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两晋十六国时期的著名军事人物 – 吴起兵法网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七、两晋十六国时期的著名军事人物

七、两晋十六国时期的著名军事人物

作者:张文强

出自————《中国魏晋南北朝军事史

出自————《现代军事理论

         七、两晋十六国时期的著名军事人物

         (一)两晋名将

         1、羊祜

         羊祜(公元221年~公元278年),字叔子,泰山南城(今山东费县西南)人,家世吏高官。羊祜于曹魏末年入仕,任权臣司马昭相国从事中郎,甚得司马昭信任,参掌相府机密,后迁中领军,总统宿卫,权任甚重。西晋初年,晋武帝密谋伐吴,以羊祜为都督荆州诸军事,镇守与吴交界的襄阳(今湖北襄樊市)。羊祜是晋廷朝臣中力主伐吴的人物,他在荆州多年,平时“缮甲训卒,广为戎备”,并对相邻的吴人采取分化瓦解的怀柔政策,以期有利于日后的伐吴战争。泰始八年(公元272年),羊祜与晋武帝谋划伐吴之策,力劝晋武帝使益州刺史王潘留任,令他在蜀地修造舟舰,训练水师,以便日后顺流而下直取吴地。咸宁二年(公元276年)羊祜又上疏晋武帝,从当时晋吴双方经济、政治及军事诸因素出发,全面论证了晋可以一举灭吴的道理,并规划出水陆并进、多路齐发的具体战争方略。咸宁四年,羊祜因病入朝,再向晋武帝面陈伐吴之计,极力主张乘吴国昏乱之时即刻进兵灭吴。当年,羊祜病重去世。二年以后,西晋多路大军齐发,一举灭吴,其用兵方略就是羊祜所上战略规划的具体实施。

         2、杜预

         杜预(公元222年~公元284年),字元凯,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杜预于曹魏末年入仕,西晋代魏后,历任河南尹、秦州刺史,在职以“明于筹略”著称。后任度支尚书,“损益万机,不可胜数,朝野叹美,号日‘杜武库’,言其无所不有也。”时晋武帝谋划伐吴之事,朝臣多有异议,唯杜预与羊祜、张华三人赞同伐吴。咸宁四年(公元278年),杜预接替羊祜任都督荆州诸军事,镇守襄阳,主持与吴对峙的东南军事。他“缮甲兵,耀威武。”积极为灭吴战争作准备。准备就绪后,杜预接连上表晋武帝,请求乘东吴政治腐败之时尽快伐吴。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正月,杜预率荆州军队参加灭吴战争,一路进展顺利,于三月攻克吴重镇江陵(今属湖北)。于是,自沅、湘二水以南至于交、广,吴之州郡望风归降。杜预杖节称诏抚慰归降吴人,前后共斩杀及生俘吴都督、监军14人,牙门将、郡守120余人,声威大著。随后,杜预鼓励本隶于他指挥之下的王溶率水师乘势沿江直趋吴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建立奇功,充分体现了他机动灵活的指挥艺术及大将风度。杜预自己也随之率军直进建业。平吴之后,杜预认为天下虽然统一,但忘战必危,在荆州仍重视军队训练,加强荆州各地的防卫。杜预不仅兵略出众,而且精通经书,著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等书籍,是一位文武兼资的儒将。杜预于太康五年去世,年63岁。

         3、王濬

         王濬(公元206年~公元286年),字士治,弘农湖县(今河南灵宝西南)人。王潜有大志,在西晋曾任参征南军事、巴郡太守、广汉太守、益州刺史等职。秦始八年(公元272年),晋武帝与羊祜密谋伐吴,使本该入朝任职的王溶继任益州刺史,命其在蜀地修造战船,操练水军,以备日后伐吴之用。王濬在益州7年,建成了一支“舟楫之盛,自古未有”的强大水师。咸宁五年(公元279年),王濬上疏晋廷请求伐吴,言辞恳切。此疏帮助晋武帝坚定了伐吴的决心,遂有第二年的大举伐吴。太康元年(公元280年),王濬率水师8万浮江东进,一路势如破竹,连克吴城,直趋吴都建业,在灭吴战争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王濬军至建业,受诏指挥王濬的安东将军王浑贻误战机,命王濬放弃直入建业的机会,止军上岸议事。王濬不予理睬,以风急船不得停泊为由,率水师直入建业,迫使吴主孙皓投降,立下不世之功。战后,王濬因违抗诏命被王浑劾奏,功高不赏,时人皆以为冤。后经大臣秦秀等人为其诉冤,才升任镇军大将军,加散骑常侍,领后军将军。王溶于太康六年去世,年80岁。

         4、谢玄

         谢玄(公元343年~公元388年),字幼度,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是东晋名相谢安之侄。谢玄初时被权臣桓温辟举为椽属,后前秦势力大盛,谢安举荐谢玄为兖州刺史,镇守广陵(今江苏扬州市)。东晋太元三年(公元378年),前秦派大军进攻东晋襄阳、鼓城等城。次年,谢玄率军救援彭城,他设巧计调动秦军,救出晋将戴逯及其手下将士,然后主动南撤以避敌锋。随后,谢玄在秦军继续南进锐气渐衰时,率军大举反攻,阵斩秦大将都颜、邵保,接连大败秦军,将彭城以南的失地全部失复,稳定了江淮地区的局势。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前秦主苻坚亲率大军南侵,谢玄被作为前锋都督。与征讨大都督谢石共率8万北府兵于淮水一线抵御秦军。当秦军逼近时,谢玄抓住战机,命北府勇将刘牢之率精兵主动出击,攻敌不备,全歼秦先锋梁成所部数万人,取得初战胜利。随后,谢玄与谢石率北府兵水陆并进,与秦军在淝水展开决战。时两军夹淝水而阵,谢玄利用己方士气高涨而苻坚求胜心切之机,行诱兵计大获成功,使前秦军一退不可复止,全线溃散,晋军因而取得大胜。淝水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而谢玄是这场战争的主角。淝水之战后,谢玄率军乘势北进,连定兖、青、司、豫四州。太元十二年(公元383年),谢玄因病去世,年46岁。

         5、刘裕

         刘裕(公元363年~公元422年),字德舆,祖上为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人,后迁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市)。刘裕即宋武帝,是南朝宋的开国皇帝,宋永初元年(公元420年)至永初三年在位。刘裕于东晋末年入北府兵为低级将领,曾随北府名将刘牢之进攻孙恩义军。东晋元兴三年(公元404年),刘裕起兵平定桓玄之乱,入执东晋朝政。义熙五年(公元409年),刘裕亲率大军北伐南燕。针对南燕骑兵强大的情况,刘裕采用车、步、骑三兵种混合结阵,协同配合的战法,同时派奇兵突袭南燕后路大获成功,一举灭掉南燕。灭南燕后,刘裕率军火速回师建康,解除了卢循、徐道覆起义军对建康的威胁,并随之将义军镇压下去。义熙十二年(公元416年),刘裕率军北伐后秦。根据江南到关中路途遥远,北方又面临北魏强敌的实际情况,刘裕采用第一步攻占洛阳,畅通水路,第二步再以洛阳为依托,一举攻取关中的分阶段进攻的正确战略。同时,对北魏采用先礼后兵的策略,利用“却月阵”消除魏军威胁,使己军顺利通过黄河,保证了灭后秦的一战成功。义熙十三年八月,刘裕军攻入长安,灭掉后秦。灭掉后秦后,刘裕威望更重,升任相国,封公,后改封进爵为宋王。元熙二年(公元420年),刘裕代晋称帝,国号宋。刘熙永初三年去世,年60岁。

         (二)十六国名将

         1、石勒

         石勒(公元274年~公元333年),字世龙,上党武乡(今山西榆社北)人,羯族。石勒是后赵的开国皇帝,后赵太和元年(公元328年)至建平四年(公元333年)在位。石勒年轻时曾被汉族官僚掠卖为奴,历尽苦难,后与汲桑等于西晋末年聚众起事,投靠匈奴汉国主刘渊。此后,石勒凭借他出色的军事才能,纵横于黄河下游及江淮一带的广大地区,屡次击败西晋军队,队伍发展到十余万人,并注意重用汉族士人,势力逐渐扩大。永嘉五年(公元311年),石勒与王弥等人攻陷西晋京师洛阳后,开始脱离汉国控制,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次年,石勒进据襄国(今河北邢台),建立了自己的根据地。不久,石勒施巧计大破前来进攻的鲜卑段氏,力保襄国不失,保住了自己的势力范围。西晋建兴元年(公元313年),石勒先以计麻痹幽州刺史王浚,随后亲率轻骑远道奔袭幽州,消灭王浚,占据幽州。建兴四年,石勒又设伏大破并州刺史刘琨,逼走刘琨,攻占并州。接着,石勒先后攻灭再次攻占幽州的鲜卑段氏和割据青州的曹疑等势力,全据冀、幽、并、青四州广大地区。东晋咸和三年(公元328年),石勒率军在洛阳大破前赵军队十余万人,擒获前赵刘曜。次年,石勒肃清前赵残余势力,统一北方。石勒于东晋太兴二年(公元319年)称赵王,咸和五年(公元330年)称帝,其政权史称后赵。咸和八年,石勒病卒。石勒不识字,但他颇富政治军事天才,因而能在当时的群雄混战割据中异军突起,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开创一代基业。

        2、王猛

         王猛(公元325年~公元375年),字景略,北海剧县(今山东寿光东南)人。王猛少时贫寒,博学好兵书,怀有治平天下之志。后前秦主苻坚召请王猛为中书侍郎,请其辅佐自己成就大业。王猛初治事,明法峻刑,打击豪强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前秦政治颇见振作。王猛因此甚得苻坚信任,一年之中五次迁升,权倾内外。东晋太和二年(公元367年),王猛率军援助前凉叛将李俨,大破前凉军,斩获甚众。太和四年,王猛率军自关中东进,攻占前燕洛阳,为后来的大举进攻前燕打下了基础。太和五年四月,王猛率杨安等10将共步骑6万人,再攻前燕。当年十月,王猛在潞川(今浊漳河)大破燕军数十万,将前燕主力歼灭殆尽。十一月,王猛乘胜进军,攻克燕都邺城,一举灭掉前燕。前燕是当时北方最大的割据政权,前秦灭掉前燕后,统一北方已是大势所趋。王猛是军事家,又是政治家。他辅佐苻坚后,前秦政治清明,社会经济发展,国力蒸蒸日上。在此基础上,他亲率大军四处征讨,败前凉,灭前燕,为前秦统一北方立下了大功。王猛于东晋宁康三年去世。临终,他根据当时的南北形势,力劝苻坚不要急于进攻东晋,而要着力稳定自己内部,对暂时归降的鲜卑、羌族等要留有戒心。然而苻坚由于骄傲轻敌,没有认真考虑王猛的意见,终于导致了淝水之战的失败,前秦政权也因此瓦解。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