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变篇·第二 – 吴起兵法网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权变篇·第二

权变篇·第二

作者:仝晰纲

出自————《历代名将治军方略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权变篇·第二

        权变是指在战争实践中打破常规,随机应变。《司马兵法·仁本》曰:“古者以仁为本,以义治之之谓正,正不获义则权。权出于战,不出于中人。”即以合乎情理的方法处理国家大事叫做正,用特殊的手段和方法叫做权,这个特殊的手段和方法指的是战争以及在战争中应用的灵活多变的战术。《孙子兵法·九变篇》的主旨就是灵活多变,强调在战争中要全面地看问题,灵活地运用战略战术,其文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圮地无舍,衢地合交,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涂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由所不攻,地由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故将通于九变之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于九变之利者,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吴子·应变篇》则分类论述了各种情况下的应变方法,《尉缭子》则有《应变篇》与《守权篇》。总之,中国历代兵家,都十分重视权变,并创造了许多权变胜敌的典范。

        一、将计就计,随机应变

        战争是一个充满未知和偶然因素的复杂演变过程,即使是再有经验的军事家也不可能把握战争的所有环节,因此,每时每刻都会发生意想不到的事情。面对突发情况,沉着冷静,随机应变,才能化被动为主动,最终赢得胜利。

        (一)弦高犒师救郑

        春秋时期,秦国与郑国相隔很远。有一天,有位叫杞子的人派人告诉秦国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都城北门的钥匙,如果秦国能秘密发兵前来,就可以夺取郑国。”

        秦穆公就此事向大臣蹇叔征求意见,蹇叔说:“用疲劳的军队去袭击远方的国家,我没有听说过。军队疲劳,就会力量衰竭,而远方的敌国也就会有所准备,恐怕不行吧!我国军队的行踪,郑国一定会知道。让士卒辛苦劳累而又没有战果,就会产生不满情绪。况且让军队跋涉千里,又有谁会不知道呢?”

        秦穆公没有采纳蹇叔的意见,而是召见了孟明、西乞、白乙三位将领,让他们在东门外率军出发袭击郑国。蹇叔哭着对盂明说:“孟明啊,我只看到军队出发却不能看到军队回来了。”

        秦穆公派人对蹇叔说:“你知道什么,如果你是中等寿命的人,你坟墓上的树也该有合抱粗了。”

        蹇叔的儿子也在军队中,蹇叔哭着为儿子送行,他说:“晋国人一定会在崤山一带设下埋伏,崤山有两座山陵,南陵是夏后皋的坟墓,北陵是周文王曾经避风雨的地方。你们一定会死在这两座山陵之间,我前去收拾你们的尸骨吧。”

        秦穆公不顾蹇叔的劝阻,下令军队向东出发。

        周襄王二十四年(前628)春天,秦国的军队路过周都洛邑城北大门时,战车。上左右两边的甲土只是脱去头盔而不解甲”下车致敬,随即又随便跃上战车而去,像这样的战车有300多辆。按照周礼的规定,各诸侯国的军队经过周天子城门时,应当脱盔解甲,收起兵器,恭敬而行。周共王的玄孙王孙满看到这种情景对周襄王说:“秦国的军队一定要受到惩罚。”

        周襄王说:“为什么?”

        王孙满回答说:“军队轻狂而放肆。轻狂就缺少智谋,放肆就不讲礼节,不讲礼节就随随便便而不受纪律约束。少智谋就自然.而然要陷入危险的境地,进人危险境地还随随便便而丧失警惕,能不失败吗?如果秦国的军队不受惩罚,那自古以来传下来的道理就废弃而不可信了。’

        当秦国的军队到达滑国(今河南省睢县西北)时,恰巧郑国有一位叫弦高的商人要去成周做买卖。回国报信已来不及,他急中生智,将计就计,向秦国军队献上四张熟牛皮,又送去12头牛犒劳军队,并对秦军将领说:“我国国君听说您率领的军队将要经过鄙国,谨让我来犒劳您的随从,我们国家并不富裕,但您的军队要在此逗留,如果停留一天,我们就供奉一天,如果离开,我们就准备一夜的守卫。”

        弦高在与秦军周旋的同时,又派人火速赶到郑国去报信。

        郑穆公得知秦军进犯的消息后,派人来到杞子居住的馆舍去探视,见杞子等人已装束整齐,备好战马,磨好武器,准备接应。郑穆公遂令皇武子去馆舍对杞子说:“你们在郑国已经很久了,我们为你们准备的千肉、粮食、牲口都已经用尽了。你们就要离开这里了,为了给你们送行,我们郑国一个叫原圃(今河南中牟县西北)的地方,你们可以在那里猎取一些麋鹿,怎么样?”

        杞子知道自己的阴谋已经败露,急忙逃到了齐国,与杞子一起的逄孙、杨孙等人则逃到了宋国。

        秦将孟明闻知后说:“郑国已经做好了战争的准备,不能再指望打胜仗了。攻打郑国不可能攻下,包围郑国又没有后援部队,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秦军灭掉了滑国而班师回秦。这时,晋国大臣原轸说:“秦国不听蹇叔的劝阻,贪图别国土地而出兵,是上天辅助我们啊。上天的辅助不能丢失,对敌人不能放纵。放纵敌人不”利,违背天意不祥,晋国一定要讨伐秦军。’

        结果,晋军在崤山设下埋伏,大败秦军,并擒获了秦国的三位将领。

        (二)李广纵马长卧退敌兵

        李广,陇西成纪人,是秦代名将李信的后代。汉孝文帝十四年(前166),匈奴大举人侵,李广从军击匈奴。因善于骑射,斩杀众多,以功为中郎。孝景帝即位后,李广为陇西都尉,徙为骑郎将。吴楚七国反叛汉朝时,李广以骁骑都尉从太尉周亚夫平叛。多次斩将取旗,战功卓著。因李广曾私自接受梁王的将军印,吴楚之乱平定后,虽功不赏,仅徙为上谷太守。

        上谷与匈奴接壤,当时匈奴不断骚扰汉边境,李广几乎每天都在与匈奴作战。由于李广在平定吴楚之乱时有功不赏,有些人担心他背汉投靠匈奴。典属国公孙昆邪哭着对汉景帝说:“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汉景帝竟不分皂白,将李广徙为上郡太守。后来李广又曾经做过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等郡的太守,都是以英勇善战、军功卓著而显名。

        李广在上郡做太守时,匈奴大举进犯。皇帝让他宠信的宦官随李广监军,训练士卒以御匈奴。宦官带领的数十骑放纵驰骋,遇见三个匈奴的狩猎人。与之交战,匈奴人还射,击伤宦官,宦官急忙逃奔到李广处说明情况,李广说:“必是射雕者也。”

        李广遂率百余骑追赶三位匈奴人,三位匈奴人先是骑马奔逃,马累后又舍马步行,一直逃奔了数十里。李广令随从左右向其包围,张弓射杀二人,生擒一人,果然是匈奴射雕者。遂缚之上马,准备归营。正在这时,突然遭遇一队数千骑的匈奴队伍。匈奴见李广仅有百余骑,以为是执行引诱任务的汉军,先是大吃一惊,然后迅速抢占山头,居高临下,列开阵势。李广的随从仅百余骑,不敢与匈奴交战,欲驰还营寨。李广急忙对大家说:“我们离大军营地数十里,如今仅有百余骑,如果匈奴追射,我们会全部被歼灭。如果我们故意不走,匈奴一定会以为我们是在故意引诱他们,才不会追击我们。”

        李广说罢,下令日:“前。’就带领百余骑自匈奴占据的山下走去。在距匈奴骑队二里地左右时才停止下来,李广又下令说:“皆下马解鞍!”

        “敌人众多并且离我们很近,如果有紧急情况,将如何是好?”随从问。

        “彼虏以为我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以迷感敌人。”李广说。匈奴果然以为有埋伏,不敢追击。一会儿,有一位骑白马的匈奴头目出来探视虚实,李广即上马将其射杀,然后又慢慢地与随从汇合。解下马鞍,纵马长卧。当时,夜幕渐渐下垂,匈奴兵始终摸不清底细,不敢出击。

        半夜时分,匈奴以为汉军有伏兵而欲乘夜色对其袭击,急忙撤退而去,李广才率百余骑回归大本营。

        (三)虞诩增灶断追

        虞诩字升卿,陈国武平(今亳州鹿邑县东北)人。其祖父虞经,为郡县狱吏,案法平允,务存宽恕,却数年得不到升迁,他曾说:“东海于公为县狱吏,修建闾门时,令容驷马高车,自以为决狱公正,未有冤枉,子孙必得厚福,其子于定国果然官至丞相。我为狱吏六十年了,虽然不如于公,也相差不很多,子孙难道没有身居九卿的吗?”因此,给其孙虞诩起的字为“升卿”。

        虞诩父母早亡,因其孝养祖母,县举孝孙,欲以为吏,虞诩辞谢说:“祖母九十,非诩不养。”后祖母亡故,被太尉李脩辟召人幕府,旋拜郎中。

        东汉末年,对羌人实行暴虐政策,招致了羌人的极大仇恨,反叛东汉政府的斗争连绵不断。汉安帝永初四年(110),羌人反叛,并州、凉州遭到严重破坏,大将军邓骘认为出兵平定费用太大,欲放弃凉州,众多公卿大臣表示赞同。虞诩闻知后对太尉李脩说:“窃闻公卿定策当弃凉州,愚以为不可。先帝开疆拓土,不辞劳苦,才奠定了汉朝的疆域,如今却因耗用一点军费,就将边地放弃,祝且凉州一旦放弃,三辅之地就成了边塞,会对京师构成严重威胁。如今羌胡所以不敢人据三辅地区,就是因为有凉州作为屏障的缘故。若弃其境域,迁徙境内的百姓,必然会造成混乱。如果豪杰乘机而起,即使姜太公为将也难以抵御。放弃凉州,实非良策。”

        李脩说:“我未考虑这么周全。若不是你提醒,几乎要坏了国家大事。然而,该怎么办才好呢?”

        虞诩说:“今凉州骚动,人情不安,最让人担心的是突发事变。如果能让四府九卿(四府指太傅、太尉、司徒、司空之府;九卿指太常光禄、卫尉、廷尉、太仆、大鸿胪、宗止、大司空、少府等)各辟凉州数人,让凉州州牧郡守、县令长的子弟都被任命为没有实职的官员,进行劝说和约束,可防止其参与变乱。’”

        李脩深以为是,四府九卿也都认为有道理。于是凉州、并州的豪杰被四府九卿辟为掾属,牧守长吏的子弟都被任为郎官,用以安抚他们,使其暂时不要动乱。

        邓鹫兄弟身为外戚,权极一时,容不得不同意见。见虞诩不阿附自己,心中愤愤不平,欲设法进行迫害。不久,朝歌地区发生了数千盗贼攻杀长吏的事,州郡不能禁止,便让虞诩做朝歌长。

        虞诩的亲戚朋友闻知后,都替他担心,并说到朝歌以后必然遭受祸端。虞诩笑着说:“志不求易,事不避难,臣之职也。不遇盘根错节,何以别利器乎?”①虞诩到任后,刚柔相济,盗贼不久就被消弥。

        后来,羌人寇掠武都(今甘肃成县西北) ,邓太后以虞诩有将帅之略,迁武都太守,以平定羌人叛乱。在虞诩到任途中,突然遭到羌人的袭击,被截至陈仓崤谷(今陕西宝鸡市西南)。虞诩兵少,众人劝他突围。他不但没有组织突围,反而命令部队驻扎下来,并扬言写信请求朝廷援助,等援兵到来后再突围。羌人听说后,决定趁汉朝援军到来之前掳掠些财物,便分头掠取。虞诩乘机进军,日夜兼程,每天急行军100多里,每次驻扎都加增一倍的炊灶。羌人竟不敢靠近他。

        有人问虞诩说:“孙膑减灶而君增之,兵法上说日行三十里以戒不备,而今日行将近二百里,何也?”

        虞诩说:“敌人众多,我们兵少,徐行则易被敌人追赶上.,速进则让敌人莫名其妙。羌人见我每日增加炊灶,一定认为是援军来营救,才不敢追击。孙膑见弱,吾今示强,势有不同故也。’

        虞诩到达武都时,兵不满三千。羌众万余,围攻赤亭城,相持数十天,虞诩下令军中,强弩勿发,只发射小弩。羌人以为汉兵弩小矢弱,大胆进攻。虞诩见羌人攻到城下,始令强弩齐发,发无不中,羌人大惊失措,仓皇而退。虞诩乘胜追杀,杀伤无数。次日,羌人又将赤亭包围,虞诩让士卒从东门出城购买蔬菜,从北门人城。出城门1后不久人城,人城后再出城,循环多次。羌人见城内守兵源源不断出城,不知城内有多少守兵,才不敢贸然进攻。

        虞诩估计羌人要退兵,暗中派遣500人在城外设伏,待羌人进人埋伏圈,举旗呐喊,虞诩乘机指挥城内守兵出击,羌人溃败逃散。虞诩利用羌人逃散的时机,筑建营垒80所,招募流亡,壮大势力,武都郡由此安定。

        ①《后汉书·虞诩传》。

        (四)檀道济唱筹量沙

        檀道济,高平金乡(今山东金乡北)人,南朝刘宋时期的著名将领。

        东晋义熙十二年(416) ,刘裕北伐,檀道济为前锋,所至望风降服,径进洛阳,捕获了众多的俘虏。有人主张应全部杀掉,以壮声威。檀道济说:“伐罪吊人,正在今日。”①反对屠杀俘虏。晋元熙二年(420) ,刘裕称皇帝,建元永初,废晋帝为零陵王,晋亡。檀道济以佐命有功,封永脩县公,位丹阳尹、护军将军。

        永初三年(422),宋武帝刘裕死,长子义符即位。檀道济出为镇北将军、南兖州刺史。徐羡之等阴谋废立,让檀道济入朝。景平二年(424)二月,徐羡之告诉檀道济将废庐陵王义真,道济屡陈不可,不被采纳。当天晚上,道济在领军府谢晦处就宿,谢晦吓得睡不着觉,道济躺下便入睡了。谢晦因此对道济十分佩服。五月,徐羡之废少帝义符为营阳王,檀道济与谢晦参与了此事。六月,徐羡之使中书舍人邢安泰弑少帝于金昌亭。少帝有气力,不肯就死,突走出门,被迫杀致死,年仅19岁。

        少帝被弑后,刘裕三子义隆即位,是为文帝。檀道济晋封武陵郡公。元嘉三年(426),文帝诛徐羡之,让檀道济带兵西伐,有人认为檀道济参与了徐羡之的废立活动,让他带兵十分危险。文帝说:“道济不是主谋,只是随从,应当安抚而重用他。不必怀疑。”征伐结束后,檀道济迁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江州刺史。

        ①《南史·檀道济传》。

        元嘉八年(431),檀道济都督征讨诸军事,北略地,转战至济上。当时,魏军强大,攻克了滑台(今河南滑县东) ,檀道济前去援救,与魏军30余战,大获全胜。军至历城(今山东济南市),粮草用尽。当时,被魏军俘虏的士卒将宋军缺粮一事供了出来,宋军将士都十分忧虑,不知所措。檀道济思来想去,终于想出了一条妙计。

        一天夜晚,檀道济让一些士卒去河滩取沙,像粮食一样一斗一斗地倒人粮囤内,每倒一斗,就唱出一个数字,一直忙活了大半夜,一囤囤河沙积满了粮仓,然后在上面撒上粮食,遮盖住河沙。檀道济在唱筹量沙时,被北魏的侦探听到,以为宋军真有这么多粮食,急忙回去报告。北魏的主帅以为宋军俘虏是檀道济安排的奸细,故意说宋军无粮,便把说宋军无粮的人推出营门斩杀了。

        当时,檀道济兵少势寡,军中大惧。道济让所有士卒都穿上甲衣,惟有他自己身着白色的服装,乘着战车,慢慢地向后撤退。北魏军队见檀道济如此沉着从容,怀疑设有埋伏,不敢进逼,道济终于安全撤离了危险区。自此以后,檀道济雄名大震,特别是北魏军队每谈到檀道济就心生疑惧,甚至把他的彤象描绘下来,悬挂在军营中避鬼。

        檀道济自宋武帝以来就军功卓著,左右心腹也都是身经百战的名将。他的儿子也都很有才学,拥有很大的势力。而南朝朱廷又十分腐败,刘裕死后的继承者多数是暴君,许多文武大臣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杀死,为刘宋建立立下汗马功劳的檀道济也引起了朝廷的怀疑。有人说:“安知非司马仲达也。”①把檀道济比喻为曹魏末年的司马懿。于是,檀道济被收系狱中,北魏闻之,皆日:“道济已死,吾子辈不足复惮。”自此以后,每年都南伐刘宋,大有饮马

        ①《南史·檀道济传》。

        长江之志。元嘉二十七年(450) ,北魏攻宋,河南诸郡闻风溃散,文帝登上石头城,望着对岸的魏军,面有忧色,不无感慨地说:“若道济在,岂至此!”①

        (五)裴行俭粮车藏甲士

        裴行俭,字守约,绛州闻喜(今属山西)人。唐代著名将领。唐朝初年,东突厥不断向内地袭扰,颉利可汗和突利可汗甚至两度侵犯关中,进逼长安。贞观二年(628)唐太宗乘突厥内部分裂时派李靖、李绩等为行军总管,统军10余万分道出击,东突厥在唐军的沉重打击下灭亡了。唐高宗时,阿史那贺鲁挟持西突厥十姓部落起.兵反唐。唐军于显庆二年(657)击溃了阿史那贺鲁的军队,灭西突厥,控制了整个西域地区。原来役属于西突厥的中亚诸国也纷纷归附唐朝。突厥亡国后,唐政府经常役使突厥人民乐征西讨,因此不断引起他们的反杭。唐高宗调露元年(679),单于大都护府(原为云中都护府)突厥阿史德温傅、奉职二部同时起兵反唐,众至10余万,突厥贵族阿史那骨咄禄也参加了起兵,对唐朝构成了严重威胁。

        调露二年(680) ,唐高宗以裴行俭为定襄道行军大总管,将兵18万,并统辖西军检校丰州都督程务挺、东军幽州都督李文陳共30余万兵力讨伐突厥。当军队行至朔州(今山西朔县)时,裴行俭对部下说:“用兵之道,安抚士卒在于诚实,牵制敌人在于欺诈。前不久,李嗣业率兵讨伐突厥,其运送粮草的车队被突厥劫掠,导致土卒缺衣少食,饥冻不堪,并最终惨遭失败。我们这次出征,突厥还会故伎重演,劫掠粮车,因此应将计就计,用权变的办法击破它。”

        ①《南史·檀道济传》。

        于是,裴行俭把300辆兵车改装成粮车的样子,每车内各藏有手持大刀、身背弓箭的精兵五人,故意派一些老弱士兵护送,并将精锐部队在道路附近险要的地方埋伏起来。突厥兵果然前来劫粮,唐军负责护送粮车的老弱士卒故意装作吓得四处逃散,突厥军急忙将粮车赶到有水草的地方,解下马鞍,放马吃草,准备开车取粮。正在这时,藏在车内的唐军一跃而出,向突厥兵发起猛烈进攻。突厥兵被突如其来的唐军吓得不知所措,落荒而逃,又被早已埋伏在险要地区的唐军截击,几乎全军死亡或被俘。自此以后,突厥再也不敢劫掠唐军的运粮车了。

        (六)张巡借箭

        张巡,唐朝邓州南阳人。博通群书,通晓战法。唐玄宗开元末年进士,以太子通事舍人出任清河令,有治绩,任满回京师。当时,杨国忠专权用事,有人劝张巡拜见杨国忠,以求显用。张巡认为这不是一位正直大臣所能做的。于是张巡未被留用在京师,而被调任为真源令。

        安史之乱爆发后,叛军迅速占领了许多州县,唐朝的许多郡县长官投降了叛军。张巡却率千余人起兵讨伐。当时,灵昌太守吴王祗受诏纠集河南军队阻挡安禄山,单父县尉贾贲率兵反抗安禄山,自称是吴王的部队,张巡遂与贾贲汇合,有众2000余人,共同抵抗安禄山。

        当时,雍丘令令孤潮举县归附安禄山。在令孤潮外出时,城内囚徒乘机更相解缚,杀死守城者,迎贾贲人城,令孤潮不能归。还攻雍丘,贾贲战死。张巡驰骑决战,身创不顾,才击退敌兵。张巡的举动赢得了贾贲士卒的拥戴,被推举为首领。吴王祗见张巡有胆略,将兖州以东的地盘委张巡经略。

        令孤潮率四万人攻城,城内大恐,张巡鼓励诸将坚守,并个时主动出击,双方相持60余天,大小交战百余次,张巡仍然坚守着雍丘。由于安史叛军已攻占了唐朝的大半地盘,雍丘与朝廷的联系已经隔断,不知道外界的任何信息。城内有六位将领对张巡表示:“雍丘难以长久坚守,阜上是否存在都不知道,不如投降。”张巡假装同意以稳定局面。次日,张巡在厅堂悬挂天子画像,率军士朝拜,人人哭泣不止,以激发士卒忠于朝廷的热情。六位欲投降的将领来到后,张巡下令将其斩杀,士卒为张巡的忠义所感动,决心誓死报国,同生共死。当时,城内缺少箭矢,张巡下令绑扎千余草人,并给草人穿上黑色的衣服,乘夜色缒下城墙,令孤潮的军队以为是张巡缒城突围,争相射击。张巡回收草人,得箭数十万。此后,每逢夜色都缒草人下城,骗得敌军的箭矢。久而久之,令孤潮自知上当,不再予以理会。有一天夜里,张巡率一支由500人组成的敢死队,身穿黑衣缒城而下,令孤潮又以为张巡下缒草人,未做防备。张巡下城后,率众突袭敌营,焚烧营房。敌军顿时乱作一团,逃奔10余里。令孤潮觉察到张巡兵少时,又折回包围了雍丘。

        雍丘长期被围,城内柴草已尽。张巡对令孤潮表示将引兵出走,让出雍丘,请退军60里以便奔走。令孤潮长期攻城不克,张巡出走,正合他的意愿,遂退兵60里。张巡率众出城30里,伐木入城,以备薪草。令孤潮见张巡未出走,复围城。张巡又欺骗令孤潮说:“你若想得到雍丘城,须给我快马30匹,以便出奔。”令孤潮送30匹快马给张巡,张巡全部分给各位骁将,相约:“贼至,人取一将。”次日,令孤潮责问张巡为何还不走,张巡说:“吾欲去,将士不从,奈何!”令孤潮大怒,下令攻城,阵未列好,张巡手下的30名骁将骑着令孤潮送来的30匹快马,突入敌阵,擒将14名,斩首百余级。敌军乱作一团,令孤潮只得退兵陈留,不敢再与张巡决战。

        (七)马燧诱歼田悦

        安史之乱后,割据势力进一步发展,逐渐形成了全国性的藩镇割据。中央政府与藩镇间以及藩镇之间,都存在着矛盾,为争夺地盘经常争战。各藩镇喜则联合叛上,怒则相互兼并。他们的争战使唐后期的政局极度不稳。

        唐德宗建中二年( 781),马燧等诸军屯驻在漳水岸边,田悦派部将王光进在对岸筑建半月形的阵地以防守长桥,使马燧等诸军不得过河。马燧用铁索将数百辆装满沙袋的车子连在一起,推人漳水中,漳水被堵塞,河水枯浅,马燧的部队得以徒步涉河。

        当时,马燧的部队缺乏粮食,田悦等坚守不战,企图拖延时日,以挫马燧的士气。马燧下令各部只携带10天的粮食,进驻仓口,与田悦隔洹水对峙。李抱真、李芃等问马燧说:“粮少而深人敌境,不符合兵书,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马燧说:“粮少利于速战速决,而田悦强兵却不出战,其用意是疲劳我军,我们如果分兵出击其左右翼,田悦必定救援,以使我们腹背受敌,所以我们要进击田悦。”

        于是马燧在洹水上架起三座桥,每天都去挑战,田悦仍然坚守不出。

        面对田悦筑垒据守的情况,马燧决定采用“攻其必救”的计策。魏州是田悦的要害之地,如果进兵魏州,田悦必然会离开筑建的垒壁,匆忙救援。鉴于这种认识,马燧命令部队半夜起床开饭,秘密俞令部队沿着洹水奔袭魏州,并下令说:“如果田悦追赶,我们就停止前进,布阵与其决战。”马燧只在军营留下百余名骑兵,让他们在营中鸣鼓吹号,并携带柴草和火种。待部队出发后,这白余骑兵则停止鸣鼓吹号,隐蔽在桥旁。当田悦追击的部队过桥后,用手中的柴草和火种将桥焚烧掉。

        当马燧的部队走出10余里时,田悦得到了马燧夜袭魏州的消息,急忙率领淄青、成德的步骑四万余人越过洹水进行尾追,一路乘风纵火,鼓噪而进。马燧则停止前进,结阵以待,并挑选5000勇士充当先锋。田悦的部队刚刚追上马燧的部队,马燧就下令反击,田悦大败。其前神策、昭义、河阳的部队,在田悦军到来时,稍退以观动静,当听说马燧取胜后,又返回来参加战斗,再一次击败田悦军。田悦率军回撤,当走到洹水时,桥已被烧毁,部队乱作一团,泅渡时溺水而死者不计其数,有两万余人被斩杀,3000多人被俘虏,尸体纵横枕卧30余里。

        二、知己知彼,因敌致变

        全面、准确、及时地掌握敌我双方各方面的情况是制定可行性战略战术的前提。《孙子兵法·谋攻》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李卫公问对》卷下也说:“知己知彼,兵家大要。”但是,了解敌情并非最终目的,而是为了根据敌情决定对策。敌情不可能一成不变,因此,要了解敌方的情况,根据敌情及时改变自己的战略战术。春秋时期,晋国为攻打齐国,派范昭以出使为名到齐国探听虚实,齐景公设宴招待范昭。宴席间,范昭用齐景公的酒杯喝酒,晏婴待范昭喝完酒后,命人收去范昭的酒杯,另换一个给他。范昭假装醉酒,欲起身跳舞,要乐师奏《成周》之乐,被乐师拒绝。范昭出,齐景公说:“晋国是大国,你们激怒范昭,后果将不堪设想。”晏婴说:“范昭不是不懂礼节,他是以此羞辱我们,故不能遵从。”乐师也说:“《成周》是天子之乐,只有天子起舞时可用它,范昭是人臣,不能用天子之乐。”范昭回到晋国后对晋平公说:“现在还不能征伐齐国。我想羞辱其国君,齐相晏婴马上制止。我故意违犯礼节欲奏天子之乐,齐乐师予以拒绝,这说明齐国有人才。”晋平公通过范昭了解到齐国的情况,放弃了攻齐的念头。由此可知,了解敌人十分重要,根据敌人的情况而不断变化战略战术更加重要。

        (一)孙膑围魏救赵

        孙膑是齐人孙武的后代,年轻时曾经与庞涓共同在鬼谷子门下学习兵法。庞涓后来事魏惠王为将军,自以为其军事才能不及孙膑,担心孙膑被其他诸侯国聘去成为自己的对手,便秘密派人请孙膑入魏。孙膑认为庞涓是自己的同学,魏国又是中原大国,正是自己施展才华的地方,便欣然出山。孙膑入魏后,庞涓又担心其受到魏王的重用而胜过自己,便用膑刑割断孙膑的膝盖骨,并黥刺其面,将他隐藏起来。

        孙膑突遭横祸,蒙受奇耻大辱,但他并不屈服,而是身残志坚,暗中寻找逃脱魏国的机会。不久,齐国的使者来到魏国,孙膑以刑徒的身份私下会见齐使。齐使以为奇,暗中将孙膑装进车中运到齐国。

        齐国名将田忌喜欢延揽宾客,孙膑至齐后,对其才学十分赏识,待之以上宾。当时,齐国贵族经常以赛马赌博,比赛规则是连赛三马,胜多者为赢。田忌常与齐国诸公子赛马输多蠃少。孙膑闻知后,对田忌说:“请你加重赌码,我自有办法让你取胜。”田忌十分信赖孙膑,便以千金与诸公子赌。

        赛马开始后,孙膑对田忌说:“用你最差的马与对方最好的马比赛,用中等马与对方最差的马比赛,用最好的马与对方的中等马比赛。”

        比赛结束,田忌以两胜一负赌胜,赢得千金。通过这次赛马,田忌认识到了孙膑的军事才能,于是将孙膑推荐给了齐威王。齐威王向孙膑询问兵法,孙膑对答如流,从容不迫地提出了自己的战争观和军事思想。齐威王十分满意,任孙膑为军师。

        魏国自魏文侯时任用李悝变法以来,国力日渐强大,至魏惠王时,国势更加强盛,附近的小国都来归附。魏惠王十六年(前354),赵国为了扩大势力,攻伐原米依附于魏国的卫国,魏国不能容忍,遂于魏惠王十七年(前353),由庞涓为将,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危急,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召集群臣谋议对策,邹忌主,张不出兵救赵,段干纶认为不救赵不义,并且对齐国不利。齐威王权衡后决定出兵救赵,并欲以孙膑为主将。孙膑辞谢,自称是刑余之人,不宜为主将。于是齐威王以田忌为主将,以孙膑为军帅。由于孙膑双腿有病,乃居于车中,坐着出谋划策。

        田忌欲率军直趋赵国,孙膑说:“要解开纷乱的绳索,不能急躁地用力去抓,只能平心静气地用手去解。调解争斗不能参与争斗,只能用口去劝解。避开敌人的实力,进击他虚弱的地方,形势就会发生变化。现在魏国和赵国作战,精锐部队都派往赵国,只留一些老弱病残守在国内。你不如亲率大军直接向魏国的都城大梁进发,占据交通要道,袭击魏国空虚的地方,魏国一定会回师自救,赵国之围自然可解。”

        田忌听从了孙膑的话,直趋大梁,魏军果然放弃对赵国邯郸的进攻问救大梁,与齐军战于桂陵,魏军大败,这就是著名的围魏救赵之战。

        (二)孙膑减灶赚庞涓

        周显王二十七年(前342),魏国联合赵国攻打韩国,韩国急忙向齐国求救,齐国派田总率军援救,径向魏国首都大梁进军。魏将庞涓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即从韩国回撤,可这时齐国的军队已向西进入了魏国的本土。

        魏国的军队向来以勇猛著称。早在魏文侯时,著名军事家吴起在魏国创建了“魏武卒”。《荀子·议兵》对魏武卒的建立做了详细的记载:每位士卒都要经过认真严格的挑选,参选者要身穿铠甲,操12石的强弩,携带50只箭,肩扛长矛,腰佩利剑,带三天食用的粮食,一天能行走100里,才有资格入选。在如此苛刻的条件下选出的士兵,自然个个身强体壮,再经过严格的训练,其战斗力非一般军队所能比。为了解除士兵的后顾之忧,还免除士卒家庭的赋税徭役。正是由于魏武卒的精干,才使魏国成为军事大国。到魏惠王时,魏国仍是军事强国,所以魏国的军队一向骄傲轻敌。

        孙膑针对这一情况,对田忌说:“魏国的军队一向骄傲而轻视齐国,齐国被其称为怯。善于作战的人应当因势利导,针对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兵法上说,如果走100里去争利,就会使部队受挫;如果走50里去争利,也只能有一半的士兵能够赶到。我们进入魏境的第一天造10万人的锅灶,第二天减少为5万人的锅灶,第三天再减少为3万人的锅灶,让魏军以为齐军每天都在减少,从而产生轻敌思想。’

        田忌采纳了孙膑的建议,依计而行。当庞涓追赶了三天后,发现锅灶一天比一天减少,心中大喜,不无傲气地说:“我就知道齐军一向怯懦,进入我国三天,士卒已逃亡过半。”于是丢弃步军,只率轻骑昼夜兼程追赶齐军。

        孙膑根据庞涓用兵的特点,估计在天黑时将行军至马陵。马陵道路狭窄,而且旁边多阻碍,地势险要,便于设伏。孙膑让人把马陵道上一棵大树的树皮剥下,在上面写上:“庞滑死于此树之下。”又挑选善于射箭的士卒一万人埋伏在道路两旁,并下令说:“夜里看到火把,就万箭俱发。

        庞涓在夜里果然行军至马陵,隐约看到剥了树皮的树上有字迹,就点燃火把看树上写的什么字,还没有读完,齐军就万弩俱发,魏军猝不及防,乱成一团,四处溃散。庞涓自知失败已成定局,乃拔剑自杀。死前不无遗憾地说:“遂成竖子之名!”齐军乘胜歼灭了庞涓的军队,并俘虏了魏太子申。孙膑从此名显天下,世世代代流传着他的兵法。

        (三)朱桓战曹仁

        朱桓,字休穆,吴郡吴人,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孙权为将军时,朱桓给事幕府,迁裨将军。朱桓性情好胜,耻为人下。然轻财贵义,甚得人心。与人一面之交,数十年不忘。后为濡须(今安徽巢县西)都督。

        吴王孙权黄武元年(222),魏主令大司马曹仁率部队数万人向吴国的濡须进军,却佯称东进攻打羡溪。朱桓被魏军迷惑,随即派部队赶赴羨溪救援,队伍出发后,又忽然得到魏军已进到距濡须70里的地方。朱桓立即遺使追回发往羡溪的部队,部队尚未返回而魏军的主力已到达濡须。当时,朱桓身边只有5000名士卒,诸将见魏军人多势众,有些恐慌疑惧,朱桓激励大家说:“凡两军对阵作战,胜败取决于将领的指挥,而不在兵力的多少。对于曹仁的军事才能,你们也有所了解,他那一点本事怎能和我相比呢?兵书上所说进攻兵力超过防御兵力的一倍即可获胜,那是指半原地区作战而言,因为在平原上没有城池做依托进行防御。同时,战争的胜负,还与士卒的勇敢、胆识、团结诸因素有关。曹仁缺乏智勇,其士卒恐惧畏战,又千里跋涉,人困马乏,这些都是其不利因素。而我们居高临下防守濡须城,南面可凭借长江之险,北面背靠地势险要的高山,以逸待劳,又在自己的地盘上作战,这正是百战百胜的形势。即使曹丕亲自率部队来进攻,也不值得担心,何况曹仁之辈呢?”

        朱桓在心理上安抚激励了诸将及士卒后,又对防御部队进行了部署。下令避而不战,装作无力抵御曹军的样子,以引诱曹仁就范。当时,中州是吴军将士眷属的所在地,防御力量薄弱。如果曹仁将主力进攻中州,后果就不堪设想了。朱桓在濡须以虛弱无能的面貌出现,就是为了吸引曹仁的主力。曹仁果然中计,令其子曹泰率部队向濡须城发起攻击,自己亲率万余部队驻扎在橐皋(今安微巢县西北柘皋镇) , 作为曹泰的后备力量。同时还派大将常雕率诸葛虔、王双等乘油船袭击中州。

        面对曹军的攻势,朱桓沉着应战,自己率少部分兵力据险守城,派主力攻取袭击中州的油船。曹军大败,常雕死于乱军之中,王双被俘,临阵被杀及溺水而死者1000多人。曹军败退,朱桓以少胜多,取得了战役的胜利。

        (四)岳飞大败“拐子马”

        宋绍兴十年(1140),金兀术督率龙虎大王突合速、盖天大王赛里、昭武大将军韩常等将,统领精锐马军1.5万多骑南卜侵扰宋朝。这1.5万精骑只是几十万大军的前锋,后续大军源源不断地自北方赶来。朱将岳飞亲自率领轻骑兵驻扎在郾城,以御金兵。从前,岳飞的军队多次打败过金军,因此金兀术有些惧怕。便召集龙虎大王计议,认为宋军中的其他将帅容易对付,只有岳飞不好抵挡,企图集中优势兵力诱骗岳飞的主力军并与之进行决战。宋朝上下听到这个消息后都非常害怕,诏示岳飞要仔细考虑自己的处境以自保。

        岳飞深知将会有一场前所未有的恶战,但他坚信自己的将士能够承受住严峻的考验。岳飞为了鼓舞士气,对将士们说:“金兀术已是黔驴技穷了。”并且每天都派出战士对金兀术进行挑战谩骂。金兀术十分恼怒,集中龙虎大王、盖天大王和韩常的军队进攻郾城。岳飞首先让他儿子岳云带兵出战,临行前严厉地对他说:“一定要取胜而返,如果不能完成任务,先斩杀你们。”当天下午,岳云舞动着两杆铁锥枪,挥军直贯敌阵,双方骑兵激烈鏖战,金军尸
横適野。

        金军的后续部队源源不断地到来。岳云的马军经过一个回合的战斗,打垮了敌人的第一次冲锋后, 又招致了更多敌骑的第二次冲锋。在激战中,大将杨再兴要活捉金兀术,单骑冲人敌阵,杀金军将士近白名,自己也身中数十枪,遍体鳞伤,仍战斗不止。

        当战斗最激烈的时刻,岳飞亲率40骑突出阵前,部将霍坚急忙上前挽住战马说:“相公是国家重臣,安危所系,奈何轻敌!”“此役事关重大,非尔所知。”岳飞说罢,跃马驰突于敌阵之前,左右开弓,箭无虚发,将士们看到统帅亲自出马,士气倍增。

        金兀术与宋军作战时的拿于好戏是“拐子马”。即以重铠披挂在马匹和骑士身上,装束得如铁塔一般,称为“铁浮图”。每三马用皮索连在一起,号为“拐子马”,宋军不能阻挡。在从前的顺昌之战中,金军曾用此法对付刘綺的步兵,现在义用拐子马对付岳飞的骑兵,企图以严整密集的骑兵编队,冲垮岳飞的骑兵。

        岳飞针对这一情况,当机立断,下令步兵上阵,让他们手持麻刀、提刀大斧之类的兵器,进人敌阵后莫仰视敌人,专门劈砍敌人的马腿。拐子马三马相连,只要一匹马仆地,另两匹就不能行进。岳飞的步兵不顾一切,只顾在地面上砍马腿,拐子马顿时乱作一团,狼狈溃逃,金兀术不无伤心地说:“自从我起兵以来,主要依靠拐子马取胜,今天却无能为力,彻底完了。’

        金兀术的援兵赶到,岳飞的部将王贵率50骑与之相遇,奋斩其将,岳飞出营察看敌情,发现前面黄土蔽天,亲率40余骑冲了过去,将敌人击退。

        金兀术大败后,不敢窥伺郾城,便以大军插入郾城与颍昌之间的临颍县,妄图切断岳飞与王贵的联系。岳飞分析了敌情,对其子岳云说:“金兀术败于郾城,必还攻颍昌,汝宜速援王贵。”岳云率军前往增援,金军果然来攻,岳云率800骑士驰击金军,出人敌阵10余次,身受百余处创伤,人为血人,马为血马。王贵也率军奋战。金兀术大败,兀术的女婿被杀,副统军粘汗索索阵亡,仅兀术一人逃脱。宋军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重大胜利。

        三、因时制宜,设变致权

        中国历代兵家都注重“因时造势”。《吕氏春秋·不二》曰:“孙膑贵势。”就是说孙膑用兵讲究因地制宜、因时造势,运用灵活多变的战术,达到克敌制胜的目的。《孙膑兵法·威王问》中就敌我兵力对比的不同情况提出了不同的作战方法。齐威王问“两军相当,两将相望,皆坚而固,莫敢先举,为之奈何”孙膑回答说:“以轻卒尝之,贱而勇者将之,期于北,毋期于得。为之微阵以触其侧。“当齐威王问“我强敌弱,我众敌寡,用之奈何”时,孙膑又回答说:“毁卒乱行,以顺其志,则必战矣。”齐威王又问:“敌众我寡,敌强我弱,用之奈何?”孙膑回答说:“命曰让威,必藏其尾,令之能归。”所谓“让威”,即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孙膑兵法·十问》中指出,当我方“人兵则众,车骑则少”时,应当“保险带隘,慎避广易”。即依靠险阻隘塞之地,小心避开广阔平坦的地方,充分发挥步兵的长处,击败敌车骑兵。当敌人占据有利地形,我方远则不能交战,近则无处立足时,应当“攻其所必救,使离其固,以揆其虑,施伏设援,击其移庶”。即设法攻打敌人必然去帮援的地方,迫使敌人离开坚固的阵地,然后布下伏兵,将前来救援的敌人击败。

        孙膑还注意营造有利于自己的条件,以争取更大的主动,孙膑认为战争中存在着一系列的矛盾,如敌我、主客、攻守、进退、众寡、强弱、奇正、积疏、盈虛、徐疾、动静、险易、治乱、生死、胜败等。同时,这些矛盾又并非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转化的。“天地之理,至则反,盈则败,…代兴代废,四时是也;有胜有不胜,五行是也;有生有死,万物是也;有能有不能,万生是也;有所有余,有所不足,形势是也。”①孙膑将这种矛盾转化理论运用到战争中,从而创造了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典型战术。他认为“势”是可以创造和转化的,如“避而骄之,引而劳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②。再如“告之不敢,示之不能,坐拙而待之,以骄其意,以惰其志”③。都是利用各种方法麻痹、迷惑敌人,以使形势向有利于我方而转化。《孙膑兵法·客主人分》说:“敌人众,能使之分离而不相救也。”然后“并卒而击之”。即设法将敌人的优势兵力分散,使之相互隔离,转优势为劣势,我方则集中兵力将其各个击破。

        《何博士备论·霍去病》云:“法有定论,而兵无常形。一月之内,一阵之间,离合取舍,其变无穷,一移踵瞬目,而兵形易矣。守一定之书,而应无穷之敌,则胜负之数戾矣。”也就是说,敌悄可能会在瞬间发生变化,作为一名将帅,要因时制宜,设变致权,以变对变,才能处处立于主动,“致人而不致于人”,并能在无穷变化的战事中,寻找敌人的弱点,克敌制胜。

        (一)四面楚歌

        秦朝灭亡后,项羽自称西楚霸王,都彭城(今江苏徐州) ,将刘邦分封到偏僻的巴蜀地区为汉王,并把秦朝的三名降将封在关中,即章邯为雍王,都废丘(今陕西兴平东);司马欣为塞王,都栎阳(今陕西西安市阎良镇附近);董翳为翟王,都高好(今陕西延安东北)。以此阻挡刘邦出巴蜀之路。

        ①《孙膑兵法·奇正》。

        ②《孙膑兵法·威王问》。

        ③《孙膑兵法·十向》。

        刘邦被封到巴蜀之地为汉王,异常愤怒,但自忖力不敌人,只好忍气吞声地接受分封。他又请求将汉中划归自己,竟得到了项羽的允许。刘邦进人汉中后,接受了张良的建议,烧掉了栈道,表示不再回来,以麻痹项羽,同时也带有断绝追兵的用意。刘邦进人汉中后,一方面养精蓄锐,保存实力,一方面等待时机,准备反攻。汉王刘邦元年(前206),刘邦自汉中出发,平定了雍王、塞王,翟王统治的关中地区。项羽听说后,急忙封从前的吴县县令郑昌为韩干,去韩地阻遏刘邦东进。张良闻讯后,给项羽写信为刘邦解脱,说刘邦无非是想实现当初怀王的约言,想当关中王,现在目的已经达到,决不敢再东进了。项羽信以为真,便北去进攻齐国。

        刘邦乘楚、齐交战之际,率领常山、河南、韩、魏、殷等五路诸侯,很快攻占了项羽的都城彭城。项羽闻知彭城失守的消息后,立即率三万精兵向彭城方向反攻,在彭城和灵壁之间的睢水上与汉军展开了激战,大败汉军。汉军士兵死伤严重,尸体阻塞了睢水,使之不能流通,刘邦只率数十骑乘大风突围,向西逃去。刘邦逃亡到沛地时,原准备将父母妻子接走,来到后才知道匕被其亲信审食其护送逃走,但半路上又被项军劫去。刘邦五岁的长子刘盈和三岁的女儿也不知下落。刘邦无奈,继续逃跑,在途中遇到了逃亡的儿子和女儿。于是同车载行,由于楚军一直尾追不舍 ,刘邦为了减轻车子的负载,多次欲将儿子、女儿推下车去,幸被滕公夏侯婴收载,小未落入楚军手中。刘邦彭娀大败后,原来一些跟随刘邦的诸侯王纷纷降楚,在刘邦阵营中,拥有实力的将领只剩下韩信了。

        这年5月,刘邦退到荥阳、成皋一带。刘邦的残兵败将也都前来荥阳会合。留守关中的萧何,则征调关中的老少人丁向荥阳输送,才使刘邦在荥阳站住了脚跟,抵住了楚军的进攻,使其不能西进。但就实力而言,楚军仍占优势。在这种情况下,刘邦采取了一种权变的措施,瓦解楚军。刘邦对他的部下说:“我愿意划出函谷关以东的土地,封给能帮助我打败楚国的人,谁可以与我共同完成这一事业呢?”张良回答说:“九江王英布是项王手下的猛将,今与项王有了隔阂。彭越在齐国的帮助下又返回了梁地活动,可速派人去联络这两个人。至于汉的将领,只有韩信可以独当一面。如果需要出让土地,就让给这三个人,他们三人可帮助您攻破楚国。”于是刘邦令谋.上随何游说九江王英布,英布果然背楚归汉。

        刘邦派谋士郦食其去劝说魏王豹,遭到魏王豹的拒绝。于是刘邦任命韩信为左丞相,带领灌婴、曹参等攻打魏国,俘虏了魏王豹,平定了魏地。

        刘邦还采取了陈平的计策,离间楚军的内部关系。刘邦以四万金给陈平,陈平先以重金收买楚军内部官兵,让他们散布谣言说楚将钟离昧欲与汉讲和,项羽果然对钟离昧产生了怀疑。汉王刘邦二年(前205)四月,楚对荥阳猛攻,汉军提出割地请求,陈平故意在楚使面前暗示范曾与汉军早有密约。楚使报告项羽后,项羽对范曾失去了信任,范曾一怒之下请求还乡,在回乡途中背上生了毒瘤而死去。

        刘邦屯军于荥阳,在荥阳以南地区筑建了一条直通黄河边的甬道;借以运送敖仓的粮食。项羽多次占领甬道,因而粮食断绝。汉将纪信对刘邦说:“形势十分危急,请让我冒充大王投降,而您乘车从小路上逃出去。”于是,刘邦派出很多女子和2000名士卒出东门,楚兵围攻,化装成刘邦的纪信坐在黄盖车上,装作刘邦的样子说:“城中粮尽,汉王请降。”楚军信以为真,高呼万岁,都到城东门前来观看,从而放松了戒备。刘邦令御史大夫周苛等守荥阳,自己带着数十骑从西门逃脱。

        刘邦出荥阳进入函谷关后,打算征集军队再与项羽争夺荥阳,袁生劝刘邦说:“汉与楚在荥阳相距数年,汉常常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我主张您率军南出武关,项羽一定会来寻战,您深沟高垒,不与交战,以调动楚军,使荥阳、成皋之间的汉军获得休整的机会。同时,可派韩信出兵黄河以北,招降赵国,联合燕国和齐国,从侧面攻楚,届时您再引兵出荥阳,也不算晚啊。如此一来,楚国防备的地方多,力量就会分散,而我们却可以得到休整。等再与楚交战时,就一定能攻破楚军了。”刘邦采纳了袁生的意见,进军至南阳和叶县一带,并与英布到各地征集兵员,扩充力量。

        汉王刘邦三年(前204)八月,刘邦又听从郎中郑忠的建议,改变正面与楚交战的方略,派卢绾、刘贾率军二万深人楚地,与彭越.配合,骚扰楚军后方,烧其积贮,断其粮道。项羽只好从成皋抽兵救助。9月,项羽令大司马曹咎守成皋,自己率军东征。临行前项羽对曹咎说:“谨守成皋,如汉挑战,慎勿与战,不让他们东进就行了,我用15天一定能平定梁地,然后回来与将军会师。”

        项羽走后,刘邦引兵攻取成皋,多次挑战,楚军坚垒不出。刘邦便派人对曹咎百般辱骂,一直骂了五六天,曹咎被激怒了,竟渡汜水来与汉军决战,楚军半渡时,汉军乘机攻击,大破楚军,缴获大量金玉财宝,曹咎自杀,刘邦夺回了成皋。

        项羽在魏地攻占10余城后,闻汉军攻占了成皋即立即回师,与汉决战,汉军避其锋芒不与之交战,项羽为使刘邦出战,竟将刘邦的父亲太公置于阵前,宣称:“若不投降,则烹杀太公。”刘邦并没有被项羽的威胁吓倒,他回答说:“我与你共同受命于楚怀王,约为兄弟,我的父亲就是你的父亲,你如果要烹杀你的父亲,希望能分给我一杯肉汤。”项羽见此法不能激怒刘邦,也只好作罢。

        楚汉相持,长久不能决出胜负,青壮年都苦于当兵打仗,年老和幼弱的百姓也疲于转运兵粮和战备物资。汉王与项羽在广武山中隔着一深涧相对,项羽提出与刘邦单独决战。

        项羽对汉王刘邦说:“天下相争数年,都是因为我们两个人的缘故。我愿与你一决胜负,不要再使天下百姓遭受痛苦。”

        刘邦说:“我宁肯与你斗智,不与你斗力。”

        项羽大怒,伏弩射汉王,正巧射在汉王胸上。刘邦为了迷惑项羽,故意摸着脚说:“这暗箭射伤了我的脚趾。”

        刘邦因箭伤卧病不起,张良劝他勉强起来去巡视慰劳部队,以安定士兵的情绪。刘邦出来巡视军队,结果伤势加重,支持不住,只好人城养伤。

        刘邦伤愈后,便西人函谷关,慰问当地父老,摆酒设宴招待他们,从而取得了当地百姓的支持和拥护。当时,汉军兵多粮足,而楚军则兵疲粮绝。项羽有些害怕,与刘邦约定平分天下,划鸿沟为界,鸿沟以西地区为汉,鸿沟以东为楚。同时项羽将留质在楚军中的刘邦的父母妻子送还刘邦。双方议定后,项羽认为天下太平,率兵东归,去做他的西楚霸王去了。

        刘邦也打算回关中,张良、陈平劝刘邦说:“现在汉已拥有大半天下,诸侯也多归附我们,而楚兵疲惫,粮食断绝,这正是亡楚的最好时机,不如乘机将其一举歼灭。 如果错过时机,就是养虎为患,自留祸害。”刘邦采纳了他们的建议。

        汉王刘邦五年(前202),刘邦追击项羽至阳夏以南才停了下来,派人与韩信、彭越约定日期会师击楚。韩信乃从齐出兵,刘贾也从寿春出兵,进至垓下。楚国的大司马周殷也叛楚归汉,率九江郡的部队,随刘贾、彭越会垓下。

        项羽退驻垓下,兵少粮尽,汉军却把他团团围住。这天夜里,项羽听到四面包围的汉军都唱着楚歌,大吃一惊说:“难道汉军已经把楚国全部攻占了吗?为什么汉军中有这么多楚人呢?”

        项羽夜半时分起来,在营帐中饮酒解闷。他有一位妃子叫虞姬,十分受宠。还有一匹叫乌骓的名马,经常骑着它。项羽面对时局,悲歌慷慨,自为诗日:“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乃若何!”项羽连唱几遍,虞姬也应和着一同唱。项羽的眼泪一行行流下,左右的人也都哭泣起来,不敢抬头相看。

        接着,项羽骑上战马,率部下800余骑乘夜色向南突围。天亮后.汉军才发觉,令灌婴率5000骑追击。项羽渡过淮河,能跟上他的只有100骑了。项羽走到阴陵(今安徽定远县西北)迷失了方向,向一老农问路,老农说向左。项羽向左走,被陷入一片沼泽中,汉军才追上他们。项羽又引兵向东突围,到了一个叫东城的地方,只剩下了28骑,而汉军的追兵有数千人。项羽自料不能逃脱,对跟随他的人说:“我从起兵至今已经8年了, 亲身经历了70多次战斗,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所向披靡,从未失败过,因此才称霸天下。不料今天被围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灭亡我啊,并不是我在作战时犯了错误。”说罢,拔剑自杀。

        项羽死后,楚地全部归汉,刘邦取得了楚汉战争的胜利。

        (二)王霸权以济事

        王霸,字元伯,颍川颍阳(今河南襄城东北)人,少为狱吏,这本是许多人羨慕的职位,王霸却不以为然,其父奇之,将其送到长安求学。

        王莽末年,刘秀军至颍阳,王霸谒见刘秀说:“将军兴义兵,我自不量力,贪慕您的威德,原充当您手下的一名小卒。”刘秀说:“我连做梦都希望得到贤能之士,共同成就反莽大业,欢迎加盟。”王霸遂参加了刘秀的队伍,随从刘秀参加了著名的昆阳之战。

        在昆阳大战中,刘秀对胜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但在昆阳大战激战的同时,同刘秀-起举兵的刘演被更始杀害,刘秀不自矜战功,也不敢为刘演发丧,而是率领一支人马以镇慰河北为名到河北发展势力。这时,在颍阳与王霸–起投奔刘秀的数十人,见刘秀在更始政权中受排挤,偷偷逃亡,只剩下王霸一人,刘秀对王霸说:“颍川从我者皆逝,而子独留,努力!疾风知劲草。”①

        更始元年(23)十二月,邯郸人王朗自称是汉成帝之子刘子舆,被西汉宗室刘林和大豪李育等立为汉帝,都邯郸,对刘秀在河北的发展构成威胁,并通缉刘秀,声言“购光武十万户”②。更始二年(24)正月,刘秀在蓟(今北京城西南)被追,落荒而逃。刘秀向南驰奔,王霸护送刘秀渡过滹沱河。刘秀对王霸说:“安吾众得济免者,卿之力也。”

        王霸说:“此明公至德,神灵之佑。”

        刘秀对众人说:“王霸权以济事,殆天瑞也。”

        刘秀渡河后,一直逃到信都(今河北邢台西南),幸亏太守任光开门出迎,才脱离了危险。

        刘秀至信都后,在附近征集人马,一些地主武装也纷纷来附,四月,刘秀率军攻邯郸。五月,破城,诛王朗。王霸因功被封为王乡侯。刘秀称帝后,拜王霸为偏将军。建武二年(26)封富波侯。建武四年(28)秋,王霸受命与捕虏将军马武一同征讨周建、苏茂叛乱。由于马武轻敌,长驱直人,致使腹背受敌,马武急忙率败兵向上霸呼救。王霸说:“敌人士气正盛,如出兵相救,我们两军都会失败,我只能尽力而已。”乃闭营坚守。

        ①③《后汉书王霸传》。

        ②《后汉书光武帝纪》。

        王霸的部下见王霸见死不救,十分不解,纷纷请求前往救援,王霸说:“苏茂兵多将广,士气正盛,我军却处于不利地位,吏士恐慌。捕虏将军没有与我采取统一行动,才导致了 失利。如今我闭营固守,表示不援救,敌军必然会乘胜轻进,捕虏将军见无救兵可依靠,必然会拼命反击。如此,苏茂的军队由于多日作战而疲劳,我们再乘机从后面出援,必能克敌。”

        苏茂、周建见王霸不援救马武,果然悉兵而出攻马武。双方混战在一起,战斗十分激烈。王霸军中壮上路润等数十人,断发请战,王霸知士气巳足,乃下令从背后袭击苏茂、周建。周、苏前后受敌,惊乱败走。王霸和马武各率军归营。

        次日,苏茂、周建又聚众挑战。王霸坚闭不出,反而让士卒在营地置酒作乐。敌军集中兵力向王霸营中射箭,箭矢像雨一样密集。有一支箭竟射中了王霸身前的酒杯,王霸安坐不动,容色不改。军吏们纷纷对王霸说:“苏茂刚被我们击败,今天正是擒获他的时候。’

        王霸说:“不然。苏茂前来挑战,希望速战速决。我闭营休战,故意挫其土气,这就是兵法上说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苏茂、周建多次挑战不得,乃引兵归营。负责留守的周建之兄的儿子周诵却紧闭城门,不许苏茂、周建人内。苏、周只好远逃他地,周诵向王霸投降。

        (三)陆抗智破晋军

        陆抗,字幼节,三国时期吴国大将陆逊的儿子。20岁时拜建武校尉,先后屯守柴桑(今江西九江)、西陵(今湖北宜昌东),官至镇军将军。孙皓即位后,加镇东大将军,领益州牧。后又为督信陵、西陵、夷道、乐乡、公安诸军事,驻乐乡(今湖北松滋县东)。

        吴孙皓凤凰元年(272),东吴西陵督步阐以西陵城为凭仗叛吴降晋。陆抗闻知后,连日部署军队,令将军左奕、吾彦、蔡贡等直赴西陵,又下令上卒另外筑建一道严密的防御工事 ,从赤溪一直到西陵,对内围困步阐,对外防御晋军。陆抗不分昼夜地督催将士赶修工事,就像敌军马上要来进攻似的,将士们感到十分劳苦。各位将领对陆抗说:“我们应乘部队精力旺盛时去攻击步阐,等晋军来到时就把步阐击败了,何必修筑了事而消耗将士的体力呢?”

        陆抗说:“西陵城的地势易守难攻,城内储粮充足,防御设施完备。这都是我从前驻守西陵时规划的。如果现在进攻它,不但不能克城,而且会吸引晋军援救。如果晋军来支援步阐,我们就会腹,背受敌,届时依靠什么防御呢?”

        诸将还是认为应当先攻打步阐,都被陆抗一一阻止。 宜都太守雷谭言辞恳切,认为不进攻步阐就会失去时机。陆抗为了用事实说服诸将,听任雷谭向步阐进攻,结果未能取胜,这时大家才认为陆抗的做法是正确的,协力来筑建防御工事。

        不久,晋国的车骑将军羊祜率军队开向江陵,各位将领认为应去援救江陵。陆抗说:“江陵城防坚固,军力充足,没有什么可担忧,的。即使敌军占领了江陵也不可能坚守住,我们不会有很大的损失。如果因救江陵而使敌人在西陵聚合,南部山区的夷人也会乘机作乱,那时造成的后果就难以表述了。我宁愿放弃江陵而去西陵,况且江陵的城防义十分坚固呢?”

        当初,江陵一带地势低而平坦,道路畅通。陆抗令江陵守将张咸筑起大堰拦截流水,淹没了江陵的平坦地区,以此阻截贼寇。现在晋军统帅羊枯打算利用水势用船来运送军粮,却对外声称要毁掉大堰让步兵通行。陆抗闻知后,将计就计,令张咸迅速毁堰,众.将领都疑惑不解,多次劝谏,陆抗仍坚持己见。当羊祜的军队赶到当阳时,闻知大堰已被毁掉,只好改用车辆运送军粮,耗费了大量精力。

        晋巴东监军徐胤率水军到建平,荆州刺史杨肇至西陵。陆抗令张咸固守其城,公安都督孙遵在江南岸巡回抵御羊祜,水军都督留虑、镇西将军朱琬拒徐胤,自己则亲率三军,凭借修建的工事抵御杨肇。

        这时,东吴将军朱乔、营都督俞费投靠了晋将杨肇。陆抗说:“俞赞原是我军中的属吏,对军中的虚实情况了如指掌。我常担心夷兵训练无素,敌军如果发动进攻,一定会听从俞赞的建议从夷兵驻守处下手。”于是,连夜调换出夷兵,让精兵换防原来夷兵的防地。次日,杨肇果然从夷兵防地发起进攻,由于陆抗事前准备充分,矢石雨下,杨肇部众死伤甚重。杨肇来到一个多月,始终没有办法与步阐聚合在一起。杨肇见难以成功,便计划趁黑夜逃出阵地。陆抗想追击,又担心步阐在后面伺机作乱,难以两面应付,便让士兵敲起战鼓,做出要大规模追击的架势。杨肇的士兵十分惧怕,纷纷逃命。杨肇军失败了,羊祜也只好撤兵。

        晋军撤退后,陆抗随即攻克了西陵,步阐及其主要将领被诛杀,对下级官吏及普通士卒经向朝廷请示后予以赦免。陆抗虽然取得了胜利,但脸上没有一点居功自傲的表情,和平常一样谦虚平和。从前反对他的将领也都十分佩服他,陆抗得到了全体将士的拥戴。

        (四)毕再遇抗金

        毕再遇,字德卿,兖州人,南宋抗金名将。武艺绝人,挽弓二石七斗,背挽一石八斗,步射二石,马射一石五斗。朱孝宗曾亲自召见他,特赐战袍一领,金钱一宗。

        开禧二年(1206),宋宁宗为了鼓舞士气,打击朝廷内部的主和派,追论秦桧投降误国之罪,削夺王爵,改谥缪丑。同时,命吴曦兼任陕西、河东路招抚使,郭倪兼任山东、京、洛招抚使,企图收复被金朝占据的广大地区,郭倪首先派部将毕再遇与陈孝庆攻取泗州。泗州分东西两城,毕再遇令部队招旗擂鼓,囤积石沙,装作要进攻西城的样子。暗中却亲率敢死队径趋东城的南角,登城杀敌数百人,金人大溃,守城者开北门逃跑。西城的金兵仍在坚守,毕再遇立大将旗,高声说:“大宋毕将军在此,尔等中原遗民也,可速降。”不久,淮平知县缒城乞降,东西两城都被攻克。郭倪奖赏将士,授毕再遇刺史,毕再遇说:“国家被金占去八十一州,今攻下泗州两城就得一刺史,以后怎么再行赏呢?”固辞不受。

        郭倪命毕再遇率480骑兵攻取徐州,走到半路遇到从宿州溃败的宋兵,询问前线的情况,败兵说:“宿州城下大水,我军失利,主将田俊迈已被金人擒获。”毕再遇非但没有退兵,反而督兵趋进,驻扎在灵壁,而驻守在那里的宋将陈孝庆所部却准备退兵,毕再遇慷慨地说:“宿州虽然不捷,然兵家胜负并无常规,岂能自挫志气,吾奉命攻取徐州,假道于此,宁肯死在灵壁北门外,不死在南门外。”这时招扰使郭倪下令退兵,毕再遇又主动断后。金兵5000余骑追击,他们看到毕再遇的旗帜,惊呼“毕将军来也”,落荒而退,使宋军安全返回泗州。

        不久,金兵七万余人进围楚州,这时毕再遇已升任镇江副统制,奉命解楚州之围。毕再遇说:“敌众十倍,难以力胜,可计破也。”他令统领许俊带少量人马,疾驰淮阴,烧掉金军的粮草,3000金军惊慌奔逃。

        金军主帅仆散揆督师南进,直达长江北岸。毕再遇对诸将说:“楚州城防坚固,金军的粮草被烧,暂时不会有大的危险,我担心的只有淮西,而六合最为要害,金兵必定全力进攻。”便主动引兵前往六合,金兵至竹镇,距六合25里。毕再遇在六合城偃旗息鼓,伏兵南门,将弓弩手布置在土城上。当金兵攻城时,万箭齐发,战鼓大作,金兵未料到六合城会有朱军主力,惊慌遁逃。金将完颜蒲辣都与纥石烈等合兵10万攻六合,守城的宋军箭已用完,形势十分危急。毕再遇派人扎制了一架车盖,在城上来回走动,金兵以为车上坐的是宋军首领,争柑射击,须臾间车盖的楼墙像刺猬一样,得箭20余万只,解决了箭支供应问题

        纥石烈再次聚兵围城,环城列营30余里。敌强我弱,毕再遇命令在城上奏乐,以示闲暇,又不时派出小股部队出击金营,使金兵昼夜不得休息。金兵又不敢轻易攻城,只好退走。宋军乘胜追击,一直追杀到滁州 ,遇到大雪才退 了回来。 此役缴获战马1531匹,马鞍600,衣甲旗帜-宗,毕再遇因功授忠州团练使。

        开禧三年( 1207),毕再遇升镇江都统制兼权山东、京东招抚司事。这时,楚州被围已达三月之久,金军列营60余里,毕再遇遣将分道出击,军声大震。金军被迫撤退,楚州解围。

        毕再遇不论在战役或战术方面,都表现出优秀的指挥才能。特别是他机智权变,以少胜多,更是赢得了人们的称赞。据说有一次,毕再遇与金兵对垒,在难以取胜的情况下,决定撤出营地。宋军临走时,在阵地上插满了旗帜,并将羊倒悬起来,使其前蹄位于鼓上,羊急躁动,连续不断地发出鼓声,致使金兵误以为毕再遇仍在营地驻守。数日不敢进攻。待金兵发觉营地实情后,毕再遇已经撤离到安全地带。

        嘉定十年(1217),毕再遇以武信军节度使致仕,年70,卒于家。赠太尉,累赠太师,谥忠毅。

        四、因地制宜,灵活机变

        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要使用不同的战争方略。《吴子·应变》以魏武侯与吴起问答的形式论述了在各种情况下应变作战的方法。如:“武侯问日:‘若敌众我寡,为之奈何?’起对日:‘避之于易,邀之于厄。故曰:以一击十,莫善于厄;以十击百,莫善于险;以千击万,莫善于阻。今有少卒猝起,击金鸣鼓于厄路,虽有大众,莫不惊动。故日:用众者务易,用少者务隘。’”在这里,吴起阐述了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地形来掌握主动、以少胜多的具体力法。又如:“武侯问日:‘有师甚众,既武且勇,背大险阻,右山左水,深沟高垒,守以强弩,退如山移,进如风雨,粮食又多,难与长守,则如之何?’起对日:‘大哉问乎!此非车骑之力,圣人之谋也。能备千乘万骑,兼之徒步,分为五军,各军一衢。夫五军五衢,敌人必惑,莫知所加。敌人若坚守以固其兵,急行间谍以观其虑。彼听吾说,解之而去;不听吾说,斩使焚书,分为五战。战胜勿追,不胜疾归,如是佯北,安行疾斗,一结其前,一绝其后。两军衔枚.或左或右,而袭其处。五军交至,必有其利。此击强之道也。

        在特殊地理环境下,作战方法也不一样。如:“武侯问日:‘左右高山,地甚狭迫,卒遇敌人,击之不敢,去之不得,为之奈何?’起对日:‘此谓谷战,虽众不用。募吾材士与敌相当,轻足利兵以为前行,分车列骑隐于四旁,相去数里,无见其兵,敌必坚阵,进退不敢。于是出旌列旆,行出山外营之,敌人必惧。车骑挑之,勿令得休。此谷战之法也。””又如:“武侯问日:‘吾与敌相遇大水之泽,倾轮没辕,水薄车骑,舟楫不设,进退不得,为之奈何?’起对日:‘此谓水战,无用车骑,且留其旁。登高四望,必得水情,知其广狭,尽其浅深,乃可为奇以胜之。敌若绝水,半渡而薄之。’”

        吴起的应变战术,都是在前人军事理论的基础上和自己长期的作战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有很大的实用性,因此倍受后人重视。《韩非子·五蠹》云:“境内皆言兵,藏孙、吴之书者家有之。”将吴起与孙子并称。宋人将《吴子》编人《武经七书》,遂成为历代兵家的必读之书。《吴子》的兵学思想在中国军事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孙膑在用兵时还注意地形和气候的变化,根据不同的地形和不同的天气使用不同的兵种和战术。《孙膑兵法·八阵》:“易则多其车,险则多其骑,厄则多其弩。险易必知生地、死地,居生击死。”这是说用兵时要与地形相结合,合理分布战车、骑兵和弩手。《孙膑兵法·地葆》则指出了各种地形条件与作战的关系,如“绝水、迎陵、逆流居杀地、迎众树”等。在《孙膑兵法.月战》中,则提出了“抚时而战”,即遵循和利用天时、地利等自然条件以取得战争的胜利。这都反映了孙膑兵法中的唯物主义思想。

        (一)假虞伐虢

        晋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大国。周惠王十九年(前658),晋国大夫荀息建议晋献公用屈地(今山西宁乡县北)产的良马和垂棘产的美玉送给虞国,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晋献公说:“这些都是我们的国宝,恐怕不合适吧。”

        荀息说:“如果能用它换取进兵虢国的道路,这些东西就像暂时存放在外面的仓库里一样。”

        晋献公说:“虞国的官之奇还在,他一定会阻挠这件事。”

        荀息说:“宫之奇这个人很懦弱,不会强谏虞公。况且他从小在虞公身边长大,虞公把他当作亲昵的人,即使他谏止,虞公也未必听他的。’

        于是,晋献公派荀息向虞国借道,荀息对虞公说:“从前,冀国不讲道义,先后侵占虞国的颠转和鄍地,虞国人民奋起抵抗,击败了冀国,依靠的全是虞公的英明圣德啊。如今虢国野心勃勃,不断派军队扰乱我国的南方,所以请求从虞国借路,以讨伐虢国。

        虞公贪图晋国的财宝,同时也为了讨好晋国,不但答应了晋国的借道请求,还主动请求发兵充当伐虢的先头部队。官之奇进行谏阻,虞公置之不理。

        虢是个小国,而虢公又十分昏庸。从前,虢公梦见宗庙里有一个神,面部长着白毛,还长着老虎一样的爪子,拿着大斧子站在西边,虢公吓得跑开了,神说:“不要跑,上天让晋国进人你的大门。”虢公醒来后召见太史占梦,太史说:“那个神是西方之神,主管刑杀,上天的命令多由他来完成。”虢公认为太史占梦不吉祥,竟将他囚禁起来,并让国人祝贺他的梦。貌国大夫舟之侨对他的族人说:“大家都认为虢国不久就要灭亡,今天我终于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国君不考虑神的意思,却对大国的人侵庆贺。…我不忍心看着虢国灭亡啊。”于是舟之侨离开了虢国,带着自己的族人来到了晋国。

        如今,舟之侨的预言就要变成现实了。这年夏天,晋献公令里克、荀息在虞国军队的配合下,很快攻占了虢国的下阳(今山西平陆东北)。这年秋天,虢公也在桑田击败了戎人,晋卜官偃说:“虢国必定灭亡啊,丢掉了下阳而不知害怕,反而对成人作战,这是t.天让它灭亡啊。”

        周惠王二十二年(前655),晋献公又一次向虞国借路攻打虢国。宫之奇谏虞公说:“虢国,是虞国的外围屏障,虢国灭亡了,虞国也会跟着遭殃。晋国借道不可答应,就如强盗不可接近一样。上次借道给它已经犯了过错,难道还要一错再错吗?俗话说:‘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这就是比喻虞、虢两国的利害关系啊!”虞公说:“晋国与我国是同一一个宗族的人,哪里能欺凌侵害我们呢?”

        虞公不听宫之奇的劝阻,许诺晋国借路攻打虢国。宫之奇对他儿子说:“虞国将要灭亡了!只有凭借忠和信的人,才能不遭受外国军队的伤害,清除内心杂念以应付外面的事叫忠,安定自己的身心来办事叫信。如今国君把自己所厌恶的施加给虢国,说明他的私心没有除掉。为了财货而灭掉自己的近邻,说明他身心不安定。不忠不信,还要借道给外国的军队。晋国已经看到了这一点,灭掉虢国后就会图谋虞国。虞国失去了立国之本,怎么能长久呢?我如果不离开,恐怕要赶上灾祸。”于是,宫之奇带着家人到西山去躲避灾难。

        8月,晋国围攻虢国的上阳(今河南陕县东南),晋献公问卜官偃说:“哪个月份攻打虢国适宜啊?”

        卜官偃说:“童谣有这样的话: ‘鹑火星下欢马叫,虢公将要逃跑。’鹑火星在早晨出现在南方,恐怕是九月与十月之交吧。”12月,晋国灭掉虢国,虢公丑逃奔到洛阳。晋军回师,驻军虞国,乘其不备,发动突然袭击,轻而易举地灭掉了虞国。

        (二)商鞅袭魏

        商鞅,姓公孙,名鞅,战国时期卫国国君的后裔。后来入秦变法,秦孝公把於(今河南内乡县东)、商(今陕西商县东南)之地15邑赐给他,封为商君,历史上习惯地称他为商鞅。

        商鞅自幼好刑名之学,通兵法。秦献公二十年(前365),商鞅25岁时来到最先变法的魏国,在魏相公叔痤门下当广一名家臣。公叔痤了解商鞅的才学,却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向国君推荐。不久,公叔痤患病,魏惠王前来探视,魏惠王说:“万一先生不幸逝世,谁可以接替您治理国家呢?”

        公叔痤说:“我的家臣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

        魏惠王见公叔痤摊荐没有一点名气的家臣,感到惊讶,又不便回绝,便默不作声。公叔痤见惠王面带难色,知道他不会重用公孙鞅,便屏退左右悄悄地对魏惠王说:“如果不能重用公孙鞅,就把他杀掉,一日他被别国重用.必将成为魏国的祸患。”

        魏惠王回到宮中,伤感地对左右大臣说:“公叔痤病得十分厉害,真是可悲!他让寡人将国家交给公孙鞅治理,岂不悖哉!”不久公叔痤病逝,魏惠土没有听从他的意见,既未重用公孙鞅,也未杀掉公孙鞅。就在这时,秦国的秦孝公向天下下达“求贤诏”,公孙鞅离魏奔泰,寻求能施展其才华的机会。

        公孙鞅人秦后,受到秦孝公的重用。让他主持秦国变法,使秦国很快强大起来了。这时,最早变法的魏国,在马陵之战中被齐国打败,太子申被俘,将军庞滑被杀。公孙鞅认为这是秦国出兵的大好时机,于秦孝公二十一年(前341)向秦孝公建议说:“秦国与魏国,就像人患有恶疾一样,不是魏国吞没秦国,就是秦国吃掉魏国。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魏国东靠地势险要之地,建都于安邑(今山西夏县北),与秦国以黄河为界而独得山东之利。魏国得利,就会西侵秦国,不得利就向东扩张。如今秦国依靠国君的贤能圣明,得以兵强马壮.而魏国去年刚刚在马陵被齐国打败,因此可以乘机攻伐魏国。魏抵挡不住秦国的进攻,就会向东迁移。秦国就可以控制黄河和崤山一带有利的地势,东扩以制服诸侯,这就是帝王之业啊!”

        秦孝公以为然,遂派遣商鞅率军伐魏。魏国也派公子印将兵迎击,两军呈对峙之势。公孙鞅早年在魏国时,曾与公子印相识,月私交甚笃,公孙鞅见魏军人多势众,而秦军则势弱人寡,若硬打硬拼,则秦国难以取胜。他使重提旧谊,以麻痹公子印,遂写信给公子印说:“从前我们一向交往密切,现在分别在秦、魏拍任将军,实在不忍心以兵戎相见。我可以与公子相见,订立盟约,宴饮而停战,使秦魏两国和平相处。”

        魏公子印认为公孙鞅的信合情合理,便接受了公孙鞅的邀请,前来饮洒叙旧,重提旧谊。正在两人畅饮之际,早已埋伏好的秦国甲士一拥而上,生擒公子印。秦军趁势发动进攻,失去主帅的魏军不知所措,数万大军顷刻间成为乌合之众,仓皇溃退。

        魏国由于接连被齐国、秦国击败,国内空虚,日益削弱,非常担心秦闰再次进攻,便派使者以割河西之地为条件换取与秦国的停战协定,并将国都东迁大梁,魏惠王终于醒悟出当年公叔痤的临终之语,悔恨交加,不由哀叹说:“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旨也。”

        公孙鞅破魏后,秦国日益富强。秦孝公也承诺了招贤时的诺言,将於、商之地的15邑封给公孙鞅,公孙鞅也因而号为商君。

        (三)陈轸金蝉脱壳,秦王提兵征韩

        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各自的政治目的不断结盟或征伐。韩宜惠王十六年(前317),秦国在脩鱼战胜韩国,并在浊泽(今河南浚县境内)擒获韩将申差等。韩王十分忧虑,大臣公仲向韩王献计说:“盟国并不可依靠。当今,秦国对攻打楚国蓄谋已久了。大王不如遺使到秦国讲和,并向秦王贿赂一座城市和一些军事器械,让他攻打楚国,这是一举两得啊!”

        韩王点头称是,让公仲立即去落实与秦国议和之事。

        楚国闻知秦韩议和后,十分惊慌,急忙台见大臣陈轸商议对策,陈轸说:”秦国早就企图攻打楚国,如今又得到韩国的一座城市和一批军事器械。秦、韩合并伐楚足秦国梦寐以求的事,今天秦国终于实现了,楚必定会遭到秦国的攻伐。为了挽救危局,请大王按我说的去做。立即告示全国,调兵遣将,公开声明去救援韩国,把部队都排列在道路上,派遺使臣往韩国通报情况,言明韩、楚联合抗秦,并赠给韩国一些车辆,多带一些礼物,使韩国完全相信楚国是在援救它。即使韩国不听信我们,也会感谢我们对它的救援。如此一来,就不会与秦国并肩来攻伐我们了。如果秦、韩两国不和,即使秦国的军队来攻打我们,楚国也不至于受到严重威胁。如果韩国听信我们而与秦国断绝关系,秦国必定愤怒,会加倍怨恨韩国。韩国与南方的楚国结盟,对秦国就不会毕恭毕敬,秦、韩就会出现矛盾。这就是利用韩、秦两国的矛盾而使楚国从战争中脱离出来的办法啊!”

        楚王称善。于是告示天下,在全国范围内调兵遣将.扬言去援救韩国。下令让战车排列在去韩国的路上,并让使者去韩国,送去一些车辆和钱财,楚国使者对韩王说:“我的国家虽然很小,但已出动了全部的兵力来援救韩国,希望韩国能在抗秦中取得胜利。我国将以死来捍卫韩国。”

        韩王十分高兴,于是制止公仲去秦国议和。公仲说:“和秦议和之事不能停止。真正要攻打我们的是秦国,假意要援救我们的是楚国。大王如果听信楚国的假言而轻易与强大的秦国断交,一定会遭到天下,人的讥笑。况且,楚、韩两国并不是兄弟之国,也没有约定好共同图谋秦国.楚国因自己将婴遭到秦国的攻伐才声称救援韩国,这–定是陈轸的阴谋啊。而且大王已派人告诉秦国要议和,如今再不议和,是欺骗秦国,不重视与强秦议和而听信楚国使者的谎言,大王一定会后悔的。”

        韩王不听从公仲的意见,与秦断交。秦国大怒,增加兵力讨伐韩国。秦、韩大战,楚国的军队并没有前来援救。韩宜惠王十九年(前314),秦军在岸门(今河南长葛西北18里),大破韩园,韩国被迫以太子仓为人质,与秦讲和。

        (四)张守跬空城退敌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以空城计退司马懿之兵的情节几乎家喻户晓,但这只是小说家编纂的历史故事。在中国历史上,以空城计退敌的是唐代的瓜州刺史张守跬。

        张守跬,陕州河北人,善骑射。永淳元年(682) ,突厥贵族骨咄禄利用本族人民的反唐情绪,重建了突厥政权(通常称之为后突厥)。其弟默啜可汗时又恢复到颉利可汗时的强盛局面,多次对唐进行骚扰。在这种情况下,张守瑤以平乐府别将被派往北庭都护府。不久,突厥侵犯轮台,张守跬受命率部往援,途中与突厥相遇,经过苦战,斩首千余级。

        开元初年,突厥再次进攻北庭,张守玮上书言明利害,请求引兵出蒲昌、轮台夹击突厥。当时卢齐卿为刺史,对张守理十分器重。与张守玮同坐榻上,并对他说:“不十年,子当节度是州,为国重将,愿以子孙托,可僚属相期邪?”

        不久,朝廷诏张守跬为瓜州刺史,督众修建被战火焚烧的旧城,刚刚修建完毕,突厥大举来犯,众人大惊失色。守理认为,旧城刚刚修补完毕,难以阻挡敌人矢石的进攻,应以权变胜敌。遂置酒城上,让诸将作乐,突厥来到城下,见状异常,以为城内有伏兵,引兵而去。守琲纵兵追击,大败突厥。

        (五)赵范、赵葵诱袭李全

        李全,是金末红袄军的领袖,与抗金女将杨妙真领导的红袄军在磨旗山(今山东莒县东南)会合,成为山东最强的一支抗金义军。宋嘉定十一年(1218), 李全、杨妙真率义军5000协助宋将高忠皎部“忠义民兵”抗金,先后攻克了海州、莒州、密州.青州等地,打得金军节节败退。李全因功被南宋任命为京东路忠义总管、武翼大夫、京东路兵马副都总管,他的队伍也被命名为“山东忠义军”。后李全又在抗金中屡立战功,加官至观察使、京东路总管。但南宋统治者担心势力日增的红袄军反宋,对李全处处加以提防和刁难。朱宝庆二年(1226)9月,蒙古攻李全,围青州,他率众与蒙古军进行了大小百余次战斗,但宋朝的援军却迟迟不到,李全坚持了一年后,弹尽粮绝,于次年5月向蒙古投降。

        朱绍定四年( 1231) ,南宋忠义军将领张林、邢德等人在宋廷的挑动下,杀害了李全的兄长李福、妾刘氏和次子李通。李全大怒,率部攻打宋的楚州、扬州,杀死张林、邢德,南宋公开下诏讨伐李全,派赵范、赵葵率大军进攻红袄军,把李全包围在扬州城外。

        当时,李全挖扬州城周围的堑壕,赵范.赵葵派部队由东门出击,李全撤退到扬州西北的土城,宋军追击,践踏而死者甚众。赵范在扬州城西门列阵以待,李全却闭营不出。赵葵说:“李全待我撤兵后就会出来。”遂以骑兵埋伏在城墙边,撤出了西门的军队以引诱李全。李全果然率数千人突进到堑壕边。城上矢石如雨,李全军退回。顷刻间,李全的另一支部队从城东北来援救李全,赵范赵葵指挥步兵架设浮桥吊桥,分兵并进,从上午激战到下午,李全的军队才败走。

        晚上,赵范赵葵商议出兵的方向。赵葵说:“从东门出击。”赵范说:“我们|从西门出击曾经失利,敌人必然麻痹,我们利用敌人的麻痹就有可能取胜。不如从西门出击。当晚,李全张灯结彩,在平山堂(今江苏扬州西北)置酒设宴,宋车的一位侦探认识李全用的铁枪,知道了李全的具体地址并报告了赵范。赵范对赵葵说:“李全有勇而轻躁,必定会被我军擒杀”

        次日早晨,赵范率领全部精锐向西进发,却高举着李全一贯轻视的宋军某部的旗帜。李全看见后,以为是多次败在其手下的宋军某部,对部下说:“你们看我如何消灭宋军。”说罢率部向米军冲了过去。宋军见状,突阵以战。赵范指挥部队反击,赵葵亲率士兵在前线作战,各部争先恐后,奋勇击杀,李全企图逃往土城,又被宋将李虎堵住了城门。李全陷入了困境,只好带数十位亲骑逃跑。赵葵追击,李全向新塘方向逃去。新塘在不久前刚刚发生了大水,泥深数尺,水退后又连续几天晴天,只有表面上的一层干了,就像平地一样,李全的骑兵不了解地形,纵马通过,结果全部陷人泥中,不能自拔。米将赵必胜等追上,用长枪向李全猛刺。李全高呼:“不要杀我,我是首领。”宋兵不听,将李全乱枪刺死,并缴获了他的鞍马、器甲,同行的30余人也被杀死,事后才知道这30多人都是李全的将校军官。

        五、先谋为本,因形用权

        “先谋为本”是中国历代兵家所遵循的传统原则,只有战前制定取胜的具体战术与策略,才能做到目标明确,指挥得当。《孙膑兵法·客主人分》日:“明主、知道之将,必先谋可有功于未战之前,故不失可有之功于已战之后。”《尉缭子·勒卒令》也说:“若计不先定,虑不早决,则进退不定,疑生必败。”《诸葛亮集·治军》日:“用兵之道,先定其谋.然后乃施其事。”但是,战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战场上的情况千变万化,因此,还要“因形用权”,即根据敌方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权变谋略。《孙子兵法·虚实》认为:“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泥古不化,周守一法,不可能适应千变万化的敌情。只有因事设奇,量敌制胜,变化如神,才能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

        (一)太史慈救孔融

        太史慈,字子义,东汉末年东莱黄(今山东龙口)人,自幼好学,成年后在郡府任奏曹史。当时郡府与州府发生了矛盾,都向朝廷上奏攻击对方,朝廷往往不问青红皂白,谁先上书就认为谁有理。当时州府已派人向朝廷呈送奏章,郡府推恐自己的奏章落在后面,决定挑选人员前去拦截州府的奏章,21岁的太史慈被选中。他昼夜兼程,赶到洛阳,在受理地方上书的公车门等候。当见到州吏欲打算让守门人通报奏章时,太史慈对州吏说:“先生准备通报奏章吗?”

        州吏说:“是。”

        太史慈说:“奏章在哪儿啊?”

        州吏以为太史慈是守卫的人,未作警戒,说:“在车上。”

        太史慈假装关心地说:“奏章题写的落款有没有错误,拿来让我看一看。”

        州吏拿出奏章让太史慈看,太史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刀子将奏章砍坏。州吏急忙呼叫说:“有人破坏奏章。”太史慈将州吏逼到两辆车之间,对他说:“如果先生不把奏章拿给我,我也破坏不了啊。所以是福是祸由咱们两人承担,我不会单独承担责任的。不如咱两一块逃跑,也许能死里逃生。何必等着去接受惩罚呢?”州吏说:“你已经完成了郡府交给你的任务,郡府要奖励你,你为何要逃跑呢?”

        太史慈说:“郡府只让我来看一下州府的奏章是否送呈,并没有让我毁坏奏章,我做得太过分了,回去恐怕要受到惩罚。”州吏对太史慈的话信以为真,两人使一起逃离了京城。太史慈又悄悄地返回了洛阳,将郡府的奏章呈上。州府得知奏章被毁坏,又派人呈送,有关人员认为超过了口期而不予受理,因此在州府与郡府的争端中州府输了理。太史慈因此事而一举闻名州郡,州府对他十分忌恨,太史慈害怕受到迫害,便远走辽东去避难。

        北海郡(今山东青州与莱州以东地区)相孔融听说这件事后感到十分惊奇,认为太史慈是位难得的人才。在太史慈避难于辽东期间,多次派人去看望太史慈的母亲,并送去一些钱财。黄巾起义爆发后,孔融屯居都昌,并被黄巾首领管亥围困在城中。这时,太史慈从辽东回家,其母对他说:“你与孔北海虽不相识,但在你远走辽东期间他却多次来照顾接济我,恩情超过了你的亲朋故旧。现在他被黄巾军围困在都昌,你应该去帮助他。”

        太史慈只在家住了三天,就独自步行向都昌走去。在夜间伺机潜入城内,得见孔融,请求带兵杀贼。

        孔融并没有让太史慈带兵,而是希望外援的到来。黄巾围城日逼,援者不至。孔融准备派人寻求平原相刘备的支援。城中没有人能出去求援,太史慈请行,孔融说:“如今黄巾围城严密,众人都认为出不去。你虽然有胆有识,但出城实在困难。

        太史慈说:“从前你对我老母关照有加,老母感念,让我前来帮助您,就是认为我还有可取之处。现在众人都说不能出城,如果我也说不能出城,怎么能对得起您对我老母的关照之心和老母遺我而来的意愿呢?形势已经十分危急了,请您不要犹豫了。”

        孔融同意了太史慈的请求。于是,太史慈准备好行装衣食。天刚放亮,就骑马提弓,率两名骑卒,每人带上一个箭靶,打开城门直冲出去。城外围城的人看到后都十分吃惊,以为太史慈要突围,纷纷拿起武器准备战斗。不料太史慈来到城边的壕堑后,竖好箭靶,开始练习射箭,射完后就返回了城内,城外的人才放下心来。次日清晨,太史慈又来到壕堑边练射箭,围城的人看到后就不再吃惊了,有的站起来观看,有的躺着不动,像没有发生什么事情似的。第三天,太史慈又到壕堑边练射,围城的人已经没有谁再注意他了。太史慈见敌人对他放松了警惕,乘机快马加鞭,径直突围而去,等敌人发觉,太史慈已奔走很远了。

        太史慈来到平原,见到刘备说:“我太史慈只是东莱的一位平贱之人,与孔北海既非骨肉,也非乡党,只是义气志向相投,相互倾慕,才能共赴患难。如今黄巾围困孔北海,孤立无援,危在旦夕。

        因为您有仁义之名,能够救人于危难之中,所以孔北海寄希望于您,正延颈待援。特派我冒着刀枪之险,突出重围,从万死中将自己托付给您,只有您能救助孔北海。”

        刘备神色严肃地说:“孔北海知道世间有刘备?”于是,派3000精兵随太史慈而去,黄巾军闻知孔融的援军到来,怕遭到内外夹击,解围散去。

        (二)司马懿擒杀孟达

        孟达原是蜀将,后来投降了魏国。三国时期,各国都在争取人才,因此魏国给孟达提供了十分优厚的待遇。司马懿认为孟达为人反复多变,言行巧诈,不值得信任,多次劝说魏帝对孟达要存有戒心。但魏帝没有听取司马懿的意见,以孟达领新城太守,封侯。孟达降魏后不久,打算和蜀联合,同时还和吴国联系,企图狡兔三窟。诸葛亮对孟达反复无常十分厌恶,又担心孟达再反复对蜀国造成危害,因此想及早促成孟达叛魏。孟达与魏兴太守申仪有矛盾,诸葛亮故意让郭模诈降,向申仪泄鐋孟达欲与蜀、吴联合图魏的消息。申仪将这一消息报告了魏主。孟达知道自己的行动计划泄密,准备提前举事。

        太和元年(227)六月,魏帝诏司马懿屯田于宛。孟达给诸葛亮写倍说:“我镇守上庸,魏军主帅司马懿坐镇在宛。宛路离魏都洛阳800里,距上庸1200里。如果我起兵举事,司马懿要先上表天子,得到批准后才能行动,使者往来穿梭至少需要一个月的时间。那时候,我的城防就加强了,军队也做好了充分准备。况且,我这里山高路远,司马懿未必亲自前来,如果其他将领带兵前来,我就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了。”

        司马懿闻知孟达准备起兵举事,一面做好进军的准备,一面要稳住孟达,他给孟达写信说:“将军从前抛弁刘备,将自口托付给国家,国家对你十分信任,委任你为边境主将,独当一面,镇守边关,让将军图取蜀国,可以说是以诚相待,信而不疑。如同日月在天,神人共知。蜀人愚昧无知,每个人都对将军咬牙切齿。诸葛亮多次想破坏你与国家的关系,只是苦于没有途径。郭模所言,非同小可,诸葛亮怎么能轻易告诉别人呢,这一定是诸葛亮为陷害将军而耍的阴谋啊。

        孟达看到司马懿的信,心中大喜,以为司马懿并未对自己产生怀疑,因此对叛魏之事有些犹豫不决,司马懿认为应乘孟达心存侥幸、举棋不定之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其迅速平定。于是,在这年的12月,司马懿不经魏明帝批准,就口夜兼程,亲率大军向孟达的驻地上庸进发。诸将认为孟达拥有一定的实力,是蜀国、吴国暗中争取的对象,应当观望而后动。司马懿说:“孟达无信义,反复无常,如今正是他犹豫不定的时候,应当在其未决定叛魏之前将他消灭掉。”于是,督师倍道兼行,仅用厂八天的时间就来到了上庸城下,孟达见司马懿大兵压境,最终决定叛魏,他给诸葛亮写信说:“我准备举事才八天,司马懿就兵至城下,何其神速也。’

        上庸城三面阻水,孟达在城外以木栅自固,吴、蜀也分别派兵遣将支援孟达。司马懿一面分兵截击吴、蜀援兵, 一面渡水攻破孟达的小栅,从八个万向向上庸城发起全面进攻,仅用了16天,上庸守军就陷入了困境。孟达的外甥邓贤、部将李辅等见大势已去,开门出降。孟达被斩杀,传首京师。司马懿斩杀孟达后,还师于宛,劝课农桑,发展经济,深得当地人民的拥护。

        (三)李靖巧计取萧铣

        唐朝建立后,着手进行统一全国的战争。 当时,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是萧铣,他占有两湖地区,初都巴陵,后迁江陵。隋朝灭亡后,岭南的地方官吏也多依附于他。萧铣割据势力的存在,对新建立的唐政权构成了一定的威胁。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唐政府令赵郡王李孝恭和大将李靖率战舰2000艘顺江东下,讨伐萧铣。萧铣以为江水刚涨,未做戒备。李孝恭顺利攻克了荆门(今湖北荆门)、宜都(今湖北宜都)两个重镇,军进夷陵(今湖北宜昌市西北)。萧铣的大将文士弘率精兵数万驻守在清江。李孝恭发动进攻,将其击败.缴获战舰300余艘,杀死万余人,并一直追击到百里洲。文士弘收拢集合部队再次交战,又被击败,逃至江北。萧铣江州总管盖彦举见唐军来势凶猛,献地投降。

        萧铣为了解决军粮问题,将一些部队解散后务农,仅保留了数千人的警卫部队,当他知道唐兵进犯、文十弘兵败后,十分恐惧,急忙招集务农的士兵返回,由于这些士兵都在长江、五岭以外的地区,路途遥远,不能立即集合起来,只好以现有的全部兵力进行顽强的抵抗。李孝恭欲出兵攻击,李靖说:“萧铣仓促间以全部的兵力来挽救危局,并不按平常准备的作战方案去做,势必难以持久,不如先将战船停泊在南岸,暂缓一天进攻。他必然会分散兵力,或留下一部分进行抵抗,或回城固守。兵分则势弱,我军乘其松獬时发动攻击,不可能不取得胜利。今天如果紧逼进攻,萧铣必然全力抵抗,楚地的士兵勇敢善战,不是容易对付的。’

        李孝恭不听,留下李靖防守营寨,亲自率师出战,果然被萧铣打败,不得不退至南岸。萧铣的部队见唐军败退,纷纷抢夺唐军的军用物资,人人肩扛手提,负重而行,乱了阵形。李靖见其阵形大乱,纵兵奋起反击,大破萧铣,乘胜直抵江陵(今湖北江陵),先占领了外城,又攻取了江陵水城,缴获了大量舟船。李靖让李孝恭将舟船丢弃在江中,任其顺流而下,诸将说:“打败敌人缴获的战利品,应当为我所用,为什么要抛弃呢?”

        李靖说:“萧铣割据的地盘,南过五岭,东至洞庭,我们孤军深人,如果攻城未拔,援军从四面八方赶来就会腹背受敌,进退两难。虽然拥有这些船只,又有什么用呢?如果将舟船弃掉,任其顺江东去,东方的援军见到后,一定会认为江陵已经失陷,不敢轻举妄动,往来侦探实情,至少要化费10天的时间,这时,我军已经将江陵攻破了。”

        援救萧铣的部队在长江下游看到顺江而来的残破船只,果然以为江陵已被唐军攻克,不敢轻进。交州刺史丘和、长史高士廉、司马杜之松等,本来打算去援救江陵,听说萧铣失败了,便到李孝恭军中投降。

        唐军包围了江陵,萧铣被困在孤城中,他问中书侍郎岑文本有何良策,岑文本劝其投降。萧铣见大势已去,对臣下说:“上天不保佑粱国,梁国就无法存在下去。如果坚持抵抗到筋疲力尽,会让百姓蒙受灾难。怎么能因为我一个人而使千百万百 姓陷入水深火热之巾呢?”萧铣以盛大仪式祭祀了宗庙后,下令打开城门向唐军投降。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