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蒂·巴海尼部队的形成·第三 – 吴起兵法网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马克蒂·巴海尼部队的形成·第三

马克蒂·巴海尼部队的形成·第三

作者:S.辛格少将 ·印度

出自————《喋血孟加拉

出自————《战争通史

   约于一九七一年四月的第一周周末,大部分孟加拉起义部队被巴基斯坦陆军用暴力赶到了印度。有些人受了重伤,有些人失去了武器,他们被迫背井离乡,远离亲人。尽管他们在孟加拉自由宣言发表之后,对早期的胜利感到兴高采烈,但不久他们目睹了野蛮的暴行,对财产的疯狂的破坏以及绝灭人性的残酷行为,并在严重的伤亡和艰苦的跋涉之后,感到一片茫然。

   他们的情绪十分消沉,在他们心灵深处燃起的自由之火现在看来好像风中残烛,闪烁欲灭。实际上,三月二十六日开始的起义已名存实亡。现在正是要保护暂还存在的火星,使它重新燃烧起来的时候。经过一段休整后,这些部队在印度边防部队的支援下,开始对巴基斯坦前沿哨所发动小规模的进攻。很不幸,这些作战没有起多大作用。

   起义为什么失败?根据法扎尔·穆奎姆·汗所著的《巴基斯坦领导危机》一书,在起义初期,人民同盟组织了一个由孟加拉M.A.G.奥斯曼尼退休上校领导的军事委员会。据穆奎姆·汗说,这个委员会于一九七○年十二月制定了一个全盘计划,如果政治谈判失败,就要夺取政权。不管此事的真实情况如何,起义没有取得任何成果。可见这个计划制定得不太合适。各起义部队之间在作战中缺乏协调,究其原因,除此之外,不可能有其他的解释。

   也许,他们的失败是由于“闪电战”的突然性和它的猛烈的打击超过了奥斯曼尼所预见的程度。同时,起义军采用了错误的办法,因为巴基斯坦军队拥有巨大的军事优势,起义军只能采用游击战术。但是,他们却运用了阵地战,其结果,在拜拉布巴扎遭到了惨重的损失。失败的另一个原因是,作战是由下级军官们指挥的,他们在取得了初步的胜利后,忘记了有系统地争取下一步目标。

   现在可以说,尽管人民同盟在爱国主义的名义下控制了孟加拉部队,尽管有穆吉布的感人的超凡魅力和奥斯曼上校的武装部队,但是,起义的组织者们未能制定和执行一个具有目标明确、主次得当的统一计划。他们也没有划分地区,任命一批负责人,分配作战任务,建立乡村和地区的指挥和控制系统。正规部队和他们的助手——准军事部队,与各党派在政局不稳时期建立起来的地下军事组织没有联系。因此,起义没有强大的群众基础。它只有喜气洋洋的旁观者和许多同情分子,而没有着手组织为支持长期斗争所需的行政机构。

   起义军进入印度之后,开始形成一个坚强和稳定的指挥机构,一些孟加拉军官接管了各地区的作战指挥。卡利德·默沙拉夫少校、齐亚·拉赫曼少校和萨菲拉少校分别成为锡尔赫特和库米拉、吉大港和诺阿卡利迈门辛格-坦盖尔等地区司令员。库什蒂亚-杰索尔和法里德普尔-巴里萨尔-库尔纳-帕图阿卡利地区分别由乌斯曼少校和贾利尔少校负责。他们都是巴基斯坦陆军中训练有素的军官。前俩位曾受过特种训练,在突击队里工作过。

   起义的失败以及起义军进入印度后所进行的作战没有取得成效,促使印度政府于四月份的最后一周对形势作了详细的研究。在孟加拉事件的初期,印度保持严格中立,把它视为巴基斯坦的内政。但随着难民以每日六万人的速度涌入印度时,它再也不能继续保持沉默了。在二千二百五十英里长的边境线上,难民营像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映现出一幅幅无数无家可归的人们的难堪图景。他们手提背驮带来了极少的一些东西,而且多数人衣衫褴褛,面色饥黄。向他们提供衣食住宿成为印度政府的职责,但印度自己却深陷于财政赤字之中,不可能长期地负担这个沉重的包袱。印度曾考虑过封锁边境,阻止难民流入,但终于放弃了这个想法,因为这意味着更多的孟加拉人将遭到屠杀。把难民限制在难民营内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如果他们渗入内地,将使印度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化。多数难民是孟加拉的印度族人。他们在印度土地上的长期存在将引起印度种族之间的麻烦。

   印度政府对于起义的最大担忧是起义引起的问题威胁着印度自身的安全。极端分子在西孟加拉邦一直很活跃,两年来已变成治安问题。陆军奉命帮助民政当局对他们实行镇压。在东部的其他邦,颠覆分子也已活跃了几年。如果东巴基斯坦运动的领导权落入极端分子的手中,印度有可能出现一种非常危险的局势。因此,需要支持孟加拉人中的温和派,即在一九七○年大选中投穆吉布票的大多数人所代表的一派。印度的目的是让难民回到家园,而只有在达卡建立一个由人民选出的政府,这个目标才能达到。

   在此阶段上,印度考虑了两种方式的支持。第一,有限地提供武器,成立游击战训练设施。边防部队一直在给予这种支持,但收效甚微。因此,陆军要求把这个任务接过来。另一种是外交的支持。虽然印度政府迄今还没有承认孟加拉临时政府,但这个设在加尔各答的政府以穆吉布·纳加为首、由塔朱丁·阿曼德任总理,已经开始了工作。

   全世界的报纸对在东巴基斯坦犯下的暴行作了广泛的宣传。印度驻国外的外交使节提出了新德里所遇到的难民问题,也提出了在达卡建立一个由选举产生的政府的必要性,以便让那些离家出走的难民能够早日返回家园。

   大多数外国政府对难民们和印度的困境表示了同情,但是,那些能够对巴基斯坦施加压力、为孟加拉带来民主统治的国家却无动于衷。为了向重要国家的政府首脑通报次大陆的局势,英迪拉·甘地夫人曾两次出国访问,出访了包括美国和苏联在内的一些国家。

   印度政府暂时还不想在冲突中让本国的武装部队卷入进去。但是,正当印度敦促巴基斯坦政府把该省交给已选出的领导人,和平解决孟加拉问题的时候,叶海亚·汗却变得好战起来。所以,我们估计,战争强加于印度的阶段可能终会来到。据此,我们开动机器,制定计划,为应付不测事件作好准备。

   四月十四日,孟加拉临时政府任命奥斯曼为孟加拉所有武装部队的总司令。奥斯曼自命为孟加拉的戴高乐,以极大的热忱从事于他的使命。他出生于锡尔赫特的一个高度被人尊重的家庭里,在阿利加尔大学受过教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参加印度陆军,成为一名军官。他原在印度陆军皇家勤务部队服役,但后来印巴分治时转到了步兵部队。他主要负责组建和培训“东孟加拉团”的工作。为表彰他的作用,他被誉为“团之父”。在辞职前,他曾担任作战部付部长,由于他与当时的总司令陆军元帅阿尤布·汗意见不合,辞去了该职。

   奥斯曼从西巴基斯坦统治东巴基斯坦的恶梦中清醒了过来,在退休还乡之后,仍致力于孟加拉的独立运动。当其他人在困难面前动摇时,他给予了独立运动所期望的动力。他无疑是临时政府的中流砥柱,对所有的工作都有一种少有的全局观念。他的一生都保持着尊严,注重礼仪,坚持要受到一个独立国家的武装部队的首脑的待遇。我记得有一次,奥斯曼的飞机到了机场上空,但他得知当地的印军司令还未作好迎接他的准备时,他就拒绝降落。可怜的飞行员为让印军司令首先降落,作好迎接的准备,在机场上空盘旋了大约十分钟之久。

   奥斯曼的态度是,他虽然流亡国外,但并非被剥夺了权利。他的国家需要帮助,但不是乞求施舍。他的部队战斗失利,但未被打败。虽然他的军衔比他的印度同行低,但身份不低。某些人有时嘲笑他这种自封的威严是不切实际的。他的某些下属军官认为他老了,太正统,与时代不合拍,但是没有一个人怀疑过他的爱国热忱和事业心。值得赞扬的是他没有给自己晋升军衔,要是德行稍低一些的人在他的职位上,可能早给自己晋升了军衔。

   奥斯曼为了达到他的目标,不久便研究了人员、武器和战争潜力方面的问题,以便对部队进行改组、改装和训练。在正规部队中,五个东巴基斯坦步枪营已溃不成军,从边境线上的许多地点进入印度。由于伤亡和有些人在途中开了小差,他们的人数大量减少,并缺乏弹药和重武器。

   他们靠人背来了所能带的东西。他们缺少军官,特别缺少校级军官。低级军官和非委任军官的数量也极少。由于种种因素,部队失去了凝聚力。但是,他们决心与可恨的巴基斯坦陆军进行作战的高昂热情弥补了在物质上的短缺。

   然而,在现代战争中,仅靠精神是很不够的。这些部队在承担较重的任务以前,需要编成一支单一的、组织严密的部队,成为孟加拉国的武装部队的核心,用以解放他们的国家。由东巴基斯坦步枪队、圣战者和警察组成的准军事部队约一万人也来到印度。这支部队装备很差,由于大多数军官和下层领导干部是西巴基斯坦人,因此这支部队没有了领导,变成了一支没有战斗力的部队。

   尽管如此,正规军和准军事部队一直活跃在整个边境线上,袭击内地。在边防部队的积极支援和指导下,他们控制着一些不易接近的凸出地带。由于边防部队的任务是维护边境的安全,因而,支援这种代表着继续起义的有限作战恰好适合于他们的任务。他们亦继续负责控制这些部队。

   四月三十日,在印度陆军被要求接管对游击战争的全面指导之后,人们意识到,要进行越共式的、具有他们那种广度的游击战争,需要作出巨大的努力,需要一种完全不同的战略战术思想和一种完全不同的训练。马内克肖从近期角度和长远角度研究了这个问题,得出的结论是,如果孟加拉部队要在解放领土的一次联合作战中成为印度武装部队的平等的伙伴,那末,这支部队必须按照预定的计划立即进行改组。

   被称作为马克蒂·巴海尼的这些部队约由三个能独立行动的旅群组成。五个兵员不足的东部边境步枪营是现成的,如果按照印军的编制将东巴基斯坦步枪队人员补充进去,装备起来,就有了强大的战斗力。此外,也计划分阶段组建另外四个步兵营。但结果是,在战争爆发以前,只有三个营具备作战能力。

   在改组过程中,主要难关是缺乏军官干部和缺少训练新兵的时间。主要从学生中招募的一百三十名学员通过了速成训练。在孟加拉部队中占据着要职的由巴基斯坦训练出来的军官们认为,印度的武器、火力和组织均达不到标准,而他们不知道印度陆军为了装备他们已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损害了自己的军事能力。

   我和齐亚·拉赫曼及其他军官讨论过这个问题,得到的印象是,他们在美国军援的全盛时期接受了美国的军事思想。他们表示宁愿进口武器。我发现这些军官受到过很好的专业训练,但是缺乏把知识运用于解决在现有困难条件下的各种问题的灵活性。难怪他们没有从先前的起义中取得太多的教训。

   至一九七一年十月底,孟加拉部队能够筹建成八个正规营和一个炮兵团,编为三个旅,代号为Z、K和S,每个旅由二至三个步兵营和一个炮兵连组成,配有一○五毫米马拉榴弹炮。这些部队是按印军模式组建的,但是,显然由于他们的背景,他们不自觉地继续执行着巴基斯坦的战术。关于他们的使用方式有着不同的看法。奥斯曼喜欢分配给他们一个单独地段,独立执行任务。这可能由他对他的国家的独立地位的强烈的自尊心引起的。他决不希望他的部队被视作印度陆军的附庸。

   从纯军事角度考虑,孟加拉的正规军缺乏重装备的支援,这样使用它们是绝对不行的,从政治上看,把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孟加拉部队作为盟军使用,是比较合适的。因此,它们与印度陆军部队分开使用的思想最终占了上风。但是,在怎样使用这支部队的问题上,第1旅旅长齐亚·拉赫曼和奥斯曼之间发生了意见分歧。拉赫曼想把营化小,以连为单位,以特种组织即突击队的形式进行作战,而奥斯曼坚持常规战。我认为,拉赫曼被他的突击队军种的背景冲昏了头脑。

   为了使每个军种都有代表,孟加拉政府也组建了海军和空军,显然它们的力量相对地小些。海军由四十名少尉组成,是从巴基斯坦海军的逃兵中挑选出来的。他们搜集了两艘轻量级军舰——MV波兰号和帕德马号巡逻艇,给它们装上了四十毫米的博福斯特高射炮。这些军舰可以适应河网地的作战。空军是由一架达科他、一架水獭和一架云雀直升机组成。机组人员是巴基斯坦空军的逃兵,约十名军官和三十名航空兵。水獭和云雀飞机装备着火箭和机关枪。在起义期间,空军主要执行孟加拉政府和武装部队高级军官之间的通信任务和战时的战斗任务。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