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隋唐至元时期的军事后勤·第五节·辽朝 – 吴起兵法网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第三章·隋唐至元时期的军事后勤·第五节·辽朝

第三章·隋唐至元时期的军事后勤·第五节辽朝

主编:廖德清 等

出自————《中国古代军事后勤史

出自————《现代军事理论

        第五节

        辽朝

        一、历史概况

        契丹族是鲜卑族分支,居住辽河.上游横水流域,是以畜牧为主的游牧民族。唐朝后期,中原战乱,契丹乘机崛起。公元907年,契丹八部大人推举耶律阿保机为共主。公元916年,阿保机称帝,国号契丹,建元神册,定都临潢(今内蒙巴林左旗附近)。公元926年,契丹灭渤海,使被虏渤海人与汉人杂居,设置州县,创立文字和法律,设“御帐亲军”“官卫骑军”、部族军和州县军。公元947年,辽太宗耶律德光改国号为辽,利用石敬瑭夺取后唐政权的机会,取得燕云十六州,领土逐步扩大,“东至于海,西至金山,北至胪朐河,南至白沟,幅员万里”。

        辽在政治上采取“因俗而治”的政策。中央设置南面宫和北面宫。南面官仿汉制,统治汉人和渤海人,杂用汉族士大夫和契丹贵族。北面宫以契丹制度统治契丹人和其他各族,一律用契丹贵族。地方上,仿唐制设立州县;另设“头下军州”,即由辽的宗室、外戚、大臣及部族首领中有战功者以其所分得或所俘获的人口设置的州。

        辽朝建立后,把大量汉人、渤海人迁至契丹内地从事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从而加速了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和经济文化的交流,使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有较大发展。辽和西夏、高昌、于阗、回纥以及国外高丽、新罗、波斯、大食都有通商往来。

        公元979年,宋太宗伐辽,被辽打败于高梁河。公元986年,宋太宗再次伐辽,在岐沟关又被辽打败。公元1004年,辽兵大举南下,逼近开封以北的澧州(今河南濮阳),辽统帅萧挞览阵亡,宋真宗亲临澶州督战,双方议和,订立“遭渊之盟”,商定仍以白沟为界。此后辽宋之间长期没有发生大的战争,在边界设立榷场进行互市贸易,这对双方经济发展都是有利。

        辽朝传至天祚帝时,朝政日趋腐朽。这时,东北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金太祖)统一女真各部,不甘受契丹贵族压迫起而反抗,公元1114年举兵伐辽,大败辽军。公元1115年,阿骨打称帝,建立金朝,继续攻辽,占领辽的重镇黄龙府(今吉林农安附近)和五京。

        公元1123年,金太宗即位,继续攻辽。公元1125年,辽天祚帝被俘,辽亡。辽自公元916年阿保机称帝至亡国,历九帝,二百一十年。

        二、军制与后勤体制

        1、军制概况

        辽朝军制一直保留着鲜明的民族特点,部落仍是军事组织的基础。辽太祖阿保机建国前后,在中央组成了“腹心部”,规定各部居民固定的地区,成为一个军事和行政的单位组织,形成州县部族军。《辽史·百官志》记载:辽太宗后“辽宫帐、部族、京州、属国、各自为军,体统相承,分数秩然。”

        辽朝兵役制是:“凡民年十五以上,五十以下,隶兵籍。”军队分正军和家丁,正军是国家正式军队,家丁则由奴隶和部曲组成。每“正军一名,马三匹,打草谷、守营铺家丁各一人”。

        辽朝军队,分为御帐亲军、宫卫骑军、大首领部族军、部族军、五京乡丁和属国军等几部分。

        御帐亲军是辽朝军队的主力,是由皇帝直接调遣的禁军。太宗时期所形成的御帐亲军,包括大帐皮室军和属珊军两部分。大帐皮室军是在太祖时腹心部的基础上扩建的,太宗时,“益选天下精甲,置诸爪牙为皮室军”,人数增至三十万人。属珊军是述律后居守时所创置,选蕃汉精兵二十万骑组成之。述律后死后,属珊军被改编,皮室军始终是辽军的主力部队,编制庞大,分左、右、南、北、中五军。

        宫卫骑军是辽皇室的特殊警卫队。辽朝皇帝的宫称“斡鲁朵”,所以宫卫骑军也称斡鲁朵军。辽太祖阿保机时,为了达到“强干弱枝”的目的,乃建皇室的警卫部队,从契丹各部族以及居住州县的汉人和渤海人中去征募,组成官卫骑军,“人则居守,出则扈从,葬则因以守陵”①,是保卫皇帝的重要武装力量。从此,“世建宫卫,成为定制”,每一位皇帝都有自己的宫卫骑军。这些宫卫骑军,是以宫户为基础组成的。宫户就是组织各斡鲁朵的人户,包括契丹人、汉人、海海人等。宫户平时奉侍天子,战时编为天子亲军,天子死后并不解散,仍为新继位的天子所使用,于是,宫卫军人数不断增加,到了辽代中叶就成一支庞大队伍,在辽朝军制中占了重要地位。据《辽史·营卫志》记载:辽代所立斡鲁朵是十二官一府,共有宫卫骑兵十万一千。这支宫卫骑兵由每个斡鲁朵设在各地的提辖司统辖。各宫提辖司主要把防守重点放在辽朱边境冲要地区,一.旦有事,立即集合为一支大军。所以宫卫骑军既是保护皇帝的重要武装,也是保卫边境的重要力量。

        大首领部族军是由亲王大臣的部曲组成的,也是直接隶属于皇帝的,但在军队中的地位并不重要。

        部族军是以部落为单位、由游牧各族所组成的军队,其任务是战时征集作战,平时守卫四边,是环守腹地拱卫国都的地方上主要军队。

        五京乡丁也称京州军,是由籍上京、中京、东京、南京、西京的民丁组成的。上京、中京和东京的民丁多为蕃汉转户,南京、西京则是籍汉族农民,其中南京民丁多达五十余万。他们人数虽多,并非主力,不常征战,只是随军从事-一些劳役而已。属国军是辽境外附庸部落的军队,没有定制也没有常额。辽朝铸有金鱼兵符,用以调发军队。有事以左半先授守将,使者执右半,大小、长短、字号相同然后发兵。辽虽设枢密使主管军事;但并无实权,习惯上以天下兵马大元帅府总揽军政,大元帅常由太子或皇太弟担任。此外,设有都元帅府,置兵马都元帅、副元帅、同知元帅府事等官,常以大将担任,总一方军政。还设有大详稳司,置大详稳、都监、将军、小将军、军校等官,也是管辖- -部分军政。此外,设有诸路兵马统署司,置诸路兵马都统署、副统署,以管辖各路兵马;设有边防官指挥所属部队:如上京路置诸京都虞侯司、奚王府、大国舅和五院、六院司等,主要是控.制诸奚族;东京辽阳路置东京兵马都部署司和契丹、奚、汉.渤海四军都指挥使司,主要是控制高丽;南京置南京都统军司和南北及室详稳司等,主要是防备北宋。西京置西南面安抚使司、西南面都招讨司、西南大详稳司等以控制西夏。长春州置黄龙府兵马都部署司、东北路都统军使司以控制东北诸部。西北路置西北路招讨司、总领司、十二班军使司以控制诸附属国。

        ①《辽史·兵卫志》。

        2、后勤体制

        中央后勤组织机构。

        辽朗(契丹)在隋唐时,是游牧民族。那时,“马逐水养,人仰運酪,挽强射生,以给日用”。到阻于可汗时,契丹社会生产力有了明显变化,农业和手工业有了发展,逐渐使契丹族由氏族部落向地域部落转化。至阿保机时“始置冶铁,教民鼓铸”,“兴板筑,置城邑”。社会经济有了进- -步发展。公元916年,阿保机即位,建国号“契丹”(太宗时改称“辽”)。开始创制文字,制定法律,建立辽朝的统治机构,中央置三省,地方设州县,并采用汉官。辽太宗时,采用了“因俗而治”的统治办法,把中原王朝的一套官制带到契丹,从此,辽朝的公卿百官皆效中原,使辽朝的统治机构由简到繁,逐渐地形成了辽汉北南两套统治体系。

        北面官制,是辽代为了统治契丹和其他游牧民族而设置的契丹自立的一-种特殊制度。其官吏的任用~-律是契丹贵族,掌管契丹一切军政大权,是辽朝最高权力机关。北面官的办事衡署(牙帐)由于设在皇帝宫帐的北面(即左面),故称北面官。北面官制中,分北面朝官、北面御帐官、北面皇族帐官、北面诸帐官和北面官官等。

        北面朝官,是辽官制中主要机构。《辽史·百官志》序说:“凡辽朝官,北枢密视兵部,南枢密视吏部,北南二王视户部,夷离毕视刑部,宣徽视工部,敌烈麻都司视礼部,北南宰相总之。”故它虽无六部之名,却有六部之实。在北面官制中,又有北南之分。北、南枢密院,是辽最高行政机关。分别执掌契丹的军政和民政。北枢密院“掌兵机、武铨、群牧之政,凡契丹军马皆属焉”;南枢密院“掌文铨、部族、丁赋之政,凡契丹人民皆属焉”。北南枢密院的官员,各设枢密使、知枢密使事及其以下各官。

        北、南宰相府,掌佐理军国之大政。各设左右宰相、总知军国事、知军国事等官。北、南大王院,各设大王分掌部族军民之政,大王之下,各设北、南都统军司,掌北、南院从军之政令,长官为统军使、统军都监;北南院详稳司,掌北、南院部族军马之政令,长官为详稳、都监、将军;北、南院都部署司,掌北、南部族军民之政,长官为都部署、副部署。北面宫官,《辽史·百官志》说:“辽建诸宫斡鲁朵,部族、蕃户,统以北面官官。”

        南面官制,是辽朝“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的中央机构,是为了统治汉人而仿唐朝制度设立的。《辽史·百官志》说:太宗“既得燕、代十有六州,乃用唐制,复设南面三省、六部、台、院、寺、监、诸卫、东宫之官。”由于南面官的办事衙署设皇帝官帐之南(右面)因称“南面官”。

        南面官制中,设有汉人枢密院,掌汉人兵马之政(初兼领尚书省),设枢密使、知枢密使、知枢密院事等职。中书省初名政事省,太祖时置官,兴宗重熙十三年(公元1044年),改为中书省,设有中书令、大丞相、知中枢省事等职。是有名无实的机构。

        设有尚书省。太祖时置左右尚书。在尚书令下分设左右仆射、左右丞、左右侍郎及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掌管赋税及其他一般财政。此外还设有门下省、御史台、翰林院等。

        南面宫官,是辽圣宗时期特为汉人而设的。其中汉人行宫都部署院,掌行在行军诸斡鲁朵之政令。设汉人行宫都部署、汉人行宫副部署、同知汉人行宫都部署事等职。

        地方后勤组织机构。《辽史·地理志》载:“太宗以皇都为上京,升幽州为南京,政南京(辽阳)为东京,圣宗城中京,兴宗升云中为西京,于是五京备焉。”辽代的地方行政区划,是以五京为中心,分全国为五道:上京道、中京道、东京道、南京道、西京道。五道共辖“州、军、城百五十有五,县二百有九,部族五十有二,属国六十。”

        《辽史·百官志》载:“辽有五京,上京为皇都,凡朝官、京官皆有之;余四京,为制不一。大抵西京多边防官,南京、中京多财赋官。”

        五京诸司(财赋官),设上京盐铁使司、东京户部使司、中京度支使司、南京三司使司、南京转运使司(也称燕京转运使司)、西京计司,这些都是负责财赋和后勤的机构。另外,还设长春路线帛司、辽西路线帛司、平州路线帛司以及山西路转运使司、奉州转运使司、蔚州转运使司、应州转运使司、朔州转运使司、保州转运使司和西山转运使司等。从其分布来看,辽朝的财赋和后勤支援主要是依靠于燕云地区。

        辽代的地方制度,实行的是部族制和州县制。契丹人和其他游牧居民地区是部族制。汉人包括渤海人则编人州县制。

        州县、头下州县制。辽代地方州县中,“其间宗室、外戚、大臣之家筑城赐额,谓之‘头下州军’①”。这种头下州军,也叫头下军州,是对俘掠来的汉人和渤海人户所采用的统治办法,这是辽代特有的一种制度。是契丹仿照唐制建立的私人州县,实际.上是贵族及官僚的领地和私有奴隶,是奴役外族奴隶的据点。头下军州是由“朝

        ①《辽史·百官志四》。

        廷赐州县额,其节度使朝廷命之”①。其他官吏由建军州的贵族自己委派;州境内的税收,除酒税须上交以供军国之用外,其他的税金归本州贵族。头下军州,在设官职方面,有的冠以节度、观察、防御、团练等使,有的“分以刺史、县令”,所属关系“为制不一”。

        辽初,军队在对外出兵作战和对周边各族侵扰时,没有形成一个严密的后勤保障体制。战士出兵打仗和攻掠城池,主要靠的是.“打草谷”掠夺之财物,来补充部队的兵马给养和草料。如,公元946年,耶律德光大举南侵,占领了开封,灭掉后晋时,辽军在大粱(开封)四出抢掠,劫掠大量财物以补充军需。正如《新五代史》所载:“胡人兵马,不给粮草,日遣数千骑,分出四野,劫掠人民,号为‘打草谷’。”当时,辽军把大粱周围几百里的牲畜、财物掠夺一空,以供军用。

        随着辽的国土扩大,农业和手工业逐渐发展,中央和地方机构的逐渐完善,辽的军事后勤工作,才逐渐的有所加强。但总的来看,它的后勤组织体制方面,缺乏系统性。

        三、平时战时后勤保障

        1、武器与衣甲

        武器:辽太祖阿保机时,冶铁业开始有了发展。在东京道辽阳的“西南六十里”(今鞍山)有辽代一个重要铁冶基地,能冶炼出质量较高的“镔铁”以制造各种兵器。从阿保机时起,契丹成立兵器作坊,统治者把俘虏的具有手工业技术的汉人安置在临横府等地,为其从事兵器生产,增加了其兵器种类,增强了武器性能。其兵器有刀、长短枪、镑哚、斧钺、锤锥、矛头、弓、箭镞、错金铁矛、铠甲、铁质

        ①《辽史·地理志》。

        嵌银的马具等。其所制的镔铁刀,以精良著称于世。辽朝在兵器研制上汲取了汉人的经验,有时直接借用了宋朝的武器。宋朝发明的火炮、飞梯、冲车之类传到辽朝,辽军在作战时在辽的汉军中也加以运用。辽朝的汉军则以步兵为主,攻城器械也传人契丹。“卢文进招诱幽州亡命之人,教契丹为攻城之具飞梯、冲车之类,毕阵于城下…..①,

        衣甲:辽朝很重视铠甲的制造,在辛酉年,辽主阅新造铠甲。平时契丹人多以皮毛为衣,“大漠之间,多寒多风,畜牧畋渔以食,皮毛以衣,转徙随时,车马为家②”。而在契丹统治的长城以南汉人,多以桑麻为衣。

        2、舟车

        造船:辽国没有水军,只是在对西夏作战时偶而使用船只。对宋作战时也曾使用过水路两用的船只。因之辽国所造舰船较少。但由于战争的需要也建造了一些大小船只。如《辽史·耶律铎轸传》所载“…十七年,城西边,命铎轸相地及造战舰,因成楼船百三十艘。上置兵,下立马,规制坚壮,称旨。及西征,诏铎轸率兵由别道进,会于河滨。敌兵阻河而阵,帝御战舰绝河击之,大捷而归,亲赐卮酒。”

        造车:契丹族是以“转徙随时,车马为家”,因此,辽朝用车有各种不同的形制。《辽史》说:“契丹故俗,便于鞍马。随水草迁徙,则有毡车,任载有大车,妇人乘马亦有小车,贵富者加之华饰。禁制疏阔,贵适用而已”③。大抵契丹人制车的技术,最初是从黑车子室韦.人那里学来的。“黑车子,国也。以善制车帐得名。契丹之先,常遗

        ①《旧五代史·唐书·庄宗纪二》。

        ②《辽史·营卫志》。

        ③《辽史·仪卫志》。

        人往学之”①。渤海人和奚人造车技术更高。《梦溪笔谈》说:“契丹之车,皆资于奚”。后来辽由于战争的薷要制造了一些适于战时用的战车和运载铠甲等武器用的后勤车辆,“铠甲载于车,军士不得乘马”。内蒙库伦旗所发掘的辽道宗时的辽墓中,内有巨幅彩绘壁画出行图,可以看到契丹车的形制。

        3、粮秣

        契丹初期用兵,军备粮草是由军士自备,另在作战前后靠打草谷的办法自行补给的。正如《辽史·食货志》所说:“契丹旧俗,其富以马,其强以兵。纵马于野,弛兵于民。马逐水草,人仰潼酪,挽强射生,以给日用,糗粮刍茭,道在是矣”。

        自阿保机建国后,至辽太宗时,其军队粮秣的筹措,主要靠掠夺搜刮。到圣宗时期,在畜牧业发展的同时,重视农业的发展,利用农业税收以供军需。粮秣筹措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统和四年(公元986年)诏“军中无敌不得驰马及纵诸军残南境农桑”;统和七年(公元989年),“禁部从伐民桑梓”、“禁刍牧禾稼”;统和十四年(公元996年)“诏诸路军官毋非时畋猎妨农”②;等等。奖励垦荒,发展农业。同时在边疆地区,实行大规模屯田,以给军饷。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兴宗命耶律唐古“劝督耕稼,以给西军”。《辽史》食货志载:耶律唐古率众“屯田于胪朐河侧,是岁大熟。明年,移屯镇州,凡十四稔,积粟数十万斛,每斛不过数钱。”圣宗即位,“令休哥总南面军务,以便宜行事。休哥均成兵,立更休法,劝农桑修武备,边境大治”③,统和四年,打败了宋复来侵。“统和中,耶律昭言,西北之众,每岁农时,一夫侦候,一夫治公田,二夫给亂官之役。当时沿边各置

        ①《辽史·国语解》。

        ②《辽史·圣宗纪》。

        ③《辽史·耶律休哥传》。

        屯田戍兵,易田积谷以给军饷”①

        4、军马

        契丹族原以游牧为主的民族,非常重视养马。辽朝除了北方是畜牧生产和养马的中心之外,在契丹人、奚、汉人和渤海人杂居的中京和上京的部分地区,也是“蕃汉人户,亦以牧养多少为高下”。宋神宗时,苏颂出使契丹亲见马群后说:“契丹马群,动以千数,每群牧者,才二、三人而已。纵其逐水草,不复羁绊,有役则旋驱策而用,终日驰骤而力不困乏。彼谚云:‘一分喂,一分骑’”②。所以,辽代的畜牧业“自太祖及兴宗,垂二百年,群牧之盛如一日”③

        辽朝专设有管理国家群牧和养马的机构和官职。所谓群牧,就是选择最好的草原所建立的国有牧场,由政府设官统一管理。契丹建国后,还从本族以外各族中掠夺了大量牲畜。如在征伐河东地区时曾“获牛、羊、驼、马十万”;后又从女真“复获马二十万”,辽都统耶律色珍等讨女真所获牲口十余万,马二十余万匹。“初,辽设群牧使司,马大蕃息。至是得女真马,势益强”④。“天祚初年,马犹有数万群,每群不下千匹。祖宗旧制,而常选南征马数万匹,牧于雄、霸、清、沧间,以备燕、云缓急”⑤。

        辽太宗时,任命契丹贵族为群牧官,辽朝的群牧制度日趋完备。辽朝在北面官中专设有管理皇家牧群的机构,叫某路群牧使司,其官有群牧太保、侍中、敞史、都林牙等职。群牧使司下有某群牧司,其官有群牧使、副使等官员。管理群牧的各级机构,都分别设在有群牧的地区。如西路群牧使司、浑河北马群司漠南马群司、漠

        ①《辽史·食货志》。

        ②《魏公集 ·契丹帐诗》卷一三。

        ③《辽史·食货志》。

        ④《续资治通鉴 ·朱纪一三》。

        ⑤《辽史·食货志》。

        北滑水马群司等,规模很大。另外,对被征服的各族,除掠获的大量马匹外,每年还要给辽朝上贡一定数量的马匹。“东丹国千匹,女直万匹,直不古等国万匹,阻卜及吾独婉、惕德各二万匹,西夏、室韦各三万匹”,“以故群牧滋繁①”。到大安二年(公元1086年)五月,“以牧马蕃息,多至百万,赏群牧官,以次进阶。”《辽史·道宗纪四》。辽朝从所蕃息的大量马群中,挑选优良的军马组成强大精壮的骑兵队伍,这是辽屡败宋军和周边各族的重要因素之一。如辽与宋在高梁河、岐沟关两大战役中,都是以精锐迅猛的骑兵增援、奇袭、断其粮道而战胜人数众多的朱军的。

        5、医药

        契丹族原无医学,主要是以巫术治病。辽太祖南侵掠夺大量汉人以后,汉族的医疗技术和其他族的医术才传到契丹,逐渐为契丹人民所广泛应用,从而军事医学随之发展起来。

        辽初,东丹王耶律倍“精医药、砭炳之术”。说明当时在契丹贵族中已经使用药物和针灸治病。辽太祖阿保机的族弟迭里特,不仅善骑射,同时也“尤神于医,视人疾,若隔纱睹物,莫不悉见”。一次,阿保机患“心痛”,召迭里特来诊视,迭里特说:“膏盲有淤血如弹丸,然药不能及,必计针而后愈”②。阿保机从之,用针治以后,出了淤血,果然病除。辽太宗天显十二年(公元937年)十一月,“遣使求医于晋”,十二月“医来”。辽太宗破晋军,由汴京掠去医官,方技图书、铜人等,对契丹医学发展和军医应用起了重要作用。阿保机破吐谷浑后,得医人的婴孩直鲁古,直鲁古长大后,从汉人学医,专门从事针灸之学,成为出色的针灸医生,太宗时期任太医,著有《脉诀》和《针灸书》行于世。

        ①《辽史·食货志》。

        ②《辽史·迭里特传》。

        至圣宗、兴宗时期,辽在医学上也有了进一步发展,契丹五院部族人耶律敌鲁“精于医,察形色即知病源。虽不诊候,有十全功①”。并在契丹军民中应用。辽朝前期,契丹医人“鲜知切脉审药”之事。兴宗时,辽命耶律庶成把汉文《方脉书》翻译成契丹文推行,“辽主命耶律庶成译《方脉书》行之,自是人皆通习②”。《方脉书》普遍推广,使医人掌握切脉技术,帮助诊断,加强了察形色判断病情的准确性,这对辽的医学和军医的发展更向前推进了一步。在辽朝境内及其属部,出产各种名贵药物,如鹿茸、人参、熊胆、麝香、鹿尾、白附子、天南星、茯苓等。人们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制了一些有价值的药品,这对辽朝的医疗和军事医疗事业的发展,有着很大的贲献。

        四、耶律德光、耶律图鲁窘、耶律昭的军真后勤思想

        1、耶律德光的军事后勤思想

        耶律德光(公元902– 947 年)即辽太宗,公元927年继承帝位。天显十一年(公元936年),借后唐叛将石敬瑭求援机会,立石敬瑭为晋帝,取得燕云十六州。会同九年(公元946年)南下灭后晋。次年,他在开封受百官朝贺,改国号契丹为辽,改年号为大同。辽南下激起人民的反抗,他被迫北还,病死在道上。其军事后勤思想,突出的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 ,他强调多利用战争间隙以“敌来则战,敌去则耕”之法,休养军士以利再战。当后周(公元951年郭威灭后汉所建)军队前来侵犯,包围了冯母镇,情势紧张之时,萧思温诸求增派兵力,太宗命令道:“敌来,则与统军司并兵拒之;敌去,

        ①《辽史·耶律敌鲁传》。

        ②《续资治通鉴·宋纪》卷四十.

        则务农作,勿劳士马”①。第二,他善于总结战中后方供应的经验教训。他说:“朕此行(指他带兵南侵开封)有三失:纵兵掠刍粟,–也;括民私财,二也;不遵遣诸节度还镇,三也”②。其意是说:“我这次出征犯了三个错误,第一是放纵士兵抢掠牲口吃的草料和人吃的粮食;二是搜括了老百姓的财物;三是没有及早派遣诸节度(晋降将)回本镇统治”。最后他的结论是将帅带甲士出征,如不专门组织后勤供应,再放纵军士,括掠民资,必有所失。

        2、律耶图鲁窘的军事后勤思想

        律耶图鲁窘,辽国宗室,字阿鲁隐,勇而有谋,为五院夷离堇(军事首长),会同初改北院大王。辽与后晋交战,杜重威拥众拒滹沱桥,辽兵不得进。用耶律图鲁窘主张,绝敌饷道,杜重威其果然投降。他认为与敌步兵作战,应充分发挥自己骑兵行动迅速出奇不意的特点,选拔轻骑首先打击敌后方供应,断敌饷道。就一定能取得胜利。他说:“臣愚窃以为陛下乐于安逸,则谨守四境可也;既欲扩大疆宇,出师远攻,讵能无廑圣虑。若中路而止,适为贼利,则必陷南京,夷属邑.若此,则争战未已,吾民无奠枕之期矣。且彼步我骑,何虑不克。况汉人足力弱而行缓,如选轻锐骑先绝其饷道,则事蔑不济矣③。

        ①《辽史·萧思温传》。

        ②《辽史·太宗纪》。

        ③《辽史》卷七五。

        他认为,在敌步我骑的条件下,我们已拥有了决胜的可能性。以此为基础,再利用敌步兵行动缓慢、机动力不强的弱点,选择精锐的骑兵队伍截断其粮道,必定能夺取我军的胜利。

        3、耶律昭的军事后勤思想

        耶律昭,字述宁,博学普属文,对军政大事有深刻的见解。“富国强兵”论是他军事后勤思想的集中反映。他认为:一个国家只有“积财训卒”,才能“有战必胜”。为此,他说:“为今之计,莫若振穷薄赋,给以牛种,使遂耕获。置游兵以防盗掠,颁俘获以助伏腊,散畜牧以就便地。期以数年,富强可望,然后练简精兵,以备行伍,何守.之不固,何动而不克哉?然必去其难制者,则余种自畏。若舍大而谋小,避强而攻弱,非徒虚费财力,亦不足以威服其心”①。认为,先图富强,再兴军事。国家富裕强盛有了希望,然后再训练简选士卒,充实加强军队,还有什么防守不坚固,有什么攻而不克的呢?他还认为,战略上首先以制服强国为目标,以此慑服弱国,不然,避开强者而只攻弱者,非但浪费人力财物,也不能使他们从心里诚服。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