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光绪年间兵书考(1875-1908) – 吴起兵法网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第四章·光绪年间兵书考(1875-1908)

第四章·光绪年间兵书考(1875-1908)

作者:董立剑

出自————《晚清兵书通考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第四章·光绪年间兵书考(1875-1908)

         光绪帝幼年即位, 慈禧太后垂帘听政, 在位三十余年间, 清朝经历了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 戊戌变法、 义和团运动、 八国联军侵华等重大历史事件。 其间, 在洋务运动的作用下, 清朝军队的装备已有了明显的提高, 甚至在 1884 年开始的一系列中法战争中, 清军法军互有胜负。 1888 年清朝设海军衙门建北洋水师, 加强军备,巩固海疆。 尽管如此, 但是在《马关条约》 签定后, 洋务运动也随之终结, 到 1896年《中俄密约》 后, 列强纷纷在华租借港湾, 划分势力范围, 神州大地几乎被瓜分殆尽, 清王朝业已日薄西山。

         与纷乱的时局不同, 兵书在光绪年间可谓是进入了极大的繁荣期, 先前所经战争留下的经验教训在光绪年间得到了系统的总结与反思, 长达 32 年的时间里, 中国兵书的积累沉淀使其绽放出的最后的光华。 其时, 由于对时局的不满与不甘, 加上清朝已是自顾不暇, 文人言兵在此间也得以兴盛。 薛福成《筹洋刍议》、 徐稚荪的《洋防说略》、 郑观应的《盛世危言(增订新编)》、 徐建寅的《兵学新书》、 陈庆年的《兵法史略学》 皆成书于光绪年间。

       《皇朝兵制考略》 六卷

         存。 翁同爵撰。

         翁同爵, 字玉甫(1814-1877), 弟兄三人行二, 其父翁心存。 翁同爵以父荫授官,由生员而至湖北巡抚, 在湖北巡抚兼署湖广总督任上去世, 著有《皇朝兵制考略》。

         《皇朝兵制考略》, 《续修四库全书》、《清代兵事典籍档册汇览》 均有收录, 是书内容有省兵额表、 列朝兵制、 列朝兵饷制纪略, 满汉各营马匹数、 满汉各营枪炮数、各省战船数。

         《皇朝兵制考略》 今有光绪元年武昌节署朱墨套印刊本,上海、 国图、 军科、 复旦诸图书馆均有藏书。

         《盛世参芩》

         存。 董毓琦撰。

         董毓琦, 闽县琅岐人。 曾担任船政绘事院测算、 设计工作。 清光绪二年(1876 年) ,随沈葆桢调任江南算学局教习。 任上向都察院呈《富国强兵条陈要略》, 提出:“见时事艰难, 丞思报效, 拟制气行轮船, 无须用火, 即能行驶”。 据称,“气行轮船, 形如浑沌, 上盖下底似蛋壳, 中空, 旁开炮眼, 子落圆穹之背, 即坠水中, 近于敌船即洞其腹”。 著有《星算补遗》、《笠写壶金交食》、《南东筹备初梯》、《髀矩测营》、《九环西解》 等书行世。

         《清实录· 德宗景皇帝实录(光绪) 》 载“又奏、 同知董毓琦试造气行轮船。 不适用。 请免赔缴。 得旨。 所有领用银三千两。 着免其赔缴。 ”《皇朝续文献通考· 卷八十九》 载“臣谨案, 当时临海董毓琦尝制汽轮, 精算法兼工绘事, 曾以知府保荐无锡徐建寅, 承其父徐寿家学于泰西艺术,具见原委尤精制器, 以直隶候补道调至湖北,监造无烟火药已成药炸裂殒焉”

         《盛世参芩》, 内容未详, 《中国兵书总目》 有收录, 存世有光绪十二年二册本,藏安徽社科院。

         《兵书三种》 三卷

         存。 左宗棠撰。

         左宗棠, 中国晚清军政重臣, 湘军统帅之一, 洋务派首领。 字季高, 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 左宗棠年少时曾屡试不第, 转而留意农事, 遍读群书, 钻研舆地、 兵法。后来竟成了 清朝后期著名大臣, 官至东阁大学士、 军机大臣, 封二等恪靖侯。 一生经历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 洋务运动, 镇压陕甘回变和收复新疆等重要历史事件。

         《清史稿· 左宗棠列传》 记“论曰: 宗棠事功著矣, 其志行忠介, 亦有过人。 廉不言贫, 勤不言劳。 待将士以诚信相感。 善于治民, 每克一地, 招徕抚绥, 众至如归。论者谓宗棠有霸才, 而治民则以王道行之, 信哉。 宗棠初出治军, 胡林翼为书告湖南曰: ‘左公不顾家, 请岁筹三百六十金以赡其私。 ’ 曾国藩见其所居幕狭小, 为别制二幕贻之, 其廉俭若此。 初与国藩论事不洽, 及闻其薨, 乃曰: ‘谋国之忠, 知人之明, 自愧不如。 ’ 志益远矣。 ”

         《兵书三种》 内容含兵法入门、 左氏兵谋、 左氏兵法并附有洋务新论, 其《兵法入门》 入《清史稿· 艺文志》 兵家类。

         今存光绪元年上海书局石印二册本, 藏军科大图书馆。

         《兵书三种》 七卷

         存。 王錱撰。

         王錱, 字璞山, 清末湖南湘乡 人。 《皇朝续文献通考· 经籍考》 载“錱字璞山,湖南湘乡 人, 诸生, 以军功官记名道, 赠布政使, 谥壮武。 ” 著有《王壮武公遗集》二十四卷。 王錱少有大志, 常大言:“人生一息尚存。 即当以天下万世为念。” 太平军起义时, 王錱上书县令朱孙诒, 倡团练保伍之法, 王錱和其师罗泽南所组建的两营湘勇, 成为曾国藩日后统帅湘军的基本力量。 但王錱未得曾国藩重任, 自回湘乡 重募湘勇, 后王錱出兵江西, 不攻坚而游击, 旬月之间, 大捷十二, 太平军皆说“出队莫逢王老虎! ” 后王錱惫于奔命, 感热疾卒于军中, 年仅三十三岁。 其所率旧部世称“老湘营” 。 王錱治军, 好整以暇, 无日不课弁卒读书, 而己亦无日不读书。 “尤喜《周易》 , 玩辞观象, 窃叹人事之变迁, 不外阴阳之消长, 泰否之乘, 剥复之运, 其理甚著, 而其几甚微。 ”

         《兵书三种》 含有练勇刍言五卷、 操练洋枪浅言一卷、 另有葛道殷撰用炮要言一卷。 其中《练勇刍言》 为《皇朝文献通考》 及《清史稿· 艺文志》 所收录, 入兵家类。

         是书今有光绪元年湖北崇文书局刊本, 藏江西、 人大、 广东等图书馆; 光绪十三年刊本, 藏中科院; 及光绪二十一年湖北官书处重刊本, 藏上海、 国图、 清华诸图书馆。

         《蒙古边防议》 一卷

         存。 陈黄中撰。

         陈黄中, 字和叔,吴县人。 诸生, 乾隆丙辰举博学鸿词。 有《东庄遗集》 。 《皇朝经世文编姓名总目一专集》 载“陈黄中, 字和叔, 号介岩, 江苏吴县人, 有东庄遗集”。

         《蒙古边防议》 集中体现了陈黄中对中国北方塞防, 尤其是京师防卫的认识。 在史学思想上, 体现了 他防患于未然的忧国意识及治边与防边相结合的经世思想, 其中更是明确地提出了筹边防、 安内地的主张。

         《蒙古边防议》 见一王锡祺所辑《小方壶斋舆地丛书》, 有光绪六年南清河王氏排印本, 藏国图、 清华、 上海、 复旦诸馆; 光绪十七年上海著易堂排印本, 藏国图、 北大、 清华、 北师大诸馆。

     《历代边事汇钞》 十二卷、《洋务用军必读》 三卷

        存。 朱克敬撰。

         朱克敬(1792—1887) 名亦轩, 字香苏, 晚年号螟庵、 餐霞翁, 兰州人, 为朱克敏之弟。《经世文编续集生存姓名总目》 载“朱克敬, 字香荪, 甘肃皋兰人, 附贡, 官湖南龙山县典史, 著有边事汇钞等书”。 朱克敬一生著述甚丰。 生前著有《挹秀山房丛书》, 殁后又重刊十三种:《鹧言内篇》、《鹧言外篇》、《螟庵杂录》、《晦鸣录》、《浮湘访学录》 备一卷;《螟庵诗录》、《螟庵学诗》、《螟庵丛稿》 各一卷;《螟庵杂识》 四卷;《螟庵二识》 二卷、《儒林琐记》 三卷(附一卷) 、《雨窗消意录》 四卷 (甲部) 、《柔远新书》 四卷。 还撰有《历代边事汇钞》 十二卷、《国朝边事汇钞》 八卷和《湘军志》等, 未收入丛书的《通商诸国记》 (一卷) 被辑入《小方壶舆地丛钞》。

         《清史稿· 艺文志》 载有“《边事汇钞》 十二卷, 《续钞》 七卷。 朱克敬撰。 ”入地理类外志之属。 《皇朝续文献通考· 经籍考》 载“边事汇钞十二卷续钞八卷, 朱克敬撰” 入地理类边防属。 有感于帝国主义列强入侵而引起的边疆危机和边界问题,朱克敬撰《历代边事汇钞》, 对边疆治理、 边事外交、 边界舆图等事务进行梳理整合,书中涉及历代西北、 东北、 西南等边疆地区的地理、 政治、 军事, 多为稀见史料, 对于研究明清史、 边疆史、 及民族关系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今存光绪六年长沙石印本,藏上海图书馆; 光绪十六年湖南十册刊本, 藏华师大。

         《洋务用军必读》 书前有各国国旗图式, 其内容为: 总论、 求贤、 酌变、 制用、通情、 矫俗、 愤戒、 谬戒、 褊戒、 兵谋、 利权、 工艺, 兼顾水陆之防、 御炮、 护炮台说等。 今存光绪十年二册本, 藏北大、 安徽社科院等图书馆。

     《湖南苗防屯政考》 十五卷

         存。 但湘良撰。

         《皇朝续文献通考· 经籍考》 载“湖南苗防屯政考十五卷, 补编一卷, 但湘良撰,湘良字少村, 湖北蒲圻人, 官至湖南粮道”

         据《清实录· 德宗景皇帝实录(光绪) 》 载“又奏、 遵旨令通政使司参议胡祖荫总理团练局务。 仍以前经奏委总理团练之前山东布政使汤聘珍为会办。 并令湖南粮储道但湘良会同商办。 从之。” 由此可知但湘良著《湖南苗防屯政考》 之源起。

         《湖南苗防屯政考》 为《清代兵事典籍档册汇览》 所收录, 今有世有光绪九年蒲圻但氏十六册本, 藏北师大。

         《海防要览》 二卷

         存。 丁日昌撰, 一题与李鸿章合撰。

         《皇朝经世文续编· 姓名总目一专集》 载“丁日昌, 字雨生, 广东丰顺县人, 官至福建巡抚, 有抚吴公牍”。 据《清史稿· 丁日昌列传》 载,“李鸿章治军上海, 檄主机器局, 积勋至知府。 江宁既下, 除苏松太道。 鸿章倚以办外交, 事有钩棘, 徐起应付, 率皆就范。 ”

         《清史稿· 艺文志》 收有丁日昌《持静斋书目》 五卷, 入目录类, 另有《百将传》

         二卷, 入兵家类。

         《海防要览》 述讲海防诸事, 为辑略其时海防书, 并结合撰者海事亲历而成, 内容多相差仿佛, 《中国兵书集成》、《续修四库全书总目录》 均有收录, 存世有光绪十年长沙敦怀书屋左锡九校刊本, 藏北大、 复旦、 国图等图书馆。 清朝另有桂文灿著《海防要览》, 内容与此相类。

      《筹洋刍议》 一卷

         存。 薛福成撰。

         薛福成(1838-1894) 字叔耘, 号庸庵。 江苏无锡宾雁里人。《皇朝经世文续编·姓名总目》“薛福成, 字叔耘, 江苏无锡县人, 同治丁卯副榜贡生, 官至都察院左副都御史, 有筹洋刍议, 治平六策, 庸盦海外文编”。 《清史稿· 薛福成列传》 称“福成好为古文辞, 演迤平易, 曲尽事理, 尤长于论事纪载。 著有《庸庵文编》 、 《笔记》 ,《海外文编》 、 《出使英法义比日记》 、 《浙东筹防录》 。 ”

         薛福成幼时苦读经书, 后为太平天国起义触动, 决意弃八股试帖之学, 而致力研究经世实学。 同治四年, 两江总督曾国藩北上镇压捻军,沿途张榜招贤, 薛福成献《上曾侯书》 , 往行辕拜谒曾国藩, 受其常识, 延聘薛福成入幕。 光绪元年, 新帝即位,下诏求言, 薛福成上《治平六策》 、 《海防密议十条》 。

         《筹洋刍议》 书成于光绪五年, 内涉船政、 矿务、 赋税、 铁路、 邮政、 中外和战诸事, 皇朝经世文统编· 理财部》 载“窃查洋货加税免厘一事, 福成己卯夏间所拟筹洋刍议内有利权四篇, 论之颇详”。《筹洋刍议》 反映了薛福成的洋务思想, “世变小,则治世法因之小变; 世变大, 则治世法因之大变” 。 主张发展工商业, “夺外利以润吾民” 。 并提出了反不平等条约、 防日俄入侵、 改革关税等主张。

         是书今有光绪十年无锡薛氏刊本之《庸庵全集》 本, 国图、 北大、 清华、 北师大等图书馆均有此本藏书; 又有光绪十三年醉六堂一册刻本, 藏北大、 军科大。

         《曾文正公水陆行军练兵志》 四卷

         存。 王定安撰。

         王定安, 生卒年均不详, 约清德宗光绪初前后在世。 同治元年(公元一八六二年)举人。 官安徽凤颍六泗道。 定安工古文, 著有《空舲文钞》,《续古文辞类纂》 传于世。《皇朝续文献通考· 经籍考》 载“定安字鼎臣, 湖北东湖人, 同治壬戌举人, 官至安徽凤颍六泗道” 。 王定安为曾国藩门人弟子, 据《曾文正公年谱· 卷十二》 载, “ 门人王定安辑录公所为经史评注, 为《师训汇记》 若干卷, 又掇公平生言行, 为《求阙斋弟子纪》 四十卷。” 王定安所著《湘军记》 二十卷, 入《清史稿· 艺文志》 纪事本末类, 《曾文正公大事记》 四卷, 则入传记类名人这属。

         《曾文正公水陆行军练兵志》 所著述内容, 为曾国藩门人记其练兵纪实, 内容多含其时兵制之事, 《清代兵事典籍档册汇览》、《清代军政资料选粹》 均有收录, 是书今有光绪十年上海文海书局二册刊本, 藏华师大图书馆; 光绪二十六年柏经正堂重刊一册本, 藏山大图书馆。

         《筹海蠡言》 一卷

         存。 锺体志撰。

         锺体志, 字泽生,射洪县东岳乡 人。 生于道光二十年(1840 年), 卒于光绪末年。同治六年举人。 曾从戎黔营, 后签发江西, 历官县、 府。 著述甚富,有《澡雪堂文抄》十卷、《柴桑佣录》 四卷、《浔声》 二卷, 及《筹海蠡言》、《澡雪堂诗抄》、《绵江别话》、《澡雪堂联语》 各一卷。《晚晴簃诗汇· 卷一百六十四》 载“锺体志, 字泽生, 射洪人。 同治丁卯举人, 官新喻知县。 有《澡雪堂诗钞》 ”, 并录其《过巫峡》 诗一首。

         《筹海蠡言》 多为论海防之谏疏, 记中法战争期间锺体志所献御敌之策, 收于《中国近代战策辑要》 丁编。《中国兵书总目》 载其存世有光绪十一年刊本, 藏于上海图书馆。

         《约兵指南》 十卷

         存。 刘福松撰。

         刘福松, 字髯仙, 湖南新化人。 少年丧父, 云游湖海, 与贤士讨论时务。 后到军中服务, 经历大小数百战, 都能身先士卒, 克敌制胜, 深得主帅赏识, 被提拔为副将。因左股被炮弹击伤, 退出军队, 将自己数十年在军中的所闻、 所见、 所感进行了整理归纳, 编纂成《约兵指南》。

《约兵指南》 是清代杂纂综合性兵书, 内容多辑录自《练勇刍言》 等书, 又杂有辑录者的撰述。 所以原书题刘福松撰辑, 以示本书既有撰述, 又有辑录。《约兵指南》共十卷, 约四万字, 附图十五幅。 内容有将帅的选拔任用, 军队的编制和各项规章制度, 通信指挥信号, 各级军官和各类士兵的职责, 赏罚条例, 阵法训练, 行军宿营,骑兵水师, 作战方法, 乡 兵团练, 以及崇俭禁奢, 厘金赈济等。

         按: 《中国兵书通览》 对《约兵指南》 品评甚详。 是书今有世有光绪十二年四册刊本, 藏江西及军科图书馆。

         《兵部公牍》 二卷

         存。 黄云鹄撰。

         黄云鹄(1819-1898), 字翔云, 湖北省蕲春县青石岭乡 大樟树村人, 为北宋黄庭坚第 17 世孙, 近代国学大师黄侃之父。 咸丰三年进士出身, 官至清廷二品大员, 历任四川雅州太守、 四川盐茶道、 成都知府、 四川按察使等职。 为咸丰、 同治、 光绪年间著名学者, 经学家、 文学家、 书法家。

         《兵部公牍》 主要收录有《筹饷练兵奏底》、《代桂德山学士言事疏》、《代陈江苏事宜疏》 等公文。 是书今有光绪十二年蕲州黄氏二册刊本, 华师大有藏书, 《近代中国史料丛刊》 有收录; 另有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国五十九年本。

     《得一斋杂著四种》

         存。 黄懋材撰。

         黄懋材(1843-1890) , 字豪伯。 上高县田心乡 王家村大屋里人。 黄懋材 16 岁中秀才之后, 放弃科举, 立志钻研科学, 以图报效国家。 他博览群书, 广为涉猎, 经史子集以外, 尤致力于数学、 天文等“经世之学”, 对地理测量更加谙熟。

         光绪四年(1878 年), 朝廷特派黄懋材“以四品顶戴出境换二品顶戴”, 前往三藏五印, 察看情形。 根据考察资料, 绘制了 《五印度全图》一册、《西域回部图》 一册、《四川至西藏程途》 一册、《云南至缅甸程途》 一册。此外还著有《西輶日记》、《印度札记》、《西徼水道》、《游历刍言》 等政箸, 汇成《得一斋杂著四种》。其中《西輶日记》、《印度札记》、《西徼水道》、《游历刍言》 为《皇朝续文献通考· 经籍考》 所收。

         黄懋材著《得一斋杂著四种》 初版未曾见到。 光绪十二年(1886 年), 翰林院编修江标予以重校刊出。 被认为“叙记确而不支, 考证博而能核”, 是“讲边事者不可少之书”。 读者接踵索要, 没能满足需求。 光绪二十二年(1896 年), 江召棠在上高担任知县期间, 征文考献, 亲抵黄懋材家中“觅是书之板仅存。 而蠹朽剥落者及半”,“不忍其日就湮没”, 遂加以补订, 连同《沪游脞记》, 一并刊行。 是故光绪二十二年得一斋刊本得以存续至今, 人大图书馆有藏书。

       《洋防说略》 二卷

         存。 徐家干撰。

         徐家干, 字稚荪, 清末义宁(今江西修水)人, 荆州太守。 他在为本书写的《跋语》 中说: “予往从军苗疆, 考究舆图, 于江海、 山川、 险要稍知涯略。 癸未年冬,服官来鄂, 适海疆事起, 复佐督帅卞公筹办江防, 乃取沿海、 沿江形势, 详记道里,考校中西各图附载岛屿沙线, 分衍为说, 并次古今兵防利钝, 参以管见而列于篇。”

         《洋防说略》 分上、 下卷, 约4 万字。 上卷从军事地理的角度, 记述沿海诸省形势、 道里、 岛屿、 沙线等情况。 下卷主要内容是阐述沿海设防部署, 《洋防说略》的军事思想主要反映在下卷, 尤其是集中在《防海说》 中。

         《洋防说略》 成书于清光绪九年, 刻于光绪十三年, 前有湘乡 杜俞云秋序, 后有作者自跋。《洋防说略》 亦为《中国兵书集成》 所收录,《中国兵书通览》 有品评。 今有此徐氏木刻二册本, 藏国图、 山大图书馆; 另, 上海图书馆藏有清钞本。

         《金鸡谈荟》 十四卷

         存。 欧阳利见撰。

         欧阳利见(1824-1895) , 清末湘军将领。《清史稿· 艺文志》 有传, 载“欧阳利见,字赓堂, 湖南祁阳人。 ” 欧阳利见 1854 年入曾国藩湘军水师。 1863 年赴苏南进攻太平军, 累升至副将。 1864 年为淮扬镇总兵。 翌年到山东、江苏等地、 堵截捻军。 1880年调任福山镇总兵。 1881 年升浙江提督。 1884 年中法战争时, 率军守镇海金鸡山。1885 年法舰侵扰甬江口时, 督师抵抗, 击退敌舰。 1889 年因病退职。 1895 年中日甲午战争中, 被刘坤一奏调赴前线, 中途病故。 著有《金鸡谈荟》。

         《金鸡谈荟》 是欧阳氏任浙江提督时, 于镇海抗击法军入侵时公私函牍的汇集,几近囊括镇海发生的中法战争全部史料, 对研究中法战争具有相当的文献参考价值。

         今有光绪十五年祁阳欧阳氏四明节署少字印本, 东洋京都图书馆有藏书。

     《权制》 八卷

         存。 陈澹然撰。

         陈澹然(1859—1930) , 字剑潭, 今仪山乡 人。 其家境贫寒, 幼时从父读, 九岁能操笔为文, 聪慧异人, 才思横溢。 后应试桐城, 在数千人中, 澹然文压群芳。 光绪十九年(1893 年) , 恩科举人。 他好读史书, 为文不拘守“桐城派” 的家法, 人称“野才”、“狂生”。《权制·序》 称“澹然少孤失学, 弱冠读《通鉴》 忾焉, 伤猥学之蒙, 无与古圣贤经世之业, 锐志中外方舆、 政治诸书。” 陈澹然先生曾担任过袁总统府高级顾问, 还历任过江苏省长公署顾问、 江苏省通志局提调、 安徽省水利局长、 安徽省商业学堂总监、 安徽省通志馆馆长等职。 民国十九年(1930 年), 陈澹然先生病逝于安庆。著有《江表忠略》 二卷、《异伶传》、《原人》 六卷、《原人订本》 四卷、《寤言》、《权制》 八卷、《田间兵略》、《波兰泪史》、《哀痛录》、《中国通史》、《诗文集》、《庵文简四书考证》、《万国公史议》 等。

         《权制》 初名《富强述要》, 后取以权制变之意, “谋天下大计者, 必先静观天下大势而深入其细微, 万变纷起而执一定之理以处之, 然后可以制变。”(《权制·总述》)易名为《权制》。

         光绪十年法国侵占越南, 十一年英国侵占缅甸, 陈澹然深为国家安全担忧, 撰成《富强述要》 前六卷。 光绪二十年(甲午, 1894 年) 日本侵略朝鲜, 挑起甲午战争,他感到国家安危迫在眉睫, 不再参加科举考试, 又撰成后二卷。“为书凡八卷, 前六卷感甲申、 乙酉越、 缅之亡, 后二卷则伤甲午朝鲜之变与顷岁胶州、 旅顺、 威海之纷乘, 而赓续成焉者也。”(《权制· 序》) 光绪二十四年(戊戌, 1898 年) 将两部分进行了增补删订, 其中杂采新近资料, 增补了制器、 设险、 考工等内容, 并改名为《权制》, 进行刊行。

         按: 《中国兵书通览》 对《权制》 有详评。 湖北图书馆藏有光绪十六年石印四册本; 上海图书馆藏有光绪二十三年本; 上海、 北大等馆藏光绪二十六年陈澹然三种本长沙刊本; 华中师院藏有民国十二年据长沙本重刊本。

         《海防余论》 一卷

         存。 颜斯综撰。 颜斯综, 生平未详。

         《海防余论》 确切成书年代不可考, 其书成之时, 正值清王朝危机四伏之际, 中英两国间因鸦片走私而致冲突更加剧烈, 《海防余论》 实际上就是在此背景下颜斯综对英国认识的著述。《海防余论》 反映了 对英国殖民侵略的认识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忧患意识, 颜斯综书中提出“驭夷者, 必先得其情, 而后有以消其桀骜之气”, 但他在分析了英国殖民者的侵略行为后却认为, 英国在世界其它地区的这种侵略行为是不可能在中国重演的, 有其历史局限性。

         按:《海防余论》 曾为魏源的《海国图志》 所收, 由此可看出其作为抵夷驭夷的代表性。

         今存光绪十七年上海著易堂排印王锡祺《小方壶斋舆地丛钞》 十二帙本, 国图、北大、 清华诸馆有藏书。

      《边防三事》 一卷

         存。 黄焜撰。

         黄焜,《皇朝经世文编·姓名总目二·别见》 载“黄焜, 雍正五年官湖北布政使。 ”《清实录· 世宗宪皇帝实录卷(雍正) 》 载有, 雍正二年, “陕西洮岷道黄焜、 为西安按察使司按察使”, 雍正三年“西安按察使黄焜、 为河南布政使司布政使。 ” 雍正四年“升西安布政使黄焜、 为镶红旗汉军副都统”, 雍正五年“以镶白旗汉军副都统黄焜、 为湖北布政使司布政使” 雍正六年“河南布政使黄焜、 缘事革职。 ” 另据《雍正起居注》 载, 雍正七年五月, 湖北布政使黄焜贪赃犯法,刑部判为斩立决, 雍正“念伊祖殉难有功, 从宽改为斩监候。 其应追各项果能照数完补, 仍加恩减等发落。” 其它未详。

         《皇朝经世文编· 兵政· 塞防上》 收录“边防三事疏,雍正五年, 湖北布政使黄焜” , 凡三事者,“一阿尔泰台站。 宜安兵也。 ”“一宁夏至榆林。 可通舟楫运粮也。 ”“一土司宜立法防范也。 ”

         今有光绪十七年上海著易堂排印王锡祺《小方壶斋舆地丛钞》十二帙本, 藏国图、首都、 北大等处图书馆。

         《长江津要》 一卷

         存。 马征麟撰。

         马征麟(1821-1893), 安徽怀宁人, 字钟山、 素臣, 号淡园, 著有《马钟山遗书》、《长江津要》、《历代地理沿革图》 等。《皇朝经世文续编· 姓名总目一· 专集》载“马征麟, 字素臣, 安徽怀宁县人, 有长江图说”, 《清史入艺文志》 收其《夏小正笺疏》四卷, 入礼类大戴礼之属。

         《皇朝经世文编续集·兵政九·地利上》 收有“长江津要十三则”。 其开篇即言“兵家重地利、 得其厄塞、 则门户完固、 堂奥自安”, 对长江的重要军事地位进行了 深入阐述。

         是书今有光绪十七年上海著易堂排印王锡祺《小方壶斋舆地丛钞》 十二帙本, 藏于国图、 北大、 清华等处图书馆。

         《西域释地》 一卷

         存。 祁韵士撰。

         祁韵士, 字鹤皋, 又字谐庭, 别号筠禄, 晚年又号访山。《清史稿· 祁韵士列传》载“祁韵士, 字鹤皋, 寿阳人。 乾隆四十三年进士, 官编修, 擢中允, 大考改户部主事。 嘉庆初, 以郎中监督宝泉局。 局库亏铜案发, 戍伊犁。 未几, 赦还。 卒于保定书院, 年六十五。 ”

         《西域释地》 为祁韵士“戍伊犁” 时所著, 《清史稿·祁韵士列传》 称“及戍伊犁, 有所纂述,大兴徐韵士又著《西域释地》、 《西陲要略》 , 皆考证古今, 简而能核。 外有《万里行程记》 、 《己庚编》、 《书史辑要》 、 《诗文集》。 ”《郎潜纪闻》载“祁文端公之先德鹤皋先生韵生, 邃于舆地掌故之学, 其所著《皇朝藩部要略》 、《西陲要略》 、 《西域释地》 诸书, 纲领秩然, 甄采有法, 穆然见列圣绥养藩服, 长驾远驭之规模, 洵必传之作也。 ”《西域释地》、《万里行程记》 均在史地学界享有盛誉。《西域释地》 为《清史稿· 艺文志》 所收, 入地理类边防之属。

         今有光绪十七年上海著易堂排印王锡祺《小方壶斋舆地丛钞》 十二帙本, 国图、北大、 清华、 北师大等处图书馆均有此版藏书。

      《防海危言》、《防边危言》 各一卷

         存。 郑观应撰。

         郑观应(1842—1922) 广东香山(今中山) 人, 清末维新派代表人物, 近现代改
良主义者。 本名官应, 字正翔, 号陶斋, 别号杞忧生、 慕雍山人、 待鹤山人。

         光绪六年(1880 年), 郑观应编定刊行反映他改良主义思想的《易言》 一书, 书中提出了一系列以国富为中心的内政改革措施, 主张向西方学习, 光绪十年, 郑观应退隐澳门, 寄情山水, 将全幅精力用于修订重写《易言》, 直至光绪二十年(1894 年),一部体现他成熟而完整维新体系的《盛世危言》 终于杀青。《盛世危言》 贯穿着“富强救国” 的主题, 对政治、 经济、 军事、 外交、 文化诸方面的改革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 给甲午战败以后沮丧、 迷茫的晚清末世开出了一帖拯危于安的良药。 洋务干将张之洞读了 《盛世危言》 以后评点道: “论时务之书虽多, 究不及此书之统筹全局择精语详”。“上而以此辅世, 可谓良药之方; 下而以此储才, 可作金针之度”。

         《防海危言》、《防边危言》 即是郑观应所著《盛世危言》 节录而成,《盛世危言》有《防海》 上下两篇,《防边》 上中下三篇, 代表了其改革维新的军事主张,《防海危言》、《防边危言》 同被收入王锡祺辑《小方壶斋舆地丛钞》, 是书今有光绪十七年上海著易堂排印本, 国图、 北大、 清华等处图书馆均有此版藏书。

         《将略要论》

         存。 刘璞撰。

         刘璞撰。 刘璞, 字连城, 清末洵阳(今陕西省东南部) 人。 生卒年不详, 据序跋知他出身行伍, 有较丰富的治军和作战经验,《以将略要论题跋》“连城镇军带兵数十年, 身经百战, 语皆从阅历而来。” 另,《清实录》 载有, 同治七年,“赏副将李年松、杨文宝、 王腾蛟、 王尚兴、 参将尚兆嘉、 郭国廷、 游击杨得胜、 刘璞、 巴图鲁名号。 ”光绪二十二年, “营官陈元萼、 副将刘璞两军。 孰为得力。 能否添拨数营。 归该提督节制调遣。 ” 光绪二十三年“甘肃肃州镇总兵田在田、 开缺修墓。 调陕西河州镇总兵何建威、 为甘肃肃州镇总兵官。 以记名总兵刘璞为陕西河州镇总兵官。 ”

         《将略要论》 又题《将略要言》、《将学要论》、《兵略要论》 等。 其书不分卷, 全书原文仅约五百字, 而前有序言五篇, 后有题跋十九篇, 对本书多有赞誉。 如支张典伯常序称此书: “实由身心性命而出, 与纸上谈兵者奚啻霄壤。 且森严文字, 徘恻衷肠, 一片爱民婆心洋溢楮墨。 兵民交关处, 更为痛快淋漓, 如蚁穿九曲, 无间不入,未后以抚字结穴。” 瑞征在跋语中说: 《将略要论》“议论宏深, 体用兼备, 有古名将风。” 本书文字虽少, 但言简意深, 纵横议论, 语气连贯, 颇有章法。 首论为将之道,次论行师之法, 三论文武之分, 四论兵民关系。《将略要论》 现有光绪十九年刻本传世, 藏军科大。

         《汪氏兵学三书》、《用阵杂录》、《云气占候》

         存。 汪宗沂撰。

         汪宗沂, 字仲伊, 一字咏村, 号韬庐, 西溪人。 幼时母授以《尔雅》、《毛诗》,后受业于临川李联琇。 从江苏仪征刘文淇研究汉学, 从桐城方宗诚治宋学, 又自钻研经学, 博览群书。 清光绪二年拜翁同和为师。 光绪六年进士。 授山西知县, 后被曾国藩聘为忠义局编纂。 光绪二十一年赐五品卿衔。 曾任李鸿章幕僚, 因不能尽其才而辞归, 曾主讲安庆敬敷、 芜湖中江、 徽州紫阳等书院, 后在家开经馆授徒, 有“江南大儒” 之称。

         汪宗沂喜舞剑、 谈兵。 光绪二十六年夏, 衙州暴动, 宗沂募乡 兵百人训练拒防。《武侯八阵兵法辑略?序》 载“宗沂自弱冠时, 避寇辍举业, 居深山中, 留意兵家言,得刊本《握机经》 而善之, 为作往、 补图及伍法, 凡三卷, 曰: 《握机八阵心法》。”

         《汪氏兵学三书》 又称《三家兵法》, 收录的是三部古佚兵书的辑佚本。 它们是:《太公兵法逸文》、《武侯八阵兵法辑略》、《卫公兵法辑本》。 这三部兵书是中国古代著名兵书, 其作者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 可惜这三部兵书都已散佚, 部分内容散见于类书、 政书等史籍中, 汪宗沂博采诸书, 汇辑成编, 并一一注明出处, 间有评论性按语, 其功当不可没。 据《太公兵法逸文》 自序可知, 此书成书于光绪五年, 当时并称为《三家兵法》。

         《清史稿· 艺文志》 载“《武侯八阵心法辑略》 一卷。汪宗沂辑” “ 《卫公兵法辑本》 二卷, 《考证》 一卷。 汪宗沂撰。 ” 入兵家类。 《用阵杂录》 系从有关史书上辑录的运用阵法的资料, 共十四则, 附于《武侯八阵心法辑略》 之后。 而《云气占候》 虽未见于《清史稿· 艺文志》, 但却为《续修四库全书》 所收, 当归于兵家阴阳之属, 而另据《中国兵书总目》 载, 《汪氏兵学三书》 亦附含《云气占候》。

         《汪氏兵学三书》 现存版本有清光绪甲午(1894 年) 避舍盖公堂校刊本, 藏国图、 湖北诸图书馆; 又有光绪二十年渐西材舍汇刊本, 藏国图、 北大、 复旦诸图书馆。

         《自强军西法类编》 十八卷

         存。 沈敦和撰。

         沈敦和(1866—1920) 字仲礼, 浙江宁波人, 国际上知名的社会活动家和慈善家。早年留学英国剑桥大学, 专攻政法。 回国后曾任金陵同文馆教习、 江南水师学堂提调、吴淞自强军营机处总办、 上海四明公所董事、 上海总商会理事等职, 署记名海关道。光绪三十年正月(1904年3月) , 发起成立中、 英、 美、 德、 法五国合办的上海万国红十字会, 被推举为中方办事总董, 为中国红十字会的缔造者。

         《皇朝续文献通考· 经籍考》 载“自强军西法类编十八卷, 附创制公言二卷, 沈敦和编, 敦和字仲礼, 浙江慈溪人, 山西冀宁道” 。《清史稿· 艺文志》 收有沈敦和《英法德俄四国志略》 四卷, 入地理类外志之属。

         《自强军西法类编》 是为自强军所编教程, 当时洋务派的地方领导人分别编写有关军事编制改革的著作, 倡导进行军制和训练方法的改革, 采用西法练兵。 沈敦和时任自强军营务处道员, 光绪二十三年编成此书, 书分兵法学、 军器学、 军乐学、 工程学、 测绘学和数学等六大类, 次年于上海顺成书局石印, 此版本北师大、 山东、 山西均有藏书; 另有石印二十册本, 藏于华师大及江西图书馆。

         按: 自强军, 两江总督张之洞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 年) 组建于南京, 为清政府在南方编练的早期新式陆军。

         《东溟校伍录》 二卷

         存。 陈锦撰。《皇朝续文献通考· 经籍考》 著录。

         《皇朝经世文续编· 姓名总目一专集》 载“陈锦, 字昼卿, 浙江山阴县人, 道光己酉举人, 有《橘荫轩诗文集》 ”,《晚晴簃诗汇· 卷一百四十九》 载“陈锦, 字昼卿,号补勤, 浙江山阴人。 道光己酉举人, 由知县历官山东候补道。 有《补勤诗存》 。 ”

         《皇朝续文献通考· 经籍考· 集别集下》 载“补勤诗存二十四卷、 续编五卷、 东溟校伍录二卷、 学庐自镜语一卷、 勤余文牍六卷、 续编二卷, 陈锦撰, 锦字昼卿, 浙江山阴人, 道光己酉举人”。《清史稿· 艺文志》 收录陈锦撰《越中观感录》 一卷, 入地理类杂志之属。

         《东溟校伍录》 其余未详。 据《中国兵书总目》,《东溟校伍录》 今有光绪二十年山阴陈氏橘荫轩刊本, 北大、 清华等图书馆均收有此版藏书。

         《冤海述闻》 一卷

         存。 冤海述闻客撰。

         撰者姓名身世不详。 据著名甲午战争研究专家戚其章先生考证为济远舰帮带大副何广成所著。

         《冤海述闻》 全书共四篇, 包括《牙山战事纪实》《大东沟战事纪实》《方管带驻韩日记并陈访倭事宜》 及《大东沟海战图 12 幅》。 文中以大量事实记述了牙山战役、大东沟战事(即黄海海战) 的详细过程。 特别是对 1894 年 7 月的丰岛海战的情形叙述更为具体。 对济远舰管带方伯谦在丰岛海战中的活动也多有说明, 并为其所受处分抱不平。 全书虽颇多歪曲事实, 回护济远舰管带方伯谦之处, 但是此书是甲午海战参加者的亲历亲闻, 文内众多章节, 资料比较丰富, 议论叙述兼备, 是研究中日甲午海陆战的重要参考资料。

         《冤海述闻》 一书刊行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 著录。

         《盾墨拾余》 十四卷

         存。 易顺鼎撰。

         易顺鼎, 字仲硕, 一字突甫, 号哭庵。 湖南龙阳 (今汉寿) 人。 光绪三年(1877年) 举人, 纳赀为道员。 1887 年以同知候补河南。 1894 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 积极主战。 曾入刘坤一幕。 多次效书刘坤一, 提出选将、 练兵、 战守等建议。 日军围攻威海卫时, 仍认为日本“外强中干”, 提出“变守为攻” 之策。 1895 年 4 月 17 日《马关条约》 签订, 清政府将台湾割与日本之时, 在代刘坤一致署台湾巡抚唐景崧书中,支持台湾抗战。 认为“商结外援, 洵为今日保台要义”。唐景崧内渡、 刘永福在台南领导台湾人民继续坚持战斗时, 遂赴台南。 后返南京求助不成, 又返台南, 旋归。 战后, 入湖广总督张之洞幕。 1899 年出为广西右江道, 后被弹劾罢官。 袁世凯称帝时曾任国务院印铸同帮办、 代理局长。 在志得意满之余, 作诗自写其幸。 著有《盾墨拾余》《魂南记》 等。

         《盾墨拾余》 十四卷本, 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 年) 问世。 易顺鼎先为刘坤一幕僚, 后又到台湾协助刘水福抗击日军, 是甲午战争中主战派人物。 该书记载的多是作者耳闻目睹的真实史实, 是甲午战争研究的较有价值的资料。

         是书今有光绪二十二年琴志楼丛书刊本, 藏国图、 北大、 清华等处图书馆。

         按: 盾墨, 盾鼻上磨墨。 后借指紧急时写的檄文。《花月痕》 第五十回有“当南风解愠于熏琴, 正秋露垂珠于盾墨。” 另, 夏燮所著《中西纪事· 宋贵庙碑》载“当盾墨磨成之日, 是鞾刀誓死之秋。”

      《东方兵事纪略》 五卷

         存。 姚锡光撰。

         姚锡光, 字石泉, 又作石荃, 江苏丹徒人, 从丹徒名人周伯义先生学习经、 史和天文、 地理、 兵法等 。 从外交随员、 督抚幕僚、 地方官员, 到考察教育、 传播西学的教育家, 以及锐意革新、 兴办海军的军事家, 关心边疆民族问题的中央政府官员。姚锡光一生经历丰富, 著述颇丰, 代表作有《东方兵事纪略》、《东瀛学校举概》、《吏皖存牍》、《筹藏刍议》、《筹蒙刍议》、《筹海军别录》 等。

         《东方兵事纪略》 成书于光绪丁酉(1897 年), 刊于武昌, 姚锡光凭借曾经在李鸿章、 李秉衡幕府的有利条件搜集材料, 仅用 2 年时间撰著此书, 《序言》 申述作者著述的目的之一在于探索“我所以致败之由, 于彼所以毒我之故”。 作者认为:“今中东一役, 乃封疆大吏、 将帅之臣, 内无整军经武之谋, 外无致命遂志之节”, 是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之一。《中日兵事本末》 称“甲午兵事, 以丹徒姚君锡光所著“东方兵事纪略” 为最详尽, 而笔墨颇病冗碎。 余既略有异闻, 更就当时在军中者考证焉;乃取“姚略” 变易简括之, 遂成斯编。 ”《苌楚斋随笔· 卷十· 论中日战事纪载各书》载“《东方兵事纪略》 五卷, 光绪丁酉, 武昌自刊本, 其后翻刊本甚多。 窃谓言中日战事者, 实以此书为最佳, 叙事固翔实, 文笔亦雅洁, 迥非他书所可比拟。 ”

         《东方兵事纪略》 共六卷十二篇, 纪事本末体写就, 主要篇目为: 衅始篇第一;援朝篇第二; 奉东篇第三; 金旅篇第四; 辽东篇第五; 山东篇第六; 海军篇第七; 议款篇 第八; 台湾篇上第九; 台湾篇下第十; 表第十一(未刊); 图第十二(未刊)。这些篇目记载了 甲午战争发生、 发展到失败的全过程。《续修四库全书》 有收录, 是书今有光绪二十三年武昌五册本, 藏山东、 东洋、 京都图书馆; 又通学斋丛书五卷本及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武昌刊本。

      《新建陆军兵略录存》 八卷

         存。 袁世凯撰。 一说徐世昌撰袁世凯署名, 无可证。

         袁世凯(1859—1916), 字慰庭, 号容庵, 国河南项城人; 为清末民初军事家、政治家。 袁世凯于清季投身行伍, 襄赞洋务运动及新政, 自道员、 督抚累升, 至入值军机, 甚至总理内阁, 成为清末头号权臣。 民国成立, 袁氏当选首任大总统, 后于1916 年称帝。

         1895 年 12 月, 袁世凯由军务处大臣荣禄、 李鸿藻等奏派扩练驻天津小站的定武军, 更名为“新建陆军”。 聘德国军官十余人担任教习, 又从天津武备学堂中挑选百余名学生任各级军官, 并引用和培植一批私人亲信, 以加强对全军的控制。 这些人以后大都成为清末民初的军政要人。 如徐世昌、 段祺瑞、 冯国璋、 王士珍、 曹锟、 张勋等。 小站练兵是清末新式军队发展的转折点, 也奠定了袁世凯一生事业的基础。

         《新建陆军兵略录存》即为小站练兵期间袁世凯编撰的两部兵书之一, 一部是《新建陆军兵略录存》, 另一部是《训练操法详晰图说》, 《新建陆军兵略录存》 最初纂集始于戊戌变法期间, 是光绪皇帝倡导的百日维新计划中的一部分。 书中内容主要是小站练兵条令、 规章的集结, 是新建陆军三四年的练兵经验总结。《中国兵书集成》、《清代兵事典籍档册汇览》 有收录。

         《新建陆军兵略录存》 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 年)秋刊刻石印本, 此本现今尚存于中科院、 军科诸图书馆; 另有袁世凯史料汇刊本藏于东洋。

     《兵学新书》 十六卷

         存。 徐建寅撰。

         徐建寅(1845—1901) , 字仲虎。 江苏无锡人。 其父徐寿为中国近代化学先驱。 咸丰十一年 (1861 年) 随其父在安庆军械所供职,“屡出奇思以佐之”。 同治六年 (1867年) 后, 在江南机器制造局任提调, 协助其父研制轮船, 并翻译西方科学书籍。 光绪元年(1875 年) , 应山东巡抚丁宝桢聘请在济南筹办山东机器局,被委任为总办。 光绪五年(1879 年) 六月, 奉调北上, 以驻德国二等参赞名义出使德、 英、 法等国进行技术考察。 光绪十二年 (1886 年) 在会办金陵机器局时, 采用西法制成新式后膛招枪和铸钢。 光绪十五年(1889 年) , 维新变法时任农工商督办。 后任福建船政局马尾造船厂提调, 湖北省营务总办, 保安火药局、 汉阳钢药厂督办。 光绪二十七年(1901 年)三月, 在钢药厂与员工试制无烟药时, 失事殉职。 著译有《造船全书》、《兵学新书》、《化学分原》、《水雷录要》、《欧游杂录》 等 40 余种。

         《兵学新书》 是徐建寅面对祖国积贫积弱、 受人欺凌的局面, 发愤研究军事, 通过考察世界上几个军事强国, 探讨各国新法之精理, 汇辑西方诸书之精华编撰而成的。《兵学新书》 又称《兵法新书》, 凡十六卷, 附图 370 余幅。 分卷记述了操兵之法、布阵之法、 防守攻取之法、 军械、 军制、 行军等诸事。 也记述了当时先进的军事技术及其先进的科学技术如铁路电报等在军事上的应用。

         《兵学新书》 流传不广, 现仅存见清光绪二十四年八册刊本, 藏于北大、 社科院等处。

         《兵法史略学》 二卷

         存。 陈庆年撰。

         陈庆年(1863-1929) , 字善余, 号石城乡 人, 晚号横山, 镇江丹徒人。 清末民初著名爱国史学家、 教育改革家和国家图书馆事业创建者。 光绪戊子(1888) 科优贡生。早年肄业江阴南菁书院, 院长黄元同认为其文章“读书有间, 有石破天惊之妙”。 始应曾国藩之召, 赴南京主修《两淮盐法志》, 其后应湖广总督张之洞聘, 任武昌译书局总纂兼两湖书院分教, 编辑洋务辑要, 协助张之洞推进洋务运动, 编授《兵法史略学》, 编撰《中国历史教科书》, 戊戌变法时, 详呈“刊繁文以守约, 扫群碎以治要”等治史方法。 作《卫经答问》 驳康学。 后受端方聘赴武昌, 任文事、 普通两学堂讲师, 主讲中国历史, 此外, 还有《列国政要》、《知忘录》、《辽史讲义》 等著述。

         《兵法史略学》是一部古代兵略和关于兵略编纂方法的兵书. 作者总结古今中外编纂战史的经验, 提出了编纂战史的理论和方法, 并按其理论和方法编纂了春秋战史。全书共八卷(一本只二卷, 无《列国盟战》 部分), 约 15 万字, 由《课程义例》(卷之一)、《春秋时局》(卷之一至卷之二)、《列国盟战》(卷之三至卷之八) 三部分组成。《课程义列》 是一篇战史编纂方面的重要文献. 《列国盟战》 部分正式使用了“战役”概念, 在兵书尤其是战史编纂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兵法史略学》 始以课程本流传, 今有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 两湖书院正学堂课程两册本, 藏上海、 国图等图书馆; 安庆正谊书局重印木活字本, 藏上海、 四川等图书馆; 另有民国九年徐鼐霖重排铅印本, 藏国图、 社科院诸处; 此外, 还有抄本存世。

         《兵学新法》 十三篇

         存。 沈桐生撰。《绍兴市志》 载“兵学新法十三篇,清会稽沈桐生(字雨苍) 撰”

         沈桐生, 字雨苍, 又名光汉, 原名廷辅。 清末绍兴人。 酷爱书法, 善作擘窠大字,书宗颜、 柳。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 , 任会稽县学堂第一任校长。

         《皇朝续文献通考· 经籍考》 载“兵学新法一卷, 沈桐生撰, 桐生浙江会稽人”,入兵家类。《皇朝续文献通考· 经籍考》 子部杂家类另载有“光绪政要四卷, 董沅编,沈桐生续编”

         《中国兵书通览》 称兵学新法十三篇今有清光绪二十七(1901) 年刻本, 其它未详。

     《东北边防辑要》 二卷

         存。 曹廷杰撰。

         曹廷杰字彝卿, 曾署亚东平情人, 湖北枝江人也, 道光三十年(1850) 生。 同治十三年(1874), 以廪贡生考取汉誊录, 奉差于国史馆,议叙双月选用州判。 光绪九年(1883), 投效吉林边防, 于三姓靖边军后路营掌文案。竟日留意边事, 撰《东北边防辑要》 与《古迹考》 二书, 于东三省历史典章, 无不详备, 足咨勘界护权之用。《东北边防辑要》 为曹廷杰到东北各地进行实地调查,参阅了 大量文献资料, 费时两年写成, 其成书始末原由, 曹廷杰在其序中书说甚明, 抄录如下:

         咸丰八年, 刑部主事何秋涛进呈所纂书籍八十卷, 文宗显皇帝垂览, 赐名朔方备乘。 其书于中俄交界及俄国古今疆域无不条分缕晰, 诚如圣谕所谓制度、 沿革、 山川、形势、 考据详明者也。 顾其时东南多事, 俄人乘隙窥我东北, 尚有康熙二十八年尼布楚城定议界碑足严中俄之限, 故其书于东北边界特由安巴格尔必齐河源外兴安岭东抵海, 凡中俄分属山河不惮详述, 今则疆界已殊情形不同矣。 奉天、 吉林、 黑龙江三省皆有边防要图, 廷杰不揣謭陋参考羣书即其有关于时务者辑为若干篇, 凡所依据或因文义不便称引遂从减省其附己意以为说为考者, 则以廷杰谨案别之非敢掠美也, 但期便于观览有禆实用耳, 若夫北徼全境事迹则朔方备乘全书具在, 兹固无庸置议矣。 光绪十一年岁在乙酉莫春之初, 楚北曹廷杰序于吉林防次”

         《东北边防辑要》 主要参考了《开国方略》、《大清一统志》、《皇朝通典》、《圣武记》、《方舆纪要》、《溯方备乘》、《登坛必究》 等书编撰而成, 全书约二万字, 上下卷。上卷十篇: 《盛京险要考》、《朝鲜沿革及形势考》、《明季三卫分建诸过考》、《征东海渥集瓦尔喀部》、《库页岛沿革形胜考》、《明维窝集· 水源合考》、《卦勒察考》、《吉林根本说》、《伊通州沿革形势》。 下卷九篇有: 《征索伦》、《征罗刹》、《尼布楚事迹》、《分界碑文考》、《外兴安岭山脉河道中俄分属考》、《黑龙江察边考》、《乌底河公中地方考》、《界碑地考》、《黑龙江险要》。

         《东北边防辑要》 曾为《中国边疆图籍录》 著录, 今有光绪二十九年金匮浦氏静寄东轩皇朝藩属舆地丛书本, 藏于国图、 清华、 上海、 复旦等处图书馆; 民国二十到二十三年辽海书社排印本, 藏国图、 北大、 清华等图书馆。

     《广西边事旁记》 一卷

         存。 孟森撰。

         孟森, 字莼孙, 号心史。 清朝同治七年(1868)四月, 出生于江苏常州阳湖县,《清代毗陵名人小传稿》 称其“自幼负大才, 拓驰不羁, 有轻狂之名”, 然屡试不第。光绪二十四年(1898), 上海创办南洋公学, 受聘为教员, 后转入该校附设之译书院,主持译务。 光绪二十七年(1901), 孟森入江阴南菁书院读书, 后又赴日本留学, 就读于东京法政大学。 当时清朝政府兴办洋务、 改革自强运动方兴未艾, 孟森受此影响,于制艺应举之外, 不断涉猎有关时务的书籍, 窥见学术、 事功、 文章、 经济之门径。回国后孟森应广西边防督办郑孝胥之约, 赴广西, 郑氏“聘森为记室, 待以上客”(《清代毗陵名人小传稿》), 成为其亲密幕僚, 《广西边事旁记》 即成书于此际。

         《广西边事旁记》 是孟森利用幕府中收藏的笺奏、 函牍、 札答等大量公私文献资料, 参以阅历所得编撰而成, 严复亲为题写书名, 并作跋文, 于是年八月在商务印书馆出版。 在该书中, 孟森对广西边政多有识见, 并对郑氏边防政绩褒扬尤高, 认为他是“将之良者, 恒兼宰相器”, 孰料郑后来果真做到伪满洲国的总理之位。

         按: 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 孟森被推为共和党干事。 后历任当选为众议院议员、国会宪法起草委员会委员。 1914 年袁世凯下令解散国会, 孟森的政治生涯告一结束。入民国后, 孟森为了配合从事议会活动, 曾撰写一些政治论著, 与此同时, 还相继发表了不少篇有关清史专题的文章, 从 1929 年起, 孟森就聘于南京中央大学历史系为副教授, 开清史一课。 1930 年出版《清朝前纪》, 1931 年北上应聘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兼主任, 讲授满洲开国史, 并印发《明元清系通纪》 讲义, 孟森致力于明清断代史研究不过三十年, 而撰述之富, 成就之大, 影响之深, 为明清史研究之权威, 1937年冬, 孟森病逝于北平, 享年六十有九。

         《广西边事旁记》 今有光绪三十一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排印本藏于京都图书馆。

       《登坛快览》 八卷

         存。 祝廷彪撰。

         《清史稿?祝廷彪列传》 载“廷彪, 四川双流人。 由行伍征苗, 擢守备。 ” 祝廷彪于嘉庆五年随从杨遇春歼刘元恭、 刘开玉, 擢都司, 而后历任游击、 参将、 汉中协副将、 甘肃宁夏镇总兵、 湖南提督。 道光三年, 授头等侍卫, 仍兼提督衔, 后授西安镇总兵。 祝廷彪在任凡十年, 擢贵州提督, 调浙江提督。 道光二十年, 英吉利兵陷定海, 守招宝山, 吏议褫职, 诏留任。 寻以年老休致, 归, 卒于家。 《清史稿?祝廷彪列传》 称“廷彪果敢力战, 善抚士卒, 当时降众多生事, 所部帖然, 世称之。 ”

         《登坛快览》 始末未详, 或为祝廷彪行伍生涯辑录,《中国兵书总目》 称世存此书光绪年间四川杨氏抄本, 无本可证。

         按: 明王鸣鹤有《登坛必究》, 为“专事汇集而鲜发挥” 的综合性兵书。

       《英吉利广东入城始末》 一卷

         存。 七弦河上钓叟撰。

         据苏器甫《原叙》 称, 赵之谦辑《仰视千七百廿七鹤斋丛书》 第一集有七弦河上钓叟著《英吉利广东入城始末》, 乃永嘉张志琪据华廷杰日记《触藩始末》 写成, 是故七弦河上钓叟当为张志琪。

         《皇朝续文献通考?经籍考》 载有“英吉利广东入城始末一卷七弦河上钓叟”。

         《皇朝经世文新编?卷十五下》 载“叶相广州之变亦中外交涉以来一大案纪载者

         不下十余种, 或怨诽过当, 或传闻失实, 惟粤人李凤翎《洋务续记》 一卷、 七弦河上钓叟《英吉利广东入城始末》 一卷所书较为明核, 余病其选辞未尽雅驯, 且月日尚有未审事迹尚有未确者, 乃集十数种书大加考订删次, 并参核江上蹇叟所著《中西纪复附益》 以平日所素闻于粤人者, 稍加论断以垂鉴戒焉”

         《英吉利广东入城始末》 所记年代自道光二十三年迄咸丰九年(1843-1859), 载英军侵入广州始末。 详于咸丰六年英国借口 “亚罗号事件” 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及次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的史实。

         今有光绪中会稽赵氏刊本, 藏国图、 北大、 清华等图书馆; 民国十八年绍兴墨润堂书苑据清赵氏影印本, 藏国图、 首都、 上海等图书馆; 商务印书馆辑全局集成初编本, 藏国图、 清华、 上海等图书馆。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