舰首次出现 在布格河河口水域,英法舰队对扼制入口的金伯要塞实施了猛烈炮击,炮击本身无足轻重,然而,法国的3艘装甲浮动炮舰开创了新的时代,它摧毁了大型石质筑城工事。由于战舰身披装甲,俄军在910米左右的距离上,使用旧式圆形弹丸和新式外壳炮弹均没能对其造成多少损害。

   高加索战线(1854-1855年)

   在高加索和外高加索 [ 译者注:又称西高加索。 ] ,俄军和土军之间进行了激烈但非决定性的战斗。值得记述的主要军事行动是卡尔斯围攻战。俄军在M.穆拉维耶夫的率领下向土耳其要塞发起了猛烈的进攻。要塞的指挥官是W.F.威廉斯(威廉斯帕夏)将军,他是英国驻土耳其军的中将长官。1855年9月29日,土耳其要塞对俄军的攻击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在塞瓦斯托波尔要塞攻陷之后,奥马尔帕夏率15000人的部队去解卡尔斯之围,但要塞困于饥饿和伤亡。在他赶到之前,1855年11月26日,威廉斯向俄军投降了。

   波罗的海的战斗

   1854年8月7-16日,奥兰群岛登陆 一支法国分舰队搭载1万名士兵,在A.B.迪耶尔中将的率领下,于奥兰群岛的博马尔松德登陆。经过八天的围攻,在C.纳皮尔男爵率领的联合舰队舰炮火力支援下,法军攻陷了要塞。2400名守军投降,要塞被摧毁。

   1855年8月7-11日,炮击斯维亚堡 一支英法联合舰队,在对珞琅施塔得要塞进行示威性攻击后,对位于赫尔辛基港的斯维亚堡要塞实施炮击,没有成功。

   1856年2月1日,草签和平协议 和平协议在维也纳达成。最后,在2月28日-3月30日举行的巴黎大会上得到认可。

  评论:此次战争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战争双方的后勤供应和管理非常低劣,政府官员和部分年迈而不称职的战场指挥官对此也漠不关心。俄国在和英国、法国、土耳其以及撒丁诸国交战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一共损失了256000人,而远征军方面损失了252600人。实际上,俄军战斗死亡人数约12800人,远征军战斗死亡人数约为7万人,其余的均死于疾病,主要是霍乱。尽管存在着各种恶劣的条件,战斗人员仍然表现了极大的勇气,虽然还显得缺乏经验。革命者开始意识到国家应该关心军队的福利,特别是在英国,战地记者的报道将前线令人震惊的情况告诉了人们。对此英国一时舆论大哗,士兵的家属群起抗议,强烈要求政府改善士兵在战地的生活待遇。

   奥地利对法国和皮埃蒙特的战争(1859年)

   1859年3月9日,皮埃蒙特(撒丁王国的一部分)的动员 伊曼努埃二世和首相C.B.D.加富尔伯爵认为掀起意大利独立(参见第十七章→西欧→意大利→意大利独立战争)斗争的机会已经成熟。他们和法国签订了一项秘密条约,法国支持皮埃蒙特将奥地利赶出意大利北部的战争。奥地利亦于4月9日开始动员。

   1859年4月23日,奥地利的最后通牒 最后通牒要求皮埃蒙特停止动员并遣散已动员的人员。这为法国提供了干涉的借口,并遭到皮埃蒙特的拒绝。

   1859年4月29日,奥地利入侵皮埃蒙特 由于以F.居莱伯爵将军率领的奥地利军进军不够积极,行动缓慢,法军得以杜到皮埃蒙特。

   1859年5月30日,帕莱斯特罗之战 联军在拿破仑三世的亲自统率下打败奥军,随后,进入伦巴第。

   1859年6月4日,马真塔之战 在一系列混乱的遭遇战中,作战双方不称职的指挥官均只派出了军队的一部分进行交战。在马真塔战斗中,法军54000人与奥军58000人对阵,尽管指挥拙劣,但法军作战英勇并最终赢得了胜利。此战,法军死伤4000人,失踪600人。奥军伤亡5700人,失踪4500人。居莱撤退到由曼图亚、佩斯基耶拉、维国纳和莱尼亚诺四座要塞城市组成的著名的方形要塞位置。6月8日,拿破仑三世和伊曼努埃率军胜利进入米兰。

   1859年6月24日,索尔费里诺之战 奥地利皇帝解除了居莱的职务,亲率奥军去和法皮联军交战。双方在明乔河畔的索尔费里诺再一次陷入了一系列混乱的遭遇战。双方在人数上相当,均约为16万人。交战中,双方统帅皆失去了对部属的控制,但由于法军将领M.E.P.M.德·麦克马洪、F.C.康罗贝尔、A.尼埃尔将军作战指挥正确,加上法军士兵作战勇敢,经过一整大残酷的血战,终于决定了交战的命运。奥军被打败,只是由于奥军L.A.冯·贝内德克将军实施了顽强阻击,才免于全军覆灭。是役,联军损失了17191人,其中皮埃蒙特军损失5521人;奥军损失22000人。

   1859年7月11日,维拉弗兰克会议 拿破仑三世和F.约瑟夫达成协议,将伦巴第的大部分(除去要塞城市曼图亚和佩斯基耶拉)归于皮埃蒙特,奥地利仍然拥有以四方要塞地区护卫的威尼提亚。11月10日双方签订了《苏黎世条约》,肯定了以上协议。条约使绝大多数愿意将威尼提亚划归意大利的人愤怒不已。整个意大利半岛仍然处于革命之中,并逐渐和皮埃蒙特联合在一起(参见第十八章→西欧和中欧→意大利→意大利的统一)。

   奥普战争(七周战争;1866年)

   1866年6月14日,奥地利对普鲁士强权政治的抨击 在法兰克福议会上,奥地利与大多数德国联邦,包括巴伐利亚、萨克森和汉诺威,对普鲁士侵占荷尔斯泰因(参见第十八章→西欧和中欧→普鲁士与德国→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战争)以及其首相奥托·冯·俾斯麦同法国达成秘密条约,一致进行了谴责。同年4月8日,俾斯麦和意大利达成攻守同盟。之后,他解散德国联邦,并积极动员和准备着对奥地利及支持奥地利的德国南部诸邦的即将爆发的战争。意大利亦对奥宣战(其行动参见第十八章→西欧和中欧→意大利→对奥地利的战争)。

   1866年6月16日,冯·毛奇的打击 毛奇充分利用普鲁士铁路网的最大运力,调动兵力运输物资,使他的对手陷入被动。V.冯,法金汉将军率领约5万普军进入西面的汉诺威。同时,普鲁士王储F.威廉率领第二军团(位于兰茨胡德附近),F.卡尔亲王率领第一军团(位于格尔利茨附近)和K.E.H.冯·比通菲特将军率领易北河军团(位于托尔高附近),通过西里西亚和萨克森挥师南下。毛奇的计划是在尽量宽广的战线上推进,然后在战场上集中,各将领被赋予最大的行动自由权,并假定将实施进攻。战略上达成了突然性,但在一系列遭遇战中却存在着不利,各援军不得不纷纷向炮响之处机动、收拢。

   1866年6月27-29日,朗根萨尔察之战 在德国西部,A.冯·阿伦茨蔡尔兹将军率领汉诺威军队,击败了战线拉得过宽的法金汉的进攻。但他发现自己陷入了逐渐集中起来的普军的包围,被迫投降。与此同时,在东南方向,战争的殊死较量一触即发。

   1866年6-7月,普军向波希米亚集中 毛奇的侦察报告指出,奥军的企图是在奥尔穆茨的西北集中。名义上由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指挥的东部军团集中在希茨金(伊钦)。6月19日,易北河军团占领德累斯顿,随后,在波希米亚山口和第一军团会合。会合后的普军在6月27日和29日,先后在明兴格雷茨和伊钦两次击退奥军先头部队和萨克森军队。6月27日,第二军团分别在特鲁特诺夫和纳霍德与奥军进行了两次激烈的遭遇战,并于6月30日进驻希茨金以东。统率奥军的冯·贝内德克将军正努力将军队集中在克尼格雷茨(赫德茨-克拉洛韦)北边的易北河上游地区。他对后勤补给的关心胜于对作战的考虑。毛奇通过电报和其各军团保持联系,企图寻找战机,打一场“坎尼之战”(参见第三章→中心地中海→罗马→第三次布匿战争)。易北河军团奉命向南迂回,然后向北攻击,第一军团将向正东攻击,正在沿易北河谷向南推进的第二军团,将封闭包围圈。但事态的演变并不完全如计划考虑的那样周密。正在集中的普鲁士军队总数达22万人,贝内德克的军队包括19万名奥军和25000名萨克森军。

   克尼格雷茨(或称萨多瓦)之战(1866年7月3日)

   在一个大雨瓢泼的黎明,易北河军团和第一军团向奥军发动攻击。但由于电报机的故障,第二军团没有接到毛奇的第一次攻击的命令,而没有实施机动。由于过分匆忙,易北河军团没有充分地扩展其攻击线,而且其攻击跨过了第一军团的攻击道路。混乱的普军遭到奥军猛烈的反冲击和密集炮火的杀伤。到上午11时,普军的进攻被阻止,而且其预备队也投入了本已是非常密集的正面攻击。假使奥军在此时坚决地发动一次骑兵冲击,普军也许已被逐出战场。但是贝内德克却让骑兵按兵不动。

   与此同时,一名传令兵奔驶了30多公里,给王储送来了国王(实际上是毛奇)的强制性命令。随后,第二军团开始向北运动。下午2时30分,第二军团向奥军北面的防区实施攻击。在同一时间,K.Z.霍思洛厄-英厄尔芬根亲王非常英明地将普鲁士近卫军的预备队炮兵调上前来,对奥军中部实施毁灭性的轰击。普军的后膛击针枪比奥军的前膛枪先进,也使普军步兵获得了火力上的决定性优势。于是整个形势发生了改变。贝内德克以其炮兵作掩护,开始顽强地撤退。奥军被决定性地打败,但并没有一败涂地。普军损失了近1万人,奥军损失45000人,包括2万人被俘。尽管普军取得了胜利,但克尼格雷茨却成为向预定战场实施战场集中充满危险性的典例,因为其成功取决于精确的协同和同步(守时)。

奥普战争(1866年)

   1866年6-7月,在意大利的作战行动 (参见第十八章→西欧和中欧→意大利→对奥地利的战争)

   1866年7月5日,法国出面调停 拿破仑三世曾期望双方在一场长期僵持的战役中两败俱伤,现在主动提出调停,俾斯麦以自己的条件接受了。

   1866年8月23日,签署《布拉格条约》 奥地利将不得干涉其他的德国地区的事务。在美因河以北的德国诸邦组成以普鲁士王国为领导的北德意志联邦。仍然维持独立的南部德意志诸邦,可以形成一个单独的联邦。

   普法战争(1870-1871年)

   俾斯麦通过外交手段将德国北部诸邦变成了反法的北德意志联邦,这大大出乎拿破仑三世的意料。普鲁士试图在1870年中,以霍亨索伦家族的亲王继承西班牙王位,更是使法国陷入了可能腹背受敌的战争威胁之中。拿破仑三世自认法国军队战无不胜,因此决定发动一场他认为不可避免的战争。

普法战争1870-1871年

   1870年7月15日,法国对普鲁士宣战 两国立即开始动员。普鲁士的动员和军队的集结按照完善的计划来实施,并充分发挥铁路网的潜力。而法国的动员无计划,而且不彻底。

   1870年7月16-17日,德国南部联邦加入对法联盟巴伐利亚、巴登和符腾堡开始动员

   1870年7月31日,普军的集结和计划 三个装备精良的普鲁士军团一共38万人,集结在莱茵河西岸的边界一线。第一军团有6万人,由K.F.冯·斯泰因梅茨将军统率,位于特里尔和萨尔布吕肯之间;第二军团有175000人,由F.卡尔亲王统率,位于宾根和曼海姆之间;第三军团有145000人,由F.威廉王储统率,位于兰道和盖默斯海姆之间。三个军团名义上均受国王威廉一世指挥,实际上由毛奇将军及其富有效率的总参谋部指挥。普鲁士的情报机构已侦知了法军全部的战斗序列。普军的目的是在战场上消灭法军,然后占领巴黎。另外,在确信奥地利不介入之前,还保留有一支95000人的军队。

   1870年7月31日,法军的集结和计划 与普军形成对照的是,法军一共有224000人,分成8个独立的军,部署在从蒂永维尔到施特拉斯堡的边界之后,背靠梅斯-南锡-贝尔福要塞线,呈梯次配置。法军的运输是临时构成的,军需晶缺乏,部队不满编。拿破仑三世和其不称职的陆军部长E.勒伯夫元帅坐镇梅斯,亲自指挥。唯一的计划是民众高呼“进军柏林!”法军没有情报机构。拿破仑下令总进军。

   1870年8月2日,萨尔布吕肯之战 这是普鲁士第一军团的部队和法国第二军之间的一个小战斗,该战仅使法军警觉到敌人就在附近。拿破仑三世迟迟才将其军队改编为2个军团,阿尔萨斯军团(包括最南部的3个军,由麦克马洪元帅指挥)和洛林军团(包括剩下的5个军,由A.F.巴赞元帅指挥)。2个军团指挥官与他们各军的参谋部也没有什么联系。

   1870年8月4日,魏森堡之战 由王储率领的军团,成四路前进,清晨时分,在劳特河畔,袭击了麦克马洪军的1个先头师。该军团其余2个军没有参加战斗,尽管有1个师在当天赶到。经过激烈的战斗,兵力处于严重劣势的法军部队伤亡1600人,700人被俘,普军伤亡1550人。麦克马洪率军后撤,并将兵力集结在劳特河畔一个树木丛生的高原防线上实施防御。

   1870年8月6日,弗罗施维勒(沃尔特)之战 一支普军侦察队对麦克马洪军右翼实施强行侦察,被击退。王储调集其军团兵力,对法军两翼实施包围,同时以主要力量打击其右翼,并以150门火炮实施炮火支援。麦克马洪牺牲其骑兵,实施壮烈的自杀性冲锋,但不能阻止普军的包围。于是他以其预备队炮兵作掩护,撤至弗罗施维勒。在那里他坚持到夜幕降临,然后在8月7-14日,未受普军干扰地撤至马恩河畔沙隆。普军有125000人和312门火炮投入战斗,伤亡8200人,1373人失踪。法军有46500人和119门火炮投入战斗,伤亡10760人,6200人被俘。孚日山的天险被突破,通向巴黎的大门打开了。王储的军团有组织地向默兹进军。普军的战术行动的方式方法已经形成。法军的后膛快枪不论在射击精度还是速度上都优于普军的击针枪,然而幸亏法军炮兵错误地信赖机关枪,并以之代替火炮(法军炮兵装备的五分之一是机关枪),使普军的炮兵远远优于法军。

   1870年8月6日,斯比希林之战 普军第一和第二军团进入洛林地区,巴赞军团分散在该地区的三个地方,各部彼此相距较远,难以相互支援。C.A.费罗萨尔将军率法军第二军占领了萨尔布吕肯之南的斯比希林高地。普军的斯泰因梅茨军团和F.卡尔军团1个军向其发起进攻。经整天的激战,当法军有被两翼包围的危险,而普军的攻击正逐渐增强时,法军撤退了。其间,巴赞没有试图去增援他。这次战斗,法军投入29980人,死伤1982人,1096人失踪。普军先后投入45000人,死伤4491人,372人失踪。疲惫的普军没有组织追击。

   1870年8月6-15日,普军实施追击 毛奇命令第三军团追击麦克马洪,命令第一、二军团对巴赞穷追不舍。在宽大的战线上,普军先遣队快速推进使法军毫无喘息之机。普军的长驱直人是介于两支法军之间的战略突破,并威胁到巴赞军团的交通补给线。

机关枪

   1870年8月12日,拿破仑三世放弃指挥 这些打击使拿破仑三世大为震惊,他抛弃了原来的全部设想,只身到凡尔登去了。勒伯夫被撤职,C.G.M.库赞·蒙唐邦将军——一位帕利考的伯爵,接替了他。巴赞就任新组建的莱茵河军团司令,率部退守梅斯要塞,同时麦克马洪在沙隆重新集结军队。

   1870年8月15日,博尔尼之战 巴赞在普军第一军团的紧逼下退过了摩泽尔河。之后,他希望能控制凡尔登并和麦克马洪形成一结合部。但是普军第二军团在蓬塔穆松跨过摩泽尔河,将法军切断。巴赞仍然希望能突击出去,他把兵力集中在奥恩河和摩泽尔河之间,坐北朝南并把其左翼置于梅斯。

   1870年8月16日,马斯拉图尔、维永维尔和勒松维尔之战 F.卡尔向北进军,在黎明时分跨过凡尔登-梅斯公路,与法军部队遭遇。他的先头部队立即展开攻击,其他部队也急忙赶向炮响之处。一支法军骑兵部队发起的冲锋被击退,损失惨重。普军的进攻以其向战场集中的通常方式逐渐形成,小的战斗逐渐演变为大规模的战斗。双方骑兵连续不断的冲锋到下午渐渐演变成一场骑兵决战。大量的骑兵在几乎是毫无目标的混战中冲杀了近一个小时,最后以双方的筋疲力尽而结束。随后,F.卡尔在其整个战线上发起总攻,推进至勒松维尔。实际上,此战,或称是一系列战斗,是一场不分胜负的混战。在这场整个战争中最艰苦的交战之后,双方都在战场附近露营。普军损失约17000人,法军损失在16000人以上。巴赞放弃了突围的希望,第二天,他未受干扰地退到梅斯。然后他以其左翼为轴心,从向南转而向西,以其115000人的军团,在摩泽尔河和奥恩河之间的山岭占领一个10公里长的新的防御阵地。普军的主要力量约20万人,已楔入巴赞和巴黎之间,并开始向该地区进军。只留有1个军的增援兵力仍在梅斯以东实施警戒。

   1870年8月18日,格拉沃洛特-圣普里瓦之战 毛奇亲自指挥向巴赞实施攻击。他把第二军团部署在左翼实施主攻。带围墙的圣普里瓦拉蒙台哥尼村庄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F.卡尔不断驱使普鲁士近卫军向康罗贝尔元帅的法军第六军防守的哈姆雷特实施一系列的冲击。从早上一直打到黄昏,康罗贝尔的23000名法军顶住了10万普军的进攻,然而此时,巴赞却对他请求增援的要求始终置之不理。随后,一个萨克森军到达北面的龙库尔,包围法军部队的侧翼,并威胁到后部。经过在村庄逐房逐屋的战斗,康罗贝尔率法军残余兵力退入梅斯。与此同时,在普军的右翼,一个几乎是独立的战斗亦在进行中。普军的2个军在格拉沃洛特以东实施攻击前进,随后,在稍远处的峡谷中遭围攻。普军企图脱离战斗却演变为惊慌的逃窜,大量的溃兵向西涌入格拉沃洛特。法军发动的一次英勇的反冲击被霍恩洛厄-英厄尔芬根指挥的普军炮兵所阻止,毛奇亲自指挥,调动增援兵力,才避免了灾难。直到半夜,当毛奇接到攻克圣普里瓦的捷报时,普军才确信取得了胜利。假若巴赞以其现有的全部兵力实施一次全面的反击,也许他已突围成功。但与此相反,他仍然保持被动的防御,并放弃了对其军司令官们的指挥。毛奇准备着应付法军的反击,但法军却没有实施反击,于是他继续将法军包围在其环形防御阵地内。

   1870年8月21-28日,麦克马洪的进军 与此同时,麦克马洪听从法国政界疯狂的要求,带领12万名法军和393门火炮从沙隆出发去解巴赞之围,其兵力和运动路线被报纸纷纷加以披露。拿破仑三世与他同行。麦克马洪愚蠢地选择了一条北线而造成弧形机动。这正中毛奇下怀。他命令普军第一、二军团的一部分,在F.卡尔的指挥下包围梅斯,同时,第二军团的其他兵力被称为默兹军团,将在萨克森王储阿尔伯特的指挥下向西进军,准备和第三军团配合行动,F.威廉王储将率第三军团穿过阿尔贡森林实施快速推进以阻止麦克马洪的进军。

   1870年8月29-31日,默兹交战 麦克马洪将其一部分部队从杜济渡过默兹河,普军的默兹军团沿着默兹河两岸进军。经过8月9日在努阿尔和8月30日在博蒙,与法军的两次激烈交锋,迫其向北退到色当。8月31日,在巴泽耶又进行了一次战斗,麦克马洪受伤,法军被迫退入位于色当的默兹河的河曲。普军再次楔入法军和巴黎之间。王储率军沿着默兹河左岸前进,从东南方向穿过沃德林康特和栋什里,然后从浮桥上跨过默兹河,进入色当之北的平原地区,完成了对法军的迂回包围。在这期间,在8月31日,巴赞曾不够坚决地试图从梅斯突围,但被卡尔军击退。

   1870年9月1日,色当之战 接替麦克马洪实施指挥的A.迪克罗将军,发现法军背后已是比利时边界,而毛奇指挥的20万名普军正分别从南、西、北三面迫近。法军奋力突围,但是其骑兵部队被普军步兵火力驱散。同时,普军呈半圆形部署在俯瞰压制色当的高地上的426门火炮,在整个白天一直不断地轰击法军阵地。普军骑兵的冲锋亦被法军的机关枪火力击退。在西北方向突围受挫后,下午,迪克罗又在南面发动攻击,但亦被击退。至下午5时,整个白天的战斗都失利了,法军涌入要塞和色当城,在那里仍不断遭受着普军毁灭性的炮击。接替指挥的E.F.德·温普芬将军,催促拿破仑躲入自己军队的先头部队之中,然后发动一次最后突击,但拿破仑拒绝再牺牲更多的法军将士的生命,于是打着白旗走出色当城,只身向普鲁士国王投降。然后,温普芬带领83000名法军携449门火炮向普军投降。该战,法军损失17000人,普军损失9000人。

   1870年9月,普军进军巴黎 战争似乎已经结束了。法军野战军的一半已被消灭,另一半被围困在梅斯。剩下的散布在东部边境线上的要塞之中——主要是施特拉斯堡、凡尔登和贝尔福要塞。普军一边有组织有计划地逐个拔除它们,一边在梅斯以第一军团和第二军团对巴赞勒紧禁锢的铁环,同时,第三军团和默兹军团向巴黎大踏步进军。然而随着普军的迫近,法国举国上下燃起了熊熊的爱国火焰。

   1870年9月4日,第三共和国成立 在巴黎,帝国在此起彼伏的暴动中摇摇欲坠,一个临时政府成立了,L.甘必大为舵手,L.J.特罗许任总统。特罗许作为巴黎城的军事长官,匆忙招募了12万名士兵(包括许多退伍兵、后备役军人和2万名海军陆战队步兵),8万名“国民别动队”(年龄在30岁的未经训练的募兵)和30万名极端反复无常和无政府的“国民自卫均”(年龄在30-50岁的募兵),并以之防守巴黎城的各要塞。

   1870年9月19日,普军开始围攻巴黎 巴黎环绕着两道纵深而坚固的防御工事,面对如此庞大的防御体系,毛奇并不打算驱使其士兵去攻击,而是以精心构筑的围攻工事来封锁巴黎。威廉国王将其司令部设在凡尔赛,而毛奇坐等饥饿将巴黎这个伟大的首都送到其手里。但令他震惊的是,他发现普军的交通线陷入了法国游击队和集合于卢瓦尔谷地的一支新的法军军团的严重骚扰之中。10月11日,甘必大乘气球——这个唯一能和外部联结的工具逃出巴黎,在图尔成立了临时政府,并组织全国范围的抵抗。毛奇发现自己不得不同时实施两个主要的围攻,一个是战场上的战役,而另一个是持续不断的游击战争。法国抵抗力量沿着长长的交通线实施的游击战正使高效的德国战争机器陷入疲于奔命的境地。

   1870年10月27日,梅斯的陷落 巴赞173000人的军团在被围54天之后,向普军投降。法军的这一失败与其说是被武力逼迫不如说是由于巴赞的犹豫不决和饥饿所致。战后,巴赞被送上了军事法庭,被判有叛国罪而投入监牢。

   1870年10-12月,法军主动的进攻 缺乏经验的法军卢瓦尔军团为解巴黎之围,进行了几次英勇的进攻而都没有成功。毛奇立即抽调其经验丰富的围城部队去卢瓦尔和萨尔特河谷实施大规模的扫荡。战斗持续了整个冬季,法国游击队仍对晋军的交通线实施大规模的破袭。

   1870年10-12月,围绕巴黎的作战行动 尽管面对饥荒,特罗许的部队仍不断骚扰围攻的普军。但坚守巴黎的使命,由于国民自卫军的反叛行为,而变得更为复杂化。10月31日的暴动严重地危及了巴黎的防御。11月29-30日和12月21日,巴黎守军发动的两次较大的出击,均在取得一些小胜利后被击退。

   1870年11月9日,库尔米耶之战 法军打败了巴伐利亚1个军,迫使普军撤离奥尔良,但是法军的推进被普军增援部队阻止。

   1870年12月2-4日,奥尔良之战 L.J.B.D.德·帕拉迪纳将军指挥的法军卢瓦尔军团和F.卡尔指挥的军团进行了两天激烈而艰苦的战斗。普军得以重占奥尔良。随后,法军错误地兵分两路,一路由C.D.S.布尔巴基将军率领向东去支援被普军包围的贝尔福要塞守军;一路由A.E.A.尚齐将军率领卢瓦尔军团的其余兵力继续与优势的敌军进行斗争。

   1871年1月5日,普军开始炮击巴黎 炮击造成了巨大破坏,更激起了法国人民的仇恨。与此同时,在法国各省份的斗争仍然高涨不衰。

   1871年1月,在北部的战役 12月23日,L.L.C.弗德尔布将军率法军与企图平定法国北部的普军进行了哈吕河之战,双方互有胜负。1月2-3日,他率军与A.K.冯·格本将军在巴波姆再次打成平手。然而,1月19日,在圣凯恩廷之战中,他却惨败于格本。弗德尔布率军有条不紊地撤离,并击退了普军的追击。随后,他立即准备发动新的进攻。然而使普军更为惊恐的是,此时遍及各省的抵抗运动使普军疲于奔命,而这是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的。

克虏伯大炮

   1871年1月10-12日,莱芒斯之战 在卢瓦尔河谷,普军打退了尚齐孤注一掷的进攻。后来由于部队的不稳,迫使尚齐向西撤退,但他仍然威胁着普军对卢瓦尔河流域的控制。

   1871年1月15-17日,贝尔福之战 在法国东部,贝尔福是唯一仍然抵抗的法国边境要塞。布尔巴基率领极为缺乏经验的15万名法军,打退了由K.W.F.A.L沃德尔将军指挥6万名普军实施的攻击。在要塞炮火的支援下,布尔巴基率军攻击利塞纳河畔的普军阵地。但由于他本人以及G.加里波第(为法国而战的志愿者)指挥不当,在经过三天的浴血奋战之后,布尔巴基被打败。普军损失近1900人,法军损失在6000人以上。布尔巴基试图自杀,未成,后被J.克林尚将军接替。随着E.冯·芒托费尔将军率普军援军赶至,克林尚发现自己陷入两支普军队伍的夹击之中,而背后是瑞士边境线。于是,他率83000名法军进入瑞士。

   1871年1月26日,巴黎停战 1月19日,当国民自卫军调转枪口于同胞时,法军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的出击被彻底击退。一切希望都破灭了,而居民们已陷入饥饿的边缘,特罗许接到了停战协定。

   1871年1月28日,《凡尔赛和约》;巴黎(有条件地)投降 所有守备要塞的正规军和国民别动队都变成战俘,环绕巴黎的要塞均被晋军占领。应法国要求,条款不包括解除国民自卫军的武装。法国曾设想将他们变成警察,以控制骚动的巴黎居民。3月1日,胜利者高奏凯歌进入巴黎。

   1871年1-2月,贝尔福要塞坚不可破 P.M.P.A.登福尔罗什留从1870年11月3日起,一直指挥要塞守军抵抗普军的围攻。他是一位工程军官,在要塞任职已达六年之久。他利用现有的工事,扩展了一条外围防御线,率领主要是由国民别动队和国民自卫军组成的17600名法军,实施了灵活机动的防御。1月下旬之前,普军都没能在内城火炮的射程内立稳脚跟,而以后的进展也依然缓慢。直到2月15日,仅是遵照设在波尔多的法国联合大会的命令,登福尔罗什留才向普军有条件地投降。守军获得战败者的最高荣誉:全副武装,高举旗帜,携带着所有辎重和可机动的装备,撤离贝尔福城。在105天的围困战中,守军损失约4800人,另有336名居民死于普军的炮击。普军伤亡约2000人。贝尔福的防御成为法国军队的辉煌史诗。

   1871年5月10日,签署《法兰克福条约》 法国割让阿尔萨斯以及洛林的西北部给德国,支付5000万法郎(1000万美元)战争赔款。在赔款支付前,普军的一支占领军将留在法国。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