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的战役使用·第十五 – 吴起兵法网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坦克的战役使用·第十五

坦克的战役使用·第十五

作者:E.A.希洛夫斯基 ·苏联

出自————《大纵深战役理论

出自————《西方军事著作

   译者按 :本文是载于1939年《军事思想》第8期一篇文章的主要部分,文章原题为《战役突破的准备和实施》。译自《苏联军事著作中的战略和战役法问题(1917-1940)》,原编者进行了一些不影响主要意思的删节。

   作者叶夫根尼·亚历山得罗维奇·希洛夫斯基(1889-1952),苏军中将(1940),教授(1939),军事科学博士(1943)。十月革命前先后毕业于沙俄武备学校、炮兵学校和总参谋部军事学院。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任集团军司令部作战处大尉副处长。1918年参加红军。国内战争中历任方面军作战部长、集团军副参谋长、集团军参谋长、集团军司令员、方面军副参谋长。1922-1928年在伏龙芝军事学院先后任教员、副院长等职。1928-1931年任莫斯科军区参谋长。1931-1937在空军学院历任系主任、参谋长等职。1937年起先后任总参谋部军事学院主任教员、教研室主任。在不同时期发表了许多关于军事历史、战略、战役法和战术的论著,对苏联军事科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主要著作有:《在别列津纳》(1928年)、《战役突破的准备和实施》(1939年)、《红军在白俄罗斯的反攻》(1940年)、《卫国战争中红军军事学术的发展》(1943年)、《德军在莫斯科的溃败》(1944年)等。

   本文只研究当时集团军进攻战役第一阶段的行动。希洛夫斯基在总结第一次世界大战、国内战争及西班牙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重要战役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实施战役突破的一系列原则。作者强调指出,现代进攻战役不是按线式由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实施,而是同时向全纵深实施;要在主要方向实施大纵深战役,在突击集团军行动地带实施突破,合围和消灭敌人,在次要方向对其进行牵制;在实施机动战役条件下,应该在冲击第一日就努力突破敌防御全纵深,在进攻计划中,要对迅速突破第二防御地带的可能性作出规定和给予保障;突入战役纵深的集团军发展突破梯队的基本任务是合围和消灭(与各步兵军和集团军航空兵协同)正面的敌军主要集团;未来战争中将在突击集团军进攻地带发生大规模空中交战,这一交战和在方面军范围内争夺制空权的整个斗争的结果,将对集团军进攻战役的发展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这些在苏联大纵深战役理论已基本确立后提出的观点,对研究这一理论在苏联卫国战争中的运用有重要参考作用。

   以往战争中的突破经验

   简要概括进攻者在世界大战中最成功的突破经验,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1915-1916年在东欧战场条件下,防御的平均密度为每个步兵师防守10-12公里,对防御者战术配置的突破要求进攻者在一系列战役中保持以下密度:每个帅负责约3公里正面,每公里正面不少于20门火炮,对每公里被冲击阵地消耗15000-20000发炮弹(在其他条件有利时)。

   2、在防御密度高(每个师防守约4-5公里)、纵深大的情况下,特别是像1918年法国阵地战战场那样拥有大量机枪时,英法联军和德军在一系列战役中为了实施战术突破,要求每公里正面配置70-100门火炮,在实施突然袭击条件下每公里冲击正面消耗炮弹35000-50000发 [ 作者注:法国战场的各次战役表明,在达不到突然性的情况下,以那样多或更多兵力兵器实施的冲击不会成功,因为防御者能及时采取对策。 ] 。进攻布势密度为每个步兵师2-3公里。

   3、在1918年的一些战役中,每公里正面有15-20辆坦克和同样数量的飞机,因此可不进行预先炮火准备而突然实施战术突破。

   4、在世界大战的战役中,发展突破的任务大部分由实施突破的那些步兵兵团(集团军属步兵军)承担,这些兵团须得到强大技术兵器的加强。由于各一线师受到很大损失和迅速衰竭,为了增大突进纵深和加快进攻速度,在一线师后常常部署二线师、三线师。它们用于加强已经取得战果的方向,也用于替换遭受最大损失的一线师。

   5、某些战役中曾使用大的骑兵兵团(一部分和坦克一起使用),以向纵深迅速发展突破。这种把骑兵当成发展突破梯队的企图在1918年阵地战条件下没有取得重大战役成果。骑兵无法通过已经被动摇、被突破但在不同地点还残留发射点的正面,不能突进到敌人的战役后方。

   6、曾试图隔绝战役地区与不断从其他正面和国家纵深开到的一批批新锐预备队的联系(主要使用航空兵,其次是远程炮兵)。这些尝试经常取得成功(使一些预备队的到达时间被延缓8-10小时),但是航空兵在当时的技术状况下并未达成决定性的战果。

   7、在1918年形势下,在战役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为数众多和行动自由的防御预备队。它们像一股股洪流涌到突破地域,主要是突破口两翼。经一定时间后便形成力量均势,进攻于是被阻于某个中间地区。德军和法军统帅部都认识到,只有在敌人战役预备队和战略预备队被牵制和消耗后,才有可能大规模发展突破和达成决定性战果。但是德军比盟军先消耗殆尽,而盟军也是在目标有限的一系列战役中经过长期苦战才克服了敌人的抵抗。

   这样,世界大战中(特别是1918年)的战役在一定程度上完成过突破敌人战术防御的任务,但几乎没有产生过一个将突破发展为决定性胜利的战例。

   我国国内战争提供了许多对敌人实施深远的毁灭性突击,直到彻底击溃敌军的大规模光辉战役的范例。由于一些正面地段防御薄弱,在主要集团两翼实施战役机动有了可能,因此,在两翼行动的情况相当普遍。这样做之所以合理,还因为不是总有足够的火炮去克服正面的抵抗。但是,当情况要求实施正面行动,又具备实施这些行动的物质技术基础时,红军就采取正面突击,对敌配置实施战役突破。1919年在南方战线、1920年在波兰战线曾这样做,在彼列科普 [ 译者注:又称彼列科普地峡,是连接大陆与克里米亚的长条形陆地,长30公里,宽8-23公里,高20米。红军在1919年曾进入地峡,1920年伏龙芝指挥南方面军再次攻占该地峡,解放克里米亚半岛。 ] 附近和其他战役中也曾这样做。

   西班牙战争 [ 译者注:指1936年至1939年西班牙人民反对国内武装叛乱、保卫共和国的革命战争。1936年2月,人民阵线在国会选举中获胜,成立联合政府。7月,佛朗哥为首的军队在法西斯德国和意大利军队支持下发动叛乱,苏联等54个国家的4万多名共产党人和其他进步力量编入国际纵队,支持西班牙共和国政府。德、意等国向西班牙派出30万军队帮助佛朗哥。英法等西方国家也对西班牙实行封锁,最后公开支持佛朗哥。1939年3月,共和国政府失败。 ] 和中国战争 [ 译者注:指1937-1945年中国人民进行的抗日战争。 ] 的经验具有特殊的意义。这是在时间上离我们最近、在现代政治形势中进行、使用了现代技术兵器、反映了法西斯侵略者作战方法和战斗训练水平的战争。

   在西班牙和中国进行的战斗行动特点对进攻战役样式也产生了影响。这些战斗行动既有一些共同点,又有极为重要的不同点。以后我们将不止一次提到从这些战争中引出的结论,现在则先谈谈某些基本情况。

   除战争第一阶段外,在西班牙进行的进攻战役通常在两军处于直接战术接触、有绵亘战役正面的条件下发起,这种正面具有迅速稳定的趋势。进攻战役的基本样式是正面突击,并由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逐次推进,夺取一个又一个目标。

   共和军通常没有足够的兵力兵器同时压制防御全纵深和在宽正面实施进攻。战役基本上具有线式战役性质,并在只占整个宽大正面一小部分的狭窄地带进行。

   法国将军阿曼戈这样表述西班牙战争第一年的经验:

  在此条件下,任何进攻的正面都会不可避免地受到限制;进攻很快就被阻住;缺口会被封闭:在出发线就使自己力量消耗殆尽的冲击导致对方实施反冲击,尔后正面得以恢复。

   但是,法西斯分子在1938年春和1939年初进行的战役中,已经投入很大兵力和威力强大的技术兵器,使他们能够建立具有战役规模的突击集团。进攻正面达60-100公里;某些主要突击地段的密度为一个步兵师2-3公里,海公里正面50-60门火炮,其兵力兵器比防御者多2-4倍。空军在战斗和战役中起了重大作用,直接影响了地面战斗行动进程。尽管共和军进行了英勇抵抗,敌人在个别阶段仍能以每昼夜8-10公里的速度发展进攻。

   在西班牙进行的战役证明,不在宽正面上牵制敌人,不对防御全纵深进行压制,不具备大型快速兵团,实施战役突破的尝试只能取得有限的战果。

   在中国没有绵亘的正面,因此可以进行广泛的迂回机动。日军主要以一些独立的集群作战,沿铁路和其他便利的交通线发展自己的战役。中国军队由于技术装备落后,在许多情况下无法以自己的反机动对抗日本人的迂回机动。日本人努力实施迂回,避免正面进攻,看来似乎是因为正面进攻被视为“军事学术落后的表现”。但是问题的实质不在于此。在汉口、上海附近和其他类似地区,中国军队顽强防守,抵抗占有巨大技术优势的日军的正面冲击,给日本人造成了惨重损失。日本人只是通过利用正面存在的间隙实施深远迂回,前出到中国军队的后方,才取得了战果。这样,正面冲击使他们付出了很大代价,通常没让他们达成决定性的结果。在中国进行的战役基本上带有线式战役的性质。

   现阶段的突破原则

   实施带有坚决目的的集团军级正面突击,是为了击溃所在方向的某个敌军集团。实施这种突击的途径是突破敌人防御正面,为合围和消灭敌军主力向纵深发展突击。

   纯粹的正面进攻与其他战役行动样式(迂回、包围、正面突击与翼侧突击相结合)相比,是最不“经济”的战役样式,因为必须向敌人配置的最强方面,即正面,而不是向翼侧和后方实施突击。由于现代防御坚固,正面进攻要求在主要突击方向拥有很大的力量优势(在敌对双方质量相同时)。与此同时,如果敌人有可能不断在新地区恢复抵抗,并再次以正面对抗正面,那么,正面进攻的战果会很小。1918年德军一些集团军实施的进攻战役,1916年俄军第7、第8集团军实施的战役,以及在西班牙实施的战役,等等,可以作为这方面的范例。

   世界帝国主义战争的经验,我国国内战争和西班牙战争的经验,证明了建立绵亘战役正面的明显趋势。只是在交战双方主力尚未展开的战争初期,才可能在我们欧洲战区进行广泛的迂回机动。随后,这种可能性将会越来越小。因此,在进攻战役某一阶段发展战役过程中,将会遭到必须克服的敌正面抵抗。

   我们的任务不是要详细阐明整个集团军进攻战役的发展过程。根据具体的情况,一次集团军进攻战役不仅可能包括突破,而且可能包括遭遇交战、变更部署、追击和其他行动类型。突破通常只是集团军进攻战役的几个阶段之一,但这是很重要又很不容易完成的阶段。

   上面已经说过,为了在对敌防御配置实施正面突击时取得重大战役成果,必须完成突破、摧毁防御正面、向纵深和业已形成的两翼发展突破,合围和消灭敌主要集团。

   红军战役法的现代发展创造了一切有利条件,以便使进攻战役不是按线式原则由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实施,而是同时向全纵深实施;以便在主要方向实施大纵深战役,在突击集团军行动地带实施突破,合围和消灭敌人,在次要方向对其实施牵制,隔绝战役地区与迅速从其他方向和国家纵深开到的一批批新锐预备队的联系。

   我国与资本主义国家、法西斯国家进行的正义战争是他们可能强加给苏联的战争,这种战争的政治目的将对双方军队的战斗力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它们将提高我军的战斗力而降低敌军的战斗力。它们将极大地改变力量的现实对比,使其有利于我们。

   在较窄正面进攻的强大的加强步兵军,与骑兵机械化兵大兵团相结合、许多情况下还与空降兵和敌后游击起义运动相结合的强大的集团军和方面军航空兵,将根本改变有关正面进攻条件和可能性的陈旧概念。

   使用一切现代兵力兵器、经过良好组织的正面突击,能够带来巨大的战役成果,它无疑是集团军级进攻最重要的战役样式之一。

   组织突破是一门艺术,而不是死板公式。不能按一个方案组织所有战役,无论这个方案多么诱人。

   我们有一个公认的原则是,为了取得战役突破的成功,进攻者必须完成三个基本任务。

   1、突破敌防御的战术正面;在其配置中构成缺口和两翼。

   2、不让敌浅近预备队封闭已经形成的缺口,在向纵深和两翼发展突破时投入发展突破梯队,以在该方向合围和消灭敌军基本集团(与突击集群各步兵军和战斗航空兵协同)。

   3、与敌人开到的深远预备队作斗争,努力给予杀伤并隔离战役地区,或无论如何拦阻预备队并降低其接近速度,使进攻者能够在所有战役阶段保持力量优势,各个打击逐次进入交战的敌军。

   遂行这些任务时要考虑具体情况。这些任务经常一个个互相交织,为了顺利完成这些任务,须要使用不止一个集团军的兵力兵器。在这里,敌防御力量和防御性质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现代突破是非常复杂和涉及多种情况的问题。我们在本文中仅谈到准备和实施突破的几个基本问题,而不得不放弃一系列同样有极重要意义的其他问题(各集团军战役布势、指挥特点、进攻速度、物质技术保障、专业兵种的使用特点,等等)。

   突破的实施

   突击集团军在实施突破时,第一个当前任务是击溃对抗的敌军和摧毁主要突击地带的防御战术地幅。如果由于某些原因不能保证完成对战术正面的突破,那么整个战役就会失败。

   我们在对敌战术配置实施突破时,将杀伤在我集团军主要突击地带占领防御的敌军。如果能击溃2口3个师,那无疑将具有重大意义。不过,从战役角度看,问题的实质是要通过这些行动,在敌配置中形成缺口和两翼,随后加以利用,以在战役上发展突破。

   集团军突破正面的可能宽度取决于防御兵力大小和进攻者拥有多少压制兵器。我们在这里不以典型情况下进行(炮兵、坦克、航空兵和化学兵)计算的方法为依据,而只指出,在集团军一级,最小的预定突破正面宽度应能:

   1、使敌人不能用现有浅近预备队轻易封闭缺口;

   2、使突破地带不会遭到炮兵的有效射击;

   3、使已经形成的突破口在宽度和地形性质上允许将其顺利向纵深和两翼扩展,尤其是要保障各快速兵团通过并向敌人后方推进。

   计算表明,在我国西部战区实施机动战役的一般条件下,现代突击集团军可保障在约25-30公里正面实施突破。

   在1918年许多突破正面的战役中,航空兵积极参加了地面军队的交战,并与其进行战术协同。但以其当时的技术状况,还不能对战斗行动进程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因而只是战役中的辅助因素。战后时期,航空兵取得了数量和质量上的大发展,飞机的飞行距离、速度、高度和航炮质量都有了提高。这就使人们能够提出主要在战役纵深、在火炮射程之外使用集团军航空兵(对付预备队、后方目标等)的思想。

   西班牙和中国战争的现代经验,似乎在对过去的所有经验进行总结。航空兵已经从战役中的辅助工具发展为地面军队作战时强大威力的组成部分,成为摧毁敌防御和保障己方军队推进的工具。根据总情况,它要对战役预备队采取行动,要破坏指挥和后勤工作,要遂行战役纵深的其他任务。与此同时,集团军航空兵必须最坚决地参加战场的交战,以完成压制和消灭正面(包括防御地带)的敌人、从空中掩护我军突击集团和夺取集团军主要突击地带的战术制空权等任务。这些都是必要时可得到方面军航空兵加强的突击集团军航空兵面临的任务。顺利完成这些任务,是顺利实施突破的必要条件。

   在1918年的一系列战役中,约40-50%步兵师处于二线和三线。在当时的实施战役条件下,各突击集团军这样布势是正确的。现在,譬如在我国西部地带条件下,实施机动战役时没有必要在突击集团军范围内如此堆积步兵。不过这里没有死板公式:防御越坚固,纵深越大,进攻者的布势纵深也应该越大。

   为了在运动战条件下突破野战防御,突击集团军各军应该并肩配置成一线,在主要突击地带占领宽约10公里的正面。在类似条件下,各军所属的师也经常配置成一线。可从牵制群所属的师调出部分兵力编进军长预备队。但是须要指出,第一梯队各师在突破时会遭到很大损失,他们会迅速消耗,而进攻的战线却会逐步延长。因此,为了从纵深不断对进攻进行补充,为了发展进攻直到完全突破集团军范围内的敌人配置,必须留有第二梯队师。师的数量视具体情况而定。在突击集团军所属三个军中每个军都只有一个第二梯队师的情况下,其总数便是三个步兵师。此外,还要根据进攻的预定规模,留有做好准备的更深远的预备队(方面军预备队等)。

   我们假定在集团军主要突击地带对敌防御地带的突破发展顺利。加强炮兵、坦克和化学兵器的各步兵军在航空兵的有力配合下,正在克服防御之敌的抵抗。在兵力兵器充足、军队战斗力很强和指挥得当的情况下,对防御战术配置的突破在进攻第一日就可完成。理论与实践都证明了这个可能性。但并非永远如此。敌军的顽强程度、防御纵深大小、在该方向的浅近战役预备队部署情况,都具有很大意义。

   当敌人建立了由预备队(譬如由两个步兵师)占领的第二防御地带时,完全可能出现无法从行进间以一次迅猛突击、在第一日内攻占该地带的情况。于是,就会面临有计划地冲击第二防御地带并且调集必要的兵力兵器、变更炮兵部署、投入第二梯队师的问题。会再次要求组织炮火准备,可能还要组织航空火力准备,随后还要组织冲击和对第二防御地带的突破。这将耗掉进攻的第二日甚至第三日。在这段时间中,可能有补加预备队来支援防御者,那就还要与这些预备队打交道。

   于是,对防御正面的突破过程在许多情况下可能拉大空间、拖延时间,就像在世界大战及西班牙和中国的许多战役中实际上出现过的情况一样。

   不过,在现代条件下,如此长时间的突破过程完全不是什么不可避免的事。即便在世界大战的阵地战情况下,也出现过在冲击第一日就突破防御纵深达15-20公里的战例。在现代条件下,红军拥有高度战斗力和威力强大的现代压制兵器去实施突破。

   因此,我觉得,在实施机动战役条件下,如果没有什么特别情况,我们最应该在冲击第一日就努力突破敌防御全纵深。在进攻计划中,要对第二防御地带也被迅速突破的可能性作出规定和给予保障,即组建必要的预备队,建立弹药储备,以我军航空兵和炮兵阻止防御军队有组织地从第一地带向第二地带退却,以及制止敌预备队占领第二地带。

   从理论上探讨和考虑以往战争的经验,可以根据全部情况综合,指出对第二防御地带实施冲击的三个时机:

   1、在突击达成突然性和迅猛性基础上从行进间实施突破;

   2、在进行加速准备后(1昼夜)实施突破;

   3、对突破防御地带进行正常准备后(2-3昼夜或更多)实施突破。

   现在,通过投入用于发展突破的快速兵团,对突破进行战役发展的问题十分复杂,特别是从西班牙和中国一些战役的经验看更是这样。无论如何不能按死板公式去解决这个问题,而过去几年在训练中有时就曾这样做:只要步兵推进到距防御地带前沿6-8公里的纵深,骑兵和坦克就迅猛冲向突破口,在敌人后方作战,与自己军队的距离达数十公里,甚至整整100公里。

   为发展突破投入军队的时机应该依据以下情况确定(除突击集团军兵力兵器外):防御纵深和防御兵力,敌战役预备队配置及其可能的接近速度,空中情况,敌人是否有后方筑垒地带、防坦克地域及防御军队可能依托的通行困难地区。

   为使投入突破口的快速兵团行动顺利,必须在敌人后方拥有足够广阔、可供这些兵团自由机动的空间,而不可让防御者有过多未曾使用、不受牵制的预备队。因此,集团军首长的任务是:在掌握做好准备、用于发展胜利的快速兵团同时,以加强步兵军、集团军航空兵和所有其他兵器(炮兵、坦克、化学武器)打击防御之敌,直到通过进攻在正面打开缺口。在向两侧和纵深扩大这个缺口时,应合围敌军集团,并以各步兵军、航空兵和快速兵团的共同突击消灭这个集团。

   突入战役纵深的集团军发展突破梯队的基本任务,是合围和消灭(与各步兵军和集团军航空兵协同)正面的敌军主要集团。因此,它不需要深入到敌人后方,脱离各步兵军的可能距离为20-40公里。

   发展突破梯队在遂行自己的任务时,常常必须预先冲击和击溃阻碍其完成预定任务的浅近战役预备队。根据该战役的情况,集团军级的行动方案可能多种多样。

   西班牙的各次战役没有提供使用大的快速兵团并在突破正面时取得决定性战果的正面战例。不过同时应该指出,在许多战役中,双方都规定要(根据现有兵力兵器)使用摩托化步兵、装甲车和坦克去发展突破(如1937年共和军的瓜达拉哈拉战役、阿拉贡战役和马德里战役,1938年和1939年法西斯军队的多次战役)。

   法军1936年教令反映了谨慎的观点。教令指出,长官干预进攻交战进程的途径是机动炮兵火力,出动航空兵,特别是把自己的预备队(步兵和坦克)投入战斗。在行动取得成功时,努力扩大突破地区,比企图以尚未使用的兵力冲进一般都过于狭窄的突破口更加有利。在发展胜利时,继续瘫痪敌人的任务主要由机械化支队和航空兵承担。

   德军野战条令对这个问题表达了相反的观点。条令规定,如果敌人正面未被最后突破,应该避免预先向一侧绕行,而要向前推进。开到的冲击者预备队将解决进攻迟缓问题,击退防御者的反冲击,保障向前推进。以击溃敌人正面为目的的迂回,是专门为此建立的后续预备队的任务。德军理论与实践还十分重视摩托机械化兵团在突破时的使用。

   波兰军队虽然没有这样做所必需的手段,却仍然在其杂志中对强大坦克和骑兵兵团进入突破口、它们之间的协同及它们与战役集群和航空兵的协同问题,进行了理论上的阐述。

   空中情况对发展突破进程具有很大影响。预先集中兵力的进攻者通常对敌人占有空中优势。但是,进攻开始后,防御者会开始从其他正面地段和纵深向突破地域调遣兵力,这首先会对空中兵力对比的变化产生影响。西班牙战争经验表明,航空兵对地面战役的发展会产生多么巨大的影响,对这一状况不能估计不足。

   双方集团军航空兵的基本力量都将集中在交战场及其上空。这里将决定战斗冲突的命运,集团军航空兵应最积极地参加这一斗争。

   可以预料,未来战争中将在突击集团军进攻地带上空发生大规模空中交战。这一交战和在方面军范围内争夺制空权的整个斗争的结果,将对集团军进攻战役的发展产生最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在空中斗争结果对进攻者有利的情况下,得到自己航空兵以猛烈突击支援的地面军队的进攻战役,能够快速顺利发展并(在其他情况有利时)取得决定性的战果。当空中斗争结局不利时,进攻战役的发展进程将比较缓慢和复杂,防御者有足够的时间和条件,不仅从空中,而且在地面组织抵抗。

   进攻者的战役利益并不局限于战场。如果不在决战前隔绝集团军交战地区与不断开到的深远预备队的联系,那就难以指望取得大的战役成果。即便是顺利开始的突破也可能受到局限,进攻可能被阻止,如同1918年几次战役中双方都出现过的情况,以及1937年在瓜达拉哈拉附近及其他类似场合发生的情况。

   英军野战条令在谈及这一问题时指出:

  胜利取决于:冲击者突破防御地带的时间能够比防御者从战场其他地段调集预备队封闭这个突破口的时间早多少。那样的预备队随后就可能乘汽车或火车到达,空军可以通过实施攻击阻拦和瘫痪他们,从而决定交战的命运。(《战役与高级兵团》第3章)

   与正在开来的深远预备队斗争,阻止重兵按时进至半径为150-200公里的战役地区,这些任务基本上都由方面军空军承担。

   我们的研究限于集团军范围,因此只提请记住这一重要任务——方面军进攻战役总构想中的一个基本任务。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