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战役中的坦克·第二十一 – 吴起兵法网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突破战役中的坦克·第二十一

突破战役中的坦克·第二十一

作者:C.H.阿莫索夫 ·苏联

出自————《大纵深战役理论

出自————《西方军事著作

   译者按:本文原载于《战争与革命》杂志1932年第5、6期合刊。译自《苏联军事著作中的战略和战役法问题(1917-1940)》。原编者进行了删节。

   作者谢尔盖·尼古拉耶维奇·阿莫索夫(1897-1943),1918年参加红军,国内战争后在炮兵学校任教。1928年毕业于伏龙芝军事学院,继续在院校工作。1936-1938年曾任机械化旅旅长兼政委。

   主要著作有:《摩托机械化兵团袭击》(1931);《摩托机械化兵团战术》(1932年);《突破战役中的坦克》(1932年);《坦克与步兵的协同》(1934年);《战术与战术训练》(1934年)。

   阿莫索夫长期在军事院校任教,对大纵深战役理论原则的创立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本文探讨了同时压制敌人整个防御地带时所需坦克的计算方法,以及坦克在进攻中进行梯次配置、坦克与炮兵和航空兵协同原则、突破和发展突破过程中的指挥等问题,强调坦克作为强大的压制兵器投入战斗,可为完成“紧随被击溃的主力攻占后方地带”的任务提供最大的支援,“在炮兵不可避免地落在后面和未安排好集中的条件下,对敌人最有效和最积极的打击兵器是坦克”。文中渗透了大纵深作战思想。

   突破战役包括突破第一防御地带并随即突破第二(后方)防御地带。突破第二防御地带后,将获得实施战术和战役机动的较广泛的可能性。突破纵深达12-15公里或更大,与参加突破的各军的当日任务相符。自然,只有在下列情况下才能顺利完成这一任务:坚决和同时压制第一防御地带全纵深的防御体系,牵制各师预备队,而且这样做的速度要能够制止敌人向后方地区退却,迫使敌人较深远的预备队在该地区组织防御,最好还要防止这些预备队占领后方防御地带。达成这一目的方法是:使突破具有突然性,而突然性又取决于突破准备的短促性,后者使敌人较不可能识破冲击军队的部署和采取对策;将诸如坦克这样强大的压制兵器投入战斗,因为坦克将为完成“紧随被击溃的主力攻占后方地带”的任务提供最大的支援。

   这样,坦克在突破中的作用,不仅在于帮助步兵以最小的损失实施冲击,而且在于使突破准备和突破本身都具有很高的速度。这就是坦克重兵集团参加突破战役的理由。

   关于战斗队形中的坦克数量

   应该计算需要多少直接支援步兵坦克、远距离支援步兵坦克和远战坦克,才能迅速完成同时和全纵深压制一道防御地带的火力配系的全部任务 [ 原编者注:苏军在30年代末不得不实施的战斗行动的经验,促使人们重新考虑在与突破敌人防御有关的进攻战斗中使用坦克的方案。不断增大的反坦克兵器密度不允许远战坦克和远距离支援步兵坦克在敌人防御纵深独立行动。它们遭到了无谓的损失,无法完成自己的任务。因此,在伟大卫国战争中,只建立了直接支援步兵坦克群,用以和步兵共同行动。 ] 。

   在步兵师防御中,我们在一线8公里正面至少有2个团;4个营;8个连,这样每个连就负责1公里正面。在防御前沿,每公里正面可能配置的主要火器数量如下:轻机枪8挺,重机枪2-3挺,小口径火炮或大口径反坦克机枪1-2门(挺)。这样,要同时压制这些火器,至少需要15辆坦克,计算方法是:每辆坦克对付1件步兵火器,每2-3辆坦克对付1件反坦克火器。按此法计算,每个军(三师制)在8公里正面冲击时,我们要有:15×8=120辆坦克,或是8个装备直接支援步兵坦克的坦克连,这些坦克不成纵深梯次配置,因为它们应该成一线(一波)冲击。十分清楚,尽管有远战坦克和远距离支援步兵坦克梯队,仍然需要有一些直接支援步兵坦克成梯次配置,也就是说,需要有一些坦克连成梯次配置,以在步兵营范围内实施坦克机动,使各后续步兵营在进入战斗时能得到那些坦克的支援。基于这种考虑,我们得出的结果是:在8公里冲击正面需要12个坦克连,或者每公里冲击正面需要1.5坦克连,从而使坦克密度(取整数)达到每公里正面20辆坦克或每辆坦克负责50米冲击正面。 [ 原编者注:这种关于直接支援步兵坦克配置的理论上的计算,已经被伟大卫国战争实践所证实。 ]

   按平均计算,这一指标略大于1个连支援1个步兵营的要求。

   这样,每个步兵军需要3-4个小型坦克营,用于直接随伴步兵。

   对远距离支援步兵坦克则可有以下看法。在纵深压制步兵火力配系,意味着压制第二梯队各连及重机枪和反坦克炮(机枪)。按我们采取的防御密度标准(每个营防守2公里),第二梯队会有1个连附补加兵器。按本节开头的计算,压制这个连需要4个坦克排(2个排压制步兵连,1个排压制机枪,1个排压制反坦克炮)。总计8公里正面需要4×4=16个排,或者取整数,需要5个连。考虑到地形条件并非在任何地方都许可使用远距离支援步兵坦克,我们将得出最少1个营、最多2个营的结果。由此可见,并非每个团都一定要拥有远距离支援步兵坦克群。

   至于远战坦克,那么在此应该指出,1个防御师的正面至少有1个师属炮兵团和1个军属炮兵营,即总共12个炮兵连。我们认为,对付1个4炮制连需要1个中型坦克连。按此计算的结果是:为了压制这些炮兵,需要12个中型坦克连或4个中型坦克营。不过要注意,防御的炮兵连是纵深梯次配置的,因此,同一个坦克连能够逐次消灭2个而不是1个连。另一方面,中等条件下的地形不允许使用坦克去压制所有炮兵连,而会要求在坦克、炮兵和航空兵之间区分反炮兵任务。

   这样,就不是要求4个、而是大约2个中型坦克营。

   因此,对付1个步兵(突击)军,需要:

   直接支援步兵坦克——3-4个小型坦克营;

   远距离支援步兵坦克——1-2个小型坦克营;

   远战坦克——2个中型坦克营。

   坦克的梯次配置和备用

   这个问题极其重要。留下坦克不用是有害的,因为这是在“积压”坦克,而不是让它们显示对敌人进行首次突击的全部威力。应该指望坦克能够从支援一个步兵梯队转入支援后续步兵梯队。因此,不应该对直接支援步兵坦克实行纵深梯次配置。这样做的根据还有:我们的远战坦克、远距离支援步兵坦克和直接支援步兵坦克已经是纵深梯次配置,但不是向后,而是向前,其中远战坦克和远距离支援步兵坦克还受领深远任务——支援步兵的后续梯队。

   显然,在贯彻这一原则(避免纵深梯次配置直接支援步兵坦克)的同时,应该确立战术上节约的原则——投入的坦克不能多于情况要求投入的数量。但是,节约兵器是上面的事,是战役计算要解决的问题,战术执行者(师长和团长)只应全力保障首次突击,而不是节约坦克;节约坦克是集团军司令员和军长的事。

   但是,一旦地形和敌人阵地条件不允许使用直接支援步兵坦克和远战坦克,对直接支援步兵坦克进行纵深梯次配置就不可避免了,这样配置的特点是在团里根据营的梯次配置情况,将坦克分成两个梯队。

   现在谈坦克的备用问题。如果在一切情况下都拒绝保留坦克,那是完全错误的。野战条令也谈到了这点。

   条令指出,军长在满足所属各师对坦克的需要后,可留下新锐坦克梯队(显然是坦克营),用于对付后方地带。

   怎样概括对坦克备用和梯次配置的处理方法呢?可以分以下几点回答这个问题:

   为保证首次坦克突击的力量,要求立即将现有全部坦克投入战斗;

   坦克作战纵深取决于坦克经现场修复后继续支援步兵梯队的能力;

   坦克作战纵深和坦克梯队的轮番作战,并非取决于从纵深投入新锐坦克部队的能力,而是取决于给恢复战斗力的远战坦克梯队和远距离支援步兵坦克梯队下达新任务的情况;

   在此条件下,直接支援步兵坦克的梯次配置,仅在配属第一梯队各营的坦克连中进行;

   在没有远战坦克梯队和远距离支援步兵坦克梯队情况下,要求对直接支援步兵坦克进行纵深更大的梯次配置,即把坦克配属团第二和第三梯队。

   军长可将备用坦克用来加强对敌人后方防御地带实施冲击的部队。

   关于远战炮兵、航空兵与远战坦克的协同

   无论装备的坦克多么多,但是根据地形情况,不能只把压制敌人炮兵的任务交给远战坦克,因为永远会有得到天然障碍物掩护的炮兵连发射阵地地域,这些地域可能由于隐蔽性和起伏性大而很不便于坦克行动。显然,对这些地域的压制要作以下区分:一些地域由远战坦克负责,另一些地域由远战炮兵负责,两种情况下都要得到航空兵的帮助和支援。另一方面,协同包括:用远战炮兵和航空兵火力护送远战坦克,诱使敌人对坦克行动地域实施缘边射击,以航空兵保障集合地域,坦克在单架飞机帮助下瞄准目标。

   这一简短的清单表明,派坦克加入远战群,一点也不会降低炮兵对压制敌人炮兵连的作用,也没有减少与敌炮兵连作斗争所需的炮兵数量的问题。飞机除协同职能外,还负有指挥远战坦克的职能:

   1、观察坦克的行动(确定它们的损失情况及打击敌人的后果);

   2、将此情况通报上级坦克部队和诸兵种合成部队首长;

   3、向坦克转达指令、指示、通报和布置任务情况;

   4、对支援远战坦克冲击的炮兵射击实施指挥;

   5、从飞机上直接指挥远战坦克的行动。

   由此可见,航空兵不仅作为一种兵器,而且作为一种指挥工具而具有重大作用。

   上级坦克首长和坦克司令部

   坦克装备指标的明显提高,使解决所有坦克问题变得更加困难,特别是在准备战斗时节更是如此。例如,在师的地段,3个坦克营的行动意味着:

   1、在出发阵地配置150辆战斗车辆,要使它们既不会妨碍步兵,也不会妨碍炮兵,还不会互相妨碍(在师冲击地段2公里宽的正面,每公里要配置75辆坦克,或每辆坦克占13米正面),换言之,要在各坦克部队(营或连级)之间分配出发阵地和占领它们的时间;

   2、确定各坦克部队的后方,即给它们提供配置地点和指示使用前送和后送道路的程序;

   3、组织战斗前和战斗中的日常供应、修复、医疗后送和技术装备后送。这样,就产生了必须组建坦克旅的问题……

   那样,坦克旅旅长和他的司令部可以组织和协调各坦克营的工作。

   突破中坦克指挥的组织

   在确立对使用坦克的个别但又是最重要问题的观点之后,人们认为最好要拟制在突破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发展阶段组织坦克指挥的总计划,确定诸兵种合成指挥员和坦克指挥员对坦克的义务。

   遂行师当前任务,实际上意味着不仅要摧毁(堑壕)火力配系,而且要击溃敌预备队基本兵力。敌人在此以后的行动,是企图有计划地退却和占领后方防御地带,其达成方法是进行阻止射击和以保全的预备队实施反冲击。在炮兵不可避免地落在后面和集中未安排好的条件下,对敌人最有效和最积极的杀伤兵器是坦克。于是师长又须掌握同样一些远战坦克了。但是在步兵到达这些坦克的行动地域之前,它们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很大损失,须要进行修复和重新编组,做这些事所需的时间不少于40-60分钟,这意味着战斗发展会出现间歇。30-40分钟的间歇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不仅部队需要,而且师、团首长也需要,以便下达和受领新的任务(完成师尔后任务)。这样,师首长可以再次给远战坦克下达任务,至少可给各团长下达关于使用他们所拥有的坦克的指示。这样做是否成功,将取决于直接支援步兵坦克和远距离支援步兵坦克的新锐程度。

   上级坦克指挥员的任务包括做出一切努力,在最短时限内修复远战坦克。

   发展胜利的速度取决于坦克后勤工作的速度。

   很清楚,这里指的是可能发生重大危机和在对冲击者最有利的时刻缺乏压制兵器。这种缺乏不是立即出现,它是由数量向质量的辩证的转变,是坦克损失的集中体现。因此,必须敏锐地观察坦克的损失,在指定时间前采取一系列措施解决危机。显然,这不仅是师长的职责,而且是军长的职责。你会不可避免地得出结论,军长在师的兵器无法解决问题时将自己的坦克预备队投入战斗,就能够解决这一问题。这在逻辑上是按“完成当前任务时要将一切兵力兵器投入战斗”的要求办。但是,在冲击后方防御地带时刻前需要拥有新锐坦克部队,也促使人们尽一切努力保留坦克。另一方面,这也要求必须建立集团军坦克预备队,或者在军一级拥有足够强大的坦克预备队。

   在发展胜利时(突破第一防御地带后),军、师首长的关切要放在监督充分使用坦克的主要战斗性能——移动的快速性上。突破第一防御地带后出现的较为机动的情况要求这样做,因为这种情况允许坦克在步兵和炮兵支援减少的情况下,更加自由地实施机动。另一方面,首长应给战斗航空兵下达相应任务,对坦克实施保障。

   上级坦克指挥员要努力组织坦克部队后勤在行进间的不间断工作,努力使已修复的坦克尽快归队。由开始冲击到完成师当前任务的时间不少于2-2.5小时,在这期间,可以修复遍布纵深为5-6公里的战场上的大量坦克。对上级坦克指挥员来说,战斗中的指挥就是恢复坦克部队的战斗力。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