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述要·第五 – 吴起兵法网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战略述要·第五

战略述要·第五

作者:富勒·英国

出自————《亚历山大的将道

出自————《战争通史

  国内基地的巩固

  当菲利普遇刺时,亚历山大还只有20岁,他是那样的缺乏经验,也没有经过任何考验,所以所有的希腊人都以为马其顿帝国就快要崩溃了。亚历山大的继承权也发生了疑问,因为有许多马其顿的贵族主张推立阿明塔斯,也就是菲利普的兄长皮尔迪卡斯的儿子作为继承人;此外,也有人主张推举林西斯提(Lyncestian)世系的王子做继承人。对于亚历山大而言,真的要算是很侥幸,他的两员大将安提帕特与帕尔米尼奥都还向他效忠。安提帕特留在马其顿,而帕尔米尼奥则与阿塔拉斯进驻亚洲;他是阿塔拉斯的岳父,他若是叛变了,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在雅典,菲利普被刺的消息传来后,立即受到了极热烈的欢迎。人民开会庆祝,对于刺杀菲利普的凶手表示感谢,并致书给阿塔拉斯劝他不要承认亚历山大。狄莫西尼斯是这一次叛变的灵魂,他在人民大会中欢呼,告诉雅典人说亚历山大是一个乳臭小儿,劝人民废除其同盟统帅的职务,并准备战争,再度与波斯国王建立关系。整个希腊成了燎原之势:艾托利亚(Aetolia)召回菲利普所放逐的人;安布拉西亚(Ambracia)驱逐马其顿的驻军;底比斯、阿哥斯、艾里斯(Elis)与阿卡迪亚(Arcadia)都准备独立,而反马其顿的党派在塞萨利也占了上风。国内外的情势是如此的危急,所以亚历山大的顾问们都劝他放弃塞萨利以南的全部希腊地区,并赶紧安抚蠢蠢欲动的伊利里亚、皮奥尼亚和色雷斯等部落,这些部落都想摆脱菲利普加在他们身上的枷锁,并侵入马其顿本部。

  天才是一个很微妙的名词。它既不是一种高度的才能,也不是一种杰出的智慧,同时也不是一种学问、纪律或训练的产品。它是一种创造性的天赋能力,在表现上是本能的和自动的,它使其享有者具有像神一样的权力,足以达到某种不可思议的目标,这不是常理所能说明的。这是既不可以分析又不可以解释的,自从亚历山大即位之始,我们就经常感到这种充沛的天才存在。面对着这种使最勇敢的人都要发抖的局势,他却既不害怕也不犹疑,他不理会一切的忠告,在任何阴谋者尚未能采取行动之前,就把所有叛徒领袖处死了,接着他马上就束装就道,不是为了巩固疆界,不是为了惩罚叛徒,而是要向全希腊宣布他是全希腊的主子 [ 注:阿明塔斯和阿塔拉斯的一切男性亲属,除了帕尔米尼奥以外,都被处死,还有两个林西斯提的王子。此外,奥林匹亚斯也把菲利普的次妻和幼女都杀害了。 ] 。

  若是要想为他的天才寻找一个证明,那么值得注意的就是其行动的神速:任何情况都不足以使他感到犹豫,一切的困难都被立即加以解决,虽然是冒了极大的危险,但是他似乎觉得成功是已经注定了的。时间是他的经常盟友,他抓住了一切的时机,从不浪费一分钟,所以在他人议论未定之前,他却已经达到了他的目标。拿破仑也具有这种气质——“在战争的艺术中,也像在力学中一样,时间为重量与力量之间的一个主要因素。”其他许多名将也多少是如此的。

  亚历山大不等到其王国改组完成,或是使边界上的部落向其效忠,就先像旋风一样向南沿着海岸冲入了塞萨利。在腾皮(Tempe),塞萨利人请他在隘道以外暂停,以便考虑是否允其入境。亚历山大想避兔战斗,而又能绕过这个隘道,就命令其部下在奥萨山(Mount Ossa) [ 阿修比注:希腊神话中巨人们妄图进攻天上诸神, 把皮立翁(Pelion)山叠于奥萨山之上, 借以攀登奥林匹斯山 ] 临海的一面上,开辟阶梯,当他在隘道的后面出现时,塞萨利人真以为他是从天而降的。这样就足够使他们死心塌地的服从他了,他被选为塞萨利联邦的领袖,并把一支强大的骑兵交给他指挥。

  亚历山大又从腾皮进军塞莫皮莱(Thermopylae) [ 阿修比注:即著名的温泉关,希腊中东部岩山构成的狭窄通道。 ] ,这也是希腊中部的门户,邻邦同盟会议正在那里召开,并立即承认他是这个同盟的盟主。亚历山大继续前进,进入了波提亚,并宿营在底比斯的前面。这时,他距离雅典只有四十里了。雅典人并无对抗围攻的准备,于是改变了对他的态度,派了一个使节团向他求和,其中也包括狄莫西尼斯在内。亚历山大正需要雅典人的合作,所以,他很愿意宽恕他们。亚历山大的态度是那样的宽大,使雅典人大喜过望,于是对于他的尊崇也就胜过于其父亲。一切的抵抗势力都崩溃了,同盟代表大会选举亚历山大为终身盟主,并继任统帅以进行对波斯的复仇战争。所有这些成就都是兵不血刃而获得的。速度就是他的兵器,它使敌人都瘫痪了。

  当亚历山大返回马其顿时,他顺道前往德尔斐去向阿波罗问卜,想知道亚洲的远征能否顺利成功。根据普鲁塔克的记载,当那个女巫因为当天不是法定的问卜日而拒绝执行其职务时,他在一怒之下就把她拉到了神鼎的前面,她为他的神威所慑,就向他说:“我的孩子!你是无敌的!”听到了这句话以后,亚历山大就很满意的说不必再问了。

  当平定了希腊后,亚历山大的下一个任务就是在前往波斯之前,先巩固其国内的基地。底比斯与雅典都是被迫投降的,而斯巴达还存有敌意而且并未加盟。为了想在他离开时仍维持其权威和同盟的团结,亚历山大决定把安提帕特留在希腊,并给予他足够监视斯巴达和压平叛乱的兵力。在他出发之前,亚历山大并不曾征服斯巴达,这本是他的实力可以达到的,因为他的使命是要向波斯宣战,虽然从战略上来说,在他离开希腊之前先铲除斯巴达本是有利的,但他若是这样,就有把他的同盟政策变成了暴政之嫌了。在他的一生当中,亚历山大总是以政策为主而战略为辅的,这也是大战略的精义。

  为了使安提帕特的兵力可以对斯巴达和叛变都能应付自如,就必须解除其防守北疆的任务,所以在他前往波斯前,亚历山大决心先征服在马其顿与多瑙河之间的野蛮部落,并用这一条天然防线来作为他的北疆。波斯人也曾经渡过多瑙河,亚历山大相信自己的将才远胜于大流士。这个战役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征服,更是为了建立威望,这一战足以使其大名传扬在希腊全境之内。这是其伟大剧本的一个序曲,在这里他扮演着“马其顿居鲁士”的角色。

  公元前335年的春季中,亚历山大命令一支舰队从拜占庭出发,在多瑙河溯江而上,到某一未经指定之点以求与其陆军会合。亚历山大自己则从安费波利斯出发,越过了涅司托斯河(Nestus,即Mesta)和罗多普(Rhodope)山地,到达了希缪斯山地 [ 注:Mount Haemus,即巴尔干 ] 。亚历山大可能在希普卡(Shipka)隘道上被一个色雷斯山地部落所阻(关于这次作战可参看第八章),但他用一个巧妙的迂回运动肃清了这个隘道,越过了巴尔干山地,进入了提伯里安人(Triballians)的领域,到达了莱吉拉斯(Lyginus)河——多瑙河的一个支流。提伯里安人的国王赛尔马斯(Syrmus)听到亚历山大来了,就命令自己的陆军去抵抗他,而自己则率领妇孺退到多瑙河中一个叫做普斯(Pence)的小岛上。当亚历山大来到后,用一个巧妙的迂回迫使提伯里安人接受会战,并杀死3000多人,然后率军推进到多瑙河边,与舰队会合。亚历山大本想占领该岛,后来发现水流过急,而岛上的坡度又太陡,于是放弃了这个意图。

  此时,一个住在多瑙河以北地区中的盖塔人 [ 注:Getae,也是色雷斯部落中的一个 ] 正在集中兵力阻挡他的进路。这是亚历山大所不能逃避的一个挑战,既然大流士能够渡过该河,所以他也必须渡过。他搜集一切所能寻得到的船只,用帐幕包着稻草来当做浮筏,乘着黑夜,秘密地把一千五百名骑兵和四千名步兵渡过了北岸,藏在一个作物长得很高的田地中。这样使盖塔人受到了奇袭而完全被击溃了。虽然就战术而言,这个作战是一件小事,但是其精神效果却十分巨大。亚历山大能够像大流士一样,在一夜之间不用桥梁渡过了最大的河流,这个事实使一直远到爱奥尼亚湾(Ionion Gulf,即亚德里亚海岸)的各个部落都大感震惊,他们都一致承认他是无敌的,所以纷纷派代表来向他表示愿意臣服。

  当这个战役刚刚结束后,亚历山大马上就听到了一个坏消息:两个伊利里亚的酋长,克莱塔斯(Cleitus)和格劳卡斯(Glaucias)已经缔结同盟,而且克莱塔斯已经攻占了皮仑(Petion),一个在阿普沙斯(Apsus,即Devol)河上的重要的马其顿西疆要塞。亚历山大立即兼程赶去,想在格劳卡斯尚未能支援克莱塔斯之前,就先把它夺回(关于此次作战可参看第八章)。因为未能用突击的方式将这个要塞攻下,亚历山大就决心改用围困的方式,可是当他刚刚开始挖掘工事时,格劳卡斯却率领大军来到他的后方,占领了皮仑以东的丘陵地带,阻塞了亚历山大的道路。因为亚历山大过份急于想收复皮仑,所以才使他在判断上犯了一个错误,他现在发现自己处于两军夹攻的危急地位上。亚历山大用了一个卓越的佯攻与迂回,重新打开了交通线,三天之后,当他知道格劳卡斯已与克莱塔斯会合,而且均已宿营在皮仑城外时,他发动了一次夜间的奇袭。许多敌人都在睡梦中送了性命,亚历山大乘胜收复了皮仑。这次胜利是如此具有决定性,在其一生当中,以后马其顿的北疆与西疆就只再发生过一次叛变。

  当亚历山大正在有事于色雷斯与伊利里亚时,大流士三世深知波斯现在所面临的危险,乘着亚历山大离开希腊的机会,派了使臣前往希腊各国,并带了大量的黄金去策反。只有非同盟国的斯巴达公开接受了这种贿赂,不过毫无疑问的,在这些城市中有许多反马其顿党派的领袖人物们也都乘机揩油,譬如说雅典虽然拒绝了波斯的黄金,可是狄莫西尼斯本人却接受了300台仑,并用这笔钱来为底比斯人购买武器,有许多被放逐的人也都回到了雅典。接着就有谣言传播,说亚历山大已经在伊利里亚阵亡,这个谣言虽然不一定是狄莫西尼斯所编造的,但他却对它做了极大的利用,用来煽动叛变。

  不久这个谣言就被许多人信以为真了,于是底比斯的流亡分子秘密地返回本国,并鼓动居民发动叛乱。亚历山大的两个官员被杀害,他们宣布该城已获自由,并围攻据守卡德米亚河(Cadmea)的马其顿军队。这个消息传出了之后,艾托利亚、阿卡迪亚和艾里斯都准备支援叛徒,而在狄莫西尼斯鼓动之下,雅典人也在准备战争。

  在这里应该说明的是,底比斯人的起事并不只是背叛亚历山大,更是反抗同盟,因为底比斯也是会员国之一。假如亚历山大已死,这个同盟也就自动解散,它的行动还可以勉强算是合理的,但是因为他还健在,所以这就要算是背叛盟约的罪行了。于是,亚历山大以盟主的身份,获得了一个天赐的机会,他可以代同盟讨伐叛徒,而同时逃避了对其暴行的指责。所以狄莫西尼斯的轻举妄动反而使亚历山大居于有利的地位,他现在是以同盟盟主的身份来向希腊贯彻意志。而不仅是马其顿的国王而已。

  当叛乱的消息传到亚历山大耳中时,他还只刚刚占领了皮仑,他距离底比斯有三百里,其部队也非常需要休息。但是因为他害怕雅典、艾托利亚和斯巴达会与底比斯联合起来反抗他,所以他的问题还是时间:他能否在联合阵线尚未组成之前,抢先赶到底比斯呢?因为要争取时间,他立即排除万难,用强行军通过马其顿西部的无路山地。在离开皮仑十三天后,他进入了波提亚,在那里与福基思、普拉提亚和波提亚等国的盟军会合。他的进度是那样的神速,所以直到他到达了底比斯西北面7英里远的昂齐斯塔斯(Onchestus)时,底比斯人都还不知他已经过了塞莫皮莱,甚至于他们自己还在继续欺骗自己,硬说亚历山大是已经死了,并且认为来攻的军队是安提帕特从马其顿带来的。第二天一切的疑惑都没有了——亚历山大亲自站在底比斯的城下。

  亚历山大首先向底比斯人招降,请他们尊重盟约,因为他希望所有的希腊城市都是他的同盟者而不是敌人。因为没有反应,亚历山大第二天就把营地移到了艾里克特拉门(Electra gate)边,以便控制通雅典的道路,并可以接近卡德米亚河。亚历山大仍然没有发动进攻,他希望底比斯人能够悔悟。可是底比斯人却送来了一个侮辱性的回答,并攻击其前卫。于是亚历山大催动方阵,逐回底比斯的兵力,并跟在他们的后面攻入城中。卡德米亚的守军也投入了战斗,一共杀死6000名底比斯人。

  底比斯被攻下后,亚历山大就以盟主身份召开了一次临时同盟理事会,因为惩罚底比斯是他们的任务而不是他的任务。因为只有邻近的同盟国才来得及派代表参加,而他们都是仇视底比斯的,所以会议决定将底比斯城夷为平地,全部居民都应出卖为奴。毫无疑问的,亚历山大是可以修改这个决议,使它不这样残酷,有许多人都认为这是他主要的罪行之一。同时也有记录认为他以后对于底比斯的毁灭内心很感到遗憾。但在那个时候,假如他要想在他领兵进入亚洲后,能够确保一个安定的国内基地,那么在战略上,亚历山大就有使希腊人受到一个不易忘记的教训的必要。而且,当底比斯毁灭后,在希腊所剩下来的不易驾驭的重要国家就只有雅典和斯巴达两个了,因为在它们之间隔着一个科林斯地岬,不仅不易联合起来,而且只要有一支相当小型的马其顿兵力驻在这个地岬附近,也就能够使这种联合变得不可能。

  底比斯的毁灭对于希腊人好像是一个晴天霹雳一样,无论远近都大感震惊。阿卡迪亚人将其反马其顿派领袖处死;艾里斯人欢迎那些亲马其顿的流亡者回国;艾托利亚人向他求饶;最无耻的是雅典人,居然还派一个使节团去庆祝他从伊利里亚安全归来,最初他要求雅典人把祸首狄莫西尼斯以及其他八个人(大部分都是演说家)交出。狄莫西尼斯大为恐惧,用了5个台仑去贿赂一位亲马其顿派的领袖狄马德斯(Demades)去向亚历山大求赦。经过了相当的考虑后,亚历山大接受了这个要求,因为他不愿意使雅典人过分屈辱,并且希望赶紧前往波斯。此外,狄莫西尼斯现在也已经不为国人所信任,亲马其顿派的狄马德斯与弗西恩(Phocian)已经掌握了政权,而最重要的,是他希望保留雅典的舰队,不让它落入波斯手中。

  亚历山大前往科林斯地岬,主持了一次正式的同盟理事会,决定各会员国应担负的兵力,之后再次前往德尔斐,并在公元前335年冬季以前回到了马其顿。

  海外基地的建立

  当亚历山大在希腊作战时,帕尔米尼奥沿着亚洲海岸向南前进,虽然其军队的一部分被门农(Memmnon)所击败 [ 注:门农是波斯方面的希腊佣兵指挥官 ] ,但他仍能坚守其在艾拜达斯(Abydus)的重要桥头阵地。亚历山大回到了马其顿后,就召回帕尔米尼奥,命令他帮助自己与安提帕特整编远征军。

  亚历山大决定把安提帕特留在希腊,作为马其顿的摄政,兼同盟副盟主,由他率领九千名步兵和一些骑兵来防守国内基地。远征军由亚历山大亲自指挥,帕尔米尼奥任他的副帅,共为步兵三万人,骑兵五千人——这只不过是一个概数而已。在步兵中,一万二千人为马其顿部队,六个团为方阵步兵(共九千人),由克拉提拉斯(Craterus)、帕迪卡斯(Perdiccas)、寇纳斯(Coenus)、阿明塔斯(Amyntas)、米里亚格(Meleager)、菲利普(Philip,阿明塔斯之子)分任团长。三营皇家步兵,共三千人,由帕尔米尼奥之子尼卡诺(Nicanor)指挥。希腊同盟国共有轻重步兵七千人,由安提哥那(Antinonus)指挥。佣兵五千人由米南德尔(Menander)指挥。此外还有三千人的阿吉里亚(Agrianian)标枪兵、色雷斯轻步兵和克里特弓弩手,分别由阿塔拉斯(Attalus)、希塔尔西斯(Sitalces)和克里尔库斯(Clearchus)来指挥。在骑兵方面,有二千名为禁卫骑兵,由帕尔米尼奥的长子费罗塔斯(Philotas)指挥;二千名塞萨利骑兵由卡拉斯(Calas)指挥;另外一千名为色雷斯骑兵、皮奥尼亚骑兵、长矛骑兵和希腊联军的骑兵,分别由阿加索(Agatho)、阿里斯托(Aristo)、阿明塔斯(Amyntas the Lyncestian)和菲利普(米尼劳斯之子)来指挥。希腊同盟国的兵力是很有限的,也许是因为亚历山大对盟军不太信任,更可能他不希望他的军队为第二流部队所拖累了。他为什么不招募一支较强大的佣兵部队,其原因可能是因为他没有钱,亚历山大曾经说当他出发时,在金库中连60个台仑 [ 阿修比注:根据威尔·杜兰的计算,一台仑约合现在的3600美元。 ] 都没有,而且还负了1300台仑的债。此外一定还有相当数量的炮兵、工兵、驭卒、伙夫、什役、随营者、妇女等,所以亚历山大军队的总人数可能在四万以上。

  因为帕尔米尼奥在亚洲的挫败,似乎已经使大流士以为马其顿军队入侵的危险已经解除了。或者大流士仍然相信即便马其顿有侵入的企图,可是黄金和斯巴达就足以将其念头打消。门农是一个有经验的将领,他率领着大约二万名希腊佣兵驻在小亚细亚,其中有一部分人在波斯舰队中服务。波斯舰队共约有军舰四百艘,实力远比希腊同盟军的舰队强大,后者只有船只一百六十艘。

  为什么波斯人不曾动员舰队来据守达达尼尔海峡,可能是因为该处的水面太窄,会让他们的数量优势在战斗中难以发挥。但更可能的是门农的最初计划,似乎本不准备抗拒入侵军队的登陆,他本来是准备让亚历山大渡过达达尼尔海峡,等到亚历山大向内陆前进时,就采取焦土政策,烧毁一切的村镇,使其军队无法获得一切的给养和掩蔽。等到亚历山大的军队挨饿时,他就用舰队把一支打击兵力送入希腊,而把希腊变成战场。这是在格拉尼卡斯会战前不久他劝波斯将军们所应采取的计划,这显然经过长久的思考,而并非一时灵感的产物。但吕底亚(Lydia)的总督希皮斯里达提斯(Spithridates)和赫勒斯滂-佛里几亚省的总督艾尔希提斯(Arsites)却不肯听他的忠告。艾尔希提斯声明他不准许在他的省区中有一幢房屋焚毁。

  在尚未分析亚历山大对波斯的第一次战役之前,首先应了解这个战争的目的。亚历山大发动这场战争是为了要报复薛西斯对于所有希腊人所做的暴行,所以这是一次思想战争,一种是与非之间的斗争。诚如法特尔(Vattel)在18世纪所指出的,当两个国家同样深信他们是正在为正义而战时,那么双方之间除非完全拼倒一个,否则就绝无和平可言。不过当亚历山大最初出发远征,他不太可能会有征服整个波斯帝国的念头。最初他的想法可能是像伊索克拉底所想象,只想征服小亚细亚到哈里斯河为止,但是因为从一开始起,他的政策就是心理性的——不仅是为了要替希腊向波斯报仇,而且还要用相当好的待遇以来赢得波斯人的拥护,而使波斯帝国发生内在的崩溃——这样就吸引着亚历山大从一种形势进到另一个形势,终于进到了敌方帝国的极限。最后,这场战争变成了两个文化与文明之间的战争,所以也成了一场活力较强的扩张战争。

  当入侵的准备完成之后,在公元前334年的初春时节,亚历山大把留守马其顿与希腊的责任交给安提帕特,自己率领大军取道安费波里斯,进人了达达尼尔海峡上的西斯塔斯(Sestus),这也是146年以前,薛西斯渡过海峡的地方。亚历山大留下了帕尔米尼奥去监督渡海的工作,而自己却乘船到伊利翁(Ilium) [ 阿修比注:特洛伊的别名。 ] 去拜谒其祖先阿喀琉斯的坟墓,在他的坟前献了一个花圈,并且借用了他的防盾。阿里安说亚历山大曾经宣称阿喀琉斯很幸运,因为有荷马为他扬名天下。阿里安补充说,正因为这句话才使他想写亚历山大的历史,因为亚历山大没有阿喀琉斯那样幸运,他身后一直受到历史学家的不公正待遇。

  当结束了祭祖之行后,亚历山大就前往阿里斯贝(Arisbe) [ 阿修比注:名字源于特洛伊最后一任国王普里阿摩斯(Priam)的第一任妻子,她是先知墨洛普斯〔Merops〕的女儿。 ] ,一个靠近艾拜达斯的镇市,他发现帕尔米尼奥和他的军队都已经在那里宿营。

  次日,亚历山大沿着海岸向北前往南普沙卡斯(Lampsacus),在那里遭遇到了波斯总督们匆忙集中的兵力。从南普沙卡斯,他率领全军向东旋转。在希尔莫塔斯(Hermotus),亚历山大的骑兵发现了波斯人已在格拉尼卡斯(Granicus)河的右岸上,距离马尔马拉(Marmara)海中的河口只有几里的地方占领了阵地。在那里亚历山大赢得了第一次伟大的胜利(参看第六章),使他变成了小亚细亚的主人,此后这一块土地一直保留在希腊人的手中,直到11世纪土耳其人侵入欧洲为止。

  在会战之后,亚历山大立即去抚慰他的伤兵,埋葬双方的阵亡者,对于战死将士的家属予以免税的优待。为了安抚其马其顿部属,亚历山大又命利西波斯(Lysippus) [ 阿修比注:古希腊古典后期的著名雕塑家,也是最后一位重要的雕塑家,是一个跨时代的人物。据说他最初是金饰匠,后来靠研究前人的作品,特别是波利克里托斯的《持矛者》而学会雕塑的。亚历山大在位期间是他创作的高峰期。他曾创作了1500件青铜雕刻作品,其代表作品有《刮汗污的运动员》、《赫拉克勒斯》等。 ] 为阵亡的二十五位御林军人塑像,将其安置在宙斯神庙中。接着,亚历山大又做了几件很特别的事情:

  第一件是他派人把三百套的波斯铠甲送给雅典,作为挂在神庙中的礼物。在那上面刻着下述的记载:“亚历山大,菲利普的儿子,以及所有的希腊人,只有斯巴达人例外,谨献上从亚洲获得的战利品。”值得注意的是他不曾提到他是国王,是马其顿人,而只暗示说明他是同盟的统帅,所以也是同盟的仆人。

  第二个行动也是同样的特别。他把被俘的希腊佣兵,加上脚镣,送回马其顿去开垦荒地。他说因为他们是希腊人,但却帮外国人对希腊同盟作战,所以应该加以惩罚。换言之,他不是为了他个人,而是为了同盟来惩罚这些叛徒。

  第三个行动更特别。这也代表用安抚手段来赢得战争的政策。由于波斯原有的总督,艾尔希提斯已经逃走,他就选派卡拉斯(一位马其顿将军)去接管赫勒斯滂-佛里几亚(Hellespontine Phrggia)省的政务。他不给他加上一个马其顿的官衔,而仍用波斯原有的“总督”(Satrap)名称,并且命令他向居民收税时应以原有配额为限。这也是亚历山大波斯政策的第一炮。此外,为了安慰征服区起见,他命令所有逃往山地中的人民都赶紧回家,并赦免齐里亚(Zelea)人民的一切责罚,因为他知道他们是被迫在战争中帮助波斯人的——对于任何时代中的征服者而言,这种温和的行动都要算是很特殊的。

  虽然格拉尼卡斯会战已经为亚历山大打开了小亚细亚西部的门户,但却只能算是一个前卫的胜利。波斯陆军的主力仍然存在,门农在会战中逃脱,已率领残部向南撤退,而波斯的舰队也还是完整无恙。亚历山大必须要巩固海外基地与海上交通线,要达到这个目的,他不仅要占领小亚细亚的西岸,而且当他继续前进时,必须使留在后方的是一个和平而友好的国家,而且不需要太大的守军,否则他就无法集中最大的兵力对付敌人。

  亚历山大是一个绝对专制的帝王,当然他是并不赞成民主的,但是他知道波斯国王一向利用暴君与贵族统治小亚细亚的希腊城市,这些人深为大多数公民所厌恶。因为这些公民都是波斯的敌人,所以他决定要使他们变成他的友人。所以亚历山大不仅让这些希腊城市获得了自由,而且还加上自决——换言之,他准备让他们的公民有选择其政府形式的权利。简言之,亚历山大决定与所接触到的一切反波斯势力都缔结同盟关系,而不考虑其政治立场是怎样的。这样利用他们的帮助就可以创出一条内在的战线,当他继续前进时,也就能够逐渐地毁灭波斯的统治权,而使后方变成一个友好的地区。此外,亚历山大把所有的城市都逐渐争取到手,尤其是以海岸城市为重,这样也就使波斯舰队丧失了基地,并限制了其对于海上交通线的作战能力。从这个时候起,自由与自决也就变成了其政策的支柱,而他的战略也就是根据此种原则发展的。

  接着,亚历山大从格拉尼卡斯河前进到萨迪斯(Sardes),这里就是吕底亚的首府,因为波斯守军指挥官米特里尼斯(Mithrines)不战而降,亚历山大待之以殊礼,并准许萨迪斯人与其他的吕底亚人都保有自由,并享受使用旧有法律的特权。在萨迪斯,亚历山大又开始改组波斯的省制度。在这种制度中,总督一手控制一切民政、军政、财政的大权,因为他们的权力太大,所以时常发生叛变。亚历山大决定要削减总督的权限。在小亚细亚时,他已经不让他们(都是马其顿将军)控制财政,并且把铸造钱币的权力控制在自己的手中。占领了萨迪斯之后,亚历山大就指派艾桑德尔(Asander)为吕底亚总督,又派普桑亚斯(Pausanias)为萨迪斯驻军司令,但收税之权却又由尼卡斯(Nicias)负责。

  从萨迪斯出发,亚历山大又到了以弗所(Ephesus)。在那里他召回了被放逐的人,打倒了寡头政治,建立了一个民主政府。但是亚历山大所崇尚的自由并不包括放纵在内。当民主人士开始杀害异己时,他马上制止了这种暴民的行动。依照阿里安的报道,这个举动使他获得了极大的拥护。亚历山大又派帕尔米尼奥率领步兵二千五百人和骑兵二百人,去解放在卡利亚地区马格里西亚(Carian Masnesia)的希腊城市,又派艾尔西马库斯(Alcimachus)率领同样的兵力,去解放阿里克(Aeolic)的城市,其命令的内容是这样的:“推翻一切的寡头政治,建立民主政府,并豁免他们对于外国人(波斯人)所应交纳的一切贡款。”此后,亚历山大又在阿尔忒弥斯神庙举行了祭典,并率领剩余的兵力向米利都出发。

  在米利都,亚历山大受到了波斯守将希吉斯塔托斯(Hegesistrains)的抵抗,后者最先本来准备投降,但因为看到波斯舰队有来援之势,就决心抵抗。可是不幸得很,亚历山大却早已料想到了这一点,他命令尼卡诺所率领的舰队,先占领了米利都的港口。在波斯舰队来临的前三天,尼卡诺就已经完成了其任务。帕尔米尼奥现在又已经与亚历山大会合在一起,就劝他进行一次海战,但是亚历山大拒绝了这个建议。因为波斯舰队占有巨大的优势,而且若是这一战败了,则其威望的损失是会在希腊境内触发革命的。亚历山大决定攻城,利用其攻城机器撞毁了一部分城墙,攻占了该城。尽管他曾遭遇到反抗,但他却仍然宽恕这个城市中的人民,准许他们自由。接着亚历山大又在迈安德(Maeander)河口 [ 阿修比注:今门德雷斯(Menderes)河,土耳其西南部河流,源出安纳托利亚高原。在艾登(Aydm)镇附近折向西南,注入爱琴海,全长584公里(363哩)。 ] 上——距离米利都约十英里——切断了波斯舰队的水源,并迫使他们放弃作战。于是米蒂利尼(Mytilene)、提尼多斯(Tenedos)和希俄斯(Chios)等岛屿也都变成了科林斯同盟的会员国,但根据塔恩的记载,在大陆上的希腊城市都不曾加盟。

  制海权的赢得

  米利都为爱琴海西岸上的最后一个重要希腊城市,从这里取道萨莫斯(Samos)、伊卡里亚(Icaria)、米科罗斯(Myconos)、提罗斯(Tenos)和安德罗斯(Andros)等岛屿,即可以与希腊之间打通一条辅助性的交通线。于是亚历山大对于海外基地的建立工作就可以算是已经完成了,他的下一个问题即为如何继续向东前进。

  在陆上,亚历山大并没有面临什么危险,因为大流士的主力还距离得很远。但是在海上他却受到波斯舰队的威胁。那么他应采取何种对策呢?因为亚历山大不可能希望在会战中击败它,于是他决定扼杀它,沿着小亚细亚的南岸前进,使波斯舰队丧失一切基地。因为这个战略并不需要直接使用自己的舰队,所以他将其解散,只留下少数船只载运攻城纵队。据狄奥多拉斯的记载,其中有二十艘是雅典人提供的船只。很明显,亚历山大保留着它们是当做一种抵押品来看待的。他采取这个行动的另一个理由,是因为在冬季中,波斯海军的行动备受限制,他手中也正缺乏金钱,无力供养他的舰队过冬;此外,解散了舰队也可以多出三万人左右的人力。

  尽管有这些理由,把海洋委弃与门农总还是一个相当巨大的冒险,不过在希腊城市中民主政治的建立却足以减轻此种冒险的程度,因为波斯舰队中的希腊籍兵员大都是具有民主倾向的贫民和流犯,所以他们现在都已经发生了动摇。同时,阿尔塔薛西斯三世对于塞浦路斯人和腓尼基人的野蛮虐待也令人永远难忘,结果除了提尔的支队以外,其余由塞浦路斯人和西顿人(Sidonians)所供给的支队都已经不可靠了。

  从米利都,亚历山大进发到哈里卡纳苏斯(Halicarnassus) [ 注:即今Bordrum,爱琴海与地中海交界处的土耳其海滨城市。 ] ,这个城市是卡利亚(Caria)的首府,也是一个卡利亚化多于希腊化的城市。自从格拉尼卡斯会战之后,门农就撤退到了那里。亚历山大在这里受到了强烈的反抗,他被迫围攻该城(参看第七章)。在攻克该城之后,他命令安民,并为卡利亚建立新政府。

  亚历山大在这里所采取的步骤可以让我们看出,他对于省区采取的行政方式完全是随机应变的:以前他总是派一位马其顿人做总督,这一次他却指派一位卡利亚的妇人担负此种要职。当亚历山大进入卡利亚时,他遇到了艾达(Ada),她是前总督毛索拉斯(Mausolus)的姐姐,本来是由她承继总督的位置,但后来却被其兄弟所抢去。因为艾达欢迎亚历山大,交出了艾林达(Alinda)要塞,并认亚历山大为她的义子;又因为亚历山大希望他自己以解放者的姿态出现,所以他恢复了她的权力,指派她为总督。在卡利亚人的心目中,他也就变成了他们统治者的儿子。但是亚历山大虽然让艾达主持政府中的民政事务,但是却不让她过问军政,军政由一位马其顿军官来主持。以后每逢亚历山大任命东方人为总督时,任命一个马其顿军官来主持军政也就成为一个通例了。

  亚历山大又命令托勒密率领那些在战役开始时刚刚新婚的马其顿军人回希腊度假,并命令托勒密在明年春天再率领他们连同增援兵力一起回来参战。据阿里安的报道,认为亚历山大这一个行动,要比任何其他的行动都更能获得马其顿人的拥护。亚历山大留下了帕尔米尼奥,率领了三千希腊步兵和二百骑兵去围攻阿孔尼沙斯(Arconnesus)与沙尔马西斯(Salmacis)两个卫城,他自己则进入莱西亚以求控制海岸地带,并使敌方舰队变得没有任何用处。

  在潘费里亚(Pamphylia)的赛德(Side),亚历山大指派尼尔库斯(Nearchus)为莱西亚与潘费里亚的总督;然后再向北进,征服了皮西地亚(Pisidia),并进到了佛里几亚。在西莱拉(Celaene),亚历山大又指派安提哥那为佛里几亚的总督,给他1500名佣兵驻防该城,并指示他向格尔迪乌姆(Gordium)进攻,这也是古代佛里几亚的故都。在那里,托勒密与亚历山大会合,除了那些新婚休假的人员外,还带来了三千名马其顿步兵和六百五十名骑兵作为增援。此时,亚历山大接到了雅典的要求,希望他释放在格拉尼卡斯会战中所俘获的雅典人。亚历山大表示拒绝,因为照阿里安所说,亚历山大认为在对波斯的战争尚在进行之际,对于希腊人的警惕不宜有任何程度的放松,否则难免会影响安全(以后当他从埃及返回叙利亚时,还是将他们释放了)。

  当亚历山大留在佛里几亚时,门农又在蠢蠢欲动,依照阿里安的记载,门农是想执行原有的计划,利用舰队把战争带入希腊境内;但实际上比较可能的,却是他计划打击艾拜达斯,切断亚历山大的交通线,迫使亚历山大为了收复艾拜达斯而减弱其兵力,于是门农本人就可以乘机溜走了。以下的行动就可以当做证明。第一点,门农用计谋占领了希俄斯岛,接着又占领了所有的里斯布(Lesbos)群岛,只有米蒂利尼岛例外,而这个岛也处在封锁之中。可是这时门农却突然患病而死,由他的侄子法尔拉巴查斯(Pharnabazas)接任总司令。米蒂利尼人向法尔拉巴查斯投降,其默契的条件即为依照安塔西达斯和约(The Peace of Antalcidas),他们应取得大流士同盟者的地位。可是法尔拉巴查斯却立即违反了这个条约,并建立了一个暴政。此后,法尔拉巴查斯又占领了在达达尼尔海峡口上的提尼多斯群岛——距离阿拜达斯仅为三十里。

  当门农反攻的消息传到了亚历山大的耳中时,他似乎感到了相当的威胁。亚历山大立即命令希吉罗库斯(Hegelochus)重组舰队,同时也让安提帕特搜集其所有的船只,在希弗罗斯(Siphnos)附近击毁了一支小型的波斯舰队。不过这场虚惊却只是昙花一现而已,在门农死了不久之后,大流士决定召回其佣兵,并由海战又转为陆战。大流士命令法尔拉巴查斯把不到一千五百人的佣兵,由海上送往在腓尼基(Phoenicia)的提波里斯(Tripolis),以挡住亚历山大的东进,他自己则在巴比伦花了一年的时间去招募军队。公元前333年的秋季,大流士率领这支兵力到了索恰(Sochoi,位置己不可考),大致是在阿勒颇(Aleppo)以西,阿马纳斯(Amanus)山脉以东,大流士就在那里等候亚历山大的到达。

  亚历山大从格尔迪乌姆进入安卡拉(Ancyra),再经过卡帕多西亚(Cappadocia)进发到西里西亚隘口(Cilician Gates),这里是从陶拉斯(Taurus)山地上进入西里西亚的主要隘路。大流士若是能在这里设置适当的防御,则亚历山大很难通过这里,因为这里是那样的狭窄,甚至于驮马都必须卸载之后才能通过。西里西亚门现在由西里西亚总督阿萨姆(Arsames)率领重兵据守。亚历山大留下了帕尔米尼奥率领重型部队在后面,他自己亲率轻装部队用高速前进,来抢占这个隘路。在一昼夜之间亚历山大前进了六十二英里,虽然他的行动并没有刻意去保密,可是这种高速似乎使阿萨姆的计划完全被破坏,阿萨姆自动放弃了隘路,匆匆向塔尔沙斯(Tarsus)退却。但是亚历山大仍继续压迫不止,于是阿萨姆只好继续退走。在塔尔沙斯,亚历山大因为在赛德拉斯(Cydnas)河中的冷水里洗澡,受凉而患了重病,才暂时停止前进。

  要明了以下的发展,首先必须了解亚历山大准备进入的区域的地形。在他的前进路线的前面,横着一道阿马纳斯山脉,从阿仑提斯(Oronies)河上的安提阿(Antioch)起,向北一直进展到现有的沼泽地为止。在安提阿以北约二十英里处以及在亚历山大瑞塔(Alexandretta)城的南面,有一条隘路通过山地,现在到阿勒颇的公路就通过这里,当时称为叙利亚隘口(Syrian Gates);在它北面约十五英里的地方,山地向海岸下降,又有一个狭窄的隘道,叫做“约拿之柱”(The Pillar of Jonah);再向北走二十七英里,又有一个隘道,叫做艾马尼德隘口(Amanid Gates),现在到阿勒颇的铁路就从这里通过。亚历山大似乎不知道有上述第三个隘道的存在,要不然就是没有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因为当他病好了之后,他本人就在塔尔沙斯以南的地区中进行绥靖的工作,而只派了帕尔米尼奥率领一支强大的同盟佣兵部队,去占领叙利亚隘口,但对于艾马尼德隘口则完全不设防。等到亚历山大结束自己的工作之后,在亚历山大里亚湾西岸上的马拉斯(Mallus),他才知道大流士已经驻军在索恰的消息,那里距离叙利亚隘口只有两天的行军里程。这个消息使全军都大为震惊,亚历山大急于想与大流士交手,次日即赶往叙利亚隘口。两天后,当他把伤患人员留在伊苏斯(Issus)之后(在亚历山大里亚湾的头部),他自己就率领大军宿营在米里安德拉斯(Myriandrus)的城外,那里是叙利亚和腓尼基的首府(在亚历山大瑞塔的附近)。亚历山大的意图是想经过叙利亚隘口以到达索恰,索恰应该是在该隘路以东约三十英里处,大约是它与阿勒颇之间的中点(亚历山大这一次的行军又是极为神速,因为马拉斯距离亚历山大瑞塔至少有六十七英里远)。

  当亚历山大在西里西亚时,大流士准备在索恰抵抗他。大流士的部将中有安提阿库斯(Antiochus)的儿子阿明塔斯。他是在几年前从佩拉逃往波斯的,现在负责指挥希腊的佣兵。阿明塔斯力劝大流士不要离开索恰附近的开阔平原前进,因为这里最有利于大军的展开,而在山地区域军队根本无法施展手脚。但是当亚历山大因为患病和在西里西亚的作战而迟迟未向前进展时,大流士做出判断,认为亚历山大己无再继续东进的意图:这是一个很合理的假定,因为陶拉斯山脉对于马其顿帝国而言,几乎可以构成一个不可进入的东疆。所以大流士不听阿明塔斯的忠告,决心采取攻势。他首先把他的辎重和金库都送往大马士革(Damascus),这在索恰的南面,相距二百英里以上,这是一个很奇怪的选择,因为阿勒颇或塔普沙卡斯(Thapsacus)都在他的交通线上,这两个位置似乎更加适宜。于是大流士向艾马尼德隘口前进,到了那里他才知道亚历山大已经不在西里西亚,而早已从伊苏斯向南进发了。大流士马上反转方向往亚历山大的后方追去,在伊苏斯发现了亚历山大的野战医院,就把那些伤患人员全部屠杀了。这是一个愚蠢的野蛮行为,因为这并不能危害到敌人,而只能激起了敌人的怒火。从伊苏斯大流士又进发到了皮纳鲁斯(Pinarus)河上,并在河右岸建构了一个防御阵地。这是一个不可原谅的大错,因为既然在行动中捕捉敌人,当然应该用最高速度继续挺进。

  亚历山大一直断定大流士还留在索恰,所以当他得知大流士的军队已经到了他的后方时,他还是不肯相信这个报告。为了证实这条消息,亚历山大派了少数禁卫军坐上一艘快船到伊苏斯湾中去实行侦察。他们回来才证实了这个情报。亚历山大立即召集诸将,把情况解释给他们听,并鼓起他们的勇气。次日,公元前333年的10月底或11月初,亚历山大反转了他的行军序列,向皮纳鲁斯河上前进。毫无疑问,这也是极大的错误,因为过分热心,亚历山大无异于自投罗网。

  亚历山大在皮纳鲁斯河上打了他的第二个伟大的会战——伊苏斯会战(参看第六章)。波斯军惨败,大流士仅只身逃往塔普沙卡斯,其母亲、妻子与子女俱被俘虏,还有3000台仑的黄金也被亚历山大缴获。阿明塔斯率领了佣兵八千人,通过山地逃往提波里斯,从那里取道塞浦路斯前往埃及,不久因为企图征服埃及而被杀害 [ 注:在他死后,他的佣兵转而为斯巴达国王艾吉斯(Agis)服务,并在米加罗波里斯(Megaloplis)作战。 ]

  亚历山大的胜利在希腊所产生的影响的重要性仅次于大流士的失败。在那里,虽然波斯舰队控制着爱琴海,可能希吉罗库斯也已经夺回了提尼多斯群岛,并捕获了从黑海方面来的敌军运粮船,而使雅典人大声喝彩。可是狄莫西尼斯又在到处造谣生事,说亚历山大是注定了要失败的,当伊苏斯会战正在进行时,斯巴达王艾吉斯也在希弗罗斯岛上与法尔拉巴查斯会商一个联合解放希腊的计划。亚历山大大捷的消息传来,对于他们和全希腊都像一个晴天霹雳一样。法尔拉巴查斯驶返希俄斯,以防叛变。雅典人放弃了他们的阴谋,因为他们的本土受到直接威胁,在希腊舰队中的塞浦路斯与腓尼基支队都自动退出,赶回防守他们的家乡。当一步步沿着亚洲海岸前进时,亚历山大也不断赢得了爱琴海的控制权。

  在这一战后,亚历山大指派巴拉克鲁斯(Balacrus)与梅农(Menon)分任西里西亚和柯罗叙利亚(Coelo-Syria)的总督,并且派帕尔米尼奥前往大马士革去夺取波斯的金库,这足以解除其今后的财政困难。在大马士革,帕尔米尼奥找到了斯巴达、底比斯和雅典的使臣,他们正在等候大流士的到达以便向他求援。因为在伊苏斯大捷之余,声威大震,所以亚历山大可以采取温柔的政策。亚历山大只把斯巴达的使臣囚禁起来,至于底比斯和雅典人都被释放,尤其是雅典的使臣伊菲克拉底(Iphicrates),他是著名的伊菲克拉底 [ 阿修比注:著名的雅典雇佣军将领(415–353 BC),认识到轻装步兵的战术价值,模仿色雷斯标枪手创建了游击步兵(Peltasts),见本书第二章。 ] 的儿子,亚历山大为表示对雅典城的友谊和尊敬其父亲的功绩,与他成为终身的朋友。

  虽然任何将军都不可能会比亚历山大更知道如何扩张胜果,但是在伊苏斯会战之后,他却仍然坚持他的目标——赢得制海权,而这一目的却只有在完全占领腓尼基的沿岸城市后才能达到。所以亚历山大并没有追击大流士,而是继续沿着叙利亚海岸向南前进。在前进中,他遇到了阿拉达斯(Aradus) [ 阿修比注:今的黎波里附近。 ] 的王子斯塔顿(Straton),他把阿拉达斯岛上的要塞和在大陆对岸上的马拉松(Marathus)城都献给了亚历山大。

  在马拉松城,亚历山大接待了一位带来大流士国书的使臣,书中内容是求他释放其母亲、妻子与儿女,其报答则为友谊与同盟。亚历山大在其回信中,首先声明大流士的祖先对于马其顿与希腊诸国所做过的错事,并且说明为了雪耻报仇,他才被推举为希腊同盟的统帅。此外亚历山大又指控大流士曾参与暗杀菲利普的阴谋,并违反了波斯法律篡夺波斯的王位,并唆使希腊人向马其顿宣战。亚历山大说:

   “我既与你在战场上相见,并且击败了你的兵力,足以证明我获得了神佑,应该接管你的国土。请你亲自来见我,你可以要求你的母亲、妻子、儿女,以及任何其他你所想要的东西。凡是你所要求的,都绝不会被拒绝,但是今后你写信给我,应该把我当做亚洲之王来看待;不要想与我居于平等的身份。假如你不承认我的王权,那么你就应该挺身而斗,而不要只想逃。不管你逃到哪里,我都会追上你。”

  这一封信透露出亚历山大的态度已经有了一种彻底的改变。在格拉尼卡斯会战之后,他所强调的还是其对于希腊同盟的盟主地位,可是在伊苏斯会战之后,他所要求的就变成了整个波斯帝国的主权了。甚至于在伊苏斯会战之前,亚历山大就曾经向他的部下训话说:“在这一战之后,除了征服亚洲全部以外,就没有其他的事情可做了。”在这一战之后,亚历山大的地位得以加强,虽然他应该知道只要大流士仍能留在战场上,则这些话都不过只是空洞的夸夸其谈而已。亚历山大唯一的其他政策即为依照伊索克拉底的忠告,只以小亚细亚为征服的极限,换言之,这是一种防御性的战争,虽然亚历山大有着一颗征服的心灵。

  从马拉松亚历山大又继续向南前进。拜布拉斯 [ 注:Byblus,即贝鲁特。 ] )和西顿(Sidon)均望风而降,而提尔则派了一个使臣来见他,希望晓得他要求的是什么。亚历山大命令使臣回提尔去,告诉他的国人说,亚历山大要进入该城并向赫拉克勒斯的神庙举行祭祖 [ 注:希腊人认为提尔的神“米尔卡斯”(Melkart)就是他们“赫拉克勒斯” ] 。但是他们却不敢让他入城,并且相信他们的岛屿要塞是坚不可摧的。尼布甲尼撒(Nebuchadrezzar)曾经围攻它十三年之久,都不曾将其攻克——所以他们拒绝了亚历山大的要求。占领提尔的意义即等于宣告波斯制海权的结束,所以亚历山大决心对它实行围攻。

  亚历山大在此时的战略观点可以从他对将领所发表的一篇演讲词中找到很详细的解释。这是一个极重要的文献,所以现在就将全文引述如下:

  我认为只要波斯人仍然握有制海权,则向埃及的远征对于我们而言就是不安全的;又因为其他的原因,尤其是只要看希腊的情形,就可以知道若是在我们后方留下忠贞有疑问的提尔城,而且埃及和塞浦路斯也都还在波斯人的占领之下,此时若去追击大流士,则绝非安全的路线。我害怕假如我们向巴比伦前进追击大流士,则波斯人就会再度企图征服滨海地区,井把战争带入希腊境内。斯巴达人现在还是公开与我们为敌,而雅典城在目前对于我们也还只是畏惧而不是心悦诚服。若提尔城被我们攻占了,则整个腓尼基都将归我们所有,而腓尼基人的舰队是波斯海军中数量与素质都最好的一部分,他们很可能会归顺我们,因为腓尼基的水兵与陆战队,当他们自己的城市被我们占领时,是绝不敢为了他人而冒险一战的。此后,塞浦路斯或许会毫不犹豫地自动向我们投降,或者只要海军一到,即可以轻松的将其攻占。当塞浦路斯岛归顺了以后,马其顿的舰队再与腓尼基的舰队会合,那么我们也就获得了绝对的制海权,同时远征埃及也就成了一个轻而易举的工作。等到我们征服了埃及后,对于希腊和我们自己的国土也就不再有后顾之忧了。此后再向巴比伦远征,就可以比较安全,而因为我们已经征服了波斯的滨海诸省以及在幼发拉底河这一边的一切土地,所以声威也可以大振。

  当他作这次演讲时,亚历山大还不知道大流士在伊苏斯战败的消息已经使波斯的舰队自动瓦解了。在对提尔的围城战刚刚开始时,腓尼基舰队,除了提尔人的以外,在从爱琴海回来之后,都纷纷愿意为亚历山大服务,塞浦路斯的支队不久之后也采取了同样的态度。于是亚历山大手中有了一支二百二十艘军舰的大舰队,这要比提尔国王艾齐米尔克(Azemnk)的兵力强大得太多了。

  在围城期中,又有一个波斯使臣来到,他告诉亚历山大,大流士愿意出钱10000台仑(约值244万英镑) [ 阿修比注:富勒这里是以1913年的英镑价值进行换算的,按照杜兰的计算应该约合现代3600万美元。 ] 以赎取他的母亲、妻子和儿女,并且愿意把一个女儿嫁给亚历山大,以及割让在幼发拉底河以西直到爱琴海为止的一切土地。

  当亚历山大把这些条件在一次将领会议中宣布出来时,帕尔米尼奥据说曾经对亚历山大说,假如他是亚历山大,就会欣然同意这些条件而结束战争。亚历山大回答他说:假如他是帕尔米尼奥,他也会同意的。于是他回答大流士说:他既不想要钱,也不想要其领土之一部分;因为大流士所有的一切金钱和土地都是他的;假如他要想与大流士的女儿结婚,则他可以任意办理。他命令大流士必须来见他,才可以希望获得一切的优待。

  塔恩爵士与威尔肯在他们的著作中都指出,这个亚历山大与帕尔米尼奥对于大流士求和的条件具有不同意见的故事很可能就是一个暗示,第一次表现出亚历山大与那些曾在菲利普手下服务的马其顿老将们之间已经有了裂痕。威尔肯认为假如菲利普已经到达了亚历山大所达到的极限,则他一定会接受以幼发拉底河为国界的建议。但是亚历山大却早已越过了一个马其顿国王所具有的相当局限性的观点,并感觉到他自己是“亚洲之王”——一种超国家的帝王。因为这似乎是要把马其顿并入一个亚洲大帝国之内,从而使那些年老的马其顿人很不愉快,他们是以帕尔米尼奥为其领袖的。

  大约是在公元前332年的7月底或8月初,经过了七个月的围攻,提尔终于被攻下了,有八千名提尔人被屠杀。根据阿里安的记载,因为围城时间的长久使马其顿人非常愤怒,所以才做这样残酷的屠杀;又因为提尔人曾经在他们的城头上,屠杀了一整船的希腊俘虏,并将尸体投入海中,所以才以此为报复。只有在赫拉克勒斯神庙中避难的人,根据亚历山大的明令,获得了赦免,其余的居民与佣兵都一律被出卖为奴 [ 注:弗里曼教授指出,仅仅只是杀俘虏,并不违反希腊的战争法规。但是侮辱和不埋葬尸体,对于希腊的一切宗教观念而言,却都是一种极大的罪行。所以在提尔城被攻陷之后,要继之以残酷的屠杀 ] 。

  提尔的攻陷也使亚历山大获得了叙利亚与埃及,以后它们保持在希腊与罗马人的手中,几乎达一千年之久。眼前最重要的后果,是他达到了控制东地中海的目的。波斯舰队已经不再存在,所有一切的海军基地都已在他掌握之中。亚历山大对于本国基地的安全将更没有任何忧虑,此后他可以专心致力于陆上作战了。

  西南疆界的确保

  因为亚历山大对于大流士的第二次要求所作的答复没有妥协的余地,所以战争只好继续打下去。在提尔陷落后,若立即去进击大流士,那么对于亚历山大而言,就会好像是追野鹅一样,没有什么可以打击的固定目标。所以我们可以对亚历山大作下述的猜想:要想使他真正成为亚洲的共主,则势必要做一次决定性的会战,可是必须等到大流士已经集中了另一支大军后,才有这种机会,所以正当大流士在作此种努力时,埃及就逻辑上来说,应该是另一个最有利的目标。埃及为波斯帝国的西南省区,埃及人也备受波斯人的压迫,所以假如他占领了埃及,亚历山大就又可以以解放者和被压迫人民的救星姿态出现了。此外,在后方留下一个安稳的埃及,也是一种战略上的需要,因为它可以加强对东地中海的控制,又因为埃及是一个庞大的粮食产地,占领了它也就可以解决希腊的粮荒,在雅典这种粮荒尤其严重,它是造成社会政治不安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为必须在大流士完成战备之前先占领埃及,所以时间又变成了一个决定性因素;在提尔被攻陷之后,亚历山大并没有停下来,而只留下了帕尔米尼奥监督这个国家,自己则兼程向南前进。在加沙(Gaza)——这是保护叙利亚南部的一个边境要塞——他受到了波斯总督巴提斯(Batis)的激烈抵抗,并被迫必须做围城战。这使他延误了两个月的时间。根据阿里安的记载,这个城中的男子完全战死,在该城攻陷之后,亚历山大将妇孺都完全出卖为奴,然后再从邻近地区移民以来充实该城。库提乌斯(Curtius)的记载中说,为了模仿阿喀琉斯对于赫克托尔(Hector)尸体的处理方式,亚历山大也曾把英勇的巴提斯活生生的挂在一辆战车的后面,然后绕着加沙城墙驰骋,将其拖死为止。但这显然是故的造谣,因为亚历山大最欣赏荷马的史诗,而荷马却曾公开谴责阿喀琉斯的行为是一种“可耻的疯狂行动”,所以亚历山大是绝不会这样做的。

  从加沙,亚历山大沿着海岸到达佩鲁希昂(Pelusium) [ 注:今埃及城市法拉玛(Farama)。 ] ,这是位于尼罗河口以东的埃及边境要塞,他的舰队也已经在那里等候。埃及不战而降,不论在哪里他都被人民欢呼为解放者。波斯的总督马查西斯(Mazaces)出降时,交出了800台仑黄金和孟斐斯城。亚历山大就在那里正式加冕为埃及王,而在人民的眼中变成了他们的“法老”(Pharaoh)了。虽然他的加冕的一切“符命”都是伪造的,可是这些象形文字的内容却说明他是受命于天的,他也被称为是阿蒙(Ammon)的爱子和“拉”(Ra)所选择的人。这些尊号使他对于埃及享有特权,并且具有神化的人格。

  在孟斐斯,亚历山大又正式祭祀艾皮斯(Apis) [ 阿修比注:Apis是孟菲斯(Memphis)地方主神普塔的圣牛。 ] 等神明。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政治行动,足以使埃及人产生强烈而广泛的印象。因为最使埃及人愤慨的,就莫过于冈比西斯与阿尔塔薛西斯三世毁灭他们的神庙和屠杀艾皮斯的圣牛了。在牺牲祭神之后,亚历山大又举办了体育与音乐的比赛。随后,亚历山大就把他的一部分兵力装上了船,沿着尼罗河的西面支流,经过瑙克拉提斯(Naucratis)的希腊人居留地,而到达了卡诺普斯(Canopus)。

  在卡诺普斯以西几里的地方,在拉可提斯(Rhacotis)村落中,他建立了第一个亚历山大城(Alexandria)。希吉罗库斯从爱琴海回来向他报告说,所有波斯人的一切抵抗都已经结束,所有的岛屿都已经解放,但法尔拉巴查斯却逃走了。

  因为在锡瓦(Siwah)水草田中的阿蒙神签,也正像希腊的德尔斐与多多拉(Dodona)神签一样出名,又因为根据传说的神话,亚历山大的祖先珀尔修斯(Perseus)与赫拉克勒斯都曾经访问过那里,所以亚历山大自然也有去一次的必要。他率领一小队随从,沿着海洋向巴拉托流姆(Paraetonium)进发,那里距离亚历山大城以西约两百里。亚历山大从那里再向南越过沙漠,当他走向这个水草田时,有一位僧侣前来欢迎他,并向他敬礼,称他为“阿蒙之子”。关于这一点有许多的神话,但事实上不过是一个对于任何“法老”的传统尊称而已,因为他已加冕,所以在埃及人的心目中,亚历山大本是阿蒙一拉的儿子。亚历山大与这个僧侣一同进入神庙的内层,在那里做些什么是无人知道的。因为我们所知的,就是他写给他母亲的一封信,他说,他获得了某种神秘的启示,这是他只能告诉她一个人的,所以必须等到他回国时,才能说给她听。但是亚历山大始终未能生还故国,所以这也就永远成为一个秘密了。从锡瓦,亚历山大又取道卡拉(Kara)与莫哈拉(Moghara),回到了孟斐斯。

  在孟斐斯,亚历山大接见了从希腊来的使节团,同时也收到了安提帕特所送来的四百名希腊佣兵与五百名色雷斯骑兵。可能就是在这个时候,亚历山大遇到了埃及哲学家沙蒙(Psammon),并听取了他的教训。根据普鲁塔克的记载,亚历山大对于他所说的“上帝为一切人类之王”的理论深为欣赏。但是当他对于这种理论作了一番沉思之后,他又获得了一个更深入的哲学结论:“上帝是一切人类的共同父亲。”塔恩说:

   “这也就无异于所谓‘四海之内皆兄弟’的理想,如果是如此,这在西方世界中就要算是最早的了。”

  在孟斐斯,亚历山大又依照与他过去所采取的完全不同的路线,去改组埃及的行政。因为埃及就自然环境而言,是一个富强之国,所以他认为若交给一个人去掌管,将会是不安全的,所以决定采取分权的办法。亚历山大指派了两个埃及人,多罗斯皮斯(Doloaspis)与皮提希斯(Petisis)为上下埃及的“总督” [ 注:但却不用Satraps这个名称。 ] 。以后当皮提希斯辞职时,他才让多罗斯皮斯统治全国。西面靠近利比亚的地区,东面在赫利俄波里斯(Heropolis) [ 注:在苏伊士附近。 ] 城以外的阿拉伯地区,则由两个希腊人,阿波罗纽斯(Apollollius)与劳克拉提斯的克罗门尼斯(Cleomenes)去管理。后者又兼任财政部长,但收税的工作还是由埃及本地的税吏来执行,这使埃及人极为满意。亚历山大指派潘塔里昂(Pantaleon)与米加克里斯(Megacles)分别指挥孟斐斯和皮鲁苏门的驻军;赖希达斯(Lacidas)指挥希腊的佣兵,他是艾托利亚人;留在埃及的陆军,由普希塔斯(Peucetas)与巴拉克鲁斯(Balacrus)分任主将,海军则由波里蒙(Polemon)指挥。在这种分权安排之下,他使当地民政当局不能控制财政与军权,这样使任何一个人都不能控制全部的行政,而来建立一个独立的王国。

  公元前331年的春天,亚历山大在盂斐斯附近的尼罗河上架桥,开始启程返回提尔,他的舰队也已在那里待命。在那里,亚历山大又接到雅典人的请求,希望他释放在格拉尼卡斯会战中的雅典籍俘虏,这一次他同意了。亚历山大派了一百艘腓尼基和塞浦路斯的战船去增援安提帕特。他又指派艾斯克里皮阿多拉斯(Asclepiodorus)为叙利亚总督,在腓尼基的财政则由柯拉鲁斯(Coeranus)主管,亚洲方面直到陶拉斯山为止,则均由费罗克尼斯(Philoxenes)负责,但提尔与加沙两城例外。那些自治的腓尼基城市被允许保有自己的法律与国王,而不受艾斯克里皮阿多斯的控制。

  政治优势的赢得

  亚历山大的后方既已巩固,所以他现在可以向大流士的帝位挑战了。亚历山大派帕尔米尼奥先往塔普沙卡斯在幼发拉底河上架设桥梁。同时,在该河东岸上,前叙利亚总督马查斯(Mazaeus)指挥着波斯的前卫部队,兵力为三千骑兵和两千希腊佣兵。不久以后,亚历山大前去与帕尔米尼奥会合。当马查斯知道亚历山大到来的消息后深感惊惧,就自动从幼发拉底河上向东撤退。桥梁建成之后,亚历山大开始渡河,但是他没有沿着大路走,而是向东北方向通过美索不达米亚(Mesonotamia)往前行进,因为这条路线上有较丰富的粮草供应。不久,亚历山大的部队与大流士的前哨相遇,从俘虏的报告中亚历山大得知大流士的大军驻扎在底格里斯河(Tigris)附近。亚历山大立即星夜兼程往底格里斯河方向前进,但当他到达底格里斯河上时,却发现这个情报是错误的,因为河上并未设防,河水流速颇急。亚历山大的部队费了很大劲才渡过了底格里斯河,当在东岸上宿营时,发现有月食现象(公元前331年9月20日),亚历山大马上祭祀了月神、日神和地神,经过短暂的休整之后才继续前进。渡河后的第四天,前哨报告说在高加米拉(Gaugamela)附近的平原上发现了大流士的骑兵前哨。这个地方现在处于卡齐尔(Khazir)河边一个叫做提尔高美尔(Tel Gomel)的圆丘上,而卡齐尔河是大查布河(Great Zab)的支流,位于克拉姆莱(Keramlais)平原之东。

  10月1日,亚历山大在提尔高美尔赢得了阿贝拉(Arbela)会战(亦称“高加米拉会战”)的胜利。惠勒尔教授(Prof Wheelar)说:

   “这是古代记录中最伟大的会战。几世纪以来的局势在这一天做了一次总决算。此后1000年的历史都已被这个‘飞行楔形’(Flying wedge)所打开。” [ 注:阿里安说在冲锋之前,亚历山大将他的禁卫骑兵组成一个楔形的队形。 ] 。

  在会战中,亚历山大做了具有决定性的骑兵冲锋,突破了波斯军的正面,向大流士直冲过去。大流士是第一个领先逃走的,第二天,当亚历山大的追兵到达阿贝拉时,却发现大流士率领着波斯与巴克特里亚的骑兵以及二千名希腊佣兵,已经放弃了大路,匆匆向小查布河(Lesser Zab)方向退走,目的是去往米底的山地区域。大流士之所以采取这种行动,是认为亚历山大一定会沿着大路走,因为他现在所走的小路是一个拥有辎重的大军所不易通过的。大流士猜得并不错,可是其理由却是大错特错。亚历山大之所以选择大路,其原因是他认为占领巴比伦与苏萨在政治上更为重要。所以,亚历山大并不急于到山地中去追逐大流士的残军。亚历山大强大的军队向巴比伦前进,在僧侣与官吏的领导下,巴比伦的居民出城迎降献出了其城市和财富 [ 注:亚历山大利用这些金钱,犒赏三军 ] 。

  像在埃及一样,亚历山大的第一个行动也是宗教性的,他把神意的批准作为其对巴比伦统治的基础。亚历山大命令在巴比伦重建薛西斯所曾经毁灭的一切神庙,尤其是马杜克(Marduk)神庙,那是巴比伦的主神。然后,他依照僧侣们所拟定的仪式向马杜克牺牲上祭。通过这些宗教活动,亚历山大取得了神权的承认,他在巴比伦人的心目中变成了受命于天的统治者。

  亚历山大的下一任务就是改组巴比伦的政府。在这里,他面临着一个新的问题,由于大流士已经逃走,而且在阿贝拉会战中遭遇了决定性的失败,所以已经使亚历山大变成了事实性的“万王之王”。尽管在马其顿人眼中看来,他还是一个国王而已.可是命运之神却已令他君临万邦,而且在不久的将来,还有更多的国家会向他臣服。因此,亚历山大的问题不仅是如何改组所征服的国家,而且还要如何把马其顿与希腊也融合在一起,使它们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强权。亚历山大的智慧告诉他这是绝不能只凭武力而完成的,这还必须依赖被征服民族的诚意合作。这促使亚历山大第一次选择一位波斯人作为他的总督,这个人就是马查斯。在阿贝拉之战中,马查斯负责指挥着大流士军队的右翼,在那一战后,他就躲进了巴比伦城中。从政治上来看,这是一个聪明的决定:第一点,用一位波斯人做总督,要比用马其顿人或希腊人更能获得人民的欢心;第二点,因为大流士还健在,这一个行动是一个最好的诱惑,足以使那些还向他效忠的总督们会自动投降。不过依照其既定的政策,为了限制马查斯的权力,亚历山大又另外指派两个马其顿人分别主管巴比伦省的军事和财政 [ 注:以后有十个省区的总督都由波斯人充任 ] 。

  等到在巴比伦料理好了一切事情之后,亚历山大向苏萨前进,行程为二十天。当他到达该城后,原来的波斯总督艾布里提斯(Abulites)自动投降,并将国库中不少于50000台仑的储蓄交给了亚历山大,此外还有哈莫达斯(Harmodius)和艾里斯托格顿(Aristogeiton)的铜像 [ 阿修比注:Harmodius和Aristogeiton是同性恋人,因为感情纠葛遭遇僭主希比阿斯(hippias)兄弟的迫害,并与公元前514年试图刺杀hippias未遂,遭折磨后处死。雅典人推翻hippias之后,将他们作为“诛暴君者”加以纪念,并铸造铜像,该像也被称为“刺杀者群像”,流传至今。 ] ,那是薛西斯从希腊带回来的。亚历山大把这些铜像送还雅典,以当做友谊的象征,同时又送了3000台仑给安提帕特,以奖赏他安定后方的功劳。亚历山大还有另外一个收获,这在后来具有极大的重要性,那就是在苏萨有波斯的皇家学院,其中受训的都是波斯贵族的子弟,现在他们都落入了亚历山大手中。这不仅使他获得了宝贵的人质,可以控制其父兄,而且以后也使他能够以这些人为骨干来建立一支波斯陆军。这支波斯陆军这对于亚历山大原有的兵力,可以同时发生补充与制衡两种作用。从此时起,亚历山大也使大流士丧失了主要的军官来源。

  在苏萨,亚历山大又获得了从马其顿送来的几千生力军。他把新加入的骑兵用来补充禁卫骑兵,同时为了使它更加机动化,又把每个团分为两个中队,每中队约百余人,在其中队长领导之下,每个中队都能够各自为战。亚历山大让艾布里提斯留任苏萨总督,同时另外指派了一个驻军司令,然后他率领大军向邻近的波斯波里斯(Persepolis)和帕沙加达(Pasargadae)前进。

  在路上,亚历山大侵入乌克西亚人(Uxians)的地区,迫使这些野蛮部落屈服,并向他缴纳马牛羊等贡品,这是这些蛮族人之前拒绝献给波斯国王的。

  亚历山大又派帕尔米尼奥率领着辎重纵列、塞萨利骑兵和其他重装备的部队,取道设拉子(Shiraz)大路前进,他自己则率领禁卫骑兵和轻装部队,用强行军经过山地去夺取号称“波斯之门”(Persian Gates)的隘路。波斯西斯(Persis)的总督阿里奥巴尔扎尼斯(Ariobazanes)率领着四万步兵和七百骑兵据守在那里。亚历山大的第一次进攻失败了,但第二次,他通过巧妙的迁回运动与正面的牵制攻击相配合,终于达到了目的。此后,亚历山大指挥军队高速向波斯波里斯前进,以至于守兵都来不及携带其财富撤退。亚历山大在那里找到了120000台仑的巨款,而在居鲁士的故都帕沙加达,他又得到了6000台仑。

  在波斯波里斯,亚历山大焚毁了薛西斯的宫殿。据狄奥多拉斯的记载,认为这是亚历山大醉酒后的行动。事实上并非如此,亚历山大是故意采取这一行动的,帕尔米尼奥曾经反对,但亚历山大没有接受。亚历山大的目的就是要向所有的希腊人宣布,这个报仇的战役已经胜利了。但此举是否明智,却颇值得怀疑,因为它可以刺激年纪较长的马其顿人,认为战争应该结束了,但这却不是亚历山大的想法。

  波斯波里斯的废墟到今天还是一个很动人的古迹,居鲁士的坟墓现在也仍在帕沙加达。

  当亚历山大在波斯波里斯宿营过冬时,他才知道在阿贝拉会战不久之后,安提帕特也在米加罗波里斯的附近击败了斯巴达军队,并杀死了其国王阿吉斯。于是亚历山大后方最后的威胁也告消除,斯巴达也被迫加入了科林斯同盟。

  自从阿贝拉战之后,大流士率领着残部,在埃克巴塔那(Ecbatana)建立了他的行营。接着,大流士又从那里把他的辎重送到了里海隘口(Caspian Gates)现在称为赛立克与沙达尔(Sialek and Sadar)隘道。大约在公元前330年的仲夏,亚历山大知道了大流士躲在何处,于是立即前往米底。当地距离埃克巴塔那还有三天的行程时,他遇到了阿尔塔薛西斯三世的一个儿子比斯塔尼斯(Bistanes),他报告说,在五天以前,大流士已经带了三千骑兵、六千步兵和7000台仑离开了埃克巴塔那。大流士的意图是经过帕提亚(Parthia)与赫卡尼亚(Hyrcania),撤到巴克特里亚,一路实行焦土政策来阻止亚历山大的追击。

  因为对于同盟而言,战争已经结束,所以亚历山大在埃克巴塔那犒赏了塞萨利和希腊的同盟军,将他们遣送返国,并且又还送了他们2000台仑的礼品。从此时起,亚历山大尽量多用佣兵,不是用来增加打击兵力,而是用于驻防其波斯属地。这是一个明智的政策,因为许多佣兵都是无家可归的人或是流犯。亚历山大又命令把在苏萨、波斯波里斯和帕沙加达等地所获得的金银,都运往埃克巴塔那,储存在卫城之中,总计18万台仑,约值4392万英镑 [ 注:依然是以1913年的价值折算,现值约6.48亿美元。 ] 。他把这巨大的财富交给他的财政大臣哈尔巴拉斯管理,并命令铸造统一的金银钱币。至于保护之责亚历山大交给了帕尔米尼奥,在埃克巴塔那以东的交通线都由他管制,同时亚历山大也因此把一支强大的色雷斯佣兵分配给他。

  之后,亚历山大又再度去追击大流士,在第十一天的行军中,他达到了莱格 [ 注:Rhage,即今之Rei,在德黑兰的东南五里处 ] ,据阿里安说,这里到里海隘口只有一天的行程——里海隘口在莱格的东面,相距四十四英里。

  在莱格,亚历山大从逃亡者的报告中知道大流士早已通过了那个隘路,换句话说,不是几天工夫可以追上的,于是他决定让疲倦的士兵休息五天,然后再继续追击。此后,亚历山大继续向隘道前进,通过隘道之后,又在艾拉丹(Aradan)宿营。在那里,亚历山大分派兵力去搜集补给,因为当地居民告诉他再前进就是没有水的沙漠。有一位巴比伦贵族巴吉斯塔尼斯(Basistanes)来向亚历山大投降,告诉他说巴克特里亚的总督比沙斯(Bessus)已经废黜了大流士,并将其囚禁。亚历山大因而没有等到搜集补给的兵力回来,就只带了两天的口粮,率领一部分精兵高速前进。他整夜行军直到次日正午为止,休息到黑夜将至时又继续前进,一直到了巴吉斯塔尼斯出发的村落为止。在那里,亚历山大得知比沙斯已经自任统帅。

  尽管人瘦马乏,亚历山大还是命令部队继续挺进。经过夜间的行军,第二天正午亚历山大到达比沙斯前一天所占领的村落。在那里有人告诉他说,在沙漠中有条捷径,可以使他能够赶上比沙斯。因为亚历山大的步兵已经跟不上了,于是他命令五百名骑兵下马,改用他们的马来运载步兵。在当大下午,亚历山大又出发了,据阿里安说,亚历山大一路飞快地在前面领跑。在黑夜里前进了四十七里之后,亚历山大出乎意料之外地碰上了他的猎物。当时正是拂晓之前,敌人完全处在无秩序和无武装的情况中。比沙斯先杀害了大流士,然后率领六百多名骑兵逃走了,当亚历山大赶到时,他的对手已经死了。亚历山大把大流士的遗体送回波斯波里斯,照国王的礼节安葬,并且让他的遗孤受到王子式的教养,好像他们的父亲还是在位一样。

  大流士大致是在达曼(Damshan)或沙鲁德(Shahrud)被害的,前者距离里海隘路为二百〇八英里,后者为二百五十三英里。若是要在七日之内通过这样长的距离,到达达曼平均一天要走二十九英里以上,到达沙鲁德平均一天要走三十六英里——在仲夏的天气中,而且所经过的地区大部分都是无水的沙漠,这实在是需要惊人的耐力。

  对于亚历山大而言,大流士之死不仅让他轻松了许多,而且也成为具有决定性的一件大事。若是大流士以俘虏的身份活下来,则将会变成阴谋的中心;亚历山大若是把大流士暗杀掉,则又有损帝王之道。根据征服的权利,亚历山大自然升到了“大帝”的地位,他的天才告诉他,要想使帝国长久,则首先必须克服希腊人与波斯人在许多世纪以来所养成的敌意。在他的帝国之中不应再有胜利者和失败者的区别。亚历山大也认清了这个帝国的存在,不仅有赖于他个人的寿命与努力,而且还要靠人民的善意与容忍。为了表示天下一家,亚历山大在他的宫廷采用波斯的礼节和服装。关于服装方面,他所采取的是一种混合的形式。之所以如此,并非表示他个人的好恶,而是为了争取被征服者的好感,以使他们不把马其顿人当做敌人来看待。

  除了赫菲斯提翁与克拉提拉斯等少数人以外,大部分的马其顿人都反对这种政策,并且完全不了解其政治动机。这些人都是头脑简单的军人,无法了解亚历山大为什么要采取东方习俗,更不知道他怀柔新臣民的苦心。现在已经胜利了,他们所希望的就是享受胜果。自从大流士死后,他们就觉得战争应该结束,他们也可以满载而归了。因为这种思想是那样的普遍,所以亚历山大只好召集部下,向他们恳切地说明还有继续前进的必要。虽然完全凭借其人格的力量,使军人们相信亚历山大的动机是正确的,但是他们在内心中还是希望和平与回家,并且依然憎恶亚历山大的怀柔政策。

  东北疆界的稳定

  亚历山大并没有立即追击逃入巴克特里亚的比沙斯,而是先进入艾尔布尔兹(Elburz)山地去征服塔普里亚(Tapurians)与马尔地亚(Mardians)等部落——后者从来没有向波斯称臣的——并迫使他们交出大流士的从者与其希腊佣兵的残部。这是一个重要的工作,在他追逐敌人之前肯定要先肃清其后方。

  亚历山大将兵力分为两个纵队,一个由他自己率领,另一个由克拉提拉斯率领,后者已经逐渐代替了帕尔米尼奥而升任了他的副帅。亚历山大迅速扫荡了山地,征服了那些部落。此后,大流士的首相拉巴尔查尼斯(Nabarzanes)、帕提亚与塔普里亚两省的总督弗拉托费尔尼斯(Phratophernes)和奥托弗拉达提斯(Autophradates)、法尔拉巴查斯的父亲阿尔塔巴查斯(Artabazus),以及一千五百名希腊佣兵和希腊各国派驻波斯宫庭的使臣等都向他投降了。拉巴尔查尼斯被赦免,那两位总督则官封原职,阿尔塔巴查斯受到了礼遇,因为他是亚历山大父亲的朋友,而且又始终效忠于大流士,克尽臣节。那些佣兵凡在希腊同盟成立之前即己在波斯服役的都被释放,并获得了自由;在希腊同盟成立以后才为波斯服役的佣兵,虽也获得了赦免,但却由他们的将领安德罗尼卡斯(Andronicus)率领着,被编入陆军中继续服役。雅典与斯巴达的使臣被监禁,其余非同盟国的使臣则都获得了自由。

  亚历山大接着进军到查德拉卡塔(Zadracata),在那里停了十五天之后才继续追击比沙斯。在麦什德,阿利亚(Aria)总督沙提巴尔查尼斯(Satibarzanes)向他投降。亚历山大不仅仍派沙提巴尔查尼斯留任总督,并且还给他一支小型的警备兵力,以保护道路。这时,亚历山大得知比沙斯已经正式自立为王,号称阿尔塔薛西斯,并希望与锡西厄人缔结同盟。

  当亚历山大从麦什德沿着大路向巴克特拉(Bactra)前进时,他获得消息:沙提巴尔查尼斯已经屠杀了他留下来的那些警备兵力,并在阿尔塔可拉(Artacoana)集中了一支军队以支援比沙斯。亚历山大不能让阿利亚在它的后方发生叛乱,所以他率领了禁卫骑兵与轻装部队,在两天之内急行了七十英里,奇袭了沙提巴尔查尼斯。沙提巴尔查尼斯众叛亲离,但他还是逃走了,不久以后被捕获并被处死。

  在阿尔塔可拉以东不远的地方,亚历山大建立了阿利亚的亚历山大城(即今之希拉特),并任命另一位波斯人阿尔沙米斯(Arsames)为总督,以代替沙提巴尔查尼斯。亚历山大接着到了德兰吉亚纳(Drangiana),当时这里是艾拉恰西亚(Arachosia)省区的一部分,因为这个省的总督巴尔沙恩提斯(Barsaentes)参加叛乱,所以也被处死。在弗拉达(Phrada),费罗塔斯的谋反阴谋泄露了,这个事件使亚历山大大为震惊,他决定不再让他的禁卫骑兵由一个人来统率。亚历山大把禁卫骑兵分为两个团,每个团四个中队,一个师由他的至友赫菲斯提翁率领,另一个则由“黑人”克里塔斯指挥。在弗拉达他又建立了“亚历山大希望城”(Alexandria Propthasia)。

  由于急于想捉到比沙斯,亚历山大挺进到了希尔孟德河(Helmund)上。在那里,他遇到了一个民族,过去叫做拉里亚斯皮亚人(Ariaspians),以后改叫“恩人”(Energetae),因为过去曾经为居鲁士忠心地服役。当亚历山大知道他们不仅享有一种与其他野蛮民族不同的政府制度,而且其公正的程度也不亚于希腊最好的制度时,就准许他们自由,并且还把附近的土地尽量赐与他们。同时,格德罗西亚(Gedrosia)和卡尔马尼亚(Carmania)两个省区的总督也来向亚历山大投降,亚历山大命令梅农为艾拉恰西亚的总督,负责征服该地区。公元前329年10月或11月,亚历山大来到了塔尔拉克河(Tarnak),依照塔恩爵士的考据,他在加兹尼(Ghazni) [ 阿修比注:今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交界处,不久前23名韩国人即在这个地区被绑架。 ] 建立了艾拉恰西亚的亚历山大城,而不是在大家所认为的坎大哈(Kandahar)。

  自从在公元前334年春季渡过了赫勒斯滂 [ 阿修比注:Hellespont,即今达达尼尔海峡。 ] 以来,亚历山大已经前进了二千五百里,并且征服了波斯帝国除巴克特里亚与索格地亚那(Sogdiana)两个省区之外的全部疆土。巴克特里亚与索格地亚那(Sogdiana)两个省区联合起来,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堡垒可以保护其东北面的疆界。亚历山大事先并不知道,这两个省区的平定,却使其将道受到了最大的考验,也整整花了他两年的精力。其原因是巴克特里亚人和索格地亚那人都是勇敢好战的纯雅利安血统的民族,他们决心为自由而战。此外,他们所生活的地区也是世界上最艰苦的地区,任何军队在那里作战都很困难。 [ 作者注:巴克特里亚即今之巴达克夏(Badakshan)与阿富汗、土耳其斯坦(Afghan Turkestan),它是位置在巴罗巴米沙斯(Paropamisus),即今之兴都库什山脉,与奥萨斯河,即今之文莫达里亚(Amu Daria)河之间,大部分都是崎岖的山地。至于索格地亚那,即今之波克哈拉(Bokhara)与土耳其斯坦,大部分不是大草原即为沙漠。 ] 除了巴克特拉,那里是波斯帝国的最后一个大城市,此外亚历山大更无可以攻击的目标,因为人民不是住在农村中,就是以游牧为生。

  在这个地区,所有的战争方式都与过去的完全不同。没有伟大的会战在等候亚历山大,他必须面对一场人民战争。那些骑马的游击队,当他前进时会突然在后方出现。他们躲在悬岩峭壁之上,受到追击时却又消失在大草原之内。在这样的战场上去征服这样的敌人,必须有极高度的将才,因为这要比在平原上对付一个有组织的敌人困难得多了。在这两个省区的战役中,亚历山大的将道才有机会作了至高无上的表现,他能在两年多一点的时间当中征服这两个省区,也可以算是盖世无双的伟业。

  不幸的是,阿里安与其他的史学家对亚历山大所作的战争方式的改变,基本上没有论述到。我们可以猜想,亚历山大一定扩充了其轻型部队,包括步骑兵都在内。还有一件事也是可以确定的,这场战争是以机动与弹性为基础的,亚历山大应该同时使用了大量的军事据点与军事性的殖民地,以限制敌人的机动性和增加自己的机动性。

  亚历山大首先在加兹尼休整军队,然后在公元前329年的春天,越过了山地进入了巴罗巴米沙德(Paropamaisdae),在喀布尔(Kabul)附近建立了高加索的亚历山大城;并指派波斯人普罗克斯(Proexen)为该地区的总督,同时指派其部将之一为军事指挥官。之后,亚历山大准备越过兴都库什山脉,进入巴克特里亚。比沙斯率领着七千巴克特里亚兵,与达海(Dahae)一起扼守上奥萨斯河附近的阿尔拉斯(Aornus)。虽然兴都库什山脉上深雪没胫,但是亚历山大仍然经过两千六百尺高的哈华克(Khawak)隘路,越过了兴都库什山脉,到达了肥沃的地区,又由此北进,到德拉普沙卡(Drapsaka)以从东面迂回阿尔拉斯。比沙斯退到了奥萨斯河上,阿尔拉斯与巴克特拉都不战而降,阿尔塔巴查斯被任命为巴克特里亚总督。

  从巴克特拉,亚历山大进军到了面对基里弗(Kilif)的奥萨斯河上,那里的河宽达四分之三英里。亚历山大用皮筏渡河,正像公元前335年渡过多瑙河时一样,一共花了五天的时间。正在敌人假想位置作强行军之际,亚历山大突然接到了索格地亚那大酋长希皮塔米尼斯(Spitamenes)的一封信,说他已经拘捕了比沙斯,并且自愿投降。亚历山大派了托勒密率领一支强大的兵力去受降。在四天之内,托勒密完成了十天的行程,赶到了希皮塔米尼斯前一天宿营的地方。但是希皮塔米尼斯已经改变了初衷。因为现在时间是比什么都重要,托勒密命令他的步兵随后赶上,并亲率骑兵先进入一个村落。在那里,托勒密发现比沙斯被丢弃在那里,他将其俘获后,就立即返回复命。

  当托勒密在执行任务时,亚历山大为那些在兴都库什山中丧失马匹的骑兵补充乘马。等到托勒密回来后,亚历山大又率军到达马拉康达(Maracanda),即撒马尔罕(Samarkand,为帕木儿的未来都城),这是索格地亚那的王都之一,另一个王都是波克哈拉。亚历山大在那里留下了一支守兵,之后他又挺进居鲁波里斯(Cyropolis),这是居鲁士在贾克萨迪斯(Jaxartes)河附近所建立的一个要塞。波斯人为了防御住在该河对岸大草原上的马沙吉塔(Massasetal)游牧民族,一共建了八个要塞来保护他的东北疆界,而这是其中最坚强的一个。亚历山大派了一些佣兵来驻防这些据点,因为他相信索格地亚那已经顺服,于是召集那里所有的酋长来巴克特拉朝见他。

  事实上,索格地亚那并未完全降服,比沙斯的被俘似乎使亚历山大发生了误解,因为索格地亚那人的真正领袖并不是他,而是希皮塔米尼斯。这个能力颇强的领袖听说亚历山大要召见他,认为这对于他个人和他的人民都是不利的,于是决心发动一个全民族性的叛变。希皮塔米尼斯的计划很周密,他奇袭了亚历山大。

  这个叛乱是突然在亚历山大的后方爆发的,居鲁波里斯以及其他的要塞据点都在措手不及之下被攻占了,守兵均被屠杀。亚历山大立即前往最近的要塞加沙(Gaza),同时命令克拉提拉斯围攻居鲁波里斯。亚历山大一鼓作气攻下了加沙,将其守军完全杀死,在以后的两天内,他又削平了四个其他的要塞。最后,亚历山大来到居鲁波里斯,虽然遭遇了顽强的抵抗,但还是攻克了这座城市。亚历山大这几次都是反常的残酷,将所有的叛徒都杀掉了。

  亚历山大这样大举屠杀的原因与索格地亚那的战略重要性有关,这是个进可攻、退可守的省区,是波斯东北面的重要屏障。此外,这个战役的时间已经长到了他无法忍受的程度,所以亚历山大希望能赶紧将其结束。他不能把一个未征服的索格地亚那留在他的北翼上而继续东进,他似乎是想用恐怖的手段来消灭抵抗,正好像他过去对于底比斯的手段一样。假如这种猜疑是正确的,则事实却证明他的政策是完全错误的。恐怖不但不能征服索格地亚那人,反而激起了其困兽犹斗的决心。此外还有两个其他的原因:一、亚洲的锡西厄人,即马沙古塔人,已经集中了大量的骑兵在贾克萨迪斯河的右岸上,假如马其顿人不能压平这些叛变,他们就要趁火打劫了。二、亚历山大已经听到了希皮塔米尼斯正在围攻马拉康达的消息。

  亚历山大似乎没有认清这次叛变的严重性,因为当他听到了马拉康达被围的消息后,他只派了六十名禁卫骑兵、八百名雇用骑兵和一千五百名雇用步兵,由法尔鲁齐斯(Pharnuches)率领去解围。但法尔鲁齐斯是一位外交家而不是军人,所以他希望能用谈判的方法来取得野蛮人的欢心,而根本不想打仗。

  法尔鲁齐斯在贾克萨迪斯河的左岸上建立了一个“最远的亚历山大城”(Alexandria Eschate),以之作为阻挡游牧民族的屏障。二十天后,其卫城完工了,法尔鲁齐斯把一批希腊佣兵、一些当地的人民和不堪服役的马其顿人移居在这个城中,然后祭祀神明,并举行了一次运动大会。

  此时,锡西厄人仍留在贾克萨迪斯河的右岸上,因为在这一点的河面是很窄的,所以他们向亚历山大辱骂着,问他敢不敢渡河一战。亚历山大接受了这个挑战,命令准备皮筏渡河。接着就是一次卓越的作战,因为亚历山大对于所谓“帕提亚战术”(Parthian tactics) 虽无经验——公元前53年克拉苏在卡雷曾被这种战术所击败——但他却发明了一套自己的新战术,而这套新战术是非常成功的(参看第八章)。锡西厄人有一千人被杀,一百五十人被俘,若非亚历山大误饮污水而患了重病,则在追击时可能还有更多的人要送命或被俘。这一次的失败是具有决定性的,锡西厄人立即派了一个使节团来向亚历山大谢罪,并保证其国王今后将对他唯命是听。

  当亚历山大正在这一方面作战时,在马拉康达附近也正在进行着一次完全不同的战斗。当希皮塔米尼斯知道法尔鲁齐斯的援兵来到时,他立即解围,与六百名锡西厄的骑兵会合在一起,在波里提米塔斯(Poly-timetus)河南面的平原上伏击了法尔鲁齐斯,歼灭了他的纵队。

  这是自从渡过了赫勒斯滂之后,亚历山大的军队所遭到的第一次惨败。亚历山大立即赶去报仇。他率领轻装部队,在三天多的时间之内,前进了一百七十里,于第四天拂晓时接近了该城。希皮塔米尼斯与他的从者闻风而逃。当亚历山大到达战场后就停下来埋葬死者,然后把波里提米塔斯河附近的肥沃之地都夷为废墟,然后才返回巴克特拉宿营过冬。

  这是一个十分忙碌的时期。比沙斯被送往巴克特拉受审,因为他有篡位之罪,所以依照波斯的法律加以处罚。首先割去他的耳鼻,然后送往埃克巴塔那执行死刑,阿里安对于这种野蛮的刑罚曾经加以谴责,但这却是波斯的惯例,大流士一世对于自立为王的弗拉伐里希(Fravarish)也是这样惩罚的。在巴克特拉,亚历山大获得了从希腊来的大批增援,而西部诸省区也送来了新的佣兵。为了固守一些要塞据点,亚历山大最需要的也正是这种兵力。恰拉斯米亚人(Chorasmians)是一个住在里海与咸海之间的民族,他们的国王法拉斯马尼斯(Pharasmanes)曾经到巴克特拉来访问亚历山大,表示愿意缔结同盟。法拉斯马尼斯同时也愿意引导亚历山大取道北面的贸易路线以到达黑海。但是亚历山大却回答说,现在他正在忙于计划征服印度,等到这个目的达到后,在他返回希腊的途中,他将顺便去开拓欧克辛河(Euxine)以东的地区。

  但是在尚未远征印度前,亚历山大首先必须征服索格地亚那人。恐怖政策并未能使他们降服,反之他们却化整为零地去坚守要点和山地。公元前328年的春季中,亚历山大回到了奥萨斯河,在宿营时发现了一个石油喷泉。

  在尚未出发征服索格地亚那之前,亚历山大在巴克特拉留下了一支强大的兵力,交由克拉提拉斯指挥,克拉提拉斯奉命巡逻这个地区以防叛变再起。亚历山大把其余兵力分为五个纵队,由赫菲斯提翁、托勒密、帕迪卡斯、寇纳斯、阿尔塔巴查斯和他自己分任指挥。亚历山大亲率自己的纵队前往马拉康达,而其余四个纵队则扫荡了整个地区,消灭索格地亚那人的据点,然后再和亚历山大在马拉康达会合。克里塔斯可能就是在此时被杀的。其次,亚历山大又命令赫菲斯提翁去建筑要塞据点和设立殖民地,同时又命令寇纳斯与阿尔塔巴查斯率领纵队进入锡西厄(即土耳其斯坦),因为希皮塔米尼斯已经逃往那里避难。

  当亚历山大正忙于消灭索格地亚那人的残余势力时,希皮塔米尼斯又率领一批马沙吉塔人突然在他后方出现,攻陷了一个巴克特里亚的边境要塞,然后进向巴克特拉,那里只有老弱病兵留守。凡尚堪一战的人员,都由索希克里斯(Sosicles)之子派松(Peithon)率领倾城而出。他们在与侵入者交战中杀死了一部分入侵者,可是当他们回城时,却遇到了伏击,几乎全军覆没,派松也负伤被俘。当克拉提拉斯知道了这个坏消息之后,马上赶回来,杀死了一百五十个马沙吉塔人,但希皮塔米尼斯却逃走了。

  亚历山大在建立了其要塞据点网之后,又把两个团的方阵步兵、两个中队的禁卫骑兵以及所有的标枪骑兵,与新编成的巴克特里亚与索格地亚那轻骑兵都分配给寇纳斯,命令寇纳斯继续对希皮塔米尼斯作战,而他自己则在劳塔卡(Nautaka)休息。此时,阿尔塔巴查斯因为年纪太大,自请退休,由尼柯劳斯(Nicolaus)之子柯明塔斯继任其总督的职位。亚历山大也从塔普里亚召回了奥托弗拉达提斯,将其职务交给弗拉托费尔尼斯兼管,又命令大流士的旧属艾特罗巴提斯(Atropates)重任米底总督。

  希皮塔米尼斯看到所有的地方都已为马其顿的驻兵所占领,已经没有藏身之处,于是决定攻击寇纳斯,并以自由抢劫为条件,诱惑了三千名马沙吉塔人跟着一起出发。当寇纳斯听到了这个消息之后,他立即前往迎击,在激战之后,马沙吉塔人死了八百人,而希皮塔米尼斯的索格地亚那和巴克特里亚部属都纷纷投降。不久以后,当马沙古塔人知道亚历山大也已经动身了,他们马上捉住希皮塔米尼斯将其斩首,并把首级送给亚历山大。这样亚历山大又少了一个厉害的对手。

  在希皮塔米尼斯死后,寇纳斯与克拉提拉斯又在劳塔卡与大军会合,这已经是公元前329年到公元前328年之间的冬季了。但他们还不能在那里留得太久,因为索格地亚那的四大酋长阿克雅提斯(Oxyartes)、恰里尼斯(Chorienes)、卡塔尼斯(Catanes)和奥斯塔尼斯(Austanes)都保留着武装,所以尽管已经很迟了,亚历山大却仍然决定与他们算总账。公元前328年的隆冬,亚历山大下令攻击号称“索格地亚那之岩”(Sogdian Rock)的阿克雅提斯基地,虽然阿克雅提斯本人不在,但他的家族都在那里。虽然山中积雪颇深,路上都是悬崖绝壁,但这个基地还是被攻占了。

  在俘虏中有阿克雅提斯的女儿罗莎娜(Roxane),号称亚洲第一美人,因为亚历山大希望安抚这些索格地亚人,并使这个民族战争告一结束,所以作为是一种政策的行动,他决定娶她为妻。这次婚礼的庆典都是照波斯习俗来办的,这足以显示出亚历山大的波斯人与马其顿人一律平等的观念——最先亚历山大还只把这当成一种军事需要,现在却已经变成既定政策了。据库提乌斯的记载,亚历山大曾经说过,两族的通婚对于帝国的建立是至为重要的,因为这样才可以洗除被征服者的耻辱与胜利者的骄气。这一个巧妙的安排与之前的恐怖政策大不相同,等到阿克雅提斯知道了这个喜事之后,他立即投降并陪同他的女婿去一同围攻恰里尼斯的要塞。在后者投降之后,亚历山大又派阿克雅提斯担任该地区的总督。之后,亚历山大留下克拉提拉斯去剿平卡塔尼斯与奥斯塔尼斯,他自己则先返回巴克特拉。在苦战之中,前者被杀而后者被俘。克拉克提立斯返回巴克特拉,与亚历山大会合在一起,该城也改名为亚历山大城。此外,在巴克特里亚和索格地亚那的境内,亚历山大也建立了许多军事防御性的殖民地。

  也许是在巴克特里亚,亚历山大决定使三万名本地青年接受马其顿式的教育,以便增强其兵力。这一个决定与婚事是同样的使某些马其顿人感到不愉快。此时,卡里希尼斯的事件也爆发了,不久之后就又有了侍卫谋反的阴谋,于是卡里希尼斯终被处死刑。

  在平定了索格地亚那之后,亚历山大终于也稳定了其在贾克萨迪斯河上的东北疆。对于这个地区的巩固工作做得如此的彻底,所以以后在那里建立的希腊王国一直延续到公元130年才灭亡。虽然他知道在这条河的对岸就是锡西厄人的领土,但他却相信再过去即为大洋,所以从东面不会有太多的危险。反之,亚历山大认为从里海附近的地方是可能有麻烦发生的,所以他对于恰拉斯米亚国王的回答是并非随便说说的,因为据我们所知,在他从印度返回巴比伦之后,向这一方面的开拓是他心中所考虑的第一个计划。

  东疆的开拓

  亚历山大在巴克特拉准备对印度的入侵工作,他知道过去曾有一度,印度是波斯的最东面的省区。亚历山大相信印度是一个纵深不太大的半岛,它向东突入海中;在其北侧面上为一连串的巴罗巴米沙斯山脉;在山脉的北面,距离西贾克萨迪斯河不远处即为大洋,它刷洗着它们的山脚,并经过半岛的东端。照亚历山大的理解,印度就是印度河(Isdus)的地区,至于它是否为尼罗河的源头,抑或是自流入海,亚历山大是不知道的。他好像不知道西拉克斯(Scylax) [ 阿修比注: 西拉克斯是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探险家,是首先抵达印度的欧洲人,事迹最早记载于希罗多德的著作中。其所著《西氏航海指南》(Periplus of Scylax)现存12世纪抄本。 ] 的航行,尽管亚里士多德所著的《政治学》中曾经提到这位航海家的故事。亚历山大一共有两个目的:一,完成对于波斯帝国(亚洲全部)的征服;二,解决使地理学家混淆不清的大洋问题。为了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在公元前328年的秋天里,亚历山大曾经命令埃及和腓尼基派造船匠与水手来参加这个工作。

  当正在进行准备工作时,亚历山大又获得了大量的增援。依据库提乌斯的估计,共为步兵一万九千四百人,骑兵两千六百人 [ 注:据估计从阿贝拉会战起,到侵入印度时为止,亚历山大共获得步兵四万一千人,骑兵六千五百三十人。 ] 。不过其中有许多都是用来供殖民之用的佣兵,并不补充陆军中的缺额。在所集结的总兵力中,有一万名步兵和三千五百名骑兵,是分配给巴克特里亚的总督阿明塔斯当做驻防军之用的,而方阵的兵力也由六个团增为七个团。总的算来,分配给侵入军团的兵力约为两万七千人到三万人。此外还应加上数量不详但却相当可观的非战斗人员,因为这个军团现在已是一个机动的国家和帝国行政中心,它包括着文武官员、工程师、科学家、商人、军眷和教育儿童的学校。

  同时,亚历山大还获得了沙希古普塔(Sasigupta)的合作,后者为格南德哈拉(Grandhara)的一位印度国王(Rajah),其国土的位置在库拉尔(Kunar)河与印度河之间。亚历山大从他的报告中得知塔克西拉(Taxila)国王因为与保拉瓦(Pauravas)国王有过节,所以很愿意向他这位“大帝”求援以来报仇。前者的原名为阿门费斯(Omphis),但通常都被称为是塔克西里斯(Taxiles),他的国土位于印度河与基拉姆(Jhelum)河之间。后者名叫波鲁斯(Porus),其国土位于基拉姆河之东。

  公元前327年的初夏,亚历山大向印度出发远征。他越过兴都库什山,经过了十天的行军,到达了山麓处的高加索亚历山大城。亚历山大发现那里的情况不太好,就指派尼拉罗尔为总督,另外又派阿克斯亚尔提斯为巴罗巴米沙德的总督,并通知塔克西里斯与在印度河以西的其他国王来与他会晤。他们都来了,他们认为亚历山大不仅是一个征服者,而且更是一个保护者。亚历山大从他们的报告中一定已经知道,自己过去对于印度的认识有许多的错误,但是关于这一点却一点记载都没有。

  亚历山大的计划是命令赫菲斯提翁和帕迪卡斯,率领军团一半兵力和随营人员,由塔克西里斯陪伴着,前进到柯芬河(Cophen)上的喀布尔(Kabul),然后经过开伯尔(Khvner)隘路到达印度河,并在该河上架桥;同时为了保护其左侧面和交通线起见,由他率领另一半兵力,进军到恰斯配斯(Choaspes)河(即库纳尔河),然后经过巴佳尔(Bajaur)与史瓦特(Swat)山地,与在印度河上的赫菲斯提翁及帕迪卡斯相会合。

  在恰斯配斯河上,亚历山大遭到了巴佳尔部落的强烈抵抗,他们到处设防以阻止其前进。在艾里格安(Arigaion),即可能为巴佳尔现有首府的纳瓦格(Nawagai),曾经发生过一次恶战。据托勒密说,亚历山大的军队曾经俘虏了山地人四万和牲畜二十三万头——这显然是过分地夸大了。亚历山大把最优秀的牲畜送回马其顿以改良其品种,这个运输的距离在三千里以上。

  接下来,亚历山大渡过了古拉斯河(Guraeus),也就是潘柯拉(Panjkora)河,进入史瓦特山地,这里是艾沙西尼亚人(Assacenians)的地区,他们已经集中兵力在主要据点马沙加(Massaga)上,并且有从印度河彼岸中来援的七千印度佣兵。出乎亚历山大的意料之外,他们并没有坐等亚历山大发动进攻,而是主动向马其顿军队发起了进攻,后者当时正在扎营。亚历山大以一个迅速的假撤退使敌人扑空,他先将他们引出了据点,然后再转过身来将他们还回据点,并加以围困。艾沙西尼亚人终于作了有条件的投降,但是那些印度佣兵,虽然自愿为亚历山大效忠,却还是被亚历山大所围歼(这一个屠杀行动曾经引起很多批评,不过亚历山大却不敢冒险让他们撤过印度河,怕他们又为敌人服务)。

  亚历山大接着攻下了奥拉(Ora)与巴齐拉(Bazira),并越过了马拉康德隘路,进入了赫菲斯提翁所未能征服的普克莱提斯(Pencelaitis)。在那里接受投降后,他留下了守兵,就前往艾姆波里拉(Embolina),艾姆波里拉距离阿尔拉斯约为两天的行程,是艾托克以北的一个山地要塞,靠近印度河,而且有大量的部落民族在那里避难。

  1926年,经史坦因爵士(Sir Aurel Stein)考证,断定阿尔拉斯即为皮尔沙尔(Pirsar),那是一个平顶的山岭,其悬岩控制着五千尺以下的印度河。神话中赫拉克勒斯曾经围攻它,但未获成功,这就构成一个足够的理由,使亚历山大想要胜过其祖先。假如这个故事是真的,阿尔拉斯也不过是个具有威望的目标而已,因为依亚历山大来看,阿尔拉斯对于这些部落民族是一个集中点,又因为它从侧面威胁着他的交通线(一直到喀布尔河谷为止),以及在印度河的任何渡河点,所以他不能让它留在敌人的手中。在战略上,亚历山大占领阿尔拉斯是非常必要的;在精神方面,占领阿尔拉斯也是同样的必要,因为它被认为是不可攻陷的,所以打下阿尔拉斯将足以使远近的部落民族都为之胆寒。亚历山大决定要攻陷阿尔拉斯。他把克拉提拉斯和大部分的兵力都留在艾门波里拉,四处搜集补给,而自己却在公元前326年3月间率领着精兵出发,使用一种最高明的山地战,终于将阿尔拉斯攻陷(见第八章)。亚历山大留下了沙西古普塔据守阿尔拉斯,自己花了几天的时间去追逐残敌。

  接着亚历山大就下令伐木造船,顺流向下达到了俄兴德(ohind),俄兴德在艾托克上流十六里处,赫菲斯提翁与帕迪卡斯已经在那里架桥。于是亚历山大与他们会合在一起,然后渡过了印度河,进军至塔克西拉,这是印度河与吉达斯浦(Hydaspes)河之间最大的城市(吉达斯浦河即为基拉姆河)。亚历山大在那里建立了征服旁遮普(Panjcb)地区的前进基地。塔克西里斯主动向亚历山大示好,艾比沙里斯(Abisares)和其他喀什米尔山地国家君王也都派代表来欢迎亚历山大,但艾比沙里斯却又在暗地里与波鲁斯缔结了同盟。

  旁遮普即为五河省(Land of five rivers),其名称,在英文、希腊文和梵文(Sanskirt)中是各有不同,今分列如下:

英文 希腊文 梵文
Thelum(基拉姆河) HydasPes(吉达斯浦河) Vitasta
Chenab(杰纳布河) Acesines(艾斯西尼斯河) Asikhi
Ravi(拉费河) Hydraotes(海德拉提斯河) Parushni
Beas(比斯河) Hyphasis(吉帕斯河) Vipas
Sutlev(沙特里河) Hesydrus(海西德拉斯河) Sutudri
在梵文中,印度原文为“身毒”(Sindhu)。

  在塔克西拉,亚历山大改组了他的骑兵。他把皇家骑兵中队(Agema)与禁卫骑兵分开,自己指挥前者,其余的则分为五个旅(Bipparchies),每个旅一千人。其中四个旅均由一个中队(三百人)的禁卫骑兵与七百个东伊朗(Iranian)骑兵所混合组成,另一个旅则几乎全由伊朗人所组成。

  当亚历山大正在准备下一个行动时,他得到了消息,知道波鲁斯正在沿着基拉姆河的东岸集中兵力,准备阻止他的前进,并且等待着艾比沙里斯的援军。亚历山大命令把印度河上的船只都分成数段,用大车将其运到基拉姆河上。亚历山大在塔克西拉留下了守兵,并指派菲利普,哈尔巴拉斯的兄弟,为格南德哈拉的总督,他自己则由塔克西里斯陪伴着,率领大军前往吉达斯浦河。6月初,亚历山大到达该地,至于具体地点则已不可考。史坦因爵士认为可能是在哈南巴尔(Harannar),在贾纳普尔(Jelapur)的下游十七点五里的位置上。亚历山大在那里发现波鲁斯正扼守着东岸。

  亚历山大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渡河,并使波鲁斯接受会战。这个问题显得非常迫切,因为雨季早已降临。亚历山大利用了一连串的佯攻,使波鲁斯误判他所选定的渡河点,于是他趁黑夜率领兵力向上游行动,接着很困难地渡过了东岸,迫使波鲁斯接受会战,并使他遭到了决定性的失败。诚如第三章中段已经说过的,亚历山大并没有向波鲁斯贯彻意志,反而与他缔结了同盟,以表示尊重他的王国,不久还扩大其领土。

  亚历山大这么做,绝对不仅仅是因为波鲁斯是一个英勇的对手,因为亚历山大不仅是一个侠士,而且还是一个政治家。合理的解释是亚历山大认清了要想守住旁遮普地区,就一定要在几个主要国家间建立一种权力平衡。因为他已经扩大了塔克西里斯的领域,所以也就必须扩大波鲁斯的势力范围以求达到一种平衡。亚历山大的政策与18世纪英国人在印度所采取的政策极为相似——分而治之。这里的问题不是省区,而是区域性的王国。它们彼此间的仇恨与对立,正足以使第三者从中取利,并且成为它们共同的主人。此外,为了增加对被征服国家的控制,在这次会战后,亚历山大又立即建立了两个亚历山大城,一个叫做尼西亚(Nicaea),位于会战的战场上;另一个叫做布西法拉(Bucephala),位于渡河点上,布西法拉是亚历山大的名马,死于这次会战中。

  虽然对波鲁斯的胜利和与波鲁斯的同盟已经使亚历山大获得了旁遮普的西部,但他却准备继续东进,这不仅是为了扩大波鲁斯的王国,而且也是为了达到东方的海岸。很显然,亚历山大仍然相信东方的海岸是近在咫尺的,而且只有海岸才能使他获得其所寻求的理想东疆。

  到了此时,亚历山大对于印度的某些幻想又必须要与地理的现实相符合了。至少他似乎已经知道印度河与尼罗河是毫无关系的,这是一个流入南面海洋的独立河川,而基拉姆河为其支流之一。所以在他继续前进之前,亚历山大把克拉提拉斯留在基拉姆河,负责监造尼西亚与布西法拉城以及补给他的前进交通线,而且还承担着建造一支舰队的任务。虽然已经无文字记录,但很明显,亚历山大是在想到达了东海岸之后,就再回到基拉姆河,然后再顺流而下到达南面的海洋,所以尼西亚与布西法拉也起着南下航海的基地的作用。

  休息后的马其顿军队前往艾斯西尼斯(Acesines)河,因为夏季季风极为强烈,所以行军是在暴风雨中进行的。经历了千辛万苦之后,亚历山大率领军队渡过了艾斯西尼斯河,又继续前进到了海德拉提斯(Hydraotes)河。一路上,亚历山大在交通线上留下了防守的哨兵,以便克拉提拉斯的运输补给工作可以较为便利的进行。当接近海德拉提斯河时,赫菲斯提翁又率领一支部队去征服波鲁斯的侄子,他也叫做波鲁斯,叛变了他叔父。赫菲斯提翁顺利地完成了这个任务,并且把侄子的领土并入了其叔父的国家中。此时,亚历山大的大军渡过了海德拉提斯河而进入了卡塔安人(Cathaeans)的境内,这是一个好战而无王的民族,住在海德拉提斯河与吉帕斯(HyPhasis)河之间。在其南面,位于艾斯西尼斯河与海德拉提斯河之间,还有马里(Malli)人,在海德拉提斯河与海西德拉斯(Hesydrus)河之间还有阿克斯德拉卡(Oxrdracae)人。卡塔安人的主要城市为桑加拉(Sangala,地点己不可考),亚历山大在此受到了顽强的抵抗,损失重大,但最终攻克了该城。桑加拉的陷落使其他两个民族惊惧不已,进而向马其顿军队投降,这对亚历山大而言是很幸运的,因为他的损失是那样的严重,己备感兵力不足,并被迫允许波鲁斯去据守被征服的地区。之后,亚历山大再度向吉帕斯河出发,以求征服对岸上的民族 [ 注:任何曾在旁遮普东部度过夏季的人,都会知道因为气候而死伤的士兵数字将是非常惊人的. ] 。

  在吉帕斯河,马其顿军队内部发生了叛变。自从安费波里斯出发起,他们已经走了近一万七千英里的距离,度过了整整八年的光阴,而自从离开基拉姆河之后,天气的炎热和不断的暴雨使他们更加难以忍受。同时军中又出现了谣言,说在河那一边的国家人口众多,人民都体格高大又英勇善战,而且拥有无数的战象。谣言、对于未知的恐惧、困苦、疲劳、暴雨与酷热,终于使马其顿军的士气崩溃了——它能支持这样长久的时间,实在是很让人吃惊的。于是军人在营中开会,就算是最驯服的人也对他们的命运深感忧惧,而其他的人则坚持绝不再跟随亚历山大前进了。

  那么亚历山大对于这次叛变的反应又是怎样的呢?阿里安所记载的亚历山大向他的将领所发表的演说,塔恩却认为是后世伪造的。塔恩认为,在此时,亚历山大仍认为东边的海洋是很近的。这种说法是颇值得怀疑,因为亚历山大是一个很虚心的人,他一定问过了许多印度人,所以到了此时,他对于大洋近在咫尺的假定必然已经发生了疑问。所以当军队的发言人寇纳斯回答亚历山大说:“请不要再违背我们的意志而领导我们前进,因为在战斗中我们必须要有自由的意志。”据说,亚历山大回到自己的帐幕中,考虑了三天之久。假如他相信只要再走几天,就可以找达到东边的海洋,则他绝不会向部下让步,好像其在第二次大叛变中的情形一样。不过他也可能认为军队的情形使他不能再做成功的远征,所以决定停止进军。亚历山大下令就渡河的问题而向天神请示,当神意表示渡河不利时,亚历山大就向部队宣布决心回师了。

  亚历山大的部下欢声雷动,纷纷说:“仅仅为了我们,他才自动屈服了。”亚历山大心目中的东疆始终没有建立,这是他一生事业中的一个最大的失败。

  亚历山大下令在吉帕斯河上建造了十二个像高塔一样的神坛,以当做其征服的终点,在牺牲祭神之后,又举行了一次运动大会,然后把直到该河为止的地区都并入了波鲁斯的版图。然后,亚历山大回到基拉姆河,准备前往南面海洋的八百里的旅行。

  帝国的海洋联系

  亚历山大决心再向南冒险,其原因是很清楚的。其一,印度河下游地区一度受波斯“大王”的统治,所以作为承继者的他,有再征服它的权利与义务。其次,他下了决心要不惜任何代价到达海洋,也是为了想发现能否在印度河与幼发拉底河之间,建立一条海上航线。这样即可避免艰苦漫长的陆上旅行。他何时决定进行这次冒险无人知道。但是他第一次渡过印度河时,他以为他已经发现了尼罗河的源流,因为他在河岸上看见了鳄鱼——亚历山大除了在尼罗河上看见过鳄鱼以外,在其他河中都没有见过。以后他又从印度人那里得知海达斯配河与艾斯西尼斯河会合,而后者又与印度河会合,印度河有两个河口,都直接流入大海中。这一点都不稀奇,因为自从远古时代起,印度河与其支流即为主要的航线,而从印度河口向西沿着马克南(Makran)海岸发展的海运贸易,在亚历山大时代的前一个世纪中就已经存在了。

  在真纳河上,亚历山大发现在他离开的这一段时期中,哈尔巴拉斯又送来了五千名骑兵和七千名步兵,另外还有两万五千套甲胃。此外,还造好了八十艘三十桨的战船,有许多运输船也在建造中,并征发了大量的当地船只。当一切都准备就绪时,这支舰队的船只总数约为一千艘。战船一部分是由腓尼基人、塞浦路斯人、卡利亚人和埃及人来驾驶,此外也有许多印度人被雇用。

  亚历山大率领一部分精兵顺流而下,其余的陆军分为三个纵队:克拉提拉斯在右岸上,赫菲斯提翁在左岸上,而菲利普、格南德哈拉的总督则跟在后面,相隔三天的行程。尼尔库斯指挥着舰队。

  公元前326年11月间,在祭了神之后,亚历山大从他的船头上把奠酒倒在河中,于是船队起航了。但是这次航行却并不平安。当他们尚未走到艾斯西尼斯河与基拉姆阿合流处时,就得到了马里人与阿克德拉卡人已经准备反抗的消息。

  大军扎营在二河合流之处,接着打了一个卓越的战役,在其中奇袭与机警获得了极佳的配合,这是亚历山大所打重要战役中的最后一个,但是也几乎断送了他的性命。当有马其顿军队攻占了几个据点之后,军队就开始进攻马里人的主要城市。亚历山大看到部队有一点犹豫不前,变得非常愤怒,自己抓着一架云梯,把它靠在城墙领先爬上去。紧跟在后面的就是普希塔斯(Peucestas),那是他的负盾者,背负着伊利翁的“神盾”,接着就是他的卫士里昂拉塔斯(Leonnatus)。同时有一个叫做艾布里斯(Abreas)的军人也架起第二座梯子。其他人员都纷纷跟着他们后面向上爬,哪知道人太多了,却把梯子压断了。于是亚历山大孤立在城头上面对敌人。他跃入了卫城内以躲避敌人的矢石,他背靠着墙,以他的宝剑使敌人不敢近身。艾布里斯已倒在地上,因为一支箭射穿了他的前额。另一支箭射穿了亚历山大的胸甲,深人其胸膛之中。一身鲜血的他倒在他的防盾上,普希塔斯与里昂拉塔斯也都已经负伤,却仍拼命地保护着他。当亚历山大似乎就要丧命时,其他的冲锋队终于爬上了城墙赶来保护亚历山大。一场激烈的战斗在亚历山大身边展开,一直等到有些士兵打开了一扇城门,马其顿军队才像潮水一样的涌入。因为痛惜自己的国王负伤,马其顿士兵把居民屠杀殆尽,连妇孺也不例外。连续好几天亚历山大都在死亡的边缘挣扎着。因为在军营里已经有谣言说他已经死了,于是亚历山大命令士兵把他自己用担架抬着,送上一艘船,沿着河岸缓缓地移动,好让他的部下看到他还活着。

  亚历山大伤势复原之后,又率领舰队与陆军继续前进,直达杰纳布(Chenab)河,即艾斯西尼斯河与印度河会合之处。在那里,亚历山大命令建立了一个亚历山大城,他把菲利普的省区扩大得将库纳尔河以东的一切地区都包括在内,直到这个会合点为止,并将一批色雷斯部队交给他指挥。同时,亚历山大又指定派松为下印度总督——下印度是指从这一点起向南伸延的一切地区,一直到大海为止。亚历山大继续前进。在途中,亚历山大又听到艾拉恰西亚与德兰吉亚纳发生了叛乱的消息,他换定派克拉提拉斯率领三国方阵步兵、一些弓弩手和不堪服役的人员,以及辎重战象等,可能是取道莫拉隘路(Mulla Pass),经过这些省区前往卡尔马尼亚,并在那里等候他到达。也许可以假定亚历山大此时已经决定让舰队从印度河口向西航行,取道格德罗西亚,也就是马克南,回到波斯。公元前325年7月间,经过了一些小挫折之后,这支远征大军终于到达了帕塔拉(Patala),也就是当时印度河三角洲的顶点。

  亚历山大开始在帕塔拉建立了一个港口和船坞,他准备用它来当做印度与波斯间海上交通线的东部基地。亚历山大又沿着印度河的两条主要水道做了航行,想比较一下其中哪一条更便于航行,结果证明东面一条航线更理想。接着,亚历山大又与尼尔库斯商讨这次沿着海岸探险航行的指挥问题。他们理想中的几个人选,都不敢接受这个任务。最后尼尔库斯自告奋勇。最初亚历山大认为这个任务的危险颇大,很感踟蹰,因为尼尔库斯是他最亲密的老友之一,但是最后他还是同意了。这个决定使那些船员们大感振奋,因为他们觉得除非是有必定成功的把握,否则亚历山大是不会指派尼尔库斯担负这个任务的。尼尔库斯所获得的训令,是要他勘察海岸线,发现有无港口岛屿和海湾的存在、有无沿岸城市和沿岸土地是肥沃还是荒凉。

  我们所知的文献中并没有确切记载到底有多少船只参加这次远征。塔恩则估计,远征的船只共有一百到一百五十艘,船员为三千到五千人,此外还有一些弓空手、佣兵与投掷机。船上所携带的口粮不超过十日的量,饮水不超过五日的量,所以必须经常登陆,而且无论如何登陆都是必要的,因为古代的船只,通常是要靠在岸边来过夜的。

  在公元前325年9月底,舰队进入了印度河的支流,等候东北季风的到来(东北季风来临的时间应该在10月底)。在尼尔库斯离开帕塔拉前不久的时候,亚历山大开始进行通过格德罗西亚的行军。他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想与塞米拉米司(Semiramis) [ 阿修比注:希腊传说中的巴比伦女王,希罗多德和狄奥多罗斯的著作中都曾提到过,据说她曾在巴比伦城附近的平原上修建了相当壮观的河堤。 ] 和居鲁士大帝媲美,尽管神话使他感到悠然神往,但其真正的目标却是为沿着海岸行驶的舰队掘井和建立食品仓库,以使其登陆行动比较便利,同时压制居住在格德罗西亚南部的独立部落。亚历山大早已深知前途的危险,但为了帮助远征的舰队,他却必须面对这种危险。亚历山大所率领的兵力,有四团方阵步兵、轻步兵、阿吉里亚部队、弓弩手和禁卫骑兵中的一切马其顿人,以及骑马的弓弩手,至于其余的土著部队均被遣返本国。

  从帕塔拉,亚历山大进军到了阿拉比斯(Arabis)河上,由此向南转,顺着海岸进行掘井和征服阿里塔(Orietae)独立部落的工作。在当地的主要城市奥拉(Ora),他又建立了一个亚历山大城,并命令阿波罗法尼斯(ApolloPhanes)为总督,还留下一支强大的兵力,由里昂拉塔斯指挥。亚历山大命令阿波罗法尼斯负责为尼尔库斯与前进的陆军输送补给。因为前面已经没有沿岸的路线,亚历山大被迫改向内陆,沿着以后阿拉伯人从马克南到辛德(Stud)之间所常用的小路走。一路上,亚历山大仍不断地派人送补给到海岸上去。他所经过的地区经常缺水,而且大气酷热,这迫使他必须在夜里行军。几乎一切的辎重都被丢弃了,所有的驮兽不是死了就是被吃光了。大军在巴斯尼(Pasni)到达了海岸,并从此转往普拉(Pura),那里有波斯王的离宫。经过了六十天的艰苦行军,军队才在普拉获得了休息。依照塔恩的记载,除了非战斗人员以外,其余的兵力并无太大的损失。

  当亚历山大在普拉时,免去了阿波罗法尼斯的职务,因为他没有完成运送补给的任务。亚历山大同时获得消息,上印度总督菲利普已经在兵变中被害了。他并没有改派继任人选,而只是命令塔克西里斯去兼管总督的职务。之后,亚历山大率领军队到达卡尔马尼亚的古拉希基尔德(Gurashkird),在那里建立了另外一个亚历山大城,并与克拉提拉斯会合。

  当亚历山大在格德罗西亚艰苦的行军时,尼尔库斯也正绕着阿拉伯北岸航行。在他所著《印度游记》一书中,对于其航行有极详细和真实的记载,其中包括着相当数量的地理资料,这应该会让亚历山大极为赞赏。在开航后八十天,尼尔库斯率领舰队进入了荷姆兹(Ormuz)海峡,并在艾马尼斯(Amanis)河口投锚。这是一次最成功的航行,但成本却不高,因为尼尔库斯一共只损失了四艘船。这次航行与哥伦布的航行一样出色,不仅是因为有实质的危险,而且对未知领域的幻想也令人产生了巨大的恐怖,所以尼尔库斯能够坚持到底,是非常值得钦佩的。

  当船员登陆不久后,厄尔库斯从一个希腊流浪者的口中,得知亚历山大的御营距离海岸只隔了五天的路程。他率领阿尔切斯(Archais)和另外五位随从,赶忙去与国王会合,其情况在游记中曾有极生动的描写。最初亚历山大几乎不认得尼尔库斯和他的同伴,因为他们的头发长乱。衣服破烂、身体瘦弱。他以为站在前面的几个人就是这支远征军最后剩下来的幸存者,于是他就问船只与军队是怎样被毁灭的。但尼尔库斯告诉他船只与军队都安然无恙,亚历山大不禁喜极而泣,他说要是他们遭遇了不幸,则他内心中的悲哀将足以抵消一切其他成功的回忆。

  于是亚历山大大张宴席,并向宙斯、赫拉克勒斯、阿波罗等神明致谢。尼尔库斯不久又回到他的舰队中,沿着卡尔马尼亚和波斯西斯(Persis)的海岸航行,再沿着卡仑河(Karun)溯江而上,到苏萨附近的一个浮桥,然后在那里停船。他已经向西方世界证明,印度河可以与幼发拉底河连接起来,从帕塔拉可以直达苏萨。

  帝国的统一

  公元前324年初,亚历山大出发前往帕沙加达,他愈向西走,接到帝国中各种不正当行为的报告也愈多。他已经离开了帝国中心五年了,在这段期间,有许多人认为他不会再回来了,同时又有许多谣言说他已经死在印度,所以他的权威开始动摇。他立即用闪电式的速度来惩治一切的罪行。巴尔亚克斯(Baryaxes),一位曾经公开称王的米底人,他和他的党羽都被亚历山大处死。阿尔克西斯(Orxines)曾在波斯西斯省作乱,因而被处以绞刑。在卡尔马尼亚造反的阿尔达尼斯(ordanes),和治理苏萨亚拉(Susiana)不利的艾布里提斯(Abulites)都受到同样的刑罚。那两个曾经刺杀帕尔米尼奥的将军,克林德(Cleander)和西塔克里斯(Sitalces),也因为虐待人民而被处死。居鲁士的皇陵曾被盗,现在又完全恢复了原状。一切趁亚历山大不在时擅自编成的私人军队也都被解散。所有罪犯中只有帝国财政大臣哈尔巴拉斯闻风先逃走了。他曾经花了大量的金钱来过穷奢极修的生活,并为他宠爱的女巫修建神庙。他听到亚历山大还朝的消息后,马上就率领着六千名佣兵,带着5000台仑黄金向西逃走,想去煽动雅典叛变。不久之后,他在克里特岛为其随从所杀。

  比惩罚罪人更重要的,是要在波斯人的心中重建亚历山大的美名。亚历山大采取的第一个步骤即为指派普希塔斯(Peucestas)担任波斯西斯及苏萨亚拉的总督,波斯西斯省是波斯民族发祥地。这是决定得到了波斯人的广泛欢迎,因为普希塔斯会说波斯语,并且已经习惯了波斯的服装与生活。

  不久以后,当亚历山大达到苏萨时,又采取了第二个举动。为了庆祝胜利归来,亚历山大命令大举庆祝。为了体现帝国内各种族一律平等的政策,他又下令举行了一个巨大的集体结婚典礼。亚历山大与赫菲斯提翁分别娶了大流士之女巴尔辛(Barsine)与德里皮提斯(Drypetis)为妻,有八十多位将领也都娶了波斯与米底最高贵族之女为妻。此外他的部下中有一万人也都奉准与其亚洲籍的妇女结婚,并都获得极厚的赏赐。

  亚历山大同时又决定偿还他部下的一切债务。为了要知道到底有多少负债者,他命令所有的负债者都应登记他的姓名和金额。但是登记者很少,因为军人们都怀疑亚历山大是别有用心的,可能是想发现哪些人曾过着糜烂的生活。但是更使他们感到疑惧的,却是下列的行动:各新建城市的总督奉命送三万名本地青年到大本营报到,这是亚历山大过去命令他们招募的,其装备与训练都是采取马其顿的方式。阿里安说,当这些新兵到达后,曾使马其顿人大感困惑,他们认为亚历山大是在设法使自己今后可以不必再依赖他们,同时他的思想也已经完全亚洲化,根本上看不起马其顿人和他们的生活习惯。另一个使他们抱怨的原因即为那次集体结婚大典,因为这次结婚大典也是按照波斯仪式来进行的。

  当亚历山大得知部下们不愿意登记姓名时,内心感到受创颇深,他说一个国王必须待人以诚,而臣民也应该相信其诚意。他取消了登记的办法,命令只要见借据就给钱,而也不必出具收条。这是他再度顺从其部下的意志,但这却是最后一次。

  之后,亚历山大又转过头来处理希腊的事务,因为在他不在的时候,安提帕特对于民主国家的高压政策,已经使这个地区中到处都是无家可归的流亡者。要想消灭这种派系之争,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亚历山大与科林斯同盟会员国之间的关系,与和波斯人之间的关系是完全不同的。虽然作为是“大帝”的承继者,全部亚洲现在都在亚历山大的统治之下,可是作为是希腊的盟主,他却并无干涉各国内政的合法权利。但是假如他的帝国欲求联合一致,则亚历山大必须使希腊城市彼此之间能够建立和平的关系,正像希腊与波斯之间是一样的。亚历山大发现若是不消灭派系之争,流亡者到处滋事或流为佣兵,则绝无和平可言。亚历山大发布了一个命令,要所有各国收容其流亡者与家族,尽管这个命令是不合法的。公元前324年9月间,由亚里士多德的义子尼卡诺(Nicanor)在奥林匹亚代亚历山大宣读了这个命令,听众有希腊各国的代表和流亡者约两万人。虽然这种办法违反了同盟公约,但却是一个政治家的举止,而且也是大公无私的,因为流亡者之中有许多都是属于反马其顿党派的。亚历山大容许过去的敌人返回他们的故乡。

  为了克服这种法理上的困难,有些学者认为亚历山大在发布命令之前,是先假定这是神意的要求。因为诚如塔恩所说的,同盟公约只能限制国王身份的亚历山大,而不能限制神意代表身份的亚历山大。其他的学者则反对这种理论,认为这种说法没有任何根据。不过无论如何,亚历山大的举动与希腊的政治理论并不相冲突,因为他们一向认为天才是应该超乎法律之上的。当这个命令发布不久后,亚历山大的大军进驻到阿皮士(Opis),亚历山大又命令克拉提拉斯率领一切服役年限期满的老兵返回马其顿。当这个命令下达后,加上亚历山大统一帝国内各民族政策的实施,以及在军中不准有胜利者和被征服者区别的要求,使军人们认为亚历山大要在亚洲建都,不想再返回欧洲了。于是军中人心大乱,士兵们开始口出怨言。当亚历山大召集部下训话时,终于酿成了全面的兵变,所有单位除了禁卫步兵以外,都牵扯在内。最先,他们还沉默的听着,等到亚历山大说完了以后,他们就丧失了控制而高声回答着说,要回去大家都回去,以后要打仗就请他的父亲“阿蒙”代劳了。

  当他们一提到“阿蒙”,马上就刺激了在亚历山大生活中最神圣的一方面,于是他突然大怒,从讲台上跳下来,向禁卫步兵指出了十三个祸首,命令立刻拘捕并执行死刑。然后他又回到讲台上,痛骂这些忘恩负义的人们。亚历山大提醒他们想想看他的父亲曾经为他们做了些什么,当他提拔他们的时候,他们都是披着羊皮的穷牧人,但他却使他们变成了希腊的统治者;以后亚历山大自己又如何使他们升级变成亚洲的主人翁。亚历山大提到他们的许多劳苦、胜利和创伤,但是他又称说在他所领导之下的人,没有一个人是在溃逃中丧命的。最后亚历山大终于不能自制的怒吼:“现在你们都想走,好!走吧,你们每一个人都走好了。告诉那些留在故乡的人说,你们已经丢弃了你们的国王,他曾经领导你们走遍了世界,从这一个胜利到那一个胜利。现在把他一个人留下来,让他征服的异国人去照料他。毫无疑问的,你们的话是会赢得众人的赞扬和天神的保佑。走吧!”

  假如说在亚历山大的一生中,有任何一件事可以表示他是一个半神性的人,则这次兵变可算是一个例证。在盛怒之下,他的人格威力足以使这些乱兵慑服,他坚决地贯彻了自己的意志而没有做任何的让步。

  当他说完了这番话以后,亚历山大就跳下了讲台,退入他的宫中,两天内拒绝接见任何人。到了第三天,亚历山大召见波斯人的领袖,并开始把三万新兵组成一支波斯陆军。于是叛徒们屈服了,他们群聚在宫门外,丢下他们的兵器表示服从,要求准许他们进来,并交出他们的祸首。当亚历山大听到这消息,他含着眼泪走到宫门口。在那里有一位老军人卡里尼斯(Callines)向他说:“啊,国王呀!马其顿人是多么伤心,您让某些波斯人做了您的亲属,有的波斯人已经被称为亚历山大的亲属,拥有用亲吻来向您敬礼的权利;可是马其顿人还没有一个能享受这种权利。”亚历山大拦着他说:“但是对于你们全体而无例外的,我都认为是我的亲属,所以从现在起你们也可以这样的自称。”卡里尼斯领头,和其他的人都向他一吻以表尊敬,于是军人们拾起他们的兵器欢呼高唱着回到他们的营房中。

  在这次叛乱平息后,亚历山大又以牺牲酬神,然后下令准备一次巨型的宴会,依照传统,他一共请了九千位客人。马其顿人环绕着他们的国王坐,其次就是波斯人,再次为帝国中其他民族的代表。当宴会终了时,所有的人都从一个过去属于大流士的巨型银酒桶中接了神酒,九千人同时举行奠酒礼。于是亚历山大为和平做了一个祈祷。他所希望的是大下一家,共享太平之福,尤其是马其顿人与波斯人彼此合作,和谐无间。

  接着,一万个退伍老兵在克拉提拉斯率领下,欢欢喜喜地启程返回马其顿,而克拉提拉斯也奉命代替安提帕特作为希腊同盟的副盟主,后者则奉命率领马其顿的增援人员,前来与亚历山大会合。

  当老兵回国之后,命运的安排却显示出亚历山大的统治已经日薄西山了。赫菲斯提翁突然患热病逝世,这对亚历山大是一个极大的打击。这两个人同年,从儿童时起就是最亲密的朋友。虽然是仲冬时节,亚历山大为了排遣悲怀起见,还是出发征讨科萨亚人(Cossaeans),他们住在苏萨与埃克巴塔那之间的山地中。公元前323年春天里,亚历山大回到了巴比伦,从利比亚、布鲁提姆、鲁卡尼亚和艾特鲁里亚等国来的使臣都来庆贺他的成功。

  亚历山大开始执行两个梦想了好久的计划:一、勘察里海;二、勘察波斯湾及阿拉伯海。他命令希拉克莱德斯(Heracleide)率领一群造船工人到赫卡尼亚去伐林造船,准备探勘里海究竟是一个湖,还是一个海湾。关于第二个计划他准备亲自去执行,亚历山大下令在巴比伦附近开辟了一个大港,足以容纳1000艘战船,在旁边即为船坞。他又派人拿了500台仑去腓尼基招募船员和殖民者。亚历山大的意图是要把这批人迁移至波斯湾的海岸上。此外,亚历山大还想环绕阿拉伯航行,并已派人去侦察了阿拉伯海岸的情况。当船只尚在建造中时,亚历山大又从幼发拉底河顺流而下,进入了巴拉柯巴斯(Pallacopas)运河,那本是为了排泄河水泛滥用的,亚历山大在此开辟了灌溉体系,并为希腊佣兵建立了一个要塞城市。

  当亚历山大回到巴比伦后,他发现在普希塔斯的率领下,已经有两万训练有素的波斯兵在恭候他,此外还有由柯沙安人、塔普里亚人、卡利亚人、英吕底亚人等组成的部队,以及马其顿的骑兵。有了这么多的兵力,亚历山大决心改组马其顿的方阵。本来一行为十六名马其顿长矛兵,现在改为四名马其顿兵与十二名波斯兵。第一名为马其顿的行长,接着也是两名马其顿人,再其次为十二名波斯人,而最后又为一个马其顿人。马其顿兵仍用长矛,但波斯人则使用弓矢或标枪。虽然这种混合性的方阵始终不曾组成,但其设计的理想却颇有意义。这可以表示亚历山大认清了征服的工作已经告一段落,今后的问题只是如何维持帝国之内的法律与秩序而已。他所需要的占领军,应比旧有的陆军具有较大的弹性,所以才产生了这种轻重两型部队的混合物。

  公元前323年6月2日,就在亚历山大准备出发远征阿拉伯海的前几天,他突然患病,可能是疟疾。到了6月7日,亚历山大病势转危,他已经不再能向他的将军们下达命令了。10日,亚历山大已经不能说话。因为已经有谣言说他已过世,所以在12日,亚历山大的部下被容许进入他的寝宫,列队从他的床前通过。亚历山大很困难地移动他的头或手来向熟人打招呼。6月13日日落时,亚历山大永远地闭上了他的眼睛。亚历山大还不到33岁,一共统治了十二年八个月。他既未留下遗嘱,也未指定继承人,即使他曾经如此,他的部下也都不够资格代替他。因为诚如波利比亚斯所说:“这是大家所一致公认的,这位国王的天才超出了人类的能力之上”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