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的对日政略和对日战略·第八 – 吴起兵法网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苏联的对日政略和对日战略·第八

苏联的对日政略和对日战略·第八

作者:杉田一次 ·日本

出自————《从兵要地志看中苏战争

出自————《战争通史

   促使希特勒铤而走险,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半原因,是战前英、法两国的和平主义思潮和薄弱的国防。今天,日本轻视国防,不认真备战,沉溺于和平气氛,这种状态不是和战前的英、法两国十分相象吗?法国短短四十天就陷入了不得不投降的境地。

   如果中苏战争爆发,日本果真能一直采取隔岸观火的态度吗?

   笔者在第六章中已就中苏战争爆发后各国的动向进行了预测。凡是战争,都容易发生预料不到的事件,引起连锁反应,最后演变为严重事态。中苏战争一旦爆发,难保朝鲜半岛的南北双方不兵戎相见,也难以断定中越之间不再次发生战争。中国将推动日、美参加中苏战争,至少要根据《日中和平友好条约》的精神要求日本积极提供经济和军事援助。与此相反,苏联将以强大的军事力量为后盾,严厉谴责日本支援中国,强求日本参加苏联阵营,或公然占领北海道的一部分和对马岛,至少也要要求日本严守中立和不增加国防力量。

   美国作为《日美安全保障条约》的缔约国之一,将同“北约”各国一道要求日本防备苏联入侵,至少也要要求日本严密注视苏联的动向以备万一。但是,日本这时候如果积极加强国防,就有可能被苏联阵营指责为敌对行动,还有可能被用来作为侵略的借口。反之,日本如果采取袖手旁观的态度,则必将遭到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中国的攻击和批判。

   日本国内战后长时期以来一直推行以政党和派阀为中心的政治,国防不为人所重视,防卫厅长官更换了三十八人之多。社会党反对重新武装,赞成中立,在国会中拥有第二位势力。共产党、社会党、公明党都主张废除《日美安全保障条约》和解散自卫队。国民大众打着战后宪法的旗号,一味要求权利,沉溺于享受。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国内舆论怎么能因为中苏战争爆发而趋一致呢?

   更何况中、苏、美等国对日本有不同而且矛盾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日本的和平外交和“全方位外交” [ 译者注:不问社会制度如何,同任何国家和睦相处,保持友好关系。 ] 向何处去寻求出路呢?越是探讨中苏战争的后果,就越对我国的安全深感忧虑。

   上面,笔者带着中苏战争爆发后日本会受到何种影响的问题进行了论述。但是,不能断定苏联首先考虑的是中苏战争,其次才是日本。毋宁说苏联考虑中苏战争时有可能优先考虑日本。为此,尽管同前文有所重复,笔者还是决定分析一下中苏战争爆发前苏联可能采取的对日政略和对日战略。这恐怕要导致对中苏战争再次进行评论。

   前年,日本和中国缔结了和平友好条约。紧接着,美国和中国实现了邦交正常化。众所周知,苏联把这些称为日、美、中三国的“反苏同盟”,它的对日态度越来越强硬。这表明苏联是重视日、美同中国接近的,也说明苏联在避免同美国全面对抗,同时竭力挟持西太平洋地区的亲苏势力。特别是因为苏联发动中苏战争面临许多困难(前面已有叙述),因此它从中苏关系的角度十分慎重地考虑着对日本的政略和战略。

   去年末,苏联当局对我国访苏经济代表团团长永野说;“日本自卫队是一支现代化的精干的军队。战后日本节约军费全力发展经济的作法是明智的。希望今后也这样做,同时希望日本对开发西伯利亚经济给予合作。”对他们来说,由于下列原因,日本重要但不可怕。

   1、日本在西太平洋上占有重要的政略和战略地位。它掩护着韩国、中国、台湾的后方和侧翼,形成了美国在西太平洋的对苏战略的重要前沿。尤其是日本接近中国,对中国采取合作态度,这意味着对中国加强国防有利。苏联对中国领导人的访日进行着攻击。

   2、 从军事角度看,日本扼宗谷、津轻、对马三海峡,控制着苏联太平洋舰队(尤其是潜艇)进出太平洋的通道。日本投入反苏阵营或采取中立、亲苏立场,将使苏联的政略和战略受到重大影响。

   3、日本的经济基础依赖从国外进口资源,粮食和原料(尤其是石油)。进出口总额高达约一千六百亿美元。日本的贸易(特别是石油)如被限制,日本(西太平洋地区)很可能陷入混乱。

   4、战后,由于受联合国军队的占领政策和宪法的制约,日本不仅不能象其他国家一样拥有军队,而且连各项国防法规(如国民的义务、保守秘密、戒严令、征集令、动员、民防等)都不完备。现在日本不过保持着类似军队的约二十五万人的自卫队。政府、政治家和国民大众都缺乏军事知识,对国防漠不关心。

   5、普遍注重物质,轻视精神。日本教育工会 [ 译者注:正式名称为日本教职员工会。成立于一九四七年。主要任务是组织日本大、中小学和幼儿园的教职员开展群众运动,为改善福利待遇和工作条件,建设民主主义教育,提高文化教养而斗争。 ] 的倾向性教育,使学校学生国家观念淡薄、利己主义严重。舆论界反战、反军,伦敦大学教授森屿的“投降论” [ 译者注:森屿通夫 日本经济学家、伦敦大学教授。一九七九年七月曾在《文艺春秋》杂志发表题为《新(新军备计划论)》的文章,主张日本对外来侵略不应进行“留下悲惨后果”的抵抗,而应“有秩序地投降”,以获得“政治上的自治权”。 ] 毫无顾忌地刊登在有影响的《文艺春秋》杂志上。宫永事件 [ 译者注:日本陆上自卫队退役少将宫永幸久等三人向苏联驻日本大使馆谍报人员提供军事情报而被日本警视厅逮捕的事件。 ] 证明搞间谍活动也很容易。

   6、推行和平外交、经济外交、等距离外交、“全方位外交”等抽象的、理想主义的外交,存在轻视军事的倾向。当苏联进驻色丹岛时,外务大臣竟公开说:“总提苏联威胁,是违反国家利益的。”由此可见,使用军事力量压迫日本是有效果的。

   7、自由民主党长期把持政权,出现了金钱政治的苗头(洛克希德事件 [ 译者注:美国洛克希德航空公司为推销本公司产品而向日本政界人物进行贿赂的事件。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运输相桥本登美三郎、丸红公司负责人、全日本航空公司负责人等受牵连而被捕。此事件在日本引起了很大反响。 ] 、国际电信电话公司事件 [ 译者注:日本国际电信电话公司职员进行偷运、贪污、贿赂和日本邮政省官员接受贿赂的事件。 ] 、浜田议员赌博事件 [ 译者注:日本自由民主党议员浜田幸一因赌博负债而接受美国洛克希德航空公司贿赂的事件。 ] 等),使国民大众对政治更加不信任。这就为敌国实施间接侵略提供了方便条件。

   8、虽然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可是日本的国防态势和二十年前相差无几。日本仍旧需要依靠美军,防卫厅长官更迭了三十八次,国防费不过是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零点几。

   苏联清楚地知道,日本的国家安全保障态势是很薄弱的,比中国、韩国、台湾、“东盟”等国的弱点还多。

   那么,苏联对我国将采取何种政略和战略呢?首先考虑的将是武装入侵。

   第一节 武装入侵(第一案)

   苏联在远东部署有庞大兵力,进攻日本易如反掌。最近出版的书籍、报纸、杂志有不少是写这方面内容的。苏联的一个师(合两个飞行中队二十四架飞机和一个直升机中队十二架直升机)占据我国的北方领土,在色丹岛扩建机场、港湾、阵地、设施等。根据这些事实,大概能够理解日本为什么必须对苏军的侵略要预有准备。

   但是,苏联武装入侵日本受种种限制,有不少难处。苏军在实施对日登陆作战时会遇到下列问题:

   1、受季节限制

   登陆作战需要大量船舶,冬季日本海北部及鄂霍茨克海冻结,因此大部队的登陆作战只能在四五月至十月间进行。

   但是,占据我国色丹岛等北方领土的那个苏军师几乎不受季节的影响。

   2、确保制空权问题

   确保制空权是保障登陆作战成功的必不可缺的重要条件,也是保障上陆后后勤供应的不可缺少的条件。苏联即使拥有优势的空中力量,在我国预有准备的情况下,例如在我国游击式的空中攻击下,也不得不进行苦战。而且,美军即使不来支援,第三国和其他国家也可能派志愿航空队支援。

   3、作战出发地点

   船舶可能从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和科尔萨科夫启航,但这些地区靠近日本本土,能否自始至终安然无事呢?苏联担心的也是这个问题。选择北方鄂霍茨克海海岸港口作船队出发地固然安全,但那里缺乏作战和运输所必需的各种设施,而且存在受季节限制的不利条件。

   4、海上运输及登陆点的防护问题

   登陆作战中的最大弱点是航渡和上陆时船队和小舟艇易受损失的问题。很多情况下,部分损失也会给登陆部队的指挥系统和编成带来混乱,最终使登陆作战失败。因此,运输船队的准备务必周密,而且还要有空军和海军舰艇万无一失的护航。如果航渡距离远、作战时间长,那就更需要增加空军兵力。

   5、船只和补给问题

   苏联在远东海域虽然有许多船只,但相当部分需用于向各方面运输过冬物资(粮食),能用于作战的为数有限。初期即使能运送几个师(三个师左右?),由于登陆后的损失和得不到补充(造船不易),会影响后续登陆部队的作战和后勤供应(粮食、油料、弹药、器材)。而且,还必须考虑到万一补给被切断或中断时的情况。

   6、苏驻我北方领土部队及空降部队的用法

   苏联如侵略日本,无疑,它的驻我北方领土部队将成为左右苏联整个作战的基础。尤其是海空军基地,价值极大。地面部队一夜之间即可机动到北海道东部地区。而且,还有可能作其他部队侵略日本本土的中继基地使用。

   苏联拥有七个空降师。其中的一部分当然有可能用于对日作战。考虑到西欧、中苏边境、中东等方向,苏联用于对日作战的兵力将受到限制。

   7、勘察加半岛的脆弱性

   苏联虽然处于能从北面包围日本的态势,但勘察加半岛和千岛群岛伸向太平洋,正面宽大,人口稀少,自给能力不足,相互支援困难,因此防卫上弱点颇多。如果勘察加半岛方向的防卫出现破绽,苏联面向南方的整个国防态势有可能从东倒崩溃。

   8、对日进攻作战成败的影响

   苏联对日进攻作战失败或者拖长,对欧洲自不待言,就是对中东、中苏边境方向和其国内形势等也必然产生影响,苏联当局忧虑的也正是这一点。假如苏联决心侵略日本,在远东虽然至少要动员百万兵力,但入侵兵力充其量不过三十万。也就是说,对苏联来说,对日作战始终是次要方向作战,它必须经常考虑“北约”、中东、中苏边境这些主战场。这意味着四百个日本人对付一个苏联兵。因此,日本国民只要决心大、有准备,挫败苏军进攻也并不困难。

   9、日美安全保障条约的作用

   如上所述,苏联侵略日本会遇到各种问题,其中他们最害怕的是日美安全保障条约。苏军的登陆作战即使获得成功,如果招来美国参战,不仅补给可能被切断,堪察加半岛也可能遭到美军的进攻,苏联不得不转攻为守。

   鉴于这些原因,苏联可能采取危险较小的间接侵略的故伎。

   第二节 采取间接侵略方式控制日本(第二案)

   苏联一向认为人民解放战争是正义的战争,曾不断采取间接侵略方式并获得了成功。如上所述,武装侵略日本存在问题,有可能引起美苏战争,因此,对于它来说,明智的作法是设法离间日美关系,努力扶持日本国内的亲苏势力,以间接侵略方式控制日本。他们感到幸运的是,日本虽然是个经济大国,但资源、粮食、原料大量依赖外国,国民大众贪图物质享受,追求个人利益,国内反美、反战、反军情绪高涨,现在有可能利用这些客观条件,从内部瓦解日本或促其实行中立化。前年伦敦大学的森屿教授提出“有秩序地、服从权威地投降”论点以后,有相当多的民众表示欣赏,就足以说明这一点。日本的舆论界采取反政府的乃至亲苏的立场,苏联业已在日本建立了桥头堡,这也是一例。

   去年一月,苏联海军武官回国之际,据说曾向友人透露:“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虽然可与苏联匹敌,但苏联国内资源丰富,日本一切都得依靠进口。日本今天的繁荣不过是沙丘上的楼阁。一旦必要,苏联完全可以把日本抓到手。”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苏联的本意。这个方式对苏联来说实行起来比较容易。但是,苏联似乎并不认为仅靠间接侵略这一种方式就能达到目的。他们正在采用兼用武力的第三案。可以认为,贪婪的苏联是决不会完全放弃军事侵略这一手的。

   第三节 以第一、第二两案的折衷方式控制日本(第三案)

   在这美苏对抗因为伊朗人质问题和阿富汗事件进一步激化之秋,估计苏联将依然沿袭过去的缓和政策,继续避免同美国打全面战争。在这种形势下,苏联当前不可能冒美苏全面战争的风险,断然以武力入侵日本。它将以军事力量为后盾,向国防态势不完备的日本施加压力,同时采取下列措施,进一步积极推行间接侵略方式,以待时机成熟。

   1、通过加强驻我北方领土苏军部队的实力,向日本国民大众尤其是北海道居民施加心理影响,并观察反应。

   2、通过加强同越南的联系,在越南扩建苏联的海空军基地,派遣海空军部队,构成扼日本南方贸易运输航线的态势,威胁日本,同时以备万一。苏联的军用飞机、潜艇正频繁出入越南。

   3、在支持北朝鲜扩军备战的同时,助长韩国内部混乱,促使朝鲜半岛形势恶化,以牵制、动摇日本。近二三年来,北朝鲜军队实力明显增长,现代化速度加快。

   4、对提供石油给日本的中东各国施加压力,搞乱日本的经济。

   5、一边要求日本协助开发西伯利亚,一边纠缠于渔业问题,使用软硬兼施政策,拉拢日本。可以有把握地预言,第二条西伯利亚铁路建成后,苏联对日本的态度将会更加强硬。

   6、通过出动潜艇等海军舰艇和空军飞机,在日本近海及周围炫耀苏军实力,使日本国民大众反战情绪更加高涨。

   7、支持日本国内的反政府势力,勾结日本国内的亲苏势力,扰乱日本的政治、经济。通过日本舆论界离间日美关系,支持反政府运动。

   苏联在采取这些措施的同时,还将密切注视日本的对策和本国形势的发展,分析世界动向,伺机积极行使武力,不给美国以可乘之机。例如,日本国内因严重自然灾害(地震等)陷于混乱时,苏联可能以援助的名义迅速派兵进入日本国内,或者促使日本内乱四起,策划成立革命政府,使这个政府象阿富汗的卡尔迈勒政权那样,要求苏联援助,出兵日本。

   可以想像得到,不论处于何种情况,苏联都将在美国履行《日美安全保障条约》义务之前,使用空降师等部队,占领首都、机场、港湾。同时也可以设想,苏联将运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入侵挪威的突然袭击经验,利用商船等把军队运送到日本的重要港湾,强行登陆。

   总之,苏联现在采用的手段似乎已从第二案进到了第三案。企图赶在中苏战争爆发前控制日本。种种迹象正展现在我们眼前。我们固然有必要关心中苏战争是否会爆发,但我们更有必要广泛地注视国际形势的发展和日本的脚下。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