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欧 – 吴起兵法网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东欧

东欧

作者:T.N.杜普伊 ·美国

出自————《哈珀-科林斯世界军事历史全书

第十四章·现代战争的开端

出自————《战争通史

   波兰

   对于波兰而言,这是一个持续不断战争的世纪,在17世纪的前叶,波兰处于攻势,而下半叶则处于守势。这些使人精疲力竭的战争是波兰在18世纪衰落的原因。

   在西欧,当步兵已成为主要兵种时,波兰的主要兵种仍是骑兵。波兰的骑兵们就是装备着长矛,挥舞着笨重的刀剑,打败了许多配有步兵长矛的方阵。波兰的重骑兵穿戴在西方已弃置不用的盔甲。在同飘移不定的鞑靼人作战中,波兰骑兵的骑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由几排相连接的马车组成的营帐被波兰人广泛用作野战要塞。

   争夺立沃尼亚的第一次波兰-瑞典战争(1600-1611年)

   1600年,瑞典入侵爱沙尼亚 瑞典军队由瑟德曼公爵指挥(他是西吉斯蒙德的叔父,后来又由查理四世指挥),入侵并占领了爱沙尼亚(除里加以外)和立沃尼亚大部(今拉脱维亚)。

   1601年,波兰反攻 波兰人成功地坚守了里加,并重新征服立沃尼亚之大部。此后的一系列战役中,波兰军事指挥官扬·卡罗·乔德凯维奇分别在多尔帕特、雷瓦尔和魏森施泰因取得了胜利。

   1604年9月27日,基尔克霍尔姆之战 新登基的瑞典国王查理四世,率领新征募的一支14000人的部队,在爱沙尼亚登陆,并向里加进军。此时,乔德凯维奇率领8000人的部队沿瑞典的进军路线紧紧追击这支瑞典军队。乔德凯维奇的部队有三分之二由骑兵组成。经过激战,瑞典国王差点被俘,其部队有9000人被杀。

   1604-1611年,时打时停的时期 1611年,查理四世死后,双方达成了停战协议。

   1605-1609年,波兰介入俄国事务 (参见第十四章→东欧→俄国→“动乱年代”)

   1609-1618年,波兰-俄国战争 (参见同上)

   波兰-土耳其战争(1614-1621年)

   这次战争是由波兰人一手挑起的。首先,波兰的哥萨克袭击了土耳其沿黑海海岸西部和南部的港口;其次,波兰人又支持发生于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的叛乱(他们代表罗马尼亚)。作为报复,土耳其与鞑靼人袭击并蹂躏了波兰的乌克兰,而1614-1618年,波兰正深深陷入俄国事务。

   1620年9月20日,雅西之战 波兰指挥官斯坦尼斯拉斯·佐尔奇威斯基率领一支1万人的军队,迎战更加强大的土耳其与鞑靼军队,取得了决定性的重大胜利,从而促使奥斯曼苏丹奥斯曼二世率领一支庞大的军队从君士坦丁堡北部向南进军,此时佐尔奇威斯基便开始后撤。

   1620年12月,塞科拉之战 此战中,佐尔奇威斯基及其9000人的部队在摩尔达维亚被全歼。

   1621年秋,霍京之战 由波兰指挥官乔德凯维奇和斯坦尼斯拉斯·卢搏米尔斯基率领的46000人的波兰军队,在德涅斯特河同由奥斯曼苏丹的10万名土耳其士兵对阵,波兰军队取得了较好的战绩。此后,双方签署了停战和约,但哥萨克袭击土耳其以及鞑靼人袭击波兰人的军事行动从未停止过。

   第二次波兰-瑞典战争(1617-1629年)

   由于波兰同时卷入同土耳其与莫斯科的战争,古斯塔夫抓住这次机会,重新开始了征服波罗的海东海岸地区的作战。

   1617年,古斯塔夫在立沃尼亚取得胜利 他攻克了立沃尼亚沿波罗的海的几个港口,并迫使波兰指挥官克日什托夫·拉德基维尔签署停战条约,停战期直到1620年为止。

   1621年,古斯塔夫入侵爱沙尼亚 瑞典军队共计12000人,并得到了4000名爱沙尼亚人的增援。他们于9月15日包围并攻克了立沃尼亚的政治与经济中心里加。

   1622-1625年,休战期 拉德基维尔再次被迫停战。

   1625年,古斯塔夫占领立沃尼亚 在里加登陆后,古斯塔夫在几乎未遇抵抗的情况下全部占领立沃尼亚和库尔兰。

   1626年,瑞典入侵普鲁士 古斯塔夫率15000人在皮劳(波兰的封地)登陆,并迅速全部占领了普鲁士北部地区,从而对波兰出入波罗的海的人口构成威胁。只有但泽(格但斯克)拒绝了瑞典国王要求其投降的请求。

   1626-1627年,波兰反攻 在指挥官亚历山大·科尼埃科波尔斯基的率领下,波军企图重新打开维斯瓦隘口,并打破对但泽的封锁。科尼埃科波尔斯基攻克了坚固的普次克港,但没有割断瑞典人同皮劳的交通线。他又截击了为古斯塔夫在德国征召的一支军队,有4万德国人被俘。

   1627年5月,古斯塔夫从瑞典返回 他带回一支援军,其部队人数已达14000人,并同科尼埃科波尔基的9000人的部队作战。在特切夫之战中,他打败了科尼埃科波尔斯基,但古斯塔夫也受了伤。瑞典骑兵第一次能够同波兰骑兵进行了对等的作战。西吉斯蒙德三世也组建了一支私人小舰队,对瑞典舰队进行骚扰,但瑞典依然占有海上的主动权。

   1628年,瑞典的进军 古斯塔夫伤愈后,其军队已增至32000人,他率部迫使科尼埃科波尔斯基向南后撤。波兰人开展了游击战,到本年冬,古斯塔夫撤至普鲁士。

   1629年,德意志帝国支援 帝国皇帝派西吉斯蒙德三世率7000部队,以阻止古斯塔夫从普鲁士向德国进军参加三十年战争的计划。科尼埃科波尔斯基立即开始进攻,并突然袭击了古斯塔夫及其进军途中的一支骑兵分遣队。

   1629年,什图姆之战 瑞典骑兵的作战一塌糊涂,古斯塔夫两次受伤,他从此再也不能穿盔甲了。但瑞典依然牢固地占领着波罗的海沿岸。

   1629年,《阿尔特马尔克停战条约》 这个条约之所以得以签署,是因为波兰急于求和,古期塔夫则希望抽身去参加三十年战争。波兰失去了立沃尼亚北部的德维纳河。瑞典被获准可使用普鲁士的除柯尼斯堡、但泽和普次克以外所有港口达六年。维斯杜拉下游的港口(马林堡、什图姆和格洛瓦)则临时由勃兰登堡选帝侯管理。

   1632-1634年,俄国-波兰战争 (参见第十四章→东欧→俄国→瑞典与波兰间的战争)

   1632-1648年,拉迪斯拉斯四世的统治

   1634-1653年,与瑞典“不流血的战争” 利用瑞典卷入三十年战争的机会(参见第十四章→主要战争→三十年战争→瑞典时期),拉迪斯拉斯在维斯杜拉下游集结24000人的部队,从而构成对在普鲁士港口的瑞典人的威胁。在承认波兰对波罗的海东海岸拥有主权的前提下,波兰开始同瑞典谈判。由此导致了《什图姆斯多夫和约》的签署,依约双方将休战26年,并将普鲁士全部归还波兰;立沃尼亚的德沃纳河南部地区的大部也归波兰。

   1648-1668年,约翰二世卡西米尔的统治

   乌克兰哥萨克起义(1648-1654年)

   起义者由波格丹·喀米尼茨基领导。由于双方作战均十分残酷,致使乌克兰惨遭破坏,人口急剧下降。喀米尼茨基不仅征召哥萨克,而且还集结了许多乌克兰农民。他还同克里姆可汗结成联盟并得到鞑靼军队的帮助。

   1648年,哥萨克取得的胜利 这些胜利是在佐尔特-沃迪及科尔孙之战中取得的。

   1649年,皮拉瓦斯之战 此战中,波兰的36000人的军队被哥萨克打败。

   1648-1649年,波兰处于防御态势 波兰军队分别于1648年和1649年据守其战略要塞勒武韦、扎莫希奇和拉巴拉日,以抵御哥萨克的进攻。

   1649年,《兹博罗夫条约》 条约使波兰与哥萨克的战火暂熄。

   1651年,战争再次爆发 7月1日,在欠雷什蒂什扎克之战中,由约翰·卡西米尔率领的3400人的波兰军队决定性地打败了哥萨克与鞑靼联军,联军兵力为20万人,由喀米尼茨基指挥。

   1651年,《比亚瓦-吉尔考条约》 哥萨克请和,但喀米尼茨基率余部仍然继续战斗。

   1654年,《佩雷拉什拉瓦勒条约》 依照条约的规定,哥萨克置乌克兰于沙皇阿列克塞的保护之下,乌克兰与俄罗斯合并,条约的签署挑起了波兰与莫斯科间的战争。

   1654-1656年,波兰与俄国的战争 (参见第十四章→东欧→俄国→瑞典与波兰间的战争)

   1655-1660年,第一次北方战争 波兰在此次战争中同瑞典作战(参见第十四章→西欧→斯堪的纳维亚→瑞典)。

   1657年,特兰西瓦尼亚入侵 (参见第十四章→东欧→匈牙利→特兰西瓦尼亚的兴起与衰落)

   1658年,《哈吉克条约》 慑于在北方战争中结成联盟的俄国与波兰之威势,乌克兰摄政维霍斯基同波兰达成该条约。依约,乌克兰、波兰和立陶宛人民有平等的权力,并创建独立的乌克兰公国,其统治者经由波兰国王批准后,由波兰行政长官担任。同时,乌克兰派上议院和代表参加波兰议会。此举再次挑起波兰与俄国的战争,而此时,波兰正在忍受着瑞典人的屡屡入侵。

   1658-1666年,波兰同俄国的战争 (参见第十四章→东欧→俄国→瑞典与波兰间的战争)

   1668年,约翰·卡西米尔退位 继而为争夺王位发生了激烈斗争。

   1669-1673年,迈克尔·维希涅维克基的统治 这是一个十分混乱的时期,坚决支持国王的党徒与王室的反对派进行着持续不断的争斗。反对派的主要领导者是约翰·索比斯基。

   波兰-土耳其战争(1671-1677年)

   经长期战争(参见第十四章→东欧→俄国→瑞典与波兰间的战争),乌克兰于1667年被沿第聂伯河瓜分给俄国与波兰。1668年,哥萨克首领彼得·多罗申科拒不接受波兰的统治转而接受土耳其为其宗主国。此举必然遭到波兰的镇压,同时,波兰人也已考虑到土耳其必然要求其割让乌克兰。土耳其提出要求后,尽管波兰没有备战,仍然拒绝了土耳其的要求。

   1671年12月9日,穆罕默德四世苏丹宣战

   1672年夏,入侵波兰 大维齐尔(指伊斯兰国家尤指以前奥斯曼帝国的首相)艾哈迈德率20万的大部队从南部入侵波兰,土耳其人、鞑靼人及哥萨克人联合包围了战略要地卡梅尼察。经12天的围困后,要塞被炸平,1100名守军在城堡废墟上直至战死。攻克卡梅尼察之后,土耳其人在未遇什么有效抵抗下占领了卢布林。

   1672年10月,《布切克条约》 由于迈克尔不能将其土崩瓦解的王国重新联合起来,不得不将波多利亚割让于土耳其,并承认位于乌克兰西部的多罗申科的独立。波兰还同意每年向土耳其进贡。但该条约并未被波兰议会签署批准。

   1672-1673年,索比斯基重整河山 在面临被土耳其灭绝种族的危险的情况下,索比斯基组建了一支4万人的部队,向土耳其人发起进攻。此前,索比斯基已因早期战胜过土耳其人而闻名。

   1673年11月11日,第二次霍京之战 此战,索比斯基首先歼灭了一支3万人的土耳其部队。随之攻占霍京要塞,其他土耳其部队未经作战就撤出了波兰。开战前几天国王迈克尔已死。闻此,索比斯基未再发动进一步的进攻,而将其部队重新部署,以保卫边界地区。1674年5月21日,索比斯基匆忙赶至华沙,在那里被选举为国王。

   1674-1696年,约翰三世索比斯基的统治 此间,国内动乱依然如故。

   1675年,土耳其入侵 大约6万人的土耳其部队和10万名鞑靼人入侵波多利亚和乌克兰,不久攻占霍京,并威胁勒武韦。

   1675年,勒武韦之战 此战,索比斯基打败土耳其人,随后又将入侵者赶出国界,并取得几次小的胜利,从而解放了除卡梅尼察以外的波兰全境。但国内的问题却阻止了他集结一支大型军队以入侵土耳其的计划。

   1676年9月,土耳其入侵 由易卜拉欣帕夏统领的20万人的土耳其部队,再次侵入波兰南部。

   1676年9-10月,茹拉维纳之战 经过两个星期不间断的作战,索比斯基率16000人打败了土耳其人,此前,土耳其人驻守于德涅斯特坚固的要塞之中。

   1676年10月16日,《茹拉维纳条约》 土耳其人同意将乌克兰西部重归波兰,他们则得到波多利亚,包括卡梅尼察和霍京。

   1676-1681年,乌克兰仍然处于战乱之中 当波兰同土耳其作战时,俄国人也同样与土耳其交战(参见第十四章→东欧→俄国→土耳其战争开始),从而屡屡破坏《安德鲁索夫休战和约》(参见第十四章→东欧一俄国→瑞典与波兰间的战争)。俄国人还入侵波属乌克兰,并对其造成巨大的破坏,同时鼓动哥萨克继续举行反波兰的起义。俄国与土耳其的战争主要在波属乌克兰的东部地区进行,残酷的战争将富饶的东乌克兰化为一片荒芜的土地。

   1683年3月31日,同帝国结盟 土耳其刚刚结束与波兰和俄国持续不断的战争,转而进攻奥地利。索比斯基认为,如果奥地利被打败,土耳其便会直逼处于波兰心脏地区的克拉科夫。因此,索比斯基同帝国建立了攻守同盟,并进行战争准备。

   1683年7-9月,围攻维也纳 (参见第十四章→东欧→匈牙利→维也纳战役)这是索比斯基一生中最辉煌的一页。

   1683-1699年,不连贯的战争时期 在同土耳其的战争中,双方各有胜负。索比斯基没有能够与俄达成任何协议。作战中,他虽然首当其冲,却不能得到嫉妒心极强的李颇德皇帝的任何帮助,他不得不艰苦据守乌克兰。与此同时,波兰内部依然处于动乱之中。

   1696年6月17日,索比斯基卒

   俄国

   莫斯科的军事力量是在与西方相对隔绝的情况下发展的,因此,其国家的落后状况也基本上在军事力量上得到了反映。17世纪之初,莫斯科军队装备落后,训练很差。他们经常被认为相对“弱小”的瑞典和波兰军队所打败。但在要塞防御中,俄国人却表现出异常的不屈不挠、机智多谋和勇敢顽强。1612年,瑞典和波兰入侵者就因进攻受挫被迫撤退,但入侵者的对手不是正规军而是普通的民兵。

   到本世纪中叶,一种新的募兵制被引人俄国,基本内容是,农民和城市居民均有服兵役的义务;常备的步兵和骑兵团代替了老式的临时征兵。除了这些半正规的军队,俄国还有巧万名热衷于战争的哥萨克。到本纪世末,为应付突发事件,莫斯科可以动员30万名武装部队——其大部均未经训练。

   17世纪早期,莫斯科正处于“动乱年代”。国内爆发许多骚乱事件,而外部则有瑞典和波兰的干涉,所有这些事件使俄国遭受重创,并丢失许多领土。但是,到本世纪中叶,沙皇的政治和经济实力逐渐恢复,也由于波兰所面临的困难日益加剧,使得莫斯科在本世纪的后半纪,从波兰手中夺走了乌克兰北部的许多地区。

   “动乱年代”(1604-1613年)

   由这一事件开始:一个冒称是被害沙皇伊万四世幼子季米特里的波兰人,他得到波兰人和哥萨克的支持。1605年,戈杜诺夫死后(参见第十三章→东欧→俄罗斯→鲍里斯·戈杜诺夫执政),沙俄贵族间的权力争斗更加激烈,从而把沙俄带人一个极端混乱的状态,并招致了瑞典与波兰的干涉。

   1605年,费奥多尔的统治 他被沙俄贵族杀死。不久,伪季米特里人主莫斯科,但旋即被沙俄贵族杀死。

   1605-1609年,波兰干涉 几个波兰大贵族支持另-位伪季米特里的复位声明,莫斯科沙皇王朝处于混乱不堪的状态,这更加坚定了波兰干涉的决心。

   1606-1610年,叔伊斯基公醉的统治 他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

   1608年,巴尔霍之战 此战中,在45000名起义的哥萨克的支援下,波兰军队打败了叔伊斯基。不久,在恰达卡河之战中,波兰与哥萨克军队再次打败叔伊斯基。同时,波兰人又带来了第二个伪季米特里。不久,哥萨克及沙俄东部与南部的农民宣布支持冒牌的季米特里。叔伊斯基向瑞典人乞援,并许诺将卡累利阿割与瑞典。

   同波兰的战争(1609-1618年)

   1609年,波兰国王西吉斯蒙德三世宣战 波兰国王声称,有争议的俄罗斯皇位应归他自己支配,据此入侵俄国。

   1609-1611年,斯摩棱斯克之围 大贵族迈克尔·谢英率该城人民坚决顶住波兰人的屡屡强攻。12000守城部队得到了7000名居民的支持。

   1610年9月,克鲁希诺之战 由季米特里·叔伊斯基率领的3万人的军队(其中有8000名瑞典人),去解斯摩棱斯克之围,被波兰人突然袭击并遭毁灭性打击。波兰军队仅有4000人(其中3800名为骑兵,200名为步兵,并配有2门小炮),由斯坦尼斯·佐尔奇威斯基指挥。此战中,俄国人有15000人被杀,叔伊斯基逃亡莫斯科。经增援,佐尔奇威斯基军队人数已达23000人,随后,波军向莫斯科开进。次年早期,斯摩棱斯克投降。

   1610年10月8日,莫斯科陷落 波兰军队进入莫斯科和克里姆林宫。沙俄贵族废黜沙皇叔伊斯基。

   1610-1611年,持久的谈判 莫斯科贵族准备推举拉迪拉斯(西吉斯蒙德之子)为沙皇,但由于西吉斯蒙德坚持自己要当沙皇,谈判破裂。

   1611年,俄国国内的起义 在莫斯科爆发了反入侵者的平民起义。波兰驻守于克里姆林宫的军队被围。在帕夏尔斯基王子的率领下,起义迅速蔓延至东部和北部地区。

   1612年,波兰军队撤退 由于波兰军队无力解救驻守克里姆林宫的波兰军队,遂撤离莫斯科。持续不断的边界冲突仍在继续,驻守克里姆林宫的波兰守军投降后被屠杀。

   瑞典与波兰间的战争(1613-1667年)

   1613-1645年,迈克尔·罗曼诺夫的统治 这位体弱的统治者建立起最大的俄罗斯王朝。

   俄国-瑞典战争(1613-1617年)

   1613年,远征诺夫哥罗德 莫斯科派军队去攻击瑞典人占领的诺夫哥罗德,遭到瑞典军队的截击,损失惨重。

   1614年,入侵莫斯科 古斯塔夫将战事转移到莫斯科地区,他强攻俄国边界地区最坚固的要塞普斯科夫,经七个月之久的围攻,没有成功,古斯塔夫不得不撤至瑞典国内。此时,由于莫斯科怀疑波兰将向其进攻,而古斯塔夫正准备进攻波兰属立沃尼亚,因此双方均急于求和。

   1617年,《斯托尔波沃条约》 该条约结束了俄国与瑞典之间的战争。依约,瑞典将诺夫哥罗德及其他几个城镇归还莫斯科,而俄罗斯则将其芬兰湾的最后立足点割让瑞典。因此,莫斯科失去其通往波罗的海入口。

   1617年,波兰的再次入侵 波兰的拉迪斯拉斯要求成为沙皇,并向莫斯科进军,当遭到拒绝后,波兰贵族乔德凯维奇想通过强攻占领莫斯科,但失败。旋即和谈开始。

   1618年,《杰夫林和约》 依约,俄罗斯承认自1609-1611年以来,波兰征占的沿边全部城镇和领土(包括斯摩棱斯克)有效。

   1618-1632年,重新组建军队 迈克尔从英格兰、荷兰、丹麦和瑞典租雇许多雇佣兵,并组建了几个外国团。同时也组建了几个俄罗斯人组成的团,并引进外国军队的管理方法,俄罗斯还利用外国人对其军队进行训练。军队的火炮、枪支和弹药也从外国购买。

   俄国与波兰的战争(1632-1634年)

   1632年9月,俄国入侵波兰 鲍里斯·沙因率3万名俄军围攻斯摩棱斯克,该城守军仅有3000人。

   1632-1633年,包围斯摩棱克斯克 经11个月的顽强防守,斯摩棱斯克的供应几近断绝。

   1633年9月,斯摩棱斯克之战 拉迪斯拉斯四世率4万人的波兰军队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此前,波兰军队已经围攻俄国人长达六个月之久,1634年2月,沙因的作战部队全部投降,并获准向莫斯科撤退,在那里,他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不久被处死。

   1634年,《波立阿诺夫条约》 此约重新肯定了《杰夫林和约》的款项,但拉迪斯拉斯放弃了对俄国王位的主张权,同时承认迈克尔为沙皇。

   1637年,亚速陷落 哥萨克从克里木鞑靼人手中夺得要塞港口亚速,将其送与沙俄,但由于迈克尔担心会与土耳其发生冲突,拒绝了这一礼物,因此,亚速又归回鞑靼人手中。

   1645-1676年,阿列克塞沙皇的统治

   俄国与波兰的战争(1654-1656年)

   由于过去败于波兰之手,俄罗斯一直在寻机报复。此时,波兰人正与乌克兰哥萨克打得不可开交(参见第十四章→东欧→波兰→乌克兰哥萨克起义),利用这个机会,俄罗斯沙皇接受了哥萨克统治者波格丹·赫米尔尼茨基将乌克兰并入俄国的请求。从此,俄波战争开始。

   1654年7-10月,立陶宛战事 沙皇阿列克塞亲率10万多人的大军进入立陶宛,经三个月之久的围攻(7月2日-9月26日),于9月26日攻克斯摩棱斯克。旋即,又在鲍里索夫之战中打败一支波兰小部队。不久,俄国人占领了几乎不设防的立陶宛,远达别列津纳河的广大地区,直到冬季。俄国人才停止作战行动。

   1654年,乌克兰战事 与立陶宛作战的同时,俄罗斯的另一支略小的4万人部队,入侵乌克兰,并占领基辅。在这两支俄罗斯部队间,有一支由波兰贵族佐洛塔伦科率领的哥萨克盟军,他们在普里皮亚特-马什兹地区到处烧杀劫掠。

   1655年1月,波兰在乌克兰的反攻 在奥汉塔夫之战中,尽管天寒地冻,波兰贵族斯坦尼斯拉斯·兰考冯斯基率领的波兰军队仍然打败了数量占优势的俄罗斯-哥萨克联军。此后,俄国人立即撤退。

   1655年5-10月,俄国再次发起进攻 此间,由于瑞典从立沃尼亚进攻波兰(参见第十四章→西欧→斯堪的纳维亚→瑞典),使俄罗斯在立陶宛的军事行动颇为顺利。阿列克塞向涅曼河进军,并再次要求有权成为立陶宛公爵。但其军队遭到了立陶宛坚决抵抗者的骚扰。与此同时,俄罗斯与哥萨克联军重新占领了乌克兰之大部,甚至还派兵袭击波兰的中心地区。但他们没有占领坚固设防的卡梅尼察城和勒武韦城。

   1655年9月,鞑靼人介入战争 波兰的盟友、克里木可汗马哈梅特·格来率15万人入侵乌克兰,在扎洛兹,他打败并俘获赫米尔尼获基,并迫使俄国人撤至北方。

   1656年11月3日,《尼米扎条约》 经长时间谈判,战争结束,双方同意休战三年,并结成反瑞同盟。

   俄国与瑞典的战争(1656-1658年)

   惧怕瑞典人在波罗的海地区的扩张,沙皇拒绝了瑞典提出的结盟共同反对波兰的请求,转而与波兰和丹麦结盟,共同反对瑞典。这次战争是第一次北方战争的一个组成部分(参见第十四章→西欧→斯堪的纳维亚→瑞典)。

   1656年,俄国人在北方的进攻 俄国军队向芬兰湾进军,在涅瓦河口附近,他们攻占了坚固要塞施吕瑟尔堡和欣善兹。

   1656年7-8月,里加之战 沙皇阿列克塞从波洛茨克出发,向德维纳河下游进军,攻占了迪纳堡(其守军全部被杀),随即占领了科肯胡瑟要塞。不久,又包围了里加,该城仅有小部守军,由马格努斯·德鲁加尔迪指挥。不久,波兰守军的援军抵达,德鲁加尔迪发起反攻,打败许多掘壕安营的俄国人。俄国人损失惨重,计有8000人被杀,14000人受伤和被俘。阿列克塞后撤,并遭到波兰人的着力追杀。

   1657年,瑞典反攻 瑞典人摧毁并劫掠了卡累利阿,与此同时,瑞典军队通过陆路从芬兰进军到里加,以加强里加的防御。

   1658年,俄国人再次发起反攻 一支俄国小部队攻克扬堡并包围纳尔瓦,但不久便被瑞典人赶出波罗的海与芬兰湾。瑞典人重新占领了其先前丢失的城镇。1658年,《三年休战条约》阿列克塞承认战败,并乞和,以便同波兰重新开战。这样瑞典对沿波罗的海海岸的城镇仍然拥有主权,芬兰湾也归瑞典所有。

   俄国与波兰的战争(1658-1666年)

   俄国与波兰的尼米扎休战条约已期满(参见上文)。莫斯科重新开始了对波兰的战争。

   1658-1659年,入侵立陶宛 沙皇皇子乔治·多尔戈鲁基突然进攻在沃尔基的波兰贵族文岑蒂·格齐维斯基,并俘获之,随即攻占维尔诺。该城被大火烧毁。1659年,乔万斯基皇子攻占格罗德和诺夫哥罗德,并包围拉齐维米要塞。

   1658-1659年,入侵乌克兰 开始,由特鲁别茨率领的15万人俄国军队取得了暂时的胜利。但在1659年的科诺托普之战中,他被波兰贵族约翰·维霍斯基的军队打败了。特鲁别茨有3万人被杀。

   1660年,立陶宛战事 俄国人最初取得了主动权,但不久,摆脱与瑞典作战的波兰人便严厉打击了俄国人。波兰贵族施蒂芬·恰尔涅茨基和保罗·萨皮哈打败了多尔戈鲁基与乔万斯基,并迫使他们撤至波洛茨克和斯摩棱斯克。波兰人不仅解放了立陶宛,而且还入侵维帖布斯克、波洛茨克和勒基地区。

   1660年,乌克兰战事 俄国将军舍列梅捷夫率6万训练与装备良好的军队进攻勒武韦,但在1660年的卢巴尔之战中,他被波兰贵族恰尔涅茨基和乔治·卢溥米尔斯基统率的2万名波兰人打败,波兰人还得到2万名鞑靼人的支援。另一支4万人的俄国与哥萨克联军在赫米尼茨基的统领下,企图与舍列梅捷夫会师,在同卢溥米尔斯基交战中被打败。随即,赫米尼茨基转而宣誓效忠波兰国王。

   1661-1667年,波兰掌握主动权 其间,边界冲突时有发生。

   1664年,哥萨克突然入侵波斯 (参见第十四章→欧亚大陆-中东→波斯→哥萨克闪击马赞达兰省)

   1667年,《安德公索沃条约》 依约,以第聂伯河为分界线,将乌克兰分割,分别属波兰与俄国。基辅虽然位于波兰一方的河南岸,但仍割让给莫斯科两年之久(此后,它再也没有归还波兰)。斯摩棱斯克也割与俄国。

   土耳其战争开始(1667-1700年)

   1667-1678年,与土耳其的摩擦 由于俄国获得北乌克兰,从而使其与土耳其的占领地接壤,不久,双方的摩擦开始。

   1676-1682年,费奥多尔三世的统治(他是阿列克塞之子)

   1678-1681年,第一次俄土战争 由于对《茹拉维纳条约》(参见第十四章→东欧→波兰→波兰→土耳其战争)的不满,哥萨克贵族多罗申科向俄国求援,以反对波兰与土耳其。与此同时,穆罕默德四世宣称对乌克兰拥有主权。他派卡拉·穆斯塔发率领庞大型军队驱逐乌克兰之波兰人与俄罗斯人。战事主要在波兰属乌克兰进行,此前,该地区在波兰与土耳其战争中已惨遭蹂躏(参见同上)。俄国与哥萨克联军在罗莫达诺夫斯基的率领下,未经什么激战,便撤离了该地区。随即,土耳其人攻占并摧毁了乌克兰的一些要塞和城镇。

   1681年1月8日,《拉迪岑条约》 土耳其放弃了其对乌克兰的主权要求,依条约,位于布格尔河与德涅斯特河之间的居民仍归波兰。而哥萨克在乌克兰全境拥有特权。

   1682-1689年,彼得一世与伊凡四世共同执政 伊凡四世为费奥多尔三世之弟,他与其同父异母兄弟共同统治俄国,直至1689年死去。

   1689-1725年,彼得一世大帝的统治 他首先为打通其海洋出入口而斗争,并从黑海下手。

   1695-1700年,为争夺亚速同土耳其的战争 在彼得一世亲自指挥下,俄国人发起首次进攻,他们抵达伏尔加河的亚速维亚和顿河,但被击溃,损失十分惨重。由于俄国没有海军,他们不能封锁土耳其通向要塞的供应线。

   1695-1696年,彼得创建海军 彼得在沃罗涅日附近创建俄国第一支海军舰队,并于春季派遣这支舰队去往顿河下游的亚速。

   1696年7月28日,攻克亚速 此时,俄国军队已增至75000人,他们一部从陆地,另一部从顿河向亚速进军。经陆上与海上力量的联合作战,攻克亚速,并击溃了土耳其海军,封锁了其从海上接近亚速的通道。

  评论:俄国虽然占领了位于亚速海岸的亚速,但俄国仍然被土耳其牢固地封锁着。俄国并没有解决出入黑海的问题。之所以选择亚速作为战略目标,只能解释为他们缺乏进攻克里木的方法。进攻亚速所付出的惨重代价与后米亚速对俄国的重要性相比,似乎并不相称。

   1698年,莫斯科叛乱 1697-1698年,彼得大帝隐姓埋名游历西欧,之后,返回俄国以平息叛乱,并改革其政府和国家。

   1700年,同土耳其的休战条约 从此,同土耳其休战30年之久。

   匈牙利

   在17世纪的大部分时间内,匈牙利是哈布斯堡王朝与奥斯曼帝国争斗的主要战场,这些争斗持续不断又零零散散。由于哈布斯堡王朝卷入三十年战争及欧洲中部与西部的冲突中,使他们没有能抓住和利用土耳其的实力正逐步衰落的机会。17世纪的大部分时期,特兰西瓦尼亚在名义上仍然是奥斯曼帝国的封地,实际上却已独立,因此,他在两个帝国及波兰之间挑拨离间,以便从中谋利。到该世纪末,由于土耳其的再次复兴,土耳其得以重新征服特兰西瓦尼亚,并横行于哈布斯堡属匈牙利,这次征服的顶峰是围攻维也纳。在波兰的约翰·索比斯基的干涉下,土耳其人被赶出维也纳,土耳其加速了衰落。到本世纪末,匈牙利之大部几乎全部被哈布斯堡王朝征服。

   特兰西瓦尼亚的兴起与衰落(1593-1662年)

   1593-1606年,长期战争 (参见第十三章→东欧→匈牙利和波希来亚→长期战争)

   1599-1601年,争夺特兰西瓦尼亚 开始,“勇敢的”迈克尔·佛耶佛德和罗马尼亚的民族英雄短暂地统治这一国家。1601年,发生马扎尔人叛乱,迈克尔被驱逐出特兰瓦西尼亚。但随即,在哈布斯堡将军乔治·巴斯塔的帮助下,他赢得了戈罗斯兰之战的胜利,从而又恢复了短暂的统治。此后不久,巴斯塔又谋害了迈克尔,并开始了恐怖的统治。此举引发了斯蒂芬·博奇考伊的起义,并促使其与土耳其结盟(参见同上)。

   1606年6月23日,《维也纳条约》 依约,卢多尔夫承认斯蒂芬·博奇考伊为特兰西瓦尼亚亲王。在哈布斯堡属匈牙利中,特兰西瓦尼亚(及其他)的新教徒的权利得以保证。

   1606年11月11日,《西特瓦-托罗克条约》 该条约结束了“长期战争”。匈牙利的领土没有变动,但奥地利不再向苏丹进贡,特兰西瓦尼亚在名义上仍由奥斯曼帝国保护。

   1606年12月29日,博奇考伊卒 他可能是被毒死的,此后开始了争夺权力的斗争。

   1608-1613年,特兰西瓦尼亚之加布里埃尔·巴托里的统治(斯蒂芬之子;参见第十三章→东欧→波兰→斯蒂芬·巴托里执政) 他的统治异常残酷,最后他被推翻,并被谋杀。

   1613-1629年,特兰西瓦尼亚之贝思兰·加博尔的统治 他是一位聪慧的亲王和勇敢有为的军人。

   1618-1629年,特兰西瓦尼亚参加三十年战争 1619年,贝思兰经短暂地围困维也纳后,被赶出奥地利首都(参见第十四章→主要战争→三十年战争→波希米亚时期),尽管如此,他还是于1620年征服了哈布斯堡属匈牙利的大部。1621年12月21日,在尼科尔斯堡条约中,哈布斯堡承认贝思兰为特兰西瓦尼亚亲王,并将大部哈布斯堡属匈牙利割让于他。随后即发生了一些毫无结局的作战。

   1630-1648年,特兰西瓦尼亚之乔治·拉科吉一世的统治 他扩大了特兰西瓦尼亚的领土,增强了其实力,并使之独立。

   1645年,重新同哈布斯堡王朝作战 乔治打败了哈布斯堡军队,1645年12月16日,双方签署《林茨条约》。依约,哈布斯堡保证其匈牙利属地的新教徒与

   1648-1660年,特兰西瓦尼亚之乔治·拉科吉二世的统治 在土耳其与奥地利发生秘而不宣的边界战争中,站在其名义上的宗主国土耳其一边。

   1657年,特兰西瓦尼亚入侵波兰 拉科吉利用波兰前在第一次北方战争中战败之机(参见第十四章→西欧→斯堪的纳维亚→瑞典),入侵波兰南部,希望能夺取波兰王位。此举未征得土耳其苏丹同意,从而激怒了他,而此时苏丹正觊觎乌克兰。苏丹派其封地克里米亚及鞑靼首领攻击拉科吉,以将其驱逐出波兰。拉科吉短暂占领华沙之后,被瑞典人抛弃,不得不后撤。7月31日,在撤退途中,其后卫部队在塔诺波尔的特朗包拉之战中被鞑靼人打败,特兰西瓦尼亚军队指挥官亚诺什·凯梅尼被俘。拉科吉仅带余部返回特兰西瓦尼亚。

   1657-1662年,同土耳其的战争 土耳其的穆罕默德·科普若拉企图废黜拉科吉,但失败。1658年5月,在利帕之战中,拉科吉打败了科普若拉入侵军队。但不久,在奥斯曼及其封地克里米亚及糙靶人的联合攻击,拉科吉被从特兰西瓦尼亚赶至其在哈布斯堡属匈牙利的庄园。1658年11月,科普若拉宣布阿科什·包尔乔伊为特兰西瓦尼亚亲王。1659年,拉科吉又将包尔乔伊赶出其国家,不过接下来,他受到了土耳其人的沉重压力。因此,他请求哈布斯堡的帮助,作为交换条件,不得不割让其边界地区的一些省份。

   1660年,弗尼兹之战 在阻止艾哈迈德·西迪入侵的作战中,拉科吉被布达之帕夏打败,并受致命的重伤。他死在瑙吉瓦劳德(奥拉迪亚),此时,该城已被土耳其人围攻。经过四个月的围困,瑙吉瓦劳德最终于8月27日被攻陷。而此时,奥地利军队仍然在其附近观望徘徊。

   1661年,亚诺什·凯梅尼当选特兰西瓦尼亲王 他刚从天主教徒享有同等的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力。克里木获释而归,尽管他得到了一支小型奥地利部队的些许帮助,但仍不能阻止土耳其人的入侵。

   1662年1月22日,瑙吉瓦劳德之战 此战中,由穆罕拉科吉默德·屈奇克率领的土耳其人打败了凯梅尼,凯梅尼此被杀。土耳其恢复了对特兰西瓦尼亚的控制,并立米哈伊·阿帕菲为特兰西瓦尼亚亲王。

   哈布斯堡与奥斯曼帝国争夺匈牙利的斗争(1662-1683年)

   1663-1664年,土耳其入侵哈布斯堡属匈牙利 为向维也纳进军,土耳其新任大维齐尔艾哈迈德帕夏(科普若拉之子)入侵哈布斯堡属匈牙利。但在亚当·福加什率领下,匈牙利人顽强抵御,将士耳其人阻止于诺伊豪斯。1663年9月,诺伊豪斯最终投降。此时,艾哈迈德决定将其向维也纳的进军推迟至下一年春季,但当艾哈迈德重新进军维也纳时,奥地利人已做好充分准备,在各要塞的顽强阻击下,艾哈迈德进展缓慢。1663年夏秋之交,双方在沃什堡开始和谈。

   1664年8月1日,拉包河之战 为使奥地利人接受和谈条款,艾哈迈德穿越拉包河向蒙特库利的军队发起进攻。尽管土耳其军队占有数量上的优势,但仍被奥地利军队打败了。随即土耳其军队撤至布达,但奥地利军队没有追击。

   1664年8月11日,《沃什堡和约》 双方同意休战20年,特兰西瓦尼亚自治,但土耳其人仍有宗主权。土耳其还获准占有他们在边界地区攻克的诸要塞。

   1664-1673年,动荡不安的哈布斯堡属匈牙利 动乱的原因部分是因为对不平等的《沃什堡条约》的强烈不满,部分是因为宗教纷争。马扎尔人反对哈布斯堡属匈牙利的阴谋和叛乱迅速蔓延。他们甚至还请求土耳其人的帮助。奥地利人轻而易举地平息了叛乱,并加重了镇压。

   1678-1682年,反奥地利的暴动 由伊姆雷·特克利伯爵领导的起义控制了匈牙利北部和西部的大部分地区。但当帝国皇帝李颇德对马扎尔人作出让步时,公众对特克利不再支持,因此,他转而寻求土耳其的帮助。土耳其大维齐尔卡拉·穆斯塔法派出一支土耳其部队,以帮助特克利征服匈牙利的东北部。之后,特克利被立为匈牙利国王,但匈牙利仍为苏丹的一个封地。奥地利人没有做出让步。因此,土耳其人准备应付来年奥地利人的入侵。不过,李颇德同特克利仓促议和,承认特克利为除特兰西瓦尼亚之外的匈牙利全境的主人。

   1683年3月31日,奥地利与波兰结盟 此前,他们均分别与土耳其人作战,但当听说土耳其卡拉·穆斯塔法在阿德里安堡和贝尔格莱德集结了大批部队之后,他们迅速结盟,以共同抗击土耳其人的入侵。

   维也纳战役(1683年)

   1683年3-5月,土耳其入侵 3月31日,苏丹穆罕默德四世亲率土耳其大军从阿德里安堡逼近贝尔格莱德。北进途中,由阿帕菲率领的特兰西瓦尼亚军队加入土耳其军队,使总兵力达20万人。与此同时,由特克利率领的匈牙利人也向斯洛伐克的奥地利人发起进攻,但在普雷斯堡被击溃。

   1683年6月,入侵奥地利 土耳其人留一部围攻吉厄尔,其余的15万人沿多瑙河上行进入奥地利。李颇德及其皇室成部员逃至帕骚。洛林查理公爵率3万人的奥地利部队从维也纳撤至林茨。维也纳的执政吕迪格·冯·施培伦贝格率15000人在维也纳防守。1683年7月14日,土耳其人抵达维也纳随即向该城发起进攻。

   1683年7月17日-9月12日,包围维也纳 土耳其人仅从水路用驳船带来极少量的大炮,因此,其重炮不足,妨碍了猛攻。而防御方的火炮在数量和质量上均优于土耳其人。土耳其人还遭致精力充沛的防御者屡屡出击的骚扰。与此同时,洛林的查理从水路保持与防御者的联系,并封锁了土耳其人上袭多瑙河河谷的通道。但充满士气的土耳其人仍于9月1日在城墙上打开了几个突破口,从而为其部队进攻该城打开了部分道路,但不久防御者紧急建立起临时堡垒,阻止了土耳其人的进一步进攻。此时,守军损失已半,其弹药及供应也极其短缺。

   1683年8-9月,索比斯基援军到达 一方面是履行条约的承诺,另一方面也应波普的请求,约翰·索比斯基率3万人的大军来解维也纳之围。其主力从华沙出发,以15天前进约354公里的速度到达维也纳,这在那个时代是十分罕见的。随后,在维也纳以西与奥地利和德国军队会师。此举使卡拉·穆斯塔法大惊。9月11日,联军向土耳其大营进军。

   1683年9月12日,维也纳之战 联军共有76000人(由波兰军队及46000名奥地利与德国人组成),统由索比斯基指挥。波兰军队部署于右翼,由洛林查理率领的奥地利人位于左冀,德国军队位于中间。由于地形复杂,联军的进军缓慢,索比斯基计划第二天发起进攻。但由于土耳其人抵抗不力,所以索比斯基命下午5时发起总攻。与此同时,维也纳守军也向围攻维也纳的土耳其阵地发起反攻。作战在多瑙河与土耳其人大营之间进行,经一个小时没有结果的步兵作战之后,波兰骑兵向卡拉·穆斯塔法的指挥部发起冲击。卡拉·穆斯塔法及其军队大乱,土耳其人损失异常惨重。由于夜幕降临,索比斯基担心遭到伏击,没有发起进一步的追击,从而使土耳其军队免遭全部被歼的厄运。随即,索比斯基派被俘的帝国将军巴勒尔前往波普。

   1683年9-12月,索比斯基的追击 李颇德由于嫉妒索比斯基的胜利,对其救星十分冷落,但索比斯基仍然率领部队追击土耳其人,并于10月解放了格兰和匈牙利西北之大部。

   哈布斯堡王朝征服匈牙利(1683-1688年)

   1684年3月31日,《林茨条约》 在教皇英诺森十一世的鼓动下,组织了反土耳其的神圣同盟。最初,其成员有帝国、波兰和威尼斯。1684年4月,莫斯科也加入联盟。

   1684-1685年,非决定性的边界战争 哈布斯堡王朝在战争中占上风。

   1686年9月2日,攻陷布达城 经过近两个月的围攻,洛林之查理占领了土耳其属匈牙利首都。

   1687年,大豪尔沙尼之战 在莫哈奇遗址附近(参见第十三章→欧亚大陆-中东→奥斯曼帝国→苏莱曼时期),查理彻底打败土耳其人,从而使哈布斯堡得以控制了匈牙利南部和特兰西瓦尼亚大部。匈牙利被迫接受哈布斯堡为世袭的君王。

   1688年9月6日,贝尔格莱德陷落 经过一段围攻,这一据点被奥地利人攻破,有一首无名氏的头韵诗使这一胜利永垂史册。诗的开头是这样写的:“奥地利军队排成令人畏惧的队阵,大量火炮勇敢地包围了贝尔格莱德城。”随后,塞尔维亚大部被奥地利占领。

   土耳其再次征服匈牙利的努力(1688-1699年)

   1690年,土耳其入侵 特兰西瓦尼亚阿帕菲死后,苏莱曼二世苏丹提名特克利为特兰西瓦尼亚亲王,并送他回特兰西瓦尼亚。8月,在采尔尼斯特之战中,苏莱曼二世苏丹打败了哈布斯堡-特西瓦尼亚联军。随后,巴登的路易斯率帝国主力部队从贝尔格莱德出发向特兰西瓦尼亚进军,不久便征服了特兰西瓦尼亚大部、塞尔维亚和马其顿部分地区。

   1690年8-10月,土耳其再次征服塞尔维亚 利用路易斯远征之机,土耳其新的大维齐尔穆斯塔法发起了闪电战,再次征服了尼什、斯梅代雷沃、维丁和贝尔格莱德。成千上万的塞尔维亚难民聚集匈牙利南部。

   1691年8月19日,索兰凯门之战 此战中,穆斯塔法和特克利被巴登的路易斯彻底打垮,穆斯塔法及2万名土耳其人被杀。特兰西瓦尼亚牢固地控制在哈布斯堡手中。

   1691-1696年,非决定性的边界战役

   1697年,森塔之战 萨伏依欧仁亲王率军阻击入侵匈牙利的土耳其人。土耳其军队由穆斯塔法二世苏丹亲自率领,他们从贝尔格莱德开来。两军在泰斯河遭遇,欧仁发起进攻并全歼土耳其军队。此后,土耳其再也不能对匈牙利构成严重的威胁。

   1699年1月26日,《卡尔洛夫条约》 奥地利获得了匈牙利全部地区,及除巴纳特以外的特兰西瓦尼亚。威尼斯获得伯罗奔尼撒和达尔马提亚大部。波兰获得波多利,土耳其获得贝尔格莱德。尽管匈牙利内部仍然动荡不安,以及匈牙利对哈布斯堡王朝强加于其上的统治不满,但奥地利此时仍成为东南欧最强大的国家。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