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固阵地和营垒·第十三 – 吴起兵法网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坚固阵地和营垒·第十三

坚固阵地和营垒·第十三

作者:克劳塞维茨

出自————《战争论》《防御·第六

出自————《西方军事著作

   我们在前一章已经说过,如果一个阵地有天然条件和人工的强化,使其坚不可摧,那么阵地的意义就已经完全超过了作为有利的战场的程度,因此,它就具有了特殊的意义。我们准备在本章中分析这种阵地的特点。并且由于它具有近似要塞的性质而把它称为坚固阵地。

   这种阵地,单靠人工构筑的工事是不容易构成的,除非是要塞附近的营垒,至于单靠天然障碍,就更不容易遇到了,这种阵地多是天然条件和人工强化相结合的产物,因此常常又被称为营垒或筑垒阵地。实际上任何一个或多或少筑有工事的阵地都可以称为筑垒阵地,不过,这样的阵地同我们在这里所谈的阵地在性质上是完全不同的。

   构筑坚固阵地的目的是使分配在这一阵地上的军队处于坚不可摧的地位,从而或者是直接地真正掩护一个地区,或者只是掩护分配在这一地区内的军队,以便用这部分军队以另外的方式间接地掩护国土。过去战争中防线的作用,特别是法国边境附近的防线的作用是属前一种,而四面都形成正面的营垒以及构筑在要塞附近的营垒的作用则是后一种。

   如果阵地的正面由于筑有筑垒工事和设有阻止敌人接近的障碍物而达到坚不可摧的程度,那么敌人就只能通过迂回来攻击我们的侧翼或背后,为了使敌人不容易进行这种迂回,就要为这些防线寻找可以掩护其侧翼的依托点。孚日山和莱茵河就是阿尔萨斯防线上的这种依托点。这种防线的正面越宽,就越容易防止敌人的迂回,因为任何迂回对迂回者说来总是具有种种危险,而且军队迂回时越是偏离它原来的行动方向,这种危险就越大。因此,阵地如有一个坚不可摧的宽大的正面和良好的依托点,就能更好地直接掩护广大地区而不受敌人的侵袭。以往这类防御设施至少是根据这种想法构筑的。左翼依托孚日山,右翼依托莱茵河的阿尔萨斯防线,以及右翼依托些耳德河和土尔内要塞,左翼依托大海的长达十五普里的弗郎德勒防线,都是为这个目的构筑的。

   但是,在一个没有这样宽大而坚固的正面和良好的依托点的地区,如果这支军队还想要借助良好的筑垒工事来防守这样的地区,那么,就必须使阵地的四面都成为正面,以此掩护自己免遭敌人的迂回。在这种情况下,真正得到掩护的不是这个地区,而是这支军队,因为阵地本身在战略上只不过是一个点,但受到掩护的军队却能够防守这个地区,也就是说它可以在这个地区固守。对这样的营垒敌人是无法迂回的,也就是说,这种营垒的侧翼和背后是不能当作比较薄弱的部分而加以攻击的,因为它的每一面都是正面,各面都一样坚固。但是,敌人有可能从这种营垒的侧旁通过。而且比从筑垒防线侧旁通过的难度要小得多,因为营垒的正面几乎没有宽度。

   要塞附近的营垒主要是起着坚固阵地的第二种作用,因为它的使命是掩护集中在营垒内的军队;但它在战略上进一步起的作用,也就是它对这支被保护的军队的使用所起的作用,同其他营垒又有些不同。

   在论述完产生这三种不同的防御手段的情况以后,我们想再探讨一下它们的价值,并且用筑垒防线、筑垒阵地和要塞附近的营垒这三个名称来区分它们。

   一、筑垒防线。筑垒防线是极为有害的单线式作战方式,这种防线只有在强大火力的掩护下才能对进攻者起到障碍的作用,而它本身可以说是毫无价值的而且是有害的。因为,能使军队发挥这种火力效果的防线的宽度同国土的宽度比较起来总还是比较小的。这种防线一定是很短的,因而只能掩护很少的国土,或者说,增加军队数量也不能真正防守住所有的地点。于是人们就产生了这样一种想法:不占领防线上所有的点,而只是加以监视,象防守一条中等江河时所做的那样,利用安排好的预备队来加以防御。但是,这种做法是违反防线这一手段的性质的。如果天然的地形障碍很大,以致可以采用这种防御方法,那么筑垒工事不但毫无用处,而且还是危险的,因为这种防御方法不是为了扼守地区,而筑垒工事却是为了扼守地区而设置的,如果把筑垒工事本身看作是阻止敌人接近的主要障碍,那么,不加防守的筑垒工事在阻止敌人接近方面的作用是多么的小,这个道理是很容易理解的。试问,成千上万的军队一起进行攻击时,如果没有火力杀伤它们,一条十二或十五普尺深的壕沟和一座十到十二普尺高的垒墙又能起什么作用呢?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这种防线如果很短,因而相对地来说有比较多的军队防守,它就容易遭到迂回;如果它延伸得很长,又没有相应的兵力来防守,它就很容易被敌人从正面攻破。

   这种防线使军队局限于扼守于某一个地点而失去任何机动性,所以用它来对抗敢于进攻的敌人是极不适当的。如果说这种防线在现代战争中还存在,那只是因为战争要素受到了削弱,而表面上的困难往往起了真正的困难的作用,给人以假相,同时还因为,这种防线在多数战局中只是在次要的防御方向上用来对付敌人的侵袭。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它并不是完全不起作用,但是要知道,假使把进行这种防御的这部分军队用在其他地点上,却能够做出很多更为有利的事情来。在现代的战争中,根本没有人采用这种防线,找不到这种防线的一点痕迹。至于说这种防线是否还会再度出现呢,那也是值得怀疑的。

   二、筑垒阵地。奉命在一个地区进行防御的军队在该地固守多久,这个地区的防御就应持续多久(这一问题在第二十七章将详尽地论述),当这支军队离开或放弃这个地区时,此地的防御也就停止了。

   如果一支军队奉命固守国土,遭到优势很大的敌人攻击,那么,对付敌人的办法就是利用这坚不可摧的阵地抵御敌人的进攻,掩护自己的军队。

   正象我们前面谈过的那样,这种阵地四面都是正面,如果采用通常宽度的战术配置,在兵力不很大(要是兵力很大,那就不符合这里所假定的情况了)的情况下军队就只能防守很小的地区。这个地区在整个战斗过程中会遭到许多挫折,即使尽可能利用筑垒工事来增强力量,恐怕也难以进行顺利的抵御。因此,这种四面都是正面的营垒的每一面都必须有相当大的宽度,而且每一面还应该是近乎坚不可摧的,在要求很大的宽度的情况下,每一面又要求具有这样的坚固程度,这是筑城术很难做到的。因此,构筑这样的营垒必须具备一个基本要求,那就是利用地形障碍使敌人对营垒的某些部分根本无法接近,对另外一些部分也难以接近。所以,为了能够运用这一防御手段,必须利用具备有地形障碍的阵地,凡是没有这种阵地的地方,单纯只靠构筑工事是不能达到目的的。上述这些分析只关系到战术上的结果,我们所以谈这些,是为了要说明筑垒阵地可以作为战略手段来使用。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在这里用皮尔纳、科尔贝克、崩策耳维次,托卫希·佛德腊希和德里萨这些营垒作为例子来说明。现在我们来谈谈营垒在战略上的特点和效果。

   这种阵地应具备的首要条件是:配置在这一营垒中的军队的给养在一定时间内能得到保障,也就是说,在需要营垒发挥作用的期间能保障军队的给养。要做到这一点,只有象科尔贝克和托里希-佛德腊希阵地那样背后通向某一港口,或者象崩策耳维次和皮尔纳那样同附近的要塞有紧密的联系,或者象德里萨那样在营垒内部或离营垒很近的地方储备有大批物资,以保证按时供给。

   我们再具体分析,在上述第一种场合,营垒的给养能得到相当充分的保障,而在第二、三两种场合,能得到有限的保障,因而存在着有缺乏给养的危险。由此可以知道,保障给养的条件如何会使许多本来适合作营垒的险要地点不能构筑营垒,因而使适合构筑这种阵地的地点变得稀少了。

   为了弄清这种阵地的作用以及它能带来的利弊和危险,我们还必须研究一下进攻者对这种阵地会采取什么行动。

   (一)进攻者可以从筑垒阵地的侧旁通过,继续前进,而以一定数量的军队监视这个阵地。

   在这里,我们必须区别两种情况:筑垒阵地的守军是主力部队,还是次要部队。

   在第一种情况下,进攻者除了攻击防御者的主力以外,还有其他重要的进攻目标(如攻占要塞、首都使自己变为主动等)可以追求时,从筑垒阵地侧旁通过才是有益的。而且,即使进攻者有这样的进攻目标,也只有当他的基地的坚固程度和交通线的状况确保安全使他不用担心他的战略侧翼会受到威胁时,他才能从侧旁通过去追求这样的目标。

   虽然根据上述这一点可以作出结论说,防御者可以以主力占领筑垒阵地,并且能使这个阵地发生作用,但是这只有在下述情况下才是可能的,一是这个阵地对进攻者的战略侧翼能产生决定性的影响,防御者有把握通过对战略翼侧的威胁把进攻者牵制在对自己无害的地点上;二是根本不存在防御者所担心的会被进攻者夺去的目标。如果出现这种担心,同时又不能使敌人的战略侧翼受到严重的威胁,那么防御者的主力就根本不能占领这样的阵地,有时可以佯作占领,对敌方进行试探,看他是否会认为这个阵地威胁他的战略侧翼。但是,这样做始终是有危险的,一旦这个试探失败,防御者想援救受威胁的地点就来不及了。

   如果占领筑垒阵地的只是次要的部队,那么进攻者就不可能没有别的进攻目标了,防御者的主力就可以成为进攻者的目标。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阵地的意义就仅限于对敌人的战略侧翼可能有威胁作用,阵地的意义就取决于是否能起到这种作用。

   (二)进攻者不敢从阵地侧旁通过,他就可能会包围这一阵地,迫使阵地上的守军因饥饿而投降。但是,要进行这种包围必须有两个先决条件:第一,阵地没有自由的后方;第二,进攻者的兵力强大,强大得足以进行这种包围。如存在这两个条件的情况,这个筑垒阵地虽然使防御者在一段时间里能牵制住进攻的军队,但是,防御者为了取得这一利益就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损失一定的兵力。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防御者要用主力占领筑垒阵地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后方必须十分安全(如托里希-佛德腊希营垒)。

   (二)敌人兵力的优势不足以包围自己的营垒。如果敌人在优势不足的情况下仍要进行包围,那么防御者就能利用阵地进行成功的出击,各个歼灭敌人。

   (三)可以等待援军解围。一七五六年萨克森的军队在皮尔纳营垒就是这样。一七五七年布拉格会战以后的情况基本上也是这样,那时的布拉格只能被看成是个营垒,因为卡尔·亚历山大知道摩拉维亚军团定能前来解围,他才让敌人把自己包围在这个营垒中了。

   因此,只有具备上述三个条件之一时,用主力占领筑垒阵地才是可行的。但是也不得不承认,如果只具备后两个条件中的一个,防御者这样做还是冒着极大风险的。

   可是,如果用来占领筑垒阵地的是一支为了整体的利益可以牺牲掉的次要部队,那么,这三个条件就无需考虑了,这时只需考虑用这种牺牲能不能免除一种事实上存在的更大的危机。这种情况可能很少见,但却可以设想。一七五六年皮尔纳营垒就曾经阻止了腓特烈大帝对波希米业的进攻,当时,奥地利军队毫无准备,波希米亚的失陷似乎是必定无疑的了,如果它失陷了,损失的兵力也许会超过在皮尔纳营垒投降的一万七千名盟军。

   (三)如果进攻者不可能做到(一)和(二)两项中所说的那样,也就是说防御者具备了我们上面所提出的条件,那么进攻者当然就象一条猎狗发觉一群野鸡时那样,会停下来,在阵地前面停下来,至多只派出一些部队尽量扩大所占领的地盘,满足于取得这种没有决定意义的微乎其微的利益,而把占领这一地区的问题留待以后解决。这时,阵地也就充分发挥了它的作用。

   要塞附近的营垒。正如前面说过的那样,要塞附近的营垒的任务不是掩护一个区域,而是掩护一支军队免遭敌人的攻击,因此一般地认为这种营垒也属于筑垒阵地,它同其他筑垒阵地所不同的是,它和要塞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而它的力量自然强大得多。

   因此,这种营垒还具有下列一些特点:

   (一)这种营垒还具有其他使命,那就是使敌人根本不可能或者难以围攻要塞。如果要塞是一个不可封锁的港口,那么军队为了这一目的而付出重大牺牲是值得的。但是,如果不是这样,要塞可能不久就会由于饥饿而陷落,不值得牺牲大量的兵力来防御它。

   (二)要塞附近的营垒可以为一支在开阔地上无法立足的小股部队使用。四五千人在要塞城垣的掩护下可能变成不可战胜的力量,而在开阔地上,即使据守世界上最坚固的营垒,他们也仍然可能被灭掉。

   (三)这种营垒可以用来集中和整顿那些还不够坚强,没有要塞城垣的掩护不能同敌人交战的军队,象新兵、后备军、民军等等。

   要塞附近的营垒如果无兵驻守或多或少有损于要塞,这是个严重的缺陷。这种营垒如果没有这样的缺点,那真可以说是在诸多方面都有利的一定要被推荐的手段。但是,要塞能经常保持足够的守备部队,一直可以分出一定兵力驻守营垒,这是很困难的事。

   因此,我们趋向于这样一种看法:只有在海岸要塞附近才适于建造这种营垒,在所有其他场合构筑这种营垒都是弊多利少的。

   最后,把我们的意见归纳一下,那就是:

   (一)国土越小,回旋的空间越窄,就越需要坚固阵地;

   (二)越是有可能得到援救和解围(依靠其他军队、气候恶劣的季节、民众暴动,乃至进攻者缺乏供应等等都是一样的),坚固阵地可能遭到的危险就越小;

   (三)敌人的进攻越是犹豫不决,坚固阵地的威力就越大。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