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欧 – 吴起兵法网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西欧

西欧

作者:T.N.杜普伊 ·美国

出自————《哈珀-科林斯世界军事历史全书

第十三章·西班牙方阵和大帆船

出自————《战争通史

   不列颠群岛

   英格兰

   16世纪,英格兰正处于都铎王朝时代,先后由铁腕人物亨利八世及其女儿──“血腥玛丽”伊丽莎白一世统治 [ 注:原书如此。“血腥玛丽”可能是指玛丽一世,玛丽一世和伊丽莎白一世为同父异母姐妹,并不是同一人。 ] 。

       他们当政期间,曾为把英国建    设成海上帝国奠定了基础,在伊丽莎白统治末期英国就成为了海上强国。在16世纪初期英格兰取得弗洛登一战伟大胜利之后,英格兰与苏格兰区域性边界冲突一直没有停止过,但是这并没有对英格兰人的海外扩张产生很大影响。同时,英格兰继续与法国不时地发生边界摩擦,这些也没有什么明显的结果,较大的动作是插手法国参与的域外战争及其内部冲突(参见①第十三章→西欧→法国;②第十三章→西欧→法国→宗教战争)。随着海外商业活动的增多和皇家海军的崛起,不列颠岛国的劲敌是当时称霸海洋并垄断着最有利可图的殖民地贸易的国家──西班牙。当时,英国的基本国策是避免与西班牙的正面冲突,为此努力促成女王玛丽一世和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联姻,但冲突最终还是发生,而且可能还加速了危机的爆发。在伊丽莎白执政的头十来年中,由于英国和西班牙在公海上、在美洲以及在荷兰的暗中争斗,终于酿成两国之间公开的敌对行动,从而开始了举世闻名的西班牙无畏舰队远征。在这次交战中,不列颠海军在英吉利海峡西岸附近海域击溃了西班牙舰队一系列战术性的进攻,尽管这些打击不是致命性的,但是却大破了无畏舰队的元气。从此西班牙帝国开始衰落,并预示着英国海上霸主时代的来临。

   1485-1509年,亨利七世当政 加强了王权统治,打击封建割据势力(参见第十二章→西欧→不列颠群岛→英格兰)。

   1509-1547年,亨利八世当政

   1511-1514年,与法国和苏格兰发生武装冲突 (参见①第十三章→西欧→法国→与西班牙和神圣罗马帝国的战争;②第十三章→西欧→不列颠群岛→苏格兰)

   1520年6月7日,“金锦营”战区(加来附近) 亨利八世和法国国王弗朗西斯一世暂时结成联盟。

   1522-1523年,英国入侵法国 (参见第十三章→西欧→法国→与西班牙和神圣罗马帝国的战争)但未成功。

   1530-1534年,宗教决裂 亨利在不列颠建立于独立的基督教教会,为未来内外宗教冲突留下了隐患。不久,他又被迫镇压第一次天主教教徒暴乱(1536年)。

   1542-1550年,与法国和苏格兰交战 (参见①第十三章→西欧→法国→与西班牙和神圣罗马帝国的战争;②第十三章→西欧→不列颠群岛→苏格兰)法国企图于英国海岸登陆(1545-1546年),从而导致亨利实施一项细致周密的海军建设计划,这就是近代英国皇家海军的真正开始。不久,亨利又开始实施一项宏大的海岸防御建设计划。

   1547-1553年,爱德华六世在位 未成年就死去。他在位初期,由萨默塞特公爵爱德华·西摩摄政。

   1549年,不列颠内部发生暴乱 先是在德文郡境内爆发了一次天主教教徒叛乱,被萨默塞特公爵镇压。不久,诺福克的农民在罗伯特·凯特的领导下举行起义,但最终被由瓦维克伯爵约翰·达德利指挥的皇家军队镇压。

   1549-1550年,与法国和苏格兰之间战火重起 法军占领了布洛涅,苏格兰收复了哈丁顿,并联合英格兰内部宗教反叛势力,乘其内部暴乱之机,利用贵族萨默塞特公爵摄政的不满情绪,支持沃里克逼迫萨默塞特公爵交出权力(1549年9月)。沃里克(成为诺森伯利亚公爵)以割让布洛涅为条件与法国媾和。

   1553年7月6-19日,诺森伯利亚发生谋反行动(由沃里克领导) 爱德华六世死后,沃里克试图把其儿媳简·格雷扶上王位,取代合法继承人爱德华的姐姐玛丽。但是,国内多数人支持玛丽,于是玛丽率军占领了诺森伯利亚,简做了九天的国王之后被逼下台,并被处决。

   1553-1558年,玛丽一世执政 她重新奉天主教为国教,并对新教徒进行迫害。后来,她与信奉天主教的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结为伉俪。但是国内许多天主教徒因厌恶西班牙,怀疑西班牙的天主教教义而皈依新教,导致宗教战乱。

   1554年,肯特反叛 是由托马斯·怀亚特爵士、托马斯·卡鲁爵士和塞福克伯爵等领导的一次反对玛丽嫁给菲利普的行动。怀亚特一路被击败,当他要出走往伦敦时被捕。结果反叛行动被镇压,领导者被处决。

   1557-1559年,与法国交战 玛丽的婚姻,使英国卷入了西班牙与法国的战争(参见第十三章→西欧→法国→与西班牙和神圣罗马帝国的战争)。

   1558-1603年,伊丽莎白一世(爱德华五世和玛丽的妹妹)执政 在此期间,英国恢复了基督教义。伊丽莎白一世采取了避免卷如欧洲大陆重大战争的基本国策,但暗中却不断地向欧洲大陆派遣小规模的远征部队。

   1559-560年,插手苏格兰内部事务 (参见第十三章→西欧→不列颠群岛→苏格兰)

   1562年,远征法国 这一行动帮助了葡萄牙(参见第十三章→西欧→法国→宗教战争)。

   1568-1572年,英西两国的敌对状态不断增长

   1573年,与西班牙暂时恢复外交关系 这主要是摄于法国吉斯势力的膨胀(参见第十三章→西欧→法国→宗教战争)。

   1577年,与尼德兰结成联盟 此间,尼德兰境内爆发反对西班牙的人民起义(参见第十三章→西欧→尼德兰),为了避免与西班牙发生正面冲突,伊丽莎白与其结成同盟。

   1577-1580年,弗朗西斯·德雷克爵士作环球航行 其间,他不断骚乱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袭击其海上的船只。

   1585年,军援尼德兰

   1585-1586年,德雷克远征加勒比国家

   西班牙无畏舰队的行动(1586-1588年)

   1586年3月,西班牙计划派遣一支海军远征舰队入侵英国 这是由海军将领圣克鲁兹侯爵建议的。经国王批准,命令驻尼德兰的西军司令帕尔马公爵作好准备,由圣克鲁兹的舰队将其部队护送去英国。

   1587年4-6月,德雷克率军远征加的斯 当德雷克得悉西班牙海军正在积极筹划这次远征时,遂率一支拥有23艘战船的舰队前往西班牙袭击圣克鲁兹舰队,摧毁了大大小小33艘西班牙战船,“烧焦了西班牙国王的胡子”(4月19日)。在返回英国时,德雷克舰队又袭扰了西班牙港口圣文森特角,摧毁了里斯本的港口设施,并在亚速尔群岛俘获一艘西班牙珍宝船(5-6月)。

   1587-1588年,西班牙舰队重新备战 试图重新入侵英国的圣克鲁兹,倾全力以恢复受德雷克袭击的创伤,以备再战。但远征尚未准备就绪,圣克鲁兹侯爵卒(1588年1月30日)。他的死可能是英国暂时避免了这次西班牙入侵的最重要原因。不久梅迪纳·西多尼亚公爵阿朗索·德·格茨曼接替了圣克鲁兹侯爵的职位。他是个勇敢而富有才华的人,但缺乏高级军事指挥的经验,对海军作战更是一窍不通。海军上将迪戈·德·瓦尔德茨担任副总指挥,而帕尔马公爵则负责远征军抵达尼德兰后的全面指挥。

   1587-1588年,英国备战 获悉西班牙试图再次入侵,伊丽莎白女王任命埃芬厄姆勋爵霍华德为舰队总指挥(1578年12月21日),德雷克为舰队副总指挥。霍华德在海军作战上经验不多,但依赖他手下的优秀海军将领,特别是德雷克。德雷克和霍华德想再次袭击西班牙无畏舰队,阻止它的远征。但是,伊丽莎白制止了他们(1588年3月)。后来,她诏令6万多人的军队作好准备,以防西班牙随时的入侵(1588年6月)。

   1588年7月12日,无畏舰队驶离拉科鲁尼亚港 无畏舰队原本由里斯本出发(1588年5月20日),但因途中遇大风暴,停泊在拉科鲁尼亚 [ cdhyy注:原译“科鲁尼亚” ] ,同时修理一些不适航的战船。无畏舰队共由130艘战船组成,其中包括20艘西班牙大桅帆战船,44艘武装商船,23艘运输船,35艘小战船,4艘三桅帆装战船和4艘古希腊罗马式战船。全舰队共有8500名水兵和奴隶划手,19000名陆军。战船上总共装有2431门炮,其中1100门为重炮,包括约600门长炮;其余为加农炮,用来对付敌舰的轻型炮,这种炮是根据陈旧的海军战术中需要进行白刃战而设计的。

   1588年7月19日,西班牙舰队暴露目标 这是英国侦察船在利沙海角附近发现的。这里引用的日期采用的是西洋日历,因此跟加勒特·马丁利所著的《西班牙无畏舰队》(波士顿,米夫赫出版公司,1959)一书中人所熟知的描述日期相差10天。

   1588年7月20日,英国舰队驶出普利茅斯港 由霍华德勋爵统帅用以对付西班牙舰队的英国海军包括:由他自己指挥的一个海军中队,34艘战船,驻普利茅斯;德雷克指挥的一个海军中队,34艘战船(也驻普利茅斯);伦敦海军中队,30艘战船;以及由亨利·西摩勋爵指挥的另一个海军中队,23艘战船,驻东英吉利海峡道恩港附近。此外,还有大约50艘其他不同类型的战船,上面装备了少量的大炮,它们大多是运输供应船,在后期参与了少量的作战行动。英国舰队的主要船只总共装有1800门重型加农炮,其中大部分是射程较远的长炮。

   1588年7月21日,两国舰队在普利茅斯附近海域首次交战 英舰在航行速度上和炮的射程上都超过了西班牙。在英舰远程炮轰击下,一艘西班牙战船被击沉,全舰队遭到重创,损失惨重。

无畏舰队征战图(1588年)

   1588年7月23日,双方战于德文港海岸附近 双方在德文港附近海面再次进行一整天交火,双方差不多都耗尽了弹药,但都没有给对方造成重大伤亡。随后是一天的平静,双方都在漫无目的地实施机动。

   1588年7月25日,多塞特郡海域之战 英国舰队得到了足够的弹药补充,但西班牙没有补给机会。为此,梅迪纳·西多尼亚不得不放弃预定在怀特岛登陆的计划,改道去法国加来,希望能从帕尔马补给仓库得到弹药补充。

   1588年7月26-27日,加来附近的炮击 由于弹药没有得到补充,只剩下124条战船的西班牙舰队在加来港附近海面停泊下来。而英国霍华德的四个海军中队仍有各种类型的战船136艘,分别由他自己、德雷克、约翰·霍金斯爵士和马丁·弗罗比金爵士指挥。他把大部分舰只停泊在西班牙战船的炮火射程以外的海面,而自己还有少量舰只的炮火可以打到西班牙战船,对此他十分满意。他知道,如果他的舰只不靠近西班牙战船,就不可能重创它们。但是,如果靠得很近,西班牙士兵就可以设法攻占英国战船,因此,他不愿意冒危险。这时,西多尼亚急需帕尔马增援,但帕尔马公爵无法前来,因为他被由拿骚的尤斯蒂努斯率领的荷兰舰队严密封锁在布鲁日。

   1588年7月28日,佛兰德海战 黎明前,英军派出几艘火攻船袭击西班牙舰队。当英国舰只驶向西班牙舰队总指挥梅迪纳·西多尼亚的舰只时,西多尼亚命令船砍断锚缆,打算等危险过后再回到这抛锚地。但是,他的属下在黎明前的黑暗中变得惊慌失措,舰队顶着风无法靠到一起,只好以散乱的队形向北漂去。英国战船紧随其后,以十分贴近的距离向着暴露的西班牙战船进行了持续一整天的袭击。尽管西班牙人奋力战斗,但因缺少重型炮弹而无法进行有效的还击。他们的轻型炮和火绳枪根本敌不过英国人的长炮和重型加农炮。英国舰队始终占着上风位置,几条舰集中在一起,用舷侧炮轮流发射的办法攻打西班牙的孤立战船。西班牙战船受到严重创伤,士兵大量伤亡,不过没有船只被击沉。快到天黑时,英国人开始包围西班牙战船,并把它们分割开来,攻占受伤最重的舰只。他们总共俘获16只西班牙战船,其余舰只由于突然刮起海上风暴而得以死里逃生。 [ 注:参见本站《西班牙无敌舰队》一书,该书中所述与此有差异。 ]

   1588年7月29-30日,不利的风向 西班牙舰队不能打破荷兰舰队对佛兰德港海岸的封锁,同时由于风向不顺无法进入佛兰德港,为此梅迪纳·西多尼亚决定绕过西兰,试图进港修理伤船,补充弹药并与帕尔马舰队汇合。但由于风向仍未改变,使西班牙失去实现上述计划的最后一次机会。后来,梅迪纳·西多尼亚决定环绕不列颠岛,经欧洲北海返回西班牙。

   1588年8月2日,途经福斯湾 西多尼亚撤离的命令下达后,精疲力竭的西班牙军无动于衷。直到8月2日到达福斯湾时,西班牙舰队才勉强集结起来。接着粮弹也显不足的英国舰队也集结返回基地港。

   1588年8-9月,无畏舰队经受磨难 这两个月,由于大风暴的袭击和饥渴的煎熬,西班牙舰队在返回途中吃尽苦头,成千士兵死亡,损失巨大。出发时130艘战船,9月份只有63艘零零落落地回到了西班牙港口。英国舰队被西班牙人俘获15艘,19艘在苏格兰和爱尔兰海岸遇难,另33艘下落不明。 [ cdhyy注:《西班牙无敌舰队》一书中,英格兰舰队无此损失,而上述损失的舰船应属西班牙无敌舰队。 ]

   1589-1596年,向欧洲大陆不断派遣小规模远征部队 佩里格林·伯蒂·威洛比勋爵率领4000人部队在诺曼底登陆,帮助纳瓦拉的亨利(1589年)。小部队在圣·马洛和鲁昂登陆(1591年)。小部队突击加的斯(1596年)。

   1594-1603年,爱尔兰境内爆发蒂龙起义 这是由蒂龙伯爵休·奥尼尔领导的爱尔兰境内大规模的起义。奥尼尔同早已爆发的由“红色的”休·奥唐奈领导的起义联手,共同反对英格兰的统治。起义军在布莱克沃特河(1598年8月)附近的耶洛福德战役中,以机动战胜伊丽莎白女王的宠臣埃塞克斯伯爵率领的英格兰政府军(1599-1600年)。在起义军的请求下,西班牙派遣由唐·胡安·达吉拉率领的4000人的援军进入爱尔兰的金塞尔与起义军会合(1601年)。几个星期以后,蒙乔伊勋爵查理·布朗特在围困金塞尔的战役中击败爱西联军。不久,起义被镇压下去。奥尼尔率军投降后,被詹姆斯一世赦免(1603年)。

   苏格兰

   在16世纪,苏格兰与英格兰的冲突一直没有停止过,并且愈演愈烈。苏格兰试图尽可能地寻求法国的援助,乘英格兰全心关注欧洲大陆之机,达到自己的目的。但是,直到16世纪末,双方军队才正式进行大规模的交战。

   1488-1513年,詹姆斯四世执政 执政期间,他不断地加强中央集权。

   1513年,与英格兰爆发战争 在亨利八世入侵苏格兰的盟友法国时,詹姆斯立即宣战(8月11日),并率军入侵英格兰。

   1513年9月9日,弗洛登之战 萨里伯爵托马斯·霍华德为防御英格兰急忙调集部队,以阻止詹姆斯深入。当发现苏格兰军队在弗洛登边界一座山上停下来组织强大的防御时,霍华德大胆而迅速地将在苏格兰阵地周围的部队机动到苏格兰军队的后部。等后卫队一到,霍华德将军队展开队形,对苏格兰阵地进行炮击,摧毁了苏格兰的炮兵。尽管詹姆斯原计划从事防御作战,但英格兰军队的大面积杀伤使暴烈的苏格兰士兵(大部分是矛兵)大喊着冲下山去。双方从傍晚开始交战,直到天黑。英格兰军队击退苏格兰军队多次进攻,在混战中逐渐地取得了优势。结果苏格兰伤亡1万多人,包括詹姆斯和大部分贵族。当然,英格兰的损失也不小。

   1513-1542年,詹姆斯五世执政 在他当政的大部分时期里,苏格兰与英格兰发生多次边界冲突(1513-1534年)。

   1542-1550年,与英格兰重新开战 主要因两国国王的宗教分歧引起,亨利八世重申苏格兰的宗主地位。

   1542年11月25日,索尔威莫斯之战 在这次战争中,英格兰军队以凌厉的攻势击败了懈怠涣散的苏格兰军队,粉碎了苏格兰入侵的阴谋。

   1544-1547年,玛丽执政 她的绰号为“苏格兰人的王后”(其父死后一个星期即位)。英军在赫特福德伯爵爱德华·西摩的指挥下,在苏格兰大部分地区进行了大肆劫掠(1544-1545年)。苏格兰与法国恢复同盟关系后不久,一支法国远征军在苏格兰登陆,帮助苏格兰人抗击英格兰的入侵。后来,西摩(已成为西摩公爵和英格兰摄政王,参见第十三章→西欧→不列颠群岛→英格兰)企图以年幼的苏格兰女王玛丽(5岁)同英王爱德华六世(9岁)订亲为条件,迫使苏格兰与英格兰结盟,但苏格兰人拒绝了他的要求。

   1547年9月10日,平基克之战 英军16000人在萨默塞特的指挥下入侵苏格兰。苏格兰军队23000人在摄政王阿伦的詹姆斯·汉密尔顿的率领下迎战。两军在福斯湾的埃斯克河附近相遇。双方都想迂回到对方的左侧,但最终萨默塞特在爱德华·克林顿勋爵领导的英军舰队远程炮火支援下,以骑兵、炮兵和火枪手的优势取得成功,大败苏格兰军队。激战中,苏格兰军队伤亡5000人,被俘1500人;而英格兰军队伤亡500人。这次战役是苏格兰与英格兰两国国家军队最后一次交战。随后,英军占领爱丁堡。

   1547-1550年,苏格兰人对英格兰人实行游击战和小规模袭击 苏格兰在法国的协助下收复了被英格兰人早期占领的疆土,不断实行游击战和小规模袭击,迫使英格兰人放弃了爱丁堡(1550年)。

   1550-1559年,法国越来越多地插手苏格兰事务 为此,苏格兰人对这种“外国人的统治”越发不满。

   1559-1560年,苏格兰人反法浪潮迸发 苏格兰人在英格兰军队帮助下,围攻驻利斯的法国军队,最后迫使其投降(1560年2月)。

   1560年7月6日,签订《爱丁堡条约》(英格兰、法国和苏格兰三方共同参加) 条约规定法国停止对苏格兰内部事务的干涉。

   1567年6月,贵族暴动 在暴动中,玛丽的支持者于卡贝里山之战被打败。玛丽被囚禁,并让位于其幼子詹姆斯六世,由她的异母兄弟莫里伯爵詹姆斯摄政。

   1567-1625年,詹姆斯六世执政(后来他成为英格兰和苏格兰联合王国第一任国王,史称詹姆斯一世) 在他执政前的一段时间里,国内战乱不断。他的母后的支持者在阿伦的领导下(1567-1573年),试图推翻莫里伯爵的摄政政府。

   1568年5月,朗塞德之战 玛丽在被囚禁期间逃跑。其支持者起而拥立她,但被莫里伯爵于朗塞德战役中击败。玛丽逃往英格兰后被伊丽莎白囚禁在伦敦塔里。

   1582-1583年,袭击爱丁堡 玛丽的支持者袭击了爱丁堡,抓住詹姆斯六世——他被囚禁了十个月。

   1585年,苏格兰和英格兰合并 从此结束了两国之间的长期交战。

   1587年2月8日,玛丽被处以死刑 这是由伊丽莎白签发的诏令。

   法国(1495-1600年)

   16世纪的前半叶,法国多次想在意大利战争中获得优势,并成为西欧主要强国。但可以肯定,瓦卢瓦国王不可能战胜由神圣罗马帝国和西班牙以及后来相继有英国、意大利地区大部分王国参与的联合力量,而达到他的目标。有一点出乎意料,就是尽管失败多次,法国人从未动摇过,反而屡屡接近目标。当然,这其中也有几次胜利。总而言之,这个世纪内由阿尔克的约翰在百年战争中创立的法兰西民族精神更加坚强,并在与哈布斯堡王朝的长期不断的战争中接受了洗礼。在这一时期,法国吞并几个邻里小国,使其领土略有增加。与哈布斯堡王朝交战的目的主要是解决弗朗西斯一世与国王查理五世之间的世代私仇。

   到了16世纪中叶,与哈布斯堡王朝的战争刚刚结束,在以后的40年间法国又陷入了激烈的宗教战争内乱的泥潭。尽管法国的邻里努力试图在这场严重分裂的战争中占些便宜,但是法国很快就消除了这场内乱的后患。这一方面是因为由于法国邻里内部也在承受宗教改革的阵痛,另一方面是由于在这场严重的内乱中,法国各方势力都急于吸收外国宗教信仰的有益之处,从而团结一致抵制外来政治的统治。此外,还在于作为新教领袖的纳瓦拉的亨利取得了决定性的军事胜利,将政治和军事结合为一体,并容纳了国王亨利四世信仰的天主教,从而使法国出现了和平气氛。

   与西班牙和神圣罗马帝国的战争(1495-1559年)

   查理八世和路易十二世的意大利战争(1495-1515年)

   在那不勒斯讨伐“赫兰将军”失败(1495-1504年)

   1495年,查理八世入侵意大利 (参见第十二章→西欧→法国→军事职业化的兴起)其后为支持阿拉贡国王斐迪南干涉那不勒斯事务,西班牙派出约2100人的远征军,由埃尔南德斯·贡萨洛·德·科尔多瓦为司令,在那不勒斯的卡拉布里亚港登陆(5月26日)。由蒙尼西耶公爵吉尔伯特率领法国讨伐军,最终没能征服那不勒斯。

   1495年6月28日,第一次塞米纳拉之战 科尔多瓦和斐迪南率领西班牙-那不勒斯联军8000人与塞尼厄·德·奥比尼的贝尔纳·斯图尔特(斯图尔特家族中的一员)率领的一支兵力上占优势的法国军队交战。双方刚展开战斗,那不勒斯军队随即溃散。西班牙军队寡不敌众,终于败北。

   1495-1498年,科尔多瓦胜利 在意大利,西班牙采用了西摩战争中的战法,来对付法国人和瑞典人,力避大规模的作战,逐渐地侵占了那不勒斯的大部地区。同时,科尔多瓦还充分地利用法国人在意大利北部战线过长、交通线不稳定弱点。其最主要的胜利是围攻并占领了阿泰拉附近蒙彼利埃(1496年7月)。此间,科尔多瓦曾以瑞典矛兵战术严格地训练了他的部分步兵。

   1498年,科尔多瓦撤退 科尔多瓦率领西班牙军队撤出那不勒斯,他本人辗转回到了祖国。而西班牙军队分驻在墨西拿、西西里等地。不久,那不勒斯内战爆发,法国乘机再次侵入(1499年)。

   1498-1515年,路易十一世执政

   1500年9月-1501年1月,科尔多瓦远征凯法利尼亚岛 在那不勒斯境内作战的间隙,科尔多瓦调动他的部队,重新占领了爱奥尼亚海附近的凯法利尼亚岛。该岛在与西班牙和威尼斯联盟交战中曾给奥斯曼以重大的帮助。之后,科尔多瓦又回到了西西里。

   1500年11月11日,《格拉纳达条约》签订 法国和西班牙瓜分了那不勒斯。进军侵占那不勒斯。与此同时,西班牙一支舰队攻占塔兰托(1502年3月)。

   1502年,法西在那不勒斯重燃战火 科尔多瓦率约4000人西班牙军队抗击由内穆尔公爵率领的约1万人的法国军队的进攻。结果,科尔多瓦被迫率军撤到巴列塔港附近的阿普里亚,那不勒斯的大片疆土落入法国人之手。

   1502年8月-1503年4月,法国封锁巴列塔 通过多次与西班牙交战,缺乏训练的法国人的素质有较大提高。同时,法军又有皮埃尔·迪·泰拉伊的塞尼厄·德·巴亚尔这一在那不勒斯的主要拥护者的帮助。1503年4月21日,切里尼奥拉之战西班牙从海上派出6000人增援科尔多瓦。科尔多瓦最终逃出巴列塔,并在切里尼奥拉附近一个山坡上占领阵地,挖掘壕沟,布设木栅。法国人开始进攻。一开始,西班牙炮兵因其火药库爆炸而没起什么作用。法国重骑兵和瑞典矛兵在炮兵的有力支持下发起猛烈攻击。可是西班牙火枪手在防御工事后面有力地射击敌人,使法瑞联军损失惨重,陷入混乱,西班牙军队乘机反击,将敌人驱逐出战场。这次战役是历史上第一次以黑火药轻武器取得胜利的战例。

   1503年4月21日,第二次塞米纳拉之战 在科尔多瓦取得切里尼奥拉战斗胜利的同一天,西班牙另一支军队还在塞米纳拉击败了奥比尼领导的法军,从而使法军的早期胜利化为乌有。

   1503年5月13日,那不勒斯陷落 攻占这座城池以后,科尔多瓦率军向加埃塔进军。

   1503年6-10月,围攻加埃塔 战斗中,由于法国-意大利援军到来,科尔多瓦的部队撤至加里利亚诺河一线。

   1503年8-12月,法军到比利牛斯侦察 结果被西班牙军队击溃。

   1503年10-12月,在加里利亚诺河一线对峙 对峙期间,由于路易·德·拉特雷莫勒元帅生病,法军的指挥官由意大利雇佣军军官担任,先是曼图亚侯爵贡萨加(在福尔诺沃之战,他曾向法国人进攻,参见第十二章→西欧→法国→军事职业化的兴起),后由于他也生病,转由萨卢佐侯爵洛多维科担任。这两人都不被法军将士信服。科尔多瓦沿河岸对法意联军不断地进行袭击,但主动避开大的战斗。

   1503年12月29日,加里利亚诺之战 当科尔多瓦得到大约15000人的援军后,他决定向约有23000人的法-意军队进攻。西班牙军队在他的领导下利用坏天气,以高超的技术秘密地快速地在河上架起了浮桥,由此向法军冬季营地进攻。法意联军大乱,伤亡和被俘人员很多,不得不撤入加埃塔城。

   1504年1月1日,加埃塔陷落 该城市被占之前,西班牙允许法国从海上撤出部队。

   1504-1507年,科尔多瓦在那不勒斯取得胜利 1505年,《布卢瓦条约》签订条约声明,路易十二放弃那不勒斯,并与西班牙恢复和平。至此,西班牙占领了整个那不勒斯。

   1507年,科尔多瓦被召回国 主要是因为他令斐迪南嫉妒,从没给这位国王发号施令的机会。后来,他在斐迪南死前三个月忧郁而死(1515年12月1日)。

   路易十二世后期的意大利战争(1508-1514年)

   1508-1510年,康布雷联盟之战 在罗马皇帝马克西米连的劝说下,法国加入由罗马帝国、罗马教廷和西班牙组成的康布雷联盟,参与瓜分威尼斯的战争。由于成员国之间互相嫉妒猜疑,所以战争中各国不能协调一致地共同作战。此次战争中法国在阿纳迪洛之战(1509年5月14日)是唯一一次重要的战役。罗马帝国、法国和罗马教廷的军队,分别独自作战,占领了意大利北部威尼斯的大部国土。与此同时,西班牙军队攻占了威尼斯的阿普利亚领土,包括布林底西和塔兰托两座城市。而威尼斯利用联盟内部不团结,收复了帕多瓦和维琴察(1509年7月)。马克西米连对帕多瓦围攻一段时间后,未克。联盟国之间的互相掣肘,使战争呈现胶着状态。

   1510-1514年,神圣同盟战争 罗马教皇尤利乌斯二世惧怕法国和德国与威尼斯联手反对他,遂纠集几个国家组成联盟,史称神圣同盟。西班牙国王斐迪南起初保持中立,后与威尼斯结盟。随后英格兰亨利八世也参与法、德、威三国同盟。由于两个同盟内部意见不一,所以他们的军事行动几乎完全是松散的,呈现一种混战的状态。后来神圣同盟的领导权被西班牙盗取。

   费瓦的加斯顿之战(1511-1512年)

   1511年,法国军队新司令到任 他就是21岁的费瓦伯爵加斯顿,内穆尔新公爵。在这次战役中,敌人的行动使加斯顿震动。

   1511-1512年,波伦亚和布雷西亚之战 法军攻占了波伦亚(1511年5月13日),而罗马教皇和西班牙联军在那不勒斯总督卡多纳的雷蒙德领导下围攻那不勒斯,取得胜利。此后,加斯顿转向波伦亚进军,击溃了罗马教皇和西班牙联军。随之,他率军向北击败了在布雷西亚附近的威尼斯军队,但是其军队遭到了风暴的袭击(1512年2月)。

   1512年3-4月,拉文纳战役 加斯顿的军队占领了意大利北部的大片地区之后,又向南围攻拉文纳,诱惑西班牙的军队来援。卡多纳率一支联军小心谨慎地去拉文纳解围,并在法军围城部队附近设置了坚固的防御阵地。卡多纳军约16000人,而费瓦军有23000人,其中8500人为德国雇佣军。此时,拉文纳里面可能有5000人属教皇的军队。为此,费瓦派人给卡多纳下了一份战表,而卡多纳同样也给费瓦下了一份战表。

   1512年4月11日,拉文纳之战 卡多纳部队的阵地背向龙科河,阵地前沿挖了壕沟,布设了障碍物,这是由西班牙优秀的工程师佩德罗·纳瓦罗设计的,战斗中他本人指挥西班牙步兵作战。加斯顿有54门大炮,卡多纳可能有30门。法军只留下2000人阻击拉文纳要塞里敌军出城,其余的军队渡过河流,越过未设障碍的西班牙军队驻地,面向西班牙阵地战壕,排成一个半圆形队形。随后,法军侧翼炮兵开始猛烈地炮击,西班牙军队炮兵不断地还击。炮战持续了几个小时,双方都有很大损失。纳瓦罗的步兵在壕沟的掩护下损失较小,而西班牙的炮兵由于无遮挡,最终稀稀拉拉地应战,使炮兵与步兵的动作不协调,发起冲锋后被法军击退。此刻,加斯顿迅速指挥德国雇佣军发动反击。西班牙军队依托战壕阻击。双方交错地发动进攻,持续了约一个小时。当时,加斯顿派出的两队法国炮兵已迂回到西班牙军队背后河对岸,开始炮击西班牙军队,西班牙军队顿时惊慌失措。西班牙军队试图切断法军炮兵分队的退路,但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加斯顿随后亲自率军追击。由于一队西班牙步兵的阻击,加斯顿身负重伤而死。这次战斗,法国死亡约4500人,至少有同样多的士兵受伤,其中大多数是德国雇佣军。而西班牙军队死亡9000人,不计其数的人受伤,纳瓦罗被俘(后来,西班牙政府没有设法赎回他,使他心灰意冷,转入法国军队)。

  评论:加斯顿的死,是他在追击西班牙军队时鲁莽的行动造成的,对于法国来说确实是个重大损失。前六个月的作战证明了,他完全有可能成为历史上著名的将领之一。

   1512年5-7月,法国时局严峻 由于德国和瑞士两国加入神圣同盟(这是瓦卢瓦与哈布斯堡之间战争的真正开始),结果德国的雇佣军从法国军队撤出,加入了正要越过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北部的罗马帝国军队。与此同时,瑞士军队攻占了伦巴第。拉帕利斯元帅雅克·德·夏巴纳率法军不得不立刻撤围拉文纳,藏到阿尔卑斯山背后。后来,瑞士成了米兰公国的保护国。

   1512年,英国入侵吉耶纳 这次入侵行动是由多塞特的托马斯元帅指挥的。因军内兵变而失败。

   1513年5-6月,法国入侵意大利 一队约12000人的法国军队在路易·德·拉·特雷莫勒率领下越过阿尔卑斯山脉侵入意大利,占领了米兰。后来,又围攻驻诺瓦拉要塞的瑞典军队。由于一队约5000人的瑞士援军赶到,拉·特雷莫勒不得不撤围,准备战斗。

   1513年6月6日,诺瓦拉之战 这天夜里,瑞士援军仅睡了三个小时,就急忙向诺瓦拉进军,与城里的瑞上军队会合,并在黎明前向法军发起突然进攻。瑞士军队使用的是典型进攻队形,三个重型纵队。其第一纵队打击法军的左侧,使法军驻地中心开花,步兵被切成几块,骑兵四溃奔逃。拉·特雷莫勒带领残兵败将经阿尔卑斯山脉后坡撤回法国的南部。

   1513年6月,英国侵入 法国亨利八世率领约28000人的英国军队和欧洲大陆的雇佣军从加来侵入法国。法国国王急忙命拉·帕利斯调集约15000人应战,企图阻止英国围攻泰鲁阿访,但最终没有打起来。

   1513年8月16日,吉纳盖特之战(又称马刺战争但不是“金马刺之战”,参见第十一章→西欧→法国→再度向英国和佛兰德发动战争) 法国派出的援军想给围攻泰鲁阿讷的英军以突然打击,但反而让英军抢了先。英军对法国援军突然发起凌厉的进攻,法国骑兵不战而退,双方损失轻微。这次战斗因法国骑兵在逃跑时丢掉了马刺,被当地人拾到,而得名马刺之战。法军部分被俘,其中包括拉·特雷莫勒和巴亚尔。巴亚尔是法军中勇敢善战的将领之一,法军溃逃时他试图重整旗鼓。

   1513年8月22日,泰鲁阿讷城向英军投降

   1513年9月,瑞士入侵法国 第戎的瑞士军队与法国媾和,并接受它的保护。这一举动,令瑞士的盟友英国和德国失望。

   1613年10月7日,拉莫特之战 此次战斗,以那不勒斯军队击败威尼斯军队而告终。战斗中,由于武器上占有优势的西班牙步兵(矛兵和火枪手)在佩斯卡拉元帅费尔南多·费·德·阿瓦洛斯指挥下,帮助了那不勒斯,使之取胜。

   1513-1514年,松散的联盟 尽管联军在诺瓦拉和吉纳盖特取得胜利,但联军中各国没有统一的战略意图。瑞士军队战败后,各成员国先后与法国媾和。首先是罗马教皇和西班牙(1513年12月),之后是罗马帝国和英国(1514年3月和7月)。

   弗朗西斯一世统治时期战争(1515-1547年)

   1515年6月,入侵意大利 弗朗西斯继承了其先祖占领意大利的遗志,与亨利八世和威尼斯结成了同盟,反神圣同盟,率领3万人的军队通过险要的阿真蒂耶拉关口突然入侵意大利。法军如此容易地通过阿真蒂耶拉要隘是由于原西班牙工程师佩德罗·纳瓦罗巧妙实施工程的结果(参见上文)。

   1515年6-9月,进军米兰 与此同时,弗朗西斯想贿赂瑞士,单方面与其媾和。在伦巴第的约1万名瑞士军队接受了贿赂,向瑞士撤军。其余约15000人的瑞士军队留在米兰城及其周围,仍然效忠于神圣同盟。此时,约12000名威尼斯军队正在洛迪与兵力相等的西班牙军队对峙。

   1515年9月13-14日,马林雅诺之战法 军在离米兰约10公里处,停留下来构筑战壕。同时,弗朗西斯请求威尼斯军队司令巴尔托洛梅奥·迪·维尔维亚诺随时准备支援他。下午,瑞士军队发起突然进攻,使弗朗西斯没有机会展开炮力。瑞士军队向法国骑兵攻击,摧毁其工事,但是在弗朗西斯亲自指挥下,巴亚尔率军侧翼支援,法军发动一场反击,最后终于制止了瑞士军队的进攻。此后,双方再次交战于法国驻地附近,直到晚10点钟才收兵回营。第二天黎明时分,两军又开始调动军队,瑞士军队首先对法军发起凌厉的攻势。此刻,法军炮兵已恢复了战斗力。尽管瑞士军队在法军炮兵的打击下损失较大,但仍以较快的速度推进,并随时准备与法军进行白刃战。战至早晨近8点,维尔维亚诺指挥的威尼斯军队经过急行军后已接近瑞士军队后面,瑞士军队一方面派出一支小分队迟滞威尼斯军,另一方面与法国人谈判,同意退军。这次战斗中,瑞士军队总共伤亡6000人左右,而法军伤亡5000人。于是弗朗西斯随即进驻并占领了米兰,后来瑞士一直与法国保持着和平关系直到法国革命。不久,罗马教皇愿意恢复和平,反法同盟遂告崩溃,法国占领了伦巴第王国的大部分地区。

   1516年8月13日,《努瓦永条约》签订 加冕不久的西班牙国王查理一世(后来的德国皇帝查理五世)也与法国恢复关系,承认法国对米兰的统治。此后,查理的祖父──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克西米连在伦巴第失败以后,也不得不在《布鲁塞尔条约》上签字(12月4日)。

   弗朗西斯和查理五世的第一次意大利战争(1521-1526年)

   当新的德国皇帝(也就是西班牙国王)声称对米兰和勃艮第享有所有权时,弗朗西斯也同时宣布对诺瓦拉和那不勒斯享有所有权。于是两国为此开战,并在法国东北地区和比利牛斯地区,特别是诺瓦拉地区多次发生冲突,意大利再次成为主战场。

   1521年,法国入侵卢森堡 这次行动是由法国的布永公爵罗伯特·德·拉·马克指挥的,在罗讷河流域和北海地区挑起了不宣而战的边界战争。

   1521年5-6月,法国入侵诺瓦拉 安德烈·德·弗瓦克斯率领的法军占领了诺瓦拉王国部分地区。中间,伊格内修斯·德·洛约拉(后来创建了耶稣会)在潘普洛纳防御战中负伤。法军扶植了一名法国人亨利·德·阿尔贝特为流亡政府国王。后来在潘普洛纳附近的埃斯基罗斯战斗中,西班牙军队突然袭击,打垮了法军(6月30日),并将登基不久惊魂未定的阿尔贝特逐出诺瓦拉王国。

   1521年11月23日,法属米兰失陷 意大利雇佣队长普罗斯拍·科隆纳将军指挥西班牙-德国-罗马教廷三国联军发动突然袭击,以机动战胜了奥代·德·洛特雷克元帅领导的法军,并占领了米兰。

   1522年4月,米兰附近的作战行动 瑞士和法国的援军使洛特雷克的兵力增加到25000人。他指挥这支部队和1万人的威尼斯军队向米兰进发。此时科隆纳带领不足2万人的军队已在米兰附近比科卡地区布设了坚固的防御阵地。洛特雷克军中的8000名瑞士士兵要求其立即付给拖欠的佣金,否则就撤走。洛特雷克无奈,答应这次战斗后一定付清佣金。在这种情况下,洛特雷克决意发动进攻。

   1522年4月27日,比科卡之战 战前,洛特雷克认真制定了一个充分发挥炮兵作用的计划。而瑞士军队不等法国炮兵进入阵地就急切地以零乱的队形开始了进攻。在西班牙火枪手的阻击下,瑞士军队被拒于壕沟之外,并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科隆纳军队伤亡则较多。在半小时的交战里,瑞士军队伤亡达3000人。法国重骑兵试图在科隆纳率领的联军背后发起佯攻,但被击溃。洛特雷克率军撤出战斗,向东进入威尼斯境内。这次战斗中,联军以几百人的代价打击了瑞士军队的嚣张气焰,使之再也没有用火枪以古老的混乱的队形发起攻击。同时,这次战斗清楚地证明了黑火药轻武器对当时战争的统治作用。

   1522-1523年,英国袭击皮卡第 英军从加来上陆,先是在萨里伯爵,后是在塞福克公爵的指挥下袭击皮卡第。

   1523年,威尼斯议和 比科卡之战后,法军的残余部队被迫撤回到法国。弗朗西斯再次预谋入侵意大利,但是由于法国总管波旁亲王查理叛变而取消。后来,波旁逃往德国,加入了查理五世的军队。弗朗西斯派了一支军队在法国将军威廉·德·特尼维特指挥下,攻占了西班牙边境小镇丰塔拉比亚。此后特尼维特又攻占诺瓦拉,但是在那里,被科隆纳率军以运动战拖住。

   1524年3月,神圣罗马帝国春季攻势 一支帝国援军在那不勒斯总督查理·德·兰诺伊的指挥下突然发起进攻,击溃了驻扎在意大利西北部临时兵营的法国军队,特尼维特率军仓皇撤退。

   1524年4月30日,塞西尔之战 法军在塞西尔战斗中被兰诺伊击退后,巴亚尔企图组织反击,但未成功,并在混战中被杀死。特尼维特在撤退时负伤,由弗朗西斯·德·圣波尔伯爵接替指挥,法军越过阿尔卑斯山撤回法国。

   1524年7-10月,神圣罗马帝国入侵法国南部 一支2万人的帝国军队经坦达关口侵入法国的普罗旺斯地区。与此同时,热那亚舰队封锁了马赛港,帝国军队包围了马赛(8-9月)。他们在一支由弗朗西斯率领的约4万人的法国援军到来之际撤到罗讷河流域。尽管法国没有追击,但帝国军队在向东通过滨海山脉时,惊慌失措,损失较重。

   1524年10月,法国入侵意大利 法军没有追击逃窜的神圣罗马帝国军队,而是穿过阿真蒂耶拉关口向意大利进军。由于米兰流行瘟疫,兰诺伊率残兵撤到帕维亚。法国军队占领米兰后,只留下少数人守城,余者追击兰诺伊军队(10月24日)。

   帕维亚战役(1524-1525年)

   1524年10月28日-1525年2月24日,围攻帕维亚 兰诺伊将其部队停在帕维亚以外。这完全不是为了与法国人作战,而是为充实帕维亚驻军,将大部分人员向东南撤走。法国军队在暴风雪的掩护下也不能攻下该城。弗朗西斯愚蠢地将军队分成两路,一路仅25000人留下继续围城,另一路15000人则在苏格兰的奥尔巴尼公爵约翰·斯图尔特指挥下远征那不勒斯。

   1525年1-2月,接近神圣罗马帝国军队 兰诺伊重新组织一支约2万人的部队从东面逼近帕维亚城去援助(1月25日)。在帝国军队里,兰诺伊只是名义上的指挥官,而实际指挥官是佩斯卡拉侯爵。弗朗西斯调动部分军队在与帝国军队相对的最可能受袭击的方向挖沟设障,其余继续攻城。两军利用战壕,各占一条小河一岸,以间歇的炮火攻击对方。此间,约6000人的瑞士雇佣军离开法军想重新杀出一条通向瑞士的交通线,结果被帝国军队分割包围击垮。另有4000人的瑞士雇佣军仍留在法军中。此时的法军只剩下不足2万人。

   1525年2月23-24日,神圣罗马帝国机动部队 帝国军队一部在暴风雪和炮兵的掩护下,渡过距其右翼战壕约3.2公里的小河,到达法军的左翼。另一部则留下战壕中,以愚弄法军。法军左侧是一面旧枪械放置场的墙壁,本想用来起保护作用。但是,帝国军队在第二天拂晓时分突过这面墙,到达法军主营地以北约1公里处,建起防线。

   1525年2月24日,帕维亚之战 对此,弗朗西斯大吃一惊,试图调动部队消除威胁。他亲自率骑兵发起冲锋,试图为其部队调转90°,面向北面敌人而赢得时间。法军突然进攻,凌厉的攻势使帝国军队异常吃惊,并暂时击退了北面敌军。但是法国步兵却动作迟缓,没有利用骑兵的胜利扩大战果,帝国军队得以喘息,击退法国骑兵的进攻,转而又在两个小时之内大败法国步兵。阿朗松率领三分之一的法军,还未来得及投人战斗;弗朗西斯作战勇敢,但在他率领重骑兵冲锋时,坐骑中弹而死,他本人也负重伤,被俘;拉·特雷莫勒被打死;阿朗松率领法国残兵败将向西撤退;鄙视他的国人后来处死了他。这场战斗中,法国死伤8000人左右,而帝国军队死伤则不足1000人。由于战斗一开始,弗朗西斯就急于发起猛烈的冲锋,挡住了炮兵的射击视角,使法国炮兵没能发挥多大作用。而法国的火枪手或弓箭手同样也没能有效地压制帝国军队轻武器的火力。

   1526年1月14日,《马德里条约》签订 弗朗西斯被俘后囚禁于马德里。为了重获自由,他被迫在停战协议上签字,放弃他对意大利的所有权,勃艮第、阿图瓦和佛兰德等地法国军队向查理五世投降。

   弗朗西斯和查理五世的第二次意大利战争(1526-1530年)

   1526年5月22日,弗朗西斯撕毁《马德里条约》 声称签署这个条约是被迫的。他纠集神圣同盟的教皇、米兰、威尼斯和佛罗伦萨等国结成反查理五世的科涅克联盟。

   1526年7月24日,米兰陷落 兰诺伊指挥西班牙军队攻破米兰。

   1527年,洛特雷克和兰诺伊各自无目标地机动部队 法国国力已无法支持战争。西班牙和德国雇佣军劫掠了罗马城,在城内大肆暴虐(5月6日)。

   1528年,法国惨败 因安德烈亚·多里亚在热那亚领导发动叛乱,使法国失去了在意大利的最重要基地。同时,由圣波尔指挥的法军在兰德里亚诺之战最终被彻底击败(6月19日)。

   1529年,《康布雷条约》签订 又称“女士的和平”,是由查理五世的姨妈和弗朗西斯的母后签订的(参见第十三章→欧亚大陆-中东→奥斯曼帝国→苏莱曼时期)。鉴于土耳其人的军事威胁,查理五世急于媾和,弗朗西斯的情况也是这样。条约重申,弗朗西斯象征性地给予战争赔款,并再次放弃对意大利领土的要求,而查理五世放弃对勃艮第领土的要求。

   1530年,佛罗伦萨战败 对于《康布雷条约》的规定,佛罗伦萨拒不执行,仍与神圣罗马帝国军队为敌。佛罗伦萨军队是由一个非常杰出的将领──弗朗西斯·费鲁奇指挥的,而帝国军队则由奥朗日·菲利贝尔指挥。两人都在加维纳纳之战中战死(8月2日)。不久,佛罗伦萨王国投降(8月12日)。1531年,法国重整军备弗朗西斯组建了步兵军团,由6000名的矛兵和火枪手混编而成,皮卡第、朗格多克、诺曼底和香槟等地均组建了这样的军团。

   弗朗西斯和查理五世的第三、四次意大利战争(1536-1544年)

   1536-1538年,法国和神圣罗马帝国第三次意大利战争 大批法国军队突然入侵意大利,一举攻占了都灵,但在米兰受阻。查理五世试图进攻法国,兵分两路,一路由查理亲自率领进攻法国东南部的普罗旺斯省,另一路则进攻法国北部的皮卡第。向北的一路不久受阻,查理率领的一路攻至埃克斯,发现弗朗西斯率军在阿维尼翁准备与其决战。此时,教皇出面调解,于是双方在尼斯达成了停战协定,各自撤兵,维持法国对意大利西北部拥有控制权现状十年不变。

   1542-1544年,法国和神圣罗马帝国第四次意大利战争 乘帝国军队多次受挫之机,弗朗西斯与奥斯曼苏丹伟大的苏莱曼结成联盟,去消灭法国和欧洲其他地区的基督教徒。英格兰的亨利八世与查理也结成联盟,共同反对法国。战争初期的战事,主要集中在意大利北部和法国的鲁西永地区,但大都未分胜负。

   1543年,洗劫尼斯城 法国和土耳其联合舰队在土耳其统帅法赫鲁丁指挥下(巴巴罗萨,参见第十三章→欧亚大陆-中东→奥斯曼帝国→苏莱曼时期)炮击,围攻并洗劫了神圣罗马帝国的尼斯城。

   1543年9-10月,查理五世入侵皮卡第 查理五世入侵得手之后,他率军围攻朗德勒西城(9月),弗朗西斯派大批军队前去解围(10月)。在此期间,双方不时地机动部队,但未分胜负,于是各自撤兵,回到冬季营地。

   1543-1544年,英国-罗马帝国联军准备入侵法国 英国在加来登陆,而帝国侵入洛林和香槟等地。

   1544年4月11日,切雷索之战 法军在昂吉安伯爵波旁的弗朗西斯的率领下,在都灵南部的切雷索以机动战胜由德尔·巴斯托元帅指挥的西班牙军队。法军约15000人,包括有4000名瑞士步兵、7000名法国步兵、2000名意大利步兵和1500名法国-意大利轻重骑兵。帝国军队包括有7000名德国雇佣军、6000名意大利步兵、5000名西班牙步兵和约1000名西班牙骑兵。双方各有约20门火炮。经过一阵火枪手和远距离炮兵对射后,双方主要骑兵卷入残暴的战斗。德国雇佣军几乎被瑞士步兵和法国骑兵彻底消灭。位于昂吉安左翼的法国步兵在将被西班牙军队和德国老兵团击溃的时刻,昂吉安率骑兵迁回包围了敌人,使法国步兵得以脱险。德尔·巴斯托率军被迫撤退,为此6000多人死亡,另有3200人被俘。而法军方面则死亡不到2000人。这次战斗再次验证了当时步兵──不论是火枪手还是瑞士和德国雇佣军矛兵──能击溃骑兵的任何进攻,部署在步兵侧翼的骑兵对敌方步兵的胜利很可能带来全面决定性的胜利。

   1544年5-8月,神圣罗马帝国入侵法国 依联盟意图,查理侵入法国东部地区,但是在法国的圣迪齐耶受阻(6月19日-8月18日)。这为弗朗西斯从意大利调回部队,及调集其他部队以防御巴黎赢得了时间。帝国军队在攻占了埃佩尔内、蒂耶里那、苏瓦松和莫城等地后,停止前进。

   1544年7月,英国侵入法国 帝国在法国内的行动,牵制了弗朗西斯的军力,约4万人包括许多国外雇佣兵在内的英国军队未遇到什么抵抗就攻占了加来。这给弗朗西斯敲了警钟。

   1544年7月19日-9月14日,英军围攻布洛涅 亨利攻占该城后,没有采取与德国军队的协调行动。

   1544年9月18日,达成《克雷皮和约》 由于联盟军队行动不协调,使法国得以各个击破。弗朗西斯提出和谈,查理在怂恿下接受和谈。重新签订和约,法国再次获得意大利北部领土。英国人突然发觉没有好处可捞,留下部分驻军,离开布洛涅回国。

   1544年10月9日,“偷袭布洛涅” 多芬王储亨利(后来的亨利二世)率法国军队进击布洛涅,几乎要占领了,但被重整旗鼓的英国军队击溃。

   1545-1546年,法英两国继续交战 法国先发制人,但行动限制在布洛涅-加来一带,所以只得袭击英吉利海峡两岸的英国军队。法国进攻怀特岛的意图失败后,两国达成和约,法国承认英国对布洛涅的所有权(1546年)。

   最后一次瓦卢瓦-哈布斯堡战争(1547-1559年)

   1547-1559年,亨利二世(弗朗西斯之子)执政 乘查理五世忙于应付土耳其和德国新教诸侯之机,亨利二世与萨克森选侯莫里斯结为了反对哈布斯堡的同盟(1551年)。

   1552年4月,法国入侵洛林 攻占了梅斯、图勒和凡尔登。

   1552年10-12月,围攻梅斯 查理五世与德国新教诸侯达成和解,试图收复洛林,但兵败梅斯。

   1552-1555年,法国入侵托斯卡纳 这次行动失利。布莱兹·德·蒙尼克元帅指挥的法军在马西亚诺战役(1553年8月2日)中,被马里尼昂元帅指挥的帝国军队打败,遂被长期困于锡耶纳(1553-1554年),最后被迫投降。

   1553-1556年,双方在佛兰德各有胜负 查理五世亲率一支帝国军队入侵皮卡第时,被由吉斯公爵弗朗西斯指挥的法军在伦蒂战役的一次骑兵小战打败,吉斯公爵由此出名(1554年8月12日)。

   1556年2-11月,《沃塞勒停战协议》达成 由于战败,查理五世得了精神分裂症,为此他与瓦卢瓦达成停战协议,名义上退位(10月)。在西班牙由其子菲利普二世继承,而他的弟弟斐迪南当选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参见①第十三章→西欧→伊比利亚半岛→西班牙;②第十三章→西欧→法国→查理退位)。不久战事重起。

   1556-1557年,法国侵入意大利南部 尽管损失惨重,法军在吉斯公爵的指挥下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占领了那不勒斯的北部。但是由于在其他地区惨败,法军被迫撤出那不勒斯(1557年)。后来,法国重获都灵。

   1557年6月,英国介入 因英格兰女王玛丽是菲利普二世之妻,故玛丽率英国加入反法战争的行列。

   1557年7-8月,菲利普率军入侵法国北部 他率领5万人军队外加7000人英国分遣队,副手为萨沃伊公爵伊曼努埃·菲利贝尔。由于法国的精锐部队全部在意大利境内,所以元帅蒙莫朗西公爵安妮只能调集26000人的军队抵御西英联军的入侵。加斯帕尔·德·科利尼将军用一支小部队在圣康坦牵制住了西班牙军队,西班牙军队愚蠢地停止前进,围攻该城。

   1557年8月10日,圣康坦之战 蒙莫朗西试图率军渡过索姆河攻击西班牙前卫部队,以解圣康坦之围。当法军正在渡河时,萨沃伊令其骑兵反击。法军大败,约一半兵力逃跑,6000人死亡,约6000人被俘,其中也包括蒙莫朗西本人。由于法国北部几乎无任何抵抗,萨沃伊遂准备进军巴黎,但是谨慎的菲利普二世却坚决要求攻下圣康坦。

   1557年8月27日,圣康坦陷落 西班牙军队利用暴风雪的掩护,经过一场苦战,才攻占该城。

   1557年9月,菲利普二世诏令西班牙军队撤至尼德兰地区 萨沃伊坚决表示反对。但此时,亨利已从意大利召回吉斯的军队,并试图开始重建法国军队。

   1557年11-12月,吉斯军队先发制人 他乘联军犹豫之际以及过于谨慎的心理,大胆地派一支部队远袭香槟地区,并沿着尼德兰的边界地区行军,给敌军造成假象。与此同时,他还调集一支25000人的部队在阿布维尔布设阵地。

   1558年1月2-7日,加来失守 吉斯公爵运筹帷握,进攻敌人防御力量薄弱的加来要塞,法军首先以凌厉的攻势清除要塞的外围工事,然后夺占一座又一座堡垒,直至托马斯·温特沃思勋爵率军投降。加来是英国在法国的最后一个据点,最后终于失守。

   1558年5-6月,法国继续先发制人 吉斯率领一支法国小部队进入香槟北部地区,攻占了蒂永维尔。与此同时,保罗·德·泰尔梅元帅指挥10500人的法军从加来攻入西班牙的佛兰德地区,占领了敦刻尔克(6月30日),并洗劫了该城。由于在佛兰德地区,由埃格蒙特伯爵拉莫拉尔指挥的一队西班牙士兵紧跟在法军后面,所以其不得不撤回加来。

   1558年7月13日,格拉沃利纳之战 西班牙军队在格拉沃利纳附近一个沙丘终于追上了法军,并立即发起进攻。与此同时,处于港外的英国舰队也向法军开火,将法国军队和德国雇佣军击溃。法军方面伤亡约5000人,5000人被俘,只有少数人逃走。

   1558年7-8月,吉斯军进攻皮卡第 在吉斯的领导下法军迅速恢复战斗力,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下该城,打破了西班牙侵略法国的企图。

   1559年4月3日,《卡托-孔布雷齐和约》达成 因而结束了哈布斯堡与瓦卢瓦的战争。法国放弃其在意大利的领地(萨卢佐除外)和对意领土的要求,以及吉斯在战争后期占领的前沿地区(梅斯、图勒、凡尔登和加来地区除外)。

   宗教战争(1560-1598年)

   孔代、科利尼和卡特琳·德·梅迪契统治时期(1560-1574年)

   1559-1560年,弗朗西斯二世在位 整个国家政权由野心勃勃、有实权的吉斯的弗朗西斯控制着。就法国所处的国际形势来说,由于弗朗西斯二世怀疑吉斯以及其教母远嫁苏格兰,所以西班牙的菲利普国王和英国的伊丽莎白女王暂时联手反对他及其教母(参见①第十三章→西欧→不列颠群岛→英格兰;②第十三章→西欧→不列颠群岛→苏格兰)。就国内政治和宗教形势来说,信奉新教的波旁的路易和其他贵族反对信奉天主教的吉斯家族。两者比较,宗教暴乱是最现实问题。

   1560-1574年,查理九世(弗朗西斯二世的弟弟,登基时10岁)在位 前期由其母后卡特琳·德·梅迪契(亨利二世的妻子和吉斯的对手)作为监护人。

   1560年,昂布瓦斯阴谋 一群年轻的贵族(大多是新教徒)试图推翻吉斯政府,但被残酷地镇压下去。

   第一次宗教战争(1562-1563年)

   新教(胡格诺派)领导人主要有孔代亲王和科利尼伯爵加斯帕尔。天主教领导人主要有蒙莫朗西总管吉斯公爵和先信奉新教后饭依天主教的纳瓦拉国王──波旁的安托万亲王(孔代亲王之兄,纳瓦拉亨利之父)。由于当时法国与西班牙和罗马帝国保持和平关系,国内有许多失业的老兵,渴望参加战争和劫掠。

   1562年3月1日,瓦西镇大屠杀 许多新教教徒被吉斯军队屠戮。

   1562年4-11月,胡格诺教徒起义 孔代和科利尼率军占领了奥尔良,以此为先,导致新教教徒全国性的起义。法国国内教派冲突和暴乱全面展开,且连续不断。

   1562年9月20日,英国介入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以支援胡格诺派为名,派沃里克伯爵约翰·达德利率英军在勒阿弗尔登陆。

   1562年10月26日,鲁昂失守 天主教军队袭击并攻占胡格诺派军队据守的中心城市鲁昂。战斗中,波旁的安托万被杀。

   1562年12月19日,德勒之战 一支约15000人的胡格诺派军队在孔代和科利尼的指挥下,向北进军与勒阿弗尔的英军取得联络时,在德勒与名义上由蒙莫朗西实则由吉斯指挥的约19000人的天主教军队遭遇。胡格诺派军队包括5000名瑞士雇佣军。双方军队大战,未分胜负。战斗中,双方统帅,孔代亲王和蒙莫朗西公爵均被对方俘获,且均损失了约4000人。

   1563年2月18日,吉斯公爵遭暗杀 他是在率军围攻奥尔良时遇刺的。

   1563年3月,《昂布瓦斯和约》达成 卡特琳王后发布昂布瓦斯赦令,要求立即停止内战,于是两个被囚的首领举行谈判,签订和约。随后,双方携手把英军赶出勒阿弗尔地区。

   1563年7月28日,收复勒阿弗尔 英军被迫投降。

   第二次宗教战争(1567-1568年)

   1567年9月29日,胡格诺派起义 孔代、科利尼和500名胡格诺贵族试图在莫城抓获王室成员,但未得逞。于是,胡格诺派其他军队攻占奥尔良(由法兰西斯·德·拉努领导的15名胡格诺派骑兵攻占的)、欧塞尔、维埃纳、瓦朗斯、尼姆、蒙皮利埃和蒙托邦等地。孔代亲王迅速将起义者集中,进军巴黎(10-11月)。

   1567年11月10日,圣但尼之战 74岁的蒙莫朗西乘胡格诺派军队分散各地之际,率16000人与孔代指挥的仅3500人军队在圣但尼展开激战。孔代仓促应战,坚守阵地数小时,但最终寡不敌众被击溃。战斗中,蒙莫朗西公爵伤重身亡。孔代纠集起近6000人的军队再次参战,此时天主教军队的攻势减弱。

   1568年3月23日,《隆瑞和约》 天主教派被迫对胡格诺派作出重大让步。

   第三次宗教战争(1568-1570年)

   1568年8月18日,保王党人背叛 天主教保王党人试图逮捕孔代和科利尼,但阴谋败露,内战再起。双方在卢瓦尔河流域多次交战,未分胜负。

   1569年3月,保王党人先发制人 天主教军队在加斯帕尔·德·塔瓦纳元帅的指挥下,机动在昂古莱姆和科涅克等地战胜胡格诺派新教军队。

   1569年3月13日,雅尔纳克之战 塔瓦纳率军渡过夏托纳夫附近的夏朗德河,突袭了雅尔纳克。胡格诺派军队无备应战,大败。孔代被俘并被暗杀。科利尼率军有条不紊地撤退到有坚固防御工事的地区。

   1569年6月10日,德国新教徒援军赶到 约13000人的德国新教军队和雇佣军在利摩日附近与科利尼军队会合。

   1569年7-9月,新教军队围攻普瓦提埃 波旁的安托万的儿子──15岁的纳瓦拉亲王率军与科利尼军共同围攻普瓦提埃。

   1569年8月24日,奥尔泰兹之战 科利尼派一部在蒙哥马利伯爵加布里埃尔的指挥下,在奥尔泰兹击溃一支由泰里德将军指挥的天主教保王党军队。

   1569年9月,军援普瓦提埃塔 瓦纳率军向普瓦提埃守军发动进攻,迫使科利尼派援军解围。双方在卢丹附近进行了一阵战役机动。

   1569年10月3日,蒙孔图尔之战 塔瓦纳指挥的军队由7000人的骑兵、18000人的步兵和15rl大炮组成;科利尼的军队由约6000人的骑兵、14000人的步兵和11门大炮组成。另外,保王党军队还包括有一支由瑞士派遣的小分队。战斗首先由天主教的骑兵和瑞士步兵对胡格诺派骑兵发起进攻为开端。之后,天主教军队猛烈地攻击胡格诺派的步兵,特别是瑞士军队对德国雇佣军进行了残忍的砍杀。结果,以胡格诺派的援解普瓦提埃的部队在蒙孔图尔之战的失败而告终。胡格诺派损失近8000人,保王党军队损失则不足1000人。科利尼负伤,拉·努被俘。

   1570年4-6月,新教军队先发制人 科利尼伤势痊愈以后,大胆率3000名骑兵和3000名的乘车步兵,于6月底经法国中部地区进军至巴黎地区。

   1570年8月8日,《圣日耳曼和约》 法国王室被迫签订了《圣日耳曼和约》。胡格诺派再次被允许在广大地区有宗教信仰自由、军事占领和政治自治的权利。

   第四次宗教战争(1572-1573年)

   1572年8月23-24日,圣巴托罗缪惨案 科利尼和上千名新教徒在参加巴黎的圣巴托罗缪节时被杀。年轻的纳瓦拉亲王亨利继任胡格诺派名义上的领导。随后,双方战事重起,新教军队在法国的西南部大部分地区由名义上的政治军事控制变成了实际上的自治。此间,法国天主教温和派登上政治舞台,他们极力主张为了民族团结对胡格诺派做出重大让步,以求和解。被保王党长期围困的拉罗歇尔城内的新教徒在查理九世的弟弟纳瓦拉亲王的领导下,进行了一些军事行动,除此之外,双方未发生大规模战斗。王储亨利(后来的亨利三世)和阿朗松的弗朗西斯成为新教派的首领。

   “三亨利”之战(1574-1589年)

   1574-1589年,亨利三世执政他是亨利二世与卡特琳·德·梅迪契的第三个儿子,后成为法国国王。由于他无嗣,所以围绕着王位继承权问题,他与其最年轻的弟弟阿朗松的弗朗西斯以及被立为王储的纳瓦拉的亨利展开了一场争夺。争夺中交织着宗教斗争问题。纳瓦拉不信教,之所以参与王位争夺,是被野心驱使。当时,天主教领导人是弗朗西斯之子吉斯公爵亨利。

   第五次宗教战争(1575-1576年)

   1575年,内战爆发 这使法国大乱。天主教的重要行动是吉斯在多尔芒战役(1575年10月10日)中取得胜利,而胡格诺派在全国各地只进行了零星战斗。温和派同情由国王亨利领导的新教,但亨利被迫支持吉斯。双方教派遂和解,签订了《博利厄和约》,重新对胡格诺派的宗教自由作出允诺。

   1576年,结成神圣同盟 吉斯公爵反对签订和约,利用全国各地天主教派对国王容忍新教作法的不满情绪,在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支援下,组建了反对亨利三世的神圣同盟,并试图夺取王位。

   第六、七次宗教战争(1576-1580年)

   1576-1577年,第六次宗教战争 这次战争中只有一次重大的、未分胜负的战役,最后双方军队签订了《贝尔热拉克和约》,战争遂告结束(1575年签订,重申了《博利厄和约》中的让步条件)。

   1580年,第七次宗教战争 由于纳瓦拉的亨利之妻玛格丽特行为失检,又名为“情人战争”。在此次战争中,双方没有什么重大的军事行动。

   1580-1585年,王位觊觎者加紧行动 涉及了天主教派及温和派和新教派。最初,纳瓦拉的亨利被立为王储。后来,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与吉斯家族达成协议(1584年12月),支持吉斯的亨利成为波旁的查理红衣主教的继承人,而查理则将被推荐为亨利三世的王储。

   第八次宗教战争(1585-1589年)

   1585-1589年,这就是著名的“三亨利”之战,即亨利三世、纳瓦拉的亨利和吉斯的亨利之间的战争。

   1585年,王室摇摆不定的战争 亨利三世,听从其诡诈的母后卡特琳的劝告,撤销过去容忍胡格诺派的敕令,以安抚神圣同盟。于是,胡格诺派教徒奋起反抗。经一系列混乱复杂的斗争后,亨利三世转而采取中间立场,以削弱吉斯家族的势力。

   1587年10月20日,库特拉之战 天主教军队1万人在茹瓦约斯公爵安妮的指挥下,试图与波尔多城内的天主教军队取得联系,在库特拉联合截击纳瓦拉的亨利率领的6500人的新教军队。而纳瓦拉的亨利正等待着敌人的进攻,准备以火枪手和骑兵联合进行反击。过分自信的保王党骑兵发起进攻,但被新教步骑兵联合分割击破。保王党军队3000多人包括茹瓦约斯公爵本人阵亡,而亨利军队只损失了不到200人。战斗中,亨利本人亲临前线,大胆而勇敢。然而,他没有继续扩大战果。

   1587年10-11月,天主教军队取胜 天主教军队由吉斯公爵指挥,在维莫里和欧诺之战中接连取胜,从而迫使正向卢瓦尔河流域进军的德意志新教军撤出法国。

   1588年5月9-11日,吉斯军队围攻巴黎 国王亨利三世逃走,纳瓦拉的亨利最终率军向吉斯公爵投降(7月)。

   1588年12月23日,吉斯遇刺 是由亨利三世指使的。两天后,他又派人刺杀了吉斯的弟弟、枢机主教路易。这激起神圣同盟的极大愤怒,伺机报复。亨利三世闻讯逃到纳瓦拉的亨利军中避难。

   纳瓦拉的亨利执政(1589-1598年)

   1589年8月2日,亨利三世遇刺 杀手是一个天主教修道士,试图为吉斯兄弟报仇。临死前,亨利三世将王位传给纳瓦拉的亨利。此间,三派之间的冲突有增无减,并变得更加复杂。神圣同盟得到近一半的法国人同情和支持,而纳瓦拉的亨利受胡格诺派和天主教温和派的拥戴。神圣同盟反对纳瓦拉的亨利登基。而被神圣同盟拥为国王的波旁的查理红衣主教此时正被软禁在纳瓦拉的亨利军中,因此他不得不宣布承认纳瓦拉的亨利为国王。此时,西班牙派军进入法国,以支持神圣同盟反对纳瓦拉的亨利。神圣同盟推举吉斯公爵的弟弟马耶讷公爵查理为新首领。

   1589年9月21日,阿尔克之战 纳瓦拉的亨利率8000人吸引马耶讷公爵率领的24000人的法国天主教和西班牙的军队(从佛兰德派来的)进入迪埃普附近贝蒂呐河流域阿尔克的一狭谷。亨利已在此部署军队,准备伏击敌人。先进的战术和炮兵部署使亨利获得了主动,最终取得了胜利。马耶讷公爵的军队被击退,随后他率军撤到亚眠,等待佛兰德的帕尔马公爵派来西班牙援军。纳瓦拉的亨利率2万人的军队一路兼程杀向巴黎(10月31日)。

   1589年11月1日,王军在巴黎被击退 亨利军队在巴黎被驻守的天主教军击退。此后,他登基,成为亨利四世,定都于图勒。但是,内战仍笼罩着全国。

   1590年2-3月,围攻德勒 等马耶讷公爵援军赶到,亨利已攻下该城,并在埃夫勒附近准备另一次战斗。

   1590年3月14日,伊夫里之战 亨利军11000人,马耶讷军约16000人。像在库特拉战斗中一样,亨利将骑兵和火枪手混编,以最大限度发挥他们各自的优势。在残酷而激烈的大战中,胡格诺派军队的火枪手和优秀的炮兵互相配合,击退了天主教军队的进攻,同时亨利亲率一队骑兵发起反冲锋,将敌军赶到了天主教军队驻守的中心地区。天主教军队中除瑞士分队还能保持良好秩序拼死抵抗外,余者四散奔逃。最后,天主教军体面地投降。这次战斗中,天主教一方伤亡近4000人,而胡格诺派保王党只损失不足500人。但亨利军扩大战果的速度迟缓,使天主教军得以重整军队,组织巴黎的防御。

   1550年5-8月,围攻巴黎 为了不使城内居民处于半饥饿状态,亨利等到帕尔马公爵军与马耶讷公爵军在莫城会合时才开始围城。这使得天主教军队达到26000人。而亨利军队人数与此相同。

   1590年9-10月,天主教军机动部队 帕尔马派一队援军携带补给偷偷地进入巴黎城,之后率其余部队撤回冬季营地(10月)。

   1591-1592年,法国北部的机动战 对立双方的首领是西欧地区两位杰出的将军,即纳瓦拉的亨利和帕尔马公爵亚历山大。帕尔马公爵是位杰出的战略家,但是当时的战局使得他不得不分散注意力关注两个战场的战事,一是法国境内的战争,另外是尼德兰独立战争(参见第十三章→西欧→尼德兰→莫里斯与帕尔马公爵对阵)。由于有原西班牙工程师,所以法军一夜之内在塞纳河上架起桥梁,让15000人在拂晓前(1592年5月的一天)渡过河,从而成功地牵着敌军在塞纳河流域周旋。

   1593年7月,亨利正式皈依天主教 因此,他得以将法国大多数人团结起来,反对西班牙准备对法国的全面入侵。

   1594年3月21日,亨利光荣地进入巴黎

   1595-1597年,不分胜负的战争 亨利在对西班牙的法兰西枫丹之战中,取得了胜利。但是,他的胜利几乎被自己的风流韵事所淹没(1595年6月9日)。第二年,西班牙军队突袭并占领了加来(1596年4月9日)。此后,西班牙乘亨利关注国内事态之机,派军又占领亚眠(9月17日)。后来,双方没有大的军事行动。

   1598年4月13日,南特赦令 亨利终于承认了新教教徒的信仰自由,从而结束了这场历时40多年的宗教战争。

   1598年5月2日,《韦尔万和约》 为了结束法国与西班牙的战争,亨利与西班牙秘密谈判,以出卖盟友英国和荷兰的利益,换得《韦尔万和约》。

   德国

   在16世纪,神圣罗马帝国不仅卷入了由宗教改革引发的内乱,而且卷入了西欧部分国家参与的长达三分之一个世纪的意大利战争,这是由国王查理五世与法国弗朗西斯一世的私人恩怨所引起的(参见第十三章→西欧→法国→与西班牙和神圣罗马帝国的战争)。与此同时,奥斯曼的土耳其人横行于巴尔干半岛,频频震叩中欧大门,使维也纳成为边界的一个小城镇。

   1493-1519年,马克西米连一世执政 与法国继续交战的同时,在意大利战争中,与查理八世和路易十二世对立并试图瓜分威尼斯(参见第十三章→西欧→法国→西班牙和神圣罗马帝国的战争),但未成功。

   1517年10月31日,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 他在维登堡发表了有关《九十五条论纲》的演说,这一演说通常被史学家们誉为宗教改革的开端,从而导致了欧洲历史上最混乱的时期和尖锐的派系对立时期。

   1519年,帝国王位的争夺 马克西米连一世去世后,德国在选帝侯时将西班牙的查理一世作为第一候选人,而将法国的弗朗西斯一世作为第二候选人,由此引起西法两国王室之间结世代恩仇。

   1519-1556年,查理五世执政 查理五世在位期间,疆域包括卡斯蒂利亚、阿拉贡、那不勒斯、勃艮第和德属的哈布斯堡,以及西班牙在美洲大片殖民地等广阔地区。

   1521-1544年,查理与弗朗西斯之间的战争 (参见第十三章→西欧→法国→与西班牙和神圣罗马帝国的战争)

   1522年,骑士暴动 新兴的贵族,由于同情宗教改革,试图推翻教皇在德国的统治势力,但最终被帝国军队和教皇军队击垮。

   1524-1525年,农民起义 这是由德国土瓦本和法兰克尼亚农民发动的武装起义,本想支持路德的宗教改革,但他对此予以拒绝。后来,起义军在弗兰肯豪森战役(1525年)中失利,起义被贵族军队残酷地镇压下去。

   1526年,解散条顿骑士团 自1466年以来,条顿骑士团作为波兰诸侯国一直在东普士一带活动。这一命令,其勃兰登堡-安斯帕赫大公阿尔贝特被逐出境,团员转化为新教教徒,且不受原活动范围的限制。(余者仍逗留在德国境内,直到法国革命才离开于莱茵河流域的家园。1809年这个命令被撤消。)

   1526-1534年,与土耳其人的战争 以维也纳人抵御奥斯曼军队入侵为开端(参见第十三章→欧亚大陆-中东→奥斯曼帝国→苏莱曼时期)。

   1535年,查理率军远征突尼斯 (参见同上文)

   1541年,查理率军远征阿尔及尔 (参见同上文)

   1546-1547年,施马尔卡尔登之战 这是一次新教贵族发动的一场暴动。查理与土耳其休战,转而在米尔贝格之战(1547年4月24日)中战胜了萨克森选侯和其他新教贵族领导的军队。

   1547-1556年,查理与法国亨利二世和萨克森的莫里斯之间的战争 (参见第十三章→西欧→法国→与西班牙和神圣罗马帝国的战争)

   1553年,锡沃斯豪森之战 战斗初期,莫里斯以骑兵打败了由阿尔贝特侯爵领导的霍恩措伦-库尔姆巴赫天主教军队。尽管莫里斯取得了胜利,但他却在战斗初期负重伤,随后死去。

   1556年10月,查理退位 (参见第十三章→西欧→法国→与西班牙和神圣罗马帝国的战争) 西班牙、那不勒斯、米兰、弗兰什-孔泰得和尼德兰由其子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继承。德屑哈布斯堡等地区由他的弟弟斐迪南继承。斐迪南被推举为皇帝。

   1556-1564年,斐迪南一世执政 与匈牙利国王之间连续不断地发生战争,同时还要防御奥斯曼(参见第十三章→欧亚大陆-中东→奥斯曼帝国→苏莱曼时期)。

   1564-1612年,马克西米连二世和鲁道夫二世执政 在欧洲的东南部,与土耳其人继续交战。

   斯堪的纳维亚

   丹麦

   16世纪初期,当瑞典人在古斯塔夫·瓦萨的领导下建立独立的国家时,卡尔马同盟遂告崩溃。跟着,丹麦内战待续了十年,这中间还不时地掺杂着反对卢卑克人和汉萨同盟的斗争。内战平息后,克里斯蒂安三世通过一系列反对卢卑克人的战争,进一步削弱了汉萨同盟的势力。到了16世纪中叶,克里斯蒂安三世带领丹麦卷入了德国的早期宗教战争,给新教派以帮助。随后一段时间,皇权统治被加强。

   1481-1513年,汉斯(约翰)一世执政 (参见第十二章→西欧→斯堪的纳维亚→汉斯(约翰)一世在位)

   1506-1513年,与瑞典的战争 这主要是由于汉斯国王想以武力重建卡尔马同盟。

   1513-1532年,克里斯蒂安二世执政

   1520-1523年,瑞典人起义获得成功

   1523-1537年,内外交织的战争 内战掺杂着与吕贝克之间的战争。荷尔斯泰因公爵腓特烈篡夺了王位(1523年),克里斯蒂安试图复辟,但在挪威被捕,在流放生活中度完余生(1532年)。腓特烈在将军约翰·兰曹的辅佐下,打败汉萨同盟。

   1533-1536年,“伯爵之战” 腓特烈死后,市民和农民反对贵族压迫的情绪进发。在汉萨同盟的支持下,奥尔登堡伯爵克里斯托福组织并领导了一支平民军队。而荷尔斯泰因公爵克里斯蒂安由丹麦议会选举为国王。约翰·兰曹率领王军和德国军队横扫日德兰驱逐克里斯托福的军队。一支丹麦舰队在波义·斯克拉姆指挥下,先是打败卢卑克人,之后护送王军到西兰(1535年7月)。马尔默和哥本哈根被围,最终被迫投降(1536年4月和7月),内战结束,汉萨同盟的政治性军事威胁解除。

   1534-1558年,克里斯蒂安三世执政

   1563-1570年,与瑞典的战争 (参见下文)

   1588-1648年,克里斯蒂安四世执政 克里斯蒂安四世不但扩大了丹麦的势力,而且还把波罗的海地区殖民化。

   瑞典(1520-1600年)

   古斯塔夫·瓦萨率领他的人民重新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开始向波罗的海东岸地区扩张。到了16世纪末,瑞典已成为北欧强国。

   1501-1503年,老斯滕·斯蒂勒回国 (参见第十二章→西欧→斯堪的纳维亚→老斯滕·斯蒂勒摄政)瑞典不满汉萨人的统治,请求斯滕·斯蒂勒回国摄政,不久他死去(1503年)。斯万特·尼尔松·斯蒂勒(查理八世的外甥)继续摄政,直到去世(1512年1月)。

   1506-1512年,丹麦与瑞典的战争 斯万特·斯蒂勒死后,战争结束。此后,贵族联合会控制王国议会。

   1513-1520年,小斯滕·斯蒂勒摄政 小斯滕·斯蒂勒是老斯滕·斯蒂勒之子,发动了一次军事政变,迫使王国议会承认他为摄政王,并与丹麦和解(1513年)。斯蒂勒的拥护者与大主教特罗勒的拥护者之间发生冲突,导致内战爆发(1516年)。结果,大主教特罗勒的军队被击败,特罗勒本人被囚禁(1517年)。同时,斯蒂勒率军击败了派来援助特罗勒的丹麦军队(1518年)。此后,丹麦派雇佣军入侵瑞典,在梅拉伦湖之战(1520年1月)击败斯蒂勒军队,斯蒂勒重伤身亡。特罗勒成为摄政王。斯蒂勒的遗孀克里斯蒂娜·于伦斯蒂娜在达内斯坚持斗争,最后投降(1520年9月)。

   1520-1523年,卡尔马同盟内战 古斯塔夫·瓦萨在卢卑克人(丹麦的敌人)的支持下,率领人民摆脱瑞士统治,被推选为瑞典国王(1523年6月)。

   1523-1560年,古斯塔夫一世执政

   1531-1536年,丹麦和瑞典结为反卢卑克人的同盟 由于汉萨同盟的支持和丹麦内发生造反(参见上文),卢卑克人占领了哥本哈根和马尔默。瑞典人在荷尔斯泰因公爵腓特烈军队的帮助下,将侵略者赶出国土,并帮助丹麦恢复了和平。

   1543年,斯莫兰境内的农民起义 是由农民尼尔斯·伙克领导的。

   1560-1568年,埃里克十四世执政 他致力于发展同丹麦和德国的自由贸易,其统治并不是完全的。埃里克反对其异母兄弟约翰与波兰西格蒙德二世之妹的联姻,将约翰囚禁(1562年),并镇压了由波兰和俄国煽动的国内暴乱。据传,埃里克后来得了精神分裂症(1567年),被废黜1568年,1577年死在狱中。

   1561年,向波罗的海地区扩张 条顿骑士团解散后(1526年),向外扩张的狂热和邻国在爱沙尼亚和立沃尼亚的统治使瑞典萌发向外扩张的念头,使之与俄国、波兰和丹麦的关系紧张,并参与这些国家瓜分条顿骑士团领域的争夺,吞并了其部分领土(参见第十三章→西欧→德国→解散条顿骑士团)。

   1563-1570年,北方地区的七年战争 这次战争是瑞典人反对丹麦、卢卑克人和波兰的战争。瑞典人在达内斯海战赢得了重大胜利,将敌人逐出了哥得兰岛(1564年)。同年,占领了特隆赫姆,但是没有能扩大他们的战果。约翰三世废默埃里克十四世后,瑞典与汉萨同盟和解(1570年)。

   1568-1592年,约翰三世执政 埃里克得了精神分裂症后,约翰废黜埃里克(他的异母兄弟),继承王位。约翰死后,他的弟弟查理继承了王位。

   1570-1595年,与俄国的战争 由于俄国作战行动零乱,瑞典逐渐地控制了整个爱沙尼亚和立沃尼亚。

   1592-1599年,西格蒙德执政 约翰三世卒后,由于政治和宗教分歧,在西格蒙德(约翰的继承人和儿子)和查理(约翰的弟弟)之间爆发了一场战争。西格蒙德本已被选为波兰国王,但他不甘心,率波兰军队入侵瑞典,结果在施坦格布罗之战中败北(1598年9月25日),被赶回国。后来,瑞典议会罢免了他的王位(1599年)。

   1599-1611年,查理九世执政 (参见第十四章→西欧→斯堪的纳维亚→瑞典)

   尼德兰(1566-1609年)

   尼德兰(包括今荷兰大部分地区、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的佛兰德及阿图瓦两个省)自查理五世的神圣罗马帝国分裂以后,一直处在西班牙的统治之下,这个时期,尼德兰已孕育着革命。后来,傲慢的西班牙王室内部出现宗教分歧,从而引发尼德兰革命。这次革命先是由奥兰治亲王和拿骚伯爵──“沉默的”威廉、后由其子拿骚的莫里斯领导。镇压这次革命的西班牙军队是由阿尔瓦公爵费尔南多·阿尔瓦雷斯·德·托莱多和帕尔马公爵亚历山大·法尔内塞两位将领领导的。面对这两位将领及其训练有素的军队,是威廉敏锐的决断力,以及稍后莫里斯显露的军事天赋,以及北部省(主要是荷兰)新教市民的勇敢作战,才给尼德兰北部带来了自由。而南部仍处在西班牙的统治之下。另外,西班牙以前占领的其他领地,特别是英国和法国,对荷兰的胜利也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革命初期,荷兰创建的一支小规模舰队始终控制着沿海地区。与英国相似,革命期间荷兰舰队掌握着数量众多的大舰炮,引起了海战的变革。相反西班牙军队没有这样做。在军事上,地形是有差别的,尼德兰北部省份的沟堤、运河、沼泽地和海(河)湾使之成为独立的战区。而南部的省份地形开阔,则更容易被正规军所控制。

   1566年,政治性和宗教性的暴动 这些暴动席卷整个尼德兰。奥兰治的威廉,作为荷兰和西兰两省的联省执政,不易在政府和人民之间维持平衡。西班牙国王菲利普派阿尔瓦公爵带领着西班牙军队到尼德兰境内恢复秩序。

   1567年,奥兰治的威廉出走 逃往他的德国领土拿骚。

   1568年1-4月,威廉在军队中举事 他派这支军队在他的弟弟拿骚的路易指挥下,进入尼德兰北部地区。

   1568年5月23日,海利赫莱之战 路易率部约3000人,在此击败了由阿伦贝格公爵约翰指挥的一支德国-西班牙的小部队。

   1568年7月21日,耶明根之战 阿尔瓦公爵率部进军尼德兰北部,诱使路易进攻,随后西班牙军队以猛烈的炮火压制荷兰起义军,并从正面和侧翼发起反击,打败了起义军。战争中,双方力量相等,各为约15000人,其中起义军有6000-7000人战死,保王军只死亡100人。这次失败使起义军的斗争多年处于低潮。

   1568年10月5日,威廉率军进入尼德兰的东南部 威廉率25000人的军队,渡过了施托切附近的默兹河。在布拉班特,阿尔瓦公爵领导的约16000人的军队,以机动小胜威廉;在若杜瓦理附近,击溃了威廉的后卫部队(10月20日)。但是,阿尔瓦的恐怖统治,使尼德兰的一些人参加了威廉的军队,进一步壮大了威廉的力量。于是威廉率军向南撤到法国境内,之后取道斯特拉斯堡回到了德国(11月)。

   1569-1572年,尼德兰人民不满阿尔瓦的恐怖统治而造反 “海上乞丐”武装私掠船队接受威廉的指示,开始袭击西班牙的海上商业线,并以英格兰和弗里斯兰境内基地为依托,袭扰尼德兰海岸地区。

   1572年4月1日,“海上乞丐”船队攻占布里尔 这使尼德兰重新陷入内乱。

   1572年4-7月,起义军横扫低地省份 除阿姆斯特丹和米德尔堡外,起义军扫除了荷兰和西兰两省全部的西班牙驻军。威廉和他的弟弟路易率部再次进军南部省份,阿尔瓦公爵组织军队将路易军围在蒙斯,并击溃了威廉派来的援军。

   1572-1573年,阿尔瓦的恐怖统治 军事清野和残酷的暴行,使阿尔瓦逐渐地恢复了西班牙在南部和东部省份的统治。为此,威廉率部撤到德尔夫特,他联络滨海省份的起义军,获得了支援。阿尔瓦进攻哈勒姆时,起义军在城内坚持了长达七个月(12月一次年7月)。西班牙军攻占后,把该城内的成年男子全部杀光。阿尔瓦在围攻阿尔克马尔城(8-10月)时,发现荷兰人准备掘堤放水,被迫撤退。荷兰舰队在须得海打败了一支西班牙的支援舰队(1573年10月)。由于这些失败,阿尔瓦的总督职务被撤,由路易·德·雷克森斯接替(1573年11月)。在雷克森斯到任初期,“海上乞丐”船队在斯海尔德河口附近的瓦尔歇连击溃了西班牙的另一分遣舰队(1574年1月)。

   1573年10月-1574年10月,西班牙军队围攻莱顿 由于多次威廉派军给予支援,雷克森斯不得不撤退。

   1573年4月14日,莫克赖德之战 此战,拿骚的路易军队被由桑乔·达维拉指挥的6000人的西班牙老兵团打败,他本人被杀。

   1573年9-10月,援助莱顿城 由于该城内的居民处于饥荒的边缘,威廉决定掘堤放水,淹没了围城的敌军阵地和营地。路易·博伊索特将军率领“海上乞丐”船队把一些救援物资送进城内(10月31日)。

   1575-1576年,起义如火如荼 雷克森斯的努力并没有阻止北部的起义向南部省份的传播。西班牙只在西兰附近一个小岛齐里克泽取得了胜利,并占领该城。博伊索特将军在率领“海上乞丐”船队越海作战中死去。

   1576年10月3日,“西班牙的狂暴” 西班牙军队攻占并血洗了安特卫普。其暴行笼罩着整个尼德兰,为平息西班牙的狂暴,尼德兰各省代表组成一个谈判团,与西班牙军队签订了《根特协定》(11月8日)。

   1577年,艰难的谈判 谈判由国会(起义省份的自治政府)、奥兰治的威廉、奥地利的唐·胡安和西班牙新总督四方参加。威廉为表示诚意作出让步,决定辞去起义军领导职务去天主教国家。谈判破裂后,胡安准备重新镇压起义的省份,而国会则纠集了一支由安托万·德·戈伊格尼斯指挥的2万人的军队。

   1578年1月31日,让布卢之战 胡安在亚历山大·法尔内塞(后来的帕尔马公爵)派来的一支西班牙军队的支持下进军让布卢,与约2万人的荷兰军队遭遇。当荷兰军队向布鲁塞尔撤退时,法尔内塞包围并吃掉了荷兰军的骑兵后卫部队,随后,又追杀其主力部队。荷兰军死亡约6000人,而西班牙军队只死亡20人。

   1578年2-9月,胡安重新控制南部中央地区 由于内部互相提防和争吵,军事行动停止。

   1578年10月1日,唐·胡安卒 由法尔内塞继任西班牙总督。

   1578年1月29日,乌得勒支同盟 成立北部省份组成联邦共和国,这是荷兰或尼德兰现代史的开端。威廉被国会任命为首脑。

   1579-1589年,法尔内塞休战 一方面法尔内塞不顾政治的影响,将其君王(菲利普)、法国国王亨利和昂儒公爵弗朗西斯拖入战争,另一方面是尼德兰天主教派和新教派争斗,发动进攻,以围攻马斯特为开端(1579年3月),直至长期围困并占领安特卫普(1585年8月17日),一座城一座城地侵占了尼德兰南部地区。不久他成为帕尔马公爵(1586年)。

   1584年7月10日,奥兰治的威廉遭暗杀 由其17岁儿子拿骚的莫里斯继任联省共和国首脑。

   1585-1587年,英国介入 莱斯特伯爵罗伯特·达德利率6000英军进入荷兰,荷兰默认他的独裁统治。后来,他不自量力,率军围攻西班牙军队据守的聚特芬城。激战中,菲利普·西德尼爵士阵亡(1586年)。无能的莱斯特失去他的这个主要助手后,被迫撤围而退(1587年)莫里斯被国会任命为首相和联省军队总指挥(1588年)。

   1587-1588年,帕尔马公爵备战 准备入侵英国。25000人军队未开拔,就因无畏舰队全军覆灭而作罢(参见第十三章→西欧→不列颠群岛→英格兰)。

   1589年,帕尔马公爵去法国 菲利普二世国王确信对尼德兰的重新征服已接近尾声(当时荷兰军队仍占领着西兰的孤岛、瓦尔河以北荷属地区和乌得勒支东部一些边远的小镇),于是命令帕尔马公爵抽调他的大部分军队进入法国,以支持法国天主教军队反对纳瓦拉的亨利(参见第十三章→西欧→法国→宗教战争)。

   1589-1590年,莫里斯发动攻势 乘帕尔马公爵军队撤走之机,莫里斯发动攻势。攻击军队以系泊在城外码头的驳船为掩护,发动突袭,一举占领了重镇布雷达。与此同时,莫里斯军队被英国歼灭无畏舰队胜利所鼓舞,扫荡控制滨海地区。

   1591年6-7月,莫里斯继续扩大战果 他迅速机动部队,集中炮兵的优势火力,发动攻击,七天内攻占聚特芬(6月),11天后又占领了代芬特尔(7月)。1591年8-9月,莫里斯与帕尔马公爵对阵帕尔马公爵从法国抽回兵力,向乌得勒支进军。双方各据阿纳姆附近瓦尔河的一岸,展开激烈的对战。后来,由于纳瓦拉的亨利围攻鲁昂,菲利普国王命帕尔马派军援助(参见第十三章→西欧→法国→宗教战争)。

   1591年9-10月,莫里斯重新发动攻势 利用帕尔马军再次被调离之际,莫里斯以水陆并进和围城的形式,指挥军队发动另一次战役,攻占了许尔斯特(9月14日)和奈梅亨(10月21日)。

   1592-1594莫里斯继续征战 帕尔马公爵因伤去世,新任西班牙总督曼斯弗尔特的彼得,也不能有效地阻止莫里斯军的攻势。

   1594-1596年,莫里斯巩固尼德兰北部地区 他除不时地继续发起边界突击和远征外,把主要精力放在训练部队上,以改善在尼德兰南部军队的作战状况。

   1597年1月24日,蒂伦豪特之战 莫里斯率领约7000人的军队利用恶劣的天气掩护,发动突然袭击,一举攻占了蒂伦豪特,歼灭由巴拉斯的让·德·里指挥的6000人的守军。西班牙军队2000人死亡(包括巴拉斯本人),500人被俘。荷兰军队只死亡不足100人。

   1597-1599年,军事和政治的巩固 菲利普国王的驸马、奥地利的阿尔贝特公爵继任西班牙总督(1599年),但也不能有效地阻止莫里斯的进攻。

   1600年,莫里斯进军佛兰德 尽管莫里斯坚持完全占领滨海地区,但是国会团命令莫里斯进攻佛兰德地区的尼乌波特和敦刻尔克。于是,莫里斯率军渡过埃斯科河,击溃封锁奥斯坦德的西班牙军队。之后,他又率军渡过伊瑟河,准备围攻尼乌波特。

   1600年7月2日,尼乌波特之战 莫里斯得知阿尔贝特正率军前来支援,于是他派出一支小部队把敌人堵在伊瑟河的莱芬哈姆大桥边,因为莫里斯的主力部队在河水上涨时还没渡过伊瑟河河口。西班牙军队击溃荷兰军小分队,占领了莱芬哈姆大桥。莫里斯军只得在低潮时渡过河口(上午8点),沿着宽阔的河岸迅速向东北方向进发,以阻击敌军,不久在河湾处与敌军遭遇。荷兰军队以远距离大炮向敌人射击,但作用不大。由于河水上涨,两军移至沙滩地带继续交战。荷兰军骑兵的冲锋被打退,阿尔贝特投入他的预备队,荷兰军被迫后退,转而以炮火射杀敌人,莫里斯率骑兵预备队反击,阻止敌人的推进。随后,荷军全线发动反击,经过几天急行军的西班牙军队已精疲力竭,全线崩溃。战斗中,西班牙军队损失约3500人,荷兰军队损失2000人左右。莫里斯怕战线过长,受西班牙军队攻击,遂未追赶敌军。于是,收缩围城部队,撤入荷兰的佛兰德地区。

   1601-1604年,西班牙军队围攻奥斯坦德 在长期的围攻中,荷兰军队共损失了3万人,其中也包括了派去的援军和通过水路给城内运送物资的部队。西班牙军队由于疾病和战斗可能共损失6万人。此间,英国和法国与西班牙议和,只剩下荷兰军队孤军奋战。尽管莫里斯在其他地区有许多部队,但是在奥斯坦德的防御部队却寥寥无几。随着西班牙军队对奥斯坦德军事压力的日益增加,荷兰国会不得不命令奥斯坦德的守军在坚持了3年又71天后向西军投降(1604年9月20日)。

   1604-1607年,尼德兰境内零星的战斗 由于控制着海岸,荷兰才得以坚守已占领的地区。荷兰海军一系列作战的胜利,特别是在直布罗陀战役(1607年)中由雅各布·范·海姆斯凯克率军取得的胜利,迫使西班牙同意在和谈中暂时休战。

   瑞士

   在16世纪,瑞士步兵在欧洲失去优势,这是因为随着火炮和轻武器威力增强,其矛兵队形的脆弱性显露了。瑞士试图以增大火绳枪手和滑膛枪手的比例来使其现代化,但是为时已晚。尽管16世纪初叶,瑞士的雇佣矛兵承受了一次毁灭性的打击,但是他们的队形仍是欧洲其他国家效仿的榜样。瑞士雇佣军有自己独特的严格的训练方法,因而拒绝由他们的雇主训练。同时,瑞士雇佣军决不允许其思想情感去影响生意,如瑞士新教徒在反对法国胡格诺派的战争中就是这样。瑞士雇佣军无情的唯利是图心理用一流行的谚语就可以表现得淋漓尽致,即“当金钱用完了,瑞士也就灭亡了。”内乱使不完善的联邦继续时存时亡,再加上16世纪中叶的宗教斗争,北部和西部的大部分地区实行新教,瑞士政局相当复杂且动荡。尽管内战是在家门口,但瑞士雇佣军仍拒绝互相交战。

   1510年,瑞士加入反对法国的神圣同盟 此后,瑞士联邦重新起用马克西米连·斯福尔萨伯爵去征服米兰,吞并了洛迦诺、卢加诺和奥索拉(1512年)。

   1513年6月6日,诺瓦拉之战 瑞士战胜了法国(参见第十三章→西欧→法国→与西班牙和神圣罗马帝国的战争)。

   1513-1515年,瑞士成为米兰公国的宗主国 为此,它从米兰得到丰厚的贡银。

   1515年9月13-14日,马林雅诺之战 法国战胜了瑞士(参见第十三章→西欧→法国→与西班牙和神圣罗马帝国的战争)。

   1531年,苏黎世州与天主教派统治州之间的战争 以苏黎世州被击败的卡佩尔之战为标志,这次战争达到了高潮(10月11日)。

   1536年,扩张伯尔尼 沃州、沙布莱、洛桑和萨瓦王朝的其他领地被征服和吞并。

   1541-1555年,时断时续的宗教内战

   1564-1602年,新教派统治州与萨瓦王朝之间的战争 伯尔尼、日内瓦和苏黎世等州结盟,共同反对萨瓦王朝和天主教派统治的诸州(1584年)。西班牙介入,支持天主教派(1587年),战期延长,但无最后结果。

   意大利

   意大利本是富饶的国家,但是16世纪上半叶,其正处于分裂状态,因而显得软弱无力,成为法国、西班牙和哈布斯堡王朝之间混战的主要战场。意大利内部公国之间的小战争几乎连续不断,这些只是较大战争的一些插曲,将在其他部分进行叙述(参见第十三章→西欧→法国→与西班牙和神圣罗马帝国的战争)。威尼斯这个水上帝国在这一时期尽管已衰落,在意大利仍保持着其独立强国的地位。

   伊比利亚半岛

   西班牙

   在16世纪内,西班牙达到鼎盛时期,随后开始衰落。为了驱逐穆斯林教徒(1492年,参见第十二章→西欧→伊比利亚半岛→西班牙境内最后的基督教→穆斯林战争),西班牙建立了世界最有影响的军队。欧洲最好的将领、天才的埃尔赫兰将军──贡萨洛·德·科尔多瓦充分运用这支军队,并给其配备改良的轻武器,以改进它的编制和战术。到16世纪下半叶,西班牙成为欧洲最优秀的国家。除了科尔多瓦,又出现三位较重要的将领,即墨西哥的征服者费尔南多·科尔特斯,阿尔瓦公爵阿尔瓦雷斯·德·托莱多和帕尔马公爵意大利人亚历山大·法尔内塞。野心勃勃的西班牙国王开发、征服并殖民化了西半球广大地区,并试图控制海洋,从而同法国和土耳其进行了漫长的战争。由于神圣的哈布斯堡王朝支持欧洲其他地区的斗争,西班牙本来就不足的人力资源,显得极为紧张,并达到极点。当然,这个较小的国家在相对较短时间内,与早年的马其顿和蒙古一样,也冲击了世界其他地区,但其结局也一样。西班牙对全球的巨大冲击持续了不到一个世纪,便开始其漫长的衰落。

   1474-1516年,斐迪南和伊莎贝拉执政 伊莎贝拉卒后(1504年),尽管斐迪南已正式宣布其女乔安娜将去卡斯蒂利亚,他仍留在国内,统治着西班牙。

   1495-1559年,与法国的战争 战斗大多发生在意大利境内,但有时也在比利牛斯王国和法属尼德兰以及莱茵王国的边界地区(参见第十三章→西欧→法国→与西班牙和神圣罗马帝国的战争)。

   1509-1511年,远征北非 由杰出政治家和天主教教徒吉麦内茨·德·西斯内罗斯将军率军实施这次野心勃勃的行动。他们侵占了奥兰、布日伊和的黎波里,迫使这些地区的所有穆斯林首领向西班牙交纳贡金。

   1516-1556年,查理一世执政 查理一世是哈布斯堡国王菲利普和乔安娜之子,因此也是哈布斯堡、勃艮第、卡斯蒂利亚和阿拉贡王室唯一继承人。后来,他被推举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即查理五世(1519年),成了欧洲最强大国家的统治者。在位期间,与法国的弗朗西斯一世和土耳其的苏丹进行了几乎连续不断的战争。因指挥这些军事行动,他成为著名的军事家。

   1521-1523年,城市公社起义 由城市中产阶级发动的这次起义暗地里受到法国的支持。由于这次起义与查理的私人敌手有关,所以导致他发动了首次与法国的战争(1521-1529年,参见第十三章→西欧→法国→与西班牙和神圣罗马帝国的战争)。起义军在维拉拉一战最终被击败(1523年4月)。

   1533年,流放摩尔人 许多穆斯林摩尔人,拒绝皈依基督教,而被西班牙政府流放。阿尔及尔的法赫鲁丁将军率领的舰队将其中的大部分人运到了摩洛哥。

   1535年,查理远征突尼斯成功 (参见第十三章→欧亚大陆-中东→奥斯曼帝国→苏莱曼时期)

   1541年,查理远征阿尔及尔惨败 (参见同上文)

   1556-1598年,菲利普二世执政(查理退位后,由查理之子菲利普继位) 在他执政期间,西班牙的影响、声望和国力达到鼎盛时期,并开始衰落,从而使西班牙和神圣同盟孕育着分裂。

   1567-1609年,尼德兰爆发革命 (参见第十三章→西欧→尼德兰)

   1568-1571年,摩尔人起义 摩尔人被强制皈依基督教,摩尔人不从,为此起义。

   1571年10月7日,勒班陀之战 (参见第十三章→欧亚大陆-中东→奥斯曼帝国→奥斯曼征战高峰期)

   1580年,菲利普二世成为葡萄牙国王 这是由于阿尔瓦公爵在阿尔坎塔拉之战打败葡萄牙的结果(8月25日,参见第十三章→西欧→伊比利亚半岛→葡萄牙)。

   1582年,特赛拉海战 (参见下文)

   1583年,圣米格尔海战 (参见第十三章→西欧→伊比利亚半岛→葡萄牙)

   1587年,德雷克率军袭击加的斯 (参见第十三章→西欧→伊比利亚半岛→英格兰)

   1588年,无畏舰队征战 (参见第十三章→西欧→伊比利亚半岛→英格兰)

   1589-1598年,与法国交战 菲利普派军插手法国内战(参见第十三章→西欧→法国→宗教战争)。

   萄萄牙(1500-1589年)

   葡萄牙开辟全球海上新航路始于亨利时期的海上冒险者航行(参见第十二章→西欧→伊比利亚半岛→葡萄牙),这一行动在16世纪初达到顶点。葡萄牙是欧洲国家中在印度洋海岸建立殖民地时间最长的国家。这些海上冒险者中最有才干的是阿方索·德·阿尔布克尔克,他是历史上伟大的将领之一,曾以聪明才智和坚定信念建立起海上霸权,并一直持续到纳尔逊时代。与西班牙一样,不久,葡萄牙也被殖民地和海上野心所拖累,国力枯竭。自葡萄牙远征摩洛哥失败和国王塞巴斯蒂昂一世驾崩之后,葡萄牙的海上霸权开始崩溃。此后,在七个王位觊觎者之间,爆发了内战。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之所以成功地独霸了葡萄牙的殖民地,多亏了其将领阿尔瓦公爵杰出的军事才能。从此,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合二为一达半个多世纪之久,葡萄牙根深蒂固的影响失去了往昔的辉煌。

   1495-1521年,伟大的曼努埃尔一世执政 葡萄牙在世界上正处于鼎盛时期。

   1500-1513年,阿尔梅达和阿尔布克尔克征服印度群岛 (参见第十三章→南亚→印度洋地区的葡萄牙帝国→阿尔梅达被任命为印度首任葡萄牙总督)在整个印度洋海岸地区建立了统治地位。

   1557-1578年,塞巴斯蒂昂执政

   1578年,阿尔克斯尔-阿尔克比尔之战 塞巴斯蒂昂亲征摩洛哥,但惨败。战斗中,三王──塞巴斯蒂昂、非斯国王和非斯王位的觊觎者(与塞巴斯蒂昂联合)全都战死。

   1578-1580年,王位继承战争 由于西班牙将军阿尔瓦公爵率军在阿尔坎塔拉(1580年8月25日)战胜贝雅的贵族安东尼奥·德·克拉托率领的军队,菲利普二世才得到葡萄牙王位。战后,安东尼奥逃往英国,后又到了法国。

   1580-1598年,菲利普执政

   1582年,特塞拉(亚速尔)海战 为攻占安东尼奥据守的亚速尔,西班牙圣克鲁兹的阿尔瓦罗·德巴桑元帅率舰队同菲利波·斯特罗齐指挥的法国舰队交战,结果法军被打败。

   1583年,圣米格尔海战(或第二次特塞拉海战) 安东尼奥在法国的支持下,试图重占亚速尔,而后再伺机夺取王位。法国-葡萄牙联合舰队在艾马尔·德·沙托的指挥下,再次被圣克鲁兹领导的西班牙舰队打败,从而再次证明了西班牙在大西洋地区的霸主地位。

   1589年,英国介入 安东尼奥试图重新夺回葡萄牙,英国表示支持。于是,英国派出分别由弗朗西斯·德雷克爵士和约翰·诺里斯爵士指挥的海陆军,同安东尼奥的军队共同在葡萄牙海岸登陆。由于英国-葡萄牙联军将领意见不统一,民众也没有发动起义,英国军队分头进军,相距较远,互不联系,结果安东尼奥军队惨败而逃,他本人逃到法国,英国军队被迫撤回国内。在法国、英国相继介入的葡萄牙王位继承战争,最终以安东尼奥的惨败而告一段落。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