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胡兵法》之曾国藩 – 吴起兵法网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曾胡兵法》之曾国藩

《曾胡兵法》之曾国藩

作者:曾国藩

出自————《曾胡兵法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曾胡兵法》包括曾国藩、胡林翼的军事思想。

      曾国藩是一个具有复杂性格的人物,也是近代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

      曾国藩(公元1811年~1872年) 字涤生,号伯涵。原名子诚,中进士之后,主考官穆彰阿改为“国藩”。死后他被追赠为太傅,谥文正,故有曾文正公的称呼。曾国藩是湖南湘乡人,从小受到祖父和父亲功名心的熏陶,他早年树立了为清王朝效忠的志向,屡屡自比李斯、诸葛亮等人。他虽生于穷乡僻壤,却表示“莫言书生终龌龊,万一雉卵变蛟龙”。由于科举制度他才有机会爬上官僚阶层。后来由于穆彰阿的举荐,他十年中七次升迁,一直从翰林院的庶吉士做到刑部、吏部等部的侍郎、右侍郎,并且多次主持各种科举考试。从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开始,曾国藩在清政府命令下积极兴办团练,组建湘军。咸丰四年,他正式带领湘军同太平军作战,历任巡抚、按察等职。在与太平军交战初期,他虽然屡战屡败,但每次都能重振旗鼓卷土重来。以后他又利用太平军内部的分裂,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最后消灭了太平天国,成为清王朝的“中兴功臣”。以后老谋深算的曾国藩又善于隐退而保全了自己。同治后他曾提倡办洋务,对近代历史发展有所贡献。在天津教案中他秉承朝廷旨意委屈求全,不仅遭人唾骂。自己也觉得“为一生憾事”。

       曾国藩能够战胜太平军,除了他的对手自身的原因之外,他治兵确实有不少独到之处,值得引起注意和借鉴。曾国藩虽然没有兵法的专著行世,但他的大量奏章、书信、日记中对用兵打仗有很多论述。后来蔡锷曾辑曾国藩、胡林翼兵法片断为《曾胡治兵语录》。

       曾园藩的军事思想大致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首先他十分注意精兵整军。他认为“兵贵精,不贵多”,主张大量裁减兵员,精简军备。他看到当时的八旗与雇佣兵已经腐败到不可救药的地步,认为即使“孔子复生,三年不能改变其恶习”,所以他坚决主张建立新军,并通过严格训练。使之成为能“赴火同行,蹈汤同往”的生力军。

       作为以儒臣身份从戎的将领,曾国藩主张“以礼治兵”,他说;“带勇之人,用恩莫如仁,用威莫如礼”。又认为“攻守之要,在人而不在兵”。他重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认为取胜的关键在于士兵的斗志和将领的谋略。

       在选择将领的标准上,曾国藩不仅主张他们要具有“勤、恕、廉、明”等品德,而且主张“取人之士,以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为要。”即强调将领要有实干精神,而不是仅仅会坐地指挥,强调他们要抓住关键而不是空发议论说大话。从这种要求出发,他主张将领不仅要会说更要会干,这就是他著名的“身、心、眼、手、口”五到的强调,这在我国军事史上不仅具有创新意义,对旧式军队官员的毛病也是一剂针砭的良方。他将军事训练归结为操、演、巡、点四个方面也是这一理论主张的很好实际总结。

       在战略上,他主张扼守要地,巩固后方,积极进攻,各个击破。在太平军占领了江南很大部分地方以后他提出以湖北、湖南为基地,扼据长江中下游,然后进取江西、安徽,最后夺取江浙的战略要地。在具体战役战术上则主张集中兵力,以攻为守,预留后路。这些战略主张被后来的事实证明的确是有远见的:在安庆之战后,太平军日益由主动变为被动,而清军反由被动变为主动,除了太平军内部的矛盾之外,这与曾国藩的战略主张是有很大关系的。

       当然,曾国藩再有本事也不过是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忠实走卒,他勾结外国侵咯势力镇压民众的反抗,这在历史上写下了极不光彩的一页。从兵法上看,他的军事理论也有许多弊端:他过分强调稳扎稳打,因而行动迟缓;死守兵法以致呆板,不善于运动作战;他还把军队内部的严肃气氛强调到不适当的程度,以至于神秘化。曾国藩本人不能亲自带兵打仗,因而临战往往“屡战屡败”。所以我们应该以辩证的眼光看待曾国藩,而不是一味颂扬或一概贬斥。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