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战争 – 吴起兵法网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重大战争

重大战争

作者:T.N.杜普伊 ·美国

出自————《哈珀-科林斯世界军事历史全书

第二十二章·科技时代

出自————《战争通史

   两伊海湾战争

   1980年9月9日,伊拉克入侵伊朗 伊拉克了解到伊朗由于国内革命实力大大削弱,因而借机对伊朗发动了大规模入侵,以解决两国之间长期存在的边境争端(参见第二十二章→中东→伊朗)。伊拉克军队一开始只遇到了微弱的抵抗。但他们过于小心,未能抓住时机速战速决。伊朗军队从初期的失利中恢复过来转而实施反击,双方在突入伊朗领土30多公里的战线上进入相持状态。伊拉克占领了霍拉姆沙赫尔城。

   1980-1982年,相持阶段 双方都反复实施突击,力图突破对方的防线,但均未奏效。双方伤亡惨重。1982年1月23日-3月3日,约旦志愿者增援伊拉克(参见第二十二章→中东→伊朗)

   1982年3月22-30日,伊朗实施反攻 伊朗发动决定性的进攻,以图将伊拉克人驱出本国领土。伊朗军队在一些地区将伊拉克军队击退了近38公里。

   1982年4月30日-5月20日,伊朗再度发动进攻 伊朗将伊拉克军队再次逼退。伊朗军队一直推进到伊拉克在战争初期占领的海港城市霍拉姆沙赫尔附近,在此伊拉克军队的防御阻挡住了伊朗军队的进攻。

   1982年5月22-23日,伊朗夺回霍拉姆沙赫尔城 伊朗军队利用夜暗突然发动进攻,包围了霍拉姆沙赫尔城,城中的伊拉克军队被迫投降。伊朗军队缴获了大批的苏制武器,这些武器显然是由叙利亚提供的。伊朗人对取得的胜利欣喜若狂,他们宣称:将把推翻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作为这场战争的目的和他们“最大的权力”。

   1982年6月10-20日,伊拉克提出停火和撤军建议 伊拉克建议,如果伊朗同意停火,它将在两周内从伊朗境内撤走所有的军队。伊拉克还宣布将实施单方面停火。伊朗对此的反应只是反复地要求萨达姆·侯赛因下台。

   1982年7月14-30日,伊朗军队发动进攻 伊朗军队再次发动进攻。伊朗军队虽然取得了一些胜利,但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伤亡代价。

   1982年7月21日-8月30日,空战升级 1982年7月21日,伊朗空军的飞机袭击了巴格达。伊拉克则空袭了哈尔克岛,空袭目标是岛上的石油运输设施,并击沉了2艘商船。

   1982年9-11月,伊朗发动新一轮进攻 伊朗在边境城市苏马尔附近的北部前线收复了一些伊拉克在战争初期占领的领土(10月1日)。伊朗军队又向迪亚姆以西进攻,进入伊拉克境内达约5公里,到达蒙达里城附近(11月2日)。伊拉克军队发动反攻,将伊朗军队赶回到边境。在南部方向上,伊朗向前推进,其火炮已将具有战略重要意义的巴格达-巴士拉公路置于自己的射程之内(11月17日)。

   1982年12月21日,阿拉伯和平建议 阿尔及利亚、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沙特阿拉伯试图在这两个海湾交战国之间进行调停。

   1983年2月2日-3月9日,伊拉克空袭造成大面积石油泄漏 伊拉克空军空袭了伊朗在波斯湾的石油生产设施,造成了波斯湾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石油泄漏。

   1983年2月7-16日,阿马拉进攻 伊朗军队向巴格达-巴士拉公路方向推进,企图在阿马拉切断这条公路。他们到达了距阿马拉约48公里的地方,但后被伊拉克的反攻阻滞、击退。伊拉克宣称,击毁了伊朗100多辆坦克并抓获了伊朗1000名战俘。

   1983年4月-10月,伊朗不断发动进攻 伊朗对德兹福尔以西的攻击未取得重大战果(4月11-14日)。然后,伊朗又对伊拉克北部发动进攻(7月23日),但没有引起伊拉克人的足够重视。伊朗军队然后又发动一场大规模进攻,企图突破德兹福尔以西伊拉克军队的战线。伊拉克打退了伊朗军队数次突击,然后发动反攻,但被伊朗军队打退了(8月6-12日)。双方伤亡均很惨重。伊朗军队对伊拉克北部发动了另一场进攻,并攻占了伊朗库尔德叛乱分子开辟的一个突出部(10月20日)。

   1983年7月20日,伊拉克再度袭击伊朗的石油中心 伊拉克的飞机空袭了伊朗的石油工业设施。

   1984年2月11-22日,伊朗再度发动进攻 伊朗恢复进攻伊拉克北部和中部,企图将战争推向伊拉克腹地(2月11日)。伊拉克宣称,在中部战线,它的部队推进到巴格达-巴士拉公路。伊朗军队向伊拉克南部的巴士拉又发起攻击(2月22日)。伊拉克虽击退了伊朗军队的进攻,但自己也遭受巨大的伤亡并丧失了一部分领土。伊朗军队发动反攻企图再度占领伊拉克在马其农岛上尚未开发的油田,但失败了。伊朗人宣称,在这几次战斗中,伊拉克使用了毒气。国际观察员也已肯定,伊拉克人显然是使用了芥子毒气。战斗中,伊拉克空袭了伊朗在卡尔夫岛附近的石油设施。

   1986年7月,占领法奥 伊朗军队发动突然进攻。战斗中,伊朗军队派遣训练有素的特种突击部队渗透到伊拉克军队后方。伊朗军队打败了法奥半岛上的伊拉克军队并占领了该地区。此次战斗也表明,侯赛因有意控制战争规模而实施有限战争的企图是徒劳的。

   1986年秋,伊拉克调整战略方针 萨达姆·侯赛因和其领导层决定放弃1982年以来一直采用的防御战略,转而采用积极的进攻战略。他们将军队从过去的12个师扩充到40多个师,甚至征用原先从未征召过的大学生来扩编共和国卫队。伊拉克更加广泛频繁地使用空军,并特别加强其与地面作战部队之间的协同作战。

   1987年5月17日,攻击美海军“坚硬”号护卫舰 伊拉克空军的飞机在波斯湾使用法国制造的掠海飞行的空射反舰导弹误伤了美海军护卫舰“坚硬”号,造成舰上37人死亡。伊拉克对此表示道歉。

   1988年2-8月,袭城战 伊拉克使用飞毛腿导弹袭击伊朗城市,造成相当严重的破坏。伊朗由于受地理环境的限制,且缺少地对地弹道导弹,因而只能作出有限的反应。

   1988年4-8月,伊拉克进攻 伊拉克军队发动一系列进攻,暴露了伊朗军队纸老虎的真相。四次进攻都取得了一边倒的胜利,伊拉克军队以微弱的代价重创了伊朗军队,收复了法奥(5月)。伊朗军队溃不成军。

   1988年7月3日,“文森”号事件 美国海军“文森”号巡洋舰,在海湾地区执行任务时将一架伊朗客机误判为来袭飞机,将其击落,造成290名机组人员和乘客死亡。这架民航客机没有回答美舰一再发出的要求证明其性质的询问,在进入“文森”号巡洋舰导弹射程相当一段距离后被击落。美国政府向死难者的家属提供了抚恤金。

   1988年8月,伊朗进行改组 伊朗决定将革命卫队编入军队并受军队的领导。霍梅尼任命拉夫桑贾尼为议会发言人和武装力量总司令。

   1988年8月20日,停火 伊朗宣布接受联合国倡议的停火协议。霍梅尼把这比喻是“吞下了一服毒药”。但连连失败并加上难以承担的战争重负使伊朗不得不停止战争。

   英国-阿根廷福克兰群岛战争

   1982年4月2日,阿根廷进入福克兰群岛 一支由2000人组成的特遣部队在斯坦利港登陆。经过3个小时的战斗,一支由84人组成的英国皇家海军陆战卫戍部队被迫缴械投降。

   1982年4月3日,阿根廷占领南乔治亚 一支特遣部队在南乔治亚的斯利特维肯登陆,并在同英国皇家海军陆战队的一支由22人组成的分遣队进行七小时战斗之后,控制了该岛。

   1982年4月3日,联合国宣布阿根廷为入侵者 英国将阿根廷进入福克兰岛一事提交联合国安理会审议。经投票表决,安理会宣布阿根廷占领马尔维纳斯群岛(福克兰群岛)实属入侵行为并勒令其立即撤出(联合国安理会第502号决议)。阿根廷不理会联合国决议,但又提出和英国谈判。英国表示,在阿根廷撒出福克兰岛之前,绝不与其进行任何谈判。

   1982年4月5日,福克兰群岛特遣部队离开英国 2艘轻型航空母舰(“汉密士”号和“竞技神”号)和其他28艘舰只离开普利茅斯港驶向福克兰群岛。这支海军特遣舰队还包括一支由2000名皇家海军陆战队突击队员组成的两栖特遣部队。马尔维纳斯特遣舰队的司令,海军少将约翰·乌利维尔德伯爵率领7艘战舰和皇家舰队补给船,从直布罗陀海峡启航开赴阿松森岛,在那里与从英国出发的舰队会合。此后不久,“坎培拉”号客轮满载2000人左右的部队从南安普敦启航,该船被征用作运送部队和输送各种补给(4月9日)。与此同时,英国皇家空军在阿松森岛上(该岛位于福克兰群岛东北方向6000公里)部署了“大力神”和AM-10运输机。该岛一时成为福克兰群岛特遣部队的重要补给基地。它源源不断地通过英国皇家空军的运输机、皇家海军舰队补给船和商船队向特遣部队输送了大量的物资。另外,该岛也是英国皇家空军轰炸机和侦察机的基地。

   1982年4月8-28日,美国企图通过外交手段解决问题 美国国务卿亚里山大·M.黑格往返于布宜诺斯艾利斯和伦敦之间,进行穿梭外交,以求通过外交手段解决两国危机。但双方都拒绝作出任何让步。然后,美国宣布它将支持英国(4月30日)。

   1982年4月12日,英国宣布对福克兰群岛实施封锁 英国宣布,在4月28日,马尔维纳斯群岛200海里以内任何阿根廷的船只,都将被视为入侵船只并受到相应的处理。

   1982年4月18日,英国侦察部队登陆 特种舰艇部队(属皇家海军陆战队)、空军特种作战部队和陆军特种作战部队秘密地在福克兰群岛登陆,实施侦察。后来的事实证明,他们为后续大部队登陆作战发挥无可估量的作用。

   1982年4月25-26日,英国收复南乔治亚岛 英国直升机在格利特维肯港附近使用机炮和火箭弹火力迫使阿根廷海军的一艘潜艇浮出水面。次日清晨,英国海军陆战队的一支小分队在格利维特肯港附近消灭了阿根廷军队的一支小部队,从而使英国特种部队轻而易举地收复了雷斯,并在包括南乔治亚岛的作战行动在内的一系列作战行动中俘获了156名阿根廷军人。英军成功地收复南乔治亚岛不仅是心理上的一个巨大的胜利,而且也具有很大的战略意义:它是英国海军舰船驶往阿根廷的中继基地。

   1982年4月28日,英国开始实施封锁

   1982年5月1-3日,英国空、海军取得胜利 从阿松森岛起飞的一架英国“火神”式轰炸机和从特混舰队轻型航空母舰上起飞的“鹞”式垂直起降飞机对斯坦利港实施了猛烈的空袭(5月1日)。机场受到了严重的破坏(此次空袭中“火神”式轰炸机还对机场实施了另外四次轰炸)。“鹞”式垂直起降飞机还对设在古斯格林的一个较小的机场实施了攻击,与此同时,“海王”式直升机还对达尔文港的阿根廷阵地实施了攻击。在同一天,英军的一架“鹞”式战斗机使用空对空导弹击落了阿根廷空军的一架“幻影”式战斗机。随着英国海军的核动力潜艇“征服者”号使用2枚有线制导鱼雷击沉阿根廷海军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老式巡洋舰“贝尔格拉诺将军”号(5月2日),海战也日益激烈。该舰不到一个小时就沉没了,舰上的368人全部阵亡。

   1982年5月4日,阿根廷实施报复 阿根廷的1架“超级军旗”式战斗轰炸机发射的1枚“飞鱼”式空对舰导弹击中了48公里外的英国皇家海军驱逐舰“谢菲尔德”号。尽管“谢菲尔德”号当时并未沉没,但由于严重受损,难以抢修,英军便将其弄沉了。

   1982年5月12日,“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号运输船驶向福克兰群岛 “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号被英国皇家军队征用,搭载英国第五步兵旅(编内包括第一威尔士近卫营、第二苏格兰近卫营和爱丁堡公爵第七廓尔喀步兵联队)驶向福克兰群岛。

福克兰群岛

   1982年5月14-15日,攻占佩布尔岛 在英国皇家海军的驱逐舰使用舰炮对佩布尔岛上的阿军的阵地实施猛烈的火力准备之后,英国特种部队对驻岛阿军实施了大胆的攻击。摧毁了11架阿军的飞机、1个无线电通信站和一些弹药和油料仓库。

   1982年5月21日,在圣卡洛斯建立滩头阵地 海军陆战队第二突击旅、加强陆军第二伞兵团在东福克兰岛西海岸的圣卡洛斯建立了滩头阵地。英国皇家空军的“鹞”式战斗机击落了阿根廷空军的15架飞机,自己也损失了1架“鹞”式战斗机,英军有3艘战舰被阿军的飞机击中,其中“热心”号中弹沉没。在天黑之前,已有3000名英军登陆。

   1982年5月23-25日,阿根廷空军对英军发动攻击,英军巩固滩头阵地 阿根廷空军的飞机对英军舰只实施持续猛烈的空袭。5月23日,英军损失战舰1艘,5月25日,损失2艘。尽管如此,英军还是在不断巩固其滩头阵地。到5月24日,他们已向滩头运送了5000名人员以及5000吨弹药和补给品。英军的“鹞”式战斗机和从战舰或滩头阵地上发射的地空导弹共击落了36架阿根廷空军的飞机。

   1982年5月26-27日,向达尔文港推进 英军的计划是尽快向斯坦利港发起攻击。但在这之前,它必须首先攻占圣卡洛斯滩头阵地东南大约32公里的古斯格林和达尔文港的阿军阵地,以保证英军南翼和交通线的安全。夜间,英军陆军伞兵团第二营从圣卡洛斯向南运动,向达尔文港发动进攻。

   1982年5月28日,英军攻占了达尔文港 深夜2时整,在海军舰炮火力的支援下,英军开始对达尔文港发动进攻。英军陆军伞兵团第二营还得到了“鹞”式飞机的空中支援。阿军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最终阵地还是被英军攻陷。次日下午,阿根廷守军投降,英军的伞兵部队继续推进,向古斯格林发动进攻(5月28日)。

   1982年5月28-29日,英军攻占古斯格林 阿军在古斯格林构筑有非常坚固的工事。战斗进行得非常激烈,一直持续到午夜。次日凌晨,阿军最后一个阵地的守军向英军的伞兵部队投降了。英军有17人被打死,121人受伤。英军共俘虏阿军1000人。

  评论:英军在达尔文港和古斯格林取得的胜利,保证了英军南翼和通往圣卡洛斯滩头阵地交通线的安全。同时,这也给英军地面部队以极大的鼓舞,在心理上使英军占了上方。

   1982年5月27日-6月1日,英军向斯坦利港推进 在英军陆军伞兵团第二营向达尔文港推进的同时(参见上文),英军海军陆战队第三突击旅:第四十五皇家海军陆战队突击队和陆军伞兵团第三营正在从圣卡洛斯滩头阵地向东北方向的道格拉斯进发,从道格拉斯再取道向东南方,进抵蒂尔。行军路程约80公里,道路崎岖不平。穆尔少将从圣卡洛斯直接指挥了地面部队的作战行动。与此同时,特混舰队还派出了一支特种作战部队,搭乘直升飞机降到肯特山,这里距斯坦利港只有16公里(5月28日)。这支特种部队得到了皇家海军陆战队第四十二突击队和轻型炮兵部队的支援(6月1-2日)。

   1982年6月1日,第五步兵旅在圣卡洛斯滩头阵地登陆 第五步兵旅(编内包括苏格兰近卫营、威尔士近卫营和廓尔喀步兵联队)开始在圣卡洛斯滩头阵地登陆。与此同时,英国陆军伞兵团第二营从古斯格林向阿军已经放弃的菲茨洛伊推进(斯坦利港西南29公里)。

   1982年6月6-8日,英军向布拉夫湾推进 第五步兵旅的各分队向前推进至古斯格林,然后经海运向菲茨洛伊东北方向的布拉夫湾推进,在那里建立进攻出发阵地,做好向斯坦利港进攻的准备。阿根廷空军的“幻影”式战斗机对英军登陆的部队实施了攻击,延长了英军登陆的时间。英军的2艘运输船被敌人的飞机击中,沉没了(6月8日)。英军的“鹞”式战斗机击落了阿根廷军4架“幻影”式飞机。英军舰只和飞机开始对斯坦利港阿根廷军的阵地实施猛烈的火力袭击。

   1982年6月11-12日,英国占领了俯视斯坦利港的高地 英军第三皇家海军陆战队突击旅夜袭了阿军的三个要点:朗登山、两姐妹山和哈里特山。尽管进攻行动很突然,但在北翼的朗登山和在中央的两姐妹山还是遭到了顽强的抵抗。英军从后面包围了哈里特山,山上的阿根廷守军很快就投降了。

   1982年6月13-14日,英军发动最后一次夜间攻击 英军陆军伞兵团第二伞兵营(该营曾成功地攻占达尔文港和古斯格林)利用黑夜对朗登山以东约5公里的无线岭突然发动进攻。在南部方向,苏格兰近卫营在与阿根廷海军陆战队激战之后占领了欲坠山。廓尔喀步兵联队越过苏格兰近卫营,占领了斯坦利港以西不到7公里的威廉山。由于阿根廷军队停止了抵抗,英军也中止了计划中的第三阶段战役。

   1982年6月14日,阿根廷宣布投降 阿根廷驻福克兰群岛的军事总督马里奥·本杰明·麦尼兹少将向穆尔少将投降。

   1982年6月14日,南图勒岛守军投降 阿军从1976年开始就在南图勒岛驻有一支海军小分队,守护那里的科研设施。该分队未经战斗便向英国皇家海军战队的特遣小队投降了。

  评论:英国在准备时间短、后勤补给线长(约13000多公里)等极其困难条件下,成功地完成了作战行动。英阿福克兰群岛之战很好地说明现代化高技术武器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这次战争的主要经验是:经过良好训练的军人,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黎巴嫩战争(1982年)

   1982年6月6日,“争取加利利和平” 战役上午11时,3支师级规模的以色列特遣部队,越过边界,进入黎巴嫩。他们的首要目标是包围并消灭黎巴嫩南部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在左翼,A特遣部队在一支小规模的两栖部队的支援下在图勒北部登陆,然后沿一条狭窄的海岸平原实施急袭,扫荡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据点。在天黑以前,他们包围了蒂尔。在中部,C特遣部队占领了关键的利塔尼河桥头堡,攻占了比奥福特要塞,保障了阿农高地的安全并包围了那巴蒂耶。在右翼,H特遣部队推进到贝卡谷地后继续向那斯白亚前进以保障C特遣部队东翼的安全。尽管H特遣部队在一开始未遭到顽强的抵抗,但当以军进入那斯巴亚地区时,遭到叙军的炮火的袭击。第四支特遣部队,B特遣部队编制有海军突击部队、伞兵、装甲兵和炮兵发动突然袭击,于晚11时,在西顿以北的阿瓦利河口登陆。他们在消灭了巴解组织的几支部队之后,将巴解组织主力包围在西顿。

   1982年6月7日,西区的第二天 当A特遣部队的分队进入蒂尔并解除了巴解组织在利塔尼河以南抵抗之后,以军的其他部队也从南部攻入了西顿。预备队各部队开始打扫战场。在蒂尔附近,A特遣部队的部队包围并向设在拉什迪耶难民营的巴解基地发动进攻。与此同时,B特遣部队分成三个战斗群:第一战斗群向北机动,进至贝鲁特以南,距达穆尔7公里处;第二战斗群向东扩大滩头阵地并迫使巴解组织的部队撤进山区;第三战斗群从北面对西顿实施封锁。C特遣部队派一部分部队去占领那巴蒂耶并肃清了阿农-那巴蒂耶台地上的敌人。与此同时,以军其余部队向西北方向推进,进军西顿,在与A、B特遣部队的部队会合后,完成了对西顿的包围。D特遣部队进入C特遣部队的防区内的黎巴嫩领土,傍晚前已接近洁真以北的别斯瑞大桥,切断了海岸平原地区与贝卡谷地的联系。这支特遣部队的前进支队在接近别斯瑞大桥时也遭到了叙军炮火的袭击。尽管以军尽量避免与叙军交战,但还是不得不向叙军进行了还击,并使叙军停止了炮击。

   1982年6月7日,贝卡谷地的第二天 H特遣部队与巴解组织部队和叙利亚部队交上了火,前进受阻。即日,H特遣部队与V、Z特遣部队合编,合成贝卡谷地部队集群,其兵力大约相当于2个师的规模,由阿维格·多本格尔少将指挥。贝卡谷地部队集群的任务是控制贝卡谷地和西侧面对黎巴嫩的翼侧的山脉以及东部的赫曼山脉、西部的黎巴嫩山脉。随后,该部队集群还将切断贝鲁特-大马士革公路。

   1982年6月8日,西区的第三天 A特遣部队肃清了穆尔和拉什迪耶难民营的敌人并占领了西顿。B特遣部队(加强A特遣部队的一个战斗群)和C特遣部队一部分分队继续缓慢地向达穆尔推进,敌人的抵抗不强。与此同时,D特遣部队到达了别斯瑞大桥,在那里,他们与叙军的第八十五旅遭遇并将其击溃。傍晚前,D特遣部队到达贝特尔丹和阿阴扎尔塔,距贝鲁特-大马士革公路约10公里。

   1982年6月8日,贝卡谷地第三天 Z特遣部队对与巴解组织部队一道防守洁真的叙利亚部队的右翼发动进攻。这次步兵与坦克协同进攻突破了叙军的防御,击毁了双方的32辆坦克并使其伤亡惨重。在东部方向,H特遣部队占领了买姆村,傍晚之前,推进至距叙利亚主力防御的拉什迪亚地区约15公里地区。

   1982年6月9日,海岸第四天 B特遣部队一小分队对达穆尔发动进攻,尽管巴解组织进行了顽强抵抗,以军还是在傍晚前将其攻占了。C特遣部队和A特遣部队的一小分队以及B特遣部队的其他部队攻占了达穆尔并向北继续推进,入夜之前到达了贝鲁特南郊。

   1982年6月9日,第四天,以色列空战大捷 以色列空军空袭了叙利亚设在贝卡谷地的防空导弹连。在三小时的空袭中,以空军共击毁了叙利亚设在该地的19个防空导弹连中的17个,而没有飞机被击落。叙利亚空军的29架米格飞机被以空军的战斗机击落。

   1982年6月9日,贝卡谷地的第四天 H特遣部队推进至贝卡谷地并翻过黎巴嫩对面的山脉包围了叙利亚-巴解组织军队的左翼。尽管叙巴军队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以军推进速度仍然很快。Z特遣部队从洁真向北推进直指叙军在卡拉的防区。V特遣部队受命在贝卡谷地中部投入战斗并于傍晚前到达底耐比村。

   1982年6月10日,海岸第五天 A特遣部队继续扫荡南黎巴嫩,其中包括西顿和艾尔西尔威难民营的敌人。在那里,敌人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以军进展缓慢以便尽量避免造成平民的伤亡。B特遣部队进至克法马他山镇,继续推进。与此同时,C特遣部队加强A特遣部队的一小分队进抵卡尔德,距贝鲁特国际机场约5公里。D特遣部队肃清了阿阴扎尔他之敌后,继续向阿阴达拉推进,进抵距贝鲁特-大马士革公路约3公里的地区。

   1982年6月10日,贝卡谷地第五天 以军三支特遣部队在宽大正面上向叙军的防御地区发动进攻。在中部,H特遣部队在进抵谷地,肃清敌方的部队之后,部署在利塔尼河西段至哈斯巴尼河东段之间的地带上。在西部方向上,Z特遣部队推进至扎利亚,距贝鲁特-大马士革公路16公里。在东部方向上,山势陡峭,V特遣部队向叙军防御纵深推进,至贝鲁特-大马士革公路以南地区。以色列空军摧毁了叙利亚2个以上的防空导弹连。

   1982年6月11日,第六天,以色列逼近贝鲁特和贝鲁特-大马士革公路 C特遣部队进抵贝鲁特近郊卡尔德。以军开始在周围的山丘上构筑阵地,从这里可以俯视贝鲁特国际机场。D特遣部队进抵贝鲁特-大马士革公路并从附近的小山上用火力控制了这条公路。在贝卡谷地以东,以军突破了叙军在贝鲁特-大马士革公路一侧构筑的新防线。

   1982年6月11日,第六天,停火 前两天的激烈战斗使叙利亚军队遭受了惨重的人员伤亡并损失了大量的坦克和装甲战斗车辆。叙利亚和以色列双方都同意在中午实施停火。但与巴解组织的战斗仍在继续。

  评论:在六天的战斗中,以色列军队打垮了巴解组织在黎巴嫩的军事力量并缴获了大量的武器装备。以军还决定性地打败了叙利亚军队并将大马士革置于以军火炮的射程之内。

   1982年6月12-15日,以军在艾尔西尔威难民营肃清残敌,遭到抵抗 以军继续在西顿地区特别是在艾尔西尔威难民营与巴解组织的余部进行战斗。巴解组织在他们的据点里扣押了数以千计的人质,企图以此来宣传他们的胜利。以军包围了他们的据点并缓慢地向前推进,以便最大限度地减少平民和自己部队人员的伤亡,并且逐步将巴解组织的战士压缩到据点的中央并最终肃清了残敌(6月15日)。

   1982年6月12-13日,艾因阿诺布战斗 以军为同贝鲁特附近的黎巴嫩基督教长枪党联为一体,向巴解组织部队和与巴解组织部队部署在一起的叙利亚突击部队发动进攻,迫使叙利亚军队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游击队后撤。叙利亚军队和巴解组织部队遭到了惨重的人员伤亡并损失了大量的坦克和自动火炮。这样,以军同黎巴嫩基督教长枪党联为一体,并切断了在贝鲁特的巴解组织部队和叙利亚部队与东部叙利亚部队的联系。

   1982年6月14日,以色列军队进入贝鲁特 以军继续向贝鲁特东郊和东南郊推进,逐步逼近被围在贝鲁特的叙利亚和巴解组织部队。以军还控制了贝鲁特国际机场南部。以军迅速沿“绿线”进行部署,将基督教东贝鲁特与穆斯林西贝鲁特分开(6月18日)。看来,以色列在此之前已对贝鲁特的情况了如指掌。

   1982年6月22-26日,以军发动最后一次进攻 以军对贝鲁特以东的贝鲁特-大马士革公路发动最后一次诸兵种协同进攻。战斗持续了四天。到6月25日,以色列军队已将叙利亚军队完全逐出贝鲁特郊区,控制了从贝鲁特到索法,贝鲁特以东一段长约16公里的贝鲁特-大马士革公路和公路南北两侧的大部分山脊。只有达赫耶尔贝德山脊将公路西段的以军与贝卡谷地北部的叙利亚军队分开。

   1982年6月26日,新的停火协议 随着新的停火协议生效,主要的进攻行动均已停止。然而,以军仍继续对贝鲁特实施围困,以迫使巴解组织的部队和叙利亚军队撤出贝鲁特城。

   1982年6月26日-9月3日,贝鲁特围城战 以军将巴解组织的部队和叙利亚军队围困在贝鲁特西区和西南区后,决定强迫巴解组织接受有利于以色列的停战条件——撤离贝鲁特,否则就攻城。为了尽量减少平民的伤亡,以军派飞机散发传单,警告平民沿黎巴嫩基督教长枪党控制的海岸公路或是沿以军控制的贝鲁特-大马士革公路撤离该城(6月27日)。然后,以军对穆斯林控制的城区实施了海、空袭击和猛烈的炮击。以军要求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游击队缴戒投降并撤离贝鲁特城。就在以军对贝鲁特城进行围攻战时,美国特使菲利浦·哈比勃,在沙特阿拉伯国王法赫德的帮助下穿梭于以色列、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黎巴嫩政府和叙利亚政府之间,进行多边谈判。以色列加紧对西部城区进行围困,使其断绝基本供应,不允许将食物和药品运送进被围困的西区(7月3日)。后来,以军开始放松限制(7月7日)。哈比勃得到了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撤出贝鲁特城的允诺(8月6日)。以色列内阁同意了哈比勃的方案(8月19日),巴解组织和叙利亚军队两天后开始撤出。以色列待最后一名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战土从贝鲁特城撒出后,解除了对该城的围困(9月3日)。

   1982年8月21-28日,部署多国维和部队 在以色列、叙利亚和黎巴嫩政府同意下,一支由美国(海军陆战队)、法国、意大利派兵组成的、兵力约1200人的多国维和部队部署到了贝鲁特,以保障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和叙利亚安全地从被以色列军队围困的贝鲁特城撤出。

   1982年9月16-18日,萨勃拉和沙迪拉难民营大屠杀 长枪党民兵在搜寻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战士时,在难民营屠杀了约400名男人、妇女和儿童。当时在难民营附近的以色列军队允许了长枪党民兵进入难民营地进行搜查。

1982年黎巴嫩战争(6月6日-9月3日):双方的兵力与损失情况
国别 兵力 阵亡 受伤 失踪与被俘 损失坦克 火炮飞机
以色列 65000 305 1230 2 40 2
巴解 18000 1100 2350 5100 20
叙利亚 45000 1350 4800 220 420 92
巴解与叙利亚之和 63000 2450 7150 5320 440 92

   1982年9月28日,组成卡汗调查委员会 以色列政府宣布,由以色列最高法院院长伊兹哈克·卡汗为主席,组成调查委员会,正式进行调查,以查明以色列国防军和以色列政府总理贝京是否应对萨勃拉和沙迪拉巴勒斯坦难民营的大屠杀负责。几个星期后,调查开始(10月16日),三个月后结束(1月16日)。

   1983年2月8日,以色列对此次大屠杀的报告 卡汗调查委员会在对萨勃拉和沙迪拉难民营大屠杀进行了正式调查后,得出结论:长枪党民兵应对此次大屠杀负有完全直接的责任,而以色列官员对此次大屠杀也负有间接的责任。他们未对黎巴嫩基督教长枪党因巴勒斯坦人曾暗杀黎巴嫩当选总统亚希尔·杰马耶勒(参见第二十二章→中东→黎巴嫩→当选总统杰马耶勒被暗杀),可能对巴勒斯坦人进行报复的消息给予足够的重视。另外,以色列总理贝京和国防部长沙龙对此事也负有间接的责任,对此事负有间接责任的还有以色列国防军总参谋长拉菲尔·伊坦中将、军事情报局局长耶霍沙·萨格少将和驻贝鲁特以军某师师长阿摩斯·亚龙准将。

   1983年11月24日,以色列与巴勒斯坦交换战俘 以色列同意用一年多以前在战争中俘获的4500名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战俘,交换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在战争中俘获的6名以色列战俘。

   科威特战争(第二次海湾战争)

   1990年4月-7月,伊拉克对科威特施加压力 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在几个方面向科威特施压。首先,他想控制布比延岛和沃尔拜岛,以改善伊拉克阿卜杜拉水道进出波斯湾的出海口;其次,伊拉克想拒绝归还在两伊战争期间向科威特的贷款;第三,是关于对科威特北部有争议的油田的所有权问题;最后,他还想要欧佩克(石油翰出国组织)提高油价,以便筹集资金重建战后的伊拉克。萨达姆·侯赛因企图利用阿拉伯世界对西方、阿拉伯世界保守政府和缓慢的经济发展速度等等不满情绪。少数观察家相信,如果不满足萨达姆·侯赛因的要求,他会把进攻科威特的威胁付诸行动。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入侵科威特 伊拉克部队(其中一部分是靠直升机空运)入侵并占领了科威特。科威特埃米尔在战争的第一天得以逃脱。8月4日,伊拉克完全控制了科威特。美国、欧共体和日本对此迅速做出了反应,决定对伊拉克实施贸易制裁(8月3-4日)。伊拉克的入侵行径也受到苏联和阿拉伯联盟21个成员国中的14个国家的谴责(8月4日)。

   1990年8月2-6日,联合国作出决议,美国作出反应 面对伊拉克对科威特的入侵,联合国安理会马上就作出了反应:通过了第660号决议,谴责伊拉克对科威特的入侵并勒令其立即撤出科威特领土。布什总统命令美军开赴沙特阿拉伯(沙漠盾牌行动)以防止伊拉克对该国的入侵(8月6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661号决议,要求对伊拉克实施经济制裁。

   1990年8月8日,伊拉克将科威特正式并入其版图 科威特成为伊拉克的第十九个省。

   1990年8月9日,美国军队开进沙特阿拉伯 在沙特阿拉伯完成第一期部署的部队包括由2300人组成的美军第八十二空降师的1个旅以及空军的FB-111战斗轰炸机和从迭戈加西亚起飞的B-52重型轰炸机。此后不久,埃及和摩洛哥的部队也相继到达了沙特阿拉伯(8月11日)。由此拉开了美军在沙特阿拉伯兵力部署的序幕。联合国的其他成员国也派去了自己的部队,但他们的规模一般都比较小。

   1990年8月13-17日,伊拉克的“人质”政策 随着危机的加深,萨达姆·侯赛因宣布,在科威特和伊拉克的西方人将作为“客人”留在伊拉克,并警告说,一旦战争爆发,他们将作为“人质盾牌”被安置在伊拉克重要设施周围。

   1990年8月22-23日,危机加剧 布什总统命令,立即动员5万名后备役军人加入美国现役武装部队。8月23日,伊拉克部队包围了8个国家驻科威特的使馆,原因是他们在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并将其并入伊拉克版图后仍未关闭。

   1990年8月25日,联合国实施封锁 联合国安理会以13票对0票(也门和古巴投了弃权票)通过了第665号决议。决议责成美国和其盟国在波斯湾的舰只可以使用武力履行第661号决议,对伊拉克实施制裁。

   1990年9月-1991年2月,伊拉克对科威特进行了大肆的掠夺 据从科威特逃出来的难民讲,伊拉克军队在科威特进行了大肆的掠夺。他们到处纵火、施暴。最令人发指的是他们蓄意破坏科威特的油田,约有500多个油田遭到破坏,大火冲天,一直到战争结束了它们还在熊熊燃烧。在西方谴责和支持萨达姆行径的阿拉伯人各占一半——后者多是嫉妒科威特丰富的石油资源。

   1990年9月25日,联合国实行空中禁飞 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670号决议,决定建立空中禁飞区。

   1990年10月29日,联合国宣布伊拉克应对入侵并破坏科威特完全负责 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674号决议,宣布伊拉克应对入侵并破坏科威特负完全的责任。

   1990年11月8日,美国继续向海湾地区增兵 美军在沙特阿拉伯及其附近的兵力总数已达到225000人,其中包括82空降师、24机械化步兵师、101空降(空中机动)师以及海、空军和海军陆战队部队。另外,布什总统宣布,还将向沙特阿拉伯增派20万部队,“以保证有充足的力量发动一场有效的进攻性军事行动”。

   1990年11月18日,伊拉克的反应 萨达姆·侯赛因宣布将向巴士拉和科威特派遣并部署67万部队,以抗击联合国-美国不断部署的军队。另外,他还宣布,他将在年底释放所有被扣押的人质。

   1990年11月29日,联合国的最后通牒 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第678号决议,要求联合国各成员国“与科威特政府合作”,如果伊拉克到1991年1月15日仍拒不执行联合国安理会已通过的各项决议,“可以使用各种必要的手段”,使伊拉克军队立即、无条件地撤出科威特。

   1990年11月30日-12月15日,释放被扣押的人质 伊拉克同意让所有的美国人、欧洲人、日本人和苏联人离开伊拉克和科威特。美国国务院报告说,约有500名美国人自愿留在科威特和伊拉克(12月11日)。美国关闭了它在科威特的使馆并撤走了剩下的5名人员(12月14日)。

   1991年1月17日,战争开始 联合国第678号决议规定的最后期限已到(1991年1月15日午夜)。当地时间凌晨4点,联合国空军部队开始对伊拉克部队实施大规模的空袭,拉开了“沙漠风暴”的序幕。战争的第一天,美国、法国、英国和沙特阿拉伯空军的飞机出动1200架次,其中有600多战斗架次,对伊拉克的工业设施、防空系统、机场、军事指挥与通信等目标实施了猛烈的空袭。

   兵力对比

   联合国联军部队

   美军 6个航空母舰战斗群,2个海军陆战队师(海军陆战队第一师和第二师),第七集团军所属师(下辖第一骑兵师、第一和第三装甲师、第一和第二十四机械化步兵师、第八十二空降师和第一○一空降师)、第二和第三装甲骑兵团,其中地面部队约38万人,装备坦克约2200辆,武装直升机约500架,战区内有各种作战飞机1500架。

   联军 地面部队约11万人,8个师;装备坦克1200辆,直升机150架,各种作战飞机350架。派部队组成联军的国家有:英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埃及、叙利亚、卡塔尔、巴林、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曼、摩洛哥、捷克斯洛伐克、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日尔和塞内加尔。另外,还有比利时和德国部署在土耳其的部队。负责指挥联军作战的是美军诺曼·施瓦茨科普夫上将。

   伊拉克军队

   伊拉克当时在科威特和伊拉克西南部署的兵力约55万人,组成约42个师,装备坦克4200辆、直升机150架、各种作战飞机550架。

   1991年1月16日-2月22日,空战 联军空军的作战半径很大,可以任意攻击伊拉克的各种军事、运输和通信系统等目标。联军空军的精确制导弹药和“灵巧”弹药被证明是非常有效的武器。这些精确制导武器准确无误地攻击,曾在西方大众传播媒介中得到了大肆宣传。到2月的第三个星期,伊拉克空军已经损失了40多架飞机,而联军只损失21架。其中伊拉克有30架飞机是在空战中被联军的飞机击落的,而联军飞机却无一被击落。联军空军共出动7万架次,其中有一半是深入伊拉克领空进行作战。伊拉克有140架飞机逃到伊朗,被伊朗扣留。

美军在沙特阿拉伯部署的多管火箭炮系统(美国陆军供稿)

   1991年1月19日-2月26日,“飞毛腿”导弹战 伊拉克拥有大量的苏制“飞毛腿”地对地弹道导弹和自行改进制造的地对地弹道导弹。萨达姆·侯赛因对沙特阿拉伯和以色列实施了导弹攻击(以色列并未参战)。“飞毛腿”导弹几乎未造成什么伤亡。这一部分是由于“飞毛腿”导弹主要是普通高爆炸药弹头;另外是因为美国的“爱国者”地对空导弹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空中拦截并摧毁了来袭的“飞毛腿”导弹。联军空军采取了各种措施寻找并摧毁“飞毛腿”导弹的发射场。要完成这一任务难度很大,因为伊拉克的“飞毛腿”导弹多采用机动发射。但联军空军还是做出了不懈的努力,直至战争结束。战争开始后第一星期,伊拉克发射“飞毛腿”导弹35枚;第二星期,18枚;第三星期,8枚;战争结束前,20多枚。其中有39枚是用以攻击以色列的。战争结束前,伊拉克的一次“飞毛腿”攻击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当时这枚“飞毛腿”导弹击中了设在宰赫兰的一个美军营房,造成24名国民警卫队员死亡(2月25日)。

海湾战争1991年2月23-26日

   1991年1月29-31日,瓦夫腊和海夫吉之战 伊拉克军队也可能是想挑起与联军部队的地面战,1月29日傍晚,他们对沙特阿拉伯边境小城瓦夫腊和海夫吉发动了几次营级规模的有限进攻。伊拉克军队假装投降而向联军阵地接近,然后突然发动进攻,一开始给联军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混乱。经过调整后,沙特阿拉伯、卡塔尔军队和美国海军陆战队部队将伊军逐出瓦夫腊(1月30日凌晨)和海夫吉(1月31日)。联军的伤亡不重,美军有11人被打死,35人受伤,其中包括6名海军陆战队员是被自己的火力误杀的(美军的1架F-16战斗机发射一枚“小牛”导弹,误击了海军陆战队的一辆LAV-25轻型装甲运兵车)。联军俘虏伊军数百人,击毁坦克和其他装甲战斗车30辆(1月29日)。

   1991年2月13日,巴格达宣称,美军空袭平民目标 美军的飞机,可能是F-117“隐形”战斗轰炸机袭击并摧毁了巴格达市内的一座地下通信掩蔽部。伊拉克称,这座掩蔽部是一个平民防空掩体并通过电视反复播送那些被烧焦尸体和死者亲属痛哭的画面。联军指挥部一再宣称,他们的方针是尽量避免袭击平民目标。尽管平民(可能是军人的家属)的确是掩蔽在下层,但上层也确有军事通信设备。

   1991年2月15-22日,苏联进行最后的调停 苏联进行最后一次努力进行调停,力争进行和平解决。但最后还是没有成功。以美国、法国、英国为首的联军拒绝了两项撤军方案,因为它们违背了联合国安理会决议的宗旨。苏联一再宜称,它支持联合国的决议,但不参加联军的军事行动。

   1991年2月22日,布什总统的最后通牒 布什总统要求伊拉克部队在东部时间2月23日中午以前,必须撤出科威特,否则联军将采取进一步行动。萨达姆·侯赛因拒绝了布什总统的最后通牒,视其为“可耻”的行为。

   1991年2月23日,“沙漠军刀”行动,地面战开始 联军地面部队于当地时间凌晨4时开始发动地面进攻。作战行动包括三个主要组成部分:(1)第七军、第十八空降军,加强英国第一装甲师和法国第六轻型装甲师(一部)穿过伊拉克南部实施主要迂回,直插科威特西部;(2)由美海军陆战队与沙特阿拉伯以及其他泛阿拉伯部队一道沿海岸向北直插科威特城;(3)由泛阿拉伯国家的部队(主要由沙特阿拉伯、埃及和叙利亚等国派出的部队组成)向东北方向推进,穿过科威特西南部,直插科威特城。随着部队北上向幼发拉底河推进,大规模地面部队的战斗行动开始了(2月23日)。第十八空降军与法国部队一道,切断了伊拉克其他地区与战区的联系,保障了西翼的安全。第七军和英国第七装甲师挥师东进,到达幼发拉底河以南地区后,继续向科威特北部的巴士拉方向推进。与此同时,美国海军陆战队和泛阿拉伯国家的部队一道逼近科威特城(2月24日)。1991年2月25日,联军到达科威特城城郊和距巴士拉不远的地区。美军和英国装甲部队轻而易举地歼灭了号称伊拉克军队精华的共和国卫队(2月25-26日)。伊军的这些惨败标志着他们再也不可能进行有组织的抵抗了。

   联军伤亡之少令人难以置信:在100小时的地面作战中,只有95人阵亡,386人受伤,大约20人失踪。在许多情况下,当联军到达之前,伊军早已弃阵而逃。据最新报告透露,联军的作战飞机和直升机在对逃跑的伊军车队进行攻击时,使伊军遭受到了惨重的伤亡。伊军在这场战争中所遭受的损失具体有多大,目前尚难统计。但在一月份到战争结束这段时间里,联军在空袭和地面战中至少俘虏伊军6万人,打死伊军30000-50000人,打伤伊军大约5万人。伊军在战区的绝大多数重型装备不是被击毁(其中大部分是被联军的飞机击毁的),就是被缴获。

美军在沙特阿拉伯部署AH-64“阿帕奇”武装直升机(美国陆军供稿)

   伊军如此不堪一击,大大出乎西方的意料。据分析主要是由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联军占有绝对的空中优势。这不仅切断了伊军的航空情报来源,而且还可以随心所欲地攻击伊军任何地面目标。其次是伊军的士气、部队的凝聚力和部队的战斗力均比西方在此之前所预料的低得多。另一方面,是由于联军自始至终不断进行猛烈的空袭,许多部队的军官和士兵弃阵而逃,大大削弱了伊军在地面战中抵抗联军的能力。只有共和国卫队和一些分散的分队还进行了似乎像点样的有组织的抵抗。此外,伊军的行动不果断,缺乏协调。联军有计划的攻击,特别是当摧毁了伊军的侦察能力和打乱了伊军的指挥系统之后,伊军的弱点便变得更弱,而联军的优势却变得更强了。再一个原因是,联军在地面战中采取了各种措施,达成了战役的突然性,对伊军起到了极大的震撼作用,从而使其闻风而逃。

   1991年3月,伊拉克国内发生平民暴动 在被联军占领的伊拉克人烟稀少的地区出现了一些组织,公开反对萨达姆·侯赛因的复兴党政府。在南部和西南部地区,在伊拉克派军队(包括从共和国卫队的第五“巴格达”摩托化师中抽调的若干个旅)来进行镇压并恢复秩序之前,伊拉克希亚派人控制了巴士拉、安那斯利亚赫以及其他一些城市。在北部,库尔德暴动组织从伊拉克政府控制下解放了大部分库尔德人。萨达姆·侯赛因从巴格达抽调了共和国卫队,从巴士拉抽调了完成平息希亚派人暴动任务的部队,镇压了库尔德人的暴动。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