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杉讲透孙子兵法·作战篇·第二 – 吴起兵法网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作战篇·第二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作战篇·第二

作者:华彬

出自————《华杉讲透孙子兵法》《战略运筹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第二章·作战·第二

        打仗不是打兵马,是打钱粮

        原文

        作战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华杉详解

        《作战篇》,曹操注:“欲战,必先算其费,务因粮于敌也。”要打仗,先算算要花多少钱,想想能不能从敌人那里搞到粮食。

        张预注:“计算已定,然后完车马,利器械,运粮草,约费用,以做战备,故次计。”他这里是讲《孙子兵法》的逻辑顺序,先是庙算、“五事七计”,看有没有胜算。胜算在握,决定打了,接着算,算什么呢?费用预算,算要花多少钱。

        孙子开始算了,要多少兵马,多少钱。

        “驰车千驷”,驰车,是轻车、战车。“驷”,一辆车四匹马拉,跑得快。孙子的时代,马蹬还没有发明,人骑马上厮杀还不稳当,所以没有骑兵,都是战车。《司马法》说,一车,车上配备甲士三人,跟着步卒七十二人,跟后来的坦克战术差不多,步兵跟在战车后面。

        所以一辆战车是七十五人,我们读史常读到“千乘之国”,就是有一千辆战车,七万五千人的部队,这就是他的军事实力。

        “革车千乘”。革车,是辎重车,装粮食、战具、炊具、衣服等物资的。《司马法》说,一辆革车配十个炊事员,五个保管员,五个管养马的,五个管砍柴打水的,共二十五人。所以一千辆革车是两万五千人。这加起来就是“带甲十万”,一千辆四匹马拉的战车,配备七万五千人,一千辆辎重车,配备二万五千人,加起来就是十万人的军队。

        这么大的部队,还要“千里馈粮”,你得给他运粮呀!古代打仗,运粮是个大事,若远征匈奴,出发时十车粮食,运到前线部队只能给他两车。为啥?因为有四车被运粮部队在去的路上吃掉了,还要留四车给他们在回来的路上吃,因为还有好几个月返程呢。若粮不够,他们在路上饿死了。我说这个比例还是比较高的。李筌注解说,千里之外运粮,得二十人奉一人,费二十人的口粮才能运一个士兵吃的上去!

        还有迎来送往的使者宾客,车甲器械的修缮,胶漆之材,都是钱!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日费千金,十万之师才能运转。

        所以《孙子兵法》第一篇讲实力对比,风险评估,胜算几何,第二篇就讲费用预算,资源保障,这和我们经营的道理,真是一模一样。

        汉武大帝,一世英名,毁于军费

        原文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

        华杉详解

        贾林注:“战虽胜人,久则无利。兵贵全胜,钝兵错锐,士伤马疲,则屈。”

        战争是为了获利,如果打的时间太长,消耗太大,就得不偿失了。

        “久暴师则国用不足”,长期征战,国家就拖垮了。所谓“汉武大帝”,就是深刻教训。

        在咱们的历史教材和电影电视里,汉武帝的形象,是相当的高大上。而事实上,像他那么穷兵黩武,多大国家也得被他拖垮,他不仅把政府搞破产,而且把全国人民都逼破产了。

        所以孙子的伟大,就在于不是因为他是兵家,就拼命忽悠主公打仗,好让他建功立业。恰恰相反,他拼命劝你别打。因为他是真正的智者,而且是真正的仁者,是负责任的人!

        人性的弱点,就是好大喜功,不光统治者好大喜功,小老百姓做了炮灰填了万人坑,被搞得家破人亡,他还是崇拜迷恋那好大喜功的统治者。

        汉武帝之世,被称为“盛世”。他继承的,是文景之治,是“治世”。中国历史上的好日子,就是治世和盛世。人们都津津乐道盛世,却不知道治世才是人间天堂,盛世你可能就会家破人亡,做了盛世赞歌中的炮灰。

        治世是什么呢?就是休养生息,税收极低,达到三十税一差不多。贸易关税、过路费、过桥费全部没有。民营企业投资自由,别说负面清单管理,根本没有负面清单。煮海造盐,开矿炼铁,甚至开铜矿铸钱,全部自由。就和现在的自由经济国家一样,发钞票的银行也可以是民营。

        文景之治,和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就是这样的治世。简单说治世就是自由和自治社会。小政府,不干预民间文化经济和生活。法无禁止皆可为。而那法禁止的东西极少,比刘邦的“约法三章”多不了几条。

        这样休养生息,民间活力空前释放,社会财富迅猛增加。

        文景治世下来,到汉武帝即位的时候,国库的钱财粮食堆得装不下,史书上说拴钱的绳子都烂了,钱还没地方花。他就开始找地方花了。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现在愤青们说起这句话,还饱含热泪和激情。可不知道,这句话的背后,是从政府到民间的全国破产。

        汉武帝年年穷兵黩武,开疆拓土,国库很快空了。他就开始搞国营企业,所谓盐铁论。盐家家要吃吧,由央企垄断,民间不许经营。农业社会,家家都要镰刀锄头吧,央企垄断开矿炼铁,民间不许经营。

        中国由央企垄断国计民生,形成第二税务局的制度,发端于春秋时齐国的管子,固化于汉武帝,一直到今天,吃盐还是央企垄断。

        央企的钱很快也不够汉武帝花了,他开始随意加税。加税也加到头了,他开始对社会财富存量收税,要求全国中产以上人家向政府申报财产,课以财产税。

        大家当然不愿意申报,或者少报。汉武帝就下令全国人民相互举报,有虚报的,邻居或朋友向政府举报,举报者可得到被举报者财产的一半!

        这一下子,潘多拉的魔盒打开了,官吏乘机勒索,没虚报的也被诬成了虚报。所有中产以上人家,全部破产。

        到汉武帝晚年,国家快玩不下去了。空前巨大的政治压力,让他给全国人民写了检讨:

        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靡费天下者,悉罢之。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帝王罪己诏:《轮台罪己诏》。

        “拙速”,就是准备要慢、动手要快

        原文

        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华杉详解

        打仗拖得时间长了,后方和外交都会出问题。如果兵疲气挫,力尽财竭,列国诸侯就会乘你的危机而起兵进攻。到那时,再有智谋的人,也束手无策,所以用兵只听说过老老实实的速决,没见过弄巧的持久。

        典型历史教训是隋炀帝杨广,他的性格和汉武帝差不多,能力也很强,也是绝顶聪明,文武双全。能者多劳,他就取个年号叫“大业”,要做一番大事业。

        开挖大运河是他泽被子孙的大事业。如果只做这一件,他就名垂青史了。但人生苦短,他要集中力量把大事都干完,于是迁都洛阳,营建东都,又亲征吐谷浑,三伐高句丽,搞得民穷财尽,天下愁苦。为他造船工期之紧,弄得工匠脚一直泡水里都生蛆了。

        于是杨玄感、李密等英雄乘弊而起,天下大乱,杨广就丢了脑袋。

        孙子这篇兵法是写给吴王阖闾的。不过阖闾后来也成了这一条的反面案例,就是吴楚桑叶战争。

        桑叶战争名字是我取的。就是吴楚接壤地,两个小姑娘争一棵树上的桑叶,吵了一架,或许还动了手。结果双方家长都比较火爆,就抄家伙打杀起来。死了人,双方边防官就动了军队,最后发展成两国大战。

        大战的结果,是吴军攻陷了楚国首都郢都,楚昭王逃亡了。这是春秋战史上第一次有诸侯国国都被攻陷。

        吴王兴奋啊,就待在郢都作威作福。时间长了,越国看他军队待在楚国,国内空虚,就“乘其弊而起”,发兵攻吴。楚昭王又从秦国搬来救兵。阖闾和秦军作战不利,他的弟弟夫概起了异心,也“乘其弊而起”,偷偷溜回国自立为王了。

        阖闾赶忙回国平叛。好歹应付过去了,夫概率本部投降了楚国。

        所以阖闾打了个空前的大胜仗,不能见好就收,反而差点覆灭,大伤元气,什么利益没捞到。这没有利益,当初为什么要开仗呢?人们做事总是会忘了目的,就是这样。

        “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巧的东西长久不了,就那一下。就像时尚服装就能穿一季,最时尚的只能穿一次,标准衬衣能穿十年。

        “拙速”,曾国藩把它体会为“不疾而速”。从战略来说,从人生道路来说,老老实实做事,踏踏实实积累,每天进步一点点,二十年你就超过所有人。功夫都在平时,都在基本面。

        从打仗来说,拙速,就是准备要慢,动手要快。这就是林彪著名的“四快一慢”战术。

        “四快”是指:

        1. 向敌军前进要快。进攻时要善于出其不意,长途奔袭,以抓住敌军。

        2. 攻击准备要快。抓住敌军后,看地形、选突破口、调动兵力、布置火力、构筑工事、战斗动员等各项准备都要快。

        3. 扩张战果要快。突破“一点”后,坚决扩张战果,使敌军无法恢复防御。

        4. 追击要快。敌军溃退后,要猛追到底,使敌军无法逃跑和重新组织抵抗。

        “一慢”是指发起总攻击要慢。要在查清敌情、地形,选好突破口,布置好兵力、火力,做好准备后再发起进攻。

        林彪的“四快一慢”,就是孙子兵贵拙速的最好注解了。

        利害关系:先考虑避害,再考虑趋利

        原文

        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能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华杉详解

        贾林注:“兵久无功,诸侯生心。”

        杜佑注:“兵者凶器,久者生变。若智伯围赵,逾年不归,卒为襄子所擒,身死国分。”

        他说的这个智伯,是春秋时晋国四大家族,智、韩、赵、魏的智氏。四大家族,智氏最强,智伯做了晋国执政。先后找韩、魏两家索要土地,两家都给他用了“卑而骄之”之计,痛痛快快给了。因为不给,打不过他。给了,好让他再去惹别人。

        智伯志得意满,又找赵襄子要。这回要的,是赵家最好的地,关键是赵家祖先宗庙所在,无论如何不能给。于是就开仗了。

        智伯裹挟韩、魏两家一起伐赵,许诺灭了赵氏,分土地给他们。这仗打了三年,赵家支持不住了。派使者找韩、魏两家,说智伯怎么回事你们都知道,哪会分土地给你们,不过是各个击破罢了。不如我们三家联手灭了智氏,分了他家土地。

        韩、魏两家早等着这一天,就差一个人来捅破窗户纸。于是阵前倒戈,突袭杀了智伯。不仅分了智伯土地,而且之后灭了国君,三家分晋,把整个晋国瓜分了,在后来的战国七雄里,韩、赵、魏就占了三国。

        智伯也是文武全才的人,而且作为晋国执政,他的政治、经济实力都远超另外三家。攻打赵氏,如果能等待时机,周密准备,一鼓而下,三家可能就真被他一鼓而下了,晋国可能就成了智国,没有后来三家分晋的韩、魏、赵了。但夜长梦多,兵久弊生,反为三家所害。赵襄子对智伯是刻骨仇恨,把他的人头骨上了漆做酒器,每天端着喝酒才解恨。这就是智伯的下场。

        “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李筌注:“利害相依所生,先知其害,然后知其利也。”

        不完全了解用兵有害方面的人,就不能完全了解用兵的有利方面。

        李嘉诚说,做任何事情先考虑失败。

        经营和打仗一样,是九死一生的事情。其实比打仗的胜算还低十倍。因为打仗就是两方打,不是你胜就是我胜,经营是你不知道跟谁在打。任何事情都可能发生,我们不要一脸无辜:“怎么会这样?”不能“成功了都是自己伟大,失败了那是环境变化”。环境本来没义务等我,先能避害,然后才可趋利。因为利今天没有,明天还可以再图。而害却可能让我输掉老本,彻底出局。所以避害比趋利重要得多。

        为什么我们的趋利意识总是百倍于避害意识呢?主要是因为侥幸心理,赌一把。有人说,大不了重新来过!不是每个人都有史玉柱的命,出局了就没法重来了,因为那牌局里的人都不白给,你手里没牌了,拿什么入局?

        把战争成本降低,就能提高胜算

        原文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

        华杉详解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

        “役不再籍”,就是一次征兵就解决问题,不要仗打了一半,人打没了,又回国征兵。

        “粮不三载”,这要求更高了。“不三载”,就是两载。去的时候带一次粮食,回来的时候再送一次粮食给军队路上吃。中间吃什么呢?“因粮于敌”,吃敌人的,能克敌拔城,得了他的储积,就不用国内运粮了。楚汉相争,刘邦就是先占了秦朝留下来的中央粮库——敖仓。楚军饿得嗷嗷叫,他始终不愁吃不愁穿。

        一次把事情做对,一定搞定,不返工,就是最高效率。看来做任何事的道理都一样。

        国之贫于师则远输,远输则百姓贫。

        杜牧注解说,粮食是重物。要运粮食,就要人去运,牛拉车,则农夫耕牛都离开了农田,没人耕地,百姓不得不贫。

        管子说:“粟行三百里,则国无一年之积。粟行四百里,则国无二年之积。粟行五百里,则众有饥色。”运粮行程三百里,则一年的存粮没了;行程四百里,则两年的存粮没了;五百里,则全国人民都要饿肚子。所以诸葛亮北伐,他得攒三年粮食才能伐一回,魏国也把他这粮食账算得一清二楚,知道他下回什么时候来。

        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

        部队驻扎所在,一下子来了那么多人,周围的物价“腾”地就飞涨上去了,特别是围城。太平天国,清军在金陵周围设江北、江南两个大营,一围就是好几年。那周围茶楼酒肆,烟馆妓院,繁荣得不得了。物价飞涨,周围的老百姓也得跟着忍受那么高的物价,他们的钱就不够用了。

        财竭则急于丘役。

        “丘役”,是春秋时鲁成公的丘甲制。张预注云:“国用急迫,乃使丘出甸赋”,相当于税收翻了四倍!这账是怎么算的呢?

        古代征兵制度,按土地和人家来,《司马法说:“六尺为一步,一百步为一亩。一百亩为一夫,三夫为一屋,三屋为一井,四井为一邑,四邑为一丘,四丘为一甸。”

        征兵役以甸为单位,每一个甸,出一辆战车,也就是四匹战马,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还要出牛十六头。

        这样我们也可从军队规模折算出国力。比如我们前面说千乘之国,是有一千辆战车,七万五千人军队。根据征兵制度,就可算出他的地盘是一千甸,有一千个镇子吧。

        鲁成公干了什么事呢?他一继位,就推出“丘甲制度”,还是一辆战车,四匹战马,甲士三人,七十二步卒,十六头牛。但不是一个甸出这么多,是改为一个丘出这么多。四个丘才是一甸,这等于翻了四倍。所以大家都说他乱来,非把国家整垮不可。

        《孙子兵法》反复算这些账,就是强调战争很贵,人很贵,马很贵,牛很贵,粮很贵。战争成本很高,打不起!

        那我们反过来想,如果有一个办法,能把某一项成本大幅降低,不就天下无敌了吗?这跟经营一样,低成本总会打败高成本。

        想到这个革命性办法的人,拿破仑开创了一个新的战争时代,叫人民战争。人民战争降低了哪项成本?主要是人命的成本,不怕死人,没什么“役不再籍”之类考虑。不光是可以无限征兵,儿童团、妇女队,全都可以投入战争。所以拿破仑得意洋洋地说:“现在人命比尘土还便宜!”并夸口他可以经得起一个月牺牲三万人的消耗。而欧洲其他各国君主的贵族军队和雇佣军,成本就比他的人民军队高太多了。人民战争还降低了资源的成本,把国家的一切资源都投入战争。

        毛泽东,就把孙子和拿破仑的思想,都发挥到了极致。

        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不知柴米油盐贵者不可当家

        原文

        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车罢马,甲胄矢弩,戟楯蔽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萁(qí)秆一石,当吾二十石。

        华杉详解

        战事拖久了,就力屈财竭,从政府到百姓都要破产了。原野之民要运粮输饷,以财粮力役供军之费,家产内虚,十去其七。

        政府要供应军火物资,战车战马、甲胄弓弩、戟和戈是一类,是杀敌的武器;“楯”和“蔽橹”,都是可以遮住全身的大盾牌;“丘牛大车”,辎重车和拉大车的牛;这些物资,十去其六。

        所以智将一定想到要吃敌人的。食敌一钟,相当于自己的二十钟。

        钟和石都是古代计量单位。石(dàn),一石,是十斗,张预注解说是一百二十斤,这么算一斗是十二斤。钟,杜牧注解说六石四斗为一钟,那就是七百七十八斤。

        为什么食敌一钟,相当于自己二十钟呢?因为二十钟,是我们运一钟粮食到前线的成本!千里运粮,靠牛车拉着,比人走得还慢,要劳伕力役,要运粮部队保护。出发时运两万一千钟粮食,运粮部队去的路上一路吃掉一万三千钟,到前线交割一千钟,再带七千钟回来路上吃,不然就饿死在半路回不来了。就这么一笔账!

        人要吃,牛马也要吃,运粮的牛马,也得拖着自己路上来回要吃的草料,这就是萁秆。萁是豆秆,曹植七步诗“煮豆燃豆萁”便是。秆是禾藁,都是牛马吃的草料。也就是食敌萁秆一石,相当于自己二十石。

        秦攻匈奴,使天下运粮,从山东开始运,三十钟才能运到一石,这么算成本不是二十倍,是二百倍!因为运粮靠人力畜力,效率低,时间长。汉武帝通西南夷,数万人运粮,也是十几钟才能运上去一石,一百倍的成本。所以孙子说的二十倍,还只是春秋时期国家之间开仗,都是平地,已开发地区。后来征匈奴,征西南夷,翻山越岭,不毛之地,运粮成本就更高了。

        日本侵略中国,先拿下东北,再拿下江浙,就获得了给养基地,如果在华日军全部要从日本运粮运物资,他就支持不下去。所以中国坚决不投降,拖住他,也使中国有资格成为四大战胜国之一。

        成吉思汗征服世界,在粮食上的成本领先也是关键。游牧民族,在草原上赶着牛羊走,每天羊奶牛奶,羊肉牛肉,牛羊一边走一边生小牛小羊,所以他部队一开拔,就不需要后方运输。到了前线,打下城池,就吃敌人的,这是他的战鞭能挥那么远的关键因素。

        孙子的要求:“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成吉思汗做到了。

        激怒与利诱,让士兵变成亡命徒

        原文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

        华杉详解

        杀敌靠愤怒,夺敌靠奖赏。

        军队开出去,必须给士兵一个杀敌的理由,让每个人都成为“激情杀人”的亡命徒。这就要利用人的感情。有两种感情可以让人忘记生命危险,一是愤怒,怒气上来,就什么也不顾;二是贪婪,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先讲怒。

        杜牧注:“万人非能同心皆怒,在我激之以势使然也。”

        什么意思呢?千万人的军队,你要他们都恨同一个人、同一件事,所谓同仇敌忾,就要想办法去激他。

        典型战例是燕国攻打齐国,围了即墨。田单守城。当时燕军把齐军俘虏鼻子都割了,齐国人非常愤怒,更加坚守。田单就想把这愤怒放大,化悲愤为力量,去杀破燕军。

        他派出间谍,到燕军中散布谣言,说齐国人最怕燕军掘他们城外的祖坟,如果辱及他们的祖先,他们肯定崩溃了,投降求燕军停手。

        燕军上了钩,就在城外掘祖坟,烧死人。齐国人在城墙上看见了,每个人眼睛都恨得喷出火来。田单见士卒可用,率军出城作战,齐国人杀红了眼,大破燕师。

        毛泽东是把利用仇恨发挥到极致的大师。在解放战争和解放后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整个宣传战略和文化艺术,就是围绕仇恨展开,仇恨和愤怒,不仅是军人,而且扩展到普通民众,甚至搞人人过关,仇恨考核,每个人必须对阶级敌人恨起来,怒起来。于是就出现了演《白毛女》,小战士端起枪要杀“黄世仁”的情况。这样深入每一个人心的仇恨战略,不仅军队同仇敌忾,敌人的间谍也没法渗透到我们的后方来。

        再讲赏。

        曹操注解说:“军无财,士不来;军无赏,士不往。”

        杜牧注:“使士见取敌之利者,货财也。谓得敌之货财,必以赏之,使人皆有欲,各自为战。人知胜敌以厚赏之利,则冒白刃、当矢石而乐以进战者,皆货财酬勋赏劳之诱也。”

        我们常说什么部队军纪好,什么部队军纪不好。其实这军纪好与不好,都在于主帅的战略目的。军纪好,秋毫无犯,那是有政治目的的。军纪不好,烧杀抢掠奸淫,那是激励机制。往往一个城久攻不下,城里人死守不投降,对敌人秋毫无犯的必要也没了,主帅就会作激励动员:“破城之后,大掠三日,或七日,城里东西随便抢,姑娘也随便抢,抢到都归自己。”

        这士兵们就疯狂了。

        湘军攻破金陵,啥军纪都没了,烧杀抢掠,奸淫妇女。抢光了财物,为毁灭证据,一把火把天王府烧了。之后给太后汇报说:南京什么财物也没有!

        敢情这洪秀全是个清廉模范!

        曾国藩是当世大儒,他的部队怎么会这样呢?这显然是之前的承诺。朝廷也没什么钱给我们,我们湖南人民自愿来为朝廷打仗,那打下来,土地城池归太后皇上,钱财归兄弟们,这就是潜规则。

        慈禧太后怎么样呢?没有就没有,根本不问财物的事,睁只眼闭只眼,知道你们都运回湖南老家了。

        有时候皇上自己就会公开宣布这样的政策,清灭明,攻打四川的时候,清太祖就下令:所得州县都归我,仓库财货全部赏给士卒,“国家所欲,惟土疆耳”。

        古今名将,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舍得给大家分钱。最典型的,就是凡是抢得敌人或民间财物,全部分给兄弟们,自己分文不取。我只要皇上赏赐的,抢来的都归你们。因为他自己不参与分,觉得分得不公平的人也没话说。这样大家都愿意跟他打仗,他的胜仗就多,升官就快了。

        要看清楚谁第一个登上城墙

        原文

        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故兵贵胜,不贵久。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华杉详解

        “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为什么呢?要缴获俘虏对方十辆战车,我们知道一辆车的编制是七十五人。阵车之法,五车为队,设仆射一人,十车为官,设卒长一人。所以十车是一个七百七十人的战斗编制。要把他们全俘虏了,我方投入的至少上千人。这一千人如果全部封赏,那滥赏无度,不能真正起到激励作用,国家也没那么多钱。

        所以“赏其先得者”,就是夺得第一辆战车的士卒。因为先得者,往往是倡谋者。他先发动,大家才跟着一哄而上。

        攻城也是一样,第一个登上敌方城墙的人,一定中大奖,这样才能人人奋勇争先。所以对于站在后面指挥的主帅来说,看清楚谁第一个登上去的,是和指挥战斗同样重要的事情。因为你如果搞不清楚该赏谁,下回就没人奋勇争先了,那啥指挥也白搭。

        交战本身是相互抢掠军火物资,以敌益己。电视剧《亮剑》里,李云龙每次打胜仗,总是高兴地说“发财了!”,就是这道理。

        古人用兵,必使车夺车,骑夺骑,步夺步。吴起与秦军作战,号令三军说:“若车不得车,骑不得骑,徒不得徒,虽破军,皆无功!”这就是一个考核标准,不是杀敌战胜就行。战车部队一定要夺得对方的战车,骑兵要夺对方骑兵的马和装备,步兵要缴获敌方步兵武器,这才能记功领赏。

        夺了敌方战车,马上拔了他的军旗,插上我方旗帜,混编到我们的车阵里投入战斗。

        俘虏了敌方士卒呢?孙子说卒善而养之,要对他们好,讲清楚我们的政策,争取他们加入我军,为我所用。

        孙子能这么想可不容易,古代战争,杀降很普遍。因为你俘虏了几十万人,不好控制,不敢信任,还得管他们吃喝,所以往往一坑了之。长平坑赵卒四十万,就是典型战例。项羽作战,更是遍地万人坑,一次坑秦军二十万,秦人对项羽恨之入骨。

        优待俘虏,为我所用,最典型战例是汉光武帝刘秀。刘秀破铜马贼于南阳,俘虏了十几万人,整编到自己的部队里。但是人心未安,因为铜马贼之前降过一次,又叛,又被打败,最后又降的,所以贼帅们觉得刘秀不会信任自己。

        刘秀也知道他们的心思,说你们各归本营,我来慰劳将士们。之后刘秀仅率十余骑,亲探铜马大营,展示了以命相托的绝对诚意。贼帅们感激涕零,说:“萧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投死乎!”把自己的一颗赤心放到别人肚子里,那么大的诚意!这就是“推心置腹”这个成语的由来。刘秀得了铜马,兵势大振。这就叫“胜敌而益强”。

        如果杀敌一千,自伤八百,那不是胜,是两败俱伤,只不过对方败得更惨而已。

        所以孙子的思想是“求全”,先保全自己,再追求全胜,最好把敌人也保全。他的整个军事思想,是慎战的思想,不战的思想,和速战的思想。

        “兵不可玩,武不可黩。”《孙子兵法》,开宗明义,军事是国家人民生死存亡之道,无比险恶,必须谨慎。首先庙算、“五事七计”,没有胜算就不要发动战争。有胜算,发动了,要追求一战而定。

        “兵贵胜,不贵久。”曹操注解说:“久则不利,兵犹火也。不戢将自焚也。”结果他自己也在赤壁被一把火烧了。

        “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司命”,是天上管人生死寿命的星宿。大将就管着人民的生死寿命。长平之战,赵国由廉颇做司命,大家的命都还在。换赵括做司命,四十万人就没了,国家也危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打成了绞肉机,断送无数年轻人的生命,也是那些民之司命们的罪责。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生死存亡之道”,我们常说记者是“笔下有财产万千,笔下有人命关天,笔下有是非曲直,笔下有毁誉忠奸”。无论你手里是枪还是笔,还是汽车的方向盘,你的举措都关乎他人的财产生命安全,孙子就教给我们这样的敬畏心和责任感。

        附录:《作战篇》全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军罢马,甲胄矢弓,戟盾矛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萁秆一石,当吾二十石。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故兵贵胜,不贵久。

        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