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兵黩武·第六 – 吴起兵法网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穷兵黩武·第六

穷兵黩武·第六

作者:帕特里斯·弗朗塞斯希·法国

出自————《山国烽火

出自————《战争通史

  我们伪装起来,躲在山坡上的岩石后面静等了一个多小时。晨曦中的山峦披上了一层霞光。

  山脚下伸展着一块狭小的平原,用赭石色石块砌成的村舍星散在原野上,在这拂晓时分显得格外宁静;田野里点缀着一片片树林,绿荫下阡陌纵横,曲径缠绕。此时此刻我不禁揣想,战争爆发前在这里生活一定其乐无穷。

  离我们一千米开外的平原另一端,蜿蜒伸展着喀布尔——赫拉特公路,这是阿富汗主要的交通干线之一,从山上看下去,它宛如一条狭长的彩带。一座规模不大的兵营静悄悄地蜷缩在公路左侧。它的四周耸立着奔腾起伏的山峦,那里是圣战者神出鬼没的地方。

  我们所在的地区叫马伊丹,离首都喀布尔约30公里。抵抗运动控制着这块平原和从平原上穿过的这一段公路,周围一些地方也在圣战者手里。我们跟敌人同时活跃在这个地区,但敌人仿佛不存在似的,农民们白天在离兵营300米远的地里耕作,晚上时而打上几发子弹,骚扰敌人彻夜不眠。

  从战争打响以来,几乎天天如此……

  昨天,我下山察看一处陷阱。那里有三十多辆苏联车子扭扭弯弯地翻着肚皮躺在公路旁,有的被火烧得黑糊糊的面目全非。被熏黑了的柏油马路上到处狼藉着数不清的弹壳、沾满血迹的衣服碎片和各种机械的残骸。在昨天的战斗中,被炸翻的卡车仍在默默地冒着浓烟。

  在这条公路上,每周都有补充给养的车队企图从这里经过。车队总是以侦察直升飞机开道。圣战者们时常藏在石洞里恭候这些车队,基本做到来者不拒,照收不误。应该让敌人纳点战争税嘛!

  今天早晨,阿齐姆跑来告诉我,据报告又有一个车队要经过我们这里。

  9时30分,在喀布尔方向一段笔直的公路上果真出现了一串车辆,远远看去像条孱弱的毛虫在蠕动。我举起望远镜一瞧,原来是十辆轻装甲车护送着十三辆带有拖兜的卡车正朝我们方向开来。它们一辆接一辆,走得十分缓慢,有几辆车还开着前灯呢。我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以为这是在做梦;天空中没有直升飞机的影子,也听不到飞机马达的轰鸣。俄国人在这里和不远处已经遭到过上百次袭击,难道他们真愿意将自己的部队到这里来送死吗?他们为什么对月复一月一再重演的伏击战不以为然呢?

  车队渐渐向他们靠来,马达的轰鸣震动着透明的空气。在我面前的圣战者一个个趴在各自的武器前等待着,要等第一辆装甲车拐过一个急弯来到一个山丘旁才能动手。几分钟过去了……这怎么可能呢?俄国人应当明白在这里很可能再遭伏击嘛……

  装甲车绕过小丘,继续向前……真主正在天堂等待着圣战的殉难者呢。游击队员们突然一起开了火……

  苏联人立即乱作一团。一辆被击中要害的装甲车开始起火,滚滚浓烟缓慢地向空中升去。车队后边一辆卡车停止转动,车上的人统统中弹丧命。其余车辆马上加足马力,企图在一片烟火的掩护下逃走。由于时间仓促,这次埋伏布置欠周,因而放走了一些车辆,它们在一公里以外的平原上又集结起来。

  见此情景,十几名抵抗运动战士扔掉伪装,冲下山去。他们把一辆卡车里的尸体毫不客气地扔在公路上,然后将卡车推到路边,想连车带物一起弄回驻地。苏联人这时发现了他们的行动。说时迟那时快,一辆轻型坦克瞬间掉过头来,爬过几个小土丘疾速朝伏击圈开来。几颗炮弹落在圣战者四周,炸得泥石飞溅。不一会儿,路边的那辆卡车中了弹,轰隆一声被炸得粉碎。

  这次伏击战一直打到日落。俄国人不再采取行动了,显然他们害怕在前边山地再遇厄运。傍晚,游击队员们不时地开枪骚扰敌人,但始终未能接近停在平原上的车队。17时30分,从南面开来一支庞大的装甲车队,在密集的火力的掩护下将遭到伏击的俄国人救出伏击圈。在突围逃跑的时候,敌人又损失了两辆卡车。

  在这次战争中,抵抗运动只有一人死亡,而苏联人可能有十人丧命。苏联士兵没有反击,也不想反击。近在咫尺的那个俄国兵营本来可以从一侧袭击圣战者,但他们始终龟缩营内,没有任何动静。

  俄国红军在阿富汗经常遭到打击,这次伏击便是一个例子,它充分说明了俄国士兵的精神状态。

  阿富汗战争刚打响不久,有人以为红军可以发挥埃皮纳尔图片 [ 译者注:埃皮纳尔系法国巴黎东边366公里处的一座小城,18世纪以来一直是民间图片制作中心。 ] 中看到的著名的“压路机”作用。他们还记得当初无数的俄国士兵敞着胸膛在装甲车掩护下向纳粹军冲锋的情景。这些人也许以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这种情形没有变化。

  事实并非如此。俄国参谋不仅拒绝广泛采用“压路机”战术,而且也没有将自己的精锐部队(少数例外)派往阿富汗去。占领这个国家的大部分师属于摩托化步兵兵团,其中主要是刚入伍的新兵。苏联推行的义务兵役制原则上其期限很长,凡入伍者几乎都要成为半职业军人。许多士兵在兵役结束前被派往阿富汗,但由于不适应当地的条件,在那里最多只能呆半年到一年 [ 作者注:我们也可以认为,如此频繁的轮换可能是防止士兵被“感化”的一种策略。 ] 。在这些士兵中还有不少是受处分的战士或曾经逃避兵役的人。阿富汗这个战场简直成了越来越多的新兵接受炮火洗礼和惩罚“倔强者”的地方 [ 作者注:据估计,4年里10%的红军战士到过阿富汗。 ] 。

  鉴于这些原因,在阿富汗的苏联红军没有引起观察家们的注意。十分明显,士兵们缺乏斗志,没有明显的动机。他们的士气普遍不振,根本谈不上什么军事素质。总的看来,他们训练无方,对游击战很不适应。坦克和直升飞机的火力命中率很低,而且不敢靠近目标。步兵的行动缺乏良好的指挥,士兵们害怕白刃战。至于红军的武器,也都是些老爷货:装甲车常常在战场上熄火抛锚。炸弹不会爆炸,多次被游击队展出示众,成为笑料。

  遭到伏击而被打得一败涂地的红军战士死伤惨重,只是在出动绝对优势的兵力和使用先进武器的情况下才能使幸存者逃出险境。然而,要是他们在精心挑选的时机里以他们喜欢的方式发动进攻的话,这些俄国兵是十分凶狠的。

  俄国军官跟士兵一样缺乏军事素质,他们对常规战比较熟悉,但应付不了游击战。习惯于集中指挥和拘泥于按计划打仗的军官常常一错再错,而且其固执态度已经到了令人发笑的地步 [ 作者注:请参阅《国际防务评论》双月刊,1982年11月。 ] 。他们缺乏指挥反游击战所必不可少的主动精神和随机应变的品格。举例说吧,直升飞机在袭击无关紧要的目标时,发现了大批暴露的抵抗运动战士。可是他们只当没有看见,继续轰炸原来的目标。这显然表明直升飞机必须严格执行命令,不能有临时的应变。

  这支军队遭到跟苏联社会相同的弊端的腐蚀。缺乏想象力,没有专业思想,纪律涣散,令人窒息的官僚作风,腐化堕落和责任感淡薄等流弊应有尽有。士兵中吸大麻烟者不乏其人,有的甚至偷窃仓库里的汽油、弹药、装备出去倒卖。这些物资最后转到了圣战者手里。据苏联战俘交待,他们部队里到处乌烟瘴气,官兵相仇,尔虞我诈,相互殴斗,“白人”士兵跟来自亚洲的士兵常常发生冲突或火并。军人们粮饷不足,有时常常吃不饱肚皮。更有甚者,阿富汗人若是落入俄国人之手,入侵者经常极尽敲诈勒索之能事,将他们洗劫一空。俄国入侵者所到之处,只要见到妇女,无不加以轮奸残害而后快。据说为惩戒此类暴行(杀人又该如何论处?),光1980年11月就有一百七十五名俄国兵被关入牢房。三名军官因为在苏联同阿富汗之间进行走私活动而被处死在莫斯科郊外。两名塔吉克顾问(萨伊多夫和拉贾波夫)卷进了一桩黄金外汇走私案。此案同阿富汗国家情报局长纳吉布拉博士和人民民主党中央政治局委员阿娜希塔·拉特布扎德等高级官员有关。

  一些红军战士冒着种种危险弃暗投明,参加到抵抗运动的行列里来。但是开小差的人仍属少数,对红军影响不大。

  世界上哪一支军队都有开小差的。既然许多俄国人愿意逃到西方去(政治流亡者和移民越来越多便是证据),既然许多俄国人厌恶这场战争,那么一些俄国士兵投奔抵抗运动,这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呢 [ 作者注:喀布尔总司令部的两个士兵尼古拉·里兹科夫和亚历山大·沃洛诺夫于1983年11月成功地逃到西方,他俩属第一批潜逃的。他们说另外还有数百名士兵已经开小差,参加了游击队……法国拒绝这两位叛逆者签证,他们最后获准去美国政治避难。 ] ……

  红军在阿富汗打仗不力 [ 作者注:这是这场战争中的一个反常现象。苏联人制订了一项对付抵抗运动的令人生畏的策略。可是,虽然克格勃全力贯彻,这条策略的有效性仍然被远征军的种种弊端抵消了。 ] ,这是事实。这对圣战者来说到是一件好事。可是,那里毕竟有几支精锐部队,比如空降105近卫师(得到103近卫师和104近卫师的支持)的伞兵以及好几支驾驶米—8直升飞机(即“河马”式直升飞机)的空降突击旅。这些部队在攻克喀尔布后就一直守在首都。哪里需要,他们就奔赴哪里扮演,“消防队员”的角色。1983年2月8日,这些部队成功地救出了同年1月被抵抗战士在马扎里沙里夫俘获的一批文职顾问。只要哪次战役失利或久战不决,空降突击旅总会被紧急调往战场冲锋陷阵。这些伞兵都是优秀的直升飞机空降突击队员,业已构成红军的尖刀部队。他们的战斗力是整个俄国部队所不能比拟的。只有这些人才是游击队闻风丧胆的。

  不过,游击队若把战胜敌军的全部希望寄托在红军本身的各种弊端上,那就大错特错了。种种迹象表明,苏联在阿富汗的战略战术已有改变,比先前更适应阿富汗战争的具体情况了。这块战场实际上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直没有打过仗的红军训练部队、练习作战的理想场所。再说吃一堑长一智,俄国人已经从失败中得取了教训,指挥机构趋向分散化,BTR60型和BMP型装甲车得到了改进,威力大有提高 [ 作者注:关于具体情况以及苏联人的实际战术,请参阅《国际防务评论》双月刊,1982年11月。 ] (比如安装了AGS17型枪榴弹发射器)。每一支部队都设立了反伏击突击队,同时还研究了一系列在公路以外的地方埋伏步兵的战术。直升飞机加强了夜战训练。从1982年起,SU25型歼击机也出现在阿富汗战场上空。各种武器弹药的质量大有改进。令人不解的是,俄国人为何没有在战争初期充分利用他们的军事顾问在安哥拉、越南,特别是在埃塞俄比亚和也门的游击战中行之有效的方法。红军被迫直接卷入阿富汗战争,这恐怕是他们一味埋头于研究战斗方式所造成的恶果吧。

  苏联红军在阿富汗战场的分布情况(1983年)如下:

  喀布尔:总司令部设在巴拉希萨尔堡

  ——空降第105警卫师

    3至6个步兵团

    1个炮兵团

  ——第360摩步师(“新波洛兹克师”)

    第1193、1195、1197摩步团

    第360坦克团

    第920炮兵团

  这些部队也分别驻守在苏联人控制的最重要的巴格兰机场。

  坎大哈:

  ——第346摩步师(“德波尔泽沃师”)

    第1164、1166、1168摩步团

    第346坦克团

    第915炮兵团

  赫拉特:

  ——第54摩步师

    第81、118、337摩步团

    第54坦克团

    第86炮兵团

  贾拉拉巴德:

  ——第201摩步师

    第92、122、191摩步团

    第201坦克团

    第220炮兵团

  法拉:

  ——第66摩步师

    第33、108、341摩步团

    第68坦克团

    第161炮兵团

  法扎巴德:

  ——第5摩步师(“奥廖尔—沃尔科夫斯克—比亚韦尔斯托克师”)

    第142、190、336摩步团

    第5坦克团

    第27炮兵团

  马扎里沙里夫:

  ——第16摩步师

    第156、167、249摩步团

    第16坦克团

    第224炮兵团

  其它地方:

  ——1至5个空降突击旅

  有必要明确指出,另一些材料说,第346摩步师可能是第157摩步师之误,贾拉拉巴德的第201摩步师实际番号是第275摩步师。同样,法拉的第66摩步师可能第68师之误,法扎巴德的第5师可能是第201师之误 [ 作者注:这些材料来自《防务杂志》、《国际防务评论》季刊和《国际防务评论》双月刊(瑞士)。这些刊物没有提到加兹尼附近的伊努特大兵营,也没有报道法拉基地附近的苏联海军。这些海军部队装备有快艇和远程导弹(据伊斯兰阵线提供的消息)。 ] 。

  苏联占领军的总兵员为十二万人,另外还有一万名空军。此外,在苏联几个伊斯兰加盟共和国,还驻有三万名士兵,这些部队目前活跃在苏阿边境,随时都可以增援在阿富汗的红军 [ 作者注:1984年春又向边境增派了3万名士兵(也许是3个师)。 ] 。

  至于在阿富汗的克格勃特务和苏联国家安全部执行机关的间谍人数,那就不得而知了。这些人除了各自的使命外,也负责保卫易攻的要害设施。众所周知,月前有数百名东德人指挥着阿富汗警察。此外,保加利亚人已经出现在阿富汗(可能在北方 [ 作者注:据阿富汗新闻中心的消息说,这个国家的士兵已出现在查迪安平原。 ] ),捷克人也接踵而至(可能在西南方)。华沙条约其他成员国的军队和古巴人兴许也来到了阿富汗 [ 作者注:已经在赫拉特发现了古巴人。他们是城市斗争方面的教官。 ] 。在这方面我们很难搞到确凿的消息。

  苏联的各支部队把各自的全套战争物资运到了阿富汗,其中有T62和T72型坦克以及BTR60型、BMP型和P—76型常规轻型装甲车等。人们不禁要问,阿富汗抵抗运动一无坦克二无飞机,苏联军队不惜工本把高射炮和反坦克炮等武器运到这个山国来干什么呢?这里恐怕有几方面的原因:一、进行恐吓;二、出自军队的习惯做法;三、用于今后的目标……

  鉴于苏联远征军配备有战术核导弹,上面第三个原因就更应当引起我们的密切注意。1983年10月,苏军参谋部发言人柴尔沃夫将军对《明星》画刊的谈话含糊地证实了这一点。法国《世界报》转载了这篇谈话,其中有这么一段文字:“苏军在苏联国土以及任何地方出现,都将带去它拥有的导弹发射装置。这些装置能发射射程为一百公里的战术核导弹。”

  从某些照片来看,喀布尔附近似乎已部署了战略核导弹。另有一些消息说,在阿富汗西南部游击活动不甚活跃的广大沙漠地区出现了这些战略武器。1983年5月,法国《问题》周刊(根据美国的消息来源)报道说:苏联人正在坎大哈安装其他导弹武器。如果上述消息绝对可靠的话,那么苏联战略武器在阿富汗的存在是一件极为严重的事……

  苏联人使用喷气式飞机和全天候直升飞机来对付游击队员。这就影响到整个军事局势。许多消息一致估计,在阿富汗的这种直升飞机总共约有500到600架,其中有200架米—24直升飞机 [ 作者注:这是1983年的估计。1984年春,这种飞机的总数无疑是增加了。 ] 。这些数字显然是随时有变化的,而且不包括停在苏联南部的经常用来袭击抵抗运动的那些飞机。

  如果说这场战争,这场鸡蛋碰石头式的较量在军事上有什么标志的话,那无疑就是米—24直升飞机(即外号叫“红色雌鹿”式直升飞机)。这是一种装甲战斗直升机,火力十分强大,是名副其实的空中舰队。这种飞机可载十个人,配备有火箭发射器、机枪、炮,有的还装有导弹。它无孔不入,从高空向目标俯冲下来,在老百姓中制造恐怖气氛。它能封锁战场,歼灭大批抵抗运动战士。

  这种直升飞机的机组人员技术平庸,但由于飞机性能极其先进,这种飞机仍不失为这场战争中苏联人手里的王牌。

  圣战者没有什么厉害的武器可用来对付这些直升飞机。

  阿富汗政府军的分布情况如下:

  喀布尔:

  ——第7和第8步兵师

  ——第4和第15装甲师

  坎大哈:

  ——第15步兵师

  ——第7装甲师

  赫拉特:

  ——第19步兵师

  贾拉拉巴德:

  ——第11步兵师

  加兹尼:

  ——第14步兵师

  马扎里沙里夫

  ——第18步兵师

  加德兹:

  ——第12步兵师

  霍斯特:

  ——第25步兵师

  巴尔赫:

  ——第9步兵师

  巴格兰:

  ——第20步兵师

  这些师沿用原有的番号,其实各师兵员不足,装备相当陈旧(只有BTR152型和BTR60型装甲车以及T30型和T50型坦克),而且很不齐全,根本没有RPG7型和SAM7型装甲车。俄国人很害怕阿富汗军队内的开小差现象,也不放心让政府军指挥战斗。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阿富汗军都驻守在普什图地区,而战前的三大军区却设在喀布尔、加德兹和坎大哈。

  政府军的作用是打头阵。在战争中暴露自己和挨打的就是这些军队。苏联占领区四周前沿地带也由他们驻守。每当收复或强占一块地区,苏联人往往先叫阿富汗军进驻那里。目前,最残酷的战斗也由这些军队去进行。观察家们往往忽略在这场战争中,为苏联红军效劳的阿富汗政府军的作用。然而,这支军队今后的态度对苏联人的成败将起决定性的作用。

  从占领别国的常规战略来看,苏联入侵军在阿富汗的作用还相当有限,这种“有限性”是人为的。向一个面积大于法国的国家派驻十万或十五万士兵,这究竟派得了什么用场呢?如果把非战斗人员(医务、运输、通讯、后勤等方面人员)和守卫被占城市的卫戍部队除去的话,能够投入战争的兵员就所剩无几了。

  红军的首要任务是以最有效的手段控制战争打响以来占领的主要地区:所有城市、某些农村以及主要经济区域。这些地方加起来占阿富汗面积的20%。这是阿富汗的苏联化进程中的“要塞”,能起逐渐扩大的“墨迹作用”。

  就是在被占领的这部分领土上,俄国人也是尽量采用化整为零的策略,集中踞守在某些“据点”,四周伴有政府军。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使这场战争“阿富汗化”;二、可以造成这样的印象:喀布尔政府独自有能力控制局势。再说,过分伤害旗帜派,特别是伤害人民派的民族主义感情,那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因此,苏军主力都驻扎在规模极大、与外界隔绝的兵营里,那里岗哨林立,戒备森严。

  拿加兹尼来说吧,这是阿富汗八大城市中的一个。阿富汗政府军在民兵的协助下负责该市内部和四周据点的安全(这个守卫任务在1981年和1982年还由俄国人负担)。今天,一部分俄国人驻守在城市的两个战略点和机场内,其余苏军都龟缩在城外几公里的伊努特兵营里。一旦他们的盟友告急——告急的现象频繁发生,这些苏联士兵随时都会前去救援。

  这种部署相对说来既简单又合理,但占据城郊的抵抗力量仍在频频出击骚扰俄国军队。圣战者不断发动攻击,向城区发射火箭弹,用机枪扫射各个据点。守军往往被打得晕头转向。他们的大炮和机枪没有找到目标便乱放一气。这种以密集的火力阻止敌人进攻的做法是传统的战术,军队不离开据点,隐蔽在大墙后回击敌人。然而,游击队仍日复一日地找上门来,守军被困在城内,生活十分艰苦,久而久之士气就会低落 [ 作者注:只要回想一下被关在贝鲁特城内长达4个月的法国士兵的惨状,便可想见放肆的俄国士兵在阿富汗的困境…… ] 。

  几乎到处都是这种情况,甚至在喀布尔也一样。1983年8月,设在该市郊巴拉希萨尔堡的苏军总司令部遭到了游击队的猛烈攻击。苏军的一些据点被铲平,不少俄国军官在大街上被杀死,好些主要的机场被破坏。苏联人明白这就是他们为持久战所付的代价。遗憾的是这种代价有时太惨重了。

  问题不仅仅出现在占领区。联结各占领区的交通线的安全他们也难以确保了。因而占领区无法连成一片,实际上已成了一个个“孤岛”。如果说苏联人还可以用飞机来保证大城市的供应和驻军的换防(六个月换一次,即4月1日一次和10月1日一次)的话,那么小城市的供应和某些次要物资的运输他们是绝对顾不过来的了。所以,他们必须经常通过几条公路干线(喀布尔——贾拉拉巴德——巴基斯坦公路、喀布尔——马扎里沙里夫——苏联公路、喀布尔——坎大哈——赫拉特——伊朗公路)向各地驻军输送食品、弹药和衣服。

  对苏军司令部来说,装甲车和直升飞机大量消耗的汽油是个大问题 [ 作者注:与外界隔绝的阿富汗军队的据点全靠直升飞机输送给养。 ] 。每天有大批车队轰轰隆隆地奔驰在路面早已被坦克的履带破坏得不成样子的公路上 [ 作者注:美国人在60年代建设的坎大哈——喀布尔这段公路如今弹坑累累,难以行车。同时在60年代由苏联人建成的坎大哈——赫拉特水泥板公路质量较好,较适宜于装甲车。 ] 。公路两旁设有无数固定岗哨,每支车队总有直升飞机和大批军人护送,而且在容易出事的地段实行拆除民房和烧光植被的政策。尽管如此,车队常常遭到袭击,俄国军队和阿富汗政府军在这类伏击中所受的损失极为惨重。于是,红军渐渐让政府军去单干,自己则着力研究各种保护措施。在最危险的地区,他们派遣重兵护送每一个车队:天上有直升飞机,地上有步兵,公路两侧设有基地,机动突击队占领了沿线的各个高坡和山头。在这样严密的防范措施面前,任何袭击都只能是自投罗网。在一些设防较差的地段,护送部队总是采取先发制人的策略,向树林和山坡猛扫一阵,以便把敌人吓走。

  上面我们分析了各种困难,不安的局面和游击队的不断骚扰。尽管存在如此严重的问题,苏联军队必竟已成功地牢牢掌握了占领区,把游击队控制在山里和暂时尚不重要的地区。各地驻军都以强大的火力反击游击队的进攻,并配合“助手们”展开了多种活动(直升飞机的恐怖性袭击、对老百姓的狂轰滥炸 [ 作者注:苏联人有时还动用远射程炮和MB21(即苏制喀秋莎)。 ] )。然而,驻军并不主动出击去消灭游击队。这里很少有法国人在阿尔及利亚成功地实行的所谓“侦察和歼灭”行动。可以看得出来,入侵军的上司已有命令,军队尽量不应抛头露面,不要无谓地搞战争升级。

  苏联人的收敛常常叫人纳闷。他们无动于衷的样子有时令人吃惊。我们时常感到红军似乎不愿跟抵抗运动交手。在好些地方,他们本来完全可以利用必经之路上的山口、狭谷等地形截击来自巴基斯坦的游击队的给养运输队。可是他们很少这样做,而是满足于派几架直升飞机作例行的巡逻,或在某些时候埋设专门炸人的地雷。他们企图单凭这样的行动和几次伏击战就把抵抗运动战士跟他们的后方基地隔离开来。另外红军对“马卡兹”——游击队驻地——的位置了如指掌 [ 作者注:苏联人的安东诺夫30式侦察机整天在空中飞行,拍下了极为详细的地形图。苏联人可以不断地修改这些地图,从中发现任何部队行动、建筑物和军事目标。 ] ,他们也本应该向那里发动进攻,然而他们几乎没有这样做。

  红军采取这种战术,无非是避免陷入这场战争而不能自拔。看来这种战术是成功的。然而,这种被动的状态很可能促进抵抗运动的蔓延和发展,为游击队渗透城市进而在市内站稳脚跟提供了可趁之机。无怪乎游击队常常大闹一些城市。当然,红军有时也开出兵营,在占领区边缘地带进行大规模的“扫荡”。在这些行动中,苏联人投入的力量是极为强大的,足以使百姓望而生畏,闻风丧胆。像往常一样,阿富汗政府军总是打头阵。数百辆装甲车和卡车突然从四面八方向农村的某一个地方开去,天上还有黑压压一片直升飞机在隆隆轰鸣。军队包围并搜查村庄,逮捕可疑分子。顷刻间一切生灵惨遭杀戮。在“上司”的命令下,疯狂的士兵奸淫烧杀,无恶不作。

  一般说来,圣战者遇上如此规模的军事行动总是明智地避而不战,撤回自己的驻地,只在必要时搞一些骚扰性活动,尤以夜间扰乱为主。如果他们出来迎战或突然受敌人的袭击,那就会发生极其激烈的战斗。在这种情况下,俄国人就毫不犹豫地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直升飞机率先发动进攻,对敢于反抗的地区来一番地毯式轰炸,接着便由装甲车进入角色,开始包围这个地区。只是到这一阶段才运来少量步兵参加战斗。如果出于军事或地理方面的原因一下子难以控制这个地区,直升飞机会在轰炸前或轰炸后空降突击队,让他们封锁一切通道。

  不管战果如何,苏联人在这个地区只呆上几天(至多两个星期)就马上撤回营地,因为他们的猛烈炮火已经粉碎了正在自己周围逐渐形成的钳形攻势,并赢得了一部分所需的时间,使圣战者陷入一片混乱之中。看来他们没有更多的企求。像昔日的阿提拉 [ 译者注:阿提拉(约406—453),匈奴帝国国王。公元451年率大军越莱茵河,攻掠高卢,翌年侵入意大利北部,焚掠阿奎里亚等地。 ] 一样,他们在奸淫烧杀之后留下了一片弹坑累累、满目创伤的土地。

  阿富汗各大城市的周围地区经常是进行上述行动的场所。喀布尔的情况比较特殊。苏联人的力量大部分集中在这里,他们控制着各居民点,1983年还加强了这里的驻军,因此大规模的行动可一直延伸到离首都三十至四十公里以外的地方。

  苏联人定期发动上述“先发制人”的行动,在占领区还拥有一整套防御设施,另外还有“助手们”的秘密活动。尽管如此,圣战者的某些队伍还是积极地争取到了后方人民的支持,组织起来,团结一致,对敌人形成了相当严重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苏联人又发起了所谓“拳头攻势”,企图消灭这些“病灶”。然而,红军的弱点恰恰就在这类持久的、规模浩大的军事行动中暴露得最为明显。所以,俄国人轻易不搞此类攻势。不过,可供他们选择的余地是很小的,他们不可能坐视抵抗运动建立一个又一个牢固的堡垒,因此他们又只好采取这样的攻势。这样,俄国人无疑就会陷入困境,开始走向灭亡。

  “拳头攻势”是最残酷的军事行动。“焦土”战术成了家常便饭:。灭绝牲畜,焚毁庄稼,夷平村庄,杀绝百姓,大量埋设杀人地雷……一句话,就是用武力消灭其余方式未能争取过来的那部分人。

  1983年前,在战术形式上很为典型的“拳头攻势”有一个令人瞠目的例子,即发生在喀布尔北面潘希尔地区的“五狮谷”事件。1981年,伊斯兰组织的总指挥马苏德几经努力,把战士们组织起来,统一了潘希尔山谷。他逐渐向外扩大势力,袭击通往苏联的公路干线、喀布尔周围地区和巴格兰机场,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

  苏联人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威胁。潘希尔很可能成为抵抗运动发展壮大的基地;这个山地的成就鼓舞了全体阿富汗人的斗志,使他们看到自己的希望。必须立即结束这种危险的趋势。于是,苏联人向山地发动了第一次进攻。阿富汗政府军和红军在这次行动中暴露了自己的无能,被游击队打得一败涂地。当然,地理条件十分不利,到处是险峻的大山深壑。可是要晓得,他们面前的游击战士连一千人还不到呢。

  苏联人先后向潘希尔山区发动了十次大规模的进攻,才勉强把游击队征服,于1983年初谈判停火。每次进攻都给苏联人造成严重的创伤。为说明问题,我们不妨看一看有关1982年8、9月间发动的第六次进攻的几个数字:

  战斗从8月27日打响,一直持续到9月16日,投入的兵力有阿富汗军一万零九百人,苏联红军六千人。参加这场战斗的各种军车共七百辆,还有数十架直升飞机。经过二十天的鏖战,共损失:

  ——三百五十名阿富汗军战士(二百人死亡,一百五十人受伤);

  ——四百名苏军战士(三百人死亡,一百人受伤);

  ——二十辆车 [ 作者注:这些数字的部分来源是抵抗运动缴获的苏联人的报告,这些数字是十分可靠的,不过我们很难由此而得出什么结论…… ] 。

  圣战者方面伤亡人数不到一百人。但是在苏军轰炸中惨遭非命的老百姓不下数百人。

  对红军来说,潘希尔战役不是一个漂亮的胜仗,但是,在别的战役中他们并非总是如此倒霉、1980年3月,红军只发动了一次拳头攻势就收复了阿斯马尔和库纳尔公路干线。这样的攻势在赫拉特、马扎尔、坎大哈和加德兹地区也都大显威力,把正在发展壮大的抵抗力量一举歼灭。1984年4、6月间,苏联人对潘希尔地区曾发动过另一次拳头攻势,其残酷程度是罕见的,苏军对山地实行了地毯式轰炸,这是莫斯科“一怒之下”对阿富汗的这个最不顺从的地区所采取的最严厉的打击。人们在这次战役中第一次见到TU16獾式轰炸机,其最大航程可达二千公里。

  武装力量的总战术跟“助手们”的活动密切配合,十分缓慢地扩大着苏军占领区。

  一旦认为某个地区已经被“腐蚀”到了一定程度,老百姓已准备屈从,圣战者的力量已大大削弱的时候,苏联红军和阿富汗政府军便开进那个地区,构筑大批哨所,建立民兵,请回原有的官员签署和平协议。这时俄国人就一改先前使用的恐怖手段,开始实行“温和的”同化政策。如果这一步失败,他们故伎重演,又从武力入手,实行压服措施。苏联人还在阿富汗打一场政治仗:同化过程是以一系列同心圆的形式展开的,其坚强的圆心就是城市和军事基地。当两个圆相接和相切时,苏联人认为这个相切部分便是可靠的区域。

  这种总体战略照顾到地区间的差别,以便区别对待。一般说来,目前在地理上把抵抗运动孤立在某个地区,需要的军事压力并不太大,但“助手们”必须进行积极的秘密活动。

  1984年,虽然阿富汗的局势很不明朗,但我们可以断定,苏联人的同化计划不会有什么明显的进展 [ 作者注:假如俄国的策略家们果真把阿富汗视为向伊朗和巴基斯坦采取行动的跳板的话,那么我们可以认为,他们并不急于“控制山国”。 ] 。

  在阿富汗战争的最初两年里,世界上纷纷传说俄国人使用了化学武器,甚至还使用了生物武器,据说这是为了“节省”自己的军队,更有效地恫吓阿富汗人,并借机研究新的战争技术。然而迄今没有任何可靠的科学证据来证明上述传说。在目前条件下,要搞到这样的证据实际上是不可能的。苏联人用的毒气大部分很快就挥发且不留痕迹。需要从速度和采样率两个方面努力寻找科学方法,才能搞到确凿的物证。毋庸置疑,俄国人是不允许别人进行这方面的努力的。更何况,他们是历来很注意消迹的 [ 作者注:存在着一个非科学的证据:1980年3月,荷兰新闻记者贝恩·德布鲁因拍到了苏联人的直升飞机在贾拉拉巴德地区喷的一种绿雾的照片,同时还带回了这种绿雾过后一些因内出血而死亡的发蓝的阿富汗人尸体的照片,一具具尸体都肿得很厉害。 ] 。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苏联占领军的装备中有消除放射性沾染的卡车(外国观察家看到过)和防毒面具(从士兵的尸体上捡到过)。一些战俘和逃兵也证实俄国人存放和使用毒气 [ 作者注:前军医穆罕默德·查希尔大夫便是一例。他于1983年7月开了小差。他曾多次看见苏联顾问训练阿富汗突击队员进行化学战争。1982年夏,他在戈尔班山区曾为受自己释放的毒气之害的阿富汗士兵看过病。 ] 。

  自不待言,苏联人既可以把高射炮带到阿富汗去,那么他们也完全可以把化学武器运到那里去。大量阿富汗人的证词是绝对可信的,毋庸置疑的。俄国人在阿富汗——至少在该国某些地区——使用了化学武器,正如他们在老挝、柬埔寨和也门所干过的那样。

  据美国人说,1979年夏至1981年夏的两年里,四十七次战役中死于毒气的阿富汗人约达三千名。美国人没有进一步提供后来几年里死于毒气的人数,但据他们透露,俄国人用的是刺激性毒气、瘫痪剂、杀伤性神经毒气、碳酰氯、芥子气(双氯乙基硫)、毒烟,或许还用过毒菌 [ 作者注:就是生物武器(由真菌分泌的毒素)。 ] 。1982年和1983年,我们再没有听到苏联人在阿富汗使用化学武器的事。很可能是试验已告一段落(这种假设可能是可信的,但也不一定),苏联人已停止使用这种武器。世界各地的谴责也许使他们有所收敛。

  这不等于说苏联人今后再也不会使用化学武器了。

  如果不对苏联为占领阿富汗所付出的人力物力作一番估计的话,那么这一章将是不完善的 [ 作者注:新华通讯社对苏联付出的财力有一个估计,说是1980年每天要拿出200万美元,1981年每天是300万至400万美元。 ] 。

  遗憾的是,莫斯科历来不发布此类消息。因此,我们只好从各个方面的材料——抵抗运动的报告、西方提供的情报、被圣战者收集到的俄国文件——对苏联人的损失作一估计 [ 作者注:比如说关于某一特定时期的情况,可参阅附件中阿富汗民族解放阵线(FLNA)的那份报告。 ] 。这是件十分棘手的工作,但从各个角度看是件相当有意思的事。鉴于一些材料相互矛盾,我所能提供的只是些近似的估计。

  根据上述几方面的材料(直至1980年为止,这些材料还是十分有限的) [ 作者注:《每日电讯报》1980年8月15日说,苏联人在阿富汗的损失如下:180辆装甲车,120辆T72型坦克、250辆汽车、9架直升飞机。在同一时期,美国国务院估计,在阿富汗被打死的苏联人达1万至1.5万。 ] 。1981年苏联的损失如下:

  ——50架直升飞机,

  ——700辆装甲车,

  ——700辆卡车;

  ——死伤1万人 [ 作者注:1981年12月,美国人估计两年里苏联的人员伤亡达5000至8000人。 ] 。

  1982年的损失如下:

  ——100架直升飞机;

  ——900辆装甲车;

  ——800辆卡车;

  ——死伤6,000 [ 作者注:1982年12月,温伯格说,自1978年来,苏联人员伤亡达1.2万人。 ] 人。

  被摧毁的车辆很多,有关数字很不可信 [ 作者注:有关车辆的数字一般都包括阿富汗军和红军损失的车辆。 ] 。如果考虑到苏联人不择手段地广泛使用各种类型的摩托化机械,那么上述所举的数字就显得不那么惊人了 [ 作者注:有些消息来源说,在阿富汗的被毁车辆可能在5000辆左右。 ] 。需要明确指出的是,迄至目前为止,人们不知道击落击毁的飞机究竟是多少架。然而我们可以肯定,被毁飞机的总数是相当小的,可能几千架吧 [ 作者注:为使读者有一个大概的概念,不妨回顾一下越南战争时期的情况,10年里美国人在越南损失的飞机和直升机约4000架。 ] 。

  1983年的情况至今不详,苏联人的损失似乎比1981年和1982年要小 [ 作者注:《阿富汗伊斯兰报》对1978年4月27日至1983年10月16日这一时期作过如下统计:52,070名俄国人被打死,3,000辆装甲车被击毁,200架飞机被击落。这些数字显然是夸大了。 ] 。正如许多观察家指出的那样,1983年的战斗不如以前频繁激烈,因而损失就小些。至于1984年的情况,眼下要做出估计还为时过早 [ 作者注:1984年春,莫斯科加强了阿富汗的军事行动。如果这一趋势发展下去,那么1984年这一年,苏联和抵抗运动双方都会遭受惨重的损失。 ] 。

  关于阿富汗军队,它的损失如下:1981被打死六千人,1982年被打死一万人。1982年阿富汗军队的总人数增加了,参加的战斗也越来越频繁,因此伤亡人数就多了。从上面列举的数字可以判断,苏联为占领阿富汗所做出的代价是“重”还是“轻”。当然,各人的出发点不同、判断也有差别。在此只想指出一点,为了控制阿富汗,莫斯科是愿意付这笔代价的。

  我们还应当看到,每次战斗只有很少的人当俘虏。这倒并不是因为双方抓住俘虏就立即格杀勿论(这是一切战争中司空见惯的)的缘故,而是因为游击战争中难以抓到对方的人。

  5年来,圣战者抓获的苏联人还不到一百人,然而,共产党的监狱里却关押着数万名阿富汗人。这些人中间很少是从战场上抓来的……

  落入游击队之手的阿富汗政府军士兵一般过不了几天就被释放,但政府的拥护者除外。这些人被视为背离祖国和人民的叛徒,因而往往不经审判就被处死。

  俄国人的宣传机器一开始就把抵抗运动战士描写成杀人不眨眼的、嗜血成性的野蛮人,说他们严刑拷打和杀死一切俘虏。我不敢保证饱受苏联人暴行之害的一部分游击战士不这样对待自己的俘虏。

  可是,凡在阿富汗作过长期旅行的人都会发现,大部分阿富汗人厌恶此类行为。他们不愿意干杀头、拷打、虐待俘虏等勾当。这些暴行同他们的气质、生活方式、习俗和世代相传深入人心的好客传统是格格不入的。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战争的升级(这已是预料之中的事),普遍存在的阿富汗的人道主义行为可能会有所变化,可是目前还没有改变。

  所有的目击材料和我个人的亲眼所见都证明,一般说来苏联俘虏在抵抗运动那里得到了良好的待遇。抵抗运动甚至释放了一部分战俘,在红十字会的努力下,这些苏联战俘已经转移到了瑞士,在那里过着一种相当不错的拘留生活,真值得关在普里查基的圣战者们羡慕呢 [ 作者注:国际红十字委员会(CLCR)以释放苏军战俘为条件获准视察了喀布尔监狱,但1980年以来已停止了这种活动。1982年8月14日,该委员会又派出代表团前去视察。阿富汗政府于同年10月9日又终止视察活动,它很不愿意向外国观察家打开监狱的大门……根据国际红十字委员会同喀布尔最初的协议,苏联战俘在瑞士关押两年之后就可以返回苏联。有3名战俘在度过两年的铁窗生活后获释。他们可以在返回苏联和留在西方这两种可能性中任意选择。结果两人愿意留在西方。 ] 。苏联人始终不愿意用在押的抵抗运动战士去交换在战斗中被游击队抓去的苏联士兵 [ 作者注:1982年4月,哈勒斯的圣战者处死了1981年9月逮获的苏联地质学家奥克里苗克。苏联拒绝把他换回去。“伊斯兰党曾要求苏联释放该党的50名抵抗运动战士(其中有哈勒斯的亲生儿子),以换取这位地质学家的自由。国际红十字委员会驻白沙瓦代表同意跟苏联人联系,并负责该项谈判。”“苏联人根本听不进这个建议。虽然苏联部长会议主席的同窗地质学家奥克里苗克先生给部长会议主席写了两封信,要求他出面干预,同意交换战俘,但苏联人拒绝了伊斯兰党的建议。”(据《阿富汗新闻》第十期)。 ] 。他们根本不关心自己士兵的命运,因而我们不禁怀疑,莫斯科的态度是否跟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一个样。记得在那次大战期间,返回祖国的俄国战俘一般都被送进劳动营,有的干脆被枪毙 [ 作者注:极权政体或狂热的体制一般都不允许它的士兵贪生怕死。这种逻辑自然是这种体制的特点所决定的。在阿富汗,苏联人之间的战斗友谊是十分有限的。遇到困难的战士很少得到同伴们的关照,一般的命运就是被人遗弃。当这些战士的武器落入游击队手里的话,他们的伙伴竟然会开枪结果他们的性命…… ] ……

  总而言之,对苏联人说来,交换战俘就等于认输,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意味着承认抵抗运动。然而,苏联人和喀布尔都不同意阿富汗存在战争的说法。他们只是向别人说,那里正在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苏联红军之所以派去数量“有限”的战士,那完全是为了阻止一些“反革命匪徒”在“外国帝国主义” [ 作者注:这里指的是美国。苏联指责美国正在对阿富汗进行一场隐蔽的战争。 ] 帮助下打乱阿富汗人民衷心期望的辉煌的革命进程……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