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的编成及其使用·第五 – 吴起兵法网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军队的编成及其使用·第五

军队的编成及其使用·第五

作者:德·鲁登道夫

出自————《总体战

出自————《西方军事著作

   军队的任务就是在战斗中战胜敌人。为此需进行任务区分,使其能在陆上、海洋和空中作战。军队由陆军、海军和空军编成。三个军种的价值因国家不同而异。英国将海、空军视为主要军种,陆军次之。而在德国,陆、空军在总体战中的作用却重于海军。在其他国家,各军种的作用也因其地理条件、海岸状况、世界贸易和战略可能性的不同而异。空军与陆、海军的比例究竟为多少,虽莫衷一是,但随着飞机的日臻完善,空军却能对付敌国经济和人民,影响战争的结局 [ 作者注:对一国无设防城市的居民进行轰炸,是不符合国际法所规定的战争法规和战争惯例的。按国际法规定,只许对要塞的居民实施轰炸,但在生死存亡的斗争中,任何国家都不会放弃使用敌国所使用的作战手段。此外,以各种作战手段干扰敌国军事经济,是国际法所容许的行动。在这种干扰行动中,敌国居民受到伤害在所难免。在轰炸居民地或营房中的敌军时,敌国居民也不免遭受损失。 ] 。

   至于飞机在侦察方面的巨大作用,人们还尚未有足够认识。为进行作战,除有强大的陆军之外,还必须有一支强大的海军和强大的空军。空军必须强大且胜过敌人的空军。但这种强大会受到国家技术和财政的局限。空军的使用取决于天气、云、雾等条件,而陆军除浓雾天气外,能在任何天气里开进和作战 [ 作者注:海军舰队无法在雾中以及强大风暴中航行和作战。 ] 。

   内陆国家所进行的决战是在陆上进行的。在各国防军一决雌雄的作战中,空军除遂行侦察任务外,会直接参加作战,与陆军协同去夺取胜利,但其火力却不及陆军。为战胜敌人,必须具备火力,最强大的火力。任何一位统帅都不会认为,仅仅通过轰炸敌国居民—一无论其意义如何重大——就能夺得战争的胜利。况且,由于敌国防御能力的提高和天气条件,飞机能否飞抵目标,能否投弹,尚属疑问。作战是实实在在的事,并非理论。它要求首先战胜敌人的陆军,然后取胜的陆军才能与空军协同,深入敌国领土,绕到敌陆军背后作战。因此,对于内陆国家来说,军队的力量在于陆军。对这个问题,这里只是原则地谈一谈。

   陆军的战略单位是步兵师,通常由三至四个小兵团、九个或更多的营编成,每营下辖三个步兵连。每营除装备弹仓式步枪外,还有轻机枪,此外还编有一个重机枪连。预计,各师除编三、四个步兵团和一个迫击炮连之外,还将增编若干机枪队。步兵所需的大量弹药和手榴弹,由步兵自己携带,其他弹药则由车辆运输 [ 作者注:我在这里和下面所谈到的陆军及其下属部队的编制。只为说明本书之用。还有许多新编制尚在探索之中,比如炮兵的摩托化,步兵分队还要装备步兵随伴火炮和反坦克炮。 ] 。

   就炮兵而言,步兵师编有九个或更多的炮兵连。每连装备轻型加农炮和野战榴弹炮四门 [ 作者注:加农炮的弹道平直。榴弹炮炮弹道弯曲。前者多从正面命中目标,后者多从上方命中目标。 ] ,有的连还有随伴步兵进攻的小口径火炮和重型火炮,预计将装备100毫米加农炮,120或150毫米重型野战榴弹炮,以及高炮和反坦克炮。上述各种火炮的大量弹药,均由车辆运载。

   此外,步兵师还编有少量骑兵,装备轻机枪和装甲战斗车辆 [ 作者注:装甲车辆的设计五花八门,即使在一个国家中,其设计也不尽相同。 ] 。有的师还编有一个野战航空支队、一个装备有电报、电话和无线电设备的通信营、一至二个工兵连及其他特种编队,再有就是纵队和辎重队,负责给养、弹药、燃料和润滑油的补给。此外还有面包队、卫生队、野战医院,等等。

   上述这种师由常备军部队编成,或者由常备军和少量预备役部队混编而成。由于这种预备役师担负与常备军师相同的战斗任务,因此必须具有相同编制和装备,而不应象世界大战前的德国陆军那样对预备役师有丝毫轻视。

   在某些国家的军队中,以军作为战略单位。这种军除编若干个师之外,还有直属的纵队和辎重队。特种通信队和航空支队通常隶属于军司令部。

   为完成较小的战斗任务和执行保障任务,常将上年纪的人组成各种卫国旅和后备队。他们利用其现有装备可在任何方向上完成所受领的战斗任务。

   这些部队的成员,自携数日的食品,其余食品和饲料由车辆运载,他们也装备能对伤员进行初步处理的医疗器械。我下面将要提到的部队,其编制情况与上述类似,只不过形式各异,这里不再重复。

   作战部队除步兵外,还有骑兵师。骑兵师由数个骑兵团编成,骑兵团下辖若干骑兵营。在多数国家中,骑兵师已装备大量机枪和弹药,大部实现摩托化。实现摩托化的部分,装备轻型战斗车辆,以及大批用于运载人员、机枪和弹药的车辆。
在某些国家中还有重型战车队,装备造型和装甲各异的坦克。这种装甲车部队可借助其装甲车的履带、克服任何地形障碍,通过敌筑垒阵地。

   至于摩托化在其他特种部队中能实现到什么程度,如能否利用摩托车或载重汽车运载更多的步兵部队,尚属疑问。其实现摩托化的最大障碍是必须携带高级指挥官和其他官长的马匹。

   此外,陆军还有重型和最重型牵引炮兵和摩托化炮兵,不仅有师属加农炮连和榴弹炮连,还有独立的野战炮兵部队。甚至还有人想将最重型火炮放在铁轨上使用。除此之外,还有探照灯队、喷火器队、工兵队、攻城队、通信队和毒气战部队,等等。

   上文提及的部队可以组编成集团军,若干集团军又可编成集团军群。集团军和集团军群司令部通常配属特种侦察、通信部队,以及防空火炮。

   为保障战局、会战和长途行军的进行,集团军司令部编有强大的兵站部队和铁路部队,用以运输、物资和人员的补充、伤病员的护理,以保持陆军与后方的联系。如果战局是在敌国进行,还要从国内前调特种部队,以保障敌国铁路的运行。

   空军装备有重型和最重型飞机,用于投掷炸弹和遂行特殊任务,如将武装人员运至敌后方。轻型飞机则用于作战和观察。所有飞机,包括用于观察的飞机,都根据其大小,装备可在空中和对地面实施火力战斗的武器,包括弹仓式步枪、轻机枪、直至小口径火炮。由于装备了火箭、炸弹和化学战剂,使空军的战斗力大为提高。飞机装有降落伞,用以拯救受损飞机的飞行员,在飞机易受袭击的部位装有装甲。飞机还可以投掷宣传材料。

   空军由数架飞机编成支队,数个支队编成中队,数个中队又可编成更大的单位。飞机均备有指定的飞机场,飞机库和供油设施部分建在地下。飞机需要防空和摩托化的辎重,需要在部队驻地附近建造空军基地,飞机高速运转的发动机需消耗大量燃料。

   海军装备排水量约为三万五千吨的战列舰、一万吨的装甲巡洋舰和约六千吨的轻型巡洋舰、辅助巡洋舰(即过去的商船)、驱逐舰、鱼雷艇、潜艇、炮艇、布雷舰、扫雷舰、航空母舰等。所有舰只均有能保证在水上长期遂行任务的装备。此外,虽然医疗船、油船和其他特种补给船只可由港口向海上舰只转运补给品,但各种军舰仍有指定的港口,以进行船员的补给,燃料及其他物资的补充。

   军舰根据其体积大小,装备重型和最重型大口径和小口径速射火炮和高炮。火炮通常装在军舰两侧,利于集中射击,部分火炮安装在船头和船尾。大部分军舰还有特殊的鱼雷发射装置。

   除了巡洋舰和潜艇可单独出海,完成巡洋作战和水下作战任务外,海军军舰通常编成大队、分舰队,再大为舰队,由战列舰、重型和轻型巡洋舰、驱逐舰、鱼雷艇和潜艇编成。

   如同陆军辖有航空部队一样,海军也辖有航空部队。航空部队的飞机或由航空母舰运载,或停在陆上机场。

   全部战斗部队,即陆空海战斗部队均装备防毒面具。

   军队各组成部分即陆空海军,在国内均有后备部队和其他设施,可以不断从国内获取新锐力量。

   此外,在国内还有防空部队、探照灯部队和空中障碍,以保护某些设施和居民。

   最后,军队还拥有庞大的无线电台,进行情报传递和宣传。

   军队是个庞大的组织。军队的各个部分并不都直接参加作战,但须合力击溃敌人的抵抗,决战时刻尤其如此。

   决战能够决定战争胜负,会战是最具有决定意义的作战行动。会战必须投入战斗部队。假若敌人不具备与我相同的火器,不能从远距离发射毁灭性炮弹,那么己方部队在火力战斗中的运用本非难事。因此,不但要消灭敌人,而且要保存自己。

   武器的作用在不断提高。起初,在发明火药之后,发射的是实体弹,后来逐渐有了榴弹,即在弹体内填满火药,装上引信,当榴弹撞击地面、墙壁或船体时,使发生爆炸,将弹体炸成碎片,起到毁伤附近人员和物体的作用。有些榴弹还可击穿遮蔽物和装甲。后来,又制造了火炮使用的炮弹,它的引信可以使炮弹在弹道的一定位置上爆炸。炮弹在爆炸时,可将弹体内的铅填充物炸碎,从上方掷向目标。今天,炮弹已极为完善。有一种榴弹可击穿极厚装甲,以击入目标后爆炸,借助弹体碎片或榴弹排出的充填气体的作用击毁目标。还有一种榴弹只要轻轻触及地面,便会炸成无数、密集的碎片,紧贴着地面向四处飞散。经改进后的炮弹(榴霰弹),可在空中爆炸。

   机枪和步枪是单发子弹发生作用。

   手榴弹、迫击炮弹、布设在海中的水雷以及鱼雷的作用与榴弹类似。飞机投掷的炸弹的弹片和施放的毒气,可在更大范围内发挥作用,并同时引起大火。有一些炸弹专以引火为目的。

   火焰喷射器通过火和烟发挥作用。毒气可使粘膜和肺中毒。

   有一部分武器的作用之大是人们难以想象的。

   公元前后,人与人还以短剑搏斗。为了造成对敌人的优势,当时也有了一些弓、箭或长矛、投石器。投石器可在攻击要塞时在远距离使用。到中世纪,发明火药和发射武器之后,敌对双方分开,保持一百米以内的距离,成密集的线式队形,相互射击。随着火炮、步枪及其弹药的改进,敌对双方的距离更大一些。到十八世纪末,逐渐开始有了步兵部队,他们可以利用地形作掩护。

   直到十九世纪中叶,才出现了有膛线的武器。由于火药和炮弹、子弹的改进,发射距离不断增大,几十年后终于达到了今天的距离和效力。这一变化加大了战斗地带的纵深和正面宽度,使战斗队形更加疏开。海军大口径火炮可发射二十至三十公里,陆军除特种火炮外,其射程则不及海军。陆军师重型火炮的发射距离为十多公里,轻型火炮则低于十公里。步枪和机枪的最大发射距离为二千米,迫击炮还不及一百米,鱼雷现在可发射十多公里,炸弹自然可以从任何高度投掷 [ 作者注:以上情况仅就一般而言。需要补充的是,手榴弹仅能投掷数步之远,火焰喷射器的作用距离也不甚远。毒气在顺风时作用距离可达数公里。 ] 。

   事情很清楚,发挥武器、火药、炮弹技术(不包括飞机投掷的炸弹)的最大作用,不在于其最大射程,而在于近距离内的命中精度,距目标越近,发挥的作用也就越大。在海上和空中,由于没有遮蔽物,敌对双方可以利用最大距离射击,只有云、雾和特殊天气会造成一定影响,地面曲率会对海上射击造成影响。在陆上,情况迥然不同。陆上的遮蔽物和建筑物虽可为敌人提供方便的隐蔽条件,但却妨碍其视野,使其兵器的射程无法充分发挥。然而借助于望远镜、气球和飞机等观察手段,又可扩展视野。但无论是在陆上,还是在空中、海上,战斗总是从远距离开始的——陆上作战区域纵深可达数公里——尔后逐渐向敌人接近,以发挥武器的最大效能,使全部武器投入战斗。

   在这数公里作战区域内,战斗队形疏开,步兵和轻机枪手均独立行动,各自为战。在敌人猛烈炮火下,步兵仍需以在公路上的行进速度——十二分钟前进一公里——接近敌人。这只有在敌人火力逐渐被压制后才能作到,而敌人则要进行抵抗,因此陆上战斗需要时间,通常要延续数天。快速装甲车辆的使用也无助于战斗时间的缩减。空战中,飞机时速达数百公里;在海上,军舰时速约为二十海里 [ 作者注:一海里相当于一千八百五十二米。 ] ,即每小时三十七公里。两者都力争在战斗中发挥其最大速度。陆上战斗与空中、海上完全不同。然而,争取构成对敌火力优势,却是其共同特征。

   为取得火力优势,必须发挥全部火器的作用。为此,陆军作战部队通常以宽大正面投入战斗,海军则以绵亘的线式队形作战。由于当今的陆军异常庞大,战线之宽度已大大超过以往的战争,这从世界大战中看得很明显。但是,战线的宽度也不是无限的。譬如,步兵师的步兵需要师属炮兵的支援;海、空军必须集中多艘军舰或多架飞机的火力于同一目标,这都对战线的宽度提出一定限度。只有集中大至火炮小至步枪的各种武器的火力,方能在关键地段取得火力优势。这种火力的集中——特别是在陆上——只有将重型火炮乃至步枪等各种武器配置在能发挥各自最佳射程的位置上,才能取得。这样,作战双方均处在对方最佳射程之内。在这种正面对抗中,火力优势是难以取得的。

   众所周知,当火力能从多面向敌人发射,即以包围方式向敌人进攻、而敌人只能向一面转移时,才能发挥集中火力的最大效能。在这种情况下,敌人不仅会受到正面,而且会受到侧翼、甚至背后和空中的攻击——空战中,飞机也会受到地面的攻击。

   在战争中,无论是小规模还是大规模决战,都要运用巧妙的战术和战略,使敌人犯错误,我则利用之。坦嫩贝格会战就是这样一个例证,同时它还说明,实施这种进攻可以收到保存自己的效果 [ 作者注:关于这一观点,我在《坦嫩贝格》、《受世界大战审判的“低贱的战史”》、《战争中的违命》等书籍中从不同角度作过阐述。 ] 。此役,敌人死亡、被俘十二万人,得以逃脱的伤员尚未计算在内,而已方仅死伤一万二千人。所谓歼灭战有双重含义,它要求给敌人以决定性打击,同时己方只受微弱损失。攻击敌人侧翼面不攻击其正面的思想是一种误解。敌人不是僵死不动的,他会不断转动正面以迎敌,也就是说,它会将未受攻击的正面转向进攻的敌人,其结果仍是正面较量。对于这一点,东线第9集团军在1914年11月初对由华沙向波森开进的敌军北翼实施的进攻中深有体会。该集团军想取得超越坦嫩贝格会战的战果,将包围圈设得过大,而未给俄军正面以应有的打击。结果,敌人将正面转向第9集团军,气势汹汹开来,给集团军以巨大压力。敌人还对集团军外翼实施攻击,至使态势进一步恶化。这清楚地告诉我们,在实施包围部队的深远后方需部署一支强大的、成梯次配置的部队。在军队如此庞大的今天,包围者极易为被包围者所包围。这一点我们不仅于1914年在东线,而且1914年9月初在巴黎都亲身经历过。冯·施利芬将军曾提醒,要保持包围部队侧翼的强大,但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当然首先须有部队可供使用。

   大范围的战略包围最终也要在某一地点实施战术性包围,将敌人一翼击退,不断投入其他兵力,断敌退路。当敌人战线出现缺口时,情况与此类似,进攻者可通过缺口突入敌军内部。在坦嫩贝格我就是这样作的。在这种情况下,首先以火力对敌人内翼实施纯战术性的包围,割断敌军各翼之间的联系,不断扩展缺口,并通过缺口不断扩大包围圈。

   陆战中,如果其他行动无法实施,最终也可投入大量炮兵和装甲车辆以及空军,对敌实施正面突击,将敌击退,尔后将其击溃于某一地点。在世界大战中,协约国在西线以及俄军在东线的强大突破进攻均告失利,德军于1918年夏所发动的进攻也仅使敌军防线大大后撤,并未能将其割裂。在实施1918年3月21日进攻时,如果我事先知道位于第18集团军右翼当面的敌军是敌人的薄弱部位,或者集团军利用了敌人的这一薄弱部位,进攻也许会达成突破。正面进攻始终避免不了己方的巨大损失。

   敌对双方都以强大火力作战,尽量利用对方弱点,因此均在实施包围部队的后方部署梯次配置的部队,在战线后方保留预备队,以应付可能出现的危险。但双方究竟谁能实施进攻,迫使另一方转入防御,取决于谁能在关键地点取得火力优势。如果一方从决战一开始便放弃进攻,那将另当别论。

   并不是说,发扬最大火力就能将敌人歼灭。火力要在进攻中直至对敌人阵地的冲击中得以发扬。在凡尔登、索姆河畔和佛兰德的作战中,炮火尤如雨注,然而人却仍能在弹坑中生存。企图仅仅通过火力就能将顽强敌人的抵抗粉碎,是一种错误想法。或许能在此处或彼处取胜,但最后的胜负还要取决于人与人、坦克与人或坦克与坦克的战斗。在空旷的战场上,进攻的步兵须从远方向敌人接近。为此,需要己方炮兵提供不间断的强大炮火支援,以压制敌炮兵火力,尔后逐渐向敌步兵转移火力。己方步兵在前进中还需要轻型随伴火炮的直接火力支援。最后,步兵在重机枪火力掩护下——还不时得到迫击炮的火力支援——依靠步枪和轻机枪的强大火力接近敌人,最后以肉搏战迫敌屈服。坦克的速度快于步兵,但只是在实施突破时才使用。最后制服敌人的仍是步兵或坦克上的人员。无论武器的作用如何巨大,人还是决定战斗胜负的主要因素,这不仅在陆上如此,就是在条件特殊的空中、海上和水下也依然如此。空、海军在进攻中,也是依靠各种武器的火力,不断接近敌人,在最近距离上将敌人制服。

   总体战要求进行决战,因而要求指挥者在关键地点实施进攻。我之所以说在关键地点实施进攻,是因为在多面进攻以及在绵亘的战线上。不可能处处都实施进攻,敌人会设法阻止。领导的艺术在于,在陆上、空中或海上,利用已方兵力武器的优势,构成主要突击方向,对薄弱部位的敌人实施进攻,一举将敌击溃。其中,突然性具有巨大意义。

   摩托化部队的快速机动性,以及空军所具备的将作战部队集中到任何作战地点的能力,有助于突然性的达成。然而,敌人的空中侦察又会给突然性的达成造成一定困难,但不会将全部可能性排除。在陆上,可以利用步兵师在正面和侧翼攻击敌人,利用摩托化部队攻击敌人背后,并从空中对地面实施扫射和轰炸。空战中,情况与此类似,即在敌机上方作超越飞行,逐渐对敌实施包围;海战亦然。如果空战取胜,取得了空中优势,那么陆战和海战的胜利就容易取得。这又是一个不言自明的真理。敌对双方中,丧失侦察能力的一方,极易被能从空中对地面和海上实施有效攻击的一方所压倒。

   面对不断提高的火力,人们不断加强探索避免火力杀伤的途径。这使得战场变得渺无人迹。军舰装备了装甲,出现了战斗车辆和钢盔,这些都成了各国军队的共同财富。与此类似的还有象坦克和军舰施放的人造烟雾,用以欺骗敌人,迷盲敌人的视线,或是阻碍敌人的行动。至于消除发动机噪声特别是消除飞机和潜艇发动机噪声的愿望,至今尚未实现。为躲避敌火力杀伤,人们在地面挖掘壕沟以及利用地面的遮蔽物进行荫蔽。自1904-1905年日俄战争后,在战争中利用野战工事的意义得到人们的肯定。世界大战中,野战工事进一步得到重视。但是我们不要忘记,阵地战乃是战争的一种蜕化,因为当时各交战大国还不善于利用运动战去夺取胜利。即便是采用了运动战,阵地战也可能是经常运用的作战样式。但无论是阵地战还是运动战,进攻还是防御,都不可不挖掘战壕。战壕是躲避敌人火力杀伤和保障己方火力得以发扬的最可靠的手段。至于能否建造抵挡曲射火炮和飞机火力的遮蔽物,取决于对战斗间隙的掌握。如能掌握住这个时机,可在阵地前方设置障碍,避免战场中的士兵遭敌突然袭击。战斗车辆可以跨越障碍物和战壕 [ 作者注:在世界大战中,坦克之所以能跨越阵地,是由于它的异常强大,也由于当时还没有象今天这样精良的反坦克武器。 ] 。但如果战壕垂直陡峭、坚固宽大,战斗车辆便无法通过,而这一点在远离前线的阵地上难以作到。

   过去,克劳塞维茨等人——或许今天也有些理论家——在进攻和防御谁是战争的最强有力的形式,先让敌人进攻,待其进攻受挫后再发动反突击,是不是最高超的作战艺术等问题上争论不休,这简直是多余之举,是危险的装腔作势,它妨碍了人们对总体战严肃性和单纯性的正确认识。在具有可靠遮蔽物和良好射界的条件下,消灭由地面接近之敌,比起消灭荫蔽在遮蔽物内的敌人要容易得多,其道理之简单,答案之肯定,尤如1乘1等于1。就此点而言,在运用大规模军队的战斗中,防御“强”于进攻。作战双方的弱者,或是处于战场某一局部的弱者,常选择防御战,目的在于争取时间,牵制敌人,使己方远程武器和摩托化部队在广阔战线上投入战斗。武器的远大射程迫使进攻者在远离敌人的地点,提前展开成战斗队形,这势必使进攻者浪费大量时间,同时进攻者通常难以摸清防御者的企图。进攻者从不感到自己的兵力过多,而防御者考虑的却是如何以最少兵力御敌。这也是防御的一个强点。但无论怎么说,能够决定会战胜负的作战样式始终是进攻。如果防御者有可乘之机,也会发动进攻。进攻蕴藏着一种居优势地位的自豪感和无法估量的力量,它能使施以正确指挥的进攻发挥巨大威力,可以战胜在数量上占优势的敌人。

   我已说过,总体战向我们提出举不胜举的任务,在此情况下,不可能在整个战线或同时在各条战线上发动进攻。因此不得不在某些地段实施防御和加固阵地。平时,就要根据未来战争态势,在边境构筑工事或要塞,以牵制敌人部分进攻兵力,或迫使敌人采取于敌不利、使我有隙可乘的作战行动。当然,今天要塞的作用已不如以往。

   对于法国从凡尔登到贝尔福的筑城体系,德国军队无力克服,因此才被迫实施借道比利时的作战行动。然而比利时的那幕尔、安特卫普和里尔均牵制了德国兵力。德国的梅斯要塞和摩泽尔河防线迫使法国在进攻中分散了兵力,如果德军指挥能高瞻远瞩,足以全歼突入洛林的法军部队。在东线,由托伦至马林堡,德军构筑了维斯瓦河防线。只因俄军在远离该防线的东部地区便被击溃,因此该防线的价值在战争进程中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今天,法国在法德边界上构筑了封锁线,这使人们回忆起世界大战前进攻者采取的构筑阵地体系的作法。然而,法军当局并不想防守这一阵地体系,而是想越过它实施进攻,因此它作为被击溃的法军收容阵地或许更有价值。陆上防御工事是陆军作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手段,对于海战亦然。筑有工事的军港、基地和江河入海口,给本国舰队的出海和停泊以可靠的后盾,使重要沿海地区免遭敌舰炮击,阻止敌人在重要地段实施大规模登陆。构筑有工事的港口也会使商船和保持外贸畅通受到裨益。

   在形形色色的作战样式中,工事和依托阵地的防御肩负着重大使命。它使己方在其他地段实施的决战易于取胜。但防御者只有从防御转入进攻,才能夺得决战的胜利。进攻始终是决定性的作战样式。

   在大规模陆战中,陆军通常得到空军的支援,但海军舰队却很少能从海上给陆战以直接支援。

   在大规模海战中,通常得到空军的支援,有时岸防工事内的部队也参加作战或掩护舰队出海。

   在空战中,双方航空队有时得到陆军或海军高炮部队的支援。

   三军作战的最终目的是:消灭敌人。

   为进行会战,在陆上、海上和空中,三军部队都要分别进行长途行军、远距离航行或飞行,预先派出疏开配置的保障部队。为发挥各兵种的武器效力,力争决胜,部队需进行兵力兵器区分,这种区分必须有利于发挥部队的威力。

   由于空军的改进和加强,以及它的快速性和应用于侦察;由于陆上有快速的摩托化部队;海上有快速侦察舰;以及其他侦察、间谍勤务,为侦察敌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它使部队的指挥化难为易。可是敌人也具备相同的手段,可以了解己方灭敌的措施,所以从另一方面说,也增加了指挥的困难。因此,作战行动必须更加迅猛有力,一举击溃陆上、海上和空中之敌,使其来不及采取反措施。部队以急行军接近敌人并展开火力战斗,是极端必要的。火力战斗一经开始,战事就不会象开始前那样“仓促”了结。军舰和飞机可以通过提高其速度,加快火力战斗的进程,这是由它的本性所决定的,并非“仓促”行事。

   在陆战中,行军纵队长达二十公里以上,行军速度每小时四至五公里,每天前进二十五至三十公里。摩托化部队的时速虽大有提高,但无助于提高整个部队的行军速度。双方就是以这种缓慢的速度,不间断地在数百公里宽的战线上 [ 作者注:1914年,德国军队在从亚琛北部至施特拉斯堡的三百多公里宽的正面上向前开进。另一次,在从布鲁塞尔至梅斯的正面上开进,宽度与此差不多。 ] 相向运动着。如果不是一方进攻,另一方防御,就将是一场大规模遭遇战。如果准备实施决战,就要将担负决战任务的部队编成正面窄、纵深长、间隔小的行军纵队,或者作梯次配置,将主力放在决定性方向上;若不寻求决战,各行军纵队的间距就可大些,纵深小些。行军无论采取哪种形式,都只是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目的是决战,消灭敌人,夺取战争的胜利。对敌人的行军纵队,可实施空中突击,袭扰其行军。一个坚定果敢的防御者总是会选择进攻者的薄弱部位,以优势火力,在进攻中取得决定性胜利。

   部队在陆上的行功十分缓慢。但由于飞机和军舰的高速度,使空中和海上的作战行动异常迅速。这两种武器平时为节省燃料通常不以全速飞行或航行。只在作战时才发挥其最高速度。尽管如此,飞机的最低时速也达一百二十五公里,军舰最低时速为二十至二十五公里。空、海军虽有上述的特殊性,但均需经过远距离机动和战前展开,并与陆军遵循同一原则:集中优势火力于战场的关键地段。当然,海战和空战中只有进攻,没有“防御”这一概念,而且由于双方的高速度,战斗进程远远快于陆战。至于海军能在远距离上进行迟滞作战,也并不与此相矛盾。

   通信器材的改善为大部队的领导、作战及其统一指挥提供了便利条件,借助通信器材可以沟通军队内的通信联络,可以下达命令。陆战、空战和海战中可使用无线电报和飞机;陆战中可使用电报、电话、汽车;海军可使用信号,等等等等。但无线电报无法排除上级指令被敌人窃取的可能。因此使用密码已是当务之急 [ 作者注:世界大战中,破译密码已成为一门专门科学。 ] 。

   无论陆上还是海上和空中,只要进攻取得胜利,应立即实施追击,使敌人的失败变成溃逃,这是一条必须反复要讲的真理。“追击到最后一个人,最后一口气”的指令,尽管是正确的,但通常只是停留在口头上。事实是,迄今在陆上,战败者往往比战胜者跑得快。战败者可以少量器材阻滞追击者,为其主力撤退赢得时间。今天的条件比任何时候都有利于追击者,飞机可从空中突击战败者,摩托化部队和装甲部队可超越敌人,从翼侧或正面攻击敌人。当然,敌人也可设置障碍,投入人员人力物力,使用摩托化部队,在国内开展轰轰烈烈的人民战争,最后使战胜者无法尽收胜利之果。正因为如此。为通过追击而取得全胜,应投入更大的力量。最后胜利即在眼前。就海上和空中而言,要发挥军舰和飞机的最大速度,促成决胜的取得,将敌人全歼。

   关于战斗和战斗中兵力的运用,我就讲这些。至于登陆等特殊作战行动,我不准备探讨。但我还想谈一谈空、海军在作战行动中的运用,因为它们的行动是由总体战的本质决定的,是总体战不可分离的一部分。空、海军的作战行动绝不能造成兵力分散,影响整个作战行动。全部作战行动都要为总体战这一中心服务,除非一个民族在战争初期就已经处于分裂状态,或是一个被围要塞由于受饥饿所迫投降敌人,然而这些情况是极为罕见的!

   空军的特种作战行动应针对敌人后方,如攻击其前送道路、铁路,以及其他与作战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重要设施和在这些设施中劳动的工人,还有居民区。

   破坏敌国军事经济是战争的一个发展阶段的行动,但不能因此而妨碍空军夺取制空权或与陆、海军的密切协同。空军的任务应由最高军事当局决定。对于空中、陆上或海上的决战,军事当局不应有任何踌躇,应投入最强大的空军兵力。当敌国有较强的防空力量时,袭击敌国居民的企图就不会轻易实现,而且敌国人民出于求生的愿望,也会全力参加防空。如果取得了空中优势,并将敌军击溃,那么空军就可在敌国领土上空横行无忌。

   正因为空军的特殊任务是袭击敌国领土上的设施和居民,因此保护已方领土和居民免遭敌机空袭,就成了军队的一项义务,当然必须局限在极为重要的目标上,如卸载车站、大型工业中心、重要军工厂、大型仓库以及大城市,还要为这些目标装备防空器材,设立通信勤务。处处设防是不可能的,事实上也不是每一枚炸弹部能命中其所选定的目标或其他任何目标。防毒面具总是有用的。

   海军也担负特殊任务。它负责切断敌国人民和军队的物资供给。通过海上决战可以掌握制海权,但这对于完成上述任务还是不够的。切断物资供给的有效办法是封锁,以及运用巡洋舰、辅助巡洋舰——过去使用的商船或客轮——和潜艇,进行巡洋舰贸易战。

   封锁曾使我国人民遭受饥饿之苦,削弱了民族的抵抗能力。我们的潜艇对敌国人民虽未达到同一目的,但也大大阻止了在法国的敌军作战物资的供给,以及英国本土的供给。它对协约国的作战尤其是对英国产生巨大影响,成了它们的重大负担。关于取消全面潜艇战的努力,即禁止在某一封锁区内击沉任何国籍的商船,包括悬挂中立国家旗帜的商船,如同禁止轰炸交战国居民一样,只是一种善良的愿望。在总体战的要求和人民奋力自卫面前,废止无限制潜艇战这一空洞无物、毫无实际价值的愿望,成了不屑一顾之事。自有潜艇和飞机以来,封锁方式为之一变。潜艇和飞机能够阻止任何舰只接近本国港口。过去,一国舰只可在另一国港口附近布设障碍物和水雷,对该国港口实施封锁。而今由于有了潜艇和飞机,故技无法重演。譬如,在世界大战中英国是这样对德国实施封锁的;除在德国领海布设水雷外,还控制了通向荷兰的运输线,同时封锁苏格兰北部通向挪威的海域。但果敢的舰长们仍突破了这一封锁线。

   水下巡洋舰战和水上巡洋舰战的目的,就是击沉商船。水下巡洋舰战是袭击中立国船只,水上贸易巡洋舰战只袭击敌国船只,以及向敌国输送禁品并被视为其盟友的中立国船只。对付潜艇可使用快艇、携载水上炸弹的飞机、水雷和障碍物;对付巡洋舰可使用巡洋舰和飞机。

   封锁和巡作舰战是旧时的作战手段。然而各国人口的增长,军队对军事工业的依赖,以及军工对原料的依赖,使如今封锁的作用比过去更为巨大。缺少给养和作战器材,军队就丧失了战斗力,饥饿会涣散民族团结。

   在阐述了军队与军队的作战之后,还要提一提战斗中的人民。在战斗中,人民也通常遭到不幸,被对方视为作战行动的目标。某国一旦沦为战场,该国人民就会倍受苦难;不仅如此,敌人还以各种宣传大力瓦解人民的精神团结。

   还有一种特殊的作战样式需要提及,即“人民战争”。它是于1870-1871年以法国游击队作战的形式出现的。这种游击队由若干爱国者集合而成,没有军事指挥,着便服,无标志,因此也不受国际法的保护。在比利时,我们也曾见过类似的组织,叫国民近卫军,类似于我们的后备军。他们也没有军队标志和军事指挥。由一些比利时人资助。但比利时的人民战争与法国的游击队战争具有相同的特性。他们主要出没于我军的开进地域,而不在我后方行动。尽管人民战争也符合陆战法规和惯例,但正如世界大战所表现的那样,这些法规和惯例并没有受到人们的足够重视。强权政治在这里起着决定性作用,强权政治就是“法规和惯例”。但是,如果人民战争是在战胜军背后,由一支经军事训练、佩戴军队标志、有军事指挥的队伍进行的,那么这种人民战争就是符合国际法和惯例的人民战争。民族的痛苦需要这样的人民战争。但只有当人民具有牢固的精神团结和强烈的争取民族生存的愿望时,这种人民战争才能成为可能。在世界大战中,俄国似乎预计到德国会进行一场这样的人民战争,因此将其占领的东普鲁士领土上适于服兵役的男性德国人迁至他处。正因为如此,1914年秋我在波森城堡时,便决定将适于服兵役的年轻人和男人从当时受到俄国威胁的领土上撤出。这是由于取胜的敌人如不按国际法行事,那么人民战争所涉足地区的全体人民都将遭受最深重的苦难。

   军队的种类名目繁多,其组织形式和使用方式也五花八门。两军决战,惊天动地,长途跋涉,疲劳至极,各项工作,纷繁杂乱,人民也受尽水深火热之苦。也许就在明天,军队便会奉命赴敌,人员会应召献力。军队和人民必须时刻作好准备,为民族生存贡献其全部力量。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