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隋唐至元时期的军事后勤·第三节·五代十国 – 吴起兵法网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第三章·隋唐至元时期的军事后勤·第三节·五代十国

第三章·隋唐至元时期的军事后勤·第三节·五代十国

主编:廖德清 等

出自————《中国古代军事后勤史

出自————《现代军事理论

        第三节

        五代十国

        一、历史概况

        自公元907年朱温代唐建立梁朝起,至公元960年赵匡胤代周建立宋朝止,是我国历史上的五代十国时期,先后经历后梁(公元90923年)、后唐(公元92936年)、后晋(公元93947年)、后汉(公元947- 950 年)、和后周(公元95960 年)五个朝代,共五十三年。同五代大约同时而略有出人的,在南北方先后建立了十个局部的封建政权,史称十国,即吴(公元89937年)、吴越(公元90978年)、南唐(公元93975年)、楚(公元89951年)、南汉(公元90971 年)、闽(公元89946 年)、前蜀(公元89925年)、后蜀(公元925- -965 年)、荆南(公元907-963年)和北汉(公元95979 年)。

        后梁的建立者朱温,原为黄巢起义军将领,后来降唐,任宣武节度使,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不久杀掉昭宗,立其子为哀帝。公元907年,朱温逼哀帝禅位,建立梁朝,史称后梁,都开封。朱温在位时期与晋王李克用、李存勖父子连年战争,公元912年,朱温为其次子朱友贞所杀,不久,朱友贞又被其弟朱友贞所杀。朱友贞称帝后,内部方镇跋扈,外部强敌压镜,公元923年为后唐所灭。

        后唐建立者李存勖,沙陀族人,灭后梁后,建都洛阳,国号唐,史称后唐。后唐庄宗李存勖灭梁后,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后为乱兵所杀。李克用养子明宗李嗣源继位后,废除庄宗时苛政,颇得人心。后唐末年,末帝李从珂与明宗之婿、河东节度使沙陀族人石敬瑭相攻。公元936年,石敬瑭献燕云十六州,甘当儿皇帝,引契丹兵灭后唐。

        后敬瑭称帝后,都开封,国号晋,史称后晋。不久,石敬瑭病死,其侄少帝石重贵继位,向契丹主称孙而不称臣,公元936年,契丹主耶律德光率兵人开封,灭后晋,改国号为辽。辽兵到处掠夺,引起北方人民反抗,辽主乃北归,在中途病死。

        后汉建立者刘知远亦是沙陀族人,晋末为河东节度使。辽兵北归后,他乘机人开封称帝,国号汉,史称后汉.死后,其子隐帝继位。公元950年,隐帝杀戮大臣,枢密使郭威起兵攻人开封,灭亡后晋。

        后周建立者周太祖郭威,建国后仍都开封,死后其养子柴荣继位。周世宗柴荣是五代时期一位有作为的封建帝王,他有统一中国的雄心大志,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如整顿吏治、严惩贪污;求贤纳谏,提倡节俭;奖励垦荒,兴修水利;加强禁军,淘汰老弱以及废寺院等。这些措施的实行,大大地加强了后周的经济、军事力量,南伐南唐、北攻辽,都取得胜利。公元959年周世宗病死,他的改革为后.来北宋统一打下了基础。公元960年,大将赵匡胤发动兵变,废周恭帝自立,建立北宋。

        十国中的吴,为唐末淮南节度使杨行密所建,都扬州,传至杨溥时,为南唐所灭。南唐建立者李署自称系唐朝后裔,灭吴后,国号唐,都金陵(今南京),传至李煜时为宋所灭。楚系唐末武安军节度使马殷所建,都长沙,后为南唐所灭。南汉为唐末清海军节度使刘隐弟刘龚所建,都广州,传至刘銀时为宋所灭。前笱为唐末壁州(今四川通江)刺史王建所建,都成都,传至王術时为后唐所灭。后蜀为后唐太原留守孟知祥所建,都成都,传至孟昶为宋所灭。闽为唐末武威军节度使王审知所建,都福州,传至王延政为南唐所灭。荆南(一称南平)为后梁荆南节度使高季兴所建,都江陵(今湖北江陵)传至高保勖时为宋所灭。北汉为后汉刘知远弟刘崇所建,都太原,传至刘继元时为宋所灭。吴越系唐镇海节度使钱鳄建立,都杭州,传至钱俶为宋所灭。

        二、军制与后勤体制

        1、军制概况

        五代十国的军制是对方镇兵制的沿袭。朱温代唐建梁之后,六军诸卫之名虽存,不过已成为皇帝亲军的代号。所以从表面上看是承袭唐末以禁军为主的军制;但“禁军皆汴卒”,实际上完全是其在唐末充当宣武镇节度使时的那一套人马,所以他所承袭的乃是唐中叶以来的方镇兵制度。其后后唐、后晋、后汉时代,方镇兵大盛,唐明宗、晋高祖、汉高祖都是以节度使掌握重兵取得帝位。至周世宗时,为加强皇权,严惩骄兵悍将,节度使之权开始下降,方镇兵为主的兵制发生变化,天子的亲军即禁军占了主导地位。五代十国时期,二司与枢密院军制体系的逐步形成。后梁建立后,一方面沿用唐时北衙六军诸卫制,另方面开始设置侍卫马步军,委其亲信主管军马,开始出现二司设置。后唐时以石敬瑭为侍卫亲军马步都指挥使,侍卫亲军逐渐成为皇帝亲军总称。周太祖时,以樊爱能为侍卫马军都指挥使,何徽为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周世宗时,以李重进为侍卫亲军都指挥使,以张永德为殿前都检点,形成二司并列。枢密使的设置始于中唐,以宦官充任。五代时,后唐开始以士人文臣任枢密使,“权侔宰相”,但武将也有任此职的,如后汉以大将郭威为枢密使,“主征伐”。五代时,二司设置与枢密使权重,开北宋枢密院、三衙军制体系的先河。

        五代十国的军队编制,大体为厢、军、指挥、都等军级,但也不完全整齐划一。厢始于唐末,五代时,左右厢已普遍作为最高军级的军事编制单位,主官为都指挥使,其下设军,当时许多将领大都由军级统兵官升为厢统兵官,再升为二司统兵。军以下有指挥,指挥以下设都,主官称为都头。

        五代十国实行募兵制度。唐时府兵制崩溃后,募兵制逐渐盛行,五代时,招募制更是盛行。应募人中,如楚的建立者马殷,前蜀建立者王建、后周秦国公赵晔都是应募士卒出身的。但大多数应募士卒是很苦的,一旦被募为兵,终身服役。为了防止士卒逃亡,有的主将常采取在士卒身上刺字的办法以便辨认。刺字部位有刺脸、刺臂、刺手背之别。

        2、后勤体制

        五代十国处在唐末大分裂进人小分裂、再走向北宋一统的一个过渡阶段,在军制上呈现为一种多变的过渡性,后勤工作也与之相适应,反映出其临时性和缺乏系统化的特点。后勤体制和财政体制密切相关。五代十国的统治者为适应战争的需要,进一步把财权加以集中起来。后梁在初建时于中央建立建昌院,后改为建昌官,以便管理兵马仓库。据记载说:“初帝创业之时,以四镇兵马仓库籍繁,因总置建昌院以领之,至是改为宫,盖重其事也。”①以后将建昌宫改为租庸院,总统全国财政。后唐之时,在租庸使下设户部司、度支司、盐铁司分管各类财务,号称三司。其后又将租庸调使改为.三司使,成为中央最高的独立的财政机构,这一机构总管全国财赋收支。当时国家正额税收为夏秋两税,由三司通过的转运使把全国赋税上交,国库,这个外府财富,充作军国之用;在国库不足支付军费时,皇帝在不得已时,也将内府的皇帝私财,取出来助军;也还有富有的官僚和将领献出私藏来佐军。其作为军事机构的二司及逐步掌军务的枢密院等最高军事机构,都可直接指挥和组织军事后勤工作。除此之外,户部、兵部以及司农司、太仆寺、军器监,都分别担负一定的军事后勤工作。如太仆寺领地方坊、监,牧养军马;军器监制造兵器饥甲等。在地方上也有相应的府、库、坊、监等存储钱币粮饷和制造兵甲等,备作地方使用与中央调拨。

        ①《旧五代史·梁书、太祖纪》。

        三、平时战时后勤保障

        1、武器与衣甲

        武器和衣甲的制造及其所制造的种类,各沿袭唐的旧制。在中央主要由军器监制造,在地方道、府、州、县也都设坊制造,中央设府库,地方也设府库。如在邺州就设有兵库,记载说:“邺库素有御甲,帝(李嗣源)取五百联以行。”①五代十国时期,作战往往以步兵骑兵混编出击,为适应步骑兵作战的需要,制造出适用于进攻和防御的各种兵器与装备。

        武器:有钺、戟、矛、枪、树、鞭、棰(马鞭)、锏(鞭类,无刃,有四棱,上端略小,下端有柄)、斧、弓弩等。

        钺:后粱李思安“自谓当拥旄仗钺”②

        戟:就是将戈矛合成一体,能直刺也能横刺的一种武器。石敬瑭“挟战戟而进,一击而凶酋落马者数辈”。③

        矛;矛即槊,丈八长矛,为马上所持,矛是尖头木柄的兵器。后唐李嗣源与后梁军作战“直犯白马都,奋挝舞矛生挟二骑校而回”。④后唐郭延鲁“有少勇,善用槊”⑤后晋苌从简“善用槊”。⑥

        枪:枪是尖头有柄的兵器。后梁王敬荛所用之“枪矢皆以纯铁锻就,枪重三十余斤,摧锋突阵率以此胜”⑦后梁王彦章“常持铁枪

        ①《旧五代史·唐书·明宗纪》。

        ②《旧五代史·梁书·李思安传》。

        ③《旧五代史 ·晋书·高祖纪》。

        ④《旧五代史·梁书·明宗纪一》。

        ⑤《旧五代史·晋书·郭延鲁传》。

        ⑥《旧五代史·晋书·苌从简传》。

        ⑦《旧五代史·梁书·王敏荛传》。

        冲坚陷阵”,号“王铁枪”①

        树(鞭子):后唐周德威使用铁树,“德威背挥树击(阵章)堕马,生获以献,由是知名”②

        弓弩:弓弩是射远武器,步兵骑兵都适于使用。五代史籍中常记载某人“普骑射”。“善骑射”是在战争中取胜的重要条件。弩的威力很大,“劲弩射之,中者人马皆洞”③

        衣甲:有铁甲、铜甲、皮甲及铁胄、铜胄等。在甲胄之上,多加以绘饰与雕刻,其所以追求精美,是欲借其装饰的气势,在精神上首先压倒敌方。

        杨行密打败孙儒,就是在其士卒中选编五千人,将所服“甲胄皆以黑缯饰之,命日‘黑云都”④

        梁将陈章“常乘骢马朱甲”。⑤

        “汴(后梁)将韩就率精兵三万,铠甲皆被缯绮,金银炫曜,望之.森然”。⑥

        梁有龙骧、神武、拱宸亲军“每一铠仗,费数十万,装以组绣,饰以金银,人望而畏之》⑦。

        后梁太祖于开平二年(公元908年)“诏曰敦尚俭素抑有前闻,斥去浮华,期臻至理。如闻近日贡奉,竞务奢淫,奇巧荡心,或雕镌溢目,徒殚资用,有费工庸。此后应诸道进献,不得以金宝装饰戈甲剑戟,至于鞍勒,不用涂金及雕刻龙凤。如有此色,所司不得引进”。⑧

        ①《旧五代史·梁书·王彦章传》。

        ②《旧五代史·唐书·周德威传》。

        ③《旧唐书·粱书·牛存节传》。

        ④《旧五代史·晋伪传·列传第一》。

        ⑤《旧五代史·梁书·周德威传》。

        ⑥《旧五代史·唐书·周德威传》。

        ⑦《旧五代史·唐书·庄宗纪》。

        ⑧《旧五代史·梁书·太祖纪四》。

        2、军费筹措

        军费主要由国家支给。后唐庄宗时,设外府和内府,州县赋税上供人外府,充军国之用;藩镇贡献人内府,为皇帝的私产。外府,常因官僚假公济私,中饱私囊,致外府常空虚,人不敷出,因之军费支付也时有不足。而作为存储皇帝私产的内库,由于来路广,钱物堆积如山。在外府无力支付军费时,有时皇帝不得不拿出私产以应付军事急需。唐庄宗同光四年(公元926年)三月“客星犯天库,有星流于天格,占星者曰:‘御前当有急兵,宜散积聚以穰之。’宰相请出库物以给军,庄宗许之。后不肯日:‘吾夫妇得天下,虽因武功,盖亦有天命,命既在天,人如我何!’宰相论于延英,后于屏间耳属之,因取桩奁及皇幼子满喜置帝前日:‘诸侯所贡,给赐已尽,官中所有惟此耳,请鬻以给军’。宰相惶恐而退。及赵在礼作乱,出兵讨魏,始出物以赉军,军士负而诟日:‘吾妻子已饿死,得此何为!”①后汉“高祖建义,子太原,欲行班赉于军,以公帑不足,议率井邑,助成其事。后闻而谏日:‘自晋高祖建,义及国家兴运,虽出于天意,亦土地人民福力同致耳,未能惠其众而欲夺其财,非新天子恤隐之理也,今后官所积宜悉散之,设使不厚,人无怨言。’高祖改容日;“敬闻命矣。’遂停敛贷之命,后倾内府以助之”②。皇帝拿出私财充军用,并不是情愿的,史书记载说:“时近臣劝庄宗以贡奉物为内库,珍货山积,公府赏军不足,(郭)崇韬奏请出内库之财以助,庄宗沉吟有靳惜之意”③。另外,一些官僚出资佐军,也屡见不鲜。后梁郭言“以家财分给将士之贫者,由是颇得士心”④。后梁张全义“悉以家财贡奉,

        ①《新五代史 ·唐高祖家人传第二》。

        ②《旧五代史·汉书·列传一·后妃》。

        ③《旧五代史·唐书·郭崇韬传》。

        ④《旧五代史·梁书·郭言传》。

       自梁祖沙朔丧师之后,月献铠马,以补其军”①。后唐郭崇韬“悉献家财以助赏给”。后晋安彦威“悉以家财佐军”②。总观五代各国对军费的筹措,由于战争频繁,军费消耗浩大,对各国来说,都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后勤任务。

        3、粮秣与军马

        五代时粮秣等物资的补给大概如此:中央在设外府之外还设太仓,地方道府、州、县也都设府库和粮仓,如张延朗为“郓州粮料使”③。后汉杨邠,“补勾押官,历孟、华、郓三州粮料使”④。由三司奏请:‘请皇帝进行调拨,“三司奏请:诸道上供税物,充兵士衣赐不足,其天下所纳斛斗及钱,除支赡外,诸依时折纳绫罗绢帛’。从之”⑤。戌边军队,因运粮困难,常自行屯田自养,如李希崇在“灵州戍兵岁运粮经五百里,有剽攘之患,希崇乃告谕边土,广务屯田,岁余?军食大济。玺书褒之”⑥。五代十国时期,军粮补充,一直不是十分充足的。常因军粮缺乏引起兵变,后唐庄宗同光三年(公元925)“秋大水,两河之民,流徙道路,京师赋调不充,六军之士,往往殍踣,乃预借明年夏、秋租税,百姓愁苦,号泣于路,庄宗方与后荒于畋游。十二月已卯腊,是时大雪,军士寒冻,金鑰卫兵万骑,所至责民供给,坏什器,撒庐舍而焚之,县吏畏惧,亡窜山谷”⑦。五代十国时期,军马的补给,需要量大。作战是以步兵骑兵混编出击的,在每次战役中,特别是突击战、奇袭战,骑兵起相当大的作用。战争规模之大,常以数万步骑投入战斗,后梁末帝贞明四年

        ①《旧五代史·唐书·张全义传》。

        ②《旧五代史·晋书·安彦威传》。

        ③《旧五代史·唐书·张延朗传》。

        ④《新五代史·汉书·杨邠传》。

        ⑤《旧五代史·食货志》。

        ⑥《旧五代史·晋书·张希崇传》。

        ⑦《新五代史·唐高祖家人传第二》。

        (公元918年),李存勖(后唐庄宗)大阅于魏,合卢龙、横海、昭义、安国及镇、定之兵十万,马万匹,军于麻家渡”①,李嗣源(后唐明宗)率“突骑五千为前锋”②。由于这样大量骑兵参加战争,因而马匹常感不足。为此统治者十分注意马匹的补给问题。当时补充马的主要来源,一是牧养孳生,二是购买与掠、抢以及抄出官吏逾限之马匹。后唐明宗长兴元年(公元930年),设左右飞龙院,在地方上承唐旧制,设坊、监,统领在太仆寺之下,进行牧养和孳生马匹。后唐康福早在后梁为“本州军校,祖嗣,蕃汉都知兵马使,后唐庄宗对左右日:‘我本蕃人以羊马为活业。彼康福者,体貌丰厚,宜领财货,可令总辖马牧’,由是署为马坊使,大有蕃息”③。但牧马孳生只是补充马匹的一个办法,此外还广泛利用买马、掠马、抢马、抄出官吏逾限之马等办法,来补给军马。

        后唐庄宗同光三年(公元925年)六月诏“河南、河北诸州和市战马,官吏除一四外,匿者坐罪”④。后汉高祖天福十二年(公元915年)九月“诏天下以府和买战马”⑤。后唐明宗曾问现管马数,枢密使范延光奏:“天下常支草粟者近五万匹,见今西北诸道蕃卖马者往来如市,其邮传之费,市估之直,日以四五千贯,以臣计之,国力十耗其七,马无所使,财赋渐销,朝廷甚非所利。’上从之。”⑥。于是于“长兴四年(公元933年)十月敕沿边藩镇或有蕃部卖马,可择其良壮者给券,具数以闻。

        唐明宗“天成元年(公元926年)三月丁巳,以其兵南,遣石敬瑭将三百骑为先锋,嗣源行过巨鹿,掠小坊马二千匹以益军”⑦。

        ①《新五代史·唐本纪第五》。

        ②《旧五代史·唐书·明宗纪》。

        ③《旧五代史 ·晋书·康福传》。

        ④《五代会要》页二0七。

        ⑤《五代会要》页二0七.

        ⑥《五代会要》页二O七。

        ⑦《新五代史·唐本纪第六》。

        后晋出。帝“开运二年(公元945年)八月,(刘知远)杀吐浑白承福等族,取其货巨万,良马数千”①。

        后唐末帝“清泰三年(公元936年)十月敕诸道,州、府、镇宾佐至录事参军、都押衙、教练使以上,各留马一匹乘骑,乃乡村士庶有马者,无向形势,马不以牝牡,尽皆抄借,但胜衣甲,亦仰印记,差人管押送纳。其小弱病患者,印退字,本道收管。节度使防御团练等使,刺史,除自己马外,不得因便新占,管军都将,除出军及随驾外,见逐处屯驻者,都指挥使旧有马许留五匹,小指挥两匹,都头一匹,其余凡五匹取两匹,十匹取五匹,更多有者,并依此例抽取,在京文武百官,主军将校,内诸司使已下,随驾职员,旧有马者,但令随意进纳,不得新占私马,各下诸道准此”。②

        以上所述,就是关于五代十国时有关“买马”、“掠马”、“抢马”和抄出官吏逾限之马的历史记载。

        4、交通运输与舟车、水源

        后粱开国,定都开封。开封府为全国水陆交通的枢纽。依唐旧制,分天下为十道、河南道;关西道;河东道;河北道;剑南道;江南道;淮南道;山南道;陇右道;岭南道③。在道下设府、州、军、监、县等行政区划、各政区之间,仍沿唐时旧道,行旅客商陆行或乘或骑或徒步,水行则乘船,往来于各地区之间。在不断开辟陆路交通的同时,也不断开辟水路交通。当时水运相当发达,不仅内河水运、海上航运也从未间断。各国统治者为军事后勤和漕运的需要,经常竣治河道和开凿运河,扩充水运。后唐庄宗时,三司监于“洛河水运自洛口至京,往来牵船下卸,皆是水运牙官”,因“洛岸至仓门稍远,牙

        ①《新五代史·汉本纪第十。

        ②《五代会要》卷二十九。

        ③《旧五代史·郡县志》。

        官运转艰难,近日例多逃走”,为此上奏皇帝,“欲于沿河北岸,别凿一湾,引船直至仓门下卸”,庄宗准奏,派“捧圣卫指挥使来洪实凿开河湾,至瞻仓门①”,缩短了运程,减少了牙宫运转的艰难。后周时,世宗显德四年(公元957年)初,世宗发兵南下征南唐,出于运输.上的需要,开凿老鹳河通连长江,周师南征,无水战之具,已而屡败景(南唐中主李景)兵,获水战卒,乃造战舰百艘,使降卒教之水战,命王环将以下淮。景之水军多败,长淮之舟,皆为周师所得。又造齐云船数百艘。世宗至楚州北神堰,齐云舟大,不能过,乃开老鹤河以通之,遂至大江”②。同年四月世宗诏“疏下汴水一派此人于五丈河,又东北达于齐,于是京、鲁之舟楫,皆至京”③。用水路将齐、鲁同汴京联通起来。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二月,“发徐、宿、宋、单等州丁夫数万浚汴河”,“发滑、亳二州丁夫浚五丈河,东流于定陶人于济,以通青.郓水运之路。又疏导蔡河,以通陈、颍水运之路”④。这一水力工程,“自京东疏下汴水,人于蔡”,是侍卫马军指挥使韩令坤率兵和民工修浚的,“浚五丈河,以通漕运”,是侍卫步军都指挥使袁彦率兵与民丁修浚的。由河水运之外,海运虽然在五代十国列国分立的局面之下,一些国家的海上往来也从未中止。以吴越国为例,吴越王一直奉中原王朝为朝廷,常从海路前去中原上贡。记载说吴越:“多掠得岭南海贾宝货。当五代时,常贡奉中国不绝”圆。吴越在陆路中阻于吴、南唐,不得不由海上前去。海上航行是十分艰险的。《新五代史·吴越世家》记载:“吴越自唐末有国,而杨行密、李升据有江淮。吴越贡赋,朝廷遗使,皆由登、莱泛海,岁常

        飘溺其使”。闻国朝贡也取海路,“是时,杨氏据江淮,故闽中与中国隔越,

        ①《五代史会要》页四三O一、四三二。

        ②《新五代史 ·南唐世家·乍升》。

        ③《上代史会要》页四三0,一四三二。

        ④《旧五代史·周节·世宗纪六》。

        ⑤《新五代史·吴越世家》。

        (王)审知每岁朝贡,泛海至登莱抵岸,往复颇有风水之患,漂没者十四五”①。登莱(今山东蓬莱),是当时南北海路往来的重要口岸。中原王朝也常遣使者到南国,后唐明宗长兴初,张文宝“奉使浙中,泛海船坏,水工以小舟救,文宝与副使吏部郎中张绚,信风至淮南界,伪吴杨溥礼待甚至,兼厚遗钱币、食物,文宝受其食物,反其钱币,吴人善之,送文宝等复到杭州宜国命,还青州,卒”②。

        这一时期舟车的制造与其种类,随着陆路交通与江运海运的发展以及战争的需要,也相应的提高与进一步发展,基本上仍继承了唐以来的制造方法与型制。陆路交通除用驴、马、骆驼驮运物资之外,车是陆路交通的重要工具。五代史籍记载中关于车的种类较多。有牛车,辇车、替车、毡车、槛车、铁车、槽车以及彩舆、肩奥等。辎车,车有帷盖,车内载辎和供人卧息,为军用车。晋(建后唐前称号)梁柏乡之战,晋胜“斩首二万级,获马三千匹,铠甲兵仗七万,辎车锅幕不可胜计,擒梁将陈思权以下二百八十五人”图。辇车,人力推辇的车,或君后所乘的车如帝辇、凤辇。军后唐明宗时,石敬瑭率军伐两川之叛,因“峡路艰阻,粮运不继,明宗优之,而(安)重诲请行。翌日领数骑而出,日驰数百里,西诸侯闻之,奠不惶骇,所在钱帛粮料,星夜辇运,人乘毙踣于山路者,不可胜记,百姓苦之”④还有“辇运供军粮料”,“辇运金银四十万”供军,军都是有关辇运的记录。毡车,车上封门,从外而看不见坐车之人。后唐时,或云契丹五十万或六百万“渔阳以北,山谷之间,毡车毳幕、羊马弥漫”⑤。后唐庄宗康延孝随李继岌征蜀,蜀灭后,受任圜和孟知祥夹攻、战败被俘将其囚人槛车,槛车是囚禁(和押送)犯有的车子。

        ①《旧唐书·僭伪传·王审知》。

        ②《旧五代史·唐书·张文宝传》。

        ③《旧五代史·唐书·庄宗纪》。

        ④《旧五代史·唐书·安重诲传》。

        ⑤《旧五代史·唐书·庄宗纪》。

        铁车,载重物用车,出现历史较久,常用以运重物。曾有熔铁车制兵器的记载,李存璋守云州城他“拒守,城中有古铁车,乃镕为兵仗,以给军士”①。槽车:栲是薄木制的棺材,槽车即是运棺材的车子。后周与北汉(有契丹兵参加)的高平之战,后周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樊爱能与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何徽同北汉军交锋,“未几樊爱能,何徽望贼而遁”,周世宗亲督禁军卫跸兵苦战,方转败为胜,在潞州处置了临阵奔逃的将校,樊爱能、何徽“俱杀之,皆给槽车归葬”②。彩舆,有彩绘的轿车或车。梁太祖利用梁女嫁魏适死的机会,遣马嗣勋是以长直千人为彩舆人魏,致兵器于舆中,声言助葬,出其不备攻杀牙军八千余人国。肩舆是用人力肩抬的车形或轿形的乘坐用具。张承业力劝李存勖不能称皇帝,“庄宗(李存勖)不听,知不可谏,乃仰天哭日‘吾王自取之,误老奴矣,肩舆归太原,不食卒”④。

        水路交通与水战需要大量船只,当时船的种类比较多,其中战船占相当大的比重。有战棹、战舰、楼舰、艨艟,还有楼船和皇帝乘的龙舟与齐云舟以及大形巨舰。此外,民间用的小船、商船、糟船、饷船等颇多。战棹;南唐为抵抗后周李重进的攻打“乘李谷(唐将)退军之势,令战棹数百艘,沿淮而上”⑤。战舰:后唐庄宗伐蜀,蜀东川节度使宋承葆献计于蜀帝王街“请于嘉州沿江造战船五百艘,募水军五千,自江下陕”⑥。楼船:后周为征南唐,周世宗“于京师大集工徒,修成楼舰,逾岁得数百艘,兼得江淮舟船,遂令所获南军教北人习水战出没之势,未几,舟师大备”⑦。艨膩:为战船,狭而长,

        ①《旧五代史·唐书·李存璋传》。

        ②《旧五代史 ·周书·世宗纪一》。

        ③《新五代史 ·梁臣传·马嗣勋》。

        ④《新五代史 ·宦者传·张承业传》。

        ⑤《旧五代史·周书.世宗纪二》。

        ⑥《旧五代史 ·僭伪传第三、王行》。

        ⑦《旧五代史 ·周书·世宗纪四》。

        用来冲击敌船和作障碍物。梁与晋(后唐)战,梁将贺瑰“攻其南橱,以艨釐战舰扼其中流。晋人断其艨艫,济军以援南栅,瑰退军于行台”①。楼船:多层似楼用以载物载人的大船,如“梁楼船三层”②。周世宗南下征南唐,特制的齐云舟及其北上进攻北汉所乘的龙舟,都是大型的船只,既能坐人又可载物。还有适应战争需要的巨舰,用以载士,“今一舟容甲士千人,糗粮倍之”③。此外商船、糟船,饷船及各样式的民间小船,穿梭往来于江河之上。

        水源:保证驻地水源,平战时后勤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后晋杜威与契丹作战,遇到饮水的困难,杜威“大军至白团卫村下营,人马俱渴,营中掘井及,水则坏,兵士取其泥绞汁而饮”④。后梁开国公牛存节,平时“戒严军旅,常若敌至。先是,州中井水威苦,人不可饮,及并人、歧人来迫州城,或以兵士渴乏,陷在且夕。存节乃肃拜虔祝,择地凿八十余井,其味皆淡,由是人马汲濯有余”⑤。

        5、重要战争战役的后勤保障

        后唐灭后梁之战:

        后唐是沙陀人建立的。唐昭宗乾宁二年(公元896年)进李克用为晋王,后梁太祖开平二年(公元908年)李存勖袭位晋王。后梁太祖开平五年(公元911年),晋梁之间发生一次大的战争,即有名的“柏乡之战”。《旧五代史·唐书·庄宗纪一》卷二十七记载,这次战争是以晋胜梁败而告终。后梁所以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军队粮秣不足是失败的重要原因.当时梁军所在的“柏乡无刍粟之备”,陷于“以樵采为给”、“锉屋茅坐席以秣其马”、粮秣几乎断绝的

        ①《旧五代史 ·梁书·贺瑰传》。

        ②《旧五代史 ·唐书·庄宗纪二》。

        ③《新五代史 ·杂传·李琪传》。

        ④《旧五代史 ·晋书·少帝纪三》。

        ⑤《旧五代史 ·晋书·牛存节传》。

        境地,“众心益恐”,即使当时梁军装备精良,也无法战胜晋(唐)军,终致失败。柏乡之战对两国争战来讲,是一次具有决定性的战役。李存勖于战后不久,在后梁末帝贞明元年(公元915年)进取魏州,此后便把其统治中心由太原转至魏州,并以魏州为基地对后勤补充起了巨大作用。后梁末帝为了抵御晋军的进攻,特授刘鄂为开封府尹遥领镇南节度使,奉诏前往御晋,但屡不利,后梁末帝赐诏刘鄢对他进行谴责说:“阃外之事,全付将军。河朔诸州,一 且沦没,劳师弊旅,患难日滋,退保河蠕,久无斗志,昨东面诸侯,奏章来上,皆言仓储已竭,飞挽不充,于役之人,每遭擒掳,夙霄轸念,惕惧盈怀。将军与国同休,当思良画,如闻寇敌兵数不多,宜设机权,以时剪扑,则予之负荷,无累先人”①。刘鄩将其军队处境及其“体国”之心.向末帝回奏:“臣受国深恩,忝兹闻政,敢不枕戈假寐,罄节输忠”,表明了自己的忠心,接着说:“昨者,比欲西取太原,断其归路”,“才出师徒,积旬霖療,资粮弹竭,军士札瘥,切虑苍黄,乖于统摄,乃询.部伍,皆欲旋归”,值“周阳五(周德威)奄至,骑军驰突,变化如神。臣遂领大军保于莘县,深沟高垒,享士训兵,日夜戒严,伺其进取,侦视营垒,兵数极多,楼烦之人,皆能骑射,最为就敌,未可轻谋。臣若苟得机宜,焉敢坐滋患难,臣心体国,天鉴具明”②,后梁末帝“又遣使问鄩决胜之策”,刘郝对使者说:“臣无奇术,但人给粮十斛,尽则破敌”,末帝为之大怒说:“将军蓄米,将疗饥耶?将破敌耶?”③。后梁在对晋战争中,粮秣给养始终处于紧张状态,尽管后梁也常有打败晋军之时,但由于粮秣补给困难不能持久。后梁末帝龙德三年(公元923年)四月李存勖于魏州即皇帝位,国号唐,同年十月攻克后梁京都开封。

        ①《旧五代史·梁书·刘郝传》。

        ②《旧在代史·梁书·刘郝传》。

        ③《旧五代史·梁书·刘郗传》。

        后唐灭前蜀之战:

        王建于后梁太祖开平元年(公元907年)于成都称皇帝,国号蜀,史称前蜀。后梁贞明四年(公元(918年),王建死于王衍即位为皇帝。后唐在稳定之后,庄宗欲征并前蜀,先遣李严使蜀进行侦察,回报可征之状,“庄宗深然之”,对征蜀进行了准备后勤工作。在后唐“同光三年(公元925年)九月十日,庄宗下制伐蜀,命兴圣官使魏王继岌(庄宗子)为都统,枢密院使郭崇韬为行营都招讨,其月十八日魏王统阙下诸军发洛阳”①。李继岌、郭崇韬“将兵六万,自凤翔人大散关,军无十日之粮,而所至州镇皆迎降”②,“任命凤州节度使王承捷、故镇屯驻指挥使唐景思次第迎降,得军一万二千、军储四十万。又下三泉得军储三十余万。自是师无匮乏,军声大振”③。从此屡战皆捷,“遂食其粟”@,军用充足,勿劳远运。前蜀在后唐军猛攻之下,各地望风降附,最后王街归降后唐。夺敌之物资以补充自己军队的军事需求,为后唐夺取灭前蜀战争的胜利起了至为关键的作用。

        周世宗征南唐之战:

        周世宗柴荣,对内政及军队进行整顿之后,国力开始强大,乃立志统一中国,于是有南下北上征唐征辽之举。周世宗三次南下攻打南唐。第一次亲征,是在周世宗显德三年(公元956年)正月,周世宗自京师出发。周世宗辗转至正阳、寿春、下蔡、濠州、涡口一带,指挥并督促诸将率兵攻打南唐。南唐在后周的军事沉痛的打击之下,遺使臣向周世宗提出以割寿;濠、泗、楚、光、海六州之地为议和条件,世宗不允,同年四月,世宗自祸口返回京师。第二次亲征是周世宗显德四年(公元957年)二月,这月世宗“车驾发京师”,

        ①《旧五代史·僭伪传》。

        ②《新五代史·唐家人传第二·庄宗五子》。

        ③《旧五代史 ·唐书·庄宗纪七》。

        ④《新五代史·僭伪传》。

        军行先次下蔡。三月周世宗“率诸军于紫金山下”,命赵匡胤“率亲军登山击贼,连破数砦,斩杀数千”,世宗也率亲骑追击,屡战屡捷,“至镇淮军,杀获数千人,夺战舰粮船数百艘,钱帛器仗不可胜数”。世宗取胜之后,自镇淮军复返旧下蔡。下诏“移寿州于下蔡,以故寿州为寿春县”,遣左谏议大夫尹日就“于寿春开仓赈饥民”。四月周世宗自下蔡返回京师。第三次亲征,是周世宗显德四年(公元957年)的冬十月。在这次军事行动之前,其在军事后勤方面,作了充分准备,加强水战的船只与战术的准备与训练。周世宗初次南征;无水战的准备,史书记载说:‘初帝之渡淮也比,无水战之备,每遇贼之战棹无如之何!敌人亦以此自恃,有轻我之意”。周世宗为了利于水战,乃“于京师大集工徒,修成楼舰,逾岁得数百艘,兼得江淮舟船,遂令所获南军教北习水战出没之势,未几舟师大备”,由于有了这一番准备,在江南作战,就可以水陆并进了,因而出现“水陆皆捷,江南大震”的形势。同时对各种军需物资也作了充分准备,对玩忽职守的军事后勤官员,给予严厉处分。左藏库使符令光,他为官有“廉干之誉,帝素重其为人,每加委用,此战则以他后勤保障不力,以弃市处死。据史书记载说:“时帝再议南征,先期敕令光广造军士袍襦,不即办集,帝怒命斩之,时宰臣等至庭救解,帝起入官,遂戮于都市”。周世宗出京先至濠州城下,“亲破十八里滩,砦在濠州东北淮水之中,四面阻水,上令甲士数百人,跨驰以济”,赵匡胤“以骑军浮水而渡,遂破其砦,掳其战舰而回”。世宗“亲率诸军,政濠州,夺关城破水砦,贼众大败,焚战舰七十余艘,斩首二千级,进军攻羊马城”。继而世宗“自濠州率大军水陆齐进,循淮而下”。赵匡胤“率精骑为前锋”,一举大破南唐军“于涡口,斩首五千级,收降卒二千余人,夺战船三百艘,遂鼓行而东”,追至泗州。“泗州守将范再遇以其城降”。世宗便自泗州率众东下,追击至楚州大破南唐军,掠获甚众。周世宗“发楚州管内T壮,开鹳河以通运路”,再从楚州,南至广陵、扬州。周世宗下“诏发扬州部内丁夫万余人城扬州”。在后周的军事压力之下,南唐中主李景“遣所署宰相冯延己,献犒军银十万两,绢十万匹,钱十万贯,茶五十万斤,米麦二十万石”。周世宗显德五年(公元958年)夏四月周世宗自扬州回京。周世宗三次南征,给予南唐以致命的打击,迫使其向周割地求和,后周拓地江北十四州,南唐臣服于周。周世宗三次南下征南唐,对后勤准备工作,-次比一次加强,作到了充分准备;又在战争的节节胜利之中,将南唐的资财,随时取为已有,进行军队的补充,使后勤补充无断绝之虞,这是其在军事.上取得胜利的主要保障.①

        ①以上引文,均见《旧五代史·周书·世宗纪四》。

        周世宗征辽之战:

        周世宗征服了南唐之后,便开始北上征辽。辽是契丹主耶律德光率军人汴京灭晋后于公元947年建立的。周世宗于显德六年(公元959年)二月率军自京师出发,四月“车驾次沧州”,进军至乾宁军。契丹宁州刺史王洪以城降。继而世宗“驾御龙舟,率舟师顺流而北,首尾数十里”,至益津关。“自此以西,水路渐隘,舟师难进,乃舍舟登陆”,登陆之后“宿于野次”。当“时,帝先期而至,大军未集,随驾之士,不及一旅”,幸赖赵匡胤“率材官骑士以卫乘舆”。首先赵匡胤率军至瓦桥关,契丹守将“姚内斌以城降”。五月周世宗进驻瓦桥关,值此之时,大军相继而至。契丹“瀛州剌史高彦晖以本城归顺,关南平,凡得州三,县十七,户一万八千三百六十”。这次战役,“王师数万不亡一矢,边界城邑,皆望风而下”,“以瓦桥关为雄州,以益津关为霸州”。周世宗的北征,顺应人心,兵不血刃,各地守将迎降,统一北方指日可待。不料世宗于军中患病,只得停止北征,自.雄州返回京师,使统一北方事业,功亏一赛。周世宗这次北征,“凡供军之物皆令自京递送”。世宗对北上征辽同样如同南下征唐一样,对后勤工作做了充分准备;更赖契丹守将望风降服,军队所需物资,源源而来,保证了战争的胜利进行①。

        四、周德威、李琪、张延朗的军事后勤思想

        1、周德威的军事后勤思想

        周德威,字镇远,小字阳五,朔州马邑(今山西朔县)人,初为晋(后唐)李克用帐中骑督。后唐庄宗授检校侍中幽州、卢龙等军节度使,战死于军中。追赠太师配飨庄宗庙廷,后晋高祖即位追封为燕王。在一次后梁与后唐两军对阵时,后唐庄宗向周德威问“战”时,周德威阐述了他的军事思想和后勤思想,他回答庄宗说:“汴军气盛,可以劳逸制之,造次较力,殆难与敌。古者师行不逾一舍,盖虑粮饷不给,士有饥色。今贼远来决战,纵挟糗粮亦不遑食。晡晚之后,饥渴内侵,战阵外迫,士心既倦,将必求退。乘其劳弊,以生兵制之,纵不大败,偏师必丧。以臣所筹,利在脯晚,诸将皆然之”。当后唐将大举兵“定汴州”之时,庄宗遺使至周德威驻地胡柳坡问“战备”,周德威奏日:“贼倍道而来,未成营垒,我营栅已固,守备有余,既深人贼疆,须决万全之策。此去大槊信宿,贼之家属,尽在其间,人之常情,孰不以家国为念?以我深入之众,抗彼激愤之军,不以方略制之,恐难必胜。王但按军保栅,臣以骑军疲之,使彼不得下营,际晚,粮饷不给,进退无据,因以乘之,破贼之道也”②。

        2、李琪的军事后勤思想

        李琪字台秀,长于词赋,晚唐时期人。举进士人阙为翰林学士,迁至户部侍郎,翰林承旨。后梁太祖时于皇帝帐中专掌文翰。

        ①以上引文,均见《旧五代史·周书·世宗纪六》。

        ②以上引文均见《旧五代史 ·唐书·周德威传》。

        官至尚书左丞,中书门下平章事。唐庄宗时历任太常寺卿、吏部尚书。后唐庄宗召集百僚,让各陈“经国之要”,李琪上疏说:“臣闻王者富有兆民,深居九重,所重患者,百姓凋耗而不知,四海困穹而莫救,下情不得_上达,群臣不敢指言,今陛下以水潦之灾,军食乏阙,焦劳罪己,迫切疚怀,避正殿以责躬,访多士而求理,则何思而不获?何议而不臧?止在改而行之,足以择其善者。臣闻古人有言日:‘谷者人之司命也、地者,谷之所生也;人者,君之所理也有其谷则国力备,定其地则人食足,察其人则徭役均,知此三者,为国之急务也。’….故当成、康之世,比尧、舜之朝,户口更增二十余万,非他术也,盖三代以前,皆量人以为出,计农以主军,虽逢水旱之灾,而有凶荒之备”。继而指出当时百姓负担之重“如以六军方阙,不可轻徭,两税之余犹须重敛,则但不以折纳为事,一切以本色输官,又不以纽配为名,止以正耗加纳,犹应感悦,未至流亡。况今东作是时,赢牛将驾,数州之地,千里运粮,有此差徭,必妨春种,今秋若无粮草,何以赡军?”那么如何解决既能赡军,又使农人不至流亡?他在疏中进一步提出:“今陛下纵不欲人粟授食,愿明降制旨下诸道,合差百姓转仓之处,有能出力运官物到京师,五百石以上,自身授一初任州县官,有官者依资迁授,欠选者便与放选;千石以上至万石,不拘文武,明示赏酬,免令方春农人流散,斯亦救民转仓赡军之一术也”,庄宗“深重”其论①。

        ①以上引文均见《旧五代史·唐书·李琪传》。

        3、张延朗的军事后勤思想

        张延朗,汴州开封人,梁时任郓州粮料使,后唐明宗克郓州复以为郓州粮料使,“后徙镇宣武、成德以为元从孔目官”。明宗长兴元年(公元930年)“始置之司使,拜延朗特进、工部尚书,充诸道盐铁转运等使,兼判户部度支事,诏以延朗充三司使”。末帝即位,授礼部尚书,兼中书侍郎、平章事、判三司。晋高祖入洛阳,捕之人狱,旋被杀。张延朗不愿任三司使之职,曾上表谢辞,表中表露了他的军事后勤思想。他说“….欲养四海之贫民,无过薄赋,赡六军之劲士,又借丰储,利害相随,取与难酌,若使罄山采木,竭泽求渔,则地官之教化不行,国本之伤残益甚,取怨黔首,是黩皇风。况诸道所征赋租,虽多数额,时逢水旱或遇虫霜,其间则有减无添,所在又申逃系欠,乃至军储官俸常汲汲于供须,夏税秋租每悬悬于继续,况今内外仓库多是罄空,远近生民或闻饥歉。伏见朝廷尚添军额,更益师徒,非时之博籴难为,异日之区分转大,窃虑年支有阙,国计可忧,望陛下节例外之破除,放诸项以节俭,不添冗食,且止新兵,务急去繁以宽经费,减奢从俭,渐俟丰盈,则屈者知恩,叛者从化,弭兵有日,富俗可期。臣又闻治民尚清,为政务易,易则繁苛并去,清则偏党无施,若择其良牧,委任正人,则境内蒸黎必获苏息,官中仓库亦绝侵欺,伏望诫见在之,处官无乖抚俗,择将来之莅事,更审求贤,倘一一得人,则农无所苦,人人致理,则国复何忧,但奉公善政者,不惜重酬,昧理无功者,勿颁厚俸,益彰有道,兼绝循情。伏望陛下念臣布露之前言,闵臣惊忧于后患,察臣愚直,杜彼谗邪,臣即但副天心不妨人口,庶几万一惊仰答圣明”。后唐末帝“优诏答之”。召张延朗于便殿,“谓之曰卿所论奏,深中时病,形之切言,颇救朕失,国计事重,日得商量,无劳过虑也”。张延朗不得已承命就任三司使。所论薄赋与赡军的关系极为精辟,使皇帝也不能不心悦诚服。①

        ①以上引文均见《旧五代史·唐书·张延朗传》。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