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航母舰队·第四 – 吴起兵法网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打造航母舰队·第四

打造航母舰队·第四

作者:诺曼·波尔马·美国

出自————《航空母舰·1909-1945——航空母舰发展史及航空母舰对世界的影响

出自————《战争通史

   1925年,当美国海军的“兰利”号航空母舰被编入舰队的时候,就意味着它从此开始了一年一度的军事演习。1928年4月代号为“8号舰队问题”的那次军事演习,其中有部分是在美国夏威夷群岛上进行的,“兰利”号上的飞机出人意料地对瓦胡岛上的军事设施进行了袭击。当舰队停泊在夏威夷水域时,全新的“列克星敦”号航母也整装待发。一旦舰队返回到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的海军基地后,“萨拉托加”号航母就会前来报到。

   这两艘大型航空母舰参加了1929年1月举行的代号为“9号舰队问题”的军事演习,并在整个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之前的大多数军事演习中,战列舰及巡洋舰上的侦察机就是舰载飞机,而且从理论上说,人们往往从进攻的角度来看待飞机的作用。与航速15节(27.78千米/小时)的“兰利”号不同,由于“列克星敦”号和“萨拉托加”号在操作方面并不受限,因此这两艘大型战舰完全具备了航空母舰的能力。

   一架属于鱼雷飞行2中队的“马丁”T4M-1型鱼雷攻击机(Martin T4M-1)正在“萨拉托加”号航母上空盘旋,等待着陆的指令。飞机的3个敞开型座舱和位于第三座舱上的机枪射击孔清晰可见。航母的飞行甲板上标有代表其名称SARA的4个字母,烟囱上有一道垂直条纹。(《美国海军》)

   随着1929年在巴拿马运河附近的军事演习的开始,人们认为这种敌对状态已经持续数月之久了。威廉·普拉特(William V.Pratt)上将指挥着由10艘战列舰、1艘轻型巡洋舰、42艘驱逐舰、15艘潜艇以及按照事先计划编入舰队的“萨拉托加”号和“兰利”号航空母舰组成的攻击方——即黑方。由于“兰利”号航母无法及时为飞机提供全面的检修,因此来自水上飞机母舰“阿鲁斯托克”号(Aroostook)上的通用水上飞机洛宁OL8代替了“兰利”号上的24架飞机。而“兰利”号上的飞机则在“萨拉托加”号航母上起落。

   普拉特指挥的黑方负责袭击巴拿马运河,而运河的防守方即蓝方则由4艘战列舰、5艘轻型巡洋舰、29艘驱逐舰、24艘潜艇以及“列克星敦”号航空母舰组成,陆军及海军的战机均在巴拿马运河集结。

   在火力上,进攻方黑方明显强于蓝方,黑方配备有24门口径为16英寸(406毫米)和84门口径为14英寸(356毫米)的火炮,而蓝方则只有44门口径为12英寸(305毫米)的火炮。而在空中力量上,防守的蓝方则处于上风,双方飞机数量分别为152架和116架(见表4-1)。

表4-1 “9号舰队问题”军事演习空中力量对比(1929年)
蓝方 黑方
“列克星敦”号:* F3B-1战斗机36架 “萨拉托加”号: F2B-1战斗机18架
T4M-1鱼雷攻击机18架 F3B-1战斗机18架
O2U-1/2侦察轰炸机9架 T4M-1鱼雷攻击机18架
战舰及巡洋舰: O2U-1水上侦察机18架 “兰利”号上在“萨拉托加”号上起降的飞机: F3B-1战斗机18架
O2U-1/2侦察轰炸机6架
战列舰及巡洋舰: O2U-1水上侦察机29架
海军基地: T4M-1鱼雷攻击机35架
陆军基地: 轰炸机23架
驱逐机13架

   *“列克星敦”号航母上还搭载有6架P6C型战斗机,但是没有飞行员;两艘航空母舰上均配备有OL-8型通用水上飞机,水上飞机母舰“阿鲁斯托克”号上也搭载着5架相同型号的飞机。

   在黑方战舰能够对巴拿马运河发动攻击之前,包括“列克星敦”号航母在内的蓝方战舰即可通过运河驶入太平洋。黑方指挥官普拉特上将的意图是在蓝方后续部队进入太平洋之前破坏运河。“萨拉托加”号上的里弗斯上将制定了这样的作战计划:“萨拉托加”号袭击南部地区,并派飞机对运河与太平洋的连接处进行打击。这样便可以使“萨拉托加”号航母从敌人意想不到的方向发动攻击,并有可能避开蓝方空中和海上的侦察力量。与此同时,一架飞机从“阿鲁斯托克”号上起飞执行一次长途奔袭的任务,对靠近大西洋一侧的巴拿马运河进行轰炸。由于飞机无力再返回水上飞机母舰,因此在任务完成后,飞行员驾驶飞机着陆并向敌方投降。

   该计划唯一的缺点在于至少需要一艘战列舰为“萨拉托加”号航母护航,并对有可能迫降的飞行员施救。普拉特上将十分担心哪怕有一名飞行员发生意外,就会在美国国内引起公众的反对。黑方中,唯一能在速度和耐力上与“萨拉托加”号航母相匹敌的是一艘名为“奥马哈”号(Omaha)的轻型巡洋舰。1月22日清晨,“萨拉托加”与“奥马哈”开始了它们的冒险之旅。

   1月25日下午,“萨拉托加”号航母上的一架侦察机发现了蓝方的一艘驱逐舰。“萨拉托加”随即对其开火,仲裁判定该驱逐舰被炮弹“击沉”。然后,该驱逐舰接到跟随在“萨拉托加”之后的命令,从而取代了“奥马哈”号巡洋舰。驱逐舰为了能够紧跟“萨拉托加”而必须保持30节(55.56千米/小时)的航速,因此导致燃油不足。

   两小时后,“萨拉托加”号航母遭遇了蓝方另一艘名为“底特律”号(Detroit)的轻型巡洋舰。在“萨拉托加”航母上8英寸口径(203毫米)大炮的攻击下,虽然“底特律”号难逃被“击沉”的厄运,但它却向己方报告了“萨拉托加”的准确方位。蓝方的“列克星敦”号航空母舰奉命前去迎战它的姊妹舰。

   然而,“列克星敦”在当天下午已经遭遇了黑方的一支舰队,而且本应在实战中被击沉。考虑到军事演习进行到该阶段,航空母舰的损失必然会使后半程的行动大大受限,因此仲裁判定“列克星敦”只是受伤而已。但是,“列克星敦”却遭到了限制航速的惩罚,仲裁规定其航速不许超过18节(33.34千米/小时)。由于速度降低,“列克星敦”根本无法靠近“萨拉托加”并发动有效的进攻。

   “萨拉托加”号航母连夜向巴拿马运河挺进。飞机得到燃料补给、武装、检修及再次检修后,集结在甲板上等待起飞的指令。1月26日黎明前的黑暗,“萨拉托加”号航母上的飞行员登上飞机并发动引擎。蓝方“底特律”号巡洋舰仍然追踪着“萨拉托加”,并通过无线电广播了如下内容:

   “‘萨拉托加’号航母上的所有飞机都已发动!排气管喷射出数千条火舌!我已打开探照灯,并正在发射信号弹来标示我们现在所在的方位。难道无人能够加以阻止吗?很遗憾……我们无法从这场谋杀中将其拯救出来。”

   凌晨4时58分,在距离巴拿马运河大约140英里(259千米)的位置,“萨拉托加”号航母开始发射飞机:49架P2B、F3B型战斗机和轰炸机、17架携带炸弹的攻击机、3架O2U-2型侦察机以及一架便于航母与飞机之间通讯的OL-8型水上飞机。几乎与此同时,水上飞机母舰“阿鲁斯托克”号向北发射了一架单人飞机。晚些时候,“萨拉托加”号又组织了由13架“海盗”轰炸机发动的第二轮进攻。

   进攻的海军飞机未受阻挠便越过目标,因为陆军并没有接到会有一架代表“兰利”号舰队的水上飞机的通知,因而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让其溜之大吉。但是,“萨拉托加”号航母上的飞行舰队并没有出现失误。

   一架属于VS-14M舰队的CV O2U-2型“海盗”(Corsair)飞机正在接近“萨拉托加”号航空母舰。这架身手敏捷的飞机能够从战列舰和巡洋舰上起飞,负责执行搜寻及侦察敌方火力的任务。该飞机可搭载一名飞行员和侦察员,并配有一架30倍口径的前射式固定机枪以及一架可由侦察员操控的活动机枪。这是由沃特公司设计制造的第一个系列的飞机,名为“海盗”。其标志在机身侧面14-S-2编号的前部;制动钩得到延长。(《美国海军》)

   黑方的这次进攻大获全胜。“阿鲁斯托克”发射的飞机“轰炸”了连接大西洋的巴拿马运河后着陆,飞行员向敌方投降,“萨拉托加”号航母上起飞的飞机在“摧毁”了连接太平洋的巴拿马运河的河道和机场后返航。其中4架飞机由于油压过低而在陆上降落,另有一架F3B型轰炸机在接近航母时燃料耗尽。飞机坠入大海,飞行员立即获得营救。其余78架飞机则全部在“萨拉托加”号航母上安全着陆。

   20世纪20-30年代,波音公司为美国海军生产了大批战斗机,其中最为流行的当属F3B和F4B型。图中为飞行5中队的一架F4B-2型战斗机正对着相机镜头。该飞机在6000英尺(1828米)高空时可以达到每小时160英里(257千米)的速度,其最高飞行高度为2.77万英尺(8442米),机上配备有两挺30倍口径机枪。F4B-1型战斗机于1929年开始服役,在1929年代号为“9号舰队问题”的军事演习中,从每艘航空母舰上抽调了一半的战斗机组成了轰炸队,并作为俯冲轰炸机。在20世纪20-30年代,美国海军的主要舰队每年都要进行军事演习。(《美国海军》)

   但是,“萨拉托加”号航母也并非安然无恙。在发动第一轮攻击后,它却遭遇到一支蓝方舰队,并处于其炮火攻击下。若不是对方弹尽粮绝,“萨拉托加”恐怕也已经被“击沉”。由于航海出现偏差,黑方的一支舰队错过了与“萨拉托加”相遇;而其职责正是在此类遭遇战中保护航空母舰。这一严峻的考验刚刚结束,“萨拉托加”便遭到蓝方一艘潜艇的袭击,身中4枚鱼雷。为了阻止其对蓝方的破坏行动,“列克星敦”号航母上的飞机最终成功定位并对其发起了进攻。由于“萨拉托加”号上的飞机正在飞往巴拿马运河的途中,因此它毫无招架之力,在同一天上午第三次被“击沉”。

   图为几架已经装载了鱼雷的马丁T4M-1型飞机正在“萨拉托加”号航空母舰上装待发。该机型同样是由固特异公司在TG-1型飞机的基础上设计而成的,是一种性能卓越的攻击机,同时在执行轰炸及侦察任务时也有着出色的表现。马丁T4M-1型飞机在挂载一枚鱼雷的情况下,可以114英里/小时(183千米/小时)的速度在海面上飞行。在执行任务时,分别有一名投弹手、一名飞行员以及一名枪炮手从前至后坐在机舱内。(《美国海军》)

   虽然“列克星敦”击沉了它的姊妹舰,但蓝方航空母舰却好景不长。翌日清晨,即1月27日,海军防御轰炸机从巴拿马军事基地起飞,沿着攻击舰向黑方航空母舰发动了第二轮袭击。7时左右,飞行员发现了一艘航母,并对其实施追踪歼灭。但当他们意识到这艘航母是己方的“列克星敦”而非黑方的“萨拉托加”时,已经为时过晚。演习指挥官认为这个失误“可以理解”,因为在那个时候,两艘外观相似的航空母舰仅相距12英里(22千米)。两艘航母的标志均在炮塔的顶端,但是炮塔上驻守的大量士兵使其标志难以辨别。后来为了便于识别,“萨拉托加”号和“列克星敦”号航母分别在烟囱的中线和顶部涂上条纹。

   这次航母空中力量的展示对美国海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舰队总司令亨利·威利(Henry A. Wiley)上将指出:“1月26号‘萨拉托加’号航母上83架飞机的起飞是而且也必将成为航空史上的一个新纪元。还没有哪一架飞机能够从航行的舰船上起飞,这一事实雄辩地证明了作为舰队整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航空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普拉特上将把“萨拉托加”号发动的攻击称为“我海军历史上计划最为缜密、最行之有效的一次作战”。

   更多有航空母舰参加的军事演习接踵而至,其中包括1930年在加勒比海域进行的两次。在第一次军演中,“列克星敦”号航母的舰载飞机使“萨拉托加”号和“兰利”号遭受重创,并在短时间内摧毁了几艘战列舰,这表明空中打击对海上力量的削弱速度是如此惊人。在这次演习中,敌方舰队历时5天才与对方相遇。作为两次军事演习的结果,军方决定把大型航空母舰舰载侦察机的数量增加到18架。

   里弗斯上将为这些军事演习制定了核心战术及策略。1931年4月1日,他成为美国海军航母舰队——航空母舰二队的首位指挥官,并兼任美国海军舰队飞行队的司令。

   有航空母舰参加的军事演习一直持续到20世纪30年代末期,所有这些都已成为美国海军作战史上新的里程碑。在1938年的军事演习中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萨拉托加”上的飞机对珍珠港基地上部署的陆军及海军设施发动了袭击。珍珠港是美国飞行员们理想的演习目标,因此也不可能躲过其他人的注意。然而,当时的美国海军舰队部署在加利福尼亚海岸,因此敌方对珍珠港发动袭击的好处并不明显。

   由于航空母舰成为美国海军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美国海军陆战队也加入到航母作战中。美国是唯一一个拥有主要全潜艇航海队伍的国家。1912年,海军上尉阿尔弗雷德·坎宁安(Alfred.A. Cunningham)成为美国海军陆战队的首位飞行员。海军航空兵的发展十分迅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已经投入战斗。

   1928年,随着海军航空兵开始在中美洲、关岛、菲律宾群岛及中国飞行,埃德温·布莱纳德少校(Edwin H.Brainard)向美国国会提议为海军陆战队调拨一艘航空母舰,以便于在海上更加有效地作战。海军航空兵于1931年11月2日登上了航空母舰,其中编号为VS-14M和VS-15M的海军侦察队分别加入“萨拉托加”号与“列克星敦”号,到1934年的11月14日,两支侦察队均配备了6架O2U-2型“海盗”侦察轰炸机。在此期间,100名海军陆战队队员中有60名在航空母舰上服役。此外,他们还曾于1934年在“兰利”号航母上服役。

   之后,不断有海军陆战队队员定期在航空母舰上参加训练或军事演习。1939年1月,美国海军总委员会指出,海军陆战队航空兵的职责是“首先,为舰队陆战队登陆及陆上作战提供支持;其次,代替以航空母舰为基地的海军飞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后半程,隶属于舰队的飞机被调遣到航速较快的航母上,一些小型航母也配备有海军飞行队。

   图中“列克星敦”号航母的飞行甲板正在运转,甲板上的工作人员正利用2号升降机将T4M-1鱼雷攻击机运送至机库甲板。正常情况下,“列克星敦”号和“萨拉托加”号均可供大约80架飞机起降,但是如果采用约瑟夫·里弗斯发明的甲板定位技术,则最多可供120架飞机起降。当时,机身上的印记表明其所属的飞行队及型号;尾部的颜色表示其所属的航空母舰。(《美国海军》)

   英国、日本及法国的航母改造

   美国的“列克星敦”号和“萨拉托加”号是7艘由大型军舰改造为航空母舰的其中2艘,根据《华盛顿海军条约》,英国和日本分别获准改造两艘航母,而法国只可以改造一艘。另外,英国皇家海军对“暴怒”号航母再次加以改造,并使其超过了第一代及第二代航母。

   这是经过1921-1925年的改造后,具有全通式甲板的“暴怒”号航空母舰。在飞机起降时,伸向主飞行甲板前端的海图室可以降低。这艘战舰前端的飞行甲板较低,沿着飞行甲板高悬的无线电天线在飞机起降时会向下摆动。请注意底层飞行甲板上向下的角度。(帝国战争博物馆)

   1917年12月一1918年3月进行的第二次改造却并不成功,由于其庞大的舰桥和烟囱构造将飞机的起降甲板分隔开来,因此实用性大大降低。位于降落甲板尾部的上层建筑其危险性显而易见,通过船尾部排放出的高温废气严重地影响了附近的飞机。

   查尔斯(Charles)与妻子安·林德伯格(Anne Lindberg)共同驾驶过的由洛克希德公司生产的“天狼星”水上飞机(Sirius)在长江汉口段被打捞上来。林德伯格夫妇曾于1931年飞赴中国南方,为遭受洪灾的中国人民提供帮助。飞机在降低飞行高度时不幸坠江受损,由英国“竞技神”号(Hermes)航空母舰救起。夫妇二人后来为这架飞机取名为Tingmissartoq,在爱斯基摩语中意为“像大鸟一样飞翔的人”。20世纪30年代,英国皇家海军在中国基地驻扎着“鹰”号(Eagle)或“竞技神”号航空母舰。(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National Air and Space Museum))

   1921年,“暴怒”号又一次驶入造船厂,并于1925年作为一艘平甲板飞机母舰重新露面。与之前相比,新的降落甲板高出了30英尺(9米)。机库能够在第二层飞行甲板上打开,这种设计可以使飞机从底层起飞,而其他飞机仍可以在上层降落。然而,位于底层的小甲板很快就被弃用,所有的飞行均在长550英尺(167米)、宽150英尺(45米)的上层甲板上进行。在“暴怒”号的平甲板上,机械的上升烟道被移至飞行甲板下的船尾处,这样尾气既可以从机库底部排放,又可以通过飞行甲板排放,但这种设计也带来了船上空间减小及温度过高的问题。设计人员在降落甲板的前部安装了一个可收放自如的海图室,必要时可以降至与甲板同一水平面上。这种装置并未得到舰船上指挥官和飞行员的肯定,因为飞行员们发现其他母舰传统的岛式结构并不危险,并且通常对提高着陆路径的精准度具有很大的帮助。可收放的海图室在1939年由位于飞行甲板右舷上的小型舰桥所取代。在1921-1925年的改造过程中,“暴怒”号上的武器装备被削减为10门口径为5.5英寸(139毫米)的火炮、4门口径为4英寸(100毫米)的防空炮以及一些轻型武器。原有的12枚鱼雷发射管被保留下来。1925年,当“暴怒”号重返舰队的时候,其飞机编制共有6个飞行编队:通常情况下,每个飞行编队有6架飞机:1架战斗机、2架侦察机、1架侦探侦察机以及2架鱼雷攻击机,共36架。

   一架由费尔利公司生产的名为“飞行捕手”(Flycatcher)的飞机正准备降落在“暴怒”号航母的底层飞行甲板上。飞机的风挡玻璃(左侧)正在降低。可收放式控制器/舰桥的位置在上飞行甲板的字母“T”处清晰可见。同样可见的还有两个飞行甲板的控制器。(皇家海军航空兵博物馆(Fleet Air Arm Museum))

   英国海军的另外两艘航空母舰是由轻型战列巡洋舰“勇敢”号(Courageous)和“光荣”号(Glorious)改造而成的,它们是“暴怒”号的姊妹舰。1917年首次下水时,“光荣”号的标准排水量为2.27万吨,主炮塔上装备有4门口径为15英寸(380毫米)的火炮。与同时代的战列巡洋舰相比,其装甲和武备均十分有限,因此这两艘战舰对英国皇家海军的价值微乎其微。根据《华盛顿海军条约》,皇家海军决定将其改造成为航空母舰。两艘战舰于1924年进入造船厂,船身的上层建筑和炮塔均被拆除。“暴怒”号所采用的双层飞行甲板也被应用在“勇敢”号和“光荣”号上,但这两艘战舰上大飞行甲板的长宽分别为570英尺(173米)和110英尺(33米)。岛式结构上巨大的烟囱也便于人们能够轻松地将其与其他姊妹舰区别开来。作为航空母舰,两艘战舰的航速都可以达到32节(59.26千米/小时),并装备有带有16门口径为4.7英寸(120毫米)防空炮的主炮塔,其防御能力直到今天都不容小视。正常情况下,两艘战舰的额定飞行编队为6支共36架,每支飞行队由2架战斗机、2架侦察机及2架鱼雷攻击机组成,但其载机量均可达到48架(比“暴怒”号多12架)。“勇敢”号和“光荣”号作为航空母舰,分别于1928年和1930年开始服役。

   图为1924-1928年由一艘轻型战列巡洋舰改造而成的“勇敢”号航空母舰。它与“暴怒”号航母在某些方面具有相似之处,例如岛式建筑。上方是一架由费尔利公司生产的“海豹”(Seal)飞机,该飞机为三座侦察机,可挂载重量为500磅(227千克)的炸弹。英国皇家空军曾驾驶上一批“海豹”飞机在印度洋附近执行任务,一直到1942年4月。(皇家海军历史分部)

   随着3艘大型轻型巡洋舰改造为航空母舰,一艘名为“报复”号(Vindictive)的英国巡洋舰母舰在1923-1925年又重新被改造回巡洋舰。虽然仍保留了机库和弹射器,但改造后的战舰只能搭载几架水上飞机,装备有6门口径为7.5英寸(190毫米)大炮的主炮塔。

   这样一来,英国皇家海军在1930年已拥有6艘航空母舰,总载机量为162架:

       “百眼巨人”号(Argus)   18架

       “勇敢”号        36架

       “鹰”号         24架

       “暴怒”号        36架

       “光荣”号        36架

       “竞技神”号       12架

   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费尔利公司生产的“飞行捕手”飞机在英国海军航空兵部队十分普遍。英国航空战史学家欧文·泰特福德(Owen Thetford)曾写道:“对于特技飞行来说,它绝对一流。该飞机驾驶舒适、易于在航空母舰上降落,节流发出的巨响从不会使人忘记。”“飞行捕手”1923-1934年成为联邦航空局的标准战斗机型,而且在很长时间内也是唯一的标准机型。在飞行高度为5000英尺(1524米)时,可以达到133英里(214千米)的最高时速,启动时的爬升速度为每分钟1090英尺(332米)。飞机上的武器装备包括两挺维克斯机枪及4枚20磅(9千克)重的炸弹。(《国际飞行》(Flight International))

   当时,美国海军战舰的数量只有英国的一半,总载机量为170-190架——其中24架为“兰利”号航母所有,其余则分属“列克星敦”及“萨拉托加”。但是与英国的6艘航母相比,3艘美军航母不仅能够更加高效地供更多的飞机起降,而且其性能表现也更为卓越。

雷格纳德·亨德森少将。(帝国战争博物馆)

   尽管如此,英国皇家海军的确正在进步。1931年,雷格纳德·亨德森(Reginald G.H.Henderson)被任命为航空母舰上的第一位海军少将。这位“暴怒”号航母的前指挥官,现在指挥着由“勇敢”号、“光荣”号及“暴怒”号组成的舰艇编队,但亨德森并非海军飞行员出身(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也没有海军飞行员指挥英国的航空母舰)。

   图为1933年马耳他海域上英军3艘重要的航空母舰:“光荣”号(中)、“暴怒”号(右)及“勇敢”号(左)。20世纪30年代,英国极有可能与意大利开战。此后,英国海军开始定期在地中海海域集结,并进行军事演习。(皇家海军航空兵博物馆)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英国的航空母舰一般在地中海和本国海域进行训练。与此同时,“鹰”号及“竞技神”号航母在英国驻中国的海军基地活动,这是远东地区仅有的两艘非日籍战舰。1931年9月末,在中国汉口,“竞技神”号将一艘不平凡的飞机吊起放在自己的甲板上,这就是查尔斯和安·林德伯格夫妇驾驶过的单引擎水上飞机。经过在北太平洋附近两个月的飞行,这架因长江洪灾泛滥而失事的由洛克希德公司生产的“天狼星”飞机被打捞上来。当飞机被起重机放回水中时随即发生翻转,当时林德伯格夫妇和两名船员正在机上。飞机很快又被吊起,所幸没有人员受伤。但是,飞机的损坏结束了林德伯格夫妇的冒险旅程。“竞技神”号将飞机运抵中国上海,又从那里运回加利福尼亚进行维修。

   日本很早便对航海表现出兴趣。尽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盟国成员,但是在发展航海方面,却被欧美等国远远地甩在后面。1919年,日本帝国陆军邀请由让·弗瑞(Jean Fauré)上校率领的法国飞行队帮助发展本国的军用航空。

   次年,日本海军又邀请与之关系密切的英国皇家海军抵日进行类似的援助。虽然英国海军部不愿意与日本分享本国的最新技术,但总的来说英国并没有将日本在该领域的能力放在眼里,况且英国的飞机工业还将日本当作其产品的主要销售市场。因此,一支由威廉·弗朗西斯·弗布斯-森皮尔爵士(William Francis Forbes-Sempill)率领的30人非正式代表团被派往日本。森皮尔——这位前海军上校、皇家海军航空部队——英国皇家飞行队的飞行员,于1921年4月21日抵达日本的霞之浦。代表团由前海军飞行员和几家英国公司的工程师组成,涉及飞行、技术、武器装备及摄影4个领域。代表团还带来了100多架不同型号的飞机以及武器、仪器、无线电器材和照相机。

森皮尔(Sempill)上校。

   代表团驻扎在霞之浦——在日语中“霞之浦”意为“雾气中的泻湖”,距首都东京东北约40英里(64千米),该地区日后成为日本的海军航空基地。日本军部授权代表团所有成员,并为他们准备了合适的制服。9月1日,代表团开始了第一节训练课,共有11名海军学员和1名陆军学员参加。此外,他们还向日本学员传授了一些各项专业课程。森皮尔率领的代表团在日本共停留了18个月。

   在此期间,英国的几家航空公司还向日本派遣专家,为当地的海军和航空企业提供援助。其中一人名叫威廉·乔丹(William Jordan),他曾是英国皇家海军航空部队的上尉,后受雇于日本三菱航空公司。乔丹在日本的第一艘航空母舰“凤翔”号(Hosho)上作了首次飞机起降。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森皮尔代表团向日本提供的100余架飞机中,有6架为配备有蝰蛇发动机的英国索普威思“杜鹃”(Cuckoo)舰载攻击机。图中这架发动机还在运转的日本“杜鹃”战机携带有鱼雷。日本军方初步对部属在航母及陆上基地的鱼雷攻击机产生了兴趣。(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

   在英国的帮助下,日本海军航空取得了长足的进步。1927年,日本海军航空部宣告成立,主要负责海军航空的发展、相关武器装备以及重要的航空训练。该部门与6年前成立的美国海军航空局职责相近。而且,海军航空部部长山本应辅(Eisuke Yamamoto)中将直接向海军大臣报告说,他的办公室应该从海军技术部分离出来,这与美国海军航空局的机构十分相似。

   图中这艘1935年停靠在神户的日籍航空母舰“赤城”号(Akagi)于1927年建造完成,其三层甲板的设计较为特殊。与同时代的“列克星敦”号和“萨拉托加”号一样,“赤城”号同样是由一艘战列巡洋舰改造而成的。与美国航母相比,“赤城”号体积更大,装备有10门口径为8英寸(200毫米)的火炮,而“列克星敦”号和“萨拉托加”号上只装备8门大炮。此外,在二号飞行甲板前端的双联炮塔上装配有4挺机枪,船尾处的舷窗还有6门口径为8英寸(200毫米)的火炮。(福井静雄收藏(Collection of Shizuo Fukui))

   日本“加贺”号(Kaga)航空母舰是由一艘正在建造的战列舰改造而成的,取代了一艘在地震中严重受损的战列巡洋舰。建造完成时,无论是“赤城”号还是“加贺”号航空母舰均没有岛式上层建筑。图中的“加贺”号刚服役不久,于1928年停靠在横须贺港。请注意其突出的舰尾、横卧式烟囱以及安装在舷窗的机枪(帆布下方)。(福井静雄收藏)

   20世纪20年代初期,美国海军和陆军在进行战舰的轰炸试验,当时正在美国的山本五十六(Isoroku Yamamoto)将试验结果报告给了日本海军。在日本国内,陆军和海军的飞行员均支持开展此类试验。1924年7月,海岸防卫舰“石见”号(Iwami)在日本的横须贺港进行了轰炸试验。经过4小时的低空轰炸袭击后,这艘被固定住的战舰沉没了。与美国的试验结果一样,“石见”号的沉没并不具有说服力。两国的轰炸试验仍在继续——有关战舰对空袭相对薄弱的辩论也没有停息。

   “凤翔”号航空母舰于1923年开始服役,但是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世界上第一艘专门设计建造的航空母舰。当时计划建造的“凤翔”号的姊妹舰“翔鹤”号(Shokaku)却没有开工,但是日本1919年的造舰计划已经准备打造两艘排水量在1.25万吨的航空母舰。在《华盛顿海军条约》的约束下,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野心勃勃的造舰计划大部分归于流产,只剩下战列巡洋舰“赤城”号与“天城”号(Amagi)按照计划改造成为航空母舰。作为战列巡洋舰时,它们的排水量为4.12万吨,主炮塔装备有10门口径为16英寸(410毫米)的火炮,航速为30节(55.56千米/小时)。两艘战舰于1920年12月16日开始重新建造。

   图中为1930年舰队演习时俯拍的一张“加贺”号航母的照片。舰上前端排列的飞机为A1N(3型)战斗机;舰尾处则为B1M(13型)鱼雷攻击机。这些飞机均参加过1931年日军对中国上海发动的战争。二号飞行甲板上口径为8英寸(200毫米)的双联炮塔清晰可见(舰身前端升降机的前方)。(福井静雄收藏)

   “赤城”号航空母舰(其命名源自日本的赤城山)于1927年3月完工,全长856英尺(261米),排水量为2.69万吨,其动力来自齿轮传动轮机,航速可达32.5节(60.19千米/小时)。动力由19个锅炉供给,比“列克星敦”和“萨拉托加”号航母多3个锅炉。与两艘美籍航母相比,“赤城”号的武器装备也处于优势,其中包括口径为8英寸(200毫米)的火炮10门,口径为4.7英寸(120毫米)的火炮12门以及一些轻型武器。在10门口径为8英寸(203.2毫米)的火炮中,有6门安装在舰尾部的单孔舷窗上,另外4门位于中层飞行甲板的双联炮塔上。

   最初,“赤城”号航母的外观较为特殊,3段飞行甲板呈阶梯状分为3层,没有岛式上层建筑,两个烟囱均安装在右舷上。主烟囱(内部有4个锅炉管)会随着副烟囱在甲板上的轻微晃动而晃动。舰上有3部升降机连接甲板,共搭载60架飞机。1938年,“赤城”号航母进行了现代化改装,取消了不实用的中下两层飞行甲板,上层飞行甲板改为全通式,此外还增建了一个小型的岛式建筑。

   “赤城”号航母自1928年被编入舰队,便与日本的第一艘航母“凤翔”号共同组成了第一航母舰队。这使得多艘航空母舰参与的军事演习成为可能。

   “赤城”号的姊妹舰“天城”号的改造经历与之类似,1922年2月5日,当“天城”号作为一艘战列巡洋舰完工的时候,改造工作实际上已经完成了40%。然而,1923年9月1日,还在横须贺海军造船厂里的“天城”号因遭遇地震而严重受损,次年报废。因此,尚未完工的“加贺”号取而代之,被改造成为一艘航空母舰。“加贺”号航母的名字源自日本古代国名,于1920年7月20日开工,作为一艘重型战列舰,其排水量达到3.99万吨,配备有口径为16英寸(410毫米)的火炮10门,航速为26.5节(49.08千米/小时)。根据《华盛顿海军条约》的规定,建造工作于1922年2月5日被迫停止并准备报废。但在1923年11月19日,为了取代“天城”号,“加贺”号经过重新修建,最终改造成为一艘航空母舰。

   “加贺”号航母于1928年3月完工,排水量为2.96万吨,全长783英尺(239米)。12个锅炉组成的汽轮发动机可使其航速达到27.5节(50.93千米/小时)但与原来的战列巡洋舰相比,航速减慢了几节。建造完成时,废气可经过舰身两侧的巨型排气管在舰尾部排出。

   “加贺”号航母的三层飞行甲板的设计与“赤城”号相似,装备口径为8英寸(200毫米)和4.7英寸(120毫米)的火炮分别为10门和12门,载机量为60架。“加贺”号航母于1935年重建,改造之后为全通式飞行甲板,右舷处增加了一个小型舰桥;航速增加到28.3节(52.41千米/小时),载机量为72架。

   与此同时,除了美英日3国,另外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拥有航空母舰的国家便是法国。在战争中用于操控水上飞机的改装轮船遭到弃用,于是法国军方考虑将排水量为1万吨的装甲巡洋舰“奥比上将”号(Admiral Aube)(1900年下水)改造成为一艘水上飞机母舰。然而,这一想法后来被专门设计建造的航空母舰所取代。法国也曾经尝试过在炮塔平台上进行飞机起飞的试验,并在“洛林”号(Lorraine)战舰上设计了一种装置,飞机悬挂在一对倾斜的平行轨道上,并沿轨道加速滑行而起飞。

   法国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航空母舰“贝亚恩”号(Béarn)建造于1914年1月,是5艘诺曼底级战列舰之一,该舰的排水量为25230吨,装备有口径13.5英寸(340毫米)的火炮12门。所有的建造工作在战争期间被迫停止,“贝亚恩”号直到1920年4月才得以下水。自同年10月至来年夏天,在“贝亚恩”号甲板上搭建的长115英尺(35米)宽30英尺(9米)的特制平台上进行了飞机制动装置的试验。1922年4月18日,法国政府决定将“贝亚恩”号战列舰改造成为航空母舰,并于1923年8月开工。

   1927年5月,改造工作结束。改造后的“贝亚恩”号航母带有全通式的飞行甲板,巨大的烟囱和岛式上层建筑连为一体设在右舷中前部。舰上特殊的通风系统有其独到之处,该系统用冷风冲淡烟囱内的热气,以减少对飞行甲板作业的干扰。“贝亚恩”号航母全长599英尺(183米),排水量2.18万吨。舰上的机械装置由两台汽轮机和两台往复式发动机构成——每一个推进装置都与一个独立的传动轴相连接,其最大航速可以达到21.5节(39.82千米/小时)。这样的低航速与糟糕的飞行甲板设计导致“贝亚恩”号航母只能供10架飞机同时起降,而这是原设计的1/4。

   法国在1945年之前拥有的唯一一艘航空母舰是“贝亚恩”号,它是由一艘正在建造的战列舰改造而成的。图中为1935年经过改装之后的“贝亚恩”号,作为一艘航空母舰,其设计较为拙劣。“贝亚恩”号之前从未在战斗中发射过飞机,但却在1946年越南战争时派上用场。(昂立·马松收藏)

   “贝亚恩”号航母内部有两个分层的机库;按照设计其下层为维修区,其余空间用作储藏。飞行甲板和机库之间设有3部升降机,后两部升降机的独特之处在于:构成飞行甲板升降机井上的门是可折叠的,而不是真正的升降机平台,这与舰艇前部以及其他航空母舰的设计都有所区别。

   出于近距离防御的考虑,“贝亚恩”号航空母舰装备了8门口径为6.1英寸(150毫米)的火炮、大量小型防空火炮及4支鱼雷发射管。

   “贝亚恩”号航母在设计上具有多个特点,例如3部升降机中有两部构成飞行甲板升降机井上的门是可折叠的,而并不像其他航母那样是真正的升降机平台;位于舰艇前部的另一部升降机则采用传统的结构。(昂立·马松收藏)

   在此期间,意大利并没有发展航空母舰,这使它成为5个海上强国中唯一一个忽视此项发展的国家。

   舰载飞机

   截至20世纪20年代,那些注重发展航空母舰的国家也都着重发展3种独特类型的军用飞机:战斗机、俯冲轰炸机以及水平轰炸机或鱼雷攻击机。

   战斗机是指主要用于保护己方运用制空权以及摧毁敌人使用制空权之能力的军用机种。这一时期的战斗机一般分为单座或双座,而后者的优点在于它还可用作俯冲轰炸机和侦察机。当时增加第二个座位对飞机的性能几乎没有影响,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教训,机枪手可以利用活动机枪向企图从后方进攻的敌机开火。

   俯冲轰炸机被海军所采用是因为与水平轰炸机相比,它们在打击移动的舰船时具有更高的精确度。这一点与美国陆军航空兵团有着显著的不同,他们相信为了保证高射炮的有效性,“轰炸机从来不会进行俯冲式攻击。”1913-1915年,俯冲轰炸技术被一位在墨西哥为美国陆军服役的民用飞行员所采用,而有几支航空部队也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采用过不同形式的俯冲轰炸。首次系统运用俯冲轰炸技术的应为美国海军陆战队,海军陆战队员在镇压1919年海地暴乱时曾驾驶德·哈维兰DH-4B(de Havilland)型双翼飞机进行了俯冲轰炸。这些技术在日后不断得到改进,美国海军陆战队还曾在镇压1927年尼加拉瓜反对美军占领的游击战争中采用,当时他们驾驶的是波音O2B(Boeing O2B)型飞机。

   尽管如此,真正的俯冲轰炸技术是由美国海军逐渐发展而来的。1925年,海军上校约瑟夫·里弗斯与上尉弗兰克·韦德(Frank W.Wead)为了提高军队水陆两栖登陆作战能力而将这一技术加以改进,并随即将其用于打击敌方舰艇。飞机可以在1万英尺(3048米)的高度开始接近目标,然后以最大70°角俯冲。该技术可以降低防空炮火对飞机造成的危险,并可有效提高打击目标的精确度。

   1926年10月24日,弗兰克·瓦格纳(FrankD. Wagner)少校率领飞行二中队驾驶着柯蒂斯F6C-2(Curtiss F6C-2)型战斗机对驻扎在美国加州圣佩德罗的舰队进行了模拟空袭。尽管舰队已经预先知道这次演习,但是飞行二中队的行动完全出乎意料,他们从1.2万英尺(3658米)高空发动攻击的能力使舰队和指挥官都感到震惊。因此大家一致认为这样的袭击能够摧毁任何一种防御。

   日本海军于1931年开始采用俯冲轰炸战术,并很快将美军航空母舰作为假想目标进行打击。同年,世界著名的飞行运动员、第一次世界大战幸存的德国王牌飞行员厄内斯特·乌迪特(Ernst Udet)看到了美国海军的俯冲轰炸机。他向新组成的德国空军举荐了这一战术,并得到了时任德国航空部长的赫尔曼·戈林(Hermann Goring)的支持,乌迪特在德国展示了俯冲轰炸技术。到1935年底,容克公司已经生产出Ju-87型“斯图卡”(Stuka)俯冲轰炸机的样机。这种带有像海鸥一样微微上扬机翼的飞机于1937年西班牙战争中投入使用,并成为欧洲战场上最主要的俯冲轰炸机——后来也给英国的航空母舰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由于鱼雷能在水下发动袭击,因此它会给敌方战舰造成最为严重的破坏。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很多大型船只(其中包括战列舰)就是因为仅遭到一枚鱼雷的攻击而沉没的。因此,英国皇家海军航空部队将鱼雷应用在1915年的达达尼尔战役中(见第一章)。此后,几个国家的海军都开始研制专用的鱼雷攻击机。

   美国海军飞机空投的第一枚鱼雷是在1920年5月,当时使用的是一枚Mk7 Mod 5型鱼雷。这种型号的鱼雷最初是为潜艇和驱逐舰而研制的,于1917年由部队所采用。该鱼雷直径为17.7英寸(450毫米)、重1628磅(738千克),弹头内携带326磅(148千克)的TNT炸药。作为一种空中武器,Mk7性能平平,在打击鱼雷攻击机时的速度与高度都严重受限。由于未能研制出重量约为1000磅(454千克)的轻型鱼雷以及“马丁”T4M型和“大湖”TG(Great Lakes TG)鱼雷攻击机存在的问题,美国海军高层最终考虑在1933年3月放弃使用舰载鱼雷攻击机。

   随着Mk13型鱼雷的研发,情况有所缓解。1938年,直径为22.5英寸(570毫米)的Mk13型鱼雷开始服役,Mk13 Mod 0与Mod 1重达近2000磅(907千克),弹头内携带有400磅(181千克)重的TNT炸药。尽管还存在诸多问题,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仍然作为美国海军主要的空投鱼雷。1942年夏,改进后的Mk13鱼雷开始投产,弹头内携带有600磅(272千克)重的高性能炸药;最大的Mk13型鱼雷重量达2216磅(1005千克)。

   为了投掷这种鱼雷,攻击机要求在不超过50英尺(15米)的高度,以每小时110英里(177千米)的速度水平飞向目标的船舷,这种方法无异于自杀行为。如果空投高度过高或速度过快,鱼雷在入水之前即会爆炸,从而无法打击既定目标。

   为了帮助这种不幸的鱼雷攻击机,军事专家发明了一种新的战术,即飞行员在其他航母释放的防护烟幕中完成对目标的打击。当然,该战术还需要借助盛行风和敌舰走向的配合。Mk13型鱼雷一直服役到1950年,并于同年由舰载飞机在战斗中所使用。

   由于庞大的体积使其具备了很高的载弹量,因此鱼雷攻击机在战术需要时也被用作水平轰炸机。为了满足后者的需要,美国海军在20世纪20年代由卡尔·诺顿(Karl Norden)发起了一项研究高级轰炸瞄准器的倡议,以其名字命名的装置于1931年为海军所采用。美国海军严格保守这一机密,最初甚至连美国陆军都毫不知情。最终,陆军也开始使用诺顿轰炸瞄准器,与此同时,海军相信这一装置非常有效,尤其是在袭击战舰的时候。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尽管巡逻轰炸机仍旧在使用诺顿轰炸瞄准器,但在鱼雷攻击机上已经看不到它们的身影了,当然仍有一些库存的轰炸瞄准器,以备不时之需。

   与之相反,日本海军着重关注舰载攻击机的发展,因其既可以用于水平轰炸又可以用在鱼雷攻击中。有关空投鱼雷攻击的试验开始于1916年,而且日本对夜间空投鱼雷袭击的研究起步也很早。91型鱼雷于1931年被引进到日本海军,最初的弹头重330磅(150千克),总重量为1728磅(784千克),这种鱼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成为标准的空投鱼雷。经过不断改进,1944年问世的Mod4型鱼雷装备有920磅(417千克)的炸药,总重量达2435磅(1105千克)。

   91型鱼雷可以以每小时115-288英里(185-463千米)的速度进行投掷,投掷高度为50-1000英尺(15-305米)(依具体情况而定);最适宜在330英尺(101米)高度、以每小时200英里(322千米)的速度进行投掷,与其他国家的空投鱼雷相比,这是可能的最大发射参数。20世纪30年代末,日本在浅海进行了鱼雷攻击战舰的试验。日本研制的鱼雷是世界上性能最为可靠、效果显著的鱼雷,但大批量生产这种武器则困难重重。

   1941年11月停泊在千岛群岛单冠湾的“赤城”号航母飞行甲板上放置的91型鱼雷。“飞龙”号(Hiryu)航空母舰及其他珍珠港事件中的主力船只都清晰可见。日军共投掷了40枚鱼雷,据报告称有18枚击中了正在抛锚的舰船。(《世界舰船》(Ships of the World))

   同样,中岛B5N2型鱼雷攻击机(Nakajima B5N2),后来被美方情报部门命名为“凯特”(Kate)于1939年开始服役,它是当时世界公认的表现最为出色的机型,此后,该机型被广泛地应用于水平轰炸中。针对精确轰炸瞄准器匮乏的问题,日本军方通过在9800英尺(2987米)低空飞行密集打击来克服这一局限。1941年12月7日在日军偷袭珍珠港事件中,“凯特”以水平轰炸完成了80%的轰炸任务,尽管有些被击中的船只正在抛锚。

   20世纪30年代末期,在美日海军进行单翼机作战的时候,英国海军航空兵仍然保留着一款双翼飞机,这就是由费尔利公司生产的性能卓越、战绩不俗的“剑鱼”(Swordfish)舰载鱼雷轰炸机。该飞机于1936年开始服役,被命名为TSR,表明其鱼雷侦察机的身份。“剑鱼”还有一个“网线袋”的昵称,其座舱为开放式。

   两次世界大战间隙,在一些较为特殊的舰载鱼雷攻击机中,有一种机型为道格拉斯T2D,这是一种双引擎双翼飞机,于1927年首次飞行。同年,一架T2D飞机被起重机吊起放置在“兰利”号航空母舰上,从圣迭戈运往东海岸后返航,但是这架T2D并未从“兰利”号上起飞,也从未在体积更大的“列克星敦”号和“萨拉托加”号起飞过。因此,12架T2D-1型以及18架与之相似的P2D-1型飞机被部署在陆上基地。

   双引擎飞机首次从航空母舰上起飞是在1936年9月,当时一架“波泰”56E(Potez 56E)轻型运输机在“贝亚恩”号航母上完成了这一动作。“波泰”56E是法国海军在一种6座商用飞机的基础上改装而成的,为了能在舰船上进行飞行试验而在机身上安装了捕捉钩。为了便于在航空母舰上进行飞行操作,法国海军还对其他3架双引擎轰炸机进行了改进——即宝玑Br.693(Breguet Br.693,后编号为Br.810)、SNCAO630以及德瓦蒂纳D.750(Dewoitine),但是改进工作都没能继续深入。1939年8月,美国海军利用洛克希德XJO-3型双引擎运输机在“列克星敦”号航母上进行了多次试验(见第11章)。

   中岛B5N“凯特”舰载攻击机,部分是按照美国航空工程师约翰·诺思罗普(John Northrop)的设计完成的,是当时最为出色的舰载鱼雷攻击机。B5N样机于1937年试飞,B5N1型飞机(如图)于1937年开始服役,因此而得名97式。参加过珍珠港偷袭及其他绝大多数战争的B5N2型攻击机,在9850英尺(3002米)的高度飞行时最大时速可达164英里(264千米),在挂载一枚重量为1760磅(798千克)的鱼雷或3枚重550磅(249千克)的炸弹时,其最大飞行高度为2.52万英尺(7681米)。该机型在后部座舱上装备有7.7毫米口径的机枪,机上可容纳3名飞行员;指挥官渊田美津雄(Mitsuo Fuchida)正是从一架携带着炸弹的“凯特”攻击机上指挥了对珍珠港的空袭。(《航空情报》)

   为了便于在航空母舰上操作,皇家海军对两架四引擎飞机进行了改进,它们分别为空速AS 39 (Airspeed AS 39)和英国通用航空公司生产的GAL38型飞机。英国海军部要求研制出一款能够在夜间跟踪敌舰的舰载飞机,而这两架飞机的生产正是遵照了英国航空部制定的以此为基础的S.23/27号设计规格书。规格要求所研制的飞机在1500英尺(457米)的高度以每小时44英里(71千米)的速度飞行,飞行时间不能低于6小时,而总的飞行时间要达到11个小时。

   道格拉斯T2D-1(Douglas T2D-1)是一架从未在航母上起飞过的双引擎舰载轰炸机。该机型于1927年开始服役,同年为了进行飞机与航母兼容性试验而被运至“兰利”号航母,但是T2D却从未在航母上起飞过。无论是作为以地面为基地的巡逻机还是轰炸机,这款采用了轮式(如图)或双浮筒的3座飞机都是十分成功的。第二批生产的飞机编号为P2D。(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

   共有5家公司参加竞标,空速和GAL获得授权各自生产1架样机。首先试飞的是GAL38型飞机,这是一架机翼上扬的单翼飞机,几乎完全由木材制成,机上带有一个三轮的起落架,在航空母舰上停放时可以将机翼折叠起来。GAL38型飞机的机翼上安装有4台低马力发动机。3名机组人员由飞行员、侦察员和无线电话务员组成。该飞机的首次试飞时间是在1940年的5月13日。

   图为1936年9月22日法国海军的波泰56E型飞机在“贝亚恩”号航母上拉住拦阻索的瞬间。这是世界上最早在航母上进行的双引擎飞机降落的试验。为适应航母对飞机的需求,法国海军计划对双引擎轰炸机进行改进,但并未如愿。美国海军于1939年进行了类似的试验,英国皇家海军与美国海军在1944年利用战斗机又进行了试飞试验。(吕西安·莫拉罗收藏(Collection of Lucien Morareau))

   AS 39型样机被称作“舰队追踪者”(Fleet Shadower),与GAL 38型飞机大同小异,不同之处在于前者采用了尾轮装置及双尾结构,而后者则为单尾结构。两架飞机均采用了相同的发动机。AS 39的首次试飞时间为1940年10月17日。

   从尾轮起落架和双尾翼结构上,可以很容易地将空速AS 39四引擎飞机与GAL 38型飞机区分开来。英国皇家海军装备的另一种、也是唯一的一种空速机型为双引擎训练机;皇家海军没有采用过通用航空公司生产的其他飞机。(皇家海军航空兵博物馆)

   通用航空公司的GAL 38型飞机是在20世纪30年代为航空母舰而研制的2架四引擎飞机其中之一。英国皇家海军试图寻求一种可以追踪敌方战舰而速度慢、耐久性高的机型。GAL 38与空速AS 39均采用了相似的折叠机翼设计。GAL 38采用了鼻轮式起落架。两种机型均未在航空母舰上进行过试飞试验。(皇家海军航空兵博物馆)

   两架飞机的飞行试验结果都令人感到失望。由于缺乏合适的发动机以及对飞机要求的不断变化,两家公司都没能再次设计出新型飞机。这两架飞机的外形与肩负的使命使其成为最为古怪的舰载飞机。

   在《华盛顿海军条约》的推动下,航空母舰的改造工作达到了高潮。此后,各主要海军强国逐渐制定完善了一项专门建造航空母舰的计划。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