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马援·战沙场“马革裹尸” – 吴起兵法网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东汉·马援·战沙场“马革裹尸”

东汉·马援·战沙场“马革裹尸”

出自————《名将传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东汉·马援(公元前14年~公元49年)

        马援是东汉初期的名将,字文渊,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少年时就死了父母,跟着哥哥马祝成长。新莽时,当个小军官。有一次,马援押送囚犯,囚犯们痛哭流涕地哀求释放,他起了侧隐之心,真的把犯人一起都放了,自己也只好逃到边境北地(今甘肃庆阳西北)躲霞起来。后来,遇大赦,他才出头露面,在北地经营畜牧和农业,没几年功夫,就成了大畜牧主和地主。他认为财产之所以可贵,就在于能够帮助人,要不然,做个看财奴有什么意思呢?因此他把财产分给了朋友和亲属,得到了一些人的拥护。

        王莽末年,马援为新城大尹(汉中太守),王莽政权垮台后,他避地凉州(今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这时,正值天下大乱,群雄割据,各霸一方。隗嚣占据在安定、陇西、武都、金城、武威、张掖、酒泉、敦煌诸郡(今甘肃全境),他为了收罗人心,谦恭爱士,拜马援为绥德将军。建武元年(公元25年),刘秀镇压和收买了北方的农民军和地主武装后,在部今河北拍乡称皇帝,不久定都洛阳,建立东汉政权。建武四年(公元28年),隗嚣派马援到洛阳去见光武帝刘秀,刘秀亲切地接见他,两人谈得很投机,马援见到刘秀对人豪爽,有大志,是一位“中兴”之主,回来后劝隗嚣归顺刘汉。但是隗嚣不想统一,只求凭险割据一方。马援就离开隗嚣,投奔了刘秀。

        在刘秀削平群雄,统一天下的过程中,马援协助刘秀,平定陇西起了一定的作用。建武六年(公元30年),隗嚣调度人马,对抗刘秀。马援要求光武帝派他去劝说隗嚣部下,光武帝给他带了五千骑兵。他带领这支人马,在隗嚣的队伍中来来往往,劝说将士们归附汉朝,有些将士听了马援的话,离开了隗嚣。隗嚣见大势已去,投降了割据益州(今四川、云南、贵州一带)称帝的公孙述。建武八年(公元32年),刘秀率军亲征隗嚣,大臣郭宪劝阻说:“东方刚平定下来,皇上千万不可远征,而且陇西一带地势险要,山谷较多,不易取胜。”光武帝问计于马援,马援用米一报一撮地堆成山谷的形势,指出行军的路线,并指出,隗嚣反对统一,不得人心,是可以战胜的。光武帝仔细看了马援摆出的行军路线图,认为地形已经一目了然了,于是马上进军。终于在凉州牧窦融军队的配合下,很快消灭了隗嚣这股割据势力。事后,刘秀任命马援为陇西太守,在陇西的期间,马援曾带兵镇压过西羌人民的反抗斗争。

        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春二月,东汉交趾郡(今越南河内一带)藥冷县(今越南河内西北)雒将(雒越是古越族的一支。雒将是上层统治者,东汉时他们是奴隶主贵族)之女征侧、征贰起兵反抗东汉王朝,她们占据交趾、九真(今越南清化、义安一带)的一些城邑,自立为王。第二年的冬天,光武帝封马援为伏波将军,在扶乐侯刘隆、“楼船将军”段志的协助下,率领长沙、桂阳、零陵、苍梧等地军队一万多人,远征交趾。建武十八年(公元42年)春,大军到达浪泊(今越南北宁省境内)。浪泊地区到处是深山弥谷,经常阴雨绵绵,因此气候潮湿,上潦下雾, 瘴气熏热,北来的战士不合水土,生病的很多。马援在当地人民的帮助下,采用民间良药薏苡,战胜了瘴疫。同时,在浪泊摆开战场,与二征队伍进行战斗,“斩首数千级,降者万余人”,二征率领败兵退走金溪(约今越南永富北部) ,马援乘胜追击,杀二征,并按汉朝惩处叛首的律法,传首洛阳。马援控制了交趾后,接着,率领大小船只二千艘,士兵二万人,向九真郡进军,歼灭了二征余党,粉碎了二征建立的分裂割据政权,维护了东汉中央集权的统一。为此,光武帝封马援为新息侯,食邑三千户。

        建武二十年(公元44年),马援从岭南班师回朝,队伍还没进洛阳城,朝廷的文武大臣都出城外迎接,大家对他表示祝贺和慰问。他的好友孟翼劝他说:“你立了大功,名位已足,应该好好在家休养了。”马援正色的回答:“不行!现在匈奴、乌桓仍在北方骚扰,我正要向皇上请求去保卫北方哩!男子汉大丈夫应该死在战场上,用马革裹尸还葬故乡,怎么能在家享安乐呢?”果然回师仅月余,他又自请北讨匈奴了。光武帝派他驻守裹国(今河北邢台西南)。他率领三千骑兵出高柳,行至雁门、代郡、上谷等要塞巡视,坚守边疆,防止匈奴的进犯。

        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分布于今湖南西北一带的“武陵盛”起义,攻击当地郡县,刘秀派兵镇压,屡遇失败。这时,年已六十二岁的老将马援要求出征,光武帝认为他太老了,怎能派他去打仗呢?可是马援不服老,就在官殿外穿上铠甲、跨上战马,雄纠纠地来回奔跑,光武帝见他人老志坚,决定派他出征。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马援带领四万多人前去南方镇压蛮族人民起义,遭到“武俊蛮”的顽强抗击,在壶头山一带相持。当时,正值三伏天,太阳当头,天气奇热,马援的队伍驻守在壶头山上,好多士兵中暑而死,马援命令士兵们在山崖上凿窑洞,轮流在窑洞内乘凉避暑。而他自己却经常站在山顶瞭望动静,他汗流夹背,连胡子都湿了,仍不歇息。不久他也因疾疫病死军中。

        马援死后,梁松等官吏为了泄私愤,诬告他失职,又说他平岭南时运回珍珠一车,光武帝下令追回他的新息侯印绶。当他的遗体从南方前线运回京师后,只得草草掩埋,后来他的家属六次上书诉冤,才得改葬。

        马援一生,南征北讨,在沙场上战斗了二十多年,累立战功,是东汉王朝的一位耿耿忠臣、皎皎名将。当然,他作为封建王朝的一员武将,曾奉命镇压西部羌族人民起义和南方“蛮”族人民起义,是错误的。但他助刘秀消灭隗嚣,讨二征,安定南疆,是维护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的。特别是他那种视死如归,“马革裹尸”的精神,永远为人民所传颂。当年马援征交趾,在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他所到之处,留下了不少历史遗迹和传说故事。《读史方與纪要》中记载,相传广西玉林有“马援营”和马提率军队留驻的“歇马岭以及饮马江”,《桂林风土记》载,马援过广西兴安时,疏通灵渠,在此有伏波庙。桂林伏波山下的还珠洞,相传是马伏波御边时,士卒因水土不服,得瘴气病的儿乎占了一半,后来服用了草药薏苡,才治好了士卒的病。薏苡产在岭南,中原是没有的。为了中原人民和士卒的健康,领兵北归时,他就买了一船薏苡,运回北方去。船到桂林时,忽然传来朝廷的意旨,说有人告发马援在广四合浦搜括了大批珍珠。马伏波听了非常气愤,把满船的薏苡倒入漓江,让这些所谓“珍珠”流还合浦。因此,这里就叫做“还珠洞”。 洞内的石柱“试剑石”,也传说是马援在此试剑砍断的。以上这些传说虽不可信,但寄托了人民对有功之臣怀念的思想感情。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