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与总体战·第三 – 吴起兵法网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经济与总体战·第三

 经济与总体战·第三

作者:德·鲁登道夫

出自————《总体战

出自————《西方军事著作

   经济不是死东西,它充满了活力。人类耕耘土地,开采矿藏,加工粮食和原料,以满足人们衣食住行的需求——这一切均靠广泛利用技术手段。人类只有利用技术,才能获取力量。技术不是死东西,它充满活力。技术通过能工巧匠之手的正确操作,也能为维护文明即民族的宗教生活服务。人类以其头脑和双手赋予经济以生命和力量。在我强调了经济是有生命的一个方面之后,下面我打算主要谈谈“死的”经济,即与民族生存以及人民和军队供给有关的原料问题。

   在经济领域,军队和人民也构成一个强大的统一体。总体政治和总体战领导应在平时就对这一点有足够认识。他们必须对下列重大问题进行认真审查:依靠国内力量能为全民的生活需求——包括军队尤其是作战——提供什么保障?必须从国外进口哪些原料?战争爆发后进口能否推持?国家出海口是否仍能畅通?是否会因海战或敌国封锁而被封闭?此类情况在世界大战中曾有发生,当时由于英国进入北海和波罗的海,以及意大利和法国进入地中海,德国和奥匈帝国因此遭到封锁。对于供给遭到封锁或限制的问题,多数国家都必须事先有所考虑。甚至称霸海洋的英国的供给,也因1917年夏季德国潜艇的袭击受到极大威胁。

   与人民和军队的经济供给密切相关的另一个重大问题,是国家的金融状况,以及国家为战争动员和作战将要采取的财政措施。

   这是一个总体政治能为总体战服务的巨大领域。这一任务对一场短期战争来说似乎不难解决。未来的欧洲战争很可能是一场短期战争,各作战国在组建军队时都肯定从尽速结束战争着眼,因为短期战争不需要付出过大的经济和财政力量,也不会危及民族的团结。人们希望加此,但谁能担保会如愿以偿呢?世界大战前,“军事领导和政治当局”也曾认为,未来战争只不过是一场短暂的战争。鉴于当时我军的弹药供给问题,我曾严肃地指出,战争或许还有另一种可能。虽然事情发展正如我所料,但当时我也未曾想到,战争会艰难地进行四年之久。

   每个国家在整个经济领域包括财政领域,应采取什么措施,自然无法回答。共同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无法提出的;如果一定要提,也无非是人民和军队的供应要充裕,必须确保战争的进行。然而这也是说得容易,作起来颇难,而且从来没有全部兑过现。现实和理论完全是两回事。理论付诸实践的结果如何,在极大程度上依赖于战争的实施。我在下面将要提及的一些措施,都是以大战前和大战中的德国经济状况和当时的作战为背景的。读者可根据自己的见解,对下列问题作出相应的回答;在经济领域,各国军事领导究竟应向总体政治提出哪些要求?这些要求必须实现多少?能够实现多少?

   对于1914年的战争,德国在经济和财政上未作准备,只在财政动员方面采取了充足措施。我首先讲讲这方面的情况,以便使读者对德国的金融状况和一场战争对一国财政的要求,有一个完整的印象。根据帝国档案汇集《世界大战——军事装备和军事经济》记载,战初德国中央银行有二十亿金马克储备,其中包括三亿马克帝国现金。依照法规,发行纸币前须有三分之一的黄金准备金——战争时期只能是这个数字 [ 作者注:法国、俄国的黄金准备金稍多一些,奥匈比德国情况还要坏。英国黄金准备金虽少于德国,但在稳定财政方面却胜过所有参战国。当时还没有外汇管制,因此这里没有同时说明外汇即不同国家相互支付手段的情况。 ] ——这样,就可发行六十亿马克的纸币。在德国经济中,由于还有二十亿金马克现金在流通中,因此必须发行十八亿马克纸币,以满足当时的金融需要。这样,在对黄金准备金不会造成任何威胁的前提下,还可再发行四十二亿马克纸币。然而,战争的第一个月(包括战争动员)就花费了四十五亿二千万马克,致使发行的纸币量超过了法定的准备金的限额。此外,其他方面自然也需要钱。

   战争爆发后,由于人民不知道战争究竟是怎么回事,尽管经济状况是正常的,人民仍可能争先恐后在交易所抛售各种证券,从储蓄所和银行提取巨额存款,对这种情况必须设法应付。此外,还必须有信贷支付手段,以维持经济的正常进行,并为军事装备工作服务。为此目的,当时发行了十五亿马克公债券和二十亿马克小额银行纸币。这种纸币和债券大部分早就印出来了。这样就满足了动员时国民经济和军队的最初需要。 7月31日 [ 译者注:1914年。 ] ,德国关闭了全部交易所,英国也于同日采取了这一措施。在此之前,所有国家都早已采取了这一措施。8月1日,公布了财政动员措施。这些措施是建立在德意志帝国稳固健康的财政基础之上的 [ 作者注:当时德国仅负外债五十亿马克,法国有二百八十亿,俄国一百九十亿,英国一百四十亿一千二百万。 ] 。

   让我们看看帝国档案汇集中的记载:

   “对于德意志帝国来说也是如此,需竭尽全力,控制可怕的恐慌。由于政府有关当局以及德国经济界首脑的远见卓识而在近十年建立起的财政组织,在此危急时刻经受住了考验。现在可以看出,在各界人士不懈努力下所建立的德国金融信贷事业是何等必要,德国金融信贷事业由于经济的迅猛发展而拥有广泛雄厚的基础。鉴于此,德国经济的财政基石才能够在战争恐慌的冲击下岿然不动,德国经济才未出现特大困难。

   “8月1月,对德国国防军发布动员令的当日,也同时进行了财政动员。将尤利乌斯塔 [ 译者注:位于施潘道古堡上的一座塔楼。1914年前,塔楼内存放有法国支付德国的部分战争赔款及其他款项。 ] 的帝国战时金库”(存有1871年法国向德国所付赔款一亿二千万马克和特别储备金八千五百万马克)“和手头的现金以及帝国的其他储备金,”(共计三亿马克)“按计划全部移交中央银行,以增加银行硬币存储量。陆、海军动员所需经费,主要利用中央银行的短期贷款。按计划,经济界和商业界所需的巨额信贷资金,则由中央发行银行贷出,并在帝国各大城市及时设立小额贷款处,以抵借商品和有价证券的大量款项。

   “中央银行按政府所授权力,统一将短期无息国库债券和帝国汇票,同商人所持的可兑换汇票一样作为中央银行的纸币保证金。为应付危急情况而存储的‘储备钞票’”(即我前文提到的二十亿马克小额中央银行纸币)“也由中央银行支配,用于市场流通。为配合已颁布的法规草案的实施,中央银行宣布实施强制汇率,免除现钞兑换黄金的义务。这一重大法规的实施,是帝国为其生存而奋斗以度难关,而不得不采取的强制措施,也意味着废弃了经受四十年考验的金本位制。同时,为了作战的需要,帝国也大大限制了中央银行对国家的财政独立地位。

   “但是,除了上述财政技术动员措施之外,帝国再没有采取其他战备措施……也未向帝国财政大臣提出非常时期实施财政计划的基本方针。为保证作战胜利筹措必要资金的途径,听任财政部门自行决定。虽然,德国于十九世纪末才开始在金融市场上巧妙地运用信用这一高雅的艺术,然而在过去的一百二十五年中由于国民生活日渐丰裕,无需为财力不济致使战争功败垂成而担忧。可以断然地说,为捍卫帝国,不仅有作战能力的德国人会召之即来,从戎赴敌,而且后方的全体人民都会自愿承受巨大的物质牺牲。”

   对于一个坚信黄金准备金必不可少,但尚未认识到金融本质的国家来说,只能选择适宜的财政动员措施。此外,还要补充采取其他经济措施。我记得当时采取了延期偿付的措施,从而推迟了偿还债务的时间。由于世界市场已对德国关闭,政府为维持战争采取了在国内借贷的办法,人民认购内债达八百四十亿马克。政府没有象英国那样采取增税政策。敌国在很大程度上靠借债过日子,这是人所共知的。在美国尚未对德国宣战前,犹太和罗马的世界资本就以美国的名义,热心向德国的敌对国家提供资金,后来美国对德宣战则是为了收回它的资本。

   由于世界大战和由世界资本家造成的经济灾难,给各国财政造成巨大混乱和动荡,只有英国的财政状况令人满意。在此情况下,当今各国究竟能为一场战争筹措多少资金,实在是个疑问。倘若未来战争与犹太人和罗马教廷的愿望相符,世界资本家定会为此提供资金。当然,象在世界大战中一样,他们的目的无非还是将所谓“战胜国”及其民族置于犹太世界共和国的经济集体中,或罗马教廷的神权国家的统治之下。这类事我们已在世界大战的“战胜国”那里亲眼目睹了。奥匈帝国将军蒙特库考里曾经说过,作战首先需要钱,第二还是钱,第三仍然是钱。弗里德里希大帝一再提及军队实力与财政之间的密切关系。他之所以能进行七年战争,完全依仗英国的财政支持。金钱对于一场战争的意义很久以来就是毋庸置疑的。我们的祖先作战时没有金钱,因为那时的战争完全是人民自己的事,今天已作不到。然而,总体政治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来维持作战和民族的生存,而且这些途径已远远超过1914年德国动员对财政部门所采取的措施。

   我认为,只要战争能得到国内支持,每个能坚定地领导其人民的国家都能为作战筹措到资金。当然,国家不应破坏健康的财政管理的基本原则;否则,军队就不可避免地受到危险的反冲击。必须向国外购买人民和作战所需的物品时,情况就迥然不同了,因为国内的支付办法在国际上是不适用的。今天,如果没有外汇,国外货物只能以黄金购买,结果势必对国内币值产生影响。然而,战时也只能如此。

   世界大战爆发时,德国发行银行和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受到最大程度的限制。这是值得效法的事,今天仍应给以极大重视,虽然当时由于道威斯计划 [ 译者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协约国提出的德国赔款计划,由美国垄断资本代表道威斯制定。计划规定:赔款数额逐年增加,即由第一年的十亿金马克增加到第五年的二十五亿金马克,德国以主要财政收入作为赔款的担保;德国在协约国监督下成立纸币发行银行,并举借二亿美圆外债,以稳定币制。 ] 中央银行对于国家的独立地位比任何时候都高。总体政治要求发行银行置于国家权力之下。

   在许多国家中,金本位制成了经济发展的障碍。金本位制的基本原则对我们来说就是,所流通的货币需有三分之一的准备金,这在世界大战中早已被废弃了,德国今天也没有多少准备金。世界资本家利用阴谋诡计迫使各国人民使用一种“国内货币”,这种货币的保证金立足国内,币值也完全不同以前。在国际贸易中,各国如果商定另外一种价值标准,那么停止使用金本位制也未尝不可。然而这毕竟还是将来的事。如果人民都不将钱存入银行,而留在自己家里,那么国内币制也毫无用处。一个国家只有当它能使货币保持流通,其金融业才能永葆健康。广泛实施无现金交易,如果从财政技术角度来看是可行的,那么它在人民经济生活中的意义将是巨大的。本位制、币制对一国人民的经济生活和作战具有决定性意义,因此应始终为总体战创造一个坚实的财政基础而努力。

   在第38、40页引文中提到的“战争恐慌”和全体人民乐于承担的“物质牺牲”,它说明一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在经济领域对保证战争的进行具有多么深远的意义,说明一个领域对另一个领域具有何等巨大的影响。在总体战中也肯定是如此。只要国家不采取另一种全新的货币制度,不安定因素和“战争恐慌”可以通过采取诸如提前关闭交易所,限制从银行和储蓄所的提款数额来加以缩小。至于说到“牺牲”,政府是无能为力的,除非以强制募捐代替自愿募捐,以强制认购公债代替自愿认购,然而这始终无法实行,因为多数人腰包里并没有钱。不管怎么样,事情是非常清楚的,为了总体战的准备和实施而必须采取的财政措施,将给人民带来巨大影响。当人民把为民族安全献出生命看成是一种应尽的义务,而把奉献钱财则看成是一件不愉快的事,那么这种影响就会更大。如果人民真正感到全民族是一个同命运的集体,自己就是其中一员,这种影响就会小一些。在这里,民族精神团结的意义,以及一个民族对总体战有透彻了解所具有的意义,可谓一目了然。只有如此,才能使“不满分子”的阴谋活动失去立足之地。另一方面,也要求总体政治秉公执法。人民为其生存而捐赠的钱财,要全部用于公事,不允许有任何贪赃枉法的行为,不能沦为窃取民财的盗贼。此类事在世界大战中就曾有发生。人民当时认购战争公债不是为了捐躯,而是为了维持民族的生存。世界大战的经验清楚地说明,上述现象必须彻底肃清。只有如此,才能在财政领域实现和维护民族的团结。

   财政的组织对人民和军队各种生活必需品和作战器材的供给至关重要。首先不言自明的是,战时一个国家依靠本国资源提供的补给品、饲料和原料越多,对于人民和军队以及总体战领导来说就越是一大幸事,总体政治也就越易实施。然而没有一个国家能出现这种有利的局面。人民,尤其是作战的需求五花八门,不靠国际贸易是无法满足的。倘若一个作战国的国际贸易中断了,其物资供应也自然被切断,人民和军队的需求也因之无法得到满足。因此,各大国都力争在和平时期就在至少战时能够自给的领域实施自给,进而从国外进口原料,大量储备,使人民的供给和军队的装备至少有一定的保障。然而,进口是需要钱的,需要大量的钱,而这些钱又是在国家财政状况恶化和动荡,以及货币不稳定情况下筹集的。为此,不得不牺牲民族自由来换取世界资本家的资助 [ 作者注:在世界大战中。美国与世界资本家曾向我们的敌国政府提供数十亿贷款,以维持对我们的作战。今天,这些世界资本家还不急于向这些国家索还所提供的经费。担是,这些受援国家人民的依附地位却日渐恶化。 ] 。这种情况因各国条件不同而异,其中地理条件也是一个因素,就是说,是不是与中立国家毗邻,是否临海。因此,各国为民族生存和作战,在经济领域所作的准备工作的方法和水平是大不一样的。如果一个国家的供给在遭到破坏后也能基本维持,那么它与一个战时只能通过中立国和海洋少量进口的国家相比,对国外物质供给的需求就要少得多。为使读者弄清这个问题,我下面讲讲德国人民在世界大战中的经济供给情况。

   众所周知,人民和军队的食品、饲料、燃料供给是头等大事。这个问题我将在下面评加论述。人为了工作和战斗,首先要生活和维持生命。马匹和牲畜只有靠饲料才能维持生命;机器只有靠燃料才能运转。

   凡经历过世界大战的德国人都不会忘记,当时德国的粮食和饲料供给日趋恶化的情况。这些记忆不能忘却,以便使大家都认识到,当时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至少能保障人员的食品需求,进而保障牲畜的饲料供应。我在东线时,饲料十分缺乏,为了至少能让马匹填满肚皮,不得不下令将锯末混入饲料喂马,结果使马匹的健康和体力受到极大损伤。在罗马尼亚对德宣战后,我决心对罗作战,直至占领瓦拉几亚地区 [ 译者注:指罗马尼亚境内南喀尔巴阡山同多瑙河之间的广大地区,盛产粮食、石油。 ] ,其最基本的指导思想也是为了改善中欧诸国 [ 译者注:专指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夹在协约国之间的欧洲国家,即德国,奥匈帝国及其盟国。 ] 的粮食供给状况。1918年,将东线战场扩展到乌克兰,也是出于同样考虑。我也许能够极大地改善中欧诸国的粮食供给状况——奥国情况比我们要糟得多——但我无法彻底根除这一困难。粮食的匮乏对当时的婴儿或儿童的影响,至今还留有痕迹。所以,世界大战后我一再指出农业必须自给自足,就不足为奇了。这已成了一条颠扑不破的原则。

   世界大战前,我们每年要进口小麦一百多万吨,据一份备忘录记载,最高数额甚至达一百八十三万吨。饲料,国内只能满足需要量的五分之二,必须进口约八百万吨。这一令人生畏的巨大数字表明,我们当时的粮食供给在多大程度上需要依赖于国外。至于黑麦、土豆和肉类,国内尚可提供足够的数量。谷物和饲料竟没有任何储备,这一方面大概是因为政府对这个重要问题缺乏足够的认识;另一方面他们认为战争只是短时间的事,同时也缺少储存这些东西所需的经费——约十亿马克;再则农业和商业也表示反对,大概他们担心,政府在更新库存的粮食时会调节粮价,使其自肥私囊的企图难以实现。粮食供给处在这样一种状况下,运输又告中断,动员后不久灾难随之降临是不足为怪的。由于工人、马匹和肥料的不足,土地耕作不良,粮食减产,至使人员、马匹和牲畜的困难有增无减,尽管有关人员尽心努力也无济于事。今天,由于军队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机械化,使马匹对饲料的需求大力减少,再加上农田可施用丰富的氮肥,使我们如今的条件比世界大战时要好得多。当时由我倡导建立的洛伊纳工厂 [ 译者注:德国生产氮和合成汽油的工厂。创立于1916年,最初生产合成氨,后转产军工重要产品氮和合成汽油。现为民主德国“瓦尔特·乌布利希”国营企业。 ] ,对于在总体战中保持民族力量具有重大意义。

   其他食品和享用品,如蔬菜、豌豆、扁豆、米、咖啡、茶以及牛奶、蛋、黄油等等,在战争初期都没有足够数量以供人民和军队在一段较长时期内食用。

   陆军和海军管理部门在和平时期,已为平时、动员时期和战争初期的补给储备有一定数量的给养和饲料,因此军队在战争初期尚能按计划实施供给。对于要塞的供给制定了特殊的计划,以保证各要塞能坚持数月。同时,在世界大战即将爆发的时间内,对大城市和工业中心的供给也给予了特别的重视。然而,很多计划和设想并未能实现,致使战争中危机四起,捉襟见肘。当时采取的一些措施中,正确的如发放面包票,错误的如有名的屠宰生猪。最后,象被围要塞的居民那样,在全体人民中实行了粮食定量分配制。对重体力劳动者则按军人的标准实施分配,因为他们必须得到足以维持其体力的粮食。然而尽管如此,贫困仍然显而易见,在广大人民阶层尤甚。广大人民出于真正的民族情感,只领取国家所分配的那一部分。可是另有一些人却损公肥私,危害国家。这大概就是国民中产生不满情绪的根源,至使民族团结大受伤害。

   在补给方面,对人来说,衣服是生活中最重要的必需品。作衣服需要的原料如亚麻,国内能提供一小部分,羊毛和棉花则全部依靠进口。1914年,军队的服装尚有一定储备,居民衣服所需原料在服装厂和商业部门也有一定数量的积存,个人的服装至少可以维持一段时间。此外,在纺织厂羊毛和棉花有三个月的储备。但是战争对服装业的影响日益明显。在进口不足和前线对军装的需求大增的情况下,服装原料严重短缺。首先是那些贫困的劳动居民,在战争爆发时他们认为眼前的衣服足够穿着,未作储备。因此,在服装方面政府也实行了配给制。这个时期还生产出羊毛和棉花混纺的代用品,用这种原料作成的衣服质量大大降低,极易损坏。其他可以代替羊毛和棉花的人造纤维,当时还尚未发现。

   制作皮靴和马鞍所需要的皮革,国内既无储备,也不能提供,平时就要靠大量进口。因此,不久皮革也大感缺乏,最后也不得不象衣服那样实行配给制。

   关于服装问题我就说这些。很明显,在总体战中。服装问题如同粮食问题一样具有重大意义,因为它不仅关系到军队,而且也关系到人民,也就是说它不仅维系着军人的生活,也维系着后方德国人民的生活,尽管应当承认,前线士兵理应较后方人民享受某些优待。服装问题与民族团结是密切相关的。缺衣之苦不仅涉及到军队,也涉及到人民,尤其是那些衣服容易破损的手工劳动者。对服装问题作出富有远见的安排,对总体战领导和总体政治来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象原料问题一样,服装问题与国家的财政组织和国民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和平时期就应为军队的动员储备大量服装。当时,我们还在俄国设立一些特别军用被服局,与私营企业合作生产服装,供平时和战时之用,到战时它们的工作倍加繁忙。

   将来,由于对粮食和服装的大量需求,政府将不得不实行配给制。

   以各种战斗装备武装军队,是经济的另一个重要任务,也是一国总体政治的重要任务。关于技术器材的意义我下文再进行探讨,但今天可以毫不怀疑地说,军队是不能缺少武器、弹药、器材、军舰和坦克等作战物资的,而且某些装备的需求量极为巨大。

   军备工业的基础如同其他工业一样是煤和铁。世界大战前,这两种原料我们还是充足的。当时,帝国拥有洛林铁矿,煤的供应我们也不担心,只是需要解决劳动力问题。下面我再论及这个问题。1913年,德国的许滕·施梅尔茨企业冶炼铁矿四千万吨,其中有一千一百五十万吨由国外输入;其中部分铁矿石优于德国的,含铁量较高。战时,只要通向北部瑞典的海路保持畅通,瑞典的优质铁矿便可源源输入。因此,我们不担心战时没有足够数量的铁矿,从其他国家的进口可以暂不考虑。然而,一些军备工业所必需的其他原料却不同于铁矿。下面让我们看一篇关于报道最重要的炼钢金属及其他重要金属奇缺的文章。

   “德国工业所需要的金属基本从国外进口,假设没有国外货源,德国高水平的钢铁工业的发展势必受到极大局限。这些矿石的需求量虽小,但作用额大,对于钢、铁的质量以及用这些钢铁制造的产品的可用性,具有决定意义,国内只有铅和锌的产量尚够制造国内产品的需要,其他金属则大部或全部依靠进口。几乎所有工业都需要的软金属铜,国内只能满足平时需求量的五分之一。一些炼钢所需金属,如钨、铝和锑,还有镍、铝、锡,其中几种除国内有少量开采外,全部由国外输入。德国钢铁工业炼钢所需要的最重要的原料锰矿石,则全部依赖进口。如果从俄国、西班牙、巴西和印度的进口中断,势必会出现严重短缺。”

   这段引文讲的基本是和平时期的正常经济和武器装备的生产。战时,由于炼钢金属及辅助金属的短缺,势必使弹药生产和发动机的制造出现无法克服的困难。大家知道,钢和淬火钢象铜等软金属一样,对于火炮和弹药的生产十分必要。我们还记得,世界大战中由于装备工业奇缺各种金属,不得不从各个家庭回收铜器,以解燃眉之急,但仍不敷用,最后还是通过犹太人帕尔武斯·海勒普汉德 [ 译者注:社会主义理论家、政治家、商人。 1867年生于苏联明斯克的别列津纳,1923年死于柏林。早年参加德团共产党,在巴尔干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由于大胆经商成为百万富翁,曾在财政上给俄国革命以大力支持,1917年返回俄国。 ] 与哥本哈根的关系搞到了铜。后来,这个帕尔武斯·海勒普汉德作为社会民主党的朋友和“名人”,成了德国经济的破坏者。

   为军队制造装备的除了私营军工企业(如克虏伯企业、莱茵金属制品和机器制造厂、索林根·苏尔武器制造厂、勒韦公司、毛瑟工厂),还有国营工厂,如施潘道军工厂、机枪厂、炸药厂及其他工厂。军工企业的工作异常繁忙,产品质量尚好,只是数量不敷使用。我为增加炮兵弹药储备所作的无效斗争,将被载入军队史册,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里。同样。我为军队装备各种技术器材和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所进行的斗争,也会名垂青史。我对即将爆发的战争本质不可谓不了解,然而对弹药的实际需求量我却没有完全估计到。今天,如果仍然有人认为,似乎当时军队有关当局对用技术器材装备军队缺少足够认识,那就错了。遗憾的是,政府总是顾及财政问题,致使许多必不可少的事情没有办成。当时,政治当局在一段时间内提出这样一个原则:“没有储备金就没有支出”。直到世界大战爆发前,才放弃这一原则,采取特别措施,筹集必要资金,以改善平时军队的装备,但为时已晚。这是我们今天应当引为借鉴的战争经验。看一看各国报纸,便可知道各国装备工业的兴盛状况,以及各私营企业所赢得的高额红利,这是上述战争经验的有力佐证。可以肯定地预计,未来战争中所有军队的军事装备数量之大,将是前所未闻的,更不用说随着军事技术的提高,军事装备的性能会有极大改善。在一系列有军备工业的国家中,德国并不算先进,因此必须重建德国的军备工业。不仅要重建被凡尔赛条约破坏了的军备工业,而且要扩大其规模。但是,这必须首先具备大批受过训练的工人,而这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办到的。在动员情况下,非军工厂也可生产军工产品,尽管只能生产一些诸如引信一类的专用产品。在总体战中,装备的补充、制造以及弹药和装备的维修,其范围之广将是难以想象的。世界大战的前两年就没有考虑到这个问题,结果造成许多部队士气低落,人民怨声载道,白白浪费了许多力量。自1916年8月29日我到德国最高统帅部任职后,我才开始采取补救措施。在后方,开始投入大量人力为军队工作,但其作用自然要待到许多许多星期之后才能看到。象许多战争一样,在下一场战争中,兵员需要越多,对军事装备的需求量也就越大。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有制造装备的原料和劳动力,自然还需有现金或外汇,以便在必要和可能时,于平时和战时从国外进口原料或直接进口军事装备 [ 作者注:美国的世界资本家除了给我们的敌国数十亿资金外,还直接提供装备。 ] 。

   除了以金属为原料的装备工业外,化学工业也占有特殊的地位,如火药、爆破材料、燃料以及医药的生产和制造。当毒气被用来作为作战手段后,化学工业的意义随之大增。大家都希望禁止毒气战,然而多数是欺世盗名,并非真意,因而毒气战仍是屡禁不止。在世界大战中,德国的化学工业所需原料并不是全部都不依赖于外国,但它满足了军队的需要,而且成绩卓著。此外,它还提供了肥料以及载重汽车用的人造橡胶,尽管数量不多。特别是它还生产了汽车用的汽油,使燃料困难大为缓解。

   在世界大战中,陆、海军的燃料问题是我极为关心之事,当时燃料处处告急。占领瓦拉几亚地区的目的除了是为搞到粮食外,就是为解决燃料短缺问题。尽管罗马尼亚的石油设施遭到破坏,但是通过占领罗马尼亚最终还是保障了一部分轻型车辆和飞机所用燃料的供给。然而,燃料的需求量却还在不断增加,使我不得不于1918年进军高加索。战后,由于陆军的不断摩托化,全部军舰几乎都使用油作燃料,加之空军的扩编,对燃油和润滑油的需求急骤增长,使得控制和开发地球上的产油区,成了美、英、俄以及跟随其后的犹太和罗马世界资本家全球政策的一部分。燃料的准备对所有国家的作战来说是一项绝对必要的工作。一个国家的原油和石油加工品的产量越少,这种准备就越发必要,同时还要考虑战争中的进口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国家现金和外汇的多少也起着决定性作用。

   我不可能把每一种在世界大战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原料都谈到。在这方面的一些重要的战争经验,在我的战争回忆录中也有记载。在这里,我只想再谈一谈木材和水泥。两者对于阵地构筑具有重大意义。坑木对于采矿是必不可少的。我在东线司令部时,从占领区的俄国、立陶宛、白俄罗斯部分地区和波兰东部搞来大批木材和水泥。

   在占领区内首先要养活当地居民。西线的居民不能自给,致使美国向其提供给养,经手人藉此大发横财。但是从另一方面说,占领区又可为军事装备的各个领域提供大量的、各种各样的原料。在总体战中,可向每个占领区提出类似要求。

   农业、工业及其他许多经济部门的重要任务,就是满足人民和军队的需求,它能使后方的经济秩序得以维持,使成百万工人得到精神满足,使他们有机会挣钱养家,否则他们就势必由国家来养活,国家却得不到任何报偿。农业、工业和劳动力是战争的支柱,但是从另一方面讲,它却占用了成百万工人,其中大部分具有作战能力,从而使军队失去一大兵源。此外,国内交通和对前线的运输要保持畅通,大部队靠铁路实施机动的计划要能随时付诸实施,这都要大批工人。如果加上这些因素,那么适于服役而未能服役的德国人的数量还要大得多。对这些问题我曾给以高重视,总体战的领导者也要对这些问题经常给以关注。我举一个例子加以说明:为能维持必要数量的煤,我被迫将成千工人从前线调回国内,零星技术工人的回调更不待言。然而,这种劳动力的回调是一种危险手段。它助长了另一部分劳动力要求所谓“立即”工作的煽惑,使工作效率大大降低,而工厂要求更多劳动力的呼声却与日俱增。对工作效率下降负有直接责任的机构别无他法,只好将这些“不满分子”的头目送往前线,从而造成军队士气消沉。恰恰在这里,说明德国民族缺少精神团结,说明民族精神团结与军队士气两者之间没有造成相互促进之势,同时也说明当局对此已回天乏术。当前线的人听到,他们的同事在后方和平环境中工资如何优厚,并能养家糊口,而在前线尽管冒着生命危险与敌作战,国家也给其后方家人以一定补助,但军饷之微薄仍难以养家时,军队士气更会低落。为消除这一不均现象,我曾竭力主张实行普遍义务劳役制,但我的目的没有达到。我的一番努力甚至遭到政治当局的严重歪曲,至使国家损失日大,人民不满情绪日增。于是,便造成这样一种惨痛后果,工人不将自己视为士兵的伙伴,不效仿士兵将生命献给维护民族生存事业的精神,不去努力工作,而是利用民族和军队的困难,追逐私利,谋求政治企图。这个事实再也清楚不过地说明德国民族是缺少团结的。工人之所想与大部国民一样,无非是想趁人之危捞取好处。大发横财。经济不是死东西,它可以产生力量,也可消耗力量。两种后果在世界大战中都曾出现过。

   在世界大战中,曾设立有力的中央机构,管理生活必需品、饲料和原料的筹集工作。象过去类似的行动和组织一样,这些中央机构却远远超出这一工作目标,排除一切独立自主的行动。这种统制经济的出现固然有其某些依据,但并没有更多道理。领导是需要的,但必须摈弃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集中管理制度是由犹太人瓦尔特·拉特瑙首创的,他的目的就是全部接管早于世界大战前就已受控于犹太、罗马世界资本的德国经济。这一企图在世界大战中和战后,已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实现了。这种集中管理剥夺了每个人的工作热情和责任感,阻碍了经济的发展。采购联营社的设立也未能挽救民族的分裂。联营社的作为及其措施,促使不满情绪增长,使囤积和走私盛行,罪责难逃。人们为采购生活必需品需在商店排数小时长队,为“不满分子”的活动提供了极好的机会。经济方针对民族精神团结有着深刻影响,从事经济工作必须谨言慎行,秉公廉正,对经济工作的必要性必须反复向人民作解释。如忽视这些,国家就要遭殃,如果因投机倒把、行贿受贿使人民对这种统制经济政策的信赖产生动摇,国家也将遭殃。统制经济对一切自主劳动者都是一种阻碍,必须给以否定。

   上面,我利用回顾的方式将一国经济对于总体战的意义作了一个概略的叙述,并着重指出,为服务于作战,平时和战时总体政治应解决哪些重要任务。我在“民族精神团结是总体战的基础”和“经济与总体战”两章里讲了两个不同领域,实际上它们是互为影响的,对总体战领导来说缺一不可。克劳塞维茨在他的《战争论》中,对民族团结的必要性和经济对战争的意义很少论及,就是冯·施利芬将军这样一个伟大的军事理论家也没有认真对待这些问题。世界大战,特别是它延续时间之长,才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民族团结和经济对战争的意义。今天,各国政治和军事当局对这个无法否认和不得不接受的事实到底理解到什么程度,暂且不论,但可以说,大概多数国家对其民族团结问题是束手无策的。他们对于人类和民族的精神世界一无所知。对人民和军队的供给问题,他们试图通过采取机械的组织上的措施得到较好的解决,然而严酷的现实却时时有力地阻碍着这些措施的落实。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